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2024-08-26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精选9篇)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篇1

打开心窗 携手健康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自卑心理对个体的生活、学习、交际产生重要的影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在生活学习上。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生活。父母、老师应当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所在,对症下药找到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法为例,从个体、家庭、学校三个。这次,针对我们班一个自卑的小女孩,层面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改变形象法、发挥长处法、降低追求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基本情况

一、个案分析

胡飞飞是我们二(2)班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孩子,她平时的表现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安静。自开学以来,每天来“告状”的孩子络绎不绝,但是从没有学生来说她的不是,也从没听见他来告诉我别人的不是。她上课从不举手,但也从不违反纪律,甚至没见她在上课做过小动作,两手叠放的姿势能保持整整四十分钟,这对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课后则一个人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愿加入到其他同学 当中,这完全不符合一个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最让人心疼的是,每每在路上与我相遇,其他学生都是开心地大喊:“老师好!”在刚入学不久的他们看来能和老师碰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她却是远远地看见我就把头低下,远远的走开,我主动和她打招呼,她也只是低着头很小声地回答我一声。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还来得及和她交流,她早已泪流满面。我发现这个孩子不是单纯的内向,除了胆怯,更甚的是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1、个人因素: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性化、客观化 ,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受小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很难使他们避免产生偏激的一面,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客观条件或者其它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时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 ,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飞飞不仅个子比较小,说话也很小声,在平时课堂中,如果提问到她发,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总是先看到眼泪夺眶而出,然后轻声细语的回答问题,如果其他孩子说听不到,她就直接趴在桌子上哭起来,每每得不到同学们的肯定,再加上长期害怕奶奶责怪而失去这份爱,都在他那小小的心房中压成了一些重量,所以,即使即使有时不 2 用叮嘱她,她总会乖乖地坐在位子上,并且表现出一副郁郁寡欢、自卑沉默的样子。她的这些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

2、家庭因素:自从发现孩子存在自卑心理后,我曾主动联系过孩子的爸爸,希望能找出问题的突破口,但爸爸并没能把家庭的事告知我。在一次偶然中,孩子的姑妈主动给我打了一次电话,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飞飞是家里的二女儿,妈妈长期在外,跟爸爸的感情一直处在僵硬的状态,爸爸也在外地做工,因此,一直以来,都是70多岁的奶奶来照顾,孩子从小就跟着奶奶,奶奶人老了,平时放学或周末都是在家里,孩子从来没得出去玩,与其他小孩没有过交集,再加上孩子一直由奶奶一个人照顾,奶奶已经成为孩子的全部,所以孩子很害怕奶奶生气就不要自己,所以不敢惹大人生气,表现得很乖。以至于来到学校,也有同样地表现,害怕表现不好就会被批评,再加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在同学面前比较自卑,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 ,对自己毫无信心。

3、环境因素

飞飞平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这个班集体。这些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而且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情到我这里来“告状”,对于与同学相处,正处于学习阶段,没有人发现有个小小的小女孩每天都低着头不敢和他们说话。虽然大部分孩子喜欢主动与人交流,但如果一旦这个学生不愿搭理,他们便理解为这是不友好的表现,马上去找其他愿意 3 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也是受到了儿童认识能力的限制。长此以往,她会离这个群体越来越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她的自卑心理。

二、辅导策略

自卑与自信都是后天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是可以改变的。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们的自卑常常是依赖性的或临时性的。但如果不注意在教育中克服,就会转化为性格的一部分。这时候,人或者被自卑所压倒,成为人生彻底的失败者;或者彻底反抗自卑从而产生不理智的、极端的、破坏性的行为。不论其往哪一个方向发展,都会加剧个人的心理冲突,失掉自己的幸福,有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作为飞飞的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是我的责任,并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针对他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密切联系家长, 互相了解家校情况, 及时调整教育措施。(1)、与家长交流,给孩子填补空缺的爱。

飞飞平时在家里,唯一可以相陪伴的就是奶奶,奶奶已经成为孩子的全部,奶奶说的话不敢违背,因为害怕奶奶生气,奶奶叫做得事,不敢不去做,因为怕奶奶扔下自己。她为了讨好自己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必须小心翼翼的去做每件事。再加上孩子平时很少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几乎都是关在家里。在学校里,只能孤孤单单在位置上发呆。以至于孩子的心理几没法放开的去接触一切新事物。在我看来,飞飞的自卑心理源于家长没能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主要有以下三点:

1、忽视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失去和其他孩子相处的机会,使她变得软弱、自卑,缺乏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与需求。有此特质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较被动、畏缩、缺乏创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

2、不能给孩子成长上的关爱,不能陪伴孩子,不能跟孩子面对孩子每次遇到的困难,不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孩子的鼓励,导致她某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伙伴,从而自我价值感偏低,遇事畏缩。

3、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孩子成长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因此,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导致自卑的心理。(2)与家长沟通,学会智爱。

智爱是一种全面的关爱,尤其侧重对孩子心灵的关照。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一同商定,认为父母过少的关心,导致孩子的自卑感,就必须把握三条原则:1.多陪伴孩子,即使没在身边,至少电话保持问候孩子,关心孩子的点点滴滴,保持跟老师联系,观察和注意到孩子的情绪;

2、让奶奶尽量带孩子到小区下,与其他孩子相处,放手让孩子去跟每个人相处,孩子都有自我意识,有强烈的“自己来”的欲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尽量给他们更多自我尝试的机会。如此,他们就会获得更多自我成长的能量,发展得更好。3.在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成为他的依靠。当孩子的能力达不到时,我们需要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让她感受到得到支持和被肯定的感觉。

