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管理

2024-08-17

高校大学生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大学生管理 篇1

[提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所以说, 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所以作为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者, 应把努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作为工作目标, 最终实现科学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及措施

收录日期:2012年2月7日

进入21世纪以后, 各高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优越的环境也给学生素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普遍任性、依赖心理强、尤其是耐挫方面, 不少学生吃不得苦, 经不起挫折, 受不了委曲, 因此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 存在着“重管轻教”的倾向。

目前德育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发动教师人人参与管理, 但是极其缺乏的是发动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没有把学生当作德育工作的主人, 没有把学生充分地组织起来和发动起来。学校的班级管理, 缺乏“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事管”的典型。

(二) 教育方式简单。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被动应付多, 而主动出击少;事后教育处分多, 而事先耐心教育少, 学工教师充当“救火队员”, 急需加强的是和风细雨, 循循善诱, 通过细致耐心的教育而使学生心服口服。

(三) 管理层次严重重复, 学工教师在德育管理上负担过重。

“多重岗位身份”造成人浮于事, 并造成学工教师在这方面的负担过重。长此以往, 势必影响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 影响学工教师的学习进修, 影响教育科研, 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实际上, 不管学生工作教师如何努力和勤快, 也不可能管理到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

二、当代大学生特点和有效教育管理方式

目前, 大部分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管理做得再好, 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外部的知识灌输和秩序的强制执行。而大学生时期的明显特点是, 他们所处的年龄正在积极发展探索、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正处在一个自我分辩、自我抉择的时期。这种积极的、主动的认识自身主体的意识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精神上的断乳期, 他们从心理上想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 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 渴望独立, 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这就提醒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必须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 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这样, 学生就会变逆反心理为接受心理, 主动自觉地接受外界的教育, 使学校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田。

另外, 要明确的是高校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绝不是教师放手不管, 更不是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地为牢, 束缚自身, 而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对自己品德、行为、表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监督, 以提高品德水平、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自我调节和学生相互监督完成的。例如: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学工教师, 最主要的工作并不应该单纯的在于把学生管理地多么好, 而在于如何给予学生好的观念方法和建议, 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让他们更好地自我管理, 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

(一)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准备及措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包括大学生对自身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通过反馈分析服务好自己的三个方面, 即了解自我长处、管理自我目标、学会做事和与人相处。

1、目标管理。

当前,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人。目标即人们在各种活动中所预期和追求的客观标准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 它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期望。目标作为主观映象是人们对外界 (或环境) 能满足主观需要的诱因或刺激的反映。因为目标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故目标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诱因并引起人们的行动。首先, 应该指导学生制定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目标,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明确一个努力的方向;其次, 我们再制定大学的学习目标, 以及每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 包括何时达到以及如何进行目标效果评价等。当然, 目标应具有长期性、挑战性。

2、时间管理。

时间是最宝贵、最缺乏的资源, 它是有内容和价值的。时间的管理应该是先执行重要的任务, 剩余的时间给一般和不重要的任务。必须教育学生谨记:自己所做的事情, 是为了更好地接近目标, 并将时间的弹性拉到最大。以此为尺度, 确定在有限的时间内, 我们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免得虚度光阴。

3、技能管理。

技能是大学生今后的生存之本。大学阶段是其一生中增长技能、积蓄能量的重要时期。技能有硬件和软件之分, 硬件如学习专业知识, 考取各类证书等;软件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等。

(1) 硬件技能管理包含两种意思, 即学习和如何学习。大学老师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 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 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

(2) 软件技能其实指的就是非专业素质, 即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口才, 等等。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除了学习之外的课余时间内, 必需走进集体活动中, 如

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

□文/葛丹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 社团活动、学生会工作活动、联谊活动、演讲、读百本好书活动等等, 参与进去, 与大家融为一体, 相互交流与探讨, 取长补短才会有收获。

总之, 不论是硬件技能还是软件技能, 这些技能往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大学生要未雨绸缪, 设想自己正处于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十字路口, 剖析自己何去何从, 长处与短处何在, 如何适应社会挑战。这样才能树立起危机感与责任感, 才能有意识地逐步提高这些技能。

4、财务管理。

金钱是把双刃剑, 它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也可以消磨你的意志。大学生要树立金钱管理意识, 建立账目明细表, 明确金钱的去向和投资方向,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生活正常开销以外的剩余资金, 除了正常的储蓄外, 要培养大学生尽可能地把金钱用于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上, 而不是投入到高消费、娱乐及金融市场中去。

(二) 学校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准备及措施

1、营造学生自我管理氛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自主、自立、自尊、自强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 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时, 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学生会可以成立学生自我管理协会, 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 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 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 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优秀典型, 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在校园内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

2、为学生创建自我管理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要落实到自我管理实践上来, 老师要善于为学生创建自我管理的平台。作为学工教师, 可以适当运用角色理论, 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个适当的、独特的位置。集体事情的处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看法, 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以班委会为例, 可以通过“毛遂自荐”、民主推荐与公开竞争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每个学生干部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比如学习、纪律、劳动、生活服务、班级文化、班费管理等方面。班级文化还可以分为教室布置、休闲娱乐、体育组织、班际交流等, 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管理, 成为集体的主人, 达到“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效果,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带动自我管理。建立班级自管委员会等方式, 真正让班级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班级管理。

3、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在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下, 教师的任务由直接管理变成了解情况, 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实施学生自我管理, 作为学工教师加强指导是必需的。要经常性地召开学生自我管理的总结会, 让学生讲经验, 谈体会;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有针对的狠抓差生的转化工作, 让差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对在自我管理中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与表彰。

4、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心理学》关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原则指出:“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 而“活动越是多种多样, 越是内容丰富, 能力就可能发展得越充分, 越明显”, “只有在集体中, 人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就必须在教师指导下, 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的各项活动, 而且所有活动, 都鼓励和放手让学生进行策划与组织, 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展示了个性才华, 提高了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1]叶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4.

[3]江荔仙.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路径[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8.[4]温少恒, 祝信元, 廖少玲.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2.

