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2024-09-24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精选12篇)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篇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校学生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也呈现出对象复杂化和差异化,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及特征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定位

高校设置辅导员岗位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培养者,担任着学校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对抗挫折的能力。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特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四种职能,具体工作实践涉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党团组织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稳定工作等。其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既有许多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也有许多专业性的工作。

二、辅导员工作环境和工作现状

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和现状不是很理想。原因主要有辅导员不受学校重视,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认可度不高,自身职业归宿感比较低,辅导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和加强。

(一)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并不能达到零距离接触

辅导员定位是多重的,在当前高校中大部分学生希望辅导员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或朋友,能从内心理解学生,支持学生。但是学生日常管理者的职责又偏向于学生职业规划、学风建设、文化活动制定等具体事务上,两者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存在交流和沟通方面的矛盾,导致辅导员和学生关系偏普通,甚至有些冷淡。辅导员未能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偏低,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不高。

(二)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归宿感比较低

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对辅导员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量化不够细致,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和岗位空间没有保证。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处于加班时间多、进修机会少、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繁杂、业绩难以体现、工作未受足够重视的境地,导致辅导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对自身职业的归宿感偏低。

(三)辅导员由于工作涉及面广,部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欠缺的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能够镇定地、有条不紊地及时解决问题

多元的知识结构包括一般学科文化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和其他人文知识。实践技能主要涉及组织管理、分析判断、表达、沟通及应变能力等,这种能力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特别是处理突发紧急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一部分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受后天教育和主观学习的影响,表现出部分专业素质欠缺。

三、加强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建议

(一)招聘从严把关

严格选拔辅导员是加强辅导员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的第一个环节。通过笔试和面试来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政治分辨能力;思想品德优良,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素质优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有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多元的知识结构;纪律观念强、有较强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员来构建辅导员队伍,能从源头上保证较好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辅导员培训

着重发挥“岗前培训”的重要作用,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辅导员培训的文件要求,从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切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的培训方案,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内容,使新进辅导员能在短期内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在工作过程中定时开展辅导员集中培训,加强各辅导员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把工作中积累的实际案例总结分析,建立学生工作案例库,以便于工作积淀的传承和保管。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来提高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重视辅导员的工作,完善考评机制

学校应根据本地或本校辅导员的工作情况,结合国家的相应规定来制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标准,以此来完善辅导员的考核体系,对其工作期间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多方面的考核。在个人待遇和晋升方面应得到学校的重视,提供与之工作水平相当的物质保证和精神鼓励,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宿感,形成良好的鼓励机制,不断激发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的重要角色。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多样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个体与群体对辅导员的需求也随之提高。结合辅导员定位和工作特性,分析辅导员工作中的现状,提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能力

参考文献

赵海丰,王珊,王井云,等.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2).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篇2

这一次的辅导员培训时间为期一天半,时间虽短,但是内容丰富,涉及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工作、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及学生学费的催缴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一批刚要赴任的新辅导员来说是十分有用而实际的。本次培训的开场白是学院党委书记朱书记作的动员报告。在报告中,朱书记首先介绍了我院的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阐述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我院各个辅导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他也指出了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研究不够、教育管理方法有待提高等。在报告的最后,朱书记提出了对我院辅导员建设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在意见中,他强调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学院领导,只有学院领导充分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我院的辅导员工作必定会更上一个台阶。其次,要加强辅导员的组织建设,在数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努力达到每个班级都配备一个专职或兼职的辅导员。再次,要加强辅导员职务建设,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朱书记对我院辅导员也提出了要求,他要求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也会划拨专项培训经费,确保我院的辅导员培训工作。我们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辅导员也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德高者为师,对于学生我们要做到以德服人。再者,辅导员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求辅导员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如电脑、绘画、网络等。听了朱书记的动员报告后,自己对于以后的辅导员工作更有信心了。朱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信心和动力,学院领导如此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展拳脚了,有学院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会更加努力。同时,对照朱书记对辅导员提出的要求,自己找差距、找不足,我对于自己在以后工作中就注意的问题、要提高的方向都有了一个正确的把握。我想,这是我对朱书记的动员报告的最大的体会。

学生处凌主任做了题为《学院学生工作的相关思考》的讲座。这个讲座涵盖了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风建设、双创工作、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职业情感等内容。我们全面的了解到学院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要把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具体来说就是: 以维护学院稳定,保障学生安全为前提;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道德建设和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学风建设和文明双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围绕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三项基本职能,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校、严格管理的机制,加强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校园主题文化,为迎评促建打下坚实的学生工作基础。作为一个辅导员,任何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本,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个性突出自信自主而又对人充满依赖,自我意识很强,对于别人的说教几乎是置之不理,所以我们的工作方式就要相应的改变,不能再用以前的那种说教的方式,教训的口吻来管理他们。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让现在的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加之网络的消极影响,一些西方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渗入到他们的意识中,因此,我们的道德培养工作任重道远呀。而要引起他们这群新新人类的注意,自己本身也要了解一些时尚的、年经人感兴趣的话题,努力寻找共同语言,打通交流的桥梁。对于新生的政治工作来说,入学的第一堂政治课-----入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堂入学教育中,要介绍和强调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刚从全国各地走到一起的学生们,要让他们感到集体的重要和归属。要在第一次课就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这样的以后各项班级工作和集体活动的开展就容易多了。还要介绍学校的校情及专业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和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虽然我们学校很年轻,但年轻没有什么不好,我们没有历史上的包袱,我们可以轻装前行,也许我们会前行的更快。我们的专业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前途是美好的,我们的就业前景是光芒万丈的。再次,就要对学生进行法纪校规的教育了,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学生可能会开心,但是往往是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校规教育,让他们在社会和学校许可的范围内学习生活。还有就是要加强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了。由于学校对门就是天井湖景区,所以学生的安全就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在夏天前去游泳的学生会很多,一定要劝阻他们。再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自己不是很擅长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讲座。总之,要在第一堂课上引领好新生,让他们有个大概的意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这次培训中,也有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他们的工作实际,我确实深有体会。他们的经验对我们真的很有帮助。而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困扰我们自己的问题。经过他们的努力,有的问题解决了,我们也为他们感到开心。有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大家的探讨也能得出一些方法和启示。这样的经验交流确实很有必要。

