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

2024-06-07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共10篇)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 篇1

教育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学校教学众多的社会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某个时空,某个情境,某个过程中实现的[1]。愉悦身心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在一定意义上是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其体育过程的实现是紧密相连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成败,其对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认识及对大学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人际关系现状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一些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办法和建议,这对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利用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各种有利因素,抑制和消除或调整各种不利因素,创设最佳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一些理论认识

1.1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概念界定与作用认识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又叫体育教学社会心理环境,俗称体育教学软环境[2]。它和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环境,它在学校体育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展及其效果。如果在压抑的心理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足,也就不可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教学就达不到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创建一种能使师生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潜力的心理环境,这正是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分类认识

对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分类有不同的认识,通过文献查阅比较,观点较为成熟和一致的认识有:从主体构成看,它包括教师教的环境与学生学的环境;从内容构成看,它包括教学物理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3]。毛振明认为: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包括班风与校风、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11]。本文主要探讨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归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范畴,一般意义上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这些无形的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中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历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与一般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相比,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显得更复杂、更直接、实践性也更强[11]。所以,我们在研究和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时一定要分清主次和重点,多视角构建和优化,真正体现出其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其巨大的良性影响力往往通过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和行为。

2 大学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现状呈现的特点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其实他是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关系、态度和素养上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其实他是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它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映。笔者通过对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及相关书籍和资料的查阅认为,不同的阶段,如小学、中学、大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但在大学,在不同的阶段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个案研究的结论[14]归纳总结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现状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1)师生关系上公平、公正的教学竞争缺失;如果教师之间教学思想能统一、能相互配合、公平竞争,就能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场,就能形成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教学集体,促使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的个案研究表明,在一定区域有42.5%的教师认为不能开展公平、公正的教学竞争。

(2)师生关系上,课堂师生关系重知轻情,责任心淡化;重知轻情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师生之间的内在情感,责任心淡化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由于重知轻情,责任心淡化,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成为一个单一的教学机器,责任心不足,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做人及道德培养缺少耐心,形成了教学知识传递功能存在,育人功能缺失。这和新课改的理念也是不符合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真实(realness)或真诚(genuineness)或表里如一(congruence)、2?奖赏(reward)也称接受(acceptance)或认可、3?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6]当前,在我们构建和谐教育、和谐校园时,体育教学中也要构建和谐课堂,而我们的这种师生关系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3)生生关系上,部分学生缺少竞争性的合作;学生竞争性的合作是一种良性的合作,其本意是要求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良性的竞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间由交往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不但关系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学业成就等多方面的表现,而且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研究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能团结合作,互助,但少数生生关系依然不容忽视,部分学生的孤僻怪异的心理状况,直接造成生生人际关系的冷淡、不合作、缺乏关爱别人,缺少竞争性的合作[14]。

3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场景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氛围等都可以形成轻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而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认识和分析大学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及调研归纳大学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人际关系呈现的特点后,就应该多管齐下,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多视角、多方面的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创设一流的教学心理环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1 在体育教学中倡导学生竞争合作性学习

“竞争性合作学习”是当今最有影响的教学方式之一,已经被众多实践证实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方面有明显作用。由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其基本策略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策略,而这样的策略由于创设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情境,便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便于创造了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的氛围,有利于良好教学心理环境的发展。研究表明:小组活动形式相对于大班课堂更利于学生自主、互动学习,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高效率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教师在小组活动时基本不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自主把握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式。[7]体育课堂的学科性质决定,术科教学更能贯彻学生竞争合作性学习,但教师必须合理引导。

3.2 建立和形成体育教师正确管理理念

“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性的概念。“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体育教师正确的管理理念首先建立在高度的道德观念和竞争性的学习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上,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就进行了一项管理方式的研究,结果证明即便在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管理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体育课堂上如何正确的执行管理理念去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第三,时刻铭记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和教书为学生的社会服务功能;第四,在正确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管理手段要多样化。

3.3 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利用肯定性评价

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而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及改进的过程。[19]其在教学心理环境中调节着教学的心理氛围,肯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成绩或进步的一种认同性评价。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赞赏、肯定和鼓励。它和否定评价相对立,都属于非正式性评价。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肯定性评价,学会运用肯定性评价的手段,多用表扬、鼓励等肯定性的语言以及语态激励学生,使其相信自己,不断提升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积极利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增加师生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他认为,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的不幸和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于同学生们谈话交流。情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增进情感交流。但实际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是交往的时间少、交往的频率低,使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交往和沟通缺失,相互了解不够师生关系冷漠。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和谐氛围失调。所以,好的体育教师善于扮演不同的角色,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产生较好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关系,为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提供保障。

3.5 优化高校体育物质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它们相辅相成,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心理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设计和调控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达成,充分利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体育教学项目的特征、时间等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在一个优美的环境里通过体育的手段享受体育的快乐和愉悦。

3.6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形成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在做到挚爱、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使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关系协调、融洽。

3.7 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要充分利于学校的各种媒体,通过报栏、广播、网络以及体育周的一切活动进行各种体育文化和体育竞赛的宣传。一方面,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体育得内涵,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和优化良好的体育气氛,培养和形成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3.8 保障课堂信息的传递

课堂信息的传递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心理环境,并最终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益。所以,教师要保证课堂信息的传递要双通向,而不是单向。教师要积极创造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课堂 心理 环境 影响 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54-02

