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环境

2024-05-26

社会历史环境(精选8篇)

社会历史环境 篇1

摘要:什么学科的课堂, 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科味道, 历史与社会学科尤其如此。作者认为一节有历史味道的历史与社会课应该包含: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历史味”,历史情境,启发思维,人文素养教育

从新课程改革起步开始, 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全面全力推进, 新的理念模式层出不穷目不暇接, 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实践活动如火如荼。 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 部分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 更倾向于“一支粉笔满堂灌, 读后练上几套卷”的做法。什么学科的课堂, 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科味道, 历史与社会学科尤其如此。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指出:“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 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 ”“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 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 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 通过这种学习, 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1]由此, 笔者认为一节有历史味道的历史与社会课应该包含:生动的历史情境、启发思维的问题和人文素养教育。

有人认为, 把历史课上得很形象, 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就是历史的味道。 也有老师认为历史味道必须有丰富的史料, 挖掘历史的内涵, 探究历史的实质。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 历史与社会课堂要让学生掌握真切的历史知识, 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知识体系, 体会历史知识的厚重与博大精深。 历史知识浩瀚无垠, 薄薄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无法穷其所有, 只能撷取精华中的精华, 而“真真切切”是最起码的要求。 教师应始终给予学生真切的历史知识,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历史与社会课就是能够把过去的现实客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认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1]。 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格, 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 为后人提供了北宋都市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物及生活习俗方面的形象资料。 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这一课时, 要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图的内容, 结合前面学过的宋元社会生活和文化, 体会和品味宋朝都市生活的情趣。 另外, 在学习官渡之战一节中, 曹操以少胜多, 统一了北方, 总结取得胜利的原因: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的美德。 有一学生询问, 他说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书中的曹操是个妒贤嫉能、多疑奸诈的人。 在课堂上, 我们分组讨论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什么不同? 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 小说以史实为基础, 但加入许多虚构成分。 而真实的历史中, 曹操是一个有才能、有德行的政治家。 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史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达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提问既是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更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启发形式。 设问启发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设问要尽可能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例如, 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 可以这样设问:中国共产党成立具备了哪些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如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有时也可以用反问形式设问,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例如教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鸦片战争的烽烟》时, 可以问学生: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从而启发学生思考, 归纳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 把中国变为原料的供给地和商品的市场。 设问启发时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难易适度;要面向全体学生, 启发每位学生思考。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评价, 或鼓励, 或予以补充。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 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应该讲解透彻。 如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 若单独设问, 则学生兴趣很难提高, 可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人口、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的对比表。 就战争开始后, 假设一方是红军的指挥者李德, 另一方是蒋介石, 进行模拟指挥 (主要是策略) 并谈感想。 这样不但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 于是有学生提出败因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 也有学生认为主要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 还有人认为主要是国民党的持久战消耗了我们的人力、物力等。 由此形成新问题, 于是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更深入理解。 这种讲解使学生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整体概念, 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 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 又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 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 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好的设问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是一门承载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 对学生有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发掘教材, 积极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 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 首先是爱国主义的弘扬、民族自豪感的激发。 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上)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的时候,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放映了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南京! 南京! 》, 意在导引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 以及抗日战争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束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 以激发学生确立为民族、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历史与社会》课的教育意义于无声之中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 读史使人明智, 本来历史学科就蕴含着独特、 丰富的教育功能, 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打造具有历史味的课堂, 发挥以史为鉴的育人功能”[3]。 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包含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 蕴藏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 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从中学会做人, 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 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多元文化、信息网络、机遇挑战等, 要求人的素质中具有更多现代因子。 因此,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具有 “现代视角”, 具有“前瞻性”。 只有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而认识现实, 学生才会真切感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而热爱历史与社会, 积极主动地学习、学好历史与社会这门课。

学生要中考, 但不能成为考试的机器。 历史与社会课堂要激发学生成长的动力, 成为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 所以,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运用有效手段和方式, 展现历史与社会课堂生命的活力。 活的历史, 才是有味道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张迎迎.心灵兴的对话, 让历史课上出历史的味道.

[3]张振兴.让历史课堂更具有历史味.

