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2024-07-16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通用12篇)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1

在目前的声乐教育中, 比较统一的认识是, 声乐演唱方法可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 每种唱法都具有独有的风格和魅力。但是毕竟这三种演唱方法在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及歌曲的演唱风格、艺术处理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获得一些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 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 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 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 从深下腹的位置发出气息, 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 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松出来。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 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 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生方法科学, 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 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特点。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 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民族唱法, 广义地讲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这里所指的民族唱法从狭义上来理解, 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无论是在声音的本质上, 还是在技术的运用上, 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一) 音色不同。

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 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美声唱法声音要靠后一些, 民族唱法声音要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 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 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由于美声唱法是在混合声区, 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 随着音高的上升,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而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 并且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 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明亮, 在中、高音区音色变化并不大。

(二) 呼吸方法不同。

美声唱法发声时呼出气息排气量较大。在中低声区则要求像叹气那样的排气量, 而发高音时则需要像对着远处大声呼唤一样的排气量, 所以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淳厚宽广, 圆润而富有威力。民族唱法则更多是遵循了我国戏曲唱法的呼吸指导原则, 讲究气量小巧纤细, 抑扬有度, 因此发出的声音显得秀丽纤巧, 具有明亮的金属质感。

(三) 共鸣不同。

美声唱法多采用鼻咽腔作其共鸣上的调节, 一般喉头位置放得较低, 咽喉部位开口较大, 从而得到上部共鸣机构适当的泛音共鸣, 这样所获得的声音音量宏大, 音质圆润丰满, 富有穿透力。但民族唱法由于地区的差异, 唱法音色和演唱技巧各具特色。比如, 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族运用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唱出来的长调像马头琴上的高泛音独具特色;而维吾尔族的歌唱则常将嗓音作靠前、靠后的变化而热情奔放;同是在感情表达上, 喜、怒、哀、乐既可以是缠绵悱恻, 幽咽如水, 又可以是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因而民族唱法在演唱中共鸣腔体相对短小一些, 声波主要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作振动, 这样做其结果是声音比较靠前而相对开朗明亮一些, 它便于汉语言的发音吐字, 使声音显得亲切自然, 明亮清晰。

(四) 声音颤音幅度不同。

按照歌唱时声音颤动的规律, 声音振动幅度的大小随着音的高低与音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美声唱法由于采用了混合声区和混合共鸣演唱, 其声音的颤音幅度一般都比较大。而民族唱法相对颤音幅度要小得多。

(五) 咬字发音不同。

语言规律的差别以及对咬字、吐字在演唱上的不同处理与强调程度, 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原则区别。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 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 元音平正而圆润、响亮而清楚, 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的特点, 适当的扩张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 有利于歌唱发声, 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 音乐家周荫昌教授曾呼吁“大力提倡用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他说:“没有山西话哪有郭兰英……不会说陕北话肯定唱不好‘信天游’。”才旦卓玛、克里木、德德玛等著名歌唱家正是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 采用了方言、母语来演唱作品, 而深受观众喜爱。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同点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互有联系, 互相依存的, 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虽然声乐样式不尽相同, 但却又具有相同之处。

(一) 声音效果。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 都要求结实、干净、响亮、开朗的声音效果, 要具有精神集中的力量, 气息、声带、共鸣三个方面精神集中的结合在一起, 而且, 二者都能做到真假声结合运用。

(二) 呼吸位置。

美声唱法对于歌唱的呼吸是非常重视的, 它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是一种应用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的呼吸法, 它全面地调动了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 使胸腔横隔膜腹肌互相配合, 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这种呼吸法具有解除胸部紧张, 呼吸支点明显, 音亮、音域扩大, 声音的表现力丰富等优点。而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丹田,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 《抱朴子·地真》:“在脐下者为下丹田, 在心下者为中丹田, 在两眉间为上丹田。”所以,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是一致的, 都要求用中低声。

(三) 发声方法。

两种唱法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最好的声音调动起来, 以做到随心所欲地发声。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生理上的要求, 即让发声体通过发声源的外力来打开发声通道, 并产生共鸣, 自然地发出声音。两种唱法发声的核心是把喉咙打开, 以气息为主, 靠气息演唱, 把共鸣调动起来, 气息要贯通、稳定。

(四) 表演及舞台表现。

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 在演唱前, 歌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尽可能地活动开身体, 使各个关节舒展, 进入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放松喉部, 使之不紧张, 达到把歌曲演唱得优美动听的目的。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与结合

依据科学实验, 美声唱法较之民族唱法在泛音上更加丰富。民族歌手的嗓音

声谱的尖峰较多, 声音衰减速度高于美声唱法。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 在世纪演唱中都要借鉴先进的歌唱方法, 这样才能使声乐艺术不断完善、完美。

(一) 在科学发声中彰显魅力。

民族唱法在沿袭传统优秀成果的同时, 借鉴国外科学的声乐方法和经验, 学习它的科学发声原理和练习方法, 充分注意人声美学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及声音色彩的发挥, 形成一种民族新唱法。目前, 国内的民族声乐教学, 在民族发生法的训练基础上都渗入和揉进了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美声唱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咬字、吐字、润腔等方面吸收民族唱法的长处和特点, 如在发声方法上按照美声唱法的模式去唱, 而声音的位置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而定, 使美声唱法既有西洋传统唱法雄浑贯通的气势, 又有中华传统的明亮秀丽, 咬字亲切的语言韵律。

(二) 注重表现民族情感。

无论何种语言、何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其“情”是相通的。与中国人欣赏歌曲喜欢轻松活泼, 以情感人相比, 圆润雄浑的美声唱法总给人严肃过头、情感欠缺的感觉。在美声演唱中, 许多人走进了过分追求音量, 以及共鸣腔体打开程度的形式怪圈, 忽略了真实而丰富的感情内容。所以美声歌唱家要大胆借鉴民族唱法的精髓, 在作曲或演唱时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和时代情感, 如真挚、自然、亲合等, 通过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打动听众。

(三) 走近民众, 贴近生活。

在如今市场化的社会里, 只有走进民众, 扎根于民众, 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声乐艺术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如前苏联的《喀秋莎》、《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美声歌曲, 不仅在俄罗斯广为流传, 在我国也备受喜爱并广为传唱。美声唱法要向民族歌唱家们学习, 注重美声艺术基础上的群众性。

总之,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是无价之宝。美声唱法只有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吸取营养, 生根开花, 并形成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多元性的发展样态, 才能使我国的声乐演唱艺术获得更大的进步。

南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5.5.20。

摘要:“共性赋于个性之中”,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互有联系、互相依存的, 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差异,共同点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2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歌曲赏析教案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歌唱方法的演唱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歌曲有三种歌唱方法并能加以分辨。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歌曲《我的太阳》

新课教学

1美声唱法

A导入新课:歌曲《我的太阳》导入

B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一词出自Belcanto,这是18世纪流行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其目的在于造就美妙的歌声。

C欣赏歌曲《黄河颂》片段。

D结合实例讲解美声唱法的演唱特点:声音悦耳、圆润靠后,具有声音本质美的声音。要求声区统一,声音连贯不断,音准完美,讲究声音的位置、共鸣、气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国》导入(教师亲自演唱)

提问: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间唱法”“中西结合”的统称,也成为中国唱法。

C欣赏歌曲《大坂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实、明亮靠前、语言十分讲究,注重声请并茂,韵味浓郁。

3通俗唱法

A导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唱些什么歌曲

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娱”为其表现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点:无严格的技术规范,把“自娱”作为重要表现目的,强调其“倾诉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众化的口语化。

D讨论,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适合我们?

