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艺术

2024-07-18

主旋律艺术(共8篇)

主旋律艺术 篇1

2013年9月20日晚, 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前夕, 由武汉广播电视台主办的碧桂园之夜·电影之歌———第六届“流淌的歌声”电视文艺活动音乐盛典, 美轮美奂, 在碧桂园·生态城盛大上演。一千多名现场观众, 在深情的歌声中泛起心底的涟漪, 在熟悉的影像中唤起亲切的回忆, 共享艺术盛宴, 度过了一个温情暖怀的夜晚。

“流淌的歌声”是武汉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创办的一个电视文艺活动。八年来, 一直立足社会, 扎根民间, 通过歌手演唱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形式, 吸引了国内数万名选手参赛和演出, 受到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流淌的歌声”因其宽阔的辐射面, 广泛的参与度, 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为湖北及武汉地区有口皆碑的电视文艺活动品牌。

2013年, 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武汉举行, 这既是中国电影界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 也是武汉谋划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一大举措, 更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为武汉人民群众筹办的一份文化盛宴。借此契机, 第六届“流淌的歌声”电视文艺活动, 为电影节造势助威, 发挥市民踊跃参与、社会关注聚焦的优质平台效能, 举办“电影之歌”主题活动。活动以中外电影歌曲为题材, 吸引社会大众广泛参与, 让广大市民在歌声中激荡情怀, 在光影里找寻记忆, 增添生活正能量。

电影之歌———第六届“流淌的歌声”电视文艺活动, 6月5日在汉口江滩露天电影放映场启动。整个活动历时四个月, 分报名、海选、晋级赛、决赛、音乐盛典等阶段进行。在海选阶段, 近千名选手分别在常青花园、爱家国际华城、西北湖广场等社区、广场等地献歌比拼。当时, 正值武汉的夏天, 酷暑都无法阻挡武汉乃至湖北的音乐爱好者的脚步。每场海选, 都吸引了数千名街坊邻居现场观摩, 在消夏纳凉的同时, 尽情享受电视文艺工作者文化亲民、文化惠民带来的音乐大餐。经过晋级赛和决赛, 操奕恒、陶奕江、陈玥等选手脱颖而出, 占得鳌头。

作为电影之歌———第六届“流淌的歌声”电视文艺活动的重要环节和结尾高潮, 我们创作团队精心策划了一场“碧桂园之夜·电影之歌———第六届“流淌的歌声”音乐盛典”, 晚会时长130分钟, 晚会的形式新颖独特, 浓情演唱、燃情舞蹈、特色舞美、精彩视频、炫目灯光等多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 力求唯美、大气, 引人入胜。在厉行节俭的前提下, 走百姓路线, 我们选择了在碧桂园小区内酒店广场举行, 倡导大众参与, 注重节目品质, 追求艺术水准, 强化社会效益。

“碧桂园之夜·音乐盛典”没有搭建豪华舞美, 而是巧妙利用了碧桂园·生态城希尔顿酒店的楼体、下沉广场、瀑布、喷泉、假山、树木、植被、台阶等自然景观, 有机构成天然整体舞美, 通过区域合理布局、灯光创意造型, 营造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纵深通透、景致多变的室外露天舞台效果。虽然属于低成本运作, 整个舞美既有整体的恢宏壮观, 也有局部的深情温婉, 与高端大气上档次迥异, 实现了低价高质有内涵的舞美追求。

“碧桂园之夜·音乐盛典”的演员全部来自武汉本土, 由王丹萍、陈春茸、胡承忠、吴姿霖、谭赟等歌手, 董研峰、操奕恒、陶奕江、陈玥等历届“流淌的歌声”优秀选手, 徐沛、张中秋、留扬、啸天等武汉广电主持人构成, 演员阵容接地气, 耳目一新, 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许。

