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2024-05-17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精选11篇)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1

深度辅导是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后, 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 直入学生思想深处, 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深度辅导不同于传统的简单意义的师生沟通, 而是要求辅导员首先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通过科学专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辅导。深度辅导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也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辅导员个人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

1 提升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的必要性

1.1 提升辅导员深度辅导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

高校是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宝库, 培育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注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理念。深度辅导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前提,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深度辅导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目的在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服务。

1.2 深度辅导是进一步加强师生沟通的有效方式

深度辅导是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近距离交流, 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其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人际交往等情况, 这些情况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 及时与学生做好沟通与交流, 也有助于辅导员将学校思想如影随形地贯彻到学生中去, 深度辅导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1.3 在高校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形势下,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影响、社会化改革的加快, 学生主体特征的变化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在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中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深度辅导则适应这种需求, 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面向广大学生, 对学生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精细化的分类和辅导, 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辅导, 这不同于传统的个别辅导, 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受益面。

2 当前高校实施深度辅导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2.1 当前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够健全

从学院的行政管理体制看, 辅导员平时带的班级为3~6个, 除了要设计学生的所有事务外, 还要兼任其他的行政工作。很难了解到每位学生, 何况是熟悉每位学生的情况, 工作强度与压力都较大。就目前学生与辅导员配比不协调的状况看, 深度辅导要全面实施, 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方力量的共同配合。目前对于这些辅导教师的激励、保障措施却十分有限, 更多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个人自律来开展工作。

2.2 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是目前深度辅导工作的难点所在

深度辅导主要是针对每位学生可以因材施教, 照顾的是全部学生, 随着目前大学生的个性化, 要真正实现深度辅导在“广度、深度、精度”上的全方位因材施教, 促进每位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3 高校辅导员实现深度辅导的保障措施

3.1 通过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深度辅导的实现需要辅导员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因此,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推进辅导员专业化是非常必要的。这既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 也是提高深度辅导实效性的现实需要。课题通过自行组织专家培训、外出学习、对外考察、提高辅导员的招聘门槛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 既要安排一般性知识内容, 还要强化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 还要培训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口才, 保证深度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方位地提高辅导员的能力水平。

3.2 积极探索适合专业学生的深度辅导工作育人模式

深度辅导的模式有很多种, 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类型。在深度辅导的实施过程中, 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 要多种模式相互协调, 还要通过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促进深度辅导工作的有力推进。同时还要积极开辟辅导新形式, 如团体辅导、小组辅导、网络交流、电话沟通等工作形式。尽量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 形成“集团化作战”的全覆盖工作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利用课堂与校园, 把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深度辅导纵向发展。

3.3 建立健全监督和反馈机制, 推动深度辅导可持续发展

深度辅导仅仅依靠落实还不够, 还要注重辅导的实效。相关教育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各高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建立深度辅导的反馈机制。定期抽查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辅导员深度辅导的激励、监督与评价机制。

4 结语

新时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环境多样化, 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深度辅导育人模式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需要面向全体、整合力量、科学指导, 上下达成广泛共识, 形成制度合力, 并使这种力量和谐互动, 共同发展, 共同把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渗透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共同达到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欲晓.加强高校辅导员综合激励机制的刍议[J].科学大众, 2009 (2) .

[2]田维义.构建深度辅导工作机制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J].北京教育, 2011 (5) .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2

摘 要:因定位不明、发展受限、事务冗繁、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比普通本科院校面临着更多的职业心理压力。对于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压力,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选拔制度、明确职责、薪酬待遇、心理疏导多个维度去思考;辅导员自身可以从理想境界、知识体系、人格特质、心灵世界四个方面来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35-02

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条例,其中将辅导员的业务定位从之前的三方面(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拓展为九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更详细和具体地确立了新时期辅导员的职责与功能。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工作任务与心理压力。如何将心理压力变为动力,使自己的职业心理能力提升,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职业心理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在职过程中所体现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状态。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关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关乎辅导员职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一、职业心理能力内涵的阐释

心理能力是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感知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情绪情感调控力、意志力等。职业心理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具体职业的活动中所需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心理能力(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积极的心态、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情感情绪、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清晰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和鉴别力、获取知识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化育能力、思辨的能力)、自我调节力、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心理困惑

(一)定位不明造成的左右摇摆心理

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往往存在着教学与行政管理双肩挑的现象。实际上,辅导员更多被日常的琐碎事务缠身,对自己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所淡化,比如在谈心方面,绝大部分没有明确的书面计划,只是局限于少数几个违纪或存在心理疾病与困惑的学生。另外,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迫于现实生活吃紧的状况下,往往会申请更多的教学任务与带班学生人数,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虽如此,大多辅导员仍然存在着自己身份定位的困惑,到底是行政人员还是教学人员。这种定位不明的困惑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心理、职业状态等,更会影响到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二)发展受限造成的困惑迷失心理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政策与文件,但因社会环境的舆论、经济条件的约束,绝大多数年轻辅导员都会考虑自己长久的职业道路。比如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科的应用技能型较强,专业具有实用性特征。很大部分作为文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往往难以胜任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只能担任公共课、选修课之类的辅助课程。故很多辅导员存在着迷失的心理,只能被动将就地做着眼下的工作,等待更多更好的机遇。

(三)事务冗繁造成的无所适从心理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面临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况。除了面对学生事无巨细的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面对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及相关领导的工作安排。事情纷繁冗杂,往往给人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的心理感受。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对于班级的管理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若再增加更多的工作量,在某些事情上难免存在疏漏与敷衍的状况。

(四)突发事件造成的紧张焦虑心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最不愿意看到处理起来也是最棘手的就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多因酗酒打架、失恋报复、心理疾病等,造成有损于自己或他人生命健康的较严重后果。我们往往关注该如何对这些事发人的心理进行指导与教育,而忽视了到一线事发地处理的辅导员的心理承受情况。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面临突发事件很难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事后可能还会因现场的惨烈画面而刻于脑海,形成心理阴影。因此,面临突发事件,辅导员的紧张焦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亟须引导和调节的。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提升的途径

