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通用10篇)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篇1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一、女性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
自卑在女大学生人格问题中表现突出极具普遍性,与其它问题人格相比呈现出以下较为特殊的形态:
1.突出性。在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不良人格倾向。如敏感、嫉妒、抑郁、怯懦等,其中自卑居于突出地位。即对自我信息敏感,过低估价自我能力与成就,自我价值取向片面,夸大客观困难,不敢承担艰巨任务,经受挫折的心理容量小。
2.差异性。从群体差异看,农村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的自卑心理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外向性格学生和文科学生。气质类型中抑郁质学生自卑心理最严重,年级差异尚不显著。
3.阶段性。从纵向考察,女生在小学阶段,学业和品德表现普遍优于男生,中学阶段也常比男生优秀,在人大学之后,却因各种原因,使自己处于弱者地位。女生在校期间自卑心理多发生于三个时期,即人校第一学期的适应期、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转折期和毕业前的求职择业期。
4.显隐交替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更容易承认自己缺乏自信心并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让她们坦然地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并面对它则并非易事,她们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克制自己尽量不表现,以至压抑自卑。
5.反应与特质性。从求询者的自诉中可看到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体验均与其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但通过深人了解均可看出,这些学生的自卑人格特点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少女阶段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一定情境压力下的自卑反应实际是其人格结构中自卑特质倾向的现实表现。
6.应对多样性。应对自卑型女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升华,其次为压抑、幽默、幻想、回避、宣泄、转移;较少使用的是倒退、否认;使用最少的是攻击。
二、女性大学生自卑心理成因
1.社会评价的扭曲。人格的形成与其所接触到的社会评价直接相关。女孩长到青春期,达成真正的自我认同时(即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评价标准进行白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的时期)很难心平气和地接纳自我。她们中的不少人会因为自己的体型与脸型而苦恼,成为导致自卑的直接刺激。因外貌不理想而焦虑的女生是男生的两倍,美貌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对美貌者与非美貌者均造成了伤害。
2.自我知觉障碍。首先是场依存性认知倾向,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证明女性多数具有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由此导致女大学生在判断问题中抗一充勺差,不易做出独立思考。在自我评价中,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用情感代替理智,易从众等。此认知风格不仅使女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也难以克服自卑心理,因为她们若想摆脱自卑心理,需要克服双重压力,即要改变自己的自我观念,还要改变自己认为别人所持的观念。其次是非理性的认知倾向。非理性的观念会使人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的、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出消极的自我体验。那些自卑的女大学生由于某些不良人格因素的影响和思维缺陷,在处理自我信息时更易受非理性观念的影响而否定自我。再次是繁化型认知倾向。自卑的女大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细微末节,在自我了解中的表现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细小言行并为之动情,或沉酒于往日回忆,因而不能完整地从主导方面评价自己,不能从未来发展激励和把握自己。
3.消极的人格特征。在笔者咨询的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身上,均可找到显著的消极人格特征,表现为爱面子讲虚荣,胆小怯儒,渴望完美等。
4.自我成长中的缺损。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从个体早期到成熟的历程中逐步完成的。这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同伴及其他人和事都在影响着一个人自尊心的获得。从咨询案例中看到,有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多数在自我成长中存在着缺损。
三、教育对策
深人研究女大学生自卑的形态及成因,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系统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此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方法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系统性。教育针对性强调因材施教,因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自身素质与所学专业的不同,过去经历的不同,其自卑心理在各方而的表现、强度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中应仔细分析其具体情况,耐心、细致、真诚地帮助她们渡过这一合理障碍。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多种方法并用,通常可借用三种主要方法:自卑心理的知识性教育、自卑心理的团体训练(如专题讲座、操作性练习、集体活动、相关社会实践等)和自卑心理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如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向自卑女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或直接传授自卑心理自我疗法的主要技法等)。内容的系统性强调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性别教育。通过主题讨论与社会调查,介绍国际国内前沿性学科,如妇女研究、女性主义教育中的性别研究信息。帮助自卑型女大学生了解性别的生物学、社会学界定,性别形成与发展,性差心理规律,女性教育与成才中的不利因素等,唤醒自卑型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正确理解与把握自身角色,不为传统角色认识所束缚,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提高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总体意识。
2.认知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中与自卑心理密切相关的场依存性、非理性型、繁化型认知风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评价和各类事物的本质。
3.人格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中爱虚荣、怯懦、渴望完美的消极人格,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潜力,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4.自我成长辅导。弥补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缺损,悉心呵护女性自尊心的成长,帮助她们学会正确对待同伴的关系与评价,建立相对独立成熟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信,免受他人干扰。
5.竞争教育。促成自卑型女大学生对竞争本质的正确认识,明确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作用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竞争中超前,胜利和失败是可以转换的,不必因一时成败而过于得意或气馁,并使其学会一定的竞技方法与策略。
