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2024-05-22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共9篇)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篇1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自然环境包括对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雪、雷、电、云等的描写。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三)阅读理解题答题须知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4)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自然环境包括对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雪、雷、电、云等的描写。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三)阅读理解题答题须知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4)提示:

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篇2

渲染故事气氛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 又是空间的艺术。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 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以《药》为例, 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冷, 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又如, 该文结尾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虽已是清明, 然而天气“分外寒冷”, “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 “支支立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生机, 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以寂静而阴冷的画面烘托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的心情, 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

暗示社会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 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 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黎明前的黑夜, 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 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 而冰下流水的叮咚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至于小说结尾“春天, 来到了五龙河两岸, 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 山野一片嫩绿”, 更是把自然的春天和社会的春天融为一体了。

另外, 小说环境还包括笼罩着人物及其行动的特定的气氛、色调, 气氛有悲有喜, 色调有明有暗, 无不带有时代、阶级的印记。如《家》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处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坟墓般的封建家庭中, 这里的环境即是一种社会环境。

烘托人物形象

小说中环境对人物的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的突出特点是环境同人物和谐一致, 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组成一幅和谐的艺术画面。反衬是从反面衬托主要的人物形象, 即创造一种与人物形成反差色调的环境, 以便突出人物的命运和感情。

正衬如《红楼梦》写几位贵妇人的住房:贾母是“大家子住上房”, 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 果然威武;王夫人的内室“轩昂壮丽”, 突出其主持荣国府的地位;邢夫人居处的“正房厢庑游廊, 悉皆小巧别致”, 写出了屈居人下的身份;秦可卿住处, 则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 弥漫着一种浓艳得近乎淫靡的情调。再如《水浒传》里武松来到景阳冈, “一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 “渐渐地坠下去了”, 走上山岗, 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等, 文字极简劲有力, 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与武松赤手空拳打虎的气概非常协调。

反衬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娶薛宝钗时, 正是林黛玉气绝之际, 一方面宫灯闪烁、欢声笑语, 一方面竹梢风动、月影移墙, 更突出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

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 情节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描写。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从小说标题可以看出, 对风雪的描写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 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 风雪的变化层层推进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 林冲才要喝酒御寒, 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 草厅才被压倒, 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 林冲才用巨石顶住山神庙大门, 直至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而奋起杀敌复仇, 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多种多样, 其作用也绝非以上几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渲染气氛 深化主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及表现的主旨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小说阅读中,不可孤立地审视环境描写,要把它和人物、情节及主题结合起来分析其作用。

那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呢?

1.奠定小说的情感基调(通常在开头)

例: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祝福》

解析:灰白色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暗示封建礼教下的旧中国沉闷的社会氛围,奠定小说沉重、压抑的感情基调。

2.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例: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故乡》

解析:阴晦的天气、冷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渲染了阴冷、凄凉、萧瑟的气氛。

3.揭示时间、时代背景或社会关系

例: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药》

解析:兵勇衣服上画着大白圆圈,这一服饰特点说明故事应该发生在清末。

4.增强美感、情趣,展示地域风光、民风民俗

例: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边城》

解析:富有诗意的山水风物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既展现了凤凰特有的风土人情,也传达了作者对这一方山水的热爱。

5.揭示人物的身份及社会地位

例: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林黛玉进贾府》

解析:“敕造”二字表明贾家身份不一般,是皇亲国戚。府中建筑之富丽堂皇再次印证其贵族身份。

6.衬托人物的性格

例: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祝福》

解析:悬挂的对联“心气和平”与之后鲁四老爷大骂祥林嫂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其虚伪,两部书说明其顽固、守旧,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说明其是假学究。

7.衬托人物的心理

例: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林黛玉进贾府》

解析:以上之景皆为黛玉眼中之景,观察可谓仔细之极,体现其寄人篱下时“惟恐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被人耻笑了他去”的谨慎心理。

