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交流教学法

2024-10-12

平等交流教学法(精选6篇)

平等交流教学法 篇1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真正的实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重塑自身角色, “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摒弃传统权威的观念

长期以来, 在我们许多人的头脑中, “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 强调教师的权威支配地位,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学生就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 努力学习。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不许有异议。教师的权威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致使师生关系不平等, 甚至造成对立的情绪。

现代学生发展观认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努力, 同时与教师的唤醒、指导、帮助分不开,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作为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灌输, 而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沟通。因此, 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唯师唯尊”的陈旧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交流。

二.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使课程的生成成为有效的交往, 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角色。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于此,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它不仅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精神交流。

三.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在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达到平等互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善于倾听, 适时引导。在学生发表意见或小组交流学习时, 教师应做一个旁听者, 认真倾听, 给学生充分的表述、发表见解、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 对学生不够成熟的意见, 不刻意追求完善, 而是适时引导, 鼓励学生善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2、摆正位置, 激发鼓励。求知是孩子的天性, 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 爱动是孩子的特点,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学生这些心理, 正确对待, 摆正位置, 在课堂交往中与学生密切往来, 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宽容, 才会促使师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探究, 促使师生积极性越来越高。

3、及时评价, 随机鼓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使我们以欣赏的角度, 以发展的眼光来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似乎已经习惯于“被”评价着。而新课程下的评价是一种激励, 一种赏识, 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 教师要审时度势, 及时给与学生恰当的鼓励性评价, 建立彼此信任, 彼此尊重的情感, 学习氛围才会更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通过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同伴的信任和认可, 引发学生以欣赏者来评价自己, 让赏识者来评价别人。

新时代需要新型的教师,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塑自身角色。我们的教师, 只有转变观念, 真正的放下架子, “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 才能真正的实现师生互动、交往合作,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平等交流教学法 篇2

一个年轻的父亲,有一次,在热闹的商店里为女儿系鞋带。他蹲下来,就在这瞬间,无意瞥见一幅幅令人不舒服的“图像”:晃来晃去的一条条大腿,裤子,裙子,摇采摆去的一只只大手,单调生硬的一个个皮包,手袋……此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他猛然省悟,孩了稚嫩的小脸和矮小的`身体,原采是被这些又陌生又庞大的东西包围着,压迫着,看不见爸爸妈妈的脸,看不到小伙伴的脸,当然,也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新奇的文具,更不必说像满商场走动的大人那样,尽情享受购物的乐趣了,对他们来说,置身在大庭广众,没有什么比这更“倒胃口”的了!这位父亲直起身子,站起来时,情绪激动,说:“要这样蹲着,别说孩子,我自己也不想待下去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去逛商场,孩子很不情愿(除了能为他买玩具以外)。

所以,若要和孩子说话,那么,请蹲下来――

走近他们,平等对视,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一个“伟岸”的大人,只要蹲下来倾听(哪怕孩子的话多么“孩子气”),孩子的心理压力就相对减少;

“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对小孩的尊重。大人这样做,树立了一个平等待人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和自尊的人格;

蹲下来与孩子脸对脸,以平静的音调说话,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幼童容易分神,这一招却能对症下药;

蹲下时对孩子轻声细语,能给他创造一个安宁的环境,孩子在这时候最乐于接受教育。

树立威信 平等交流 篇3

一、树立威信

班主任的威信是在其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树立起来的。

(一)认真做每一件事

一个好的班主任一定有他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有可能是幽默感,有可能是儒雅的气质,也有可能是能感染学生的自信。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这样评价笔者:“洪老师,从你的身上我真正理解了两个字——认真。”确实,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做每一件事情都认认真真,而这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时刻影响着学生。如笔者在班级里制订了一套值日班长工作制,值日班长负责一天的纪律、卫生、出勤情况的监督和登记,并要求在晚自习第一节课前准备发言材料,总结班级一天的情况,包括列举三件好人好事(或班级好的方面)、三件需要批评的事情,且有权利对表现好的同学和违纪的同学进行加分和减分(可作为学生期末考评的依据)。又如笔者每天早上都是6点15分左右进教室,因为这个时间是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的绝佳时机。此外,每节自修课笔者肯定是铃声响起就走进教室。这种执着和认真的态度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在笔者看来,一个教师不管有没有经验、有没有幽默感、有没有对付学生的技巧,有一点是肯定可以做到的,那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情,而这一定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二)以真我面对学生

