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2024-06-2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共8篇)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

阳江市一中“信息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课题组 梁小冰 、吴倩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我们以《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为调查材料,调查学生在强迫心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异性交往心理等六方面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法对高一级学生以不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答卷368份,并对结果加以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受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

强迫 人际关 系敏感 抑郁 敌对 焦虑 异性交 往心理平均分

正常 65.2 67.3 65.8 75.4 70.5 79.7 70.7

存在心理问题 34.8 32.7 34.2 24.6 29.5 20.3 29.3

其中轻度 30.6 26.5 28.1 20.8 23.7 16.6 24.4

其中中度 3.9 5.0 5.3 3.4 5.1 3.1 4.3

其中重度 0.3 1.2 0.8 0.4 0.7 0.6 0.6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29.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方面,34.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3%的学生明知没有必要的事情,但却有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想法、冲动;30%的学生常会感到不能集中精神,脑子变空。人际关系敏感方面,3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2.8%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有自卑感,心神不安;34%的学生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6%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会感到很不舒服。抑郁心理方面,34.2%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1%的学生常会感到孤独、苦闷;29%的学生有时会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9%的学生经常责备自己;5%的学生容易哭泣。敌对心理方面,24.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5%的学生容易烦恼、激动;22%的学生有想摔坏东西的冲动;18%的学生有时会不能自控而打发脾气。焦虑心理方面,29.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7%的学生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31.2%的学生常会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异性交往心理方面,20.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9%的学生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90%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之间发展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异性交往中需要有关方面的指导。

四、分析与建议

中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除了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外,还要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刺激,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等。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教育上很长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缺乏此方面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育。

因此,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炼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例如,有位学生由于升中考试考得不好,连续几个月都苦闷,而无精打采。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第二课堂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校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举办各种形势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心理卫生类、阅读类、审美类、信息处理类等指导性讲座。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可以建立多种类型课外活动小组,阅读小组。总之,第二课堂应当努力体现思想性、知识性、情感性、艺术性、实践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5、建立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重视培养教师科学的心理教育观和树立教师正确的心理教育意识,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以从事心理学教育的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以此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生容易出现哪些不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激动而且混乱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的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风骤雨式的千变万化,加之文化知 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我们必须对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不健康心理有充分有认识,才能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1)敏感: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 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 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3)嫉妒: 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4)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 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 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挫折和逆境容易给青少年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有些青少年常常觉得自已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已,不接纳自已。心理学中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儿时生活环境,如父母离异,缺乏交流等导致孤独的性格,而青春期是生命发展过程中从成熟走向空全成熟的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增强,不愿服从父母,但又缺乏安全感,故感到紧张、不安,孤独无助。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2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生在追求学校体育现实的健身效益的同时, 已开始重视追求学校体育对其将产生的长远利益。所以, 为适应初中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理, 加速旧的传统教学理念向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我寻求了一条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 为“竞技”体育教学向“健康第一”体育教学平稳、迅速地过渡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唐山市开平区18中学、20中学、46中学、49中学、58中学、59中学、60中学、育才中学共8所学校800名在校学生。

2. 问卷调查访问法

发出“初中生的运动兴趣”和“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心理状态与行为”的调查问卷800份, 返回800份, 全部有效。访问学生800人。

3. 文献资料研究法

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与整理。

4. 数据统计法

对获取资料进行统计、百分比计算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5%, 有30%的学生持中间态度, 仅有9.5%的学生表示反对;对学习技术、技能持有肯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58.2%, 持有否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14.9%, 持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26.9%;在理论课比重方面, 同意增加理论课比重的占总人数的23.7%, 不同意的占总人数的43.6%, 持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32.7%, 这说明目前理论知识还没有被学生充分认识。赞同将学习态度和考勤作为评定成绩内容的占总人数的68.6%, 持有否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9.6%, 持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21.8%。

以上指标充分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体育活动的, 是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从学生对学习技术、技能持有肯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58.2%的指标看, 也充分说明了《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为主线、为载体来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前瞻性与正确性。

