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2024-06-14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精选12篇)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1

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临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迫切需求,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不仅是一个口号, 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不仅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的重大工程, 更是一场破解体制束缚, 构建农村教育发展良好生态的攻坚战。

教师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效与教育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历史上来看, 从1986 年《义务教育法》 的颁布到2000年基本实现“普九”, 在此期间,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从数量上确保师资充足, 以适应人口高峰期不断扩张的教育需求。进入新世纪后,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移, 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成为国家教师政策新的重点、难点。诸如“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城乡教师交流”“国培计划”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 基本构建了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政策“组合拳”, 其效应已逐步显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 面临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迫切需求,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不仅是一个口号, 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不仅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的重大工程, 更是一场破解体制束缚, 构建农村教育发展良好生态的攻坚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考虑,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从宏观战略上来看,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首要问题, 是构建吸引优秀人才的良性生态, 而不能把教师素质提升仅仅理解为教师培训。目前, 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 一些报考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以及进入农村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并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甚至有的大学生投身乡村教育只是为了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因此, 农村教师的筛选、留任、发展与退出机制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村教育, 实施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切实保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顺利有效实施, 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施理念上, 要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理念为指导, 全方位、全流程地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不能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简单地理解为“补知识、提能力”。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与行为品质, 它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当前, 很多农村教师培训仅仅专注于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而忽略了师德、专业认同感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 农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少数农村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 教育观念落后, 功利主义思想蔓延, 体罚、侵害学生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进一步说, 落实到实践层面上, 要深刻反思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 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当前许多地区教师培训的基本假定是:农村教师是素质差、能力低的群体, 教师培训就是查漏补缺, 为农村教师“补钙”和“充电”。由于未能构建起平等对话的氛围, 难以激发教师活力、自尊和主体性, 最终导致花费巨资的教师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此外, 大量集中化、标准化、自上而下的培训具有浓厚的“城市教育本位”色彩, 整齐划一的培训难以适切于农村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 立足本土、面向差异化需求的个性化培训亟需加强。应改变教师培训理念,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注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需求, 将外在培训与支持转化为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教师素养的根本落脚点, 在于唤醒专业自主的主动性, 焕发农村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行政主导和应试教育模式下, 农村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评估、考核和比赛, 专业自主的权利和空间被大大挤压。科层制、集权化的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专业工作的参与权、决策权。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不自主, 是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提升教师素质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对每一位农村教师而言, 提升专业素质既需要外在支持, 更需要内在动力;对各级政府和社会而言,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更是一场融观念更新、体制变革和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社会行动。农村教师素质能否真正提升, 农村教育能否再上台阶, 关键在于相关者的真心参与和行动。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2

贾爱玲

校本培训是学校一项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工作。我校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坚持从实际教育师资出发,统筹安排、分类指导、按需施教、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目标,强化管理,确保该项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我们的校本培训工作,是为教师的荣耀而默默提供营养的工作。我们认识到校本培训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研培训,校本培训,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以后,我们更加注重改进教师培训方法和形式,更加切实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实效性。我们力争开展更多更有实效的活动,让校本培训工作在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让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科研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的自身素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建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

我们以教育教学活动为契机,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术的高度,促进教师的成长。本学期我们在老师中开展了有效教学,通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探讨教法,老师对于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教材的研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每周一次的教研组内研讨课,听课、评课让老师们更加的充实,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每周一次的教研组内研讨课,听课、评课让老师们更加的充实,也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我们组织了课堂特色活动方案交流、有效情境创设观摩评析会、激励性语言教育方案反思研讨、优秀教学法研训、教育金点子交流等,引导教师在“做”中互学、在“聊”中提高、在“研”中创新。采用多样的培训模式:方式一参与式培训;方式二专题性培训;方式三课题研讨培训;方式四:案例研究培训;方式五交流培训模式。

研修内容丰富多彩,1、加强师德培养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否反思,决定了你的课是常年累月 原地踏步还是不断提高、逐渐升华;是否反思,决定了你教的学生是考试机器、书呆子还是头脑灵活的高素质人才;是否反思,决定了你是普通老师还是优秀老师直至教育家„„

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一、反思之数学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现在正轰轰烈烈开展的小组合作交流就是很好的方式。教师既是导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又是配角—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观众—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1)、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2)、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3)、由过去重“问答”转变为现在重“对话”;(4)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5)、由过去重“程式化”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6)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

二、反思之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备教材、备学生。

三、反思之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1、商场购物时怎样购物最合算?

2、房贷还款时,怎样计算每个月要还的贷款?

3、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有多大?

4、操场的旗杆如何测?5怎样设计遮阳板?„„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当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做一名生活的智者,大胆、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 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反思之发展运算能力

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五、反思之解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1、挖掘现有素材,应用进行变式改造

在应用题例题、练习设计时,教师应做到设计梯度合理、难度适宜,坚决舍弃无思维训练价值的题、合理改编大量相似题型,使题目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产生更好的效果。比如一题多问、变式训练、改题编题都能较好的发挥现成资源最大效能,促成学生的有效

2、重视课堂设计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应用能力

应用题探究活动即: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适度的空间交流。

3、把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起来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数学应用题背景千变万化,有些知识背景的意义不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能全部传授的。而对相关知识的不理解,必然阻碍探究活动的进展。因此,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这狭窄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一些切实可行的专题调查任务,促使学生参加课外实践。

4、平时应用题学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心理训练

(1)要细心阅读、认真理解;(2)要耐心转换、精心调试;(3)要经常回顾、恒心反思。

六、反思之复习策略

用老师的集思广益,代替蛮干,帮助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侧重教法、学法研究,遵循认知规律,力求课堂复习新颖的切入点,并本着“厚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在适量和优质上做文章,尤其要以探究为核心,淡化知识机械的记忆和重复,着力于学生体验过程,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策略。

