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共9篇)
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 篇1
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不断前进,得益于对于前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继承。与动物世界不同的是,人类除了口耳相传外,还有文字这一特殊的手段。文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类凭文字而传承历史,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脱离野蛮而进入文明。文字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的交流可以跨越时空,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甚至可以瞬间到达世界的每一个房间。虽然,现在已经是读图时代,但文字由于其独有的精确表述功能,并没有被冷落和淘汰,而且也不可能被淘汰。因为这是人类的杰作,是人类之所以成为地球主宰的一柄无往而不胜的利器。
人类社会是一个群居的社会,其最大特点便是组织性,而最强大和最正规的组织非国家莫属。人类的发展非但没有消灭国家,而且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便是信息与能源、原材料一样,成为一种资源,可以开发利用。而政府机关无疑是最大的信息来源地和集散地。这是因为,政府承担了社会管理的责任,享有获得各类信息的特权和便利,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科学判断、合理利用,来调控经济、管理社会、服务民众。信息的处理和运用,主要是通过文字表达来实现的,在机关里,则是通过公文来实现的。正是鉴于这一特点,各级各类机关对公文都是十分重视的。可以说,公文是机关工作的一个工具,没有了这个工具,机关的运转也就成了问题。
说到机关公文,有许多人对此是有误解的。有人认为,写公文是秘书人员的事情;有人认为,写公文是雕虫小技,没有什么花头;也有人怕写公文,怕吃苦,怕出丑;甚至还有人认为,现在机关“文山会海”泛滥成灾,都是公文惹的祸。凡此种种,都妨碍了公文的写作。因此,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粗粗分析一下,有那么几点:
其一,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机关干部有三大基本功,即办事、办会、办文。不管是办什么,最后都离不开公文写作。你笔头不行,办事能力再强,办会水平再高,办文速度再快,也无法胜任工作,因为你无法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能使个人的智慧变成集体的智慧,最后,你只能帮别人跑跑龙套、打打下手。这样的机关干部,在机关里混已经不容易了,要提拔就更难了。也有人说,我看到一些人不会写,不是官当得比我还大吗?有这种情况,但大都是过去上来的,而且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的一些领导都是能写的,只不过当了领导不用写罢了。
其二,公文写作是实现自我的重要一环。文字写作最大的一个好处,便是通过写作,使你的思维得到了整理。原本凌乱的想法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一些漏洞得到了暴露和弥补。写作还可以使经验得到提炼和积累,使稍纵即逝的想法固定下来,完善起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想法。写作也是别人认识你、了解你的一个途径。口头表达的机会更多地被领导所占有,尤其是大会上的发言,一般干部很难有这个机会。书面表达则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层级的限制,你独到的想法,通过公文的交流,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一不小心被领导采纳,成了决策,无形之中对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说不定还会被领导所赏识,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
其三,公文写作也是整合组织资源的重要手段。公文从起草、修改、定稿、签发,到接收、贯彻,要经过数人之手,每个人都在上面修改一点,完善一点,最后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公文的写作与流转,使组织资源得到了整合。如果没有公文,你传一句话给我,我传一句话给他,要不了几个回合,那话的意思就变了。而通过公文的传递,不但意思不会变,而且会更完善,意见会更统一。这就是公文的意义所在。俗话说,口说无凭,立据为证。公文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凭据作用。谁说了都不算,有红头文件才算数。通过红头文件,可以把整个组织的资源都调用起来。
实际上,写作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本事,学会了没有人可以拿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古人对写作都十分重视,封建社会取仕都要通过科举考试,写作至少是块敲门砖,没有写作能力是不可能进入仕途的。古代的一些官员,本
身文章就写得很好,是文学大家,如我们熟悉的屈原、韩非、曹操、诸葛亮、韩愈、白居易、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纪晓岚、龚自珍、黄宗羲等等。当代的毛泽东主席,文才武略更胜古人,他写的文章成为一种典范,至今无人能够超越。当官不会写文章,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情,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文山会海”现象?除了官僚主义作风外,真正会写文章的人太少,肯脑筋的人太少,肯负责任的人太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提高写作水平,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机关干部的一个努力方向,于个人可以增长才干,于单位可以壮大力量,对于学习型机关建设也有莫大的好处。
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 篇2
一、范文背诵有利于写作的理论依据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 “输入假说”, 他对输入定义是, “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为i条规则, 习得下一条规则即为i + 1, 其语言输入是指可理解性输入”。学生应该被提供最佳的语言的输入。我们所说的最佳语言输入包含四个点, 可理解的, 紧密相关的, 不以母语为目的地以及大量的。一般情况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范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一定会考虑考学生能否理解, 是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近, 然后长时间的积累, 增加输入量。因此, 背诵范文作为语言的一种输入方式, 是符合Krashen的 “输入假说”理论的。
Schmit认为, 任何语言习得都是有意识注意的结果, 注意是输入转化为吸入的必然条件; Ellis ( 1994) 同样指出, 没有注意, 输入无法转变为吸入, 语言便无从习得。背诵式语言输入, 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输入活动, 它既能促使学习者注意目的语的语言形式, 又能让学习者注意到自己所要表达的与所能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差距, 从而强化有关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量。
行为主义学者Skinner认为, 言语行为是一种操作性的行为, 他通过各种强化手段完成。如果没有强化, 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正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手段, 它对语言学习是有帮助的。在承认语言输入作用的基础上, Swain进一步提出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出假说, 并总结出输出的四大功用。其中之一就是输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意识, 他们注意到自己所想表达的和所能表达的内容间的差距,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 学习者就能够更好地注意学习语言输入中的相关信息了。
二、背诵范文对英语写作的意义
背诵范文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 英语写作上具有可行性, 那么在具体实践中, 背诵范文对英语写作有哪些意义呢?