8.展开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的紧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解析:雪下得紧——买酒御寒——压塌草厅——借宿山神庙——偶听真相

9.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例:这里只说李逵怕李达领人赶来,背着娘只望乱山深处僻静小路而走。看看天色晚了,但见:暮烟横远岫,宿雾锁奇峰。慈鸦撩乱投林,百鸟喧呼傍树。行行雁阵,坠长江形入芦花;点点荧光,明野径偏依腐草。卷起金风飘败叶,吹来霜气布深山。——《水浒传》

解析:暮色笼罩的荒山野岭中,枯枝败叶遍地,杳无人迹,为下文老虎出没吞食李逵老母作铺垫。

10.暗示小说的主题或结局

例:大约在夜里十点钟的时候,他看见了城里的灯火映在天上的红光。最初只是辨认得出,如同月亮初升以前天上的光亮。然后,当渐渐猛烈的海风掀得波涛汹涌的时候,才能从海上把灯光看得清楚。——《老人与海》

解析:映在天上的红光是城里的灯光,暗示经过一夜的搏斗,老人即将要靠岸了。

11.升华主题,深化主旨(通常放在小说的结尾)

例: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祝福》

解析:在富人们连续不断的爆竹声中,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一个鲜活的生命消逝了。以乐景衬哀情,突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化文章反封建的主旨。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高级中学。

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案 篇4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

2、学会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教学重点】

1、通过典型文章,归纳出常见的几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徜徉在语文的国度里,我们一起感受过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叹;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还有朱自清在美好春光的引领下,积极“上前去”的人生信念。由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用来表现“景语”的环境描写,也成为近几年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二、知识回顾(教师提问)

什么是环境描写?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出示多媒体课件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三、典型例题的分析(见学案)

分析下列文字

①分别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②标划出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鲁迅《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答案:

自然环境描写;

严寒,深冬,隐晦,冷风,苍黄,萧索,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阴冷天气和萧条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萧条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目睹故乡人的变化,心生悲哀作铺垫。

(展开情节表现主题)例2:鲁迅《孔已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明确答案:

社会环境描写

格局,曲尺形大柜台,靠柜外站着,下酒物、短衣帮,穿长衫,慢慢坐喝

通过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展开孔乙己的多余人形象,揭示孔乙己的悲剧作铺垫。

(展开情节,表现主题)

(以上两个例题,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分析出作用,则需要引导他们结合下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文字,与主题有没有关系等)

四、小结:

1、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或 时代背景(社会环境)

2、渲染气氛

3、烘托 心情 或 人物形象

4、为下文 故事情节的展开 或 表现主题作铺垫

2、答题方法:首先确定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然后找出具体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确定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3、一般格式:通过描写天气、景物 或 格局、陈设、民俗民风等具体环境,交代了-------渲染了------烘托了--------为下文--------做铺垫。

五、练习(练习设置由易到难)1、06黄冈《池塘边的鸟窝》13题

第②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学生讨论,教师做激励性的点评 出示多媒体课件

答:景物列举(1分)

通过描写夏季和秋季池塘边的景物,渲染了美好和谐的气氛(1分),烘托了作者快乐的心情(1分),为下文这一美好环境遭到破坏做铺垫。(1分)2、07长春《孩子与鸟儿》22题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请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华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学生自主答题,自主点评

明确答案:开头通过写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了温馨祥和的气氛(1分),为下文的 叙事抒情做铺垫(1分)。

结尾写婉柔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携而去与孩子紧紧相依时的喜悦幸福之情,(1分)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主题。(1分)(不再是为表现主题做铺垫,而是直接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讲解过程中注意强调得分点,答题过程要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所学方法,不要死搬硬套。

六、运用环境描写(通过练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那么反过来能不能根据上下文,揣测当时的情景,作者的心境,来补写出所需要的关于环境的语句呢)

06济南中考题:联系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描绘水流情景的句子。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过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不让我游泳。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害怕极了。河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蹚水走到较深的地方。所有的人都站在岸边看我的表演。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下去------方法点拨:

1、目的明确——为表现主题服务(本段文字的中心是表现“我”的勇敢,所以,根据上下文,应该是用水流的凶猛,来反衬我的勇敢)

2、抓住特征——写出景物的特色(水流凶猛的具体表现有:水势大,水流急,声音响,泡沫多等)

3、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用形容词加以修饰)

明确答案: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七、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恰当的运用环境描写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在我们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大家不妨尝试着用环境描写,来充实文章内容,提高文章的品味。作业:写作训练

A题:今天上午要测验英语,你经过认真复习,今天上学充满信心。B题:由于昨晚看球赛,未复习英语,今早上学满心懊悔。

根据以上提示,任选一题,写一段上学路上所见景物的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的特定心情。

要求: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②景物描写要有序;③描写要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手法;④150字左右

附学案: 《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

2、学会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教学重点】

1、通过典型文章,归纳出常见的几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环境描写

二、分析下列文字 :

①分别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②标划出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

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鲁迅《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例2:鲁迅《孔已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三、小结

四、练习

1、文章第②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水塘边的鸟窝(06黄冈)

(1)水塘在黑夜中沉寂,这使我怀念水塘边的那棵有鸟窝的老榆树。

(2)我们和母亲来到乡下时,那棵树正长满了榆钱。榆钱泛着淡淡的绿色,钱串似的,压弯了枝头。后来,榆钱落了,榆叶变老,黑绿黑绿的。知了爬到了榆树上,知了的叫声很尖长,使山里的夏天更加闷热。夜里,塘里的青蛙“咕哇”“咕哇”地叫着,开始是一只,后来便此起彼伏。白天,我们看见一群一群的小蝌蚪,摆着黑黑的小尾巴、摇着黑黑的大脑袋,从塘的深处游到塘的浅处,从浅处游到深处。母亲说,蝌蚪是青蛙淘气的孩子。秋天来了,榆树的枝丫上有了鸟窝,鸟窝一天天大了起来,小筛箩一样,母亲指给我看那鸟窝。这是一个已经开始凉爽的傍晚,太阳红色的光辉已擦着山顶在慢慢消失,山顶有很美的晚霞,晚霞擦抹着母亲很美的脸,我发现母亲脸上流淌着一种很厚的温暖。

(3)天气越来越凉,风也大了起来,在山坳里回旋时发着一种响声。我望着老树枝丫上的乌窝,问母亲:“好高啊,妈妈!风一吹,要掉下来吗?”

(4)“不会的,鸟的窝垒得很结实。窝里有它们的孩子,它们不会让窝掉下来的。”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很大很深的眼睛里充满了爱怜。我和母亲一起望着蓝天下黑黑的一团,我们一起想像那高高的温柔,我们虔诚地为它们孤独的、风雨飘摇的幸福祝福。

(5)最可恨的莫过于男孩子。一天,邻居家的男孩子爬到树上,用竹竿把鸟窝给捅了。当我看见那黑魉魉的一团从丈高处往下掉时,我几乎晕了!我声嘶力竭地跑到老树下,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摔散的用树枝、干草、羽毛和泥垒造的鸟窝以及几只血肉模糊的粉红色的肉团。那是老鸟的孩子,还没有长羽!我的心被撕成了碎片!那一刻,我真想把那个男孩子推到树下的水塘里,让他死。母亲说:“这孩子要遭报应的……”

(6)此后,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7)我长大后又几次来过那个山坳,我到水塘边找那棵老榆树,老榆树已被人伐掉,只剩下一个很悲凉的树桩。乡下的树已很少,我已很难看到儿时那样的大鸟窝。塘里的青蛙还“咕哇”“咕哇”地叫着,小蝌蚪还是一群一群在水塘边游逸着。我为这些青蛙和它们的孩子庆幸着,它们生活在离城里人较远的乡下.否则,它们早被送上了城里那些豪华酒店的餐桌。但我不知,它们还能幸存几年?(8)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悲悯我们身边的另一类生命?这个世界原本是我们和它们共同创造……

