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2024-10-12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精选11篇)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1

作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关键期,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其个人成长, 更关系着高校能否实现为社会输出一流人才这一宗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 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国家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 因此,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更处于高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而言,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理论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高度重视《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注重加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和理论学习, 在课堂的集中授课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还应注重引导大学生关注当前社会重大的实事与实际问题, 将所学理论同现实情况相结合, 提升自己的政治判断能力。

二、发挥政治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 是大学生日常工作的主要组织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可以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师。高校政治辅导员应以身作则, 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起到表率作用。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职业咨询、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要熟悉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 掌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基本知识。”由此可见, 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其能否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的工作事务中, 高校政治辅导员应首先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领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政治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交流, 通过谈心、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以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导引学生的思想动向。

三、结合网络媒体互动高效的特点, 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 充分利用其高效、互动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积极开展党团建设工作。例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支部”、“学院党课”、“心理健康”等栏目, 积极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 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 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切社会思想的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应注重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形式, 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去领悟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 以实践形式为手段,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高校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育可以通过专题社会调研、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以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形式展开。为了落实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高校可同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整合校内外资源, 以稳定自己的社会实践教育、扩大自己的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夯实社会实践教育工作。

五、树立正面典型模范, 带动大学生积极向上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 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 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 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迷茫, 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 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 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 在新生中扩大影响, 这样, 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 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六、以传统文化为引导,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相关教学的引入, 能提高工科院校大部分学生的人文修养,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如果说我被判缓刑是人生之大不幸, 那么现在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 可谓因祸得福。若早明白《弟子规》中‘言语忍、忿自泯’的道理, 言语上忍让一些, 或许就可以避免因打架而引来的牢狱之灾。”这句出自服刑人员的话, 能从根本上说明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规范作用。虽然 (下转第155页) (上接第152页) 《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说教课程在小学阶段较为盛行, 但是在大学校园, 却几乎很难见到它的身影。如果能将这些国学精粹引入大学日常教学, 其效果定当不同凡响。

七、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契机, 树立大学生时代责任感

当前社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科技创新, 而作为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高校无疑就承担着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一个人的责任感能促使他成功成才, 如果以时代发展为引导, 树立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便能从根本上树立大学生的人生目标, 进而使其发自内心的提升自身修养。也只有发自内心的来约束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才能彻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也才算是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根据不同年级, 教育侧重点不同的精神, 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各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高校政治辅导员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 并让大学生积极参加到实践之中, 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正确的指导下发展, 以投身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之中,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是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人生道路选择的生命线, 不仅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 更决定着国家未来建设者的整体水平,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高校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地位上。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分析, 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 以提升其政治觉悟;发挥高校政治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结合网络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面典型, 带动大学生积极向上;以传统文化为引导,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契机, 树立大学生时代责任感等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道德修养,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2012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20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 201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 2011

[3].唐文红.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7 (24) 3.唐文红.试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7 (24)

[4].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2) 4.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2)

[5].正义网-检察日报.读《弟子规》提升道德水平约束自我行为[M].正义网-检察日报, 2013 (4) 5.正义网-检察日报.读《弟子规》提升道德水平约束自我行为[M].正义网-检察日报, 2013 (4)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2

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教师法德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等教育的行列,成为高校教师。但是,三尺讲台撑不下急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现实,很多诱惑就在争夺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着他们的精力。因此,如何保持教师们的教学兴趣,保障他们成长为高等教育的骨干中坚,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领导以及我们青年教师自身都必须予以极大关注的问题。

高校教师能否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事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国家前途。本文就立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谈谈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具体地说,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动态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等。师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道德要求,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以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甘当人梯,具有奉献精神;具有高度负责精神;团结协作,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严

1谨治学,具有科学求实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总体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责任心增强。大多数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高等教育。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孜孜不倦地育人,受到社会的好评。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执教思想转移,敬业精神弱化;业务不够精深,上课不够认真;只管教书,育人意识薄弱等等。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我认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艰苦锻炼的结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应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教师道德修养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师德修养客观效果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师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因此,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必须投身于社会实践。一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去。只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教师道德修养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并得到考验和检验。二是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实践,教师道德修养中的各种矛盾都存在与教书育人的实践中。

其次,实现教师道德修养,还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教师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不能离开参加教育教

学实践。然而,要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否则道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学习什么理论呢?

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时代人民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别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教师道德修养,才能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和阶级性。学习马克思理论,要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师德觉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二,要学好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体现,它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业的特点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往今来的优良的教师道德传统,科学地分析和概括了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并具体指明了教师道德修养的任务、途径和方法。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学习和掌握这一理论,这有助于教师们深刻了解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师德修养的标准,分清教育实践中的是与非、善与恶,自觉地抵制一些消极势力的影响,从而提高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进行师德修养,不仅要了解修养的根本途径,还必须学会掌握修养的科学方法。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以下方法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方法一是做到“慎独”。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要深刻检查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既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人们在修养中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情和道德信念。它使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去行事。

“慎独”还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一般来说,教师在集体生活中,有组织和同事们的监督,注意自己的言行还比较容易,而在无人之处,别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情况下,能否严格按照道德标准去行动,就要看其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了。做到“慎独”很重要,也很不容易,要经历一个由不十分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思想斗争和锻炼的过程。如果不能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为不道德的东西保留一块合法的小天地,天长日久,必定危害别人,危害集体。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不断锻炼和改造自己,达到“慎独”的境界。

方法二是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道德修养离不开外部的条件和作用,但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和高度的自觉性。因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本质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贵在自觉,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难免有过失。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可以洗刷思想上的灰尘,还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要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好效果,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是帮助别人认识和纠正错误,自我批评是认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它们都是认识和纠正错误的手段,相辅相成。

一方面,要勇于和善于批评。对于教育领域、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违背人民利益,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要采取严

肃认真、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批评;在方法上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特别提倡自我批评,严于自我解剖。事实证明,一个人自我批评的自觉性高,对自己要求严,进步就快,道德修养的效果就好;反之,缺乏诚恳的自我批评,无自知之明,就会停步不前,甚至走向反方向。

道德修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对而言,自我批评更重要。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自我批评呢?