社会历史环境 篇2

小编精心推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上册二】

一、学情分析

1、本人任教的班级是八年级三个班,他们在上个学期的社会课内容相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初二的下学期的历史内容相对较为陌生,所以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需要在近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习惯进行引导,以便他们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学科知识以及学科特点,都需要我们教师花大力气去引导和点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放松不得。

2、从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看,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尤其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听课与做笔记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偷懒现象。

(2)学生对社会学科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其中有部分优生对社会学科也不感兴趣,这对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很不利的,所以这学期,要想提高这三个班级的历史与社会成绩和学习能力,困难很大。

(3)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历史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经常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也称原初现代化。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

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作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册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的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殖民体系瓦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改进措施:

1、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2、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4、其他措施

(1)做好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3)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和解题,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4)帮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提高合格率。

(5)做好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优生率。

社会历史环境 篇3

关键词:社会热点;历史与社会;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08-01

0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总要结合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来设计和选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只有将教学方法与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初中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有其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也应适时地加入现实社会生活的元素,使课程教学体现时代色彩,增加趣味性,这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一、将社会热点融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兴趣

歷史与社会内容的学习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记忆工作,而对于历史知识,如年份、事件以及相应人物的记忆等都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感。而且社会历史方面的内容教学也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也使得原本很有人文色彩和教育色彩的历史内容变得枯燥乏味起来,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文明中心——城市”的第一节课“美国政治的中心——华盛顿”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解书本的内容,就会让学生觉得这种充满政治色彩的内容很枯燥。而如果讲解这节课时结合时政热点,关注媒体上有关白宫和美国总统的相关消息,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进行分析讲解,就能使学生很好的明白华盛顿这个城市的文化与特点。

(二)增强学生对社会与历史的了解

将社会热点融入到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与历史的关系,会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思考。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与城市”时,就可以结合现阶段学校所在城市的城市与乡村情况,可以让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乡村的概貌和发展状况,说一说自己见证的城市的道路,建筑等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对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有所理解,而且对于现实的社会与历史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思考历史,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能力。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学校外发生的事情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在教学中穿插社会热点信息,能够很好地运用学生求知和好奇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节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时,引入世界各国环境污染的相关新闻,启发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思考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环境的有效措施。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问题,热心环保的意识。

(四)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社会历史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灿烂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不同国家的建立发展所走过的不同历程。学习国家由建立到发展的历史会让学生的内心生出对国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讲授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的内容时,加入国家为庆祝抗战胜利而举行的各种活动的热点信息,及时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现实社会的信息向学生讲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让新闻中的老兵来讲述他们对国家的深深爱意和敬意。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也使得他们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促使他们从自身的实际行动出发,通过努力学习,通过向先辈们致敬等多种方式来爱国,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目标,紧密联系

课堂教学结合社会热点时,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联系社会热点新闻时,要考虑新闻事件与本节课内容的连接是否准确,联系是否紧密以及过渡是否自然等。实际教学时,要科学的规划热点讲解时间和教材内容的教授时间,不能将课堂时间过多地用在讲解社会热点新闻上,更不能过多地浏览跟授课无关的社会新闻,要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热点新闻要进行科学的归纳与分析,找出该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真正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而不能牵强附会。

(二)科学引导,尊重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是不容修改和歪曲的。在遇到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热点新闻事件时,教师在引用教学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尊重历史。如在讲解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的事实时,可通过老兵的讲述和当年的照片、报纸等向学生讲解这段历史。也可结合日本国内篡改教科书,妄图抹杀历史真相的相关新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重视历史真实。

结语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包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开阔学生眼界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既要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现实的具体信息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使学生掌握历史与社会内容的学习方法,也能促进学生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增强自身的社会与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自傲.让时政热点真正走进《历史与社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94.

[2]王永海.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0):195.

社会历史环境 篇4

1 时代发展对历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大力提倡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特别强调历史地、辨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鼓励探究式学习, 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在掌握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 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 现在的历史课程改革呈现一派喜人的景象,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 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需要我们特别加以重视。比如, 有的教师认为, 传统的历史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端, 但是它能够让学生系统而全面的掌握历史知识, 新课程的历史知识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新课程如果成功, 无疑对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有利, 但做不好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损失。总之, 历史教育问题不可能因新课程的推出就迎刃而解, 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从社会科课程的角度探索历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就是一个解决办法。其一, 能够拓展历史课程的研究视野;其二, 能够多角度地探究历史教育的特有功能;其三, 能够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感与现实感。

