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民族唱法

2024-10-06

歌曲的民族唱法(精选10篇)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1

一、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1、民族唱法的形成

关于我国民歌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诞生于春秋时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表明了民歌产生于我国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社会实践以及宗教活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

2、民族唱法实质上就是中国化了的美声唱法

(1)歌曲方面

现代民族唱法所相对的歌曲已经不是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的歌曲了,而是西洋化的七声调式,并且频繁地运用升降号。这样所演唱的歌曲的西洋化味道就很浓,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民歌风味。

(2)演唱技巧方面

吸收欧洲美声发声法后的现代民族唱法在气息的运用上借鉴了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带使用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全面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

现代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方法是最西洋化的,其彻底摒弃了传统唱法中靠真嗓子喊出来的方法。以假声和共鸣完成高音的演唱。现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上都采用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二、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

“原生态民歌”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原生态唱法”之说则是在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派生的,事实上只是前面讲到的中国传统民族歌曲,以及唱法的新的称呼。原生态唱法的要求是:以一种以原始形态的嗓音演唱原始形态的歌曲。它通常选择历史悠长的歌曲为材料,以不加训练性的和教授性质的装饰演译歌曲。有以下四个特点:1、以不受专业院校训练限制的、民族原始的声音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风采。2、用民族语言或者地方方言来演唱。3、传统的表演形式。4、传统的伴奏形式。

三、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CCTV青年歌手大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虽说让一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间歌手登上了舞台,却也引来众多议论。很多听众问,究竟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否是科学的划分?原生态唱法有没有意义?不少专家提出了“原生态唱法划分欠科学”之说。当然,无论是情歌,还是山歌、号子,都是各民族多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晶。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现代人对先辈们形成的文化结晶进行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演唱方法的种类划分,其性质必定和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民歌唱法有本质的区别。尽管许多歌唱家、音乐家反对唱法划分,认为违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发展规律,但民歌唱法本就是概括了中国各民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从CCTV青年歌手大赛的歌手情况来看,所谓民歌唱法相对于原生态唱法,只是读过音乐学院的歌手和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之间“洋”与“土”的区别,这种分类使得以一门学科定位的民族声乐遭到了概念模糊的挑战。

1、民族唱法、“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现在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已经到了一个高峰

称其为“民族唱法”,但是到底是哪一个民族的唱法呢?打个比方:一块浩大的陆地上生活着一个人,他是这里的主人,名字叫“中国民族唱法”,后来从西洋来了个客人,叫“美声唱法”,他们交融结合并生出一子,这个孩子羽翼丰满后赶走了父母,占领了陆地,并自称为“民族唱法”。被赶走的父母到附近的一个荒岛生活,并改名为“原生态唱法”。可中国民族美声唱法能代表中华民族吗?它是中国民族的唱法吗?事实上其仅仅是汉民族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结合后的产物。代表不了中国的民族唱法。若认同它则不仅是对汉民族声乐的狭隘化,而且是对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不公平对待。

2、原生态唱法的艺术价值,以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民族唱法仅仅指美声化的学院派的唱法——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讯号。中国民族声乐面临着摒弃原本,依附他文化的危险境地。

打开电视,千人一声,若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很难知道是谁在唱。当然,这其实不是歌手本身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教师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共同审美思潮和审美追求。这一单一化的局面也是音乐学院的产品。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是科学化、规范化。而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具备了批量生产歌手的能力。但却抹杀了歌手个性。为什么学院派能够这样强有力呢?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欧洲代表先进、代表科学,他们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其实,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

民歌艺术是中国歌曲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从整体看中国或人类的文化史,一切艺术都有一个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很粗糙,但有生命力。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但精致化之后,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逐渐消退,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更容易变得单一、规范化、没有个性。那么歌唱文化走到这种境地时怎么办呢?首先就是向民间学习,走多元化的道路。向民间学习是拯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唯一途径,也是恢复原生态歌曲以民族唱法的主流地位的必要所在。民歌是通过代代相传、心口相授才传承至今的。不少专家认为,处于偏僻地区的民族,过去由于生活节奏缓慢,更新不明显。处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口口相授的民歌已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所以,再现千百年前的“原汁原味”。已是不可能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通过设置原生态唱法这种方式,让平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歌歌手在舞台上展示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广大看厌“熟面孔”的观众获得了新鲜的文化享受;更表彰了一批音乐工作者保存民歌、推广民歌的努力。但是,用划分原生态唱法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保护民族文化是否显得过于主观了呢?换言之,是否有更好、更多的方法保护民歌呢?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2

【关键词】流行演唱;英文歌曲;情感运用;气息结合

流行唱法在声乐艺术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演唱形式,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演唱艺术,它不但涉及的是音乐语言,它还与文学语言、身体语言和人的心理素质都密切相关。要把演唱学好,一定要是歌唱发声正确而且优美、动听、就必须使这一过程在唱歌发声时处于一种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运动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建立,又取决于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发声器官的控制与协调。所以,练习发声的过程是和人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流行唱法中演唱英文歌曲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一定要先掌握演唱中的重要要领与方法,才能更加快速的去学习怎么样唱好英文歌曲。因此,广大声乐爱好者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采取积极、正确的心理状态来进行通俗演唱的学习、演唱和考试,是能否把歌唱好、能否把声乐学好的重要因素。任何技能的获取都离不开长期科学的训练,凡是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最后才形成一种演唱的习惯,进而在实践中下意识的把这些技能发挥出来,使之转化成能力,而无需在分神注意它。歌唱技能的训练过程,开始时总难免抓不住情感的运用与音色的释放。但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科学的训练之后成果就会大大的增加,而且唱起来也会非常潇洒自如,声情并茂。当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时候,仍然要坚持不间断地练习以提高和巩固,否则学到手的歌唱技能也将因停止练习而生疏,发挥失常。所谓“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仔细的去练就怎样去练习演唱英文歌曲。所以,本文通过流行演唱歌曲中非常优美又动听的英文歌曲中进行研究它是如何进行演唱与表现的。