首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也就是“立志”,立下决心,做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献身教育的优秀人民教师的决心,这是攀登师德高峰的起点,也是克服师德修养过程中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民教师只要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立下了一个高标准,那他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在这方面,许多杰出前辈和优秀教师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了自我认识,道德修养就有了目标和前提。当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自我认识之外,还需要很好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好多问问别人,别人提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抱着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要接受领导、同事的意见,也应该多接受学生的建议。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很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寻找不足,加以改进。同时,学生的身上一些可贵的品质,教师也应该有意加以学习。

再次,要善于控制自己或“战胜自己。”道德修养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因此,要从大处着眼,小处

着手,长期努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培养起来的。所以,教师的道德修养也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3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医学类高校;应用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強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开启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医生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正确的医德观。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学要从新颖性、启发性、开拓性、针对性、实效性等多方面入手,探索诸如任务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为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这种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即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符合教学目的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任务教学法,就是将《基础》课程教学设置为一项大任务,下设多项子任务。任务要从情景、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和角色六要素入手,符合针对性、实际性、价值性、运用性、完成性、层次性等特征,涵盖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教学法的原则

1.道德修养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基础》教学既要满足教学大纲中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要求,又要具有针对性,体现出各专业学生成长的特点。针对医学生,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创新,引入了“斯格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结合医生和护士职业特征展开教育,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卫生事业合格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紧贴生活、联系现实。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正处在改革转型中,“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教师在任务内容选择上要关注时事,设计任务可围绕科学对待医患矛盾、密切联系职业道德与医师职业道德、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等内容。这样,授课内容既生动又符合医学生的专业特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

3.日常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尽管《意见》中提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很多高校,《基础》实践教学仅停留在校园层面,很难迈出学校、融入社会。第一,需要多部门合作,如学校团委、学生处要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第二,需要教师勇于承担责任,很多教师害怕发生事故,因此不敢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总是停留在理论上。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需要打破束缚,例如:每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报告会,使学生在实践、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基础》任务教学法应注意几个问题

1.理论脱离实际

《基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和实施,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但这门课程是全国统编教材,没有层次和专业的区分,缺乏针对性,对于医学生而言没有体现出职业特点,理论脱离实际。多年来,国内外形势变化较快,而教材内容不变,教师如果拘泥于课本开展教学,就无法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所以在诸多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性,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缺乏积极性。

2.思想多元化因素

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目的性较强,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是重中之重,对《基础》这类公共课不够重视,认为考试前可以“突击复习”。另外,整个校园如同一个社会,学生面对评优评先、社团活动、文艺演出、招聘面试等问题,出现了“重才轻德”的现象。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就业,要掌握技能,可以利用一些“不重要的课”的时间培养技能、锻炼能力,因此在《基础》课堂上就存在着逃课率高、听课率低、抬头率低的现象。

3.需要全力配合

任务教学法的开展需要多方配合,不可能仅停留于课堂理论教学。教师要开展实践性教学,要联合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授“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时,可与学校举办的“5.12”护士节相关活动联系起来,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践活动中,拓宽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取得良好成效。

4.教师能力培养

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很多学校的公共课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少,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能力的提高。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会参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工作。过多的行政任务也会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使课堂教学难以创新。

四、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对策

1.授课内容联系职业教育

授课内容必须与职业教育紧密相连。第一,在主旋律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三贴近”原则。第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做好职业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第三,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论课程变为应用型课程。例如:在“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在医院看病的经历,变成剧本,通过表演从而展开讨论,使学生从病人的角度来认识医生职业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

2.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改革

《基础》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考核与评价模式改革。开设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纸上谈兵,所以在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改革中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应从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日常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可采取卷面考试加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全面考核。例如: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了“1+1”的考核模式,即学生校内学习考试加上学生到附属医院实习时带教老师对其日常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从而得到综合评价成绩。

3.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高校需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优先发展教育,需要优先建设教师队伍。在学校层面,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养,多提供外出培训和开展科研项目的机会,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锻炼他们的业务能力。在教师层面,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培养,多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补充能量,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团队合作,从教研室到部门,再到学校,共同探讨,群策群力,不断解决各种问题。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安海.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王翎.在任务教学中落实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J].职业,2010,(24).

[3]陈文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探讨[J].伦理学研究.2007,(4).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4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考评方法现状

当前各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知”轻“行”现象。有的学校实行闭卷考试, 按照传统试卷的填空、简答等题型出题, 一卷定胜负;有的学校则实行开卷考试, 每位学生期末写一篇论文, 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该科成绩, 一文定乾坤;也有的学校尝试改革, 实行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考试卷面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70%或80%, 平时成绩则占到总成绩的30%—20%。这些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目前也存在教师按印象随意打分, 或者按考勤情况直接定夺的现象。这样一来, 很难令学生信服, 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去了考核的公正性。同时, 旧的考核模式过分夸大分数的功能, 尤其是将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进甚至入党相挂钩,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 这样的终极目标一旦为分数所左右, 可能就由此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1.1 学生理论学习与道德践行相分离

本门课如果偏重对基本理论的考核, 只看学生卷面考试分数, 而不注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进行考评, 就容易诱导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中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 而忽视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忽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 从而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的分离, 学生的知行脱节, 严重削弱了基础课应有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尽管学生卷面考试分数很高, 但如果学生不注意操守, 基础课的教学在学生身上就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