2. 初中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倾向

为适应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 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心态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发现, 兴趣倾向于球类和游戏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兴趣倾向于武术的占总人数的20.46%;兴趣倾向于舞蹈和健美操的占总人数的25.18%;兴趣倾向于田径的占总人数的3.36%。

3. 初中生对体育课“厌学”态度的分析

形成学生对体育课“厌学”态度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教”与“学”双方都围绕着“身体素质”达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久而久之, 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 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课堂上屡屡出现“见习”“病假”等“心理防卫”现象。

四、总结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与分析, 为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课程体育教学中得以体现, 体育教学适应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状态,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1. 构建适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课程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等方面为中介来实施。体育教学应探寻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进行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组织的“运动处方”式的教学尝试, 使不同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锻炼都能得到发展。

2. 设置现代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学习内容, 尝试让学生自行制定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安排教学项目和内容, 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3. 将体育考核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

体育教学的评价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新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 让每个学生通过评价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和新的学习目标, 减轻学生对体育考核的压力, 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活跃的氛围中锻炼身体。

4. 加强体育知识与安全知识教育,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体育教学中, 可以增加运动医学、运动生理、保健康复、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等知识内容,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5. 建立与改善新型的师生关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间理解、尊重、民主、平等的积极合作关系可以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做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竞技技术教学为主, 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我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等方法, 对我区初中生在新课程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并提出构建适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 设置现代学生喜欢的项目和内容, 让学生自行制定学习目标, 将体育考核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心理状态,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兴安岭 中学生 心理健康 MSSMHS

一、问题的提出

大兴安岭地区地处偏远的高寒林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兄弟地区都有着相当的差距,在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下,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在本地区的中学生群体中,焦虑、抑郁、交往障碍、学习压力大等心理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突出,精神层面的问题甚至自杀也不乏个案,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也极大制约着本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制定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方面缺乏科学的依据,在具体的实施措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因此,为了促进大兴安岭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特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课题实施的对象是大兴安岭地区所辖三区四县的在校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所抽取的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样本分别不少于500人。课题实施采用测验法和调查法,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式。所选取的测量工具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有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要求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题并进行选择。本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较具权威性的测量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高中组,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存在着学习压力过大、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及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方面的问题;四成以上的高中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抑郁以及适应不良等症状;在偏执、敌对和心理不平衡等因子上,也有着相当比例的高中生得分偏高。初中组方面,半数以上存在着强迫和学习压力过大方面的问题;四成以上的初中生存在着人际关系、情绪和心理不平衡方面的症状;三成以上的初中生感觉不同程度的焦虑;在适应不良、偏执、敌对和抑郁等方面,也有相当比例的初中生存在着异常现象。

两组比较,除了“心理不平衡”因子初中组比例高于高中组外,其余各因子比例高中组均高于初中组。(具体数据见表)

从量表的使用以及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并不能够直接反映出引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原因,这需要未来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总体上来看,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些问题,多数处于轻度水平,心理健康总体面貌初中组要好于高中组。

对于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目前还尚属首次。本课题的实施,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面貌,掌握了相关的科学数据,达成了课题实施目标,为今后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篇4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中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中学生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12年9月份,对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第四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

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

1.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

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中学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中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中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中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中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中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中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

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教师要尊重学生。

“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1、教师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2、教师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传张,张广节.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

[2]堵惠娟,胡永萍.江西省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5报,2003(04)

[3]邱丽芬.浅论教师素养对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4]陈夏飞.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

[5]张明.成为合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刘闽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科渗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7]林崇德主编:《学习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巴班斯基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中学生健康调查报告 篇5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5%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

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张家坡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中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6%,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0%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和第四种类型4%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中学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中学生人际关系

中学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7%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3%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 ”时,70%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中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确是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4)中学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修订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初

一、初二684人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 百分比

学习焦虑 43%

对人焦虑 36%

孤独倾向 13%

自责倾向 9%

过敏倾向 2%

身体症状 9%

恐怖倾向 2%

冲动倾向 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4)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四 讨论与建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让教师们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辅导.(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进行个案(特殊学生)研究。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6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奋斗目标,其中会议精神还强调:注意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和谐社会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综上可知“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除了要学习好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显得犹为重要。