[5]邢晔, 郑海燕.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提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电子商务在全球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 个人隐私权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立足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主要模式和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 以使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更加完善, 进而促使电子商务尽快跟国际接轨。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侵权;保护模式;法律保护;行业自律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7日

一、引言

在信息时代,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十分普及, 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网络交易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传输、公开和出售也由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而,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成为互联网全球信息化带来的最大困扰之一。诸如政府的电子侦察侵犯公民隐私权;“网络神探”引发侵犯隐私权的问题;网上公布病历的隐私问题;网上人才介绍, 网上婚姻介绍所掌握的个人资料如何保护, 等等。鉴于此, 如何既恰当地保护隐私权, 又不妨碍网络的正常发展, 已经成为各国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重点和难点。当前,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在理论上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研究, 在立法、司法上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 而且这一趋势呈现出不断加强的势头。然而, 在我国, 学者们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立法不够完备。因此, 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理论上、立法上以及对将来的实务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隐私权概述

(一) 隐私权。隐私权是《联合国人权宣言》、《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其他国际或地区的条约中所认可的基本人权之一。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人信息的保密;个人生活不受干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所以说, 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所以作为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者, 应把努力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作为工作目标, 最终实现科学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叶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2]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4.

[3]江荔仙.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创新路径[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8.

[4]温少恒, 祝信元, 廖少玲.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08.2.

[5]邢晔, 郑海燕.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7.2.

高校大学生管理 篇2

论高校学生管理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基本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于此,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形势及管理现状,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070105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各地高校都在推进改革,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积不断扩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书院制教育以及二级学院的推行,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按照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与理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1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 1.1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1)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分担成本,纷纷引入专业公司合作办学,食堂、宿舍及物业等方面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管理社会化。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管理出现空档,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大学城的出现及书院制教育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出现了很多无围墙的高校,不同高校联成一体;而且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居住。这促进了各个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也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挑战,以前按院系或班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应有的作用。 (3)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弹性学分制的推行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也可用缩短或者延长毕业时间,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班上课。这促使高校学生的专业班级观念弱化,学生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学分制下的指导性管理。 1.2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 (1)全球化带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观念在交流中融合与碰撞。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习俗与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多,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与理念发生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融合。 (2)社会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3)高校教育大众化。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各级学院、民办院校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随之下降,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大学生的素质与观念的差异明显化,且一些多元、非主流、反中心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呈现多元化。 1.3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平台,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2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2.1管理方式亟待改善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靠经验行事,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仍是沿用传统的模式,以学校为主导,以老师为中心,采用法官式、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刚性管理方式,强调纪律性、组织性与服从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自立性与创新性,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机会。 2.2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有其自己的独立个性,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很少注意这一点,“重管理,轻服务”在各大高校盛行。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高校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 2.3法制教育需待强化 我国法制建设的落后,法制观念的缺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学校法制教育未

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违法行为,投毒事件、凶杀事件,打架斗殴事件经常见诸报刊。而且很多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缺乏法律依据,也出现很多不良后果。 3高校学生管理的举措 3.1借助现代化手段丰富管理手段 当前,大学生接触社会多,思想比较开放,对社会前沿与时尚掌握的比较透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网络与智能终端,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QQ、邮件、飞信、短信等现代化手段,获取或发布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进行互动。现代手段一起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3.2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加强理论研究,扩展工作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为中心,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主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方式。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在学生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3全面推行柔性化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及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以提高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工作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意识,促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4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实际,制定完整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与相关管理者的行为,实施有效地管理。要在学校,参与高校管理或建设的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等各主体,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明确,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5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作为一项系统工作要有序的开展起来,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理论学习,要不断研究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也要给予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另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要与高校学生规模,学生管理的工作强度配置合适的人员及其数量。 参考文献 [1]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12). [2]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7). [3]王平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3). [4]黄斐.柔性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0,(6). [5]马燕慧.浅谈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J].学理论,2010,(14).

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共同努力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高校中的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关键环节。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学生工作目标和内容、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三个部分。其中,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包含的内容较多,做好其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说,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人才的成长,还关系到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成败和整个社会高校发展的进步。在新形势下,对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措施,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就必实现以下的工作。

第一,在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上,要以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管结合起来。大学生的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和整个新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应以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中心,将其渗透和融合,避免与其它工作的脱节和干扰。

第二,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由包办型向自主型转变。长期以来,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多是集中的组织教育和集体教育活动形式的结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这种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于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和新要求。所以,要改变这种模式和做法,通过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共性问题集中解决的方式。

第三,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对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如果只是体现在单一某方面,或是单一的群体进行评价,那么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第四,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运用新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

首先,尊重大学生个体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和基础。尊重会给受教育和受管理的大学生一种情感上的被重视和被关心的体验,使他们从思想上就愿意跟管理老师靠近,主动进行沟通。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实现和满足的,因此,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即:大学生们,需要被关怀,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认识上真正地去实现被管理的重要性并自觉去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将来才会为社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其次,建立并完善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障。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个体与学校之间、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迫切要求建立并完善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来保障大家的共同利益和权利。各项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还需要根据本学校实际情况和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安排和部署,这是维护校园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和保障。

再者,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应该将主动管理权交到学生手中。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了,所以他们可以对自己进行自治式管理。放手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以及学生会管理的作用都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这些做法会极大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并日益成为了一种实现学生和学校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和中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的撒手不管,相反,学校和教师还应该加强宏观监管力度和具体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第五,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可以运用多种活动形式。

首先,可以鼓励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教育管理的主要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让学生们在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去感受着管理工作的落实。

其次,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补充。当前形势下,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问题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他们接触的知识或是信息日益强大和海量,但是这些没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信息会对于大学生有不良的影响甚至是误导。所以,教师作为思想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帮助大学生合理利用这些新媒体,甄选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正能量的信息。

那么,笔者将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一些建议。

第一,统一领导、形成合力是基础,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应该强化对宣传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和学校多方面合作来齐抓共管,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作为大学生,要坚强其组织协调功能,建立自治和管理的有力措施。总之,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管理和工作时保证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并可以在实际工作相互合作和促进,取得更加有效的结果。

第二,建立并完善合理的监督机制。运用监督等强制性手段可以使学生以某种行为收到规范性管理,这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并要以学校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有效制约,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第三,充分发挥各种载体来辅助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如,互联网的使用,校报、板报的创建、学校广播的利用等等,这些都是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辅助性手段。但是,一定要对学生们进行有力的引导和管理,防止“过犹不及”。

第四,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办好一所高校,关键在于人才,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人才更是学校管理工作顺利、顺畅进行的关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所以学生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来源。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拓展工作思路,以创新的姿态积极面对学校的管理工作。