在本次培训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的就业指导。姚春元主任以他多年的学生就业指导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窍门。首先,对于还未面临就业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确定实际的就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而主要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有人才市场、校园人才市场、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求职、朋友介绍和中介介绍等。在就业的过程中,要主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求职程序、求职材料的准备及学校相关政策的宣传,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尽量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学生在顺利找到工作后的3-6个月内会出现一些不适应,辅导员要及时的予以关心。对于学生的烦扰和报怨要先倾听,做一个好的听众,再将他们的不适和报怨整理归纳,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让学生能安心的工作。

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 篇3

关键词:辅导员 意义 问题 素质 建议

一、引言

“辅导员”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而作为政治辅导员制度是原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于1953年提出来的。一直以来,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意义

我国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高校的扩招,以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辅导员管理体制不佳等因素导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弱化现象。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多元分化的社会价值背景下,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相应地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文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刻不容缓,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具体的意义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改变过去经验型、封闭型、单向性的管理;改变过去事后教育的阻碍性辅导模式为发展性辅导模式,增强创新能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局面。

2.促进辅导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高校扩招,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贫困生问题突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多样,要适应新形势,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新情况,解决新课题来提升自我,同时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3.通过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历来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地,目前,在价值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在高校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更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是建设和谐高校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在社会多元价值体系下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需要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与技巧,需要在发展中学习,辅导员专业素质有着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是有许多困惑围绕着广大辛勤工作在学生第一线的辅导员们,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1.定位不清楚——辅导员身份尴尬。目前,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不力,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制度不全,往往以人治代替法制,缺乏如王国维在论学校管理中所说的“法备”。他说一所学校办得好,教育效果的好坏必须“人、法、物”三因素相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错位,有的学校把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一切工作都归辅导员管,致使辅导员事务性的事情太多,成为高级“保姆”,而真正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助、学生的违纪处理、班集体的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学习与做人指导、求职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当前辅导员还应该具有科研的能力,辅导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师,一位学生工作的研究者,而不是客观上的一般行政管理人员。造成辅导员目前这种尴尬身份的局面与历史偏见有关,与领导层的认识有关,也于部分辅导员本身的素质有关。

2.高校辅导员准入缺乏标准。许多学校的辅导员专业知识结构重心偏离、.专业能力偏弱、专业态度不甚理想。许多学校招辅导员只要本科以上文凭,不管是什么专业背景都行。好象辅导员只要是大学生都能胜任。这就导致准入门槛太泛,缺乏严格标准。这样这支队伍水平就会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效果。实际上,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特殊而艰苦的研究人的工作,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成功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更需要付出许多智慧与汗水,还需要很高的处事技巧,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3.所做与所获不成比例,看不见出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阶段段性的岗位,而不是一种让人终生追求的职业。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转岗做行政工作;要么转教学,做专业教师。比起同入校的专业老师,自己做过几年辅导员之后,专业就会落在别人后面,即使捡起来,也要比别人差一大截。同时做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工作成效有迟效性、滞后性,在领导眼里,就是整天与一群学生待在一起,没什么专业性,所以在学校没什么地位,职称评定也不是单成系列,要么挂靠思想政治系列,要么挂靠教师系列,反正就是没有自己。工资待遇与专业老师相比也相差一截。许多人努力工作,目的也只有一个,争取早日离开这个岗位。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对策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深化的今天,高校将加强服务其社会的功能。因此,提升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这也是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体现,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

1.理清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改善工作环境,让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这一论述,明确界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职责范围。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导致一些如宿舍卫生、大学生医保等这些本属于后勤职责范围的事情压在辅导员身上。从而使辅导员整天忙于这些事务性的事情,没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学校首先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对事不对人,按制度办事。划清学生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对事不对人,按制度办事。还应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与办公条件,让辅导员在工作之余也与专职教师一样有自己的业余空间,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要使这支队伍相对稳定与高效,就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使得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能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一项事业,踏踏实实为学校育人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俗话说,欲与取之,必先与之。

2.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强化辅导员的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态度。丰富专业知识是素质的构成要件;提升专业能力,通过专业能力结构的优化,可以实现有效分流。严把辅导员的入口关。制定辅导员选拔标准,从思想政治水平、学历学位层次、性格人格特点、知识背景、阅历等综合素质加以考核,择优录用。有研究提出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清单;包括知识、能力、社会角色、动机和特质六个层面。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实现辅导工作的专业化。这是社会分工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有的高校开设了辅导员专业的博士专业,将来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辅导员专业,这就从源头上解决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高素质。所谓专业化,主要是针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来说的。并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如医生律师会计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样,高校辅导员也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又自成体系的一个社会职业岗位,上岗者必须经过专门的上岗培训,掌握专门知识,形成专门技能,对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遇的困惑比较清楚,并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人生阅历为学生提供指导。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开展制度建设,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建立适度的专业标准、完善分流机制,组建专业功能团队。这也是避免职业倦怠的一种途径。拓宽辅导员的“出口”。一些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可以作为后备干部储备,有教学科研能力可以走向教学科研岗位。上海的经验值得大家参考。目前上海已经初步确立了三个方向的专业化辅导员,一个是职业发展教育专业化辅导员;一个是心理辅导专业化辅导员;第三个是生活园区住楼辅导员。在这种专业化的思路指引下,必然会使一部分有思想有抱负的辅导员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的转变。

3.要有相应地激励机制。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建立有利于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这是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体现,其中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与院系双重领导,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其中辅导员提升困难,职称难评是目前大多高校的现实。辅导员由于长期与学生在一起,科研基础差,科研课题立项的机会少,所以职称评定就处于劣势。应制订具体措施改变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中与专业教师相比处于劣势的状况,根据辅导员的业绩与能力提拔使用,解除他们的前途之忧。只有解决了辅导员的出路问题,也就解决了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上海辅导员职称评定单列是一个先例,也给广大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带来一线曙光。

总之,辅导员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与辅导员个人目标的双向共赢,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一个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廖敏.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高校辅导员独立专业发展标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2]陈建文.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3]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 篇4

“辅导员”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 而作为政治辅导员制度是原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于1953年提出来的。一直以来,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意义

我国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高校的扩招, 以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辅导员管理体制不佳等因素导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弱化现象。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多元分化的社会价值背景下,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相应地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文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刻不容缓, 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具体的意义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 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改变过去经验型、封闭型、单向性的管理;改变过去事后教育的阻碍性辅导模式为发展性辅导模式, 增强创新能力,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局面。

2. 促进辅导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 高校扩招,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 贫困生问题突出,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多样, 要适应新形势, 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课题来提升自我, 同时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3. 通过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是推动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发展, 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历来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地, 目前, 在价值体系多元化的今天, 在高校培育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更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是建设和谐高校的需要, 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校辅导员在社会多元价值体系下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工作环境, 需要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与技巧, 需要在发展中学习, 辅导员专业素质有着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但是有许多困惑围绕着广大辛勤工作在学生第一线的辅导员们, 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1. 定位不清楚———辅导员身份尴尬。