1. 词汇量的积累与丰富
词汇是英语写作的最基础的部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有活跃的思维, 可以构思好行文结构, 甚至他们擅长使用优美的语言。可是, 往往因为词汇量不够, 一个生动形象的词就能表达的意义却需要各种不贴切的句子解释, 文章就显得逊色了。还有同学, 词汇掌握不够牢靠, 理解不够透彻, 不能准确使用词汇, 尤其是当遇到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就拿捏不准随便乱用。更有甚者, 部分同学基础的词汇掌握不好, 写一句完整的话都很困难, 行文写作更是无从说起。要写好英语作文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丰富的词汇量, 写一篇英语作文就好比盖房子, 而词汇就像砖头, 没有砖头怎么盖好房子呢。词汇越多对我们的写作越有帮助。而背诵范文能很好地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既是范文, 必然有很多优美的词语, 当同学们把范文背熟时, 自然就记住了范文中优美的词汇, 在写作时, 遇到同样的语境, 便可信手拈来。同时, 由于范文所用词汇精简恰当, 同学们更能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含义, 当在准确的理解上积累足够多的词汇时, 便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选择表达自己思想的词汇。即便是有些同学基础较差, 背诵范文也是可以积累词汇量的, 至少能知道别人用了什么词, 怎样运用这些词, 在语境中里习得词汇比简单死记硬背好得多。
2. 句型结构的掌握
如果说词汇好比是盖房子中的砖头, 那么句型结构便是排列这些砖头的规则与纹路。有足够的词汇量, 还得知道怎样把这些词汇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英语中有五种基本句型, 分别是主语加谓语, 主语加谓语加宾语, 主语谓语加宾语和宾语补足语, 主语谓语加宾语加表语和主语谓语加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型都是这五种基本句型的补充, 扩大或变化, 因此要记住这五种基本句型, 并且不断的练习。背诵范文在可以有意识和无意识输入句型以及句子结构。首先, 范文中出现常用句型, 固定搭配, 可以用笔做标记, 在背诵过程中重点把握, 甚至可以用这些句型、固定搭配自己写句子; 其次, 学会划分范文中长难句的结构, 一是让范文的背诵变成有意义的输入, 二是在这过程中, 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越来越透彻, 这样积累下来, 在写作过程中自然是行如流水, 文章的质量也会大大提升。
3. 减少汉语负迁移, 增强语感
在评阅英语作文过程中, 汉语负迁移现象是笔者发现最普遍的问题。汉语负迁移现象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原因是, 学生已经习惯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思路通常如下: 写作前, 用汉语构思英语作文的结构框架, 每一部分的要点, 并把它们罗列出来, 然后填充内容, 最后翻译成英语。所以在句法、语法中, 就容易产生汉语负迁移。而背诵范文, 让学生输入原汁原味的英语, 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意识的理解与背诵, 从而获得大量地道的语言输入。首先, 从背诵的范文中, 学生可以习得写作中最需要掌握的篇章结构, 思维和语言知识, 从而在写作输出过程中控制和纠正汉语的负迁移, 最大程度地排除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 其次, 因为学生已经将范文中的重点句型, 常用短语、地道词汇背得滚瓜烂熟, 写作时必然能运用到英语写作中, 不仅节约了写作时间, 而且提高了作文的质量。
三、背诵范文在英语写作中的实施
背诵范文并不是盲目地无目的的背诵, 需要有精心的选材, 加上老师的指导, 以及最后的反馈, 缺少任何一个环节, 背诵就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1. 选材
背诵范文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 背诵材料的选择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教师要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背诵材料, 而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范文材料,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会抽出重点句子进行详解, 这可以成为一个选材的来源; 另外, 为了学生接触更丰富的语言形式, 还可以选择课外英语资料的阅读与背诵, 比如英语期刊、杂志、报纸等。总之, 教师精心挑选的范文应符合以下几点: 1, 范文不能太长, 词汇不能太生僻, 语言也不要太晦涩。尽量贴近教材中的词汇、句型结构, 这样背起来更容易理解。2, 选择不同的话题, 题材新颖, 涉及的知识面要广, 一方面积累更多的词汇, 另一方面, 便于学生掌握不同话题的英语写作思维。3, 选择的范文不能太空泛, 最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要有代表性和趣味性, 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也便于学生产生联想, 更为深刻地将背诵输入这种短期记忆上升到长期记忆储存在大脑中。当写作需要时, 随时可以调出记忆在脑海中的知识, 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作文。
2. 指导
要想学生更有效率地背诵范文,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我们知道, 背诵范文被学生当作学习任务, 他们往往显得比较被动。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 如果还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范文背诵上, 而且是没有理解的, 盲目的背诵, 学生很容易就产生厌恶或抵制情绪, 这样的背诵是低效率的, 也是无意义的, 即使熟练背诵了, 也不利于写作输出。如果教师能够从主题、中心思想、篇章结构等去指导学生背诵,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全文, 领会文章的主题、每一部分的要点以及行文结构, 在理解全文逻辑结构的基础上, 再着重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型、常用短语, 以及词汇如何使用更显地道。这样, 范文的背诵既可以高效输入, 又能在写作输出时有效应用。
3. 评价反馈
任务布置下去, 必须有评价反馈, 所以需要教师的督促检查。督促检查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第一, 小组检查; 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指定一到两个组长, 负责检查组员的背诵, 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同学们的背诵情况; 第二, 每个单元开始前提供范文, 结束一个单元后句子默写, 并且评分登记。第三, 如果年级段足够重视背诵, 可以将范文背诵内容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在试卷上, 同学们会更加重视背诵, 效果会更好。
四、总结
背诵范文虽然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学习方法, 但是, 如果运用得恰当, 也是非常可取的。同学们在日积月累后, 他们的作文会从词到句、从句到篇章结构都有很大的提升。当他们从写作中收获了成就感时, 便会产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形成良好循环。
摘要:写作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 而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弱, 背诵范文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背诵范文有利于英语写作有何理论依据;背诵范文对英语写作有哪些意义以及在英语写作中如何实施。
关键词:背诵范文,英语写作,意义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邓鹏鸣.注重背诵输入克服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 2001 (4) :42-44.
[2]丁言仁, 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 2001 (5) :58-65.
[3]郭庆兰.课文背诵和美文背诵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创新教育, 2012
底层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篇3
关键词:底层写作;陈年;苦难叙事
