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2024-06-07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通用11篇)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1

很多小学生写人物、叙事类记叙文, 总是干巴巴的短小的几段文字。他们常常对写文章感到无比困惑, 不知道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 只是为了凑字数而写。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最好方式是从心理描写入手, 只要让学生练习好心理描写, 文章就会变得精彩生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描写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梦境、幻觉描写心理活动

作文时用梦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会增添文章的抒情性和浪漫色彩。利用梦境、幻觉可以具体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谓梦境、幻觉, 就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感觉, 比如无人讲话而听到讲话声, 眼前无物而看到某种形象等。这种方法, 缥缈神奇, 似有若无, 亦真亦幻, 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这篇学生作文《我梦见王老师变小了》:我特别想让王老师变成学生。因为王老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老师。她留作业留得特别多……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王老师变小了。在课上, 班主任李老师让同学们抄课文, 自己用3260倍放大镜查找同学们的错字。李老师突然发现变成学生的王老师写的字都是连笔字, 便把王老师叫到自己身边, 对王老师说:“王同学, 你的字怎么是连笔的, 快点重写, 写完后, 再把这篇课文抄1000遍!”王老师听了, 吓得晕了过去。这样一写, 把这位学生的心理活动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当然, 这样写需要注意的的是: (1) 幻觉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处境必须有密切的关系。写幻觉, 一定要注意人物的处境和心理。只有这样, 才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揭示出来。 (2) 用第一人称时, 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 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 “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二、用内心自白方式描写心理活动

自白袒露心理, 就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或默想, 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这种方法, 能够把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部分直接展现出来, 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有个女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弟弟很淘气, 在我做作业的时候故意把我的文具盒弄掉在地上, 我骂了他, 可弟弟哭着去告诉妈妈, 妈妈便不问青红皂白把我骂了一顿。我心里委屈极了, 为什么妈妈总是骂我呢?要说有错也只能是弟弟有错在先呀!可妈妈为什么不骂弟弟?为什么总是袒护他呢?是不是因为我是女孩呢?看来妈妈真的是重男轻女啊!想到这我心中不禁对妈妈产生了一丝的恨意, 眼泪也随之簌簌地落了下来”。这样是不是细致地写出她当时不服气的心理呢?这可以说是道出了她的心声, 是不是更加生动, 篇幅也更加长了呢?但运用自白袒露心理的方法, 一定要做到: (1) 看准火候。一般是在人物处于冲突之中, 采取重大行动之前, 内心紧张、思绪复杂多变时, 为了使读者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人物的心灵状态, 才用这种方法。 (2) 语言简练, 结构严谨, 注意开合转换处的衔接过渡。 (3) 表白出内心深处的隐秘, 揭示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特征来。

三、直接刻画心理活动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 在一些小学语文教科书里面常见。比如课文《穷人》里描写道:“桑娜脸色苍白, 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这段文字, 细腻地刻画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内心由紧张害怕到下决定的变化。直接揭示人物心理, 应注意三个方面: (1) 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 见出其有别于其他人物的个性来。 (2) 紧密结合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情节叙述, 形成一个整体, 以免心理描写的游离和脱节, 从而使心理描写紧紧围绕人物性格刻画展开, 直接为表现主题服务。 (3) 与文章中的其他表达内容自然地联结和转换, 有机地过渡和衔接, 浑然一体。

四、让环境衬托心理

环境影响人物心理, 也可以间接反映人物心理。环境衬托心理这种方法, 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扭转头一看, 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 火苗趁着风势乱窜, 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虽然还没写心理活动, 但读者的心已经和文章的人物一样把心提到嗓子眼上。运用环境映衬心理的方法, 要注意两点: (1) 把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交代清楚。 (2) 处理好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描写环境的目的, 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理。因此, 环境描写要紧紧围绕人物心理这个关键, 不能为描写环境而描写环境, 给人留下产生环境与人物两不相干的印象。

摘要: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 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的心理活动描写能更好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 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映衬出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

关键词:作文,心理描写,生动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2

一、导言:同学们,在这阳光明媚的星期五,来了这么多老师听课,有谁能说一说你此时的心情?(预设:兴奋、紧张)能不能将这种紧张说的具体点呢?(学生自由发言)

是的,(出示文稿1)在描写人物时,适当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开学以来,我们完成了多篇作文,其中,大家在文章中的心理活动描写显得单薄了许多。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板书课题——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大家来看一个片段,(出示文稿2)这是某学生的一篇日记中的片段,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来看一看,你能找到其中的问题吗?(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3、那么,怎样来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呢?我们再来看看修改稿。(出示文稿3)你发现,这样修改好在哪里?

4、这种自己对自己在心里讲的无声的话就叫做“内心独白”。(板书:内心独白法)

5、其实,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再看一组描写。(出示文稿4)。这种表现心理活动的手法,就叫“幻觉描写法”。试着继续补充。(出示文稿)这两种方法都是对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板书:直接描写)

6、既然有直接,就会有间接,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刻画小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呢?能举例说明吗?(自由发言)

7、总结板书:因为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揭示法、动作反应法、语言透露法、景物环境衬托法(这些都是最好的心理活动体现)(板书:间接描写)

8、看看老师这里的修改稿,感受一下间接描写心理活动的魅力。

9、请以第七组的两篇讲读课文为例,找一找体现心理活动的片段。

10、大家找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学到了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那么,老师帮你设置了几个情境,清根据情境,在活页纸上完成一个心理活动的小练笔。

情境设计:(1)当得知你的朋友作文竞赛获得了一等奖时。

(2)老师出了一道数学思考题,你由于不敢确定答案而犹豫是否举手。

(3)身为军人的爸爸已经几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当你得知这个中秋节他要回家时。