总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要热忱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引导教育学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协作性完成,并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工作的沟通和管理。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保证,也是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必然选则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丁宁.关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思考[J]. 教育理论研究, 2011(3): 23-24

[2]秦国宾, 蒙芳.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之方向[J]. 科教导读, 2011(19):10-1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宋兵波.班主任工作要“面向价值”[J].班主任,2012(1):5-7

[5]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木春.教育的尊严与教师的尊严[J].教师博览,2012(6):30-32

[7]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8] 熊梅.《綜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篇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 是一个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的稳定, 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随着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日益复杂, 学生价值观显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观念, 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与时俱进, 创新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很强的课题,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非常的重视。管理工作可以直接体现出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貌, 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志。创新是管理工作进步的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是需要跟随学生的变化、管理的变化进行创新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高校的殿堂, 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应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成功与否, 因此, 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以解决教育发展中管理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2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特点分析

(1) 政治观念淡薄。当前高校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降低, 虽然学生思想上积极向上, 但是当代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港台明星、韩剧明星, 对于国家大事, 国家的政治时事关注度较低。学生在学习当中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 大多是为了获得学分, 在课堂上表现得不积极, 学习不够主动, 学习往往是敷衍了事。学生政治观念淡薄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普遍问题, 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2) 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广,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的价值观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学生不再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很多学生开始开网店, 做代理, 自己创业当老板, 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 这也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目标意识, 造成学生对未来奋斗目标的盲目性, 会使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3) 个性比较突出, 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的学生, 这些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自我意识较强, 个性化比较突出, 叛逆性较强。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比较自我, 集体主义精神缺乏, 合作意识不强,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显得比较被动, 不利于毕业后社会关系的发展。

(4) 心理脆弱, 抗压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另外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心理脆弱, 抗压能力不强。随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学生从一开始入学到毕业都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社会问题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困惑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抑郁的情绪, 而当前学生缺乏的就是抗压能力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 使学生敢于竞争, 能够承受失败的结果, 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3 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对学生管理工作不重视。虽然高校一直在提倡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不断研究管理工作的创新, 但是实际上高校的办学重点还是放在了扩大招生, 提高教学质量上。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仅仅是停留在了口号上, 并没有落到实处, 造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 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很难量化, 管理者往往更注重可以量化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管理学生工作可有可无,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排在相对在次要的位置。另一方面,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过多强调辅导员的权威性, 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管理, 没有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落实到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 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

(2) 忽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重心多放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较少。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高校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增大, 社会问题在学生心里的累积, 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 在生活学习中情绪容易波动, 缺乏的自我调解能力, 容易造成心理问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要将学生的心理辅导纳入到工作当中,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3) 学生管理者队伍薄弱。高校学生管理者队伍薄弱, 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扩招, 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 往往一个辅导员要负责几百人, 甚至上千学生的管理工作。辅导员与学生管理者人数缺乏, 很难全方位地开展管理工作, 许多工作都是点到为止, 没有深入系统地开展。另一方面学生管理者与辅导员自身素质不高也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由于很多辅导员者是本科毕业, 或者是留校的学生, 有些学校还是由大四的学生兼职担任辅导员工作, 辅导员素质不高, 能力不强, 有些辅导员在私下收取学生的礼品、财物,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很多辅导员都是合同制, 没有编制, 流动性较强, 缺少必要的保障与福利, 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都感到不满意, 没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

4 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4.1 创新大学生管理的模式和体制, 加强管理实效

要想真正重视大学生的管理工作, 要从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入手, 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创新管理理念, 建立以服务化和人性化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这样才能避免各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避免资源的浪费, 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革新思路, 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 通过学生团体和各种扶助机构, 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 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团和组织, 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 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朝着服务化、人性化和自主管理的方向发展。

4.2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进入大学后, 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贴身管理, 很多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会变得不知所措, 没有了约束, 一些学生还容易放松自己的学业。另外, 人际交往的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这些问题都会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之中, 导致学生普遍表现出心理脆弱、患得患失, 无法给自己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 容易变得迷茫。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学校应该把心理辅导机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延伸部门, 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 及时帮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还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而就业指导工作更是帮学生真正走入社会的重要环节, 许多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 都会因为无法准确地为自己定位, 而导致就业选择的失误,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率的降低, 影响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这样的情况, 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引导, 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 把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衔接起来, 全程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3 积极引进专业化学生管理人才,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队伍的素质, 只有具备了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才有可能从理念、体系和管理实效等各个方面发生本质的转变, 因此, 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学生管理人才,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无论是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都需要具有专业水准的人员, 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全面和更有效的指导。除了学校内部的管理之外, 学校还可以同一些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利用社会资源, 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 比如参与志愿者团体和社会服务团体等等,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总之, 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 正面临着新的考验, 无论从管理内容、管理方式还是管理模式上都需要与时俱进, 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学生的切实需要。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 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维, 积极建立更完善的学生管理和服务体系, 真正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挺, 温玉琴, 仇志坤.现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新思考[J].科技资讯, 2010 (7) .

[2]冯丽, 刘枫, 谭园园.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7) .

[3]李崇容, 彭宏娟.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应对措施[J].大众科技, 2010 (5) .

[4]何科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5

摘要: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将受教育者塑造成为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在于开发个体智力、智能、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保持价值中立,平等对待每一个个体,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多重视角、多重纬度、全方位衡量每一个个体,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以人为本;问题学生;突发性事件;心理危机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使学生管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隐藏的种种弊端。如: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他们的鉴别力与自控力低下,容易受市场功利思想驱动,产生一些浮躁情绪,而社会竞争激烈,有时会使他们手足无措,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使他们产生心理歧视、自闭、抑郁等心理困惑等等。这些问题有时让我们很被动,却是我们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和危机,现提出以下几点,愿与同仁们交流。

一、“以人为本”、张扬个性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当然也应该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根本所在。在高校管理工作的系统工程中,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不断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逐步探索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1]当代高等教育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自身的价值选择时,才能更好地解决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个人的生存需要,努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心智发展,使之达到个性完善,进而以学生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

二、建立突发性事件预警机制,利用突发事件进行思想教育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大学生思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并具有类型多样性、“群体极化”现象、影响深远等特征。

高校突发性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即出乎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具体影响难预料。并且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量能、声势、规模会迅速的扩散。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稍有迟疑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事态的急速扩大。高校突发性事件预警机