4请学生分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让学生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体验各自特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篇3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气息;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94-02

一、民族唱法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既不属于西方的“美声”体系,也不完全与中国的汉族传统声乐相同。不管是从观念、形态还是演唱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其在世界乐坛都是具备自己的特点的。我国的民族唱法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古歌舞、说唱、西区、民歌、“五四”的“学堂乐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新歌剧等阶段,是由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中国声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梵音之气,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之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声乐起源的认知是为了表现情感,歌唱是为了充分表达情感的需要。最开始时音乐根本不需要任何乐器,当人们内心充满激情,气息与声带相互作用时,音乐就诞生了。鲁迅曾经描述过原始先民呼喊劳动号子时的场景,“夯呦夯呦”的抑扬顿挫之声让我们听到了最早的歌曲,这也表明早期的歌曲是与最早的诗歌、舞蹈相伴产生的。而同时中国声乐的发展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追求字与声、情与意、艺与技的统一。

民族唱法是以我们的民族语言为基础,以民族的审美和欣赏习惯为标准的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借用口头方式来传播,不以书面乐谱为主要传承方式,不受专业作曲法的支配。它可以使大量优秀歌手和艺人有机会在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才智,对传统民间歌曲进行加工、改编,不使用曲谱将其版本固定,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水平和情绪,对原有曲调或歌词即兴发挥。这种不固定性的演唱随着民族的迁徙,人们的旅行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广泛地流传、变异。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发展,民族唱法到如今,在继承了说唱、戏曲等演唱方法的基础之上,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一种声乐技巧,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发声法。它作为带有我国民族特点的一种歌唱艺术,已经具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到了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声乐逐渐发展起来,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全国多次举办了大型的民歌调演和有众多声乐专家参与的民族声乐研讨会。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方法上、曲目上、风格上都得到了提高。民族声乐的涉及面也逐渐宽了起来,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院校有了正规的声乐课程。民族唱法在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后,以科学的发声为原理,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成为了符合中国大众品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艺术。

二、美声唱法起源与发展

西方的声乐起源则众说纷纭:模仿说、劳动说、表现说、巫术说、动物本能说、游戏产物说等等。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掀起一场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所谓的“美声唱法”(Bel canto)翻译成中文为“优美的歌唱”,它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是意大利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演唱风格。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而卡拉梅塔会社的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则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古希腊单音音乐比复调音乐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人,于是他们在仿照古希腊梅索梅德颂歌的古调,为但丁的诗谱写单声部歌曲后,就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了。尽管这些音乐家们创作的这些初期的歌剧还很不成熟,但它的出现意味着复调音乐开始向主调音乐转变,为西方这种重要的音乐戏剧体裁开拓了道路。美声唱法后来相继传入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地,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这些流派在汲取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精髓的基础之上,根据其演唱方法、技巧,在各国的土壤上慢慢成长了起来,并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而不断的发展与兴盛。在此之后诞生了歌剧,歌剧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美声唱法的发展状态。而后经历了“阉人歌手”的时代、意大利四大歌剧乐派先后出现,直到目前为止的现代美声唱法时代,美声唱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成熟的演唱形式,为广大声乐学习者所认同。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文化影响,这种演唱风格已经遍布全世界。西方声乐史上出现过两次黄金时代,距我们最近的一次是19世纪的下半叶,以意、法、德歌剧新学派为代表的演唱风格、歌唱方法、嗓音教学等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20世纪初,美声唱法被引进中国。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这是美声区别于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美声唱法中,喉部打开度比民族唱法的要大,共鸣腔体也要调整的大些,歌唱时要稳定喉部,喉头位置要放得较低,咽喉部位要保持打开,软腭积极上抬,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声音是竖着的感觉。就共鸣方面来说,美声唱法将发声器官中的头腔、口腔、胸腔这3个腔体充分地调动起来,混合运用这3个共鸣腔体,把它们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发声。这样做不仅可以使音量扩大,也可以让喉头的状态更松弛。美声唱法的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后,嘴的动作小,力度也比较小。就声音特点来说,声色优美、连贯、平稳、发声自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像一条线似的,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所发出的声音不但音量宏大,而且音质丰满、圆润,富有穿透力。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的咬字是根据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来发音的。他的发音比较简单,不存在归韵的问题。发声时音节响亮清楚,有音节重音,便于歌唱,有利于共鸣,声音容易打开,能够形成歌唱所需要的空间。所以美声唱法的声音圆润柔和,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听起来比较舒展优美。美声唱法的一般歌者都能唱到两个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3个八度。美声学派的音色优美、音质统一的奥秘是科学的运用声带的振动频率。用意识和母音变化及咽部管状的调节,有利的控制声带频率的振动机能,并充分发挥声带优美的音色及音质上下统一,这对声乐发声有很大的用处。美声学派的歌唱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运用气息中一种最科学的呼吸法。美声学派科学的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充分的使用人体的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美声学派的咬字是在牙关和嘴角上,不是在嘴皮上;而母音的变化是在声带上,形成在咽腔里。这是一个独特的咬字法。美声唱法由于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强弱音都要唱在气息的流动上和声带上,所以,音量转弱时不是空虚无力,气流保持集中,横隔膜肌肉群强有力的控制,声带变薄变小,而更明显听到一个具有很强穿透力的声音。美声唱法最早都是运用竖式唱法,口型是椭圆形的,是为了充分运用咽腔基音发音管,使声音有一些掩盖,尤其是男高音到#F有一个关闭是为了更好的唱好高音。横式唱法一般都适用于独唱,竖式唱法多适用于合唱。

四、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喉部开度较之美声唱法来说比较小,在唱法上要求和歌曲的风格挂钩,在演唱中要把共鸣腔体调节得相对短小一些,民族唱法要求嘴的动作比较大,发音的部位靠前一点,音色比较开朗明亮。民族唱法真声的成分较之美声唱法的多,这样做有利于汉语言的发音,使声音听上去显得亲切自然,朴素大方,清脆而甜美,声音在高音区是高亢嘹亮的。

民族唱法,由于汉语发音规则,为了让字咬得更清楚,要求念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唱完全,字头要唱准确,不能变形或省略,否则听者就会听不出字意,在演唱时,字腹的声音要唱出来,字尾一定要归到声音的韵上,这样的字才能唱饱满。还有要注意语气上的强弱对比,虚实对比,要有平、扬、拐、降的4声发音规则。民族唱法中还要注意五音四呼十三辙。五音即声母在口腔内有5个不同发音部位,将这21个声母分为5种类型:唇、舌、齿、牙、喉。四呼即依照不同的韵母口腔有不同的状态,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十三辙,是根据汉语在歌唱时歌词需押韵的要求,将相同或近似的韵母视为同韵,分为十三韵,辙是韵的通俗称谓,故又称十三辙。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都是很复杂的文字。另外,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我国的不同的地域间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有时需要用方言母语来演唱,依据各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和习惯来咬字,如:宋祖英演唱的湖南民歌《龙船调》就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其中有一句“正月里是新年”中“正”字念“曾”,“是”字念“四”。地域特点一下子就展示出来了,给人的感觉十分亲切质朴。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及歌唱共鸣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民族唱法偏爱靠前明亮的声音效果,而美声唱法则更为偏爱略带掩盖色彩的柔和饱满的嗓音效果。民族声乐在技术上强调局部共鸣的应用,常使不同的局部共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声唱法则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强调把局部共鸣柔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唱法偏重于吐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注重呼吸、发声与共鸣的结合……促成了两者在共鸣控制和操作方式方面的不同技术方法和操作准则。但二者对共鸣在歌唱中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却完全是一致的。另外在共鸣位置、共鸣焦点、共鸣作用下的嗓音音量等诸方面,双方的观点也比较接近。尽管美声唱法和民族传统唱法有时讲法不一样,实际上要求基本一致,在具体运用时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吸收各自的优点和长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做到洋为中用、古今为用,既能保持各种不同风格,又有了好的演唱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尽管存在一些差别,但在很大方面两者都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发声器官的构造是基本相同。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它们的良好发声技能和状态是一致的,在方法运用上只要合理,真假声两个功能用得好,就是科学的。因此,凡是合乎发声规律、发声好听且持久的,我们都应当兼收并蓄,加以研究吸取。可见,在歌唱艺术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并不是格格不入、互为独立的歌唱艺术,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这两种唱法是完全可以相互学习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孟新洋.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羽.怎样提高歌唱水平[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胥昌秀.歌唱中的语言艺术[M].华乐出版社,2011.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与交融 篇4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简述