流行音乐在当时时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音乐形式,所以,要演唱好通俗演唱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理解通俗音乐的时候也是要包括它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最重要的还是抓住它的音乐要领。演唱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演唱技巧,情感的运用。它具有的演唱技巧与其他唱法是非常不同的,无论是在气息上还是在声音的位置上,我们都要依据他的科学方法来去诠释流行音乐的演唱意义。在声乐角度上来说,通俗是其中的一种演唱风格,这是一门与气息有着密切关系的综合性一壶水。所以,无论是什么唱法通俗唱法也是一样,气息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不同种类的唱法对于气息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基础的要求上也是有着不同的问题出现。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帮助演唱者演唱更加难度的歌曲都不是非常的困难的。平时说话的气息与唱的吸气是不同的,即使是歌唱气息的运用也因为演唱风格的不同而气息运用的技术也各异。在西洋的美声唱法中对于气息的要求是要控制住,保持均匀和流畅的状态。尽管这不是美声唱法独家的演唱方法,但是许多的歌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唱好歌曲,在唱法的使用特性的气息的运用不是没有关系的。而且一些通俗教师也是经常会运用一些方法来让学生们体会演唱时的吸气的位置,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找到气息的感觉是正确和值得采用的。这种方法仍然是可以很快的让学者们体会到气息的所在,于此同时也一定要使气息灵活起来,不能僵硬的不流动,这样的话也就不能演唱出正确与动听的声音了。

欧美唱法之源在美国黑人中流行的一种蓝调(Blues)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了众多的音乐形式:流行、爵士、摇滚或它们的混合体,从唱法上而言,它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中音区像“说话”、低音区像“叹气”、高音区像“远处喊人”。尽管到了电声高度发展并应用于流行歌坛的今天,始终保持着它这种唱法特色不受风格变化的影响。六十年代开始,美国歌坛开始向技巧化发展,具体反映在音域的扩大,力度对比的加大和花腔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要数:爵士女歌星黛娜·肖,她在唱法和技巧上在那时已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七十年代的黑人男歌星皮波·布莱森在唱法上和技巧上也早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可能技巧化在当时还没有受到专业界应有的重视,听众的要求也未达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皮波·布莱森直到九十年代才获得奥斯卡奖的殊荣。他的唱法和英国歌星爱尔顿·约翰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后者没有前者那样的高音。

欧美音乐的歌曲在世界上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在演唱的时候也是非常有难度的,不但要求是语言的标准程度,还要要求演唱者有很高的演唱实力与情感的抒发。可见,学习演唱英语歌曲是分为好几个学习的过程的。欧美唱法中具有着不同的题材和体裁,并且不同歌手的演唱也是根据不同的风格进行改编。

以上讲诉的就是中国与欧美国家流行唱法的一些演唱技巧和风格的表现,作为一名歌者我们不但要演唱好每一首歌曲,而且要做到的还有领会歌曲中的意思,用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来表现和抒发其中的情感。无论是哪一种流派的歌曲最终要求的还是我们用最真的情感去完成每一首作品。演唱好英文歌曲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演唱出标准的语言和抒发出内心的情感,虽然我们没有欧洲人粗矿的声音条件,但是在音乐中要表现出的就是能够打动每一位听总,这样我们的演唱就是没有白费,音乐存在每一位人们的心中,更要勇敢的去表现勇敢的去表达。既使情感是不容易抓住的,但是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3

一、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的意大利文为“Bel canto”,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完美的唱法”,“完美的唱法”包括演唱者的声音、情感、演唱内容、演唱技巧等的演唱艺术的完美表现。但在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中,美声唱法曾经经历了只注重声音、只注重技巧,后面又强调要注重内容等阶段,经历了这些历程后,发现只注重某一种元素都很难打动观众,所以形成了当今技巧、内容、情感协调演唱的“美声唱法”。探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宗教音乐。当时教堂中的圣咏演唱受到宗教建筑拱顶的影响,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同时音调的高低起伏产生多音现象,激起人们探索多声部音乐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两个简单声部的“Organum”,复调音乐“Discantus”、“Moteta”等。从中世纪开始,圣咏演唱一直由女性担任,直到1586年,圣保罗教皇下令禁止女性在会中说话,在圣咏演唱时,为了弥补女高音的空缺,使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他们的声带短而窄,肺活量大,演唱时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气魄,能自然地把真假声融为一体,高音时能利用真假嗓,找到所谓的“头声”。他们的音色类似女高音或次中音,阉人歌手使演唱进入一种被升华的美妙境界。阉人的这种演唱方式一直收到宗教和其他人群的广泛接受,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日益深入人心,强调要以充满活力的音色来体现神的威力,而之前空虚的、阴暗的音色被替代,从此,阉人歌手被废除,但是其独特的发音方式和声音形象却被保留下来,从而形成所谓的美声唱法。

由于美声唱法延续着早期阉人的发生方式和声音形象,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打开喉咙,讲究声音明亮、纯净,旋律连贯、匀称,装饰音优雅精致、吐字清晰、气息良好,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通过对歌唱者的声音位置、共鸣运用、气息控制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塑造出美好的歌声。

二、美声唱法在艺术歌曲中的实践与运用

艺术歌曲有别与民歌、通俗歌曲、宗教歌曲等,它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中国的艺术歌曲产生与二十世纪初,早期的“海归”吸纳西洋调式与和声体系来演绎中国的古诗词,以西洋乐器的伴奏,并且以独唱的形式来完成,如青主的《大江东去》就是根据苏轼的《赤壁怀古》谱写而成。从此之后,大量的艺术歌曲涌现。

(一)美声唱法在古代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实践与运用

所谓的古代诗词艺术歌曲就是作曲家将中国古诗词与西洋创作技法的产物,古代诗词艺术歌曲是美声唱法“本土化”的典型实例。如《枫桥夜泊》,在伴奏上,此作品整体通过钢琴低声部双持音来表现“钟声”,中间声部的装饰音与音阶来表现潺潺流水,在演唱上,侧重于古风的把握,长音的演唱,口腔无需用力,旋律单纯,口型随音符而变化,长音节拍末时有规律的按动,从而形成独特的声音律动。从达到对古风吟诵的表现。在词曲的结合上,演唱者首先要深入了解词的意境,结合美声特有的音色和强调将其表现出来。《枫桥夜泊》这首诗充满了忧伤的情绪,所以美声的演唱方式不可以太明亮、奔放,而采用含蓄、沉稳的音色来表达。在演唱力度上,要突显古诗词的阴阳顿挫的节奏和韵律,比如头一句词的意境是安静、默然,在力度上以中弱展开描写,“霜满天”则是高音区到中音区的六度大跳,由强渐弱结束;第二句是延续上句的情感和力量,第三句是整首诗的转折,音调逐渐增强,情绪开始浮动,第四句的“钟声”处使音色达到最强,也是本曲的高潮,是所有景物中唯一的响声,愁思情绪达到了顶峰,而到“客船”则逐渐减弱,恢复了平静,美声演唱时的强弱变化、首尾相呼应,跟诗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二)白话诗词艺术歌曲

