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

2024-09-20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精选12篇)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王丹, 女, 我校英语系某班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末, 在考试时因为夹带作弊, 被学校通报批评。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 王丹再一次因为考试作弊被学校通报批评, 并给予记过处分。从此以后, 大家发现王丹变了, 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问题学生”:开始描眉画眼、穿奇装异服, 上课上自习时经常迟到、早退、睡大觉, 甚至旷课、通宵上网, 对班级活动也失去了热情……同时, 其所在宿舍的舍友发现本宿舍开始莫名其妙地丢东西, 尽管东西本身并不值钱, 不过是平时用的洗发水、周末从家中带的食品、同学彼此之间赠送的玩偶小布熊之类。后来, 偶尔有同学发现随手放在衣服口袋里的零用钱“不翼而飞”。再后来有人反映放在箱子里的零用钱会少上10元、20元。由于财物丢失的数额较小, 舍友们并未太在意, 但闲谈之中聊到这个话题时, 难免猜测、怀疑、抱怨。

一次, 一位舍友当场撞见王丹趁宿舍无人之际, 打开别人箱子, 拿出20元钱。事发后, 王丹痛哭流涕, 承认以前舍友们所丢失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其所为, 并归还了其中的一部分。舍友们见其态度诚恳, 偷拿的钱财数额不大, 遂原谅了她, 并帮其隐瞒班主任和学校。王对舍友们的大度非常感谢, 一再表示决不再犯。

好景不长, 王又一次“作案”, 令舍友们感到忍无可忍。王丹自知理亏, 但却苦苦哀求班主任和校方再给其一次机会。班主任在无可奈何之下, 将其送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希望借助心理学的专业方法, 看能否帮助王丹改掉偷窃的恶习, 摆脱其在宿舍中被孤立的困境, 让这位“问题学生”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同时, 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 为如何教育此类“问题学生”提供借鉴和建议。

二、原因分析与诊断

第一次谈话:班主任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王丹的情况之后, 我又走访了王丹周围的同学, 尤其是她的舍友, 并要求大家写出王丹的优缺点。按照约定时间, 王丹准时来到心理辅导中心。初次见到这位看起来清纯可爱的女孩, 很难让人把她与“问题学生”联系起来。热情接待之后, 我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你的班主任老师向我介绍了你的一些情况, 尤其是你接二连三偷拿舍友东西的行为, 让你的舍友很伤心, 也很反感, 班主任老师也很为难。不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王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说:“我知道偷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 可总是管不住自己, 我讨厌自己!”我拍了拍王丹的肩膀, 半开玩笑, 半认真地说:“先别忙着做检讨, 今天时间比较充裕, 咱们就这件事好好谈谈。你想说什么, 我洗耳恭听。”王丹对我的态度感到惊讶, 迟疑半天, 问:“老师, 你真的愿意听我说吗?”我给了她一个肯定的回答, 鼓励她不要有所顾虑。王丹这时的表情轻松起来, 与我“漫无边际”地聊起来。从她的叙述中, 我了解到, 王丹从小聪明伶俐, 深得家人宠爱, 她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上小学时, 曾经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 不吃饭就跑到学校擦黑板, 大声背书。从小学到初中,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考入本校以来, 王丹明显感受到周围同学无论在学习, 还是在别的方面, 都比自己有明显的优势, 突然觉得很自卑、很失落。由于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期末考试时, 生怕考得不好, 让人耻笑, 于是就把课本带入考场。由于过分紧张, 刚把书拿出来准备偷看, 就在慌乱中把书掉到地板上, 结果被逮个正着。这让王丹觉得自己太没用了, 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第二次考试时, 王丹好像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没用, 又鬼使神差似的把书带入考场, 结果又一次被抓了个现行。这下让王丹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 觉得周围的人都在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可笑。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 让自己变成名副其实的“坏学生”。

第二次谈话:王丹觉得目前最感到苦恼的问题就是舍友们的孤立。我让她画一幅理想中的宿舍成员位置关系图, 结果发现王丹把自己画在中心很引人注目的位置。王也坦言, 她一直渴望引人注目, 最害怕大家都不理她。

综合所了解到的各方面情况,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王丹问题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根源, 歪曲理解群体的期望, 对社会规范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导致其作出偷窃这一令人不齿的行为。但从其表现来说, 又不是单纯的道德层面的问题, 所以不能用简单的思想教育或行政的方法来处理, 事实也证明这种处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青春期正是自我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 渴望得到关注、尊重是这一时期正常的心理需求。王丹从小处于家人、老师、同学关注、夸奖的优势地位, 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虚假感觉。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 王丹感受到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又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于是跌入自卑的泥潭, 企图用考试作弊、奇装异服、特立独行来显示的自己的个性。 (3) 本人具有强烈的求助意识和较强的认知领悟能力, 渴望被关注和尊重的心理本身可以利用, 成为成长的良好动力。

三、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在前期谈话的基础上, 对其行为表示理解和接纳, 帮助其反省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内心真正的需求, 减轻自责、自卑、内疚等消极情绪。第二阶段: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纠正自我角色偏差所导致的同一感混乱, 从而树立自信心, 寻求积极的方法来表现自我, 赢得大家真正的认同、欣赏和尊重。第三阶段:寻求团体的支持和帮助, 使其感受团体的温暖和接纳, 摆脱当前被孤立的困境。第四阶段:结束辅导, 追踪研究。

经过为期四周的辅导, 王丹脸上逐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 表示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班主任老师反映王丹变了, 不再迟到、早退、旷课, 跟周围同学恢复了友谊。舍友们反映, 再未发现王丹有偷窃行为, 也不再描眉画眼, 原来那个朴实可爱的王丹又回来了。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 王丹和同学自编自演的节目还获了奖。从王丹各方面的表现来看, 本次辅导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欣慰之余, 也深深感受到, 有多少个类似王丹这样的“问题学生”“差等生”, 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又能够了解多少呢?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学生, 我们又能给予怎样的帮助呢?看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需要不断探索和真心付出。

(运城学院师范分院)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 篇2

一、基本情况

彬,男,8岁,六年级学生,独生子。学科成绩很差,贪玩、不愿做作业,上学有经常迟到,学习态度差,课堂上他总是搞这搞那,不想听课,有时还公开在课桌底下玩玩具或睡觉,甚至有时还骚扰同学。下课又经常违反纪律,同学都不喜欢他。

二、背景资料

他智力、想象力一般,自理能力不强;课上却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了,回答的问题也是结结巴巴的,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他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常开小差,比较沉闷,课下作业写的字迹了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课间单独行动,常与同学打架,且出手较重,使许多同学不敢与他接近,甚至讨厌他的存在。他也时时戒备,对人充满敌意。由于缺少伙伴的关心和帮助,使他越来越自暴自弃,由于不静心学习,使成绩有所下降。

三、个案分析

据家长反映他智力、想象力一般可能是由于三岁时发了一场高烧造成的;自理能力不强,是由于家长从小到大宠他的原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他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都不用做;课上却不敢发言,是由于他吐字不清,再加上同学的取笑;作业写的字迹了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严重,是由于家长不够重视,放任自流造成的,再加上自身没有努力;同学不喜欢他是由于他经常违反纪律,经常说谎,打扰同学的学习,老师们也不喜欢他。

四、辅导措施及过程 1方案设计

(1)目标:根据现状,通过与阿彬几次交谈,并达成协商,共同制定如下目标: ①与同学、伙伴和睦相处,遵守校规。

②改变对同学、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周围同学的敌视心态,体会同学的真诚与爱心;

(2)步骤:

①阿彬建立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使他懂得老师对他的真诚关心; ②帮助阿彬分析目前的不良心态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③在学习上老师多给他一些鼓励和课后帮他补补基础知识,同时找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他;