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营造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因此,如何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这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表达,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思维活动、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人性化殿堂,这就是当前科学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和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引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优化科学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精练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本节课产生良好的心理期待。在科学教学中,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内容的多种导课方式,从一句话、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一个社会问题、一种常见的现象开始,从衣、食、住、行开始,从学生的生活开始。让学生从教师的气质、心态和课堂的导言中就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新知识。

一位老师在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节内容时是这样引入的:在每张桌上放个小磁针,上课前让学生转动它,上课后提问小磁针的方向,结果发现每张桌子的指向相同。这样直接引出课题,并让他们取用小磁针,去吸引桌上由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通过动手实验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自然地归纳出磁性、磁体等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易理解,易掌握,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触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理共鸣,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讲“茎的输导作用”时,提问: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破皮,老树中空而不死,这是什么道理?又如在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节内容时,提问: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地下的水分为什么能上升到植物树冠的顶部去呢?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快被课堂吸引,此时导入新课最佳。

这样,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既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观察与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入手来研究科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教师不要老用一套教学方式,即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

变式,即保持题干的本质属性不变,对原型题进行适当的改造、拓展或延伸,通过变换原型题的已知量、求解量、或变换题目的表述方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在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肺有如此之多的肺泡组成,吸入的气体要顺着支气管在肺叶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之后才能进入血液,这种结构特点会不会影响交换的速度?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什么样的结构变换速度快呢?学生们不加思索地回答:只有一个肺泡的肺交换快。接着,教师就安排了以下的活动:①计算边长为lm的立方体的表面积(答案:1€?€?=6m2);②计算同样边长的立方体,每边被10等分后的立方体的表面积(答案:0.1€?.1€?€?000=60m2)。经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同样容积的物体(肺)被分的越小(肺泡),表面积越大。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肺由大量肺泡组成,这样的结构增大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加快了气体交换的速度。

这样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适于学生采取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是学生无形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人文语言评价。

第一,要还给学生平等、公正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给优生、差生以不同的偏见性的答问机会与反馈评价。教师通常为了能使一堂课顺利地完成下来,课堂提问总是叫几个成绩好的,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来回答。久而久之,上课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默,造成学生对老师有偏见。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事物规律的科学,这种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表述,其评价必须以客观公正为基础,不能敷衍、欺骗学生。对回答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从中得到启发。学生的发言出现偏差,往往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认识根本就是错误的;一种认识是正确的而表达不够明确。对前一种情况,教师应该敏锐地觉察学生的思维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帮助其分析、修正。对于学生认识正确,而表达不当的表述,教师应该抓住其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上,而不是爱慕虚荣,求得表扬。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激发他们探究的信心,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第二,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科学课堂上的评价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对科学问题的认识上,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学生的表述不正确,要帮助他,引导他,不要对他的情感、态度进行批评,因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靠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个主动的内化过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批评达成的。有的教师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后,不满意学生的观察结果,对其进行简单的判定:“你是没有认真观察,以后观察要认真。”这样的评价,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感到紧张、焦虑、沮丧,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可消除学生心理偏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蔚.课堂教学心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肖谷清.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天津教育,2003(7).

[4]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 篇3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与教师授课的心理环境共同构成的。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 学生怎样学, 还取决于特定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的隐性和软性环境, 它存在于情感之中, 只能间接考察和驾驭, 而它的作用却无所不在, 影响很大, 它制约着课堂语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良好的愉悦的心理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情调是健康的好的、快乐的, 这种气氛是和谐的、融洽的、温馨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 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能促使学生愉快求知、积极思维、主动发展、积极配合, 从而使英语教学呈良性循环发展, 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使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远远高于语言学习本身的意义。外语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个活动都在特定的、多变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学习的心理组织活动, 既是课堂教学的一项组织内容和要求, 又是英语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技能, 是完成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英语课堂教学的心理组织, 是指教师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动力和策略, 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情感的交流和消极思维定势的克服等,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热情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 所以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兴趣、求知欲和情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好向导, 但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注于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 对“学生是主体”的观念理解不够, 学习英语的心理机制的调节以及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培养缺乏应有的引导和方法。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应该是既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又重视学生良好积极学习心态的培养, 让学生在想学、乐学、愿学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学习热情。也就是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非常重视英语学习的心理有效组织和引导。

二、对大学英语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业务文化修养和教育教学理念。“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向往追求的目标。教师应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乐观豁达的个性给学生树立榜样。学不高则教不好书, 德不高则育不好人。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都属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哑巴”英语是学不好的。因此, 教师的个性、情感和风采必然会渗透到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 应对母语与英语的异同以及各自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的本质特征, 了解当今先进的教学思想, 具备必要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知识, 同时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吸引学生, 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预期。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与学是以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基础, 教师要不断设计课堂交际情景、改善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 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可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学习欣赏英文歌曲、精心设计开场白、利用音调和神态的变化、巧妙设问引发兴趣、角色扮演、风采演讲、情景对话、英语智力游戏等激发竞争意识的活动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要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 并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去感染学生。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考虑到学习者学习经验、性格和学习的动机, 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来减少引起心理焦虑的因素。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将大学生复杂的学习动机概括分类为三种:一是外在动机, 即学习被外力推动, 如奖与惩、表扬与批评等。二是内在动机, 即学习受内部因素支配, 如兴趣、求知欲、自尊心等。三是任务动机, 即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显然, 内在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激情。但是, 调查发现, 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常受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因此, 我们要采取各种诱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 如灌输学好英语对未来人生的意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激发动力的各类英语竞赛;增加各种语言实践机会;通过评分、测验等形式对学生语言的运用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 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经常奖励那些取得进步的学生, 尤其是那些尽了努力的学生,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唤起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总之, 想方设法优化外部环境去调节学生的内在心理活动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有着主宰人生的巨大的力量,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特点与教育心理规律,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等,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记忆、思维的有效方法,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上课、自习、记忆、思考等好习惯, 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教师不仅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普遍意义的学法指导, 还要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 因人施教。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很大影响,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探讨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英语教学具有建设性的启示和意义。影响学生课堂心理因素原因很多, 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 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策略来克服和减轻学生的外语语言心理障碍。教师还应不断地研习提高教学艺术和技巧、体察学生、感染学生、因材施教, 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能够走上一条独立钻研、自悟、自省、自然的外语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侯秀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5) .

