师生平等

2024-09-23

师生平等(通用12篇)

师生平等 篇1

在大学里, 带有中国传统文人之“狂狷”气质的学生从来不曾绝迹, 也从来属于争议人物, 有教师视之为“才气横溢的学术苗子”, 也有教师认为其“年少轻狂, 不堪大用”。考研究生时, 即便笔试成绩优异, 面试时仍会遭遇重重风险。虽有教授愿收门下, 但能否通过面试组的集体评议, 仍在未定之天。等到录取之后, 再被“逐出师门”, 已算“不幸中的大幸”。因为这一幕从来不为外人道, 所以看到师生公然翻脸, 公众才有意外之感。

传统上, 文人要是没有一点狂狷之气, 好像就不正常。现在好了, 一方面从小被要求听老师话、守纪律, 连坐姿也必须一丝不苟;另一方面大量做习题, 时刻不忘向标准答案靠拢, 否则老师红笔伺候。如此长期训练下来, 乖孩子居多, 能考入名校的绝大多数都是唯老师马首是瞻的学生。突然冒出一个敢于褒贬教授且是同专业的名家, 用的更是“大不敬”之言辞, 当然会让导师“是可忍孰不可忍”。只是从中国学术发展长远计, 如果学生个个只会对前辈及其成就“高山仰止”, 不敢做丝毫怀疑, 这学术创见从何而来?

所有人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 学生错了当然要批评教育。至于学术批评, 不要说有理有据的批评是后学的水平和潜力之证明, 就是光凭敢于小视名家, 激扬个性文字, 这股锐气便属难能可贵。这世界上最后成就大局面的人, 年轻时不狂妄的恐怕不多。有想法且敢于说出来, 不管是在微信圈里还是公开发表, 都应该视为年轻学人的优点。要是说错了, 正好给了导师指导的机会。而且, 导师应该以学界的规矩与之“商榷”, 而不要简单套用“师道尊严”, 学生只能服从。没有学术观点的独立, 中国学术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 而没有学生人格的尊严, 中国社会的未来令人担忧。

人们未必关心某个教授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绝交”, 但可能已经注意到, 因为导师威武, 学生在辩解时慌不择言, 不经意间已流露出某种不敢坚持自己观点、更不敢坚持批评权利的怯意。把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生吓得放弃批评权利, 难道不是更大的错误?

过去讲“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师生关系过于物质化的倾向到处可见。但如果我们仍然承认老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那么任何一位负责任的教师就不应该简单因为“教不了”而放弃职责, 更不应该仅为学生在学术上褒贬名家而公开将其“逐出师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5-09-23

师生平等 篇2

——师生矛盾冲突的案例分析 湖南省宁乡职业中专

尹爱民

【案

例】:姜平看到:下课时某班男生与机房老师争执,机房老师很不愉快,心中窝着火。

接着是计算机上网。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玩QQ,与网友聊天。有187姜平等两人的计算机没有安装QQ,姜平问机房老师:“这台机子没有QQ,怎么办?”

“网上下载”机房面无表情地告诉她。“怎么下载?”

“你把票拿走,下次再上。”老师回答。

“你是老师,我不晓得的问都问不得。”学生满腹牢骚 “宝气吧!”老师愤怒了。“你宝呢!”学生反击。

“你再讲看。”老师站到她身边。

学生愤怒冲出机房,叫道:“你够什么格当老师。”

老师走到房外,抓到该女生,踢了她一脚,把她送到学生科。

第二天家长电话通知学校去人处理这件事。学校去去了该班的班主任,当地的一位老师,一位副校长,学校的态度很诚恳,学校同意处分老师,并对学生适当赔偿,保证学生在校不受报复,双方遂达成协议。当天晚上其母亲打来电话,说其父反悔不同意这一处理方法。学校又去人作进一步的调解,该老师暂时作停课处理。

暂且不谈处理结果如何,我们就师生二人的行为作一点评析。

一、加强师德修养

机房老师大学毕业,计算机四级,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与学生大六、七岁,年轻气盛,这是可以理解的。踢学生一脚就是殴打学生,作为过当,这是《教师法》和《末成年人保护法》所不允许的,不尊重学生侮辱了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损害,并造成身体伤害——学生被踢处皮肤青紫。如果是社会上这也许不是大事,但在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特殊群体中就是大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社会群体中最高的,这是教师这一神圣职责决定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修养,并且必须超乎自我,年龄再小也是教师。学生年龄再大她还是学生。

作为为教师,机房老师的修养是不到家的。教师要学会及时而有效的心理调节,不要把家里的、课外的低落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不要把上节课的不快带到下节课去。在本案中机房老师就犯忌了,如果他不把上两节课与对男生的愤怒情绪 带到这一节课,也许他就不会产生这一严重后果。——自己停课,学校形象受损。

作为教师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动手,除非面前是行凶的歹徒。体罚学生虽然有时有效,但这种方法常常会丧失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越容易发怒,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体罚将会造成学生身体或精神损害,是奴化教育。这种行为是《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明令禁止的,也就是说,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

从保护自身的角度考虑也不能动手。不管你多么善意,或多么愤怒。一个教师如果说靠体罚学生解决问题,是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他扼杀了自己的成长。况且体罚学生的老师被殴打和被告上法院的事并不少见。如果体罚造成身体伤害,即使不追究法律责任,至少要承担经济责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简单、粗暴、冲动的执、热处理方式,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学自卑,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用权孩子变得粗鲁、冷酷。

