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2024-06-08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共12篇)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1

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动态系统,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知能情况、学生心理及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关系和作用中, 寻求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积极的心理活动,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 从而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职校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职校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 下与青年中期相连, 因此, 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有一些交叉。少年期的结束, 青年期开始的职校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和动荡性。职校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 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职校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1) 生活调适能力差。14%的人不适应现在的校园生活, 76%的人常因做梦而失眠, 79%的人觉得生活灰暗, 78%的人迷恋网络中的虚拟社会。

(2) 承受挫折能力差。18%的人不能采取直接行动解决困难, 43%的人不习惯制定一个行为计划, 32%的人不能阻止自己太匆忙处理问题, 14%的人在受挫后不能汲取经验教训, 40%的人遇到情感冲突不会向人倾诉, 8%的人受挫时借烟酒消愁, 11%的人常求神拜佛。

2.自主性和进取性。职校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 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 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 以及心理上的迅速发展, 职校生精力充沛, 血气方刚, 反应敏捷, 上进心强, 不安于现状, 富于进取, 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表现出来的主要心理问题有:自我意识太强;8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 78%的人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 71%的人不善于自我表现, 74%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3.闭锁性和社会性。职校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 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 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却是在青年期完成的。中学生尤其是职校生心理的发展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影响职校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活动

1.学习兴趣不浓。

2.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学习无计划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不预习或预习不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 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 不复习或复习不够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5) 学习方法不正确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学习情绪不稳定。

(1) 精力不充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自制力差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学习意志不顽强。

(1) 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差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学习不自觉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5.对学习成绩的过度焦虑。

(1) 担心成绩不好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 学习没信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 学习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4) 考试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三、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但不管人的心理活动多么纷繁复杂, 不外乎认识与意向两个方面, 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 两个方面。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 生活态度反映着学生的人格倾向, 学习、情绪和人际问题又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困惑, 应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讲, 这些方面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性, 也决定着他们的终生发展。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职校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有认知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综合心理疲劳状态, 这三者共存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1.认知障碍。职校学生的认知还是有限的, 他们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应用能力是需要职校阶段的教师进一步培养的,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应该循序渐进, 平稳过渡。

2.学习心理障碍。调查结果表明, 职校学生亟待作辅导的心理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 困扰学生最多的正是学习问题。影响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思维、记忆、技能等四种心理因素构成, 它们紧密联系而又相互区分, 对于这四个环节都起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 它对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重大的影响。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也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没有激励和发挥出来;二是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某方面因素产生了问题, 如意志障碍、学习焦虑、人格适应不良等。

3.综合心理疲劳状态。在心理疲劳状态下, 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表现为认知力下降, 注意力分散, 意志力减弱, 手脑协调性格低, 情绪异常, 对一切事物都“兴味索然”, 这些就是典型症状。

四、几点感想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 数学课程还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 这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 数学素质应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 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不要重重设卡, 培养少数, 淘汰多数, 以致学生尚未走出校门便已厌学。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 但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要使数学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知道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预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 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知过程, 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协同活动的过程, 是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 是以认识为主的个性健全发展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有可开发的天赋潜能, 良好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石, 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物化为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2

1.学生缺乏自信的客观原因

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的客观原因,从教学实践中观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知识的缺陷对教材结构不适应,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数学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数学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例如:初中数学的一些概念,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就显得跨度太大,而增加对教材的不适应.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在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2)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的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得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教师某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个别教师本身素质偏低,学疏才浅又缺乏责任心,上课枯燥无味,只是应付了事,对学生非常缺乏吸引力.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遭遇失败后,几乎缺乏应有的自信心.2.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

自信心的形成除了客观原因的影响外,跟他人的性格,意志有很大的关系,内因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起主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三数学心理障碍成绩对策