一、“底层写作”与后现代另类煤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否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写作逐渐萌芽。
当前学术界对“底层写作”的概念界定存在两种分歧:一种是从写作主体出发,认为底层写作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写社会底层的人和事,是纯粹的底层自身文学,即“底层写”;另一种观点从写作内容出发,认为只要是写底层的人和事便可称之为“底层写作”,即“写底层”。笔者认为,“底层写作”应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描写其周围的人和事。当今社会,煤矿工人的生存状态当属于底层,煤矿的临时户们更是底层的底层,陈年从小生活在大同煤矿,她以自己熟悉的矿山生活为背景,描写在矿区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真实反映煤矿工人的生活,所以陈年的小说当属于“底层写作”。
二、从苦难叙事看陈年小说的人性唤醒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和无意识的升华,文艺的动力来自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愿望。幸福的人决不幻想,不幸的人才会幻想。他还提出,“早年经验”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的。厨川白村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受了伤害的潜意识的表现,是一种人间苦闷的象征,它虽然通过具象表现出来,实则上是作家内在的个性生命、情调、声气的寄寓。陈年从小生活在煤矿,矿难时有发生,在煤矿临时户区长大的陈年,似乎从小就向往温情、温暖。所以,陈年小说讲述的大都是生活在煤矿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不像传统作品主人公那样为批判或超越现实而努力,也不像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底层人物的逆来顺受,他们生活的很平淡,平淡中有人间温情与温暖,有对自我尊严的维护,也有些许无奈。
《小烟妆》以两条线展开叙述,一条线是煤矿工人李春在一次矿难中不幸身亡,妻子小烟为了孩子能在城里读书,不得已画着烟熏妆做妓女。另一条线是三鬼下岗后,发现跑摩的也很挣钱,于是让兄弟刘军和他一起跑摩的。一次偶然,三鬼和刘军遇到了同事李春的妻子小烟,相熟之后,他们成为小烟的嫖客。小说中,李春的父亲在矿难中不幸身亡,在能够认知的意识层面,李春从心底里排斥在矿上工作,但结婚后,为了孩子能早日去城里读书,李春克服内心恐惧,申请去工资相对较高的一线工作。李春不幸遇难,小烟独自一人承担起家的责任。刘军因妻子治病欠下许多外债,白天跑出租,晚上回矿里上班,尽力还债,不让妻子操心。在三鬼交不出罚金时,小烟二话没说,悉数垫付。这里,我们看到了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挣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让人感动,让人心痛。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摆脱庸常,摆脱欲望,但同样有自己的尊严,有属于自己的光泽。陈年从精神层面描写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控握其中真、善、美,淡淡的辛酸透出浓浓的暖意。
小说《九层塔》写了一个离异的女人陈平,她渴望稳定的生活和幸福的婚姻。陈平离婚后,净身出户,因生活所迫坠入风尘成为“戏女”。经人介绍,她认识了老徐,老徐妻子几年前莫名消失,老徐在井下腿伤后,承诺陈平:他出院后就注销出走妻子的户口,和陈平登记结婚。笔锋陡转,老徐出走的女人又有了音信,善良的陈平选择了离开。在老徐许诺陈平会和她结婚后,陈平完全可以要求老徐兑现诺言,但她宁愿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构成。“本我”作为人的原始本能冲动服从于“快乐原则”,追求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间者,代表人的常识和理性,奉行“现实主义”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是道德化、理想化了的自我,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受“道德原则”的支配。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陈年小说更多是写“自我”,写人间温情,没有太多超我、理想。但《九层塔》中陈平的最后离开,确是“超我”,是在自我的调节下,本我终于被压抑,以“不忍人之心”的名义出现的超我控制了意识。
三、底层写作价值与意义
从社会层面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普通百姓政治参与的权利和意识大大增强;市场经济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在此基础上,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促进了社会文化生活逐渐走向多元,從而使得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的存在,仍有一些民众生活在社会底层,陈年小说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底层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陈年通过苦难叙事描写的煤矿工人及家属的生存命运,引起读者共鸣,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应该在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域发展差距,降低底层民众的经济压力,给予底层民众一定的生活保障。
从个人层面讲,陈年通过最直白的方式描述了底层民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周围环境的困苦并不能掩盖或者吞噬人性的美,反而通过艰苦的环境衬托出了人性的不屈与坚强,这样美好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体的迅速崛起,很多人每天拿着手机“刷刷刷”,闭门不出,邻居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对陌生人或者隔着很远的高中同学倾诉自己生活、学习的烦恼,也不愿告诉近在咫尺,随时可以帮助你的舍友。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冷漠无情和世态炎凉。底层写作立足于当下,恰恰可以唤醒人们对于人性的反思,激起人们对于曾经艰苦环境中存在的那份人性的渴望,慢慢温暖钢铁城市中渐渐冰冷的人心。
课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篇4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评估与考试的依据,必须按照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一、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研制者结合我国的教育实情和教师的知识准备果程标准做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解读: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它是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涉及一个整体发展的三维目标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二、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1.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2.教学重心从知识本位向促进学生发展转变。3.教学目标从关注认知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转变。
4.由指导教师工作向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发转变。5.由统一、刚性的管理向灵活、弹性的管理转变。
三、新课程标准的突破和创新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落实建立素质教育新体系的重大突破,是把新课程理念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的探索,更是对教学大纲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都体现了新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整合、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密切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了学科封闭,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便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加强对评价改革的指导
