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2024-07-22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精选9篇)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1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些重要讲话明确告诉我们, 在我国, 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前提, 民族凝聚力增强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要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增强民族凝聚力

胡锦涛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56个民族, 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 分布在全国各地, 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 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 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 通过屯田拓边、驻防戍边、移民实边等方式, 通过屯垦、商贸、出仕、反抗、追求耕地、征调服役、难民流亡、改朝换代、战争讨伐、举族内附等许多途径, 通过后汉匈奴内附、东晋“五胡乱华”、隋唐北向扩张、晋宋数度南移、满蒙入主中原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及进程, 不断反复地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规模及程度不等的民族迁移, 游徙和流动分和, 实现了各民族人口一次又一次的分布与再分布, 最终促成了中国多民族之间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性散居状态相互并存的分布格局。由于多种生态因素和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历史原因的共同作用, 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别很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实施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而民族隔阂的存在, 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极为有影响的。在历史上, 为了保持以中央王朝和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稳定, 需要保持中原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优越地位, 使各少数民族始终处于落后地位。这实际上是历代中央王朝和国民党政府的政策目标。这种差距在客观上确实加强了经济和文化的向心力, 有利于当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稳定, 但是弊端很多。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存在, 从而造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形成了较深的隔阂。大汉族主义主要表现是以大民族、先进民族自居, 忽视民族特点和少数民族的作用, 不尊重少数民族, 在民族工作中自以为是, 自高自大, 以我为主, 歧视、蔑视少数民族, 甚至目空一切, 越俎代庖等等。狭隘民族主义主要是指一些少数民族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情况和局部利益, 而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不乐意开发利用本地资源, 反对改革民族中落后的不利于民主发展繁荣的旧制度;安于现状, 故步自封, 不愿意学习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有益经验和帮助, 具有排外倾向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狭隘民族主义, 都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特别是大汉族主义更容易造成民族隔阂心理的长期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民族问题是否会很快解决?民族隔阂是否会随之消除?邓小平以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建国以后要马上解决民族问题、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消除民族隔阂是不可能的。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是应当首先老老实实取消大民族主义。”“只要一抛弃大民族主义, 就可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因为我国历史上主要是汉族的统治阶级压迫少数民族;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容易在心理上助长大汉族主义,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大汉族主义也比较突出。因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 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 通过事实, 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因为推翻剥削制度仅是解除民族压迫, 实现民族平等,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基本条件。新社会制度的确立为各民族在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但是这不等于就实现了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事实上不平等还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要消除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使各民族相信、理解、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需要一个过程。要缩小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上同汉族的差距, 达到事实上的平等, 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更需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努力。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告诉我们, 民族无论大小, 都是平等的, 在历史的发展中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们推翻了剥削制度, 消除了产生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根源。半个多世纪以来, 我们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谁也离不开谁, 共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平昌盛做贡献。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 国内不时出现种种风波, 但是我国各民族始终同舟共济, 患难与共, 和睦相处, 团结友爱。正如毛泽东说的:“国家的统一, 人民的团结,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消除民族隔阂, 增强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 早在1950年邓小平就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 消除隔阂。”还说, 我们完全可以解决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把各民族团结搞好, 增强民族凝聚力。1979年, 在五届政协二次会议上他又说:“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早已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进步。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 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 各民族大团结将更加巩固。”1990年在《共同努力, 实现祖国统一》一文中又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 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这表明, 民族平等, 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 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明确指出:“巩固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特别把“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原则与主要任务。他还指出:“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 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民族的大团结,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剖析世界一些地区因民族纠纷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和暴力冲突等典型事件,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而积极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 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 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 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田里, 溶化在血液里, 落实在行动上, 从而使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并且代代传承。

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一个国家的繁荣主要表现在生产的进步, 积极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与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的。而要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又必须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 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胡锦涛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 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 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 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 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抓好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的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团结奋斗才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一充满辩证的重要论述, 表明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决心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消灭少数民族的贫困落后, 为加快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凝聚力, 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经济与政治是密切联系的。社会主义时期, 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上存在的差距。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也会影响政治上平等权利的实现, “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 就会出乱子”。胡锦涛在《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把“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好的第一位的工作, 明确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 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摆在更突出的战略地位。”因为在我国,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加速发展, 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富裕,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 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 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腾飞。如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民族问题得不到解决, 社会就会出现动乱, 国家就会走上危难。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各民族的团结, 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基础, 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形成的前提。江泽民曾明确指出:“现阶段, 我国的民族问题, 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胡锦涛更明确地指出:“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 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胡锦涛还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 “加大国家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 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 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 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并考虑地方和群众的利益。”众所周知, 通常说的“少数民族地区”, 大体上是与中国的西部地区相互重合。如果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不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力度, 民族问题就解决不好。如果民族问题解决不好, 民族凝聚力不增强, 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都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国家政权得不到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就会使政权的巩固受到削弱。如果在我国, 只有一部分民族和地区繁荣富裕, 另一部分民族和地区落后贫穷, 民族间隔阂就会加深, 就不会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也不会有国家繁荣富强所需要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各民族经济文化都能迅速发展, 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 才能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消除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民族不信任心理, 才能推进各族人民的亲密团结和友好合作, 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促进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形成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增强民族凝聚力, 才能巩固国防, 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我国陆地边防线21000多公里, 在同19个国家接壤的中西部地区就有16个, 占84%。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 是重要的国防前哨。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西南的国境线是从西藏到云南、广西, 有几千公里, 在这么长的边境上, 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 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 单就国防问题考虑, 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不论过去和现在, 少数民族在保卫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业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把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好,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与繁荣富裕,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民族凝聚力, 从而使我国有坚不可摧, 固若金汤的边防阵地, 才能有效地防御外敌的侵略与颠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 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3]人民日报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N]会.北京:人民日报, 2005.