“碧桂园之夜·音乐盛典”上演了《红星照我去战斗》、《渔家姑娘在海边》、《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甜蜜蜜》、《那些年》、《红莓花儿开》、《草帽歌》、《如果爱》、《那些年》、《光阴的故事》等三十多首中外经典电影歌曲。这些歌曲, 具有独特音乐气质, 老百姓耳熟能详, 通过演员深情款款的演绎, 唤起了观众的时光记忆, 引发了情感共鸣, 亲切感人, 扣人心弦。

“碧桂园之夜·音乐盛典”破除了以往主持人串场的传统模式, “角色演员”在不同场景、不同区域, 深情动人的进行“情景讲述”, 或怀念一段电影往事, 或分享一段电影经历, 或秀上一段经典台词, 或抒发一点人生感悟, 这些“电影故事”、“电影情结”、“电影心得”, 把观众带进了抚摸记忆、心驰神迷的电影怀想之中。

晚会的结尾独特别致, 全体演员、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集体演唱了《中国合伙人》的主题曲《光阴的故事》, 以“演唱会结尾”的新颖形式, 以全场激情互动的方式, 把晚会引向沸点。

整台晚会, 独唱、对唱、重唱、大合唱与情景讲述、燃情舞蹈、特色舞美、精彩视频、炫目灯光等多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 这台具有视听力度、情感厚度和艺术高度的精品晚会, 温暖了观众的情怀, 带给市民轻松愉悦、高雅蕴藉的艺术享受。

这台晚会于2013年9月20日在武汉五套20:00进行了现场直播, 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市民的好口碑, 每当唱到经典的电影歌曲时, 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是一起大合唱, 共同回忆, 温情满怀。这样一台既高雅、大气, 同时又融入百姓生活的经典晚会, 给武汉市民的业余文化锦上添花。作为一名城市台的文艺工作者更要结合电视文艺“走转改”的主旋律, 把握好角色和定位,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 与人民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 以清新之风掀起武汉文艺界“走转改”的新高潮, 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和践行武汉精神;要深入生活, 服务群众;要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要提升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水平。以“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精神去实现“中国梦”的武汉篇, 积极承担起宣传梦想、凝聚精神、鼓舞行动的使命, 打造艺术精品, 共创和谐家园。

主旋律艺术 篇2

论文摘要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音乐旋律创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社会现实生活是产生审美的基础。优美的旋律来源于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积淀及其娴熟的作曲技巧。由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的《那就是我》是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的艺术精品。

论文关键词:旋律创作 审美思维

旋律是歌曲组成的要素。关于旋律,人们曾有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美好的说法。从旋律的重要性讲,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欣赏的角度看,说它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这些不同的说法,概括了旋律的本质特征。所以旋律的创作要符合运用写作技巧(调性、节奏、速度、力度等)为他所表达歌曲思想整体服务的同时,不能脱离物质性、社会性的生活现象。“而这种丰富的想象用音乐来表现生活就是审美,就是创作的灵感。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生活现象的本质就是产生审美属性的基础。”因此,优美的旋律来源于作曲家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娴熟的作曲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才能写出感天动地的作品。

谷建芬作曲的《那就是我》,就是她人生的写照。谷建芬原籍山东威海,生于日本大阪市,童年时从日本归来,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幼小的心里懂得这才是自己的祖国,才是自己的家。时隔多年,这段生活经历仍挥之不去。深埋在心里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刻骨铭心的情感。歌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形象的刻画出海外游子对祖**亲的思念之情。

朴实形象,意象深刻。动人心弦是晓光歌词的特点。它是一幅清丽秀婉的水墨画,一组古朴宁静的.生活卷,通篇洋溢着一股甜蜜温馨的气息,给人以巨大的审美享受。给作曲家带来了创作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它的音乐情绪热切、激情:它虽然也属于一般创作歌曲风格,但艺术特征较多:它的节拍、速度较自由。旋律的吟诵特点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独白,流露出梦魂萦绕的情绪。它的音乐结构容纳量较大。运用了对比旋律发展手法和再现统一的三段体结构,中间段的激情和两端的深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歌词的理解,源于生活内涵的积淀和文化的修养。谷建芬的处理三段体结构,每段都是不规则的启承转合结构。整体前后呼应,风格浑然一体。让人感觉从唱一个音就欲罢不能,需一口气唱到底才能过瘾。这首歌曲大大增强了歌词的感染力。创作出准确的体现歌词内在情感的音乐旋律。