一、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三学生的數学问题,相对其他科目显得更加复杂抽象、综合性强,多数需要学生通过抽象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要求初三数学教学需要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习惯于初一初二学习模式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初三学习节奏快,题量多,学习时间长,加上父母和老师迫切的关注,升学的临近,这使得青春期的学生觉得压力无处不在。体能和心理双重砝码往往造成大部分学生的为难心理,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家长不能宽容乐观理解,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这样内外夹击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在大题量综合型的考试中的成绩落差,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的甚至怕上数学课,怕碰数学题,对能否学好数学存在忧虑。从笔者的调查分析来看,初三教学“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法是产生隋性心理的温床。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学生座谈了解,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初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有效性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为了赶进度,特别是专项训练课和练习讲评课,教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按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逢到专项训练课,便讲几道例题;逢到练习讲评课,便报报答案,讲完报完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二是初三数学比初中一二年级的知识内容在数量上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感到不适应。部分初三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下了功夫数学成绩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正确、教学方法不恰当有关。三是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数学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造成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三、化解心理障碍的应对措施

学好数学应当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常会令学生困惑、疑惧甚至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尽快适应学科本身的要求。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即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数学教师在授课时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

四、促进数学成绩持续提高的对策

(一)狠抓基础。

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狠抓基础,即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注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三)培养信心。

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在平时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练习,引导他们从基本题目的练习中举一反三,增强逐步解决复杂习题的本领,同时要循序渐进,不能跨大步,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确保数学成绩的稳定发挥和持续提高。

(四)讲究方法。

高中数学思维障碍分析 篇4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归因分析

(1)教法不当引起的思维障碍。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其新的内容与旧的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在讲解习题时往往就题论题,不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习题教学,不能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题思路、从解题中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2)类比不当形成的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运用类比,往往能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将已学过的知识或已掌握的解题方法迁移过来,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形成的思维障碍。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使学生掌握概念,一方面指的是要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同时也要求明确其外延。所谓外延,即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和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成立条件。

二、克服数学思维障碍的办法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子”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职教生的数学心理障碍与教学对策 篇5

职教生的数学心理障碍与教学对策

职教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心理障碍,同时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恐惧”现象,而且不同的学习心理障碍造成种种不同的“恐惧”,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因素,发现规律,从而在教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采取防治及预防措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势利导,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走出“数学恐惧”,融入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 者:吴万春 作者单位:商丘技师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年,卷(期):20098(5)分类号:G633.6关键词:职教生 数学心理障碍 教学对策

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09-01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具备的数学知识,找出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分数的抽象性较强,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分数应用的解题方法,存在解题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速度,需要帮助学生提供解题方法,提供便利的解题路径。

一、分数应用题解题路径分析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传统教材中使用的分数应用题解题路径存在着繁琐、不合理等问题,在师生配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分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很多小学教师为了改进分数应用题教学方法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虽然教学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解决分数应用题难教、难学的问题。分数应用题的重点在于应用题中使用分数,而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整数,突然接触充满抽象意义的分数时,无疑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这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因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传授无法快速从整数过渡到分数,而且小学生很容易出现认知混淆,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速度与效率。

二、解决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策略

1、提高审题能力

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审题,无论何种题目,如果没有明确问题就无法解决。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养成拿到题目后,就立刻进行分析与审查的习惯。分数应用题通过情境模拟将数量融入环境之中,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出与分率有关的句子,并且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应用题,正确掌握解题要领。实际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出标准量与比较量,分清比较量与标准量的分率,列出正确的关系式。小学生对于整句叙述掌握较快,但是对倒叙与省略并不能快速理解,所以应当采取此类方法为学生讲解如何审题:小明在商店买了36粒糖,其中粒是果糖,其余是牛奶糖,向学生提问牛奶糖由多数颗。

2、运用作图法

分数应用题难以理解的关键在于分数的抽象性,学生无法从抽象的应用题中分析出自己需要因素,找不到应用题中存在的比较与标准量,就无法正常进行解题。为了加强分数应用题的直观性,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画出直观线段图,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与标准量,明确应用题中存在的关系,拓宽学生解题思路。线段图的表现形式由于传统文字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集中力,调动主观能动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发散思维

小学分数应用题需要灵活的解题思路,而题目的变化方式较多,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应用题解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逻辑思考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与创新性,在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时,可以直接通过联想解决问题。

