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民素质

2024-06-02

提升农民素质(精选12篇)

提升农民素质 篇1

提升农民素质,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都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农民素质, 重在建立和完善一套良好的体制和机制。有了好的体制和机制, 不但能够促使更多农民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而且可以保障农民的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升。我们认为, 当前提升农民素质需要构建三大机制。

1 构建农民自我发展机制

构建农民自我发展机制, 需要首先明确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是何谓“农民自我发展”?二是农民能否通过自我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

所谓“农民自我发展”, 是指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 主要通过农民自身的努力, 提升个人素质的活动。这里, 我们强调农民个人的努力, 但并不意味着农民素质的提升不需要外力的帮助, 只是相对而言, 外力仅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我们认为, 当代中国农民能够通过自我发展, 提升自身素质。这既具有内在依据, 又有现实依据。

当代中国农民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我们提出农民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依据。当代中国农民是否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农民愚昧、落后, 行为缺乏理性, 他们根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 因而不可能实现自我发展。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 当代中国农民与生活在旧社会的传统农民有着显著区别。在旧社会, 农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也鲜有受教育的机会, 再加上长期从事单调的传统农业生产, 又生活在稳定而封闭的农村, 这使得旧社会的农民是典型意义上的传统农民, 不具备自我发展的基本前提, 也缺乏自我发展的途径和机会。当代中国农民的状况则不同。第一, 从农民知识方面看, 当代中国大多数农民都曾经接受过一定年限的教育, 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 他们具备自我发展的知识前提。第二, 从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很多农民已跳出农业的圈子, 身份的变迁和职业的转换对农民素质提出更高诉求, 这使得当代中国农民日益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第三, 从农民活动半径来看, 流动性是当代中国农民的一个基本特征, 活动半径的扩展开阔了农民的视野, 扩大了农民的社会接触面, 也为农民素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第四, 从农民的认知和期望来看, 由于活动半径的扩展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当代中国农民对外面的世界有较大程度的认知, 他们渴望发家致富, 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使得当代中国农民具有自我发展的强烈动机。第五, 从发展机会来看, 当前, 我国政府支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市转移, 而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也为农民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这为农民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整体上讲, 当代中国农民具备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农民可以通过自我发展, 提升自身素质。

当代中国一部分农民已经通过自我发展、成长为拥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事实, 是笔者认为农民能够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的加快, 在全国很多地区, 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 拥有较高素质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鲜见。这些新型农民是如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 这些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推力。对于这些新型农民产生的具体原因, 有的人认为, 这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长期熏陶的结果。笔者承认社会熏陶对提升农民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 我们要问, 难道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仅仅熏陶这些农民吗?为什么同样受到社会熏陶的农民, 有的人依然是素质较低的传统农民、而有的人已经嬗变为拥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由此可见,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社会熏陶这样的外在因素解释这一问题。还有人认为, 这些拥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产生是政府培训的结果。正如下文所述, 我们承认政府培训对于提升农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也不否认某些新型农民曾经接受过政府组织的培训, 但是部分不能代替整体,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已嬗变为新型农民的农民当初都曾经系统接受过政府的刻意培训。因而, 我们也不能把这些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产生全部都归因于政府培训。实际上, 这些拥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产生,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抓住一切有利机会, 自我发展的结果。当代中国, 越来越多的农民正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的素质, 成长为拥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正是笔者提出农民能够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素质的现实依据。

“农民自我发展”概念强调了农民在自身成长中的主体性作用, 指出农民可以通过自我发展, 提升自身素质。这就启发我们:提升农民素质, 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的培训, 但另一方面, 还要有农民视角, 调动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农民自我发展机制。一是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政策制定, 引导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 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身素质;二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激励农民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素质, 推动农民由“要我提升”向“我要提升”转变。除此之外, 还要搭建各种必要的平台, 为农民自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能力。

当代社会, 农民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自身的素质具有现实可能性和明显的优点, 但是, 我们还要看到, 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农民素质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升农民素质, 不仅需要构建农民自我发展机制, 更需要构建政府培训机制。

2 构建政府培训机制

政府是提升农民素质最重要的主体, 政府不但有必要而且应该在提升农民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2.1 基于政府角度分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价值取向,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是我国政府应尽的职责。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能力的大小和机会的不同, 不同群体之间在收入方面、生活方面、素质方面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当今社会, 农民, 特别是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 事实上已沦为弱势群体, 日益被边缘化, 政府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帮助农民, 经济上的帮助是必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素质, 增强他们发家致富的本领。

2.2 基于收益角度分析

农民的素质一旦得到大幅度提升, 其收益将是巨大的, 并且其收益具有溢出效应和正外部效应。也就是说, 提升农民素质所获得的收益, 不仅为农民个人所有, 整个国家和社会也能从中受益。譬如, 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利用, 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进步对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既然提升农民素质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有益处, 按照“谁获益、谁负责”原则, 政府也应该承担起提升农民素质的重任。

2.3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

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出于发展本国农业的需要, 纷纷采取措施, 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 力图提升本国农民的素质, 使之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农民。以近邻韩国和日本为例。韩国政府非常注重农民教育, 这主要体现在: (1) 成立农民教育研究所, 专门负责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官员的教育。 (2) 立法, 保障农民培训工作。早在1980年韩国政府专门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 以确保留下农村后备人才,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981年韩国政府又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 “此项工程不满足于发放资金, 而更注重对农业后继者的精神、技术教育, 提供经营管理、技术诊断、农产品销售、海外研修等服务。” (3) 建立职业培训制度, 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日本政府也特别重视农业教育, 特别是积极推行针对农民的农业研修教育。该教育主要采取四种途径培训农民:一是建立营农大学校, 培养优秀农业接班人;二是短期进修, 对那些不能参加长期进修的农民开展短时间的培训;三是农业进修机构与高中学校进行协作, 针对那些将来可能从事农业生产的高中学生举办“绿色家园”活动;四是建立农村青年俱乐部, 为农村青年人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 借以提升他们的素质,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 国外很多国家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力图采取各种措施, 大力提升本国农民的素质。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同样应该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近年来, 各级政府已开展系列活动培训农民, 并取得一定效果, 但我们也要看到, 当前我国农民培训工作还存在某些问题, 突出的一点就是培训机制不健全。为了使农民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培训机制。第一, 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民培训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财政投入, 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吸收社会上的资金参与进来。第二, 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监督主要包括对培训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以及对培训过程的监督, 监督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培训资金得到合理高效使用, 保证农民培训工作有实效而不是流于形式。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奖惩措施等内容。第三, 建立和完善市场引导机制。培训农民, 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 还要善于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引导和激励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培训农民。