基于内容的需要,前奏中渗透大调式与和声小调式因素。仿佛把我们带进了异国他乡,预示着谷老师的国外生活。然后主要采用了我们南方少数民族羽调式写成了宣叙性的旋律,代表着祖国家乡。行腔自由,音域较宽,无节奏节拍的拘束,运用了5/4、4/4、3/4、2/4,用一般民族淳朴的乡土气息吐露出对祖国家乡的思念。

第一段旋律音域小字一组d到小字二组d,多级进。开头由小字一组g到小字二组d纯五度音起具有开阔性和中心作用,代表主一属关系。音乐主题采用一字多音和一字一音相结合的音乐动机构成,形成的拖腔优美动听。词曲都体现出一种宁静、温馨的格调。

第二段旋律音域由小字一组g到小字二组a之间,开头采用纯八度小字一组g到小字二组g一个十分宽广的音程来表现乐曲的高潮,显然是由第一段小字一组g到小字二组d五度音程发展而来,由第一段以属音为中心发展为以主音为中心,把所有的情感推向高潮。四个“那就是我”的音乐采用摸进手法,使音乐层层递进,好象真的投进母亲的怀抱。整段感情发展到最激动的时候,好似苦苦思恋的声声呼唤。很显然,第二段旋律是第一段旋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其特点就是第二段旋律将第一段旋律的主要音调和节奏特点较多的保持下来,并根据第一段的主题材料进行若干变化发展。第三段再现了第一段,经过第二段对比之后的再现,对确立全曲的主要音乐形象,对统一全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音乐美学中,人们对音乐的感受离不开必要的重复。而对比后的重复(即再现)则可能产生质的增值”。

在整首歌曲中还有一个多次重复的音乐动机,在第二段中又高八度变化重复了两次。在第三段中再次出现使整首歌词的曲调一气呵成。发展手法虽然多样,但却具有整体感。

抽象的艺术旋律 篇3

保罗·安德鲁本人形容自己的作品是平淡无奇的,没有高深的立意和鲜明的独创性,绘画也主要体现在材料及笔法的运用上,画风庸实、粗粝。他还自认没有接受过学院派训练,只是有着匆匆几年的实践经验。但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这多数在纸上用黑色丙烯颜料完成的创作时,看似是被抽象表现主义同化了,但它不是形式主义绘画的重复,它宛如一首抽象优美的抒情诗,被安德鲁用非正式的形式把握得恰到好处。

安德鲁生于1938年的法国波尔多。在前往巴黎深造之前,他在波尔多生活了20多年。他陆续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法国国立路桥学院及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漫长的求学过程让他取得了工程师和建筑师两个文凭。但他对科学与艺术两方面的兴趣,都不曾间断过。近十几年来,保罗·安德鲁开始致力于实践不同技术的绘画创作。

作为艺术家,安德鲁并没接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只有匆匆几年的实践。然而,这项在纸上用多种媒材完成的工作,似乎已被抽象表现主义同化了,而非形式主义绘画手势的重复。他的作品宛如一首优美独特的抽象旋律,流连于非常规的音符中。安德鲁总在进行可能性的探索,但他从不试图从作品中传达某种信息或者思想,他视读者体验重于作者思想,视作品结果重于创作过程。这些抽象的构成,就连保罗自己也无法清楚地解释它们。它们必然是源自艺术家对环境和对象的某种观察及转换,但是其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

安德鲁常用的绘画技术带有实验性。比如,他会事先用刮刀、小刀或手指处理一张宣纸,再平铺在不透明物体上,他把这种方式称为拼贴。他还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实践,诸如触摸、力压、摩擦、刮削,甚至沾水后再撕扯出第二张纸放在第一张纸上等各种方法。