[4]萧功秦.“软政权化”与分利集团化: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陷阱[J].战略与管理, 1994, 06.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2

支部:1402 姓名:苏婷婷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苏婷婷。很荣幸参加此次讲解比赛,下面正式开始我的讲解。

我的讲解题目是:妈祖信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信仰最初、东方麦加、凝聚与复兴。

一、信仰最初

在太平洋西岸,中国西南沿海地区,有一位女神,守护了那里的人民已经一千年了。她就是妈祖。作为一个汉族民间的渔家女,妈祖善良正直,解救危难,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柔指轻弹间,即可平息一场风暴。关于她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以《天后志》、《天妃显圣录》记载为最。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有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千百年来,海上航行的渔民在船舶启航前都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并在船舶上供奉有妈祖神位。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二、东方麦加

麦加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希冀朝拜的圣地,在东方,也有这样一个“麦加”,每年到这里朝觐祭祀妈祖,祈求平安的人们络绎不绝。那就是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湄州岛。湄洲妈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

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即今天的湄洲妈祖祖庙,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妈祖林默的庙宇。

它从987年始建至今,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特别是祖庙的南中轴线庙宇群,全长323米,宽99米,其中天后正殿高19米,宽50米,面积987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人朝拜,正中供奉8米高的妈祖座像,陪侍有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等八大神像。殿前的天后广场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还有一座高26.5米的大戏台,是祖庙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两旁的观礼台及回廊能容万名观众。而高19米,宽33米,五开间的山门大牌坊则是我国少见的雄伟牌坊之一。

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典。祖庙的“妈祖祭祀”、山东的“孔子祭祀”和陕西的“黄帝祭祀”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祭典,祖庙“妈祖祭祀大典”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典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主祭人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或秘书长。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三、凝聚与复兴

朝觐祭祀妈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精华,妈祖文化是“文化同根,传承同源”的海洋人民的坚实纽带。当我们的人民远在异国他乡,当我们的人民远洋航行,当我们的人民想念乡音,这就是海洋人民同有的根,共有的情,传承下来的都是善良美好的民族品德,永不退减的民族认同,更是那个深深藏在心中又自强不息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年10月21日,以“妈祖光辉、海丝风顺”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暨妈祖羽化升天1028周年纪念活动在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广场举行。来自海丝国家及两岸的数万信众欢聚一堂,同谒妈祖,共享平安。

这次开幕式吸引了海丝国家地区代表、台湾嘉宾、两岸游客等,同聚湄洲岛,为海丝国家和地区发展祈福。开幕式上,中国侨联授予湄洲妈祖祖庙“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进一步以妈祖文化为纽带推动海丝国家的融合发展。台湾、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妈祖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围绕“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为莆田市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举办“妈祖情•海丝路”海上丝绸之路书法展、邮票展,弘扬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同时诸信众、游客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感受妈祖文化魅力,以及海丝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和风土人情。

下面的一首小诗也许更能温柔的道出那个朴实的妈祖文化与民族复兴的情意吧!

此时,你驾着红色的祥云 出行于芗江 芗江,大海的入口

游江的人、行船的人、出海的人 为你焚香,向你叩拜 请求你的庇护 此时,众神门庭冷落 海妖的殿堂开始倾斜 你是汉族民间的女神 大海的女儿

没有谁比你更懂得大海

在江边、在海上、在庙宇、在心灵 你已无所不在 海水无所不在

拯救和逍遥亦无所不在 海神的封号必属于你 海王的宝座必属于你 你的法力与众神不同 道术、儒术,东学、西学 你知众神所知 知众神所不知 海辖两岸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3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代代民族实业家不懈书写“上海牌”跌宕起伏的成长历史,挥洒着一个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艰辛与骄傲。