2 从课程定位看社会科课程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现代社会科课程在让学生广泛的学习和掌握社会知识的同时, 掌握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 这样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过去、正视现在、计划未来。因为“社会科”不仅是对人类过去的经历或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也是人们通向未来世界的一种工具。同时, 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领域, 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 让学生从生活出发, 全面地多视角的了解本国社会与人类社会。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彻底的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技能:运用获得知识与技能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促进社会连贯性发展变化的因素;了解过去和现在的人们是如何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求学生学会评估事件、思想与价值观是如何影响社会的;要求学生参与研究, 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并做出理智的决策;要求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去收集、组织、解释与介绍信息的能力。”同时, “在工作中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 技能和职责, 学会终身学习。”

3 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

社会科课程的最高任务和宗旨是公民教育。在发达国家, 历史知识是每个文化人必备的, 现代公民教育的最主要组成元素。“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 他的终生眼目。”洛克认为历史是“持重与公民知识的主宰。”卢梭则把历史作为“爱弥儿”的第四期, 即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期 (15岁以下) 最重要的学科。传统的历史教育强调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关注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培育。综合社会科课程中的历史教育在强调这些的同时, 更加看重公民性的培养, 强调公民教育。历史课程特具公民性, 它自然的把公民教育的自律与他律意识、公平与公正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体验与参与意识、发展与责任意识, 以及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协调演进意识等渗透其中, 因此, 不仅拓展了学习内容, 也赢得了人文学科核心课程的位置。而且, 公民教育中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的形成与确立, 都必须借助历史认识以及从历史学习中形成的各种意识与技能来完成。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人的文化特性也日益凸显。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接受文化的熏陶, 必须是个文明人、文化人。历史传承并解释着人类文化。历史学习能帮助人们了解并认同人类文化, 成为拥有知识素质:基本的知识、基本的认识和基本技能;文明素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敏捷和理智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社会理解力;人格素质:基本的行为准则、健康的心理成长、健全的个性发展等的现代公民。

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历史教育, 没有理由不重视历史教学改革, 也没有理由不重视历史教育的师资力量, 更没有理由不重视历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因为, 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姬秉新.历史教育学概论[M].北京:学科教育出版社, 1997.

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篇5

篇一: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1公里外,路南50米,东距孙葛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冢高60米,周长80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1695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周围植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和祖国其他名山相比,我们临沂的马陵山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个丘陵,它级别虽不高,也不容你小觑。它虽无泰山的巍峨,但也不缺乏山应该有的厚重: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却不乏神秘的朦胧,更让你好奇的就是马陵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

篇二: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住在章丘市相公庄镇桑园村,桑园得名于原来本村的两个桑树园。相传,一处在今天村头十字路口以西,另一处位于今桑园桥以东,在本村还未被命名为桑园村以前,附近居民在提到这个村子时,总是因村内有两个桑树园而称为桑园,所以,现在就延用这一称呼,称桑园村。

桑园村现在人丁兴旺,但相传,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应为河北省枣强

县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山东境内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平衡地区经济,恢复山东昔日的雄厚,下令移民。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移民过来,并世代居住再这里,努力生产,繁衍后代。翟武,刘海是本村的两大祖先,故翟姓和刘姓是本村最大的两个姓氏。其中,刘海的后代刘胜+(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有六个儿子,后演变为桑园村刘氏家族的六大份子。大份子叫一和尚,二份子叫二道士,三份子叫三僧子,四份子叫四梅子,五份子叫五巴掌,六份子叫六槌子。六大份子的后代演变成现在的沛振家声,恩荣玉庆八大辈分,一直相沿至今。

桑园村原来有一座山,叫荆山。据本村老人回忆,荆山实际为一个土堆。传说,荆山上有 一个

金牛,因此,这座山被本村居民视为吉祥物。解放后,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就以荆山命名。可见,荆山在本村居民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荆山的传说让它在村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实际上桑园村的村民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对槐爷的崇拜。槐爷是对村内一棵老槐树的尊称。这棵树年代久远,但具体年代没人知道,有人说可能是唐朝,称唐槐,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也有种说法是清朝,但也是不可靠的。它直径约两米,高二十五米。相传,因为住在槐爷旁边的一家人惹怒了槐爷,槐爷就让这家的主人得了一种怪病,以此作为一种惩罚。村民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对这颗槐树充满敬畏。每月二月十九,要准备贡品,来到槐爷面前祭拜,还要把大红绸子系挂到树上,俗称挂袍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全家祈福。槐爷不仅是桑园的神,还在附近其他村落具有相当威望。