安德鲁创作的主旋律是让画面跃然纸上,他寻觅的正是能够表现形体与光影的支撑点。在这种对比中,灰灰的色调,偶尔掺杂着黄色或蓝色,由纸内慢慢穿透出来,让人眼前一亮。作品以晕染覆盖的方式逐层深化,概念虚幻而又深远。

安德鲁的作品混合着速度、破坏和重建,以一种纯粹的抽象及具象的表达,再加上一连串的不可思议的元素构成:有点点彩,有点结构;时而颠簸,时而流畅;或散布突变,或集结浓缩,形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灰调子——“安德鲁灰”。而且在他的画里,总能看到一扇窗,因为画面总会出现两个区域——中心和边缘。这就是他的现代主义。

这种创作,开始就是一场战争。艺术家被他的画作牵引,好似是画本身在飞速作画,在混沌时才会暂停。具体地说,这段不知道结果的、快速而短暂的创作,难以避免地会让大家陷入沉思:当下这个时刻是否会持续?亦或,会变化并马上消失?

作品最有说服力的时候通常是在问题还没解决时。但无论何时,在任一时刻,安德鲁都不会在他的创作中框定固有的形式。他甚至用手指直接作画,每次创作都能制造出难以预料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总是随机的。他还会直接在纸上创作,甚至会在风琴式的折页本上直接创作,总是以快速和不重复、不被任何标准束缚的方式创作,只因这种创作方式必须凭直觉“见机行事”。

主旋律艺术 篇4

一、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的概念

(一)主流电影

对主流电影的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广义、狭义。从广义的概念上理解,所谓主流电影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时代中能够成为主导因素的电影。当然针对于不同的电影内容,在具体的理解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针对此类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分析和讨论。与之相比所谓的狭义概念,其更加具备了较为清晰明了的知识内涵,其整个创作的中心就是电影的主旋律,虽然可能在表达手法上出现了些许不同,但是最终的主导不会被改变。

(二)主旋律艺术

主旋律艺术就是指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包括: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国家所倡导的积极政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念、主流的文化观念还有积极向上的表现情态、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社会的主旋律。

二、主流电影与主旋律艺术

(一)主旋律意识的产生

1987年3月,国家电影局提出了主旋律的概念,要求电影创作要“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主旋律这种电影概念的提出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无论是从经济、政治上来说, 还是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看,这些变化都是巨大的。其中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追求就体现在:人们不再接受政治还有生活压力的束缚,而是为了追求心情的放松去追求娱乐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为了得到心情的放松而更多的走进电影院。在这种情况下就涌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商业利益为主的 “商业娱乐电影”。当然也包括一些国外的电影,这些电影的出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娱乐大潮,虽然娱乐片的电影票房高产量也非常多,但是它并不合符中国的主旋律艺术,因此必须要改革电影的市场,倡导主旋律的电影。

(二)主旋律艺术与主流电影

主流电影一定要符合主旋律艺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有积极向上的电影内容,还要有自己独特的电影思想和内涵。主旋律艺术的主流电影与国家所倡导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主流电影的发展可以引导国民健康向上的发展,有利于净化国民生活的环境。主旋律艺术与我们国家的几千年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文化的底蕴是十分丰富的。 这些主旋律艺术都可以运用在电影之中,这样才能够制作出有中国特色的主流电影。比如说:2007年的电影《云水谣》, 就是一部成功的主流电影,它不仅显示了主流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走向,还弘扬了电影中那种等待和奉献的精神。

三、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方向和方法措施

(一)主流电影的发展方向

现今社会的主旋律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它特定的旋律之歌,因此电影的发展空间也是巨大化和多元化的。主流电影可以将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有价值观念表达的淋漓尽致,使电影体现出时代的主旋律。

