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1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 一篇好的记叙文, 塑造人物形象, 发展故事情节, 表达主题, 都离不开精彩的场景描写。
什么是文章中的场景呢? 场景, 是指文章人物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时产生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画面, 场景描写是对文章中人物活动画面的描述与刻写, 描写意在表现、突出主题。 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用形象的渗透着个人情感的语言把人物、事件、环境等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 描述一个精彩的场景是多种写作方法的综合运用, 比如写景、叙事、对话、心理等, 这些描写往往借助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 写出对客观事物或人物的具体细微感受。
文章中的场景一般包括活动场景、战斗场景、劳动场景、游戏场景等。 场景描写一定要与表现人物的心情相结合, 人物的心情有变化, 场景描写也随之变化, 场景描写要以人物心情为中心, 意在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场景描写要动静结合, 即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注重描绘不同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形态, 描绘出活动的发展, 情绪神态随之变化。 再次,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是场景描写的一种方式。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事件、景物等作直接的描写、刻画, 侧面描写是通过描写跟主要对象相联系的事物映衬、烘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运用的。 最后场景描写还要点面结合, 有主次分明, 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 通常要描写若干次要人物烘托, 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 更鲜艳美丽。
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性格、品质的形成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场景描写就是形象具体的描绘人物所处的场景及社会环境。 只有写好了人物活动的场景, 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具体, 才能给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
一、场景描写能够起到刻画人物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变现与场景密不可分, 特别是人物活动时的场景, 往往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一些特点。
通过场景描写刻画人物, 或是粗描, 或是细勾, 在激烈的冲突与矛盾中充分展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如巴金老师的《灯 》中这样写道:
夜是漆黑的一片, 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 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 哪里是山, 哪里是房屋, 哪里是菜园, 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 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方里射出来几点灯光, 他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记叙文要靠细腻形象的描写再现生活情境, 让读者获得真切的感受。 作者从房内到廊上的视觉变化, 借着灯光找到出路的描写为例说明这一特点。 第一片段场景的描写突出表现出作者彷徨, 看不到出路的复杂心情。 第二片段的场景描写则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二、场景描写对气氛的渲染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都离不开生活环境。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场景描写就是再现生活情境, 为人物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
场景描写能够渲染气氛。 不同的文章, 因为场景中的矛盾冲突、景物色调的不同, 场景气氛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即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 由于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变化, 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场景气氛, 有快乐, 有悲伤, 有舒缓, 有紧张, 也有喜忧参半, 等等。 场景描写的角度不同, 气氛就不同。 如张秀枫老师的作品《让我们再看你一眼》中这样写道:
上课的铃声响了, 又悠长又深沉。 文叶老师的脚步滞缓而沉重, 双腿仿佛绑上了大沙袋。 孩子们就要离开学校了, 这是他们在小学的最后一课, 过了暑假, 他们就是中学生了, 生活这本大书, 又将翻开一页。 她不愿意上这最后一课, 但她又必须上好这最后的一课。 往事历历, 别情依依。 到底说些什么呢?还重复讲了多少次的叮嘱吗?
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 作者通过描写老师的行动表现, 突出了不愿离别的心情。 “上课的铃声响了, 又悠长又深沉”一句, 更是深刻描绘出离别的氛围。 下面是欢乐激动的场景描写, 来自《开国大典》一文:
当战车部队进过的时候, 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对对排成人字形, 飞过天空。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群众看见了, 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钟头的检阅, 广场上不断地欢呼, 不断地鼓掌, 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一段文字的描写, 整个基调是欢乐激动的。 既有泼墨泛写, 又有描眉细笔, “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群众无比激动的心情跃然纸上, 并通过他们的喜悦, 把整个阅兵场景的氛围烘托得火爆热烈。
三、场景描写对主题的深化
写文章或是为了表达一种思想, 或是表扬一种行为, 或是表现一种社会现象, 等等, 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也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描写表达出来。
正是因为场景描写得深刻、具体、翔实, 人物的形象才能不断完善, 情节更深入, 使主题不断深化。这些意在突出主题的场景描写, 有的明示, 有的暗点, 让人物在情节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将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具体的场景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高晓声老师的《陈奂生上城》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一觉醒来, 天光已经大亮, 陈奂生体肢瘫软, 头脑不清, 眼皮发沉, 喉咙痒痒地咳了几声;他懒得睁眼, 翻了一个身便又想睡。谁知此身一翻, 竟浑身颤了几颤, 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 牵肚挂肠。 他用手一摸, 身下贼软;连忙一个翻身, 低头望去, 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 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 陈奂生吃了一惊, 连忙平躺端正, 闭起眼睛, 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他好像有点印象, 一时又糊涂难记, 只是细细琢磨, 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书记和他的汽车, 一下子理出头绪, 把一串关节脉都拉了出来。
这一段作者通过人物有特点的动作描写, 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的心理分析结合起来, 更深层次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深化主题。
总之, 场景描写的目的, 是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只有把场景描写好, 事件才具体, 人物才能生动, 主题才会突出。
摘要:一篇好的记叙文, 塑造人物形象, 发展故事情节, 表达主题, 都离不开精彩的场景描写。场景描写是对文章中人物活动画面的描述与刻写, 描写意在表现、突出主题。
关键词:场景描写,写作教学,记叙文写作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2
基于此?在作文时我要求学生从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入手,打开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的缺口。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这样学生感觉写作训练变得真实而有的放矢。当然,选择进行细节描写的事物应具备一定条件。
首先,所选事物要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药》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坟上草根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黄土,煞是难看。“镜头上摇”,在那尖圆的坟顶,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这使人联想到,夏瑜作为一个革命者并不孤寂,他还有生前志同道合的朋友,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为他送花。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革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又如岑参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是描写景物的`一个“特写镜头”。雪地上曲曲折折的马蹄印,使读者想到客人分别时一步三停,左右徘徊,久久不愿离去的凄凉场面。还可以想象到作者因为思念朋友而呆呆地伫立于风雪之中,凝望着雪地上朋友走后留下的串串马蹄印的情形。