作为家长关心孩子,不仅要关照孩子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应该关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在爱的陪伴下成长,帮助孩子树立信心,自己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2.运用各种方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平常的课堂上,我侧重训练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大方的回答问题,对表现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很多次我都会让小奖模仿表现好的同学,每次有一点进步,就对他大加赞赏。另外,在课堂中,我注意对飞飞的关照,表扬的方式变多样,意在引导她能改掉以前不自信的各种姿态,养成健康的、阳光的、被人认可的形象。从而改变她的心态。(2)、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我发现飞飞在画画的时候,可谓是聚精会神,神采奕奕。鉴于此,我在班里发起了一个班级书画比赛,特意给小奖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评委成员由班队委员组成,秉持着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判。飞飞以98分的成绩荣居榜首,这让全班同学对小奖刮目相看,飞飞自己也是兴奋不已。打铁需趁热,接着我召开了一次《找优点》主题班会。在发现别人优点的这个环节,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飞飞画画最厉害了!”飞飞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以爱育爱,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让世界变得温暖,所以,无论在学习上或在生活上,我关心孩子的一言一行,只要她稍有一点进步,我就大力的鼓励她,记得又一次,我要求孩子们交一张全家照,我知道飞飞她没有,我就让孩子们帮我和她拍一张,最后还贴在了班级的集体相册上,每次她走过去看相片,我总能看到她开心的笑。还有一次做手工作业,因为都是带回家跟父母做的,我知道到飞飞的奶奶不会做,放学后我特意让孩子留下来,和她一起完成手工作业,她喜笑颜开。

三、辅导效果

经过辅导,飞飞变得开朗活泼,喜欢跟同学们相处,课堂上常常有她清脆的回答声,我也越来越频繁地看到玩耍的孩子中多了一个小小的身影,那抬起头来脸上所洋溢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我:她不再是一只离群的孤雁。作为班主任,我倍感欣慰。

吕玉乔

2012年12月2日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篇2

自卑心理意识是非常常见的心理学术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自卑心理意识的形成受到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思维方式及生理状态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自卑心理意识的人往往强化环境和外力的作用,夸大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弱化自身的信息系统,消极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以致丧失信心,悲观失望。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接到这样的个案,在一次次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的自卑心态渐渐得到了改善。

小红,女,18岁,学生。小红在心理健康中心组织的人格测试中抑郁、人际交往障碍这几项分值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把她列入了访谈名单。

第一次来心理咨询室时,小红是由辅导员带来的。她的头发很长,松松地扎着马尾,发梢快到膝盖。个子不高,微微有些发胖。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小红在家中是长女,还有一个小两岁的妹妹。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话不多,生气时会很凶。母亲的脾气较为暴躁,父母在家经常吵架。小红认为自己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人,父母不爱自己,和妹妹也没有什么话题。没有什么朋友,别人都爱取笑她。我观察到小红在讲述时发音比较含糊,而且语速较快,要用心听才能听清她的话。而且谈话的时候她刻意地回避我的目光,眼睛总是看着自己的脚。谈到对自我的评价时,她给自己的都是负面的评语。

通过这次的咨询,我感受到小红有着较深的自卑感。自卑心理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严重地影响工作和学习。小红目前的心理,很明显地表现出对自己评价过低,不认同自己。

造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不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 生理素质

在中学时,很多学生一心投入到学习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对自己的生理素质方面关注得比较少,但进入大学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对自己的生理素质在乎起来,还有一部分生理素质欠佳的学生,或者认为自己没有高大的身材、潇洒的体态;或者认为自己没有美丽的外表,时尚的衣着,在与同性或者异性的交往中,没有别的同学受人关注,受人欢迎,因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 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家庭出身、生活环境、专业等。有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山区或者偏远的省区,与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比较起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服饰不那么时髦,自己的口音带有浓重的乡音,被同学取笑几次之后,他们渐渐开始失去自信,消极地评价自己,总感到“见人矮三分”,从而自卑。除此之外,专业的不理想也是产生自卑的原因之一。现今大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好大学不如好专业”,可见他们很在乎专业的好坏。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科学可谓是日新月异,很多学科不断兴起,在这些领域就需要大量人才,如果有幸被这些专业录取,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干劲、有信心。但与此相反,有些专业的人员在大城市、好单位已达到饱和状态,同学毕业之后只有到偏远的乡村;或者有些专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将来工作的艰巨性,学生毕业后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成为大家眼中的“蓝领”,从而产生自卑感。

(三) 自身能力

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主要反映在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在学习能力方面,由于入校时学生间就存在着差距,入校分数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分,因此,这一部分分数低的同学进校后学习就有吃力感,他们的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进而自卑、灰心。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没有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将中学时的学习方法用于大学,认为中学时都能轻松地考出好成绩从而对大学的学习不重视,一旦有一门功课补考,自尊和自信就受到打击,从而全盘否定自己,产生自卑。

(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两个部分,使他们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即通过修正理想自我或改变现实自我来使两者协调统一。但与中学生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较低,即大学生对现实中的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因此,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与丧失达到理想自我的信心的自卑情绪。

(五)社会环境的不当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己的认识或判定与外部社会环境对他的态度或判定紧密相关。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受到老师、辅导员的消极评价或周围同学的疏远冷淡,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他就容易产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的想法,进而产生自卑感。

(六)气质与性格

研究表明,自卑的形成与气质、性格有关,抑郁型气质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较强,对事物带来的后果有扩散趋向,而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当遭受挫折后,他们倾向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缺陷,思维分析指向内心。所以这类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七)童年经历

外界环境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是在人的童年,心理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人的童年时期的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个情结也主要在童年期产生。有些大学生在童年时由于某一事件而遭父母打骂或同伴嘲笑、讥讽,久而久之便产生很深的自卑感并植入人格中,以至成人后依然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来。