教师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多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如果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到了怒不可遏的情况下,教师该怎样做呢?第一种方法,就事论的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且要争得其余同学的认同与支持,以防引起公愤。必要时在课堂上发泄一下能起到杀一儆百、惩前毖后的作用,切忌常用滥用,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第二种方法是暂且搁置。在课堂上点到为止,马上把注意力转到教学上来,课后找学生个别谈话。时过境迁,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用这种方法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在实在无奈的情况下,可以用第三种方法,借助外部力量。请班主任、学校领导、家长出面解决。这种方法一般不要用。如果你经常请班主任、或学校、或家长出面,别人就会怀你的工作能力。从而被别人贱视,给自己带来心理创伤,因为没有能力的人无法让别人重视。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

现在社会普遍关注下一代的成长,这为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生活观念搭建了平台。师生之间的平等是建立在法制观念上的,是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师生之间的阅历、学识、教与学上永远是不平等的。在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学校、家长对学生的生活常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是不到位的。学生是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尊师方面做得很不够。现代社会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应该的。与教师对话的方式、态度是应该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气氛的。当众顶撞教师,不给老师台阶下,给老师难堪,丢掉的并不只是老师的威严。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无知、浅薄、狭隘。学生,特别是

十六、2 七岁的学生了,办事、说话要学会三思而后行,不要只依自己的个性,不顾他人的感受,要学会预测后果和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要学会生活的一些常识。农村里有这样一句俗语:“出门观天色,进屋观颜色。”讲的就是要分析研究自己的环境,因环境、气氛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预定计划,改变办事策略。

本案中,机房老师课前与某班男生有不愉快的事她是非常清楚的。老师要求她“下次再上”,已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并未平静下来,——十二分的不耐烦。这时她如果说学会了审时度势,如果说她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她就不应当再嘀咕,老师发怒时她就不会当众顶撞。事实说明她思考问题时以自我为中心,体现出了她自私、横蛮、霸道的一面。老师的过火行为是因为她火上浇油激怒出来的。不客气地说是咎由自取。老师是人,而且是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人,刚从学校出来,不很懂为师之难的人。

《乐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尊敬老师,才会有民主和谐的校园生活,生活才会快乐幸福,学习知识才会快速。

本案例警示

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学生永远是受教育者,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体贴与信任。任何辱骂和体罚学生的行为都没有存在的理由,辱骂和体罚即不道德也不合法。有的教师抱怨,我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可有的学生就是与我对着干。这恰恰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是教师不了解现代青年学生的心理、不理解青年学生的情感所造成的。试想,一个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是去教育学生,而是想方设法去对付学生,还能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促使师生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重在实质 篇3

在诸多人际关系中,笔者认为,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因为它是人们在家庭关系之外,最早接触到并对其未来的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关系。然而让人不安的是,师生关系恰恰是最不容易处理的一对关系。或者说,“师生平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教不严,师之惰”之类古训给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压力;而“严教”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非得板起面孔、端起架子、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施以训教不行;再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类的观念,似乎也“赋予”了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利。

必须承认的是,“师生平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民众民主意识形成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都知道“幼学如漆”的道理,这不只是适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如何做人”方面同样重要。可以想象的是,一个在充满家长式的作风、习惯于发号施令的教师的教育之下长大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也成为父母、成为教师、成为官员等“角色”的时候,必然也会如此这般行事,而很难与其身边的人平等相处。

那么,教师该如何努力践行“师生平等”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思维呢?与学生称兄道弟、打成一片的做法,教师看似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了,实际上恐怕也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产生某些副作用。试想,如果教师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也会随之变得无足轻重,这肯定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尊重学生, 实现师生平等 篇4

一、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教师是人, 学生也是人, 在这一点上, 师生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作为人,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被尊重。教师不愿意被人辱骂, 学生也一样。所以教师要对学生严慈相济, 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不同的时候, 采用“换位”“移情”、“理解”的不同方式, 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我班有一女生叫小红, 因母亲去世, 长期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游手好闲, 生活无保障, 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致使小红在学校也不遵规守纪, 时常拿同学东西, 同学们都厌烦她, 她也不求上进。根据她的情况, 我组织全班同学以“如果我是小红”为主题进行讨论, 通过角色互换, 将心比心, 学生认识到:小红本应该享受和自己一样的父母之爱, 由于她没有了母亲, 父爱也不细腻, 才造成了她现在这种情况。我要求同学们主动与她交朋友, 生活上照顾她, 学习上帮助她……小红逐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大家对她的关爱, 渐渐改掉了那些不良习惯, 成为一名老师同学都欢迎的学生了。

二、理解和信任学生

教师要坚信自己的学生是诚实的, 不会轻易欺骗老师和家长,

关于学校文化建

文/马

建设学校文化, 首先应明确“文化”一词的含义。“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而, 当把“文化”建设作为追求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时, 就显得难以定位, 无从下手。因此, 特提出几点看法。

一、学校文化定位应尽量立足于本土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就我们的国家而言, 北方人正直豪爽重义气, 南方人头脑灵活善经营。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 除了自然地理等因素外, 更多的还是受本土文化的影响, 正是不同的人文环境培育了人的不同性格品质。因此, 学校文化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 尤其不可不加选择地把那些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做法复制到自己这里, 这样会适得其反。翻开我们自己的民族史, 足以让孩子们在自家水土的滋养中变得更加自信, 更有根基。