在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电影的创作必须遵循历史真实的原则,对人物的塑造要真实,有迹可循,可以在一些语言还有电影的细节上进行一些虚构,要将所想要表达的主旋律意识毫无缝隙的融入电影之中。主流电影一定要成为电影市场精神的主导,要将商业电影还有娱乐电影结合起来,借鉴他们好的票房经验,使主流电影有更好的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元素,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影,在电影市场占据有利的位置。一定要符合真实的事件和人物,要具有强烈的真实性。 这样才能够成为有积极号召力的电影艺术作品。

(二)主流电影发展的改善方法

1. 要提升电影制作人的审美品质,要在人物的表现和情节的演绎上多多注意,要塑造正面的有特色的人物,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能够了解大众的审美品位,一定不要过分去粉饰人物,接近生活才是更好。

2. 要在主流电影中融入娱乐化的元素。融入娱乐化的元素不是说将主流电影娱乐化,而是说在保留主旋律的基础上,在电影中加入一些娱乐元素。这不仅使电影有了亮点, 也将要表达的主旋律意识更好的表达了,使两者形成了对比,让观众在微笑和泪水中学会了更多。

主旋律艺术 篇5

一、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嵌入大学生党史教育,更能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高校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不能限于理论灌输与活动拓展的传统式教育模式,虽然其存在合理性,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的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教育模式,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矛盾体,这个矛盾体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史教育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多种价值观闯入大学生的视野,影响他们的视听,“90后”和“0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独生子女身份使得其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生活情趣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弱点,如: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而缺乏集体意识;民主意识虽强却崇尚享乐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却没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思想活跃,知识面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却更关注于自由信息和新媒体信息等等。因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点聚焦于党史教育,则更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模式嵌入生动形象的更富有感染力量和教育力量的载体,那么,依据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有理由将对主旋律艺术作品这个载体嵌入传统教育模式之中。

二、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嵌入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可达成的效果

(一)艺术再现的效果

譬如电影《建党伟业》是一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出品的党史题材的影片。这部影片以高度写实的手法将中国共产党酝酿建立之初到建党成功,也即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十年间,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们,是怎样富有政治胆识、非凡的聪明才智、大无畏的伟人气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打响一场场民主与专制的战斗,经过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虽历尽磨难但终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从此,中国的民族独立见到了曙光。历史的真实是不容篡改的,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唯有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够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做出正确的艺术再现。在这部电影中,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党的缔造者们对理想信仰的坚守,突出了党的组织成分的先进性,突出了党的使命和党的力量,许多关于党的成立的历史真实包含其中。将这样的关于党的建立的历史影片配合党史教育的教材进行授课,会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生发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从积贫积弱,备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经过坚定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奋勇反抗,实现民族自救、民族独立、民族富强的历史。

(二)实事求是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通过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的历史,通过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历史,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通过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的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和作用已牢牢扎根于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如抗日题材的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历史写照。这些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崇高民族气节,抛头颅、洒热血,也要誓死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坚决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的历史故事,无论是以小说体裁、还是以文艺演出、绘画和雕塑作品,或者是影视剧作呈现,都会让国人观众观看得血脉喷张。实事求是地说,国人都对抗日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富有特殊的感情,那么,在对大学生进行这一时期的党史教育时,结合对抗日题材主流文学艺术作品的观赏,就一定会收到以事实感染他们、教育他们、激励他们的教育效果。所以,让主流文学艺术作品进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过程之中,理应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杜爱国,胡宇.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中共党史教育及相关课程建设[J].学习与实践,2008,10.

