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环境

2024-08-02

社会大环境(精选12篇)

社会大环境 篇1

0 引言

社区发现旨在探测复杂社会网络中具有共性特征或紧密关系的群体。该研究能帮助人们从介观(Mesoscopic)的视角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理解网络功能,揭示网络中的隐含模式,以及分析预测网络行为。同时,还可以应用在智能推荐、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诸多领域。因此,社区发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社区发现的重要性,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围绕此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当前,对社区发现研究的分析与综述工作较少,不利于把握整体脉络及发展趋势。

本文对大数据环境下复杂社会网络的社区发现方法进行综述。首先从三个层面讨论社区定义,然后针对网络的大规模、动态、异构3个特性,阐述与比较已有的社区发现方法,分析现有工作的学术思路与发展动态,最后指出存在的挑战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1 社区定义

社区本身只是一个定性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关于社区的定量定义就引起了来自不同领域学者们的争议与广泛讨论,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量定义。直观上讲,社区通常被认为是复杂网络中的一些节点组(团),同一组内的节点之间连接相对紧密,组与组之间连边相对稀疏。

当前对社区的定义,可以分为3类:基于局部的社区定义、基于全局的社区定义与基于结构相似度的社区定义[1]:(1)基于局部的社区定义,只考虑社区内部节点及社区内部节点与外部节点间的联系,而不考虑社区外部节点之间的联系信息。局部社区定义一般会给出一种社区应满足的条件或约束,据此找出网络中能够满足该条件的极大子网络,这些子网络则被称为社区。例如:Palla等[2]提出k-clique(大小为k的clique)社区定义,通过k-clique的滚动得到最终的社区;(2)基于全局的社区定义,则从网络整体出发,通过网络中的某个性质间接给出社区定义。全局定义方式中最有代表性的社区定义是基于模块度的定义(modularity)[3]。基于模块度的社区定义,以随机网络(代表性的有E-R网络)为参照,依据当前网络与参照网络的偏差来定义社区。即在保证两种网络节点度分布相同的情况下,随机放置节点间的边,若某一个子网络内部的连边数高于其在参照网络中的期望连边数,则认为该子网络为一个社区。基于模块度的社区定义,是当前广为接受的一种社区定义方法;(3)基于节点相似度的社区定义,以同一社区内的节点相似度较高为指导思想,其基本框架为:首先根据网络拓扑信息计算任意两对节点间的相似度;然后根据节点间的相似度采用层次聚类的方式把节点分成各个组,每个节点归属于与其最相似的组;最终,每个组被视为一个社区[4]。

2 复杂社会网络的社区发现研究进展

在社区发现方面,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网络社区发现算法。根据其采取的基本求解策略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类[5]:基于优化的方法(Optimization Based Method)和启发式方法(Heuristic Method)。前者将社区发现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通过最优化预定义的目标函数计算网络的簇结构。例如,谱方法(Spectral Method)[6]将网络聚类问题转化为二次型优化问题,通过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来优化预定义的“cut”函数,文献[7]中也描述了类似工作;启发式方法则是将网络社区发现问题转化为预定义启发式规则的设计问题,已经成功地应用在各种社会网络或交互网络中,如Email网、人类社交网、科学家协作网等。然而,这些算法都具有较大的计算开销,只能应用在规模为数万节点以下的中小规模网络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社交媒体的盛行,社会网络的规模不断增大,人们开始探索大规模图的快速社区发现算法。Wakita等[8]给出3种不同的社区规模度量指标,通过控制社区的平衡增长方式,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NM算法;Raghavan等[9]提出一种基于标签传播(Label Propagation)的局部社区发现方法,该方法能够将计算过程并行化,其时间复杂度近乎线性,因而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的网络分析;Ghosh等[10]以“影响力”(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作为度量,给出一种新的基于全局影响力的社区发现算法;Koutsourelakis等[11]考虑到社区的重叠性现象,提出了基于概率混合模型的社区发现算法;Rohe等[12]基于随机分块模型,给出了面向大规模社会网络的谱聚类方法;Tang等[13,14]将大规模网络的社区发现问题转化为社区核检测问题,提出了“Greedy”和“We BA”算法。

动态性是社会网络最本质的特点之一,研究社区的动态性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社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分析导致变化的机制和原因。Backstrom等[15]通过研究LiveJournal和DBLP数据集,发现实体是否加入社区,社区增长或收缩都取决于网络的拓扑结构;Palla等[16]第一次系统地对动态社区进行了研究,采用(CPM)方法对每个时间片的网络快照抽取社区结构,然后匹配连续时间片的社区结构,给出6种社区的动态演化形态;Tantipathananandh等[17,18]基于图染色理论,将动态网络的社区发现问题转化成颜色匹配问题,给出了社区的动态发现算法;Lin等[19]提出FacetNet框架,该框架的特点是在统一过程中发现社区及其变化过程。该算法解决了多数算法中不能同时发现社区及其变化过程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在同一时刻某一节点只能属于一个社区的问题。但该方法过于依赖社区的数量m,而m取值范围的确定需要由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决定;Chi等[20]利用平滑时序,给出了谱聚类方法的演化版本;Takaffoli等[21]提出通过增量分析来识别动态网络中的社区结构。但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假定社区数目是固定的,即新增的节点或边只能在固定的K个社区中进行选择,从而导致社区结构的变化只可能是增大、缩小,而不能体现社区的分裂、合并、诞生及消亡等过程。

在真实世界的社交网络中,往往涉及多种实体(角色),并且实体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Lei Tang等[22]提出了在动态异构网络中发现社区的方法,该方法在谱聚类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整体模型,该模型能在动态异构网络中辨别社区的变化。针对异构网络复杂的交互关系,Tang等[23]给出了4种同构社区的集成策略,提出基于异构关系分析的社区发现方法;Shen等[24]将异构网络中的社区发现问题转化为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降维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普拉斯矩阵及模块度矩阵分解方法;Anandkumar等[25]提出一种基于张量分解的异构社区发现方法;Lin等[26]提出一种基于关系超图分解的异构社区发现方法。近几年,有学者开始融合网络的动态性和异构性,尝试发现动态异构网络中的社区结构;Lin等[27]提出一个基于Metagraph分解的动态社区发现及演化分析方法;Sun等[28,29]利用狄利克雷过程对隐含社区数目的分布进行先验估计,结合平滑性假设,提出一种过程混合模型的生成模型来模拟社区生成,利用该模型可以在每个时间点自动发现能较好解释当前网络和历史网络特征的社区数目和结构,并设计了一个基于吉布斯采样的方法进行模型学习和推断。