11、谁愿意将你的练笔与大家分享?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3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初中生写作心理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相对性、个体性等特征。首先,很多同学对写作有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喜欢写作的感觉,另一方面他们又抱怨老师的命题限制、写作的困难、灵感的缺乏等,这种对写作的困惑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写作的态度。第二,初中三个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快,其写作心理也容易曲折多变,别人的评价、教师的影响、自身的成熟,甚至某时某地的情境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写作心理产生变化。第三,初中生的写作心理是相对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的,因而具有相对性。十四五岁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学生们开始消逝了小学时的天真幼稚,逐步走向成熟懂事;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高中生的那种成熟的心态和老练的文笔。走过初中这段青涩的日子,相信他们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甚至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第四,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很大,不同的知识积累、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心理。这中间学生的个性对写作心理和写作能力的影响几乎是最大的。比如生性豪放的学生,一边口里喊着喜欢写作,一边却不能很好地付诸行动,即使写了,也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而性格细腻、内向的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作这种能淋漓尽致地表露内心世界的方式,能真切地写出自我的真实感受。

而学生的种种写作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影响。李海林教授曾说:“能力是一种非传递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存在主体内部的一种素质结构,它不可能存在于主体之外。因此,他人的能力并不能外化从而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能力的传递。能力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的活动,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的确如此,同一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写作能力会参差不齐,即使是原来小学时写作能力差不多的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同的写作心理,也会导致其写作能力产生巨大差异。喜欢或爱好写作的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写作的作用,能具体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故能积极主动地写作,且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容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写作状态。而畏惧或厌恶写作的学生,往往会放任自己的惰性,任由自己的写作热情销蚀,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最终进入“畏惧写作——写作能力差——更加畏惧写作”的恶性循环。

那么初中生写作心理特征和写作教学的关系如何?它能给写作教学带来什么启示?这就得从写作教学的程序说起。

写作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努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它一般包括命题、写作、批改和讲评四个环节。从心理角度来看,第一个环节一般以教师为主导,直接命题,或者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确定题目,使师生心理最终得以趋同。第二环节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在第一环节的心理指向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对自由而又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思想、抒写性灵的过程。第三环节,教师通过阅读学生作文,揣摩、理解、感受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捉他们在这次写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变化,并对其写作结果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第四环节是写作教学效果的验收和反馈,更是师生情感和心理的汇合交融,是对此次写作教学的再认识与提高的平台,也是下次写作教学的起点和心理动因的力量源泉。可见,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心理跟教师的写作教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但同时我们知道学生的写作心理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研究学生写作心理,随时改变写作教学策略,迎合学生的写作心理,以达到写作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首先,不能忽视消极写作心理对写作教学的负面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写作技巧和方法指导,容易忽视学生的写作心理困惑,而学生也很少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写作心理困惑,导致学生出现消极的写作心理。消极的写作心理常常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那些基础较差或抗拒写作的学生,每次写作前,就已经有了一种心理假设:“我不会写,我写不好的。”“写作真是件麻烦的事,太讨厌了。”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他们的写作热情受到抑制,对教师的写作指导会产生一种抗拒甚至厌恶、害怕的心理。二是有些学生对某次写作命题不认同,认为这次写作毫无意思,且毫无意义,就敷衍了事,对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也不理不睬。教师所搜集的材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教师的种种努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本应正常开展的写作教学双边活动成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写作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要及时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困惑,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使之朝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化。

其次,我们要重视积极写作心理对写作教学的推进作用。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写作教学更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写作。学生对写作兴趣盎然,听课时聚精会神,写作时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调动一切知识储备,全身心投入,即使基础较差,也能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而那些语文素质较好的学生,更是如鱼得水,信心百倍。他们认真搜集素材,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兴之所致,文思如泉涌。学生的这种积极写作心理,还能帮助教师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广泛的命题形式,灵活的指导过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这样,在学生的良性互动下,写作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可能。

然而,人的心理本身就是复杂而微妙的,初中生的写作心理也不例外,除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外,单独一位学生的心理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状况。因此,初中教师在制订写作教学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写作心理,根据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从学生写作心理出发,在解除妨碍学生写作的束缚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写作意识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把握好学生的写作心理特征和写作心理需求,选择适合大多数学生心理的写作教学策略,就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回归到写作行为本身上来。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4

一、中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机是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就是指促进学生写作活动的内部动力,写作兴趣可以促进写作动机的滋生,而写作动机可以促进写作兴趣的培养。两者都对写作活动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在写作开始之前,要让学生对写作具备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

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营造自由的写作氛围,包括命题自由、情感自由和时间自由,让学生自己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点,写他们自己想说的话,贴近生活、贴近他们的思想;同时,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牵引和导向甚至强制,要让学生跳出当堂完成或当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交稿的时间可以不统一,在想写的时间里写。第二,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奖惩,注意维护学生的内部写作动机,对学生写出的好作文批注鼓励性的评语,而对语法句式用错的地方给出正确的修改并要求学生多多练习。

二、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情绪的含义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总带有一定的态度,心理学把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统称为情绪。情绪虽然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也是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大多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主,热情饱满,富有朝气。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中学生也会通过作文的形式展现出多样性的情感。例如对民族前途的关注和深厚的祖国情怀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身体力行的去体验生活、表达情绪,才能不断地创作出好文章,因为作文其实是情绪和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学生作文中所呈现的积极的、美好的甚至矛盾纠结的内容大半部分都是他们所处的中学时代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但是因为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其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肤浅性,所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并开阔视野的体验。

作文是学生亲自去完成的,其实就是把学生的经历、情感、由无形转变为有形,让生动的思想跃然纸上。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作文教学:第一,开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积淀生活叠加成文的手段。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开辟作文写作的源泉。第二,教师要亲自下水示范,带动学生体验,动真情,写真话,这样所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是思想的诠释者。

三、中学生的意志和习惯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写作意志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写作目的,并且为实现写作这一目的去支配自己的写作的这一具体行为,从而克服各种写作困难的心理过程。写作习惯决定着学生写作活动能否以正确而自然的方式进行。中学生意志自觉性总体上比较高,他们可以调控自己的行动。他们受暗示性少,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又易出现独断性。在坚持性和自制性方面,中学生一般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

教师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写作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坚持写周记、日记,克服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材料不足、观察不够、语句不通等困难,鼓励学生把随手写当作习惯,教师定期检查成果。另一方面,基于中学生自觉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以防出现独断性。因为学生不可能事事都经历、想问题也不太可能事事都全面,这就需要学生从阅读中多多积累间接经验,“读书百卷,下笔有神”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它们最直接地表现了人们之间差异的具体内容,因而也叫个性的特征系统。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能对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的价值观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且内容也日益丰富,但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却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和短暂性。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过分强调共性,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作文教学的个性化训练,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写作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力越丰富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课堂上,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想象作文,例如:以《假如我是×××》为题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白坚.作文教学跟我来[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5

一、神态揭示法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譬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对中年闰土的神态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相思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只是脸上“现出欢喜”之情——内心是高兴的,然而随“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于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行动反映法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曾经说过:“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可见,具有人物鲜明个性的动作对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往往具有特别传神的效果。譬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这样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来反映其心理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因为孔乙己从心眼里就瞧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来自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他便将九文大钱——“排”在柜台上。“排”这一典型化的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你们是些什么东西!只能花四文大钱,有我阔气吗?