七、反思之测验的作用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3

一、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并把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提了出来。就人口素质结构而言,它是一个多要素的系统,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对其他因素起着统帅和总揽作用,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考虑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把它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防教育是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加强全民国防意识和军事技能所进行的教育。我国《兵役法》和《国防法》都以明确规定国防教育是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增强保卫国家的意志技能和体魄;而学校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国防观念,根本上是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不限于国防建设本身。从教育的角度上讲,国防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从国防建设角度上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通过综合培养,实现“在军事上和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科转化为凝聚力”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防教育已纳入全民总体教育体系。《兵役法》《国防法》《教育法》以及《国防教育法》都对学校国防教育作了明确规定,这一切都表明国防教育具有为国防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双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二、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防教育的重大特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形成了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及心理素质教育。在学校实施国防教育,最基本和常用的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理论学习。军事训练,突出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军事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强化遵纪守法观念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思想及作风;通过学习解放军共同条令,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意志品质、顽强作风的教育。国防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强化学生国防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以富国强兵、振兴中华为核心的群体意识。从国防教育的内容看,军事教育是融军事、政治、经济于一体,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于一身,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密切相关,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它侧重于理想信念、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然这对于学生的智力提高与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必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从国防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看,它既有广泛的相关性,又有自己特殊的领域和规律,还有着独特的实现手段,因而是其他课程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人的素质主要在后天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应试教育带来影响日益严重,其中又以中等教育阶段为最,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给人们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这必然对素质教育产生较大的影响,延误素质教育的进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青少年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组织纪律观念,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而学生军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意义上有着特定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效果。首先,军训以其特有的军事化管理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多种能力的条件,军训成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的极好机会,同时在军训期间,学生不但学习军事、政治,也学习生活必备的技能。其次,形象感染教育在军训中取得最佳效果。军训教官们热爱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感染。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第三,军训体现了环境影响和教育主导作用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高度统一。军训之所以对学生素质教育有着显著的强化作用,一是因为我党我军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优良传统发挥了主导作用,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内容更具有特色。军训中开展的“比思想比训练、比律、比团结、比作风、比成绩”的“六比”竞赛活动,既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对待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造就学生时代所需要的高度责任感危机感和荣誉感,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由抽象变为具体,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从而迸发出催人向上的巨大力量。二是因为绿色军营特殊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具有人员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管理严格、政治气氛浓厚、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等特点。由于教育训练、实践一体化,使得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在整个军训期间保持内在的统一。在军事化的育人环境中,学生要做到一日生活条令化、一切行动军事化,达到令行禁止、整齐化一。从作息时间、内务卫生、军容风纪、操练上课到请假销假,都有合理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时间上的全天候,空间上的全方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三是因为高强度训练提高学生的承受力。军训中队列、射击、战术训练是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训练强度大,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能的严峻考验。因此,训练的过程成为磨炼意志、锻炼体魄、培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过程。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军训给学生在知识上拓宽了边界,在素质上增进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四、军人素质,使人才素质内涵更加全面

《解放军报》曾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我国“三军仪仗队”六十多名复员军人,在名单出来后被数十家公司抢聘一空。在目前这样大环境下,军人能有这样被抢聘的现象,恐怕各公司更看重的是他们的军事素质,这值得我们深思。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是一所具有20多年国防教育特色的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接受几十家家单位的训练任务。试想,他们花大力气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军事训练,其目的是就是培养他们服从会令、听从指挥,使员工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一句话,就是培养他们的军人作风。正因为如此,我校常年坚持军事化管理不放松,并提出了“一种素质”(军人素质)、“五种能力”(学习再学习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干事创业能力)、“八种技能”(驾驶技术、实用外语、计算机操作、实用写作、书法、普通话、轻武器的使用和体音美特长)。并通过常规教育教学与具体活动相结合,如新生入校都要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式军事训练,使之初步了解一个准军人的要求,初步掌握一个准军人的技能,并在日后工作学习中严格按一日生活制度要求,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每周一举行的少年三军仪仗队军乐队组成的升旗仪式和周六对外的“国防教育日”活动,都吸引了大批学生家长参观学习;再如,每年暑假进行的拉练活动,让同学们从郑州徒步拉练到我校德育基地——革命老区庙子乡,使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体魄,磨炼了他们的意志。

随着学校国防教育特色的日益突出,国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地位也更加巩固。学校把国防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实现了国防教育课程化、技能化、生活化和校本化。

总之,多年来,我校始终突出国防教育特色,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容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综上可见,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提升师能素质,师德建设是根本 篇4

一、营造舆论氛围, 实施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制度是师德建设的保证, 具有制约作用。“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为使教师明确自己应履行的义务, 以规范意识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我校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依据《规范》,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 制定了《葛沽实验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以下简称《准则》) 。从“依法执教、履行职责;爱岗敬业、遵守纪律;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互学互帮、取长补短;互相信任、不乱猜疑;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六个方面对教师的师德表现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爱岗敬业、遵守纪律”一条指出, 教师要“热爱学校、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己任, 维护学校荣誉;奉行‘事业高于一切’和‘集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保持正常秩序, 做到不迟到早退、不串室闲谈、不随意倒课、不搬弄是非”。《准则》是《规范》的细化, 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 对师德建设起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敬业的工作作风逐渐形成, 教师们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学校就是我的家”, “学校兴荣, 教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想干就干出个样来”, “我们的工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由此可以看出, 制度也具有激励作用。