在歌唱领域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者具有各自的歌唱特点与优势, 又同样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 成为了声乐文化发展史中的两块艺术瑰宝。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 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歌唱形式, 发展到18世纪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时至今日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而在不断完善、提升歌唱水平的过程中, 美声唱法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体系,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在借鉴吸取国外的不同文化与民族特色思想之后, 美声唱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其唱法圆润浑厚, 音色华丽优美, 灵活流畅的装饰音更是独具韵味, 刚柔并进, 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效果, 通常被运用在歌舞剧、音乐剧等当中,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与喜爱, 在引入我国之后, 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而民族唱法作为我国民间音乐的一种歌唱形式,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后经过各族人民的不断改造, 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元素, 形成了多样个性化的歌唱风格,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 凭借着字正腔圆、音色明亮的特点, 充满了质朴亲切的情感, 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可谓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骄傲。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比较

(一)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音色差异比较

民族唱法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的歌唱形式, 由于其蕴含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思想情感, 因而在较长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音色特点, 以明亮厚实的声音特色吸引着听众, 较之美声唱法有着很大差异, 例如:民族唱法的音色更加清脆、明亮, 追求甜美、清晰, 高频泛音较多, 听起来更加集中, 在这一点上, 美声唱法就不具备, 而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 音色偏向纯净, 更具金属质感, 以饱满、圆润、通透的声音见长, 强调声音的共鸣, 利用真假声的合理搭配,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效果, 高低泛音的兼备, 更是让音色变得柔美与婉转。

(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包含的文化情感差异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起源于不同的国家,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积累了属于各自的文化特点与思想情感, 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情感差异, 民族唱法是传统的民间音乐歌唱类型, 继承了几千年来的民族历史文化, 蕴含着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语言情感, 是以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的, 表达着强烈的民族情怀,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风格, 而美声唱法传自意大利, 拥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包含着宗教信仰与文化, 从演唱的效果来看传达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感, 充满真情实感而又有所保留与节制。

(三)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不同的发音比较

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讲究位置靠前, 从上口发音流出, 通常用的是歌唱者的真声, 非常考验喉咙嗓音的发音技巧能力, 而美声唱法的发音一般会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方式, 使听众觉察不出明显的换声迹象, 发出的声音更为统一连贯, 婉转优美, 因而也就不乏天籁之音的赞美声。

三、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效融合的几点看法

(一) 在思想文化与民族情感上的融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虽然源自不同的国家, 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背景, 但是正所谓:“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在音乐艺术领域里, 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 可以进行融合, 就如同在思想文化与民族情感上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 就不失为一种很好地拓展歌唱艺术, 提升演唱水平的好方法, 例如:美声唱法在引入我国之后, 就可以充分借鉴我国具有民族化思想文化的民族歌唱艺术特点, 吸取其演唱技巧和情感因素, 从而达到丰富、提高自身的成效, 诸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就是美声唱法融入民族唱法特色的典型例子, 在了解、融入民族情怀与思想文化之后, 也使得歌唱效果更具新意, 饱含真情, 同样, 民族唱法也会受到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声乐文化的影响, 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与底蕴的同时, 接纳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思想理念, 进而开拓出广为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 在演唱特点与技巧改良上的互补与融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作为歌唱艺术领域里的两种重要演唱形式, 其唱法特点与技巧各不相同, 在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融合的道路中, 首先需要进行两者之间的演唱技巧的改良与互补, 在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的同时, 注意吸取彼此的艺术精髓, 美声唱法以简明、轻快的发音, 突出共鸣, 假声为主、真声为辅为特点, 拥有浑厚的高音, 与民族唱法形成鲜明对比, 民族唱法对此有所借鉴与改良例如:民族唱法正是在借鉴利用了美声唱法的高声区发音方式而进行了改良, 才有了如今的音域突破, 使得歌唱效果变得更好, 同时对美声唱法的技巧的借鉴, 可以弥补发音技巧欠佳、全真音等弊端, 美声唱法则利用了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 吐字准确的唱法特点,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美声唱法, 做到了有效的互补与融合。

(三) 在理论体系与演唱方法上的融合

在美声唱法还没有引入我国之前, 民族唱法虽已取得不小的发展成果, 但缺少系统、全面、完备的理论体系, 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足, 而美声唱法拥有较为完善的声乐理论体系, 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改造, 使其理论体系已逐渐适用于民族唱法, 而在演唱方法上, 两者也需密切融合, 例如:经过融合之后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更具有连贯与流畅性, 声音更加纯粹, 都需要以气流与声音方向为基准来发声, 扩大了彼此音域。

总结

总之, 音乐文化艺术是人类传造出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需要进行传承与发扬, 虽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拥有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但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有必要拓宽各自歌唱领域, 突破技术限制, 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促使声乐文化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 2011.

[2]田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5

唱法是指演唱歌曲的方法。主要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每种唱法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标准,用不同唱法演唱的歌曲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方法。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美声唱法发展到今天,它的唱法已不再是17世纪的唱法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同时,它还有很多的流派,有“靠前”唱的流派,有“靠后”唱的流派,有“竖”唱法,也有“横”唱法。总之,不管哪个流派都有好的歌唱家涌现,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声音的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其中,美声唱法比较注重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宽广的音域,能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声音连接圆润优美、行腔委婉、线条优美流畅,吐字准确清晰,字音连贯、母音一致,声音灵活华彩、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第二,讲究深呼吸、低喉位,喉咙的打开,声音的掩盖与集中。追求明亮松弛的声音,并讲究高位置。高位置起音,高位置安放。

第三,重视呼吸,强调用气去歌唱。美声唱法从一开始的训练就非常重视、强调呼吸的艺术,要求每一个声音都要有呼吸的支持,声音要均匀地托在气息上,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

第四,在艺术表现方面,强调高雅、大方,沉稳庄重,感情内在而深沉,演唱通常不用扩音设备,伴奏通常为钢琴或管弦乐队。

总的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通”(气息声音的通畅),“实”(有力度、有音量、有穿透力的结实的声音),“圆”(悦耳动听的圆润的声音),“亮”(集中明亮的音色,富有生命力,辉煌而灿烂),“纯”(清晰透明、优美纯净的音色),“松”(声音松弛而有弹性),“活”(声音灵活自如,无论是在音域、力度、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能富于变化),“柔”(如丝绒般柔和的声音,与集中明亮的声音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刚柔相济)。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

在当前,将民族韵味放在歌唱观念之首位的唱法即为民族唱法。它独特的韵味通常表现在咬字、行腔、音乐风格等方面。咬字俗称“唱字”,是根据汉字四声行腔归韵的。我国的民族唱法特别注重咬字,戏曲和曲艺也同样如此。民族唱法我们通常要求的是咬清字头、唱好字腹、收准字尾。在行腔上,民族唱法讲究一些“小拐弯”,也就是一些装饰音、倚音、滑音等唱法比较讲究。它通常用韵味的浓淡来衡量歌手演唱的表现力,“死曲能唱活,任凭腔来润,腔随情感转,字领腔儿形”就充分地说明了民歌的韵味。

民族唱法发声有三种:

第一种是以真声为主的演唱,这种演唱大多用的是胸式呼吸,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声带整体振动,声音结实、明亮。比如:郭兰英演唱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还有她演唱的民歌《南泥湾》等作品,采用的都是真声唱法。这种声音适合演唱中、低声区的歌曲,因为以真声为主,所以,唱高音比较困难。

第二种是以假声为主,唱高音较容易,唱低音较困难,这种声音声带缺少张力,往往适合演唱柔和的作品,强劲有力的作品不适合。比如:刘长瑜演唱的京剧《红灯记》“都有一颗洪亮的心”;云南民歌《猜调》等等。

第三种是真假声结合的演唱,这种方法中低音以真声为主,且掺少部分假声,到高音,以假声为主,真声很少,也有人比喻“假声的位置真声唱”,这种声音,如果能够很好地和气息、共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这种声音会是非常的圆润、明亮,刚柔相济,赋予表现力。比如:《亲吻祖国》、《世纪春雨》、《枫桥夜泊》、《茉莉花》等等,目前,我国的民歌作品的演唱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种发声方法,同样,这种发声方法也是和美声唱法的发声是一致的。

民族唱法的共鸣和共鸣重心的调整比较灵活,整体的共鸣型号比美声的要小一些,可以说,它的共鸣管道比美声的共鸣管道要窄,有些作品甚至要窄得多,我国民族唱法所用的共鸣有利于表现我国的民族语言和旋律的韵味,对体现我国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恰倒好处。这一点,我们从声音的效果就能够听出来。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又称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声音自然,形式灵活,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流行唱法提倡歌者个性的张扬,而不拘泥于固定的演唱标准。

通俗唱法是借助音响来扩大效果的,因此说,一个好的音响师是至关重要的。它以闪耀变化的舞台美术灯光宣染气氛,用不同的演唱方法,集舞蹈表演、伴唱、伴舞、电声乐队伴奏,集说唱一体的演唱技术。

通俗唱法的发声也有真声、假声和混声。使用真声时声带完全振动,它的共鸣主要是胸腔;在流行歌曲中,叙述式的主歌部分一般采用真声演唱较多,华语的歌手像田震、蔡琴、李宗盛、迪克牛仔等。

使用假声时声带局部振动,它的共鸣主要是头腔。假声的特点是声音尖细而飘逸,需要用气息的有力支持,来控制好声音的强弱。假声一般用在歌曲的***部分,也就是高声区,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往往和真声交替使用。如:杭天棋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曲的最后部分就用了纯假声的演唱方式。

使用混声,是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的声音,音量不大,缺乏力度,一般歌手在进入高声区时,往往用此方法。

通俗唱法的共鸣同样是分成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通俗唱法的共鸣和美声不一样,唱歌的时候不需要每个音都有共鸣,比如,唱轻音和中音时就基本不需要共鸣,但在唱高音时就必须用这个技巧。

通俗唱法的风格大致分这么几种:说唱风格、音乐剧风格、民谣风格、中华民族流行风格、爵士风格、摇滚风格、乡村风格等等。

总的来说,通俗唱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实力来。如:意大利盲人歌唱家安德烈亚.波切利就拥有和世界三大男高音一样的技巧,并将通俗唱法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声音的音色、还是音乐的表现力都堪称世界一绝,他以崭新的方式打破了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的界限而雄踞欧美许多国家流行榜的冠军位置。

综上所述,在发声上:美声唱法注重的是混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的是真假声结合的方法;通俗唱法运用的是真声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美声唱法注重的是整体共鸣,强调的是整体歌唱,其中最注重的是“面罩共鸣”;民族唱法的共鸣腔体就美声来说,相对较窄,没有美声开得大,用的多,但也比较讲究声音挂在面罩上;通俗唱法的共鸣一般来说,唱高音时用一些,因为在演唱时有麦克风,所以,不是特别强调共鸣的音量。

三种唱法的共鸣效果不一样,但是共鸣腔体确是一样的。在歌唱的吐字咬字上,美声唱法改变以往的重声不重字的现象,现在也强调吐字要清晰,这一点,可以借鉴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对唱好美声作品是非常有帮助的。通俗唱法的吐字咬字强调的是要像说话一样的自然、清晰。总之,三种唱法都要求的是声音靠前,明亮,吐字清晰。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6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气息;共鸣;发音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4-02

我们想要学好声乐,嗓音条件固然重要,但是演唱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的声乐发展过程中,纯粹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似乎越来越少。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民美唱法”和“美通唱法”,二者的结合与发展使一些声乐初学者深陷疑问之中。本文从呼吸运用、共鸣腔体和语言发音特点三个方面对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加以比较分析,试图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找出更科学的教学与演唱方法。

一、气息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它也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基本生存能力。《美妙的歌唱法的技术》:“艺术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横膈膜呼吸法,这是唯一能引导充分的气息安谧而不费力地从肺部直达发声器官的方法。”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也曾说过:“谁掌握了呼吸就学会了歌唱。”这充分说明了呼吸运用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美声唱法对于气息的运用要求很高,越是唱到高音区,气息的位置也就会越低,通常在腰部周围。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一到高音区,气息便提到胸腔,下巴便会收紧,喉咙的位置也提了上来,导致高音很难上去。所以气沉、收下巴是唱高音的基本要求。音质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的先天生理条件,而对音乐的领悟以及正确方法的使用则需要后天的积累。

古语有云:“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我国传统的唱法要求唱歌时气沉丹田,丹田气支撑发声。并且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要求“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概括说来民族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重点主要有三,即深、通、活。“深”是指气息要深,把气息吸到丹田处,并把其保持在腰腹四周。民族唱法的深呼吸一般指腹式呼吸,有的时候根据歌曲的需要采用胸腹式的联合呼吸方法,二者相互联系。“通”是指发声器官、肩、胸、颈、下巴要放松自然,避免必要的紧张,以免阻塞气流的输送。“活”是指用气的时候要灵活,根据作品的表现需要,语言色彩变化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气息。表现大气的歌曲的时候气息要深一点,长一点;表现活泼的歌曲时,气息应该轻快点,总之要活学活用,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气息去演唱不同的作品。

以上两种唱法在运用呼吸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民族唱法气息上一般比较集中,从丹田处到上口腔处是一条直线,声音集中,音色自然而明亮。而美声唱法气息一般集中在腰部四周,横膈膜发力,气息越足,腰部的肌肉变向四周扩张,并且保持扩张。在演唱时,由于气息有腰部力量的支撑,音色浑厚有力,穿透力强。

二、共鸣腔体

歌唱的共鸣是人声的放大器和美化器。共鸣运用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体的共鸣腔体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要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不需要唱的太高,有的不需要唱的太低,只有及时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时,要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唱高音时,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声音高亢有力;唱中音时,主要是口腔共鸣的运用,声音平稳通透;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声音低沉,浑厚。这三种共鸣腔体是美声唱法的基础,也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共鸣讲究:唇、舌、牙、齿、咽、喉自然的松开,上颚轻轻抬起,使其咽腔部位通畅,咽壁肌肉具有张力。

头腔共鸣必须具有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支撑才能完成,要出色的完成头腔共鸣,要协调好气息、发声和共鸣之间的关系。

胸腔共鸣是初学者最常用到的,也是最常用错的,一些初学者在练声和演唱音乐作品时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这是错误的。胸腔共鸣发声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巴放松,牙关节自然打开,声音发出时经过胸腔支点,产生振动,使胸腔引起共鸣。

民族唱法多运用头腔和口腔共鸣,位置相对于美声唱法来说要靠前,一般在两眉之间的上方。其主要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同时加上一些胸腔为辅。练声的时候嘴巴自然张开,抬起笑肌,下巴要自然放下,上腭提起,口腔共鸣比较明亮和靠前。