3 构建企业培育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农民纷纷到企业打工。空间的拓展, 职业的转化, 工作场景的变迁, 既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为农民素质的提升创造了可能。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企业本身相当于一所学校, 借助企业可以省时省力地提升我国农民素质。现代企业在提升农民素质方面的作用, 不仅仅体现在通过对进厂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 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还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3.1 对农民工现代观念的熏陶和培育

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而思想观念素质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农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深刻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长期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农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 一般小农意识较强, 思想保守, 观念落后;相反,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现代化的工业和其他现代环境中, 会基本上顺应这种环境, 经历人格上的改变, 产生出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方式, 成为现代的个人。”从企业方面说, 现代企业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 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 影响也更大;从农民工方面说, 一个农民工每天在企业至少工作八个小时, 日复一日, 月复一月, 这使得现代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影响着农民工, 成为熏陶和培育农民工现代观念的重要场所。

企业对农民工现代观念的促成,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效能感。“效能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 效能感的含义并不局限于人能控制自然的感觉上, 它还包括另一层含义, 即对自己和人类充满信心, 相信人类能够改造自然, 推动社会的发展。企业能够培养农民工的效能感。这是因为:现代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 企业能使过去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众多愿望变为现实, 很多农民在农村中难以想象的事情, 在企业能够轻易而举完成。企业巨大的生产能力给农民工强烈的震撼, 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的力量, 相信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这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不仅如此, 企业还能把这种刺激效能感的条件普遍化, 扩及到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企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工也会逐渐放弃他原来可能存在的宿命论观点以及消极无为的思想, 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2) 革新精神。现代企业能够培育农民工的革新精神。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 同行的竞争, 获取更多利润的冲动, 使企业绝不能固步自封, 而应具有革新精神, 不断引进新设备、开发新技术、优化管理。企业的革新清楚呈现在农民工面前, 为农民工所感知或听闻, 这对农民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日久天长, 农民工也将会逐渐放弃守旧意识, 认同革新。不仅如此, 企业每一次革新, 或者使企业起死回生, 或者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 或者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革新的效力如此大, 使得农民工内心深受触动, 这将刺激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不断推陈出新, 以期获得更大收益。 (3) 计划性。企业生产是有计划的生产, 先生产什么, 后生产什么, 都需要企业管理者事先作出周密的安排, 进行规划。“这种周密的计划和对计划严格的贯彻执行, 日久天长, 深深地渗透到参与这些计划活动和执行计划的工人的意识中去, 使他们在工作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做事的计划和完成它的种种步骤。”

3.2 对农民工的启发和激励

与传统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 现代企业对工人和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 企业员工拥有丰富的知识, 企业管理者拥有较高经营素质, 那么, 该企业在市场上也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企业也将会赚到更多利润, 企业的发展也会蒸蒸日上, 充满生机。这就启示农民工: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在现代社会是多么重要。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不仅更容易得到好企业雇用, 而且还能拿到更多的工资, 甚至走上领导岗位。这将刺激农民工以高素质的工人为榜样, 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提升自身的素质。

鉴于当前我国众多农民外出打工的事实以及企业在提升农民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认为, 提升我国农民素质, 还需要重视现代企业的作用, 构建提升农民素质的企业培育机制。为此, 政府需要一如既往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 摒弃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政策,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 把农民工的就业纳入地方就业范畴, 积极帮助农民到企业就业;鼓励企业雇用农民工, 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同时, 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和用工环境, 使企业能真正发挥在提升农民素质方面的作用。

本文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农民素质的提升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出于研究的需要, 学者往往把一个事物首先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上面我们是基于主体视角, 指出提升我国农民素质, 需要构建三大机制,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素质较低的农民成长为素质较高的农民, 并不是某一方面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自我发展、政府培训和企业培育各有优点, 构建三大机制, 并使三大机制相互配合, 才能显著提升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翁贞林等, 新型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陈令军、付青叶, 企业教育:农民素质提升的必要选择和现实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

[3]英格而斯 (美) , 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提升农民素质 篇2

田宜龙

千里中原春潮生,大河奔涌势正雄。

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前不久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

“十一五”,我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硕果盈枝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扎实开展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和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积极实施公益性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动员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转移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部门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1.8万人,开展绿色证书培训50万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27.2万人,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4.4万人。不仅使一大批农民掌握了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为二、三产业和农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还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促进了粮食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一)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广大农民经过培训后,接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他们在农业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带头运用、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调查,“十一五”期间,通过培训学员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1000项,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次,有6万多名学员购置了农业机械设备。如正阳县农民叶启营,参加种植专业学习后,苦心钻研农作物育种技术,成功选育了“梅营系列”红薯新品种,并创办了正阳县梅营新优良种研究繁育示范中心。“梅营系列”红薯新品种不仅在本地大面积种植,还销往十多个省份和近十个国家,先后被农业部授予科技扶贫状元,省“杰出乡土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推进了高效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益

一大批农民经过培训后,增强了市场经营意识,提高了配置资源的能力,由大田作物生产转为增收潜力大、比较效益高、有利于产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他们在实现生产经营结构转换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

夏邑县把培训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培训专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进村办班指导,打造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并通过受训学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建成各类专业村270多个,形成了生猪、肉鸡、苹果、蔬菜、食用菌五大支柱产业。

(三)为二、三产业输送了大批产业工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

一大批农民通过农业系统组织开展的转移培训后,初步掌握了转岗就业的职业技能,并在农业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由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系统通过培训共向二、三产业输送了103.5万产业工人,占同期全省新增转移总量的15%,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据统计,我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2006年的63.6%降低为2010年的55%,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36.4%增加到45%。