提升辅导员职业心理能力,高层管理者可以从选拔制度、明确职责、薪酬待遇、心理疏导等着手考虑。辅导员自身也可以从理想境界、知识体系、人格特质、心灵世界四个方面来改善和提升职业心理能力。

(一)高层管理者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

1.严格选拔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目前学术界也已达成共识:要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准入,要求越来越严格。主要从高层次的学历、年龄的限制、学生工作经历、专业对口或接近、辅导员职业化倾向等因素予以考量。此外,辅导员还要求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能力水平、较强的人际沟通技巧、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等。选拔辅导员,还要考虑辅导员职业的外倾性格与职业化辅导员的内倾性格的有机结合等。

2.明确工作职责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班级管理、团学工作、就业工作、学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大方面的内容,涵盖内容非常丰富,同时也给辅导员增添了不少身心上的压力。笔者以为,在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班导师制度,由专职老师担任,在学生的班级管理、学业指导、就业指导、日常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班导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从而减轻辅导员的部分压力。

3.提高薪酬待遇

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辅导员队伍,从而有利于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据调查,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普遍偏低,与辅导员工作的繁重程度不太匹配。辅导员队伍大多比较年轻,担负着成家立业与事业发展的双重压力,对收入的期望值较大。因此,提高薪酬待遇,对满足辅导员的物质需求,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是不无裨益的。

4.加强心理疏导

辅导员与高校里的专职教师、行政人员相比较,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与自己的工作计划存在冲突;与工作对象学生之间发生言语冲突;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屡次违纪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生活上的压力;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等都可能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增大。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安排专门的教师有计划、针对性的对辅导员这一群体做心理调查,并对有心理困惑的辅导员加强心理疏导,使之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快乐的面对工作与生活。

(二)辅导员自身对职业化的追求

1.确立崇高的理想境界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角色。“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材”是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也是价值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辅导员同样如此,承担着培育人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自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不能逐小利而失大体,不能只看眼前而不顾长远。身正而示范,风清而气正。人没有理想,正如渐渐失去养分的枯木,终究是成长不起来,更是散不开枝叶的。

2.丰富科学的知识体系

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应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然而实际上,很多辅导员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这些知识,只是简单地凭经验办事。学无止境,辅导员应该主动争取研修与培训的机会,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当一个人虚心学习的时候,便会沉下心来,理顺情绪与思路,用心思考自己的职业;也会讷于言、敏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辅导员工作的真正价值。

3.发掘优秀的人格特质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对于管理者来说,人格往往渗透到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优秀的人格特质有很多种类,比如敬业乐群、正直善良、乐观自信、自律自强、勤劳上进、宽容仁爱、明礼诚信、刚强柔韧等。辅导员应该充分挖掘自己优异的人格特质,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并充分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成就感。

4.追求和谐的心灵世界

追求内部心灵的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也渐渐显露出来。极端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社会日益浮躁,人心日益任性。经济社会越是发展,人际关系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呼唤人心的简单与安宁。我们应该,少一些攀比,多一些修己;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成效。经常交流,讨论人生幸福的真谛;偶尔慎独,思考自己快乐的源泉。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幸福,远比以钱权论英雄来得更为亲近、更为持久。当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伞柄破旧不堪时,却忽视了伞面淡雅的花纹。换一种视角看世界,或许会发现别样的美丽。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途径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方法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学生精神状态、学习状态、心理状态都与辅导员的工作息息相关,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很强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以及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那么,高校辅导员如何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呢?

一、明确目标

辅导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忙学生工作,容易在繁忙的学生工作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仅失去自我,也不能很好地在辅导员的道路上成长。所以,辅导员要给自己定一个成长目标,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自己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这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

目标是方向。如果没有目标就会迷失自我,所以不能轻视目标的力量。拥有目标的人总是踌躇满志、斗志昂扬,让人觉得有活力,没有目标人对生活也会失去兴趣。辅导员如果目标明确,也会感染学生,会教育出有目标的学生,这对于辅导员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辅导员工作重在实践。辅导员要想提高素质和能力,必须要从实践出发,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仔细体会每一次学生谈话并从中吸取教训,辅导员就是在与学生的不断接触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很多时候,学生是想接近辅导员的,也许辅导员的一句话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只有肯在学生身上花时间的辅导员才是优秀的辅导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看上去有个性、直率,其实他们的内心很脆弱,渴望辅导员老师的厚爱,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鼓励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甚至会让他们改变自己的决定。所以只有辅导员多与学生接触,才能积累工作经验,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越是走进学生生活,辅导员就会越发喜爱这份工作,因为在与学生交流的实践中,他们也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三、用爱心与学生交流

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常常以挑剔的眼神看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这样会使学生和辅导员越来越生疏,越来越有距离感。其实,辅导员就是大学生的家长,应该用爱心对待学生的。尽管现在的大学生个性十足,但是他们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只要用心待他们,他们也会用心待对方。

当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尽管会很累,但依然会觉得责任在肩。如果有学生送上一句关心的话,所有的累和委屈就都烟消云散了。当一届学生毕业,你会感到失落,同时也为他们高兴,你见证了他们的成熟与成长,见证了他们的青春年华,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都是你美好的回忆。当你用爱心与学生相处时,你的能力和素质都会得到提高,因为辅导员就是一份充满了爱心的工作,也是一个传递爱心的工作,相信你的爱心学生会受用终生,他们也会心领神会,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传递到工作中,传递到社会上。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辅导员要想跟上学生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辅导学生的理念,让学生接受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方法;要多参加辅导员队伍培训,多与同行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深刻地认识到辅导员工作不是简单的沟通与协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把工作做好。

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指引好学生。每一名辅导员都应该熟读青年心理学,掌握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规律,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学生出现专业困惑时才可以帮助其解决。所以,辅导员一刻也不能忘记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工作更出色、让自己更加丰富,与学生交流才能游刃有余。

辅导员要有目标,相信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对待学生要用爱心与学生交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好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晓洁.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助理骨干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6).