④创设良好的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及教育习惯;

⑤允许不良习惯的反复,但每次反复后需加强教育,让其明白不良心态可能发展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⑥指导自我评价,促其自我检查;(3)指导方法: ①关注与尊重; ②认知、行为治疗; ③强化。2辅导过程(1)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他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他充分的信任,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有意识地多关心他,帮助他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 的事例鼓励他,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另外,我与任课老师协商,尽可能在课堂上多让他参与。课前,我会暗示他上课时将要请他读课文,使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课堂上,我先指导他读,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地练,尽管他的声音还很轻,但每一次都带着报以热烈的掌声。一开始,他较紧张,说话结结巴巴,为了减少他的紧张感,我让大家闭上眼睛听他读。渐渐地,我让他背向大家大声地读,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训练。现在他基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自如地念课文了。(2)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改变观念。孩子的人际和谐还依赖于家长的耐心指导。我觉得作为家长,帮助他们学会与朋友相处的方法,比让他们孤单单从坐守一屋子玩具更为重要。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妈妈汇报他近段时间在校的变化,还向他介绍了家教的一些方法,希望家长能在学习上多给他一些帮助。这样家校合作共同教育他。

五、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他的家庭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了,字体也稍有进步,上课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校内与同学打架的现象少了很多,现在同学们都能主动和他玩了,成绩好的同学也能主动帮助他,有时他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改变了很多,例如: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与学生才会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生人格障碍的心理辅导个案 篇3

尹伟锋(化名),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学校体育艺术节举行30人31足比赛活动,轮到尹伟锋他们班比赛,其他同学都在赛场外为自己班加油鼓劲,而他却在一旁高喊:“扑街、扑街……”(本地骂人的话,意指希望他们摔倒)。尹伟锋的语文老师是新调来的教导处副主任。在一堂语文课上,她发现尹伟锋桌子旁有纸团,便很和蔼地叫他捡起来。他很不情愿地捡了起来,把纸团放到自己的桌子里面。放学时,他却趁语文老师不在行政办公室,将纸团丢到老师的办公室里面。在一节音乐课上,一个同学上台表演完回座位时,不小心踩到了尹伟锋的脚,尹当即用力推他,他撞到了后面的墙上,当场头破血流,并有轻微脑震荡。

个案问题行为分析

尹伟锋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只顾工作,工余经常打麻将,很少对他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遇到问题只会斥责、谩骂他。他的班主任是位老教师,只知“严师出高徒”,对他出现的行为和心理问题缺乏适当的教育和心理引导。他这种行为偏差少年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看问题容易偏激,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是有型、勇敢的表现。

个案心理诊断与分析

如果将人的精神健康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而灰色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与深灰色两个区域。在浅灰色区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常常因与人吵架、挨批、学习不顺心,并由此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与精神压抑。因此,尹伟锋的心理状态可以定性为处于浅灰色区域的心理状态。我还对其进行了《临订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试,发现其敌对因子超出正常值,并明显具有冲动倾向,所以其心理疾病主要定性为“人格障碍”。

个案辅导过程

第一步:深入了解其行为特征及心理状况,建立个案心理档案。我先积极向其班主任了解尹伟锋的家庭状况,和班主任一起家访。我还向其现任班主任、以往班主任及同学询问并记录他的行为特征及突出性格。

第二步:做好辅导前的相关工作,建立与被辅导者朋友式的关系。我开始寻找合适的时机接近尹伟锋同学。借助篮球这一项他最喜欢的运动,我们慢慢地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为他接下来顺利接受心理辅导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第三步:开展实质性的心理辅导工作。我营造了舒适的环境进行心理晤谈。晤谈基本原则:真诚理解的原则、勤加鼓励的原则、专心致志的原则等。晤谈基本技巧:倾听技巧、沉默技巧、宣泄技巧、探讨技巧以及行为矫正技巧等。

我为他设计了“阶梯式疗法”(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行为疗法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应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逐步地加强正常反应,使不正常反应消失,进而达到矫正的目的。尹伟锋的行为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冲动性人格障碍所呈现的特征,其行为有不自觉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所以采用系统脱敏法治疗。首先,我通过心理晤谈勾起令其产生报复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事件的回忆场景,使他重新产生愤怒,接着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然后,通过其他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制造令其产生心理冲突的事件,激发其愤怒心理,使其脑海里产生想实施攻击性行为或报复性行为的状态,实施系统脱敏疗法。

鉴于他具有易怒、冲动、偏执等心理症状,除了使用系统脱敏治疗方法以外,还需要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心理支持,所以结合采用宣泄、解释、鼓励、保证、指导和促进环境的改善等支持性心理治疗。

开展班级的团体心理治疗,适当举办一些团体心理活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让他尽量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并尽量挖掘其表现出来的优良品格行为,进行放大。另一方面,我细心发现其存在的细微的不良品格行为,进行耐心教育和正确的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治疗,逐步达成道宁(L.N.Downing)团体心理治疗的12个效能。

我与其家长联系,要求他们改变已有的不良教育方法,要肯定孩子的个性特点,重视孩子存在的人格障碍,积极帮助他改变自我,改善环境。

通过近一个月来的一系列辅导,科任老师及同学陆续反映,尹伟锋近来进步很大,连续两周没有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事件,性格也呈现开朗乐观积极的一面,心理日渐走向成熟健康。我叮嘱班主任继续给其鼓励,同时也提供更优越的环境让他成长。但整个过程,我必须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指导。

小学生绘画心理个案分析 篇4

绘画心理分析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 利用非言语工具, 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 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缓解与满足, 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学生在绘画时, 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联想、记忆或某些片断, 并把这些情绪、感受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在图画中, 这时图画就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 分析师可以通过儿童画解读其心灵密码, 透析深度困扰其的“症结”, 从而找出矫治的方法对症下药,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从学生的绘画中反应出的心理问题

从本学期开始, 我尝试根据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房、数、人”绘画测验的提示, 对我校四年级学生做了一次绘画测验及调查。通过测验, 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但学生绘画作品中反应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

如, 有些学生画的树冠呈椭圆形或颤抖形, 表明学生内心压力巨大, 有严重的不安全感;有些学生画的人没有耳朵、鼻子或者没有五官, 表明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不善于倾听、且缺乏主见, 等等。

三、个案分析

下面我以一名学生的“房、树、人”绘画测试为例, 做简单的点评和分析。

1. 学生自述:

(1) 作画次序:先画树, 接着画城堡、人、亭子、太阳、小鸟、飞机、云;

(2) 故事情节:周末, 妈妈带孩子到城堡一样的公园去玩, 城堡有很多门, 里面可以坐飞机游览, 玩累了可以在大树下的亭子里休息。

2. 绘画心理分析:

(1) 在学生画的“房、树、人”的图中, 他先画大树, 而且树干粗壮高大, 树冠硕大, 呈圆弧形, 线条直线曲线分明, 连贯性强, 说明他感觉自我的能量很足, 水平很高, 而且是向上的方向, 说明他智力发育良好, 愿意为别人分忧。树上没有果实, 说明他做事目标性较模糊, 有待培养。

(2) 城堡是整个画面最显眼的部分, 占据了一半空间, 而且特别高。城门虽然多却矮小, 而且都是关闭着的, 体现出他的安全感不足, 不愿主动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每扇门上都有把手, 又说明他更希望别人能主动理解接受他。城头凸凹不平的垛口则体现出他的攻击和防卫意识。他介绍说城头飘扬的旗帜是国旗, 可能与他看的战争片场景有关, 这与游乐场所氛围不相称, 从中也能看出他的攻击意识。