民族唱法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咬字部分,而鼻腔共鸣的功能恰恰是为了能够到让语言更清晰的表达出来。因为鼻腔和口腔是想通的,而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虽然口腔是咬字发音的主要器官,但是在歌唱中,要想达到演唱的嗓音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而鼻腔共鸣的产生刚好能够弥补口腔共鸣的不足,鼻腔共鸣能够让语言更加清晰,使所表达的音乐作品更加的完整、圆润。由于声音比较集中,也使得歌声变得明亮,细腻。

三、语言发音特点

语言在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与呼吸基本不相上下。人类的语言大致是由两种音构成,就是元音和辅音。语言是表达音乐作品的基础,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语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要表达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声,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语言和清晰的发音。这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以及发音同汉语语言相比较要简洁的多, 尤其是音节的组成没有汉语那样复杂。意大利语每个音节的字腹只有五个元音,然后就是元音组合。因此,意大利语言特点是元音单纯,音阶响亮,便于歌唱,便于共鸣,便于释放,非常容易形成先后的连贯性、圆润性,听起来显得舒展、流畅、自然优美,有一气呵成之感。

中国的民族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尤为重要,每个作品、每段歌词、每个字,甚至字头和字尾,发声效果都会影响整个音乐作品的演唱。因此,声母的时值很短,不能太长,要求咬字准确、短促、有力,它与韵母结合发声时就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唱法把咬字发声部位分为:唇音:b、p、m、f;舌音:d、t、n、l;牙音:j、q、x;齿音:z、c、s、zh、ch、sh、r;喉音:g、k、h。

音乐作品中对于语言的具体要求有:歌词在咬字上要清晰准确,掌握文字在发声部位的吐字技巧。注意声母、韵母的变化和字音的准确,掌握作品中歌词的轻声和重读,找出逻辑重音,为歌唱奠定基础。

美声唱法是现如今声乐演唱中非常科学的方法,它独有的音乐魅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和歌者的喜爱。而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特色的唱法,它独具特色的唱法和多变的艺术魅力已经走向了国际。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唱法作为当今声乐唱法的主流,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方法训练,正确的技巧处理和情感表达。在教学和演唱中,我们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从整体出发,掌握其不同的呼吸方法、共鸣技巧、发声特点。希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能够在自身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推陈出新,出现更多更好的唱法和教学理论,推动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歌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郝宝珠.浅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钓差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4〕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7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简介

当今在乐坛中, 民族唱法其实是从传统声乐唱法上来延续的, 我国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族唱法也有了不断的提高, 不仅能从唱法中体会到人民的生活和喜悦之情, 这种唱法让我国的音乐舞台上绽放出奇特的光彩;而西方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音乐演变而来的, 是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步形成的, 这种唱法本质上是不能脱离宗教音乐影响的, 随着这种唱法的发展, 人们渐渐觉得这种唱法并不能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所以就自己慢慢摸索, 最后, 形成了现在的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我国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 我国的民族歌曲主要题材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主要题材是民歌、说唱艺术和民间戏曲, 音调主要是以五声民族调式。

而美声是意大利的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 美声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题材多是宗教, 宫廷等世俗题材, 有合唱, 重唱, 独唱等类型。民族唱法的民歌主要是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民歌, 而美声唱法是西洋各民族的民歌, 这叫做“谣唱曲”。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的发声的时候, 声音是比较靠前的, 主要是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 用到胸腔共鸣的地方很少, 所以真声就比较明显, 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单薄, 发音在口腔时, 口腔用力就比较大, 唱到高音的时候, 越到上面, 声音则会越小, 其中, 咬字是比较重要的, 这就要讲究嘴皮子的功夫了, 这样才能体会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唱法对声音美感的要求是委婉, 高亢, 而且富有穿透力, 还同时又要有线条感, 其中, 最属戏曲歌唱方法最为经典, 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民族唱法中的线性感就是从它这来的。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由于美声唱法是西方的, 所以它就秉承了西方那种自由的意识, 同时还具有立体审美意识, 这和西方的绘画也是息息相关的, 西方的文化都和空间感是有关联的, 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美术上, 所以要求声音也要是立体的, 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声音的单一性, 所以, 发声的时候, 无论在哪个区域, 共鸣腔体只是共鸣的比重略有不同罢了, 美声唱法是要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的, 其中, 最为经典的要数, 帕瓦罗蒂的连唱九个胸腔共鸣的high C, 这就体现了西方人追求审美的具体表现。

四、民族唱法之于美声唱法的不同点

我国的民族唱法是可以追根溯源到古代的, 古代的音乐理论中, 提到的最重要的, 又是最为讲究的就是歌唱时候, 呼吸的问题, 并且对此十分重视, 并做了全面的研究, 也提出一些很好的观点, 比如说:“能调气者方善歌, 音盈自脐间出, 理气而噫其词, 既得其术, 可致响谷遏云之妙音。”, 一直到今天, 这些古代人民的智慧, 都让后人敬佩不已。

民族唱法的呼吸讲究的是用“丹田之气”来呼吸, 则最高境界莫过于“气沉丹田, 天庭虚空, 气盈声满, 两肩轻松。”这可是民族声乐歌唱家郭兰英形容民族唱法的, 所以, 丹田之气则是最为正宗的, 所以,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 就要练习用丹田之气来发声。

另外, 民族唱法主要是以真声为主, 所以音调就比较高亢又有穿透力;而且民族唱法的声音十分具有个性化, 手法变化种类也多种多样;民族唱法则是头腔共鸣加上口腔共鸣结合起来的, 而且口腔着力点比较大, 同时也极具弹性。民族唱法的共鸣技巧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的, 所以共鸣的音色就是会展现出比较清亮, 柔美, 通彻的感觉。

五、美声唱法之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美声唱法的音质比较统一, 音色比较优美, 这是因为用了声带振动频率的关系, 用发音变化和咽喉部分的自我调节, 就可以完美的控制声音频率, 这对美声的唱法是有很大的帮助。

美声唱法的音域比较宽广, 一般美声唱法都能唱到两个八度, 甚至是能够达到三个八度。

除此之外, 美声还充分利用了人体的咽喉腔共鸣, 口腔共鸣, 口咽腔共鸣, 鼻咽腔共鸣, 头腔共鸣, 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这些都可以完美的发出那些动听的声音。

美声唱法一般来说, 它的气息都比较通畅, 所以声音会显得比较连贯, 因为它是使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 在歌唱界来说, 都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而美声则是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咬字方法, 就是用牙关和嘴角咬字。另外还要应用自如横式唱法和竖式唱法。

美声还有一种是哭腔的唱法, 这种唱法不仅可以排除声音的紧张, 还可以和情感巧妙地配合。

美声的声音是具有极强的韧性, 无论是音强音弱, 都要让它体现在气息和声带上, 这样就能听到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

六、民族唱法的美声唱法具体发声的比较

民族唱法的气息着力点比较深, 可是其实是“开肋绷胃”, 意思是要提着气, 这样子的话就会让气息变得浅, 声音变得细, 而且, 民族声乐的呼吸中的换气和气息相互调节也是很有讲究的, 讲究的是一口气, 就要连续不断, 音断字不断, 字断气不断, 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婉转动听, 有时高亢有时低沉。而美声讲究的是“胸腹联合式”, 横膈膜控制着气息, 就是要气息饱满, 然后很自然的吸气, 用横膈膜来控制气流和气息, 这样就可以达到有稳定的气息了, 这样的气息深沉, 坚定, 有活力。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离不开呼吸的,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呼吸是最为正确的, 近年来, 我国的音乐家越来越借鉴美声的唱法和发音技巧, 不仅保留了民族唱法的技术, 也同时吸取了一些美声唱法的技巧, 所以, 在唱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辉煌。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发声上有三种类型, 分别是:真声唱, 假声唱, 高音区假声和低音区真声相结合, 用真声是声带全部振动, 这样会使音量变大, 声音变得很粗狂, 浑厚, 可是这样比较容易受音域的控制;用假声是局部声带振动, 发音的时候是声音明亮, 有极强的穿透力, 可是在中音区和低音区发的声音是比较虚弱的;而高音区假声和低音区真声相结合是比较受到提倡的, 这就会做到真中有假, 假中有真, 真真假假, 真假难分, 这样就可以弥补单纯用真声或者假声的局限性, 不仅发挥了两者的优点, 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弊处, 此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才会受到提倡。除了这三种以外, 还有的比如说, 喉音歌唱技术, 念白吟唱技术, 和白声歌唱技术等, 这些都是民族歌唱技术中比较独特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歌唱技术, 才会使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好。