目前,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特别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不力, 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制度不全, 往往以人治代替法制, 缺乏如王国维在论学校管理中所说的“法备”。他说一所学校办得好, 教育效果的好坏必须“人、法、物”三因素相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并不清晰, 甚至错位, 有的学校把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一切工作都归辅导员管, 致使辅导员事务性的事情太多, 成为高级“保姆”, 而真正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助、学生的违纪处理、班集体的管理, 课外活动的指导、学习与做人指导、求职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当前辅导员还应该具有科研的能力, 辅导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教师, 一位学生工作的研究者, 而不是客观上的一般行政管理人员。造成辅导员目前这种尴尬身份的局面与历史偏见有关, 与领导层的认识有关, 也于部分辅导员本身的素质有关。

2. 高校辅导员准入缺乏标准。

许多学校的辅导员专业知识结构重心偏离、.专业能力偏弱、专业态度不甚理想。许多学校招辅导员只要本科以上文凭, 不管是什么专业背景都行。好象辅导员只要是大学生都能胜任。这就导致准入门槛太泛, 缺乏严格标准。这样这支队伍水平就会参差不齐, 影响工作效果。实际上,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特殊而艰苦的研究人的工作, 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 成功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 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 更需要付出许多智慧与汗水, 还需要很高的处事技巧,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3. 所做与所获不成比例, 看不见出路。高校学生管

理工作是一个阶段段性的岗位, 而不是一种让人终生追求的职业。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要么转岗做行政工作;要么转教学, 做专业教师。比起同入校的专业老师, 自己做过几年辅导员之后, 专业就会落在别人后面, 即使捡起来, 也要比别人差一大截。同时做辅导员工作, 是做人的工作, 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工作成效有迟效性、滞后性, 在领导眼里, 就是整天与一群学生待在一起, 没什么专业性, 所以在学校没什么地位, 职称评定也不是单成系列, 要么挂靠思想政治系列, 要么挂靠教师系列, 反正就是没有自己。工资待遇与专业老师相比也相差一截。许多人努力工作, 目的也只有一个, 争取早日离开这个岗位。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对策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 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深化的今天, 高校将加强服务其社会的功能。因此, 提升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这也是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体现, 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理清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 改善工作环境, 让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这一论述, 明确界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与职责范围。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 导致一些如宿舍卫生、大学生医保等这些本属于后勤职责范围的事情压在辅导员身上。从而使辅导员整天忙于这些事务性的事情, 没有精力从事科学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学校首先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做到对事不对人, 按制度办事。划清学生职能部门与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做到对事不对人, 按制度办事。还应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与办公条件, 让辅导员在工作之余也与专职教师一样有自己的业余空间, 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素质,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要使这支队伍相对稳定与高效, 就需要搭建一个平台, 使得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能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一项事业, 踏踏实实为学校育人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俗话说, 欲与取之, 必先与之。

2.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强化辅导员的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态度。

丰富专业知识是素质的构成要件;提升专业能力, 通过专业能力结构的优化, 可以实现有效分流。严把辅导员的入口关。制定辅导员选拔标准, 从思想政治水平、学历学位层次、性格人格特点、知识背景、阅历等综合素质加以考核, 择优录用。有研究提出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清单;包括知识、能力、社会角色、动机和特质六个层面。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 实现辅导工作的专业化。这是社会分工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 有的高校开设了辅导员专业的博士专业, 将来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辅导员专业, 这就从源头上解决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高素质。所谓专业化, 主要是针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来说的。并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辅导员。就如医生律师会计等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一样, 高校辅导员也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又自成体系的一个社会职业岗位, 上岗者必须经过专门的上岗培训, 掌握专门知识, 形成专门技能, 对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遇的困惑比较清楚, 并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人生阅历为学生提供指导。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 开展制度建设, 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建立适度的专业标准、完善分流机制, 组建专业功能团队。这也是避免职业倦怠的一种途径。拓宽辅导员的“出口”。一些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可以作为后备干部储备, 有教学科研能力可以走向教学科研岗位。上海的经验值得大家参考。目前上海已经初步确立了三个方向的专业化辅导员, 一个是职业发展教育专业化辅导员;一个是心理辅导专业化辅导员;第三个是生活园区住楼辅导员。在这种专业化的思路指引下, 必然会使一部分有思想有抱负的辅导员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的转变。

3. 要有相应地激励机制。

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建立有利于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发展的管理体制。这是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体现, 其中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与院系双重领导, 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 统筹规划, 统一领导。”其中辅导员提升困难, 职称难评是目前大多高校的现实。辅导员由于长期与学生在一起, 科研基础差, 科研课题立项的机会少, 所以职称评定就处于劣势。应制订具体措施改变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中与专业教师相比处于劣势的状况, 根据辅导员的业绩与能力提拔使用, 解除他们的前途之忧。只有解决了辅导员的出路问题, 也就解决了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上海辅导员职称评定单列是一个先例, 也给广大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带来一线曙光。

总之, 辅导员素质的提升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与辅导员个人目标的双向共赢, 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一个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廖敏.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高校辅导员独立专业发展标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7) .

[2]陈建文.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 .

企业家的素质及提升途径范文 篇5

刘杰

[内容摘要]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企业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接受新的考验,同时对他们自身的各种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立现在企业制度的今天,企业家究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素质能使企业家带领企业走向成功?这篇文章主要从思想素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用人能力和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来分析该如何提升企业家的素质

[关键词]企业家;素质;培训;激励

Abstract: Our country present stage in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entrepreneurs to put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entrepreneurs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 to accept the new test, and to their own various quality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In setting up now enterprise system today, entrepreneurs what should have what kind of quality? What kind of quality can make entrepreneurs lead the enterprise to success?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ability, the ability and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ive aspects of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

Key words: Entrepreneurs;Quality;Training;incentive

世界级企管大师班尼士下了个定义:“能创造出一个令下属追求的前景和目标,并将它转化成大家的行动。”[1]一个企业家的一个细微的举动和一个想法都影响着企业的成败与兴衰,他们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可见企业家的素质的提升对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2]思想素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用人能力和身心素质,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五种基本素质,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完善与加强,企业家的素质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

一、企业家素质的内涵

一个企业家的素质是企业的灵魂,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动态概念,企业家只有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创新自己的意识,把先进的思维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连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带领企