因此,我利用寒假期间到原初中就读的广东惠州市第七中学开展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恋爱观的问卷调查,旨在由此窥探出在校中学生的压力承受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当今中学生的早恋情况,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帮助其所在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压力、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及中学生对恋爱现象和恋爱观教育的看法。

座谈会形式,以过来人的身份解答他们对学习以及生活上的疑难问题,发现大部分对成绩提高和开学后的生活很感兴趣。

旁听课程,观察中学生的上课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二)调查对象

初三(九年级)即将参加中考的中学生。(三)调查结果

在整理调查问卷的数据时发现的结果表明其中约69%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学习和考试,又以女生比例较大;不容忽视的是有约28%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亲子之间的交往和家庭环境,此项以男生比例较大。而其中约63%的中学生从不或很少与家长、老师沟通来缓解压力,他们只选择与同学或朋友沟通、倾诉。

通过对他们学习、考试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有约76%的被访者认为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累很烦的事情,说明在读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导致学习没有突破的重要原因。约76%的被访者也承认自己在考试前感到过紧张焦虑以及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又以女生所占比例较大。近80%的被访学生知道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是进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和将来能找到好工作,其中约74%认为家长要求适中,23%认为要求过高,但这23%的被访学生对自己的前景抱有信心,但其中54%认为信心不强。

被访者中约52%希望自己取得进步和好成绩时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同与表扬,约41%同时希望得到物质的奖励。

对中学生恋爱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70%的被访中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有关恋爱观的家庭教育,只有27%曾经接过为数不多的练;爱观教育;而65%的被访者也认为学校基本上不进行恋爱观教育,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失也使得恋爱在学生头脑中存在无限的未知与好奇。54%的被访者认为学校对中学生早恋现象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而非盲目地一味反对;约68%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对自身学习的影响不能确定,因人而异,此项以女生比例较大。约48%的被访中学生认为中学生恋爱是自己的事,是正常现象;38%表示不清楚,没有考虑过。

(四)调查总结

泰安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泰安市城乡3所中学随机抽取初、高中生875名为调查对象。在收回的819份有效问卷中, 初中生368名, 高中生451名;男生438名, 女生381名;城市学生357名, 农村学生462名;独生子女473名, 非独生子女346名。

1.2 方法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2]进行问卷调查, 该量表包含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9个症状因子以及附加因子共90个项目,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根据国内使用标准, SCL-90采用1~5级评分法, 以各症状因子均值分≥3分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标准[3]。调查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 统一发放, 要求被调查者以不记名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近1周的实际状况独立完成问卷填写, 并当场收回问卷。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收回率为93.6%。

2 结果

2.1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在819份有效问卷中, 具有1项或1项以上症状因子均值分≥3分的学生人数为153人, 占总数的18.68%, 揭示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均值分≥3分的症状因子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等, 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相同[4,5,6,7]。见表1。

在SCL-90因子均值分≥3分的153名学生中, 初中生67人, 占初中学生总数的18.21%, 主要心理症状为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高中生86人, 占高中学生总数的19.07%, 主要心理症状是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 初、高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0, P>0.05) 。男生59人, 占男生总数的13.47%,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女生94人, 占女生总数的24.67%,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 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3, P<0.01) 。家庭居住在城市的54人, 占城市学生总数的15.13%,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等;家庭居住在乡村的99人, 占农村学生总数的21.43%, 心理症状主要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偏执等, 两组学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 P<0.01) 。独生子女62人, 占独生子女总数的13.11%,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偏执等;非独生子女91人, 占非独生子女学生总数的26.3%, 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两组学生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89, P<0.01) 。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学生

SCL-90量表得分比较初、高中生除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外 (P值均>0.05) , 其他症状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男、女生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人际关系症状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其他症状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城区与农村生除恐怖症状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 (P>0.05) , 其他症状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躯体化、敌对、精神病性、其他症状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其他症状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见表2。

