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的旋律美

2024-07-26

歌曲的旋律美(精选7篇)

歌曲的旋律美 篇1

我们在追求艺术歌曲旋律的如歌美感时, 感受多声立体的色彩画面, 追求旋律的个性化创新、是创作中永远的主题, 中外古今, 概莫能外。重要的是, 个性与美感不仅来自显露于旋律外部的形态特征, 而且也来自旋律内部所隐含的深层民族文化意蕴, 这种文化意蕴, 能较好地体现出旋律的内在品质与风格, 归纳起来, 主要表现为:

一、色彩迷离的诗境美

音乐的造型, 是在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模仿或再现而得来的。日常生活中的鸟鸣、雨滴、风吼、海啸、奔马、列车奔跑等, 体现了事物的各种声音、运动的节奏形态。旋律在模仿它们的同时, 还需要借助和声与织体等其他手段, 为其造型涂上一层感情色彩。因此, 在丰富和声织体的衬托, 调式变化音级色彩的闪现下, 造就了迷人的音响。音乐中洋溢着创造性想象, 节奏在有序中变化, 并在变化中统一。

如《春, 祖国的春天》 (瞿琮词、郑秋枫曲) , 这首歌曲在旋律中运用了以声摹声、动态比拟的手法, 描绘出诗的意境。旋律节奏变幻丰富, 灵活的三连音音刑跳跃奔腾在旋律与织体中, 深情欢愉的音调似布谷鸟的歌声在天空回旋、在大地荡漾;中段明亮婉转的歌声中不时闪现着的调式变化音级, 犹似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 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时而在高音区漂浮、时而在低音区回响, 把布谷鸟鸣唱、欢跃表现得淋漓尽致;曲终钢琴部分左手三连音的连续下行, 右手清脆亮丽的和弦琶音处理, 增强了空间的移动感, 形成了歌曲旋律独特的诗境美。像这样的以声写景、纵横交织的旋律手法, 在新时期此类题材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如《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走向绿洲》、《大海一样的深情》、《帕米尔, 我的家乡多么美》等作品, 或用音色、音区、和声的变化来比拟事物的色彩, 或用旋律线条的曲折来比拟事物的动态, 或用和声、音区、力度、织体的造型来比拟事物的空间层次, 或用主题贯穿的手法使整个旋律在各个声部变化、发展。这些都大大反映出在旋律中纵横交织的多声思维方式。使得艺术歌曲的旋律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并引导听众进入到更大范围的时空去进行审美体验, 令他们感受到一种新奇、新颖之美。

二、气质独特的入俗美

旋律的入俗美, 主要是指透过旋律外部的运动形态, 体现隐含在旋律内部的深层民族文化内涵。它包含着歌曲所描述的民族风情、民俗生活与旋律易于为群众所接受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民族调式与音调进行创作, 使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色彩, 在作品中反映民族的生活、情感以及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是体现旋律入俗美的重要基础。这种入俗不是一味地以强调旋律的通俗来降低艺术歌曲旋律的标准, 而是指旋律在自然、流畅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神韵。其基本特征是返璞归真、平易近人。

中国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从赵元任到当代都具有民歌、戏曲与说唱音乐等多样化的风格特点。运用诗词语言的旋律结合进行形象塑造、意境刻画、情感表达、体现歌曲入俗美的作品也有很多。如冼星海为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的《杨柳枝词》, 以民族F宫调为主调, G商音环绕其间进行为特色, 融戏曲唱腔中拖腔、甩腔、挑腔等元素为一体, 为渲染伤感的情调寻找到了音乐与文学这两种艺术的交合点。

三、调性交织的对比美

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调性变换的手法创新旋律, 在调性扩展的框架内增强艺术歌曲旋律的魅力, 是旋律创作的又一有效途径。变换调性, 在充分挖掘和运用调性对比手法的表情意义上, 比在单一调性框架内创造旋律又多了—种手段, 它可以增加旋律的活力, 可以在调性框架内创造出新的语言和新的表情, 可以在对比中获得新颖别致的旋律, 使旋律产生对比美:

在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 和声对于旋律写作的影响使旋律体现出调性对比的特点。大量的离调和弦、转调和弦、和声模进等手法的运用, 使旋律自然地用现了大量的变化音, 与旋律中动机式展开的音乐发展手法交织在一起, 获得音乐展开的动力, 并使音乐在抒情性与叙述性之间转换自如。

四、挥洒自如的动态美

用旋律 (语言) 的表情功能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是旋律创作的又一显著特征。由于旋律没有表义的功能, 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时, 主要靠旋律中浓厚的感情色彩来完成。一般来说, 人们的内心活动总是要在外部石所表露的, 人们在哭诉、呐喊、叹息、激动等情况下所做出的动作, 诉说时的语调等, 都具有表情的因素。作曲家往往通过这些来捕捉旋律的曲线和节奏特点, 然后再加上调式、和声、节拍、节奏、音区和音色等各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 以此表现出人们内心的各种复杂的感情。这类旋律, 主要是通过声音动态与人类语言音调的亲缘关系, 来比拟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动态。

可见, 艺术歌曲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都是依靠旋律来完成, 它可以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 甚至表达用任何文字或语言都无法表达出的感觉, 是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对听众讲述事情, 使听众在获取来自作曲家信息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王一亮

