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障碍

2024-07-30

自卑心理障碍(精选12篇)

自卑心理障碍 篇1

当代中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加, 难度不断提高, 压力越来越大, 挑战更加严峻, 所有这些施加于身体和心理都还比较稚嫩的中学生身上, 使其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有调查表明, 相当多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如自卑、意志薄弱、焦虑、抑郁、拖延、恐惧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波及到了中学生生活的全部领域, 尤其对文化课的学习形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找到解决的途径就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简要探讨涉及人数最多的自卑心理。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表现

⒈自卑的内涵是轻视自己, 认为赶不上别人。这往往是在纯智力的范围内不恰当地做了长时间的比较后形成的心理定势。其实, 这种源于纯智力的自卑是对自身做了错误的分析。科学研究表明, 人在智力上的差别很微弱, “天才”“神童”在人群中的比例不到1%, 更多的人智力水平趋于一致, 中学生往往是和周围的同学, 更多的时候是和同班的同学相比较, 看到了别人微弱的优势和自己微弱的劣势, 却主观地将这种优势和劣势做了数倍的放大, 在心理上拉开了自己和别人的距离, 觉得别人不可战胜, 自己注定失败, 时间一久学生便形成了自卑。

⒉自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它使中学生失望、恐惧、颓废, 放弃努力、安于现状, 使原本的能力大打折扣。因此, 有人把自卑比作向自己举起的刀, 中学生常常用这把利刃伤了自己却浑然不觉。教学中常见不少学生无精打采、畏难如虎、退缩不前, 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信、胸怀自卑的表现。

二、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 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⒈学习生活中遭受多次挫折, 这是学生产生自卑障碍的最根本原因。当艰辛的努力换来一次次的失败, 自卑便不约而至。这个时候的个体已经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在和他人做比时会忽略别人的努力而无限地放大别人的成功, 在心理上不容怀疑地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于是自卑的种子会随着学习生活中再次遭遇的挫折而迎风而长, 成为中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魔鬼。

⒉内向的性格。性格比较内向的人, 特别看重面子, 生活中一些失败的事常在心中引发轩然大波, 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自卑也便如影随形了。从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发现越是性格越内向的同学越容易产生自卑感。

⒊由一个方面而扩散到其他方面。例如男生可能因为打篮球技艺不够好而感到自卑, 这种某一方面的不如别人而引发的短暂的局部的自卑常常会扩散到其他方面, 成为心理障碍的导火线, 加速自卑心理的形成。

(二) 有家庭方面的原因

有的家庭教育方式粗暴, 使得孩子常常处在恐惧之中,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沉默寡言。有的家庭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 在管教孩子方面“严”字当头, 往往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和行为上的懦弱。

(三) 有学校教育的原因

⒈学校、教师、家长、社会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 因此一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便被冠以“差生”的帽子;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被忽略, 不能用来弥补学业上的差距, 为自卑心理的产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⒉目前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不到位, 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辅导, 时间一长便容易形成顽固性的心理障碍。

三、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消除

(一) 教师是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力量

⒈教师要怀揣一颗爱心。只有胸怀大爱教师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 全面深入了解, 发现学生细微的异样表现, 才能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才能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持续帮助。

⒉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教师可借助主题班会讲解关于人的智力的最新研究成果, 让学生在智力的方面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寻找闪光点”“我曾经的骄傲”等主题班会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 从而让每一个学生正确估价自己。

⒊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要消除自卑的心理归根结底需要学生自信起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力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课堂教学中可以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来回答, 在班级活动中选择一些较容易的事项让他们来担当。在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特别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 如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口技等, 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强化, 迅速把这种成功感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 不断地促进其自信心的增加。

自信心的树立、自卑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 保护学生每一道心灵燃起的自信的火苗, 不仅不能让它被风吹灭, 还要不断地添柴泼油, 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二) 中学生自己是消除心理障碍的决定力量。

⒈中学生要学会正确估价自己。中学生要积极接受教师、同学、家庭的帮助, 回忆曾经的成功, 发现自己的长处, 阅读励志文章, 了解名人的成长史, 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 看到光明的前景。

⒉中学生要不断创造成功。学生在课堂上应主动参与教学, 从而展示自己, 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证明自己;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断创造佳绩来说服自己。

⒊中学生要主动改善自己的性格

内向型性格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变得活跃、合群, 在内向中补充外向的因素。主动担当某一职务, 在和他人的合作中改变自己;多和父母交谈, 勇于发表对人对事的看法, 并把这种习惯带到学校里来, 让自信更多地回流到心灵中来。

(三) 父母要科学地帮助孩子。

作为父母要注意不对孩子提出过高期望, 施加过大压力。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 要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孩子遇到挫折时, 要鼓励、引导, 要帮助孩子不断取得成功, 让成功来树立自信, 让自信来驱散自卑的阴影。