(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经过培训,许多农民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长才干,提高了技能,增加了收入。据调查,接受过务农培训的农民家庭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受训农民比未受训农民收入提高636元,增加16%;接受过务工培训的农民,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收入显著增加,受训农民比未受训农民务工收入年平均增加3000多元。

一些农民经过培训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领办了合作经济组织,在实现自身致富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和产业发展,帮助一大批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如济源市农民段天奎,参加培训后,投资400万元兴建了国内首家专业化兔饲料生产企业“金裕饲料有限公司”。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出先进兔用药物,可有效抑制和预防种兔常见病。目前,公司规模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上百人,年销售利润达到200余万元,带动周边县市近千家农户发展肉兔养殖产业,被评为济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目前,全省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共2698万人。从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从业状况和培训情况看,具体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9%;二是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女性劳动力所占比重为63.5%,比男性劳动力高27个百分点;三是年龄大的多,青壮年的少。45岁以上占60%;四是兼业农民多,专业农民少。务农农民中多数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专业农民较少;五是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接收过系统培训的少,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仅占务农农民总量的5%。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批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就业,而且这一趋势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还将延续下去。

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适应中央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难以适应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总体要求,难以适应全社会对于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档次提升、结构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观要求,难以适应农民自身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技能优良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坚持“四个重在”,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河南省农业厅积极行动,决定在全省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省农业厅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产业、满足需求、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以实施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为依托,动员组织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社会力量,重点加强职业农民、农民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工人、农村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按照省农业厅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职业农民、农民企业家、农村带头人、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队伍,力争至2020年,在全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万人次,培训250万职业农民,培养造就15万农民企业家和农村带头人,对10万农村基层干部开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省农业厅提出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科技入户工程、高产创建和万亩丰产方创建活动,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发放技术资料、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对广大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知识和技术培训。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广大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每年培训200万人。

(二)重点培养职业农民

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围绕国家和省在农村实施的重大涉农项目,对农机手、村级动物防疫员、沼气工、乡村旅游服务员等人员开展培训;围绕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对从事果树、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的农民和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民开展培训;围绕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对机防手、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开展培训;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对农民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围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开展农产品加工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25万人。

(三)组织开展农村带头人培训

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兴业的需要,依托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以有志在农村创业的两有(有产业基础、有经济基础)人员为对象,以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外出务工返乡农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采取理论培训、顶岗实习、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和跟踪服务等培训模式,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以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为重点,以农业实用新技术、现代农业知识、创业致富技能、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示范性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每年培训1.5万人。

(四)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

围绕新型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主要依托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针对农村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每年培训1万人。

(五)着力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支撑体系建设

完成上述教育培训任务,首先要以现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为基地,建立全面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通过基本建设立项、房产整合等方法加快改善其办学条件和培训场所,重点解决好其培训基地、实验实习场所、设备、设施等办学条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建设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和农民个人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要进一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公益性地位,稳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队伍,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培训,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充足、技术先进的优势,组成一支有教学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体现农业部门教育培训特色。要引导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培训鉴定合格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机制,在农业领域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推荐特别优秀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的评选。

农业推广提升农民素质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民;农民素质

一、农业推广的背景

2013年下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深化对农村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农村的改革可以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说,硬件的核心是政府层面,而软件的重点是农民自身。这里我们重点要研究的是农民自身的问题,即软件问题。

二、农业推广的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广大农村依然变化不大,与城市相比,农村相对落后。特别是教育这一块,以江苏省为例:2011年江苏省农业人口为34495555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大专以上学历的男性3583人,女性1828人(江苏统计年鉴2012),占农业人口的比例为 0.016% 。江苏相对全国来说,属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它的农村的纯学历教育水平尚且如此,那么它的农业的专业素质更加令人担忧。放之全国,我们的农民兄弟的素质在国家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候却止步不前。

提升农民素质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传统的教育系统,一个是国家大力提倡并推行的农业推广。

第一,传统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相对优势,遍及全国的农村,甚至是每一个角落。然而,春秋战国时候的孙子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东西,一个事物的优势往往也是他最薄弱的地方。中国农村的这种传统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主要的受教育对象是儿童。那个年代,大家边听课边哄孩子,边听课边拉着千层底的情形留在的回忆中。现在的农民兄弟主要是中老年人,传统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微弱。

第二,农业推广。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传递有用的信息或者技术,并帮助农民获得必要知识、技能和观念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或者技术,从而实现发展。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农业推广,只是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业推广的进程一直很慢。在国家粮食十连增的今年,国家提出了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农业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新中国成立至今,政府一直是农业推广的主要提出者和推进者。后来中国的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政府扶持的农业推广体系形同虚设,渐渐淡出农民的视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粮食贸易发生改变,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不断攀升,特别是今年,连主粮的进口量都在大幅攀升。同时,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提出严峻的挑战。农业推广的主体、方式和内容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业推广的主体。农业推广的主体最开始是政府,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拨款,由地方政府推行。如今,农业推广的主体由政府开始向私营部分转移。一方面是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私营部门在农业领域进行技术推广。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一些合作组织自身组建的有农业推广部门,对组织内部的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农业推广主体的变化,使得农业推广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农业推广的方式。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农业推广的方式由传统的田间地头、报刊和电视向互联网转移。以往农民在需要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的时候,受制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如今,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性增长,农业知识也是铺天盖地,在互联网上触手可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消失。

农业推广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土地改良、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进入了传统农业,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但是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业推广的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高学历,高技术,高理念是未来规划农业推广内容的依据之一。只有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人们才能更好的掌握现代的大型无人机械的操作,先进的农业管理等等。

三、农业推广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推广的主体由政府向私营部门的转移,农业推广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资本的行为一切以营利为目的。这样,农业推广就无法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域。这个时候,政府就需要扮演其应有的职能,为这些农村提供农业推广的公共服务。

农业推广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的有田间地头转移到了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但是,我国的农业推广的前提是和目的,农民的素质有待和需要大幅提高。所以说,农民与互联网这一小步就像一条鸿沟,将农民挡在了丰富的农业推广资源的大门外面。另一方面,互联网在农村覆盖的份额也是极其的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在有序推进农业推广的同时,进行互联网的阳光培训计划,以特定的优惠措施,进行互联网的技术推广。就是为城市周边的职业技术学校为农民提供免费实用的互联网技术培训。然后政府通过降低门槛和降低资费的方式增加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率。

农业推广的内容的大幅度的变动,使得农业推广者及受众者变得挑剔,特备是对农业推广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很多的高端人才并不愿意进入农业这个领域。为此,国家需要进一步的扶持农业,同时减少农业人后的数量,是的农业的劳动的回报率增加,这样,在利益的诱使下,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愿意进入农业领域。(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朱希刚,赵绪福. 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1995,05:18-21+26.