奏响童话教学“美”的旋律 篇2

关键词:童话教学;语言美;形象美;价值美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20-1在学习的过程中,童话不仅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指南针”,同时还是其认识世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指明灯”,毫无疑问,教材中适量的童话选文是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接受心理才走进教材的,在选文立意和数量上体现了对儿童本位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童话的阅读教学。

一、品读语言,重视体验,感受童话语言美

1.多层朗读,感受童话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教材里的童话大多语言优美、明快,富有音乐美,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因为读的过程就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的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范读很重要。教师以声情并茂、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促进体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学生自读、同桌互读,赏图再读、同学评读等不同层次、层层深入的读书环节,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殿堂。同桌互读,要求学生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帮助找出没读准的字音进行纠正。在合作的氛围里,文本的充分感受与倾听的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有机结合。赏图再读,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再读课文,真正走入童话世界。同学评读,可以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在互相评议的过程中,个性解读文本。

2.关注特点,积累童话语言。不同的童话或同一童话的不同段落,它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段落对话多,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有的段落语言整齐规范,简洁优美,是积累的好材料。教师就要有一双慧眼,发现这些优美的语段,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丰富原始积累。例如国标本苏教版第五册《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凭借,课文中小露珠的所作所为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课文前半部分对话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活泼的小青蛙、可爱的小蟋蟀、漂亮的小蝴蝶与小露珠进行对话,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的外表美。后半部分描写小露珠滋润万物的美丽景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小露珠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被小露珠滋润的一种植物,来夸夸自己的美貌。这样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以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

二、启发想象,角色扮演,体悟童话形象美

1.培养想象,丰满童话形象。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想象力的一种文体,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富于幻想。在低年级的童话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幼化成形象的画面,并抓住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丰满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如《这儿真好》是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写了一只小熊居住在荒岛上很孤单,在白云的启示下,小熊在岛上种树,终于迎来了许多朋友。这个故事是让我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设可爱的家园才能找到朋友。一年级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故事性强的特点,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以小熊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走入童话中,通过角色体验来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文意。如读到“小熊种呀种”这句时,引导学生想象小熊种树的情景,把“种呀种”这样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知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一只勤劳肯干的小熊形象跃然纸上。

2.深情演绎,活化童话形象。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游戏表演是他们最热衷的活动之一。《蚂蚁和蝈蝈》是小朋友们喜欢的一篇童话。文中有两处空白:“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课文一语带过,没有具体描述。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说话的环节,“蝈蝈自由自在地乘着凉,它们看到蚂蚁在劳动,还笑话蚂蚁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呢?”用“他们有的……有的……个个……”这样的句子来想象并后面的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感受。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自己的表演再现蚂蚁的勤劳、幸福及蝈蝈的懒惰、又冷又饿的可怜样。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用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他们有机会动脑想,动身演,动口讲,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丰富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受,对提高低年级学生朗读水平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多维视角,研读文本,挖掘童话价值美

1.作者视角: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每一篇文章都表达一定的主题,透露作者的价值取向。对文本基本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是解读文本的最低要求,也是进行创造性解读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从作者的视角思考文本的基本意义,把准作者的价值取向。

流行歌曲的旋律线规律探究 篇3

一、流行歌曲旋律线的形态及其表现

歌曲旋律线是乐音运动的轨迹, 也是音程的连续进行所构成的单音的线条。更是歌曲旋律中音高变化所呈现出来的相互关系。而歌曲中情绪的表达是由不同的旋律线来担任。从线条序进的方向来说, 流行歌曲的旋律线条进行是极其自由和多样的, 可以向上方、下方发展, 也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同一高度。在进行的方式上, 上升和下降可能是平滑的, 也可能是急剧的;可能是直线式的、也可能是阶梯式的。

二、流行歌曲旋律线的走向

1. 旋律线的同向进行

同向进行是一种旋律的发展手法, 它主要体现在同音的反复上, 又被称为“静止”的旋律发展。同一个音连续出现多次, 其中的节奏可以变化, 也可以不变化。在当今这样的流行歌曲例子很多, 如:李宗盛词曲的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 其旋律线为:

在流行歌曲中, 很多RAP歌曲同向进行的例子就更多了, 如周杰伦作曲的《爷爷泡的茶》其旋律线为:

2. 旋律线的斜向进行

旋律线的斜向进行也是一种旋律的发展手法, 它主要体现在上行和下行的运动方向上, 又被称为“动态”的旋律发展。从运动性质上可分为级进和跳进两种。级进是指旋律中的两个音之间, 按音阶的音级顺序作二度音程的上行或下行。级进是旋律不间断性和流畅性的体现, 是旋律线的基础, 是形成线条的因素。德国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欣德米特说:“真正的旋律构成单位是二度。”级进易于体现自然松驰、圆润平滑的感受, 表现相对安谧平稳的情绪。级进的音乐效果具有平稳性, 适合表达叙述性的音乐形象。如付笛声作曲的歌曲《知心爱人》其旋律线为:

除了旋律线的级进外, 跳进在流行歌曲中应用很多。跳进:三度以上的旋律进行。跳进常给人一种宽广和破坏不间断性的印象。它不仅是加剧紧张性和增强力量的重要方法, 是形成音乐棱角的因素, 也是使旋律的表现力个性化的重要手段。跳进常易体现开阔、有力的感受, 表现高昂突进的情绪。它可以分为上行跳进和下行跳进两种类型。上行跳进的音响效果具有推动性, 跳跃的度数越大, 推动性就越强;下行跳进的音响效果显得较为沉重, 跳跃度数越大, 音乐的形象相对越显得沉重。如:李宗盛词曲的歌曲《爱的代价》其旋律线为:

三、流行歌曲旋律线的一般规律

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 旋律线的写作不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而且也要适应歌曲发展的规律。很多初创者在灵感的驱动下, 只顾一时的激动, 而忽略了很多手法和规则, 以致出现上下句的旋律失衡, 情绪表达错位等问题。第一, 级进与跳进交替使用。级进与跳进, 虽然在旋律线条的某些部分单独出现, 但从整体看, 多是级进与跳进的混合运用。它们从表现某种情感出发, 结合其他表现手段, 为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服务。就像我们的生活节奏一样有缓急, 音乐的张驰有度, 会让音乐生辉。由于级进与跳进的功能正好相互互补, 所以级进与跳进的交替是流行歌曲的旋律线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第二, 流行歌曲的旋律线要注重流畅性, 以口语化为原则。现在国内流行“口水歌”, 就是在一段时间里, 大街小巷里, 不停地播放, 男女老少都会哼。它的创作要求不一定写得很好, 但却很上口, 容易被传唱。因为“口水歌”的旋律线就是注重了流畅性和以口语为原则。如流行歌曲《两只蝴蝶》等;第三, 流行歌曲的音域以中音区为主。由于流行歌曲都是用自然声演唱, 所以它的音域在一定的程度上要受人声音域的局限。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一般流行歌曲的音域要在两个八度范围内, 最佳的范围要在9—13度之间, 11度左右的流行歌曲最常见。如歌曲《听海》音域为“a-e2”共12度;第四, 流行歌曲的旋律一定要有高潮点。歌曲的高潮点一般在“黄金分割点”, 也就是这个歌曲的61.8%处, 如歌曲《不是我不小心》等等。

总之, 优秀的流行歌曲中, 旋律的进行总是各种旋律线条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巧妙编织。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 将不同形态的进行有机地结合, 伴随着情感的涌动而起伏。

参考文献

[1]尤静波:流行歌曲写作[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

意境美:诗歌教学中的主旋律 篇4

关键词:诗歌意境美情感教学

诗歌的意境之美,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从幼儿园到中学,每个学生接触的诗歌不下百首,然而很多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对诗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之美还没有认识,对诗歌中的意境之美也没有真正深刻领会。那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进而领略诗歌营造的意境之美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颇为关心的话题,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所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愿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融入自然,投身大自然的怀抱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我们接触较早的一首唐诗。诗的意境之美,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说智。我们不防静伫心思,细心留意一下春雨中的婀娜多姿的杨柳,你就会深刻体悟到作者“青青”二字用语的的巧妙,准确。同样,当我们走进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暖暖的春风中,随风摇曳的柳枝,在这缠绵的季节,惬意的风景中,不惹出千万思绪才怪。

二、展开想像,激发广阔的思维空间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长诗,很多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枯燥。但是如果把现实中的街灯与天上人间联系起来,我们就会产生对另一个世界的许多遐想。冯延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用“泪眼问花”写妇人的悲哀孤独,无人可问,只好问花了。用“飞过秋千”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秋千正是她同丈夫恩爱的见证。现在丈夫出外游冶,睹物思人,此情此景,可谓情之真,意之切,不免让人黯然伤神。

三、情景置换,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被喻为“意境美典范”的《再别康桥》感人至深,震撼人心。“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正是把作者对母校的眷顾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如果我们让学生重返故校,回温一下当时离开校园时的情形,就不难体悟到作者的心境。

四、乐于比较,领略不同的意境之美

同样表达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写得感伤,深沉,执著,把作者对祖国坚贞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席慕荣的乡愁则写得细腻,缠绵,表现得是女诗人的万般柔情,却同样感人至深。对比中我们感受不同的诗歌魅力,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的产物,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果。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

旋律美:音乐传播的必要条件 篇5

旋律是曲调的线形轮廓, 高低、长短、曲直等多种元素可以尽在其中;旋律也有表现社会形态的属性, 通常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的质量。欣赏音乐时, 旋律也往往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作品的最终价值, 应该是在传播中产生审美效应和教育功能。其实, 音乐传播就是在“传”和“播”的连锁反应中最终完成的。

先说“传”, 它带有“运送”和“给予”的意蕴。一件或一批音乐作品由某位乐人从甲地推荐到乙地, 就是音乐信息的“运送”;一件或一批音乐作品由某个部门自上级推荐给下级, 就是音乐信息的“给予”。在以前传媒不发达的年代里, 这些传递基本都靠“人移口授”的方式来完成;当代传媒十分繁荣, 因此主要靠“示范音像”的方法。两者相比, 当然后者速度更快, 辐射更广。

再说“播”, 它带有“下种”和“生根”的意蕴。当个体或群体接触到一件或一批音乐作品后, 可能会无动于衷, 可能会嗤之以鼻, 若这样, 就难以“下种”。只有当音乐作品和接受者发生共鸣时, 才有“下种”的可能。如果种子壮实, 土地肥沃, 接下来就有生根的可能, 最后达到传播的目的——在这种可能性下, 最大的诱惑力大概就是“旋律美”。优美的旋律打动了人心, 才能落地生根, 甚至世代传承, 最后成为经典。