(四) 学校也是一份力量

⒈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可以聘请富有心理教育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 设立短时间的专家门诊, 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⒉设立长期的心理辅导室, 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档案, 跟踪辅导, 力求成效。

以上是我对消除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浅显探讨。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仅仅肢体健康是不完整的健康, 只有心理也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是一个宏大的目标,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愿与大家共同前进。

自卑心理障碍 篇2

《挑战自卑》心理教案

《挑战自卑》心理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有自卑倾向。 2.了解自卑的表现及危害。 3.掌握走出自卑的方法。 活动形式及步骤 1.小调查:分发调查表――学生填写――教师结果解释 2.小编辑:学生分组――填小辞典――全班交流 3.为自卑者画像:为自卑者画像――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4.心理在线――情景展示――师生分析 5.擂台赛――小组讨论――小组比赛 6.学生演讲 7.实战演习――作战内容――迎战计划 8. “填一填” 活动方案 (1)请学生完成心理“小调查” (2)统计得分 有一个肯定答案得1分。正常青少年的平均分数是4.88分,非正常青少年的平均分是7.07分。7分------8分以上的同学自卑倾向较严重。 (3)引出主题: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的自卑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自卑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出自己的不足,设法弥补。这节课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挑战自卑”。我们分六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环节 自我诊断 你认为自己在以下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身材、娱乐、家庭、容貌、社交能力、性格、学习、知识面 、其他 其中最大的不满意之处是 这是 (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每当谈起或想到这些不满意之处,就觉得: 第二环节 自我诊断结束后,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共同分析一下自卑者的表现。 (1)编辑部 首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卑常用语”小辞典的编辑工作 例:我很笨;我不行;我不是学习的料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中一位主编代表发言,由责任编辑记录。 (2)教师补充:“谁都比我强”“我天生不是唱歌得了”“我不敢”“我害怕”等。 (3)请你来画像 可以以画的形式或语言的形式来描绘自卑者的表现。(范围涉及生活、学习、身体、性格、交往等诸多方面) 例:自怨自艾 消沉 失落 (4)教师补充:精神不振 沮丧 颓唐 自暴自弃 害羞 不安 内疚 胆怯 忧伤 失望 第三环节 了解到自卑者的表之后,我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第三环节回答 什么是自卑? 人为什么会自卑?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教师小结 第四环节 我们分析完产生自卑的原因之后,我们进入第四环节,了解自卑者的危害 (1)、《心理在线》 情景一:李伟因为自己是“豆芽菜”体型而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他羞于出头;在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及比赛中,他往往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赤膊;上体育课时,他时时猜测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十分苦恼;即使在炎炎的夏日,他也穿着长衣长裤。 情景二:小强在跳山羊活动中,看到别人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跳不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心理的支配下,他竟一直都未能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 情景三:马杰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上唱歌跑了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背后管他叫“马驴”。他很苦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情景四:王利是个养子。虽然养父母对他很好,但他总是缺乏自信,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时刻猜疑别人会指着他的后背说:“这个人不是爸妈亲生的。” (2)、讨论: 1、该同学的自卑来自于哪一方面? 2、该同学的弱点是可以改变的,还是不可以改变的? 3、若是可以改变的,他(她)应如何去做?若是不可以改变的,他(她)又该如何看待? (3)、师生共同分析 情景一:生理方面的自卑。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发育状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发育的年龄、发育的特征、速度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一些发育较晚及先天生长发育有疾患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会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及成长过程总结出:一个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但是它同时还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中外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半夜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贝多芬在S也{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极高的成就。可惜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最后完全聋掉。此事曾对贝多芬造成不小的打击,甚至一度想到轻生,而留下著名的《海得堡遗书》。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耳聋状态下完成的。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张海迪, 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当过无线电修理工,自学多门外语,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海伦.凯勒,美国著名女学者。小时候突患急病,致其聋哑,在如此难以想象的生命逆境中,她凭着好学和自信最终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 情景二:来自挫折和心理创伤的自卑感 一个人一旦碰到挫折,就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方佛不可逾越的困难,进而怀疑自己在各方面的水平、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留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隐私。比如说,过去曾受过打击留下的心理创伤,一旦在现实生活中或学习中触及这个“伤疤”,就会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也可以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话来形容。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卑感左右一生,但反过来,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又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举世闻名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中发明了两千多种新东西,但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也有过严酷的经历。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做一板凳,可他做不好,当时老师嘲弄他,并且让他妈妈把他领回家,说他是一个痴呆儿。但他以此为动力,没有气馁,在妈妈的帮助下,发愤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大发明家。 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消极暗示的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更加明显。即使稍微努力就可以做好的事情,终因自卑而放弃。随着自我否定意识的发展,自卑感的加剧,逐渐会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自欺欺人、表里不一的虚伪性格,甚至在特定时间或阶段酿造自杀、凶杀、离家出走等悲剧。 第五环节 我们了解到自卑的表现及危害,下面,我们进入第五环节――走出自卑 (1)擂台赛 每组派一名代表写出“走出自卑”的方法。哪个组办法越多,可操作性越强,就被视为优胜组 (2)每组出代表演讲《走出自卑》 (3)友情提示 战胜自卑小招术 1.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2.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3.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4.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5.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 (4)点拨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站起来吧!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你勇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别人能够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够做到。 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哪怕事情“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要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 第六环节 超越自卑 (1)实战演习,完成自助作业 作战内容 迎战计划 签名 (2)填一填 你这一生最想做的事是 你认为这件事可能成功吗? 要想成功你将要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你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希望通过这节心理课的学习,我们能够正视自卑,挑战自卑,以健康的心态,灿烂的笑容,顺利地渡过我们的花季人生。 秦皇岛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资源创编活动申报表 相关活动补充资料(包括心理知识、心理活动、心理游戏等): 自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的评价,或者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表示怀疑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造成自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生理方面: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方面有缺陷或者自己不满意,可能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如果再受到嘲弄、冷遇,就更可能诱发自卑感。2、智能方面 :自己感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能力、注意,以及语言操作等方面不如别人,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常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努力了,但效果不明显,于是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3、家庭方面:父母社会地位较低,经济境况困窘、父母离异、下岗等 ,都容易造成孩子“低人一等”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或导致自卑心理的急剧发展。 设计后再反思:1、每组出代表演讲《走出自卑》涉及的内容重复,学生会兴趣索然。于是选取一个内容最精练的演讲稿。2、贝多芬、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搜集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篇3