1.2 评价方式缺乏全面、系统性

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人生修养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体现在行动上。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必须有别于一般的专业课、理论课。但目前这一课程的考核方式却是与其他专业理论课别无两样, 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 (占20%) +期末笔试的成绩 (占80%) , 平时成绩以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为主要评价依据, 期末成绩以教师命题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平时成绩这部分中, 仅靠考勤、课堂表现等方法只是片面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 建立全面、复合的评价主体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 任课教师主要从事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 而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承担, 任课教师所能了解和接触的仅限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上课表现情况, 对于课后学生的行为表现不可能做到全程跟踪, 也就难以掌握课程对学生行为规范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在考核时很少将学生道德与法律行为规范纳入考核范围。倡导考核主体的复合、互动, 就是成立一个包括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在内的考核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都是考核的主体, 但承担的任务不同。任课教师独立完成理论知识的考核, 实践性内容的考核要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共同完成, 包括在班主任的辅助下对全班学生的考核, 在班委会组织下的全班同学的互相考评和学生个人的自评。通过任课教师、班主任和班委会进行考评, 有利于建立对学生平时道德与法律行为进行督促和激励的机制, 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学生互评和自评, 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良好道德与法律行为的自我养成。多主体在共同参与的考核活动中, 达成了对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理解, 并在追求目标时形成了考核的一致性程序和过程, 使考核的过程同时也成了教育的过程。同时, 复合、互动的考核主体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强化了本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2.1 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

一般来说, 需要将课堂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和卷面考核三个环节成绩比例作出一个浮动性规定, 具体比例由各任课教师在该范围内自行把握。同时, 针对不同的考核方式分别拟定具体的成绩评定标准, 特别是对课堂考核和实践教学考核这些本身又包含若干组成部分的考核构成, 成绩评定标准要仔细研究, 尽量做到细化又具有可操作性。课堂考核, 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日常行为表现, 占总成绩的20%。实践教学, 可以论文、讨论和社会实践为形式, 教师根据学期初所确定的探究范围, 可使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共同完成一篇探究式论文并在全班进行答辩。将学生社会实践内容纳入考核范围, 酌情给予成绩。全过程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全面检验和提高。以分组论文的完成为例, 教师学期初结合所学内容, 特别是将社会发展中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甚至社会热门话题作为探究内容给学生下发探究范围,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调查、搜资、探究来完成论文, 既注重考核学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使考核内容从校园延伸至社会, 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 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再以课堂表现为例, 分三个层次:课堂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和提问, 踊跃发言的, 得分为优;能认真听讲, 遵规守纪的, 评分为合格;扰乱课堂纪律, 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 (诸如交头接耳、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 的, 评分为不合格。

2.2 辅导员、班主任参与成绩评定

以往的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室这一有限的空间内, 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通过德育法制课难以进行约束, 学生的日常行为恰恰是品德、法制意识最直接的反映。校学生处对学生违法乱纪行为会给予相应的惩戒, 但因教学和管理相脱节, 致使违法乱纪这一事实在本门课的成绩评定中没有体现。所以, 不难理解以前出现的学生品德成绩为优, 可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平平, 以致行为粗俗, 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因此, 道德、法制的量化考核必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其中,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评定行为成绩。学生的行为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任课教师掌握, 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 (出勤、违纪等) 、课堂表现 (听课笔记、提问回答、讨论演讲、辩论发言等) 、完成作业情况 (作业、论文、演讲稿、调查报告等) ;另外一部分由学生处、班主任、团委联合掌握, 具体参照《学生日常行为规则》制定量化考核细则, 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行为、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心理健康状况、劳动态度、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学生在校期间, 始终要严格要求自己, 通过强制达到自觉, 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要求学生处、团委等学生教育管理机构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参与本门课的考核, 任课教师要与他们相互沟通, 教与管相互渗透。给予辅导员、班主任10%—20%的参评分值, 任课教师再统一汇总。同时也可以考虑让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规则的制定, 将思想道德标准量化、具体化, 使之更具可操作性。由学生干部在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考核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表现, 由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报任课教师汇总。这样, 就能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融为一体, 有效地避免教学与管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3. 形成动态的评价过程

考核方式是考核体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全面、立体的考核目标决定了考核方式必须做到动态、综合。“基础”课传统的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终结性考核, 往往是在一个学期结束时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全面考试。虽然这种考试对于了解学生一个学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状况十分必要, 但这种终结性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与课程成绩脱节现象, 使得学生往往以应付最终考试为主, 在平时学习时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可以在期末临近时通过突击进行强化记忆, 但思想观念的改变及道德与法律实践行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需要平时学习积累及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恰当的考核方式应当是使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将期末考试与学生平时的经常性考评结合起来, 打破单一化考试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实行课堂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将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卷面考核等考核方法以动态的形式灵活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 从而使考核呈现出由始至终的、动态的全程性特点。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社会现状的结合, 又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律理论的学习同道德与法律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与法律行为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养成。

本门课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终止于学期期末, 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行为是贯穿大学四年的, 甚至是终生的, 所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评价不能随着本门课的结束而终止, 考核应持续至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如有违法乱纪行为, 即使先前本门课考评通过, 也取消其成绩, 而且重修本门课程, 这样就避免了一考终结性评定, 延长了德育水平及法制意识的考核时间, 既增强了学生对本门课的重视程度, 又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 考评方式改革下教师教学的思考

考评方式方法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上, 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联系学生实际, 联系时事政治, 联系热点、焦点, 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富有时代感, 只有学有所用, 才能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更有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关注政治和时事, 同时也培养了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由于改革后的考试注重能力考查, 答案已不能从书本上现成抄袭, 因而教师必须摒弃旧的教学方法, 在“活”字上下功夫, 这个“活”体现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设计论文题目、组织讨论时, 既要使内容具有时事性, 又要把握住深度和广度, 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 在凸显共性内容的同时彰显学生的个性。教师在备课时把教材处理活, 讲课时把学生发动活,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总之, 教师要下功夫在平时教学, 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通晓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更要有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广博的知识、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此, 才能保障考评方式改革顺利完成。