3 讨论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 在承受着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同时, 又面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和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的巨大压力, 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 成为了困扰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中具有1项或1项以上因子分≥3分的学生占总数的18.68%, 说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具普遍性, 社会、家长、学校等有关方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8,9,10]。

目前, 我国的中学教育体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校、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升学率上, 家长、学生追求的是考上名校、重点院校, 以便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基础。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加重, 其自由交往、全面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进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 要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在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负有重要责任, 但学校对中学生心理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有的将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 处理方法陈旧、简单、生硬;有的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有的虽建有机构, 但因师资力量不足, 无法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 各学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机构, 重视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二是积极研究探索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 采取针对措施, 通过考前辅导、集体授课、个别咨询等方式, 帮助广大中学生正确地认识、对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在心理调研普查的基础上, 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 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上的依据, 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注:*P<0.05, **P<0.01。

相关研究证明, 家长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也有重要影响[11,12]。因此, 广大学生家长也要多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帮助孩子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使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极盛.青年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8.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上海精神医学, 1984, 2 (2) :68-70.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55.

[4]张敏, 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4) :226-228.

[5]丁树荣, 王颖, 张世勇, 等.河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杂志, 2003, 2 (2) :7-9.

[6]樊玉贤, 王宝安, 翟敖明, 等.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 2002, 15 (4) :211-213.

[7]刘恒, 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2) :88-90.

[8]吴江, 刘爱芹, 李新胜.北京市在校高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四川精神卫生, 2001, 14 (2) :113.

[9]李晶, 张继敏.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长个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4, 12 (2) :130-132.

[10]王丽敏, 陈晓慧, 刘金芝, 等.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3) :257-260.

[11]余毅震, 胡虞志, 王志玲, 等.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1996, 17 (2) :89-9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8

为动态有效地监测新初一、新高一两个起始年级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研究和工作依据,我校抽样初一、高一新生共508人,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MSSMHS)》测评。量表依次反映出学生的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增大有上升的趋势,初一新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适应不良上差异显著,性别为"男"的学生显著高于性别为"女"的学生,在焦虑上差异显著,性别为"男"的学生显著低于性别为"女"的学生。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不同离异家庭子女在总分、强迫症状、在偏执、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在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在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各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离异家庭子女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子女的学生。本文就以上调查结果从原因和对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制约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掌握起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实反映全体新生的心理面貌,动态有效地监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反映出潜在心理问题的同学采取及时有效的个案辅导和成长小组等协助,同时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研究和工作依据,我校抽样初一、高一新生共508人,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MSSMHS)》测评。

一、调查目的

此调查研究采用北京师大易度心检系统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为新入学学生建立起心理档案。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初一新生260名、男生121个,占总人数的46.538%; 女生139个,占总人数的53.462%;初二年级学生287人,其中:男生149个,占总人数的51.916%; 女生138个,占总人数的48.084% 高中一年级新生258名,男生127个,占总人数的49.035%; 女生132个,占总人数的50.965% ,男女比例基本相同。

2、量表构成

本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被试者就自己近来心理状态的真实情况进行自评。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该量表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稳定和心理不平衡。包含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到学校的生活、人际关系等均有涉及。量表作者王极盛教授曾对该量表进行大样本的施测(2万个被试)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调查设计:北京师大易度“心检”系统测试,机答。

4、数据分析和统计: SPSS软件分析数据,分别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初一年级、高一年级《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描述统计