主旋律艺术 篇6

主旋律的基本概念是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会在这部音乐作品或乐章中让听众很容易捕捉得到,从而成为这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特色标签。将主旋律的概念来限定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型,意在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富有正面教育意义这个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就是在阐明,我们党的宣传工作要突出宣传教育的主旨,要以党的宣传教育的主旨实现正面教育的目的。目前我们党的宣传教育的主旨是社么?就是要宣传教育全党全国人民迸发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势不可挡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有我国文化工作者创造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就是由优秀共产党员群象组成的,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体裁的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创作出的,传播正能量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与受众情感共鸣

1、以耳濡目染的形式作用于受众的感官

文学艺术(literature and art)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表情达意的文化手段,可概括为语言、表演、造型、综合类等四种形式。语言形式的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表演形式的如音乐、舞蹈等;造型形式的如绘画、书法、雕塑等;综合形式的如戏剧、曲艺、影视等。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哲理性、典型性、趣味性、移情性等审美特征,以耳濡目染的形式作用于受众的感官,极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情感共鸣的形式达成感染人、引导人、启发人、教育人的作用。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叙:“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也正如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所叙:“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2、以真情实感打动受众的心灵

主旋律文学作品的“正能量”就是符合于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24个字的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么,我国的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就一定是在符合这样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是中国共产党致力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标,是为整个中华民族谋福祉的正确选择,要感染、引导、启发、教育全中国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坚韧向前,主旋律文学作品就是能够产生这样效应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不是混杂了其他方面中庸,甚至于是反作用的作品。概言之,主旋律文学艺术审美作品的审美特征包括:从内容上看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形式上看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从审美效果上看,是实现情感共鸣的;从审美目的看,是获取感染、引导、启发、教育全中国人民与党同心同德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三、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理贯通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让学生在思想上扎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子,对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人民必须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自信和自觉。理论的学习和坚信是为指导实践做准备的,也即理论是实践的前提;理论学习仅仅凭讲授的效果显然是不够的,付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才能够达成预期效果,而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的赏析就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中的一种极其富有效果的一种,能够让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施教结合作品的演释形成情感交融的效果,有情才能真正被跟动,动情才能够真懂真信。

譬如理解建党理论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可组织大学生观赏主旋律的这方面内容的影片,会让大学生通过影片中的感人故事情节和感人人物形象加深对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建党时期的极端困苦的社会环境、建党不易、巩固强大党更不容易的道理理解得更加鲜明,也会更鲜明生动地感受到建党前夜的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时期,人民生活在北洋政府腐败无能、袁世凯称帝的混乱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涂炭和宰割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巴黎和会分赃、我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们站立在捍卫中国利益的前沿阵地,以非凡的胆识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宣传和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觉醒起来,战胜强大于我的白色恐怖,和他们一道建设自己的政党的史实,收到以史鉴今的感动和教育效果。再譬如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文化、具有责任担当意识的教育,组织大学生观看和座谈《横空出世》这部影片,会让大学生感受到这部以新中国研发原子弹为背景的影片,成功塑造了我国一批科学工作者和军人充满正能量的人物群体形象,并通过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位代表人物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感受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绝不退让的力争做出最大贡献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品格。理论联系实际、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中体现出来。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以大学生为本,从方式方法上更贴近于他们的需要,更能够引发其思想共鸣,使之愿意接受,积极内化,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坚信和恪守一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决定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运用主旋律文学艺术作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关键词:主旋律,文艺作品,审美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燕,文学艺术作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10))

[2]刘越,运用主旋律影视作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学教育2015(05)

[3]邓皖宁,主旋律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评介2015(07)

谈艺术歌曲的旋律特征 篇7

一、色彩迷离的诗境美

音乐的造型, 是在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模仿或再现而得来的。日常生活中的鸟鸣、雨滴、风吼、海啸、奔马、列车奔跑等, 体现了事物的各种声音、运动的节奏形态。旋律在模仿它们的同时, 还需要借助和声与织体等其他手段, 为其造型涂上一层感情色彩。因此, 在丰富和声织体的衬托, 调式变化音级色彩的闪现下, 造就了迷人的音响。音乐中洋溢着创造性想象, 节奏在有序中变化, 并在变化中统一。