高校教师如何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生

在师德教育普遍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其中,尊重和关爱学生作为很重要的一点被许多学者提及。尊重和关爱学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基本素质提出的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以真情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一、尊重和关爱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教师具有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品格、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所以说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师德的核心。

1.尊重关爱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会得到学生同样的回馈,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尊重和爱戴之情,这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是爱的双向互动,能使师生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信任、关系和谐。

2.尊重关爱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盼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源泉,这种期盼是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产生的。当学生在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中感受这种期待,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时,其内心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从而促进自身学习和各方面的发展。

3.尊重关爱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尊重关爱学生可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心理和情感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时,就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之自觉和努力地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就变成了良师益友,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完善

教师应坚持不懈地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巩固、不断完善。唯有此,教师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下面三方面知识的扩展和学习。

(1)综合性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个问题,大多数是从自己所学专业的方面进行解释。但往往许多问题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则不能得到一个全面和完整的答案,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释。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知识上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

(2)前沿性知识

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前沿性知识的发展。我们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随着时代发展更新知识,但教材建设滞后性的特点使得有些内容在教材一出版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对各种前沿性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和补充。

(3)教材中的潜在知识

教材中常常潜藏着很多知识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拓展教材中学生易产生疑惑的问题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对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或容易感兴趣的问题有所预见,做好充分的准备。

2.赏识激励学生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适时、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充满自信,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表扬和鼓励成为其走向成功的加速器。比如:对于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的学生,可以经常鼓励他们向更高的标准努力;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更多地给他们一些关爱、赏识,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地给予表扬,使他们树立起信心。

3.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重要活动。教师在通过理论学习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亲身实践、身体力行,用学过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增长教师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教育实践可以培养教师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在教师辛勤的教育实践中,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时,看到自己的学生工作后并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时候,便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尊重关爱学生。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工作实践中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职业情感,培养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应该把尊重和关爱学生当作师德的核心,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潜心育人,时时刻刻尊重关爱学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参考文献:

[1]杨立华.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5).

[2]张春香.浅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J].山东纺织经济,2008(2).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6

关键词:书法教育,德育功能,德育目标

中国虽然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但在国际化、数字化的浪潮下,人们在享受无纸化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书法已经被许多人放弃,变成了人才培养中无关紧要的“副业”。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书法既有艺术性也有应用性,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是性情的陶冶、是意志的锤炼,书法教育有着他自己的德育功能,书法教育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产生良好影响的优良载体。

一、书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书法则非常重视学生心、手、眼的配合运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审美能力、表现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书法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碑帖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审帖开始,到读帖、临帖、背贴。仔细研究书法家对字结构的设计,用笔方法和特征及碑帖的神韵等,经过长久的训练就会有意识的观察细节。观察是为了学习书法的精髓,如何能模仿的像,能将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来。如何“挫万物于笔端,不拘常理常形”,这就涉及到不光是模仿,还要有综合分析处理的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汉字的风韵、书写的技巧,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作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书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美学的集中体现。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书法的美不单单是汉字之美,毛笔、墨、宣纸的结合在纸上展现出汉字的独特形式美。汉字经过人们的艺术创作,表现出苍老、古拙、雄壮、酣畅、悲伤、愉悦……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氛围。

书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白话和散文小说,种类极为丰富。不论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无一不被书法表现的艺术美所感动。学生在学习中便会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提高了艺术审美。

三、书法培养了学生的品格、磨练其意志

中国自古有“字如其人”之说,“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要以修养心性为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学习书法的过程不光是技巧上的练习,更是品德上的修养和人格上的塑造。

1、爱国主义情感的增强

颜真卿的书法大气磅薄、雄浑庄重,和他的刚直个性、敢犯言直谏的正直品德不无关系。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安禄山叛乱时,颜真卿与其兄杲卿舍命相博,拼死抵抗;在李希烈营中不畏权奸、视死如归,自作墓志祭文,随时准备以身殉国;在《祭侄稿》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颜氏家族为报效国家的可歌可泣的悲壮。颜公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钦佩的。

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对其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写照。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不用自己的书画来讨好权贵而是慰藉平民百姓。

而对同样有书法成就的蔡京、郑孝胥之流的人品、书品则多有批评。蔡京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其书笔法姿媚豪健,结体开张,绍圣间,天下号能书,无出其右者。宋人所称的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但因其为人奸诈,为世人所鄙薄,故将其剔除而补之蔡襄。可见人品与书品之重要。

书法教育不光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更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

2、品德的培养

人们在欣赏书法时是一种多层面的审美,无论是技法还是内容,都是欣赏者品鉴的一部分。颜公的忠贞、柳公权的刚正,书法家的高尚品德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因为书法反映的是一个人完整的内心世界,是其学识、才情和志向,书写的好坏不光是水平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所以书法不是某种单一的活动,而全身心地投入,是一个人的完整展现。

朱和羹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品高就是品德高尚,书法教育会让人的精神需求由低向高层次发展,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能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和谐相处,也更容易融于社会。字如其人,立品为先。如何做到“心正笔则正”,是要自身持之以恒的练习,认真谦虚的向前辈讨教,修养心性、专心一致的学习才能达到。

通过书法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素养。书法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枯燥的写字,是在平和的心态下,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书写无一不是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平稳的心态下才能完成的,在此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草圣”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为了写好书法,写完十八口大缸里的水。这些伟大的书法家都是在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下才能得到如此成果。

书法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实践,最后创新。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观察、模仿、分析、创新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也不断的领悟到了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书法不光是将汉字写好,更多的是对学生品德的教育、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侯雨薇:《书法艺术教育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沈阳师范大学)