三、语言透露法

古语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不同的场合,人物会因心境的不同而说出不同的话,这些不同的话语恰恰透露出人物特定的内心世界。譬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刻划“母亲”的心理的: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回来了。……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这两次截然不同的语言,形象地透露出在“母亲”心目中,于勒是好是坏,该亲该疏完全取决于有钱没钱,准确地刻划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心理特征。

四、环境衬托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话皆情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总是为刻划人物,反映主题服务的。因此,特定的环境和景物描写往往能折射出人物特定的心态。譬如在《社戏》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我”去看戏途中的心理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也许是渔火。

这段文字,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笔,对田地里碧绿的豆麦、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歌吹作了尽情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形象地衬托出了“我”与小伙伴们去看戏途中那种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写作指导: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三、“动”要与“静”结合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例如有一篇题为《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写被晚霞笼罩着的府山顶、树和望海亭,它们是“静”的,而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颈鸣啼的雄鸡……”小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

四、“浓”要与“淡”结合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五、“景”要与“情”结合

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6

关键词:写作兴趣;好胜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在写作技巧不足造成学生写作不成功的,故而多角度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但实际上写作技巧上的不足只是学生写作不成功原因中的一部分,更大的原因是的学生不愿意去写,敌视写作,所以本人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的好胜心,让学生的被动写作变为学生的主动写作。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好胜心的必要性

学生对于写作是有抵触情绪的,有时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了一个作文课,由于写作时间有先后,所以有的学生就去已写过这个作文的班级里去询问题目,然后去寻找和这个题目、内容差不多的作文以备上课抄袭,更有甚者直接从别的班里找别人的写作草稿,作文课上拿来就抄袭。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缺乏写作兴趣就是其一。

“兴趣”就是指兴致,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它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的《“兴趣”重于“技能”》一文中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之一,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

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写作本身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积极的进行写作。

现在的学生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好胜心,他们不想在任何一个方面输给别人,而“好胜心理是心想在环境中取得成就,在竞赛中夺得优胜,处处想表现高人一等的愿望和情绪,是人们共有的向上且不甘落后的一种心理,即追求不断上进和最新目标的积极心理。”

所以激发学生身上的好胜心理,对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激发写作兴趣与好胜心的方法

1、约定“作业规则”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说:“兴趣来自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兴趣。”从作文占语文试卷近50%的分值比重就可以看出写作的重要性,但学生为什么会没有写作的兴趣呢?就是因为,考试中的需要是一个远期的一次性的需要,而不是持续性每天的需要,故而学生感觉到这种需要距他们有点远,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必要性。

写作评比方针

选用作文爵位本周特权

4帝王布置课外作业

3公爵没有作业

2伯爵课外作业-2

1侯爵课外作业-1,读书笔记1篇

写1篇但未入选子爵课外作业,读书笔记2篇

未写者 课外作业+2,读书笔记3篇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必须写作,体会到写作带给他们的好处,我和学生约定了一个“作业规则”,如下图:

注:写作内容为平时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

本人和同学们共设计了5种爵位,相应的每种爵位对应一种特权,每个学生都不喜欢做作业,更没有人愿意去做比别人多的作业,那不仅仅是玩的时间比别人少了,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这个方针的出台,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写作。当然,这些荣誉不是学期制,而是周制,每周一更新。

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很强的好胜心,不想在任何一个方面输给别人,尤其是这种明面上的事,看到别人享受特权,心理自然就有一种不认输的心理,于是他们就会去写作。而一旦是达到了公爵以上就不要做语文的课外作业了,这种诱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诱人的。所以我现在每周都能收到几十篇作文。其中有非常优秀的,也有比较差的,但只要学生主动的去写,诚信的去写,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2、班内发表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说:“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4]我认为,写作没有读者就像一个厨师做了一桌菜,却没人来品尝一样。时间长了,厨师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是应付的去做。这样这位厨师的手艺自然就要倒退,写作也是如此,也需要别人去“品尝”,需要读者。将学生的作品全部张贴上墙,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的创作激情、写作兴趣更加高涨,因为,“每个学生的写作在意识中都有一种想要发表的意识。”(管建刚语)而别的学生也更乐于看本班同学的作文,因为作者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写作的内容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作水平有的也不能比自己高明多少。所以,每节课课间作文墙处总有许多学生在那里品读,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激烈争辩。这样坚持做下来,学生既阅读了许多作文,也激起了他们身上的好胜心理。

3、二次创作

本人将“作业规则”中收集到的作文统一装订成册,封面上有作者的名字及作文题目,订好后交给班里学生保管,继续去读。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上面改,如题目的更换,病句的修改,段落的调整,首尾的点题,甚至是标点符号的改错等等,只要你发现,都可以在上面改,一句话,学生可以在上面进行第二次创作。也可以以挑战的形式进行,就是说自己也写这样事,然后让学生共同品读,一较高低,所有的这些都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与写作兴趣。全班的写作氛围空前浓郁起来。我坚持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写作训练,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2

[2] 李松柏.好胜心理浅析《心理学探新》.1990年Z1期

[3]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4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7