对于存在自卑心理的中小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卑心理这一问题呢?进而如何克服这种自卑心理,这对中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中小学生应该对自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自卑是因为自己的过度不自信所造成的,只有正确理解它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去消除自卑心理。然而,自卑又是青春期的一个特征,当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成熟,知识含量逐渐增大时,就会发现自卑心理会有所减轻。

其次,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经常自我激励。自卑有时候是因为沮丧、失望而产生的,然而,同学们的失望情绪还与对事情的过高期望相关。当你对某件事的期望越高时,而结果就越可能达不到你的理想,从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会越深。因此,中小学生在做某些事之前,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期望值也不要设得太高,尽量从自身能力和条件出发,实事求是的为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一步一步的完成,从而增加自信,消除自卑感。

再者,一定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应对你所面临的挫折,经受挫折后要认真客观地总结经验,冷静分析找出原因,不要只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不行,或是大脑反应慢、不聪明等因素,以减少自卑感的产生机会。

还有,要经常与同学进行友好交往或者学习交流,一般自卑的孩子大多也会有孤僻的症状,如果你把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别人交往,不去了解别人,被动的让别人去了解你,这就会让你变得更孤僻,更没有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另外,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感。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还是应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想尽一切办法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对于否定的评价要进行客观分析,看看是否对自己中肯,不要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打压性批评。学会接纳自己,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的不足,肯定自己原有的价值,扬长避短,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多看书,集中精力抓学习,以此來转移自己的自卑心态。

此外,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改变,在学习和与同学交往中逐渐锻炼自己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培养自己的自信能力,将与别人的差距转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不断强化自己内心的自信意识。其实,克服自卑的关键就是增强自己的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从多角度看待自己的价值,从中找到自信,有了足够的自信心,自卑自然就会飞灰湮灭了。

心理咨询——自卑心理案例分析 篇4

方某, 女, 18岁, 商财班学生。

主诉:不想上学了, 不喜欢学校和同学, 每天心很烦, 不想说话, 情绪低落。

个人陈述:我家是农村的, 在没有到学校之前, 我特别兴奋, 心想可以到大城市上学了, 能见大世面了, 也能有大城市的同学了。可我来到学校后, 才发觉一切并不如我当初所想, 我们班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各一半, 城市的学生处处都显得比我们强, 她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特别好, 人也灵活、会说话, 感觉老师也喜欢她们。而我, 普通话也不太标准, 说话常常夹着家乡口音, 常引的同学们发笑;上课不敢发言, 平时不敢和老师交流、聊天, 甚至不敢向老师问好, 能躲就躲;以前我们学校根本不重视体育, 上体育课的时候, 我又笨手笨脚的, 常常出丑;自己没有什么特长爱好, 在宿舍中, 大家有说有笑的, 我却插不上什么话, 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现在, 我不愿意和家庭好的同学在一起, 害怕自己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思维和见识都跟不上时尚, 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老土, 本身自己的穿着、举止就显得很土气;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实在不行就跟在大家后面, 不引起人注意为好。我觉得什么都不如人, 但我又不甘心, 想通过学习来弥补, 以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 可现在看来光学习好有什么用, 其他方面不如别人, 一样让人瞧不起, 况且现在根本学不进去, 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所以我不想上了, 心里很烦。

心理测验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结果:

2 评估与诊断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敏感, 情绪不稳定,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存在中度的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主要问题是由于认知的不合理和适应性不良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际关系紧张

2.2 有较重焦虑情绪和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

2.3 对环境适应不良

2.4 有自卑心理

3 案例分析

根据对资料的收集, 这位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从农村到城市, 各个方面变化很大, 离开了熟悉的朋友, 到了陌生环境, 心里就失去了很大的支持系统, 加上各个方面的不适应, 要面对自己的独立问题, 学习上的压力, 生活中琐碎事情的不如意, 包括从说话、穿着、行为习惯、自信心等方面自我感觉都不如别人, 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弱点, 引起对自我评价降低,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缺乏主动性, 往往采取被动的态度, 退避三舍, 加上性格内向, 有不习惯、不舒服的感觉, 闷在心里, 不善于表达自己, 不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更缺乏主动和人沟通的勇气, 心里渴望能融入同学们当中, 但又爱面子, 怕当众出丑, 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的尖锐矛盾冲突, 导致了心理失衡, 加之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不合理, 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较多,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模式, 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4 辅导方法

鉴于以上分析, 该学生无论是情绪的变化, 还是行为的异常, 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 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因此在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上采取认知情绪治疗和行为主义治疗。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 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有她现在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认为, 所有的行为 (包括正常、健康的行为与异常、变态的行为)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且经由强化而巩固。所以对自卑心理造成的退缩性行为可以进行再训练, 使个体做出新的适应的行为反应, 这一新行为的适应反应, 若能带给当事人满足的后果, 则该行为在未来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并且保持下来。

依据以上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采取的咨询方案是:

4.1 改变自己, 建立新的行为阶段

4.1.1 先学着和老师打招呼。让其在下周时间 (周一-周五) 每天碰到老师, 目光先注视老师, 待老师走到眼前向老师问好, 看老师反应。

目的有二:一是练习主动行为, 二是改变老师只是喜欢城市学生的不合理看法。

4.1.2 一周之内找班主任聊天两次。

4.1.3 真诚相待宿舍同学, 真情表达自己情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 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建立起来, 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 需要用“真诚”之水用心浇灌、呵护。要在学习上相互切磋, 生活上相互帮助, 日久才有心灵的沟通, 这都需要用真诚去维系。

4.2 心理帮助阶段

4.2.1 反馈作业, 交流完成过程中的体会。

4.2.2 鼓励其积极的变化, 表达咨询师的感受。

4.2.3 促进学生的领悟。

4.2.4 布置咨询作业:帮助同学做好班级卫生工作并协助班主任做好卫生检查工作;每周为班级做三次力所能及的事。

4.3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1 交流在班级做事的感受。

4.3.2 反馈老师和同学对其变化的评价, 感受自己新的支持系统的建立。

4.3.3 肯定自己,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4 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力:学校经常有服务和接待的实践工作, 安排其参加, 感受自己的变化, 增强自信心。

5 阶段咨询效果评估

5.1 学生本人评述

“感觉自己和原来判若两人, 以前天天不高兴, 不知道怎样才能和同学相处好, 以至于都不想上学了;现在每天很愉快, 和同学关系都很好, 老师和学校也很器重自己, 感觉自己很有价值, 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 而且老师经常让城市的同学向我学习, 很自豪”。

5.2 班主任评价

通过几次咨询和后续的安排, 加上班主任配合及自己的积极努力, 这个孩子变化真的很大, 以前的自卑没有了, 现在是一个积极上进, 自信心很强的学生, 在班里很有威信, 并且带动了我们班其它农村孩子也都积极上进, 班里的很多事物都管理的特别好, 成了班主任的好帮手。

5.3 家长的评价

“感觉孩子变化很大, 以前经常打电话说想回家, 心情也不好;现在性格变开朗了, 经常操心班级和同学的事情, 也常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和实践工作, 再也不想回来了, 还说以后要到南方工作, 挣大钱, 孝顺我们”。

5.4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逐渐消除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 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合理的认知, 改善其不良情绪及行为, 改善了人际关系, 同时也完善了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态度, 建立了自信, 挖掘了潜能, 很好的完成了求学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咨询过程较完整, 有条理。

自卑心理咨询案例 篇5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脾气急躁,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工作上的一些差错与她的离异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呆不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离婚已有四年了”;“从小就认为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可耻的事”;“社会对于离过婚的女人,总是有偏见”;“我现在有点怕上班,怕他们问我离婚的事”;“有时觉得不要离婚好,有