[2]石丹:《论现代书法教育育德功能的可行性实施》(东北师范大学)

[3]马桂英:《论书法对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教育与职业,总第689期

[4]高亚男:《书法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文学教育2011.5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7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是, 由于少数民族文所以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补充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内容, 其教学效果将更加显著。笔者认为应该补充的哈萨克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哈萨克族谚语中的伦理思想

哈萨克族时代相传的言语中, 包含着分丰富多彩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如:

(一) 哈萨克人崇尚勇敢斗争精神及相互团结的品质。这是由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即哈萨克族游牧型的经济生产方式。哈萨克人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历史人物和劳动人民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是劳动人民造就了英雄。哈萨克人也坚信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 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能脱离劳动人民, 必须依靠于人民。“团结就是力量”;“鲜花沃土上开放, 英雄在人民中成长”;“人民是幸福的钥匙, 英雄是幸福的卫士”, 这些正是反映了英雄与劳动人民的关系, 歌颂了伟大的劳动人民。

(二) 疾恶扬善的观念。哈萨克人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扶贫济危、互助互爱、诚实谦虚, 厌恶自私自利、贪婪懒惰、狡猾虚伪, 忌当面阿谀奉承, 背后说长道短。“狡猾的人说漂亮话, 明智的人说实在话”;“好马奔跑时只知朝前瞅, 好人走运时会照看左右”。自古以来, 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就颂扬为人谦虚的精神品质:“挂果的树枝总垂着头”;“谦虚的人在人前知害羞, 无耻的人在人前会乞求”;“贼吃了别人的财产, 也吞了自己的良心”。

(三)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哈萨克族全民认为不尊重长者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这种行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哈萨克族儿童从小就接受尊长守礼的教育, 强调关爱和照顾贫弱, 老人在哈萨克人中受到极大尊敬。“谚语中还谚语, 值得尊敬的人是老汉”。每当年长者来家做客, 一定要杀牲招待, “招待人要吃饭吃好, 招待老人要杀牛宰羊”。哈萨克人还要求人遵守某种礼节。“称人‘您’, 能失去什么?称人‘你’, 能解恨多少?”;“对六岁的小客人, 六十岁的老人也要问安”。

(四) 热情率直的品性。哈萨克人民重要的道德规范是性情率直、热情诚恳、好客大方。哈萨克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逐渐养成了性情率直、热情诚信、好客大方的可贵品德。“不去火的毡房象羊圈, 没客来的家庭似坟墓”;哈萨克人藐视吝啬的人:“吝啬鬼给来客只端上一碗白开水”, “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 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的耻辱”、“招待人要吃饭吃好, 招待老人要杀牛宰羊”。

(五) 集体主义的准则。哈萨克族人民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全心全意为劳动人民服务。“宁肯不作爸爸的儿子, 也要作人民的儿子”;“与其一个人不迷路, 不如和大伙儿一起迷路”;“千里马的马尾, 粗如鬃, 明智的青年对于部落, 是领袖又是奴隶”。哈萨克族人民谴责只随个别人而背离大多数人的行为:“与其给少数人摇旗呐喊, 不如给大伙儿炒菜做饭;与其给个别人作主子, 不如给大伙儿当吃饭”。哈萨克人深深懂得, 民族氏族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氏族的人福祸连在一起”。哈萨克人强调只有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繁荣进步, 才会有每个劳动人民家庭的幸福:“一只春燕飞来不是春天, 一只喜鹊飞来不是冬天”。哈萨克人追求和谐和睦、团结友爱的社会生活:“刁马绳的马狗活不长, 不团结的氏族不会长”。哈萨克族十分勤俭节约, 珍惜劳动成果:“宰牛吃肉吃一天, 挤牛奶喝喝百日”。

(六) 爱国爱家的朴素情感。爱国主义是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祖国山河的浓厚感情。哈萨克族人民强调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家乡是金色的摇篮”;“天鹅常留恋清澈的湖水, 人永远思念自己的故乡”;“贬低家乡的人最卑鄙”。哈萨克人民的心目中不仅充满着对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且他们并没有局限于自己狭隘的民族和家乡, 而是从热爱本民族发展到了热爱整个国家的高度:“失去祖国的人, 如同失去森林的百灵”。

(七) 崇尚劳动和知识。哈萨克人以劳动光荣, 谴责懒惰。“辛勤的劳动换来囊”;“愚昧是男人的耻辱, 懒惰是青年的耻辱”。同时, 哈萨克族人以凝练、精美的语言形象地阐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强调知识是人们必备的素质:“没有春雨, 大地不会反青”;“没有知识, 部落不会强盛”;“明月的光辉撒向大地, 知识的光辉照亮人类”。哈萨克人特别尊重掌握着科学文化的人, 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大地之美在种有庄家, 男儿之美在掌握知识”。

二、哈萨克族民俗礼仪中的伦理思想

(一) 注重礼仪、礼节是哈萨克人待客习俗中的重要道德规范。

热情欢迎, 亲切接待客人——这是哈萨克人在长期的辽阔大草原下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

(二) 相帮互济, 是哈萨克人必须做到的道德规范。

(三) 尊老爱幼, 是哈萨克族人民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 是道德规范的要求, 但是这一点在哈萨克族显得更加显著。哈萨克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 在日常生活中喝茶、吃饭时, 都必须要先敬老人。吃肉的时候, 要先将最好的肉让给老人或孩子, “年轻人登门要干活, 老年人登门要款待”。哈萨克人将德高望重的老人称为“阿克萨卡勒”, 阿克萨卡勒给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因此获得群众的尊重。年轻人遇到老年人时, 要主动上前打招呼问候, 进门或行路时, 要让老年人走在前面;喝茶吃饭时, 要请老年人坐上席, 老年人外出或归来时, 要迎上去扶老人, 备鞍和卸鞍;到某人家做客, 要给主人的孩子带礼品, 见小孩要抱起来亲吻, 吃饭时, 要把好吃的先给孩子吃等等。此外, 哈萨克人还有收养孤儿的习俗, 他们不会让孤儿无家可归, 体现出一种友好和善良。