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学,从而白话诗产生,白话诗结合中西音乐,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歌曲艺术。其在创作手法上引用西洋创作技法,同时还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比如保持了美声唱法演唱特点的基础上除了歌词上用中国的白话诗之外,还将西洋的大小调过度到中国的五声调式。如刘半农与赵元任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该歌词是一首白话诗词,整首借物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风格清晰优美。作曲家赵元任在创作时采用变奏的曲调,每段以引子——变奏——主题——尾声为基本框架,为凸显该诗内在的情绪变化的特,采取三拍子的节奏,而不是西洋的华尔兹,此曲分为四段,随着感情的不同,这四段的演唱情感渲染不同。歌曲的前奏,小提亲演奏奠定了整首歌曲的主旋律,采用三度小跳进来表达春天到来、万物苏醒的欢快心情,美声演唱是力度柔和,气息平稳流畅。第二段中,借景抒情,情绪开始出现起伏,演唱时,开始延续前一段的平稳气息,唱到“啊”时,情绪开始起伏,此时演唱这音量要比前一段要大一些,口腔也要大一些,直到最后的“教我”缓缓减弱至结束。第三段是整首诗的情绪转折,所在曲调上e小调转为G宫调,使“燕子说的话让我不能不想他”的情感得到升华。演唱时气息的运用力度要准确表达急切、期盼的思绪。第四段中的众多描绘,表现了焦虑与惶恐之情。在曲调上转回了E宫调式,情绪更为明朗。整首歌曲情绪波动起伏,变化丰富,耐人寻味。

三、结语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已进两个世纪,在众多的演唱家、作曲家的努力下,如今的美声唱法已经在中国根深蒂固,结合中国特有的强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演唱方式。美声唱法在古代诗词和白话诗词中的具体实践,是美声唱法在“本土化”具体实践中的一种,它的完美融合,为其他方向的美声唱法“本土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史永清.试论美声唱法在当代蒙古族长调歌唱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影响[D].上海音乐学院,2008.

[2]张伟娜.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李署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晨枫.当代中国歌曲艺术史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浅议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篇4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特点 比较

一、美声唱法的介绍

美声唱法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它包括了歌唱的科学方法和声乐美学观点、声乐技术理论及统一的声乐教学原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歌唱方法。美声唱法采用科学地发声练习,它的特点就是音色优美,发声自如。演唱者通过对发音位置的准确掌握、气息运用自如来追求发音的本质美,追求声音的力度、发声的通畅。歌唱者的演唱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美声唱法。演唱者完全领悟美声唱法的风格,演唱者的发音自然优美,演唱过程中的声音均匀;对华丽的音乐作品演绎的极为自如。

二、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唱法是包括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声乐的歌唱艺术方法和流派唱法的总和。如流行音乐、戏曲、曲艺、艺术歌曲等。民族唱法以我国文化与语言为基础,融入了科学发声方法。它展现了民族气质,符合广大人民审美标准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历经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歌唱体系。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北方民歌豪放粗犷,江南民歌委婉阴柔,高原民歌高亢挺拔,牧区草原民歌自由辽阔[1]。民族唱法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在民族新唱法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地继承了古代传统歌唱技巧,有合理地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有益部分。最终,使民族唱法音域宽广,声音圆润,真正走向了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歌唱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是,两种唱法在发音方法上又有相同之处。系统比较两者的共性与个性对于我国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和歌唱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民族声乐的题材来源于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是民间歌舞音乐,反映了人们的民族文化特性。民族唱法的表演形式较少采取合唱与重唱的形式,多以独唱和对唱的形式;民族声乐追求清纯、高亢的声乐美学效果,突出了东方艺术特征。

美声唱法源于世俗音乐的歌剧艺术,其题材内容为宗教、宫廷以及市民的生活题材;其表演形式主要为西洋大、小调式的合唱、独唱、重唱;美声唱法追求圆润、丰满、浑厚的声乐美学效果,展现的是西方音乐文化特征。

在声乐艺术理论体系视角来看,民族声乐强调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在嗓音发声上,民族声乐偏重研究的是歌唱呼吸和歌唱语言理论,忽视了嗓音歌唱发声机制原理、歌唱共鸣原理。美声唱法的声乐理论吸收了自然科学如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成果,掌握了歌唱发声的内在规律,构建了科学的歌唱体系,实现了歌唱艺术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2]。

(1)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共同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采取科学的发音方法,都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首先,两者呼吸位置相同。歌唱发声的实现依靠呼吸,民族唱法讲求丹田之气,而美声唱法则讲求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呼吸,两者的呼吸方式相同。其次,两种唱法的高音位发声都是鼻腔以上,额头眉心之间;再次,两种唱法都提倡打开喉咙歌唱,促使声音流畅自如,使演唱者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最后,两种唱法要求演唱者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声情并茂地去表演。

(2)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个性。首先,两者在共鸣器官的运用上相异。美声唱法要求所有共鸣腔同时并用而产生整体共鸣效果。即五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喉咽腔共鸣、胸腔共鸣。而我国的民族唱法主要使用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其他方式的共鸣较少使用。

其次,两者的语言与咬字方法的相异。美声唱法的语言较多使用意大利语。其特点是元音单纯,音节响亮,便于共鸣的形成与释放,意大利语在发音过程中更顺畅和连贯。美声唱法在咬字上与民族唱法有着明显差异。美声唱法通过声音的共鸣来表达情感,美聲唱法的咬字要让位于发声与行腔。民族唱法以情感作为歌唱的统帅,将情感融入到歌唱方法上,比如民族唱法特有的苦音,以情带声,使人感到演唱者内心的悲伤的效果,达到了表演的声情并茂。民族唱法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旋律表现字的声调和语言韵味,演唱者要咬清字,咬正字,达到“字正腔圆”是的美学原则。此外,民族唱法在音色上由于共鸣管道短而窄,音色的特点是甜、脆、亮、圆。而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是竖咬字、窄咬字、靠后咬字,在音色上就是声音圆润,有厚度。