从心理学方面来看, 这种“定式”的写作训练是严重违背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人的思维情感是不会全然一致的。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 就中学生来说, 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思维方面, 有的学生思维敏捷通畅, 写起作文来毫不犹豫, 视野广阔, 想象丰富, 提笔便一气呵成, 文章通畅自然, 文采斐然;而有的学生却思维呆滞, 视距狭隘, 联想乏力, 词穷句短, 即便抓耳挠腮也难以下笔, 写出的文章当然苦涩难懂, 破绽百出了。

在写作能力方面, 有的学生作文立意深刻, 取材得体, 结构严密, 语言自然流畅, 写出的文章富有深意、精巧自然;而有的学生胸无成竹, 取材胡乱, 详略失当, 语言词不达意, 写的文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

既然学生的写作心理千差万别, 那么中学作文教学就应该充分适应这种个性差异。为此, 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都应该以学生的写作心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每个学生写作心理活动的特点进行作文教学。

一、作文命题, 变教师统一命题为师生共同命题

传统作文命题, 往往是教师统一出题, 全班学生“按题发挥”, 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能被动写作, 久而久之便会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教师在命题时,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出发, 力争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 发挥作文的主动性。可以教师命范围, 学生命题目;可以教师出大题目, 学生写具体题目;可以学生集体命题, 教师择优选录;可以教师只提要求, 学生自由命题, 自行作文。这样, 命题既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又避免了大而不当的“空题”、生厌乏味的“老题”, 学生无话可写的尴尬坚冰就可以冰释。

二、作文指导, 因人而异

写作前的指导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他们在立意、取材、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 仅在文章主旨是否深刻方面稍作点拨即可, 其他方面可不涉及。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 他们在表意、取材、布局、发言等方面能力都较差, 教师应注重其基本功的训练, 必要时还要帮助他们解决文章立意、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方面的困难。

三、作文批改时, 教师改、学生自改、互改和心理激励并重

传统的作文批改, 一直是学生写, 教师改, 往往教师精力浪费, 却劳而无功。教师可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 如采用教师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三种批改形式, 或将三种形式穿插进行作文批改。

教师批改作文,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作出不同的指导。对优等生, 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批改能力, 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点拨。对中等生, 教师可提出修改意见, 让他们自己修改。对少数差生, 批改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尽量面批面改。

学生自改、互改作文前, 教师应提出具体要求, 力求重点突出,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第一次自改可专改错别字, 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语法、修辞诸项的批改。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作文, 教师要做检查, 并作评讲总结。

加拿大专家冈斯·谢尔耶通过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表明, 学生的过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的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应发现这一点。有些教师, 这次改完给70分, 下次又给70分, 等到第三次给65分, 学生谁还有信心写下去?基于此,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应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作文成绩, 力求这次成绩比上一次有所上升, 让学生看到希望, 让他们在喜悦中慢慢提高水平。

四、作文讲评, 注意层次, 重视中差生的作文

教师在讲评时要注意不同层次的作文, 特别是少数差生的作文, 更应多加注重和选用。一些平时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能在某次作文中有“意想不到”的亮点, 教师要注意发掘这种“出其不意”的亮点, 加以褒扬。让作者述说自己的写作体会, 抒发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做, 对全体学生, 尤其是中差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理……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作文教学就应这样,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 调动学生对作文的爱与热忱, 才会使他们文思泉涌, 佳作不断。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天津:新蕾出版社, 1982.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8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礼物》为主题, 以心理活动描写为单元重点训练项目。

教材在“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中写道:“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 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自拟题目, 写一写:自己接受的特别的礼物, 接受礼物的过程和心情。自己设计和准备的礼物, 送给别人的过程和心情。”细读分析, 这里的关键词是“动人”“特别”“过程”“心情”, 三个要求是: (1) 写清自己接受 (送出) 了什么特别的礼物, 其特别表现在哪里。 (2) 写明接受 (送出) 礼物的过程。 (3) 写出接受 (送出) 礼物时的心情。在教参中指出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过程要写清楚, 特别强调要注意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情分析】

心理活动的描写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难题,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事过境迁, 学生无法重新获得当时的感受, 下笔自然不容易。即使当初的心理感受还依稀可辨, 鉴于学生关注自身情感的能力不强, 一般难以细细描摹心理。加上一般情况下, 学生不会有相同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习作指导时也就无法集中指导心理活动描写。因而, 心理活动的描写也就成为习作中难以落到实处的难题。

一节习作指导课40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习作训练点都要往里装, 要力求“一课一得”“一节一得”, 突出习作的主要训练点, 最好集中“火力”重点解决一个共性的问题。对于本节课, 我想重点解决心理活动的描写, 同时在设计中应有写作知识学习的侧重, 把思想情感引导与技法指导紧密结合, 以实现作文指导的方法价值、思想价值、情感价值。

【教学目标】

1.关注心理活动。

2.初步感悟心理描写最常用的一两种方法, 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当堂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试着把自己的心理活动较为真实具体地描写出来。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巧送礼物, 抒写心理活动, 感悟习得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的天气真好, 今天见到你们心里非常高兴, 心里充满了期待。你们见到张老师, 心里是怎么想的?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其实这些想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理活动。如果我们在作文中把这些真实的想法呈现出来, 就叫心理活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可以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 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文章生动又奇妙。

二、出示礼物, 初写内心活动, 激起学生想象和强烈的好奇心

师:今天初次见红牌楼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 我不能空手来呀!该送什么礼物给你们呢?我是左思右想, 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怕你们不喜欢, 怕你们不珍惜, 怕你们失望, 我心里是忐忑不安。后来我想:无论礼物贵贱, 都代表着我的一片心意,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于是, 我不再担心了。我仿佛看到你们一双双亮晶晶如饥似渴的眼睛望着我, 仿佛看到你们争先恐后、踊跃表达的样子, 仿佛看到你们用颤抖的手接过礼物时爱不释手、激动的神态。

师:睁大你的眼睛, 看看我这份与众 不同的特 殊礼物。 (出示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方形锦盒, 做出很神秘、很沉的样子, 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醒目的位置。)

师: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想不想让这个礼物成为自己的?

(生:想!)