4、培养学习习惯

小学生性格十分活泼,而且较为马虎,对学习的耐心较低,所以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塑造正确的学习习惯。保证学生完成题目后,进行检查与验算,这种方式也是保证分数应用题解答过程准确的关键,可以找出计算时忽略的细节与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结果的正确率。

5、增强情境化

数学应用题通过生活情境构建而成,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让数学更加的生活化,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应用题构建出的情境。学生通过联想可以提高对题目的了解,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想象力。

6、简化分数应用题

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应用题进行简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解决一道复杂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拆分为“此数的三分之一是多少”与“此数是其他数的几分之几”,通过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吸收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结合分数乘、除法,学生也可以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分数应用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拓展思维模式,可以在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思维模式、知识基础进行针对教学,确保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理解其含义,确保学生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友珍,孙晓春.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教育革新,2011(03):45-46.

[2] 钟有平.浅谈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6):12-13.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7

1.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在运算活动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已经掌握某一知识(方法),如果不断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强化定势,则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

(2)思维惰性的影响 . 解决问题离不开知识 , 知识又以大量的模式作为索引,因此辨认模式是决定解题方法的关键.如果模式特点比较隐蔽, 仅仅靠被动、消极地感知问题是不行的,而要对问题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分析加工处理.

(3)思维不畅的影响 . 一个思维流畅性差的学生 , 头脑中没有多少变化的思路可以自如地选用, 运算时常常刻板地按某种固定方法进行,难以合理、简捷地完成计算任务.

(4)缺乏评价意识的影响.策略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经济原则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 运算能力差的学生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对策略评价的心理意识,解题对,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心满意足,即使运算繁琐,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做下去,“做对就行了”.

(5 ) 认知结构不完善的 影响 . 教学中时 常会出现 这样的有趣现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善于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而喜欢用熟悉的旧知识。如学完不等式的解法后,有的学生在解高次不等式时却不用“列表法”,而采用求两个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的方法。这种守旧心理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没有完全形成, 仍停留在再现性运用的水平上。当指定用某种新方法解题时他们会解的,然而有选择方法时,总想不起来采用新方法,这势必影响运算能力的培养.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运算的失误(或不合理)常常是多个因素的综合反应.

2.克服心理因素的影响 ,提高运算能力

从认知角度出发, 运算中的以上因素是随着认知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的, 随着认知结构的完善会逐渐地克服某些因素影响,但过程要长一些.有的学生还可能克服不了.因此教学中就应采取措施,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合理、简捷地解决问题.

(1)加强对比与评价.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法的对比、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选择合理解法的欲望,帮助学生灵活、简捷地解题,

例1:解方程:x-4/x-5-x-5/x-6=x-7/x-8-x-8/x-9

解法1:选用去分母(通法)的方法,则运算起来太复杂,也易出错.

解法2:(用部分分式的思想变形)原方程可化为

由于学生的悟性差异, 他们对信息的观察理解加工程度也不同,但有计划地对不同解法进行对比、评价,对他们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增强评价意识,开拓思路是极为有益的.

(2)学会反思 , 提高合理运算的选择性知觉 . 作为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某种模式解决问题,要有运算的条件反射,使学生一看某个问题便知道它属于哪一类,用何种方法去解.当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不死套模式,对其解法从策略、方法上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合理运算的选择性知觉.

例2:求(x+1/x-2)8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反思:此题是否有其他解法? 应从何处入手? 注意到x+1/x-2 =1/x(x -2)2, 则 (x +1/x-2)8=1x8·(x -1)16.∴常数项 为C816=12870.

例2的第一种解法是常规解法, 学生一旦掌握了之后,就应引导他们反思,选择合理解法,提高解题速度,

(3) 协调外形 特征与内 部联想 . 问题的外 形特征是 信息源,学生能否根据这一信息抓住其特征通过评价、反思进行合理联想,关键就在于协调外形特征与内部联想。

例3:求值:2cos10°-sin20°/cos20°

联想1: 由cos10°,sin20°前的系数及20°与10°的倍角关系想到: 原式=2cos10°-2sin10°cos10°/cos20°=2cos10°(1-sin10°)/cos20°思路受阻.