第二次的咨询,我了解了小红自卑的主要原因。

小红在上次约定的时间里按时来了。刚来时看起来比较拘束,有点不好意思,她问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谈,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她。她从自己的童年经历开始讲述。她从小就不活泼,见了人也不好意思叫,家里人觉得她很不懂事,嘴巴不甜。大人问她话,她也很少回答,所以大家也不太和她说话。高中时,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姨妈到她家来,妹妹叫了姨妈,但是她没有叫,姨妈叫她时她没听见,姨妈非常生气,开始大骂她,说她“没有家教,一天到晚垮着张脸,像个丧门星,又爱哭,有事没事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眼泪……”小红在讲述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又开始流眼泪。

小红的自卑与她的家庭氛围及往年的一段经历有关,她成长在一个缺乏关注的环境中,性格内向,缺乏自我认同感。生理素质、童年经历、气质与性格、自身能力等因素都与她的自卑感紧密相关。要帮助她消除这种自卑感,我认为首先她要学会肯定自己。

这次,我和小红一起做了一个游戏:我们先在白纸上分别写出自己的缺点,然后交换白纸,将对方的某一项缺点都变成她的优点。在写缺点的时候,她几乎没加思考就写出了很长一串,包括:小性子、多愁善感、爱哭、冲动、没有吸引力。我也写下了自己的一些缺点:优柔寡断、冲动、做事磨蹭、缺少计划性……

拿到我帮她修改的那张纸时,她看得很仔细。我写的是:小性子———对人真诚;多愁善感———情感细腻;爱哭———能为自己找情绪发泄的渠道;冲动———有热心。她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当我拿到她帮我修改的那张纸时,她把我的缺点都转变成了优点:做事谨慎、磊落豪爽、慢工出细活、心态好……

通过这个游戏,她觉得自己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每一个缺点都可以是一个可爱的优点。她想自己也许并不是像自己所想的那样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狗不理”。

走的时候,我向她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尝试着换个发型,把头发剪短。

在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人首先要学会改变认知。从认知上来说,首先,人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故我有价值!”自己身上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独有的。

我建议小红从外在上做一些改变,通过外表训练让自己找到自信的感觉。我要求她在走路的时候改变那种低头垂肩的走路姿态,行走时抬头、挺胸,步子迈得有弹性,因为懒惰的姿势和缓慢步伐,能滋长人的消极思想;而改变走路的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态。在与人进行交谈的时候,语速适当地慢一点,抬起双眼,眼神正视别人,把自己的诚实和自信表露出来。通过外表和行为的一些练习,她试着尽量让自己从外在上给别人一种自信的感觉,进而增加自信。

这次,小红来的时候看起来精神了很多,她的头发剪短了一些,刚洗了头,微湿的头发披在肩膀上。我问她这个星期心情怎样?她微笑着说这个星期她开始和寝室里的同学讲话了。还有,她觉得自己当时刚剪完头发那一刻,镜子里的自己的脸好像看起来亮了很多。寝室里的同学也告诉她,大家并不是讨厌她,只是她平时表现得不太合群,不知道怎么和她交往。现在她先迈出了第一步,大家也很热情地接纳了她。从寝室同学对她的评价上,她知道自己原来并不是那么差。

从小红第一次来咨询室到现在,已经过去大半个学期了。她这次过来时,明显看起来开朗了很多。谈话时她的频率相应慢了些,吐词和以前相比清晰了很多,在班上已经有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我问了问这学期她给家里打过几次电话。她低着头,过了一会儿,说:“就是开学第一个星期我给家里打了一次电话,告诉他们我安顿好了。”“想他们吗?”“不想,我想他们一定也不想我。”

咨询室里很安静,我让她闭上眼睛,然后我给她选了一段萨克斯曲子,凯丽金的“回家”,曲调很悠扬。她闭着眼静静地听着,我要求她在听曲子的时候在头脑中勾画爸爸妈妈的样子。听着听着,有眼泪从她眼角滑出,曲子结束时她泪流满面。她跟我说:“我好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我的爸爸妈妈了,刚开始想他们的脸庞时,我竟然觉得很模糊。再往下想,原来我爸爸的额头上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皱纹,他的背也弯下去了,好像就只有那么一件旧衣服,冬天手上总是裂着口子,一定很疼。我妈妈很节约,每次做了好吃的,她总是忙来忙去最后一个才上桌,我想她是在省给我和妹妹吃吧……其实,我心里很想他们的。我很爱他们,只是我从来没有让他们感觉到。”

我很高兴她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相信她能找到一个好的调整方式。马上就要放寒假了,她离回家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小红的个案到这里基本上可以结束了,我从这个个案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心理咨询者在克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学生个体方面的努力,还需要根据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自卑的学生需要得到周围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教师要在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殷切的希望,促使其进步,以显示其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恢复积极的自我形象。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认识到当前大学生自卑心理带来的严重危害,找到产生自卑心理的诸多因素,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有效引导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进而营造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从一个心理咨询案例着手, 逐步分析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找出矫治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篇3

关键词:休学;大学生;自卑;心理干预

网瘾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部分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休学。网络是一种媒介,人通过网络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就感,然而,心灵的残缺才是沉迷网络的幕后推手。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很常见,由此引起的网瘾问题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受到了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广泛

重视。

一、个案介绍

张某,性格内向,刚入学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友情的缺乏,学业的压力,他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开始沉迷游戏。班主任的劝说和同学的开导,没有让张某找回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由于缺少了家庭的管束,他选择继续沉迷在游戏世界里,最后期末成绩多门不及格,未能达到学校的最低学分要求,在大二上学期被迫办理了