师:有多想? (课件出示:说说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__, 真想__。)

(板书:猜测想好奇急切)

三、猜测礼物, 范文引路, 感悟习得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师: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写“我很想、我真想”, 那太逊色了。想不想学几招啊?

师:在“礼物”这个主题单元里有非常精彩的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细节描写, 让我们一起来发现。请大家快速读读这句。 (课件出示: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 怕记者问什么, 怕姐姐和姐夫来迎接她, 甚至怕见到机场那个热情的女服务员……有什么脸见人, 大败而归!———《献你一束花》)

师: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有什么用?

(巧妙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连用四个怕字, 生动形象地直接写出了她失败而归时那沮丧和愧疚的心理活动, 让人一下子就触到其内心深处。)

师:这种修辞手法对描写心理活动这么好, 我们就试着拿过来模仿借鉴, 把刚才的好奇、急切写得更具体。你怎么借鉴呢?

师: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快速看看, 你最欣赏哪句, 她用了哪招。 (请一个组的四个学生轮读, 每读一句, 就点评强调方法。)

【课件出示:我太好奇了, 迫不及待想跑上去看个究竟。那礼物仿佛是磁石, 又仿佛是火焰, 仿佛是星星, 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燃起了我的希望。 (比喻、排比修辞手法) 我多想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或者是高科技的透视眼, 把答案看个水落石出。我多希望礼物是我的呀, 我暗暗祈祷, 愿幸运之神降临在我的头上。 (内心独白) 】

师:像这样用修辞手法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在我们五年级的教材当中还有。 (出示课件, 学生读, 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1) “没妈的 孩子真可怜。”一听到邻里这样议论, 他心里就像 被针扎着 一样疼。———《礼物》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写心理)

(2) 怎么?花, 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献你一束花》 (用反问写心理)

(3) 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 心头一动。———《鸡毛信》 (用设问来写心理活动)

师:语文课本上不仅用修辞手法描写心理活动, 还用内心独白来直接描写。 (出示课件)

(1) 缅伯高对鹅自言自语说:“鹅老爷, 鹅大人, 你千万保重, 我的身家性命全在你身上啊!”———《千里送鹅毛》 (内心独白)

(2) 海娃睡不着, 他想:“鬼子明天还要宰羊, 要是今晚跑不掉, 鸡毛信可就完了。”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 海娃, 你怎么搞的, 连一封鸡毛信都送不出去啊!……”———《鸡毛信》 (内心独白)

师: (小结) 用内心独白来直接心理描写, 常有“我想”“自言自语”……

师:你看, 这些用内心独白和修辞手法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 文章生动又奇妙。

师:同学们赶快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我太__ )

(预设)

生1:我太想知道这份礼物是什么了, 巴不得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变成一只蚊子进去看看;巴不得有一面魔镜能照出里面是什么;巴不得变成隐身人进去看看。

生2:是书?是玩具?是文具?我想不出来, 急得抓耳挠腮,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急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急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生3:我太好奇了, 好奇得瞪大了眼, 张开了嘴;好奇得想变成隐身人进去看看;好奇得仿佛看见礼物在向我招手。

师小结:你瞧, 我们刚才的这些精彩语句脱胎于课文中的句子, 又不完全一样。它们像双胞胎, 又像模仿秀。我们就要这样向教材学, 活学活用。

三、揭示礼物, 运用学到的方法迁移, 再写猜测和见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

师:想不想做幸运者最先来看到? (注意把握机会不急于往下做, 而是让学生交流此时的心情。)

师: (手中高高扬起装有全班学生名字的透明盒子) 大家的名字都在这里, 都有机会。可只有两位幸运者, 此时此刻你怎么想?

(心里一紧, 暗暗祈祷。)

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你们德高望重的班主任来抽出两位幸运者。抽出两个写有同学名字的卡片, 做幸运礼物开奖人。 (注意要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到极点)

师:你被抽中了, 现在心情怎样?发表一下幸运感言。

(心花怒放, 人都飘起来了。)

师: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 最后盒子被打开了。 (出示“心里描写三句半”)

心理描写锦囊妙计

要想作文写得好, 心理描写不可少, 我来为你支个招, 听好喽!

心理描写有诀窍, 内心独白常用到, 巧用修辞真是妙, 记住哦!

师:哈哈, 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感受?老师送给你的礼物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当你看到这份礼物时的心情怎样?老师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给你?

(板书:打开想惊异醒悟)

师:看来大家都想说, 并且相信每个同学的想法都不一样, 大家赶快动笔写吧。

【课件出示:1.哎, 到底是什么呢? (大家说了些什么?动作、表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 2.哇, 礼物终于打开了。】

(生在作业单上写)

第二部分:点评、深化, 再唤激情, 回味无穷

(现场抽取三个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片段投影, 重点针对真情实感、内心独白、修辞手法描写心理活动进行点评。)

师:一份礼物, 一份感动。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时刻不忘。

师:此时此刻, 在这张微不足道的作业单上, 也留下了你们进步的足迹。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所以, 情感的深浅不在于礼物的贵贱,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 礼轻情意重”。

师: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练笔没有结束。请大家翻开课本, 看看“笔下生花”的要求。 (课件出示教材在“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中的要求, 让学生圈画关键词。) 希望大家下来将今天这节课写的完善成一篇完整的习作, 与你们的语文老师进行交流, 也可以与我交流。我相信, 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彼此的情意会更加浓厚。

师:最后, 老师有个不情之请, 大家能将你们写过的这张纸同样当 作礼物送 给我 , 好吗?相信, 这份珍贵的礼物将会带给我一生的回忆!