其次,所选事物要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因为无声是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到极点的表现,此时的细节描写最能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让读者安下心来,沉醉其中,产生共鸣,为想象留下纵横驰骋的广阔时空。《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只手枪,却表现了反动政府的官兵们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场景。这样写,比正面描述喊杀震天的全景更令人回味。还有《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生动表现,这远比描写一声声地唉声叹气,断肠哭诉更具表达效果。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这个细节怎么去设计t当然方法很多,但我觉得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因为细节描写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
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3
一、想象的作用
通过想象可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连起来,既可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又可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想象应注意的原则
原则有两条:一要合理,二要大胆。合理是指想象的内容要与文题相符,同时要与文题中体现的人和景物的某些特征、标记相协调,而且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切不可让人摸不着头脑,匪夷所思。大胆是指敢于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超越时空,合理虚构,许多故事新编类的文章就得益于大胆的想象。
三、想象的具体运用
1.想象在人物塑造上的运用
不管是按图想象还是按文字想象,同学们都应保证语言、动作、肖像、心理这几方面的想象与文题中的要求和有关特征一致,不可游离于要求之外。
2.想象在景物描写上的运用
想象在景物描写上运用时,除了要与文题要求相符外,还必须能够通过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描写丰满生动起来。
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卷题目为: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请看当年的一篇优秀作文:
珍珠
好大一颗珍珠!凝脂般滑润的珠体散射着一片黄黄的幽冷的清光。它静静地躺在那儿,躺在一块高雅华贵的天鹅衬布上,珠体的青白光芒与蓝紫色的衬布相映成辉,那么明丽,那么清秀,不禁使人想起了清风明月下的西湖。一轮青幽青幽的明月,映照于夜幕下蓝蓝的湖水当中,它是这样的清新,这样的冷艳,这样的令人沉醉,竟然让人不感逼视,就连这小小的房间也被 映得四壁生辉起来,难怪古人说“石蕴玉而山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呢!
面对一个抽象的圈,作者神思飞扬,将它想象成蓝鹅绒上的珍珠,又联想到西湖映月,从大小光泽、滑润程度等方面都予以描摹,可见多角度、多侧面的想象,对景物描摹大有好处。
为了更好地了解想象对景物描摹的作用,请阅读下面的文段,看一看,面对青山,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例文:晴天则是另一种山貌,尤其是雨后初晴的青山,晶莹翠绿,一副冰清玉洁的样子。白云来自天外,绕着群山飞舞,青山伸出千树手指,戏弄着白云,引逗着轻风,云是不胜娇羞的少女,怎禁得住山的这般挑逗,她躲躲闪闪,一不小心,迭入山的怀抱,把山谷跌成一片氤氲,山笑了,把笑脸迎向了朗朗晴空,迎向了坐在窗前的我。于是将头轻轻一扬,我便承接住了山的明朗与活泼,同时我又窥见的云的飘逸与洒脱。于是,我也忍不住把笑脸迎向白云,迎向蓝天,迎向大自然的和煦与温馨。 (朱星鹤《坐对一青山》)
面对青山,作者没有客观的描摹,而是放开神思,纵情想象,大量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从动至静,从诸多角度来描绘,充满了大自然的魅力。
可见为了使景物描摹更为出色,我们在想象中应力求多角度,放飞思绪,广泛而熟练地运用修辞。
3.想象在情节设置中的运用
故事情节的推动在许多情况下是借助想象下来完成的,因此想象的合理与优劣直接影响到情节设置的效果。
如今许多学生都喜欢写科幻型的作文,因为那里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思飞扬,无拘无束。然而无拘无束本来是件好事,可是许多同学却在无拘无束中使想象过于离奇,偏离了人们的正常认识范围,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的情节。
例如有一次作文练习,题目是“4000年的一天”,有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一下子来到了4000年,只见整个世界凄黑一片。没有一丝光亮。我找了好久,终于看见一丝微弱的光,那是从一个很宽的地缝中发出的,顺着光向前走了很久,我看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的屋子,有五六个足球场那样大,里面有许多人。他们看见我,都跑了过来,当他们得知我来自二十一世纪,则变得异常愤怒起来,纷纷指责我:“你们整天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砍伐森林,破坏大气,以至于空气都变得污黑混浊了。污黑混浊的空气遮住了阳光,我们没法在地面上生活,只得在地下挖洞生存,并不断地发电来照明,浪费了很多的煤。”
描写手法在创新写作中的应用 篇4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和怎样进行形象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 形象思维把客观事物的形象, 具体地保持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 并且依靠这些具体形象的联系、概括和综合, 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了解和把握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
形象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形象直感——意象形成——形象表现。形象直感是指观察事物时, 能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但这时感知的具体形象基本上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没有深入到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深入客观事物的本质, 还必须对感知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形成作者的“意象”。意象不仅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包括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 也就是作者的意念。“意象”形成以后才有可能生动、形象、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不仅生动具体地表现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 而且深刻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利用形象思维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感染读者、感动读者。
二、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描写
以肖像描写为例, 肖像描写就是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写人物外部形态的特征, 把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及他的神情、体态、风度等特点描写出来。具体实施起来常用以下手法:
(一) 在完成人物肖像描写后再反复点染
这种手法往往在人物肖像给了自己特殊的感受, 让自己终生难忘时采用。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的身材、服饰, 以及穿铁道、爬月台时的体态描写, 使父亲的背影浮雕似的突现在读者面前。这背影是作者记忆最深、最令作者感动的父亲形象, 所以后面两次点染了父亲的背影。一次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另一次写道:“我读到此处 (指父亲来信说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 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些点染充分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挚的爱, 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二) 随着时间的转移、情节的发展, 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肖像
鲁迅的《药》开始写康大叔的形象时, 说“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是华老栓在丁字街口买人血馒头时看到的康大叔的凶恶形象。当时贪婪的康大叔急于要从华老栓身上找到钱财, 他的眼光“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来康大叔到华老栓店里向茶客们谈“药”时, 文章写道:“驼背五少年话还未完,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 披一件玄色布衫, 散着纽扣, 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胡乱捆在腰间……”这段肖像描写进一步突出了康大叔凶恶、蛮横、肆无忌惮的刽子手形象。当时华老栓“店里坐着许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肖像描写就更鲜明地突出了康大叔气焰嚣张、目空一切的刽子手性格。采用这种描写手法, 得服从于情节发展的需要, 这样做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人物的肖像有助于深入理解情节;另一方面, 情节的发展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特点。