3 社区发现方法总结比较与发展动态分析

以下将从采用的主要技术、数据建模方法、可处理的网络规模、网络时序特征4个方面对代表性方法进行总结与比较,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及对已有工作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在社区结构研究方面的学术思路及发展动态:(1)从社会网络的规模看,在社区结构研究的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工作都是面向中小规模的社会网络开展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节点数量从数万迅速增长到百万规模、十亿规模,人们开始研究社区发现算法的可扩展性、并行性,或者直接从算法本身考虑,设计适用于大规模网络的社区发现算法;(2)从社会网络的建模看,最初的社区发现算法都是以简单图建模为基础,即将社会网络形式化表示为一个只包含节点和边的图。随着相关研究的日益成熟,人们开始考虑网络中的其它信息,例如,节点与边的异构性、节点属性、网络中蕴含的交互内容和主题等,提出了异构网络和异构社区概念,这也是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发展的必然过程;(3)从社会网络的时序特征看,在起步阶段,社区结构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个网络快照,即只考虑了网络的静态性,而忽略了网络的时序变化性。随着静态网络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开始探索动态网络的社区结构发现算法及动态演化规律。

4 存在的挑战

从已有工作及其趋势分析可以看出,针对大规模、动态、异构的社会网络,研究准确、高效、可扩展性好的社区发现方法,是一个必然趋势,具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虽然人们在这一方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动态网络的时间片自动切分问题。在动态演化的社会网络中,能否对网络进行合理切分,将直接影响到社区发现的质量及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因此,基于自适应机器学习技术研究动态网络的时间片自动切分方法,是关键挑战之一,也是将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2)动态异构网络的信息集成问题。在动态演进的社会网络中,往往涉及到诸多种类的实体(用户或角色),而且实体间的关系也具有多样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在动态异构网络中,如何对实体多样性、关系多样性、行为多样性以及网络的动态演进性等进行合理集成,将是关键挑战之一,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

(3)动态异构社区发现模型的设计问题。在动态异构网络中,基于实体多样性、关系多样性、行为多样性以及网络的动态演进性等的合理集成,如何进行异构社区发现模型设计,如何控制模型的复杂度,如何保证方法的可扩展性等,使发现的异构社区更能够反映真实世界的群体特征,将是未来研究中非常有意义且充满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5 结语

作为大数据环境下复杂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热点问题,社区发现正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以复杂社会网络的大规模、动态、异构3个特征为视角,对当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指出对大规模动态异构网络进行社区发现是一个必然趋势,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如何对动态网络进行时间片自动切分、如何对动态异构网络进行有机集成、如何设计动态异构社区的发现模型等都是未来研究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性问题。

社会大环境 篇2

无困惑便无顿悟,无艰苦便无砺炼,无砺炼便无收获。参加工作一年来,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的转变自己的思想,唯一不变的就是自己的信念和对幸福的追求。能够来到南昌银行工作是我的幸运,然而更幸运的是我能够在这里踏踏实实的学习与工作,在学习、思考与实践中锤炼自己,不断地成长。这次有幸学习到省分行陈勇行长的在全行“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速、环境大优化”集中整治活动转段会上的讲话,使我收益匪浅心得,我认为开展““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速、环境大优化””活动,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也是我行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市场竞争、推进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创业服务年”要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大投放。加大信贷投放,既是响应政府的创业号召,也是我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研究相关经济区域、行业的发展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创新思路,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创建最优发展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加强营销。一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抓项目建设的要求,及时跟踪和服务大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政银企合作,落实好政银企长效对接机制,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规划和建设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二是要积极支持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当地政府、工业园区、行业协会、担保机构等的合作关系,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有信誉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要积极支持个人创业。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个人助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投放,积极助推个人创业。

2、严控风险。各行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经营观,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将资产质量视为银行的生命线。要强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现管理精细化、制度化,切忌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全行要以总行开展的“贷后管理年”为契机,认真开展“加强贷后管理 促进结构调整 提高资产质量 提升竞争能力”的主题活动,完善贷后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二)加强服务。服务是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创业服务年活动中,全行要围绕服务着重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机关的工作效率,提升基层的满意度,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一是着力解决部门之间服务不足的问题。分行机关是一个整体团队,各部门是这个团队的有机组成部分,部门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只有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合力。二是切实解决为基层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够的问题。我行的价值创造在基层,经营的风险也主要集中在基层。分行各部门作为业务的管理和指导部门,要将我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为“以基层为中心”。针对当前仍有少数机关员工为基层的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满足基层行的要求的问题,市分行各部门要认真分析本部门哪些职责是服务基层的、目前服务的机制与现状如何、需要如何改进,有针对性的提出工作措施,切实克服为基层机构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想基层行之所想、急基层行之所急”。机关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建立起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基层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三是重点解决影响全行服务客户的突出问题。“以客户为中心”是我们的服务理念,广大员工对“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但与国内外一流商业银行相比我行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是我们进一步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一个契机。全行特别是前台经营部门和营业网点要认真分析梳理各项业务的服务状况,包括员工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包括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手段(采取什么技术、通过什么渠道、向客户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也包括服务的效能(服务的效率、金融服务对双方产生的效益、客户的满意度),切实查找出服务中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通过创业服务年的开展,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出发点,以创建最优发展环境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全行服务客户的突出问题,有力地促进我行各项业务的高效发展。

刍议营造英语大环境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A)—0039—01

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缺乏英语大环境,英语教学不能冲出英语课堂的瓶颈去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那么,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创设英语大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汲取、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实践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校园生活使用英语

学生掌握英语要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课外生活实践为辅助手段。课堂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语境,加强口语训练,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爱说、敢说、会说。课后通过学校提倡、英语教师引导、班主任配合,采取品德加分、升红旗、表彰奖励等多种手段,把说英语像说普通话一样全面推广。早上见面Good morning!分手See you later!迟到Sorry,I’m late.吃早饭Have breakfast!课间休息Have a rest!回家Go home!这样我说你说大家说,形成英语热的大气候。

二、异科教学辐射英语

把英语辐射到其他课程教学之中,既可以促进英语教学,也可以对该课程画龙点睛、辅助衬托,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各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都应力所能及地贯穿英语知识,如使用英语书写标题、步骤、重点词语,适当使用英语课堂用语。这样做能使该科教学生动活泼,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异科间的联系和衔接,增强综合学习和整合学习的理念,达到互促互进的效果。有位懂英语的美术老师,经常在美术课上适当穿插英语知识和课堂用语,该班同学不但美术学得好,而且英语成绩明显高于同级其他班。

三、开会演讲渲染英语

举行英语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演讲活动,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校召开大型师生会议,讲话人或主持人适当使用英语来点缀会议内容,更能渲染英语气氛。笔者本学期开学主持召开初二年级学生入学教育大会,有8个班507个学生参加,当讲到礼貌用语时强调指出,英语是文明高雅的语言之一,张口 Please,闭口Thank you!有事问人先说Exeuse me.碰撞了别人I’m sorry.得到别人的谢意后You are welcome.想帮助别人What can I do for you?几句英语将大会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对讲话人肃然起敬,掌声经久不息,对学生说英语起到了引导作用。