二、建设学校文化需要规划长远, 代代积淀

在当前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新产品层出不穷, 旧产品迅速淘汰的现实让人变得越来越缺少长远打算, 类似的浮躁情绪无疑也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蔓延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接手一个新班级或者一所新学校, 总希望在一两年内就干出大成绩, 做起事来缺少慎终追远的思想, 只是急功近利地在形式上翻花样、造亮点, 不知不觉中与教育规律渐行渐远。另一方面是即使偶尔出现那种现象, 也必然事出有因, 经过恰当的引导教育是可以克服、可以改变的, 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理解和信任学生, 才能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三、善于向学生学习

学生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师学习的对象。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 他们的思维活跃, 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并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 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同时让学生懂得, 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 才能不断地进步。

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学生自爱、自强的起点, 是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品德上好学上进、不甘落后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 极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 教师要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 要及时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你把学生当成朋友, 尊重学生, 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就能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缺乏传承意识, 总觉得前任的成绩不是自己的, 自己的光芒也不指望照到后来人身上。于是在漠视前者、忽视后者中孤立地搞自己那一套, 最终导致的是学校永远是“新”学校, 文化建设永远从“零”开始。就学校而言, 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并能够传承的似乎并不是很多, 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三、学校文化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每一名师生身上

建设学校文化的目的不在于把校园环境装扮得如何漂亮、如何有品位, 而是要把文化所指向的核心价值内化到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心中, 落实到每一名师生做人做事的言行举止上。有的学校的学生连本校的校风、校训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那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境界与学校精心打造的一切显得极不协调。有的学校虽然外观“很土”, 置身校园, 却能从师生身上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那种有条不紊的精神状态, 活泼开朗的教学氛围, 无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表现在师生身上的那种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精神状态才是学校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

德育论文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篇5

----搭建师生间的心灵之桥

昌图县大四镇中心小学

高 雪

我来谈谈师生平等

------搭建师生间的心灵之桥

摘要:伴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师生平等,已经成为教育民主化的标志之一。在教育实践中,这条原则,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运用。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真诚,需要尊重,更少不了平等!

关键词: 真诚 尊重 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这一概念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真正做到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的又有几个呢?

《厚德载物,大道树人》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课间休息时,一位同学来办公室向老师借东西,老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起身,手指着东西摆放的位置说:“喏,东西在那边,自己去拿吧。”而当老师批作业发现自己的红笔没有油儿向同学们借时,孩子们却争先恐后地将红笔递到老师的手上,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上也发生过吧!呵呵。这件事在孩子看来也许很正常,因为潜意识里,学生把笔递到老师手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受到同等的待遇呢? 到办公室借东西时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将东西递到学生手里去呢? 难道是社会在退步?老师都不如学生懂礼貌了吗? 这虽然是生活中的细节,无足挂齿,但是我感觉长此以来老师对学生不平等的行为,也会在学生身上反射出来,他们会效仿老师,一件很小的事足以会让孩子们学会不平等对待他人!

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师生间的沟通质量,构建起这座属于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从而使师生平等呢?下面我就来谈谈师生平等的小秘方,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O(∩_∩)O~ 一· 以真诚唤快乐

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的生命,而真正能带来感动的,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真诚是人情真意切,真诚叫人敞开心扉,真诚令人胸襟坦荡,真诚让人回报真诚。“内心真诚的人看世界的目光是纯净的,不带偏见,如同婴儿,看到谁都是发自内心的笑,这种笑足以感动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真诚是架设沟通的桥梁,是带来心颤的心旋波动。

教育活动中,师生以什么样的角色交往,以什么样方式交往,历来有所不同,“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互主体”都有一定的“舆论市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推崇。但无论什么样的交往方式,无论什么样的身份地位,无论什么样的规范要求,倘若没有因真诚而带来的感动,一切的教育难免空洞。

我很喜欢真诚这两个字,所以用它的英文名字“Sincerity”作为网名、博客名。我一直相信真诚是为人处事的第一要素,也是老师与学生沟通时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我们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教育才会在学生身上起作用。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候会习惯地戴着面具来与学生交往,这不仅让自己感觉很累,也会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有些不真实。有一次,周末我班上的几名同学来我家玩儿,小家儿伙们刚开始还有点儿陌生,但是到后来看我对他们那样好就玩儿开了锅,我也仿佛忘记自己是个老师了,跟他们一起玩儿斗地主,下象棋,玩跳舞毯···周一上学时我听到一个孩子很小声地跟同桌说‘咱班老师在学校跟在家里不一样,在她家还跟我们一起玩儿!’多么天真的话语,是啊,我是该考虑考虑摘面具了!为什么在学校跟在家不一样呢?我为什么不放下架子,和同学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呢?从那以后,我经常跟他们打成一片,偶尔体育课时和孩子们一起丢手绢,跳绳,踢毽子„„我也喜欢看到他们赢我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真诚能换取大家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二· 以尊重敲开心扉

尊重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透明的微笑叫理解,她淳朴的心灵叫高尚;尊重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饱含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权威等因素的存在,老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色出发来思考问题,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可能每名学生都会向教师想象的道路前进,教师要尊重学生行为上的不同选择。第三,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把贬低学生的自尊当做一种教育学生的方法,尤其是当学生不完成作业或上课不注意听讲时,教师对其学生大声训斥‘你长心了吗?你来干嘛啦?回家种地得了?„„’其结果不仅没有起作用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曾经在教育书上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一年级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快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这时她想到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忘记了学校的规定,她一清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你。”试想,假如这位老师对摘花的学生一顿训斥,后果也许是摘花的学生得到了一次教训,但是却大大地伤害了学生,伤害了她那份善良的心。我非常喜欢这位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我想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中,能像这位教育大师一样,多一点人性化教育,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心平气和地去跟学生聊,就不会担心师生间的冲突与矛盾了,他们也会敞开心扉跟我们高谈阔论,这样我们就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对症下药了!