6.挫折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并在这一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再分别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和驾挫方法指导,以提高自卑型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承受力。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篇2
1.认知方面的表现
自卑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习惯性地贬抑自己, 表现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 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 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在自卑者的已有的认知模式里, 只会选择性注意到自己的不足、缺陷, 哪怕这些不足缺陷是他自己虚构、想象出来的, 他都深信不疑, 加之近乎完美的自我形象期望, 使他们对自己在别人看来没什么的事情依然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如有的女同学认为自己太胖、太丑, 有的男生则常常因为自己矮小而深感自卑等。虽然事实上, 这些方面并未影响到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不会觉得他们低人一等, 但这些同学依然无法接受自己, 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2.情绪情感方面的表现
第一, 悲观失望, 情绪低落。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倾向于追求完美或者对自己生理缺陷或者残疾的过度补偿的高期待, 使得“理想自我高高在上”, 再加上自卑者习惯性的自我贬低性评价, 使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向相反的两个方面急剧拉大, 自卑者在自己虚构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 思想消沉、情绪低落。第二, 多愁善感, 敏感多疑。自卑个体个性往往具备自省内向, 他们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 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出于心理防御的需要, 他们往往会把烦恼和忧愁深藏在自己的内心, 深陷其中不能正常释放, 敏感多疑, 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 甚至别人一句挪揄的话一个无意的眼神, 自卑者就会怀疑对方不喜欢自己看不起自己, 深深刺伤他们的心灵, 使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被孤立于群体之外, 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3.行为方面的表现
第一, 自我封闭, 回避交往。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担心别人在交往中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因而将自己封闭起来, 回避与他人的交往。第二, 行为畏缩, 谨小慎微。自卑的学生由于不自信, 自我效能感低, 常常表现出说话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每到选择时依赖他人做决定, 遇到稍有难度的任务, 很少有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大多采取逃避的态度。第三, 爱慕虚荣, 虚张声势。与一般人比较起来, 自卑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难以忍受长相一般、家境贫寒或能力平庸等不利因素。有时他们会在言行举止间处处故意凌驾他人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表现出极端自负, 严重扭曲了心灵。
二、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个体的自卑感是生理因素、能力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因素、个性因素及未来发展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这些因素到自卑感的形成, 要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笔者认为导致自卑的最核心原因在于个体消极与错误的认知机制, 消极错误的认知机制会扩大各种因素的负性效果, 加剧个体的自卑感产生, 具体分析如下:
1.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是学生形成自卑的无意识原因
自动化思维是早年经验的一种定势, 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 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所谓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 是指那些突然出现于脑内, 不经逻辑推理可自动产生消极想法的思维模式。它通常以认知曲解的方式显现出来, 当个体遇到特定的情景时, 自动思维就会被激活, 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偏离客观的低下的自我效能感, 形成自我否定的意识偏差, 进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消极、扭曲的自我核心信念。它首先会引起个体情绪的变化, 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 就会慢慢积累起来, 形成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又强化了个体的自动化思维, 使个体更加相信这种思维, 致使这种负性思维在特定的情景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关于自我的信息通过这种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的加工, 形成更深的自卑情结, 导致个体最终不再采取“解决问题”这一成熟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情景, 就连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也要与自我消极的自我核心概念作斗争, 挑战了自我的认知模式, 造成个体焦虑、矛盾。宋中展、荆秀萍研究也表明, 学生自动化思维与自卑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2.消极的认知结构使得学生只能知觉到贬抑自我的消极信息, 从意识层面陷入自卑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 学生在信息搜集、信息整合的过程中, 如果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示是关于自我消极核心信念, 这种信念一旦成为认知结构中的图示, 任何认知信息的加工都会受到这个图示的影响。信息加工时就重视那些与图示一致的现象, 筛选出并贬抑那些与图示不一致的现象, 于是个体就对自己的优点进行贬抑性不注意却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 使得个体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片面和极端的认识。表现为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对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不但充耳不闻, 而且因为这种信息挑战了自己原有的图示而焦虑不安, 很难整合成新的关于自我的正性评价。无论别人怎样积极的评价, 这类自卑者依然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 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 形成自我认知偏差甚至认知障碍, 导致消极的自我体验, 从意识层面形成自卑。
3.偏差性的归因模式使得自卑的学生从因果的逻辑关系上归于更深的自卑
归因理论认为, 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体验, 归因方式与个体的认知有极大关系。ckes和Layden (1978) 的研究发现, 高自尊被试更多地把正面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对负面结果, 高自尊的人把其归因于外部因素, 而低自尊的人则归因于内部因素, 这种归因方式造成低自尊者的自尊水平更低。消极的自我认知偏差导致自我挫败的归因模式, 自卑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偶然的因素, 而将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 进行自我贬低。这样的归因模式使得他们很难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以克服自卑感, 又很容易由于挫折和失败而加深自己的自卑。在自卑学生的记忆中, 凸显着自我成长过程中受挫和失败的苦涩, 因为他们更多地将原因归于某些不可改变的自我要素, 而曾经的成功和辉煌往往由于归因外在条件或者偶然性因素而淡化。