休学。

复学后,张某虽然有意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但仍喜欢长时间待在宿舍,很少与人交往,仍没有学习热情。班主任和班内的同学都反映张某对人态度冷淡。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不爱学习,沉迷网络的原因可能来自学生本人,也可能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综合来说,张某沉迷网络、缺乏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庭和学习的压力

父亲的期望和自我的要求过高,使张某经常为今后的毕业和就业感到焦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父亲年迈体衰,母亲早逝,张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他就读的是化工专业,在初高中阶段他都喜欢学习化学,成绩不错,但来到大学,化学的学习任务较重,知识点多,他适应能力差,跟不上课程进度,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自卑心理

由于从小缺乏家庭关爱,心理曾受母亲离世的打击,张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总是采取沉默、冷淡、保守的态度,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与张某建立可信任的关系时,我发现其实他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对自己有深刻的思考,学习能力正常,但对别人和对自己都缺乏信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未来。有时候张某会因为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而耿耿于怀,并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张某的朋友非常少,在人际关系和群体活动中难以找到乐趣。在有限的成长环境中,张某的爱与归属和乐趣等心理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

3.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对乐趣和归属的需求

在没有爱的现实环境下,人会转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寻找爱,寻找被认可、被接受的网络环境。在网络世界中,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可以选择角色,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惩罚,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更容易追求到虚拟的成功,获得成就感,所以得到了很多心灵空虚的大学生的青睐。

三、辅导策略

辅导员通过询问、观察和分析,认为张某的自卑心理是网瘾问题的主要成因,运用现实治疗法对张某进行辅导。现实治疗法倡导者格拉塞(William Glasser)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所以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在成长过程中,个人可能因为未能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和缺乏成功的自我认同,从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和行为。

现实疗法中的选择理论可以用来作为网络成瘾的康复方法。从现实治疗法的观点看,张某的部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所以他选择上网打游戏的行为来尝试满足需要。根据分析,辅导员采取了以下的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一般会把值得信任的老师作为认识自我的媒介,正面的师生关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为了增进信任,辅导员主动约谈了张某,选择舒适的办公室,跟他单独聊天。在第一次谈话中,辅导员关心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以倾听为主,引导他谈论了他的家庭和对自己的看法。他诉说完自己的焦虑后,心情得到舒缓,并表示会配合做好后期的辅导工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后期辅导的重要基础。

2.改变思考方向,培养自信心

张某觉得自己的外貌不佳,能力差,还觉得别的同学经常看不起自己。辅导员针对张某的看法,教导他学会换位思考,以积极果断的思想取代自我贬低的思考方式。谁敢说自己从没取笑过别人,每个人的眼光不同,同学的玩笑并不能说明美与丑。如果外表不美,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所以既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也要学会保持宽容,这样才能收获友谊。

3.订立契约,树立目标

张某沉迷网络游戏多数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寻找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课,他也会放弃游戏,认真上课。辅导员与张某讨论了目前的行为和生活,协助他明白如何为自己选择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张某对自己的将来感到焦虑,辅导员根据他对化学的兴趣,向他讲解了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帮助他确立职业目标,探讨为了达到目标,他目前还有待提升的能力。根据目标,要求张某设计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并以契约的形式写下达到目标的每月计划、方法、步骤,鼓励他依照契约行事,并定期检讨进度。订立契约和目标的方法可以让张某明确奋斗方向,清楚自己的承诺,契约以文字形式记录使他能严肃对待,激发实行的动力。

4.交际能力训练,体验成就感

为了提升他的自信,辅导员首先需要帮助他提升交际能力,慢慢寻求成就感。征得他同意后,辅导员决定安排张某每周2次到辅导员办公室担任助理,帮助处理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文件、发放通知等,借此机会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肯定和为他人服务,使他能亲身体验到成就感。

由自卑心理引发的网瘾问题严重时会阻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需要更多方面的关注,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老师,应给与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对网瘾学生的治疗是一项长期的任

务,除了以现实治疗法辅导,还要配以人本治疗,根据被辅导者的身心变化调整辅导策略。

参考文献:

[1]贺金波,黎少游.一种基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现实治疗和选择理论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

[2]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作者单位 五邑大学)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篇4

自卑心理是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它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卑心理不仅给大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痛苦,影响学业及发展前途,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增强其调适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处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

因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环境等方面遇到挫折而形成自卑心理,最终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据王建香教授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九十年代上升到25%,今年以来已达到30%。目前,因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患病总人数的3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疾病。而在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因强烈的自卑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的现象比较突出。据内蒙古财经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的《大学生UPI人格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缺乏自信心”的占有心理问题学生的37.96%;选择“感到自卑”的占有心理问题学生的23.27%,。这两个选项均反映出在大学生中所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因个体差异、形式各异,主要有自我评价过低、回避行为、性格怪异、人际关系障碍等方面。

(一)自我评价过低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活和心理特征的判断[1]。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又总是对他持否定的评价,因而,产生一种强烈的与丧失信心相关联的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己轻视自己,不敢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既使遇到侵害也逆来顺受,采取逃避行为,过于敏感、处处退缩、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甚至别人的一句无意的话也会深深伤及自己的心灵。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别人都比自己强,比自己优秀。而自己在哪一方面都不如他人,甚至常常处于消极的状态之中。

(二)回避行为

大学生由于自卑而采取回避的方式与别人交往,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说话犹豫、思前顾后、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胆量和气魄,在公共场合拘谨,不善于自我表现,形成了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性格。如有的同学说:“我脸上有几块疤,最怕与别人交往,特别怕碰到陌生人,连走路都不敢抬头。”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不积极进取,才华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参加集体活动,以逃避别人的评价与批评,游离于班级,集体之外,独来独往。