(三) 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
老舍的《断魂枪》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土地庙的场子上见面写孙老者“小干巴个儿, 披着粗蓝布大衫, 脸上窝窝瘪瘪, 眼陷进去很深……眼珠可得像两口小井, 深深的闪着黑光”;写孙老者和王三胜在场子上交手时, 说“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 像两个香火头, 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儿吸进去……眼亮得发着黑光”;写孙老者在沙子龙家里时, 说他“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着沙子龙”。文章之所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描写孙老者的眼睛, 因为这眼睛不但显示了他有很深的功夫, 也显示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在不同场合描写人物肖像的不同特点
鲁迅的《祝福》三次描写了祥林嫂肖像的不同特点。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时,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这一肖像描写表明, 祥林嫂朴实、健壮, 安分耐劳, 正因为这样, 尽管她头上扎着白头绳, 戴着孝, 四婶仍然把她留了下来。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帮工时,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 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 眼角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一肖像描写可以看出, 事隔三年, 祥林嫂衣着仍和过去一样, 但两颊不像过去那么红, “已经消失了血色”, 而且眼光也没有光前那样精神了。这一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生活上的困窘, 和精神上所受到的新的折磨。
祥林嫂去世前夕的肖像, 和上面两次写到的肖像大不相同:“五年前的花白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一神情呆滞, 徒具形骸的肖像表明, 由于长期忍饥挨饿, 精神上受到了残酷的折磨, 祥林嫂已完全丧失生存的愿望和勇气, 她即将在极度的生活困苦和精神痛苦中“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这三个肖像描写的不同特点, 反映了祥林嫂一生屡遭不幸的苦难遭遇, 看到祥林嫂肖像的变化, 便人们对一生受尽折磨、无限凄苦的祥林嫂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写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教师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段, 指导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
摘要: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 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 对场面、环境的描写, 作者都需要积极地展开形象思维活动, 否则就不可能把人物的形象、场面的气氛、环境的特点, 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5
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联想和想象就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的两种手段。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所谓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从而建立起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思维大厦的基础,而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文章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就会在艺术天空中自由翱翔。1.有助于独创。作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独创,而任何一种创造性的产品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重新组合表象,以创造出新的形象。由于这重新组合带有极大的自由性,因此有可能创造出独特性的形象。如有一首《“0”拾零》的小诗是这样写的:有人喜欢把“0”放平/躺在上面像一叶舒适的游艇/有人喜欢斜靠的“0”/它像方向盘/我更喜欢竖起的“O”/它是飞转的前进的车轮。这首诗从“0”横竖摆放的不同,运用想象来进行独创性的创造,并赋予它象征意义而写出来。如果把作者的生活感受比作金子,不管这感受多么丰富,倘若没有想象,也只不过是一座沉睡的金矿。而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感受活化,创造出生动新颖的新形象。没有想象,文章就缺乏灵气,缺乏生气,缺乏才气。没有想象,艺术将失去光彩,失去魅力,失去魂魄。2.有助于开拓思路。想象是对表象的改组,可以突破直接经验的限制,表现广阔的生活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要“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意思就是说作者不要受眼前的现实所限制,要跨越时空,让想象的翅膀随意飞翔。例如,孙犁的散文《新年悬新照》,说的是自己一张1946年的旧照片,以寻常眼光看来,一张旧照片,有什么好说的?作者却由这张旧照片联想开去:自己的中学生生活;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妻子的一片情意……一张照片,引起了作者的万端思绪。正是联想,开拓了作者的思路。3.有助于强化感情。在写作中,感情与想象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一方面,感情唤起想象。一个痛苦的人,他的想象往往会显出无限悲惨的画面;一个快乐的人,则往往会想象出异常美好的画面。另一方面,想象强化着感情。莎土比亚的剧本《麦克白》中有句台词:“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因此,一味地说悲、说乐,未必有多少人感动,而在感情推动之下,发挥想象,产生了新的形象,那么在新的形象中渗透的感情才能更强烈地打动读者。《红楼梦》中的想象,不是曾经使有的少女“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吗? 4.有助于增强形象性。有时候,作者的感情特别强烈,只靠一般的描写不足于传达;或者所写的内容比较抽象,很难加以描写,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想象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表象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能强烈地感染人。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通过作者的想象,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时间形象,很自然地就会在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
在写作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想象,可以提高选材构思能力,使表达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训练想象力的方式很多,可以结合阅读训练,利用原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等。可以写看图作文,写童话、寓言故事、科幻文章等,这些都是训练想象力的好方法。写作时可根据需要,适当选用。
浅谈阅读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6
一、丰富写作素材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要么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要么天马行空胡乱编造。究其原因,是现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良和阅读品位太低。在这“快餐”流行的时代,许多学生热衷于“文化快餐”,而不是文学名著;热衷于流行的音像动漫,而不是大家文章。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去读。引导学生喜欢去读,广泛地读,有目的地读,读出趣味,读出品位,并最终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向前人学习。书籍是前人的经验、知识、智慧的结晶,认真读书,不间断地读书,可以让人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日积月累,自然会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古往今来的那些大家们,哪个不是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宏篇巨著。
二、提高写作技巧
写作是在阅读吸收与积累基础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在阅读中观察分析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名篇佳作,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文章,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好的词语、句式,并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给予点拨,进而了解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当然不要求全责备,可以针对不同文章就某一方面特别观摩学习。如《荷塘月色》就是一篇融情于景的经典散文,在写景达情方面提供了一个典范:怎样安排写景的顺序、怎样描绘景物、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作者的感情等。