4.频繁的消极防御机制, 加剧自卑心理的形成
消极的防御机制与个体认知有极大关系, 防御机制里隐含着极大的认知扭曲, 自卑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使得个体感到焦虑, 为了消除紧张状态, 个体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某种行动来消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但是这种防御机制的负性后果只会使得个体更加自卑。
(1) 在认知领域采取扭曲、否定和选择性不注意是自卑个体常用的防御机制。学生在扭曲、否定和选择性不注意防御机制作用下, 对引起自卑的事件加以否定, 这种回避策略通常在短期内能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紧张和焦虑, 但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使自卑者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长此以往, 这种缓解的方式代价就是个体会形成退缩的行为习惯, 由于经常回避参加一些能够锻炼自己的场合, 个体对有关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少, 久而久之, 甚至形成回避性人格。更严重的是, 扭曲和否定或选择性不注意形成的虚构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的时候, 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个体就会彻底否认自己, 陷入更深的自卑泥潭。
(2) 过分追求完美是自卑学生采用的另一种防御机制。对自卑者而言, 唯有追求“完美”这个终极远景, 才能缓解对自己行动障碍和行为退缩的焦虑。在毫无缺憾的理想图式的导引下, 自卑者为自己的退缩行为冠上了“宁缺毋滥”的认知美名, 而且在认知上长期坚持自己的看法难以改变, 并以此为借口让自己的行动合理化, 暂得内心一时安宁。但是, 自卑者不可避免面对另一份内心的煎熬:对自己苛刻的近乎完美的要求, 面对不可能如意的现实, 自卑者更彻底的否定自己, 否定现实, 从一个完美主义者变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可见, 追求完美可以看作是对自卑感的一种防御补偿机制, 但是不仅不能形成合理补偿, 反而会加深已经存在的自卑感。
5.不合理的社会比较是形成自卑的又一种认知根源
合理的社会比较可以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利于个体的进步;如果社会比较模式不合理, 个体就可能产生不当的自我评价, 引发自卑心理。学生更倾向于采取向上比较, 向上比较比向下比较更容易让个体体验到自卑心理的情绪体验。如果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基础上, 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 这样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特别是用自我的虚构概念与他人比较, 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改变个体自卑的核心就是对自卑者的认知进行认知改组, 通过各种方法强化这种改变和积极实践, 实现自卑者认知向现实生活的迁移。
1.个案咨询是自卑学生改变消极认知的有效手段
个案咨询采用认知改组的认知治疗模式, 使自卑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卑、承认自卑, 引导其觉察自己消极的自我图示和负性自动化认知模式, 领悟消极认知对自己自卑的影响, 继而促成积极主动的认知改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个体认知图示的形成与早年的经历、个体的成长经历有较大正相关, 自卑感的形成有其早期经历的根源, 但是自卑者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因此, 咨询师在会谈中, 要与自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探索其经历过的心理创伤, 引导他们觉察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 解释消极思维模式产生的根源, 使潜藏在无意识层面的负性自动化思维意识化, 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远离消极的认知模式,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得到缓和, 情绪有明显的改善。把新的正确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与原有的图示进行整合, 内化原来图示为新的积极图示, 使得自己的认知模式更趋于积极的模式, 从根本上摆脱自卑的认知根源。同时辅以“理性思维训练”、“归因训练”等心理训练, 训练他们学习积极的认知模式, 修正个体成长经历形成的消极认知图示, 激发积极的认知模式, 摆脱自卑。
2.团体心理咨询让自卑学生习得积极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
自卑个体在团体训练创设的情境中, 在团体成员的互动中, 在团体领导者的引导下, 能较全面客观地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建立合理的比较策略, 强化个体积极的思维方式, 学习积极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 抑制或者改变个性缺陷, 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根据个体自卑程度的不同, 笔者认为团体训练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开展, 对于自卑程度较重的学生先进行治疗型的团体训练, 程度较轻的, 参加发展性团体。治疗型的团体训练中学生成员选择时, 要注意有意选择一些有过早期不良经历却依然可以面对挫折、坚强应对、战胜困难、自信倍增的学生在其中, 起到积极情绪行为的示范作用。其次, 要充分了解掌握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详细资料和其自卑的深层次原因, 把握合适的时机引导其宣泄, 鼓励其模仿、学习其它成员的积极的情感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挫折导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 关键在于个体对这个挫折的解释与想法, 即个体怎么样认知这个挫折。若个体后天习得了更多的理性思维方式, 有意识地避免个性当中较多的非理性思维方式, 有效抑制个性缺陷, 就能人为地减少个体的消极体验, 减轻或者避免自卑。在发展性团体活动中, 科学设置“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信训练”等训练方案, 让自卑学生习得积极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 使得他们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自己的自尊感和愉悦感。
3.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卑学生的知、情、意、行向现实社会迁移
教师鼓励自卑学生参加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的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在自己的弱点上, 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 悦纳自己, 进而战胜自卑。这一环节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从体验小成功开始, 增强自信,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现自卑心理的转化。同时要允许学生实践过程中消极认知、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反复出现, 教师要对自卑的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指导, 最终促进其知、情、意、行的改变, 实现积极健康的人格发展。
摘要:文章阐述了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并从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消极认知结构、偏差性归因模式、防御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消极认知模式是形成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矫治策略。
关键词:认知机制,自卑心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宋中展, 荆秀萍.学生自卑心理意识发生的结构状态.中国高教研究, 2009.
