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2024-10-02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精选12篇)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1

关于感恩的概念, 《辞海》认为是指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 是一种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对他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是一种行为。更多国内学者认为,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对恩情的认识, 其次是对恩情的认同和感激, 最后落实为对恩情的报答和对他人的施恩行动。

感恩对个体具有积极人格功能, 可以帮助个体抗挫折、脱困境, 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韧性因子, 能提升人的幸福感。感恩对社会具有道德功能, 能诱发人的亲社会行为[2], 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支持性社会联系。有些研究还证明, 感恩能降低抑郁、嫉妒, 减少躯体病症, 增进身心健康, 还能提高创造性, 甚至能提高学习成绩。在积极心理学思潮迅速发展的影响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主要目标和内容, 关注人性的优点和美德。本研究试图围绕感恩素质设计团体心理沙盘辅导方案, 并检验其效果。

一、研究对象

某高校一、二年级学生114人。其中男生29人 (24.8%) , 女生85人 (75.2%) ;独生子女74人 (64.9%) , 非独生子女40人 (34.2%) ;农村21人 (18.4%) , 乡镇23人 (20.2%) , 城市70人 (61.4%) 。

二、研究工具及活动内容

采用《感恩现状问卷》《感恩意识问卷》两个工具, 分别在团体心理沙盘前、后施测。感恩主题团体心理沙盘包括破冰活、团队建设, 以及活动过程中摸沙体验、最棒的自己、别人眼中最棒的自己、感恩家人等沙盘操作。

三、数据分析

1.大学生的感恩认识、感恩行为状况。80%以上学生对父母的生日、爱好、健康等比较了解;88.5%的学生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是由于血缘亲情;90%的学生认为感恩父母主要是关心父母的生活状态, 照顾好自己, 不让父母担心, 工作后要照顾父母的经济状况, 适当寄钱;54.8%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81%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家庭因素和学校感恩教育。92.3%的学生在父母生日当天会表达祝福;41.3%的学生放假回家, 会带礼物给父母;53.8%的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活;77.9%的学生很少或从来没有对父母发过脾气;93.2%的学生在一周内会和父母至少联系一次;联系父母的主要目的, 51.9%的学生是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情况, 29.8%的学生是关心父母的近况;48.1%的学生想过并在大学期间通过做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未来工作后的第一份工资, 64.4%的学生选择报答父母。

2.团体活动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结果表明, 大二学生的感恩意识稍高于大一学生;女生的感恩意识稍高于男生的感恩意识;独生子女的感恩意识稍高于非独生子女的感恩意识;城市生源学生的感恩意识最高, 其次是农村和乡镇。但是总体上, 各类学生之间的感恩意识差异不显著。

四、结论

团体心理沙盘活动前, 对大学生感恩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感恩父母有较高的认识, 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 如向父母表达生日祝福, 放假回家带礼物给父母, 在校期间经常和父母电话联系。64.4%的学生选择用第一份工资报答父母。但是, 只有53.8%的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活, 超过半数的学生与父母电话沟通是交流自己的情况, 只有29.8%的学生是关心父母的近况, 48.1%的学生通过做兼职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调查结果符合个体在做自我评价时的社会期望效应, 也即是说大学生实际的感恩现状要比调查结果显示的状况稍差些。

通过量化研究, 可以看出学校感恩意识教育的效果较好, 均高于平均水平。同时, 学校教育让学生去体验感恩, 而不是去认知感恩,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发积极的感恩行为, 积极的感恩行为会让感恩意识内化成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质化研究学生活动后分享, 可以发现感恩意识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在真实感受, 团体心理沙盘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其他的积极心理品质, 如好奇心、创造力、洞察力等。

参考文献

[1]杨艳, 刘长青.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 2009 (2) .

[2]张利燕, 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10 (2) .

[3]喻承甫, 张卫, 李董平, 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10 (7) .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2

高考虽然不是每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惟一出路,但每一个高三毕业生都希望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从而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虽然不断扩招,但高考录取率在某些地区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每个高三毕业生仍面临着优胜劣汰的选择,有的同学由于压力过大,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又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本文试图就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谈谈粗浅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学习的革命。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日益信息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本身更重要,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学习的能力,但并不代表每个有能力的人都能获得成功。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往往不是智力水平高低所造成的,而是智力以外的一些因素,如动机、兴趣、自我意识、自信心、热情专注、如何看待失败、进取心、意志力、性格品质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叫非智力因素,它和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人的学习能力,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三学生,只有充分挖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智力资源,提高其能力素质,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高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高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0%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浮躁心理,表现为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心,总想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75%的学生在考试时有焦虑感,无论考试前和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表现为胸闷、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头昏脑胀,平时很容易做出的题目这时做不出,遇到没见过的难题就更心慌,考完之后总认为没发挥出应有的正常水平;63%的学生感觉平时复习时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精力容易涣散,如做着数学题,忽又想着外语要赶紧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知到底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有的把学习看做是一个负担,提不起兴趣,学习时如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甘;40%的学生认为自己进步不大,因此信心不足,甚至想逃避考试。这样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呆滞,心态疲懒,严重影响了学习进步,导致考试发挥失利或落榜。概言之,他们在复习、备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缺乏自信、学习焦虑、意志

二、产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力弱、心态不稳、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呢?