2.在阅读中积累
当然,仅靠观察分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使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将外在的感性认识化为内在的理性把握,使之为己所用。我们每学一篇文章,每读一本书,除了观察分析其写作技巧外,还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技巧,做学习的有心人。至于积累的方法,有比较阅读、摘抄、背诵,等等,可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使用不同的方法。
3.在写作中运用阅读所得
叶圣陶说:“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能否将积累的写作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完成阅读的重要指标。课文练笔不失为好的办法。教师让学生写读后感、评论,既使学生加深对书籍、文章的熟悉、理解,提高阅读、欣赏、评价的能力,又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乃至“生活练笔”,如此,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三、启迪人生智慧
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中要求“思想健康”,在“发展等级”中要求“思想深刻”,这不是高喊一两句口号或天天耳提面命就能够实现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由于受生活限制,中学生不可能完全依靠生活体认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由于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健康、透彻、创新入手,因此,教师还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感情问题。
中国有一句古谚:“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人们通过书籍看到了生活百态。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对是非善恶的情感体认,进而形成端正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正如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逻辑使人善辩。”可见,阅读真地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磨砺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智慧。
浅析短信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新的交流方式———短信
短信,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或方式, 短信贴近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 是中学生语文写作的最好资源之一。这正好切合了新课改对写作教学的某些要求。尤其从近几年来全国中、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 写作的语言运用题愈来愈趋向生活化。例如2003年的提示语的写作, 2004年的公益广告的拟写, 对联的写作以及新闻播报衔接语的设计等, 即体现了这一优点。尤其是2004年山东语文考试的一个题目:请你给同学发个祝福短信, 需要运用一个神话或童话故事, 使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格。这更是直接将短信形式运用到高考写作题目中。短信作为新世纪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相互问候以及表达各种情谊的重要交流手段, 它来源于生活, 表现生活, 是实现新课改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对写作教学旧观念更新的一个切入点。要使学生作文生活化, 短信的运用是一个捷径。作为老师, 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短信、辨别短信, 把优美的、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使短信作文新颖, 与众不同。
二、短信语言风格的巧妙运用及短信在写作中的作用
中学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辞, 并应用到写作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选择短信作为例句, 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和愉悦感, 而且会增强写作教学效果, 因为短信中大量使用谐音、夸张、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 并且体现得淋漓尽致。
(1) 短信匀称押韵, 和谐优美。例如:“金猪送福送吉祥, 奥运福娃来帮忙;贝贝送你谷满仓, 晶晶送你福满堂, 欢欢送你事如意, 迎迎送你身安康, 妮妮送你福寿长。祝你新春快乐, 好运无限!”用的是“ang”韵, 一韵到底, 如祥、忙、仓、堂、康、长。
(2) 短信中有大量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例如:“早晨是美好的开始, 夜晚是烦恼的结束, 晴天给你所有的快乐, 雨天冲走所有的忧伤。”“早晨”和“夜晚”、“晴天”和“雨天”、“美好”和“烦恼”、“快乐”和“忧伤”均为含义相对立的反义词, 交叉使用, 表达的意思更为强烈。
(3) 短信中省略的广泛应用。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是短信的最大特点。“短”, 体现在主语省略的语法方面。例如:“我每天都是这样的:和乔丹打球, 和泰森玩玩, 和卫平下下棋, 和克林顿聊聊绯闻, 给小猪发发短信。”
(4) 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短信在句子排列、词语复现以及音节和节律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显示了短信语言的独特魅力。例如:“生命中有你, 感觉精彩;回忆中有你, 感觉温馨;旅程中有你, 感觉骄傲;失落中有你, 感觉坚定;朋友中有你, 感觉开心!”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典的短信丰富作文, 并且进行大量的短信写作实践, 积累知识, 发展创新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
三、短信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应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短信固然轻松获得, 但我们更提倡开动我们的脑筋去运用语言进行创造, 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同时也不失规范和创新。
1. 避免选用格调不高的短信作为范例
优美的短信可以增大文章的美感, 但格调不高的信息会适得其反。例如:“祝你笑口常开, 笑死活该!祝你天天开心, 两脚抽筋!”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辨别信息, 选择健康、优美的短信作为学生诗歌、对联、散文等文体写作的参照资料,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2. 避免选用省略不当的范例
标点符号的省略在某些方面能体现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 但标点符号的省略往往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理解的分歧。例如:“钱可以买来房子可买不来家可以买来婚姻可买不来爱钱可以买来钟表可买不来时间拥有了钱并不等于拥有了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源泉我愿意承担你的痛苦把你的钱给我吧。”因此, 不鼓励学生滥用标点符号的省略, 而应强调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3. 避免选用带有黄色、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范例
在题材众多的短信中, 黄色、暴力等垃圾短信纷至沓来, 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分辨美、丑, 拒绝假、恶, 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提升他们的文化品味。
四、结语
总之,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该使学生理解短信是语文修养、文化底蕴、艺术灵感、创新能力等的综合体现, 并将之化为语文课堂丰富鲜活的学习材料, 增强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运用能力。因而, 教师应该重视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拓展写作教学的渠道, 增强学生语文写作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摘要: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 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联系生活, 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能地表达语义。优美短信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资源, 教师应该引导借鉴经典的短信丰富写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短信实例语义风格的分析, 探讨短信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作用。
古诗文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古诗文,写作,作用
中学生作文一直以来的困惑就是言之无物,作文素材千篇一律。学生写得枯燥乏味,老师看得昏 昏沉沉。如何为作文增色成为师生共同的难题。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胸有千钧墨,才能笔下生花。而诗词歌赋恰好能成就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前人的成果呢?