附:学生练写作业单

(作业单见下)

词语超市, 任你选用:

1.心里高兴的:愉悦愉快畅快快慰欣喜 快活喜洋洋喜滋滋 兴冲冲乐 融融乐陶陶乐呵呵乐悠悠甜滋滋 兴高采烈兴 致勃勃兴趣盎然欢呼雀跃 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称心如意心满意足心花怒放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喜上眉梢喜笑颜开喜不自胜 喜形于色大喜过望眉飞色舞乐不可支乐以忘忧 心旷神怡欣喜若狂满面春风自得其乐百感交集感慨万端

2.心里舍不得、向往的:念念不忘 依依不舍 刻骨铭心 心驰神往

3.心里忧愁的:忧虑焦虑忧伤郁闷顾虑 重重满腹疑虑坐立不安惴惴不安忧心忡忡心事重重心烦意乱愁眉不展愁眉苦脸

满面愁容心乱如麻心神不定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篇9

诚然, 任何人的行为, 只要其精神正常, 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但就学生的作文来说, 其目的和动机应该是把写作视为一种对心理的折射。因为反映真实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任何写作的本真意图, “饥者歌其饥, 劳者歌其劳”, 即使是学生的作文也应该反映生活, 表达愿望, 而不是附在生活的表层上, 做抽象而空洞的时代的喇叭。受功利心理驱使的写作意图达不到反映学生真实心理的目的, 尤其当应试教育的势力还很强大, 它的评价体系仍然守旧、封闭且一统化的时候, 没有正确的引导, 千千万万的学生只会以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个性去迎合单一的评判标准, 结果是导致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被扼杀, 鲜活的思想被禁锢, 独创的语言被否定, 不断地塑造并强化出学生写作的功利心理。

尽管学生的写作不可能和高层次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形态上达到一个层级, 但它们却有共同的本质, 即学生的作文也是主观之识与客观之物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后统一于书面语言这一物化形态的结果。学生作文也是客体世界投射在主体精神世界并经后者过滤与筛选并被二度制作、二度组合的产物。或者说, 写作不仅是内在情思的单向外化, 更具前提的是主体对外部大千世界的真实内化。在这整个过程中, 作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精神, 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决定了外化的价值高低, 再加上书面语言的艺术表达水平, 它们共同决定了文章生命力的强弱。内化客观世界源于两种力量。一种是以写作主体的感知方式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本初认识, 它是主体世界在无意中自主得来的;另一种是社会意识的强制灌输。当这两种力量一致, 即写作主体自主无意识中得来的本初认识与社会意识的强制灌输相吻合时, 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的水平不仅将有保证, 而且在主体精神世界里还能得到强化, 这时候的写作是最轻松容易的;反之, 会使写作者处于一种亦真亦假的矛盾状态。两种力量吻合会使写作者的写作轻松而容易;反之, 写作会艰难, 作品也会显得艰涩。后者中, 如果再把强制性灌输得来的社会意识强加给写作者内化的本真的客观世界, 典型的功利心理就形成了。但错位的感觉也并非全是消极的, 如果写作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视点对强制进入主体精神世界的社会意识独立地加以区分与取舍, 且能坚持自己的本初认识, 其写作则会因独立的特性而出人意料, 此亦为创新之始。现在, 强调外化的意义在于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 社会的思想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形成, 传统的主流意识方面的宣传又不能总与复杂的社会面目保持一致, 对还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来说, 被置于这种亦真亦假的模糊状态已不可避免。典型的功利心理正式这种情况迫使形成的。

那么现在学生内化的真实的图景又怎样呢?长期以来, 不管是宣传媒体还是学校家庭, 教导学生从小就沉湎于一种宏伟而神圣的群体性话语体系, 让学生扮演时代的代言人或年青的英雄, 向学生灌输美好理念, 支配学生尽情礼赞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发展前景的诱人, 因而学生感知社会的触角往往停留在社会的表象而未能探入社会复杂的层次。显然学生内化的结果并不像有目共睹的由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客观世界的本真面目那样。两种力量的偏差必然给学生带来内在情思上的矛盾。

例如习作《命运》, 它显然在于赞美面对厄运依然坚强不屈的意志, 表白自己从这种精神里所得到的鼓舞与感染。那么这种内化结果的客观性和原真性的水平到底有多高呢?文中有明显的漏洞:惨白的脸上, 嘴唇则那样乌黑。多么有活力的一个女孩啊!唯一可以解释这一点的是:作者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她”, “她”是通过各种渠道强制性地灌输到她的主体精神世界里去的。她没有见过“她”, 没有与“她”接触过, 更不可能仔细研究过“她”。“她”不过是在考试中为了满足题目的深度要求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体, “她”是非生命体。“她”不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因此也就谈不上它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写作满足了评判体系对写作主体的“思想觉悟”水平的要求, 却违背了写作要遵循的最本质的要求。

由于内化的客观性和原真性不能得到保证, 使内化的价值高不到哪儿去, 而且写作中的外化过程也受到来自评判体系的干扰。由于这种干扰, 有可能剥夺掉写作主体仅存的一点内在精神。一个对“我”热情, 和“我”谈得很投机的鲜活的生命, 最后留给“我”的是什么呢?是她的精神, 而不是对一个生命逝去起码应具有的惋惜、悲痛。为了使评判的老师满意, 写作者在这里不得不从内化中搜刮出老一套的清浅甜腻、积极健康的主题, 尤其是还不忘带上一个预设的光明的尾巴。人性中的情感力量丝毫不见诸于文本, 多么有悖于人之常情!

实际上, 目前学生的写作, 不管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受到来自评判体系的严重的制约。因此, 脱离这种制约, 脱离屈服于这种力量的功利心理的影响, 单纯地想以技巧方法推动教改, 恐怕作文教学中的各种弊端难以从根本上克服掉。