坚持对教职工进行月、学期考核和不断完善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做法。考核与教师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稳定发展相联系。十几年来, 我们依照“激励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择重性原则”, 每学年都对师德考核细则作出调整。例如, 在我区“师德建设年”中, 为强化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养成, 我校依据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见》, 制定并实施了《葛沽实验小学教职工师德考核细则》 (以下简称《细则》) , 其考核权重由过去的20%增加到30%。我校师德考核细则的制定不是简单的由上而下的命令部署, 而是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拟出草稿, 交由全体教师、教代会、校行政反复研讨修订。考核方案的出台过程就是一次生动的师德教育与自查过程。《细则》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师生关系、师德素质、全员育人五个方面细致考核, 由校内辐射到校外、由家庭延伸到社会。如, 在校内我们提倡教师“从我做起, 从小节做起”, 为人师表, 争做师德标兵。对“车辆摆放、卫生保洁、手头利索、不扰他人”这样的小事均提出明确的要求, 对自毁形象的教师在考核中惩戒扣分, 在评优、晋级中实行一票否决。《细则》的出台使教师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如在“职业道德”方面, 考核标准之一是“不搞‘双重标准’, 不说假话, 不做假课;不诱导、纵容学生考试作弊”, 就是学校提出的“培养真、善、美的高于社会的理想人”的具体要求。正是因为教职工人人从我做起、从小节做起, 所以我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得“真实”、“扎实”。

二、采用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师德建设方式

为发挥学校集体教育功能, 我们利用政治学习、师德评比、征文、夸夸同事、群体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

隔周半天的政治学习, 不但学习教育理论、法律法规、先进教育思想、模范人物事迹, 而且结合教师师德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引领。教师们在学习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注重用身边的师德典型引路, 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师德标兵”评选,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 考核小组和教代会依据《细则》逐一地给教师进行定性定量打分;其二, 改革评教内容, 根据评教的结果评选“学生最爱戴的教师”, 定性定量打分与评教结果汇总, 取前六名评定为“师德标兵”, 并在学校橱窗公示, 期末结业式上校领导为其颁奖, 新学期伊始组织师德标兵事迹宣讲, 成为生动鲜活的师德教育形式。

征文竞赛形式是开展师德建设的良好载体。在全区“颂师德, 铸师魂”征文活动中, 我校不是找几个教师写几篇文章, 上报交差, 而是抓住契机, 组织教师当场选题, 当场写文章。校长颁奖、做征文讲评。为使此活动经常化, 我们又组织了几次征文活动。有些教师尽管对写作比较憷头, 但当听到自己写的文章被肯定和赞扬时, 内心充满快乐和自豪。组织教师参加征文活动既有利于提高教师师德认识水平, 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夸夸身边的同事, 使其优处更优”, 带着这样的观点, 我们将印有全校教职工姓名的问卷发到每位职工手中, 给足时间让其思考、交流, 要求写出每位同事的最优之处;然后指定专人进行分类汇总, 再从每位教职工的优点中挑选最优之处, 编成《优点集录》;最后在橱窗张榜公布并发至各组宣传栏张贴。教职工人人都有最优之处, 对于同事给予的定性夸奖教职工感到十分欣慰。第二步再进行“缺点自己找”就比较容易了。由于此项活动不纳入师德考核, 教职工个个拿着显微镜检视自己身上的“痼疾”, 大家真的放下了思想包袱, 从心底讲出了自己的缺点、不足。

群体竞赛主要是通过优秀年级组评比来进行的。优秀年级组评比制度包括定性打分与定量考核两部分, 其核心是群体师德水平的评比。一人获奖全组加分, 一人受罚全体减分, 这使年级组成员之间既相互激励又相互制约, 从而实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收到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

师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使教师的师能潜力得以开发, 而师能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师德素质, 二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具体表现在我校教师主动进修、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意识强。4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了大学本科进修。在教材教法考试中, 多名教师成绩优秀, 受到区教育局公告表扬。近6年, 我校5人次在市“双优课”评比中获奖, 4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 1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人选, 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1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和谐是班级的主旋律 篇5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二四班的班主任,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和谐是初二4班的主旋律”。

和谐,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 这个美在我们初二4班这个大家庭中随时随处都能体会到。

有人做卫生不及时,一定会有人主动清扫地面;有的同学生病了,同桌会立即送他去医务室,同学们也会帮他记录笔记;小测,单元检测的成绩低了,老师和同学都会主动询问,帮他分析原因,自动形成了互助小组,一对一的专门答疑,不需要老师指派负责的同学,都是大家自愿的,因为大家知道,在给同学讲题时也是在检测自己的知识是否扎实,同时大家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种教育效果是其他形式的教育不能达到。

独生子女是自私的,初中生又是活跃的,可塑的,我的治班理:先做人后做学问,于是我就在班内展开“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系列活动,使学生理解大爱——即关爱同学、疼爱家人、回报母校,热爱祖国

在相处不到2年的时间里,孩子们已经融进这个大家庭中,学会换位思考,都希望“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主动申请了一份或几份职务,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调,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一份责任,一起爱护我们的家。忘不了,孩子们用理解和尊重为老师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气氛,每节课都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忘不了,我们一起去慰问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时,孩子们动情的神态;忘不了,我们大家一起商量制作班级报纸时,孩子们的领导风范;忘不了刚成立书吧时,崔悦琪同学主动从家里带来两个大箱子为大家装书,认识他的同学可以想象一下抱着最大号的两个整理箱对他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忘不了,元旦联欢上,大家忙碌的身影和大家幸福开心的笑脸,运动会上,有的同学受伤,你们关心的神态、慰问的话语;忘不了,在刚刚过去的十四岁生日班会上,你们与父母深情地交流、与同学间的真诚对话;更忘不了,我们师生一起忘我的刻苦与拼搏,为这个大家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这么多美丽温馨的回忆,这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值得品味、值得珍藏。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6

社团活动中学生综合素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日益受到各方重视。但是有些学校仍只重视考试与升学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诚然,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一步一步不断完善。那么,对于课业繁忙的中学生来说,如何能够既学有所获,又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呢?在我看来,开展社团活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可选途径。而社团活动究竟是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呢?这便要从中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