[2]任风雷, 郝国祥.元认知和情感策略对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4) .

[3]王银泉, 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

[4]闫洪才, 宋银秋.高等农业院校双语师资英语培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3) .

浅谈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篇4

关键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提高教学质量课堂

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是对教学主体的心理发生了实际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要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环节是营造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因为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对整个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交流教学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克服和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疲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教学和学习达到最优化等。

1 课堂心理环境的特征

课堂心理环境有其自身的特征[1]:

第一,潜在性。

与其他物化的环境相比,课堂心理环境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情绪体验的方式展现出来,它会微妙地进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潜在于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师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节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发挥课堂心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通过自己对课堂心理环境的体验来调整行为去适应教学环境,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变化性。

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心理环境会随着教学过程不断发生变化。首先,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心理环境也不同,因而课堂心理环境也不同。其次,课堂心理环境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性质、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等都将对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环境的知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着课堂心理环境。

第三,主观性。

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对相同环境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心理环境会随着教师的态度差异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第四,师生共同决定性。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单独的决定课堂心理环境,他们共同决定着课堂心理环境。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2 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

2.1 人际关系

这个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是衡量课堂心理环境的最重要指标,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

2.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着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影响整个班级的课堂心理环境。不同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陈旧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烦心理,而方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课堂气氛产生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并获得发展,它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

2.4 校风班风

良好的校风班风对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良好班风学风的创建。

2.5 课程的性质

教师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课堂心理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6 教师的管理方式

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对课堂心理环境的影响远远大于教授该课程的经验,不同的管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生行为模式和心理环境。

2.7 课堂物理环境

包括教学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环境、教学时空环境构成。

2.8 社会因素

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发展造成的貧富差距、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带来师生的不平衡甚至人格分裂等,都会对课堂状态、课堂氛围产生影响。

3 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心理环境以其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2]。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优化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3.1 提高教师的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主要包括教师的道德素质、个性特征、理论水平、以及心理品质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心理环境主要由教师创设。美国心理学家鲍德威在研究73名教师和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说[3]:“情绪不稳定的老师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老师也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可见,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2 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是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产生心理紧张情况,这与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从根本上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课堂心理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校人际关系中一种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三共”、“三带进”。三共即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三带进即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营造师生互信、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进而享受学习的课堂心理环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其潜力,实现其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艳.课堂心理环境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4-7.

[2]洪瑕.重视课堂心理环境的几点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4):93-95.

[3]杨乐生.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成效[J].当代教育论坛.2003,4:99.

[4]宛齐贤.浅谈如何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教育艺术,2009,5:78.

论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篇5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如何, 是教师判断上课效果的重要标准, 是教师成败感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2]教学的效果很多时候是不能马上体现出来的, 因此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基本上是以课堂心理环境为准, 如果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听课认真, 踊跃回答问题, 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会认为教学效果好, 会对自己的教学充满自信, 也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反馈, 自己也能从教学中体验到快乐, 这样教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如果课堂心理环境不好, 教师会感觉失败, 影响教师对教学的自信心, 产生不良情绪, 甚至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主要通过教师进行。

1. 教师情绪的优化

教师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情绪是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人的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的, 教师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 并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的情绪中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是教师的焦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 才有利于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充分发挥, 才会激起教师的教育创造能力和教育机智, 努力改变课堂现状, 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问题, 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 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心理气氛。为了避免过度焦虑情绪的出现教师需要了解自己, 不对自己要求过高, 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 同时对教学充分的准备也会缓解教师可能产生的焦虑。

2.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优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 而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

为了创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需要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首先,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即移情性的学生观, 而不是评价性的学生观。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的特点、需要, 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行为, 才能做到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一些过失行为, 而不是动辄对学生横加指责, 或对学生灰心失望, 以至于放任自流, 才能做到始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才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才会更加的热爱教师, 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移情性的学生观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对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其次, 在课下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 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 适当时候给予学生以学习之外的帮助。大量经验证明:师生的交流特别是课外的交流会导致课内师生关系的融洽。[3]

3. 教师教学的优化

教师与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发生联系的, 所以教学的优化是课堂心理环境优化的主要方面。

3.1 教学要遵循量力性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D.P.Ausubel) 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量力性原则首先体现在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所提的要求要难易适度。而适宜的难度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的, 即该知识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 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它, 用通俗的话来比喻, 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