综上所述, 目前学生写作中的种种弊端都主要是由于受功利心理驱动的内化失去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原真性, 并且在外化时写作主体又过分屈从于评判体系所造成的。正是从写作过程内化和外化的要求考虑, 使学生克服功利心理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从内化的形成机制入手, 克服内化时两种力量的矛盾, 使其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 从而在学生的主体精神世界里还原客观社会的真实面目, 也就是力求内化的原真性和客观性。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度必定能给学生的作文带来相应的复杂性和丰富度,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主题单一, 语言干瘪, 弄虚作假的现象。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以正视现实的无畏之眼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 既看到“向阳面”, 也注意背阴面;既面对宏大的叙事, 也面对一些琐屑;尤其要透视生活深蕴的本质和真谛, 增加学生情感的纯度, 减少粉饰性的偏颇;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强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 也反对错误的以次来衡量和匡正生活从而导致的“真实的虚构”;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评估, 不能脱离写作者的“自我”。即应允许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理念, 让他们从大量的感性的认识中提升并确立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样, 有了真实的内化结果又解除了对评判体系的屈从, 学生写作出来的作文必定有较高的可信度, 甚至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礼物》是《命运》的作者写的另一篇作文。在这篇作文里, 她没有像《命运》里那样给主题生硬的镀上一层光晕, 不是从伟大而温暖的母爱这一司空见惯的老一套主题里去发掘“客观世界投射在主体精神世界的产物。”而是把时下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后代时所常用的偏激的做法不留情面地给揭示出来, 从而学生心迹有了真实的流露。一个性格内向且孤独的学生, 面对繁重的作业, 父母在耳边的絮叨, 老师办公室里被叫进叫出和急剧直下的成绩, 其内心的渴求是什么?不言而喻首先应该是关怀, 其次才是成绩。生活学习中这一组矛盾曾强烈地困扰着她, 在她的内心里这一点内化既强烈又真实。因此她拿这样的内化结果来写文章, 真实的程度就必然会提高, 感染力随之也相应而生。那么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真实性是否是一种新的虚假的滥情呢?《全面素质教育手册》里说:“在这种传统的主流教育下 (应试教育) , 生活本身被忽略了, 变相的为生活作准备的观点与行为充斥着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自己的头脑, 也充斥着学校、课堂。人们总以美好未来为诱饵, 强制学生们苦学苦练, 学生们也丝毫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 甚至认为这不是生活, 手教育不是生活, 仅仅是为生活做准备。1”显然, 苦学苦练的受教育方式违背了生活的真谛, 从而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这在时下的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不是滥情。

第二, 从外化的过程入手, 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其在过滤与筛选、二度制作、二度组合的时候, 能够从自己的个性出发, 而不以评判体系的好恶为尺度, 写出“性灵”的文章。因为学生是从个体生命出发写作, 因而其作品里的个性色彩会大为加强。我们今天所主张的个性“首先要求每一个个人都要有独特的真精神, 包括情感、兴趣、见解等等。其次, 这种真精神可以是传统的精神的对立面, 只有摆脱了传统精神的束缚才能发挥。再次, 这种真精神是艺术的创造力, 它的自由表现就是美。2”有个性的学生写出的带个性的作文当然要求有学生自己的情感、兴趣、见解, 能摆脱传统精神的束缚, 并且能自由表现。

对当前学生作文文风沉闷, 千篇一律的状况, 尤其应该强调“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写作原则。要让学生的作文流露出学生的自然天真和自然趣味来, “大都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 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 顷刻千言, 如水东流, 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 也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 即疵处亦多本色独创语。3”这也应该成为今天我们的主张。充满个性的写作会使作文在叙事上与表达的情感有相一致的价值取向, 避免拿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陈词滥调做单纯的喇叭号角。

“法轮功”是近年来危及社会最为严重的一个组织。学生是怎样认识它的本质与危害的呢?要他们像成人一样理性地对它进行揭批显然不可能。但《我眼中的生命》从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一只蚂蚱写起, 引发出一番对生命的思考, 从而揭露出“法轮功”邪恶的危害生命的本质。生命到底是什么?一个少年的认识就是这么浅显, 他也只能写的这么浅显。没有慷慨陈词, 也没有严密的论证。只有这样浅显的写作才是他真正的个性。否则, 他就不是一个少年。

再有, 学生写作时, 个性化要以“情”为基础, 因为人的性情, 感情是为文之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三曰情文, 五性是也。”还说:“情之于辞章, 神理之数也。4”情在作文中要自然流露不能雕饰。《我眼中的生命》也做到了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要“为情而造文”, 而不要“为文而造情”。《我眼中的头发》是一个开放式题目, 它通过写头发在时代中的变化, 以自己的视角审视社会, 在较为幽默的个性化语言里于字里, 行间几乎不见雕琢地融入个人情感。显然, 对社会的观察、认识以及长时间受时代氛围感染所形成的情感是写好这片作文的基础。

如前所述, 正视写作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的作用机制, 遵从写作的客观规律, 纠正功利心理在写作中的影响, 是可以克服当前学生作文中的许多顽疾的。

参考文献

[1].《全面素质教育手册》第176页, 方建文、丁祖诒、武宝瑞主编, 中国物质出版社97年10月第一版出版。

[2].《中国美学范畴辞典》第478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5年6月第一版, 成复旺主编。

[3].《中国美学范畴辞典》第481。

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 篇10

一、让学生读细节

在我们所学的文学作品中, 有许多尤为成功的细节描写, 通过学生读细节, 使他们明确细节对突出人物品质具有重大作用。如在学习《挥手之间》时, 引导学生读主席登机挥手这一细节,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作者选取了机场送行这个场面, 着力描写了主席登机之后用力挥动手中军帽这一特定动作, 揭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主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 为拯救中华民族而赴汤蹈火的高尚品质, 这一品质则是通过挥手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的。另外, 通过让学生读细节,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 细节不仅对刻画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典型的细节在情节中还起到贯串和联结人物的作用。如王愿坚的《草》, 作者写了长征路上周恩来同志发现战士们吃了一种野菜, 纷纷中毒危及生命, 便咬下那野菜的一点, 品尝着味道。然后下达命令, 发出通报, 说明野菜的形状、味道和生长的地点, 提醒全军注意。作品刻画了周恩来同志沉着果断的个性, 表现了他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典型细节“亲尝野草”为情节的中心, 联结其他方面, 从而达到了情节的完整和统一, 揭示了人物性格和主题。

二、让学生说细节

在写叙事性文章时, 要求学生根据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口述, 重点口述能表现人物和事情特征的细节, 然后学生讨论, 看说得细不细, 这里的细节是否对文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抓重点组材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让学生写细节