[3] 业在众多竞争者中制胜。

(一)企业家素质的定义

企业家的素质是指企业家应该具备的各种个人条件在质量上的一种综合。经济学家熊彼得将企业家的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

[4]和胆识等。企业家是企业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因此他的素质的好坏,品质的高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一个企业家的素质是企业的灵魂,他是一个永恒发展着的动态概念,企业家只有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创新自己的意识,把先进的思维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连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带领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制胜。

(二)企业家必备的五个素质

企业家素质就是企业家在管理和经营企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智

1力水平、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以及身体状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有先天性的部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属于道德的范畴,包括价值观、人生观、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等。其中主要包括诚信、公平、正直、守法、宽容等高尚的品德[5]。良好的品德是企业家事业成功的关键,中外研究者都以大量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德对于企业家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的,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无论是与人合作,与员工相处,或者是在社会上建立地位,这些事情都是建立在一个品德优良的好名声的基础上。

企业家与普通管理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高、德行不佳者越有才能,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有些所谓的企业家在事业有成后纷纷落马,大多在“德”上出了问题[6]。他们或头脑发热,目中无人,心中无法;或贪污、侵吞公私财产;或腐化堕落,追求享受,最终身陷囹圄,使企业陷于困境。所以,企业家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德才兼备,否则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2.创新及决策能力

决策创新能力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企业家具有统率全局的战略眼光,能准确理解和分析政治、经济形势,把握变幻莫测的市场前景,紧跟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走向,准确把握大局,预测未来,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是指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制胜的因素和契机,不失时机的决策并组织实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要做到多听、善听、集思广益与敢拿主意、大胆决策的统一,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经营的方案总是不止一个,企业家就需要对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择一个最正确最有效的方案,抓住机遇,使企业快速发展;外部条件不利时,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苦练内功,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3.知人善用的能力

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家的识才意识和用人之道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企业家要有爱才之心,求贤若渴,要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形成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群。企业家在用人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聚集人才,二是使用人才。

选一个适合的人要比选一个优秀的人来得重要,适材适所也是企业用人的最高原则。成功的企业领导者懂得,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要谋划,如何才能提升企业家在识别人才,知人善用这方面的能力呢?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制定人才战略方面的经验还是很值得我国企业家借鉴的。

4.身体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企业家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领导者的身体是他的无价之宝,只有拥有强健的身体,和坚强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你成就事业最得力的助手,成为推动事业持久发展的最大动力。美国管理界流行着一个观点:不会管理自己身体的人亦无资格管理他人,不会经营自己身体的人就不会经营自己的事业。

二、我国企业家素质的现状

就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而言,我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既有值得赞许的方面,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7]。提高企业家素质,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个人认为我国企业家还存在以下几个素质缺陷:

(一)诚信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包括生产信用危机、经营信用危机、财务信用危机和信贷信用危机。企业信用的缺失使得经济秩序混乱、社会成本恶性增长,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也使得企业自身渐渐失去竞争力,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对机遇与环境的分析、适应不足

面对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许多企业家不但没有逐渐采用更为先进有效的管理方法、组织形式、激励机制等,而且没有一个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没有战略意识或者根本不懂发展战略[8]。对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能力的好坏,影响着企业家的决策与创新能力,而企业家决策能力的高低也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三)个人修养与管理技能有待加强

我国许多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管理培训,同时由于其作为企业家的成长早期对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并不高,所以目前在企业内部推进现代管理时普遍遭遇在企业建立个人权威所需的品德修养尚有欠缺,[9]并且对专业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了解不多,对管理技能掌握不够。

(四)企业家是市场运作经验积累还有限,风险意识不强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太长,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太成熟,企业家所接触到的方面,范围、所处理的市场关系等,总体上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资本经营运作、国际市场经营运作还有相当多的人不是内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要懂得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市场经济讲求效率、讲求竞争,同时竞争中存在着危险[10]。这就要求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要有竞争意识,更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三、提升我国企业家素质的途径

企业家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其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核心在于提高企业家的素质[11]。我国存在着许多政治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家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挑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企业家的素质

(一)正确评价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缺乏正确的评价。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人才素质测评机构,建立正确的民营企业家绩效评价机制,合理评价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业绩,统一对民营企业家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高素质导向。

(二)对企业家进行严格的选拔

1.建立严格的企业家选拔机制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企业家任职资格认证、推荐、[12]选拔、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任职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引入竞争机制,以业绩为依据,以成就为准绳,让德才兼备者平等竞争。同时,要选

拔和培养基本素质好、勤奋好学的年轻干部,作为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对象,通过实践锻炼,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成长,壮大企业家队伍。

2.拓展开企业家选拔的渠道

可以扩大公开招聘范围,改革公开招聘形式,既注重从企业副职、中层管理人员中培养和选拔企业管理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晋升通道;又要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企业家,为企业改革创新输入新鲜血液。

(三)对企业家进行培训

1.建立相应的企业家培训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应该结合政府宏观规划,培训机构具体实施,经营者的参与,三方共同努力、协调运作,全面提升企业家素质,这是一个综合的系统。

2.学习先进的培训方法

企业家应根据企业实际,定期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交流学习,或者聘请国内外企业管理专家来企业交流 ,全方位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行业企业协会,建立企业家联谊机制,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互通信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四)对企业家进行激励

1.进行精神上的激励

一方面,是荣誉激励,增加企业家参政议政机会,聘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为政府经济顾问;给予荣誉称号,在评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劳动模范等方面,向企业家群体倾斜。另一方面,是事业激励,对国有企业的优秀企业家,只要身体健康,可放宽退休年龄,规避短视行为,避免“59现象”;对民营企业家,可打破身份限制,允许其到国有大企业任职,为其搭建更广阔的事业平台。

2.进行物质上的激励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合理确定所有者权益和经营者收入比例,实行能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薪酬激励制度。

(五)对企业家进行监督

1.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和企业章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形成规范的决策、经营和监督机制。

2.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在公司中,要完善厂务公开制度,规范厂务公开程序,发挥职工群众对企业家的监督作用;对群团组织较薄弱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职代会、工代会建设,鼓励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家的监督作用。

3.健全考核评价制度

对所有企业,要严格实施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对民营企业,要建立信用档案,将企业的工资发放、劳动保护、资金信用、社会捐赠等记录在案,作为民营企业融资、扩大再生产优惠的重要依据。