四、校园文化显示英语

先进、科学、和谐的校园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许多产品上标有英语,学生服装上也有很多英语,那么校园的校训、专栏、标语、标志上也应有一定数量的英语,以增加英语单词在学生大脑里的复现率。如:Learn be a person,learn seek knowledge.No rubbish!No smoking!Upstairs or downstairs keep to the right.Women’s washroom.这些文化英语无形中感染着学生,既能净化学生心灵,也能增长学生的英语知识。

五、文体活动渗透英语

文体活动中渗透英语,能使文体活动锦上添花,也能促进英语口语的训练。去年国庆球类运动会前,初三(1)班学生拉拉队制作了许多小红旗,拿来要求写些口号,笔者写了些汉语,又写了些英语。如:Wonderful!It’s great!Thank goodness!We’ll win.We must beat them!Very well!Very cool!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校各班学生都拿着英语小旗子,一个个自豪地喊着英语,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大大拓展了英语空间,开辟了体育英语新天地。

除此之外,利用多媒体功能创设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氛围,能促使学生以景生情,以情激趣,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唱英语歌、跳英语舞、演英语小品、用英语写留言条和请假条、记日记等来促进英语教学。

社会大环境 篇4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1. 从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定义出发, 其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承担重要责任。

社会和谐环境的建立的重要途径在于坚持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创建一个公正、公平、充满生机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离不开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趋势, 更是公共图书馆本身的职责所在。从工作本质上看, 公共图书馆是开放的、平等的社会服务性质的机构, 教育有服务性、开放性以及公益性质, 这也决定了公共图书馆能为社会每个成员提供免费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能为群众提供精神财富, 只有这样充足的社会服务, 才能让社会大众彼此和谐, 如此社会才能保持和谐氛围。

另外, 作为公民人权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保证公民权利上, 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效果是不容低估的, 在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过程中应从这一角度进行考量, 尽管近年来才提出维护社会信息的公平, 但信息公平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公共图书馆事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其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始终坚持以社会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伴随公共图书馆理念的发展, “公民信息权利得到保障”的内容必将得到完善。公共图书馆具有贴近百姓、坚持平民化社会服务的特色, 社会大众能够在公共图书馆自由出入, 接受服务, 而不会因为地域、环境、经济条件一系列的外因而将信息进行区别享受, 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信息接收的公平性。

2. 从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职能出发, 公共图书馆的工作相当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质的工作。

“服务社会大众, 传播科学知识”是公共图书馆的最为基本的职能,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营造社会和谐的大环境与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 是互为因果的特殊关系。所以,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公共图书馆工作目标以及基本职能和谐社会大环境建设的追求以及目标具有一致性, 例如, 在1904年, 政府在建设湖南图书馆时, 确立的宗旨是“开通智识, 输入文明”, 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间公共图书馆,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在服务社会、启迪民智、传播精神文化以及推动社会的和谐进程中, 公共图书馆作用突出, 从公共图书馆在提高国民生产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方面的突出贡献, 国内政府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全民教育、提升全民文化水平、提高国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除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之外, 还具有较强的社会建设推动作用。

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时间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方面有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能促进社会阅读,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 另外一方面, 对于部分无法参与学校教学的公民, 能加强教育培训, 增加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和谐的声音。

公共图书馆还具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 从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来看, 引领先进文明的社会风尚、弘扬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是其重要的表现, 公共图书馆倡导群众参与到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中来, 能将公共图书馆作为发展社会和谐环境的重要中心, 更描绘出一幅其乐融融、人们和谐共处的国泰民安的图画。

3. 从公共图书馆坚持的工作理念出发, 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和谐社会, 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 人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关心, 社会的发展重视激发人的热情, 发挥人的个性,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要求予以充分满足。和谐社会, 人们安居乐业, 国家安定团结。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 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加大对“公共”与“平等”意识的宣传、提倡, 让社会大众充分享受保存在图书馆的所有知识。

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关于构建公共图书馆的宣言, 宣告公共图书馆对所有人都平等对待, 没有年龄、国籍、语言、种族、性别、宗教、社会地位的限制, 为所有人提供图书服务, 也就是说公共图书馆是对全民开放的, 由此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的精神宗旨就是图书共有共享、平等自由利用, 精髓就是平等思想。

21世纪初, 公共图书馆运动再一次重申了图书平等享有的理念, 并且逐渐将理念的精神内容不断提升到制度层面, 构建信息公平和保障制度。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最终与最高目标就是, 积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6年, 湖南图书馆首次开办了盲人图书馆, 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 不断满足更多群体的读书需求。同时还举办了志愿者招募活动, 为盲人朋友邮寄书本或是送书上门, 切实解决盲人读者的实际需求, 真正做到了公共图书馆平等对待所有人的宗旨, 努力满足一切读者的实际需求, 充分且直接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策略探究

1. 全面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

为了全面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需要强化服务意识,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意识, 不断将服务领域进行拓展;培养员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情操;加强服务人员专业知识以及政治理论的学习,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通过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 保证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 能在公共图书馆获得人人享受文化的平等待遇, 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强化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保证政府的经费投入, 争取将投资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 能在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过程中, 形成公共图书馆良性发展机制。在保证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过程中, 公共图书馆还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开发力度, 加强公共图书馆充满特色的数据库的建立, 保证社会信息资源进行电子化的顺利实施。

2. 加强馆员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 面对新技术、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手段的不断变化, 图书馆的健康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馆员, 对馆员在知识方面、学习能力方面要求提高。同时, 还要求图书馆馆员应具备较强的亲和力、流畅的人际沟通能力、较高的工作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馆员在知识能力方面应掌握好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 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知识, 并能熟练操作、运用计算机, 如对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结构进行字段设置、录入各类数据库、有效运用各数据库、进行数据库测试、切实维护数据库等。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了然于胸, 清楚明确图书馆馆藏具体情况, 积极了解图书馆收藏的各类图书的专业知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十分繁杂、具体, 事无巨细, 这就需要馆员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沟通能力与综合判断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检索、加工、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料。总的说来, 图书馆馆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能较快地接受、利用新技术, 不断发展自身、提高自身能力、与时俱进, 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势、新变化。

3. 加强公共图书馆宣传工作, 提升公共图书馆美誉度、知名度。

图书馆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宣传, 利用撰写新闻稿等方法来传播信息, 创造声势, 在营造舆论环境的同时, 提高全民阅读、全民素质提升的意识。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开展信息推广会议、畅销书展、专家学术性质讲座等活动与群众形成良性的互动, 提高公共图书馆知名度的同时, 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图书馆体系中的重要类型, 公共图书馆具有鲜明代表性以及明显的个性特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公共图书馆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与国际图书馆惯例相符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的、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新理念。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和谐的过程中, 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服务大众、开拓进取, 满足群众对信息的需求, 营造全民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共图书馆无可取代的作用。

摘要: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的追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公共图书馆有重要作用, 论文对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作用进行了探究, 提出了提高公共图书馆作用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图书馆,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丽华.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共图书馆应发挥的作[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9) .