量力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教学的速度上, 有些教师, 特别是某些大学教师, 为了赶教学进度, 每堂课都要讲大量内容, 根本不管学生是否接受, 不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还有很多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课件内容非常多, 经常是没等学生看完课件内容就翻下一页, 而且上完课也不给学生自己的课件, 导致很多学生不知教师讲的什么内容,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 自己所要讲授的知识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 哪些是比较难于理解的, 自己的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是否都能跟得上。这些要在实际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 而不能只凭教师个人主观感觉。教师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 教师感觉容易的学生可能感觉很难。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 继续开展进行下去, 就会使学生的问题堆积, 影响后面的教学。为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反复钻研教材, 区分出其中学生容易接受的和对学生来说太难的知识, 如果一定要讲解的话就要耐心细致, 循序渐进, 并加强课后的辅导答疑。

3.2 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没兴趣, 学习动机不强, 经常并不是学生不喜欢学习, 而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教师所教知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用处, 特别是有些学科理论性特别强的课程更是如此。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强调自己所讲学科的重要性, 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因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另一方面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 紧扣教学内容, 灵活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如果深入浅出地联系实际, 就能使枯燥的理论获得活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材料, 并始终保持思考的习惯, 善于把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与有关理论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时蓉华, 任国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210.

[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76.

分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之优化 篇6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物资环境的优化措施

物资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资条件,物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场地设施。

1、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的改善措施

自然环境是指教学场所的绿化面积、空气质量、噪音的高低、光线、气味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影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各个校园的自然环境都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学校在对校园改造的过程中,原有的场地环境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优化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第一,要适应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加强教学自然环境的投入。根据学生的规模和需要,在运动场地周围进行一些绿化建设,妥善管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为在室外进行训练与教学的师生营造一个幽美的自然环境。第二,在规划校园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这些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对此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规划取得扬长避短的效果。如合理安排授课计划与内容,尽量符合人体生物节律,并充分利用室内场地,将阴雨天气的困扰降到最低。

2、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优化措施

场地设施作为体育教学的硬件环节,主要包括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等,它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境,是一切体育项目的物资基础。良好的场地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教学与训练质量。然而,随着各院校学生规模的提高,关于体育活动的物资条件和空间范围是有限的,因而科学合理地规划运动场地与器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思想上,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要妥善安排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维修与保养,营造出一个井井有条、错落有致的体育教学场地。其次,在运动场地的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场地的布局与建设。各项研究表明:不同的空间密度和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师生门的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认真分析各个运动场地的特点,使得每个场地都能做到物尽其用,最大范围得为体育教学服务。在运动器材的分配上,要考虑到师生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种种因素,如哑铃的规格、沙袋的重量、球类的型号均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做到以人为本。还有,在管理上,要遵循每个体育场地与器材的规律,合理地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保持各场地的情节卫生,并对破损的器材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各个项目得以正常运转。最后,运动场地与器材的装修色调、光线这些细节因素应引起重视,良好的光线与颜色分布能使得师生们在运动时感到舒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改善措施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群体,其校风、教风、学风直接影响到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心里倾向。良好的心里环境不仅仅能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教学各方面的质量。

1、树立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比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争强好胜强烈、彼此竞争的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吸引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而体育教学目标需要通过体育教学内容来体现,如果教学内容乏味,那么师生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心里,使得教育气氛不佳,精神疲惫。因此,在创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时,应改革体育教学思想,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提供情绪场,使得师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度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要积极开展各项体育项目的比赛,除全校性的运动会之外,还赢鼓励各班级、学院组织各种球类比赛,让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校图书馆还要增加更多更全面的体育图书资料、加强校园广播对体育运动时事新闻的报道,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

3、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人际心理环境

教学工作能否有效进行,依靠着良好的教学气氛,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前提。这种人际关系包括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之间要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对待体育教学工作要充满热情,互相学习交流,进行公平良性的竞争。对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校方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集体配合项目练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让学生们在团结合作的环境中共同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师生关系中,倡导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独立性与自尊心,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做到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

论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篇7

一、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特点

课堂心理环境是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 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关系, 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良好的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特点表现在师生关系和谐、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和学生积极探索与互帮互学上。

1. 师生关系和谐, 互尊互爱。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 又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爱戴。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 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一个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 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其影响极深。但是在上学之后, 对于他们生活中重要之人转换成了老师, 理所应当老师成了孩子倾诉感情需求关怀的对象。由此可见老师成了学生成长的第二影响源, 并把教师作为父母一样来看待。

2. 师生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他们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每一次交往都是“教学相长”的时机, 教师的示范、引导、激励等作用对于学生来讲非同小事。课堂里不只是学生受到教育, 得到成长, 其实教师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成长。

3. 学生积极参加, 刻苦钻研的。

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参加教学活动, 并且要有一个不懂就问, 乐于学习的心态。课堂教学注意参透学生心理, 创造情景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做到让学生享受学习, 乐于学习, 主动学习。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学生有问题有疑问, 课堂上勇于提出,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 老师指导, 一起解决问题, 享受探索问题的乐趣。

4. 学生互帮互助, 互相激励。

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互相激励。一句小小的赞扬, 一点小小的肯定, 会让小学生乐翻天。老师可以利用鼓励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 使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更积极、更充实、更持久, 鼓励还能激发和保持小学生的兴趣。孩子在小学阶段, 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的记忆力好, 形象思维好但缺乏理性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爱玩, 爱唱, 爱游戏, 爱活动, 坐不久。这都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优化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策略

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也对影响学生对一些事物识别能力与自身所作所为。因此, 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开端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的最佳切入点;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角是教师, 教师的心理素质、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创造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优化小学课堂心理环境需要从小学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优化来实施。