品牌故事

回望百年,倾听那支民族品牌摇篮曲

上海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成为列强工业品在中国倾销最重要的市场,也是民族工商业与之竞争最激烈的场所,一批批民族品牌也在与之正面撞击中脱颖而出。

我们看到,有取洋品牌而代之的“佛手”牌味精,有市场中智胜美商的“亚浦耳”牌灯泡,有走出国门的“三星”牌牙膏,更有作为面粉和棉纱“大王”的荣氏兄弟取得了中国人对面粉和棉纱的定价权。

“上海牌”,凝聚着民族工商业的艰辛与骄傲。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延续,它们是新中国工业赖以发展的细胞。

让我们回望百年,倾听那首民族品牌摇篮曲。

故事一

荣氏产品执掌中国面粉棉纱定价权

荣氏兄弟创立的中国近代名牌“兵船”牌面粉、“人钟”牌棉纱,取得了当时中国人对面粉和棉纱的定价权

荣氏兄弟创立的中国近代名牌“兵船”牌面粉与“人钟”牌棉纱等,为我国近代民族品牌的成长,并取得面粉和棉纱的市场定价权,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1923年8月,荣氏兄弟根据北洋政府于1923年5月颁布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商标法律——《商标法》、《商标法施行细则》,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兵船”牌面粉商标。“兵船”牌面粉获得了我国商标注册史上开天辟地的第一号商标,同时也是第一件面粉行业中的注册商标。

1923年底,荣氏兄弟又将自己使用多年的棉纱商标“人钟”牌呈请商标注册,又获得我国商标史上第一件棉纱商标,同时又是我国第一件纺织品商标。能一举取得我国近代商标史上的四项“第一”,只有荣氏兄弟。

1901年,荣氏兄弟开设面粉加工厂。经过几年的资本积累,荣氏兄弟在1910年再次投入巨款,引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制粉机器,将生产规模扩大了三倍。同时,为体现“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铁甲舰船精神,生产的面粉取名为“兵船”牌。几年以后,荣氏兄弟又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陆续开设了12家面粉厂,即“茂新”一至四厂,“福新”一至八厂。其产品主要使用“兵船”牌商标,也同时使用“宝星”牌、“红蓝福寿”牌、“牡丹”牌、“六蝠”牌、“盘寿”牌和“麦根”牌等6个商标。其中以“兵船”牌商标使用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市场声誉最高。

由于当时“兵船”牌面粉产品质量好、产量高、销路广、信誉高,由此被国内同行一致认定为面粉交易所的标准交易商品的样本。这样一来,“兵船”牌面粉不仅成为商家争购的对象,而且也成为中国对外面粉出口的标准品牌。由此,荣氏兄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面粉大王”。

“人钟”牌棉纱现在的人们已不怎么了解它,但如果提起解放前的申新纺织公司,人们知道这是荣氏兄弟兴办的民族工业,而“人钟”牌棉纱商标是荣氏兄弟注册使用的知名度最高的棉纱商标。它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就与日商棉纱商标“蓝凤”、“丰年”、“立马”等牌号,展开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可以说,“人钟”牌棉纱是荣氏兄弟在与日商棉纱长期竞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国产知名棉纱品牌。当时“人钟”牌棉纱是申新纺织厂所生产的23个棉纱品牌中,质量最好的一个。“人钟”牌棉纱占“申新”一至九厂全部产销量的30%左右。“人钟”牌棉纱是荣氏兄弟占领棉纱市场的第一品牌,没有“人钟”品牌的社会影响,就没有荣氏家族之后的稳定发展的基础。“人钟”牌棉纱当时被棉纱同业公会推选为上海华商棉纱交易所惟一的一种标准交易商品。在全国棉纱交易市场上,要以“人钟”牌棉纱的质量为标准。

故事二

方液仙独创中国近代日化产品第一品牌

上世纪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占据国内牙膏市场的一半以上,基本替代了各种进口牙膏,“三星”牌牙膏一度成为牙膏商品的代名词

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日用化学品行业专家方液仙,是近代规模最大、产品最多的日用化学品生产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始人,也是“三星”品牌的创立者。

1911年,年仅18周岁的方液仙设立了一个小型化学实验室。因他常年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不久便成为日用化学品生产方面的行家里手。之后,他创办了我国近代著名日用化学品生产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同时创立“三星”牌商标,生产包括蚊香、牙粉、牙膏、花露水和雪花膏在内的众多日化产品。方液仙以“福、禄、寿”三星作为商标名称,并使“三星”牌一举成为中国近代日用化学品行业中的第一品牌。