哈萨克人的传统禁忌很多, 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反映。具体来说, 用餐或喝茶、做客时的禁忌, 包括:主人端上来的茶、酒、肉及其它食品, 不管好坏, 都要高高兴兴地接受;禁忌当着别人的面赞美自己的孩子, 尤其不能说人家“小孩很胖”等;当教徒做礼拜时, 不要从他们面前走过, 也不要脚踩礼拜用的布单;住宅附近, 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能大小便, 也不能朝太阳、月亮或往火里、水里大小便;禁止铲除丛生的青草, 认为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神灵与源泉。

总之, 将哈萨克族伦理道德思想融入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会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还有利于提升哈萨克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更有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

摘要:哈萨克族作为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其伦理道德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厚的地域色彩。本文试图挖掘并提出哈萨克族伦理道德思想在提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 进而提升高校哈萨克族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哈萨克族,伦理道德

参考文献

[1]贺金瑞:民族伦理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苏里坦·伊马西编·哈萨克族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2.[5]贺灵等编·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与社会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亚森·胡马尔·哈萨克族民俗传统[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6.

[4]贾合甫·米扎汗·哈萨克历史及其民俗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1992.

[5]贾合甫·米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6.

[6]毛列提别克·哈萨克哲学思想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7]贾合甫·米扎汗·历史民俗研究[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1990年.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再思考 篇8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职业活动范围内, 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甘当人梯, 具有奉献精神;爱生教生, 具有高度负责精神;团结协作,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严谨治学, 具有科学求实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 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总体来看, 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呈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责任心的增强。大多数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热爱高等教育, 兢兢业业地工作, 孜孜不倦地育人, 受到社会的好评。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执教思想转移, 敬业精神弱化。有的教师看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收入远远高于自己, 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实现, 因而不安心本职工作, 想方设法到校外兼职, 影响了本职工作。这种“人在校内, 心在校外”的人才“潜流”, 比起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更大。部分教师对自己从事的神圣职业缺乏光荣感, 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没有全面履行教师职责, 工作懈怠, 不求进取。个别教师把从事高教职业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一份“混碗饭吃”的苦差, 计较个人得失, 缺乏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 不安心于教师职业。

第二, 业务不够精深, 上课不够认真。少数教师缺乏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严谨朴实的治学精神, 很少潜心研究如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而是墨守成规, 照本宣科, 应付差事, 教学效果差。

第三, 只管教书, 育人意识薄弱。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教书匠”, 重在教书, 而忽视了育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对学生提的意见置之不理,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问, 任凭学生放任自流;有的不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 不注意树立教师风范, 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 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 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 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 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 树立高校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

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 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 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 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信念融合, 从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 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以作用于社会。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 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但由于受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组织学习, 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 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 鼓励自己, 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 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 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 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 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然而, 规章制度不是摆设, 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纪律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如明确无故迟到、早退、缺旷如何处罚;挖苦辱骂学生, 体罚学生, 以不适当的方法处理学生而影响上课如何处罚等等。而后组织全校教师学习, 让他们都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 哪些是与之相悖的,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

一个时期以来, 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 行为失范, 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 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 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 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 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 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变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都一个样的做法, 实现多劳多得, 优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在考核评价制度上, 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 营造“恪守师德光荣, 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 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 它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 更是促进师德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应当成为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 学校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应成为评价依据。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 及时获得教师师德修养的有关信息, 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教师工作的状况, 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样便于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与进程, 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 使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完善、得到改进, 从而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 许多高校现有的自我评价仅限于一年一度年终考核时的工作总结, 且多侧重于教学总结。在这类评价中,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自我评价都是偏高的, 甚至少数人的自我评价有虚高的倾向。要想教师的自我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 可以采用一些手段, 如制定比较客观、详细的自我评价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 才能为自己准确地定位, 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 从而获得成功。

(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教师, 教师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学生不能胜任对师德的评定。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 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他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 或者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专题信箱, 还可以设计师德修养调查问卷, 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 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

(3) 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 因此, 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 在教师评价中, 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 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 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张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等等。

(4)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 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 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 指出存在的不足, 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 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 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 在一个学期中, 进行积累整合, 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

领导、教师、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能有效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 保证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总之,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配合、共同努力,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只有切实投身教育实践, 教师才能暴露出师德品质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通过努力克服和纠正, 使自己趋于完善。随着高校各项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教师个人认识的不断提高,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会符合社会的要求, 向正确的道路发展。

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课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高等教育行列,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之增强。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喜玲: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23) .

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篇9

教师的职业道德, 简称师德, 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学校生活的很多环节, 对学生学习、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职业道德意识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责任重大, 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应远远高于其他职业。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迫在眉睫, 亦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需要。

2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一起起校园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对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准下滑感到担忧, 究竟在现阶段教师的道德水准情况如何建设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良好的师德, 高尚的情操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弥足珍贵的, 这不仅是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盼, 党和政府也对教师的道德十分关心。2013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 其中提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可见,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并同时负有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形成正确价值体系的重任。因此,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3 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引我们做事的道德准则, 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变的现代社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评判标准, 价值观可以说因人而异, 但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社会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学生, 对社会均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树立“义-利辩证统一”价值观。在利益面前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 能够识别并且拒绝不良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守护良心正义。为社会, 为企业培养有责任心、敢于担当而又正直诚信的优秀毕业生。高校时代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表率作用, 因此, 高校教师价值观念的树立, 并不仅仅是自身的需要, 也是有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做好知识道德的模范带头人, 这应当是对高校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3.2 实践出真知