制必须顺势而行,它的构建必须遵守及时、全面、高效和创新的原则,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漏洞,抓住细节,勇于创新。

针对高校日常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周点名和常报到。周点名,每周在规定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清点,这样可以对不在校的学生有个大体掌握;同时,常报到,就是要求班级中的班干部在固定时间或周期内报告班内情况,尤其缺勤情况,或者,对于即将毕业在外寻找工作的学生,要求其在一定周期内汇报自己的情况。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掌握班内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还可以掌握在外学生的安全、生活现状,也可以杜绝一些突发问题,如某一学生踏入非法传销组织,最起码不至于造成人失踪几天甚或几周还没有发觉的失职现象。

三、正确识别与干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据调查得知,目前高校学生由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独立性差、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困难,部分同学对生命的意义缺乏认识,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心理落差大,理想失落,从而造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失恋等造成的问题,较易产生急躁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面对存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关注,通过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和疏导,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开发自己的潜能,全面发展。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机制。心理建档是指把对学生心理测验的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进行集中保存,将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做到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它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设立起来的档案材料。每年在新生入校时,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发现心理素质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就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进行预防和治疗,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

“问题学生”、“后进生”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中被忽视、被冷落的那一部分,他们往往和教师有隔阂,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表现出焦虑、不安、自扰,还有的表现出紧张、挫折、神经质,在压力面前容易惊慌失措。对待这些学生,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树立自信,以求进步。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彰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与呵护,从这个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化为其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为。第一,重在普及。主渠道之一就是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课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第二,各高校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如创办一个校报心理专栏、每学期办一份心理简报、开通一个心理网站、放映一部心理电影。这些实质性的工作着眼于未雨绸缪,使大学生关注自我发展,增强了自身抗危机的免疫力。第三,采用赏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驱力为主旨,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2]赏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潜能,但是在采用赏识策略时要注意沟通艺术。首先要对一些外显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矫治,树立自爱自信,树立对学习的兴趣。其次,课余时间多加沟通,尽量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沟通的环境,帮助学生放松精神,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客体。遵循教育规律,把“私爱”播向每位学生,采用“感化———转化———优化”的系统强化管理使“问题学生”,“后进生”得以改进。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向师性”,即愿意受到教师的注意、关心、爱护和指导,特别是对他们崇敬的老师,这种“向师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和强烈。“向师性”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一种反映,其中包括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付出爱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3、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和出发点,依靠学生自身主动正视与适应现实,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这需要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对危机有足够的认识,面对危机临危不惧,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能自我调控、自我鼓励,及时消解消极情绪和心理困惑,提高自知、自觉、自助的能力。“问题学生”、“特长学生”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应该注意的“两极”,而“抓两极”则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特长学生”的优势来组织学生活动,帮助“问题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惑,将一些细小的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心理调节的途径主要有自我调解与知心朋友调解两种。面对简单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我调解来排解,而对于那些较大的心理困惑,他们则更希望通过交流来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进而达到消除困惑。大学生之间由于鸿沟小、防御性低、共性大而易于互助。每个班级所设的心理委员,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都经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具有辨别他人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危机线索,能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与干预,并能将同学中存在的一般性心理困惑情况及时反馈到上一级机构。他们是大学生心理互助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因此,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完善,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健康心理乃至个性的完善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使大学生在思想、意向、态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交换,促进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效应。

此外,也要完善学校与社区及社会各界的关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从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获得有力帮助。高校应利用社会的机构、设施为大学生提供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才能发挥它的功效,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3]。施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家长、社会全身心的爱护、关心、帮助学生时,施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施爱,教师和家长就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乐于接受教育,朝着社会需要的道路发展,教育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成功和被人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追求上进的源动力,再从行动上付诸实践。

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高校;柔性;策略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柔性管理的定义。柔性管理的概念最早是起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企业为了最大的激发职员对于企业的贡献能力,采取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的是职员,高校管理的是学生,管理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个人,所以被借用过来。柔性管理就是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强制的特点,在被管理的对象的内心激发出一种认同感,把组织的目标变成个人认同的目标,高校利用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来适应新时代学生个性被尊重的需求,充分发挥个体学生的创造性的先进管理方式。

(二)柔性管理的特点。一是有效性,由于满足了学生需求中较高的需求,从而可以积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激励的效果;二是激励的时间长,由于是有意识的把学校的制度还有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可以从学生的思想上整个改变对于管理的认识,每个人都自主的利用被激发的内在的潜力和积极地态度来进行目标的管理,所以持续时间长;三是具有相应的弹性空间,柔性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来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改变薄弱的环节。

二、柔性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以学生为本,树立柔性管理理念。1.需要转变管理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管理人员通过和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学生的成长经历,能够立体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人生的建议和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学生多宽容,少指责。

2.需要注重细节,学生工作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波动,要能够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制订管理计划和工作目标时还要具体考虑学生的个性、承受能力等等。

3.民主管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管理者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关心、爱护、理解、支持、激励学生为出发点,完善管理中的不足。

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柔性管理对学生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情感。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工作者的言教与身教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身教是榜样的展示,学生工作者的身教影响不仅有赖于精湛的业务能力,更有赖于其人格感染力,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工作者,不仅在业务上要不断学习,还要在人格修养上不断提升。

(二)刚柔相濟,相辅相成。刚柔相济是指在制定和执行高校大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将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实现良好互补。实施柔性管理时,应以固势利导为工作原则,虽不排斥任何管理行为,但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程度,在顺应事物本性的原则下,疏导疏通,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在刚性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入柔性决策与手段,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各项制度条文中去,使制度规范同时具有权威性与灵活性,如果仅依靠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则管理者和大学生之间很难产生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三)推行赏识教育,实现模糊评价。与高校刚性管理客观、准确、定性、定量地对大学生的表现做出判断不同,柔性管理注重赏识和理解,其前提是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柔性管理提倡进行模糊评价,“放大优点,缩小缺点”,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针对学生的不足引导其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为学生特别是弱势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进生更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加强引导和帮助。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强化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意愿。

(四)有利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极大的解放学生的思想,由于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带来其成长环境对于他的独特的文化熏陶,。这样的话,高校的校园文化就会丰富多彩,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质道德的培养。校园文化是指每个学校由于具体的人的不同从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氛围,是大家相互凝聚的粘合剂,所以对于一个校园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话,可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以及对于行为规范的养成也是功不可没。