1. 师生关系的优化。

(1) 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虽然都说无论怎样应该尊重对方的人格和权力, 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但是现实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根深蒂固, 一直处于教育、领导的位置, 我们要逐步转变这种思想需要一个过程, 重新树立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的观念。 (2) 优化师生关系的途径:更新教育观念,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的新形势下, 教师要打破原有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 同时还应树立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注重师生互动,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 师生相互影响, 相互交流, 从而增强师生的情感交融, 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促进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师生交往, 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并把握沟通时机, 注意沟通方式, 特别是课外的交流会导致课内师生关系的融洽。

2. 课堂氛围的优化。

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与人们的实践体会都表明, 在压抑的气氛中学习与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效果大不一样。学生长期在紧张、冷漠、恐怖、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生活、易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如果不能有效化解, 就会形成心理压力, 长此以往, 就会使情绪恶化, 形成心理障碍, 引起身心疾病。 (1) 影响课堂气氛的心理环境因素, 课堂气氛是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师生心理状况的综合反映。我国学者根据课堂师生的注意、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状况的观察记录, 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消极、对抗等三种类型。教学环境是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环境。从表面看, 教学环境只处于教与学活动的“外围”, 是相对静止的, 但实质上它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在这些环境因素中, 学校环境以其权威性、目的性、系统性, 以及在儿童的生活中所占据的时空优势, 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重要影响。 (2) 影响课堂气氛的物理环境因素。优美、明亮、整洁、安静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精神集中, 认真听讲。但是如果脏乱恶劣课堂的环境则会使学生精力心不在焉, 上课无心听讲。美化校园环境受到经费的制约, 只要做到到干净、整齐、舒适, 给人以心情愉悦即可。没必要盲目攀比, 建造豪华。优化教学环境, 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确对教学效果有着潜在的影响, 并且和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应努力为推动教学活动的积极的有力条件而努力, 努力营造美好学习教学环境一切应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需要。

3. 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

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其中6~11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此时期, 绝大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小学, 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他们追求工作完成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及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所以要求老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爱好、创造性的思维, 要善于向学生袒露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事物的看法。教师开朗、大度、宽容, 学生的心里也会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健康发展。教师要教育小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与评价自己, 建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自我观念, 关心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做自己内心世界的主人。

4. 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

(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 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 并且课堂环境与每个学生心理也都一一影响。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心理情绪稳定, 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感染学生, 舒缓学生的情绪, 让其在快乐环境中, 更好地学习。反之则会导致课题教学效果质量下降, 学生。 (2) 一个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教师, 首先自身有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里。只有老师本身热情高涨整个课题气氛才会随之活跃, 学生也才会主动学习!再者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特别的一面。那特别的一点是等待老师去发现, 去表扬。而不是橡皮泥被揉捏成一个样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 努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最后就是教师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一种心理意向。只有将心比心, 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去.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透学生的心里,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享受学习, 乐于学习, 主动融于课堂氛围,

总之,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学规律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使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受教育状态,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愿意学习, 主动学习, 稳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枫.论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教学效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25.

[2]姚本先, 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46.

[3]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398.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452.

[5]郑洪利, 寇平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10) :74.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 :49.

[7]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10) :25.

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优化研究 篇8

1 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的内涵

心理学家把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环境称为心理环境。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两位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和勒温对“心理场”、“准环境”的研究。他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有一个区别于客观物理环境的心理环境, 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与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认为, 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 指的是临床实习生对实习过程中对情境等状态的一种感受, 以及自己和环境关系的评价能力。目前, 我国大多数心理环境的研究集中在思政心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方面, 对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研究尚属空白。

2 优化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临床实习生是否如期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因素。而心理环境的好坏更是良好心理素质赖以存在的基础。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既要学习医学专业理论, 又要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同时, 他们又面临了社会角色的局部转换, 在带教教师面前是学生, 在患者面前又是医生。临床实习生, 经过4年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的学习, 一般来说, 基础功底都比较扎实, 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知识、社会知识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都能较好应对日常生活, 处理一些应激事件, 但是, 在转入临床实习过程中, 他们的角色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地域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乃至改变。鉴于此, 在他们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环境失衡问题。临床实习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 不能只单一注重实习生的工作过程, 而忽视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 全面评估和优化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 是实习生成长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本研究对于培养合格的医科大学生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问题失衡表现

对医院环境认知偏差。医学生在校3.5-4年间, 基本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 大多数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对医院的环境、工作节奏、科室设置、工作流程、管理制度都不甚了解。在临床实习阶段, 实习生接触到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书本, 而是形形色色的病人, 学习的环境也不再是安静的教室, 而是带着几分喧闹的病房、诊室, 加上临床实际与课本理论之间的差异, 不同带教教师、病人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同等等, 这些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改变, 常常给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 进而可能影响其实习的积极性与效果。

对时间环境运筹不当。在刚刚进入临床实习时, 很多学生都认为医学专业学制长, 时间充裕。但随着毕业的临近, 就业形式的严峻, 临床实习生普遍存在对时间环境运筹不当。他们, 不仅面临实习任务的压力, 而且还面临考研复习、就业面试等压力。易产生临床实习不专心, “身在曹营心在汉”[3]。一项调查显示, 有77.5% 以上的实习生在临床实习阶段一心二用, 进入临床实习的前半年, 就开始备战考研, 94.3%的学生表现出对就业的过分担心[4]。临床实习生在这一阶段将大量精力从临床实习向复习考研转移, 不断参加各种补习班, 严重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一旦考研未果, 又使得临床训练欠缺, 使实习生承受双重损失。