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人家也不会说三道四了;但是想想那种难受的滋味,还是离了好”;“不想再结婚,形象太受影响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有1个多月了,我女儿感到累,认为在现在的单位上班没劲,想换单位。问她为什么,她也不愿说。我也在想这情况是不是跟她离婚有关。离婚后,孩子、房子都给了男方,她跟我们住在一起,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说是命不好遭离婚。以前她下班后喜欢到朋友那里去,但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总是看书听音乐,她那些朋友也都不来了。人家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也不感兴趣。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婚姻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女人离异不光彩,是丢人的事情。坦言只要没有暴力,即使没有感情,也愿意维持婚姻。谈及前夫时,情绪激动,泣不成声。领导和同事过去对自己很友善,工作上有点小差错也不计较;自从他们知道自己离婚后,他们总是不给自己好眼色看,自己觉得在单位里成了“坏人”。要好女友的同样经历和观点,加强了其对离异问题的负性评价。只想离开目前的单位,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

环境;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被同事知道离婚以后)发生的,内容只局限在公司,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离婚)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女人离婚不光彩);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婚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离婚形象不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离异、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具有同样经历的女友的感受,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50元

心理测验收费:SAS,SDS 20元/次;SCL-90 6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

2.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女人离婚并不丢人”,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早年女邻居因婚外恋导致离异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模式,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观察其情绪反应,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婚外恋问题。让其意识到婚外恋并不都是不合理的,引导其重新审视当年女邻居的婚外情形象;

7)布置咨询作业。

3.结束与巩固阶段。

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同事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由求助者扮演同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我形象(离异女人);

4)布置咨询作业。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离异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重新和朋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同事认为刘某变得开朗了; 刘某的母亲也说刘某下班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提换工作的事情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48,2)SDS标准分51,3)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初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篇6

究其根源是自卑心理在作怪。这种心理障碍虽然没有什么破坏性,但对学生本人确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它使人丧失了进取精神,缺乏创新精神,整日沉浸在自我否定的痛苦之中,那么产生这种自卑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国家因素的影响

国家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受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就我县的教育体制来看,初级中学分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县办中学与乡镇中学,即二元教育体制。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县中或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条件优越,能为高一级中学输送人才,是人才的摇篮,因而大家对县中学生就高看一等。而对乡镇中学生的认识却恰恰相反,认为乡镇中学是完成“普九”任务学校,乡镇中学的学生素质低。乡镇中学学生在这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情绪自然低落,自卑感因此而生。总而言之,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具体反映,试想乡镇中学与县办中学有差异,学生怎会不产生一些思想情绪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呢?据调查,有42.3%的学生因为没能进入重点中学或是县中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首先,社会上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客观的事实使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上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认为权大于法,有权就有一切。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只看社会的阴暗面,而看不到社会积极的一面,对社会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导致了自暴自弃,以及对前途失去信心。其次,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混乱,黄色文化泛滥,不健康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大量传播,再加上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审美意识、自我约束能力差,造成大量学生沉迷于文化垃圾中,受腐朽思想的侵蚀,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再次,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制度日趋完善,人事制度也在发生重大变革,人才有“过剩”之势。许多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学生厌恶学习,逃避现实。以上这些现象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社会上看到的、听得到或感受到的消极的东西无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并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自卑心理。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班级由小变大,人数由少变多等等。由于这些原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名次都可能发生变动。原来在小学班级中的优等生变为现在的中等生或后头生,就会感觉自己智力、能力水平有限,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人家。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过严,学生难以完成任务,结果造成学生怕见到老师,怕与老师沟通。由此“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理想失去信心,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四、家庭因素的影响

还有就是家庭不正确的教育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做父母的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于苛刻;或教育孩子缺乏爱心和耐心,斥责孩子的时候多,激励孩子的时候少,这些都会使孩子的进取心受挫。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幼而来的自卑,与家长有扯不断的联系。如总挨家长批评。家长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对比,得出“你天生就不是那块料,笨蛋一个”、“你怎么总是不如人家”的结论等等。这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无不逐步强化了学生的自卑意识,使学生缺乏自信心,孩子的进取心也因怕批评而夭折了。同时父母的过分溺爱,也会导致孩子进取心的丧失。在社会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事事包办代替,结果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经验。所以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就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自然而然会产生“我不行”的心理,次数多了,就成了心底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时时冒出来左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另一方面,特殊的家庭背景也会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调查表明,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的残缺直接导致了亲情的残缺,使自己有一种“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心理,不能与同伴平等的相处。再有父母或家庭成员有残疾者,就会认为自己命运不好,没有资格与别人相处。还有就是家庭不和睦,家庭气氛不好,兄弟姐妹、父子、母女关系淡漠,缺乏爱心,会造成孩子精神紧张、焦虑或压抑,导致性格变得暴躁或乖僻,不易与别人相处。另外家庭的变故也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孩子的情绪,使其产生暂时性的交往障碍。

五、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与自身内向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有些孩子自生来以后,性格就比较孤僻、内向、沉默寡言,不愿与他人交往,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不切实际的夸大自己的弱点,缺乏自信心,但是又爱面子,怕当众出丑。所以往往在人际交往中采取被动的态度,不善于表现自己,更缺乏勇气主动与他人沟通,于是越发内向和自我封闭了。