[2]高启杰,朱希刚,陈良玉. 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J]. 农业技术经,1996,02:1-4.

[3]高启杰.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2,08:27-33.

[4]沈贵银,顾焕章. 农业推广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2,12:30-4.

[5]聂闯.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现状[J]. 世界农业,2000,01:50-51.

[6]刘松林. 农业推广发展的新动向[J]. 世界农业,2000,08:44-45.

[7]高启杰. 国际农业推广改革与我国的对策[J]. 中国农村观察,2000,04:19-23+80.

[8]陈良玉,高启杰. 优化农业推广模式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04:76-80.

[9]刘国瑜,张永竹,章东林. 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南京农专学报,2001,03:69-73.

论提升农民素质与实现农村稳定 篇4

1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

农民的素质不仅仅是指农民的文化素质, 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村的建设和稳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的建设逐渐重视, 支援农村建设的资金和科学技术支持也逐渐增加。农民的素质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前的农民的素质现状并不容乐观, 在今后的农村建设中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更好地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

1.1 当前我国农民的思想素质有待于提高

农民的思想素质关系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但是当前我国的农民的思想素质整体不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大都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民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农民并没有高尚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 这对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农民并没有强烈的荣辱感, 也没有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对于农民的团结合作和农村的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甚至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人们还经常有迷信的行为, 很多农民由于生活的地区十分偏远或者封闭导致农民的思想保守, 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要求。

1.2 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和实现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是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另一方面农民掌握的科技知识也比较少。农民文化程度低对于接受新的农业种植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并不懂得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 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缺少相关的技术支持,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2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稳定

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农村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首要任务。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稳定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要积极提高农民的素质。

2.1 注重农民的文化教育

对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注重义务教育的落实, 如今国家为了发展教育已经减免了义务教育的费用, 农民应该积极接受义务教育, 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另外对于农民还需要注重相关的培训和教育辅导, 比如可以在农村地区普及农业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 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农民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农民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 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2.2 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对农村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突出, 比如虐待老人, 缺少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辱感等等, 这对于稳定农村的发展十分不利。当前应该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 通过播放电影的形式或者是开会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 逐渐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3 发挥大学生村官和模范党员的榜样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视, 大学生村官制度逐渐普及, 大学生村官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入农村地区, 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榜样作用, 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另外还需要发挥农村党员的积极性, 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

农民素质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农村的自身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国家应该积极鼓励专家下乡向农民介绍相关的种植技术, 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书籍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 实现农村稳定。

3结语

农村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对于我国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不高, 由于农民素质不高导致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逐渐突出, 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稳定。农民素质对于农村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应该积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 更好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 同时农民也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杰玲, 王文祥.新农视野下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3) .

提升农民素质 篇5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同时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是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民的要求

所谓新型农民是指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掌握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具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它概括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展生产、生活富裕”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实现。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农民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农村现代化进程[1]。

二、现阶段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文盲半文盲总体规模较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水平还很低,有文化农民的文化水平也很有限。仍然存在数以万计的失学儿童,这意味着在未来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将出现新的文盲半文盲。

2、农民文化素质低下导致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农民缺乏基本的科技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大部分农民还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农村造就和培育了一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但是目前农业科技领域技术人员数量少,而且流失严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无长远规划并且形式主义严重。

3、农民法制意识淡薄

农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够。目前很多农民不了解也没有意识去主动了解法律。农民运用法律的意识淡薄。在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时,很多农民宁愿依赖传统伦理或者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也不习惯依赖法律所提供的制度资源。

4、农民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和农民生活贫困,许多农民缺乏保健意识,饮食不科学,膳食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并且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农村的居住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差,使得农村成为地方病,传染病等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

三、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对策

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要提高农民素质需要有学习型、知识型的农民,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观念、言行和能力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就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发展农村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4]。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在实践中政府要引导扶持,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

(二)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

1、农民同其他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农民同其他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但是目前中国农民的名义地位和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农民的职业本来是神圣的,然而大多数人,包括农民目身在内都认为农民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完全改变。究其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于对农民身份设置了很多歧视性的限制,使农民身份被定格在主流社会以外,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底层,这种以身份区别不同职业人群的做法深深的影响了人们的职业价值观,造成很多人轻视农业,鄙薄农民。

2、使农民树立新的人才观、就业观

打破农村教育实行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大学的传统观念。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办好教育好坏的标准,而不单纯以升学率来论质量的高低。要大力提倡“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都是人才”的新观念,破除“只有高学历者才是人才”的片面认识,从实际出发,培养农村各种适用人才,同时要改变只有在城市找到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的工作才是就业,而在农村务农不是工作的传统观念。

(三)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科学水平和法律意识

1、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

从长远来看,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基础教育,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该逐步普及高中教育,使未来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学的新一代劳动者。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其具备较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通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懂法、守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重新构建农村教育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要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的弊端,必须从农村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诸方面进行彻底改革。要坚持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一体化战略,可以借鉴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的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政府应该重新审视有关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政策,包括资金投入、学校规模、社会地位、专业设置等等。政府如果像抓重点高中那样重视职业教育,我国农村教育面貌会有很大改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会上一个新的台阶[5]。

注释:

[1]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34.

[2]千方平.农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提高农民素质[J].科技文汇,2006.(12):199.

[3]黄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理论界,2007(1):40.

[4]许静.论培育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J].江西青年职业学报,2007(12):41.