4.企业家的自我完善

企业家的自我完善,是提高企业家素质的关键。企业家素质有先天因素,更靠后天培养;有外部因素,更靠自身努力提高。企业家应自觉学习,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有些企业家总是推托自己工作忙、时间紧,无暇学习。这就要求企业家合理安排时间,善于挤出时间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超越自我。

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

社会来关注,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培训。我们要相信:我国的企业家一定会创造奇迹,收获成功,开启一个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全国经济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今朝.未来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理论界,2005(3)

[2] 王安全,陈 劲.成功企业家的八大素质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3] 李志,宋赟.国内企业领导力研究及相关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 王忠武.成功企业家的人格特征及其社会化塑造机制[J].经济纵横,2000(1)

[5] 鲍卫翔.谈谈现代企业家培养建设问题[J].经济师,2002(8)

[6] 白永秀,马爱东.论中国企业家的素质及培养机制[J].求是学刊,2002(1)

[7] 李代红,牛丽琴,李苑凌.中国成功民营企业家素质特征研究[J].企业活力,2006(7)

[8] 张慧,梁德全.中国成功国有企业家素质特征研究[J].职业时空,2007(2)

[9] 李萍.企业家整体的社会作用及企业家个体的品质要素[J].经营与管理,1991(7)

[10] 易昌泰,陈强.论现代企业家[J].社会科学战线,1986(2)

[11] 宋宁.企业家、性质、作用和成长——兼论“经营权缺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

浅析高校辅导员提升学生艺术素质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艺术素质

[作者简介]夏丽芳(1983-),女,汉,湖南郴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舞蹈学专业,本科,就职于广东白云学院,研究舞蹈教育、教学方向。

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有效的学生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本人认为,在现有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提炼主题入手,完善艺术素质培养的理念,通过整合资源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失为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模式。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因此提升学生艺术素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辅导员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否定的,也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一、做“四心”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花精力和时间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也要认知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们展现自己提供舞台。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四心”,即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

(一)爱心。辅导员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对学生有一颗爱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前提。辅导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经常找学生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真心对待学生,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无论哪一类的学生都需要辅导员的关爱。爱与尊重是沟通学生心灵的基本方式。

(二)细心。现今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扩大,大多是娇生惯养,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孤独感和空虚感、学习方法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这就需要辅导员独具慧眼,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并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这对大一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

(三)耐心。耐心能促使学生与辅导员交心。学生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辅导员来帮助解答,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感情方面的等等,这就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开导,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四)责任心。对工作的责任心是辅导员工作的原动力。辅导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同学,要与他们交心谈心,对学生的困难要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以自己工作忙为由推脱责任或采取冷漠的态度。

二、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高校辅导员

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意味着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相当程度的综合素质,具备多种知识技能,成为一个复合型辅导员。学生工作是一门以人为对象的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科学,辅导员不但要有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优势,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一)高校辅导员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口头表述、文字、文体等方面的能力。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基层负责人,平时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在一起,开展各项活动,既是组织者又是成员之一。因此,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要了解他们的专业及各项才能,如果辅导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面,给管理和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障碍,从而影响自己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如果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文体才能,在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能直接介入充当角色,从而寓教于乐。其次,了解政治、法律、社会、管理、教育、心理、就业以及艺术等方面知识,只有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客观规律。从理论上科学地分析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找到教育的切人点,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学生工作的生命力和前进的不竭动力。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关注社会动态,拓宽思路,以超前的思维,创新的方式,实效的载体,生动的实践,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和新内容;不断加强学生工作领域的学科研究,探索学生工作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工作中把服务与管理相统一,教育与科研相统一,最终做到在工作中培养能力,在培养中提高素质。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保障,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顺利进行学生素质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保证。如果辅导员没有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心理意识,没有挫折意识和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危机感,就只能从竞争中败下阵来,更谈不上使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应变力、洞察力和说服力;要求辅导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节;要求辅导员有良好而又饱满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到师生沟通顺畅,用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重塑学生。同时,辅导员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进而更多的去了解、体会甚至学习和研究艺术,进而得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学生艺术素质

(一)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形成有许多途径,可以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艺术,而学习艺术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辅导员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学习自己喜爱或者适合自己的艺术,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学习艺术的能力也会以不同的速度增强和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人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表现,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正如先哲所言:艺术教育能够浸润、滋养、美化人的性格和心灵,而且这种浸润的力量能够达到心灵的最深处,能够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培养起对美的事物的识别能力,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厌恶。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意味着学生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和技能体系,其中包括创造、表演、制作、历史、文化、感知、分析、判断、审美、技能和欣赏等等,意味着对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融合贯通的比较。

(二)高校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现状。自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活动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基本上做到知识性、启发性、鉴赏性、理论探索性、前沿性融为一体,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提高修养。现阶段,作为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组织策划者的辅导员教师,在各项活动中将要求应具备:宏观把握能力,即善于调动各种手段为活动晚会主题服务;艺术想像能力,即要善于展开艺术想像,善于将其表现的内容化作艺术形象,将思想内容溶在艺术性、观赏性之中;综合思维能力,即在创意策划活动中,思维不能只顾一个侧面,或只发挥一技之长,必须发挥综合性能力,即使某一方面的点子,也要置于总体需要中去考虑。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需要创性思维,策划的最终创意应当基于这样的思维基础,建立在这样的一个落脚点上,这样的创新才是具现实意义的。

(三)从高校辅导员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角度看,丰富、创新的院校文艺活动是最为可行的。院校文艺活动规模大、参加的人数多,能够以点带面,促进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院校文艺活动能够使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能力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有所提升。在院校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协调上下关系,互相沟通,需要许多部门的协调努力。这些有利于校园和谐、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可以使独身子女减少孤独感,培养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合群行为以及积极人际共处心态。院校文艺活动能够体现大学生极富个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特点,为活动的创新开辟空间,能张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与创造性,体现学校文艺活动的特色与优势。

辅导员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师资队伍。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应以高标准的综合素质要求自己,有针对性地地完善自我,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只有当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才能得以培养进而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吕艺生. 高校艺术教育的普及[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4.