[2]裴丽.高校辅导员谈心工作之我见[J]科技风,2015(1).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篇4

1. 提升职业能力是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门职业, 辅导员工作要求具有一套科学而精细的职业标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是由其职业能力直接决定的。这有利于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进行界定, 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的机制, 包括淘汰、激励、考核和选聘等。

2. 提升职业能力是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要有学科和学术的支撑以及科学的积累。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 应对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梳理, 深入而持续地研究某一个固定的领域, 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3. 提升职业能力是个人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高校辅导员都有着繁杂而忙碌的日常工作, 因此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职业能力, 才能走出保姆型辅导员的误区, 并以此为基础,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辅导员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 提高综合素养, 努力成为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1. 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辅导员必须具备某个方面的突出能力。其中, 一般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及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些能力是辅导员所必须具备的。

专业能力包括坚定的政治素养。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鲜明的政治导向, 这些都是辅导员的立身之本。所以辅导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 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 管理方法一定要科学。总结反思、细致实施、周密计划和科学决策, 是科学管理的内涵。制度管理中, 应充分地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和反面惩戒作用。充分地相信学生和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 培养学生自强、自主和自立的意识, 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2. 先进的教育理念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具备有效的、先进的、科学的、被实践所证明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这样才能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符合, 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符合。

3. 创新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以创新的眼光, 对学生工作的变化和发展进行审视, 对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和动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探索和实践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1. 待遇低, 队伍相对不稳定

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组成比较复杂, 既有专职辅导员, 也有兼职辅导员, 并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的职业辅导员队伍。因此, 一些高校辅导员就不能像专业教师队伍一样安心从事辅导员工作。特别是年轻的辅导员, 普遍反映待遇低、地位低, 觉得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前景不如专业教师。所以, 许多高校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性职业, 在其人生职业生涯中, 对辅导员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同时, 许多高校领导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上不够重视, 对于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没有中长期规划, 在政策上也缺乏支持力度, 导致许多辅导员对未来发展前景缺乏信心。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增加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危机感, 不少辅导员刚刚进入工作岗位, 就准备考研或考博, 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辅导员, 进入工作岗位不久, 就努力转为教学科研岗位。这种不稳定的现象, 很难使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入到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中, 也很难使他们安心地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有人将高校辅导员不断流动的现象戏称为“铁打的高校, 流水的辅导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建设, 致使一些辅导员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敷衍的状态, 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提升。

2. 职业能力结构单一, 职业能力建设顾此失彼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校辅导员工作要以建设职业能力为基础, 但是, 由于许多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过程中, 过分地关注管理服务, 忽视教育方面的服务。还有一些高校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过程中, 只重视教育而忽视管理服务, 这就导致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单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以服务为支撑、以教育为根本, 进而形成全方位发展的综合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高校职业能力建设顾此失彼特征十分明显, 导致高校辅导员在“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欠缺, 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3. 辅导员专业基础薄弱, 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职业, 不仅要求辅导员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 还要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以及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够胜任这个职业。但目前的状况是, 大多数辅导员专业基础薄弱, 相关专业知识欠缺, 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 还缺乏从事学生日常事务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

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在专业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将会严重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发展, 同时也会降低辅导员的威信, 辅导员队伍的形象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提高辅导员的责任意识, 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育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上自觉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真诚待人、真诚做人, 以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对待自身辅导员的工作。俗话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校辅导员要想提升人格魅力, 必须注重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只有心中充满爱, 才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理解学生, 去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 做关爱学生的贴心人。高校辅导员只有对学生多一点耐心, 少一点急躁, 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 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 和学生们做知心朋友,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才会有所显现。另外, 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公平正义, 处理学生问题时, 要有方法、有艺术、有水平,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只有这样,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才会有所提升。

2. 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明确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向

首先, 辅导员要根据个人能力以及自身特点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可以利用心理性格测度量表以及职业倾向测度量表等评价工具, 客观分析自身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 通过客观分析, 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给自己一个明晰的职业生涯定位, 准确了解自己。同时, 学校也可以根据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结合实际对其工作进行外部客观的评价。这样一来, 高校辅导员就会从两个方面, 客观地分析自己, 给自己一个科学的综合评价。其次,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基于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文件政策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 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和职业能力。在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以及职业能力后, 要将自身现状与成长目标连线, 通过连线分析, 明确哪些是自己的特长, 找出其中的差距, 然后毫不犹豫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 逐步使自己成为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某一方面的专家型辅导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巩固强化, 因此, 高校辅导员在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后,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学习, 不断修正, 完善自我, 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3. 利用职业优势, 努力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

高校辅导员要利用职业优势, 努力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 要将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 在某一学生工作领域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 形成通过深入研究提升工作, 通过工作促进研究的良性循环。高校辅导员在学术研究方面, 应侧重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 根据自身能力以及兴趣, 选取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内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开展理论研究和专项调研, 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学术团队以及课题研究组等方式开展深入的研究。高校领导也要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辅导员的科研提供有效的帮助, 可以在学校内分别组建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团队, 然后, 以双向选择的方式, 确定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导师。同时, 设立校级辅导员学术研究专项课题, 并为辅导员申请省市级以及国家级专项课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 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 也要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要善于把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工作的专长, 把握教育时机, 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情境,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 高校辅导员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一支不可忽视的职业队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以及教育水平的发展。因此, 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以及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 纳入高校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重构职业素质, 强化日常管理,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措施, 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 有效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 在机制与实践路径上寻求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赵晓曼.构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 .

[2]郑利群, 赵春荣, 赵建军, 等.当前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 2006 (5) .

[3]高亚丽.谈重视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 2008 (24) .