提升农民素质 篇6

(1.公主岭市农业机械化学校;2.公主岭市农机推广总站,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农村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是一种以沟通、示范等组织方式来对农民进行的技能提升教育。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来说十分重要,通过农技推广服务,不仅能够有效地进行农业新技术传播,同时也能够提升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的方式,提升产品产量,培育出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当前从我国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及农业生产就必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10

1当前基层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成果推广不及时

当前,我国的科研机构、技术服务部门以及生产部门之间缺少密切的联系,这也是造成科学成果无法及时地投入到生产中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农技推广中,由于技术部门所储备的实用技术比较少,在推广过程中往往只能推广一些比较常规性的技术,起不到科学技术推广的效果。同时,生产者急切需要的先进技术也得不到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

1.2推广体制不完善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追求的是综合效益,也就是包括产品数量、质量等在内的全面性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各种形式的综合推广服务。而在当前,推广体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技术门类相对齐全的综合性机构,使得农技推广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1.3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素质不高

人才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中的重点,但当前我国仍然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农技推广的队伍中,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此外,还有些地区受到人员编制等限制,使得无法及时地找到相关高校的毕业生而导致人才匮乏,这对农技推广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1.4农技推广技术落后

农技推广相关单位在技术推广的工作中,生产与技术推广之间的衔接工作做得不够密切,同时由于技术的落后导致后续的评估工作也十分的落后,只看重短期的效益,而忽视了技术实施的效果。

1.5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在我国的农村,年轻力壮的农民几乎都选择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这些人当中很少有人文化素质高,他们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意识也比较差,对现代化的农业手段没有根本性的认识,这使得农业技术人员在对其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导致农技推广的效果难以提升。

1.6基础设施不全袁资金不足

现代社会中信息设备是十分重要的,由于资金匮乏,导致很多地区无法购进现代化信息设备,在推广的工作中仍然是靠技术人员的一张嘴,推广的效果比较差。此外,在农技推广中,一部分领导认识不到推广的重要性,在资金上没能给予必要的支持,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所下降,同时也挫伤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

2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相关问题的对策

2.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相关部门应积极地鼓励开展农业科教示范基地,用亲身实践来做给农民看,这样才能早日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进行致富。此外,可以将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基地进行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试验,待试验成功之后再向农民进行推广,形成一条农业经营的完整链条。也可以在农民中选取一批思想先进、敢于创新的农户作为农业示范户,带领更多的农民群众加入到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当中去,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

2.2创新农技推广人员管理机制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首要问题。例如在支持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农技人员的技术承包等方面,可以采取超产提成、产量少而进行赔偿的合同制度。此外,可以通过股份制等手段来创设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先进的科学技术展示和农产品展示,促使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能够达成一种相互依存,长期合作的关系。

2.3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稳定基层农技队伍,首先政府应做到积极支持农技人员开展工作,提升农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保证农技人员在岗位上能够有充足的精力来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其次应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农技人员的薪资待遇,在职称的评比上也应向基层工作者倾斜。在保证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基础上,还应给予长久在一线工作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一定的补贴,这样他们才会更加稳定地在农村工作,以保证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4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

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应大力地推行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教育,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农技推广的效果。

2.5加强农民素质培养

对农民进行再教育,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引导农民进行学习。此外,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加快先进文化知识在农村的传播速度,保证农民都能了解到农技知识,只有农民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

2.6加大资金投入袁改善基础设施

我国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仍然处于传统的推广阶段。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农技推广的效率。对此,政府应将基础设施的建设列入相关的项目资助中,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必要的信息设备,以此来实现农业信息的快速传播。

3结语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保证农业科学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优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就一定能达到新形势下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

提升农民素质 篇7

1 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四送一训”活动

每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 组织全市农民技术人员分赴全市325个村, 开展“送技术、送良种、送资料、送成果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活动, 全市每年组织2~3次大型农业技术培训会, 各镇处农技服务中心根据不同季节农时需要组织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开展镇处技术培训活动4~6次, 根据“一村一品”每年村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实用技术培训班, 全市每年组织技术培训活动近400场次, 直接接受培训农民达8万人次。

2 创建农民田间学校, 开辟农民技术培训新途径

农民田间学校是为适用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需求创建的一种培训新形式, 通过开展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培训, 让参训学员更直观接受农业新技术, 通俗易懂、收效显著, 全市现已创办农民田间学校8所, 培训农民学员近千人。

3 创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搭建农业科普平台

全市先后创办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0个, 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载体, 每年组织不同形式的技术观摩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近百场次, 培训农民达1.5万人 (次) 。2010年, 武穴市率先在全省创办现代农业示范中心, 经过近三年来的实践, 该中心已成为集科研引进、示范展示、科普惠农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展示基地, 2011年被农业部、团中央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4 培育科技示范户, 疏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自2005年以来, 武穴市连续八年被列为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实施单位, 利用科技入户工程, 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每年为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户, 今年培育科技示范户数量达1 540户, 通过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推广网络, 有效地疏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实现了农业技术和新成果的快速转化。

5 实施阳光工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自2008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 武穴市连续五年被列为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县级市, 每年为武穴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达2 000人以上, 共计为武穴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万人。

6 培养“一村一名”大学生

提升农民素质 篇8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文盲或半文盲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4.91%,初中文化程度占53.63%,高中文化程度占13.16%,大专以上占1.65%。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区,全区现有27万人口,其中有24万农民,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其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全国情况也大致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中,其年均收入与其文化程度对比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低学历、初等学历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最大,收入却不高,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很小,收入却相对较高,而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职业农民,因为接受新技术快,成果转化率较高,收入就比较高,有少数职业农民收入是低学历农民的数十倍,差距悬殊。

很显然,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其文化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农民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最终会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上体现出来。偏低的文化素质严重制约了农民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进而制约了绿色农业、高效农业、集约化农业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于乡土人才的累积。

2 农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西方现代农业比较发达国家,有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时间每增加1 a,可使GDP增加1.5%左右。