[2]胡冬芳. 教育新思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篇7

一、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工作

大学三年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也最直接。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情绪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甚至今后的职业态度、人际交往。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少数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辅导员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的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和院校对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法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提升辅导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切实把提高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政治素质上主动引导、职业素质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辅导员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矢志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造创新,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的人文素质

(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大学生的教育事业;要能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影响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面对着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挑战无疑是严峻的。因此,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辅导员工作机制,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辅导员培训计划,作为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激励辅导员爱岗敬业,以高尚的师德、健康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学识风范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

(二)全面的知识素质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善于思考、思维活跃、自主性强,这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才能够海纳百川,包容学生,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想法、志向和梦想,并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全面的知识素质能够使辅导员客观地理解世界的美好和丑恶,理解世界的各种发展、各种现象,并善于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美好的德行发扬光大。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要搭建有效的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知识素质。一方面,为辅导员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加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能力,提升他们发现并培育创业创新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繁重的工作,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心理挑战。同时,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方面,辅导员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完善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生活中灵活运用,提高他们自我调适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减缓职业倦怠,增强身心和谐,养成健康人格。辅导员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同时,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

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舆论环境对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促进自身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凝聚人心,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能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学院建立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渗透,增添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为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平台。如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讲座、培训班,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邀请道德模范、消防战士讲述他们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人文素质。而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能够以先进分子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文精神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以应用为主的创新能力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同时,《意见》还提出:“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这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要更加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一方面,加大对辅导员的职称政策支持,将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纳入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中,作为职称评聘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改革辅导员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辅导员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提升辅导员指导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他们为学生创业服务的水平。把这一工作或学习经历作为辅导员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辅导员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

当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辅导员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关键。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2014年6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因此,“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主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更应该具备“双师型”素质。“双师型”辅导员要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如工程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或其他高级专业。辅导员要能够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能够给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辅导员自身人文素质的修炼或提升,不断完善“双师型”辅导员遴选标准,建立健全“双师型”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训制度。针对辅导员定期进行相关培训与实践,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双师型”辅导员在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职业人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激发自身的心理能量,积极投身于培育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应当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丰富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万东.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14,(6):105-108.

[2]杜凡,王亚军,袁吉发.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4):236-238.

[3]谭娟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95-197.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篇8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特征

职业能力说明一个人在岗位职责方面能否胜任, 是一个人在该岗位能否获得个人成就感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现实性, 辅导员的工作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 涉及帮助学生解决成人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导向性,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 教育引导学生在分析、对比、选择中吸收内化, 并以外显行为体现教育的效果;三是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 辅导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不断更新职业能力知识体系, 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进而成为职业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专家型辅导员, 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途径

1. 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 高校辅导员必须深入实践, 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同时, 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目的,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高校辅导员要重视培训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高校逐步加大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训工作, 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开展以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为专题的讲座, 对于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培训逐渐增多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不能区别、有针对性地把握不同层次辅导员培训需求, 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 参与性不强。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应更新培训理念。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应树立开放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和多样化的理念。要改革培训内容。基本能力的培训旨在帮助高校辅导员掌握开展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的基本工作方法, 使其具备开展这些工作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 应加强具体能力培训, 如使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事务管理能力和发展指导能力等。改进培训方式,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需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如专题讲座、拓展训练等, 有利于启发高校辅导员在学习中思考与创新, 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3. 高校辅导员必须强化学习

在新形势下, 辅导员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前提要求, 它要求辅导员要勇于开拓创新, 主动学习新知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要求辅导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务服务工作日新月异, 更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终身学习不仅是《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对于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更是完成育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才能促进自身工作的全面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刚.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4) :16-18.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篇9

我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起步较晚, 但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借鉴了教师教育领域对职业认同所做的研究后, 有关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便建立在教师职业认同基础之上而展开。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业性解释一般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辅导员一职的肯定性评价, 它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态度。因此, 如若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越高, 工作满意度越强的话, 那必将会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奉献度, 也同时会使其自身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所以, 如若辅导员自身便已经将其自身忘我的投入到其职业工作当中, 那么从学生工作角度而言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其顺利进行学生工作的能力, 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和传承起到有利作用。

二、提升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途径

(一) 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而高校心理问题研究进行的则将为缓慢。在许多情形下,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受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所以辅导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来以影响学生。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等。辅导员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正确对待矛盾冲突, 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 积极参加交流讨论, 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时代的变迁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给自身充电, 来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应加强教育、培养和理论研究, 来提高自自身的整体素质, 促使自己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提高思想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促进自身对于工作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三) 完善知识层次结构, 培养自身综合能力。辅导员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知识, 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咨询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能对自己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法律事务的咨询和指导。另外, 还应掌握好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 能够将管理、教育与服务有机的结合。最后, 还应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该专业知识, 能够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效地为其解决。

(四)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 加强自身学习涵养, 另外还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 以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 辅导员应多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文章并深刻理解其内涵, 构建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 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对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对于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并逐渐涉及到关注其从某一方面发展到综合全面发展, 应重视到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心理、个体与认知、价值观和整合型四个基本方面。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怎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了解自我与他人以及世界能力的思想复杂成熟个体的过程。美国“学生发展理论”主张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自身的情感控制和社会能力, 它主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治、明确人生目标、建立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信仰。而我国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契机, 将专业方法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 可以说“专业方法”已自然的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的发展趋势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 专业化趋势。实践证明学生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当下解决学生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科学化、整合化、多元化三个发展趋势的基础。

在这种趋势下,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科学实践者的关系。在专业工作方法下,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主客位置发生着转换, 学生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方法的运用者, 同时也是被试验者, 而学生则也同时担任着被试验者与试验主要参与者两种角色, 在共同实践科研的过程中, 两者之间换位思考改善了老版教学模式中的相互关系, 消解了抵触情绪, 这既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专业工作方法调动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生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二) 科学化趋势。科学化的含义是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 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分析, 遵循科学程序, 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学生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来作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它是基于专业化趋势而发展形成的一个发展趋势, 使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由此便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成本,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 科学化也已基本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经验方法的权威, 使学生工作者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 而并非传统的经验权威者。同时, 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够使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为顺利、高效地开展。