职业道德修养源于实际工作实践, 而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在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与相应的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成长, 发挥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检验和深化的舞台, 在平时的社会交往活动, 与学生互动沟通过程中, 教师的职业道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和谐友爱, 独立诚信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让老师深刻的领悟自身所处的精神高度, 以长者、师者的身份对待和教育影响周围的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文化修养, 掌握好新型的职业伦理操守, 在扎实的社会实践中深化自己的道德认知。在现阶段, 高校的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改革, 互联网信息教学发展越来越迅速, 这些新型的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准则作为补充, 教育模式可能会越来越多, 但教育精神要符合职业道德标准。

3.3 学无止境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领域, 是没有最高止境的。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断地学习, 努力汲取优秀模范人物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师自身也要率先垂范, 发挥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在精神道德品质方面, 注意加强学习, 通过学校开展一系列风尚道德活动,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的自身遵循的基本准则, 也是规范和提高校园文明的有效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 知识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的修为。高素质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 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如今高校道德水准滑坡的情况下, 积极加强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 不断地学习时代先进的道德理念, 用实实在在的务实精神, 为学生开辟新的精神风貌, 从整体上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道德内涵, 在实践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二者结合, 相得益彰。

4 结束语

教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对人类知识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延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对我国深厚的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的发扬。新的历史时期, 教师应该敢于担负起历史的责任, 恪守教师职业操守, 做时代合格的智力传播者, 努力践行时代精神, 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 为社会培育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摘要:弘扬良好师德不仅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当前, 高校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首先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鉴于此, 笔者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分析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永宽.建设高素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对策[J].科技资讯, 2008.

[2]石子球.论当代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杨林国.论教师道德:由“底线的道德”走向“提倡的道德”[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5 (12) .

[4]彭承铸.提升教师道德素质的思考[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修养 篇10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领导干部 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 邱崖,福建中医药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吴镇聪,福建中医药大学讲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24-02

一、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时代际遇与现实境遇

1. 2011计划: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时代际遇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校生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已是名符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此外,国家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载体,依托重点高校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2012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全球首发的2012-201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大陆高校仅有北大和清华进入100强。大陆仅有2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的现实是我国高校“大而不强”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除起步较迟外,关键在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缺乏。

为突破此发展瓶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以突破高等教育机制体制障碍。2012年5月举行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正式启动实施“2011计划”。“2011计划”成为“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又一项聚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大战略举措。

2. 四个风险: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现实境遇

国家启动“2011计划”作为新时期、新阶段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实践载体,为破解高校发展的新难题,开创高校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也为高校领导干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战略目标制定后,领导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高校领导干部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践行者,还肩负着高等教育发展引领者和掌舵人的重任,是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历史时刻,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四个危险的论断。同时,有学者指出,当前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存在理论素养不够高、政治组织观念不够强、依法治校观念淡薄、育人中心意识不到位、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不牢、党的领导思想不够坚定、廉洁自律不过硬、精神状态不振等问题。

可见,当前确有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在大好形势下忽视了对个人修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气磨灭殆尽。高校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是新时期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现实境遇,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道德修养是高校领导干部成就事业的力量源泉

为解决领导干部的四个风险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但违法乱纪现象并未随之减少,究其原因,恰如孟子所点出:“徒法不足以自行”。仅依靠刚性的、外在的制度等并无法解决这难题,关键还在于提升领导干部的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确保个人内在自律与制度外在他律的辨证统一,方可真正增强新时期高校领导干部谋发展、创事业的动力和拼劲。

领导干部是高校教育教学及相关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是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往往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等特征。因这一群体职业和岗位的特殊性,师生及社会各界对其所应具备的思想水准和道德修养有着相对较高的期待,期望这一群体拥有较强的思想道德感召力和凝聚力。

新时期高校领导干部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更加重大,同时,国内外教育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高校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不仅是高校领导干部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其影响师生、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的最有效力量。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人、财、物管理自主权,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随之增大。作为某一领域专家的高校领导干部,容易存在学术本位或专业本位,放松甚至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这不仅弱化了办学治学水平和能力,还容易滋生和诱发腐败问题。

只有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校领导干部才能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尤其是激发自身潜力,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1. 坚持学习,增强高校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2010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浦东干部学院出席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基础和前提。201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由此看来,高校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真理,真正感悟其真谛,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懂和真信,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理论自觉,升华为人生追求,真正提升对理论的“信仰度”,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拥有锐意进取的激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尽职尽责干好工作,才能打好为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

2. 融入工作,让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高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自觉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必须应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理论应有的作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在于融入工作,让它成为领导干部推动工作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领导干部勤政的工作自觉,并在工作中实现升华。高校领导干部应立足岗位实际,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密切与师生的联系,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3. 渗入血液,让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自觉

高校领导干部能不能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直接关系到该校的风气,关系到该校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南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卷二《尽已篇》有言:莅官之要,曰廉曰勤。说的是廉政勤政是为官从政第一位的要求,不勤政无以成事,不廉政容易坏事。可见,有能力和勤政不是合格领导干部的全部,合格的领导干部还必须廉政。高校领导干部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领路人,要做廉政的表率,自觉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道德自律,谨记廉洁奉公不当贪官,秉公办事不当昏官,勤奋务实不当懒官,拼搏进取不当庸官。

高校大学生道德修养 篇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环境也随之大为改观, 可以说, 经济大变革对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高校教育机制改革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在这期间, 高校教师的角色认同和社会适应也面临着重要挑战, 高校教师师德修养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能否适应高校教师本职工作的特色和要求, 成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