摘要:音乐是可以渲染一个人内心的, 其中的唱法分别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西方的, 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的, 它们是建立在不同人文背景, 审美欣赏问题而产生的不同的歌唱艺术。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发声技巧比较

参考文献

[1]马国英.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策略研究——从借鉴美声唱法的角度出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3-10.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8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是因为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特点。中西方的文化基调不同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的享受。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音域比较开阔,音调的变化非常的明显,舞台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很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一批爱国演唱家将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把握实现了本土化的创作,融合了我们国家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丰富。近些年来,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融合,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能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借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

民族唱法是我们国家非常具有特色的唱法之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讲求的是声音上清晰展示,体现的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民族唱法开始于“新音乐运动”人们追求大众化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即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进行持续的发展和延续,有实现了现代性的发展,个性比较鲜明,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的大融合,文化面向世界发展,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积极的对其他唱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手法。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在表现手法上、发声特点上存在着不同,但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还是能够实现融合发展。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区别

在表演的形式和演唱的方式上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民族唱法展示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舞台的表现上多结合歌舞音乐为人们带来具有震撼性的享受。二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就趋向于单一性,表演者对于声音的表现力比较注重,在舞台上的表现上不是非常的注重。在文化底蕴上和文化习惯上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中西方文化特点有很大的差异性,西方追求自由奔放、中方强调的民族性和传统化。这样的区别带来了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舞台的表现手法就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发生特点和唱法上带来的体验和感受也会是不一样的。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语言上都强调对于唱功的清晰,咬字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讲究的是气息的变化,如何正确的运用呼吸来把握节奏,靠气息来支撑发声。通过发声的技巧和气息的掌握能够实现两种唱法的很好的展示,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情感的融入和表现。在审美情趣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非常具有特色,都没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感受,二者的创作和发展都需要更多相互融合和借鉴才能实现。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入

(一)结合发展背景和表演特色,实现情感共鸣

中西文化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以特定时期的文化发展为背景,艺术源自于生活,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延续创新和展示。舞台表现之所以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方面依托于表演者的舞台表现力,带动起听众的情绪,另一方面就是作品能够勾起听众内心的情感,两种情绪的碰撞能够实现情感的共鸣, 实现艺术的升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入需要对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每一场演出。

(二)丰富表现手段,实现二次创作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但是没有良好的表现渠道和展现手法,再好的作品也不能完全的实现其艺术的价值。情感对于声乐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一成不变的情感体验会给人们带来审美的疲劳和听觉的厌倦。这就对表演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了,这种挑战就需要通过二次创作来实现。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创新是艺术发展和艺术能够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情感的融入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结合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民族情怀,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加工, 赋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为舞台表现增加更多的内容和活力,带来更好的观众反响和情感共鸣。

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合上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保留原有的特色的演唱风格,融入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表演者具有震撼力的舞台表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为艺术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卢晓玲.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9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从字义上讲是“美好的歌唱”的意思, 它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并在那个世纪传播到意大利的其它主要城市。当时, 只有所谓“阉人歌手”, 是用特殊的气息控制而发出来的“假声”。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被职业教师和学生们严加保密, 是以口传心授来教学的一种声乐艺术。在二十年代末, 我国的留学生将次唱法引进中国, 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只要流传到现在, 就有它起源的过程。民族唱法起源于我国, 它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就占人口最多的汉族来说, 有着十分丰富的声乐文化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 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长期的歌唱实践, 由语言特点、歌唱习惯、生活方式、音乐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所积累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本世纪初期, 西洋的“美声”歌唱形式和歌唱方法传入我国。新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新式音乐学府的出现, 为声乐文化又增添了丰富的色彩。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如今传统的与西洋的演唱结合已较协调, 彼此相互渗透融合, 逐渐形成新的民族声乐体系。即民族唱法。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歌唱联系

首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气息上的统一联系。气息的支持和上下贯通是在两种唱法中都能必须运用和统一体现的。在科学性的声乐训练中, 气息就如盖房子先把“地基”扎实一样。音色的好坏, 声音的宽窄都跟气息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不管是哪种唱法, 气息都要运用自如。有些同学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声音与气息搭不上, 有气没声, 有声没气。这类问题只能说明呼吸的时候气息没有自然的流动, 气息是比较僵硬的。气、声结合不灵活。美声唱法因为音域较广, 所以在气息的运用上要深, 要宽广。民族唱法的运用非常灵活, 气吸多了不好, 少了也不好。所以说不管那种唱法, 气息的运用都要求收放自如。

其次,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发声位置上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先概括的从两种唱法的特点来看。美声唱法音色圆润丰满, 优美流利, 音与音连接平滑均净, 花腔装饰流畅灵活。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 其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美声唱法声音靠后一些, 民族唱法声音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 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 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而民族唱法声音明显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要明亮。它强调的是“高位置、靠前”。它是经过气息的支持和利用鼻烟腔产生共鸣, 在保持“u”通道的情况下, 声音直接靠咽腔往上走, 由脑后吸着唱, 通过头腔达成共鸣。

再次, 两种唱法在歌唱时咬字吐字的区别。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 所以吐字吐字上自然也有明显区别。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 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 元音平正而圆润, 流畅。其中所有的元音都必须是响亮清楚的, 元音结尾比较单纯, 有音节重音, 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性特点, 扩张的适当紧张度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 有利于歌唱发声, 对美声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特点, 所以用地方语言演唱民族声乐作品能更好的表现个性特色。民族声乐的个性就在于咬字和吐字而之所以能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则是因为歌唱家们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来演唱作品。在演唱吐字技巧上平仄突起, 归韵自如, 每个声母韵母都有它具体的发生位置, 要做到演唱时的字正腔圆就必须从咬字、声音的归韵上多层练习。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中的相互应用

气息的支撑是歌唱表演的主要命脉, 我们运用的气息是指;气沉丹田, 口腔带微笑状, 喉部放松, 让气息自然流通。这种状态是让声音从丹田到胸腔, 再到鼻咽腔, 从而使头腔形成一个气息连贯循环的过程。

首先, 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是比较灵活的, 它是以人的自然声线为基础在真假声混合的程度上, 由气息的推动达到共鸣。既要用好, 又要用的自然。而美声唱法是从自然音区到高音区逐渐融入假声成份, 随着气息的推动,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的以假声为主, 气息的支撑声音的运用两者贯穿始终, 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声波的共振既达到更好的共鸣效果。

其次, 就是美声唱法适当的运用民族唱法中的“高位置”的演唱技巧。在民族演唱方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位置, 靠前”, 则歌声圆润, 清脆明亮。它主要突出了我国语言的“字正腔圆”。如一些山歌, 小调等, 位置高, 靠前是体现了他们民族性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中强调的也有“高位置”, 则是为我们之前所讲的随着音高的上升, 假声成份的运用是为其作更好的铺垫。美声唱法的共鸣, 脑后音, 也是在民族唱法中借鉴了, 脑后音很多成分上都是从“高位置”的基础上起发的。

两种唱法在歌唱表演中相互统一且并存。在声乐的歌唱表演中, 科学的歌唱表演是对歌唱全面素质的一个提高, 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 在歌唱表演时, 要全身投入。在歌唱技巧的运用中更需要两种唱法尽善尽美的完全融合, 达成一个相互统一的境界。首先是气息的运用与统一, 再次是声音通道, 位置的统一, 最后是吐字归韵与共鸣的统一。我认为作到这几点是每一个歌唱者在歌唱表演中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很好掌握的的。

四、两种唱法对未来的声乐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 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总之,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而这美妙的歌声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将这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13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曾牵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人们在欣赏各种美妙声音的同时, 对各种唱法, 对歌手的现场表现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评论, 这说明声乐艺术在我国的得到明显的普及, 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日益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 相信声乐艺术这朵奇葩将会开放的更加绚丽夺目。

摘要:对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来讲, 科学的唱法和技巧是他们的共性, 也是中外各种唱法中所共有的。从基本声乐训练中的科学唱法来说只有一种, 这也是世界各个学派所共有的。他们的区别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个性罢了。用科学唱法训练去体现民族的个性与特色。这样就很容易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美声,民族,歌唱的技巧,对比与融合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序-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M].人民出版社.