1.考生的学习基础差容易导致学习焦虑,缺乏自信。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打牢的,它是以往十多年学习的延续。前面的基础知识牢靠了,到了高三,再将这些知识编织成网络,形成一个系统,就具备了参加高考的能力。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高三部分考生由于不具备系统知识,面对大量的习题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对习题产生恐惧心理,十分担忧自己的成绩,因

而感到焦虑,没有自信心。

2.考生身体差无法应对高三紧张的生活,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焦虑感,缺乏自信。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遗传因素,从小体质弱,经常患病,大部分时间用于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对学习则放松了;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到高三时取消了体育课,全力以赴“拼”高考,学生每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在校时间多达10余小时,晚上还有人“开夜车”,一些平时不注重身体锻炼的同学此时更是精力不济,注意力涣散。

3.教师、家长的不当评价对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时期,特别是临近高三毕业,一方面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别人能认同、接纳自己,因此也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教师、家长在其学习过程中,经常说:“你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或“你在某某科目上有优势,你在某某科目上是一塌糊涂”,“你想考××分,考上××学校,一点希望都没有”。诸如此类的话,对于那些敏感且自尊心强的学生会造成很大的打击。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到了学校后,一大群孩子在一起就显出高低优劣来了,孩子在家长那里得到的评价和在学校受到的评价有时会大相径庭,从而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偏差,有时认为自己挺行,有时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也易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4.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激化了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薄弱,并非人人都能考入高校;即使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了不少,但是相伴而随的是学费的不断“升级”,对一般家庭而言,承受起来压力甚大,这样也使不少学生产生焦虑心理。所幸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正在尝试改革,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更加灵活,以分数论高低的思想将被淡化,人们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而非知识本身。

5.社会上人们对高考的价值取向偏差对学生形成外在的压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的高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高考的目的是要选拔优秀人才,但并非没考上的就是庸才,这个道理说起来谁都懂,但人们普遍地对考上的孩子评价高一些,而对考不上或连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则另眼相看,认为没出息。如此社会氛围,使得高三学生非常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心理伴随日常的学习生活,必然导致情绪焦虑,无所适从。

那么,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心理偏差,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心理素质呢?

三、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帮助考生确立奋斗目标。目标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引导方向,二是集中焦点,三是激发行动的热忱。上大学是每个高三毕业生的愿望,但每个人能力又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学生设定目标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激发起人前进的动力和热情。其次,要培养考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或处理事物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体验。关于心态的重要性,世界着名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跟你的能力无关,而是跟你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有关。因此,一个人若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必须改变自己身心所处的状态。有的同学因为学习差,基础不好,每次考试后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时间一长,导致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老师要注意帮助其转变观念,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例如,高三阶段,学习紧张,可要求学生每天抽出10分钟,做心理体操,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找一些具有激励价值的话,诸如“我说我行我就行”,“每天我的英语词汇量都在增加”,“我的综合能力有了进步”,“我觉得

健康、快乐,对待高考,我越来越自信”,“我一定可以在学习方面有所突破,并取得优秀的成绩”等。这样,就会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推动学习进步。

再次,要使学生学会专心致志。很多考生感觉平时复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其实,就是缺乏专注这一心理品质。所谓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单纯专

一、心不外驰,是一种能够将自己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的能力。怎样做到专注呢?建议大家遵循一条原则:用1%的时间集中注意力,让99%的时间受益。比如清晨是一段美妙的时光,它安详宁静而无干扰,此时人们往往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很多人会利用这段时间慢跑、运动或读书学习,但是心理学家建议有必要先拿出15分钟坐下来静思,调整心灵的马达,好好计划一下整天的学习和工作:今天要掌握好哪些知识?要做多少习题?这样,会使整天的学习和做事都有方向感,变得有效率。要学会专注,还要培养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因为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往往在做一门科目时,忽又想起别的科目还没弄懂,在学习时忽又想着我是不是该去跑一跑、跳一跳,做做运动。这样不但效率低下,还会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疲于应付。我们不妨这么想一想,每个学生所要做的事是一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每天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只要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而不是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这样你就会得到学习上更多的乐趣。此外,学会专注还必须培养自制力,要学会抑制自己的欲望。例如,作为高三学生,“我”想毕业后能上大学,同时“我”又不想使自己太累,“我”还想在毕业之前给全班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搞好人际关系。在这些想法中,分析一下,哪一个才是当务之急?想清楚了,你就会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而优化需要,净化思想、强化目标,把注意力引导到积极的学习工作状态之中。

还有,要帮助考生树立坚定的信心。信心是一种相信“我确定能做到”的积极的心理认定,它能够激发人的潜意识而释放出热情、精力和智慧,产生能力和技巧,获得如何去做的方法,最终使每一个人的欲望所求(精神方面)转化为事业成功(物质方面)的有形价值。高三阶段,几次月考下来有些学生由于考试失利或基础不牢固,在学习、备考过程中表现为慵懒、懈怠,从而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破罐子破摔。那么,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塑健康自信的人格呢?大家知道,自信总和自卑相联系,不自信就意味着或多或少会有些自卑,认为己不如人。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首先可以通过激励,通过列举事实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借助肢体语言,改变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例如,可以把走路的速度比平常提高50%,并且抬头挺胸,表情放轻,或者在公众场合练习大声说话等,这也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