(三) 整合化趋势。整合这一学术术语最早由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在1862年出版发行的《第一原理》中提出。在哲学意义上讲, 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到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 它的理念是基于事物本身, 着力于其自身及各个部分、各种因素, 并最终落实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上。在社会事务中整合则主要是指将零散的事物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使其集合形成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效率的整体。而在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中, 整合则是指将校园生活中各个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方法要素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于一体,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工作方法体系。换句话说, 就是把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素在新的形势下与当下工作方法特点重新归化创新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由此也形成了目前学生工作整合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四) 多元化趋势。当下, 社会不断发生着变迁, 学生工作实践的不断推动使得学生工作理论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形成了多派别、多观点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因此, 多元化的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了学生工作多种工作方法并存、运用与实践之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学生结构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多样性等, 多元的学生工作方法成为必然, 它是解决学生生活及工作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 也是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 正是由于当下时代学生的日益个性化, 使得学生工作方法的多元化应运而生, 并且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四、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顺应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而在建立这样的模式的过程之中必将会碰到学生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对此辅导员应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与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辅导员要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 督促学生依法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在引导学生未来发展中进行良好教育;要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这就说明管理、教育和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 实际上学生工作中则基本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偏教育、重管理、轻服务。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很多高校的理念却还没有及时转变, 依然抱有“教育就是主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管理就是侧重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 服务就是强调解决学生吃住问题”这一陈旧观念, 从而会出现在教育问题上空喊口号, 追求形式;在管理问题上以压堵为主, 缺乏人性化;在服务问题上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在教育问题上, 我们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增强对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关注,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着最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在管理问题上, 应彻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固守“以学生服从为本”, 这样由所谓重管理而产生的问题将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在服务问题上, 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来统筹运作, 进而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 积极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服务体系, 并且应保证这个服务体系功能完善, 服务质量高, 覆盖面广, 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服务、支持和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孙会民.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9.

[2]卢玲.论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2.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表现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时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引导, 尤其是做好新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高校学生建立起认识社会、评价事物的正确标准, 并帮助学生在学生事务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形成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格是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这一育人功能同样也贯穿于整个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的体系中。

2. 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我国当今的高校中, 由于辅导员制度的职业化发展尚不成熟, 高校学生的学生事务中, 行为规范方面大多是由辅导员直接管理。通常情况, 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方面来看, 高校辅导员在班级建设管理和宿舍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表现得比较明显与突出, 具体是以表扬嘉奖和批评惩戒两个方面作为规范手段。

3. 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

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育人职能, 主要从奖助学金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国家在高校中施行的奖助学金政策无疑是对高校学生的一种激励措施和鼓励政策, 以奖励的形式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是为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榜样, 明确学习目标,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鼓励与鞭策。

社会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奋斗动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 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理论的匮乏, 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在实践活动中, 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而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 在实践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唯有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才能习得一技之长, 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样, 在实践活动中, 辅导员带领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精神境界, 引领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4.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 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压力因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高校学生的精神支柱变得脆弱, 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变低, 抑郁、郁闷、压抑等词汇常出现在高校学生的言谈中。如今随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 高校辅导员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育人职能效果凸显。

二、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存在的问题

1. 辅导员工作中重管理轻育人

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更多的精力与能力将学生事务性的工作作为手段, 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反他们只能将工作的中心与重点从育人职能转向管理职能, 将做好学生事务工作, 处理完成学生事务工作作为自身的全部工作内容和任务。

2. 辅导员育人工作重形式轻内容

随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贯彻的不断深入, 辅导员育人职能不断被提及与加强, 高校辅导员制度体系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部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育人作用认识不够, 在学生事务工作中育人职能表面化、形式化, 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合到学生事务工作中, 不能很好地履行自身工作育人为本的教育职能。

3. 辅导员育人工作缺乏专业性

高校辅导员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涉及内容繁杂, 入学教育、学生奖惩、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宿舍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干部培养、班级建设等。每一项学生事务的处理中都可以包含育人职能, 然而高校部分辅导员由于自身素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学生事务管理的育人职能发挥方面, 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工作在学生事务工作第一线上的德育教育骨干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了解程度最深, 对学生当前心理、思维、情绪把握最准确, 但是他们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德育理论知识、技能而使得德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对干部的选拔培养上, 高校辅导员对落选干部的教育, 往往只停留在安抚、安慰层面, 而缺少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人生教育。在高校中, 学生发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事件时,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教育通常批评内容占有很大的部分, 而缺少对学生心理疏导和行为规范意义上的教育内容。再如:学生在大学期间极易发生情感问题, 有些学生由于失恋导致情绪低落甚至不良行为, 有些学生由于情感问题影响学业甚至影响日常正常生活, 高校辅导员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不能从理想、人生价值、恋爱婚姻观、责任感等角度全方位疏导教育学生, 只是从表面现象入手, 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4. 辅导员育人工作缺乏稳定性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有所加强, 但是长期以来在社会和高校中形成的对高校辅导员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 严重制约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发展, 从而影响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的稳定性。

目前, 我国高校中辅导员岗位的人员变动比例相对较大, 在部分高校中工作五年的高校辅导员就被称为“老辅导员”。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一届学生经历两个或者三个辅导员的现象出现, 甚至更换辅导员的次数更多。从整个高校辅导员队伍看, 其稳定性远远低于高校中的其他职位。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学生学习、生活周围的德育教师是处理学生在校期间一切学生事务性工作的育人群体, 因此一支持续而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全部思想、心理、行为全面了解, 系统培育的有效保证。目前, 部分高校出现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连续性不强的现象, 这是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能弱化的众多现象之一。

三、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1. 以人为本观念的确立是首要前提

以人为本观念,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前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 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强调要突出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权利, 讲求民主平等, 渴望相互尊重, 以个人发展为目标, 突出自我中心。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综合素质创新奠定正确的思想前提和观念先导。

2. 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必然选择

在以往辅导员工作中, 往往存在中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的倾向。其实, 在高校教育培养的各项环节中, 存在很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效果的实践教育方式, 既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作用的活动, 如军训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最佳党日活动, 又包括以学习研究为主导的活动,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 从活动目标设定、形式选择、流程安排、过程控制、效果反馈各个环节, 周密布置, 认真实施, 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网络教育载体的运用是重要方向

网络载体作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必备工具, 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快捷性、平等性、交互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和强大的交互功能与覆盖渗透功能,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达成共识。而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 对网络的运用更是日益纯熟。高校辅导员要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必须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和网络教育能力, 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或网页, 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互动平台, 如QQ群、微博、微信、飞信等, 做好网上思想引导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 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的转化, 由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创新的状况中。在当代大学生大量涌入高校校园的背景下, 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既要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 又要在以人为本观念确立、实践教育能力培养和网络载体运用方法等知识储备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 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需求, 增强育人效果。

摘要: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 其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然而, 在现实中由于繁重的学生事务工作和为了完成学校的各项指标, 高校辅导员难以在日常事务中抽身, 致使产生“重管理轻教育”, 甚至忽略育人的这一重大工作任务和教育职能的现象。因此,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转换及实现途径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育人功能,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永华.高校学生工作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A].社科纵横, 2011 (12) .

[2]翟文艳, 赵海琳.高校职业指导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A].高校辅导员, 2014 (6) .