[2]沈相.沈相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10

关键词:中国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共鸣

一、简述两种唱法的起源

(一) 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最初应用于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演唱中, 这一时期歌剧艺术的发展盛况空前, 然而传统的歌剧唱法已经满足不了听众的耳朵了, 也无法将剧情的情感与情景表现出来。于是歌唱家们便开始探索与改进的自己的唱法, 而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美声唱法。

(二) 中国民族唱法的起源

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起源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唱法在发展过场具有地域、文化、民俗等等的差异性, 并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民族唱法, 但却没有专业音乐的特征。直到在“新音乐运动”的兴起, 歌唱者们的音乐创作, 形成了民族风格鲜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演唱方法。

二、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性:

在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之下, 中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是极大的, 而在中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之路上, 我们更应该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帮助中国民族唱法在融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保持民族唱法的那份民族气息, 并让民族唱法的发展更为完善。

(一)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演唱方法上的差异

美声唱法在声乐演唱中, 更为注重歌唱, 它要求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 做到声区的统一、音域的宽广、声音的圆润、气息的运用。中国的民族唱法, 强调演唱一定要“实”“亮”, 在传统的民族唱法所保留下的吐字、行腔、韵味等特点, 要做到吐字清晰、字要带声、以字行腔、用字传情。

(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表现内容上的差异

美声唱法主要用于演唱歌剧的, 而歌剧的特点便是用演唱来表现特定故事剧本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表演性, 没有加入其它的语言。而中国民族唱法是在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基础形成而逐渐形成, 民间民歌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化的加工, 是一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因而是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活气息的, 因而相对美声唱法来说, 他的表现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

三、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吸收与创新是进步的重要手, 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是漫长的, 而也是有着需求的。这种需求便是当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向更为丰富的时候, 歌唱家们就需要用更为丰富的歌唱表现形式来诠释歌曲。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让民族唱法更为健康与完善, 同时扩大了受众群, 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一) 对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借鉴

在中国民族唱法的中, 一直都是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并有气沉丹田之说, 但是相对美声唱法来说, 民族唱法对于呼吸的定位还不够深刻与准确, 并在气息控制上不够严肃, 这就导致了使用民族唱法的歌唱者所发出的声音不够浑厚, 也没有足够的穿透力。我们可以看见民族音乐歌唱家们的声音已经变得更加具有弹性的, 并更加具有穿透力。

(二) 对美声唱法中发声技巧的借鉴

真声与假声是嗓子基本都具有的机能。只有将真声与假声进行完美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相对完美的演唱效果。而美声唱法中最有特点的便是混合声区的运用, 也就是通过真假声的有机配制, 使得演唱效果更好, 声音的音色更为饱满圆滑。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中的发声技巧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借鉴, 可以让演唱的声音更为圆润。

(三) 对美声唱法中共鸣的借鉴

美声唱法中最值得借鉴的便是共鸣的演唱方法, 共鸣是美声唱法中的精髓指出。因为美声唱法是发源于意大利的, 该地区的咬字吐字都是以元音为主, 为了获得更为好听的声音。就会要求演唱者学会将吸入的气息, 借助喉咙等发声器官, 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 这样便让声音在聚集过程中, 形成一道更为具有穿透力的火焰一般喷发。而想要真正的做到共鸣腔体的声音打开, 是需要做到在发声时, 将软腭和下颚自然的向上抬起和向下放松, 看起来有点像是在微笑, 这就在打开后形成了一个通道, 这就形成了共鸣腔了。中国民族唱法通过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方法, 就可以解决民族唱法声音较浅的问题, 并让声音听起来更为亮丽。

四、结语

中国民族唱法是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民族唱法兼收并蓄, 在借鉴与创新的基础之上, 会逐渐变得更为完善。然而, 在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之上, 中国民族唱法需要找准接入点, 弥补自身的不足, 而不能够忙碌的借鉴, 而抛弃了本身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孙兴友.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大舞台, 2013 (3) .

[2]张译文.浅谈美声唱法演唱技巧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J].音乐大观, 2011 (07) .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11

关键词:民族声乐 美声唱法 分析 比较

中国是一个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国家。对于国外优秀文化,中国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文化与其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中国民族声乐也在结合中逐步的发展、进化。西洋声乐对于中国的声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产生了很多的相同点。可是无论是中国民族声乐,还是美声唱法,都保留自己本身的特点。

一、从文化方面来比较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

(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

在几千年历史变迁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各族人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是中华民族存在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国民族声乐也是经过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民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进而慢慢发展的。而中国的传统美德则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情感为主导的,所以弘扬民族情感便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主流思想。而音乐又是经过数千年的淘洗与发展变化,所以中国的民族声乐在不同的地区,不光有不同的唱法,连表达的主流感情都会有些不同。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并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域的差异。这样的事情就会直接性地发生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继而产生不同音乐种类。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唱法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作为人的意识形态的一种,它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这种唱法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产物,这种唱法在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下形成了美声唱法的雏形,集合欧洲整体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优秀的美声唱法。并且,在欧洲经济,文化,政治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特色和开始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音乐风格。同时,欧洲的宗教对于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在宗教不断的影响下,逐渐让人们体会到了音乐中所包含的宽松之美。由于在这种宗教信仰浓厚的社会中,美声的唱法也开始变得宽广、浑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忍耐性。与中国民族声乐一样,美声唱法同样也蕴含着欧洲人民深刻的感情。例如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的作品,既有欢快的、洒脱的、雄健的民间歌曲,同时又有韵味绵长,多姿多彩的不同题材、体裁的创作歌曲。他将美声唱法巧妙的在自己的演唱中结合,丝毫没有故意的痕迹。含蓄悠远的《家乡寄来一幅山水画》《地下的星在欢笑》;潇洒豁达的《春风吹》《牡丹之歌》《火把节》《延河战火》;感情真挚的《青松岭》《边陲》《潜猎从这开始》等优秀作品,都蕴含了他饱满的激情和高超的歌唱技巧。

二、从演唱技巧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

在这个科技、文化、政治不断发展的时代中,演唱的技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变革,它成为了技术与情感表达结合的一个载体,在声乐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对于演唱技巧的要求也很高。一首好的歌曲,不光对于声音的要求很高,对于唱歌的技巧也有很多的要求,不光要对声带的共鸣进行练习,更要对于感情的投入,一首没有感情的歌不会是一首好歌,也不会唱的深入人心,更不会收到人的欣赏。例如,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用那“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感情。”在歌唱活动中显现出那种挥洒自如,恢宏博大的气势和热烈真挚,强劲刚健的力度和那种纵横万里,奔放不羁的气派。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昂扬激越的时代精神和豪迈奔放的精神之美。他演唱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牧马之歌》《再见吧,妈妈》《草原之夜》等不同的声乐作品。他既能够把握歌唱时代精神,同时又能体现独特的歌唱的技巧以及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