最后,要帮助考生克服焦虑情绪。焦虑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状态。高三学生就是由于对考试的结果无法预计而又强烈地期待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那么,如何克服呢?不妨换个角度来思维,即从注重考试结果转移到注重产生结果的过程中来,平时只要注意复习的系统性、有效性,结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例如,悉尼奥运会上陶璐娜夺得了射击金牌,在谈到体会时说她始终牢记心理指导老师给她的忠告,即比赛时,要按照平时射击的要领去打,把整个射击的过程把握住,如手怎么抬、眼睛瞄准到哪个位置、呼吸怎么做等等,按训练程序做好了,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同学们如果试着这么做,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并且

从中会获益匪浅。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心理素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外阅读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合理性建构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質为前提,以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基础,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课外阅读效果,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以探索精神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有限时间提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是重要途径。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拓阅读新领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同学们感受到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乐趣,适当围绕生活实践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实施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课外阅读指导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从情感深处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引入心理学知识,把握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唤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思维,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阅读教学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实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把通过阅读教学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课外阅读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通过实施有效课外阅读教学活动,构建理想的语文教学情境,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起探索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潜在的,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只是如何去激发出这种能力,只要找对方法,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

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心理学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应用实践,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攻克难题。加强课外阅读必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结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课外阅读的特点,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意义的阅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解,把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为强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另外,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方面要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强化良好心理素质培养。

三、在课外阅读实践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针对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的心理,教师要尝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优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提高渠道。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供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设施,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课外阅读活动变得轻松而且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阅读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普遍运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实施探索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课外阅读结合的权利,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兴趣和爱好。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课外阅读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在最佳心理状态和兴致高昂的过程中,以探索的精神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教学实效同等重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共同参与积极开发,通过教学课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

四、结语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外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前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积极探索有效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4

一、团体心理辅导含义及特点

(一) 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心理环境下, 由专业心理导师针对有关成员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 通过采取适当的辅导方法来增强个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帮助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 并逐步改善人际关系及提高适应能力, 最终达到预防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目标。

(二)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影响范围广。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参与多项沟通的机会, 成员可以在团体情境下学习与模仿对方的适应行为, 在交流心理过程中对自身进行多角度地审视、认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要求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还要将成员对团体的信任感与归属感拓展到学校、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

2.辅导效率高。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辅导效率。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面临的心理问题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 就有必要对这些有着类似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的学生展开统一的团体心理辅导, 使有限的人力、时间发挥最大程度的效能。

3.辅导效果显著。团体心理辅导将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显化, 营造出良好的社交氛围, 成员在此过程中也展示出其日常生活的真实言行并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在这样的团体环境中, 成员能够顺利与周围人建立信任, 并且在此基础上, 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4.十分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差的群体。由于一些主客观上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他人难以形成足够的信任, 从而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这类不适应人际关系交往的人群提高心理素质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二、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应用

(一)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与集体适应能力

团体辅导的特点与氛围为成员改善情感体验创造了良好条件。成员在集体中能够认识到彼此的共性, 也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接纳与温暖, 从而对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充满希望、力量。此外, 成员受团体凝聚力影响, 集体意识与信任感增强, 并由此放下心理包袱, 能够以轻松、踏实的心态融入到集体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为了提高学生彼此间的信任与集体适应能力, 我们在进行团体辅导时可以组织“背心摔”的小游戏, 即:一名学生在同学们的围聚中, 以失重的状态朝任意方向摔倒, 由围在边上的学生负责支撑倒下来的同学。这样的活动, 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 而且能够使得参与者, 真切的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支持和保护, 以帮助摆脱恐惧、孤独等消极、悲观心理, 与此同时, 学生在充满乐趣的交流体验中, 也能够自然地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很多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团体心理辅导涵盖了许多不同性格与心理问题的成员, 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逐渐影响到成员个体的自我认识及评价, 进而引起其他一些心理观念的连锁转变。成员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形成了温暖、安全与依赖的感觉, 并重拾自我, 增强了自信心, 这对其心理问题治疗与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用。在帮助大学生重塑自我评价、增强自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 可以先明确主题, 如“自我认知与发展”, 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读格言, 诉心声”、“做一幅成功的形象图”等心理情境表现活动,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使其能够明确自身定位、客观认识与评价自我, 对自己充满信心。此外, 团体成员之间的彼此赞赏, 也为成员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而此时成员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三)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和指导, 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并逐渐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通过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自我、接纳自我, 也学会了去聆听、赞美他人, 从而更好的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 解决心理困扰。为培养学生的交往主动性与正确交往技巧,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时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心理短剧表演”、“头脑风暴”等内容,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人际关系处理表演中, 使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合作中领悟到人际交往的真谛, 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养成新的交往习惯和行为。