如《春, 祖国的春天》 (瞿琮词、郑秋枫曲) , 这首歌曲在旋律中运用了以声摹声、动态比拟的手法, 描绘出诗的意境。旋律节奏变幻丰富, 灵活的三连音音刑跳跃奔腾在旋律与织体中, 深情欢愉的音调似布谷鸟的歌声在天空回旋、在大地荡漾;中段明亮婉转的歌声中不时闪现着的调式变化音级, 犹似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 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时而在高音区漂浮、时而在低音区回响, 把布谷鸟鸣唱、欢跃表现得淋漓尽致;曲终钢琴部分左手三连音的连续下行, 右手清脆亮丽的和弦琶音处理, 增强了空间的移动感, 形成了歌曲旋律独特的诗境美。像这样的以声写景、纵横交织的旋律手法, 在新时期此类题材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如《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走向绿洲》、《大海一样的深情》、《帕米尔, 我的家乡多么美》等作品, 或用音色、音区、和声的变化来比拟事物的色彩, 或用旋律线条的曲折来比拟事物的动态, 或用和声、音区、力度、织体的造型来比拟事物的空间层次, 或用主题贯穿的手法使整个旋律在各个声部变化、发展。这些都大大反映出在旋律中纵横交织的多声思维方式。使得艺术歌曲的旋律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 并引导听众进入到更大范围的时空去进行审美体验, 令他们感受到一种新奇、新颖之美。

二、气质独特的入俗美

旋律的入俗美, 主要是指透过旋律外部的运动形态, 体现隐含在旋律内部的深层民族文化内涵。它包含着歌曲所描述的民族风情、民俗生活与旋律易于为群众所接受等方面的内容。运用民族调式与音调进行创作, 使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色彩, 在作品中反映民族的生活、情感以及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是体现旋律入俗美的重要基础。这种入俗不是一味地以强调旋律的通俗来降低艺术歌曲旋律的标准, 而是指旋律在自然、流畅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神韵。其基本特征是返璞归真、平易近人。

中国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从赵元任到当代都具有民歌、戏曲与说唱音乐等多样化的风格特点。运用诗词语言的旋律结合进行形象塑造、意境刻画、情感表达、体现歌曲入俗美的作品也有很多。如冼星海为宋代词人朱敦儒所作的《杨柳枝词》, 以民族F宫调为主调, G商音环绕其间进行为特色, 融戏曲唱腔中拖腔、甩腔、挑腔等元素为一体, 为渲染伤感的情调寻找到了音乐与文学这两种艺术的交合点。

三、调性交织的对比美

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调性变换的手法创新旋律, 在调性扩展的框架内增强艺术歌曲旋律的魅力, 是旋律创作的又一有效途径。变换调性, 在充分挖掘和运用调性对比手法的表情意义上, 比在单一调性框架内创造旋律又多了—种手段, 它可以增加旋律的活力, 可以在调性框架内创造出新的语言和新的表情, 可以在对比中获得新颖别致的旋律, 使旋律产生对比美:

在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 和声对于旋律写作的影响使旋律体现出调性对比的特点。大量的离调和弦、转调和弦、和声模进等手法的运用, 使旋律自然地用现了大量的变化音, 与旋律中动机式展开的音乐发展手法交织在一起, 获得音乐展开的动力, 并使音乐在抒情性与叙述性之间转换自如。

四、挥洒自如的动态美

用旋律 (语言) 的表情功能来刻画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是旋律创作的又一显著特征。由于旋律没有表义的功能, 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时, 主要靠旋律中浓厚的感情色彩来完成。一般来说, 人们的内心活动总是要在外部石所表露的, 人们在哭诉、呐喊、叹息、激动等情况下所做出的动作, 诉说时的语调等, 都具有表情的因素。作曲家往往通过这些来捕捉旋律的曲线和节奏特点, 然后再加上调式、和声、节拍、节奏、音区和音色等各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运用, 以此表现出人们内心的各种复杂的感情。这类旋律, 主要是通过声音动态与人类语言音调的亲缘关系, 来比拟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动态。

可见, 艺术歌曲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都是依靠旋律来完成, 它可以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 甚至表达用任何文字或语言都无法表达出的感觉, 是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对听众讲述事情, 使听众在获取来自作曲家信息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主旋律艺术 篇8