一、充实内容,增强意蕴
积累足量的诗词歌赋,能够在写作 时引经据 典,信手拈来,使文章变得灵动,有厚重的诗香氛围。
1.诗词为题目,可画龙点睛
拟题时求助老祖先。成 语、古诗文名 句、名人名言 等是文化积淀的精华,高度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感召力。
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支输梅一段香》,《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穷且益坚》,《智勇多困 于所溺》,《事必目见 耳闻》、《救救孩子》、《百年孤独》
2.诗词开篇,生意盎然
例如一考生作文开头如下:“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 时,看到的却 往往是自 己。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 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 黄昏, 雨打梨花,都会被风 流倜傥的 才子看出 血泪来。所 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这里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化用,无论哪种都使得此文的开篇熠熠生辉。
3.诗词结尾,锦上添花
例如以“奉献”为话题的结尾:“‘落红不是 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告 诉我什么 是奉献;‘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什么是豁达……走近诗人, 与诗人同行,让诗句提升我的思想,慰藉我的感情,净化我的心灵。”引用诗词巧妙收束全文,余味无穷,又发人深思。这便是引用诗词的魅力
4.诗词为文,亮丽语言
在文章中。它可以在某段中点缀一二,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底蕴的小花;也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让相关诗句联合成 一个诗句 的方阵,让诗句成 段。古为今 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让自己的习作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考生在写李白时这样写道:“他高仰的头颅,飘动的衣袖,高举的酒杯,入鞘的宝剑,有着一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凛然傲骨,亦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满满自信。日日瞻仰,怎不让人心潮澎湃,被他豪放达观的性格激励?”文中仅以李白的两句诗词点缀,使得李白的形象呼之欲出。这样的点缀免去了堆砌辞藻的拥塞。多了一些灵气生动。
一考生在《犹忆书香》中写道:“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 时而沉吟。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 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这段文字一句皆是一首 诗,就这样让我们联 想起诗句 的意境,带领我们 进入屈原 的世界,似乎眼前真正站立一个衣带飘飘,面目清癯,遗世独立的爱国者形象。
二、指导结构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以议论文为主,议论文的结构很多考生把握不好,很多考生 的作文结 构不清晰,或者结构 单调。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古人的议论文如何写作。
以《师说》为例。此文用的是“起承转合”的结构模 式。如,《师说》的第一 句:“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 也。”这便是起,他紧扣题 目的“师”字来 谈。“承”是承接,一般是承接前 文做更进 一步的解 释。《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 性。“转”是宕开一 笔转述其 他,以丰富文 章的内容。 《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不再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宕开一笔,看似与上文疏远了,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 内涵。“合”是结尾,一般扣住 题目和开 头,就是和前文合。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从第三段 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这种起承转合的写法。这个结构模式可以丰富作文的内容,加深作文的意蕴。尤其是涉及到实事话题的作文,更应该以此文为例。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篇9
写作和做各种事情一样, 找到了问题的原因, 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据我对学生的调查发现, 学生写作兴趣淡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缺乏对日常生活的兴趣, 不能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 造成作文取材贫乏; (2) 读写脱节, 不能把基础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3) 写作的命题与训练方式呆板单一, 与学生的知识积累, 生活阅历不符; (4) 不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冷处理”及其他的批改方式使学生写作热情降温, 等等。这诸多的原因中, 写作素材的积累最关键, 因为没有写作素材, 作文就没有了实际内容。素材从何处来?仅课本上学来的是很不够的, 要读大量的课外书来补充。另一种是从自身生活的见闻及实践中来, 这种素材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感知更深刻、更真实。从大处说, 没有生活, 就没有写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这是作家们的经验之谈, 也是我们学生的写作之本。因而, 语文教师要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培养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能力。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爱生活, 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 要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 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受到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师长、爱劳动人民及陶冶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 认识到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从而增强感恩心、责任感。用积极上进的心态看社会, 能够使他们认识到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只是个别现象, 而不是社会的主流。有了分辨真假美丑的能力, 作文中也就避免了观点错误,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生活的热情, 消除了厌倦生活的消极情绪。
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爱生活, 就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去年重阳节前夕, 我校组织学生进行爬山览胜活动, 我们在山下看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壮观场面, 憧憬美好未来;在山顶采摘野花, 俯视山下美景, 歌唱家乡的美好;在子产墓前听老教师讲古代圣贤的爱民故事, 传统美德在心中滋生……我抓住这个契机, 让学生写游记, 学生再也没抓耳挠腮的情况了。另外, 我与历史老师结合, 先后几次下载革命战争题材的故事片《四渡赤水》、《太行山上》等, 让学生在电教室观看, 学生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有了写作的素材。最近, 我校请感恩报告团到校演讲, 这又成了受感恩教育, 写感恩文章的好时机。实践证明, 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等待着我们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发现;生活若远离我们身边, 要靠我们去创造去拉近。没有办不到, 就怕想不到!要想办得到, 一要走出去, 二要请进来, 三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在给学生创设写作环境方面, 全国特级教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宁鸿彬老师让学生在开运动会时当小记者, 实地采访写新闻报道;杨初春老师在学生假期作业上规定:“每天看电视不少于一小时”;魏书生老师带领学生游览山川, 参加公益劳动, 让学生写游记写观感等等, 都是在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在引导学生爱生活的前提下, 进而爱上写作的。这个时候的写作是生活的回顾, 是信手拈来之物。我们应效仿这些教育名家的做法, 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的快乐中学习、写作。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写作文, 就要进行教育改革, 激励并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作文是学生智慧和能力的结晶, 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是成功的, 便想得到师生的认可和赞扬。因此, 要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 要当做范文宣读展览, 在校报上发表, 更优异者可推荐其往报刊投稿。总之, 要给予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文学才华的园地。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批改讲评, 改革的方法是在教师引导下互改互评, 教师只针对特殊现象点评引导。这样, 学生的作文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反馈, 优点缺点明了, 这叫“热处理”,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这种方法不是老师在偷懒, 的确是成功之谈。