在我国,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接受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多数农村,农民获取农产品供求信息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集市市场、基层组织以及农户之间互相交流等,65%的农户从广播电视获取市场信息,35%的农户从集市市场、基层组织和友人之间的交流获取,而由于电脑和网络知识匮乏,仅有不到2%的农户从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自助获取市场信息[1]。大多数农民还是通过长辈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原始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职业技能,从事简单原始的农业生产,这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难想象。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运用和掌握在农村存在巨大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在今天,良种培育、转基因、植物保护和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确保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能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去接收和转化,这些成果都仅仅停留在实践阶段。一个文盲遍地、愚昧无知的农村要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水平,这将对推动农业转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3 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严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着数以亿计的农民,按理说,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廉价、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然而,由于这些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低、质量差,不但没有形成财富,相反却成了一种负担。

1)多数农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无法很好地接受新知识,农业生产粗放分散、只能生产初级农产品,不能进行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是导致雅安市名山区和全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样一种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2)少数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优秀人才更显匮乏。根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力流动与其文化程度、年龄成正比,如今新型城镇化改革大幕拉开,户籍改革、社保改革全面开启,农民进城的束缚进一步解除,再加上繁华都市生活环境和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农民大量涌向城市,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更是凤毛麟角,这种“386199”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十分普遍,农村人才流失愈演愈烈,长期下去“谁来种地”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农业生产将后继无人,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4 整体提升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是振兴农村经济重要途径

农村经济是否具有后发优势,关键在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否整体提高。

4.1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创新农民科技培训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机会就越大。目前,农民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设备落后,手段单一、生源萎缩以及师资匮乏的境地,要以这种局面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引导,支持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配置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一套严格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各种层次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幅度提高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占比[3]。

4.2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全方位服务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主要是靠一线农技人员的现场培训与指导。但机构改革导致了农技推广出现“人散、线段”的局面,农民要获取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即时的市场供需信息只能是道听途说,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没有可靠的保障,信息和技术的缺失使得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备受打击,丧失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5 结语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从业者能够迅速准确的把握市场脉搏,低素质受众和传统的技术传递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近年来,国家在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付诸了切实有效的行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诸多政府行为逐步为新时期农民素质提升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鸿儒,肖茸.陕西农村现代农业情况调研[EB/OL].(2007-04-20)[2016-05-11]http://www.sei.gov.cn/Show Article2008.asp?Article ID=94974.

[2]郭亚军,郑少峰.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6(3):142-147.

提升农民素质 篇9

一、农民素质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其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 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1]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文化素质——指文化水平, 受教育程度, 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接受及应用的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指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素质——指法制观念的高低, 知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意识;环保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其实就是不断加强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过程。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 需要加强农民各种素质的教育, 特别是对市场意识、农业生产行为、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组织等方面的教育, 让农民在市场化的过程中, 逐步调整他们的人力投资、物质资本投资等各种投资行为, 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加强与城市等其他市场的联系, 有力提升农村的物质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需要促进农民在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价值取向、环保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以确保在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 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要求农民在村级政治治理结构的转型过程中, 提升参与村民自治与各项村级及其以上的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使得国家及政府有关农村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治制度和规定得以落实, 保证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保障和稳定发展。

二、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 科学文化素质仍较低。“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9年, 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 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507万人, 其中3/4分布在农村。”目前, 我国农村人口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 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竟高达76.4%。相比之下, “2000年, 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 德国有54%的农业劳动力受过至少3年的职业培训。”[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 专业技能缺乏, 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资料来源: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编、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材料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并不乐观, 初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重高达94.1%, 其中文盲或半文盲还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而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农村接受教育后的青年或者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部分都会选择离开农村, 从事城镇里的其他产业, 这本来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但是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劳动力素质成正向关系, 导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者相关社会、经济事务管理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从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另外, 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中会逐步出现许多要依靠农民素质提升去适应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场意识、道德素质等需要得到不断的提高, 特别是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社会主义民主、精神文明等方面素质的教育。由于农民素质得不到提升, “三农”问题就较难得到解决, 加上提升农民素质的各种教育和培训较难跟上, 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物质生活得到了提升, 但由此导致了如环境污染、道德缺失、价值观取向有偏、犯罪率上升等问题。由此可见, 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 全面提升农民各方面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当前农民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通过农村扫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多样化的文化下乡、普法下乡、科技下乡等来提升农民素质,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农民素质提升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民素质的提升, 从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不平等的教育制度等导致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较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其中特别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 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然而, 目前的现状是, 城乡教育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 农村尚未形成有效的支持农村中小学等相关基础教育的体系, 在体制方面 (如重点学校教育制度) , 实际上是一种以城市为重点的教育制度, 使得农村的基础教育长期处于一个得不到有效支持的局面, 特别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 农村基础教育所呈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和严重。虽然这几年来, 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了较大提升, 但是与农村人口相比, 投入还是严重不足, 特别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过低。由于投资较低, 加上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阻止了很多教师资源流向农村地区, 同时也让农村优秀的教师资源呈现流失的状态。这样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在短时间很难得到提升, 从而使得未来从事农业生产或者从事与农业相关产业的学生在年少的时候无法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培养, 可能会在将来对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起不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2.科技、职业技能等教育尚未形成对“三农”发展的有效促进。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提升农民科学技术素质是快速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较低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形成较大的农业“隐性失业人口”。从科技推广看, 目前农业科技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相关部门, 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乡镇政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市场意识等不高, 使得其在接受、应用新技术方面处于一个相对保守的状态, 使得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新产品的推广速度减缓, 不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量。对农民相关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培养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促进和支撑不够,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外, 农民在农闲或者其他时间外出务工, 由于职业技能素质不够使其较难胜任城镇的工作, 收入较低。

3.农民市场意识、环保意识等尚未得到快速提高。

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农民在近些年来市场意识才得到了提升, 但是提升的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够, 对农产品升级、农业产业转型、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农业资源充分利用等方面做得不够。虽然近些年来在农业龙头企业和政府的推动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这些力量毕竟是外在力量, 要推动农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 需要让农民不断加深对市场和市场变化的认识与理解, 内化为其改变相应经济行为的动力, 才会让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相关投资有很好的市场导向。

近些年来, 农村和农业的污染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这除了与农业科技应用不当有关之外, 更多的是与农民的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知识匮乏等有很大的关系。在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既要保证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也要保证农村环境不受到破坏, 这就需要加强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并不断加强农民环境意识等的教育和引导。