牙膏天天都要使用,是最普通不过的日用品。但在上世纪初,我国民族工业极为落后,牙膏、香皂、雪花膏之类的日化产品无不是洋货洋牌的一统天下。当时,市场上牙膏有美国的“丝带”牌,日本的“狮子”牌、“仁丹”牌,英国的“固齿玉”牌和德国的“鸭头”牌等,方液仙决心要生产出中国品牌的牙膏。

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星”牌牙粉销售很好的情况下,方液仙看到了牙膏的市场前景,决定停止牙粉生产,全力以赴研制牙膏。他以世界名牌美国的“丝带”牌牙膏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不仅要打破国产牙膏生产空白,而且还要赶超世界名牌产品的质量。在经过艰苦努力和刻苦钻研,1922年间终于试制成功了第一支国产牙膏。牙膏问世后,方液仙决定仍然使用“三星”牌的名称。

在“三星”牌牙膏由于质量好,很快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占据国内牙膏市场的一半以上。那时“三星”牌牙膏已是家喻户晓,并已基本上替代了各种进口牙膏。“三星”牌牙膏商标,一度成为牙膏商品的代名词,在国内市场上成了绝对名牌。

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三星”牌牙膏的年产量已高达1300万支。在当时人们还没有普遍使用牙膏的情况下,这个产量是相当可观的。“三星”牌牙膏由于产品质量精良,价格公道,不仅大量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还远销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三星”牌牙膏与“三星”品牌,也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

故事三

上海“佛手”味精逼退日货“美女”味之素

1924年12月,“佛手”牌味精商标注册公告正式刊登。这是我国味精食品行业中的第一个味精注册商标

吴蕴初是我国味精食品工业的奠基人,也是“佛手”牌味精这一品片的创立者。

“一战”结束后不久,国外日化产品源源不断地倾销到我国城乡各地。吴蕴初看到,日货“美女”牌味之素在我国市场热销,以此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便使他萌生了一个决定:即放弃原先从事的工作,重点转向将味之素的研究。1920年底,他在家人和好友的大力支助下,购置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设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几十克与日货味之素相似的结晶体。之后,他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与日货味之素完全相同的国产调味品。

有了一个好的产品,就要有好的相关名称。吴蕴初想到:最香的东西人们叫它香精,最甜的东西人们又叫它糖精。这调味品放上一点,菜的味道马上就不一样,立刻让人感到鲜美可口。这不就成了“鲜味之王,味中精华”,吴蕴初富于遐想地把它叫做“味精”。而这个“味精”和日货“味之素”在名称上又不一样,以示区别。

另外,味精是由植物蛋白质制成的,但它又有一种鱼肉的鲜味,它对于吃素食信佛教的人们来说,是最为时宜。珍奇美味只在佛教徒所信仰的“西天佛国”上有,“味精”就出自天上菩萨之手。吴蕴初便想到用“佛手”作为商标名称。1924年1月,吴蕴初先生将“佛手”牌味精商标,首次向政府呈请注册。1924年12月,农商部商标局编印出版的第二十三期《商标公报》上,刊登了“佛手”牌味精商标注册的公告。这是我国味精食品行业中的第一个味精注册商标。

第一批“佛手”牌味精生产出来后,吴蕴初便将其送到朋友经营的各个酱园,进行试销。同时,他还在其工厂门口及酱园内外张贴“佛手味精,鲜美绝伦”的广告画。为了与“美女”牌味之素竞争,他们还在上海主要路段及有“美女”牌味之素广告的地方,同时也张贴“佛手味精,完全国货”、“走过路过莫错过,佛手味精上餐桌”、“佛手味精,价廉物美,欢迎使用”等广告宣传口号。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全国民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使用国货”爱国运动。这样,“美女”牌味之素因长期无人问津,产品积压,终于在1927年底悄悄退出中国市场。

故事四

上海“亚浦耳”灯泡敢跟美商打官司

“亚浦耳”的含义是要超德国的“亚司令”牌、荷兰的“飞利浦”牌,执我国灯泡工业之牛“耳”

上世纪初,我国家用电器市场上均为清一色的洋牌洋货,当时的中国连一只小小的灯泡也生产不出来。十里洋场上海南京路,虽然每到晚上灯火通明,光彩夺目,但只是洋牌洋货灯具的“博物馆”或“展示中心”而已。

上世纪20年代初,20多岁的胡西园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院电机系,来到上海谋生。作为电机专业的学生,夜上海的灯光既他感到好奇又感到刺目,他暗暗发誓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灯泡。从1920年初起,胡西园开始了灯泡的试制。经过数次的失败,包括灯泡漏气、断丝等,终于在一年多以后自制成功我国第一只国产灯泡。

胡西园又经过几年的筹集资金,于1924年初组建灯泡专业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国产灯泡并以“亚浦耳”牌为产品商标。“亚浦耳”的含义是要超德国的“亚司令”牌、荷兰的“飞利浦”牌,执我国灯泡工业之牛“耳”。解放后,“亚浦耳”牌灯泡改名为“亚”牌灯泡。