三·用平等换真情

只有平等对待学生,跟学生用心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跟学生平起平坐,不居高临下。有一次,我们开班 会儿,我让学生们敞开心扉,谈论自己有趣的童年,孩子们讲着讲着突然勾起我好多童年时的往事,于是我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我的童年趣事,不知不觉下课了,可是我还没有讲完,但是孩子们早就被我带到真是的故事情节中去了,在孩子们强烈的要求下,我们没有下课,接着把我的这件小事讲完了。那节课孩子们真的听得特认真还提了好多问题,我一一都给答复了,我也很高兴。这节课我们用平等换取了对方的真情。还有一次我被惩罚了。但罚的值得!我班有个班规,就是谁上课迟到就背诵<弟子规>前二十句。有一天由于天气特别冷,我的摩托车怎么也打不着火儿了,后来推到屋里将发动机暖和一阵终于着火了,可是到半路又犯病了!后来我推着去上的班,这天我迟到了。到了班级,我没有讲任何理由,而是先跟学生道歉,然后欣然接受惩罚---背诵《弟子规》。我刚想背诵的时候班长站起来说了句,你是我们的老师还用罚?我说;“师生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完我便继续。看到这一幕同学们似乎都很惊讶,但是我希望留给他们的不只是这些„„

总之,要想搭建属于师生间的这座心灵之桥,想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就必须放下架子,以真诚换信任,以尊重敲开心扉,用平等换真情。同行儿们,让我们用真诚、尊重和平等一起来搭建这属于师生间的心灵之桥吧!

参考文献:【1】《厚德载物,大道树人》

【2】百度文库

怎样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

【关键词】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更新观念

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大多处主导地位,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要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首先是思想上,远在孔子时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能清醒的认识到,老师也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优于学生,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老师。如何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摆正态度,学生人格的成长因素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尤其是师生关系。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个性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氛围。“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师生关系淡如水”。平等待人,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彻底改变对学生进行“管”与“灌”的做法。于永正老师常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就和学生相似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教育需要理解,理解是爱的别名。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教学中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才可能自觉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才能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搞“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问题是绕着老师转,这是传统的教与学。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真正的做到主导,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无论是指导阅读,还是体会感情,无论是指导背诵,还是交流读后感受,都要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俨然是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正是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们才真切的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著名教育记者李振村同志称赞于永正老师说:“你总是微笑着看学生,学生也微笑着看你;你总是不时的竖起大拇指,孩子的小脑瓜也就经常如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你总是蹲下来和孩子们对话,孩子于是把你当作知己”。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的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师应该主动的调节与学生的关系,使自己的教学活泼、生动、民主和谐。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帮助,做他们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

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威严,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指责,让学生充满信心,教师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幸福健康的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倾听也是对学生爱的一种体现,教师的认真倾听,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他也会认真地倾听;当老师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才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尊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知识,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偏激,出现过错,但是,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作为教师对学生要采取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过错的危害;另一方面,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名誉。比如: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耐心教育、帮助,决不能歧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是教学论的学科教学,而是教育学意义上的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成长。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人品、人格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在草料里加点盐”,让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这门学科的学习心理,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及获取知识的新鲜感、成功感、满足感和愉悦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成功的过程,就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力争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书育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成功的。

师生平等 篇7

中午12点,上完最后一节课的张老师已是饥肠辘辘,为了免受食堂排队之苦,他来到校门外的小店用午餐。饭刚端上来,张老师忽见店里闪进两个学生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班级的小军和小伟——这两个调皮鬼溜到校外来吃午饭了!

要知道,按照校规,学生是不可以随意出校门的,更不能擅自到校外用餐,学校对此早已三令五申。“真不像话!”张老师心想,“我得严肃教育他们!”想到这里,张老师高声道:“小军、小伟,你们俩怎么跑这里来了?出校门向谁请假了?学校的规定忘了吗?”

两人先是一愣,忽又反问道:“学生不准出校门吃饭,那老师怎么就可以呢?”

听到学生的反驳,张老师顿时火起:“怎么?想和老师比啊?学校规定的是学生啊……”

说到这里,张老师的音量不由得降了下来,面对两名学生眼角流露的不平,他忽然觉得自己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这样吧,你们先回食堂吃饭,”张老师缓和了一下口吻,“吃好午饭到我办公室!”小军和小伟没敢再跟张老师顶撞,嗫嚅着答应了,灰溜溜地往学校食堂跑去。

望着他俩的背影,张老师陷入了沉思:小军、小伟的反问不是没有道理啊:学校规定学生不能随意出校门用餐,那教师就可以吗?教师不是要为人师表吗?还有其他类似的校规,是否真的合理呢?校规是否应该做到“师生平等”呢?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怎么做?又该怎样教育小军和小伟呢?