在学生面前的坦坦荡荡常常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因为高中学生都愿意和“真实”的班主任交心。班主任也是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选择性地展现这些,不仅是展示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大好机会,也是增进师生了解、促进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好机会。笔者曾遇到这么一件事:

学校年级组让重点临界生(即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但也有可能落榜的学生)提“最后50天对老师或学校的一些建议和想法”。班里有个学生这样说:“现在才来让我们提建议,太迟了,学校怎么想的?我看到了非常可笑的一幕,一节自修课居然有三个老师来抢,就为了自己那门学科,为了那点奖金。还有那么多的作业,纠错我也不想纠,逼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学生真可怜,你们老师到底爱不爱你们这份职业、爱不爱你们的学生?你们老师有什么权利强迫我们学生。”听到这些,笔者实在忍不住了,笔者告诉他:“没有规定上自修课老师一定要来,也没有规定你一定要做作业。作为班主任,我也不是每天都要这么早来,也没有规定我天天要在学校里。我都没有去管我的儿子,而天天陪着你们,你认为我是为了钱吗?”说到这里,笔者情不自禁地流泪了。这时他也哭了,说:“洪老师,对不起,我错了。”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笔者想让他明白老师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会哭、会笑、会高兴、会伤悲,也会付出真情,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自私。笔者很想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可的确是有点伤心。不过,笔者还是原谅了他,他仍然是笔者心目中的好学生。通过这件事,感觉笔者与这个学生的感情反而更好了。

(三)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班主任一定要赏罚分明。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上学期期末评先进,考评小组经过统计发现,有两名成绩很好的学生没有被评为先进。笔者告诉这两个学生,不以成绩论英雄,使他们心服口服。还有一个学生平时表现特别好,是卫生委员,可能是因为平时加分少,也没有评上先进,笔者主动提出给他加5分,并解释道:“平时在班级里他这么负责,有时甚至为了出黑板报一个人星期六很晚才回家,这样的同学不评先进谁评?”学生都表示赞同,大家都感觉这是“有史以来评先进最公平的一次”。

二、平等交流

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周记和个别谈心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

笔者基本上要求学生两周写一篇周记,且一般都会确定一个话题,如“写写你的爸爸妈妈”“写写你的同桌”“写写你的人生目标”。有一个学生觉得没什么好写,只写了短短两行字。笔者就跟学生开玩笑说:“你没话说,我倒有很多话想说。”于是,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了满满的两页……久而久之,学生有什么问题,笔者都能从周记中看出点苗头,以利于及时疏导。

除了周记,班主任还可以找学生个别谈心。一般地,当笔者发现学生存在成绩下滑、自修课趴在桌子上、情绪低落、经常迟到等情况时,会找学生交流。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切忌给学生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笔者总能做到每天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在碰到学生时总是主动问好。学生总喜欢叫笔者“洪老”或“炮哥”。笔者有时也会给一些学生取绰号,如“阿毛”(因为他姓毛)、“小菲姐”(因为她们寝室数她最成熟)、“潘美妹”(因为她叫潘美玲)等。这些亲切的称谓丝毫没有讽刺之意,反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一次一个学生无意间在电脑上发现了笔者的结婚照,非要笔者在教室里讲讲恋爱史。笔者告诉他们笔者的妻子是他们单位里的一朵花,还谈了一些笔者的恋爱观,告诉他们只有互相尊重和理解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二)要学会包容学生

平等交流教学法 篇4

所以, 从学校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 进行调查, 问题如下:

(1) 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师?

(2) 你有心里话愿意对老师说么?为什么?

(3) 当你与老师在课堂发生冲突时, 你希望怎么解决?

(4) 你觉得老师爱你么?

第一个问题, 回答年轻、漂亮的占70%:长相一般, 有文采, 能与我们说到一起的占25%;无所谓的占5%。

第二个问题, 回答“不的”占84%, 原因是老师不懂我们, 有代沟。

第三个问题, 希望老师课下单独解决的占95%。

第四个问题, 回答“不爱”的占88%。

而问30名老师:“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问者回答“是”;这足以说明教师虽然爱学生, 但与学生的沟通还是远远不够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为学生付出了全部的爱, 可学生对教师却“敬而不爱”;我们进行了多少尊敬师长的教育, 而如今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交流太少, 学生渴望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

那么, 作为教师, 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 用什么方式沟通呢?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在一次大考中失败后, 有五位老师分别对他进行回应。