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原则与策略

(一) 要以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以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提高服务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思想独立性强, 追求平等。大多数在交往中能够平等相处, 而那些傲慢、孤僻的学生很难融入团体;第二, 心思单纯, 内心理想化。大学生交朋友大多怀着真诚纯洁的理想, 但现实中常常受到挫败和心理打击。第三, 重感情、讲义气。大学生容易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 但也会因为不成熟理智而导致一些情感问题, 滋生消极情绪和负面心理;第四, 主动性强, 不愿受外力束缚。当前大学生交往观念开放, 没有年龄、性别、专业等因素的限制, 同时大学生有着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和多层次的交际行为。综上述,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我们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也应明确方向, 制定真正符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辅导计划。

(二) 结合时代要求和人际交往原则

21世纪, 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际交往关系的革命。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不能脱离要时代发展, 应与时俱进, 紧紧把握时代要求与人际交往原则。这些原则和要求主要有:第一, 诚信为本。大多数学生思想纯洁、保持着诚信的品质, 但也有部分学生受到不正之风误导, 需要增强诚信意识;第二, 平等互助。当代大学生独立性和自尊心强, 但不能固步自封, 要学会与他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第三, 既讲原则, 又能包容别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坚持自己的立场, 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 同时也应宽容大度、理解与包容他人的错误, 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第四, 紧急情况下要有应变意识。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突发情况来临时能够摆脱思维定势, 从容面对, 轻松应对繁杂的生活问题。

(三) 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和他人认知,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各样的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 进而影响到其人际交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第一, 羞怯心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重表现羞涩, 甚至胆怯, 由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交往存在很大障碍。第二, 猜忌心理。一些学生生性多疑, 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 缺乏必要的信任, 他们往往存在很多负面情绪, 表现自卑或自傲, 很难与他人建立真正的友谊。第三, 自我封闭心理。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较为封闭, 不愿与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很强, 他们往往是生活学习中的独行客, 朋友很少, 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 得不到身边的人的认可。对于上述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辅导老师应做好有针对性的备案计划, 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结束语

当前高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虽取得一些成就和突破, 但由于起步晚、重视与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 其水平和规模还难以满足时代发展和大学生心理问题激增的需求。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 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应对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引起充分重视, 并加大资金、人力支持力度, 针对大学生团体心理健康状况, 实施科学有效的辅导方案, 切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程。

摘要: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需求的日益增长, 深入研究并切实开展科学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重点分析了团体心理辅导, 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作用。以期通过笔者努力, 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素质,含义,特点,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礼翠, 陈捷.新生适应新环境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5) .

[2]王丽娟, 梁瑾, 乔小兰, 李万金, 张志钢.中职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05) .

[3]王慧, 孟婷婷, 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11) .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5

(阶段小结)

初村小学 刘永强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过失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马虎、学习成绩较差等;行为上的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小便宜、经常性迟到、顶撞老师、随意说谎、离家出走等;心理上的有:孤僻、嫉妒、失落、冷漠、不合群、自卑、耐挫性差、考试焦虑等。

这学期我教的是五年级三班,虽然班级人不太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品行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学生有些共同点,就是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自卑心理严重,组织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低下,行为异常,品德不良。这些学生是怎么差了的呢?经过观察和调查我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最先是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中腐朽的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家庭中无人管教,如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或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照看,或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等等,这些情况都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受到不良影响提供了条件;三是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爱抚不足(或没有爱),使孩子在感情上受到创伤,情感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四是家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了温室。

二、社会原因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极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如淫秽、凶杀、暴力影视等等,这些不良腐朽的东西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易入歧途。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无业小青年、小团伙,他们穿着奇装异服,理着怪异的发型,大把花钱,成天迷恋于网络游戏等行为,常会引来一些中学生羡慕的目光,导致部分学生模仿他们,不思进取,偏离正常轨道。

三、自身原因

多数“问题学生”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挫折,尤其是学生基础差,不被人重视,或自尊心受到打击,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再加上意志品质薄

弱,经受不了不良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了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