(三)性格怪异

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抗拒自卑心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不切实际的吹嘘或炫耀自己的优点或长处,给人一种明显的“矫饰”感觉[2]。如有的同学明明不擅长于某项活动自卑于这方面的能力,却以对该活动不感兴趣,甚至是鄙视的态度来矫饰。对异性也一样,心理明明知道自己配不上对方,却用看不起对方的态度来挖苦对方。有时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轻视、贬低同学和老师的倾向,表现出表里不一的自大傲慢,这也是自卑的特殊表现,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另一种形式,以达到某种心理平衡。

(四)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适应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心理、情绪、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在交往中,因惧怕出丑、受挫或遭他人耻笑,缺乏自信,自惭形秽,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有意识的运用一些交往方法,常将交往的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3]。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不敢与人正常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征特别在乎,如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加之个人早期家庭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在文化素养、气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还有一些心理创伤也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包袱。在高中生、大学生、和中年人之间,大学生的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的一致性系数最低,即大学生对实际中的自我评价往往不能满足所期望的理想自我标准[4]。因此,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的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丧失达到理想的自我信心,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如一些大学生常因为做某件事的.成败或不如意而过低评价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认为“我没用了,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

2、人际适应不良

中学时代大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玩伴,有的甚至是几年的同窗好友,平时又有父母、亲朋的特殊照顾,老师不定时的谈心、疏导。但到了大学从各地来的同学重新组成的新班级,汇集在同一宿舍,大家素昧平生,生活习惯、性格甚至方言都各不一样。大学里的老师平时也很少和学生接触,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会和同学们见一次面,有的甚至上了一年的课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认识老师。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又没有找到交新的朋友,就积压在心理,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适应不了,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形成自卑心理。

3、缺乏个人特长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那些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如文娱、体育、写作、演讲等方面有专长的同学,

往往受到别人的羡慕,而在这方面没有特长学习又平平淡淡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多才多艺的强烈自卑感,觉得自己平平庸庸和默默无闻。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客观合理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特别是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就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更加消极的自我暗示。一些自感能力一般又无特长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能歌善舞,有的能写会唱,有的能说会道,就越发感到不如别人,经常处在羡慕和自责的叹息之中。

4、受挫折能力差

受挫能力差是心理素质不佳的表现之一。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大部分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心理素质好,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和冲击抗衡能力强,不容易为自然因素所左右。心理素质差的人则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长期由父母包办一切,很少接触社会、经历挫折,容易形成一种单一的、脆弱的心理,这种心理只能接受顺利和成功,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有时哪怕只是一点点不如意,就难以承受,就会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从此一蹶不振,进而掉进自卑的泥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同的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目前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1)家庭经济因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出生于不同的家庭,各方面的条件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虚荣心,自己却偏偏出生在小城镇或农村,家庭条件不好,感到不如有权有势人家的同学那么出手大方、阔绰,由于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往往为衣着过于简朴、寒酸、言谈举止的乡土气息而自卑。因此,那些家庭经济拮据的和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会较其他同学严重一些。

(2)家庭情感因素: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大学生,以及儿童时受虐待,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大学生,也会造成心理压抑、自卑心理强等不良心理反应。调查发现,幼年时缺乏良性环境的人成年后比其他人更难克服困难环境,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5]。这些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在童年时期遭受太多的冷漠和讽刺,甚至同伴的谩骂、欺负。他们从小就渴望得到别人特别的尊重,有着强烈的自卑感,虽然有着坚强的性格,但内心却极其脆弱。与别人交往时格外小心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秘密,一旦触及他们心灵深处的症结,就会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也是塑造学生性格发展的场所,教师、学生、同伴关系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1)学校、专业不如意

高校有重点和普通之分,专业也有“冷门”和“热门”之分,这样,普通学校的大学生对重点大学的学生,“冷门”专业的学生面对“热门”专业的学生,有一种自叹不如的自卑感。现在很多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文科的不如学理科的,学中文的不如学外文的,学纯粹学问的不如学技术。”填报志愿时都是盲目填热门的专业,导致毕业后这些专业饱和找不到工作。另外,高考时还有许多考生并未按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或招生时有些做了调整,这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专业但调剂也无效,于是就凑合着上,这样也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由此也可能产生自卑感。

(2)教师的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学生的性格,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性格。而权威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权威型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学生更多的服从,对自己绝对的信服,只要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就会采取打击讽刺和压抑学生,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张扬个性、标榜自我、自尊心极强的群体,一旦受到老师的当面批评之后就会感觉自己很没有面子,很丢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进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放任型的老师则对学生视而不管,这也会导致性格活泼开朗的大学生受到欢迎,而那些比较内向的却处处受到冷漠,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认知自我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身体、性格、能力、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整体评价与情感体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建立在不正确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的不接纳。因此,正确的认知自我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客观性。能够客观的认知自我的某个方面,往往是通过多个层面的信息反馈,多次反复印证的结果。任意夸大或贬低某方面个性品质的做法是不客观的。第二,全面性。对自我的认识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自我的多个方面进行客观的认知。盲人摸象式的以偏概全思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思维,都是不全面的。第三,动态性。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自我的动态发展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对自我的认知不能是停滞的。在正确的认知自我的现实基础上,勇于接纳自我,从而能够明确自我定位,为更加深入的认知自我和发展自我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平台。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东方印度心理哲学家奥修认为,比较产生自卑感,比较是由心生,主观态度的变化可以创造或消灭自卑[10]。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消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事物。在事情还没有开始之前,他们就已经给自己预设了许多消极的观念,如“我不行”、“太难了”、“我的表现一定不好”等等。这种消极的心态会限制一个人的潜能,会使人看不到希望,进而激发不出动力,甚至会摧毁人们的信心,使希望泯灭。因此大学生需要学习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例如可以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我能行”、“我做的不错”、“我也可以取得成功”等,这些积极的语言暗示,会进入大脑的潜意识,成为一种积极的能量,帮助我们变得自信,并获得成功。此外,多看到事物背后的积极意义也可以帮助在校的大学生变得自信、乐观。多想想事情好的美的一面,就会增加信心和希望。