(五)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心理管理。心理管理一般情况是根据大多数人已有的心理指向,管理者实施一定的影响引导被管理者形成共同的心里意志,发挥精神作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出现心里问题或者潜在的比例日趋升高,其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心理脆弱、过于功利、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等。在心理管理的时候,也要注意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避免心理管理工作的失败,首先应该做到放低姿态,平易近人,在学生面前就应该收起平时工作的严厉和冷面,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其次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和艺术,特别是要注意和学生沟通交流时的语速、语调和节奏,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和轻松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尊重和重视;同时还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切实把握学生的内心的真实感受,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六)推行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柔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多校区办学,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部门的沟通交流以及学生与各部门的交流,并且能够将交流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比如:通过校园BBS、辅导员QQ群等方式加强交流,甚至可以采取各部门负责人在校园BBS公开接待日实时地回答学生的种种问题和倾听学生向相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学生可以就学校的管理及规划提出自己的看法,各部门负责人在线解答相关问题。辅导员QQ群可以是全体学生参与发表意见的场所,辅导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和管理。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达到管理目的。

三、结语

总之,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种管理新模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柔性管理如果过度,将会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失去基本秩序和原则。刚性管理是我们管理工作的基础,没有规章不成方圆,同时柔性管理成为管理工作的润滑剂,两种管理方式是互相完善和补充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只有刚柔兼济的管理模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在制度和秩序的基础上活力焕发、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刘晋利.从大学校园流行语看大学文化精神[J].太原大学学报,2009,(9):22-23.

[3]齐彩霞.浅谈大学校园语言的变异[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21-123.

高校学生管理探讨 篇7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一) 高校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有所降低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从1999年扩招以来, 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是非常显著的, 从原来不到700万人的规模, 已经增加到了现在的2979万人。毛入学率也从原来的不到10%增加到24.2%, 进入了国际上公认的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录取分数控制线也随之逐步降低, 新生水平参差不齐, 整体质量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新生中, 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太差, 学习困难, 又不努力迎头赶上, 而是采取消极态度, 学习目的不明确, 专业思想淡薄, 自我要求低, 无视纪律约束。这种低水平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导致学习期间投机取巧心理严重, 使高校考试舞弊现象难以杜绝, 继而影响到学风建设, 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水平不高,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二) 学生更加活跃, “90后”的特点更复杂

改革开放30年来, 伴随着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影响下, 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日益觉醒, 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 自我本位意识得到高扬, 人的个性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但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更加务实, 把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丰厚的物质利益回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这些学生大多属“90”后, 性格活泼, 崇尚独立, 思维活跃, 充满自信, 好奇心强, 勇于竞争、挑战, 但同时也存在着过分张扬自我和追求个性的缺点, 部分学生缺乏信仰、理想和集体观念, 功利欲望强烈, 逆反心理强, 缺乏挫折锻炼。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更是污染着与之接触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网瘾、非主流、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 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各大学因沉溺网络导致留级、休学、退学的均不乏其人, 个别学生甚至因盗、抢等行为而身陷囹圄。这些问题使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三) 就业形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压力愈加突出

就业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 如何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 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将是本世纪初的6倍。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 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学生管理和高校学生就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的两个方面, 将学生管理和提高高校学生就业力有机结合, 是对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挑战。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以生为本”的理念需进一步深化

学生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管理, 轻服务”的现象。“以生为本”的理念首先直接反映在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 以服务的思想管理学生。在现实的学生工作中, 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强调了管理, 管住学生成了学生工作的原则, 而为学生做好服务, 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被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 教师和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定位, 在高校学生工作思维中依然占据很大位置。

(二) 学生管理的过程意识需进一步树立

高校扩招后, 在校生数量成倍增加, 学生管理的难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学生安全稳定的压力很大。在很多时候, 学生管理部门整天疲于应付或处理突发事件, 保证学生安全稳定成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面上不影响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过得去就行, 造成了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生管理的过程意识和对个体学生的跟踪培养意识比较淡薄, 对学生管理工作思考研究不够。

(三) 学生管理工作系统需要进一步协调

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点多面广、事情多而杂、同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处理、时间不确定、有的政策性很强。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服务管理工作, 配齐配强了学生服务管理专职人员, 也建立健全了不少学生服务管理的机构。从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来说非常完善, 但真正工作和运行起来, 效率不高, 相互推诿, 扯皮的现象屡有发生, 导致有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处理不及时, 甚至不处理。

(四) 学生宿舍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 很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宿舍管理功能定位比较单一, 宿舍管理过于分散, 宿舍管理服务人员的配备过于薄弱, 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多为退休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只能从事值班、卫生等简单后勤工作, 在一些高校宿舍管理被看成是单纯的后勤服务, 导致学生课堂教育以外的管理空缺,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学生管理。

(五) 学生管理队伍的力量需要进一步整合

目前, 辅导员角色存在交叉, 定位不明确等问题, 辅导员更多地停留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上。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 工作的深度和个性化不够, 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关注不够, 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导致学生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另外, 学生工作人员与教学岗位人员相比, 在职称评定、进修深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队伍力量的发挥。

三、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 强化服务理念, 变管理为服务, 确实落实“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只是写在文件里, 停在口头上, 需要学生服务管理部门和从事学生管理服务队伍真正转变观念, 摒弃机械管理学生的传统模式, 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具体处理学生事务上, 尊重学生的生命,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权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自觉克服师道尊严的思想, 从神坛走到学生生命群体中, 用自己的生命辉映学生的生命, 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育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以慈爱的心灵启迪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 强化过程管理

以干事业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规律的探索研究, 作为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要树立学生管理的过程意识, 学生管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过程, 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不能简单停留在学生不出事或有关学生管理简单的数据上;同时作为学校层面, 要建立学生管理的过程评价机制, 督促学生管理部门和人员重视学生管理的过程, 做到过程到位, 目标明确。

(三) 进一步统筹学生管理工作体系, 提高学生工作体系的整体效率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 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 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高校的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单涉及某一职能部门, 有时经常会同时涉及到几个部门, 这就需要按照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原则进行统筹、协调, 科学合理的整合学生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