[2]杨淑民.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
[3]张斌, 蔡太生.学生缺陷感及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1) .
[4]梁晶, 学生自动化思维、自卑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学校, 2009.
[5]李源源.归因理论视角下学生自卑的形成与克服.高教高职研究, 2008 (21) .
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3
认知机制 自卑心理 策略
一、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1.认知方面的表现
自卑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习惯性地贬抑自己,表现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在自卑者的已有的认知模式里,只会选择性注意到自己的不足、缺陷,哪怕这些不足缺陷是他自己虚构、想象出来的,他都深信不疑,加之近乎完美的自我形象期望,使他们对自己在别人看来没什么的事情依然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如有的女同学认为自己太胖、太丑,有的男生则常常因为自己矮小而深感自卑等。虽然事实上,这些方面并未影响到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不会觉得他们低人一等,但这些同学依然无法接受自己,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2.情绪情感方面的表现
第一,悲观失望,情绪低落。自卑感较重的学生,倾向于追求完美或者对自己生理缺陷或者残疾的过度补偿的高期待,使得“理想自我高高在上”,再加上自卑者习惯性的自我贬低性评价,使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向相反的两个方面急剧拉大,自卑者在自己虚构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思想消沉、情绪低落。第二,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自卑个体个性往往具备自省内向,他们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出于心理防御的需要,他们往往会把烦恼和忧愁深藏在自己的内心,深陷其中不能正常释放,敏感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甚至别人一句挪揄的话一个无意的眼神,自卑者就会怀疑对方不喜欢自己看不起自己,深深刺伤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被孤立于群体之外,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3.行为方面的表现
第一,自我封闭,回避交往。自卑感较重的学生,担心别人在交往中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因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回避与他人的交往。第二,行为畏缩,谨小慎微。自卑的学生由于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常常表现出说话办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每到选择时依赖他人做决定,遇到稍有难度的任务,很少有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大多采取逃避的态度。第三,爱慕虚荣,虚张声势。与一般人比较起来,自卑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难以忍受长相一般、家境贫寒或能力平庸等不利因素。有时他们会在言行举止间处处故意凌驾他人以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表现出极端自负,严重扭曲了心灵。
二、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个体的自卑感是生理因素、能力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因素、个性因素及未来发展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这些因素到自卑感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笔者认为导致自卑的最核心原因在于个体消极与错误的认知机制,消极错误的认知机制会扩大各种因素的负性效果,加剧个体的自卑感产生,具体分析如下:
1.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是学生形成自卑的无意识原因
自动化思维是早年经验的一种定势,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所谓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是指那些突然出现于脑内,不经逻辑推理可自动产生消极想法的思维模式。它通常以认知曲解的方式显现出来,当个体遇到特定的情景时,自动思维就会被激活,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偏离客观的低下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自我否定的意识偏差,进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消极、扭曲的自我核心信念。它首先会引起个体情绪的变化,这种情绪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就会慢慢积累起来,形成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又强化了个体的自动化思维,使个体更加相信这种思维,致使这种负性思维在特定的情景下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关于自我的信息通过这种负性自动化思维模式的加工,形成更深的自卑情结,导致个体最终不再采取“解决问题”这一成熟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情景,就连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也要与自我消极的自我核心概念作斗争,挑战了自我的认知模式,造成个体焦虑、矛盾。宋中展、荆秀萍研究也表明,学生自动化思维与自卑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2.消极的认知结构使得学生只能知觉到贬抑自我的消极信息,从意识层面陷入自卑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学生在信息搜集、信息整合的过程中,如果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图示是关于自我消极核心信念,这种信念一旦成为认知结构中的图示,任何认知信息的加工都会受到这个图示的影响。信息加工时就重视那些与图示一致的现象,筛选出并贬抑那些与图示不一致的现象,于是个体就对自己的优点进行贬抑性不注意却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使得个体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片面和极端的认识。表现为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对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不但充耳不闻,而且因为这种信息挑战了自己原有的图示而焦虑不安,很难整合成新的关于自我的正性评价。无论别人怎样积极的评价,这类自卑者依然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形成自我认知偏差甚至认知障碍,导致消极的自我体验,从意识层面形成自卑。
3.偏差性的归因模式使得自卑的学生从因果的逻辑关系上归于更深的自卑