联想2:由30°-20°=10°想到原式=成功!

由上例可见, 合理的运算是外形特征与内部联想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暴露协调外形与联想的过程,在学生亲身体验到其美妙之处的同时,逐渐学会自我调控,达到合理运算的目的。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外,还应授之以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珍惜每一次机会,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进行对比、评价、反思、协调等思维活动,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选择合理运算方法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摘要:运算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完成数学运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而是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有关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能力.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8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原因导致中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招人“诟病”的问题.中学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相对处于心理发展、智力不健全的阶段, 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对问题的把握不全面, 习惯于“填鸭式教学”, 学习的方法也是依赖性的, 全靠老师布置作业, 以考试为主的题海战术, 侧重于解题技巧的练习, 因而所受教育是片面的.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不少是靠背例题, 熟记题型, 是所谓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并没用真正地学会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

中学阶段的教学总摆脱不了应试的教学模式, 教师内心都以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深刻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为最终目的.但当不能灵活运用的时候, 教师会对题型做大量的分析总结与分类, 以求学生能够做到对题目产生机械的分类型理解, 然后顺利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 对知识点的深层次认识的机会以及自我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机会就无意识地被剥夺了.其实, 学生在面对任何一个数学题目的时候, 都会有一个调动所学知识和所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我们鼓励与提倡的一个过程, 还是体现数学美感, 让学生体会思维乐趣的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点, 对知识有更深的认识, 理解知识点的特点是什么, 它能够解决什么, 不能够解决什么.倘若做数学题变成了套用特定题型的解题步骤, 其目的仅仅剩下指望学生在重要的考场上迅速解题拿取高分了.学生过多地丧失思考过程, 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于数学产生错误认识, 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记记公式、背背例题、看看题型, 面对老师的解题过程除了觉得玄妙外, 没有产生题目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对于自己没有产生任何意义, 数学剩下最多的就是枯燥与乏味, 还有大量奇形怪状的公式, 晦涩的定理, 不明就里的题型.

二、从教学连续性角度理解学习障碍的形成

1.“懒惰”“冷漠”“不求甚解”

进入大学学习阶段, 没有了“生死抉择”的考试, 筹备考试已经不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驱动力了, 考试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数学教学目的回归到理所应当的出发点, 那就是教给学生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 培养他们理性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而这样的回归给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 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大大的提高了, 许多学习任务不再是由老师一手操办, 许多教学内容的掌握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普遍难以实现这样的转变, 不愿理解, 不愿思考, 不愿总结, 不愿回答问题, 不愿独自完成陌生题型.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冠之以“懒惰”“冷漠”“不求甚解”, 其实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缺乏思维锻炼而导致的无所适从.

2.“自卑”“消极”

对于“自卑”“消极”这样的学习障碍许多从业者都会提到, 绝大部分对此的分析描述是这样的.多数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 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他们在高中时的数学基础差, 一般长期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 导致他们自暴自弃, 不思进取, 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 认为自己天生就笨, 接受知识能力差, 不是学习数学的料, 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情绪中.课堂上一部分人常表现为不知所措, 抑郁沉闷,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思考, 但不深刻, 在思考问题时, 情绪紧张, 害怕被老师提问;另一部分人则表现为冷漠, 数学基础差成了他们对数学问题不思考的最好借口, 对数学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同样, 我们可以结合中学阶段的教学稍加深入分析一下, 以求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在中学阶段我们过多地以求解题目结果为目的, 而较少强调结合知识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样就导致了答案的求解比知识点的理解以及逻辑分析与灵活运用能力培养还重要些.学生缺少了思维能力提高的评价与乐趣, 只有对或错两种简单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必然存在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那么错误在所难免, 而只有对与错的简单粗暴的评价必然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仅导致学生不再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锻炼, 还会将学生的自信心消磨殆尽.自然, “自卑”“消极”这样的情绪就成了横亘在学生与教师面前的巨大学习障碍.