一、开展社团活动是中学生的生理发展需要

中学生的年龄在12~18岁之间,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欲望,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具有许多普遍特征。首先,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欲望强烈,愿意展示自己、接受新事物,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与精神世界;其次,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来提升与人交往能力,树立自信;再者,思维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并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认可,希望能够自主管理、自主决策。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获得传统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锻炼日常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技能,从而提高綜合素质。为此,开展社团活动是中学生的生理发展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社团活动对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开展社团活动对中学生的成长发展有许多正向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们的长处得到发挥,从而达到大班化教学无法完成的“因材施教”目的。开展社团活动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升人文素养

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涉及了历史、地理、语言、艺术、文化等多方面人文领域,使学生们在紧凑的学习期间得以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开拓视野、促进个性化发展,为今后进入社会的自由发展与职业选择打下基础。以北京某高中为例,近八十个社团中有历史社、地理社、演讲与辩论社、劲舞社、话剧社等涉及不同领域的优秀社团。学生们通过选择感兴趣的社团,可以积累不同方面的知识,在享受较为悠闲的社团活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培养优秀品质

由于社团社员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供交流的话题广泛,相处氛围轻松自然,更易帮助中学生树立自信心、结交趣味相投的朋友。学生社团范围小、自由程度高,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还可以注意到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学为己用。学生社团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得以寓教于乐,实现学生崇高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例如,某中学创立的爱心社与清祈公益社,利用周末的时间开展志愿者送爱心、关爱流浪动物等公益活动。海淀区中学生跨学校创立的Harmon慈善团体,利用课余时间,在各大商场前举行了数十场义演,将募集善款全部捐给养老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同学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提升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日常学习不能带给我们的。

3.提高综合能力

社团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社员对某一项活动的组织甚至进行整个活动的策划,这无疑锻炼了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自控能力。除此之外,不同社团组织的演讲、模联、戏剧表演等活动,在放松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得以更充实、全面地体验校园生活,找到归属感,使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总地来说,开展社团活动对中学生成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更好开展社团活动呢?下面结合我校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三、对中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几点建议

1.开展社团活动应围绕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

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学校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学校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学校教育工作者因缺乏经验、不敢放权,出现了众多审核过严、吹毛求疵的现象。社团活动本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性活动,学校应更加信任学生,让学生资助管理、自主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成长更加自然。我校学生社团为同学们提供了80多个社团供选择。除已建立的社团外,学生们还可以自行申请创立新社团,基本资料经团委学生会审核后,聘请一位及以上固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社团社员达到五人及以上,便可成立新社团。

2.开展社团活动应建立一定的制度保障和条件支撑

没有学校支持的社团活动只是一盘散沙,学校在做到放松管理的同时,应设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并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撑,使社团活动更加有序。我校在时间保证上,每个单周的周四周五下午,非毕业班学生将有两个小时的社团活动时间。从质量提升上,社团部组织每学期末的社团评优活动。各社团社长们需在学期结束时提交社团活动总结,学年结束时需准备答辩PPT。通过社团评优评出的“十佳社团”与优秀新社团,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并拥有学校展板的宣传资格。此外,一定的社团经费和活动场地支持也有利于学生开展校内外社团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

3.开展社团活动应开拓资源以搭建学校与社会间的桥梁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请进来、走出去,为学生提供诸如校内讲座、校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丰富课余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中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7

关键词:英语影视,欣赏,公选课,综合素质

一、前言

影视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情节趣味性强, 故事情节完整, 容易引起共鸣。英语影视汇集了英语语言、文化、艺术、视听为一体, 透过英语影视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学习语言,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大学生英语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延伸。英语影视欣赏强调“欣赏性”, 通过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较深思想内涵、艺术水准较高的经典影视作品, 适当介绍影视类型、文化背景、影视语言、方法等;通过对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观摩、分析、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 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素养和认知水平。

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云南各地, 其中百分之九十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中学阶段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要求, 不得不整天围着课本看书、背书、解题, 整个中学阶段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电影更别说英语电影。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 学习语言, 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 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生活, 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有效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由本人为主讲教师, 联合了外语系另外两名任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申报了《英语影视欣赏》公选课。该课程不限专业, 学生既可以选择课程, 也可以选择任课教师。本学期有146名来自十个不同教学系的学生选择了该课程。本人任课的班71人。考虑到课时少, 值得观赏的影片多, 几位任课教师都提出了自己推荐的影片, 经过激烈讨论后, 最后确定了7部具有代表性的英文电影。然后我们各自或集体备课, 制作PPT, 共享教学资源。上课时, 要求学生先在老师的引导下观赏影片。在观赏的过程中, 有时候回放, 有时候暂停, 以便让学生能记录下一些重要的或经典的英语句子。看完影片后再根据所观赏的电影分组讨论, 由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作点评;课后再要求学生完成语言流畅、风格得体、观察细致、内容精当的影片中的人物分析和影视评论文章。

二、《英语影视欣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 感触颇丰。经过观察、问卷、访谈等形式的研究和总结, 发现英语影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均有很好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长了知识, 丰富了生活

尽管大部分同学平时都很喜欢看电影, 但对于电影的发展历史、电影的类型等知之甚少。作为一门艺术, 电影囊括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 以其独特的视角再现或展示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独特文化、社会风俗, 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电影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也为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提供了更直观、更形象、更便捷、更全面、更易于消化吸收的资源。电影体裁的多样性, 如人物传记、民族史诗、科学幻想、战争风云、伦理、爱情、卡通等, 也让学生大开了眼界。电影是生活的浓缩, 人生的艺术再现。同学们在讨论电影《阿甘正传》时, 就谈到了影片融神话、历史和普通人物的故事于一体, 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 体现了当代人崇尚的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阿甘是一个出生很不幸的人, 智商仅为75,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这种人不能成功;相反他却取得许多难以置信的成功, 他是一个足球明星, 一名战斗英雄和一个百万富翁。尽管阿甘的面前有很多困难, 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 勇敢地跑下去。影片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或许做好我们该做的每一件事, 生活就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回馈, 只要有一种坚持就会出现一个奇迹。影片不仅以电影艺术形式塑造阿甘形象, 而且透过其人物间接地展示美国二战后30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大小小一系列事件: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毒品文化, 等等。