对医患关系环境认知不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医患关系的不协调, 甚至产生矛盾冲突还比较普遍。如医生对病人态度冷淡, 文化素养差, 医德水平低, 责任心不强, 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医术低劣等导致患者不信任和不满, 引发医疗纠纷;有的病人不配合治疗, 或不遵守就医道德, 蛮不讲理甚至毁物、殴打医务人员导致医患角色关系的紧张和恶化[5]。这种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必然会影响到广大的医学实习生教育。目前的医德教育、医患关系教育主要以医学伦理学课程为主, 但因为所占课时较少, 学生只能略知大概, 且课本内容往往按照本学科的传统模式编排, 可操作性不强, 实习生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 仍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医疗纠纷发生时, 一般都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处理。

对带教环境期盼过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主要以课堂灌输教育为主, 进入临床实习后, 许多学生仍然指望带教教师能够手把手教, 但很多带教教师工作繁忙, 临床科研教学压力很大, 加之高校扩招后, 实习生人数也相应大幅增加, 很多带教教师在查房时没有时间详细讲解, 更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实习生。因此, 一些实习生实习期的主要活动就是跟临床带教教师查房, 写病历, 是一种被动式的完成任务, 缺乏积极主动性, 加之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直接影响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

对实习角色环境准备不足。医学生从学校进入医院这一新环境, 从学生到学生和实习医生双重身份的过渡, 有一个角色适应的过程。当前, 指导我国医疗工作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文规定, 医疗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执业资格, 而实习生没有执业证明,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地位尴尬;同时, 当前的医疗模式较多强调病人的知情权, 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对被纳入实习范围往往持有抵触情绪, 进一步给临床实习带来困难。此外, 医学生在教学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的双重地位易引起角色冲突。又如“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天职”本是天经地义, 但如果过于强调医者地位, 强调权利, 忽视义务和责任;或过高地强调病人的地位, 认为医者为病人尽义务是绝对的, 对医者百般指责、刁难。临床中我们可以遇到许多类似的角色认同矛盾的情况。

4 优化实习生心理环境措施

4.1 介绍医院情况, 优化实习生认同心理环境

为使实习生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 思想上对将进入的角色有所了解, 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 以优化实习生认同心理环境。在岗前培训中, 详细介绍医院的规模、设施、科室的设置及专业特点、医院环境、师资队伍、技术力量、人才培养、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各项规章制度等, 并带领实习生参观每个科室, 让学生目睹带教教师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紧张有序的医疗环境、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和病人期待的目光。通过对医院概况的了解, 增加认同感和责任感, 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6]。

4.2 和谐医患关系, 优化实习生怀疑心理环境

在临床实习中, 实习生应该了解医患关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更应努力和谐医患关系, 以优化怀疑心理环境。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 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 医疗机构已经逐渐转变成为服务行业。“求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病人花钱到医院已经不再是求医生看病[7], 而是希望得到全方位的良好服务。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应该努力做到三点:一是礼貌的称呼病人, 对病人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 在诊疗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 让病人感到医患关系的平等, 这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二是培养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必须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 与病人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全面了解病人。医院也应对实习生开展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 让实习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带教过程中, 让实习生不仅学会对疾病的诊疗技术, 还应教会实习生怎样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这样可以使实习生在巩固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体会如何建立平等、良好、互动的医患关系。三是实习生应该学会感谢病人, 实习生在进入临床时都满怀期望地想从病人身上将书本上所学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 但是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病人的配合和无私奉献是永远办不到的, 所以每一个实习生应该学会感谢病人给你提供了机会。

4.3 提高带教水平, 优化实习生期盼心理坏境

临床实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德医风、职业习惯、业务技能水平、身心健康的养成, 各教学医院应努力提高带教教师水平, 以优化实习生期盼心理环境。作为临床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临床医师, 集“医、师”双重身份于一体, 承担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为此, 在教师队伍中应加强宣传教育, 使其明白自身所肩负的双重职责, 提高临床教学意识和自觉性, 克服重医疗、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使临床医师认识和理解“教学相长”的规律, 明确从事临床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付出和奉献, 也是对自身的一种完善和提高[8]。通过临床带教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规范自己的临床操作技能, 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赢的过程。俗话说, “名师出高徒”,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带教队伍, 是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关键。师资力量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医院也可以定期对带教教师进行考核, 并通过填写教学质量反馈调查表, 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以便及时找出差距, 并及时克服不足之处。

4.4 精心安排轮转, 优化实习生成就心理环境

目前, 许多医院都担负多个院校的实习教学任务, 在制定实习计划中存在着学历层次不同、实习计划不同、实习时间不同、实习内容不同等诸多矛盾。因此, 科学安排实习生的各科轮转, 十分重要。安排轮转时, 应根据各院校实习大纲要求及专业特点,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在确保完成各院校内、外、妇、儿实习任务的同时, 可以将各院校的学生融为一体, 划分几个小组, 选出组长, 然后由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管理及与带教科室沟通, 形成了科教科科室一组长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样既便于科室的管理, 也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有利于科室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解决了实习乱串科的现象, 保证了实习质量[9]。