在 “评价建议”中,充分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工念,并为评价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指导性意见。
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评价策略升评价手段,引导学校、教师的评价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标准中建议了多种评比的方法:成长记录袋、测验与考试、论文与答辩……特别是学主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前进,利于培养学生自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把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做对比,更重要自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5.注重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 篇5
吕河初级中学
袁文柯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这次由城关一中片区举行的“实施学案导学,打造高效课堂”教研活动,但作为专题交流发言人,心里很是惭愧。因为在这之前,我对导学案这个概念及相关理论几乎一无所知(仅限于今年3月1号听了赵玉萍老师的一次高效课堂培训专题报告会),就更谈不上对于实施学案导学的实践了。所以我这次来主要是向在座的各位学习的,至于让我与大家进行导学案的作用与意义专题交流,只是赶鸭子上架,完成领导交给我的任务罢了。现将本人所搜集的一些相关导学案作用与意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如下:
一、实施导学案的作用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导学案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呈现教学模式与新课改要求正好相吻合、一脉相承。
大家都知道,导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导学案与现在学案、学案导学、讲学稿等混用。其共同特点:是“先学后教”和“少教多学”。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即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六点作用: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一句话,导学案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提出了学习要求、划定了学习范围、指导了学习方法、启发了学生思考。
二、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档案数字化的意义与作用 篇6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数字档案形式,通过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迎接档案信息服务新环境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为档案内部管理及面向客户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面服务。
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档案数字化较之传统档案管理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一、提高经济效益
过去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即以增加办公人员和办公费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手段,致使管理成本大幅上涨。而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迅速,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二、提高办公效率
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以组织部门为例,干部的任用、干部的提拔都需要详细准确的档案信息。然而档案数字化管理变可提供详细、即时的数据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大事。由于信息的超时空流动,数字化档案事实上成为“无墙界档案”,档案库也从文件实体的保管基本变成了提供利用方便的信息控制中心。
三、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论企业形象的作用与意义 篇7
一、企业形象的内涵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 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良好的形象是现代企业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 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全体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和企业荣辱与共的观念, 使企业内部秩序井然, 气氛和谐, 充满生机和凝聚力;另一方面,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 向社会展示出的是该企业良好的管理风格、经营状态, 精神风貌和外观形象, 无形之中在向外界传输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可以值得非常依赖的良好信息。
二、如何提升企业形象
(一) 从企业内部提升企业形象
1. 形成科学的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已经日渐成为知名企业最深入人心的概念, 许多企业都制定了企业的口号和养成企业的文化, 来反应企业的理念, 显示企业的目标、使命、经营观念和行动准备, 并通过企业的口号来鼓励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 企业理念的培育不应该单一化, 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等相结合。
2. 创造舒适优雅的企业环境。
企业形象好不好, 与企业所在的办公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环境是企业文化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在热闹的市区说明商业气息浓厚, 在幽静, 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说明典雅, 而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更是为企业的形象增光添彩。
3. 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一个缩影。
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就是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形象, 所以要提升企业形象首先就得提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形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产品和服务的好坏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关系到企业声誉、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问题, 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反映。
4. 塑造良好的领导和员工形象。
企业的领导和员工, 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 要提升整个企业的形象, 企业领导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和自身示范能力是领导形象的具体体现, 也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领导要清廉, 同时处事必须公正。同时员工的整体形象是企业内在素质的具体表现, 要塑造爱岗敬业, 高素质的员工形象。
(二) 企业形象的外部建设
1. 参加公益活动。