教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 但想不到会失败了。

教师3:因为考试不理想, 所以你感到很失望, 很难过, 也不知道前面的路该如何走, 心里很混乱。

教师4:你一向成绩很好, 从来没有想到考试会这样不理想, 所以对此特别感到失望与难过, 也有点郁闷。

教师5:与父母商量, 似乎非重读不可, 但自己实在有点不甘心, 所以内心很矛盾。

实质上, 这五位教师分别象征5种层次的沟通。

教师1的回应中, 老师似乎没有根本留意这个学生说的话, 他根本没有去感受这个学生的内心状况。

教师2的回应中, 虽然在内容上是和学生表面所说的一致, 但他只领会了学生十分表面的感受。只有内容的表达, 缺乏感情上的要素。

教师3对学生表达的表面感受有正确的了解, 但他没有对学生较深的感受做出回应。

教师4表达了对学生表面言语后面更深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去表达更深和本来还没有感觉到的感受。

教师5做到了最正确的回应, 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师生的沟通中, 如果教师很深入的感受学生的内心, 也就是对学生接纳的开始, 学生也就开始对老师接纳了。这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回应。

在学生有问题时, 多数教师都能感觉出来, 但是, 对教师而言, 仅仅看出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不够的, 还需进一步解决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出有效回应。其中教师之所以做出对学生而言的无效回应是由于不恰当的语言和站错沟通立场所造成的。由于这些不恰当的语言和沟通立场导致了冲突和误会。

它的主要原因:

(1) 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代沟, 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教育手段与技巧陈旧。

(2) 学生强烈要求平等交流, 与他们交朋友, 尊重他们的人格。

(3) 绝大多数学生对老师存有戒心。

(4) 学生不愿意高谈阔论, 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与老师进行严肃谈话。

(5) 老师们的信息不广泛, 兴趣爱好甚少, 对青少年的心理、追求、兴趣、爱好、情趣, 对人与人之间的看法, 对新生事物的认识, 知之甚少。

因此, 教师在加强与学生沟通的同时, 还要在课堂上正确而有效的使用“平等交流教学法”, 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为此, 采用“平等交流教学法”上了一堂市级德育公开课。

起因是看到一中新网对家长们进行调查, 约有七成的中学生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 有的甚至无法沟通, 有六成感到子女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据某中学学生情感状况调查, 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爸爸父母的年龄, 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

因此, 为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了解, 使学生体悟亲情便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设计一次关于母爱的德育课。在这节课中, 重点使用“平等交流教学法”来帮孩子找回失落人性的光辉——对他人的关爱。关爱别人, 应从对生养自己的母亲开始, 所以选择了母爱的话题。在这节课中, 采用“平等交流教学法”与“模块式”教学方法, 围绕感悟母爱与报答母爱将语文课堂活动化, 采用反思法来激发学生的感恩心情与报答情怀。

在这节课教学中, 采用板块式的教学结构, 共分八个板块。

板块一导入母爱板块二感知母爱

板块三定格母爱板块四歌颂母爱

板块五测试母爱板块六关爱母亲

板块七升华母爱板块八书写母爱

通过这次课, 平等交流教学法运用的很成功, 学生们在自由、轻松、愉悦、感动中度过了难忘的45分钟, 通过这节课学生知道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 学会了感恩、理解了父母的心意。它使这节课的母爱教育成为培育孩子做人的基本素质,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悟亲情的无私和伟大, 感受父母在自己生命成长中付出的心血, 懂得要感激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这节课中, 用“平等交流教学法”点亮学生感恩的心灯, 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 进而爱他人, 爱家乡, 爱祖国,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因此, 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只是在工作中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平等交流的教学手段, 细微入情的教育技巧, 去感化学生、说服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接受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与培养。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双鸭山市技工学校的其他教师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总结,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平等交流教学法”能更上一层楼。

摘要:介绍了“平等交流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平等交流教学法”,运用,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1]上海教育.

[2]教育艺术.[2]教育艺术.

[3]我与学生共发展[Z].[3]我与学生共发展[Z].