个人经历坎坷、屡挫屡败也是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个人受挫折的经历与本人的气质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根本的是个体对各种挫折的评价与态度。当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曲曲折折、荆棘丛生和屡挫屡败时,现实生活使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不行”。生活的打击、学业的失利促使他自卑心理的形成。在我所调查的学生当中由于屡次考试失败而心灰意冷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其意志薄弱、感情脆弱所造成的。

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应对策略 篇7

1 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阿德勒是奥地利医生和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 可以说是自卑的一生, 但是他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卑, 走向成功。在他的名作《超越自卑》中, 他提出了自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克服自卑, 寻求优越而获得补偿的方式各不相同, 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阿德勒进一步认为, 补偿机制运用得适当与否, 能决定人格是否正常发展。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的合理性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人是在对比状态中生存的。对比不仅是人类以及万物存在的形式, 而且是存在过程和存在内容, 每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无法回避各种意义上的对比, 唯其如此, 人的生存才有了尊卑高下之别, 自卑与超越意识才成为现实和必然的[1]。

本文就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的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小学生的自卑情结。

2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自卑是一个复杂的人类心理现象, 当前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2.1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特征

笔者在这里谈到中小学生自卑感的表现时, 主要是指那些自卑感较重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群体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 认知方面产生偏差。自卑感是生理因素、能力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经历因素、个性因素及未来发展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从这些因素到自卑感的形成, 要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那些自卑感较重的中小学生必然会表现为认知偏差。首先是自我认知的偏差, 表现为对自己的素质、能力等评价过低, 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其次, 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 在进行一件事情之前往往会有失败的预期, 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很可能会带来失败的结果, 从而强化“自己不行”的信念。

(2) 情绪情感具有独特表现。自卑感较重的中小学生由于存在认知偏差, 在情绪情感方面会有一些独特的表现。主要表现为: (1) 悲观失望, 情绪低落。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缺乏自信,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 容易思想消沉、情绪低落。 (2) 多愁善感, 内心苦闷。据偶自卑感的学生往往会把烦恼和忧愁深藏在自己的内心, 深陷其中、苦苦挣扎而不能自拔。 (3) 敏感多疑, 孤独寂寞。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 甚至别人一句挪偷的话就会深深地伤及他们的心灵。

(3) 更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伴随着认知和情绪情感表现的, 还有更为外显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 不敢与人交往。自卑感较重的学生, 担心别人在交往中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因而将自己封闭起来。爱慕虚荣, 展现优越。

2.2 当前中小学生自卑情结产生原因

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环境不同, 对于优越的目标追求也就有不同的内涵, 因而, 其自卑的产生也各有其特殊的原因。就当前中小学生来说,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 生理因素。中小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初步发展的时期, 身体意象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 已经被中小学生所觉察和关注。在中小学校园里, 交友、恋爱己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使得学生十分注意自己的长相。一部分学生因为身材矮小、容貌不佳、过胖或过瘦等原因而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感, 不敢大胆交往。

(2) 学习能力因素。在学习上, 同学们本来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一旦失去了往日受宠和领先的优越感, 加上不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生活, 如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成绩不再优秀, 或由于不喜欢某种课程等产生学习上的挫折感, 从而形成自卑心理。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环境, 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那些家境特别贫寒、父母关系不和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产生自卑感的重要因素。此外, 父母的自卑感也很容易传递给子女。

(4) 成长经历因素。自卑感的形成有其早期经历的根源。在成长经历中经常遭遇挫折和失败的个体, 很容易形成自卑感。那些强烈地感到自卑的个体往往经历过心理创伤, 自尊心受到过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来自父母、教师, 也可能来自同龄伙伴。

2.3 应对中小学生自卑情结的对策

按照阿德勒的自卑理论, 一个人自卑感越重, 越敏感, 寻求补偿也越迫切, 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对照这个理论, 对于中小学生, 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如何面对自卑感的。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关键在于是默默地忍受自卑, 还是以足够的勇气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它。

(1)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自卑感与对其进行的教育存在相互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教育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无疑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以及对社会正确认识, 相反, 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会使学生对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以及对社会认识出现偏差, 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2) 家长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评价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 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 也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的基石, 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 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在家庭教育中, 任何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不当的评价可能导致学生自卑。为此, 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不仅要如实地看到他的短处, 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 切不可因为因一次失败, 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行。。对于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 或者长相不好的孩子, 家长也不要过于吝啬对他们的表扬, 每当孩子的行为举止有进步时, 不妨夸奖孩子。

(3) 学生自身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造成中小学生自卑情绪, 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又与自己自身情况密切相连。中小学生自己情况也是导致其陷入自卑情绪的重要原因, 为此学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树立信心, 坚信自己能干好。“别人行, 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 我也能成功。要经常进行自我调节。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 要扬长避短。克服自卑。

摘要: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结, 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面对着自卑情结, 采取何种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当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简介了自卑的有关理论, 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自卑表现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应对学生自卑情结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自卑,表现,对策

参考文献

[1]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作家出版社, 1986, 9.