既然说“旋律美”, 就意味着旋律能给人美感。虽然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 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但我们还是对它有一些共性的认识, 那就是节奏朗朗上口, 音调娓娓动听, 既有符合章法的流畅性, 又有别出心裁的新鲜性, 两者应该恰到好处地相合相容。这也就是常说的, 创作时应在继承中有创新元素, 在新颖中有传统底蕴。

纵观乐坛上能长久流传的音乐作品, 旋律大都很美。若反之, 恐最多只能昙花一现, 即使传出去, 也播不下, 最后中途被遗忘甚至唾弃。对这一点, 我们可以具体地分器乐和声乐来看。

先看器乐作品。传至今日的古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汉宫秋月》、《梅花三弄》等, 新中国成立前留下的《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步步高》等, 20 世纪50年代留下的《喜洋洋》、《花好月圆》、《翻身的日子》等, 60 年代和70 年代留下的《梁祝》、《红旗颂》、《战台风》、《扬鞭催马运粮忙》、《喜送公粮》、《春到沂河》、《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都因旋律美妙而沁人心脾, 让许多人不但喜欢欣赏, 而且喜欢演奏, 甚至还能把旋律哼唱出来。这就是旋律美的魅力所在。

而近年来的一些器乐作品, 旋律就相对逊色一些。这不是贬低当代创作, 而是想用事实去说明——虽然作品架构大了、技法难了, 但即使是较高层次的获奖作品, 能传播开来的也寥寥无几, 基本都是“一次性消费”的命运。有人说这是因为器乐曲高和寡, 纯属正常;有人说时代在发展, 为了“与国际接轨”, 就要削弱旋律性。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当代许多所谓好作品, 大多只在专业圈子中流传, 甚至在这个本就不大的圈子中依然“孤芳自赏”, 一般群众基本不爱听、不爱奏, 讲不出一个曲名, 记不住一段旋律。这个难以传播的下场让部分创作者也始料未及, 究其最明显的原因, 基本都是旋律不美。

再看声乐作品。歌曲是旋律和歌词的结合;歌声又是歌曲和演唱的合成。为适应人声的演绎, 特别是为适应国人喜好旋律美的审美习惯, 歌曲的旋律美是其创作过程中最应细致用心之处。普通受众的欣赏标准很简单:旋律好听的就“爱不释口”, 难听的就敬而远之——“好听”与“难听”就是群众对于“旋律美”的通俗判断。“好听”的旋律, 通常音线起伏跌宕、音感亲切怡人, 唱起来字正腔圆, 听起来回肠荡气。若反之, 必是“难听”。

回首歌坛, 一些经典民歌所富有的旋律美值得我们赏鉴。虽然很多民歌的旋律都是简单的上下句分节歌形式, 但由于其十分优美, 纵然反复演唱多遍仍能引人入胜。其中, 不少作品采用了“一字多音”的字曲结合方法, 为歌手创造了迂回曲折的演绎空间。一些传唱不衰的创作歌曲也都是特别讲究旋律美的佳作, 而那些只能通过看文字来弄清歌词、明了大意, 字位密集、节奏紧张的歌曲, 即使能引发一时快感, 也难以长久回味。

细观当前的创作歌曲, 时常觉得新歌不少、好歌不多。当然, 其中也有广泛传播的作品, 但屈指可数, 例如具有民族风格的《天路》、《父亲》等, 其旋律的优美是其交上传唱好运的重要基础。而若将目光移至流行歌坛, 则形势更为严峻:目前碟片中、舞台上听到的歌曲, 基本是一些陈词滥调的堆砌, 且多见一些词多腔少的“口水歌”, 还有不少缺腔少调的“平直歌”, 这样的平庸之作, 至多在一些热衷于时尚的青年那里还有市场, 其他大部分人只能听听而已, 难以附和。

造成这个尴尬局面的一个直接原因, 还是创作时少了一根“旋律美”的弦。有些作者在写歌时盲目模仿、人云亦云, 机械套用所谓的新潮、新派, 强化节奏, 淡化旋律, 这与我们民族信奉的审美理念背道而驰。引进不是不可以, 但需要与国人的习惯有所协调。想当年, 莫扎特、贝多芬的经典旋律进入中国, 虽为异国音调, 但不少人觉得耳目一新, 百听不厌;想当年, 我们引进了海外的一些通俗歌曲, 由于其情绵、韵浓, 不少听众为之魂牵梦萦。再听目前的许多器乐曲, 虽有新鲜的音块和流动的织体, 但让人辨不清音调, 记不住旋律, 只有繁杂感, 没有亲切感。而目前的很多歌曲尽管强调歌手为自己量身定制, 却还是因为缺少编织旋律的功力, “道听途记”, 顺口“溜”成, 终成似曾相识、味同嚼蜡的遗憾。如果长此以往, 后果不容忽视——很多青少年长期在这种少腔少调的旋律中“熏陶”, 会听坏了耳朵, 唱坏了声带。即使他们唱得情投意合, 而听的人却如坐针毡。这样的青少年始终没有感到这是在糟蹋音乐, 难以给人美的享受。