[2]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 2006 (1) .

[3]林敏.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实现[J].图书馆学刊, 2006 (2) .

大环境整治 篇5

根据梅李镇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小行业”无证无照整治工作的公告》。我村结合实际情况,对辖区内的“五小行业”进行再一次的排查走访,目前已发放整治工作56份,对无证经营商贩要求限期整改,并督促其办理相关执照,做到不留死角。

根据镇会议精神,我村主要负责人组织人员对全村范围内的“生猪养殖户”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查,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政治工作实施办法。

我村根据大环境百日巩固推进的会议精神,9月20日我村组织全体环境保洁员,对我村两条主要道路“灰管道路”与“环镇路”两侧的杂草进行了集中整治。

我村根据镇大环境百日整治巩固的具体要求,我村主要负责人每月组织全体环境保洁员开会,总结每个月来的情况与不足之处,并落实下一步工作,并做好各项会议记录,并组织人员每月对个片区进行抽查,奖罚分明,促进保洁员的积极性。

社会大教育 篇6

关键字:大教育;送教下乡

二00九年河北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对农村党员干部、专业户、复员军人,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进行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教学形式是由各中等职业学校组织专门的师资、设备到乡、镇、村进行授课和现场技术指导,开设了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村经济管理等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

一、效果展望

當前广大农民需求技术,渴望技术指导的愿望很高。他们有资源,有人力,但往往由于经营不善或技术不过关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他们希望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掌握与生产相关的专业技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农村中职校要发展就必须依托当地的农村、农民。两个方面的需求都存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是摆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围场职教中心曾尝试同县内相前部门共同组织,对农村干部、养殖种植户等进行引导和技能性培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时间短,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送教下乡”正是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它是连接农村职业学校和农民的一个钮带。

这个工程开展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也发现了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由于农时季节差别大,工学矛盾较为突出;面积大、教学点分散,交通状况受气候条件制约因素较大,遇有雨雪天气,个别教学点就不能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很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没有条件购买计算机,开展网上远程教育比较困难。从目前操作来看,送教下乡涉及到组织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学员的组织要靠地方政府部门,教学场地需要教育部门提供,作为教学主办单位的中职学校提供师资、教学设备和整个教学过程。所以“送教下乡”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一种大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教育。只要把生源、教学场地和教学过程几个环节把握好,这种新的办学形式的办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送教下乡”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

1、学员保障。“送教下乡”的对象是农民,他们大都是文化水平不高,接收新生事物的能力不强,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办学形式的好处,了解有关的优惠政策,认识到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和他们家庭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组织保障。“送教下乡”工程涉及面广。不是中职学校自身能办好的,组织部门、教育部门都应该站在“建设新农村”这个高度,充分认识送教下乡工作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资金保障。从目前来看,送教下乡工程的学习方式属于半工半读,是非全日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员免收学费,享受补贴,可以说是完全免费的中职教育。对学校来说,学员的学费、下乡用车、教学设备的购置、教师补助等各方面费用很大,政府部门能否按政策及时兑现各类经费是这个工程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

4、师资保障。由于教育对象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必须适应这些学员的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把书本上的理论同农业生产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把理论向生产实践推广的过程。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员学籍管理问题。要建立学员学籍档案,平时授课时做好考勤,学期鉴定等工作,直到学完全部课程毕业,都应该严格执行有关中职生的学籍管理政策。通过学籍管理严格把握好学员的出勤、学习成绩及毕业鉴定,防止出现虑假现象。2、教学内容问题。学员多数文化水平低,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差,所以承办学校在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把授课内容通俗化,实用化。

3、师资问题。送教下乡工程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文体基础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在学员原有文化水平基础上安排授课,使之能接受所学内容,内容不宜过深,以学员能消化为目的。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具备生产经验,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必须随时了解本行业最新的技术更新动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最新的、实用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员。

四、两点建议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送教下乡”工作的督导,对承办学校教学过程、学籍管理等进行严格管理,以期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是学员人数准确,防止出现谎报、虑报现象;第二,通过学习,学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益确实有所增长。

2、承办学校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送教下乡的重大意义,加强专业师资培养,聘请相关局、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课;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管理,应坚决杜绝应付现象出现。

“送教下乡”这一新生事物,刚出现自然有利弊,但笔者认为,从目前来看,这是把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同“三农”联系起来的一个最好的途径,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方式,只是在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这种办学方式,也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对中等职业教育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室外环境功能设计大趋势 篇7

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

居住区外部环境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首先,要注重室外环境的物质功能设计分析。

在营造景观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

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别致特色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应注意在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要素,引进正面要素,提高和加强某区域的景观特征。中国清代私家花园中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视点的过渡设计就呈现出相得益彰的特点。

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应简单等同于局部之和,而应是整体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自然环境也关系不大,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交叉的网络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

其次,要注重室外环境的场所功能设计分析。

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还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功能,“以人为本”营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湿热、声、光、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两类,即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可适宜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把握室外环境设计的趋势

室外环境设计将更多地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思想的融入,将赋予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学效益,贯彻“3R”原则。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中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室外环境设计范围要扩大。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将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而且还参与到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要有开放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将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环境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居住区内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均好性”将成为住宅景观设计的准则。打破小区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化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在设计中要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将不仅讲求图案的构成美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还将更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例如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住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感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社会大环境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接入,数据挖掘,内存计算

0 引言

当前,在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SGERP工程的新形势下,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大方向下,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助力企业运营的集约化转变。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信息平台,覆盖总部、省、市、县的业务信息系统,产生了大量多样化的数据,营销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都已达到几百TB级数据规模,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推进公司一体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目前,各类企业、学术组织、研究机构纷纷助推大数据的发展,相关技术层出不穷,部分技术已在互联网、通信、交通、金融、医药、零售等行业得到实际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金融业可实现金融欺诈的实时预警,在零售业可实现零售市场细分和实时精准营销,在生物医药行业能够开展流行病早期预警和疾病病理的研究,在交通运输业可进行运输路线的规划和商品的实时追踪定位。大数据已成为IT行业全新的制高点。