2.英语影视欣赏创造了真实轻松的听力、口语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而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 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态。欣赏一部优秀的英语影视, 感受电影艺术所带来的愉悦, 是大多数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看完电影《音乐之声》后, 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98%的学生对看电影学语言有浓厚的兴趣。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影视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学习语言的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语言学习者的焦虑感和消极态度。任何交际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进行的, 而电影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场景。学生在理解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热情。

3.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能鼓舞和激励学生, 坚定他们的信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影视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英雄人物通过影视展示出来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们讨论得最激烈的是音乐片《音乐之声》。因为大部分同学毕业以后都要去当老师, 而且是到偏远的山区, 怎样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在探讨的话题。电影里七个活泼可爱的小孩, 还有他们的家庭教师玛丽亚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班集体。大部分同学都很喜欢玛丽亚的教学方法, 他们认为好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 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多以表扬为主, 因材施教;在七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16岁, 年龄最小的5岁, 有男孩, 有女孩, 玛丽亚能用她独特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 让所有的孩子喜欢她, 因而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也激励了他们当老师的信心。

4.影视欣赏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 了解多元文化的世界,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电影是一面镜子,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英语影视欣赏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从多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电影《刮痧》是由中国著名导演郑晓龙在美国拍摄的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电影。整场电影处处都反映着中美文化的差异, 透着中国人的感性和美国人的理性。“刮痧”一种古老的传统中医治疗法,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在用它治病救人, 可在美国却成了“虐待”儿童的罪证;孙悟空在中国家喻户晓, 人人爱戴, 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德, 却被美国律师反污蔑为野蛮、暴力的象征。同学们在讨论到这些文化冲突时非常气愤, 认为美国人在亵渎中国的文化。正所谓一个国家的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它有着若干年历史的积淀, 无所谓“对”, 也无所谓“错”, 我们不能对它进行褒奖。在中国父母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没有任何的异议。而在电影中Daniels和Paul打架, 许大同当着老板的面不问原由狠狠打了儿子一巴掌。在美国, 小孩打架是非常正常的, 不需要大惊小怪;而在中国人眼中, 小孩打架是不对的, 是必须得教育的, 特别是大同的孩子打了老板的儿子, 这时不教育孩子就是对老板的极大不尊重。在中国父亲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被理解的, 但是在美国人眼中却是不可思议的,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虐待。

通过对影片的观赏、讨论和老师的及时引导, 同学们理解了种种文化差异, 激发了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渴望。

三、结束语

一个学期的公选课结束了, 老师和同学好像都余味未尽, 关于电影里的人物和故事大家都有很多想法。总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同学们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生活, 拓宽了知识面, 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 练习了大量的听力和口语, 记录了许多经典的英语名句, 提高了同学们对英语的兴趣, 有效地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晓天.经典英语电影作品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康丽颖.电影课确实大有可为[Z].中国教育报, 2002, 12.

[3]曹霞.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

[4]刘浔, 李明.浅谈英文电影欣赏与英语教学[J].河北金融学院学报, 2008, (6) .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8

(一)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出及其内涵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 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 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 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更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要求。

1. 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存在的基础, 更是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不仅能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 而且能全面的认识自我。也就是说, 人类比其他动物高级的地方, 人类不但能认识外部世界, 而且, 能认识自我内心世界。大学生要学会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

2. 学习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仅满足于掌握本专业范围内的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 熟练掌握复合型国际人才应有的基础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阶段就应该有意识的了解本专业学习特点、教学进程、发展趋势, 学会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一切学习资源,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懂得寻求帮助。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 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 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 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3. 情绪和情感品质。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首先、需要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大学生毕业时的需要是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当实现目标时, 就会产生高兴、满意、幸福等主观体验。反之亦然。第二、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比如:大学同学找到一样的工作, 有的满意, 有的不满意, 只有自己清楚, 他是一种自我感受。

4. 意志品质。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 通过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 就是确定目标, 克服困难, 实现就业。但是面临就业时有以下四种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5. 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通俗的讲就是脾气。典型的有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他们有共性特点:没有好坏之分、是先天的、很难改变的。不同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所以说, 这对大学生选择不同的职业是有帮助的。比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的大学生是外向型的, 善于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大学生是内向型的, 善于从事与事打交道的工作。

6.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是指人们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接触过程中, 调节、控制自己做出正确恰当反映的能力。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的实践活动,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贯穿于人们的一生, 具有沟通人际信息、交流人际情感、协调人际行为、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普遍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 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人生的需要, 而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面对各种社会关系, 进行各种交往。进行人际交往必须了解相应的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和习俗规范。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是向大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二)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在提升其就业能力中的必要性

1.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

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等。21世纪是一个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 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中的高科技领域的竞争, 其关键又是国民素质及现代化人才的竞争。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 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实际上就是具有很高综合能力素质的人。由此可见,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

2.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掌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 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 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 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 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 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 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显然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包含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重要结果内容。因此,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4.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说,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他的需要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于其他阶层的青年, 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发展目标也就相对较高。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事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地结合,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 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因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是以满足和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当然就不可缺少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所以, 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了解自我, 悦纳自我。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时, 要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要不断地随社会经济发展深化, 创新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在高校经历了扩招的规模后, 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成为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和使用的大学生, 最终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高校在立足学科建设基础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 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平稳搭接、从校园到社会的和谐交融。

2. 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体验活动, 搭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对接的育人平台。

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体验活动, 使学生认识学校学习与职业工作的关系, 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了解实际中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是什么, 从而将自己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相联系,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尝到职业工作的酸甜苦辣, 加深自我认识, 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特性, 在与共同劳动的不同年代人的接触和交流中,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 学习大量的社会知识。