那么, 如何追求旋律美?三言两语是说不清的, 但可以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江苏民歌《茉莉花》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旋律中得到启发——曲折、流畅、新鲜、亲切, 是旋律美中的核心要素。好的旋律, 传统之处不陈旧, 创新之处不怪异, 跌宕起伏, 收放自如。当然, 说说容易, 要真正达到旋律美的境界是很难的, 须长期积累, 反复实践, 才能获得灵感, 偶尔得之。

提倡旋律美, 并不是主张因循守旧, 而是要强调与时俱进地创新。为了适应当前快节奏的时代, 我们也要求旋律具有动感活跃的时代气息, 但仍然不能忽略其优美。如《好运来》就是一首富有旋律美的劲歌, 也受到了歌坛的青睐。至于一些舒缓的歌曲, 更要充分利用其联想空间展现旋律美, 如倾倒歌坛的《暗香》、《传奇》就是这样的作品。

器乐曲创作由于不受人声限制, 可以更加无拘无束地发挥才思, 但也必须将主旋律写得优美一点。这是切不可疏忽的“创作要旨”。如果将器乐旋律设计得能让人哼唱出来, 那更能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不要认为简单的器乐旋律没有生命力, 它们的命运总比那些无调性、泛调性的所谓高难度作品要好得多。许多年前, 上海曾经征集为优秀器乐曲填词的歌曲, 这说明有些旋律美的器乐曲也有歌唱性, 而被填词歌唱也使这些器乐曲获得了新一轮的传播机会。

歌曲的旋律美 篇6

关键词:主旋律,创作动机,时代诉求,音乐形象,化转,理性价值

主旋律题材文艺作品创作, 长期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 它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这类作品向公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传播、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弘扬主流价值观, 让老百姓享受审美、针砭现实、反思历史、提振价值、梳理观念、传承文化, 是促进社会风气淳化、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手段。主旋律歌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 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倡导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思想, 致力于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行为的歌曲。

在近三十年的国内主旋律歌曲创作界, 印青先生可谓业界翘楚, 其艺术成就有目共睹:量多质优, 雅俗共赏, 品位高尚, 优美动听, 传唱度极广, 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当兵的历史》《采桑小路》《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江山》《芦花》《在灿烂阳光下》《把一切献给党》《江南谣》《共筑中国梦》等众多优秀歌曲, 具有与时代风貌高度契合的恒久美感, 温暖和鼓舞着全国人民。笔者拟结合印青创作体会报告会内容, 就其几首代表作的创作动机, 逐一简明分析, 旨在揭示其捕捉创作动机的一般规律, 为同行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所谓创作动机, 就是驱使艺术家投入文艺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和思维路径, 它具有自发性、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一、犀燃烛照时代诉求

综观印青的作品, 时代的主旋律贯穿始终。他认为:“主旋律代表着社会往前发展的主流, 是人们在重大历史时期想要表达的一种集体的情感、情绪, 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把握, 再去准确地表达。”对歌词的选择上, 他总能表现出敏锐深刻的洞察力, 犀燃烛照时代的核心诉求, 他不会采用概念化的歌词, 而是选择体认社会心态, 准确把握百姓愿望的生活化内容。“功夫在诗外”, 多想、做足创作之外的功课, 是他的成功秘诀之一。

《走进新时代》是为党的十五大而作。长期以来, 中国人的心目中, 毛主席是“神”, 邓小平是半个“神”, 而到了上世纪之末, 平等化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 颂歌类歌曲的表达方式必须有所调整。印青说过, 当时他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写一首从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反映百姓诉求, 满足百姓平等交流愿望, 以群众为主体视角的作品。当时最能打动他的是歌词中的点睛之笔:“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作主站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 开创未来。”三句生动形象的生活化语言, 高度凝练地概括出三代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于是, 他采用细腻优美的民族化音乐语言, 娓娓道来, 很快就创作出后来响彻祖国大地、至今令人无法忘怀的动人旋律。据印青自己讲, 当时写了两版, 另一版是慷慨激昂、高大上的“豪放版”, 最终还是觉得“婉约版”更符合老百姓口味, 更能走进人们内心, 触动情感的心弦。为了使作品更加大气, 印青在歌曲配器上也下足功夫:号角般的引子, 间奏使用《春天的故事》里的一句旋律潇洒展开, 副歌部分, 小军鼓的节奏, 合唱的使用, 催人奋进, 勇往直前。这一切, 增强了作品的气势和厚度, 更加令人荡气回肠。

《西部放歌》写成于国家号召西部大开发之际, 印青也是凭借他敏锐目光, 捕捉到人们内心的冲动与渴望, 采用陕北民歌高亢悠扬、开阔舒展的素材, 一气呵成, 热情豪迈, 中间故意使用了陕西绥德县民歌《三十里铺》悲凉的音调, 以衬托出老百姓盼望开发的急切、激动之情, 加上来自新疆的漂亮超男高音王宏伟在全国青歌赛赛上的完美演唱, 歌曲一夜之间就传遍大江南北。

二、精准塑造音乐形象

印青坦言:“音乐形象的塑造、确立、设计, 我觉得最难, 要准确到位, 老百姓才能接受。”他总是苦苦寻求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 塑造一个鲜活的形象作为音乐的灵魂, 展开叙事、抒情, 以鲜活的题材、思想, 鲜活的艺术手法, 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引领现代受众, 用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最合适的内容, 从而使歌曲更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他的歌曲阴柔、阳刚区别格外明显, 也是他注重音乐形象精准性的重要表现。