[2] (奥) 阿德勒著周郎[译].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大学生自卑心理初探 篇8

一、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 幼年生活经历的影响。马斯洛认为, 人有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满足了, 别人的尊重就内化为自尊, 但这必须在童年完成。如果童年被人看不起, 这种“看不起”通常会内化为自卑, 深埋在心底。

(2) 对自己外在形象的不认可。每个大学生心里都希望自己有健美的身材、俊秀阳光的容貌、正常的身高等。但是有的人由于先天条件不好, 自己陷入痛苦当中, 极易产生自卑感。

(3) 自我认知的偏差。自卑的人经常低估自己,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首先是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的人一旦遇到事情, 还没做就在心里暗示自己“我做不好, 别人都比我强”等。其次是过低的自我期望, 自我期望值过低, 就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是过强的自尊表面上容易给人一种自信心极强的感觉, 其实不然, 过强的自尊本质上还是一种自卑心理, 以表面的自尊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4) 高考成绩的不理想。高考成绩不理想是一些大学生自卑的原因之一。每年都会有一些同学进不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这些人产生一些消极、孤独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但因此而自己看轻自己, 丧失前进的自信, 却大可不必。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 强化自信心, 努力学好专业本领, 同样可以做出了不起的成就。

(5) 爱情问题引起的自卑感。爱情在大学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爱情降临, 会使大学生欣喜无比, 甜蜜无比。可爱情一旦失败, 他们就会陷入难言的痛苦之中, 甚至会心灰意冷, 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消除爱情失败带给大学生的失落感、自卑感, 最重要的是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

二、克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策略

1. 学会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调整心理不适的关键。在世间万事万物中, 我们最不了解、最难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不仅叔本华在苦苦思考“我是谁”, 被誉为智慧化身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虽然不容易, 但却是必需的和可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理的精华在于人们最终会自己了解自己。”在进行自我认识时, 一般采用下述几种做法:

(1) 用全面的观点看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所以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 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力争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 但不自傲;坦然接受自己的缺点, 不自卑, 不逃避。

(2) 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自己取得微小进步, 都要认可自己, 只要比过去强, 不管强多少, 都要为自己鼓掌, 为自己喝彩。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 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

(3) 从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心理落差的产生是比较的结果, 同学们在社会中, 往往通过比较来认识与评价自我,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但在比较过程中, 有的人不考虑是否具有可比性, 盲目地、片面地比较, 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

(4)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己。借助他人来认识自己, 他人, 特别是经常与自己打交道的人, 对自我行为的评价及个性的评价, 往往是客观的和可信的。但也要注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发生矛盾时, 不能随便附会。

(5) 通过心理量表测验来了解自己。如:通过症状自评量表、气质60、大学生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等心理量表, 科学地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人格、气质、倾向性等。

2.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目标, 确立成功的生活体验

对小学自卑学生心理的探究 篇9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缘由

1. 客观因素

从客观上来讲, 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遇到失败造成的。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聪明、伶俐而常常被父母和他人夸奖和宠爱, 长大以后就会比较自信;而由于某些原因, 那些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的环境中、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经济境况困窘或单亲家庭的孩子, 往往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 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导致自卑心理日益加剧。

2. 主观因素

从主观上说, 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 过低评价自己。他们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 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比如说老师的评价, 就会影响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从而过低地评价自己, 产生自卑心理。

二、自卑心理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自卑心理的表现有过分焦虑、敏感、行为呆板、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常常心神不安, 对学校、课堂、老师存有紧张恐惧感, 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总认为自己不行, 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或能力做出偏低的评价而产生羞怯、忧伤、惭愧、失望和畏缩的情绪体验;心情总是不愉快、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愿望, 常常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行事。

三、改善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措施

1. 突破心理防线, 架起信任的桥梁

师生关系融洽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 成为学生的密友, 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那么, 怎样才能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呢?

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而且深刻得多。他对此还列出了一个公式:信息的传递=7%言语+38%语音+55%表情。

2. 积极引导, 让学生重拾自信

激励学生摆正心态,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明确挫折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推动人前进的动力。挫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人生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遇到挫折时, 尽可能调节情绪, 认真分析原因, 树立信心去战胜它、克服它, 在挫折中吸取教训。经过挫折的磨炼使得自己的性格、德行、品质、体质、能力等得到发展。

从实际出发, 引导孩子确立“目标”。有理想才有动力, 有动力的人才能成功。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差别。因此, “目标”不应定得太高或太低。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 坚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起点去看待学生的进步, 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我, 帮助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定出适宜的“目标”。我从不歧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相反对他们倍加关心, 以促进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总之, 教师要努力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疑点,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 细心分析问题, 寻求相关的协助, 让学生及时打开心结。培养学生学会在失败中树立自信心, 让学生经历来自学习、生活及各项班内外活动的实践, 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防微杜渐, 这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深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日) 关忠文.青年心理学[M].王永丽, 周浙平译.哈尔滨:黑龙江人