再次,民族唱法更突出润腔和韵味。民族唱法的润腔,是演唱者的表情与技巧的结合,对声音旋律有润泽作用。演唱者通过滑、擞、颤等手法润饰,细腻地表现了歌曲的韵味,这是民族唱法区别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

最后,美声唱法具有多样性的演唱类型。在美声唱法中,演唱的类型包括高雅优美的抒情性演唱;轻快、灵巧的装饰性演唱;奔放的戏剧性演唱;饱满、浑厚的朗诵性演唱[3]。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类型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但是,根据我国地域的不同、民族特点的不同等因素,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个性化特色演唱。这是不同民族在各异的生活环境中,民族性格和音色追求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演唱方法和类型[4]。

四、结论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歌唱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但是,两种唱法在发音方法上又有相同之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采取科学的发音方法,都是高位置,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声的个性表现在两者在共鸣器官的运用上相异;两者的语言与咬字方法的相异;民族唱法更突出润腔和韵味;美声唱法具有多样性的演唱类型,而我国不同民族产生了个性化特色演唱。

参考文献:

[1]田洁.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5

[2]张传国. 美声唱法特征分析.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128

[3]石险峰. 浅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共性与个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50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5

近些年来, “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多在电视、广播上频繁出现, 并且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欢迎, 为丰富广大人名群众精神文明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定义上有很大的区别, 决定不可混为一谈, 要想真正剖析“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两种的关联性必须从概念定义上加以区分理解。

一、什么是“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遵循声乐艺术的基本原则, 以情感为核心, 以口语化为基础, 把声、情、形体动作及话筒使用等技巧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演唱方式和方法, 并非我国本土文化。其最早是有上世纪80年代从外国、港澳台地区流行歌曲的磁带的录制传入我国大陆, 随后一部分港澳台歌星登陆我国大陆, 在我国文艺界时而久之逐渐形成“通俗”这一唱法。但是什么是“通俗唱法”, 为什么叫做“通俗唱法”, 这一概念至今没有一本介绍有关此唱法的声乐著作, 或是有关权威人士对其做过准确的阐述, 以及下过准确的定义。只是大部分人根据演

唱效果、生理结构或者自己个人的理解为:气声唱法、轻声唱法等等, 这些定义听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笔者在此对“通俗唱法”进行一下几点的总结:

(一) “通俗唱法”的表现形式:

表现服装新颖符合现代潮流气息, 贴切的符合舞台演出, 对采用现代电子技术的运用, 演出者对麦克风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演出效果, 演出台上台下呼应配合便于现场节奏的调动。

(二) “通俗唱法”的演出风格和技巧:

其演出风格多种多样, 或轻声或粗声、或柔或哑、或假或喊等多种演唱风格。在演唱技巧方面注重语言音律和装饰性技法, 例如:刘德华的颤音, 歌手在演唱中上下滑音的运用等等。

二、什么是“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指的是从某个角度、某个侧面,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 表达人们的感情意愿, 配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采用通俗唱法, 从而拨动群众的心弦, 引起相应的共鸣。它早期多为商业创作与演出, 活跃于城镇, 与有着浓郁色彩的民间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并且, 它也不像艺术音乐那样稳定和规范。因此, 很多人认为它不同于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 泛指一种较通俗易懂, 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通俗歌曲”对很多人来讲, 在概念上没有十分清楚的定义。在上世纪末, 曾经有人讲“流行歌曲”正名为“通俗歌曲”。但什么是“通俗歌曲”其内涵和外延?很多人认为日常生活小调就是通俗歌曲;港澳台歌星演唱的就是通俗歌曲;用通俗唱法演唱的就是通俗歌曲等。在此笔者认为通俗歌曲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 能够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理解。

(二) 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和需要。

(三) 在社会中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由此看来“通俗歌曲”与“流行歌曲”有很大的相似处, 其关键在于其群众性、通俗性, 而这种特性就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 通俗歌曲的民族特性, 带有明显的特定时期的特征, 在历史的发展中通俗歌曲以民族音乐为生长土壤, 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第二, 大众性, 通俗歌曲多为现实生活中口语结合音乐旋律, 好听易于上口, 记忆深刻, 便于传播;第三, 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通俗歌曲表现的多为现实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或广大群众中生活最接受的, 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三、“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的关联性

通过对“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二者的关联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通俗”二字, 但并不是完全意思的通俗。“通俗歌曲”中“通俗”是指歌曲的民族性、生活型、大众性。而“通俗唱法”的“通俗”是指表现形式的和演唱方式所具有的风格特点。二者是相互区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通俗唱法”一定要有相应的“通俗歌曲”加以表现。“通俗歌曲”的创作带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为“通俗唱法”提供了良好丰富的作品来源;“通俗唱法”为“通俗歌曲”提供了相适应的表现方式。“通俗歌曲”是相对于“艺术歌曲”而言的, 其社会属性注定其创作作品的多样性, “通俗歌曲”为展现歌曲的特性必然不拘于单一的演唱方式。随着“通俗唱法”的不断发展, 体系的不断完善, 更好的展现了“通俗歌曲”内在的感情世界, 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从而更加刺激“通俗歌曲”的创作。二者如此相互关联, 共同促进“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的共同发展。

由于通俗歌曲中特定的社会属性的发展, 其歌曲更新和群众的审美变化, 使通俗歌曲比其他歌曲艺术形式更新更会, 周期更短, 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对而言, 在通俗唱法中对于音乐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 所表演时运用的演唱方式和表示方法上也在不断的变化进步。总之, 当今通俗歌曲和通俗唱法的存在, 如此被人们广为接受传播, 对通俗歌曲和通俗唱法的探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晶.音乐知识与鉴赏[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天礼.通俗唱法歌唱要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6