[4]辛智俊, 李春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S2) .

[5]陈红新, 张婧嫄, 王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与途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1) .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篇5

摘要:在我国,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师团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对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等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辅导员的角色无可替代。因此,大力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依托当下发展形势,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重大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正在影响甚至阻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和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难题,以保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有效推进和健康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偏低

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其认同主体包括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学生的认同、专业教师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对于个人而言,职业主要在四个层次上体现出价值,即谋生价值、参与价值、发展价值和体验价值。这四方面价值中每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受到影响,都会对人们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发生影响。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偏低,直接影响辅导员职业选择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而影响其职业进取的动力,这对于建设一支职业化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非常不利的。[1]

2、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里耳熟能详的名字,却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辅导员在繁重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扮演了保姆的角色,感觉不出这是一份有前途的事业,逐渐迷失了方向,降低了工作热情。辅导员队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了从业者万般无奈的选择或者是好职业的跳板。因此,如何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3、大学生素质差异化、多样化、个体化

当前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现是吃苦耐劳、团结奋进,但是在父母的溺爱和非理性教育指导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大学生中叛逆者越来越多,不尊重父母和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为辅导员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带来挑战;二是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为辅导员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带来挑战;三是生活目标、学业目标、工作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为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挑战;四是心理问题学生逐渐增多,抗打击能力较差,遇事悲观、不自信,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带来挑战。[2]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1、提高辅导员的地位

一是从待遇上给辅导员充分的优惠。就现阶段而言,辅导员待遇是提升了,但充其量只是与一般教职工待遇同等。然而辅导员所做的工作却要比普通老师多的多,他们为了学生可以不眠不休、抛家舍业,而付出的所有却被一句“这是辅导员的责任”所囊括了。二是解放思想,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辅导员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因此,辅导员成了学生的办事员、保姆、勤杂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如果他们不能从这些繁琐的杂事中解脱出来,辅导员就无法真正的职业化。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同辅导员工作。辅导员现在的工作处于两难境地,学校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什么责任都往辅导员身上推;而学生及学生家长则认为辅导员是他们的服务者,认为辅导员就是必须得为他们服务。这种境况不解决,辅导员的工作步履维艰。

2、提高辅导员心里辅导能力

一是要加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作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仅有满腔热忱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思政和心理健康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要定期主动参加心理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做好与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对接工作,有问题及时反映沟通,并对反馈的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统计和汇总,建立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档案。二是要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和班会,形式可以包括游戏、演讲、角色扮演、讨论、辩论、观看视频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使得心理健康的概念深入人心,让大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3、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要研究学习政治、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不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要。通过扎实有序地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反思、实践、评比等活动,提高辅导员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师德修养,塑造职业精神,做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师。[3]二是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撰写论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是要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一方面,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研讨会,开展可言成果及工作经验交流,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这样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通过交流找出差距、取长补短,促进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之前应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各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辅导员开展定期的讲座、参观等交流培训,让辅导员优更多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4]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是提高、促进辅导员工作效能和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延明.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0,(1). [2]谢志芳.朱丽花.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0,(7).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6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特征

职业能力说明一个人在岗位职责方面能否胜任, 是一个人在该岗位能否获得个人成就感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辅导员职业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现实性, 辅导员的工作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 涉及帮助学生解决成人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导向性,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 教育引导学生在分析、对比、选择中吸收内化, 并以外显行为体现教育的效果;三是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 辅导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不断更新职业能力知识体系, 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进而成为职业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专家型辅导员, 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途径

1. 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 高校辅导员必须深入实践, 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同时, 高校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目的,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高校辅导员要重视培训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高校逐步加大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训工作, 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开展以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为专题的讲座, 对于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辅导员培训逐渐增多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不能区别、有针对性地把握不同层次辅导员培训需求, 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 参与性不强。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应更新培训理念。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应树立开放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和多样化的理念。要改革培训内容。基本能力的培训旨在帮助高校辅导员掌握开展党团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的基本工作方法, 使其具备开展这些工作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 应加强具体能力培训, 如使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事务管理能力和发展指导能力等。改进培训方式, 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需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如专题讲座、拓展训练等, 有利于启发高校辅导员在学习中思考与创新, 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3. 高校辅导员必须强化学习

在新形势下, 辅导员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前提要求, 它要求辅导员要勇于开拓创新, 主动学习新知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要求辅导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务服务工作日新月异, 更需要辅导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终身学习不仅是《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对于辅导员提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更是完成育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才能促进自身工作的全面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刚.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4) :16-18.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7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不可缺少的灵魂作用, 因此, 作为高校辅导员, 要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不断提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不仅可以使得辅导员队伍素质得以提高, 而且能够使得大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最终能够营造和谐的氛围。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以及作用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处于一个基础性的地位。从一般情况来将, 高校将培养人才作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采用了三项管理体制来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目前, 社会开始需要大量的人才, 因此一些高校开始理性的分析素质与专业方面等趋势, 并且制定了长远的工作计划与目标, 最终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 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重心出发,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培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途径

1. 不断开拓视野以及理清思路, 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现如今, 我国的文化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具有非常活跃的文化范围, 并引进多种西方流派。在这种文化熏染的大背景下, 高校辅导员要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社会的多元化,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教育工作。为了能够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辅导员要理清自身的思路以及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 从而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这一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第一, 辅导员要时刻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 并且关心学生, 及时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辅导员在深入学生群体中, 及时了解学生的入党动机, 为学生指明道路。第二, 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关怀,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并且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耐心。第三, 辅导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做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能力。

2. 不断深入领会素质体制改革的思想

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素质教育, 并且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转变高等教育的模式, 从而能够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辅导员在转变高等教育模式的时候, 第一, 要给学生营造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及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 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高校要不断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