(四) 强大宿舍管理功能, 健全育人环境, 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现代大学的管理中, 逐步凸显了学生宿舍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性, 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对学生的辅导、服务、培养, 将是今后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新时期的宿舍管理中, 高校必须重视和把握“宿舍”的育人功能, 树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思想, 把宿舍管理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 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因此, 高校要从更新宿舍管理理念、完善宿舍规章制度、改善宿舍服务内容、分清宿舍管理职责并理顺关系入手, 丰富和完善宿舍管理功能, 厚实宿舍管理内容, 强化宿舍育人功能。

(五) 从专业化方向构建高起点学生工作平台, 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 学校要从政策上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保障, 如从职称评定、进修深造、年终考评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激励, 使学生工作岗位真正成为对教师有吸引力和价值感的“终生”工作岗位, 从专业化方向构建高起点的工作平台, 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工作的临时思想和应付思想。另外, 进一步明确班主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的、突出的位置, 特别关注个体学生的思想和心里干预。以“三生教育”为契机, 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加强对辅导员自身的管理, 规范辅导员的管理工作, 是使学生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效能化的重要手段。在对辅导员的管理方面, 应建立双重管理机制, 一个是院 (系) 管理, 一个是学校层面的管理, 两个层面的管理并非相互矛盾, 而是互相补充、互相配合、有机联动的整体。在对辅导员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为辅导员搭建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 通过辅导员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在建立严格的学生管理人员准入机制的同时, 坚持选拔、使用、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学院设立专项经费,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现代管理水平, 形成先进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 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水平, 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文晓.和谐社会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 .

[2]、唐卫民.论大学教师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5) .

[3]、王朝平.运用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J].社科纵横, 2004 (5) .

[4]、蔡立彬.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7) .

[5]、王秀阁.知识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J].天津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6]、李丹.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理论界, 2005 (5) .

高校大学生管理 篇8

高校作为法人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已经为法律和社会所认可, 可高校就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法人, 观点各异。

(一) 国外关于高校法律性质的规定

在国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在英美法系中的英国, 高校设立的根据是判断高校性质的标准, 如果高校设立的依据是法律或者国王的特许状, 作为自治团体的高校就是公法人——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否则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美国则把高等院校院校作为第三部门①, 介于政府和营利性部门之间, 为了社会公益和社会稳定从事政府和盈利性部门无法从事的事业。大陆法系则将高校定义为公务法人②, 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在关于公务法人的定义当中, 他们将公务法人定义为从事行政管理职能的非行政管理机关,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大陆法系区分公法与私法的情况下, 大陆法系学者认为, 公立大学作为公务法人具有行政主体的性质。

(二) 国内关于高校性质的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对高校性质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管理制度的混乱和学生权利保护的缺乏。尤其是在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情况下, 高校的管理工作怎样进行, 学生权利如何维护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法律观念的增强, 学生将高校诉诸法院案件的增多, 使得人们对于高校的性质获得了更清晰的界定。田永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刘燕文和北京大学的案件使高校在某一方面具备了行政主体的资格, 也使得高校管理工作和学生权利维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 比如行政法学者马怀德教授主张采用大陆法系公务法人的概念, 可以更清楚的界定高校的性质。③

(三) 关于高校性质的界定

由于我国的高校是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批, 通过一种准入的方式, 然后批准建立的, 它完成国家严格规定的一些教育任务, 同时按照国家机构的授权对高校和学生进行管理, 具有自主管理、较强自治的机构。此外高校, 还具有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分, 因此, 区分高校的性质因从不同方面进行界定。

1.高校在某些方面具有行政主体性质

高校在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对学生进行处罚方面, 高校和学生处于管理方和被管理的关系, 同时, 高校在进行此类行为时是具有国家的授权。高校在此方面相当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具有行政主体的行为。高校在进行管理, 学生在维护此方面的权利时, 要以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性质来界定自己的行为。

2.高校在某些方面具有民事主体性质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实现免费教育, 学生还需要交一定的学费, 高校为学生提供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尤其是在私立高校中, 高校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还有部分盈利的性质, 使得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类似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 高校和学生只有清楚界定自己的性质, 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高校有收取学费的权利, 学生有要求高校提供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适应的教学。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 学生在维护权利时, 要以平等主体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3.高校是自主管理的自治团体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公立性质的高校, 可高校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国家鼓励高校进行自治, 尤其是鼓励高校进行管理方面的自治。在高校管理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这一性质, 高校不是隶属于某一行政机构, 高校拥有自主的管理权限, 拥有自主决定各项事务的权力。这是高校的一种性质。

在三种性质关系中, 各方面性质具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高校在进行高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最终成果体现在各种证书上, 高校行政主体的性质处于主要方面, 在此方面, 高校具有法律、法规的授权, 相当于颁发执照的权力, 其它两种性质是为这一性质进行服务的。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界定高校的性质以后, 我们还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工作, 高校性质的界定只是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做铺垫。

(一) 高校与学生的非契约法律关系

有观点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为契约法律关系。在此种观点中: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消费合同关系, 认为学生交学费给高校, 购买高校的教学服务, 高校接受学生的钱之后, 为学生进行服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消费合同关系源自教育责任的转移, 认为学生接受教育, 可以通过自给自足 (学生自学或者家长教育) 、学徒式教育 (我国古代的私塾) 、高校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选择,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消费合同关系。但也有不同主张, 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可能是消费合同关系, 首先学生不能对高校进行自由的选择, 也不能对高校作最终评价从而使高校进行优胜劣汰④, 高校与学生不可能存在消费合同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此种观点源于社会契约论, 认为, 受教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 人们将此种权利通过契约的方式交给国家进行管理, 国家为了更好的保障和实现此种权利, 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委托高校进行教育, 以此保障受教育的权利。首先不说社会契约论的反对者对社会契约论的反对, 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可以看出, 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委托关系纯粹是一种想象, 不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

(二)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性质决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具有不可能性, 简单的以契约的性质来概括高校与学生的关系, 也不利于学校运用权力理论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对高校与学生的关系进行契约性质假设既非必要也非现阶段背景假设⑤。

高校性质决定简单的以一种法律关系来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一种法律关系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忽视了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高校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 决定了高校与学生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法律关系。因此, 在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时,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的以一种法律关系来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只有这样, 才更适合高校的实际, 促进高校的发展, 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三、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权利救济

高校的性质和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决定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学生权利救济的难度。田永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刘燕文和北京大学的案件, 在给学生权利救济提供新途径的同时, 也给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将法治理念引入高校为高校管理和学生权利救济开辟了新途径, 法治理念引入高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在管理工作中注重程序参与