以企业的名义, 参加多个公益活动, 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公益性事业的捐赠与扶持, 显示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效益, 显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与承担力。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更能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从而更容易稳固地建立起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与品牌。如赞助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事业如果做的好, 也可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
2. 借助网络推广。
借助网络推广来塑造企业形象也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效方式。目前, 网络推广的方式有多种, 企业要想有好的效果, 就要从多种渠道、多个方面实现覆盖式推广。将企业的信息进行多方位推广, 对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形象都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良好的形象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
(一)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1. 促进企业内部的协调与合作。
现代企业组织机构庞大, 员工数较多, 要顺利发展, 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能否统一企业与个人的目标, 协调大家同步, 消除内耗, 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作关系。
2. 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通过关心全体员工的生活, 增强员工的福利待遇, 相方设法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各种困难, 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暖, 体会到企业内的人性味, 强化员工对企业的感情, 从而使每一个员工都从心理真正把自己归属于企业, 处处为企业的荣誉、利益着想。
3.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员工是否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通过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 有针对性地满足员工的需求,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加之配套系统 (统一的工作服、办公用品等) 的相互感应, 创造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氛, 使员工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形象好了, 职工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 使他们的工作热情日趋高涨,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二)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一个企业具有了优良的形象, 增加投资或合作者的好感和信心, 在需要融通资金时, 各种投资机构都会乐于参与, 在危机面前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实力雄厚的企业会自动找上门来合作, 从而使风险减小, 企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2. 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有贝之“财”易得, 无贝之“才”难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良好的企业形象, 使人才感到这里的工作环境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 这里的用人制度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从而达到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新闻音乐的作用与意义 篇8
关键词:新闻报道;音乐;新闻传播;情感
音乐主要是由基本音阶组成的,它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它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而新闻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纪实,具有真实存在的客观性。两者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好的起到表达人类社会情感的作用。同时,音乐与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相通点,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蕴含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从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新闻也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述,表达人类对现在社会的需求,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音乐和新闻是相通的。
新闻音乐的存在性
新闻音乐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背景而存在的,是为了减少新闻报道的枯燥而使用的,它的发展和应用并没有很长的历史,但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新闻音乐的起源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经无法考证。据研究发现,在人类语言还没有产生时,人类就是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而数字化的新闻报道是由人类的语言和声音构成的,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只有文字的表达带有强烈的社会情感,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加快接收新闻信息的速度。新闻音乐的应用始于央视新闻报道,是作为新闻的开篇引导而存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观念的提高,新闻音乐的应用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新闻报道的单调无味,并且新闻所融入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新闻音乐的功能
新闻音乐的运用在改善单调的新闻报道以后,又加入了与其相适应的背景音乐,进一步加深了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因为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已经在大众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新闻工作者就利用这个优势,将音乐运用于新闻报道传播中,在达到与受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有效的传播了新闻信息。新闻事件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关注新闻事件是社会大众的功课,但如果功课过于乏味难免会降低受众的接收兴趣,新闻内容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传播。从实例上看,央视新闻报道的背景音乐其实不多,其旋律温柔与新闻报道硬性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反差,但这样却使新闻内容柔化了许多,减少了僵硬和枯燥,大众便很容易接受。因此,新闻音乐的运用起到了很大的调节作用。
3.新闻音乐的类型
新闻音乐同影视作品的音乐一样,要符合画面的情节,因此也有着不同类型的分类。比如央视新闻音乐严谨、中间插曲柔和,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的陈旧和古板。娱乐新闻中的背景音乐是作为一种宣传音乐而存在的,是娱乐行业的本性传播。当然,也有一些新闻音乐单纯的是为增加受众兴趣而采用的搞怪音乐,还有不少是为了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而加入了其他元素的音乐创作。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已无暇细看新闻信息,这种情况下,新闻要想吸引受众眼球,第一时间抓住受众心理,就必须了解受众感兴趣的是什么,进而并投其所好,演变出多种类型,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满足社会不同人士的心理需求,以此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