各大技术厂商及开源社区对大数据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已形成的大数据主流技术路线主要包括2 种:一种是结合原有云计算基础体系架构,在数据效能计算和数据管理方面做了提升,形成现有大数据技术架构体系;另一种是在原有数据仓库基础上对大数据的价值进行挖掘提升,形成自有的大数据体系。这些厂商通过自研或收购等方式积攒大数据技术实力,并推出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如IBM提出了基于Info Sphere平台的大数据解决方案,EMC提出Greenplum分析平台,结合Greenplum DB和Greenplum Hadoop,实现了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高效处理。

2 大数据中心整体架构

大数据是对具备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的数据集合进行分析、处理、管理的科学体系,涉及方法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多个层面,保证数据的效能得到最大化体现,并实现对公司业务的辅助决策和趋势预测。电力大数据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公司业务的提升和增值服务为目标,利用数据存储、实时计算、离线计算、计算分析与挖掘、数据管理与服务和数据展示等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构建实时处理、交互式分析、辅助决策、趋势预测、价值挖掘的大数据体系,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将推动公司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

公司大数据中心在建设时应选用适用的Hadoop版本作为核心,通过有机集成方式融合内存计算、流计算、分析挖掘、可视化等第三方开源软件,在较高的起点上建设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以数据整合及分布式存储为基础支撑,包括数据采集、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应用4 个主要功能层面[1]和安全、运维辅助功能。平台的部署视图如图1 所示。

大数据中心以Hadoop技术体系中分布式存储(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HBase、Hive)、分布式计算框架(MR)为基础,使用Spark、R等开源产品或技术与之形成互补[2],新增安全管理机制和配置管理功能,提升改造现有可重用的SG-ERP组件,从而完成整个技术架构的组建。参考业界大数据平台的实践经验,公司大数据中心的部署可分为2 个阶段开展。

1)两级部署:现有的数据中心以两级部署模式建设,大部分业务在网省层次部署,少量业务在市县部署。因此,为了更好地以现有数据中心为数据源,充分利用前期的建设成果,大数据中心第一阶段采用分布式两级部署模式,总部作为核心数据汇集点,网省公司作为区域数据汇集点进行建设,两级部署具体方案如图2 所示。

2)一级部署:随着数据中心与大数据平台的逐渐融合,平台应向一级部署模式[3]演化(见图3)。一级部署、全网数据集中存储更加有助于公司大数据价值挖掘和业务创新。

大数据中心物理上由多个集群组成:数据接入集群、服务接口集群和数据存储计算集群[4]。数据接入集群部署包括分布式消息队列、流计算节点以及其他数据交换节点等服务,服务接口集群包括R语言服务、开放数据库互连(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ODBC)/Java数据库连接(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JDBC)服务、Web HTTP/ 表述性状态转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REST)服务、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服务、网络文件系统(Network File System,NFS)服务等,数据存储计算集群包括数据存储、计算、分析集群,物理部署集群如图4 所示。

3 大数据中心关键技术

3.1 数据接入与预处理

数据接入是将各类数据从外部数据源导入(清洗、转换)大数据存储系统,以备计算、分析的过程。数据集成从时效角度可分成实时、非实时,从数据量角度分成批量、增量,从数据类可分成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效要求的数据,需采用多种不同的采集、集成技术。

数据采集的数据源可以是业务系统数据库、数据中心、网络、应用系统、终端、传感器等,数据接入与预处理框架如图5 所示。

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除了传统的数据中心、数据仓库之外,更多的数据是来自之前无法有效处理的各类文件,如系统日志、数据交换文件、现场检修照片、远程监视的视频等。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分布式存储可以低成本存储文件,也可以将其中的数据解析成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在大数据平台中。

传统的文件采集主要通过各种定制化脚本或syslog等采集、处理,存在单点问题,并且不易统一管理。因此需要应用文件采集与处理技术解决文件传输到HDFS的实时性及可靠性,并且保证应用系统正常运行。

在文件采集与处理技术中,目前一些技术工具比较成熟,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具有容错故障恢复模式。如Flume是Hadoop组件之一,可以实时地将分布在不同节点、机器上的日志收集到HDFS中,并进行一些简单处理。

实时数据的接入可采取不同的技术方式:方式1 是从现有海量实时数据中心准实时导入数据;方式2 是传感器实时数据直接导入大数据平台。这2 种方式都存在实时数据量大、无法有效地直接存储到大数据平台的问题,必须对实时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只保存有价值的数据。一般采用消息队列Kafka(Apache开源)接收来自不同实时源的数据,后端采用流处理(Spark Streaming)技术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只保存实时分析结果。

3.2 数据存储与检索

数据存储主要面向全类型数据(结构化、半结构化、实时、非结构化)的存储、查询,以海量规模存储、快速查询读取为特征。在低成本硬件(x86)、磁盘的基础上,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No SQL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内存数据库等业界典型功能系统,支撑数据处理高级应用。

存储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下。

1)面向电力大数据的存储系统自配置自优化技术。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配置灵活,系统性能随参数设置的变化有较大变化,而电力信息系统数据结果复杂、形态丰富,需结合以上2 点深入分析,通过自适应动态采样算法以及分布式存储跨层配置降维机制,优化多节点协同配置,进一步提高存储系统性能。

2)数据副本动态调节技术。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如营销应用、用电信息采集、运营监测等系统数据采集频率高、数据量可达到数十TB,同时要求数据的长期持久化存储。使用数据副本动态调节算法,可实现新增数据节点的快速部署和自动存储均衡。

3)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存储及路由机制。命名数据网络路由器模型(NDN Node)用来管理网络的路由与数据的存储,采用基于NDN网络存储平台的数据命名机制,可用有限的状态路由无限的命名空间;采用基于网络路由算法的命名部署机制及多路径转发策略[5];采用NDN的路由器数据缓存策略和存储管理,提升数据分发获取效率;针对NDN网络文件系统配置灵活多样,采用路由与元数据的统一映射机制;采用安全的网络路由算法,保证数据传输及存储的安全性。

4)基于NDN存储网络的数据可靠性及扩展性技术。针对电力系统非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增长,原有文件系统在可容纳的文件、目录以及对象数量、可扩展性及可靠性方面受到限制,基于名字的网络代替现有的IP网络能更好地支持网络数据移动性。采用基于NDN的网络存储平台中块数据存储的动态可扩展功能,减小大数据的迁移范围,提高大数据的可恢复性。采用文件、块数据及内容的集成管理技术,使网络存储平台具备弹性功能,减少大数据重建的单点故障。采用基于命名机制的网络存储系统的数据冗余存储配置策略,实现突发情况下的数据快速恢复。