当“亚浦耳”牌灯泡问世后,便接二连三地招来外商的不少麻烦。而在与外商的灯泡市场竞争中,又集中在与美国、日本灯泡厂商的品牌争斗。1935年初,美商奇异灯泡厂生产一种廉价的“日光”牌灯泡与“亚浦耳”牌进行竞争, 售价仅一角银元,而“亚浦耳”牌灯泡最低批发价也要二角几分。

但美商蔑视中国商标法律,根本不把中国商标登记注册制度放在眼里。他们错误地认为“日光”牌灯泡商标,不需要向中国商标登记部门呈请商标注册。胡西园了解这一情况后,联合国内灯泡行业同业公会的灯泡生产企业,制造与美商同样商标名称的产品,向市场抛售超低价的国货“日光”牌灯泡,且每只仅银元五分,比美商售价再低一倍。这样,几十万只美货“日光”牌灯泡就在他们的仓库内被宣判“无期徒刑”。

美商向中国法院控告“亚浦耳”所谓的冒牌行为,要求赔偿经济损失。但法院认为,美商奇异厂所使用的“日光”牌灯泡商标,并未向中国商标行政管理部门呈请注册,即未取得商标专用权,也同样不能受到商标法律的保护。而要求胡西园赔偿美商的经济损失,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傲慢美商无奈输掉“日光”牌灯泡商标案这场官司。

品牌述评

铭记近代民族品牌的精神财富

比起古老商帮晋商、徽商来,这些在十里洋场直接面对欧美品牌的实业家,更具有世界视野,更富有现代意识。他们离我们更近

“人钟”牌棉纱、“兵船”牌面粉、“三星”牌牙膏、“佛手牌”味精、亚浦耳灯泡、冠生园陈皮梅……

荣宗敬、荣德生、刘鸿生、方液仙、吴蕴初、胡西园,还有卢作孚,张謇、张元济、 简照南、简玉阶、穆藕初、范旭东、陈光甫……

一份长长的上海老品牌背后,活跃着一批批近代优秀民族企业家的身影。

胡西园做“亚浦耳”灯泡,最大的支撑力量是“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灯泡”。 “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企业大王”刘鸿生的名言是 “一人享福、万人受苦的日子不太平”。现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上海银行”的创办人陈光甫,第一个推出“一元起存”、零存整取、整存零取不弃贫民的服务方式,他的口号是“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比起古老商帮晋商、徽商来,这些在十里洋场直接面对欧美品牌的实业家,更具有世界视野,更富有现代意识,他们离我们更近。

他们的品牌灌注着强烈的国家情怀。他们不耻从商,“实业救国”,做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者。张謇身为金榜题名的状元,却下海经商办实业,不是为了发财,他是要实现“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理想。卢作孚基本上没有资本,只是股份公司发起人、创办人、CEO,他家股本仅占民生公司1/2000,且没分过一分钱红利。他只是领取一份不丰的薪金,离世时无任何遗产。

他们的品牌浸润着执着的创新意识。吴蕴初研制味精,购置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设备,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几十克与日货味之素相似的结晶体。之后,他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试制成功与日货味之素完全相同的国产调味品。范旭东说我“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最得力的助手和伙伴是化学家侯德榜,他从美国请来的化学博士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侯氏制碱法;后来又为发展小化肥工业作出贡献。

他们的品牌贯注着浓郁的市场智慧。这些现代企业家,靠自己的胆识、智慧和管理才能,穿行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的缝隙之间,顽强发展、壮大着。张謇这样的士林名人固然耻于交结权贵拉大旗做虎皮,“海归”范旭东、穆藕初等受西式教育影响者更以依附权势为可鄙。当“亚浦耳”牌灯泡问世后,便接二连三地面临美国、日本灯泡厂商的品牌争斗,胡西园选择了直面挑战,也选择了成功。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4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国家博物馆,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时候指出:“现在,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之后的会议、座谈会以及出国访问等重要场合, 都有对“中国梦”作出了更深入的阐述。由此, 努力去实现“中国梦”这一艰巨性任务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 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中国梦”给中国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为中华儿女向着繁荣昌盛树立了一面旗帜。

二、实现“中国梦”面临的问题

(一) 经济发展。

我国贫富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 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存在差异, 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地区改革创新相对滞后,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也面临多方挑战, 中国不能独善其身。政府不能解决好经济问题, 如何让人民信服, 没有脱贫的人民群众如何跟着党和政府去实现“中国梦”, 富人毕竟是少数, 财富过于集中, 贫富差距过大, 党和政府会失去大部分人的支持, 因为就算实现“中国梦”, 获得最大利益者并非他们, 富人由于财富过大也不积极去实现“中国梦”, 这便形成了两边倒的局面。