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加以重视, 这样有利于高校顺利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水平教育的工作。在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时候, 高校要通过成熟的选拔以及任用管理体制来进行, 从而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整体队伍的素质。在选拔高校辅导员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并且要求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最终能够使得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得以提高。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觉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这就要不断完善辅导员的选拔制度, 这样做能够形成高素质、稳定性的辅导员队伍。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高学历, 而且要具备责任心以及事业心。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时引导学生的行为。又比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生活中, 做好大学生的谈心工作, 与此同时, 辅导员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另外, 在日常的思政工作当中, 辅导员也要乐于思考, 根据当前的情况进行思政工作的开展。同时辅导员要做好相关工作的记录以及深入到学生生活中, 促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 开展科学发展观等活动, 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是一个管理者, 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结合高校的管理特点以及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比如:对辅导员进行年度考核制度、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奖惩制度等, 这样做可以使得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得以加强。与此同时, 高校要注重对辅导员的培育, 从而能够为辅导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要具备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从而不断提高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在培养学生工作中, 辅导员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健康的指引者, 并且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队伍。高校要不断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活动, 并且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从而能够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结语

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 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 从而能够满足开展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时候, 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确保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得以顺利实现。

摘要: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行为管理着的执行者。随着现如今的发展形势, 高校辅导员要从自身做起, 提升思想政治觉悟,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学生工作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参考文献

[1]苏亚丁.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2) .

[2]王凤娟.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2) .

[3]翟尧.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J].网络财富, 2009 (21) .

[4]闫晓亮, 姜懿倬.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J].华章, 2013 (22) .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8

一、目前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独立院校辅导员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十多年来独立院校发展迅速,随着独立院校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独立院校辅导员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独立院校辅导员呈年轻化趋势。年轻的辅导员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部分独立学校辅导员两三年后出现离职或者继续深造的现象,从而导致专职辅导员队伍日益不稳定。据调查,多数独立院校辅导员的待遇一般,辅导员们缺乏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影响了辅导员职业进取的积极性,不利于独立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也不利于独立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独立院校辅导员角色偏差,社会认同度低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观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同时致力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独立院校认为辅导员工作是学校里的一般行政事务工作。因此,现实中被行政化的辅导员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他们平日承担较多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从事教学、科研及学术等工作。目前他们的晋升还只是依靠教师晋升机制,并没有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设立单独的辅导员晋升制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独立院校辅导员工作形式发生改变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同时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提升。新媒体为知识传播、更新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有着越来越丰富的表现形式,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听觉、感官,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传播路径、教育形式不断丰富,提高了教育的互动性,它已日益发展成辅导员开展教育工作的一种新路径。面对以上情况,怎样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新路径,势必成为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一)科学合理分工,完善晋升制度

1.对独立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比如按照工作的职能,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党团建设、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划分。2.独立院校在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分类基础上再对辅导员内部之间进行具体的工作划分,必须考虑每个辅导员的个人意愿以及他们的爱好特长,在以思想教育为工作前提下最终确定各自的职业定位。

(二)培养专业意识,加强自身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认识到新的教育形势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强化新媒体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还要善于借助新媒体技术展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预见和掌控能力。1.辅导员应积极打造教育网络平台,将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彼此补充。2.建立个人专门的工作网站,通过QQ、微博、微信、陌陌等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学习生活、创业就业、职业规划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3.建立新媒体监管引导平台,把握校园舆情的主动权。

本文从独立院校辅导员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院校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高校支持以及辅导员自身学习三个角度研究独立院校辅导员能力提升的途径及方法,促使独立院校辅导员工作与时俱进,贴近学生,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为独立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以促进独立院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洁.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析[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院校学报,2015(2).

[2]张娟.甘肃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9

近年来, 我国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令家长越来越头疼, 教师感到越来越棘手。依据多年的教学经历, 笔者想就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1 学习方面

不少中职生有厌学情绪。他们进入职校前,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他们是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失败者。进入中职阶段后, 他们对一些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学起来感觉费力, 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还有一部分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认为来职校就是混日子的, 得过且过。

1.2 情感意志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他们普遍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化现象, 同时情绪变化速度快, 稍微遇到一点外部的刺激, 便会马上爆发, 而且在日常行为中大多会采取偏激和极端的处理方式, 容易冲动, 缺乏理智。中职学校的学生忍耐挫折的能力比较低, 稍有刺激便会出现逃学旷课、离家出走, 甚至轻生等行为。

1.3 品德性格方面

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常常表现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 自私自利, 很少考虑甚至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部分中职生有自卑心理, 他们在学习中的失败经历让其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 从而在生活中稍有挫折便自暴自弃。

1.4 择业方面

很多中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过紧张焦虑的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对困难的认识不足, 经常被挫折打倒。有的中职生过高估计自己的劳动价值, 在择业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薪酬期待过高, 既希望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较高的报酬, 但是又怕苦怕累, 不愿付出。

1.5 异性交往方面

据2013年的广西中职生心理调查显示, 接近45%的学生存在性心理困惑, 他们所处于的青春期有积极接近异性的心理, 但对于异性交往却存在着很多困惑。

2 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职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处在青春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变化相对激烈。学生的心理上还不成熟, 而情绪上也不够稳定。在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时, 内心的冲突矛盾就会表现出来。在遇到冲突事件时候, 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以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 否则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由于很多中职生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溺爱导致了学生心理脆弱, 缺乏挫折承受力。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 社会影响。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选择报读职业学校, 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部分社会人群对中职生产生偏见, 使得中职生抬不起头,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

(2) 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家长文化素质较低, 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或家庭关系紧张, 缺少温暖和爱, 使学生心灵产生阴影。有的家庭溺爱子女, 有的家庭对子女放任不管, 有的则爱用拳头教育, 这些都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 学校教育不当。部分中职学校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没有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机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 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有的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 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有的中职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导致了学习专业课有很大难度, 就这样慢慢地放弃了学习。还有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的生活很理想化, 但实际的生活不尽人意, 因而产生失落感。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6~19岁之间, 正处于性心理的“向往异性期”。这个年龄段, 他们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性意识开始觉醒, 对异性充满好奇。这一时期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生理迅速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之间的矛盾。