3.“基础差”

学生的数学基础差, 被许多高职教师列为高等数学学习的首个学习障碍, 其中的合理性不再赘述.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 然后再次反思中学阶段的教学中的“弊端”,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什么差, 差到什么程度大家可想而知.但可喜的是, 得益于中学阶段的教学, 学生对于中学阶段的知识并不是一概不知, 而是显得肤浅、片面、残缺不全而已, 所以只要高职教师耐心引导、悉心讲解学生是可以跟上课程的教学的.同时, 广大高职教师也应当把知识的回顾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不仅为《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还是传授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素材, 因为有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 学生更易理解.

4.“不重视课程”

在中学教学阶段, 根本教学目标的偏离, 不恰当的教学评价, 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 不成功经历在所难免, 这些经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所剩无几, 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投入, 更有理由不重视“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甚至有学生填报志愿选专业的时候, 就是冲着没有数学课的专业去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逻辑思维的逐步完善与不断提高为目的, 取而代之的是做出数学题的答案;我们的教学评价不是鼓励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对与错;教学过程中不赋予概念、定理、定律、公式以意义, 只有晦涩的语言、陌生的符号、奇异的图形, 学生想说“爱”也很难.

三、学习障碍的积极对策

高职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有多方面的原因.前面所提到的, 从中学阶段数学学习去探讨高职数学学习障碍, 只是通过把学生学习看作一个连续过程, 试图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并不是想以偏概全, 将所有问题归咎于中学教学, 而是面对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将中学教学作为反思与审视的首要环节.在此, 我无法给出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 高等数学学习障碍, 不仅有个体数学能力的问题, 还牵连其他许多因素.结合前面的分析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 关于高职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积极对策做如下探讨.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教学实际找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高职教育的公共课必须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 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日本著名学者米山国藏曾经说过, “数学知识, 若不用, 一两年即忘, 受益终身, 深深铭刻的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用人单位多次直白地向我们说明, 基本的专业技能你们校方一定会教, 而有些技能你们也教不了, 没有条件教, 所以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种种教学实际, 我们应该将“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打造成为一门基础课、工具课、文化课和素质课.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结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 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简化教学内容, 专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 将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到整个教学内容中, 注重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淡化繁琐的数学理论证明, 多从生活实际出发, 组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阐释, 锻炼学生基本的思维能力.

3.大量充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专业中的实例, 利用学生的“功利”思想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切实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乐趣.

4.注重过程评价,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评价态度, 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力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 要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障碍, 广大教师必须洞悉高职教学规律, 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着眼于教学实际, 找准课程定位;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探索与实践, 不断发掘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相信, 我们一定可以克服困难, 实现教学突破, 适应现代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人才.

摘要:文章从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出发, 对高职数学学习障碍的分析建立在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深刻反省中学阶段教学的弊端, 找到高职数学学习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并由此提出一些克服学习障碍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数学,学习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永斌.职高生数学学习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 2007.

[2]龙琪.谈教学反思的操作策略[J].教育艺术, 2008.

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篇9

一、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

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 对于人类的发展,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数学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内容, 既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 也具有数学学习所特有的特殊内涵。所谓数学学习, 是指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变化的信息。即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也包括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运用过程以及解决问题过程等的经验, 而且还包括伴随着学习过程而产生的外显行为结果——数学认知的操作技能与能力表现以及非认知的情感、兴趣、意志、态度等的变化。

数学学习心理特征是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征象、标志。幼师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和其他类型的职校生, 她们在数学学习中有独特的心理特征。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非认知方面、元认知方面。认知方面的特征包括:数学记忆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学习记忆力;非认知方面的特征包括: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信心、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意志、数学学习归因方式;元认知方面的特征包括:数学学习自我监控、数学学习自我体验。

二、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实证分析

1. 问卷设计与调查

“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的了解, 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等个人特征。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 共列出了23个问题, 分别对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理论模型中的每个指标进行提问。该部分采用里克特五分量表进行测度:非常赞同=5, 比较赞同=4, 赞同=3, 不太赞同=2, 极不赞同=1。