透析职高生的自卑心理 篇10

一、职高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1. 曾经的失落

曾经的失落, 使他们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学习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 是职高生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

2. 职高生生活中的挫折

职高生由于原有知识基础薄弱, 加之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 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化理论与技能的较高要求, 使得职高生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 于是晚上上网, 白天睡觉, 不做作业, 不遵守课堂纪律, 逃学、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屡见不鲜。

3. 学生自身或家庭的原因

职高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0岁之间, “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随之发展, 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单纯幼稚, 对人对事过于偏执, 好冲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而有的学生家庭不完整, 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使他们对前途更感渺茫、沮丧和失望, 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调适职高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1.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环境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因此, 职业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的学生心理封闭状态一旦打破, 承受能力便可有效提高。诚如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

2. 在实践中塑造心灵

结合实践教学, 综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生在校期间, 教师可充分利用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外, 还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方法, 进行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训练。让学生认真体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 研究职高生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对策, 使他们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从而成为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一旦他们有了自信心, 就会坚持到底达到自己的目标。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业竞争意识的日益增强, 就业压力大是他们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现实。因此, 消除职高生的自卑感、重建他们的信心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他们顺利踏入社会的需要。

摘要:职高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常常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 如何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文中针对职高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 并就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出了调适对策。

关键词:职高生,自卑心理,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篇11

正面鼓励法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特别需要尊重,教师不要随意批评、训斥自卑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

例如: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即使没有答对,我也鼓励地说:“你能积极举手发言,有勇气,很不错,我非常佩服!”或者说:“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答对!”再比如: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违反了纪律,我就这样教育他:“发生过的事你已经知道错了,让我们一起把它忘记吧!我一直认为你是个遵守纪律的学生,对此,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我深信不疑。”

这样的对待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不仅让他们从事情中受到了教育,也帮助他们树立了克服自卑心理的自信心。

发现优点法学生并不缺少优点,而缺少的是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要善于发现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加以肯定、鼓励。有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太好,但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有的学生太贪玩,但体育特棒;有的学生漠漠无言,但关心集体的每一件事……如我班有个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有自卑心理,但在校田径运动会上,他却拿60米和100米两个年级冠军,为班集体争了光。在总结会上,我号召全班学生向他学习,还鼓励他把学习成绩赶上来,成为一名三好学生,全班学生都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从未有过的自信心使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坚信自己不比别的同学差。

自卑心理障碍 篇12

关键词:幼儿,自卑心理,克服

[案例]:6岁的谈文杰性格内向, 似乎很害羞。一次美术活动, 我要孩子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交通工具画出来。其他幼儿都开始认真地画起来, 只有谈文杰还是坐着一动不动, 我上前问他:谈文杰, 你最喜欢什么交通工具啊?他想了很久才轻轻地说, “坦克。”我鼓励他说, “你的想法很好也很特别啊, 把你的坦克画出来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吧。”可小刚扭捏地拒绝:“我不行, 我不会画!”又有一次, “五一”放假回园, 小朋友们都把旅游途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 轮到谈文杰的时候他又退缩了:“我说不好!”任我们大家怎么鼓励都不行。我很奇怪, 谈文杰是怎么啦。后来经了解, 我才知道问题原来出在孩子爸爸经常数落孩子上面。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 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一个人如果缺少自信, 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 没有自信心。幼儿自卑, 是指幼儿由于某种原因怀疑自己、轻视自己, 在社会交往或集体活动中懦弱、害羞和畏惧。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 自卑心理在幼儿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 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 抬高别人, 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 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自卑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形成。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 胆怯懦弱, 孤僻内向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 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 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孩子一生下来, 并没有自卑心理, 而这些自卑感是怎么形成的呢?常见的原因归纳如下:家长过高的期望, 导致孩子追求完美。一般在高水平、高学历的家庭中, 家长由于自己的事业有成或本身性格要强等原因, 对孩子的期望也比一般家庭高。可谓高起点的家庭希望孩子也有高起点, 获取高成就。这样的家庭, 即使父母很少批评孩子, 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然而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翻版, 他有自己的智力特点, 个性特征, 兴趣爱好等。家庭不完整也很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情绪的产生, 所以, 单亲家庭的爸爸妈妈要格外小心了。把孩子放入横向或纵向比较中。案例中的孩子多数时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周末时才与父母团聚, 短暂的交流时间里孩子当然希望获得父母的关心和鼓励, 然而他的爸爸由于要求过高, 不够细心, 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变化, 造成谈文杰心理逐渐的自卑, 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

上一篇:催化作用下一篇:汽车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