“师生平等对话”的另一种解读 篇8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质量,取决于阅读者(师生)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认识高度和学生的认识处于同一水平(学生手中有参考书的,再者学生掌握的网络资源可能更多),那么教师怎么做引导者?所以教师的学识必须深厚广博,且人品精神高尚。和文本对话就是“批文入情”的过程。但要使学生“批文入情”,首先要让学生和文中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共鸣?单单钻研文字是不够的,因为生活阅历和体验在阅读素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当读者有相关的经历和体验时,更容易产生与作者共鸣的心理情感。因此,当学生缺乏相关的人生体验时,教师如果只注重强化语言解读和诵读,忽略了对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分析,就可能出现学生对作者的一些描写难有深入体会的问题。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诗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气。在完成这首诗歌的学习任务后,我就把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背诵曾学过的描写山景的诗句。学生背诵了同是写庐山的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这正是拓展学生和文本对话的一个好契机,让学生明白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诗歌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布置学生回去后收集这两首诗的相关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这两首诗展开对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歌,一开始听说老师要与他们一起重新解读《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时,还不以为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能是学生觉得在小学时,教师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已经够全面了。其实学生还不明白,文本的意义因读者而存在。不同的读者因为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方式自然也会不一样。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解读文本时也应该承认文本意义的客观性,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多维性。只有承认这一点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误读甚至是错读。让学生重新走进文本,需要教师整合、调动已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增加课堂教学的浓度厚度和深度。当在我的带领下重新完整解读了这两首诗之后,学生也认为,以前他们自己对这两首诗的认识———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是很肤浅的。我鼓励他们,不是他们原来的认识肤浅,而是他们在小学时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高度。

那么我是如何就这两首诗歌和学生对话的呢?就是遵循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原则,提了三个问题,并在预设问题的时候注意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一是说说两首诗歌的意思,其实就是翻译成现代汉语。二是在每首诗歌里挑选几个词赏一赏。三是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

第一步,说说两首诗的意思。学生在小学就学过这两首诗,翻译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翻译也比较准确。有个别译文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学生很快就补充准确完整了。

第二步,在两首诗里随便挑一些词语赏一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这一步没有限定是什么性质的词。同桌可以商讨,可以争论,准备充分后,和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学生大多选择了《望庐山瀑布》中的几个动词,如“挂”、“飞”、“落”等词。“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挂”字也包含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落”字活化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只有个别同学选择了《题西林壁》中的副词“只”,说这个词起强调作用,解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唯一原因。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应该学会追问,推动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于是我又对学生忽略的地方引导他们赏析,如对“生紫烟”是用“生”而不用“升”的追问。其实这地方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学生默写容易出差错的地方。“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把山间的烟雾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了出来。有拟人的修辞在里面。烟雾好像是从香炉里出生的,是香炉生出来的。为什么是“紫烟”?“紫”字有何妙处?太阳是红的,为什么不是生红烟?冉冉升起的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紫”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再如,“侧看”的“侧”字好理解,是在侧面看;“横看”的“横”字怎么理解呢?“横看”就是从和山走向垂直的角度去看它。这些追问,将师生对话引向了深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着对话的广度,学生这里只是赏析了动词、副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更多类的词,如形容词、名词,等等。

第三步,赏析两首诗的异同。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无从回答。学生觉得问题太难,是因为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缺乏了解,还有问题的预设也存在瑕疵,问题显得过于宽泛。当教师预设的问题深度不够或难度太大时,应灵机调整,或增加问题的深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我随即换了个问法:“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两首诗表达方式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李白和苏轼的诗歌都是描写他们自己心中眼中庐山的景象。李白的诗纯粹是描写景物,情在景中;而苏轼的诗主要是议论,借景说理。

李白和苏轼都是具有豪放胸襟的浪漫主义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具有李白的宏大气魄呢?这要从他们生活的时代,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自身的性格找原因。在唐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这些都是唐朝文化发达的原因。而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尽管消除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的弊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得整个宋朝成了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一个朝代。再从李白和苏轼成长经历和自身性格来看。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之路,直到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经41岁时,才经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封为供奉翰林,颇受玄宗赏识,名动当时。后因权贵进谗言诽谤,在长安3年便弃官而去,继续漫游四方。而苏轼的经历和李白有很大不同。苏轼年轻时一直在家乡读书。21岁时即1057年和弟弟苏辙同年中进士。苏轼一生都处于北宋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斗争、倾轧激烈时期。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改变,和保守派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漫游,苏轼一生几乎都是在做官,受制于体制。所以同为浪漫主义的风格,诗风大有不同:李白的豪放是无拘无束、飘逸洒脱、恃才傲物;苏轼的豪放是抑郁不得志后的无可奈何,是故作潇洒,是对人生的无奈。