在作文的命题与训练形式上, 要讲求结合生活学习实际, 形式灵活多样, 要做到讲、读、写结合, 整篇与片断结合, 笔写与口头表达结合等等。口头作文是当今社会交际的需要, 也为文字表达奠定了基础, 因此, 适时搞些训练很有必要。比如:学期之初, 让学生介绍假期读了哪些好书, 什么内容等, 这叫“读书报告会”;节假日里耳闻目睹了哪些新鲜事, 开学后给同学介绍, 这叫“新闻发布会”, 其他还有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等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了学习中乐趣的重要作用。的确, 乐趣决定情感, 对某一件事有了乐趣并产生了情感, 就会产生动力去努力做好。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兴趣, 写作就有了素材, 有了充实的内容。
情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一、情感是写作的根因
文章不是无根之水, 文章总是有感而作的。《毛诗序》中说:“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就是说, “诗”是情感的语言表达, 情感是“诗”语言表达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羲里, 演《周易》;孔子乞陈、蔡, 作《春秋》;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低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认为, 文章或著作都是“发愤”之作, 也就是说是情感造成的结果。没有苦难就没有“发愤”之情, 没有“发愤”之情, 就没有那些千古流传的文章、著作。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对创作有深刻研究, 历来备受称赏。他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谈及写作、阅读与情感问题时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的过程。写作是从情感开始的, 因而阅读要从语言来理解情感。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家》中说:“我的生活有过唉和恨, 悲哀和希望;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有我的爱和恨, 悲哀和希望的。倘使没有这些, 我就不会写小说。”作者将自己写小说的原因归之于“爱和恨”、“悲哀和希望”。而“爱和恨”、“悲哀和希望”也正是属于情感的内容。鲁迅也这样说过:“创作须情感, 至少总得发点热。”“热”的意思也就是动点情感。“至少”一词就特别强调了情感对于创作的必要性。
二、感情是灵感的温床
写作离不开“灵感”, “灵感”的获得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写作具有重大意义。作家萧殷说:“艺术创造是需要灵感的;如果没有灵感, 作者的艺术构思就很难展开想象和艺术概括就很难顺利进行》。” (《写作格言轶事集锦》重庆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 陆机在《文赋》中生动地表述了“灵感”来去对创作的影响。他说, 灵感来时“思风发于胸臆, 言泉流于唇齿”。这时写作则“率意而寡尤”。而“灵感”去时“理翳翳而欲伏, 思轧轧其若轴”。这时写作则“竭情而多悔”。因为“灵感”对写作有如此的影响, 所以历来备受写作者的重视, 并成为追爱的对象。那么“灵感”是什么?心理学上说“灵感”也叫“顿悟”, “是指在注意力完全集中、轶事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到解决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这种解释虽然符合科学定义的要求, 但笔者认为, 在解释的内容方面, 忽略了感情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 在对“灵感”的理解上, 作家、诗人们的认识应当是更为深刻和准确些, 因为“灵感”总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中, 他们的感受会是更具体、真切和深刻的。著名诗人艾青对“灵感”有这样的解释:“所谓‘灵感;, 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这样的解释笔者认为, 是比较周全和透彻的。从艾老的解释中也不难看出, “灵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想, 二是感情。思想是“灵感”的种子, 而感情则是“灵感”的温床。“没有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 就没有“瞬息即逝的心灵的闪耀”。没有“主观世界” (包括思想和感情) 的积累准备, 就没有“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对于感情对于“灵感”的形成的作用, 作家、诗人、文章家都很重视。萧殷在《论写作》一文中也说:“灵感的产生, 主要决定于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他接着说:“越熟悉生活, 对生活的激情越饱满, 表现这种激情的欲望越强烈, 创作的灵感才会越旺盛。”又讲出了感情对“灵感”的催发作用。
三、情感是思维的动力
写作是思维的过程, 也是情感流动的过程。情感对思维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服从的作用, 而是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激发写作的冲动。这是写作的最初原因。这在第一方面已经论述。二是在写作过程中推动写作。曹禺在《<雷雨>序言》中说他写《雷雨》时, “隐隐仿佛又哦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诗人郑玲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她的写作状态时这样说:“我写诗的时候, 语言仿佛自动来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思维的作用, 还是情感的作用?实际上是思维与情感谐和作用的结果。她又接着说:“灵感如花香般飘忽, 你把它捉住, 囚在语言的瓶子里, 就失去了原有的神秘。”当思维捉住“灵感”, 情感受到抑制, 诗人的创作就因此出现了滞涩和失色:“我经常是不顺利的, 有时遇到暗礁, 一个词就把一首好诗葬送了;有时把一些词呆板地组合在一起, 造成了一枝绢纸的玫瑰, 虽染色而不馨香, 更没有流动的美感。” (《诗刊》2004年2月号上半月《郑玲访谈录》) 看起来情感于创作过程中不仅时时在起着作用, 并且还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效果。三是情感还决定思维的方向, 思想因着情感而发生变迁。
四、情感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因之一
写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语言表达至少要准确、贴切。为什么?因为语言是作品的第一要素, 是读者阅读理解作品的第一媒介, 是作品产生社会影响的第一路径。语言由字词组成。字、词都有音、形、义三个方面。在义方面, 除了意义之外, 还有感情色彩的内容。因此, 情感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因之一。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取胜都不仅是在义上, 更在于情上。如果不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理解或用词造句就会出现偏差。如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山村水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短短四句诗, 不仅把江南绚丽的春色写了出来, 而且还讥讽了统治阶级妄信佛教的风气。本是好诗, 但明朝状元杨慎却责难说:“千里莺啼绿映红”的“千”字有严重问题。“千里莺啼”, 谁能听见?“千里”“绿映红”, 谁能看见?所以他觉得应该改为“十里”才恰当。这种理解的偏差就在于缺乏感情的体会上, 留下了千年笑谈。又如有一年的高考题中对“相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句中“闲”的理解, 标准答案是“闲适”。此答案一公布, 就受到广泛的批评, 尤其是文学界人士的批评。问题也是出在缺乏情感的体会上。因为从情意上看, “闲”解释为“无聊”才是恰当的。“闲”解释为“闲适”是字典上的脱离语境的解释。