如何能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就成了一道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改进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让这些“问题学生”能感受到爱,使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尊重“问题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场所,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就等同于一具没有血肉的“干尸”。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应倾尽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和老师成为朋友,这样老师就更能洞悉他们的心理动态,从而掌控和教育学生。在研究中我发现,问题学生比优秀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所以,我们就应转变传统的观念,用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当我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问题学生”的小小进步时,我总会毫不吝啬的把“大拇指”送给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这一部分学生放手不管,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在本堂课上捣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看到受到表扬的孩子满脸高兴地坐下时,我知道,他们又向我们集体靠近了一步。所以,我觉得充分尊重这些学生,以他们为本,所有的工作围绕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进行,让他们在我们特意创设的环境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其能够真切地感悟到“我也行、我能行”,那将是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上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注重教育方式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行为矫正工作,必须对症下药,如对态度冷漠,与教师故意对立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和亲近他,从动之以情入手,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对由于无知而犯错误的学生,应重在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自控能力较差而经不起诱惑反复犯错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不能一棍子打死,恶语相向;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其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实际中得以提高,让其在成功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一切都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要强化他们行为习惯的矫正和养成,经常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寻求家长配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社会问题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诚恳的和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同时,学校也应开展各项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爱学校、爱集体、爱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抑郁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抑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轻度抑郁有对事物缺少兴趣,不愿与人交流等表现,重度抑郁则常表现为苦闷、悲伤,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目前大学生抑郁心理主要要心情压抑和苦闷、学习缺少上进心、自我评价过低等表现。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在入学后,面对的是全然一新的环境,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关照,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是再所难免的,由于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差,情感脆弱,以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必然会导致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当这种情绪发展至一定程度,便会引发心理抑郁。另外,人际关系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抑郁的重要原因,大学校园人群密集,如果缺乏沟通技巧,朋友较少,就会感到孤独、压抑,如果情况严重,很可能演变为心理抑郁。心理抑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负面影响非常大,应引起重视。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现,其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否定。自卑的人总觉的自己比不上比人,悲观失望情绪蔓延,毫无斗志。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社交能力差、学习能力差等。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一个大学生都曾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当自己学习成绩落后时,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总给自己消极暗示,产生自卑心理。社交能力差,会导致孤僻、离群、丧失集体感、荣誉感,当别人受到别人不善的言语时,自卑感会更加强烈。学习能力差会使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遇到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多,长期得不到解决,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越来越强。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极为不利,它会抑制大学生自信,形成内在阻力,严重时会导致大学生采取过激行为,必须积极采取对策进行干预治疗。

3.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取消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这是一把双刃剑,毕业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大学生的择业机遇更多,择业自由度更大,但是大学生的择业难度也随之大幅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剧增,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与心理压力。当前对少数大学生而言,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况,许多人不知所措,这对于性格内向、心理适应力弱的部分大学生而言,毫无疑问会让它们产生矛盾的心理,使他们感到莫名的焦虑、烦躁,职业发展与择业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策略

大学生在生活休闲和学习时间分配上较之以往轻松自由了许多,在由学生个人对一切事物进行分配和调节之时,从高中时期父母教师严格的管束转变为大学自主支配,这样突如其来的转变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时出现一系列相关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入学时,平时学习生活时,毕业季进行择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贯穿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时期。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在社会、学校、家庭给予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定期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问题指导成为如今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实施心理辅导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相结合

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最根本的阵地,校方主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条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生活上的交流和活跃,学校要定期开展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和学习,从多方面下手推动大学生个人荣誉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打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与此同时,在进行外界的心理辅导之余,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辅导是极其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和困境时科学健康地对自身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从而使得大学生善待自己、接受自己、正视自己,甚至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暗示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心理,有效防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心理辅导

在大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生涯中,心理问题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的优劣。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都会有所差别。在大学生刚入学时期,曾有很多大学生因为孤僻或者不爱言语而逐渐在学校学习期间变成小透明,存在感不强。这种状况在大学生尚不能适应群体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交流中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从而造成自卑感等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因素的产生。在进入择业期、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岗位时,往往会有些许迷茫的情绪,此时做好相关的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释放择业压力、对个人身份转变进行保驾护航,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3.个性化定制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负

大学教师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符合其根本特征的施教行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是最佳方式。相应的知识教育是教师主动根据大学生特点进行相对的引导教育。科学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专业知识内容的重要性,防止大学生过重学习生活压力的产生与发展。以互相不同的专业特点,为学生今后学业毕业的长远而认真慎重地考虑,从而根除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走错路、走弯路,甚至在心理上所出现的相应问题,以最佳的状态来应对一切挑战、把握机遇。

4.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

大学生活中主要接触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大学教师和处于同一班集体的同学,当教师对某一学生出现类似嘲讽的表情及话语,就会严重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状态。这种打击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作为大学的一名教师,开阔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是必备要素,同学之间也要以礼待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能够以科学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事物;尊重他人,才能够获取他人的尊重。

5.整合资源,以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大学的校内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各种团体部门和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积极性,通过多渠道以多种方式展开多层次的心理辅导,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同等的关注。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措施,还是网络环境中的诸如论坛、信箱、网络聊天等各种形式,都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

三、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面对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帮助大学生摆脱困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艳玲.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4:438-439.

[2]王厚兵,张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27-29.

作者简介: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7

一、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述

(一)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前者关系着学生在校的正常生活, 后者不仅与学生的在校生活有关, 甚至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产生影响。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学会融入环境、改善和强化与人交往的能力, 增强自己的信心等, 这一系列的心理素质教育将会使高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思维, 为他们应对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失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是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 但大多数学校还以任课教师和年级、班级辅导员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人。这样的素质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教育不成体系, 散碎, 没有针对性, 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小。很多教育基本上只能做到“解决问题”, 而不能真正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影响。

(三) 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首先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效率和效果上较之以往的素质教育具有优势;另外, 团体心理辅导拥有从理论到实际实践再到反馈的一系列标准化步骤, 这些标准化步骤将使心理辅导体系化、具象化、可视化, 方便学校对学生素质发展进行客观评估。因此, 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这将直接弥补高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失。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一) 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的内涵、相互帮助的重要以及班集体建设的好坏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这对学生刚入校时适应学校生活十分重要。我使用了“背心摔”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即几个学生将一名同学围在中间, 请这名学生以失重的状态向任何一方倒下, 围住他的其他同学将给他支撑, 不让他摔倒。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们不但获得了乐趣, 还体会到新的集体能够给予他们的支持、关心和保护, 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们同增进了友谊、增加了团结、融洽了关系,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二) 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自信