3.3 基于内存计算的在线数据处理

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计算通过流计算和内存计算技术相结合,用以满足具有时效性的数据计算需求。流计算面向实时处理需求,用于在线统计分析、过滤、预警等应用,如电表数据实时处理、预警。内存计算面向交互性分析需求,用于在线数据查询和分析,便于人机交互,如全省用电数据在线统计。

在数据计算方面,主要采用内存计算以及流计算技术:传统数据库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时,无法实现良好的水平扩展性且现有技术难以有效解决因磁盘I/O引起的性能瓶颈问题,采用内存计算技术,CPU可直接读取内存中储存的数据,消除磁盘I/O性能瓶颈,结合并行计算技术,可实现高实时高响应计算,提高系统并发访问能力。

公司每天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都会产生海量的视频、音频、日志等流式数据,流式数据具有实时性、易失性、突发性、无序性、无限性等特征,采用流计算技术可解决从流式数据中快速的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问题。流计算技术指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应用系统产生的流动数据到达后不进行存储[2],直接导入内存进行实时计算,从流动的、无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输出。流计算具备分布式、低时延、高性能、可扩展、高容错、高可靠、消息严格有序、定制开发等特点,适用于对动态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并及时反馈结果的应用场景。

3.4 数据交互式统计与数据挖掘

梳理现有典型系统中电力大数据的数据特点,完善分析建模、模型运行、模型发布等能力,增加对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的支持,满足实时、离线应用的分析挖掘需求,为公司数据资源价值深度挖掘应用的构建提供基础平台支撑。

电力数据类型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冗余属性,对数据挖掘算法的效率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采用高效大数据特征选择算法能够删除冗余的属性,获取有效数据特征,以高效地完成数据挖掘的数据预处理过程。一般来说,属性选择算法由4 个基本步骤组成:产生用于评估的属性子集;使用定义好的评估准则对子集进行评估,并与当前最优子集进行比较;停止准则的迭代评估;使用实际的数据集对评估所得的属性集进行有效性验证。

结合电力大数据的特征,采用运行于内存计算框架之上的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根据业内主流的内存计算框架,结合电力高性能分析场景需求,选取适合于电力行业应用的内存计算框架;基于内存计算框架实时交互查询实现框架,提供海量数据的快速查询、多维度统计汇总等能力,支撑复杂数据分析挖掘;基于内存计算框架的数据挖掘实现框架,包括运行于内存计算框架之上的数据预处理方法、数据挖掘算法以及相应的挖掘过程建模工具、模型解析运行引擎,提供高效快速的分析挖掘模式。

3.5 数据安全治理

面对日渐突显的大数据安全风险和日新月异的网络入侵及攻击手段,大数据安全技术通过采用改进数据销毁、透明加解密、分布式访问控制、数据审计等手段,突破隐私保护和推理控制、数据真伪识别和取证、数据持有完整性验证等技术瓶颈,完成大数据采集到应用的全过程监控[6]。

1)权限管理:原始数据及分析结果在使用时必须有用户权限控制,采用国家电网统一权限平台对用户进行统一的认证、授权管理。

2)隐私保护:采用隐私保护的数据挖掘(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PPDM)技术,使用K- 匿名隐私保护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匿名处理,避免原始数据来源被识别。

3)存储安全:在存储层面采用同态加密方法,并采用Hadoop的文件读、写、执行的访问控制列表(Access Control List,ACL)控制结合自定义的用户组策略实现文件权限控制。

4)接入安全:在传统的安全接入方案基础上,对于数据采集终端、数据源系统、业务应用系统接入时需通过网络安全、主机安全、访问认证等技术手段保证接入方合法访问。

4 大数据中心应用实例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依托大数据引擎的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测能力,基于用户用电信息、电网负荷信息实时采集同步,结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水平、工业与居民电气化程度、电价政策、气候/ 气温变化等外部因素,实现用电负荷大数据分析模型的构建,通过对各周期用电负荷曲线、负荷时间和空间分布等的预测,为电网规划、电能调配等提供决策支持。电力负荷预测系统界面如图6 所示。

依托大数据引擎的数据分析预测能力和历史数据,可以实现未来1 h以内、1 日内、1 周、1 月内、1 年乃至3~5 年的负荷预测,从而为电网预防控制、紧急状态处理、机组启停、水火电协调、设备检修/ 大修等提供依据。

大数据平台能够以日、周、月、年为粒度收集用电负荷的内外部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样本分类,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可用等优势。以月平均负荷为例,月度负荷预测如图7 所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基于用户用电负荷、用户档案、电网设备台账等业务数据,利用分布式计算、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结合气象信息、GDP、各产业值等外部因素,构建用户月平均负荷聚类模型及日负荷聚类模型,以及区域最大负荷、最小负荷及平均负荷长短期预测模型,实现了下一阶段的用电负荷情况预测。通过预测未来电力需求量、未来用电量、用电负荷曲线、负荷时间和空间分布等,使电网公司提前了解到用户未来的用电需求量,为保障正常供电提前做好准备,有利于电网削峰填谷、平稳运行。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为公司电网规划、设备检修、电能调配等提供决策支持,切实促进了从 “以电力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提升了供电服务满意度以及企业的社会形象。

5 结语

本文设计的基于电力大数据环境的大数据中心架构,实现数据收集、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管理,采用集中方式将数据从获取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封装,通过多种数据接入方式的实现,提高了数据的获取能力,有效拓宽数据利用范围。通过内存计算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为实时分析提供了技术基础,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和数据利用的高效性。通过分布式存储,实现了重要数据的异地备份,使系统的可靠性显著提高。

基于数据实时获取和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收集的自动化和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有效降低了企业数据与外部环境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成本。同时,随着大数据分析模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企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准确定位瓶颈,预先发现问题,有助于节约建设和运维成本。

数据是公司的重要资产,实现电力大数据的合理应用,对数据中的价值进行有效挖掘,是提升公司业务和管理水平,推动公司实现“一强三优”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电力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是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应对电力大数据有较为科学而清晰的认识,坚定信念、持续投入,切记“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王德文.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1):67-71.WANG De-wen.Basic framework and key technolog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data center in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 based on cloud computation[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12,36(11):67-71.

[2]孙大为,张广艳,郑纬民.大数据流式计算:关键技术及系统实例[J].软件学报,2014,25(4):839-862.SUN Da-wei,ZHANG Guang-yan,ZHENG Wei-min.Big data stream computing:technologies and instances[J].Journal of Software,2014,25(4):839-862.

[3]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分析报告[R].2014.

[4]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应用建设总体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R].2014.

[5]雷凯,袁杰.命名数据网络内容分发机制研究与探讨[J].电信科学,2014(9):27-30.LEI Kai,YUAN Jie.Content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of named data networking[J].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2014(9):27-30.