新闻音乐的作用
获取新闻信息一直是社会大众必不可少的功课,然而面对新闻媒体单一的传播手段,部分受众放弃了对新闻的执着,将关注转向了其他地方。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改革迫在眉睫,虽然当前环境下涌现了几个新兴的新闻报道媒体,但大都是以娱乐性和综合性报道为主的新闻报道。
1.娱乐性新闻报道
众所周知,不少新闻媒体在转变风格后,吸引了大量的受众,赢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这其中就包括娱乐性的新闻报道。首先,娱乐性新闻报道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者固定的姿势,让报道者以更放松的姿态出现在荧屏中,使观众更有亲切感,更易于以轻松的心态接收新闻信息;其次,报道者改变了以往较为正式、严肃的专业新闻术语,转为使用幽默、诙谐的日常语言使新闻报道变得轻松自然;第三,娱乐新闻报道还改变了传统报道者对新闻事件所持有的严谨态度,以调侃者的立场进行分析,再加上搞怪的音乐或者字幕,不仅增加了娱乐性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也给新闻受众带来了更多欢笑和思考;最后,娱乐性新闻还增加了固定的音乐版块,比常规节目更增添了新鲜力量,丰富了节目内容,使新闻报道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娱乐新闻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标志,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娱乐性的新闻报道因其本质属性而被受众接受,如果其报道方式也像央视新闻联播一样,就会使娱乐新闻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大打折扣。由于娱乐新闻本身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娱乐新闻中音乐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让音乐与新闻共存的传播方式,不仅增添了娱乐新闻报道的可观赏性和娱乐性,使受众身心愉悦,而且还使得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报道方式的改革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娱乐新闻属性的要求。
2.综合性的新闻报道
综合性新闻记录的是一些生活琐事或者奇闻异事等,它的音乐搭配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使得综合性新闻报道大放光彩。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推出的“打渔晒网”节目,其节目的播出创造了新闻报道的一种新的方式,给大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报过程中的搞怪音乐,人物配音等都是现下比较流行的音乐模板,其中还插入了奇闻异事的rap版块,音乐与新闻的结合开创了新闻报道的又一新形式,主持人幽默、调侃的语言也赢得了受众的欢迎。虽然此节目报道媒体的知名度不是那么响亮,但是它的收视率却不容忽视,小到刚上学的小学生、大到目不识丁的老年朋友都成为了其忠实的观众。
在新闻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般的新闻报道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明确受众定位、节目风格,才能做出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打渔晒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档网络新闻脱口秀节目,以网络新闻中的“新、热、奇、趣”为看点,让观众快速、鲜活地获取网络新鲜事儿,并且搭配了明快、生动的报道风格改变了新闻给人的古板印象;同时,该节目也明确了目标人群,即广大青少年群体,这一年龄层受众本身追求时尚、娱乐化的特点,决定了节目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注入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使节目对受众群体更具吸引力。
新闻背景音乐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单一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新闻媒体必须摒弃传统报道中单调乏味的新闻报道,用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时代接触、和受众接触。众所周知,新闻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下新闻改革的有效方式,笔者认为,这不但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改善单调乏味的新闻报道
新闻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必须吸引受众并向其传播新闻信息。因此,为吸引受众,新闻报道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单调乏味的报道方式,加入一些新生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流行元素。特别是一些新闻内容较为正式、严肃的新闻报道,不仅内容较多、画面单一、且报道形式呆板,这些都影响着新闻整体的传播效果。而在新闻报道中融入音乐元素,不仅能够平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冗长与乏味,还能大大提高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
2.拓展新的新闻受众
在原有受众的基础上,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拓展新的受众群体。众口难调一直是新闻报道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情况,只有引导受众主动接受信息,才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效果。新闻报道的改进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新的手法,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例如,新闻背景音乐的添加或者变更,都会引发新闻受众的好奇,从而将视线转向新闻报道。央视新闻联播音乐的变更就是很好的例子。央视新闻联播的引导音乐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和新闻内容并没有很大的联系,但它已经成为新闻联播的标志音乐,因此,当央视新闻联播的标志音乐变更消息传出时,引发了国民的好奇和关注,搜索量急剧上升,其收视率也有所提高。由此可见,猎奇心理会使受众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同样,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会是一个重要的亮点,其任何变更都将牵动受众的注意,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只要实现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的新闻受众。
3.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闻报道形式的转变也促进着其他技术或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就像电影一样,从画面的黑白到彩色、模糊到清晰都需要新的技术支持和行业人员的努力。同样,新闻音乐的运用,不仅促进了新闻事业的改革,也带动了社会其他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如新闻音乐的精细制作、团队组成等,都成为了可发展的项目。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在发展新闻音乐的同时,也能引领受众参与到新闻的制作中来。另外,新闻报道的改革还可以转变受众的思维方式,促使大众以新的角度看待世界,引领大众创新社会审美观念,引导时尚潮流,改革社会发展动态。所以,对于新闻背景音乐的研究要着眼于从长远的利益,挖掘其中隐藏的财富。
综上所述,新闻音乐的运用不仅可以改善新闻报道的传统形式,还能增加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这说明新闻音乐的存在具有很大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柏兴.专业新闻报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臧艺兵,陈永.音乐理论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德海.浅谈音乐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J].电影评价,2012(10).