平等是交流的催化剂 篇5

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惊人的经验,心里觉得有很多东西要说,可又无以言表,思来想去,还是上学期的一次语文课提醒了我。

那时,学校叫我去接新的一届初三毕业班,当时我对这一届学生一无所知,但凭我的经验,已经初三了,什么都比较成熟了,一个跟学生一点儿感情基础都没有的老师,不可能凭指手画脚,吹胡子瞪眼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于是我设计了第一堂师生交流课——“我和你”,我的原则是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介绍自己也行,畅谈理想也行,提出问题也行……当我简单介绍完自己,说明来意,整个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交头接耳几分钟后,我开始担当起主持的角色,那节课上完后,我没想到会那么成功,几乎所有的人都发言了,有的一次又一次补充,虽说有些吵闹,可在那以后,也就是正式讲了课,正式留了作业,正式批评学生作业不清楚了,听课不专心了以后,再想有那样群情激奋的课堂,就再也找不到了。

那节课,我是真心想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印象,让他们觉得我和他们平等,我是为他们服务的,今后不必拘束,不必心怀戒心,初三不可能再有时间等待观望一个老师是否可以接近,一个老师有什么样的脾气,时间不等人,一定得马上顺利师生交流。老师和学生坐在一个平台上,学生能够平视老师,不必仰望。

所以我要说:“平等是交流的催化剂”。

教师的职业自然是高尚的,但教师也不要把自己的身份摆得至高无上,让学生觉得你高深莫测、高不可攀,造成不敢把心里话向你倾诉,不敢在课堂交流时越雷池一步,导致作为教师也无从获悉学生的真情实感,具体学情,不能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有了催化剂,原来不反应的开始反应,原来不分解的开始分解,原来不升华的开始升华。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师生交流的问题有太多的不可预知性,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为了完成好师生交流,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备课,多做假设,不打无准备之仗。确保师生交流顺利进行。

只有师生平等了,无形之中便在师生之间添加了催化剂。有了催化剂,再加上其他因素,师生交流就会让我们的课堂产生越来越多的新物质。

参考文献:

尹文华.让交流成为智慧课堂的催化剂[J].基础教育研究.2010(08).

平等是打开高效交流之门的钥匙 篇6

摘 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心理上打破以往的层级思想,认识到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交流,才会在新课改过程中真正地培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平等意识;交流;化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而如何在课堂中进行高效的交流?这需要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而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往往不平等,“位差”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知识储备比学生大得多,经验丰富,涉猎甚广,善于表达,因而在解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时,往往从表面上看起来会十分“圆满”“妥帖”地化解学生的疑虑,学生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无条件全盘接受,习惯了在交流中不敢将自己的怀疑及想法讲出来,顺从教师的思维方式,而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造成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让很多创新的思维火花就此熄灭,从而失去了创新的机缘。要形成师生间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意识不是口头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换位思考的觉悟,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要以一种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心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交流过程中,不要总是用书本上的官方语言或一味按照自己或教材的思路往下讲,而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师要不时地想一想,如果此时换成学生会从何种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并努力用学生最易接受的语言和思维向学生阐述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遇到的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抽象观点,如果遵从教师的感觉那不就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此状态叫化学平衡状态,此时正逆反应速率不为零,称之为动态平衡。这一说法对于教师是容易理解,可是对于学生,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能用学生易接受的语言或事物来形容。比如在一桶水中,有两个水管,一管流入,另一管流出,当两水管的流速相等时,无论进行多长时间,水桶液面的高度仍保持不变,就能很好地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动态平衡的画卷,学生对这种“接地气”的解释很容易就能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交流中一定要放下身段,在平等意识下来把握学生此时的学习心情、疑窦所在及思维方向,并为交流的深入不断埋下伏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路往“正途”上走,避免“沟通位差效应”。

其次,教师要时刻让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本与教师并不是“神话”,教师有时也会犯错,教师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只不过是先于学生而已,学生通过学习是有可能在这一知识点的认识上超过教师的。在教学上可以利用化学史实来让学生意识到一点,比如在原子结构教学中讲到汤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然后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纠正了其导师的错误并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再到后来卢瑟福的学生波尔又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这种后者对前者的既成论点的纠误势必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教师在一些事上有可能做得比教师更好,在化学教学中要多多利用此类事实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使学生摆正自己的心态,从而敢于积极地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最后,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探讨,在探索中消除与教师的心理隔阂,形成良性交流的氛围。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解答上不要搞“一言堂”,在设置问题上要注意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进来的问题,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比如铜与浓硝酸反应所得溶液呈绿色,与稀硝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蓝色的原因交流讨论时,学生就能积极地提出诸如可能是硝酸根浓度不同引发反应后颜色不同,也可能是反应后铜离子濃度不同引起,或是生成的气体溶于液体引起,又或浓硝酸反应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引起等等众多不同的原因,而学生能如此积极地回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个问题能让他们能感到“我也能来研究一下”,从而消除学习上的自卑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优生与后进生间的距离。同时在双方平等意识的培养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能够回答到什么程度也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以便让学生自主思考。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对教师盲目地崇拜,才能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下一篇:空间与叙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