(3) 人物的形象很活泼。年轻的妈妈穿着裙子, 梳着羊角辫, 很开心地走在前面, 小朋友高高兴兴跟在后边。人物的结构比较完整, 头发、手脚、眉毛都画了出来, 体现出他良好的智力发育, 健康的心态, 良好的性别意识。没有画出耳朵, 说明他平时不太听取别人的建议和要求, 手指没画可能与他做事的行动力不足有关。衣服上纽扣很整齐, 而且笔力很重, 体现出他强烈的依赖感。人物头部都倾向右边, 左臂短而粗, 右臂细而长, 说明他比较感性, 个性发展中有不平衡的情况。

(4) 从妈妈和孩子的位置和距离看, 一方面说明他有依赖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妈妈对孩子关注不够, 一般妈妈应该在孩子后边。

(5) 亭子似乎是画中多余的部分, 他把它画出来除了考虑作休息用外应该还有依赖的心理因素。因为大树虽然健壮, 却向右倾斜, 他意识到这一点, 画个亭子企图来支撑大树, 其实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说明他的自信心不足, 亭子尖尖的顶角和树干顶部的尖角也体现了他的攻击性, 不过顶上采用淡淡的横线作为装饰能体现出他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6) 从图画的附着物看, 太阳出现在大树头顶左侧, 光线充足, 体现出他健康阳光的心态和对温暖的喜爱。天空的白云线条比较柔和, 说明他有些心事, 但这些事还不是让他很难过。小鸟和飞机相伴而飞, 体现出他对自由的向往, 也反映出他对自己过强的依赖性其实并不满意。

(7) 这幅图画的提示是:请你画一幅图画, 要有房、树和人。但这个学生不像大多数学生一样在画房子时会画出自己的家, 这可能和他对家没有明确的意识、缺少感觉, 也可能和他总希望走出家门到外面玩有关, 准确原因很难说, 需要进一步具体了解。

总体来说, 这个学生智力发展良好, 显得活泼开朗, 但内心有些自信心不足, 在人际交往和适应新环境, 以及做事的目标性方面需要加强训练。另外, 还应该注意培养他对家的感觉。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篇5

石犀小学 王玉娇

基本情况介绍: 刘静怡,女,一年级。主要问题概述:

自入学以来,自控能力很差,爱拿同学小东西。上课爱走神,趁老师不注意时偷偷在玩小东西,不爱护书本,不爱干净,衣服和脸从来都是脏兮兮的。作业拖拖拉拉,往往拖到最后才交。常常不记家庭作业。作业字迹不工整,书面很脏,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书,就是忘带作业或者书本。

背景资料:

刘静怡的父母均是初中文凭,收入较低,平时忙于工作,无瑕管教,家中3个兄妹,她排行老三。入学时刚刚六岁,以前在另一个学校已经学习过一年级知识但是成绩平平,时好时差,上课头总是低头,手从来未停下来,听他爸爸说以前老师不注重习惯培养,对她是放纵不管的状态。不爱干净,让周围同学产生不舒适感,进而远之。比较孤僻,不主动跟同学玩耍,老师问话,她从来都是小声低语,家庭环境和性格缺陷,导致她的不好行为的出现。辅导过程:

(一)父母的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家长多次长时间的沟通,我们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陈家辉的父母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单位离家很近,父母上班时间可以错开。我建议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因为这个孩子本身时间观念差,希望父母有一方在家陪陪孩子。写作业前规定好时间,采用表扬激励的形式,如果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就及时表扬,奖励他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不断鼓励孩子天天刷新记录,哪怕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尽量从正面教育孩子,每天观察孩子的表现,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加以肯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教师的教育

家长向我反映情况后,我立即找陈家辉同学谈心,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原来我在班里刚调座位,而他特别喜欢原来的同桌,因为原来的同桌品学兼优,作文写得很棒,他非常敬佩原来的同桌,他们相处得很好。他和现在的同桌关系不融洽,经常发生争吵,很不愉快。他希望和原来的同桌坐,并表示愿意服从原来同桌的管理。我说:“如果你们还有可能坐同桌,你保证能改掉哪些缺点?”陈家辉眼睛一亮,笑眯眯地说:“我保证改掉上课画画的毛病,我还要改掉上课说话的毛病,我还要改掉写作业慢的毛病,我还要改掉不记作业的毛病„„”我说:“咱们拉勾,让全班同学们做证。”“行!”陈家辉响亮地说。自从调换了座位以后,陈家辉像换了个人似的,写作业速度渐渐快了,上课不再交头接耳,天天坚持在本子上记作业,日记内容日渐丰富,习作水平逐渐提高。日记和习作经常得“优”,有好多篇日记和习作都在班里当范文读,并且上传到学校的博客上。他画的画也经常被展览在班级的专栏里。学期末,我建议他把一学期的好日记和习作全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加个漂亮的封面,他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很快习作集就装订好了,我有意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扬,并在全班传看,鼓励他投稿。陈家辉笑得很灿烂,特有成就感。陈家辉点点滴滴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从不吝惜表扬,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同学们

也感到陈家辉明显变了,他变得关心集体了。他看到班里盆花少,就主动把家里的花端到班里。他发现班里花盆里的土干了,就不声不响地去提水浇水。他发现纯净水没了就主动拎着水桶去换。当他得知同学王佳敏的爸爸生重病住院需要巨额医药费时,就主动向我提议发动全班捐款。看着他焦急的神情,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款那天,陈家辉事先在家里做好了捐款箱,下午提前到校布置黑板,他带领同学们又是画画,又是写字,忙得不亦乐乎。捐款仪式开始了,陈家辉带头捐了20元钱,还对王佳敏同学的爸爸说了许多祝福的话,其他同学纷纷效仿他,每人先说句祝福的话,然后把钱投入捐款箱。那一天,全班40人共捐款380元,当王佳敏同学接过捐款时已激动得泣不成声,她为老师和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有心同学抓拍到了那一瞬间,当时那感人的一幕永远留在了我和四

(四)班全体孩子的心目中。经过一学期的不断强化教育,陈家辉不但找回了自信心,而且还在班里的树立起了威信。学期末被评为全校进步最快的学生。

五年级上学期一开学我就找陈家辉谈话,告诉他我们班培优计划名单中第一个就是他,陈家辉感到很意外,有点不知所措地看着我。我笑着说:“上学期你的表现证明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我很欣赏你,凭你的能力和毅力再加把劲,每门功课考九十分以上还是不成问题的,你认为呢?还有,你可不可以独立完成作业,最好别叫家长陪?” 陈家辉同学信心十足地说:“好吧,我一定尽力。”之后,陈家辉每天能独立完成作业,再也不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每个单元的考试成绩基本上都在九十分以上,成绩稳步上升,由中等生变为优等生,由一个曾经让老师有点头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孩子。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学期的这段时间里,陈家辉学习成绩稳中有升,已进入全班前十名。这期间我和家长一直保持联系,经常沟通教育方法,我和家长惊喜地发现陈家辉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当一个孩子的优点越来越多时,缺点就处于弱势地位了。当优点得到长时间不断强化时,这些优点就变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当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越来越多时,这个人自然就出类拔萃了。这个案例是我经过两年半长期强化教育的成功案例。这学期陈家辉担任班干部,学习积极主动,成绩优秀,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现在的陈家辉已经是个全面发展,非常自信,非常阳光的小男子汉了。

(三)案例给我的启发

女中学生自卑心理干预的个案研究 篇6

关键词:辅导个案;自卑心理;合理情绪疗法;积极心理引导

小L是个八年级女生,体型中等,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主持、表演、演讲等活动中表现得尤为出色,是学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校园广播的小广播员。她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经常被评为“优秀学生”和“优秀干部”。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最近一个多月来,发生了一件怪事:小L不像以前那么活泼开朗了,逐渐变得沉默起来,在她脸上很少能看见以前的笑容;上课也越来越不爱发言,听课不专心,和老师之间不再有互动,作业经常不完成,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看着小L一天天颓废下去,她的家长和班主任老师非常担心。一天中午,小L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一、来访者自述

小L是个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的孩子,她这样表述道:“老

师,这是我第一次来做心理咨询,希望您能够帮帮我。我对自己已经没有自信了,我认为压力已经把我压垮了。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责任。您别看我以前爱说、爱疯、爱交朋友,但是我从来没有向别人说过我的心事。我和小X总是一起说心事,但是她转学后我就只能把心事压在肚子里,难受极了。我以前还是对自己有一点信心,但是那天在校园广播里读错了一个字,小W就说我:‘就这水平你还是语文科代表呀!’在那之后,我彻底绝望了,我认为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我的姐姐前段时间去世了,她一走,我就成了家族里唯一的栋梁,我姐姐的理想已经放在了我的身上,我带着我姐姐的理想成长着,我现在该怎么办?”