4.农民法律、民主政治素质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农村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农村会处于一个社会秩序、法律秩序和政治秩序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如何做到和做好村民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等素质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较长时期内, 我国农村地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 而且有着传统的“熟人社会”秩序, 在这个快速的转型阶段, 原有的秩序可能会受到外来思想和经济变迁的影响, 如果农民不具备一定的法律、民主政治素质等, 可能会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四、强化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目前, 农村基础教育仍十分薄弱的现状, 极大限制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是教育投资的主体, 要将改善农村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不断增大投入,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师资配备方面向农村基础教育更多地倾斜, 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让农村的基础教育成为一个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摇篮。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升农民科技和职业能力。

要在农村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让农民学习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一是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和系统技术教育培训相结合, 以实用技术为开始, 逐渐培养农民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二是面向农村技术教育培训与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训相结合, 在培训农村技术的同时, 引导农民朝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去思考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让农民不断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 不断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 政府要不断采取技术推广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对科技的推广力度和成效, 改善科技服务体系, 通过创新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等引导农民加快采用新型农业科技。并且,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 有利于农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自身具备的市场意识, 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或者其他职业技能, 从而促进农村各产业协调发展。

3.不断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由于在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价值取向或者社会问题, 这个过程需要以农民思想政治素质与民主政治素质的提升作为保障。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律教育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各地情况, 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是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 改善和优化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要以“管理民主”为切入点, 营造一个民主向上的政治环境。“管理民主”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机制, 从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使得农民对“村民自治”有更深的理解, 也乐意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同时, 不断推进农民民主法制素质的提升, 推进农村生产、建设等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4.整合资源, 构建和创新农民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农民素质的提升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根据农民素质提升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和更新相关的教育培训模式与内容, 让农民的素质得到可持续的提升。一是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和更新教育及培训的内容, 从简单、易学、易懂开始逐步加深难度, 从实用知识培训逐步转向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培训, 逐步提升农民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强化其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二是创新教育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光盘等媒介进行综合知识的传播, 逐步注重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等。

摘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新型农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也是这个过程的主导力量。这其中, 新型农民素质成为了新型农民培养和教育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农民素质现状的描述,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教育,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 覃汉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以广西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09, (16) .

提升农民素质 篇10

一、影响农民素质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 不少农民观念落后, 自我提升内在动力不足。

主要是小农意识作祟。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缺乏创造精神。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 上学还得花钱。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 只愿沿袭传统种植方法, 虽然想致富, 又不愿承担风险,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 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二是眼界狭窄。部分农民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 以“小家”为中心, 得过且过, 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

(二)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外部推力不足。

多年来, 为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科技示范片、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 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缺乏系统性的、有计划的、统筹的教育模式和量度保证, 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三)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黔江区有70%的山地, 20%的平地, 10%的水面, 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 导致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传播媒介不充分, 农民的活动半径短窄, 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显现出封闭性、局限性、盲目性, 同时, 也影响着农民素质的快速提升。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主要措施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不断努力, 才会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部门应提高对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认识, 结合黔江区“五在五心”工程的实施, 制定提升农民素质的中长期计划, 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调整农村基础教育布局, 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同时, 要制定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和实用人才向农村流动, 鼓励农村劳动返乡创业, 形成人才流动的良好机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从科技、文化、经营管理、卫生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五在五心”工程的要求, 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前提,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只有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农民的综合素质自然会提高。一是充分发挥黔江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大力培植主导产业。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 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引导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 让农民在生产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因地制宜, 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积极探索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或者其他符合有关法律和国家政策规定的流转模式, 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素质。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对农民自主创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型、农业科技创新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业出口创汇型、现代农业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给予重点支持, 让农民按现代农业的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二)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

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 是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的直接途径。加强农民培训, 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培训多样化。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文件精神。继续实施“阳光工程”, 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向外转移输出为主的技能培训与就近转移务工技能培训结合,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与培训实用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创业人才结合, 重点培训对象为“五业五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村组干部、农机操作手、沼气工、村级防疫员) 。同时, 对农村种养业大户实用技术、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绿色证书等开展培训。二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因地制宜, 按需培训的原则, 认真研究黔江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准确把握农民需求, 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培训时间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三是实行培训项目化。要通过加大农民培训项目的争取和投入, 重点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等, 做到有计划、有规划、分层次提升农民素质。

(三)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农民素质 篇11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

1 驻马店市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质现状

总体看来,驻马店市多年来上下协作共同努力,夯实了该市的农业基础,在保证粮食品种和产量的同时,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使得农村社会获得较快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

1.1 以提高农民实际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加大就业培训的力度、广度,使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驻马店市积极整合全市的农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依托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需要,积极发挥全市职业学校的作用,开设了养殖、特色种植、良种推广等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发挥以点带面的榜样力量,由农业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利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1.2 驻马店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兴办贴近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政府加大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 进一步减免书本费、食宿费等家庭教育开支,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普及义务教育。对于农村青壮年加强持续教育,根据青壮年的年龄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办夜校和中短期文化培训班,对于务农人员进行专门的农业知识培训,对于务工人员,也进行初步的适应务工需要的文化教育,这样根据层级来区分教育对象,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文化知识方面的人员、时间、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模式。

1.3 立足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增收,为培育新型农民奠定物质基础

驻马店市一直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放在发展本市农业的首位,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不断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县区根据上级制定的发展方向和部署,探索结合本地需求的实际,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扶持当地主导产业,例如泌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业和正阳县的花生种植与加工等,多种措施并举以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对于传统的小麦种植,则是鼓励一批有实力、采用科学方法种田的种植大户整合当地土地资源,将散地、小块儿地、甚至被弃耕弃种的土地流转、租赁起来,进行土地集中耕种管理,这些都切实提高了驻马店的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2 驻马店市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理论上讲,开展农业、农村人口的培训工作,对于用工企业、务工人员、耕作土地的农民来说都是有巨大收益的活动,理应受到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甚至企业对这样的培训往往不感兴趣,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调查原因显示,主要是驻马店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和效益对人力资源和人员素质的要求没有其他发展成熟的高端企业那么高。导致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大,企业只想用人而不想育人,对农民参与相关培训更是抱着无所谓和不参与的态度。