在学生明确了细节的重要性和能根据描写对象说出细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开始写细节。首先, 要求学生观察社会生活, 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激动人心, 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材料。观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仔细地察看各种人物、事件、景物, 在观察中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点、本质和内部联系。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母亲》这篇作文时, 要求学生在众多材料中选出最能体现母爱的材料, 然后就让学生想一想, 如何把这些材料写得生动形象?于是我就引导他们, 向他们讲述细节描写的作用, 向他们介绍写细节的方法。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选材的:他选择了准备回校的前一夜, 母亲为他收拾行李的那一个场面, 他写道:“母亲把油灯端来放在灶上, 随手拿起早已切好的几样小菜, 把油倒进锅内, 用铲子翻来翻去地炒着, 油烟、柴火烟熏得母亲不断地喘息, 汗水也顺着母亲的脸颊直往下淌……”这一段描写就把慈母对儿子的爱完全表现出来了, 这令人动情的场面, 就是靠细节表现出来的。可见细节是塑造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构成形象的必要方面。

附案例一则:读朱自清《背影》片段, 体会细节描写, 然后按要求写作文。

我说道:“爸爸, 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头看见我,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愉快写作的心理干预 篇11

一、让写作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

需要是智力训练的启动力。需要的意识越强烈,智力的发展潜力就越大。作文是一项训练学生智力及创造能力的活动。因此,适当地把握住需要这一情感因素, 就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实现作文提高学生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真正目的。

1. 抓住学生情感宣泄的契机

写作是生活的积淀, 是情感的宣泄。有人说写作就是把积郁于心的情感或要说的话,用文学的笔描绘下来。著名作家巴金说:“有情感要吐露,才能顺利下笔。”高中生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虽谈不上丰富多彩,但可写进作文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如班级发生的故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的风花雪月……这一切的一切 , 都应该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关键就看教师能不能把握让学生“开口”的契机。比如,初中生善于记叙文的写作,到了高中,一开始, 学生很不适应议论文、散文、诗歌的学习,对于这些文体的写作一时之间不能接受。如果教师硬要按照教材的安排,让高一新生创作诗歌或者写出有鲜明观点的议论文, 肯定是有难度的, 我们得想办法抓住他们感情宣泄的契机。初来高中,学生们对新学校、新环境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自然地会怀旧,怀念初中生活,想念家人等等。我们可以选写一个以家人、“纪念”等为题目作文,一来了解学生已有的记叙、描写、抒情水平, 二来提供平台供学生宣泄各种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再比如,运动会、文艺比赛、同学聚会……但凡学生参加了活动以后, 心里多少燃着一团火,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教学生写写文章,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消除畏难情绪。

2. 创设情境 , 催发学生写作欲望

在日常写作练习中, 学生写作的欲望需要教师创设特别的情境去激发。面对形式各异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想要学生从陌生茫然到有话要说,这个过程教师必须要有所为。教师要精心准备素材, 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写作情境, 循循善诱, 把学生的写作需要激发出来。这是打开学生写作大门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例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三句话论“童真”。面对高中生已经被考试“烤”得“里焦外老”的心灵, 我们该如何唤起他们对童真的感慨呢? 我用妇孺皆知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擦亮学生被世俗蒙蔽的眼睛, 用电影《重返十八岁》中的片段唤起学生对童真的回忆。一个童话故事,一个电影片段,营造的情境让学生追 问自己的 童真在哪里。 再比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关系,我让学生探讨“怎样在自由与 不自由中 找到平衡点”。 解答了这个问题,学生对自由也就 有了比较 成熟的看法,作文审题立意关就过了。

二、给写作增加一点看得见的有章可循的信心

为什么学 生喜欢做 数学题,而不喜欢写作文? 原因之一是数学有公式、定理,只要掌握了公式、定理,解题的时候总能有章可循。学生做出一道数学题时特别开心, 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举一反三, 做数学题时成就感最大。学生写作时很痛苦,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方法可依,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没有信心, 自然也就没有写作的快乐。因此,要化解学生写作时的痛苦一 定要培养 学生的信心,而且是看得见的信心。

可以鼓励模仿。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如果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类似”,那么,他的思维已达到新的高度。于是,思维被打开了,学生饶有兴趣地仿写起来。例如写以“校园的秋天“为话题的文章,我让学生模仿课文《江南的冬景》或《西地平线上》。《江南的冬景 》先总写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然后围绕总特点,分别描述了“曝背谈天图”“郊区散步图”“江南冬雨图”等,用几幅生动的画面来展现江南的冬天;《西地平线上》则是写了三次不同地点的落日, 以及三次不同的感受。受这两篇文章的启发,学生的作文思路清晰,感想深刻,在潜移默化之中,愉快作文的目的也便达到了。记人的文章可以模仿课文《金岳霖先生》,议论文可以模仿苏洵的《六国论》……无论何种体裁,何种内容,我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最好的范本。模仿课文来增加写作的信心, 也算是对课文的物尽其用。

提倡示范“下水”。有人曾打过一 个比方 : “语文老 师的‘下水’, 用‘身教’ 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与体育老师的示范一样, 是从感性方面加深学生认识的极有效的方法。”通常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会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和学生比比,谁写得快,谁写得好,营造出一种“千帆竞发”生机勃勃的场景来。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我会把写好的文章先念给学生听。很多时候 我的文章 取材于生活,浅显易懂,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信心。最近的一次写作练习, 材料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回忆年青时的一件事, 他顶撞了老军官还自鸣得意,事过多年后,才内疚不已。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在班级拔河比赛中有同学发生争执, 有一位老师是如何宽容了学生的无心之失。学生听后大受启发, 涌现了许多篇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记叙了在时光的磨砺中,人变得成熟,懂得了宽容。我还经常会让学生修改我的“下水”作文,学生表现得十分亢奋,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他们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但是效果极好。通过修改教师的“下水”作文,学生明白了写文章要注意些什么, 也增加了写作的信心。

信心不是空中楼阁, 也不是说有就有的。踩着“模仿”与“示范” 的台阶 , 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触到写作的信心。

除了以上两种心理干预手段外, 其他的化解学生写作痛苦的方法还有很多。作文写完了并不意味着一次写作训练的结束, 教师可以深化写作后的快乐。通过作文评语与学生笔谈; 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 满足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 当堂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 或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写作中用快乐去化解痛苦,才是对症下药。

上一篇:高职生思想道德下一篇:学校体育氛围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