一、民主和谐, 孕育生成

课堂的动态生成, 必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放下高高的架子, “蹲下来”注视着学生、尊重着学生, 了解每一位学生, 相信每一位学生, 感谢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充满活力, 课堂才会充满生气, “精彩”才会不断闪现。

例如, 在教学《圆柱》时, 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小组讨论圆柱的特征。当教师问圆柱有几个侧面时, 绝大部分的学生说圆柱的侧面只有一个, 可是有一位学生却说圆柱的侧面有无数个, 这时教师处理得非常好, 没有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否定, 而是鼓励学生讲原因、学生解释说:我摸一下圆柱, 有一个侧面, 转动圆柱又可以摸到一个, 再转动一下圆柱又能摸到一个侧面, 就这样, 可以摸到无数个侧面。这个学生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分析了这个问题, 我们老师可能没有细想, 学生说错了吗?查阅有关资料, 才发现这是高等数学里的“包括”现象。

可见, 在教师与学生和谐的教与学活动中, 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 成就了动态课堂的“精彩”。

二、认真聆听, 挖掘“生成”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释放每一个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好方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和高度概括的特点, 往往留给许多孩子难懂的印象。教师如果能善用学生的问, 让数学以有趣、形象的面孔出现, 孩子们就会喜欢它, 乐于去探究它, 就会感到学习数学不是接受、等待、观望, 不是一件难事、苦事, 其中蕴含了无尽的乐趣与智慧的挑战。

例如, 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思考题:

小强满12岁, 只过了3个生日, 他的生日是 月 日。

生1:这道题不符合实际。

师:你们说呢?

通过讨论, 众生说这题是符合实际的, 但生活中比较少见, 因为, 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 4年才能轮到一次。

生2:我觉得这题还是不对。

众生:为什么呢?

生2:因为题目中, 说他只过了3个生日, 应该是3岁呀!

话音刚落, 学生有支持的, 也有反对的。

教师通过询问发现班里大部分同学是在1997、1998年出生的, 也就是都在平年出生的。

师:年龄是根据生日的次数来计算的, 还是根据经过的年份来计算的?

众生开始各抒己见……

生3 (着急) :我不同意根据生日的次数来计算年龄。我爸爸今年34岁, 才过了8个生日, 你们能说我爸爸今年8岁吗?

顿时, 教室里一片寂静, 刚才想一争高低的同学也不说话了。

生4:那你的爸爸生日是几月几日?

生3:是2月29日。

经过一番讨论, 大家明白了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 但这是符合实际的, 年龄是不能光凭生日的次数来判断的, 得根据经过的年份来计算。

一场激烈的讨论就这样进行着, 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这题的正确答案是2月29日。可此时, 学生们还是没有停止思考。

生5:我想出道题考考大家, 小兵今年满12岁, 只过了9次生日, 请问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生6:这题不对!你的答案是 月28日吧。请问, 哪几个月有28日这一天?

众生恍然大悟:原来不管是平年还是闰年, 不管是几月份, 每月都有28日。

教师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借助学生的问, 捕捉信息, 判断信息和处理信息, 并调整和形成进一步活动的方案, 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 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考, 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三、巧妙引导, 化解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多少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只慧眼, 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并能在亮点处引领, 在冷场处引领, 在迷茫处引领, 在错误处引领, 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 从而再有所发现, 有所拓展, 有所创新, 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学生通过“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每只猴子得到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后, 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两个学生上台演示了他们的折法, 和我课前预设的一样。这时, 有一学生提问: “老师, 他们是经过对边的中间点对折, 如果不经过这个点对折行吗?这是多么可贵的智慧火花。我予以充分肯定后,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讨论: “不经过中间点对折, 能把这个长方形纸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吗?”这个提问在学生中掀起思维的波动,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超乎寻常的独特想法:经过两个不相邻的顶点来对折;经过长方形的中心点任意对折。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关注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又在引导中教给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抗子宫内膜体下一篇:地质博物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