二、心理测试

为了准确把握小L目前的心理状态,我要求她做两个心理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罗森博格自信心量表》,并向她解释了心理测试的作用,减少她的抗拒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小L的自卑心理较强,有中等程度的学习压力和抑郁,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感到自己事事不如别人,时常感到自卑,需要提高自信心。

三、共同分析原因

为了培养小L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咨询师采用了引导的方式让小L来自己发现这种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1)因为姐姐的

去世,使亲人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小L的身上,对她有很大的期望,使小L感受到比以前更大的压力;(2)知心朋友的转学,使L没有其他的倾诉对象,所以只能将苦闷憋在心里;(3)对别人的嘲笑过于在意,对自己所犯的小错误又过于纠结,从而失去自信。正是这些压力、挫折的存在,使小L失去自信,在各方面的表现均有下滑。

四、合理情绪疗法与认知家庭作业

我们很难改变别人的态度,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针对小L的问题,我向她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她明白自己的痛苦和自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对家人施加的压力和读错字事件所作的不合理评价,帮助其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指出她现在的不良情绪就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等。同时,我为小L布置了家庭作业:RET自助表。让小L了解不合理信念会产生不良情绪,从而找出能产生良好情绪的合理信念,请她来讲述自己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改变那些不合理的认知。

五、积极心理引导

针对小L实际存在的问题,咨询师还对小L进行了积极心理引导,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小L去尝试,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咨询师与小L共同分析了她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对其优点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如,小L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多次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并获得过许多奖项,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从而帮助她建立自信,并建议她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今后继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升旗仪式、演讲比赛、午间欣赏和学生会活动等,进而增强小L的自我效能感;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也应该正确去看待它,并想办法把缺点转化成优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向前看,挫折和困难有时反而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同时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使

其明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知心朋友常有而善于发现并结交朋友的人不常有”。

另外,咨询师还与小L的班主任老师、家长达成共识,在日常教育中,对小L多加进行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推荐小L参加班级和年组举行的各项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挥特长,建立自信,发展友谊。尤其不要把对他人的期待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否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和不公平,应该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六、咨询后记

经过这次咨询和后期的相关教育,一个月后,小L再没有来咨询了。我通过家访、询问班主任,了解到小L后期的变化很大,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和自卑了,她又交到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笑容又出现在了她的脸上,对集体活动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我知道小L正在逐渐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在于教会学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心理自育的目的。向小L介绍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当她以后又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来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对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另外,在实际心理咨询中,积极的心理引导和后期的家长、老师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教育可以将心理问题的干预延续下去,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出现反复性,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07.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分析 篇7

1 心理危机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出现了在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情况下,导致当事人陷入痛苦和不安的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它对危机中的个体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化解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2]

心理危机的识别标准主要由三个方面:首先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其次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最后惯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承受水平明显下降[3]。

2 案例分析及处理

2.1 背景内容

张某,女,21岁,大二学生。父母均为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岗位流动性强,造成张某多次转学,无固定朋友,性格内向,自卑,独立。寒假期间,有严重的失眠、心悸,情绪低落,无法排解。开学期间该生称身体不适在家休养三周。3月中旬,张某返校的第二天,情绪十分低落,在宿舍嚎啕大哭,且有自杀倾向。

2.2 危机干预流程分析处理

2.2.1 稳定心态,及时汇报。

良好的心态,头脑清醒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的基础。辅导员接到寝室长电话后,了解当前张某的情绪状态,安排室友继续安抚张某,稳定情绪,保证安全。

2.2.2 危机评估,做出诊断。

该生情绪非常低落,在宿舍大哭,在语言和行为上有自杀的倾向。根据这一特殊情况,进行心理危机评估。心理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张某的知、情、意、行,根据与张某的交流结果、观察到的情况以及综合收集到的信息,初步诊断为抑郁症,需立即转介医院接受治疗。

2.2.3 有效沟通,完善支持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完善家庭支持体系。通过电话与家长汇报张某的情况,并详细问了开学期间该生请假的原因,家长反馈,寒假去县医院诊断患有中度抑郁症,开学请假是在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其再住院观察一段时间,但张某本人执意返校。了解情况后,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角度分析诱发抑郁症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建议家长来校带张某在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

2.2.4 后期跟踪,解除危机。

后期跟踪,是解除危机干预之前的重要环节。在张某住院治疗期间,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张某的治疗进展及康复情况,在张某返校后,根据医院开具的张某康复证明,对张某的心理状态再次进行评估;要求其母亲陪读并监督张某按时服药,与其约定定期进行谈心谈话;并指导朋辈关注张某。

3 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

3.1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危机网络,建立一个从下至上,师生共同参与的6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6级网络包括:寝室信息员(1级)、班级心理委员(2级)、校系心理健康服务部干部(3级)、系心理专干、辅导员、班主任(4级)、校系主管领导(5级)、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6级)。寝室信息员定时向班级心理委员汇报寝室成员的动态,班级心理委员通过谈心谈话,收集信息以心理周记、班级心理动态表等形式向心理专干教师汇报。心理专干教师及辅导员每周与系重点关注对象通过谈心谈话、QQ、微信聊天、关注其空间状态等形式了解系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动态,形成系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动态表,系领导签字后,每周定期向心理中心汇报。心理中心根据系提交的周报表,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意见。

3.2 加强对心理专干、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以及日常的心理工作普查时,心理专干、辅导员要正确引导学生填写测评,提高测评的真实性,测评结果出来后,辅导员找学生访谈,提高访谈的质量,抓出深层次的东西。心理中心要加大对心理专干、辅导员的培训。

3.3 建设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学校每年定期对朋辈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包括心理中心的介绍、心理危机的辨别、沟通的方式和方法等形式。通过一定的培训,学生通过宣讲、座谈、情景表演、讨论等方式去交流互动,教育感染同辈,另外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与老师沟通,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的危机干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开展生命教育意义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可以开展生命价值澄清活动,重点引导和教会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体验类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体验类活动主要包括:(1)成功体验类活动,证明学生“我可以”、“我能够”、“我成功”,积极传递正能量。(2)挫折体验类活动,教会学生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摘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心理健康研究的重点。本文对一例大学生危机事件心理干预进行分析,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和方法,并提出危机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林泽红.基于舜道德思想的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

[2]黄春蓉,李俊鹏,李丹.大学生心理危机与突发性事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72.