歌曲《天路》创作于2001年, 此前印青去过两次西藏, 深深体会到藏族同胞交通的闭塞, 生活的艰辛, 心想哪天交通便利了该多好。后来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国家要修青藏铁路, 他特别兴奋, 便与词作家屈塬商量起来, 一起寻觅设计音乐形象:不能概念化地说教, 必须具备美感、艺术性和深情!他俩想, 若是写一位纯洁的藏族少女在蓝天白云下看到铁路修到“我”家乡的喜悦心情, 该多美啊!于是歌词出来了:“清晨我来到青青的牧场, 看那神鹰披着那霞光……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在旋律的创作中, 印青没有完全采用藏族音乐文化元素, 而是做到与汉族音乐文化的有机糅合, 偏通俗风格。音乐主题的叙述如呢喃般的自言自语, 副歌部分的抒情自然真切, 感人至深。笔者曾在藏区听老百姓说:“这首歌真是写到我们心里去了!”

《芦花》选自大型舞蹈音乐剧《一个士兵的日记》, 由安徽籍词作家贺东久作词, 写一个村姑送男友参军的情景。词、曲作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灵感来自于他们长期生活过的美丽江南, 江南的芦花洁白、朴素、飘逸、平凡, 一如平凡纯洁的村姑之美:“芦花白, 芦花美, 花絮满天飞, 千丝万缕意绵绵, 路上彩云追……情和爱, 花为媒, 千里万里梦相随, 莫忘故乡秋光好, 早戴红花报春晖。”曲调采用了二段式曲式结构。据印青回忆说, 当写到第二段时, 他脑海中出现了成百成千个村姑送小伙子参军的情景, 内心的激动无法抑制, 于是又写出了变化重复的第二乐段, 推向歌曲的最高潮, 使情感得以酣畅淋漓地释放。

三、真诚化转政治概念

印青认为:“主旋律创作应该将概念转化为情感, 将政治需要转化为艺术本体的东西。音乐有两种浮华:一种是‘假’, 矫揉造作, 虚张声势, 却感情苍白;一种是‘炫’技, 不去追求艺术真谛。”创作应反映人民的心声, 为时代和人民而歌, 真诚最重要。作品应是作者内心的真情流露, 表达真、善、美的高尚情感。

歌曲《江山》创作于十六大前夕, 当时我党提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如何将这一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百姓喜爱、共鸣的抒情歌曲, 印青先生动足了脑筋:“打天下, 坐江山”开始写得很激昂, 后来觉得不对劲, 在音乐上端起了架子: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半个多世纪, 今天说来不应是霸气, 而是一股娓娓道来的温暖, 歌曲重点是突出“老百姓是地,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山, 老百姓是海……”表现主体是老百姓, 而不是执政党。于是主歌部分的音乐变成了亲切流淌出的温暖话语, 副歌部分才是“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大气磅礴、排山倒海般的警示之言。表现主体确定准确了, 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灵距离, 获得如期的成功。

上世纪80年代, 面对下海经商的澎湃大潮, 军队内有股失落感, 印青却认为, 中国军人必须具有义务感及泱泱大国的风范, 具备担当和奉献精神。如何用美好的情感去化转枯燥的思想说教, 以打动军人、激发出军人的自豪和骄傲, 是摆在词曲作家面前的迫切课题。经过激情的碰撞, 他与贺东久合作写出了《边关军魂》:“人海茫茫, 你不会认识我, 我在遥远的路上风雨兼程。霓红闪闪, 你不会发现我, 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情牵梦绕是那军人魂。路漫漫, 我与妈妈最近, 山巍巍, 我与太阳最亲, 天水间, 我与红星最亮, 我留给你一个绿色的背影。”歌曲旋律充分表达了军人的悲壮和自豪感, 并让这份感情飞扬在真挚与美妙的高点!印青说, 写完后两个男人竟真情难抑, 嚎啕大哭!《边关军魂》是印青的得意之作, 其超前手法和前瞻精神到今天仍然是军旅作品的典范。

四、努力追求理性价值

一首主旋律题材的歌曲, 不仅要具有美学的意义, 而且要具备精神内涵。印青认为音乐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情感——精神——理性 (对生活的态度) , 创作与演唱一样, 表达的是思想, 歌曲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梦想星光》 (田地作词) 是关于“中国梦”题材的歌曲, 印青将它的受众定位为年轻人, 他将年轻一代的心路历程看得透彻:年轻人最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获得满足感, 并受之激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这其实就是将“个人梦”与“国家梦”联系在一起, 通过年轻人的奋斗推动国家发展。理性思想一经确定, 歌曲的意境和价值自然高远:“我在路上, 看见满天星光, 梦想成真的脚步怎能阻挡;我在路上, 相信前途宽广, 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 在闪耀光芒。”年轻人遇到困难, 就像在黑夜里摸索, 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人, 面对未来很迷茫, 找不到方向, 但是星光指引他们穿过黑夜, 接近希望的曙光。这种概念的传达, 让曲作者特别动心, 形象及画面感的传达都很好。