(三)利用补偿作用,增强自信

阿德勒认为,自卑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便是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目标。这种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终身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人达到更大的成就。”[7]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即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生理上的这种补偿现象比较明显,如盲人的听觉特别敏锐。心理活动中也有这种类似补偿作用。对于那些因为长相外貌或躯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感的大学生,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强化自己的优势以增强自信,通过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来恢复心理平衡。

(四)丰富知识,扩大眼界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感的有效措施。要克服自卑感,就要使自己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也有知识、有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差。如果大学生能在某一方面让其他同学们羡慕,让自己引以自豪,那么他就会很自然的降低自卑感的产生。相反如果一名大学生知识贫乏、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学生和同学们在一起时,谈什么问题都毫无所知,目瞪口呆,自卑感也就无法克服。

(五)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心理上不可解开的困惑,而通过自身努力又很难解开,这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求心理专家的咨询,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达到自我的平衡。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而有自卑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不要害怕或排斥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时压抑的思想得到宣泄,同时能得到专业老师的积极指导,这有利于恢复心理常态,保持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篇5

一、基本情况 赵紫阳,男,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成绩差,缺乏荣誉感:(1)考试经常不完成试卷。(2)没有荣誉感.(3)课上被老师批评故意抗议引起他人哄笑。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单亲家庭,母亲出走,父亲打工,没人管孩子。

2、家庭教育严重缺乏。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3、父亲的不良习气影响其成长。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① 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

② 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③ 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我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并为孩子做表率。

①帮助其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②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③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培养他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认真记录家庭作业的内容,适当辅导,规定时间按时完成,对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等,并采取一些强化手段,对加速学习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增加适应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3、行为矫正。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学习困难等。

我首先确定要改变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将会导致其学习障碍。重点帮助他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当他认真听讲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或给他一颗小星星。由于对他及时进行奖励,让他感到了愉快和满足,每次上课他都会有所期待,尽量克制自己,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偶尔有分心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在看他,他马上会有所收敛。

②追踪辅导。每两周作一次个别谈话,鼓励他友爱同学、尊重老师、专心读书,协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辅导效果

主要的变化是他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

五、总结

中学生逆反心理个案分析 2 篇6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罗章学性别:男年龄:13岁

(二)个案来源

1.接案原因:案主是东方市第二中学七年级(16)班的一名学生,中考前两个星期,案主出现频繁的旷课现象,有5天时间没来上课。据家长反映,案主一直待在家里不肯上学,家长说什么话他都听不进去,有时候还和他们对着干,家长说不去上课就不要吃饭,案主就3天没和家人吃过饭,只偶尔吃点零食,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看书,不看电视,也不和家长有任何交流,事情发生一周后,家长把情况反映给我,希望我给予一些帮助。

2.接案途径:家长转介

(三)个案背景资料

1.引发或重要的事件:案主所在的班级整体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被学校列为差班,案主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在其他老师眼中,他是个差生。据案主与家长反映,案主不喜欢和班上的同学玩,每天下午放学后经常和别的班朋友出去玩,最近玩的很晚才回来吃饭,家长就批评了他,说他在外面是不是结交了什么猪朋狗友,还怀疑他逃课出去玩,自此5天里,他不愿意上学。

2.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对于案主的这种情况,家长采取了很多方法,包括吓唬案主,不来上学就怎样怎样;耐心教育与劝导的方法。但是上述方法见效甚微。

3.行为表现:案主自尊心极强,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和父母、老师、同学发生冲突、顶撞。

4.人际关系:案主平时在班上对同学说话很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他也不愿与他发生冲突。

5.情绪情况:案主容易情绪化,较冲动、敏感。

6.精神病记录:无。

7.健康状况:良好。

8.经济状况:良好。

9.暴力倾向或虐待记录:无。

10.支持网络(能获得的资源):家庭网络、学校、朋辈等。

(四)问题分析 逆反心理表现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逆反心理的表现方式,一般是被教育者因对某些现象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识地与教育者的意志相对抗,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带有较强的进攻性,影响较坏;被动型逆反心理,一般是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刺激下或其他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反映出来的违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状态。比如,由于老师、家长的公开批评,使其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于是不甘示弱,无理也要争三分,与对方唱“对台戏”。

又如,越是禁止读的书,他就越是要想办法找来看。案主就属于这一类型,许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案主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个人生理、心理原因

案主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自小被宠着,使其养成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初期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使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当面对紧张的学业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时,他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中,青少年自我观察和自我认识从被动转向主动,他们自我体验逐渐深刻,自我评价变得越来越实际,他们对周围的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2.家庭原因

案主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沟通很少,较少的交流多是提出要求,并且用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粗暴命令式的,当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每天最主要的事就是关心孩子的物质状况和学习成绩,但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对其百依百顺,从不斥责孩子。父母在孩子教育方式上基本不一致,而这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案主认为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而家长的却是用怀疑的方式质问案主,使得案主产生委屈的负面情绪。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的结果。案主产生的反应是收到了外部环境的刺激,父母在案主的行为发生后,应问清情况,少些抱怨和责骂,以便减少案主的心理负担。

3.学校原因

案主的班级在学校中属于差班,案主也被贴上了“差生”标签。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在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多次错误后,逐渐变的疾言厉色、大声训斥,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当其他学生看到老师常批评该生时,会逐渐产生轻视甚至嘲笑该生的举动。