在对学生做出处罚时, 尤其是涉及毕业证、学位证等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处于行政主体的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程序参与。做出此类惩罚相当于行政机关吊销执照类处罚, 要在处罚决定之前举行听证会, 告知被处罚人所要接受的处罚, 给予被处罚人申诉、辩解的权利, 保证处罚做出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让被处罚人充分参与和进行辩解。

(二) 注重学生的救济权利保护

任何管理工作都难免存在失误,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纷繁复杂, 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在错误发生之后, 给予学生充分的救济权利不仅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负责也是对学生权利负责。在学校内部赋予学生申请复议和申诉的权利, 尽量减少错误决定的执行, 使错误的管理工作得到纠正。

(三) 管理规则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内

法治社会, 高校管理工作不可能超出法律的调整范围, 虽然高校的性质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治性, 但是其都是在法律范围之内, 法治理念引入高校就是以规则和程序保障效率和公正, 但规则一定要在法律范围之内。比如学籍管理办法中有关于取消学籍的规定, 如果学校制定过分严格于法律的规定, 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在此类案件进入法院以后, 学校管理工作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总之, 法治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使法律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管理工作只能适应这个趋势, 更好的认识高校与学生的关系, 将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 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权利融合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篇9

目前, 在我国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 我国高等教育显示开始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而市场化、产业化导致高校各方主体利益分化和利益冲突成为常态, 以学生为核心主体, 实行人体化管理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 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过比较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自中国有高等教育以来, 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典型的行政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 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 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起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 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 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学校是直接依据国家计划来办学的, 学生从踏进大学校门起就被限定在一个严格的专业之中, 直至毕业国家分配工作。除了按部就班的掌握本专业已经为他设定好的学习内容外, 很少有机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和特点去自主学习, 选择职业、工作地点等。

二、过于强调外在规范管制, 对学生自我约束的引导不足

目前, 多数大学的校、院 (系) 、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点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 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 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 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三、偏重管理, 支持服务有待于提高

不可否认, 一直以来, 我们在高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都强调高校学生管理包括规范 (管理) 学生和服务学生两个方面。但是在操作上, 我们更多的时候却仅仅是强调了管理, 管住学生成为学生工作的原则, 而为学生做好服务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 (1) 传统的能力评价观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2) 学生管理法治化程度较低。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全国高校扩招的结果直接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实质就是市场化) 、教师聘用契约化等完全市场化的教学管理行为,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同于传统的关系。

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背景下,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已成为一大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核心主体的教育理念, 是把学生当作高等教育的消费者, 把高等学校看成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的理念。这就要求学生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学生作进入学校的消费者, 是买方, 而学校则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卖方。不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 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 学生作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授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载体的一方。这要求高校管理应克服目前我国大学生管理中普遍缺乏的作为主体教育的卖方应当具备的平等观和服务观。

2.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被致力遵从的地位。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高校办学已经市场化, 学校市场处于卖方地位, 而学生处于买方地位。

一方面, 高等学校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离不开学生, 没有学生也就没有学校, 学生无论在数量上还重要性上都是学校的主体。另一方面, “育人”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宗旨, 大学生还需要教育和引导,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管理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学生把外的心理行为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为此, 学生工作者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认识自身素质和个性特点出发, 依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对照群体范围的尺度, 进行整合和扬抑, 力求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弘扬自我, 展示个性。从这一层面上说, 大学生又是教育和管理的客体。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以, 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一方面, 要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 从管理的决策、组织实施到目标实现, 都要依靠学生, 让学生充分参与进去。

另一方面, 要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 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 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成才而进行。因此, 学生工作者应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 关心学生的成长需要,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 努力改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 尊重学生个人行为的完整性, 强调并尊重学生的自我实现

传统教育尤其是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学生内心的感受、态度和表达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几乎很少涉及,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看来, 人的发展的本质, 是内在潜能在后天环境中的充分实现, “自我”或“自我实现”,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力, 并且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一旦形成了“自我”, 就意味着他将自己与所处的环境分离开来。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无时不刻地伴随着外界的各种评价, 包括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所以, 整个世界或社会对这个人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家庭和高校在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 应依据一定教学内容, 给学生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怎样, 有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今后应怎样努力, 并掌握正常的自我评价方法,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篇10

一、提高思想认识, 提升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同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成就感

培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业意识, 提升职业认同度。一是通过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职业教育和建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职业准入制度, 让高校和社会逐步认识到该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定位。二是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的培养, 并通过实际工作,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岗位的作用, 以及工作中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热爱本职业, 做到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并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追求。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拓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渠道

一是开展自身职业发展的设计和规划工作,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将品学兼优、真正热爱和适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人员引进来, 让他们在职业起步阶段成功就业;同时帮助那些已经出现职业怠倦的在职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走出职业发展的困惑, 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学校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建立多元化发展渠道, 为其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多种可选的发展路径。并将个人职业目标的实现与队伍专业化发展统一起来。

三、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可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培养一批专家型工作人员, 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建立并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培训体系, 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访问与国外研究相结合, 融教学、科研、实践交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 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建立培训过程记录和培训质量评估制度。

四、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的选聘机制

根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部分的兼职人员组成这一要求, 选择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一是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选聘标准, 以研究生为主的原则, 兼顾学科建设需要, 尽可能地从研究思想政治、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选拔, 把德才兼备、热爱学生管理事业、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 乐于奉献、协调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选聘到岗位上来。兼职学生辅导员可以从专业教师、免试直升研究生、在读研究生中聘任, 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 原则上要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二是在选聘方法上,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选聘应面向全国,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 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聘学生, 对专职学生工作者候选人实行“公式”制, 基本任职条件应当是中共党员、优秀学生干部。

总之,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管理工作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 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 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闻界, 2011.8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篇1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特点,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教课老师、主体学生,这几个方面来具体的分析如何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学生老师

0 引言

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是我们学生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课题。

1 “以学生为本”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

1.1 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培养出以“学生为本”的这种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的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1.2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作为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各大高校,如果没有一款完善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显然,高校各方面的运作效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为了高效率的管理高校,我们需要运用高校管理信息系统。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开发一款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然。这样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管理明确有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的的情况下,同时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 充分发挥主体“学生”的关键作用