股市大环境有缺陷制约上市 篇9

我比较赞同独立董事李斌的发言。上市会给企业带来利好,但更对企业自身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大环境下的企业在发展进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缺陷。企业进行前期评估并调整,对企业来说即使不上市也是对其正常发展的保证和促进。而副董事长吴彤提到的上市后面临的风险,也是可以随着企业前期评估后的整改和上市后在不断完善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下做到管控和避免的。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风险,只有经历了一个个风险的考验,企业才会不断走向成熟。

开发课程资源 创设大语文环境 篇10

因此, 笔者认为, 要创设大语文环境, 在努力推进硬件建设, 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的同时, 必须立足现有条件, 开发课程资源, 拓宽语文课堂, 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 实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这是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创设大语文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美文。如何让学生去领会课文更深层的内涵呢?我选出几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指导学生编写、导演课本剧, 如《蚊子和狮子》、《工之侨献琴》、《买椟还珠》等课文。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只要有人一激活, 就会迸发出火花。在编导的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设置了合理的情境, 增添了语言、动作, 大大丰富了原文内容, 再加上他们强烈的表演欲, 尽管其演技稚嫩, 但是成功地实现了从学习到创新的飞跃, 体现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多样性。

二、感受民间文化

壮族是一个有丰富民间文化的民族, 一山一水都萦绕着美丽的山歌, 一草一木都滋养着动人的传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的资源。我们不妨让学生组成采风队, 深入山野村屯, 去聆听民间歌手的吟唱, 记录歌词, 然后整理成篇。这样, 既让学生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 又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语文能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在家听长辈讲一个传说故事, 再把故事整理成文, 然后向全班同学讲述。如果没有传说故事的, 就要求结合家乡的山水特色、风土人情, 自己编一个故事。如果学生没想到什么故事、乡土名人轶事, 那幽默笑话也可以, 所以学生兴致勃勃。众所周知, 山野乡村本来就是滋养民间文学的沃土,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说话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三、收集民俗文化

民间婚丧嫁娶的习俗文化源远流长, 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的语文资源。在笔者的有意引导下, 学生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有一个学生参加了亲戚家的婚礼后, 问我:“新娘的嫁妆棉被上有‘赠舅姑’的红纸条。为什么要送给新郎的舅舅、姑姑?”我就向他解释“舅姑”指的是家公、家婆。后来在课外学习唐朝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时, 该生就向全班同学解释“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一句的含义。寒假期间, 我让学生留意邻居的春联, 并抄下自己认为精彩的几副。学生因此加深了对对偶修辞法和对各种字体的认识。清明节, 我让学生拜山扫墓时认读墓碑碑文……由于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随时可接触到的东西, 学生感到新鲜、好奇, 继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

四、植根于生产生活中

语文的工具性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语文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在生产生活中加以积累运用。饮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逢年过节, 我让学生去了解民间饮食的典故、传说、制法。有的学生一个寒假就写出了米花糖、年糕、猪血肠等几种小吃制作方法的说明文;有的学生还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广西正月包斗粽而江南端午节包三角粽的原因;有的学生则整理了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菜谱。暑假时, 我让学生及时写《壮族原生中草药凉茶妙方集锦》、《龙眼的采摘、加工》等说明文, 进行“农药的二次污染”的调查……这些语文活动由于贴近生活、深入生活,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因此学生乐于参加, 踊跃完成, 家长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如果说课内外阅读是积累的话, 那么因地制宜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既积累又运用, 在积累中运用, 在运用中积累。当然, 假如既能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 又能大力开发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能凸显语文教学优势, 有利于创设一个优良的大语文环境。

探秘幼儿园区角之“大环境” 篇11

关键词 幼儿园区角 物质环境 “大环境”

“大环境”是一个满足幼儿游戏愿望的物质环境,伯宁认为物质环境的刺激对儿童的探索性行为的产生具有影响。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建立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从幼儿的年龄水平和实际发展出发,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区角活动环境。

一、“大环境”之空间的规划

如果一个区角游戏环境能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孩子探索欲、纾解情绪压力、发挥想象力及自主独立使用空间的需求,那么这个环境就是个能促进幼儿整合性发展的游戏环境。我们通过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发现空间可以吸引儿童参加游戏也可以中断儿童的游戏;可以引发单独游戏,也可以同伴游戏;可以使儿童随意走动、四处闲逛,也可以使他们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因此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什么方向发展,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来达到目的,在布置环境规划空间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给予足够的区角活动空间。区角活动空间要多大才够,要先考虑使用的人数多寡,人数愈多所需要的空间愈大。如医院游戏中,我们创设了挂号处、诊疗室、药房、护士站等场景,这样一个游戏环境需要的是相对宽大的空间,那么在考虑环境规划的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班级环境的特点,合理利用了教室门口的一个走廊,这个走廊是我们教室的专属走廊,平时走动的人不多,也相对独立,正适合我们创设人数比较庞大的医院游戏环境。

(二)给予充足的光线。什么样的区角必须要有充足的光线,我想应该属于阅读区了,阅读需要光线,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可以认真专注的看书,特别是一些大班认字的孩子,他们还喜欢看字,通过看字孩子们可以准确的知道童话书所表达的意思,光线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光线充足的环境不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三)给予互通互融的区角环境空间。孩子的区角活动在很多时候是需要相互融合、相互合作的,我们在规划环境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部分区角间的相互融合性,如智慧屋和手工坊,智慧屋是主要是以开发大脑为主,手工坊以制作手工锻炼手部肌肉为主,这两个区角可以创设在相邻的位置。如在《给妈妈制作项链》的区角活动中,我们要求孩子们的项链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数学性同时还要有审美性,于是我们需要在智慧屋中建立一个设计部,在手工坊中创设一个加工部,只有这两个部门的有机融合才能够最终完成精美的项链成品。如果这两个部门创设的环境比较远那么区角间的互通互融将被阻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将不能被有效的发挥。

二、“大环境”之数量确定

区角数量的多少主要依据活动空间和幼儿人数而定。我园各班的活动空间大小都相对比较小,因此我们充分挖掘了走廊和“小房间”资源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划分,保证了区角的数量。最大的利用和有效的开发使我们每班的区角最多能达到10个最少也能达到5个。

区角数量的多少需兼顾到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相对缺乏,我们在设置区角的时候以3-5个区角为宜。中班幼儿生活经验和生活经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在设置区角的时候以5-8个为宜大班的幼儿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我们在设置区角活动环境的时候满足大班幼儿多方面社会性的需求,设置区角数量以8-10个为宜。

三、“大环境”之隔断设计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若空间没有适当的分隔,则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不安、无所适从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势必会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隔断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园在创设隔断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用性、美观性、趣味性、主题性。

实用性:我们的隔断是可以收放自如的,这样的隔断满足了一些空间相对比较小的班级。如:香橙班,这个班级既没有小房间也没有合适的走廊可以利用,孩子只能在空间比较小的班级中开展区角活动,如果是固定的隔断势必会造成孩子空间的再度拥挤,这样的空间会给孩子带来压抑感,伸拉式隔断的诞生极大的帮助了这样的班级解决了区角划分的问题,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拥有的是相对宽敞的空间,在区角游戏中孩子使用伸拉式隔断可以拥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美观性:隔断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将区角分割开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隔断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性,根据我园教室可利用环境比较稀少的状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隔断进行提示性语言的装饰突显区角环境特色如:智慧屋以突显我园的课题之数学环境为主,我们在装饰隔断的同时将孩子们的数学操作提示性语言或者一些孩子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照片巧妙的布置在隔断上面,营造一个充满智慧的数学区角环境。

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即与儿童的生活、学习相关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啊,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在为孩子创设合适其发展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以博大的爱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心理环境。走在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共同为缔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区角活动环境而努力吧!