另外在村子里原来有一个楼阁,名叫文昌阁。在文昌阁里有一个文昌爷。据说文昌爷可以保佑村子的幸福安康,确保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村子里的人对文昌爷和文昌阁十分敬重,但可惜,文革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文昌阁被拆除了。渐而,这种文化上的崇拜也就慢慢淡去了。时至今日,村内除了少数老人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关于文昌阁及文昌爷的传说了。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 篇6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当出现问题时、为了解决问题,有一个常见方法——Trial and error(尝试错误法),即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再尝试、再错误……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如何避免亡国灭种?

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被发配伊犁,请老朋友魏源撰写《海国图志》,让中国人知道和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水师覆灭。1911年,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英美等国宁愿借钱给袁世凯,也不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开始新的尝试——社会主义。

历史证明,这一次的选择中国成功了,结束了为避免灭国亡种的Trial and error循环。

耻辱的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有必要了解、学习历史,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以明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从1516年的《乌托邦》至今,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苏联的十月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五百年的历史不禁让人感叹——我们其实一直也都在Trial and error,始终迈着坚实的步伐,朝着实现《共产党宣言》上所描绘的世界,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这正是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五百年》所要传递的信息。

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要浓缩于50集、每集15分钟的电视系列片中,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据崔耀中介绍,100多名理论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和博士集合起来,撰写理论脚本。为了撰写每集系列片的理论脚本,他们需查阅30多万字的资料,凝练出最能真实反映史实和观点的3000字。随后文学家和媒体人再精雕细刻理论脚本,把晦涩的理论生动化、文学化——以悬念带人物、人物带故事、故事带道理,形成文学脚本。最后,电视媒体人对脚本电视化,形成电视脚本。理论脚本、文学脚本、电视脚本,系列片经历了三度创作。系列片以5集为一个单位,制作5集播放5集,这种类似于美剧的边创作边播放形式让电视系列片更引人入胜。据统计,刚播出十几集电视系列片《正道滄桑——社会主义五百年》的网络点击量已达4000万,并保持每天100~200万次的增长量。

系列片挖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这些人物有一个共性: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心。正是这种自信,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中,即便面对贫困、监狱,乃至死亡,他们也毫不怯懦。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英国人欧文,家境贫困,年仅9岁就离家打工,成为欧洲有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经营企业时,欧文发现工人的劳动所得并不是他们生产的全部劳动产品,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剩余产品被股东和工厂主剥削。之后,作为企业家的欧文决定进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实验,减少工作时间、不用童工……他的实验品新拉纳克厂被誉为“幸福之乡”,却遭到资产阶级的排斥。1824年,欧文卖掉在英国的产业来到美国,花15万美元购买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共产主义公社。欧文规定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但是,新和谐公社时时处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参加的人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想法。最后,社员间产生了矛盾,公社陷入混乱不得不停产关门。公社宣告破产后,欧文大失所望,回英国另寻出路。一直到80多岁,欧文仍坚持到处传播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最终,他累死在讲台上。

康帕内拉,被关在监狱长达30多年,看不见太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监狱里,他坚信资本主义必然被一种更好的社会形态所替代,撰写了巨作《太阳城》。

社会历史环境 篇7

1 环境监测部门应发挥准确定位的职能

针对目前环境监测所面临的局势, 我们要及时把握机遇, 调整好整体工作思路。首要目标就是找准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定位。这要求我们切实抓牢基础建设, 提升监测能力及社会地位, 不断创新谋求发展, 解决新局面下遇到的新问题。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技术执法的行为, 也是环境技术监督管理行为, 更是一种政府行为, 应当始终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则。目前环境监测领域较为狭窄, 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 监测系统缺少深入的思考, 监测还会遇到很多阻碍, 有时会被误认为“具有收费的营业性质, 讲求经济效益的单位”, 我们要把技术执法政府行为作为监测站的唯一定位。至于环境监督检查、判定企业有没有超标、排放浓度大小、总量核定等则依靠监测。还应当解放思想, 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跳出来, 更加不能只把创收作为监测站的唯一目的, 真正首要的应该是监测辖区环境质量, 监督企业排污行为。环境监测是一种政府公益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市场运作是一个手段并非目的, 要使得监测行为回归“政府技术执法行为”上面, 严格把握监测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把监测工作的重心放在为民服务的工程上, 由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发展, 让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2 历史转变时期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2.1 做好基础性建设工作