十八大三中全会为解决新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同时, 也是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培养的指路牌, 为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积极的能量。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 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学者对师德修养建设的研究非常丰富, 笔者依据不同著述将之粗略分为学院派和经验派两个研究方向。学院派主要以经典的道德发展、职业理论为依据, 对教师这种职业的道德修养建设进行了分类论述, 为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经验派倾向于以道德自觉和从教经验两方面为基础, 对高校教师道德修养进行阐释, 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

当然, 笔者的粗略分类没有厚薄之分, 主要是为了说明师德修养建设中“知行合一”的问题———如何将高深的理论转化成高校教师自觉恪守道德的动力?如何让默默无闻而又德艺双馨的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坚定地立有一席之地?其实, 道德不是别人约束我们的法宝, 也不是我们前行的羁绊, 道德应该是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沿着道德规范的方向勉励前行, 最终才能为教师道德修养建设提供既现实又有说服力的生动教材。

因此, 总体来说, 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有赖于理论和实践的自动结合和相互促进, 这种结合的自发和自动性是本文将要重点说明的问题。

3 研究思路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建设进行了简单梳理, 并对调高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希望能对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帮助。

4 理论基础

4.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

道德是指受社会习俗、群体心理影响下的, 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具有非强制性和非成文性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起来的、被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

4.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基本规范

从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规范上面考虑, 高校教师人员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热爱教育、甘于奉献;治学严谨、求实创新;尊知重教、为人师表。

4.2.2 工作规范

从教师的工作对象考虑, 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关心热爱学生, 严格而科学的要求和爱护学生, 平等地对待和尊重理解学生, 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

从教师的工作环境考虑, 高校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同事间的关系, 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 同时, 正确处理同领导的关系, 克服各种错误倾向。学校领导也要更新观念、深入基层、率先垂范, 关心教师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人才和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4.2.3 长远规范

从教师作为正常社会人的功能角度考虑, 教师具有普通人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 参加普通社会人可以参加的社会活动, 同时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正确处理在社会交往中道德要求, 文明礼貌,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在校内外平易近人, 以高尚情操影响和净化社会, 在校内甘为人梯, 在校外也以为他人服务为乐事为己任, 谦虚勤奋,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从教师的个人素养的道德要求方面考虑, 高校教师应该:语言规范精炼、准确纯洁;仪表仪容亲和、衣着朴实整洁, 举止文明得体, 态度和蔼可亲, 行为稳重端庄, 文化知识渊博, 自觉遵守社会主义纪律, 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 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表风纪素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5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5.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依靠个人的自觉

道德是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的规范, 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觉悟认知共同决定的。所以,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要依靠教师的个人觉悟和认识的提高。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规范。第一, 要建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我评价机制, 让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能反省自身, 在“见贤思齐见不贤思内省”的环境中才能让高校教师不断地主动反思、精进。第二, 要创新师德教育方式, 将先进事迹、榜样带到基层, 带到每一个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积极创造条件, 为普通高校教师向师德模范学习提供机会。第三, 要从全社会、全学校形成一种学习榜样、尊德重道的风气和文化氛围, 把学生和群众对师德的期待转化成对教师的舆论监督, 让教师在不自觉中发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自我要求、约束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觉悟。第四, 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发掘更深层次的教育素材, 激发高校教师中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美德的自豪感、自信心, 把行善和积德的种子播撒到深厚肥沃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第五, 要从家庭这个小团体中激发教师的职业道德诉求, 只有从关爱自己身边的小家, 才能从中体悟到关爱学校这个大家庭、关心学生这个家庭成员的重要性。第六, 要从学生的感恩教育中为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供持续的动力, 只有教师工作对象的理解和接纳, 才能为教师的德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健康的基础。

5.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道德是需要社会舆论支撑的行为规范, 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反映。所以, 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需要依靠全社会和整个学校提供理性、包容、善意的环境。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便利。第一, 不轻易以道德为借口要求别人, 苛求他人, 而是尽量以身作则, 行为世范, 用自己的行为和口碑为他人提供学习的榜样和教材。第二, 在非正式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无法对教师的德行进行有效约束的时候, 可以采取公认的、正式的机制制约相应当事人, 防止发生影响教师师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第三, “知未真, 毋轻传, 事未明, 毋轻信”, 不能为了博取同情或者哗众取宠等不端目的, 传播不实的负面消息, 影响师德建设工作。第四, 建立师德建设的危机应对机制, 把偶发的不良事件的影响限制到最小, 不能受群众的猎奇心理或者“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规律的影响, 放任不良消息的无限制放大, 影响到公众对教师师德的信任。尤其是在“眼球经济”的影响下, 新闻媒体为争取受众眼球, 往往会避重就轻、断章取义地故意挖掘一些负面信息, 迎合受众的胃口, 导致影响师德的负面消息被无限制地放大。第五, 建立主动公开、检讨的民主制度, 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公开的平台, 为教师的自我检讨和进步提供一个自觉、主动的平台, 将这种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变成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课堂, 为局外人提供了解师德的窗口, 也为当局者提供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和机缘。第六, 建立一个教师道德修养的最低底线标准, 明确高校教师所不能为、不当为的行为指标, 将简单的、富有典型意义的不良行为以明确的指标固定下来, 为教师的学习进步提供“日省”的指标, 相信会给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更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工具。

最后, 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从教的新教师, 我们还有很长的学习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面还会有很多挑战, 其中师德修养就是很重要的一点。虽然, 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自我的觉悟还不够高, 但是, 我还是非常愿意向每一位教师前辈们学习, 学习学校已有的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在不断的思考和行动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6 结论建议

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推陈出新, 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让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 共同推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升。

摘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只有高校教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自己对道德素养的自我需求和觉悟认识, 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提供积极、主动的条件;只要学校上下一心、社会舆论积极参与, 才能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更多奋勇前进的正能量。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校教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上一篇:产权结构下一篇:平等交流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