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个案研究 篇8

陈××,男,21岁,现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

1.1 内容摘要

该生经历了两年艰辛的复读生涯,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变得脾气暴躁,且没有找到自己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致使进入大学后,变得茫然失措,情绪多变,性格古怪、行为怪异,与一般同学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该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1.2 案例描述

(1)表现得很自我中心。刚踏进大学,他和其他许多新生一样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迷茫空虚。军训期间,班上有个女生班干部小A落入了他的视线,他多次要求小A单独与他相处,小A出于对同学的关心,没有拒绝他的要求。可是在每一次的交谈中,小A发现他总是犹豫徘徊,瞻前顾后,半天也说不上重点,于是小A逐渐对他有点反感,开始以各种理由拒绝跟他单独相处。某天早上,他以有重要事情要找小A商量为由约小A去爬山,他支支吾吾的说:“我跟你似曾相识啊!你给我的感觉太好了!我,我,我喜欢你!”小A听后既惊讶又害怕,但为了保护自己却又表现得很坦然,于是跟他讲道理周旋,以便找机会逃走。最后在一个路人的帮助下才控制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2)表现出心理不相容特性。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表白的失败及小A对他以“骚扰女生罪”向辅导员老师的投诉,使他变得更加颓废、坠落。有时在课间,他会出其不意地自顾走上讲台表演极其幼稚无知的魔术,让同学们在惊愕之余哭笑不得,因此他也便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此外,他经常是早上五点多钟起床出去,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宿舍,独来独往的他也和班上同学有隔膜了。在宿舍里,他也经常是不经过室友的同意就随便拿自己想要的物品,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争端,自伤和气。久而久之,宿舍的同学也慢慢地排斥他。

(3)脾气暴躁,伴有明显的狂躁症。该生脾气非常暴躁,有时暴跳如雷,谁都不想理就只想在宿舍呆着,有时发呆发很长时间,什么事都不想做!有时话却很多,见到什么人都想说说话!还有心情时好时坏的,这一分钟心情很好,但会马上变得很差。同时他爱瞎想,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拿着剪刀和一张纸,边剪着纸边说着“你死,我死。”吓得室友整个晚上都不敢入睡。

(4)有较强的苦闷心理特征。该生苦闷心理特征表现得频繁而明显,这心理反应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厌恶,使自己陷入了无谓的烦恼之中。

2 案例分析

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及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了陈××自我中心、自我烦恼、性格行为怪异、脾气暴躁。

(1)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陈××因为家庭期望过高,家里经常在他耳边强调只有考上清华北大才有出头之日。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他以“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右铭,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为此他感到压力很大,最后成绩也让家人和他自己所失望。从那以后,他的自尊严重受挫,自认不如别人,对自己的人生也失去信心,同时感觉自己辜负了父母和亲人们对他的期望。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自责的心理,他又不懂得如何去释放,在深深的自责且无法自拔的情况下,慢慢地,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

(2)父母缺乏对他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沟通。陈××生活在边远的山村,家庭环境很一般,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据该生的父母反映,因为要做农活,他们根本没花什么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儿子,也没有什么时间好好地跟儿子沟通过,况且他朋友也不多,渐渐的他的性格变得封闭内向,脾气也暴躁了。

(3)人际关系的紧张加剧了他的压抑和焦虑。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同学之间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性格的不同等因素,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会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感到不快。本来就缺乏沟通交流能力的他,没能很好的适应这种集体生活,还是停留在那种自闭、内向、自卑的心态当中,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离群索居,常对他人怀有厌烦、戒备心理,似乎凡事与己无关,漠不关心,一副自我禁锢的样子,并且时常做出一些怪异的行为,同学们因此也越来越疏远他、排斥他。再加上第一次表白的失败,使得他更加抱怨没有人肯定自己,更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这种孤独感的进一步加剧,使他产生压抑和焦虑,变得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孤僻怪异的性格。

3 对策

面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陈XX,笔者在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陈XX的情况后,便全力用各种有效方法去帮助和拯救该学生。

(1)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的良好渠道。大学生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特别强烈,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热情的关心,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在生活中缺失的情感交流。因此作为一个辅导员,与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经常把他叫来办公室谈心交流,听他倾诉,慢慢和他沟通交流之后,发现该生还是很好学且很有自己的主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腾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根据他的兴趣特点,想尽一切办法,采用与他下棋、带他出去散心的方式,与他共同畅谈人生,让他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中享受别人对他尊重和重视,从而使他能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下放松心情、释放压力、重拾自我。

(2)用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身感受,丰富他们狭隘的心胸,让他们封闭的心灵能找到释放的空间。用心去关爱、尊重每个学生是作为一个辅导员所必须做到的。自从我了解到陈××的情况后,曾特意带着陈××和他班上的一些同学来到海边,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对他说:“有人说,比大地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你能对我们敞开你的胸怀吗?”看着他陷入沉思的表情,此时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安静的,他正在很认真地思考着。另外,在他生日那天,我和同学们给了他一个惊喜,为他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庆祝生日,或许那是他第一次过生日,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看着他那从没有过的幸福的表情和快乐的样子,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多少次的关注,多少次的畅谈,终于让他慢慢的从封闭的心理走了出来。

(3)要给心理障碍学生留足面子。外国人常说中国人很爱面子,不只大人很爱面子,小孩也很爱自己的“小面子”。尤其是心理和生理未成熟的学生,他们极其需要老师所给面子,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老师所留的“面子”最有吸引力,也最有价值。往往我们老师在教育学中对心理障碍学生所犯的错误,就是没有给他们留“面子”,把他们当异类来对待,从而极大地伤害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心理障碍学生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异常言语和行为,甚至会误入歧途。但他们都有自尊的,是很要面子的,尤其在别人用异样的眼神看他的时候,就特别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保住自己的面子。如果我们当辅导员的能多给他们以宽容,多给他们以信赖,恰如其分地给他们留足面子,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一次次的谈心、交流、沟通与关爱,让陈XX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融洽了。从前的陈XX已经不再那么自卑、自闭和狂躁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个阳光男孩了。

4 结束语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才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也常常给学校和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其实教育的结果不是处罚某个人,而是通过耐心细致的关爱和引导,让他改过、向上和向善。我想,在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中,灵活地选择教育的方法,尽量地换位思考,多给他们多一些信任与改过的机会,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亲和教育办法。

摘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才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个体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 篇9

小周是一名从外校转来的学生。初进班级时,大家对他热情对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三天两头的调皮行为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麻烦,这让他成为了一个问题学生。眼下,又有学生来向我告状了,该怎么办呢?怒骂一通?写检讨?向家长告状?显然,这样的处理只会火上浇油。我想了一下,问道:“班级要出黑板报了,我知道你很擅长画画,这期黑板报,你能帮忙完成它吗?”小周顿时一愣,紧接着点了点头。在接下去的两天里,小周非常“安分守己”,黑板报也按时完成了,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课后,小周主动来到我办公室与我交流,我知道了他有一个孤独的童年和一个严厉的父亲,孤独的他渴望和同学打成一片却始终不能如愿,导致他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言谈间,他聊到了他喜爱的音乐、篮球、美术,可又悻悻地说家人都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此时,我心中有了一个解决方案。

二、再识与对话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什么铸就了今天的小周呢?显然家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决定与小周的父母约见交流。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我开门见山地表扬了小周帮忙出黑板报的功劳,还建议是不是可以让他参加学校篮球队,一旁的小周又惊又喜,第一次的交流就这样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小周在此后和我的交流中说:“你是第一个没我告状的老师,谢谢你!”我笑着说:“老师只有一个要求,接下来你必须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吗?”“没问题!”加入篮球队后的他,果然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我把他认真打球的样子、进步显著的作业用手机拍摄下来发给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在电话中第一次表扬了他的儿子。我趁热打铁,单独约见小周父母,向他们表达了小周内心的孤独,请他们多陪伴小周。