教师要在学生对诗歌的大背景和诗人情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解读苏轼的诗。如果不了解此诗是写庐山的,那么把第三句的“庐山”隐去,换成“泰山”也是可以的。因为泰山具有“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特点,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把“庐山”换成“黄山”“衡山”“恒山”“嵩山”都是适宜的。其实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那为什么苏轼这首没有写出庐山景色特点,却可以流传,且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赞赏?诗中后两句的议论起到了关键作用。宋人喜欢以议论为诗,而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来的。唐诗的题材形式完备,诗歌在唐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第8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闺怨,等等,形式有格律、绝句、歌行,等等。宋代诗人在唐诗的高峰面前,一方面注意从唐诗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努力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特色。宋人只能在内容上求新、求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风气;在形式上求变。再者宋人本有对思辨的偏好,宋代出了许多的思想家就是明证。而中唐诗人散文革新家韩愈的以议论为诗恰恰投合了宋人的兴趣,在宋人的手里以议论为诗得到了发扬光大,宋诗出现了以理趣见长的特点,其中以苏轼的诗最为突出。因为苏轼论理精微、机锋锐利、自由灵活、妙趣横生。宋人以议论入诗为诗歌这块园地增添了浓郁的哲理趣味。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因为可圈可点、可讲解可赏析的内容更丰富,所以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就显得容易得多。《题西林壁》似乎显得浅显直白。如果真的是如此认为的话,则说明对这首诗研读没有到位。其实,苏轼的《题西林壁》,阅读理解起来难度更大。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首诗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才广为人们传诵。不同的人,不同的阅历,都可以得到深浅不同的启迪,有自己独到的感受,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言近而意远,在浅近的意象背后,蕴含着余味无穷的哲理。

师生平等 篇9

一、构建平等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必然、和谐教育环境建设的关键

师生关系, 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 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 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 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 是主宰、是权威,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知识经济的到来, 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 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 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新课程理论更注重“以人为本”, 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优化完善教育环境。

二、平等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 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 心灵的互相接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 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 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 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 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影响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因素

多年来, 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 师生对立的现象十分普遍, 主要表现为: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 教师总习惯于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 他们放不下架子, 不能平等对待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细心和耐心, 方法上缺少艺术,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 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 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 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 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 甚至变相体罚, 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 个性、心理受到压抑, 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找不到成功的路子, 享受不到成功的阳光, 于是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制、甚至是迫害, 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 形成对立。

3.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 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 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 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成绩至上的课程评价理念根深蒂固, 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 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 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师生关系对立的因素有诸多方面, 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激和教育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有碍于新课程的改革开展, 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可以说,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四、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之我见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 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 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学习, 更不知道怎样帮助他们。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 并常常在其他同学和老师面前表扬他们的优点。慢慢地, 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 上课不再无精打采了, 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 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 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 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 精神的支柱, 由此导致消沉。反之, 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卫生大扫除时, 我发现因小时患麻痹症而手留下残疾, 一向很自卑的毛雯同学在默默无闻地清扫教室的地面, 打扫得十分认真仔细, 与当时那喧闹的气氛极其不协调。在总结这次劳动时, 我说:“在这次劳动中, 同学们都干得很出色, 充分展现了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应该受到表扬, 但我想说的是毛雯同学今天的表现更值得大家学习, 她打扫卫生要比其他同学付出的更多, 因为她还要克服手的不便, 我们应为她的坚强鼓掌。”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沉默寡言, 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变得活泼起来, 自信心越来越强, 表现越来越出色, 成绩也稳步提高, 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抓住一切教育时机, 采用适当的方式肯定学生, 赏识学生。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 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成才,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班制定实施了日常行为量化考评制度, 形成了班级管理网络,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收到良好的效果, 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4.转变教育理念, 转换教育角色。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 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获得的良好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浅谈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10

关键词:师生关系,素质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展已经很多年了, 效果仍然不十分理想, 究其原因恐一言难尽。教育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 学生接受教育是有选择的, 师生关系做为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应该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法制角度看, 虽然《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为保证青少年享有平等教育权提供了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据美国部分心理和教育家历时6年对2.5万名学生做的调查研究表明, 因师生关系不合导致学生厌学的列各种厌学原因第一位。[1]北师大沃建忠博士的课题研究也表明,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 反映师关系核心特征的亲密性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 基上呈直线下降。‘应该是平稳地下降, 而不是直线’这样的结果表明, 师生关系的发展是不正常的。”教师多为分数而教, 为利益而育。师生之间交流少, 沟通无门, 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 情感联络的大门却渐渐关闭。教育是充满爱心的事业, 一个课堂中不讲求民主, 不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 学生当然不能喜欢他。这样的教师当然不能够开展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育需要教师的爱心与奉献, 更需要教师具有民主意识和平等精神。学会民主才能学会尊重、学会尊重才能实现互爱。

1. 学校管理过程的透明与公正是实现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客观环境

随着近年来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的出现, 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二千年来官本位影响根深蒂固, 人治成分多, 文化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严重, 法治观念淡薄, 司法不能完全公正, 客观上都导致了现实中的不平等、不民主。这种社会风气严重侵袭着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校领导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 受到影响。领导官僚主义, 权钱交易、任人唯亲、待遇不公、暗箱决策;教师之间文人相倾互相嫉妒、互相拆台;师生之间索要、偏袒、歧视, 排斥甚至心灵和肉体施暴;学生之间教师人为分等, 残酷排名, 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富裕生、贫困生各自形成自己的小群体, 有偿作业、考试、贿选干部、拉帮结派, 欺侮斗殴, 各种心理问题常常出现……这些现象表面是学校内部问题, , 实质上是社会现象在学校的反映和延伸, 是学校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的产物, 在客观上也制约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 教师的学识素养, 人格魅力和教育艺术是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内在条件