3. 提升服务意识, 分层次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 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学校要设专门机构, 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其次, 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是一项要求既具备人文科学知识, 又具有一定战略策划思想和相应技术手段的边缘性极强的专业工作。要培养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再次, 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 消除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短浅认识和被动接受的心理恐惧, 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增强。最后,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 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 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完成学业同步进行。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基础, 发现优势, 找到不足, 从而清楚地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目的地进行适合自身职业生涯需要的学习和锻炼, 增强职业信心, 积累谋职技巧, 提高心理素质。

4. 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 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高。

要使大学生真正地具备就业能力, 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 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差, 面对就业单位, 存在自卑感, 应该客观的评价自己, 相信自己, 相信公平, 调整好心态, 给自己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些大学生面对就业单位, 焦虑紧张, 不知所措, 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所以, 在大学里就应该多参加各种活动, 提升自己的应激反应能力。有些大学生盲目追求大城市, 出现了“蚁族”。据统计, 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 所以, 大学生应冷静的选择就业位置, 给自己准确的定位, 而不要盲目追求。

适者生存, 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 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就业岗位。因此, 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提升素质是“主旋律” 篇9

我院在新加波南洋理工学院考察培训期间,特别是在参观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时,笔者感到疑惑,他们的专业教师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他们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多的企业横向课题?这些企业横向课题源自哪里?回到学校后我院通过校企合作,通过深入企业,对于上述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

一、教师的企业横向课题源自深入企业

企业处在生产第一线,他们要进行产品开发,有很多的生产实际问题需要技术攻关。他们有本行业先进的设备、最新的材料和雄厚的资金,但缺少具有系统理论知识的专业人员;而学校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部分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正是企业所希望得到的智力支持。如果教师不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企业不知道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企业需要做什么,造成校企之间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深度合作,信息不通。架起沟通这些信息的桥梁就是校企深度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和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打成一片,这样,学校和企业就能互相了解彼此需求。

2014年暑假,我院信息教研室的专业教师被学院委派到湘潭市某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实习期间,我发现该公司想将公司的主导产品——矿用架空乘人装置(俗称猴车)的整体结构及整体运转关系、各部件的装配关系及安装调试方法做成触摸屏控制的3D动画演示系统,作为企业对外的产品宣传及企业培训新员工的培训资源库。由于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力量,所以他们想做而做不了。而我们学校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正苦于没有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信息教研室了解到这些信息后,立即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方案论证,认为完全可以帮企业解决这个问题,当即就和企业签订了开发企业横向课题的合作协议。

同年,电气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再次被学院委派到湘乡市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该企业向我们提出开发一种用于切割钢板的数控火焰切割机,该设备要求能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各种形状的钢板进行自动切割。电气教研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师经过讨论,认为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课程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但真正将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用于教学的还很少,这种数控火焰切割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这正是我们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教学载体,当即与该企业签订了开发企业横向课题的合作协议。

由此可见,要将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引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得到真实的企业横向课题,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教师必须深入企业第一线,才会发现很多适合我们教师做的企业横向课题。

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源自不断地做企业真实课题

新加波南洋理工学院的专业教师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他们的教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才能到学校当专业教师,这样他们的学校就有了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有利基础,专业教师就有大量的企业横向课题来源,他们通过不断的生产实习和大量企业横向课题的开发锻炼,就有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

信息教研室与企业签订了轨道猴车3D演示动画开发协议后,课题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与公司领导、人力资源部进行沟通,遇到工程技术问题就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经过一年的研发,现在已经将该演示系统交与企业并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同时,该演示系统已经走出国门,在印度的产品展示会上取到很好的演示效果。通过这次企业横向课题的开发锻炼,信息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无论是实践教学能力还是专业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而且还将企业的几百个零部件真实产品当作教学载体用于专业教学。

电气教研室与企业签定了数控火焰切割机后,课题组专业教师遇到工程技术问题就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同时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现场指导,经过半年多的研发,该产品现已定型交给企业使用。数控火焰切割机涉及电气控制技术、电机拖动技术、单片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这次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上述领域的课程获得了大量实践教学经验,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电子教研室电子技术教学团队把湘潭某某有限公司的“矿用本安电源电路板”“猴车广播系统功放板”等产品拿到学校来,由学生代为加工,教师现场指导。这样就把学校的消耗性实习变成了企业的生产性实习,实现了我院的学习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我院已为企业加工电路板400多块。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利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2009年申报了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技术课程项目驱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2013年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经过多年的校企深度合作,我们体会到,岗位技术能力出众、行业发展把握准确是企业固有的优势,企业掌握着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他们可以在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下进行充分的实践锻炼,同时可以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使其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零对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状态,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校企深度合作能使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和理论教学素质迅速得到提升,使得“双师型”教学团队快速形成,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9):48-52.

[2]崔丽华.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82-83.

提升主旋律电影对公民的影响力 篇10

然而近些年部分主旋律电影观念陈旧, 一味歌功颂德, 存在明显急功近利倾向, 使得主旋律电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 导致其不断被边缘化, 不断偏离其教育职能的初衷。故如何使主旋律电影在观众中产生更加广泛、积极的影响力, 成为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

一、注重真实的塑造楷模形象

1. 人物性格的复杂化

能提升公民道德修养的电影一定有着优秀、感人的剧本, 而“优秀剧本的关键在于人物”。主旋律电影所塑造的“领袖、楷模”都脱胎于血肉之躯的普通人, 性格应是复杂的, 要使人物形象深入观众内心, 就应像黑格尔所说的“必须渗透到最复杂的人类心情里去”。但是由于“创作者往往对领袖人物怀有一种敬仰之情, 所受束缚较多, 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开掘其内心世界。故而, 银幕上的领袖人物往往很难向观众袒露心扉, 其形象就容易陷入表层化、概念化的模式之中。”多数主旋律电影是为了主人翁的“崇高”而“崇高”, 反而消解了真实性的崇高地位, 造成影片与观众心理上的疏远。其实主旋律电影可多以“平视”的角度描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使其形象更加像一个立体的人, 而非高不可攀的圣人。如《开天辟地》中既描写了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 又表达了主席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遭遇的忧愁与挫折……这种真实刻画领袖人物优缺点的表现手法使毛主席的形象更加平易近人, 更容易得到观众认可, 提升道德修养。