三、思考与尝试

为什么之前的小周会屡教不改?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肯定与关注,但在这个因为父母忙碌而错过关爱孩子成长的家庭,孩子最渴望的恰恰是来自父母的关注。在与其父母的面谈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周平时除了篮球还喜欢什么?”没有想到,小周的母亲一脸茫然,倒是小周的父亲在思考了几秒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想应该是摇滚音乐吧,这还是我带给他的影响,我自己非常喜欢摇滚,没想到一来二去他也喜欢上了。”“那么,为什么你们在想要关心他、认可他、激励他时,不多问一句:你想要什么呢?也许,不用去购物、不用出入豪华场所,更不需要用高雅艺术来装点,或许只要在家中和父亲共同分享一首摇滚曲;吃一回妈妈亲手做的饭而非下馆子等。成长并不只属于孩子,父母同样需要成长,陪伴就是最好的奖励。奖励的关键不是在于你花了多少钱,而在于你付出多少情感与爱。”听到这里,小周父母也表示了赞同。

四、改变与成长

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 篇10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合理情绪疗法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求助者张艳, 女, 19岁, 在校大一学生, 在校住宿。读大学前一直与父母同住。父亲是普通职工, 母亲下岗在家, 详细询问和调查后, 没有重大身体疾病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和遗传。高中文理分班时, 经父母劝说选择文科, 高考成绩不理想。开学后父母将其送去报到。

2.精神状态。情绪低落, 感到委屈, 对学习生活提不起兴趣, 认为大学生活没有意思, 回到宿舍感到恐惧, 和同宿舍同学相处感到焦虑。能坚持上课, 但注意力无法集中, 经常请假甚至逃课。

3.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无食欲, 经医院检查无身体疾病。无家族病史和精神病史。

4.社会功能。不能和同宿舍同学和睦相处, 与宿舍同学吵过架关系冷漠。能坚持上课, 但注意力无法集中, 学习效率较低, 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经常请假甚至逃课。

5.心理测验结果。 (1) 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分:粗分47, 标准分58, 为轻度抑郁。 (2) 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分:粗分50, 标准分62, 为中度焦虑。

二、求助者个人陈述

本诉:进入学校四个月来不能适应宿舍生活, 与宿舍同学关系不好, 害怕与同学相处, 心慌焦虑、情绪低落, 前来咨询。

个人描述:我从小就在父母的照顾下生活, 性格内向, 比较温和, 对学习的期望也很高, 但高考失误并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对考入的这所大学自己并不满意。进入大学后发现同宿舍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 家庭条件也要好很多, 我觉得因为我的成绩在班上不是最好的, 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 宿舍的同学对我都不理不睬, 故意冷落我。军训回来后的一天, 同宿舍的同学说她的手机不见了, 同学手机丢失的时间我刚好在宿舍, 我觉得大家都认为其他同学都有手机, 只有我没有手机一定是我偷的, 我感觉大家当时看我的眼光就很特别, 对我更冷淡了。尽管后来同学的手机找到了, 但一想到这件事情我就不想待在宿舍里, 感觉和同宿舍的人很难相处, 没有知心的朋友。一天晚上宿舍熄灯后, 我想早点睡觉, 宿舍里的一个同学一直在打电话, 我想她肯定在嘲笑我没有手机, 后来我说她打电话影响到我学习了让她小声点, 她很冒火就和我吵起来了。从那以后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变得更差了, 我想宿舍里的同学都看不起我, 都在孤立我, 我不知道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我。我不想住在这个宿舍, 也不想在这个学校学习, 只要回到宿舍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 和班上其他同学也无法交往。上课无法集中精力, 甚至想请假逃课。我想这样下去我大学也完了, 特别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心理咨询师观察与家长反映

1.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求助者跟随父母一同来咨询, 身体健康, 智力发育是正常的, 性格内向, 情绪低落, 有自知力, 有需要帮助的明确要求。叙述与交谈较正常, 但在谈到同宿舍同学时, 心情显然很担心和焦虑。

2.来访者父母叙述的情况。张艳从小懂事可爱, 她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爱面子, 自尊心比较强, 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自从宿舍里同学丢失手机那件事后, 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 身体不舒服, 曾提出要搬离那间宿舍或休学, 但父母没有同意。强制送去学校, 但无法坚持正常上课,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显得烦躁、不安, 有时向父母发脾气。

四、评估与诊断

1.对来访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 精神状态:求助者智能完整, 烦恼、焦虑, 情绪比较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 自知力完整, 不愿与同宿舍同学交往, 与同学交往出现障碍。 (2) 相关资料:被怀疑偷了宿舍同学的手机, 因为休息时间打电话问题与同学发生争吵。 (3) 资料可靠性:可靠。 (4) 来访者心理问题产生根源:表现出的症状起源于宿舍中发生的相关联事件, 从本质看和求助者的认知、信念不合理有关。

2.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根据心理咨询诊断标准, 该求助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2) 对该求助者需做的鉴别诊断有:①确定是否属神经症:基于正常与异常心理判断的三项原则, 张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 认知、情感、意志协调, 有自知力, 可以主动寻求帮助, 具有稳定的人格, 精神病可以排除。②从临床表现来看, 张艳有一定程度的恐怖、焦虑、抑郁情绪伴有躯体症状, 并出现了回避行为, 但求助者内心心理冲突是与现实宿舍生活中矛盾有关, 因此不构成神经症, 属于常形冲突。③张艳心理冲突出现已超过两个月以上, 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出现泛化, 严重影响了正常学校和宿舍生活, 可排除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五、通过协商确定本次咨询欲达到的目标

1.具体目标和短期目标。缓解当前存在的抑郁、焦虑情绪, 学会一些简单人际交往技巧, 改善与宿舍同学的相处方式, 缓解与同学的人际关系, 减轻对宿舍生活的惧怕。

2.最终的目标和长期目标。帮助张艳理解和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提高和完善其个性,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处理和应对在学校生活遭遇挫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六、制定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1) 采用的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2) 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提出人们的悲伤和痛苦不是由外部事件所造成的, 而是人们不正确的态度、看法和评价, 因此改变人们的认知会减少情绪困扰。其理论依据为ABC理论。通过与来访者对话, 找出具体表现出来的情绪困扰和不适感 (C) , 相对应的诱发事件 (A) , 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 (B) 进行分析, 帮助求助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最终修通原有不合理信念, 从而使不良症状可以减少或消除。

2.咨询时间与收费。 (1) 咨询时间安排:每两周一次, 每次60分钟。 (2) 咨询与心理测验收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义务咨询不收费。

七、咨询步骤

1.首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与诊断。目的:了解并收集相关信息;与寻求帮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张艳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求张艳寻求改变的意愿, 并最终确定咨询目标。方法: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程序:填写报名表格, 咨询师了解基本情况, 介绍咨询相关事宜及要求;进行摄入性会谈, 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来帮助张艳父母描述详细信息, 用同情心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探索求助者的心理困境与改变意愿,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对求助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测验;做出初步诊断;向求助者父母反馈测验结果和初步诊断;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步骤。

2.咨询阶段 (第二次至第五次咨询) 。第二次心理咨询。目的:进一步强化咨询关系;帮助求助者积极认知;教会其放松。方法:谈话、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放松训练。步骤:合理情绪疗法:张艳说“:我感觉宿舍的人都看不起我, 对我很冷谈, 疏远我。”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想, 她说:“因为我成绩一般, 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 她们有的东西我都没有。”心理咨询师指导张艳根据以下模式, 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罗列出来:诱发事件A:宿舍同学手机丢失, 和舍友吵架。不良情绪C:紧张不安, 烦躁。不合理信念B: (1) 成绩不好, 家里经济情况不好, 同学就看不起我; (2) 同学睡觉时打电话是故意气我。布置家庭作业:在纸上列出自己的十个优点, 并大声朗读和领会;反复训练, 每天2~3次达到放松。第三次到第四次咨询:目的:进一步巩固重建认知结果和放松训练;对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的争论, 并使用“黄金法则”, 帮助其建立一个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法:“产婆术”辩论技术。家庭作业反馈:张艳说没找到自己很多优点, 问父母和同学后知道了一些, 大声朗读后发现“原来我也有这么多优点和价值”。过程: (1) 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2) 帮助救助者放弃不合理信念, 树立合理信念。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进行自我不合理信念辩论, 进行一些与他人交往的人际能力练习, 如面带微笑, 遇到老师同学主动打招呼。