印青另一首“中国梦”题材的歌曲是《中国之梦》, 曲调明快, 气势不凡。他说这是一首从国家层面写的合唱歌曲, 带有激励性, 歌中反复唱到“希望在前方”就是表达一种召唤, 一种期待, 而整首歌比较完整地传达出这样的感情, 尤其“不管天有多高有梦就能翱翔, 无论路有多远有梦就有力量”两句歌词很鼓舞人。“让每一个国民意识到我们能做什么”, 这是《中国之梦》要表达的理念, 它引领人们用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态度对待人生, 因而彰显出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的永恒性。

歌曲的旋律美 篇7

但长期以来,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被忽视, 不少教师认为:课时有限、教学进度紧, 课文讲不完, 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唱歌;学生也多数是“鸭子听雷听不懂”或“三分钟热度”, 没必要作这份无用功。然而, 多年技校英语教学实践告诉我, 有选择性地教唱英文歌曲不但不会影响正常教学, 而且对英语教学工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热爱音乐的人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英文歌曲是外国文化的精粹, 它把音乐和英语巧妙地融为一体, 以其优美的韵律、明快欢乐或抒情的节奏吸引并打动学生的心弦, 让一个个英语词句在美妙的歌曲、轻快的节奏中融入孩子们的头脑。让学生在歌声中学习, 在学习中歌唱, 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能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英语歌曲不但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应用在导入、操练、表演、复述等多个教学环节中,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效地变“苦学”为“乐学”。而且, 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

首先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青少年具有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好动、自制力不够强但喜爱新鲜事物、表现欲较强的学习心理特征。英语不是一门科学, 而是人际沟通的工具, 英文歌曲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紧密结合,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歌曲旋律作为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它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其次它符合生理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 是音乐和感情的脑。听、唱英文歌曲可愉悦学生的情绪, 激活右脑神经, 引起高度兴奋, 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感和成就感;与此同时又可带动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 达到左右脑交替兴奋, 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 使口语表达通畅、自然, 而且可以减轻大脑疲劳, 开发左右脑潜能, 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

巧妙运用英文歌曲开展教学能获得以下几方面收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把英文歌曲应用到教学中, 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把听唱英文歌曲作为课前“Warm-up” (“热身运动”) , 能振奋学生精神, 增强参与意识, 为学生营造优质的英语学习氛围, 让他们“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利用教唱歌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热爱。英文歌曲的意境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逐渐活跃起来, 有效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和智力水平提高,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结合国家国际时事大事来进行英文歌曲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求知欲, 真正成为“与时俱进”、“与英语俱进”的人才。例如, 世界杯足球赛的“The Cup of Life” (《生命之杯》) 、北京奥运的”You and Me” (《你和我》) 这些节奏鲜明、时代感强的英文歌曲能极大地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习的效果。连平日里一些对英语“金口难开”的男生也开口大声跟着唱起来, high起来了呢!

二、化繁为简, 降低难度, 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英文歌曲句式丰富多彩, 其中也不乏英语教学的重点, 学生从英文歌曲中能学到不少实用的语言知识, 而且经典歌词简洁明了、能用简短的句子说明复杂的问题, 有效化繁为简, 学习难度不知不觉得到降低, 学生的恐惧心理也会慢慢消除。例如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当我们同在一起》) 中的“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 will be.”就是形容词比较级的常见用法;”That’s Why You Go Away” (《那就是你离去的原因》) 中反复出现的”That’s why you go away, I know it.”就是That’s why———表达原因句型的典型运用。把曲一唱, 学生耳目一新, 因为言简意赅、琅琅上口, 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渗透, 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不堪重负。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也可请歌曲来帮忙, 例如遇到something, 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这类需要定语后置的代词时, 学生们总是搞错, 不会用, 我就举例英文歌曲, 用例子1.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定语后置修饰不定代词) (《为你倾情》主题曲) 2.I said something wrong, now I long for yesterday. (形容词定语后置修饰不定代词) (《昨天》, 甲克虫乐队演唱) , 学生们能在优美的音乐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原本望而生畏的知识点。讲到比较抽象的句式和语法时, 我也习惯用已学过的歌词作例句, 如在学定语从句时, 引用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来》) 中的歌词“When they get to the park where he’s breaking her heart”,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很快掌握了地点定语从句的用法。同时通过“It makes me smile”和”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等重复歌词的学习, 学生对”make somebody do something”的重要用法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境界。以这样愉悦的方式教学, 学生掌握语言知识速度快、效率高, 学习英语的兴趣无形中得到提高, 信心得到加强。

三、培养语感, 提高学生的口语技能

技校学生强调实操能力, 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注重突出实用性是我们一贯的追求, 英文歌曲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揭开英语的神秘面纱,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听力、正确的语音语调、富有情感的表现力。例如“失去爆破”和“连读”两个语音现象, 学生面对一大堆配套练习中的句子觉得很枯燥, 总是感到难理解和运用, 但如果用“Take me to your heart” (《吻别》) 这首歌来介绍英语中“失去爆破”现象, 学生马上就恍然大悟了。“take me”爆破音[k]与鼻辅音[m]相邻时, 爆破音[k]失去爆破。此歌究其根源是“Michael Learns To Rock” (“迈克学摇滚”) 2004年将张学友的《吻别》填上英文歌词, 继而将这首亚洲老情歌推向了世界。很多学生都会唱这首歌的中文版, 英文版也不太陌生, 当了解到这一语音现象以后他们更乐于反复去体会、去练习这种发音。这一语音现象在很多英文歌曲中都有体现, 当学生在欣赏歌曲过程中遇得多了, 自然就知道哪些地方该失去爆破, 自然也会跟着这种习惯去说英语。又例如改变往日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语言训练, 在教唱歌曲”Edelweiss” (《雪绒花》) 时通过听唱”small⌒and white, clean⌒and bright, blossom⌒of snow make⌒you bloom⌒and grow, bloom⌒and grow forever.”的句子教会学生领略英语的连读规则, 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习得自然的英语语感, 加强语言实际运用技能。