社会大环境 篇12

关键词:河南,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而旅游产业则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是提升和展示河南省“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筑中国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旅游业发展强劲, 而河南旅游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1998年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以后, 我省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已初步确立、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及在旅游立法、执法等方面得到加强。但若与其他省旅游业相比, 还有差距。因此为带动河南经济发展, 加强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科学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实现我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十几年来, 中国旅游产业增长迅猛, 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在人们收入日益增加的今天, 旅游产业在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拉动内需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且河南地处中原腹地,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前途。虽说二十年来河南旅游业取得成绩可喜, 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存差距:比如起步晚、基础差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问题, 这严重地制约着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 发展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 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景, 在国家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及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下, 推动着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的“饮食住宿、交通运输、旅游制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正在崛起, 而一批综合型的企业在竞争中也不断壮大,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二十年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绩。1999年实现了两个突破:接待海外游客首次突破30万人, 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300亿人民币。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较,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004年, 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5万人 (次) , 旅游创汇1.6亿美元, 接待国内游客8 012万人 (次) , 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关联产业的蓬勃发展, 使整个旅游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500多家, 旅游涉外、星级饭店300多家, 旅游车船公司50余家,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5万余人, 总就业人数近百万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2012年, 河南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要文件。回顾了“十一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取得的辉煌成绩, 继而详细阐述“十二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所将面临机遇和挑战, 规划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

(二) 存在问题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号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缩影。丰富的旅游资源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河南旅游业在“旅游立省”理念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旅游接待型向企业为主体的开发经济型的转型过程。河南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旅游管理体制取得了新的进展, 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从目前河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 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旅游资源模式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小。

根据国际旅游市场需求, 特别是各国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改变, 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我们发展旅游品种。他们需要的是新型的旅游形态:如农家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而传统旅游的主题主要是观光主题, 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的力度不大,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难以适应各个层次、不同目的、不同等级的旅游者的需要, 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小。因而获得旅游者的青睐程度有所下降, 传统的观光旅游风光不再。这就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对旅游业进行大胆创新, 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2. 旅游从业人员部分素质偏低、服务滞后。

旅游从业人员包括经营者、导游和景区管理者。近几年来, 随着河南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河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得到了迅速的增加, 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发生变化, 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意识淡薄, 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旅游服务中, 部分旅行社服务管理不规范, 经营者急功近利、坑骗顾客;部分导游服务质量不高, 这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对开发旅游资源缺乏客观、合理的认识。

在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行为上缺乏较为客观合理的衡量体系———环境容量的评价[1], 是导致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发展旅游业固然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旅游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类和自然和平相处基础上,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然而, 近年来, 河南部分地区为追求片面经济利益,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从而破坏了旅游景区 (点) 的环境和文化遗产, 欠下了不可偿还的生态债务。例如, 豫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如苏全有指出:“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退化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 即所谓‘隐性的狼’, 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带, 一旦形成退化, 不仅很难恢复, 而且还会形成加速度的发展态势。”[2]

二、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旅游业经过几十年迅猛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目前, 在国内外“大旅游大产业大环境大文化”对发展我省旅游业十分有利的条件下, 河南省应抓住“十二五”黄金期, 依托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带动系数大及综合效益好的优势, 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行业。为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上注意以下问题:

(一) 开拓旅游资源模式, 打造河南精品旅游, 增加市场竞争力

旅游产品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观念和结构的改变也发生改变, 以往的开发旅游资源模式过于单一, 则远远满足不了当今广大消费者需求。开拓新旅游资源模式、打造精品旅游势在必行, 它不仅仅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在现阶段, 要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转变开发旅游产业思路, 提高旅游产业意识。首先, 就是要提高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融合, 把“产业链”做大做强。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农业观光、工业旅游以及农家乐, 就是与农、工业融合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更深层次开发、创新旅游资源, 同时要扩大与其他行业融合, 延伸旅游产业链。这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升级。如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其次, 打造河南旅游产业精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河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要想使其产生最大效益就必须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 着力打造河南旅游精品。比如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龙门石窟和洛阳白马寺, 以少林武术文化为特色的少林寺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温县陈家沟。我们必须加大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 提升旅游景点的品位, 着力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河南旅游精品, 从而推动河南省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 培养优秀旅游人才, 加强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 提高整体素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出去旅游的次数每年都成俱增趋势, 而且对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相反, 旅游管理及导游人员则存在明显不足, 并且部分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欠佳。而从业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好坏, 直接影响游客身心健康和产品整体质量, 进而影响到河南经济的发展。为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旅游环境, 使河南旅游业管理和服务走上新台阶, 为此一定要制订培训计划如下: (1) 加强英语口语培训, 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2) 加强对国内外方言的了解及历史文化知识素养的培训, 扩充知识范围和提高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 开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 是河南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

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关系非常密切, 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体。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业的生存之根本, 对于河南这个旅游资源大省来讲, 如何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省“十二五”的宏伟规划, 河南旅游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将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河南旅游要想持续地发展, 一定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 来考虑自然所承载的能力。因而, 我们一定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坚持开发、管理和保护同时进行, 科学的规划, 并严格按规划办实事;摒弃狭隘利益观, 坚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引导并教育旅游从业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这才是河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总之, 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朝阳产业”, 是实现人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的新兴产业, 是当前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河南旅游业凭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优势取得了辉煌成绩, 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开发和保护环境问题, 令我们深思。那么, 河南省就应遵循市场客观规律和科学处理人类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 必须要强化政府主导、更新思想观念、开发新的资源模式、理顺管理机制等方面都非常关键。而河南旅游业是一个值得我们人类不断探索新型产业, 愿我们在“大旅游大产业大环境大文化”的背景下, 携起手来切实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走进意象艺术》下一篇:公司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