一、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的咬字吐字问题及其原因

(一) 问题表现

1.字头不准

汉语歌曲一般以普通话为基础, 而普通话的发音多是以辅音为开头, 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过程中, 字头的咬字要短促而轻巧, 这样才能咬准发音。但是国内不少美声演唱者在字头咬字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喷口”现象, 出声字音含糊不清, 找不准字头着力点。比如, 把“光”字发出“王”音, 把“唱”字发出“昂”音, 都是着力点不准造成的, 严重影响歌曲演唱效果和情感的表达, 造成观众听不清歌词, 降低听觉上的美观度。

2.字尾不清

字尾即归韵收声, 是字腹的归宿, 又是下一个字头的准备, 是咬字吐字发音中即将结束的阶段。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 字尾方面主要存在“不归韵”问题, 将字腹唱得较为饱满, 造成字尾咬字吐字仓促, 好像没有收音, 给听众一种没有唱完的感觉。此外, 过早的进入字尾阶段的演唱会降低字腹声音的饱满度, 造成字尾的演唱太重, 占用下一句字头的发音时长, 出现字与字之间断裂, 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

3.声调不正

对于一首歌曲而言, 声调的变化体现的是曲谱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 然而一些美声演唱者在演唱汉语歌曲时不够重视声调, 造成“倒字”、“音不正”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歌曲演唱的整体性, 演唱效果较差。

4.咬字吐字技术方法匮乏

部分美声演唱者认为只要唱好意大利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就可以了, 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练习较少, 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汉语歌曲的美声唱法练习, 造成咬字吐字技术方法比较匮乏, 从而演唱中出现咬字吐字不清的情况, 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

(二) 原因分析

1.意大利语与汉语的元音存在差异性

目前, 国内各大音乐院校美声唱法教学中, 基本都是采用意大利语的5个纯元音进行发音训练, 发音时口腔的内张力和开口度都不同于汉语, 汉语演唱时的声音要洪亮, 共鸣也比较丰满。由于掌握的美声发音技巧是采用意大利语的纯元音练习得来的, 一些演唱者用美声唱汉语歌曲元音时习惯性的使用意大利元音的发声技巧, 而意大利语元音发音技巧过于强调共鸣效果和元音的响亮程度, 使子音不干扰母音的腔体共鸣效果, 很容易造成字头咬字吐字不清, 出现“喷口”情况。

2.意大利语与汉语的语言音节存在差异性

意大利语与汉语的语言音节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尾上, 正是因为这个差异, 演唱者用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时, 字尾部分才会出现咬字吐字不清的情况。在汉语歌曲中, 有的字尾部分是单韵母的字, 这部分字是没有字尾的, 可以采用意大利语音节中的字尾演唱方法, 不用归韵收音, 只要发音完整不走形即可。如, “妈妈”, 把“a”唱完就可以了。但是, 有的汉语歌曲字尾部分的字不是单韵母, 如“ang”、“ing”等, 演唱时需要归韵收音, 如果采用意大利语的发音技巧就会出现不归韵, 归韵过早或过晚, 归韵太重等现象。对于汉语歌曲中的字尾部分, 进行“ang”、“ing”等演唱时, 应先保持口型不变, 直到最后刹那才脱离这个结合体, 然后在“ng”上收音, 这样的唱法才符合汉语歌曲字尾部分的咬字吐字规律, 但意大利语的美声唱法中没有涉及到这一点。

3.意大利语与汉语的语言音调存在差异性

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意大利歌曲基本不用考虑声调问题, 因为意大利语是语调语言便于直接表达, 但是汉语歌曲的声调语言要复杂很多, 如美声演唱中不考虑声调问题, 就会出现“调不正”问题。一些美声演唱者演唱汉语歌曲时, 不认真分析歌词声调规律, 没有很好的考虑音乐旋律与歌词声调的结合问题, 只按照旋律唱出歌词, 难免出现“调不正”、“倒字”等现象。

4.缺少美声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练习

在美声演唱学习中, 很多学唱者比较重视发生技巧的训练, 经常练习意大利语的美声演唱技巧, 对汉语歌曲的美声演唱训练不够重视, 忽视了对汉语歌曲咬字吐字的练习, 直接造成咬字吐字的技术方法比较匮乏。这种不重视、不多加练习的行为, 是绝大多数学唱者身上都存在的, 不利于掌握美声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技巧。

二、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训练技巧

(一) 注重发生练习, 加强对咬字吐字技巧的训练

常言道,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演唱者要想避免出现字头不准、字尾不清等问题, 就必须加强发声练习, 掌握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时的发声技巧, 唯有这样才能克服“发声障碍”。在练习过程中, 大量的练习意大利语的美声唱法与汉语歌曲的唱法, 并把两种唱法相互融合, 清楚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 在融合练习中逐渐找到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感觉。然后, 着重的练习咬字吐字的技术方法, 认识到歌曲是不能脱离歌词与音调而独立存在的, 了解歌词的内涵、声调的规律、歌曲的中心思想, 强调汉语歌曲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发声练习, 根据汉语演唱的特点调整美声演唱时的咬字吐字, 从而更加流畅、清晰的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

(二) 从民族传统声乐中汲取养分, 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咬字吐字方法

我国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向来十分强调“字正腔圆”, 比较重视语言发音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对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 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 借鉴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中的理论方法, 如“四呼”、“五音”、“十三辙”等,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美声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吐字方法。

在字头演唱中, 可以借鉴“五音”中的声母演唱方法。所谓的“五音”就是咬字时, 由喉、舌、齿、牙、唇五个不同部分阻气, 形成不同的辅音。演唱者学习“五音”的发声方法掌握不同部位的发生技巧, 在练习中能帮助学唱者咬清、咬准、咬稳、咬狠、咬短, 把字头部分咬正。

在字腹演唱中, 可以借鉴“四呼”的演唱方法。“四呼”演唱有四字要诀, 即“开、齐、撮、合”。掌握“四呼”的方法, 发声会更圆润、通畅, 利于增强美声演唱汉语歌曲的演唱效果, 提高演唱的整体性。

在字尾演唱中, 可以借鉴“十三辙”的演唱方法。“十三辙”演唱字尾部分时, 比较重视归韵收音, 要求把每一字的辙韵和尾音的特殊归韵收音控制好, 确保了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连贯连接, 掌握了这一字尾的咬字方法, 对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是大有裨益的, 可避免出现“不归韵”等情况。

(三) 把握声调的运用和规律

在汉语演唱中, 声调不正, 不仅会影响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和准确度, 还有歪曲语义。所以, 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时必须严格把握声调的运用和规律, 顾及到每一个字的声调。在演唱前, 演唱者要认真分析每一个字的声调规律及其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把控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声调, 这样才能确保发音准确。唱阴平时, 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保持正、静、舒、缓的特点;唱阳平时, 把音调圆滑的向上挑;唱上声时, 要先降后升的演唱;唱去声时, 要迅速的把字调从上往下滑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美声演唱汉语歌曲时存在字头不准、字尾不清、声调不正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 应根据意大利语美声唱法和汉语唱法之间的差异性, 进行大量的演唱发声与咬字吐字练习, 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犯方法。同时, 还可以从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演唱理论方法中借鉴可用资源, 对字头、字腹、字尾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 并分析汉语歌曲中每一字的声调规律, 从而实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

参考文献

[1]孙彬.美声唱法演唱汉语声乐作品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2]李新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 2014.