| 作者单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与意义 篇9
远古以来,有国就有防,无国防而不立。国防是捍卫国家主权、国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而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荣辱与兴衰。它捍卫国家 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反对侵略和武装颠覆。强大的国防,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近代以来,一部部写满血与泪的史书依然在记忆深处。尽管我们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饮冰河”,尽管已经用不着再“醉里挑灯看剑”,可是,在五那星红旗的猎猎飘扬中,我们似乎听到了四万万同胞共同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怒吼,听到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隆隆炮声,听到了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军歌,虽然如今我们的国防日益巩固,但是当人们怀着企盼和平的心态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科索沃的轰炸声、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火、中国驻南使馆的被轰炸、,“海空卫士”王伟的壮烈捐躯把我们从梦中震醒。不断炸响的炮火声反复证明了:人类的永久和平还不能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到来,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相更替。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这些事例提醒了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而这种准备就是要在全民中加强国防教育,普及军事知识。作为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中的骨干,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接受到国防教育,培养爱党、护国之心,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关心国事、军事,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进行国防斗争,必须依靠国家的各个方面的综合力量。作为掌握较高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素质修养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和平年代,因而国防意识不够强,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拥有足够的国防知识又必不可少,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居安思危、矢志报国、磨砺青春、升华自我”的国防教育具有时代必然性和历史紧迫性。
中国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教育家和军事家,同样都很重视国防建设,重视对人民的尚武卫国的思想教育,并把它视为立国安邦之道。“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是千年来被反复证明、颠扑不破的真理。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产生松懈麻痹思想,国防意识开始淡薄。然而当今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对我国而言,安全和主权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也是面临的安全威胁多元化的国家。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任务发展,强化大国防观念与增强高校防意识就尤其重要。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坚实有力的后备军,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国防意识与爱国意识,打下一定理论基础,为祖国国防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有着其自身重大的意义:首先,国防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其次,国防教育对高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认识国防建设的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国防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坚决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第三,国防教育对素质教育也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
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国防建设人才,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能够使高校大学生充分了解国防历史与其重要意义,从而使高校大学生在接下来的和平与战争的对抗中起到巩固国家国防的作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国防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另外,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国防。首先,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大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现代国防的力量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军事战略关系,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关注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意识,增强了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高校大学生提高国防观念,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意志,真正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通过系统地讲解军事知识以及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理论,学生将完成对国防、对战争的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进一步体验了国防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面对将来国际上的挑战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所以说国防教育有利于我国国防的建设,也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巩固与发展。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军事训练,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去学习国防知识,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国防教育也应当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关心。常言道:民无防则不安,国无防则不立。
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国防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党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
国防教育史国家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以下我将从 个方面阐述我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我们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古人云: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畏危者存,畏亡者安。”一个没有危机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努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之外,必须随时认清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的危机和存在的隐患,居安思危,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危机、克服隐患的充分准备。否则,这个民族就是一个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民族。只有广泛而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教育全体公民清楚地认识我国所面临的安全形势,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国家安全观,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才能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才能应付各种战争风浪的冲击。
二:“民齐者强——”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我们强化国防意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国防教育既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防意识,是维系国家安全的精神长城,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安危、民族的荣辱兴衰。加强国防教育,在全体公民中不断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爱国至上、实现祖国最高利益至上的意识,从而达到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的目的。
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因而能够激发全民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使全体公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激发公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扬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强化保卫祖国主权与领土的责任感;激发公民对和平的热爱,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助于增强全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强国防教育,有助于牢固树立实现国家最高利益至上的意识,激发公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增强全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转化为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巨大精神力量。进行国防教育,能使公民把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亡时刻记在心上,树立强烈的国防意识,到战时使全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为着民族的尊严而奋力抗敌,誓死保卫国家,从而转化成巨大的战斗力;在和平时期,它能转化为生产力,使人们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焕发出为振兴国家经济作贡献的热情,自觉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多作贡献,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中华民族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经过了百年的战乱和抗争,才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权利和机遇。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我们要始终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国防教育方针。上下同欲者胜
本文论述了军事课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针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教育的特点及重要意义。军事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国防教育不只是国防安全观念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其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军事课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军事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改善后备兵员知识结构,为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后备兵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军事课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年来,各高校军事课的开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预备役技术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普通高校虽然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成熟的关键引导,特别是在强手如林的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军事课看成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上好这一课将给大学生在校4-5年的学习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被各高校领导及教师们认同。由于各所高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高校中充分体现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解放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作风对同学们产生了直接影响,解放军的良好素质和军人魅力给他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并建立了深厚友谊。