2、具体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划线句子的作用 孩子与鸟儿(07长春)

(1)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2)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3)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4)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5)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著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6)“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7)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8)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9)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10)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11)“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

(12)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13)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14)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著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15)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 “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平得意的事。

(16)“爸爸、妈妈。”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17)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著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喂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3、(06济南):联系上下文,在划线处补写描绘水流情景的句子。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篇5

一、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

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臵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分析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入手,小说是怎样描写典型环境的,描写了什么样的典型性格,这种环境和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为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奠定了基础。

分析环境,一定要讲清环境所表达的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及环境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历史深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生活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显示中心。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

2、交代自然环境的特点

3、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的描写,也很好地揭示了他肮脏的精神世界。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暗示着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长寿,而他对祥林嫂的死活却漠然臵之甚至深恶痛绝,怪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墙上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他在祝福时得知祥林嫂惨死时,却勃然大怒,斥之为‚谬种‛,一句话就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冷酷的心肠;而案头上摆的书籍,又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4、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5、烘托人物的心情

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 》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

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

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请看下面的描写:

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 狼群开始进攻了。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 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8、设臵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 请看下面的文章: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三、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通过满墙的大字报来表现。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厂标来表现等。

社会坏境描写在课文中也并不少见。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江南小镇风情的描写,就表现出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段描写中显露出来。还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具体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甲”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突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点深深渗入土地,可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春潮,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移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乙”几天来,他因为父亲的寝食难安。挨到了星期天,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都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以上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甲段中,‚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延安山岭上,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等描写,都在提醒读者,注意作品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即上个世纪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乙段的社会环境描写不像甲段那样直接,它表现得很含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等描写中看出来,因为这种宣传也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事情。

2、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所产生的作用。

一年年过去了,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须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这段文字表现了高原特有的树种—红柳在人们的长期的砍伐之下,终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人们毫无顾忌的、大张旗鼓的砍伐红柳,甚至用炸药获取红柳树根,将这种宝贵的植物当作燃料。这种事体现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缺乏环保意识。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四、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人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

《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得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对社会、历史,我们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深刻认识作品中的社会环境。

答题公式: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

提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描写: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人物(烘托,映衬)-→③情节(推动、铺垫)-→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如:描写了都市繁华热闹的场面和人们幸福温馨的生活,反映出男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为下文男人回家做铺垫。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渲染宁静的气氛,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

营造出夜晚的寒冷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欢乐;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篇6

一、了解环境描写的概念

学生答题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辨不清哪些语句是环境描写, 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环境描写的概念不清楚。所以,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 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 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 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理解并明确这些概念之后,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实践一下, 让他们在选定的文本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晚秋》为例让学生实践, 效果很好, 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二、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不清楚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并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季节) 地点。例如《晚秋》的开头: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

这里就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季节———秋季、地点———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2)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例如《药》:时令虽已是清明, 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 “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 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 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 而且“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 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栈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 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 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 一家人高兴出游, 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 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 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 所以, 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 不着一字, 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此处就用温暖晴和的秋景反衬瓦萨卡心情的烦闷, 处境凄凉。

(4) 暗示社会背景 (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例如《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柜里面预备着热水, 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 傍午傍晚散了工, 每每花两文铜钱, 买一碗酒,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 多是短衣帮, 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

这里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 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 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 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殢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

(5)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例如《这是你的战争》中第五节“雪越下越大了”一句, 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就起了推动作用, 既照应了第一节“昆明下着雪”, 又为第六节“雪已停了, 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铺垫。文章中“雪”这一自然景物描写既贯穿全篇又富有变化。

(6) 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 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 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 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 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 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主题。