浅谈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 兴趣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说,最难教的是写作;对学生讲,最难写的也是写作。每次写作,老师讲完要求之后,学生总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对此,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观察生活,积累材料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观察练笔范围广,开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我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书包、储蓄罐、小玩具,农村孩子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秧苗青青的田野,野花遍地的山坡,明澈清凉的溪流,香飘万里的金秋硕果……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上树捉鸟,下河捞鱼,放牛放羊,喂鸡养鸭……无穷的趣事,多样的劳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亲近,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生活,这些都是城里孩子无法相比的。为发挥农村孩子的这些优势,我恰当地把学生作文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感受生活,把头脑中丰富多彩的表象加工成写作素材,一旦作文需要,便会“文思泉涌”。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以“文具盒”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文具盒的特点,交以详细描述文具盒的形状、图案、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说。不但要学会观察还要学会积累材料。现在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阅读课外书,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课外书。书读得多,读书时要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抄下来。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强调写作,注重生活
写作文应该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写那些感人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写作方法,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讲到如何开头的方法时,又分出所谓的“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方法。结尾的方法又分为“总结式”“展望式”“号召式”“水到渠成式”等。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以生活内容来丰富写作内容,才能把作文写的有声有色。这才是写出好作文之根本,才是把作文真正指导在点子上。
三、修改方法,培养习惯
改是写作教学方法之一,能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叶老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所以,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就必须养成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一方面向他们说文章不是写出的而是改出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完后,再让学生比较修改后的作文和刚才的作文,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到好文章确实是改出的。再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有了修改作文的兴趣,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自然也培养了习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再皱着眉,咬着笔,搜肠刮肚,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了。
四、写作比赛,增加兴趣
适当搞几次作文竞赛能增强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吸引力,同时,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中练就本领,提高写作水平。但是,要有“度”,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教师一定要把的作文是怎样的好,为什么好。写得差的作文,是怎样的欠缺。其原因又是什么……经验表明,多写对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有帮助,但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少学生来说,其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要多增加一些写作的内容和对写作的认识,增加对不同质量作文的评述,让他们看到差距。
五、作文教学,不能应试
“言为心声”,照理说,作文写的应是心声,如果是为了考试模式按套路写作文,就会产生大量的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作文内容,这样的内容并不一定都能让学生得高分,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误区,其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与教育思想有关。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育一切围着考试转,只要考试能得高分,就拼命去抓去做。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不能光为了考试而考试,应该多联系实际。
六、多加肯定,少点批评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有了兴趣,就会乐在其中。要重视讲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每篇作文我讲评两次。学生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后进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表扬好的思想、选材、词句,指出不足之处,再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特别是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儿童,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学习写作。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受到教师热情洋溢的称赞,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英语写作,启示
一、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 (称为“一致式”) 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语法隐喻的创始人Halliday指出, 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形式, 即直白式和隐喻式[1]。直白式是我们表述经验的典型方式, 也就是一致式。一致式是指在一致关系中, 动词用来表示动作过程, 名词用来表示实体或参与者, 形容词表示特征或属性, 副词表示方式。一旦名词用来表示动作或动词用来表示某些概念时, 那么上述的一致关系就会不存在, 在功能语法范围被称为语法隐喻。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即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2]。本文重点探讨概念语法隐喻。
1.及物性概念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隐喻, 即过程的隐喻化——“一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概念隐喻中Halliday指出了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 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转换, 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 (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 可相互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 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表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3]。
例如:a.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a的语义是个物质过程, 是表达此种语义的基本形式, 符合人类对语言的理解模式, 而例b是个心理过程, 是隐喻表达式。从a到b的变化是从物质过程隐喻化为心理过程的变化, 两句中的功能成分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
2.名词化概念隐喻
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重要实现形式。Halliday认为, 名词化是用名词来体现却要用动词或是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的过程或特征。名词化主要是指将体现过程的动词和体现特性的形容词转化成隐喻的名词。在名词化过程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意义不断被转化成名词的范畴意义[3]。
例:a.The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ed to widespread criticism.