标签理论认为,如果学校老师或者学生的家长随意对偶尔犯错的学生加上坏的标签,如笨蛋、问题学生及不良学生等,这会导致学生用偏差行为来防卫、攻击及适应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过失行为引起的问题。

(五)协议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1.短期目标:案主能够和父母、老师、同学很好的沟通,并回校正常上课。

2.长期目标:减少案主的叛逆心理,促使案主能够理解父母和尊重他人,避免情绪激动产生过激的叛逆行为。

(六)服务记录

1.时间:2012年10月21日~2012年12月18日

2.具体介入过程

(1)接案:了解案主情况及父母期望。

(2)建立信任关系:对待案主,我们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促进案主交友:利用案主的优点——绘画,组织案主和班里同学进行黑板报设计;课后组织有同伴的游戏等。

(4)经常进行谈话、心理辅导:我们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案主谈谈心。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而是多表示一些理解,并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案主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5)与家长沟通协调:我们通过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方式,首先对案主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但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做,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等。

(6)确认案主情况是否得到改善:通过询问家长案主在家中和案主的在校的表现确认案主的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7)结案:肯定及巩固案主和家长的努力,结束个案工作。

(七)过程评估

1.个案发展的最初阶段:案主对家长和老师的话还是爱理不理,并且做出与家长老师所说的话相反的行为。在这一阶段,社工主要是和案主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让案主对社工逐渐消除戒备心理。

2.个案发展的中期阶段:案主的行为时好时坏。社工通过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后,案主在校的表现转好,如不再顶撞老师,与同学关系也有所好转,但是案主在家表现还是情绪波动较大,如父母的误解他时,案主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者一整天都不和家人讲话。在这一阶段,社工要经常和案主谈话,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与家长沟通协调,对家长的教育方式给予一些建议。

3.个案后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后,案主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够很好的与家人、老师、同学沟通,同时也对父母的苦心有所理解,并懂得尊重家长和他人。在这一阶段,社工主要是巩固案主的成功经验。

(八)结案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篇7

很明显, 王×的问题属于“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什么是抑郁自卑心理的反应呢?就是指当人遇到了自己难以处理的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 产生的着急和焦虑甚至造成心情低落, 进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对自己彻底地失望, 进而轻生。要想帮助她走出抑郁自卑的阴影, 首要的是要找到造成这一阴影的原因。首先, 学校的生源90%都来自本省, 在班级里, 只有她是外省的学生, 生活习惯与口音都与大家不同。其次, 她父母是外地打工者, 收入有限, 她的生活很节俭, 但是当她看到室友的父亲开着轿车接送, 还送孩子手提电脑, 她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家庭的贫苦, 进而带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的差距, 她开始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由于自卑, 她不喜欢和同学们交往, 总怕招来别人的冷眼和嘲笑, 并拒绝参加很多集体活动, 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家境几乎决定了她的前程。再次, 王×从小学到中学, 学习一直很优秀, 学习成绩的优异带给了她很强的成就感, 但进入职院之后, 除了学习好以外, 还要有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 (包括社会能力) , 这是她以往的生活里所欠缺的锻炼的内容, 这让她产生了对自我认识前后之间的落差。最后, 父亲重病复发急需帮助与自己无能为力的矛盾冲突, 让她心力交瘁, 越着急越使情况恶劣, 抑郁和自卑就越严重。

通过对问题原因的分析, 使我能够更好地对王×进行帮助。首先, 我定期对她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 及时地、高频率地关注她的心理状态, 并对心理测试结果加以分析, 要求班级同学给予她关心与关注, 与我一起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其次, 我密切关注王×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 经常与她进行沟通与交流, 真正深入贫困学生群体, 与同学进行座谈交流, 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友谊。最后, 从她自己的心里认知入手, 帮助她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用一篇《迎着风与自己赛跑》的小寓言, 引导她要注重自身的提高,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通过与班级同学的交流, 我了解到王×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 在课间我找她帮忙写通知, 后来推荐她加入了学生会组织, 并经常找她谈心, 请她对学校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对于她提出的好建议和好想法, 我鼓励她做成策划书, 落实到具体的实际中, 并要求她出现问题及时与我和同学沟通。在这种方法的鼓励下, 王×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接下来, 我进一步从具体行为上帮助她, 与她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注意劳逸结合;为她联系成绩优异的同学帮她补习功课;让她多回家看看, 积极关注她父亲的病情, 组织同学们私下进行了捐款, 用学生们的微薄之力帮助她。就这样, 王×成功地参与到后来学校的许多活动中, 并因此结识了更多的朋友, 终于大家又可以看到她那久违的笑容了。

学生心理个案分析与对策 篇8

一、学生个案分析

案例:小晴,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经常不完成作业,父亲常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每天回来都说作业在校完成,或没有作业做。经老师反应,小晴一个月以来几乎没完成作业。老师、父母想方设法对她进行教育,她不但没有改进,而且变本加厉,甚至讨厌老师,不愿与父母交谈。经常会做出与老师、父母反调的事情。经过反复教育,父母再也没有心思管他,对她放弃了。由于小晴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完全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从小晴的情况来看,她由于无心向学,逐渐产生一种懒惰的习惯,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成绩不如别人会感到自卑。自尊心和自卑心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了对抗情绪,也是我们所说的反逆心理。

从以上案例可见,青少年儿童的确存在着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成长的绊脚石。那么,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二、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不够重视而引起的。