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体验,归因方式与个体的认知有极大关系。ckes和Layden(1978)的研究发现,高自尊被试更多地把正面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对负面结果,高自尊的人把其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低自尊的人则归因于内部因素,这种归因方式造成低自尊者的自尊水平更低。消极的自我认知偏差导致自我挫败的归因模式,自卑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外部的、偶然的因素,而将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进行自我贬低。这样的归因模式使得他们很难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以克服自卑感,又很容易由于挫折和失败而加深自己的自卑。在自卑学生的记忆中,凸显着自我成长过程中受挫和失败的苦涩,因为他们更多地将原因归于某些不可改变的自我要素,而曾经的成功和辉煌往往由于归因外在条件或者偶然性因素而淡化。endprint
4.频繁的消极防御机制,加剧自卑心理的形成
消极的防御机制与个体认知有极大关系,防御机制里隐含着极大的认知扭曲,自卑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使得个体感到焦虑,为了消除紧张状态,个体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采取某种行动来消除自己的紧张状态,但是这种防御机制的负性后果只会使得个体更加自卑。
(1)在认知领域采取扭曲、否定和选择性不注意是自卑个体常用的防御机制。学生在扭曲、否定和选择性不注意防御机制作用下,对引起自卑的事件加以否定,这种回避策略通常在短期内能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紧张和焦虑,但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使自卑者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长此以往,这种缓解的方式代价就是个体会形成退缩的行为习惯,由于经常回避参加一些能够锻炼自己的场合,个体对有关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少,久而久之,甚至形成回避性人格。更严重的是,扭曲和否定或选择性不注意形成的虚构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了,个体就会彻底否认自己,陷入更深的自卑泥潭。
(2)过分追求完美是自卑学生采用的另一种防御机制。对自卑者而言,唯有追求“完美”这个终极远景,才能缓解对自己行动障碍和行为退缩的焦虑。在毫无缺憾的理想图式的导引下,自卑者为自己的退缩行为冠上了“宁缺毋滥”的认知美名,而且在认知上长期坚持自己的看法难以改变,并以此为借口让自己的行动合理化,暂得内心一时安宁。但是,自卑者不可避免面对另一份内心的煎熬:对自己苛刻的近乎完美的要求,面对不可能如意的现实,自卑者更彻底的否定自己,否定现实,从一个完美主义者变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可见,追求完美可以看作是对自卑感的一种防御补偿机制,但是不仅不能形成合理补偿,反而会加深已经存在的自卑感。
5.不合理的社会比较是形成自卑的又一种认知根源
合理的社会比较可以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利于个体的进步;如果社会比较模式不合理,个体就可能产生不当的自我评价,引发自卑心理。学生更倾向于采取向上比较,向上比较比向下比较更容易让个体体验到自卑心理的情绪体验。如果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不合理的社会比较基础上,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用自我的虚构概念与他人比较,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改变个体自卑的核心就是对自卑者的认知进行认知改组,通过各种方法强化这种改变和积极实践,实现自卑者认知向现实生活的迁移。
1.个案咨询是自卑学生改变消极认知的有效手段
个案咨询采用认知改组的认知治疗模式,使自卑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卑、承认自卑,引导其觉察自己消极的自我图示和负性自动化认知模式,领悟消极认知对自己自卑的影响,继而促成积极主动的认知改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认知图示的形成与早年的经历、个体的成长经历有较大正相关,自卑感的形成有其早期经历的根源,但是自卑者很少会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咨询师在会谈中,要与自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探索其经历过的心理创伤,引导他们觉察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解释消极思维模式产生的根源,使潜藏在无意识层面的负性自动化思维意识化,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远离消极的认知模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得到缓和,情绪有明显的改善。把新的正确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与原有的图示进行整合,内化原来图示为新的积极图示,使得自己的认知模式更趋于积极的模式,从根本上摆脱自卑的认知根源。同时辅以“理性思维训练”、“归因训练”等心理训练,训练他们学习积极的认知模式,修正个体成长经历形成的消极认知图示,激发积极的认知模式,摆脱自卑。
2.团体心理咨询让自卑学生习得积极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
自卑个体在团体训练创设的情境中,在团体成员的互动中,在团体领导者的引导下,能较全面客观地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建立合理的比较策略,强化个体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习积极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抑制或者改变个性缺陷,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根据个体自卑程度的不同,笔者认为团体训练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开展,对于自卑程度较重的学生先进行治疗型的团体训练,程度较轻的,参加发展性团体。治疗型的团体训练中学生成员选择时,要注意有意选择一些有过早期不良经历却依然可以面对挫折、坚强应对、战胜困难、自信倍增的学生在其中,起到积极情绪行为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充分了解掌握团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详细资料和其自卑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合适的时机引导其宣泄,鼓励其模仿、学习其它成员的积极的情感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挫折导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关键在于个体对这个挫折的解释与想法,即个体怎么样认知这个挫折。若个体后天习得了更多的理性思维方式,有意识地避免个性当中较多的非理性思维方式,有效抑制个性缺陷,就能人为地减少个体的消极体验,减轻或者避免自卑。在发展性团体活动中,科学设置“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信训练”等训练方案,让自卑学生习得积极的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模式,使得他们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己的自尊感和愉悦感。
3.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卑学生的知、情、意、行向现实社会迁移
教师鼓励自卑学生参加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不仅仅集中在自己的弱点上,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悦纳自己,进而战胜自卑。这一环节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从体验小成功开始,增强自信,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自卑心理的转化。同时要允许学生实践过程中消极认知、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反复出现,教师要对自卑的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指导,最终促进其知、情、意、行的改变,实现积极健康的人格发展。
————————
参考文献
[1] 宋中展,荆秀萍.学生自卑心理意识发生的结构状态.中国高教研究,2009.