虽然是十几天的军训生活,却能使他们终身难忘,军训后仍然留恋那十几天的军营生活,有人说,“军人的素质是一种永恒”,这足以证明军事课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地位和影响。目前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优先选择的条件,学生本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军事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接受军事训练,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基础知识争取好的成绩。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则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才能办大事的道理。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学生也把学生是否经过军事教育作为一个条件来优先选择,普通高校的军事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与鼓励,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说:“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它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不可多得的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军事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防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校的国防教育是通过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分层次的多种形式国防教育,以及课程之外的国防知识演讲、竞赛、军事夏令营等军体活动来体现的,无论在德育,还是在智育、体育等方面,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它不仅有助于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体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是按照《通知》要求进行教学的,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国防教育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快,特别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充满对大学的好奇和渴望,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有着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军事课程之内接受系统国防教育,充分发挥着国防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基本军事技能训练能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他们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差等问题。而高校的军事训练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集中训练的特点是,严格、紧张、统一、有序。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的培养了他们顽强拼搏和集体主义协作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
3、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灵活。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制作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供最新最快最先进信息,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课外国防教育活动灵活多样,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保证国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稳定和长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开展军事课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青年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据2003年统计表明,全国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级中学按照要求开展了学生军训,800多万学生接受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基础教育。因此学生军事课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理论战线国防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关键在教育。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国防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很强的综合促进作用,是磨炼身心的有效方法。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军事教育对受教育对象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既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搞好训练,又要靠强制的力量,达到教育训练的标准,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受教育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磨炼自己,有利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而这种意志、毅力和精神,正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高素质,对于每一位参加训练....摘要:国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为此,高校必须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本毕业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积极开展军事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内容体系。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一个复杂概念。从理论方面讲,其内容的丰富性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实践角度来说,其内容的广阔度鲜明地表达了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综合教育工程,它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而又必须的,各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即按照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荣辱兴衰的大事,它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心里共鸣,从而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是国防教育不仅是一个教学、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品质培养、作风纪律养成、身体素质锻炼的全过程。因此,它具有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的教育功能。三是由于国防教育实施方式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极为深刻的,是终生受益的,是高校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国防教育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三)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本毕业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
我国国防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创造条件,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未来高技术条件的局部战争仍要坚持人民战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理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他们个个都有专长,如果他们受过较好的大学国防教育,走上社会之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周围的人,而一部分还将走上领导岗位,其影响和作用就更大了。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国防教育的骨干,而一旦战争发生,他们便成为人民战争的排头兵,能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领导,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和学生狭义地认为国防教育只是军队或军事院校的事,对一般高校来说无关紧要。由此造成了对国防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或误解。比如:一些高校的领导把军训当做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目的。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国防教育的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国防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国防教育体制,明确国防教育的任务、目的、方式和方法。
(二)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市场经济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却弱化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腐朽的思想文化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家安全和民族观念淡化;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精神空虚,道德底下,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等。由于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爱国、民族自尊、国家安全等产生了迷茫。为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通过校内的宣传板报、黑板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节目、横幅、警示牌、格言等形式,加强各种国防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现状、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国防教育中去。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军事读书活动、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大赛、播放优秀军事题材影片、举办国防教育理论讲座等,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规范并完善国防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内容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掌握高科技知识的转变。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地抓好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增强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安全的警惕性,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作贡献。
(四)以育人为目标,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
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更多的与军事技能训练相关的军事实践活动,比如针对当今信息化战争的作战样式,进行一些模拟“战争”(如简易的电子对抗、指挥自动化、心理战等),使他们在“实战”条件下感受战争的残酷,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意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军事院校、国防设施和部队军事演练,甚至可以选取训练优秀的、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直接参与到部队实战演练中去,使他们切身体验部队生活的与众不同,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与伟大,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另外开展一些军事技能比赛,如队列训练比赛、叠被子比赛、体能竞赛、军歌合唱比赛等,并对表现优秀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军训过程中,高校要坚持以育人为目标,把军训作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纳入学生大学期间教育培养规划之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校风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相结合,把校风校纪教育和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学习和军事知识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形成了育人为本、按纲施训、军政并举、寓教与训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公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推荐阅读:
公文写作:请示与报告的区别06-10
申论与公文写作07-31
公文写作与技巧10-02
1公文写作与处理05-30
公文写作格式与范例08-03
公文写作与处理作业08-24
公文写作与处理教案08-30
公文写作思路与方法10-02
公文写作与处理 整理稿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