3.巩固与结束阶段 (第五次至第六次咨询) 。目的:检查咨询结果, 巩固咨询效果, 强化新的观念, 从而使求助者能灵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帮助其成长。方法:暗示法。过程: (1) 对前几次咨询进行总结, 并总结她的认知过程与行为的改变对自己和同学有何影响。 (2) 强化求助者的积极自我暗示:建议每天早上起床后对面镜子微笑一分钟, 在心里默念“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遍。 (3) 建议求助者学习和模仿社交技巧和方法, 提高社交技能。 (4) 施测:SAS、SDS, 并与咨询前对照。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回到宿舍不再紧张, 跟舍友相处氛围缓和了许多, 不再感到她们都在针对我, 比以前更开心了。

2.他人评估。父母老师同学反映, 张艳能够按时上课, 和同学正常交往, 在宿舍能主动和同学打招呼。

3.心理测验复测。 (1) SAS:粗分40分, 标准分50, 无焦虑。 (2) SDS:粗分36分, 标准分45, 无抑郁。

4.咨询师的评估。后续回访中发现本次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艳的恐惧情绪得到消除, 提升自信心和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 咨询过程能较完整的组织。张艳及其家长认为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和老师交往, 提出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 并与咨询师就长期咨询方案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三级) [C].民族出版社, 2011, (6) :22, 68, 240.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C].民族出版社, 2011, (6) :38.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 篇11

关键词:休学;大学生;自卑;心理干预

网瘾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部分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休学。网络是一种媒介,人通过网络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就感,然而,心灵的残缺才是沉迷网络的幕后推手。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由此引起的网瘾问题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受到了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广泛

重视。

一、个案介绍

张某,性格内向,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友情的缺乏,学业的压力,他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开始沉迷游戏。班主任的劝说和同学的开导,没有让张某找回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管束,他选择继续沉迷在游戏世界里,最后期末成绩多门不及格,未能达到学校的最低学分要求,在大二上学期被迫办理了

休学。

复学后,张某虽然有意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但仍喜欢长时间待在宿舍,很少与人交往,仍没有学习热情。班主任和班内的同学都反映张某对人态度冷淡。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不爱学习,沉迷网络的原因可能来自学生本人,也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来说,张某沉迷网络、缺乏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和学习的压力

父亲的期望和自我的要求过高,使张某经常为今后的毕业和就业感到焦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父亲年迈体衰,母亲早逝,张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他就读的是化工专业,在初高中阶段他都喜欢学习化学,成绩不错,但来到大学,化学的学习任务较重,知识点多,他适应能力差,跟不上课程进度,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从小缺乏家庭关爱,心理曾受母亲离世的打击,张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总是采取沉默、冷淡、保守的态度,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与张某建立可信任的关系时,我发现其实他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对自己有深刻的思考,学习能力正常,但对别人和对自己都缺乏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有时候张某会因为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而耿耿于怀,并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张某的朋友非常少,在人际关系和群体活动中难以找到乐趣。在有限的成长环境中,张某的爱与归属和乐趣等心理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3.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乐趣和归属的需求

在没有爱的现实环境下,人会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寻找被认可、被接受的网络环境。在网络世界中,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可以选择角色,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获得成就感,所以得到了很多心灵空虚的大学生的青睐。

三、辅导策略

辅导员通过询问、观察和分析,认为张某的自卑心理是网瘾问题的主要成因,运用现实治疗法对张某进行辅导。现实治疗法倡导者格拉塞(William Glasser)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可能因为未能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和缺乏成功的自我认同,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

现实疗法中的选择理论可以用来作为网络成瘾的康复方法。从现实治疗法的观点看,张某的部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他选择上网打游戏的行为来尝试满足需要。根据分析,辅导员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一般会把值得信任的老师作为认识自我的媒介,正面的师生关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为了增进信任,辅导员主动约谈了张某,选择舒适的办公室,跟他单独聊天。在第一次谈话中,辅导员关心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以倾听为主,引导他谈论了他的家庭和对自己的看法。他诉说完自己的焦虑后,心情得到舒缓,并表示会配合做好后期的辅导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后期辅导的重要基础。

2.改变思考方向,培养自信心

张某觉得自己的外貌不佳,能力差,还觉得别的同学经常看不起自己。辅导员针对张某的看法,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果断的思想取代自我贬低的思考方式。谁敢说自己从没取笑过别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同学的玩笑并不能说明美与丑。如果外表不美,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所以既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也要学会保持宽容,这样才能收获友谊。

3.订立契约,树立目标

张某沉迷网络游戏多数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寻找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课,他也会放弃游戏,认真上课。辅导员与张某讨论了目前的行为和生活,协助他明白如何为自己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张某对自己的将来感到焦虑,辅导员根据他对化学的兴趣,向他讲解了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帮助他确立职业目标,探讨为了达到目标,他目前还有待提升的能力。根据目标,要求张某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以契约的形式写下达到目标的每月计划、方法、步骤,鼓励他依照契约行事,并定期检讨进度。订立契约和目标的方法可以让张某明确奋斗方向,清楚自己的承诺,契约以文字形式记录使他能严肃对待,激发实行的动力。

4.交际能力训练,体验成就感

为了提升他的自信,辅导员首先需要帮助他提升交际能力,慢慢寻求成就感。征得他同意后,辅导员决定安排张某每周2次到辅导员办公室担任助理,帮助处理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文件、发放通知等,借此机会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肯定和为他人服务,使他能亲身体验到成就感。

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网瘾问题严重时会阻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更多方面的关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老师,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对网瘾学生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任

务,除了以现实治疗法辅导,还要配以人本治疗,根据被辅导者的身心变化调整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贺金波,黎少游.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现实治疗和选择理论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2]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点滴 篇12

(一) 人口学资料

“男”, 大二女生, “男”是受访者自己取的名字, 认为自己并不比男生差。男经历了一场网恋风波, 网络男友提出和她分手, 而且最亲的亲人也相继去世。她很绝望, 多次表露出自杀的倾向, 并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她表示厌倦了学校的集体生活, 执意要搬出校外住宿, 系里不允许, 就以死相威胁。

(二) 个人成长史

男, 从小父母离异, 和母亲一起生活, 与父亲再无联系, 后来母亲再婚, 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 对受访者要求多, 给予的精神关怀很少, 母女二人几乎没有沟通。她从十岁左右就住在姥姥家, 但是姥姥、姥爷的偏爱让那些同在姥姥家的表兄弟、姐妹很不平衡, 总是对其进行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 成了被排挤的对象。可是, 这两位最爱她的亲人也于今年春天相继去世。上高中时, 男住校, 通过网络认识了W, W在北京打工, 二人通过网聊产生了感情, 男对其依赖较深, 并深深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当男认为自己找到幸福时, W通知她自己有了喜欢的女生并打算结婚。这对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打击。