年级人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3≥3百分比

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初一26014.831.6980.707207%

高一25814.672.0190.816369.7%

适应不良初一260151.6750.639165.5%

高一25814.52.0860.737327.4%

偏执初一260151.6520.705175.5%

高一25814.51.830.725236.2%

强迫症状初一260152.0750.675339.3%

高一25814.332.2330.644399.7%

心理不平衡初一260151.6440.663164.1%

高一258151.9080.724297.4%

敌对初一260151.5420.747226.2%

高一25814.831.760.792307.8%

情绪不稳定初一260151.8370.814318.8%

高一258152.1320.8014213.9%

学习压力感初一260151.8730.9124012.3%

高一258152.361.066822.9%

焦虑初一260151.6730.798195.7%

高一258152.0610.9214213.9%

抑郁初一260151.5990.7143.8%

高一25814.831.8850.767278.2%

总分初一26014.981.7270.602114.5%

高一25814.52.0270.669217.5%

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均分和因子分在2分——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可自行调适即可消除;3分——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改善;4分——4.99分,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需专业帮助。如果5分,表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测试结果主要反映如下方面的问题:

1、总分维度:初一新生存在中等程度和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共11位,占总人数的4.5%;其中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为2人,占0.385%;高一新生存在中等程度和严重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共21位,占总人数的7.5%,其中严重心理问题7人,占1.55%。

2、学习压力:初一新生量表因子分≥3分者即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是40人,占12.3%;高一是68人占22.9%,反映出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该项与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缺少学习方法、不良情绪困扰、家庭不良教养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高中学生比例更大,占总人数1/5。

问卷题目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许多新生还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还在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法,有40.00%学生偶尔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0.79%学生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二是一些学生凭兴趣学习,缺乏意志力;三是学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只有10.36%学生在每次新学年到来,都能制定出新的努力目标,缺乏目标和动力造成学习效率低;四是课堂上参与程度不高,49.35%学生总是认为学习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3、焦虑、情绪不稳定、抑郁:

高一新生中等程度的焦虑人数42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3.9%,这些学生会经常感到紧张,心神不宁,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

中等程度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有42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3.9%,主要反映在情绪波动大,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态度多变,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初一学生中等程度情绪不稳定有31人,占总人数的8.8%。

中等程度的抑郁学生高一有27人,占总人数8.2%,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对生活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失望、悲观、活动力丧失等问题。

情绪困扰是初、高一学生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高中新环境的不适应。进入新起始年级的学生,主要面临三大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学生能否适应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他的情绪状况。问卷题目反映出学生适应能力较差,有45.18%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刚上初一或者高一),总是担心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交不到好朋友;二是学生个性发展中的缺陷容易导致不良情绪,如自我中心、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被动退缩、敏感多疑、偏执冲动、刻板固执等个性特征的人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焦虑情绪。

4、强迫症状

初一学生有33人出现中等程度的强迫症状,占年级总人数的9.3%;高一有39人,占年级人数的9.7%,反映出学生在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计数,总是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强迫症状主要反映出学生的压力状态,在压力状态下易出现强迫症状;还有强迫人格因内心不安全感造成的过分谨小慎微、严格要求、完美主义等经常会被不必要的冲动和思想所困扰。

5、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高一学生中等程度的人际关系敏感有36人,占年级人数的9.7%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觉得不自在等问题。反映出一部分同学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人相比较时更为突出,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的学生经常会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年龄增加、学业难度的加大有上升的趋势,高一新生的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更应侧重学生的情绪管理、学习方法指导、生涯规划等内容。

(二)高一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水平上的差异

为了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水平上的差异,以性别 为自变量,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男女

因变量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tp

总分2.030.672.030.67-0.03>0.05

强迫症状2.230.642.240.65-0.06>0.05

偏执1.90.781.760.671.51>0.05

敌对1.810.831.710.760.95>0.05

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2.00.842.040.79-0.36>0.05

抑郁1.80.711.970.81-1.82>0.05

焦虑2.020.882.10.96-0.77>0.05

学习压力感2.281.042.451.09-1.3>0.05

适应不良2.090.732.090.75-0.08>0.05

情绪不稳定2.190.842.080.761.1>0.05

心理不平衡1.970.761.850.681.3>0.05

结果表明:高一年级男生存在127人,女生存在132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在各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男女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不因性别产生差异。

(三)初中一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水平上的差异

为了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水平上的差异,以性别 为自变量,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共取学生样本量260人,其中:男生121个,占总人数的46.538%; 女生139个,占总人数的53.462