信息时代, “后喻时代”, 我们的教师在很多万面可能落后于学生。“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面对学生的质疑和问难, 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 才能民主地处理此类事件。千教万教, 教做真人, 教师的人格影响力越来越成为未来时代教师的第一职能, 而且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可能替代的教育力量。”[2]爱心是教育的永恒动力, 关心每一个孩子, 欣赏每一个孩子, 相信每一个孩子, 需要教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宽容博大的爱心。

看看我地区两个成绩较好的却离家出走的学生给他们含莘茹苦、拼命工作的老师写的信:“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 我们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很深, 可我们却恨您, 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少惨重的代价, 我们了解但不感激。因为您在牺牲了家庭和自己的的同时, 也牺牲了我们, 在您疲寝忘食的教育下, 我们没有了节假日, 没有了星期天, 没有了看电脑、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 同时也没有了感情, 没育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在您手下操纵的机器人, 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 那我们宁可不读书……”这位老师不可谓不负责任, 他的工作方式也是现阶段较为时髦的作法。这种情况高中阶段比较普遍, 初中也不乐观, 根据我开展的心理咨询看:由于教师对成绩不同学生所持的不同态度和期望, 加之忽略学生的差异性, 按“应试目的”统一要求, 对学生讽刺、挖苦, 动辄体罚和和心灵伤害导致大量的学习障碍和情感交际困惑的案例非常普遍。令人遗憾的是, 这些问题虽然因“关心和爱护而起”却又被“关心爱护”掩盖起来。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一种忽略学生的做为“独立的人”的教育。它否定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剥夺学生做为人所应有的独立地位和人格尊严。教师只有自己心胸宽广、乐观豁达, 才能宽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在与学生意见不一致时, 甚至于学生超越教师时, 才能表现出教师的修养和风度;教师心地善良, 才能充满爱心, 才能关心学生发展中的全部而不仅是分数, 和学生在一起时, 才没有教师的架子, 让人尊敬并容易接近, 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缩短;教师有平等民主思想, 富有良知, 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因材施教, 工作中出现问题时, 才能勇于承担责任, 勇于自我批评和纠正。“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教师做到这三点,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内在条件就会建立起来。

3. 改革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 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形成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外在条件

一定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一定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之中, 我们的教育是教室桌椅摆放整齐划一, 学生挺身背手, 回答千篇一律, 教师活动局限于讲台中, 神情严肃、郑重其事, 教师讲, 学生听, 这是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了解现代先进教育模式的人都意识到, 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课内外应当很好的结合。教室内部设计也充满生活情趣, 桌椅摆放有圆形、椭圆形、蜂窝形、马蹄形, 总是给人以平等感。教师往往置身于学生之中, 没有统一的坐姿, 孩子们自由自在;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 学生畅所欲言。当然, 形式的改革还需要内容来支撑。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尝试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 解放空间, 解放双手,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平等和民主的体现。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常常把课堂搬到树林里、小溪边, 学生们围在一起, 大家讨论着、微笑着、嬉戏着, 在学习人类文化的同时领略自然、享受阳光, 做为自然之子, 即要与人类和平生活, 又要与自然和和谐共存, 平等博爱、民主宽容这些人类智慧的法则不觉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不仅如此, 我们还会发现,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会展示他们不同于在教室的另一面, 师生之间的距离是那么容易拉近, 交谈是那么真城坦率。事实证明, 多年以后, 留在学生心中的永久记忆和博得学生尊重及爱戴的常常不是在课堂上。也许是一次活动, 也许是一场谈心, 甚至于一句关切的话, 一个有力的动作, 一个期待的眼神, 都可能会给学生以温暖和力量。有人说, 人的创造性不可以教, 但可以培养, 其中的关键就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营造适合于儿童自由成长的教育氛围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 建立师生之间科学民主、多维互动的评价制度是落实师生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有力保障

学生走进校园, 往往被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则做为管理者出现“很多教师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 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 不是肯定成绩, 而是发现缺点”[3]。就评价而言, 仅是教师评价学生, 是单方的, 范围往往局限于学习成绩, 是片面的;方法常常是终结性的, 内容多是简单的格式化的和缺少鼓励性。如此评价质量当然难以客观、准确、全面, 就评价的效果来说往往也不是积极的。学生们厌恶学习、没有将师生关系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上来, 所以现在提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 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就具体问题的处理, 我非常欣赏魏书生先生让学生写错误说明书的方法, 很好的架起师生相互交流的桥梁,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有效的师生互动评价制度, 学生要阶段性的对教师进行评价, 可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的民主评议会等形式, 加强反馈,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阳光化。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其实教师工作的优劣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以生为镜, 我们不仅可以正衣冠, 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正心修身, 框正教学行为。另外无论是否班主任教师, 我们都要既当好组织者、领导者又应做个参与者, 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 作为集体的一员, 走进学生的生活, 感觉他们的悲欢, 走得越近, 就越能公正的处理各种事情, 更重要的是收到使民主思想潜移默化的效果。应该说, 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允许学生择校、择班、择师的条件,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 做为一种必然趋势, 这一天终会到来。这也是实现教育平等权和选择权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社会, 需要有民主思想的建设者, 肖川老师说“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关爱, 更多的鼓舞与欣赏, 这对于防范和消除病态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 塑造民主的性格, 十分必要。”某种意义上讲, 没有学校的民主, 就没有社会的民主;没有教师的民主, 就没有学生的民主。归根到责任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的民主思想。教师渴望自由, 才会给学生自由。教师有民主意识, 教学过程才会有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才能提供学生民主表达的机会与条件。教师也因之爱到更多的启发与教益, 更重要的是博得学生深层的爱戴与尊敬。学生也因之得到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受到民主的熏陶与感染, 学生个性与创新自然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1]2012年“海内外基础教育研讨会”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蓝云博士发言.