4.5 加强服务管理, 优化实习生需求心理环境

医院是实习生学习生活的地方, 良好的环境也是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保障。实习医院应努力改善实习生住宿生活条件.使实习生住宿条件基本上做到舒适、安静、明亮、整洁, 医院也应多多关心实习生, 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 对考研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学生, 在不影响实习的情况下, 予以适当照顾, 医院还可不定期邀请带教教师、医院管理工作者、外请专家, 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医院面试讲座, 以提高实习生就业技能。逢年过节, 为学生送上祝福, 组织聚餐, 让实习生在实习岗位上愉快地欢度佳节。医院对除加强实习生的组织纪律考察外, 相应管理部门还经常深入科室向科主任、带教教师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学习、纪律的情况, 针对现不良现象及时召开实习生会议进行教育 对个别违反纪律实习生坚持做好思想工作 使实习生感到医院关怀备至。

临床实习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应共同努力, 优化心理环境。加强沟通, 建立和谐的实习平台, 真正全面的提高医学生综合素养。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临床实习生是否如期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因素。而心理环境的好坏更是良好心理素质赖以存在的基础。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转入临床实习过程中, 他们的角色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地域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本文针对临床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环境失衡问题, 提出优化措施, 希望能够对提高临床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临床实习生教育有所启示。

关键词:临床实习生,心理环境,措施

参考文献

[1]葛鲁嘉.对心理环境的考察与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51-54.

[2]顾春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与学生的心理环境[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103-105.

[3]邓志宏.如何构建和谐的临床实习环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3) :633-634.

[4]张燕贞.临床实习生的工作倦怠状况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4) :49, 58.

[5]陈莉.论医患关系认知与医学实习生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5 (5) :49-52.

[6]闫青.浅议临床实习生的岗前教育和培训[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4, 20:241.

[7]廖琼.加强医学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和医患关系技能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20) :3153-3154.

[8]张涛.临床实习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29 (5) :730.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 篇9

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写了一些由味觉勾起的回忆。一杯咖啡或一块薄饼的味道,都会引出一段往昔的故事或尘封已久的生活场景。其实有非同寻常的味觉记忆的不止普鲁斯特一人,任何人皆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一般人对与某种味道有联系的往事只能述其大概罢了。

一个人平时喜吃什么,或厌吃什么,味觉的记忆当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其实他爱吃的食物,未必就是什么奇珍美味,而厌吃的食物,也未必就如糟糠般难以下咽,真正决定其好恶的,恐怕是隐藏在味觉深刻记忆背后的难忘的故事或特殊的背景。

人不是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世界似乎也就相应退却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人通过一个个的符号建构意义,在所有符号里最影响我们的是胃部记忆的符号。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一段记忆都是有意义的,而味觉记忆作为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特征,是我们最不容易与心理联系起来的一种记忆类型。《舌尖上的中国》很火,各种各样的美食很诱人,但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道简单却独特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甚至那种味道,是你走遍大江南北都很难再找到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你可以顺着味觉好好去回忆,去寻找“舌尖上的心理”,当你将那个味道的记忆进行良好地解读之后,某些你一直忽略却深深影响着你的东西,才真正浮出水面,你也将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二、与味觉有关的心理案例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味觉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味觉记忆也是被符号化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觉感受的背后,隐藏着潜意识层面个体对于影响成长事件的记忆和感受。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有很多来访者讲述的故事也是跟味觉有关的。

案例一:一位漂亮的女士来到心理诊所,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被“剩下”的问题。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谈到一道菜的时候,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继续交谈得知,这道菜是她妈妈生前在一个特殊的节日为全家人做的一道菜肴。后来妈妈去世了,爸爸又迎娶了一个后妈,因为相处得不是很和谐,她小小年纪就出来闯荡了。她一直不知道,自己不能很好地经营亲密关系的背后,和这个情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咨询中所谈到的这道菜,就是深埋在她潜意识里的情结的具体体现。

案例二:一个来访者曾经告诉咨询师,她记忆中的那道菜是馒头,爸爸做的馒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挑起所有的家庭重担,但是父亲从不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悲伤或不堪重负,他用全心的爱呵护着他们。空闲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们做他最拿手的馒头。后来家庭重组,历经变故,馒头成了她内心的一个结,她曾经怀疑父亲对她的爱,以至于不想回家,自己也无法成立新的家庭。咨询师建议她无论如何都要说服父亲再做一次馒头给她吃,并且将内心的这些感受向父亲做一个真诚的表达,这是她成长的关键。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道菜,代表着独特的意义,解读这道菜背后的意义,可以让生活更幸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一道顺着我们的身体记忆、味觉记忆被深深印刻在心里,背后有着一个动人故事的菜。舌尖上不只有美食,还有丰富的心理意义,顺着这道菜,去回味它带给你深刻记忆的原因,去重温那个美好的故事,会让你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和呼唤。

三、从具身认知角度看舌尖上的心理干预技术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前沿思潮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记忆有具身的特征。即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认知的内容也是由身体感觉提供的。换句话说,如果依靠食物唤醒了味觉的感受,个体的认知就会被带入到由味觉所营造的关于个体影响性事件的情境当中,可以让个体再次经验事件给他带来的情绪体验。在此背景下,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运用艺术心理治疗的各种形式,对于个体的心理事件进行呈现、表达和转化,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修复人际关系、成长自我人格等目的。

舌尖上的心理学,是以具身认知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开发出来的一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转换成为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实操心理技术,通过各种载体和体验式的操作方法,实现真正的内在转化,并引起人们的内心触动和思考。舌尖上的心理技术通过生活化、可操作化的一些步骤流程,通过食物味觉的记忆,将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引入到有影响性的心理事件情境中去,并通过个体的语言表达、情绪表达与团体中的支持性关注等心理技术优化个体的心理环境。