3 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现中职特色

3.1.1 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

第一, 开设专题心理卫生讲座, 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认识到这个时期对异性感兴趣、有好感是正常现象, 正常的异性交往对身心有好处。同时, 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第二, 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比如: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校园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组织班级春游, 学习雷锋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有一股凝聚力, 能产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使他们融入集体。大量事实证明, 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 消除孤独, 郁闷, 自卑等心理障碍。第三, 班主任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笔者所在的职校, 班主任有一项工作, 让班上的每个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 字数不限、内容不限, 目的是更好的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刚开始笔者学生并不愿意写, 东搬西凑才写了几句话, 但我在每个学生本子上都留下了长长的话语。渐渐地, 学生敢说悄悄话、真心话了。这种方法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 效果非常好, 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一些动态, 而且可针对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 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3.1.2 让学生做好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结束两年的在校学习后, 进入第三年的顶岗实习期。有的学生对于这个角色转换感觉不适应, 因此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职业心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 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 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 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在职业选择时, 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自己能力性格的相适应。通过职业心理教育, 在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能够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培养爱岗敬业, 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涵盖了整个中职教育各个阶段, 应把它自然地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

3.2 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心理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 应做到认真倾听、理解和保密。为了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正规有序地开展, 中职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 至少要配备一位心理辅导教师承担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教师对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鼓励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找教师寻求帮助, 教师则有针对性的给予科学有效的咨询和辅导。在方法上, 教师通过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站在学生本人的角度与他们深入谈心, 积极为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 有时候与其面对面交谈并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用QQ或微信聊天,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 既能减轻面谈时的紧张感, 又能达到与教师进行交流的目的。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中职生中有很多特殊家庭的学生, 如家庭离异或失去直系亲属等。这些学生拥有共同的心理特点:自卑、孤僻、多疑、缺乏安全感。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 才能更好地进行。对于学校来说, 首先要营造和睦的班级氛围, 使班级像一个大家庭, 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有安全感。其次, 进行爱的教育。教师无私的爱可以弥补学生在家庭中缺失的爱, 使学生在感受到爱的同时慢慢学会爱别人, 并与他人正常交往。最后, 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心。这些学生由于所处家庭环境不一样, 存在很多特殊的心理问题, 教师应根据他们不同的家庭情况, 对症下药。

3.3 提升学生的耐挫能力

3.3.1 引导学生正视挫折, 正确对待挫折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是平坦的, 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一些挫折。这些挫折, 有的来自外部环境, 有的来自自身。不管是哪种情况, 都可能给人带来伤痛感, 都需要正确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失败是一笔财富, 经历失败才能走向成功。引入一个真实的案例:广西柳州市某职校一位高一年级的女生, 因为感情上的挫折, 选择跳河自尽。一位男生看见后见义勇为, 跳入河中救人。结果女生被救起, 那位男生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进行心理疏导, 也许能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 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遇到困难挫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要有依赖心理。作为教师, 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和生活, 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3.3.2 教师的鼓励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

在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挫折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用卧薪尝胆之类的典故激励学生, 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鼓励和帮助,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走出失败的困境, 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失去自信, 有的就觉得自己很笨, 难以承受失败, 甚至采取了很多偏激的行为。

辩证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长处, 也有短处。要把所有的长处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是不可能, 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对待中职生, 要用爱心去解读这个群体。赏识中职生的长处, 在教育实践中, 善于发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 为中职生设立恰当的奋斗目标, 以保持其自信心, 还要善于发现中职生的每一个进步, 加以肯定, 加以强化。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时, 就要多鼓励, 多表扬。教师只要恰当地运用激励的方法, 学生就会信心倍增, 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挫折。

3.3.3 学生自我激励提升耐挫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 中职生处在青春期, 自我意识强烈, 自尊心的需求迫切。别人的批评都会或多或少地伤及他们的自尊心, 关键是引导中职生如何去对待这种伤害。事实上, 教师对中职生的批评就是一种现实的挫折教育, 是培养中职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 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在这里, 苏霍姆林斯基既为教育者提出了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又提出了要激发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所以,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前提下, 在学生自尊心方面掌握好分寸, 没有必要过分小心地保护学生的自尊, 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批评, 能够反省自身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自我完善。教师让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 靠自我激励更坚强地站起来。

总之, 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复杂, 对中职生的心理辅导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提升学生的耐挫能力。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 及时进行引导, 为他们人生未来的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李球.职业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

[2]班华.心理健康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3]郑和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0.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综述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职业能力提升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研究成果方面。

在论文方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从2000年到2010年,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章共有9229篇,当输入题名为“辅导员职业”,经过检索后共查得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548篇,其中硕士论文有26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博士论文暂无。输入题名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经过检索后查得的论文数量只有9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1篇。

在著作方面,没有以“辅导员职业能力”直接为题名的书籍,但是相关的内容许多书籍中都有所涉及,如储祖旺主编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科学出版社),冯培主编的《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奎元主编的《高校学生处管理模式及工作创新使用手册》(中国教育出版社),刘沧山主编《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等等。

(二)研究主题方面。

有关辅导员职业的主题比较丰富,学者们从两个视角多个方面探讨:

1、国内视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我国辅导员职业历史与制度研究。如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毛建平《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史与职业化研究》等。

(2)辅导员职业基本理论的分析:介绍职业和职业能力的概念,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工作定位、工作职责、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本质和价值等等。如赖彩虹《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李双贵《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构成》等。

(3)我国辅导员职业现状及对策研究。针对辅导员现实工作中出现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如王敏幸、孙振民《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等。

2、国际视角,主要研究美国、日本、英国、德奥、法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源、发展阶段、理论基础、模式及其特征,提炼出当前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共性即理念、目标、特点。有侧重于全球角度综合比较考察的如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陈晋宽《欧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等;有侧重某一国深入分析的,如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宋美慧《德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给予的启示》等;有侧重某一地区研究探讨的,如钱钟《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谢青《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有对国家不同时期颁发的文件的解读,考察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如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有综合近年来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论文著作所作的研究综述,如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游敏惠、余惠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等。

2、比较法:有横向比较研究,通过我国大陆高校与各个国家以及地区的主要异同比较,得出相应的大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启示,如刘宇彤《我国大陆高校与美国及香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有纵向比较研究,以时间为线索梳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历史,如王显芳《十年来我国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综述》。

3、定性定量法:部分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有全国层面的,如梁金霞、徐丽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通过2006年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学院调研,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指出职业建构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对策;有对特定地区的,如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就以湖南省95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对该省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熱点问题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个职业?