[3]德吉措.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探讨[J].戏剧之家, 2015, 10:79.

[4]禄德会.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的咬字问题分析[J].北方音乐, 2015, 07:139+141.

[5]李晶.论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咬字问题[D].吉林大学, 2011.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7

一、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二、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的毫不费力。三、通过聆听赏析意大利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欧洲出现了阉人歌手,他们将美声唱法推向了巅峰,在声乐史上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美声唱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他们的演唱过分炫耀技巧,演唱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崇尚艺术的现实性,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19世纪后,美声唱法有了新的发展,以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与迈耶贝尔等人的法国歌剧大胆地采用了男女生以取代阉人歌手。到19世纪中叶歌剧中的咏叹调成为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演唱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以后的美声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嗓音研究方面已取得辉煌的成就。20世纪初,随着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的声乐论著《我的歌唱艺术》的问世,她集40年来的演唱经验,通过实践性的论述,把古老的意大利美声歌唱学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美声唱法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十世纪以来,美声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声集中地体现了美声唱法的优势和特点。把美声歌唱学派的歌唱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人们所理解的美声唱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那就是以意大利歌唱发音技术为基础传统的歌唱方式。它包括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整个唱法。虽然其中融合了各国家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是基本的发生要求是相对一致的,因而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谓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 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文明的音乐文化,创造出了优美动听的民歌,从风、雅、颂到今天的新民歌,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唱法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量的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一些优秀的民歌手被选送到音乐院校接受正规训练,使民族声乐步入了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如才旦卓玛、黄虹、鞠秀芳、郭松、何继光等,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刘胡兰》、 《海霞》、《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相继问世,给民族声乐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新一代的民族声乐学派传承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我国民族风格的原则上,在高音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解决了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问题,这是民族唱法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如此, 在我国,通过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或通过民族化的美声唱法,同样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喜爱。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岩口滴水》,歌剧选段《清凌凌的水, 蓝盈盈的天》等,在演唱时强调呼吸深度、声音的通畅,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气息的支持与对抗以及高音区运用关闭或掩盖的方法来找到转换之后的最佳高音等方面,均作出了与美声唱法一致的要求,但某些要求如旋律的运腔等方面又突出了民族的风格与特色,使之更具民族唱法的韵味,这便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有些歌曲如《那就是我》、《生命的星》、《我爱你,中华》,歌剧选段《不幸的人生》等,则属于民族化的美声唱法。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8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简介

当今在乐坛中, 民族唱法其实是从传统声乐唱法上来延续的, 我国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族唱法也有了不断的提高, 不仅能从唱法中体会到人民的生活和喜悦之情, 这种唱法让我国的音乐舞台上绽放出奇特的光彩;而西方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音乐演变而来的, 是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步形成的, 这种唱法本质上是不能脱离宗教音乐影响的, 随着这种唱法的发展, 人们渐渐觉得这种唱法并不能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所以就自己慢慢摸索, 最后, 形成了现在的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我国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 我国的民族歌曲主要题材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主要题材是民歌、说唱艺术和民间戏曲, 音调主要是以五声民族调式。

而美声是意大利的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 美声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题材多是宗教, 宫廷等世俗题材, 有合唱, 重唱, 独唱等类型。民族唱法的民歌主要是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民歌, 而美声唱法是西洋各民族的民歌, 这叫做“谣唱曲”。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的发声的时候, 声音是比较靠前的, 主要是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 用到胸腔共鸣的地方很少, 所以真声就比较明显, 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单薄, 发音在口腔时, 口腔用力就比较大, 唱到高音的时候, 越到上面, 声音则会越小, 其中, 咬字是比较重要的, 这就要讲究嘴皮子的功夫了, 这样才能体会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唱法对声音美感的要求是委婉, 高亢, 而且富有穿透力, 还同时又要有线条感, 其中, 最属戏曲歌唱方法最为经典, 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民族唱法中的线性感就是从它这来的。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由于美声唱法是西方的, 所以它就秉承了西方那种自由的意识, 同时还具有立体审美意识, 这和西方的绘画也是息息相关的, 西方的文化都和空间感是有关联的, 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美术上, 所以要求声音也要是立体的, 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声音的单一性, 所以, 发声的时候, 无论在哪个区域, 共鸣腔体只是共鸣的比重略有不同罢了, 美声唱法是要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的, 其中, 最为经典的要数, 帕瓦罗蒂的连唱九个胸腔共鸣的high C, 这就体现了西方人追求审美的具体表现。

四、民族唱法之于美声唱法的不同点

我国的民族唱法是可以追根溯源到古代的, 古代的音乐理论中, 提到的最重要的, 又是最为讲究的就是歌唱时候, 呼吸的问题, 并且对此十分重视, 并做了全面的研究, 也提出一些很好的观点, 比如说:“能调气者方善歌, 音盈自脐间出, 理气而噫其词, 既得其术, 可致响谷遏云之妙音。”, 一直到今天, 这些古代人民的智慧, 都让后人敬佩不已。

民族唱法的呼吸讲究的是用“丹田之气”来呼吸, 则最高境界莫过于“气沉丹田, 天庭虚空, 气盈声满, 两肩轻松。”这可是民族声乐歌唱家郭兰英形容民族唱法的, 所以, 丹田之气则是最为正宗的, 所以,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 就要练习用丹田之气来发声。