2. 命运的多元化

让每一公民都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求享乐的崇高品质, 这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但非实现手段, 这一点必须明确区分开来。所以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不是将目标直接拿出来, 而是引导人们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多数主旋律电影宣扬的英雄人物都具有毫无缺陷的神圣人格, 也都遭受着清贫、辛劳, 最终因疾病而死的命运, 得到的唯一“利益”就是人民的掌声, 似乎在说:当好人就不得不与贫穷、清苦相伴一生, 但这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相违背, 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相违背, 这种命运的程式化错将道德教育的目标与道德教育的手段相混淆, 使观众除了钦佩只剩钦佩。人类心理需求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情感归宿的需求, 二是对物质尊严的需求。对于情感归宿的需求则可体现为好人最终拥有一个祥和、美满的家庭, 正如谢晋导演的影片中所塑造的“好人”最终都得到了一个完满的家, 这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契合。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 强调最多的不也是“亲亲尊尊”的重要性吗?对于物质尊严的需求则是因为人活在社会上需要物质尊严的保障。普通人每天早起开门就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奔波, 一味做好事不求回报, 作为普通人很难坚持。若好人的付出能拥有物质尊严的保障, 才能使他们更具精力去做更多美好贡献。为何不让观众在主旋律电影中看到更多的好人终得“好报”的故事, 让观众在欢乐、兴奋的情绪之中真正吸收主旋律电影的价值观念, 多做善行善举呢?早期中国的左翼电影家们就能自觉地把电影创作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结合起来, 勇敢揭露社会矛盾的同时也带给了广大观众以进步意识的启迪和健康情感的陶冶, 即使电影技术远无当今那么精湛, 但仍为观众津津乐道, 有着极高上座率。主旋律电影只要能成功的将主流价值观念与人民的现实利益的认知相一致, 就会更具人情味、说服力, 让公民充满对国家的信心, 真正聚合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从而起到提升公民道德修养的作用。

二、注重市场营销

若一部主旋律影片再优秀, 但无法被广泛传播, 其教育成效只可能是微乎其微, 故应注重市场营销。广泛的观众群可以加强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 并使其在追求教育效果的同时也实现对市场效益的追求, 毕竟它不仅仅作为教育工具而存在。由于电影市场具有高风险特性, 一部影片能否取得票房成功难以预测, 良好的市场营销可让观众了解影片信息, 增大观影欲望, 进而采取具体的消费行为, 可以起到引导消费、刺激消费的作用。市场营销的工作不到位, 往往会对影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成损害。2011年主旋律电影《杨善洲》和《变形金钢3》同时上映, 《变形金刚3》在放映前的媒体宣传犹如雪花飞般铺天盖地而来, 形成了火热的舆论局势, 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致随后的排片量也密集到眼酸, 毫无疑问其精心策划的市场宣传为票房节节攀升奠定了极强的心理基础;影片“《杨善洲》虽然有一场场优秀事迹报告会……但依然有很多观众表示仍然不知道杨善洲这个人物, 和《变形金刚3》商业化的立体包装相比, 《杨善洲》的宣传在策略上显出了弱势。”的确相对于大多数商业片财大气粗的地毯式宣传, 一般的主旋律电影宣传力度明显底气不足, 造成影片信息闭塞的困局, 极容易被忽略。在当代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豪气已明显难以奏效。多样化的电影市场是需要培养的, 多元化的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 不论是主旋律电影或艺术电影都需要重视市场营销, 使观众更充分的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影片, 最大化的满足日新月异的观影需求。但是在市场宣传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与“炒作”区别开来。主旋律电影具有严肃的政治倾向, 若在宣传期间利用演员隐私、绯闻等非正面信息来博取观众眼球, 只会使主旋律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大打折扣, 有损主旋律电影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Robert Stam, Film theory of introduction, 2002:42.

[2] (美)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优秀剧本的关键在于人物》[M], 《好莱坞大师谈艺录》, 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1版, 1998:631

[3]黑格尔《美学》, 朱光潜译, 商务印书馆[M], 1979:301

[4]周斌《在银幕上塑造中国的“脊梁”》[J], 《电影新作》2007年06期

创新是主旋律 篇11

美术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通过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和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让孩子有感而发,有感而画,改变老师被动教授美术技能改为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内心主动想表现。教学效果在美育体验中初见成效。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造力

人们常说教师教学活动是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少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发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少儿美术教育活动里,创新是它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从灵活多变的上课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及综合材料的运用等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

一、从多样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开拓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绘画技法的训练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中重要环节——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学生脑海里评价一幅画的优劣就是看其画得“像”或“不像”。学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由学生黑板上样板画画下来,只能照葫芦画葫芦,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绘画的热情和绘画的兴趣很快淡化。

我在上兴趣班《我喜欢的活动》一画中,为了不让学生思维定式,我没有准备画好的定式画,而把学生带出教室外,让学生出去体验一下大自然,鼓励他们在大自然中想做什么游戏就做什么游戏。他们表现异常兴奋,感觉异常新奇。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在玩丢手娟的游戏有的在捉迷藏有的趴在地上看蚂蚁运粮食;有的在草地上看蝴蝶“跳舞”……十五分钟后我带着孩子们回到教室,让他们举手发言,谈体会,讲感受,然后引导学生这么有趣的活动他们应该把自己喜欢的活动用他们手中的画笔画下来。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些同学刚看到的一些动植物,如:蚂蚁、小花、小草、几个同学形象等,以供学生参考。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笔下的形象轻松、活泼又充满生活的情趣,表现出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出现了《半蟋蟀》、《我和小蚂蚁是好朋友》等许多佳作。