本研究以江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由学工处随机抽取500名同学接受调查。为保证问卷填写质量, 我们将接受调查的500名同学统一安排在3个阶梯教室中填写问卷, 最大限度地避免相互干扰和敷衍的填写态度, 增加问卷填写的真实程度。问卷回收后, 研究人员对问卷逐份检查, 将漏填严重、填写明显敷衍的问卷废弃。经过整理, 有效问卷477份, 有效回收率为95.4%。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们对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录入, 然后使用SPSS11.0对录入后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指标得分都不是很高, 大部分集中在2~3之间, 这说明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不是很好。具体到各个指标则是:幼师生的数学记忆能力一般, 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想象能力、数学学习注意力不好, 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幼师生普遍对数学学习不太感兴趣, 没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欠缺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一般;幼师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对自己的认知状况了解不多, 不太善于自我监控。值得注意的是, 仅有一项指标得分超过了4 (数学学习归因方式) , 即幼师生认为自己数学学不好的原因在于数学教师。这种归因方式不利于幼师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利于她们改进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 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同时, 这项指标分数偏高也为数学教师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要从自己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不好的原因。

3. 单因素差异性分析

(1) 不同性别间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性别间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差异情况,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T检验:男幼师生和女幼师生在数学记忆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信心、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习习惯、数学学习归因方式以及数学学习自我监控、数学学习自我体验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伴概率P>0.05) 。在数学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方面, 男幼师生明显强于女幼师生;在数学学习注意力和数学学习意志方面, 女幼师生明显强于男幼师生。

(2) 不同年级间幼师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差异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10

一、当前高一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及时的梳理.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2. 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

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志薄弱.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因此,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数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二、排除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

1. 教师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

笔者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并坚持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在充分掌握了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数学教材和“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的补充了初、高中数学的脱节内容,如立方差、立方和公式,十字因式分解法,绝对值不等式及二次函数的进一步拓展内容等,从而弥补了初、高中两种教材衔接时出现的知识内容的断层.

2. 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高一课时数量要增加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如在“集合概念”的教学中,由于集合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教学中应抓住集合元素等特征,通过举出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归纳得出集合概念.再举出一些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这样,大量的例子不仅巩固了集合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集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炼出集合的元素的基本特征.学生不仅可以理解概念,而且能很好地应用概念——抽象的知识就“活”起来了.

3. 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同化或顺应,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从而使学得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揭示知识的建立、扩充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各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及本质联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习“线面位置关系”时,师生可构建如下的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形成一个条理化的、排列有序的、知识间关系明确的知识体系.

4. 培养学习兴趣,倡导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理解.因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交流,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使学生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比如,在“函数y=Asin(ωx+准)的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由组长先把打印好以下几个问题的卡片分给各组成员.

探究1:

1.通过观察y=Asinx的函数图像来研究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y=Asinx的图像?(A>0.)

2.通过观察y=sinωx的函数图像来研究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y=sinωx的图像?(ω>0.)

3.通过观察y=sin(ωx+准)的函数图像来研究y=sinx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得到y=sin(ωx+准)的图像?

探究2:

你能用探究1中类似的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当A、ω、准三个参数取值变化时的图像变化来归纳:y=sinx的图像可以依次通过哪些变换得到y=Asin(ωx+准)的图像?

首先,小组内部各成员独立探究每一个小问题,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组内交流;最后在汇总本组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每组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教师对学生讲得越多,从而留给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进行活动提供的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活动,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并在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悟出对问题以及相关数学知识方法更为深刻的理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消除了其心理障碍.

5.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心理学也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的传递.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真诚的心去欣赏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爱戴他、才会亲近他、才会“尊其师,信其道”.