(二) 民主发展。

我国民主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建立了民主制度, 近些年也在完善当中。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对政府更加有信心, 才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然而政府信息公开不完全, 对人民有所保留, 导致政府与人民群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人民群众成了接受信息弱势的一方, 这便会使群众对政府产生猜忌, 政府公信力下降,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 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误解进而发生冲突。

(三) 治理腐败。

腐败问题并非是我国当代特有的现象, 从古至今, 从国内到国外都存在腐败, 当腐败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国家根基的时候, 就不得不下决心用硬手段对其进行治理。腐败问题是最伤国家和民族精气神的毒牙, 不拔除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国梦”要实现, 民族的凝聚力要增强, 党和政府就要拿出负责任态度来治理腐败, 惩处贪官污吏就是对中华民族最有力的昭示, 但是治理腐败问题任重而道远, 并不能在短时期内完成, 也不可能彻底根除腐败。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 实现“中国梦”

(一)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古老的文明, 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文化记录着华夏儿女的智慧与拼搏, 对面自然我们勇于开拓, 敢于创造, 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可以生存国度, 在漫长的岁月中, 我们更善于思考和总结, 曾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浪潮, 为中华文化注入了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拥有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财富,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 我们要把握住自己的理想信念, 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不抛弃传统文化, 发扬传承优秀的文化, 摒弃低俗, 传递正能量。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有优秀的文化, 是文化让每个人都有了心灵的归宿, 也是文化让每个人都有了奋斗的方向, 聚合全民族的力量就必须要有文化作为集结的号角, 召唤每个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奋勇向前。

(二) 引导和认同民族共同理想。

任何个体的力量都是有限的, 但是每个个体又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万众一心,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无数个梦想汇聚一起成为了“中国梦”。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建设者, 每个人都是“中国梦”的受益者, 我们有了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梦想, 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中国梦”并不是为了某个人或者是某部分人, 它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形成的精华, 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每个人都不能置之度外, 全世界所有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中来, 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三) 加强对党的管理。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执政党, 是发展建设中的带头人, 更是实现“中国梦”和凝聚民族力量的召集者, 所以必须发扬党的传统, 毫不放松的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员队伍难免有一些害群之马, 为了个人利益放弃了一个党员应有的节操,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 为了肃清政风, 加大了腐败的惩处力度, 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约束。得民心者得天下, 到什么时候党员干部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呼声, 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结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只有脚踏实地, 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劳动, 凝聚全民族的力量,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找到了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要增强自信心, 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35-63.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5

《形势与政策》 实践教学报告册

(2014-2015第一学期)

姓名:石维超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

专业:测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彰显烈士的高尚品质,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捐躯。为他们设立国家纪念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正是为了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致敬,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传承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在国庆节前夕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突出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丰富了国庆的内涵,有利于全体国民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增强国家意识、激发奋斗动力。

沿着先贤英烈用生命和鲜血开拓的道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中,我们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曙光。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但历史的足音也警醒我们: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立足“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迈向“两个百年”目标,前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气呵成,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秉承先烈遗志,发扬先烈精神,用先烈的精神品质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将先烈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近年来,我国的烈士纪念工作日益得到重视,烈士公祭活动不断走向常态化和正规化。每年上亿人次的祭奠,让我们体会到群众缅怀的深切之情,感受到民族血脉中升腾而起的复兴动力。方此之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开展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的重要性,把烈士纪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倡导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缅怀纪念烈士、学习烈士英雄事迹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纪念烈士,就是要用烈士精神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就是要用烈士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开展国旗研究凝聚民族精神 篇6

关键词:国旗研究;民族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84-1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在日益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要求学生从小具有包容、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超前、优秀的综合素质,成为拥有“世界眼”的小公民。

学校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建立在园区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平、责任、尊重、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人文素质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在落实过程中需要有一定“抓手”,为了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与历史,我们尝试从研究各国国旗的实践性活动入手,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切入点小,易于开展有实效的研究性活动。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每面国旗肯定是和它的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紧密相连的。在研究国旗的同时,学生也了解各国的文化和历史。

研究内容:

以五大洲为划分,选择各大洲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国旗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为:国旗的图案、国旗图案设计介绍、国旗设计者、国旗的象征意义、与国旗图案相关的物品或图案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研究小报,展示交流等步骤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过程:

1.分工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国家的国旗进行研究。一人或几人负责有关国旗内容的研究,从分工合作,到资料的收齐,乃至于版面的设计等,孩子们人人参与,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合作中互相尊重、理解,最终达到收获与创新的目的。

附研究要求表格:

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主题:马来西亚国旗

1.小报内容:

(国旗图案,国旗图案介绍,设计者,国旗的象征意义,和国旗图案相关的物品图案等)

2.交流形式:

(1)完成A4彩色纸小报(打印、剪贴或手绘相结合)

(2)设计的电子小报发至班级家园网“国际理解教育”主题帖。

2.资料展示

(1)学生制作A4纸大小的小报,班级中布置一块栏板,进行某个国家国旗的专题介绍;每个班级推荐优秀小报,集中展示于海报板上,放置在学校文化长廊中,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学习。

(2)利用班级博客的交流平台,通过发专题贴的形式,让学生上传制作的电子小报或者收集的有关研究国家国旗的相关资料。积极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的大途径,为学生随时浏览学习提供方便。

3.小组交流

为了让孩子的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展示,为了丰富交流形式,学生不是单单停留在资料的收集与展示层面,我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口头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的研究信息得到最大化的分享。

研究收获:

1.立足传统,注重对各国文化的认同与弘扬

通过研究,学生对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国旗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知道了许多和国旗相关的知识,研究了各国的文化与历史。

国旗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和标志,是民族意志的缩影。世界各国的国旗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的经数百年不变,有的则随着政权的更迭而变化国旗的图案和色彩。国旗图案与色彩所体现的意义因民族感情、国家意志、文化传统与审美情趣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各国国旗图案、式样、颜色、比例均由本国宪法规定。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宗教、历史及民族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国旗在色彩的选配上各不相同。

国旗中色彩的寓意:

在国旗上,每一种色彩都有特定的含义,或象征着某种精神或某种力量,甚至一段古老而寓意深刻的历史传说。红色在国旗上运用较为普遍,一般象征欢乐、胜利和革命。绿色大多表示农业、森林、国土和自然资源等。白色表达了人们对纯洁、和平、希望与公正的渴望。蓝色一般象征海洋、河流、湖泊和天空等。黄色则代表阳光、矿藏和财富。红白蓝大多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2.关注技能,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孩子们学会分工合作,商量研究,组织调配,在共同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呈现出研究的成果,才能从中有所收获。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际等实际能力。这样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锻炼与提高的过程。

3.放眼世界,培养“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7

如何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 挖掘其丰富的民族教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教育, 这就给全体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教育。

首先, 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优势.历史学科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 是历史教学思想教育的主题。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内容很多,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发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每一历史时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 历史教师可以从每一时期的教材特点出发, 把分散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从未中断过的中国历史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整体。由于历史学科具有生动具体、故事性强的特点, 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情感, 接受思想教育, 以此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所以,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民族凝聚力是一条成功的渠道。

其次,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 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 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本人任教以来多年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 在复习八年级近代史的时候, 就充分利用这段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提升民族凝聚力。

自从1840年, 英国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落后的清政府国门后, 我们泱泱中华竟然在未来百年里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但是我泱泱中华不乏爱国仁人志士: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鸦片战争中舍身殉国保炮台的关天培;为求国家富强致力洋务运动、不畏年事已高西征新疆的左宗棠;因炮弹打光而驱舰撞向日舰吉野号的邓世昌……从这些历史教育素材中, 教育学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学生在现代社会里去体会、认识我们柔弱的过去;让学生们去感受我们当时清政府虽然是腐朽落后的社会, 依然不乏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而轰轰烈烈的拼搏;让学生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 不忘国耻, 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次, 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 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 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 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 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三座大山, 成立了新中国, 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 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 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浅谈抗战时期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篇8

关键词:抗战,民族精神,培育

近代以来,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此起彼伏。中国的先进分子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 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都是在寻求救国的道路。1937年7月7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陷入空前危机, 在祖国存亡的关键时刻, 激发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而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 从此中华民族开始获得真正的民族解放, 由衰败走向振兴。

一、清朝灭亡后的民族认同危机。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的侵华战争中, 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的中国人民, 例如,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11月, 日军攻陷旅顺后, 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他们在四天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1900年8月,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 仅在庄王府一处, 就烧死和杀死义和团团民与平民1700多人。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 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沙俄军警把中国人居住的村庄烧光, 把数千居民枪杀或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每一次战争之后, 帝国主义列强就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摄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 掠夺中国的财富, 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控制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从1840年至1912年清政府灭亡, 中国的先进人士对外来侵略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但是历次反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 从皇帝到权贵, 大都昏庸愚昧, 许多官员贪污腐败, 克扣军饷, 他们大都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 因此一步步退让。甚至对在鸦片战争中禁烟有功的大臣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甚至发配充军;中日甲午战争时, 清政府下令不许接济和支持台湾军民的浴血奋战, 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 注定清朝政府的灭亡, 伴随着清朝政府的灭亡, 人们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出现危机, 没有民族的归属意识, 也致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危机。

二、民国初期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

1912年,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政府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令, 推行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这反映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新派除旧布新、矢志共和的革命精神。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 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 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 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 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 导致民族命运堪忧。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 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 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勇敢奋斗。