团体心理辅导将人格特点各异的人组合在一起, 通过团体成员的相互作用, 促进成员自我认识, 在认知和行为上发生改变, 达到自我发展。比如, 我在一次以“增强自信”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 以“自我认识与发展”为主题, 设置了“成长三步曲”、“读箴言, 诉心声”、“红色轰炸”、“做一幅成功的形象图”等心理游戏及心理情景内容, 使学生学会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自己, 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更加客观, 学会准确定位自己, 坚信自己;成员从相互之间的优点赞赏中, 体验到彼此的支持和被支持, 达到共情, 增强自信心。

(三) 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促进高职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增长

团体心理辅导使同学们的交流进一步深入, 彼此之间相互接纳, 信任感进一步增强, 建立起坦诚互信的团队氛围, 能够极大地增强团队凝聚力。我在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 设计了一个“集体玩河内塔”的活动, 以20个人为一组, 每个人走河内塔的一步, 直到将整个问题解决为止。其中一组没能解决问题, 而另一组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就其原因, 能够很快解决问题的那一组学生, 请一名同学专门解决河内塔问题, 其余同学只需记住步骤即可。这说明,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些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形成共同目标、合作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长期的合作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四) 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促进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增长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的人际交互作用达到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 团体活动对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交往主动性及掌握运用交往技巧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改变。我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设计“我想有个家”、“小厨师”、“心理短剧表演”、“脑力激荡”等内容, 使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可以感受到集体的归属感、他人的关怀以及助人的快乐, 通过心理剧表演再现人际冲突与和谐, 通过坦诚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不严重流失

团体辅导能够起作用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形成团体, 因此, 在实施团体辅导时, 应注意在一个周期的团体辅导过程中, 找到一个辅导目标并进行辅导的同时, 要保证参与团体辅导的学生不严重流失。研究表明, 在一周期的团体辅导过程中, 如果参与辅导的人数减少到三分之二, 团体辅导的效果就会降低。因此, 维持学生参与团体辅导的积极性是必要的。

(二) 积极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 则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和改变上, 而这些成长和改变是不容易被辨识的。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注意积极对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 使评估的效果具体化, 可视化, 被学生了解并且被学校领导了解,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帮助, 而这些能力正是高职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使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实际上就是使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但是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应始终保证参与团体辅导的学生不流失, 以使团体辅导能够进行并发挥作用;同时, 团体辅导教师还应该积极对团体辅导进行评估, 以保证团体辅导活动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徐晓云.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素质 篇8

一、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发展

实施心理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助、自我调节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

心理辅导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的配合与合理的补充,因此心理辅导应面向包括正常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其原则要求我们在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是自我意识中的障碍,其关键就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从客观上讲,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师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不当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关键在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主要途径有: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如讽刺、挖苦、体罚等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能导致学生错误地归因,即认为自己永远是失败者。因此,老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学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视自己为其良师益友,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和优良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面对失败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成功不骄狂,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积极进取的精神教育影响学生。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以“培养好习惯”、“尊重他人人格”、“情绪的自我调节”、“面对困难和挫折”、“广交益友”等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群体的积极作用,开辟多种途径,让同学展现自己的才干。如:在班内开展演讲比赛、读书赛、唱歌比赛等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尊重与理解学生

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其次,在心理辅导中,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所以老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与理解学生,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三、在学生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个别的身心条件,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如此才能奏效。而心理辅导比较重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重视积累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特殊的潜能,防止其人格发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例如,我在知心小屋接待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位六年级的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班干部。她向我描述道: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周六和周末还要帮父母在路边摆的小吃店卖早餐,有一天她在帮父母的过程中遇到同年级的一位男同学经过早餐摊点,同学也没买她的早餐,等她同学走过去后,她一直担心这位同学会告诉他很多同学,然后大家一起来嘲笑她,所以每当想到这件事情连学习都没心情了。同时她自己的爸爸也经常在孩子面前叹气,说自己对不起孩子,她和姐姐都很心疼理解爸爸,知道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是为了家庭,所以有时间就去帮爸爸妈妈打理早餐店。可是每当想起这样会被同学瞧不起时她就很痛苦。她一边诉说一边掉眼泪。我问她:“你们班现在有人嘲笑你吗?”她摇摇头说:“暂时没有。”我问:“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你认识的人中,有谁是自己赚钱来上学的呢?”她说:“我认识的同学中没有这样的人。”我说:“如果你们班有一位同学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赚钱,又不影响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你会嘲笑她吗?”她停顿了一下,慢慢地摇摇头说:“不会。”我继续问:“你会佩服她吗?”这时的她已经停止了流泪,若有所思地说:“我会佩服她。”我微笑着说:“其实老师现在就很佩服你,你在为爸爸妈妈分担责任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锻炼,你真的很坚强。”她羞涩地低下头笑了,说:“谢谢老师。”我又说:“你还是你们班的班委,你不但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好女儿,在学校还为班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其实我们大家真的很佩服你的。”她点点头说:“老师,谢谢你!”从她的话语中我读出了心情轻松的感觉。我问:“现在能轻松并专心去上课吗?”这次她用力点点头。从此我见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一个阳光女孩。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研究 篇9