二、受访者问题分析

从小经历的父母离异、父亲的抛弃和母亲的再婚及兄弟姐妹的欺辱, 给男的童年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幼小的心灵不再相信人性, 信任感和安全感没能在合适的年龄段建立起来。男从小在孤独和冷漠中长大, 导致了她不善交际、悲观孤僻, 同时也养成了她倔强、自立、早熟的性格。当她认为自己抓到了救命稻草W的时候, 却被无情的抛弃, 如同当年父亲的绝情一样。姥姥、姥爷的相继去世更是雪上加霜。男的信念和精神支撑在短时间内陆续崩塌。一直维持她生存勇气和给予她关爱的三个人同时从她的生活中消失。孤立、无助的感觉让男不知所措, 甚至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在和男的交谈中, 发现其倔强、要强、不能容忍被忽视、并有一定的强迫主义倾向。她自知力、逻辑思维正常, 擅于表达, 所以我们的沟通还算是比较顺利。

笔者总结了一下, 男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种:

1.亲情问题:姥姥姥爷的逝去, 其不愿意接受现实。与母亲关系紧张, 尤其憎恨父亲、疏远母亲, 对现有的亲情意识很淡薄。

2.情感问题:对于网恋男友的背叛, 一时难以接受, 报复心理较重。

3.人际关系问题:与舍友关系冷淡, 想逃离学校这个大环境, 一个人生活。

三、访谈和干预过程

(一) 访谈关系的建立

在访谈中, 男时刻表现出怀疑和戒备的心理, 对此笔者以非指示性的、热情尊重的和有帮助的语言与男交流。表达了对男的理解和同情, 引起她的共情并博取了她的信任。男不相信除了姥姥、姥爷, 谁还会真心帮助和关心她, 甚至愿意听她述说自己的“不幸人生”。男虽然很倔强, 甚至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很叛逆、很顽固、无可救药。但是在谈话中可以看得出来她是比较通情达理的, 笔者的真诚和关心使她从阻抗、拒绝咨询转变成自愿的打开话匣。她需要的是遇上一个真正能够明白她的心情和理解她的感受的人, 她才愿意把心里的不快和痛苦宣泄出来。

(二) 干预过程

取得男的信任后, 待其情绪稳定, 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制定行动计划。

1. 针对与母亲关系冷淡的问题, 建议受访者换位思考, 并主动做些事情弥补亲情。

在于目前的关系上, 让男认识到, 母亲的离异、再婚以及对她精神上的漠不关心都不是母亲有意而为之, 家长所做的很多儿女眼中的“错误”事件都是迫于无奈或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的处境, 其实母亲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也是“受害者”, 同样需要关心和理解。受访者完全站在了自身的角度, 认为父亲母亲以及全世界都对不起她, 所以她拒绝外界的所有关心和帮助, 憎恨所有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极端认知。

在与男的交谈中, 她逐步客观冷静的看待了与母亲的亲情关系, 但她表示若要和母亲重新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还需要很长时间, 但她表示愿意尝试。

2. 针对她与网恋男友的感情, 从深层挖掘其人格中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让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并正确看待网恋以及这段恋情的失败。

受访者一度生活在不安定和不自信当中, 一系列的负性事件使其对生活和人生失去了信心, 姥姥的关爱使她幼小的心灵找到了一丝依靠和慰籍, 网恋男友的关心和在乎让她找到了价值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相继失去时, 她想抓住依靠、寻找幸福的愿望又一次破灭。

从受访者最初的恋爱动机来看, 她只是在孤寂无助中找到了安慰并紧紧抓住, 不管她们的感情是否为爱情, 她都把其看得很重, 而且报以孤注一掷的心态, 她冷漠外壳下的孤独和脆弱的心灵是需要人时刻来呵护的。这种脆弱、敏感和过强的动机都是爱情的禁忌。

鉴于以上考虑, 建议受访者尽管是对方背叛了自己, 也不防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通过笔者的分析帮助和其自身的思考, 让其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引导她对待失恋要理性和洒脱一点, 用纠缠和报复的心态对待网恋男友是小孩子的行为, 是不理智的, 这与她一贯理性的思维不符。对其进行这样的积极心理诱导和暗示, 渐渐她已经能够接受这一事实, 并愿意坦然面对。

3. 针对姥姥、姥爷的去世, 让其尽情宣泄, 并给与精神支持和积极鼓励。

姥姥、姥爷的去世是让她最心疼的一件事, 男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姥姥姥爷省吃俭用, 有病没钱看医生。这些都对她触动很深, 她曾立志要加倍努力, 日后经济独立时, 一定要让姥姥、姥爷过上舒适的生活, 而这一切将不会再有机会。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是令男最难过的。

对此, 笔者首先肯定了男的“孝顺、知恩图报”的宝贵品质。建议其站在姥姥姥爷的立场看问题, 她们对男的关心爱护只是希望她快乐幸福成长, 并有一天能够独立, 照顾好自己, 并没有奢望男加倍偿还给她们。姥姥带着不舍离开了, 如果在天有灵, 她依然希望男能快乐幸福, 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而且为了报答姥姥的辛苦培育, 她就应该化悲痛为力量, 做出好成绩, 这样也不枉费姥姥对她的付出和期望, 在后续的的干预中与男共同制订了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

4. 针对受访者与同学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 对其进行认知矫正并辅以行为疗法, 让其在实际行动中走出自我, 走进人际。

受访者自我防御过强, 说到底还是安全感缺失, 自卑恐惧在作祟。一再的被抛弃, 被忽视, 已经让她对人际失去了信心。有姥姥、姥爷的关怀, 网恋男友的呵护, 男躲进了避风港湾, 再也不愿出来迎接风浪, 害怕再度受到伤害, 同时也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的社会支持系统仅限于这三人, 交际范围也只有这狭窄的可怜的三人圈子。渐渐的她已经失去了与人沟通交流的勇气、耐心、信心和能力。这对她的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在三者同时从生命里消失的那一刻, 男的危机感达到顶峰, 并无力招架, 所以, 她选择逃避、否认、压抑、反向甚至自杀的方式应对危机。

鉴于以上这些, 让男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让其领会到社会交际和支持脉络的重要性, 此时她搬出学校又是一种逃避, 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其发展的。建议其打开心扉, 接纳外事外物和周围的人群, 并通过实践打开人脉, 拓展交际范围, 扩大支持系统。

5. 鼓励男积极挖掘自身优势, 树立自信心, 提升自身价值感和压弹能力。

男的表达能力很强, 且思维敏捷、思路清晰, 语言功底很棒。这是我在交谈中发现的, 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建议其发挥特长, 积极表现自我, 让别人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 以实际行动赢得她人的尊重和重视。并建议其多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自我, 接触不同人群, 学会客观实际、冷静理性的看待世界和人性。锻炼出敢于直视人生、面对现实的勇气。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压弹能力。

四、干预效果评估

在整个危机干预的过程中, 笔者时刻注意评定男的状况。在倾听、保证安全和给予支持的阶段, 主动与男接触。主动程度根据男的能动性而定。如果男缺乏能动性, 我会采取指导性的方式;如果她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 我会采取合作的方式;如果她能动性很好, 我则采取非指导性方式。围绕男的境遇不断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让其集中在她想做什么, 她能做什么, 然后再重点放在应付方式上, 尽可能让其想到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应付方式可以采纳, 并助其选择一种最切实有帮助的方法。男也意识到自身有一些性格因素有待改进和完善。

男在笔者的多次干预下, 度过了眼前的危机, 树立了生活的勇气, 并试图与同学老师交往, 也没再提出过搬出校外住宿。后来据辅导员及班干部反映, 男的情况逐步好转。在今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我的心灵故事”征稿活动中, 男积极主动投稿, 文笔很好, 其特长得以发挥。在演讲比赛中, 她获得冠军。每次在校园里遇见她, 她都会报以微笑, 从开始对我的无称谓 (阻抗) , 到称我为老师, 到最后叫我姐姐, 我知道我取得了她的信赖, 一朵美丽的奇葩诞生了。

参考文献

[1]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医学教学的探索下一篇:治疗建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