随着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 不久后的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各地军阀为了巩固和扩大地盘, 并争夺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各派军阀之间进行着频繁的争夺和战争, 使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的动乱之中, 给整个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地灾难, 使广大人民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三、抗日战争到来, 中国人民觉醒。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蹄了我东北大好河山, 激怒了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号召下, 以“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为标志, 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寇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更激起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同仇敌汽。七月八日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同胞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团结起来, 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被日军占领了20多个省、市, 死伤人数达3800万。为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抗日武装, 挺进敌后, 发动群众, 武装群众, 开展运动战、游击战, 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以及华中等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10月,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 不得不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 转而用大部分兵力对付共产党的敌后战场。1943年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 伪军的95%。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抗日根据地内忠实地执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最广泛的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结成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这是任何入侵者都为之胆寒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义无反顾地开赴抗日前线, 同敌人浴血奋战。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战, 给不可一世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面对民族危亡, 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中华儿女, 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卫国战争的英雄诗篇。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 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 凝聚了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和战斗力。

四、八年抗战, 凝聚民族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 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 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大义。中华民族更需要团结一致, 共御外侮, 振奋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这种民族大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 团结和争取了友党友军及一切爱国力量, 为追求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 视死如归, 英勇奋斗。舍身抗日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日本侵略者可以杀死我们几千万民众, 但摧不垮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日本侵略者可以暂时占领大片中国土地, 但征服不了中国人的爱国心。日寇越残暴, 抗战的斗志越坚强;环境越艰苦, 对敌斗争的办法越多越灵活。这就是人民在国难面前表现的战争的力量。

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了, 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 惊天动地的伟业”, 它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验和锻炼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 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65年。让我们牢记历史, 弘扬抗日战争中所显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就是要再次深刻认识和牢记历史的真理性启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才能取得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我们从苦难的历史中深切地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发展才能强大, 面对现实放眼未来, 只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才是我们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年版。

[2]沙健孙、马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4]李久林, 成林萍:《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高校理论战线》, 2005 (8) 18-25。

[5]顿时春:《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2) 。

流浪民族与民族凝聚力 篇9

在当今世界,除极少数“台独”分子之外,海峡两岸及海外华人普遍认同孙中山,认同孙中山思想与精神。

“孙中山”三个字本身已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与全球华人的重要精神象征与符号。遍及海峡两岸甚至全球的中山路、逸仙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中山学校等等,是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对孙中山的共同历史记忆。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崇敬的伟人与领袖,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视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特别是孙中山的诸多重要思想、主张与设想,成为后来海峡两岸的共同认知与追求目标,而且在海峡两岸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孙中山的许多发展设想或部分“中国梦”已得以实现。这是当今海峡两岸最重要的认知与共识,可称为“中山共识”。

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性创举。这一伟大历史创举与功绩在今日海峡两岸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价值。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创建的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从“华夏”、“中华”到“中国”一个现代国族名称的建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对中华民国的传承或继承,是中国政权的延续,不是对中国主权的否定。中华民国以及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五权政治体制”为核心思想创制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今日遏制“法理台独”的重要法理基础,是“台独”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政治防线,是确保“两岸一中”的宪制性制度保障。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留给海峡两岸另一重要政治遗产,在海峡两岸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实施与实践,成为海峡两岸最具特色的“中国治理机制”。其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核心是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强调,鼓吹中国分裂的言论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国分裂的人是“中国之仇敌”。192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神户与日本新闻记者的谈话》中提出:“统一大业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一论述深刻提示了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与国家分裂的严重后果,也印证了今日国家尚未统一之下台湾的政治社会现实。特别是孙中山于1912年5月对赴台湾组织起义的同盟会员罗福星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要决心收复”。可以说,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重要的政治主张与理想,也是他尚未完成的政治遗愿,需要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迟早实现两岸统一。

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更是响彻云霄,百年不衰,一直激励着海峡两岸同胞为之奋斗不息,更是当今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伟大目标。孙中山认为,要振兴中华,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倡导民族主义,恢复民族精神。孙中山提出了“民族主义救中国,民族主义强中国”的著名论断。就是说,孙中山主张通过恢复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主义,以振兴中华民族。

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时期或困难时期,为进一步发挥孙中山思想、理念在连接两岸、沟通两岸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海峡两岸尤其是国共之间需要积极行动起来,继承中山精神与遗志,努力携手合作,团结致力于促进两岸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海峡两岸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达成一个有正式文本的“中山共识”,或共同发表“中山宣言”:弘扬中山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坚守民主共和,积极改革开放,实现包容发展,反对分裂,实现统一,振兴中华,共同建设文明、民主、富强、均富、幸福、美丽之大中华。

上一篇:食用油的分析与检测下一篇:中国古典舞训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