案例:

学生安某, 男, 11岁, 小学六年级。其父母共同经营个体商店, 家里由爷爷操持家务, 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父亲脾气暴躁, 父母亲关系紧张。安某纪律性很差, 爱说脏话, 不按时交作业, 经常搞恶作剧, 欺负小同学, 上课不专心听讲。

案例分析:

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是关键的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教授钟志农说过:“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 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 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 一些父母甚至把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

本案例中, 由于安某父母关系不和, 家里充满责骂、冲突、争吵、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人格发生扭曲, 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 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他经常动手打人, 欺负弱小, 上课捣蛋, 不守纪律, 想以此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以安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心。从低年级起因习惯不好, 同学疏远他, 老师不看重他, 父亲不关心他, 母亲过分溺爱他, 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他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但别人总是不喜欢他, 不注意他, 因此, 他就做怪动作, 说脏话, 捣乱, 尽可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久而久之形成了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等人格特征, 这也属因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找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找到了他的一个优点, 并让他在班上表现自己。然后, 召开班会, 组织大家总结他的表现, 让同学们说他的优点,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夸他像个男子汉, 讲义气, 乐于助人……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 以前, 他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 但怕大家不喜欢自己, 所以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同学们对他的坦诚报以热烈的掌声, 他也勇敢地表示, 以后要做一名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从这件事上, 他懂得了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 从不同角度赏识自己, 找回了自信, 建立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消除顾虑, 找回安全感、爱和归属。我首先与他最信任的朋友取得共识, 让他们经常和他沟通, 消除心理障碍, 找回安全感。同时, 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 让他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 了解父母为了自己而吵架的原因, 并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 促进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然后, 我让他经常去父母的商店, 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 体会父母的关爱。在他生日那天, 让他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用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那晚, 他流泪了, 父母流泪了, 烛光灿烂的夜晚, 他们轻轻地相拥在一起, 他又找回了安全感、爱和归属。第二天, 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说, 他感到了幸福。

反思:

经过一年的努力, 安某彻底变了, 上课时再也不捣乱了, 也不再欺负小同学了, 朋友也多了起来。上课时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有不懂的问题经常去问老师。也能正确面对批评了, 犯了错误后能主动找老师认错, 并积极改正。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演讲、计算机等比赛, 取得优异成绩。

这例事给了我一个启示:每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 都需要大家的关爱与支持。作为老师, 有时候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应该反向思维, 不要把缺点抓住不放, 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自信、安全感、爱和归属。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篇10

1.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知识结构、智能品质的不断完善。

根据有关调查表明,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整体上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很多高校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从事的工作不相符, 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欠缺, 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 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而且知识更新意识不够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学生包括高校辅导员自身在内, 都会遇到很多问题, 这其中有社会的、经济的, 而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的问题, 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就不可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二是智能品质不够完善。很多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较弱;科研意识不够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因此,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助于高校辅导员看清自己的不足, 不断地学习、汲取能量, 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结构, 提高知识素养和智能品质。

1.2 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健康心理的维护。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 是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之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据有关调查分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 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多数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 不计较个人得失, 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较为合理, 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 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2]但近年来由于竞争压力、人际交往等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存在焦虑、烦躁、压抑、紧张等心理问题, 这与辅导员应有的心理健康特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 需要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训, 使其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 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 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 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产生。

2.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

2.1 理论知识素养的形成。

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知识素养的形成是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前提的,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一名理想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具有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拥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当代科学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KAQ模式 (即知识、能力、素质) 。[3]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兼顾专与博两个方面。除了掌握本学科知识以外, 还要注重心理学、教育学、形式与政策等课程的学习。

2.2 智能品质的培养。

智能素质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功能部分, 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辅导员智能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能力的培养。这既要求辅导员具备与科学认识相关的逻辑智能, 又要求其具备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结构特点、水平和方向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语言智能的培养。因此既要培养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思想性, 也要善于选择最接近学生思想情感的词句, 以引起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善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特征和动机等作出分析, 确定思想教育的措施,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并消除消极行为, 善于做个别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等。[4]

2.3 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情感能转化为动机和行为, 情绪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行为自发形成的动力, 它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份。辅导员情绪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 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 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 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 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5]

3.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3.1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

首先, 当前各高校招聘辅导员并没有专业条件的限制, 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大, 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其次, 很大部分的高校辅导员缺乏足够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 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 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 只是在岗前培训时有所接触, 但是不够专不够精, 尤其在心理学方面, 很多具体方法既需要理论支持也需要经验指导。此外, 知识更新意识不够强, 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 就不可能正确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所以, 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进取,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6]同时, 高校辅导员在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之余, 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角色意识, 正确认识高校辅导员角色;培养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培养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其它社会活动;培养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培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3.2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心理训练, 增强心理教育能力。

实践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博览群书, 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 完善知识结构, 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 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据研究显示, 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而且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因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 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辅导员具备了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7]因此,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不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8]

3.3 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重要方面, 要纳入在职教师培训的日程, 要同辅导员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德育师资、心理咨询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素质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 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 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

总之,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和过程, 这需要社会、高校, 以及个人等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协调。我们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学生工作的质量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 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所以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而其中又以心理素质为基础和核心。本文拟从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内容和途径这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劳丹.关于如何培养和提高现代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 2006, (34) :102.