辅导员素质提升途径 篇11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94-02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提高执行力”列入进去,说明了执行力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高校里的非常重要的教师角色,承担着学生管理的任务,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执行,其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而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在工作中日常事务尤其繁忙,千头万绪,需要快速有效的解决学生问题,所以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执行力的高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密切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执行力是有效利用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包含了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简单来说执行力就是行动力。2002年,美国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撰写《执行力,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第一次把执行力引入了企业管理当中,尽管不同的理论对执行力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但其核心都是把思路、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之于实施的能力。

最近几年以来,“执行力”一词被社会组织所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基于对“执行力”的定义,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可理解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各项政策方针,领会任务要求,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处置学生各种事务,正确实施各项决定,确保各项学生工作落实的素质和能力。与其他执行力相同,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也是一种能力体系,其特点在于时效性和实效性。时效性体现辅导员处理问题的快速能力,时效性体现辅导员处理问题效率性。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包括六个维度:

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六个维度

上述六个维度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内涵。其中观念力是基础,理解力是前提,控制力是核心,协调力是保障,服务力是本质,创新力是关键。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现状

为了了解高职辅导员执行力现状,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关于高职辅导员执行力调查,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以我校50名辅导员和100名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8份。

2.调查研究情况分析

(1)辅导员执行力整体满意度情况

从表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我校辅导员执行力处于比较满意和满意之间,没有很不满意的情况出现,这说明学生对我校辅导员执行力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

(2)辅导员分维度满意度情况

从表中可以发现我校辅导员和学生对辅导员的理解力和观念力是最为满意的,而服务力和创新力偏低,说明了我校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偏差,而创新是所有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我校辅导员创新满意度偏低说明了辅导员的执行力提升后劲不足。

3.辅导员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1)职业倦怠因素。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对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日复一日的保姆式工作方式让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心理,随时工作年龄的增长,学生管理工作趋于平淡,理想和现实差距越来越大,致使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热情丧失,尤其丧失了创新性。

(2)职业认同感偏低。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工作地位偏低,在工作中受到多个职能部门指挥,甚至于专业课教师也会将一些课堂管理任务让高职院校辅导员参与进来,导致辅导员职业声望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自身也缺乏职业归属感。

(3)工作对象的复杂化。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式的严峻,生源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高考生源,也有单招生源,还有中专生源。这一群体具有其独特性,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在大大提升,这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一个原因。

三、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执行力的途径

1.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理论素养培训,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

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理论学习是切实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党的政策、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和宣传者,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沿着党的路线走下去,让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充分发挥才干,建设国家;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工作实务、党团工作指南、教育学、心理学等等相关与辅导员业务工作相关的内容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第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注重学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支持高职院校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向的学位教育,增加辅导员职业的含金量,智力含量,提高专业化水平。

2.明确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任务,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事务繁杂,在日常管理中要细化任务分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学校中的很多职能部门都需要辅导员的协助,比如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学校要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的学生工作任务,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分工。比如增强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每个学院设立专干,对于就业专干联系就业单位负责学生实习就业;对于武装专干,负责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对于学生资助专干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学生党支部书记负责发展学生党员,培养积极分子等等。这样就避免了高职院校辅导员沉浸在千头万绪的学生事务管理中,专干某一项工作,细分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执行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发展机制,激发高职院校辅导员积极性

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设立专门专项经费去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地位和待遇。在学校中着重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建设和培养,鼓励辅导员发展和提高,为辅导员开辟晋升通道和发展的方向,让辅导员有希望、有未来。同时要通过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发展机制,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到辅导员队伍,在这个岗位上能有所作为,真正做到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政策可依、有待遇可盼、有事业可追。

参考文献:

[1]崔长国,徐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执行力的实证研究[J].科教导刊,2010(2).

[2]邱杰.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1).

[3]黄江.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实现刍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女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途径探析 篇12

一、影响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1)社会心理因素。中国男性的成就动机比女性高,在教师群体中,男教师对工作的期待值比女教师要高很多,比如,在职称评定、政治地位等的追求上。另外,女体育教师要面对特殊生理期的困境和体育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认可值,这些都给女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客观因素。体育工作的负荷强度大,除体育教学外,还有体育训练,在室外受到日晒雨淋的机会很大,女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强度与男教师一样,还要做很多的家务,还要生儿育女,女性在多种客观情况的制约下开展工作,就显得任务繁重。

(3)自身因素。很多女体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和理论知识匮乏的情况比男老师要严重,对自己的业务提升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女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内容

(1)提高职业基本素质。其一,健美的形体。一名女体育教师拥有健美的形体是其职业角色的直观体现。形态优美的身姿,匀称协调的身材,再加上健康的体魄与顽强的意志,在教学示范中是一种优势,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会给学生一种亲和感,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会赢得学生的赞赏和效仿,在教学中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其二,端庄的仪态。根据职业角色要求,女体育教师的仪态要稳重端庄,服饰打扮要考虑职业身份和工作特点。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身体姿势,无论站、坐、行都要姿态优美、仪态大方,给人以含蓄、自然、轻盈、飘逸的美感,展现出充满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美好形象。其三,优雅的气质。形象美的产生一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主体方面,一是客体方面,老师没有好气质,学生也就不会有好的气质产生。老师如果气质好,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就会欣赏老师、模仿老师。

(2)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其一,敬业爱岗,敢于付出。体育教师工作很辛苦,除了上好体育课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运动训练与一些额外的竞赛工作,而女体育教师还要面临特殊生理期、生育、抚养孩子、操持家务上的困难,所以女性体育教师要比男教师付出的更多,只有做到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才能在工作上有更大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二,热爱学生。女体育教师有一个优势,就是能让学生产生母爱的感觉,而女体育教师就要把自己当成一位母亲,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在教学中无私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一种爱学习、爱老师的习惯。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同样的环境下都有所进步。

(3)提高专业素养。其一,积极充实文化知识。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教学能力与文化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能力的高低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基础的。一名女体育教师要想超过男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为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其二,拥有精湛的体育技能。一名女体育教师在技术上不能输给男老师,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更具说服力。如果女教师连体育动作都完成不好,或者不优美,那么学生就无法学习和模仿;如果动作娴熟、质量高,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好,动作到位又准确、优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其三,具备良好的教学科学研究能力。一名女体育教师要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评课、指导课,能写科研论文,能做课题,能组织与策划各种活动,从而给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三、结束语

总之,女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专业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付出更多努力,敢于挑战,乐于奉献,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娟.株洲市城镇中学女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吴晓芳.南京市普通高校女体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

上一篇:概周期函数下一篇:汽车衡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