总之,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益的保障.新的课程理念关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高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诸多障碍,才能更加努力地在“备”上狠下功夫;才能使抽象知识更加“活”起来;才能使数学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好玩、数学有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11

【关键词】学习障碍 高中数学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7

一、高中数学学习障碍

(一)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二)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三)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同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總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四)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五) 学不得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六)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二、科学地进行学习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教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教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相对熟练程度。

(三)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心理障碍分析 篇12

众所周知, 每一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有一个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而且应有一个学习方式、方法如何改变和适应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适应情况, 如:初、高中学生学习习惯有哪些改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如何?笔者利用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机会, 采取问卷调查、成绩跟踪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产生障碍的成因, 从而为消除这些障碍提出一些建议.

二、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障碍的调查

(一) 样本的选取与调研方法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在高一入学后数学学习的变化情况, 本人选择某中学高一年级2个不同层次班级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抽取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发放了“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问卷调查表”, 所发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 统计工作准确无误.同时对其中成绩下降明显的26名同学进行了私人交流和了解.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的统计发现, 有26名同学的数学成绩有明显下降, 占被调查人数的52%, 23.9%的学生认为高中比初中的课堂知识容量增大了, 18.6%的同学认为老师讲课的速度明显快于初中, 14.6%的同学认为自己在高一采取的学习方法不理想, 还有12.6%的同学认为高一数学比初中难度加大.从调查问卷分析及访谈的结果看出, 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就是初、高中知识衔接存在问题, 其次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另外还有教师方面的因素.

三、高一新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 初、高中知识衔接存在问题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有明显的变化.就教学内容上来说, 初中教学内容少, 且叙述较为直观形象, 通俗易懂, 易于理解掌握.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 刚刚进入高一的不少学生反映第一章的“集合”和第二章的“映射与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 学生们一时还不能适应.总的来说, 初、高中的知识跨度太大, 而且现行初中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 有些知识只要求了解, 有些甚至删掉不做要求, 而这其中有些知识是高中经常用的, 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脱节”.因此, 学生感到高中数学难学, 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挫伤, 成绩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 学生自身的因素

被调查的这些同学中有16.8%的同学在初中时数学成绩优秀, 54.7%的同学数学成绩较好, 他们时时处处得到老师的关爱, 心理上具有自豪感、优越感, 进入高中之后, 相比之下, 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再占有优势, 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 导致了成绩的下滑.

有的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 初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式分析,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种思维能力需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故导致成绩下降.

(三) 教师方面的因素

1. 由于高中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学校每年都要从高校

毕业生及初中学校中引进一大批新教师, 这批教师大多安排在高一年级任教.由于他们对高一教材的结构、体系、教学要求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对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还不够熟悉, 客观上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还不够准确, 教学中时常出现起点高、跨度大、讲解不透彻等现象.

2. 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课堂内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发现, 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教学中易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所谓“好方法”“金点子”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是同意教师的解法, 但知识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 造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偏颇, 而给解题带来困难.

四、解决的对策

(一) 实现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进

高中学生正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我们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 要将思维层次适当降低, 使其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再有步骤地增强思维的抽象性和辩证性.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时, 可先从一些学生熟知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入手, 让学生给出它们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取值范围及它们的对应关系, 进而给函数下定义, 同时给出定义域、值域.在平时教学时, 教师应把握好一个“度”字, 既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尽可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又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思维能力的适应程度, 以求在适当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

(二) 注重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规范的指导

课前规范要求:主动预习, 主动思考, 心中有数.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预习也叫课前自学, 预习得越充分, 听课效果就越好, 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课堂规范要求:主动参与, 理解吃透, 高思维.一要认真, 二要高效.要充分发挥课本和笔记的作用, 适当记数学笔记 (每名同学都应有本纠错本) :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 问题最好当场解决, 尽可能结合课本将老师所讲内容全部听懂.

(三)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加快学生适应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保证

调查表明:高一部分数学老师并不被广大学生所认可, 甚至有23.6%的同学认为不如初三任课老师, 这就对高一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加强学习, 确立现代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学之初, 学校应加强对任课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培训, 培训可请上一届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做得较出色的老师介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的经验及教训.通过培训使任课教师对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 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五、结语

上一篇: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下一篇:人称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