1、学习上的压力。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此外,大部分家长过于追求分数,只要孩子测验或考试成绩比不上上次,则进行训斥,并施加压力。有些家长甚至不顾及孩子的兴趣与否,强行他们利用假日去学美术、音乐、书法等,对孩子寄予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讽刺、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孩子感到厌倦,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失去了人身自由,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环境影响。“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字眼!自觉或不自觉地,大人小孩们都把家当成“生活的摇篮”“疲惫时休息的港湾”。在儿童的眼里,家更是一座心灵的栖所,爱的领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然尔由于父母离异或亲人离世及未婚生育等种种原因,有一小部分的儿童仍要面对家庭破碎的境况。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孩子由于缺少了母爱或父爱而变得自卑、冷淡,甚至出现嫉妒的心理,还有相当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风气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改革,大街上“三室一厅”比比皆是。孩子们喜欢追求刺激性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已占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得无心向学。还有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使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心理行为。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必须多了解现代信息传媒,对学生们进行及时而正确的教育。

由此可见,青少年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起家长们和教师的重视,应该从不同的渠道运用综合手段予以纠正克服。

三、纠正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抑压感。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因此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心理辅导课程,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使自己的心态始终处于乐观、开朗、平稳、健康的状态。以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体验成功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2、加强对家长指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素质的家长必定能带出高素质的孩子。然而大部分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懂得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3、教育改革必须落在实处,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向学生明确试卷成绩不是评价他们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这一张张成绩单令多少教师、家长变得残酷无情,又让多少学生深感“无地自容”。此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 篇9

一、案例介绍

李芳芳(化名)是我所教的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这位同学非常的腼腆,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回答,回答问题声音含糊不清,脸蛋涨得绯红。遇到老师喜欢低头勉强一笑。学习成绩一团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甚理想,对于非常简单的题目,总是难以理清思路,无从下手,讲解多次仍是难以理解。从她的父母那里了解到,她平时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同学出去玩,对于节假日亲戚朋友出游的邀请也提不起兴趣。异常喜欢安静,难以忍受一丁点的嘈杂。特别容易疲劳,课间总是趴在课桌上提不起精神,有时放学回到家或者在回家的车上倒头便睡,有时吃着饭也会睡着。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面对现实,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该学生自卑畏怯的心理非常明显,并且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导致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积极交流,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面对偶然的成功,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除了孩子缺少关爱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获得的‘不需要的关怀’过多。父母所教授孩子的应该是生活与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代替她学习或者生活。与家长深入沟通后,我发现,该学生从小被保护的太好,吃颗桂圆也要把里面的核给挖出来后才把肉喂给她吃。另外,父母非常的能干,因此对女儿的期望也非常高,但是工作繁忙,平时将女儿送去托管,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周末还要学英语、奥数、作文、书法、绘画等八门功课,而该学生根本接受与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知识。种种原因导致该学生在学校与家庭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内心非常的抗拒与害怕学校这个环境和学习这件事情。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经常想到的问题是:自己怎样做才能治服、改变学生?很少想过,用自身的修养、知识、行为、语言去积极地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属于中间状态或后进的学生来说,是一份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樗?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我始终相信:老师所有的一举一动,关键的一句话、一个赞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或许会让学生铭记在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成长的动力,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之中,甚至会影响着她的一生!

三、辅导策略

1.关心爱护,唤起信心

为了让该同学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她、爱护她,我经常找机会跟她交谈,大事小事,无所不谈,而且尽量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她觉得亲切温暖。并且经常去她家家访,亲自指导她的家庭作业,与她的父母交流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从正面和侧面让她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老师的关心让她对学习、对自己的信心都增加了不少。

2.发现特长,树立信心

经过我对该同学的全面评估,发现书画相对来说是她 的特长,书法和画画是她课外辅导时唯一比较感兴趣的科目,也得过一些奖项。碰巧我是书法老师,所以打算从培养她的兴趣入手,逐步建立她的信心。之前她已经入选了书法校队,在校队学习时,我特别观察了她的学习状态,发现她在写同一张作品时,水平发挥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有部分字写的非常老练,有部分字却写得像初学者一样毫无章法,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影响她水平差异的就是她的情绪,有时她状态较好,写了一个很不错的字,接着这一行或者两行字就写得非常好,接着一个小挫折,把其中一个字写差了,然后就无法再集中精神,越写越不敢写,越写越差。而这时,我便上前给她鼓励,缓解她的焦虑,等她情绪平复后,水平又得到了正常的发挥。

3.重视家庭,促进沟通

该学生的父母非常的配合老师与学校,我也经常与他们进行短信交流与家访,我们认真仔细的讨论过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种种原因,也策划过一系列能帮助她建立信心的方法,在不断的实验与效果中改进和改善,这点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帮助。

4.创造机会,坚定信心

经过我与家长的配合与她自己的努力,她在书法方面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有合适的校外校内比赛我都鼓励她参加,并亲自指导她创作,近期她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展览,我建议她父母在她作品展览时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拍照,对她是一种非常好的侧面鼓励。新年将近,我又找出一些春节对联让她创作,写好后分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相信在亲戚朋友的赞叹声中,也能让她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有一定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非常高兴,从该学生的父母那里得知,最近该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不少,亲戚朋友纷纷反应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对人说话也抬头挺胸了,声音坚定清楚了,也不脸红了,这是非常正面的效果,相信继续用上述方法跟进,她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五、结论

教育,不能只关注成绩;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平等交谈、心理换位、关爱感化,目标激励,心理暗示、体验成功等方法来纠正其心理偏差。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这个案例到现在为止取得一点点成功之处也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详实调查,认真思索为基础,长时间的予以关注、关爱,用爱心去叩开孩子封锁的心扉,融化她对老师设定的心理防线,这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次谈话辅导就能办到的。

上一篇:探望小学生有感下一篇:浅谈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