[2]庄丹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 2006, 8 (6) :150-152.

[3]代伟.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红河学院学报, 2005, 3 (5) :86-89.

[4]陈琳.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246-249.

[5]吕世军.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6, 6 (27) :87-89.

[6]程振华.试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J].台州学院学报, 2007, 2 (29) :75-78.

[7]郭春霞.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透视[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5, 4 (13) :69-71.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11

【关键词】现代教育;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其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另外,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仍然深深扎根于许多师者的心目中,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教师的压力也就自认而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并提高其有效性,是迫在眉睫的的教育问题。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各类教育活动,帮助解决各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发展自我。在面对现代小学生不同程度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教育该怎样面对呢?

1.加强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全面的对现代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中,前二者占了主要方面。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学生,如厌学、迷恋网络、考试焦虑、情绪抑郁或不善交往,孤独另类,很难进行有效地教育。对于这些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群体效率不显著,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很难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小组,相互鼓励,寻找自信,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主要选择团体辅导这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1做到三个渗透。即课堂教学渗透,辅导理念渗透,辅导理念渗透。小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课堂学习是小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师生及同學问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触发更深的发现,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辅导者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2活动为载体。体验教育贯穿始终,倡导角色转换。活动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心理训练活动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心理训练活动作为一种专门的心理辅导模式,还可以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很多,包括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拓展性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夏令营、智力开发活动等。

1.3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家庭环境、家长的行为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在团体辅导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敏感性训练、认知—行为改变等方法提高实效

2.个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要坚持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心灵对语’,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要着重探讨采用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力求先入为主,不再被动。辅导教师与当时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非常重要,是决定咨询与辅导成功的关键因素。

2.2心灵对话,注意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辅导教师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诉说,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心声。在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谈;这时已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要平等相处,热情。

2.3暗示。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它无病生起病,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

2.4激励。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这个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还要唤起被激励者成功的向往,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其成功。

当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采用多种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帮助他们度过‘凝惑’的心理历程,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生心理素质辅导研究 篇12

朋辈心理辅导兴盛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 20 世纪80 年代逐渐传入我国台湾, 随后, 中国内地才开始对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舒斯曼认为朋辈辅导是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交流, 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1]。目前在国内,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 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 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2]。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的特点,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朋辈心理辅导弥补了专业队伍人员不足, 扩大了心理辅导的覆盖面, 提高了学生助人自助的能力,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心理辅导方式。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 一) 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又是“90 后”, 生活条件好, 个性张扬, 凡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别人感受,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往往比较自私, 只能想到自己, 不考虑别人, 因此, 就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和舍友、班上同学搞不好关系, 久而久之, 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 二) 情绪自控能力弱

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 性格比较敏感, 一旦和同学起冲突, 就会很生气, 大发脾气, 不顾周围人的感受, 甚至有的同学因为冲动, 纠集自己的哥们为自己出气, 酿成恶果, 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 三) 交友功利化

有的同学在交往中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用在人际交往中, 并且还用的淋漓尽致, 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 对金钱和权力爱不释手, 唯利是图, 多利多交, 少利少交, 无利不交, 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 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 在同学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 四) 交友虚拟化

移动互联网的盛行, 使现在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 变成“低头族”, 在网上交友打游戏, 冷落现实中的朋友, 有的女生在网上谈恋爱被骗的人财两空, 甚至有生命危险, 很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朋辈心理辅导的辅导员都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 他们比其他的团体辅导更接地气, 同时, 又受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 定期接受一定的督导训练, 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同龄大学生和朋友, 与其他大学生一起成长于同一时代, 拥有类似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 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更加好的融入到学生团体中, 他们具有经验接近性、情感共鸣性、互助性、亲密性、易接纳性等优势, 这些优势更有利于接近, 现身说法, 在人际交往中能实实在在的给学生做榜样, 能更直接的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大学生和宿舍舍友呆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基本上人际关系是基于宿舍的, 宿舍的人际关系最能反映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又是宿舍的一份子, 有研究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在解决女生宿舍之间矛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促进了女生宿舍矛盾的和平理智的解决[3]。因此, 在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 朋辈心理辅导员更能以自己为例, 让其他宿舍成员感同身受的学习到一些方法和技巧, 能够更接地气的解决宿舍的矛盾。

参考文献

[1]Sussman M B.The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a model for training peer group counselors in a multi-ethic junior high school[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73 (34) :626A.

[2]王冰蔚, 杨宾峰, 王永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公共交通枢纽下一篇:动态功率控制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