二、由个体到小组画

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非常重要,但灵活、新奇的作画方式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通常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一个个独立创作,而缺乏作画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要把美术教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游戏,而在这种游戏中学生是主体,使其天性难以充分发展,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兴趣得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得以参与。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安排一些合作画、接力画等作画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我在一堂创作课上,用“快乐大本营”这一活泼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让每一组学生共同协作,同时完成一幅创作画,要求人人参与,积极动脑,一宣布同学们兴奋欢呼起来,他们以四人一组,有的把桌子并到一块,学生们有的争吵、有的深思、有的商议。表现得主动、积极。下课前,每组学生在展示他们的作品时,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每幅作品都是那么精彩,那么生动。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打破传统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以前美术课老师作好范画在黑板上一挂,或在黑板上画好一组简笔画,学生照例临摹就行了。这样的长久下去,呆板的教学方式怎能激发学生学画兴趣呢?怎能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怎能使学生的学画兴趣得以保持?教师应针对儿童心理特征采取生动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激发兴趣,鼓励创新。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又注入了新的活动,比如多媒体教学,为了不使现代教学媒体成为摆设,我们应合理利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神秘的海底世界》一课时因为学生没有到过实地海底观察。首先,让学生观看十分钟的海底的视频图像,让其知道海底各种生物的具体图形,然后把停止播放视频,我给学生描述并让其闭上眼睛听,我语气或快或慢,或抑或扬……我已经把他们都带入了美丽的海底,海底里有鲨鱼、有海马、有珊瑚、有各式各样的鱼类和海带。这时教学鸦雀无声,孩子们似乎沉浸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随着我让大家睁开眼睛,开始引导“他们都看见了什么吗?”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各抒己见。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各式各样的鱼形,让他们自由组合。教师应引导鼓励和肯定,并以宽容的胸怀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想法加以分析、引导,及时发生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有学生画了各类各色鱼类,有的还画了一条可怕的大鲨鱼,有的同学在画完鲨鱼时,还在海底画一个警察,手里还拿一把枪。我看后询问他为什么有警察,他说:“警察用枪要把大鲨鱼杀死,来保护其他美丽的小鱼,让他们安全地在海底生活。”我听后笑了,他也笑了,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能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其他同学也受其影响,创作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明显。

2、创设作品欣赏,增强美术感染,引导创新。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大师名作欣赏或介绍一些优秀儿童作品,并以此展开讨论,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感染,然后要求他们与大师比一比、赛一赛,美的感觉会使他们从心底油然萌发一种冲动,画画的兴趣会高涨。而且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的绘画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得到锻炼,也可直到激发孩子绘画热情,对其创造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

每个少年儿童都富有创造力,都有自学探索的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有利创新教育因素,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望,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调整与整合是主旋律 篇12

继续采用扩张战略还是立即改为收缩战略, 这对浩华物流来说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这首先要对市场前景与市场份额、竞争现状与未来环境、企业资源与后劲支撑、财务现状与利润分析等因素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 从而确定战略发展方向, 制定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一般来说, 企业主要利润来自于占业务总量大约20%的核心业务, 这并不是说80%的业务不重要, 这些业务也是构成企业市场占有率、顾客信赖度、品牌支撑的重要因素, 只有那些持续亏损又扭亏无望的业务才应该坚决砍掉, 立即止损。

调整与整合是主旋律。物流市场竞争日趋剧烈, 细分市场更加明显,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 才能始终站在行业高端, 立于不败之地。收缩战略有利于把业务做好做扎实, 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CEO的思路是根据市场现实状况, 要集中企业优势资源确保核心业务处于“蓝海”地位, 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抉择。只是要注意业务调整的幅度和力度, 避免大规模收缩对企业品牌、市场信誉度、潜在市场的培育等造成的损害。

浩华物流高层所凸现出来的“暗战”问题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集中表现在企业核心层对经营理念、管理思路、决策机制、团队构架、人才标准、信息渠道、工作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冲突, 这种冲突很容易造成非正式组织势力, 甚至形成内耗, 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更需要冲突双方应用智慧和技巧来求大同存小异, 力求缓和矛盾、化解纷争。

应该看到在企业管理中, 90%以上的矛盾都是由于误解而产生, 沟通显得极其重要。民营企业需要对应的外部关系比较复杂, 企业主要负责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建立、协调和维护外围关系, 而企业内部高层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交流往往不充分、不到位, 非常容易由误解产生分歧、由分歧产生矛盾、有矛盾演变成内耗。

企业内部保持良好的有效沟通, 这是既简单又重要的工作。

作为CEO, 周杰对市场的敏锐度很高, 具有自己的运作思路和理念。肩负重任的他, 有责任与董事长 (董事会) 取得一致、保持协调, 因此重在沟通。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周杰与董事长有严重沟通不到位的方面:“董事长的耳目无处不在, 让周杰感到巨大的压力”, 这至少说明CEO与董事长之间的正常渠道沟通不畅或缺失, 董事长从正常渠道不能获得足够的企业运营信息, 才需要从不同角度的非正常渠道去获得,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说明企业决策层之间存在着沟通危机和信任危机。

CEO要摆正位置, 不能失去监督, 企业重大问题 (比如企业的扩张或收缩战略) 必须经董事长或董事会同意和支持才能实施。对CEO来说, 获得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普遍支持是成功的保证。

董事长把路振华放在周杰身边, 无外乎有两种考虑:1、影响和修正CEO的管理行为;2、更换主帅前的必要过渡和准备。对于周杰来说, 将迎接一场严峻的考验:自己的战略思路和管理能力不被董事长认可的情况下, 要与董事长的代言人合作共事, 彼此间的矛盾与摩擦在所难免。

上一篇:鉴定能力下一篇:卫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