[2]戴木才.《道德智商——造就孩子的光辉人生》.

师生平等 篇11

【关键词】民主;平等;和谐

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亲其师、信其言、乐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情感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桥梁与纽带,能使受教育者产生亲和感②。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1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学生民主、平等相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缺乏平等的沟通,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尊重老师,同时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

在了解学生方面,一是要注意与学生交谈。常与学生交谈能加深师生情感交流,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因材施教,无形中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教师应坚持每周(每天)采取集体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学生动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二是要注意教师间的交流。任课教师之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时常沟通,交流学生学习信息,共享教学情报资源,有助于教师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形成对一个学生较为准确的认识。三是要坚持家访。通过经常性的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从更深层面上把握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获知学生更多更详实的信息。

2注重学生间差异,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注重学生间差异,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智力、情趣等差异往往比较大。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讨人喜欢,给教师留下了较好的印象,有的学生或因学习成绩不好,或因纪律松懈,或因不太听老师的话而给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如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一部分学生偏爱,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则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被偏爱的学生往往有一种优越感,而被冷落的学生会逐渐产生失落感,感到老师处事不公平,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的形象就会在这部分学生心中降低,整体教育效果也会大大折扣,只有公平地对待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鼓励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才会让全体学生觉得老师在时刻关注自己,时刻期望自己进步,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等弊端影响下,强调班级、学校升学率,学生负担加重,班级文化建设被削弱,学生个性与爱好被抹杀。使个别学生的个性走向叛逆,与家长、班主任、老师唱反调。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学校以升学率考核老师、班主任的业绩,于是升学率成为老师、班主任的重要任务。一方“要你学”,一方“我不想学”,出现师生紧张不和谐的关系。

3用真诚的师爱感化每一位学生,构建美好的师生氛围

爱心永驻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是教师职业自身特有的一种情感因素,这种感情的链条将师生双边活动愉快而又和谐地联系起来,构成一种美好的氛围。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爱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逐步强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周围的人特别是老师的关心、爱护、支持、理解和尊重,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师生情感基础。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只要建立一定的师生友情,多点信任,多点帮助,多点落实,真正起到表率作用,学生们就会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老师个人的榜样,乃是青年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所以真诚的师爱是可以感化学生的。

关爱学生就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对有不当行为的学生应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耐心教育,使之加以改正。同时,关爱学生也不能护短、娇惯、放纵,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师生平等 篇12

一、平衡课堂主体

从传统的观点看, 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体.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方案并予以实施, 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知识.在此种观点的支配下, 教师成了课堂的当然主体, 学生则成了教师支配的对象, 成为配合教学实施的客体.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 而学生则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配角, 久而久之, 学生则成了课堂的边缘人.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无自主权可言, 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 展现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学习发挥空间受到了极大的约束, 而只是在一味地配合着教师.在此种情形下, 学生只是在麻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所得是可想而知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注重其余学生之前的平衡,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将这一观点落实到实处,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设计互动式、对话式教学方案.例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首先, 要将生态课堂理念融入课堂方案的设计中, 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将教师的角色转变, 降低教师的主导性, 确立学生的对等地位, 从根本上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和心与心的交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性特征,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根据这些情况设计出可行的教学方法或者方案并积极开展教学评估.尊重学生的中心与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不能一直将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其次,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者, 学生也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知识吸收者, 教室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沉闷、压抑的知识传授场所.教师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个性特征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 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扩展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学生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求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积极创新与探索, 教室就成为了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 教师实施教学方案, 学生彰显个性, 互动合作, 实现教学目标的和谐场所.在这样的场所里, 教师与学生都不存有心理负担, 教室氛围融洽, 促使学生感觉到学生是自主的、自愿的.在这种生态情境中学习, 学生才会充分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压力有所减轻, 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挥, 提升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的.

二、构建和谐课堂

“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且非常重要的地位, 曾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其表现在初中教学生态课堂中就是要反对教师的完全主角, 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的, 就必须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抛弃以往教师的绝对权威, 还课堂给学生, 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案设计应充分发挥人的灵活性, 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促进学生的自我创新, 教师认可并鼓励学生的独特思维与意见, 课堂上充满着对学生的期望、尊重与包容.在这种课堂之中, 教师和学生均会感受到和谐的理念, 享受到生态的温馨,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中心地位都得到完美体现.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原有的观念, 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中解脱出来, 将学生看作朋友, 进行学习上的互动与沟通, 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多予以赞扬和鼓励, 在学生成绩较差时要多予以安慰、关心、帮助, 在鼓励的同时多给予一些关心,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在和谐的课堂里, 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个性,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勇于发挥, 勇于思维, 勇于动手.充分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个性, 设计各种教学方案, 创造出合适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教师在和谐的氛围中传授知识,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 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学习合作小组, 将学习成绩好的与学习成绩差的安排到一组, 老师在小组的构建中发挥指导性作用, 指导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三、建立民主、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监测网稳定性下一篇:理财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