另外, 民族唱法主要是以真声为主, 所以音调就比较高亢又有穿透力;而且民族唱法的声音十分具有个性化, 手法变化种类也多种多样;民族唱法则是头腔共鸣加上口腔共鸣结合起来的, 而且口腔着力点比较大, 同时也极具弹性。民族唱法的共鸣技巧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的, 所以共鸣的音色就是会展现出比较清亮, 柔美, 通彻的感觉。

五、美声唱法之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美声唱法的音质比较统一, 音色比较优美, 这是因为用了声带振动频率的关系, 用发音变化和咽喉部分的自我调节, 就可以完美的控制声音频率, 这对美声的唱法是有很大的帮助。

美声唱法的音域比较宽广, 一般美声唱法都能唱到两个八度, 甚至是能够达到三个八度。

除此之外, 美声还充分利用了人体的咽喉腔共鸣, 口腔共鸣, 口咽腔共鸣, 鼻咽腔共鸣, 头腔共鸣, 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这些都可以完美的发出那些动听的声音。

美声唱法一般来说, 它的气息都比较通畅, 所以声音会显得比较连贯, 因为它是使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 在歌唱界来说, 都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而美声则是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咬字方法, 就是用牙关和嘴角咬字。另外还要应用自如横式唱法和竖式唱法。

美声还有一种是哭腔的唱法, 这种唱法不仅可以排除声音的紧张, 还可以和情感巧妙地配合。

美声的声音是具有极强的韧性, 无论是音强音弱, 都要让它体现在气息和声带上, 这样就能听到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

六、民族唱法的美声唱法具体发声的比较

民族唱法的气息着力点比较深, 可是其实是“开肋绷胃”, 意思是要提着气, 这样子的话就会让气息变得浅, 声音变得细, 而且, 民族声乐的呼吸中的换气和气息相互调节也是很有讲究的, 讲究的是一口气, 就要连续不断, 音断字不断, 字断气不断, 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婉转动听, 有时高亢有时低沉。而美声讲究的是“胸腹联合式”, 横膈膜控制着气息, 就是要气息饱满, 然后很自然的吸气, 用横膈膜来控制气流和气息, 这样就可以达到有稳定的气息了, 这样的气息深沉, 坚定, 有活力。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离不开呼吸的,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呼吸是最为正确的, 近年来, 我国的音乐家越来越借鉴美声的唱法和发音技巧, 不仅保留了民族唱法的技术, 也同时吸取了一些美声唱法的技巧, 所以, 在唱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辉煌。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发声上有三种类型, 分别是:真声唱, 假声唱, 高音区假声和低音区真声相结合, 用真声是声带全部振动, 这样会使音量变大, 声音变得很粗狂, 浑厚, 可是这样比较容易受音域的控制;用假声是局部声带振动, 发音的时候是声音明亮, 有极强的穿透力, 可是在中音区和低音区发的声音是比较虚弱的;而高音区假声和低音区真声相结合是比较受到提倡的, 这就会做到真中有假, 假中有真, 真真假假, 真假难分, 这样就可以弥补单纯用真声或者假声的局限性, 不仅发挥了两者的优点, 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弊处, 此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才会受到提倡。除了这三种以外, 还有的比如说, 喉音歌唱技术, 念白吟唱技术, 和白声歌唱技术等, 这些都是民族歌唱技术中比较独特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歌唱技术, 才会使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好。

摘要:音乐是可以渲染一个人内心的, 其中的唱法分别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西方的, 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的, 它们是建立在不同人文背景, 审美欣赏问题而产生的不同的歌唱艺术。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发声技巧比较

参考文献

[1]马国英.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策略研究——从借鉴美声唱法的角度出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3-10.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9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气息;共鸣;发音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4-02

我们想要学好声乐,嗓音条件固然重要,但是演唱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的声乐发展过程中,纯粹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似乎越来越少。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民美唱法”和“美通唱法”,二者的结合与发展使一些声乐初学者深陷疑问之中。本文从呼吸运用、共鸣腔体和语言发音特点三个方面对民族与美声两种唱法加以比较分析,试图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找出更科学的教学与演唱方法。

一、气息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它也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基本生存能力。《美妙的歌唱法的技术》:“艺术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横膈膜呼吸法,这是唯一能引导充分的气息安谧而不费力地从肺部直达发声器官的方法。”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也曾说过:“谁掌握了呼吸就学会了歌唱。”这充分说明了呼吸运用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美声唱法对于气息的运用要求很高,越是唱到高音区,气息的位置也就会越低,通常在腰部周围。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一到高音区,气息便提到胸腔,下巴便会收紧,喉咙的位置也提了上来,导致高音很难上去。所以气沉、收下巴是唱高音的基本要求。音质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的先天生理条件,而对音乐的领悟以及正确方法的使用则需要后天的积累。

古语有云:“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我国传统的唱法要求唱歌时气沉丹田,丹田气支撑发声。并且把丹田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要求“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概括说来民族声乐演唱中气息的运用重点主要有三,即深、通、活。“深”是指气息要深,把气息吸到丹田处,并把其保持在腰腹四周。民族唱法的深呼吸一般指腹式呼吸,有的时候根据歌曲的需要采用胸腹式的联合呼吸方法,二者相互联系。“通”是指发声器官、肩、胸、颈、下巴要放松自然,避免必要的紧张,以免阻塞气流的输送。“活”是指用气的时候要灵活,根据作品的表现需要,语言色彩变化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气息。表现大气的歌曲的时候气息要深一点,长一点;表现活泼的歌曲时,气息应该轻快点,总之要活学活用,不要用一成不变的气息去演唱不同的作品。

以上两种唱法在运用呼吸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民族唱法气息上一般比较集中,从丹田处到上口腔处是一条直线,声音集中,音色自然而明亮。而美声唱法气息一般集中在腰部四周,横膈膜发力,气息越足,腰部的肌肉变向四周扩张,并且保持扩张。在演唱时,由于气息有腰部力量的支撑,音色浑厚有力,穿透力强。

二、共鸣腔体

歌唱的共鸣是人声的放大器和美化器。共鸣运用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体的共鸣腔体分为: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要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不需要唱的太高,有的不需要唱的太低,只有及时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时,要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唱高音时,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声音高亢有力;唱中音时,主要是口腔共鸣的运用,声音平稳通透;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声音低沉,浑厚。这三种共鸣腔体是美声唱法的基础,也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共鸣讲究:唇、舌、牙、齿、咽、喉自然的松开,上颚轻轻抬起,使其咽腔部位通畅,咽壁肌肉具有张力。