三、规范答题语言

学生在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 还必须规范答题语言。这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 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 可以这样组织语言:1.环境本身 (交代……时间, 交代……背景,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 。2.人物 (烘托, 映衬) 。3.情节 (推动, 暗示, 铺垫) 。4.主题 (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其次, 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 不能只答专业术语, 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

有了以上的解题技巧, 再利用相关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应当可以提高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得分。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殢

练习应促进智力的发展。练习不应是机械的举动, 不应是感官的简单活动, 它应是理解的、思考檹的, 务期学生领悟。

檹檹

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篇7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主要有(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

5、联系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 篇8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一般作用。

2、通过分析高考真题,掌握小说环境描写作用题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3、注重审题,学会规范答题。四级循环不能概念化,不能贴标签,一定要回归文本。

一、课前预习

严冬海猎

陈秉汉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多了酒,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 ”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旧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还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几口烧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爸爸下海,都被爸爸骂了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儿,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破漏的小石屋冷冷清清,爸爸咳嗽着躺下了。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了的样子,等爸爸的咳嗽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脚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蓝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 1

雾。海龙全副武装,肩挑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黯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潮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

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才把柴枝点燃,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得周围海面红光闪闪

烁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窖一样。海龙感

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后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

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起海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

团热气,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

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

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

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解下盘在头上的衣服,拿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裤带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裤带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再次溜下海里,身子

接触到密密麻麻滑滑溜溜的尖头鱼。他激动得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

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她

低头一看,这不是孩子吗?妈妈双脚一软,跪了下来,只见海龙光着屁股,肩上的担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了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

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

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

音,穿过石缝儿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1、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真题引路 1、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

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

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

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2、2013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

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

整。

三、命题揭秘

1、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3)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深刻意蕴。

2、江苏高考命题特点:

3、解题思路

4、知识补充:

渲染: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属正面描写。示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

烘托: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是侧面描写。示例:“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以琵琶女弹奏结束后寂静无声的环境来烘托出琵

琶声的美妙动人。

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可以理解为

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的暗示。它的好处

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

疑之感。例如,《社戏》里,月下航行时,鲁迅写到了碧绿的豆麦田,这就是伏笔,为后文看戏归来偷豆吃埋下伏笔。《项链》文中有三处为文末说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

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

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

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

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一般

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字交代完之后,下面要写的主要内容马上就是紧承前一段

文字而来的,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

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

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

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引出下文: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问,来引发下面的内容。上文说明

某道理,下文往往回答

“为什么这么说”;上文流露某感情,下文具体阐释这种情感的来由。例:诗的境

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老舍《济南的秋》)

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

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

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

有时,作者还采用对比、衬托、抑扬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点面结合等

手段,加深情感、品质、精神的“度”,凸显爱之深、恨之切、某种品质深入灵魂

等等。

升华主题:常见形式包括:一是由认知——上升为行动;二是由一个点——

上升为一个面;

三、由具体的存在——上升为一种影响。

例如:一群孩子,利用星期天。偷偷拿着工具到学校维修桌椅。到晚上的时

候,他们修完了所有的桌椅,高高兴兴的踏着月光回家。写到这里,文章的主题

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赞美孩子热爱集体、以校为家的高尚品质。但作者觉得还

不够,于是在结尾添上了一段环境描写:

操场边上的丁香花开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浸润在如水的月色中,弥漫了整

个校园,并越过校园的围墙,向璀璨的万家灯火蔓延开去.......这一段文字表面看是写景,实际是借物喻人,表达的含义是:几个孩子的行

为和思想,将影响整个校园的所有学生,并将进一步影响社会。作者将文章的主

题着眼点由赞美几个孩子的品行,上升为孩子的品行对世界不断扩大的影响,这

就是典型的第三种升华主题形式:由具体的存在——转化为一种影响。

四、课堂演练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

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

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

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

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

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

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

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

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

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

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

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

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

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

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

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

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

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

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

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

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

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

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

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

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

琵琶行环境描写作用 篇9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句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为.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浸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上一篇:学月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看谁能捉住我托班健康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