(一)发声训练中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声乐,是以民族演唱为主;美声唱法利用混合唱的方式进行音乐的演唱,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最大的差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经过几千年的淘洗的过程中进行演变发展,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的一些演唱技巧,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是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捕捉到充分表现自己声音特质和风格的,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中国民族的音乐是更能表现出更多领域的音乐。每一个歌唱家所具有的与个性气质相连的,具有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能力,促使歌唱家产生与音乐的共鸣。这就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具有的特色。而美声演唱,则是在演唱过程中,将自己的声音,通过真声音和假声音两种方式的结合。在演唱的时候主要采取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性进行演唱,美声唱法主要通过真声和假声的转化与混合进行创作。除了表面上看到的这些,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歌唱技巧方面到底有什么存在哪些更大的差异呢?这需要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的研究人员,从我国传统的音乐入手,从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及发展的原因开始研究,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的发展对于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音乐结构以及美感的不同进行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去探索它们之间的不同。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掌握

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呼吸节奏和深浅的掌握表现出的差异性,则是我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另外一个不同点。民族声乐主要注重声音的协调性以及呼吸的平稳性,所以中国民族声乐对于气息的要求很高。唱歌的声音也大多由于腹部的呼吸与震动所产生,腹部呼吸与演唱,既对于嗓子的破坏性很小,其次也可以使声音更加的饱满与圆润。而美声唱法在呼吸方面则与中国民族声乐的不同,美国唱法看重的是节奏的快慢和呼吸的强弱,而在训练方面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美声唱法对于训练是十分严格,练习美声唱法的歌手都要制定一些适合他们的特殊方式和训练项目。美声需要从自然的呼吸发展,提高声音利用的广度,并且从适合歌手角度来进行训练。

(三)在声带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和美声唱法的分析

嗓音具有一定的特点是美声音乐最典型的唱法,以汉语为基本,通过汉族本身的内涵和底蕴来演唱歌曲,以此来弘扬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汉语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的一种伟大的语言。美声唱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语言的优势,可以给人一种磅礴的力量,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汉语的魅力,表现它特有的韵味。

其次,美声唱法强调了声音的爆发性和协调性,可以整体上将声音表现的更加浑厚及动听。

三、结语

由此可以推论出,无论从唱法、音域、语言等多方面来看,中国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都有很多的不同。不过,音乐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不会因为国界、唱法、区域的差异,而改变音乐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尚家骤.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张幼文.声乐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1999.

[3]毛慧.2003 全国声乐论文综述[J].人民音乐,2004,(12).

[4]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北京:艺术教育,2007,(01).

[5]郑宝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1).

作者简介:

论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 篇12

一、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文化定位

(一) 中国民族声乐

要说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基础力量雄厚、实力强大、影响力逐渐深远的声乐学派, 那么蕴育和滋养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演唱艺术的基础就是我国五千年来的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化的演唱风格、民族化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基底都是构成民族音乐基本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下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我国的汉语语言为基础, 建立在民族悠久文化背景的前提之下, 以民族情感为主导, 以民族审美情趣为依托, 以情带唱, 声情并举, 字正腔圆, 寓意浓郁, 神情兼备, 直接触动人们的思想情感深处。

(二)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歌唱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美声唱法的雏形, 是在西欧古典声乐的专业化传统唱法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基于欧洲在比较长的时期都在接受教会的统治, 必然造成这种唱法离不开宗教音乐的基本风格和特色, 宗教影响下的结果要求人们要学会忍让与节制, 由此, 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声乐唱法具备真实性、节制性和容忍性的基本特性, 即便美声唱法里出现具备强烈情感表达的音乐内容, 也展现为具有明显节制性的特色。

二、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演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科学, 从演唱技巧上来分析, 要想唱好一首歌, 需要的不止是一副较好的嗓音基础, 关键还在于科学的发声训练, 准确掌握适度的呼吸, 以及声带共鸣等综合方面的练习。

(一)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

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最大不同概括来说, 美声唱法是一种声区混合的唱法, 人的音区分为真声和假声两种潜在技能, 居于此, 在歌唱时才会产生更为宽广的音域。美声唱法在发声的角度分析来看, 真声、假声可同时穿插配合使用, 同时依据真假声不同音高比例进行合理混合使用。实现真假声的混合要依据某种声型作由下而上、真假声的科学混合, 确保声音实现统一贯通, 大多数演唱者将这种声音称为“真中混假, 假中混真, 真假难辨”。

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又有什么样的明显区别呢?这就需要在我国传统音乐发声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来准确掌握发声的客观规律, 不能脱离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蕴含特征, 同时需要每一位民族声乐演唱者和爱好者有效弥补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并努力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上。

(二)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掌握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都将呼吸节奏、深浅的掌握视为歌唱的首要问题, 民族声乐非常强调呼吸、气息对演唱的影响, 真正懂演唱、懂音乐的人在演唱时都会一再强调:“气沉丹田”, 所谓“丹田”, 就是肚脐以下约为三寸的部位。迄今为止, 我国民族声乐一贯倡导的呼吸法就是腹部呼吸为主导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也将呼吸作为歌唱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并针对于呼吸节奏、深浅特别研究了一系列专业化比较突出的训练方法, 歌唱时的呼吸与我们自然的呼吸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美声唱法里, 这些演唱者将呼吸视为发声的原动力, 并坚持“一贯连通”的原则科学合理掌握呼吸的要领, 它一再强调吸气要深达腹部, 并借助于横膈膜的联合作用, 依据歌曲演唱的基本需求, 使呼吸的气息直接冲击声门。

(三) 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声带共鸣

中国民族声乐中较为流传的唱法就是指自然具备的嗓音色彩条件, 民族声乐主要以汉语语言为基础, 通过实现口腔共鸣来完成演唱的, 一贯倡导“行腔韵味”为特色, 要求准确掌握声音的适度靠前和集中, 全部声流集中于上门齿和硬口盖的位置, 声音靠前和集中的位置越高, 整体音色表现越明亮清脆。

美声唱法则倡导声音的混合共鸣, 借助于真假音的适度混合, 并依据声音高低比例来界定歌唱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更多一些的共鸣, 这样确保声音发出来的音色比较圆润和优美, 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时主要是鼻腔、咽腔运用最多, 在唱高音时也全部展现的比较突出, 这种唱法主要倡导的是头腔共鸣, 注重高音部分的唱功, 在演唱过程中实现头腔、口腔和胸腔方面的共鸣, 并确保这三个共鸣实现灵活、自然、统一的和谐转换。

三、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含了地理区域、环境、民族、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 如东北地区广袤无垠的土地造就了东北人豪迈爽朗的性格, 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细腻入微的性格, 这种多样化的民族特性直接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 汉语、英语、意大利语的咬字发音位置都是完全不同的, 势必造成这两种唱法在发声位置、呼吸节奏和共鸣位置的不同。民族唱法过于注重歌曲的表现形式, 通过歌唱表达方式和科学的演唱技巧以实现感染观众的目的, 而美声唱法则更为注重声音蕴含的内在感染力, 无需过多的演唱技巧和形体展现方式的变化, 主要是通过声音技术的内在变化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而论,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具有无法分割的必然联系。

由此, 在演唱过程中, 一定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共性及个性特征, 从诸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 掌握两种演唱的风格和技巧, 确保每部声乐作品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合理展现。

摘要: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歌曲表达和演唱形式, 两种唱法在文化定位、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等诸多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表现为明显差异性, 由此, 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做到两者兼顾, 实现共同提高, 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声乐演唱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唱法

参考文献

[1]郭姗姗.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差异[J].经营管理者, 2010.

[2]刘晶.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上一篇:水稻种植面积下一篇:医疗信息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