[2] 杨淑民.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中国成人教育,2007(4).
[3] 张斌,蔡太生.学生缺陷感及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1).
[4] 梁晶,学生自动化思维、自卑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学校,2009.
[5] 李源源.归因理论视角下学生自卑的形成与克服.高教高职研究,2008(21).
[6] [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2002.
[作者:谷玉冰(1968-),女,河北永清人,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篇4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且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是一普遍现象,本文将从自卑心理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和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三方面阐述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作 者:刘晓华 LIU Xiao-hua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430050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xx 6(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调适
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 篇5
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
形成与克服
燕山小学胡智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也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1][2]下一页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 篇6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有体育自卑心理的学生,总觉得自已的运动能力不如他人,不愿参加各种运动,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这种心理不仅对学生自已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有消极的影响。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产生的原因是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已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其他人(特别是有权威的人)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这个学生对自已的认识,过低地低估自已。另外,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一些学生多半喜欢拿自已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已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已的优点的比法,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个学生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学生因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可能学不会’.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台抑制自信心。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因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当然很难学好,而掌握不了所要学习的技术,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同时又使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印证”了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的自我暗示,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
三、挫折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又未能得到必要的心理调整,再遇挫折时,就容易变得自卑。
四、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学生身材矮小、体弱或有某方面的残疾,因而常为这些苦恼,总觉得不如他人,不敢做练习,对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牟,除在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对批评过于敏感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情心,不愿继续练习。这种学生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已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班级中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二)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他们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已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已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
(三)希望得到表扬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因为自我认识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已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同学友善、老师信任、活动有趣,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三、及时肯定,多加鼓励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篇7
1、学生自卑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学生的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学生因过多的自我否定, 而出现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消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消极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且过于片面,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 心理承受能力低, 且缺乏自信等等。在体育教学中, 自卑心理问题不但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成效, 还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高校体育课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分析
2.1、以往消极心理体验的影响
这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十分多样, 且会以多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例如:学生在以往某种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曾经有过受挫或是不成功的经历, 那么在面对其它的体育运动技能进行学习时, 一旦觉得存在一定的困难, 就很容易因以往的失败经历, 而引发消极的反应, 以致出现自卑的心理。
2.2、片面评价的误导
片面评价的误导是造成高校体育课中学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来说, 在高校体育课中学生接触到的片面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来自学生自己的自我评价;二是, 来自其他人的外部评价。其中, 来自学生自己的评价, 指的是学生在参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前,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 主要是靠考试分数来作为评价指标的, 因此, 很多在以往的体育课考试中不甚理想的学生, 往往就会有一定的消极情绪, 并因此对自己的体育能力做出不够客观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以致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导致自卑心理的出现;另外一种是来自其他人的外部评价。这里的外部评价主要指的是来自任课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其他周围人群的片面的评价。之所以会有这种问题, 是因为部分教师、家长教育理念过于陈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很难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层面出发, 只仅仅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说话, 且对学生的自尊心不够重视, 从而导致部分考试分数不高的学生很难树立应有的自信心, 从而导致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或者锻炼活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自卑心理。
2.3、课堂教学中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高校体育课中, 由于课堂教学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问题, 主要涉及两点:首先是体育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学校就成了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而这其中, 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 如果体育任课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时, 抱有一定的私心或是偏见, 无法做到公平公正, 那么极易引发学生的自卑心理。其次是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活中, 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关系之一, 而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影响教学成效,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十分关键的因素。通常来说, 在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同学关系下, 学生的自尊心更能够得到尊重, 学生也更容易获得充分的自信。反之, 如果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体育成绩不好或是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抱着淡漠或是讥讽的态度, 那么这些体育成绩不好或是体育能力不高的学生, 就很容易因为自己的不受欢迎而觉得盲目无助, 进而导致出现自卑心理。
2.4、生理不足或缺陷方面的影响
在开展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 某些学生会由于生理方面的不足或缺陷, 而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有些学生个子比较矮, 身材比较胖或者是存在一些先天或后天的缺陷。这些学生在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就常常会因为担心某些生理方面的不足影响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运动能力, 从而出现压力过大或畏惧退缩的心理, 并进一步导致自卑, 不愿意参与到体育课教学或是训练中去。
3、改善高校体育课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分析
3.1、体育任课教师应尽可能的多采用积极和鼓励的方式
在课程进行中, 如果学生出现失误, 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不要一味的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 而应针对学生的失误, 帮助其分析出现失误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议, 并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而在学生取得进步和成绩的时候, 更不要视而不见, 而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信心, 只有拥有了充分的自信, 卸下思想上的包袱, 才能有效的避免学生的自卑心理, 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 提高其体育运动水平。