男女

因变量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tP

总分1.850.581.840.640.1>0.05

强迫症状2.170.632.120.680.61>0.05

偏执1.770.711.720.730.52>0.05

敌对1.640.731.640.75-0.07>0.05

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1.830.721.860.81-0.36>0.05

抑郁1.640.691.780.87-1.5>0.05

焦虑1.710.771.910.87-1.99<0.05

学习压力感2.010.952.00.860.15>0.05

适应不良1.90.711.720.632.32<0.05

情绪不稳定1.970.721.90.750.78>0.05

心理不平衡1.850.671.760.71.1>0.05

注:p<.05,在.05水平上差异显著(双侧检验)

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总分上和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2、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适应不良上差异显著,性别为"男"的学生显著高于性

别为"女"的学生,主要表现在更多的男同学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不适应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更加关注男生的适应问题。

3、在焦虑上差异显著,性别为"男"的学生显著低于性别为"女"的学生,女

生的焦虑水平比较高, 女生的焦虑水平比男生高,可能与女生的青春期比男生来得早,初二女生普遍进入青春期,女生的性格更偏内向、更细腻、更注重细节、更遵从传统和权威,因此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更大,由此更容易焦虑,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更加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四)初一、高一年级不同"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水平上的差异

为了分析不同离异家庭子女学生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水平上的差异,以离异家庭子女为自变量,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共取学生样本量508人,其中:男生240个,占总人数的49.012%; 女生268个,占总人数的50.988%组统计:是存在38人,否存在470人。

是否

因变量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tp

总分2.140.651.760.593.66<0.05

强迫症状2.380.642.090.642.66<0.05

偏执2.170.961.660.683.04<0.05

敌对1.970.951.570.712.44<0.05

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2.110.791.750.732.83<0.05

抑郁1.920.871.640.732.22<0.05

焦虑2.030.821.730.812.09<0.05

学习压力感2.41.071.910.882.66<0.05

适应不良2.060.631.720.643.06<0.05

情绪不稳定2.30.791.860.763.34<0.05

心理不平衡2.050.721.710.662.92<0.05

注:p<.05,在.05水平上差异显著(双侧检验)

1、不同离异家庭子女在总分、强迫症状、在偏执、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在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在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各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离异家庭子女显著高于非离异家庭子女的学生。

2、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

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争吵中或者是亲人分离这种焦躁不安的环境里,会有一种不安全和被抛弃感,这种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消极作用,在个性上会沉淀一些弱点,如:自私、自卑、嫉妒、暴力倾向或压抑自闭,也有孩子会变得沉默、被动、不信任亲人,也不易信任别人。

调查结果也揭示了目前不少离婚的父母,在离婚前争吵、反目,离婚后还继续相互仇恨,不相往来,使孩子不胜痛苦。如何把离婚对下一代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很需要研究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应从制度上和人员配置上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国家教委应从制度建设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心理健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督导,促进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

1.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各种心理文化节、拓展训练等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的开设应以“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的指导和“学校适应性指导”为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校内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开展心理班会,把心理教育融入到学校大的教育环境中;对有个性化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动态跟进、及时干预、预防校园极端事件发生。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可以组成成长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学校家长会中开展家长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离异家庭的比例逐年增多,离婚家庭应该做到文明离婚,离婚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孩子,能够为孩子着想,不仅离婚后能继续关心子女,离婚前也不应该相互诋毁、仇恨。以免刺伤孩子的心灵。必要时以善意的撒谎来保护孩子心理不受伤害。同时,不要把孩子当作惩罚对方的武器,孩子会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自己的过错而内疚,他们年幼的心理无法承受。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多与家长和孩子沟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更多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让离异家庭的孩子感受到集体的爱与帮助,满足孩子安全和自尊的需要,及时消除焦虑、羞耻和内疚,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明辨是非,懂得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人和事,同时,教师也应该指导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共同研究,相互沟通,使孩子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贯穿于班主任的工作中,渗透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 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五)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上一篇:英年早逝悼词下一篇:市场化改革料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