四、拓宽知识面,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英文歌曲由大量的语言材料组成, 教师可以通过教唱英文歌曲向学生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经典的歌谣来源于深远和广阔的文化背景。孩子们在学唱英文歌曲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 而由此获得认识、情感, 这必将迁移到之后的英语学习中去, 对学习产生良性影响, 从而拓宽知识面和提升人文素质。针对青少年崇尚欧美文化的心理, 有选择性地搜集些经典欧美乡村歌曲和经典情歌如”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乡村之路带我回家》) , “Moon River” (《月亮河》) , “Right Here Waiting” (《此情可待》) 等。通过学英文歌曲, 学生对欧美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圣诞节到来前夕可以教学生唱圣诞歌曲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祝您圣诞快乐》) 、“Jingle Bells” (《铃儿响叮当》) 等。学唱歌之前还可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素材向全班同学介绍圣诞节由来、圣诞老人、圣诞树以及节日庆祝方式等, 共同在欢乐中享受艺术, 增长见识。正如《乐记》中所言:“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的确, 音乐是一种神奇有效的教育工具。歌曲能引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歌词所包含的内容能够把学生带入多彩的知识世界, 促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英文歌曲的学唱过程中, 学生感受着美的旋律, 既训练了语音, 促进了语言学习, 又能受到思想的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 可谓一举数得的“快乐学习”。

五、谱曲填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把课文的精华段落编成歌曲, 如同把苦口良药裹上糖衣, 学生更乐于接受, 消化吸收得更好, 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焦虑感和疲倦感。例如把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的”Large Cities”、”Housing”、”Running”等课文的重点段落串套成受年轻人欢迎的”God Is A Girl” (《上帝是女孩》) 、”Proud Of You” (《我的骄傲》) 、”Pretty Boy” (《漂亮男孩》) 等流行英文歌曲, 学生们觉得很新奇、很好玩, 很高兴地学, 很得意地唱, 不知不觉就把课文掌握好了, 课上课下还可见到他们不时卖弄一番呢!很多英文歌曲的韵律性强, 便于记忆、朗读和演唱, 唱几遍后学生就能模仿原句创造出自己的词句, 自然而然地从语言输入过渡为语言输出, 从而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不断提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不同的歌谱曲填词, 进行小组比赛, 可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课余积极组织开展英文歌曲卡拉OK演唱比赛, 把英语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来,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能让学生体验到英语与生活同在, 与欢乐同在, 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坚定的学习信心。每当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后, 课堂不再让他们感到疲倦和漫长, 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和愉快。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激励学生, 在阅读、背诵等具体的学习任务上提高要求。例如在教唱英文歌曲时, 可选择一些代表性强的经典句型板书讲解比较,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和记忆。富有韵律、寓意深长的歌词令人陶醉, 学生们朗读和演唱的兴趣倍增, 语音语调和流利程度也日益改善, 还可达到“熟唱英曲三百句, 不会作曲也会哼”的境界。此举也正好符合了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的“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的要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六、深化师生感情,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回忆我自己的中学时代正是因为接触了英文歌曲而迷上了英语, 使我从一个对英语一窍不通的懵懂少年变成它忠实的爱好者和追随者。我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去, 常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曲不离口是我的特点, 曲不离口也是我的学生的特点, 英文歌曲让我与学生们打成了一片, 一起唱, 一起乐, 它消除了我与学生的代沟, 增进了师生感情, 并使我永葆青春与激情, 永葆学习的心态和劲头。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于时代和学生, 为了寻找更多的共同语言, 我自大学毕业任教以来积极学习新英文歌曲, 从小甜甜布兰妮到Backstreet Boys到Twins, 还有其他一些欧美流行歌手的歌都成了我和学生的最爱。学生们乐意向我推荐他们心仪的新歌, 我也乐意和他们一起切磋, 共同探讨和交流。正所谓“教学相长”, “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英文歌曲有效引发了师生心灵共鸣,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同时也使我的教学如鱼得水。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英国著名教育家C.E Echersley曾指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英语教学法”。英文歌曲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英语学习中,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参与气氛浓厚。英文歌曲引入教学,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营造出了一个师生精神振奋、气氛活跃的课堂环境。英文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 也符合英语教学所提倡的“愉快情景教学法”原则,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通过英语歌曲学习英语的成功与快乐,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很愉悦, 师生都有了好心情, 英语教学就有了令人满意的效率, 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蓉.音乐在英语中的作用.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

[2]汪馥郁, 杨建广.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 2005年6月.

[3]宋金燕.以歌为伴学英语.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上一篇:当前工程监理的状况下一篇:政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