b.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se ideas.
例a中划线的部分则为名词化。名词化可以使参加者和环境成分重组, 使原本动态的过程变为静态, 使语篇具有正式性。在某种程度上, 名词化简化了小句层次, 使小句简洁明了, 并可以提高语篇的信息度, 促使语篇中信息重点的转移。
二、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由于语言水平的问题, 学生们并没有把从母语中习得的组织经验的方式比如隐喻化用到目的语中。因此, 写作一直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题。Halliday的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有一定的启示。对中国学生来说, 学会使用名词化的概念隐喻表达对于提高英语写作相当重要。它不仅能克服母语思维表达在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 避免不必要的具体表达, 而且还能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含蓄, 从而使得句子的英语味道更浓, 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在英语写作中使用概念语法隐喻可以取得哪些效果。
1.概念语法隐喻能够避免拗口的语言现象, 使行文更流畅、连贯
语篇连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的连贯, 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一个连贯的语篇应该是让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 重新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篇章连贯是在概念的层次上实现的, 而概念隐喻本身也是一种概念, 它可以帮助文章实现连贯。比如:Two months after his mother died, he and Shanaka lost their daughter.She was three years old.They loved her.这句话是直白式的表达形式, 没有用到任何隐喻形式, 只是用了几个单句, 所以给人感觉拖泥带水, 不够流畅、连贯。如果把这句话用语法隐喻来表达就应该是:The death of his mother was followed two months later by the loss of his Shanaka’s beloved three-year-old daughter.将这两个句子做一个比较之后, 很明显, 用过隐喻的句子比没用过的句子更明了、流畅、逻辑感更强一些。
2.概念语法隐喻能够增加句子的多样性, 使语篇生动、自然
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可以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式, 这也为写作中语言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从而使语言更生动、自然。如下例:His continued hard work and honest participation in long jump proved to the world that the Olympic spirit was not dead.该句中使用了名词化的work和participation构成了概念隐喻, 因而, 根据创新度, 在写作中可以采用不同的隐喻式表达, 增加句子的多样性。
3.概念语法隐喻能增强语篇的正式性和客观真实性
名词化与篇章的正式度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很多正式的文体所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 最常见的为科技、法律、新闻英语和政论文体等文体。一般来说, 名词化隐喻的使用频率越大, 语篇的正式程度就越高。Halliday曾指出, 书面语之所以出现名词化倾向是因为书面语在呈现现实世界的经验和现象时是把它们作为物体来看的, 因而多使用名词化的词语。
三、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找出语法隐喻的句子, 首先用一致式进行释义, 使学生对语法隐喻造成语句的种种变化有所理解和认识, 从而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使用语法隐喻。同时, 也应让学生明白, 语法隐喻能够借助于主位、述位系统以及名词化等手段使篇章在结构上一步步提升。从而使文章结构合理、紧凑、前后呼应。
其次,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篇章着手, 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把语篇教学落到实处。通过语篇分析,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语法隐喻手段在突出作者的意图和组织语句方面的重要贡献, 从而知道自己在写作时应该如何更地道地建立起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写出有多个句子组成, 因而含有语法隐喻的句子, 提升学生运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写作中准确运用句式和词汇的能力。
第三, 教师除了在教学时输入一些英语写作所需的系统的词、句以及段落方面的知识, 还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触概念语法隐喻理论, 让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些好的篇章, 让学生自己找出含有语法隐喻用法的句子或片断, 然后再让其改成“一致式”的句子表达, 这样一学一练, 学生的记忆能更加深刻, 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宏观整体上把握英语写作, 从而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而不是单纯地认为写作只是句子、词汇的拼凑和叠加。
第四, 教师可以给学生找一些好的语篇, 让学生先背诵、模仿, 然后再练习写作, 练习把隐喻化这种语篇组织形式运用到自己的行文中去。毕竟, 独特的创造性的前提是模仿。所以, 找对模仿对象十分重要。另外,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语法隐喻写作的习惯, 鼓励他们写出含有概念语法隐喻的语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 and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 in B Dendrinof (ed) , 199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0.
【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08-20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08-30
细腻的描写写作素材07-04
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06-07
细节描写的写作指导论文11-02
小学六年级语文写作指导教案人物动作描写08-01
高考写作素材: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句子09-04
色彩在写作中的妙用08-12
情感教育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