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坚力量,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2.1 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由于现在高校的扩招,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仅仅只靠辅导员、任课老师及学生工作者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发挥这种带头的作用与老师做好协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2.2 丰富课外生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完善的课外生活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加强了整个校园的丰富文化内涵。具体的实施策略比如。

2.3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相应的专业知识,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热点新闻事件,举行一些文艺活动、专题讲座、辩论赛、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2.4 注重寝室文化。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寝室里度过的,寝室不仅是学生学习、休息、就餐的地方,更是学生娱乐、交流思想的场所。但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寝室脏、乱、差现象严重,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及时了解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规律,指定相关措施,经常深入寝室,组织学生开展互动活动,和他们谈心,讲理想,谈人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难题,让学生感到亲人般的关怀和温暖无时不在,使大学生在良好环境下健康成长。

2.5 学生要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在校园内举行的一些文化活动中,学生自己不要认为我就是被老师管的,在大学时期正是每个学生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每个学生要主动的约束自己、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转变思想要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3 充分发挥辅导老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既有开拓、进取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价值取向多样化,缺乏责任感,怕吃苦等消极的一面。作为辅导员要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深入的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又要总结学生一些共性的缺点,积极的引导改正。

学习和生活态度的引导。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永远是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整个人都松懈下来,整天无所事事,缺乏自制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上倦怠、生活上懒散、精神上空虚消沉,自我要求降低,独立自主能力差,甚至整天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种种不良习惯给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学生管理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严格管理。辅导员应该经常查课、记考勤、定期开班会、讲评学习情况、进行考前纪律教育、等,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任何时候都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学生有了学习压倒一切的观点,动力有了,主动性就出来了。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念,这将是他们在大学里所收获的毕身财富。大学校园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辅导员老师要多进行一些思想上生活上的正确引导。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

4 总结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的全方面的人才,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者需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作用,再结合老师的引导作用,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统一协调好全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相信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只要齐心合力,一定会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恒,杨绍安.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9期.252-253.

[2]孙玉芹.高等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 [C].2002年.

[3]赵德民,赵建军.高校教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5期.75.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篇12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有很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说明和界定。不同的研究者, 理解也各有不同, 学者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称为“学生管理”或“学生工作”或是“学生管理工作”等。根据原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其中指出, 学生管理工作“是指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 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时长江认为, “学生工作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活动。”殷朝峰认为目前我们所说的学生工作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工作, 即一切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工作都是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和看法, 主要是说明学生工作的本质、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律究竟应当是什么。学生工作的理念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原点和依据。”不同的研究者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概念界定也不一样。总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谁是权利的主体?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权利中心还是学校为主体的权利中心?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 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 从学生的权利角度出发来进行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权利主体, 以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 建立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学生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思想教育, 还是教学工作, 都要注意人文化、个性化地进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权利中心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建立以学生为权利主体的管理制度也是不易的, 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方面的冲突。因此, 实行高等学校法制化就显得很有必要。但学生和高校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法律关系呢?这不仅值得教育界来研究, 同样也是一个值得法学界研究的课题, 将这种法律关系清晰化是防止高校与学生之间出现法律纠纷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 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除了怎样建立以学生为权利中心的管理体制和怎样处理学校管理与学生权利之间的冲突外, 主要的问题还有:一方面是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不健全, 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空缺, 以至于无章可循, 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显得很困难;另一方面是有些规章制度本身缺乏严密性, 或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 降低了制度本身应具有的权威性。

2.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高校大规模扩招,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 一方面, 它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 一些负面的东西, 如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有些大学生自制力差, 整天沉迷于网络, 精神颓废, 学习效率低下。信息革命的浪潮、网络媒体的崛起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很显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促进我国高教的改革, 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二, 高校自身的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当前, 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 对我国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学分制不仅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模式及管理体制, 学生党、团组织的管理体系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学分制下, 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但这也造成了班级集体功能的弱化。学分制相对于学年制来说, 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 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扩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

第三, 学生自身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包括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道德修养、身心素质以及审美素养等。但是这些发展在不同时期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遵循学生的变化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学生在校期间, 时不时会遇到一些生活、学习、感情、人际关系和就业上的难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注意了解学生遇到的这些难题, 并努力帮他们解决。

三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1. 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以人为本”是通过一些人性化的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开展研究, 使管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的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我们可以将“以人为本”概括为“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高校管理者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思想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努力形成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和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营造催人奋进、团结和谐的育人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 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同时还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在学生管理中, 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学生, 包括他们的主体意识、个体发展, 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世界, 用最真诚的心与学生交往。其次要多与学生沟通, 互相交流, 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勇于尝试敢于冒险,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实践探索精神的培养, 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管理者一定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要有服务的意识, 以服务促进管理。

2. 依法治校, 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 既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还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更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法律关系, 但是在这种法律关系之中, 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笔者认为, 依法治校应切实把学生当作权利的主体, 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处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不能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令相抵触, 依法治校, 照章办事。同时, 必须坚持民主思想, 实行民主监督, 允许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组织社团参与讨论, 也可以直接向学校有关部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同时还可以适当参与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的制定, 如有异议的地方, 还可以向上级部门反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关心、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和权利。 (2) 要消除“长官”意识, 严格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办事。作为管理者, 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做学生的榜样, 带头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3) 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 熟悉法律知识,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要知法、懂法, 并且还要善于运用法律以及各项管理制度来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对于学生而言, 要学会运用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3. 权利平衡, 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健康运行

如何实现权利与权力平衡, 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权衡: (1) 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使权利之间相互协调。权力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有合理性也有危害性。因此, 为了阻止权力危害性的发生, 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权力制约。 (2) 要用正当的程序行使权力。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重实体, 轻程序”的现象普遍存在, 程序意识相对滞后, 使得正当程序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需要重视程序的作用, 并且要用正当的程序来行使权力。 (3) 要明确权利之间的界限。

四小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传播高深文化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 有效的管理制度不可缺少。因此, 高校管理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切实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依法治校, 以此来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为禄.高等教育法制的结构与变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

[3]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8) :1

[4]殷朝峰、刘同君.新世纪高校学生工作的法制化思考[J].江苏高教, 2006 (3)

[5]丁东宇.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深层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122

[6]乔松.谈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制化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6 (27) :48

[7]曾春水、张玲.高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本观念[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11) :44

[8]朱广贤.法制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9)

[9]郭成立.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19

[10]陈少东.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8 (7)

上一篇:跨国公司在华采购分析下一篇:桑树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