头腔共鸣必须具有鼻腔共鸣和口腔共鸣的支撑才能完成,要出色的完成头腔共鸣,要协调好气息、发声和共鸣之间的关系。

胸腔共鸣是初学者最常用到的,也是最常用错的,一些初学者在练声和演唱音乐作品时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这是错误的。胸腔共鸣发声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巴放松,牙关节自然打开,声音发出时经过胸腔支点,产生振动,使胸腔引起共鸣。

民族唱法多运用头腔和口腔共鸣,位置相对于美声唱法来说要靠前,一般在两眉之间的上方。其主要以头腔、鼻腔共鸣为主,同时加上一些胸腔为辅。练声的时候嘴巴自然张开,抬起笑肌,下巴要自然放下,上腭提起,口腔共鸣比较明亮和靠前。

民族唱法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咬字部分,而鼻腔共鸣的功能恰恰是为了能够到让语言更清晰的表达出来。因为鼻腔和口腔是想通的,而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虽然口腔是咬字发音的主要器官,但是在歌唱中,要想达到演唱的嗓音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而鼻腔共鸣的产生刚好能够弥补口腔共鸣的不足,鼻腔共鸣能够让语言更加清晰,使所表达的音乐作品更加的完整、圆润。由于声音比较集中,也使得歌声变得明亮,细腻。

三、语言发音特点

语言在声乐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与呼吸基本不相上下。人类的语言大致是由两种音构成,就是元音和辅音。语言是表达音乐作品的基础,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语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想要表达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需要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声,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语言和清晰的发音。这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以及发音同汉语语言相比较要简洁的多, 尤其是音节的组成没有汉语那样复杂。意大利语每个音节的字腹只有五个元音,然后就是元音组合。因此,意大利语言特点是元音单纯,音阶响亮,便于歌唱,便于共鸣,便于释放,非常容易形成先后的连贯性、圆润性,听起来显得舒展、流畅、自然优美,有一气呵成之感。

中国的民族唱法在咬字、吐字方面尤为重要,每个作品、每段歌词、每个字,甚至字头和字尾,发声效果都会影响整个音乐作品的演唱。因此,声母的时值很短,不能太长,要求咬字准确、短促、有力,它与韵母结合发声时就可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唱法把咬字发声部位分为:唇音:b、p、m、f;舌音:d、t、n、l;牙音:j、q、x;齿音:z、c、s、zh、ch、sh、r;喉音:g、k、h。

音乐作品中对于语言的具体要求有:歌词在咬字上要清晰准确,掌握文字在发声部位的吐字技巧。注意声母、韵母的变化和字音的准确,掌握作品中歌词的轻声和重读,找出逻辑重音,为歌唱奠定基础。

美声唱法是现如今声乐演唱中非常科学的方法,它独有的音乐魅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和歌者的喜爱。而民族唱法作为中国民族特色的唱法,它独具特色的唱法和多变的艺术魅力已经走向了国际。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唱法作为当今声乐唱法的主流,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方法训练,正确的技巧处理和情感表达。在教学和演唱中,我们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从整体出发,掌握其不同的呼吸方法、共鸣技巧、发声特点。希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能够在自身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推陈出新,出现更多更好的唱法和教学理论,推动着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歌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郝宝珠.浅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钓差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肖黎声.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2).

〔4〕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歌曲的民族唱法 篇10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是因为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特点。中西方的文化基调不同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的享受。

(一)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音域比较开阔,音调的变化非常的明显,舞台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很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一批爱国演唱家将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把握实现了本土化的创作,融合了我们国家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丰富。近些年来,我们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融合,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能为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借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

民族唱法是我们国家非常具有特色的唱法之一,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讲求的是声音上清晰展示,体现的是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民族唱法开始于“新音乐运动”人们追求大众化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即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进行持续的发展和延续,有实现了现代性的发展,个性比较鲜明,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民族的大融合,文化面向世界发展,民族唱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积极的对其他唱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手法。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在表现手法上、发声特点上存在着不同,但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还是能够实现融合发展。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区别

在表演的形式和演唱的方式上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民族唱法展示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在舞台的表现上多结合歌舞音乐为人们带来具有震撼性的享受。二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就趋向于单一性,表演者对于声音的表现力比较注重,在舞台上的表现上不是非常的注重。在文化底蕴上和文化习惯上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中西方文化特点有很大的差异性,西方追求自由奔放、中方强调的民族性和传统化。这样的区别带来了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舞台的表现手法就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发生特点和唱法上带来的体验和感受也会是不一样的。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联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语言上都强调对于唱功的清晰,咬字清楚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讲究的是气息的变化,如何正确的运用呼吸来把握节奏,靠气息来支撑发声。通过发声的技巧和气息的掌握能够实现两种唱法的很好的展示,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情感的融入和表现。在审美情趣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非常具有特色,都没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感受,二者的创作和发展都需要更多相互融合和借鉴才能实现。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入

(一)结合发展背景和表演特色,实现情感共鸣

中西文化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以特定时期的文化发展为背景,艺术源自于生活,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延续创新和展示。舞台表现之所以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方面依托于表演者的舞台表现力,带动起听众的情绪,另一方面就是作品能够勾起听众内心的情感,两种情绪的碰撞能够实现情感的共鸣, 实现艺术的升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入需要对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每一场演出。

(二)丰富表现手段,实现二次创作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但是没有良好的表现渠道和展现手法,再好的作品也不能完全的实现其艺术的价值。情感对于声乐演唱是非常重要的,一成不变的情感体验会给人们带来审美的疲劳和听觉的厌倦。这就对表演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了,这种挑战就需要通过二次创作来实现。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创新是艺术发展和艺术能够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情感的融入是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结合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民族情怀,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加工, 赋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为舞台表现增加更多的内容和活力,带来更好的观众反响和情感共鸣。

随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更加强烈的,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情感融合上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实践。保留原有的特色的演唱风格,融入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表演者具有震撼力的舞台表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为艺术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卢晓玲.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

上一篇:立志成才下一篇:社区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