3.2、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渗透实施
情感教育是体育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情感教育的贯彻实施, 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 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课教学时, 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并在教学活动中科学的进行渗透。
具体来说, 在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并通过情感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情感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同时, 身心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从而有效的降低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
3.3、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
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方法十分多样, 但是概括来说, 其中最为主要的几种如下:首先, 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自我、分析自我, 以全面、客观、积极的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 认识自己优势和不足, 给予自己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 从而帮助学生消除不正常的自卑心理问题。其次, 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就是说, 在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有体质水平、现有体育运动水平、体育学习能力、个性爱好、优势特长等等) , 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 以尽可能的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从而促进学生克服在体育课中的自卑心理障碍。
3.4、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注意因材施教
任课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秉承平等的教学态度, 注意因材施教。也就是说,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体育任课教师不应该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有所偏爱或者歧视, 而应该始终秉承平等的教学态度, 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和自我的价值, 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起到改善自卑心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正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滁州市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
[2]章晓俊.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心境状态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 2011 (02) .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篇8
当然,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还有很多。这些自卑心理对学生的危害是很大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心理。因此,在工作中我主动接近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寻求家长的配合,想一切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自卑,并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于是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形成了对自我的否定。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成绩,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由于某些缺点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善于挖掘优点,欣赏成绩,并积极展示出来。
二、多锻炼,多实践
自卑的人往往不敢尝试自己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在课堂上不敢举手,不敢正视老师和同学,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别人说的话过于敏感。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敢于尝试,敢于正视别人。而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鼓励学生不论是课堂还是其他公众场合,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不要在意别人,久而久之,就会习惯别人的眼神和看法,信心也会随之而来,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教师在工作中要针对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发言和展示的机会,有意加强这部分学生的锻炼。
三、积极交往,增强勇气
自卑的人多数比较孤僻、内向、不合群,常把自己孤立起来,少与周围人群交往,缺少心理沟通,易使心理走向极端。自卑者多参与社会交往,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交往,可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的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通过交往,可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情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四、多关怀,多充实
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学识渊博,能力也比较强,在生活中就比较有底气,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自卑的人往往在学识、能力等方面不如其他人。因此,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就要求学生不断努力学习,锻炼能力来充实自己。此外,教师在工作中要对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严肃和责骂,多一些温暖和关怀,少一些批评和歧视,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信心。
五、发挥长处,克服不足
一个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过度注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消极心理很强。为了消除这种自卑心理,学生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有正确的认识,在生活中通过比别人多付出来弥补这种不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便使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这样自卑感就会慢慢减少甚至没有了。
六、多激励,多表扬
自卑的学生把他人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往往看得比较重,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慎重而客观地评价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要抓住机会多表扬多鼓励那些需要树立自信的学生,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除了教师的表扬外,学生要重视对自己的激励,在生活中相信自己能行,不断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掌握加强自我激励的方法,努力克服自卑心理。
在抓好学校日常工作的同时,我也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中要求家长经常主动和学生交流,发现难于处理的问题时,积极和我联系,家校共管,同时要求家长利用一些机会,让学生多接触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开阔他们的视野,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重新认识自己。
总之,在工作中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尤其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看不到自己优势和闪光点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给予他们更多展现自己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让其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形成良好的性格。
女大学生心理素养 篇9
一、缺乏自信。很多女生有着好胜、好强,不甘落后的特性,然而却由于自信心不足,害怕失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过多注意负面信息,怀疑自身能力,没有勇气去表现自己。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因缺乏自信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怯弱,形成自卑心理,觉得万事不如人,悲观厌世,结果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二、虚荣、攀比心理。作为一个女大学生,拥有虚荣心理在我看来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然而,它却是真实存在在很多女大学生的心里。有些女大学生盲目追求、攀比不切实际的东西,迷失了方向,不能专心学习,导致自我淘汰。还有不少女大学生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追求时尚,买名牌,追求身体刺激。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出卖自己,到歌舞厅担当一些不正当职业,自甘堕落。
三、心理压力过大。中小学时代,考虑的大多是如何能上好一点的学校。上了大学后,来自学习、就业的压力很大。对女大学生来说,来自学习、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远远高于男生,很多女大学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焦虑、人格分裂,甚至自杀。
四、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有丰厚历史的词语。嫉妒通常是跟人比较引起的,因为在比较中发现别的女生某个方面优于自己,而自己又认为无能力赶上别人,便会导致嫉妒心理的出现。经常听到某女生为了贬低某人而说三道四,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散布流言蜚语,这是嫉妒的典型表现。有些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严重到破坏别人物品的程度,甚至伤害别人身体。这种病态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威胁。
那么,造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很多女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原有的优越感不明或消失,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学习上遇到困难问题,出现了迷茫彷徨等心理状况。自信心开始下降,甚至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由于生理和性别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女生没有男生出色,加之社会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看法,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自信。上了大学后,与社会接近了一大步,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受到了现实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好多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忧虑,无形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压力。