2.2 培训内容实用性不高、理论性太强,指导农民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

在培训过程中,农民往往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技术,但培养一名合格的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人员,往往投入比较大,农民自身难以承受,公共的财政培训经费有限,也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深度的培训项目。

2.3 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构成体系

驻马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种植方式相对落后。要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产出,需要对农民进行大面积的培训,而受经济发展速度和农业可用资金的限制,驻马店市对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难以全面有深度的铺开,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满足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需求,导致培训规模小和培训深度不够。

2.4 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敏感,创新精神不足

近年来,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拓宽农业信息渠道,力争实现当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以应对市场冲击。但很多农民固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不愿调整。往往在前一年市场行情大好时蜂拥而上,由于种植面积和产量激增,在来年的收益反而下降乃至无法收回成本,给驻马店的农业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小损失。

3 驻马店市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对策分析

3.1 政府要继续加强领导,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好我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民培训要注意与基础教育相区别,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基本都是固定的,包括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是相对简单和有规律的,但农民的培训往往要面临培训对象知识水平较低、文化层次差异大、培训目的不统一等多诸多问题,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立足于深入了解农民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多重考量来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财政等多各部门。这些部门往往缺乏沟通,各自有各自的规划和推行步骤,未形成权威的管理部门,造成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培训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理顺农民培训的相关事宜,建立起一套高效、完善、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培训体制。

3.2 提高农民文明意识,开拓科学技术宣传途径

提升农民素质 篇12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现状

(一)身体素质总体偏差

相对于城里人而言,由于收入、饮食和医疗条件等方面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浙江省劳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就生理功能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体状况至少落后于城市同龄人5~10个百分点。其原因,一是由于长期从事量大、时间长、强度高的体力劳动,长期处于疲劳不堪的状态;二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长期远离家乡无人监管形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

(二)心理困扰多,容易心理失衡

与城市同龄人一样,新生代农民工朝气蓬勃,渴望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但却由于念书少,薪水高的工作总是与他们无缘;他们渴望被城里人“看得起”,但总是遭到排挤和刁难,热情和自信常受打击;年轻的他们正处于恋爱的季节,但总找不到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因此,面对与城市同龄人间巨大的差距,自卑、焦虑、迷茫、失落等多种心理就会困扰他们,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就会因此失衡,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三)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相对淡薄

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积淀了许多与城市生活不相协调的观念和习惯。特别是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包括公共秩序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爱护公物意识等。更严重的是,他们并没想到过要改变自己,依然我行我素。

由于户籍的限制,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单位享受不到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这种差异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不够敬业、不够诚信、不够自律。

(四)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偏低

统计数据显示:大比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建筑业、采掘业、餐饮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外出务工是通过亲友介绍的,没有遵循“先学习后工作”的流程;很多人对自身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抱着“混口饭吃”的心态,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另外,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根本不了解。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技能偏低的农民工是难以适应大城市对高级蓝领的需求的。

(五)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三成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发布的信息,2015年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占比68.2%。然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所占的比例只有30%左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正在迅速取代简单体力劳动,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所受教育的程度不能快速提升,未来,70%的农民工们将会被城市淘汰。

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管理体制不协调,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各省市财政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主要输入地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当地财政出资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本地农民工,出资为外来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是他们很不情愿做的事情。

(二)企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不到位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工作要正常运转,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发动机和生命线。国务院对推进在职职工的素质提升早就有明确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工的素质提升,要保证经费专项专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认真履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资金存在着普遍的严重不足且不到位的现象。

(三)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对参与教育培训提升素质热情不高

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父辈们的影响,依然受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对参加教育培训热情不高,他们认为参加教育培训对他们现状的改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另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大大影响了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据统计,许多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每月工作时间超过26天。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于利用休息时间参加教育培训,他们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四)一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质量差,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作用有限

有些教育培训虽然打着“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旗号,但事实上是为了“赚钱”。这些自称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内容教条、缺乏针对性,跟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需求脱节,忽视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方法和策略

(一)树立公平对待和接纳农民工的理念

政府和媒体不断宣传和强调要“一视同仁”对待农民工,但存在于城里人思想中的歧视观念依然牢不可破。在大多数城市,长期在此生活的农民工的身份依然是农民,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另眼相看”。农民工们不仅要承受“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负担,还要面对“原市民”们的心理对抗和利益排斥。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首要任务是输入地政府和企业要以平等的心态接纳新生代农民工,将他们作为“新市民”来对待。

(二)理顺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应该是一项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政府应该牵头建立教育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具体操作上,人社部应该作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牵头和协调部门,负责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负责农民工就业前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另外,无论是输入地政府还是输出地政府,农民工教育培训都应该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

(三)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同配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

具体来说,要充分调动各地区成人教育机构、职业院校的积极性,还可以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自主教育培训农民工。通过努力完善各级各类农民工教育培训网络,建设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形成多部门联合、立体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制。

(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多渠道筹措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

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或农民工自费来开展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民工素质提升的效果可能就要因为资金不足而大打折扣。为此,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由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政策。另外,每个地区还可以制定适合当地的民间资本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领域的制度,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门槛。

(五)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激励机制

对于积极参加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政府应该制定鼓励政策并采用多种形式给予资金补贴。比如,通过报销部分学费、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等方式激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要大力推广“上岗与培训考核结合”的做法,逐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任用提升的激励机制。要将培训和就业相结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之忧。

(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保证素质提升的效果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坚持在岗培训与离岗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太多闲暇时间,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在岗培训,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培训方法。而当农民工们失业时,政府部门可以牵头介入对其进行离岗培训,使他们重新获得进入就业市场的通行证。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试行和推广把有限的培训资金以“劳务培训券”的形式直接补贴给那些支付能力低的新生代农民工。

参考文献

[1]敦耳.北京:要千方百计助推农民工素质提升[EB/OL].中工网,2015-06-03.

[2]北京市外地在京企业工会五年打造农民工素质提升平台[N].劳动午报,2014-04-21

[3]李小棒.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自我提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5).

[4]谭英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素质的路径[N].工人日报,2011-12-20.

[5]代振华.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0,(4).

上一篇:锅炉炉膛下一篇:高职院校二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