目前学术界关于高校辅导员是不是一种职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高校辅导员还算不上是一种职业。如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理由在于,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作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越来越健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走向成熟,辅导员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为一种职业。”如何看待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要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必须明确职业的内涵。依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按照此定义,不难看出职业的两个重要规定性:职业是一种工作,这种工作是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主要生活来源;其次,这种工作具有社会性,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并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参与。根据职业的这两种规定性,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应该是一种职业。其一,目前我国高校的确存在着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在专职从事辅导员这项工作,并以此领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报酬;其二,从政府部门多次颁布文件,要求高校配备专职辅导员的情况来看,该项工作无疑是现实社会所需的。当然,高校辅导员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使人们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反映的是这项职业的特性,而与该项工作是不是职业无关。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心理特征。人的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复合而成的,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它是择业的标准和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职业能力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各位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划分有不同的认识:

王耀华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中认为是:科学判断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治校能力、服务全局能力。

陈立民在《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认为是:管理能力、辨别能力、沟通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

张向红在《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中认为是: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马抗美在《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五种能力》中认为是:时事形势的洞察能力和思想动态的预测能力学生、人生发展

的引导能力、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翁铁慧在《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认为是:组织协调能力、思想信息的观测能力、观察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李伟东在《论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能力结构及其优化》中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法治的能力、知识更新与研究能力、就业指导的能力。

根据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等方面可以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构成划分如下:

1、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是辅导员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人生发展、职业生涯、学习交往、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班级建设等方面的指导能力)等三方面的能力;2、辅导员的方法能力: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工作方法和职业学习方法,是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获取职业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辅导员基本的发展能力。这种发展能力包括了学习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选择工作方法能力、辨别能力、信息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七种能力;3、辅导员的社会能力:指从事辅导员职业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是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既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包括了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决策能力等六种能力。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其归因是什么?

辅导员制度的建立中辅导员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学者普遍认为当前辅导员能力提升存在一定困境,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范诚梅认为是:1、角色定位模糊化,职责不明;2、工作定位边缘化,工作效率低;3、非专业化,教育管理水平有限;4、管理体制失衡化,队伍稳定性差。

杨玲玲、丁振国认为是:1、非专业化。2、职责不明确。3、考核和奖惩机制不完善。

张勖认为是:1、工作的短期性。2、队伍的非专业性。3、职责的不明确性。4、学术上的薄弱性。

以上的观点相似点较多,这也体现出是职业能力提升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以上的现状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其他方面解释:

施永红认为是:体制不顺、观念陈旧、待遇偏低等原因。

胡刚认为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导致职业能力提升的瓶颈。

陶书中、徐家林认为是:思想不稳定、兼职比例偏高。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交流平台也有欠缺,在百度中输入“辅导员”,搜索到仅有5家网站。“辅导员之家论坛”、“高校辅导员一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中国高校辅导员俱乐部”、“高校辅导员网中国高校辅导员的第一网络门户”、“南粤辅导员”,这5家中只有2家的信息更新较为及时,信息维护较为完善。只有一家电子刊物《高校辅导员》,只办了一期。

(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是什么?

对策探讨的较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是理论方面。

提倡认真贯彻党的系列关于辅导员建设的文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的开展;提倡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理论,如李永山介绍学习1980年Mileler和Carpenter提出的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如孙潇提倡理念创新需要在德育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系列创新。另外在国内外比较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制法规的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职业专业的理论划分都需要具体细化,以便对实践的操作具有指导性。

2、是实践方面。

(1)专业建设方面,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在高校中应该设置本科辅导员专业或研究生辅导员方向。

(2)管理体制方面,学者们呼吁要理顺管理体制,高校要明确辅导员的归口和管理,改变原来的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共同管理的模式。如天津财经大学在各院系设学生工作书记负责学生工作和辅导员的管理,学生工作书记由学生工作部统一管理,

避免院系行政事务的干扰。同时,为了加强与院系的联系在院系设一名党总支书记负责联系学生工作。

(3)专业组织方面,我国的辅导员要走职业化的道路,提升职业能力,必须有专业化的协会,定期对辅导员的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专业职责等发表意见。因此,成立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辅导员专业协会势在必行。在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其高校辅导员协会(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简称ASCA)对会员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业务上的指导,作为一个协调辅导员行业的中介组织,它能够为全美的辅导员提供一个从业标准,作为一个咨询和研究机构,它又能够不断地开发辅导项目,为会员辅导员提供工作上的“抓手”。

(4)机制方面探讨的学者较多,如李世平认为围绕“高进、严管、优出”三个中心,理顺准入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发展机制;如周先进提出要完善准入、培养、发展、考评、保障五项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学者们对我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把握,成因的分析、路径的选择是基本准确的,看到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当前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前景上看,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有深度研究的空间:

第一,从研究内容看,我国学者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把握较为薄弱的,尤其是在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上面分析探讨不多。

第二,从研究领域看,我国学者大多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在分析,而职业能力的提升涉及到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第三,从研究维度看,学者们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但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中深入挖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强。研究从宏观层面把握较多,而微观具体的指导较少。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的启示