有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自然有解决的办法。
“四自”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精神对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
首先,要建立自信。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应该学习古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不能盲目的否定自我。试着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将自己的闪光点展示出来,自己的自信心会随之提高。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都要做到最好,一个聪明善良有宽容的女生总是会受欢迎的,受欢迎又会是自己的自信心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一个自信快乐的女大学生。
其次,要保持自尊自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惜自己,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除了学习,社会交往对女大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会给大学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但要做到适时,适度,自制。适时,女大学生们要珍惜学习时间,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不是全部,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学习和青春时光为代价。适度,要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关心、爱护;不能用身体换友谊,换金钱,换地位,不能出卖自己的人格。自制,要能抵制一些诱惑,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能随波逐流。
第三,要自强自立。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极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
张口的生活。然而,上了大学后,自强自立显得尤为重要。做自己的主人,能吃苦,肯吃苦,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中寻找发展自我的机会,用自己的双手奏响自己生活乐章的最强音。同时,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大学生也会是一个有自信的女大学生。
第四,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虚荣、攀比、嫉妒都是不健康心理,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解宽容对待同学朋友。对别人的成功表示祝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成功比在背后诋毁他人要节约很多时间。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会活的更快乐一些。
最后,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缓解压力。压力过大时,找朋友、家人倾诉或找心理医生咨询,也可以听听音乐,适当做做运动缓解一下,甚至可以选择大哭一场宣泄不良情绪。正确处理压力还可以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帮助自己前进。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篇10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大学管理心理学论文热点问题。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心理、挫折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研究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心态,以健康的身心求职择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使得女大学生在择业心理压力、心理冲突方面较之男大学生更加突出。分析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多种心理困扰及其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助于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困扰 女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4%左右。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着鲜明的性别特征和独特的成长规律,了解她们的就业心理,引导她们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受到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相对于男大学生来说更为艰难。妨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而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生活和现实社会的反差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尤其是现在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她们希望经过几年的大学的学习之后,能够获得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她们宁愿暂时不就业也不愿意下降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对未来带着太多的“浪漫”色彩,有时还不切实际,对社会、未来的期望过高,但自身又缺乏积极主动,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出现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这种在她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会产生一系列的对于走向社会的不适应,对未来感到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
2.自负与自卑的交织
由于女性普遍具有自觉、认真、细致、踏实等特点,所以女大学生在学校里备受老师、家长的呵护和宠爱。女大学生凭借自身的实力走向大学,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竞争。比起一般女性,女大学生显得更为自负。自卑是女大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她们自己的能力或地位评价过低,对社会就业环境十分没有信心,自己瞧不起自己。女大学生的自卑主要是不自信。但有时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这种“性别歧视”的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讲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这样导致女大学生职业的获得过程难度加大,结果所获得的职业往往与她们相对较高的期望值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女大学生普遍对自己获得的职业满意度较低。为了逃避这种境地,有些女大学生就是选择了其他出路,如升学“考研”,通过提高学历层次,增加其就业竞争力,而有部分就选择在“大款”、“大腕”面前放下清高,玩起“款爷”的手
臂。
3.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矛盾
目前,我国经历着异常深刻的社会改革,这场变革触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应该说,当代女性面临更多挑战。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双重角色------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她们还承担者三重责任------做妻子、做母亲和工作人员。面对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造成现在社会上的矛盾,如在社会上的妇女的天职是当好妻子和母亲、妇女的归宿是家庭,而女强人的家庭生活往往不好等等,使得广大妇女包括女大学生陆续谈话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现代女性的角色追求,往往被动者接受,有些甚至不自觉地拥护这一观念。
4.金钱至上理念促使的实惠心理
一种时下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少花十年功”寻找富翁、款爷做就业之石或全职太太的心理,体现了女大学生对实惠的普遍价值取向。
二、产生心理困扰归因
1.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3.自身因素
(1)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
(2)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职业成就动机却较低,有些女大学生将人生幸福寄托在“找个好丈夫”上,将很多精力放在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的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引发心理危机。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和相应的保护政策,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职责、义务和权力,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是国家不容推卸的责任。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是社会各用人单位所应尽的义务,以保证女生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力和施展才华的机会,消除女大学生就业的自卑心理。学校要重视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帮助她们掌握择业技巧,学会收集择业信息;提供更多的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女大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使用人单位通过学校的推荐,发现女大学生的潜能和才华,从而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
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进行。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要重点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优势和不足,使得她们树立信心,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大
二、大三的学生,可通过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培训等途径,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各种职业,初步拟定职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决策。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帮助她们进一步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完成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要让每位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依靠自己的个性与
3.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聪明与才智、自信与拼搏争得一席之地;使得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用自己的气质与得体的语言和行为,以及扎扎实实的专业知识,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为自己的人生争得一片试飞的天地。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尽管女大学生在体质、心理上有许多不足,但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表现、归因及对策》,潘帆、王婷作。
2、《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心理分析及对策》
3、《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贺旭、陆琼作。
09英语(国际贸易实务)1班
【女学生自卑心理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消除学生自卑心理05-23
大学生自卑心理08-11
小学生自卑心理个案分析08-26
浅谈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08-10
自卑学生案例06-01
自卑心理障碍07-30
女生自卑心理咨询案例06-27
走出自卑06-15
别自卑,朋友!06-05
我不再自卑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