四、“舌尖上的心理”积极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步骤

1.邀请5~8位好友,找一个厨房宽敞,有足够的公共空间的地方,当然去借用饭店的厨房也是可以的。

2.事先布置作业,想想自己心中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弄清楚做法(注意是你印象最深刻的味道的做法),进行材料准备,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准时赴约。

3.每个人亲自下厨,做自己味觉记忆最深刻的那道菜,想尽办法做到最像记忆中的味道。

4.每上一道菜,由菜的主人首先品尝,仔细品尝的同时,回忆与菜有关的记忆中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其他人听完故事之后,品尝这道菜,并且分享自己的感受。

5.依次做菜、分享,直到所有人的记忆中的菜都端上来,分享完故事和感受为止。

6.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当下的心情,唱歌、跳舞、作诗、一句话总结都可以,做一个结束的表达。

7.如果你参与完这个活动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例如回到家再吃一次母亲做的红烧茄子,打个电话跟爸爸说你想念他做的饺子,我们都非常支持。

8.完成以上步骤,形式不拘。那道菜不是菜,是我们的故事,梳理我们自己,让感动更感动,让创伤成为动力。重温快乐,让不快乐得到表达、升华,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五、干预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1.此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寻找记忆中的味道,所以在做菜程序和选材等方面,都尽量让参与者做到最周到、最接近原味,可以发动大家为准备这道菜努力。

2.当某一成员做菜、吃菜、分享的时候,其他成员无需给予过多的评价、反馈,最好的方式是安静倾听,吃他做的菜,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3.如果进行过程中有一些情绪流露,例如哭泣、懊悔、愤怒等,都是正常现象,允许成员表达,其他成员给予一些支持就好。

4.整个过程虽是一个自发的活动,但需保持认真投入的态度,如此才能使此技术效果最大化。

[1] 陈宪年.从感觉到心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1-23.

[2] 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 成都: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4]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5]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教学心理环境优化分析论文 篇10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即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生活方式、学校、家庭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来说,目前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总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

在学校里,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发展健全的人格。如果学校的环境不良,如噪音干扰;室内光照不适;校风不佳;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如嘲笑、挖苦学生,甚至打骂侮辱学生;学生存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如“题海战术”、过度的考试,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等,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

(二)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及父母的婚姻状况。

不少父母在生活上、物质上、学习上百般关怀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中国家庭子女教育》中曾报道:某学校带学生去远足,有一位家长马上给老师请假,谎说孩子身体不舒服,后来孩子说了实话。没办法,家长只得让孩子去了,然后家长给孩子备足食品,还特意骑车远远跟在学生队伍后面。到了晚上,教师去查铺,发现这位孩子的爸爸躺在他孩子所睡的床底下,老师问其原因,这位爸爸说:“孩子没在外面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等着接他呢。”若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将来怎么能独立生活?在学习上,部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把注意力放在能否考高分上,一旦成绩不佳,就连哄带逼、连损带骂,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不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能认真地、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因而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觉得父母不理解他们,甚至与父母产生对立,加重他们的心理负荷。

父母的婚姻状况主要指父母离异分居或者不和等,它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过早承担起家庭沉重的负担,造成情绪、人格的失调。比如,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往往对婚姻和家庭感到漠然乃至恐惧。美国社会学家史德曼指出:“婚姻失败者的小孩,常遭到同伴讥笑,心怀自卑,此种心理发展的结果,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病态。”我国学者的许多调查研究证明,父母离异所造成的不稳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明显不良影响,如男孩具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和倔强攻击等个性特征,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而女孩则表现为更多的焦虑情绪,其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也受到明显的干扰。

(三)社会因素现代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社会成员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

因此,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现代社会成员的必备心理素质。青少年也不例外,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在所难免,并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中许多低格调甚至腐朽的内容,不但会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还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疾病与问题行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12月,唐山市某中学发生两起初一、初二学生集体淫乱事件。公安机关通过调查发现,涉及此案的男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在网上看过黄色信息、图片等。我曾在一个“网吧”中听到一名女中学生在和网上结交的男朋友交谈,其内容几乎无一句与学习有关,反而更像夫妻之间的对话。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确实令人担忧。

鉴于以上诸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我认为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势在必行。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呢?

(一)美化学校育人环境,开拓一片心理健康教育的沃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美丽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按“学园、花园、乐园”三园式的要求,优化校园环境;按“文明、勤学、守纪、创优”的要求,形成优良校风;在班集体建设中,形成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使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自己的才华,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理解、尊重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由“苦学”到“乐学”的快乐,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适应能力,面向未来,面向社会。

(二)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鼓励家长营造民主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育的摇篮,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场所。每个孩子的心理都烙有家庭的印记,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家长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美满幸福、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再不要有父母勾心斗角、妻离子散、孩子离家出走悲剧的重演。家长要改变育人的不正确做法,在对孩子生活学习过分关心的同时,还应该认真地、客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们的苦衷,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品德行为的培养。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忆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个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有人曾经对90名超常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行过全面的调查,其因素主要受父母教育影响的居大多数。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依靠品德去培养,性格只有依靠性格去锻炼,情感只有依靠情感去感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去指导。

(三)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各种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各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网络,各种社会活动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诸因素的正面作用,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优化心理环境,创造出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坚信,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努力,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定能让青少年一代真正体会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家庭生活的美满温馨,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渊博的知识,在新的世纪施展才华,展现风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昌盛奉献青春和热血。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88-199.

[2]刘晓明, 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2-29.

[3]关鸿羽.中国家庭子女教育,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局内人下一篇:社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