(一)发挥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我国的辅导员最初的角色是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定位主要是在政治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的工作已经拓展为具体的四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原先的单一型转变复合性型了,然而理论层面的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在辅导员工作的理念、法制法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理论的滞后性会阻碍实践的发展,而唯有先进的理论可以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起到指导作用。提升理论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的辅导员制度至今是50多年,而欧美等国的的辅导员制度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相关研究比较成熟且己建构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并在20世纪完成了学生事务管理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进程。国外对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相关材料都非常丰厚,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训有较为完整的体系,设置有“辅导员中心”、“辅导员协会”等相关机构,这些特定机构的形成,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設的长期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和条件保证。这些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此比较研究是今后研究的热点方向。

提升管理者的辅导能力 篇11

我国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起步较晚, 但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在借鉴了教师教育领域对职业认同所做的研究后, 有关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便建立在教师职业认同基础之上而展开。而对于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业性解释一般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对所从事辅导员一职的肯定性评价, 它既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态度。因此, 如若辅导员对其职业认同度越高, 工作满意度越强的话, 那必将会激发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奉献度, 也同时会使其自身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所以, 如若辅导员自身便已经将其自身忘我的投入到其职业工作当中, 那么从学生工作角度而言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其顺利进行学生工作的能力, 从而对学生工作的稳定和传承起到有利作用。

二、提升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的途径

(一) 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而高校心理问题研究进行的则将为缓慢。在许多情形下,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受到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所以辅导员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来以影响学生。这些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等等。辅导员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正确对待矛盾冲突, 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 积极参加交流讨论, 不断拓展综合素质。时代的变迁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给自身充电, 来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应加强教育、培养和理论研究, 来提高自自身的整体素质, 促使自己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提高思想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促进自身对于工作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三) 完善知识层次结构, 培养自身综合能力。辅导员工作量大, 涉及面广, 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指导知识, 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咨询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能对自己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法律事务的咨询和指导。另外, 还应掌握好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 能够将管理、教育与服务有机的结合。最后, 还应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该专业知识, 能够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有效地为其解决。

(四)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 加强自身学习涵养, 另外还必须有着坚定的政治方向, 以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 辅导员应多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文章并深刻理解其内涵, 构建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 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对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趋势

对于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并逐渐涉及到关注其从某一方面发展到综合全面发展, 应重视到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心理、个体与认知、价值观和整合型四个基本方面。高校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怎样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了解自我与他人以及世界能力的思想复杂成熟个体的过程。美国“学生发展理论”主张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自身的情感控制和社会能力, 它主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治、明确人生目标、建立社会责任感以及自身信仰。而我国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契机, 将专业方法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 可以说“专业方法”已自然的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的发展趋势则包括以下几点:

(一) 专业化趋势。实践证明学生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当下解决学生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科学化、整合化、多元化三个发展趋势的基础。

在这种趋势下,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科学实践者的关系。在专业工作方法下, 学生与学生工作者的主客位置发生着转换, 学生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方法的运用者, 同时也是被试验者, 而学生则也同时担任着被试验者与试验主要参与者两种角色, 在共同实践科研的过程中, 两者之间换位思考改善了老版教学模式中的相互关系, 消解了抵触情绪, 这既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专业工作方法调动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与学生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二) 科学化趋势。科学化的含义是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 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分析, 遵循科学程序, 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学生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是指运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来作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它是基于专业化趋势而发展形成的一个发展趋势, 使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由此便也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成本,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 科学化也已基本成为学生工作方法的主要趋势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经验方法的权威, 使学生工作者成为具有科学知识的专业工作者, 而并非传统的经验权威者。同时, 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够使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为顺利、高效地开展。

(三) 整合化趋势。整合这一学术术语最早由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在1862年出版发行的《第一原理》中提出。在哲学意义上讲, 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以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到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 它的理念是基于事物本身, 着力于其自身及各个部分、各种因素, 并最终落实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上。在社会事务中整合则主要是指将零散的事物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使其集合形成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效率的整体。而在具体的学生工作方法中, 整合则是指将校园生活中各个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方法要素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于一体,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的工作方法体系。换句话说, 就是把传统教学体系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要素在新的形势下与当下工作方法特点重新归化创新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由此也形成了目前学生工作整合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四) 多元化趋势。当下, 社会不断发生着变迁, 学生工作实践的不断推动使得学生工作理论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形成了多派别、多观点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因此, 多元化的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了学生工作多种工作方法并存、运用与实践之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学生结构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的多样性等, 多元的学生工作方法成为必然, 它是解决学生生活及工作问题不可或缺的基础, 也是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 正是由于当下时代学生的日益个性化, 使得学生工作方法的多元化应运而生, 并且也已成为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四、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顺应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模式。而在建立这样的模式的过程之中必将会碰到学生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对此辅导员应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与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按照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辅导员要在尊重学生合法权益, 督促学生依法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管理;要在引导学生未来发展中进行良好教育;要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开展服务的学生工作理念。这就说明管理、教育和服务是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 实际上学生工作中则基本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偏教育、重管理、轻服务。

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很多高校的理念却还没有及时转变, 依然抱有“教育就是主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管理就是侧重约束、控制学生的行为, 服务就是强调解决学生吃住问题”这一陈旧观念, 从而会出现在教育问题上空喊口号, 追求形式;在管理问题上以压堵为主, 缺乏人性化;在服务问题上缺乏服务意识, 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在教育问题上, 我们应当促进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增强对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方面的关注,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着最为全面的方向发展;在管理问题上, 应彻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固守“以学生服从为本”, 这样由所谓重管理而产生的问题将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在服务问题上, 我们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来统筹运作, 进而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 积极构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服务体系, 并且应保证这个服务体系功能完善, 服务质量高, 覆盖面广, 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服务、支持和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孙会民.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9.

[2]卢玲.论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2.

上一篇:CPU散热技术下一篇:青少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