各级站在监测中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规范好各类监测报告制度, 加强对监测结果的综合评断。对有异议的监测数据要多次分析, 直到所有人员达成共识。将单独的数据分析变成系统的区域综合分析, 对于大范围内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连续的全方位分析。若仅有监测数据, 却没有分析、结论和建议, 只能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 缺失了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不需特别保密的监测信息, 就应该最大程度地向社会公开, 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发布。为了适应新局面的要求, 我们要引进创新机制, 切实推进环境监测硬件建设、变应急监测和标准化实验室建设。

2.2 建立监测的良好形象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监测质量的地位, 将监控企业排污当作一种技术性的执法行为, 至于时常听到的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探子的这种说法也过于片面化。监测数据正在从报告单上、从办公桌上逐步面向普通百姓, 面对决策者, 向社会透明公开。环境监测也在慢慢扩展服务领域, 监测信息的服务的手段也日趋多样且及时。往后, 则应在自身监测品牌形象上多加努力, 最大程度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水准与质量。建立自身监测品牌的关键在于打造一种环境监测精神, 向全社会公开监测站的性质和作用, 让老百姓能更多的了解并配合开展工作。

2.3 完善考核机制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关键在于对各类岗位进行科学划分, 借助科学有效的岗位评价体系, 量化每个岗位在工作运作过程中的比重, 分配相应职责。对数据监测人员实行两种绩效考核, 即总考核组对各个部门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分配员工酬薪。各部门再依照自身工作性质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 对各岗位和各工作环节实行定期考核。在绩效考核当中, 重点考核工作情况, 并将每月监测数据划入年度考核, 考核数据监测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对于比较高端的技术人才, 实行柔性政策, 依据不同人才的工作特点和长处, 实行协议酬薪、绩效酬薪等多元化鼓励形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用开放原则, 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及分配方法, 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向关键技术岗位发展。

2.4 注重人才培养

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较艰辛, 专业性高、技术性强, 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学习, 不能只是给出数据纸上谈兵, 而应该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准确反馈真实的环境情况, 查明污染源头, 为政府工作作出贡献。具体的要求包括准确统计、上报及时、深入分析, 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数据管理人员还应当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把平日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兴趣所在用心做好, 充满热情并持之以恒, 闲暇时多看书充实自身,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将枯燥的数据变成能反映实际问题的监测报告。人才培养是技术革新的关键, 人才优势决定了环境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当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 尤其是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在职培养。采取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培训, 多开展知识讲座, 鼓励他们多自我增值。同时还可以利用合适机会派出数据监测人员去相关单位交流学习。还要注重在岗位上训练人才, 在日常监测中锻炼人才, 在技术革新中培养人才, 让年轻员工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发展中展现自身的固有价值。

2.5 污染物的研究和仪器的研制

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 要向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的方向深入研究。有研究表明, 化学物品等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是当前环境污染加剧中的罪魁祸首, 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控制, 综合进行相关整治工作。环境监测的仪器的研发要向自动便携式监测仪器上靠拢。特别是现阶段空气和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急需强化对全自动便携式监测仪器的开发, 从而提升对大气水质污染状况的连续分析与自动监测。此外, 还应该建立完整的有关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系统, 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记录存档和分析评估, 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2.6 增强对突发污染事故处理并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既要做好突发污染事故前预警机制、事中的监测控制工作与事后完善, 与此同时, 还要强化重点污染地区调查与监测, 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环境监测技术要向多元现代化发展, 国际化发展。要全面发展多种监测技术, 来适应不同环境污染的监测需要, 还要深化对新兴的监测技术如生态监测等的研究, 并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 切实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准。还要把监测分析工作向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 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控制的自动化与准确性, 最大程度的发挥监测工作的效率。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为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主动提前、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监测站的改革要不断创新, 发展也要有更多新出路, 创建更多新局面。达到环境监测工作规范化、监测手段现代化、监测方法标准化、监测管理科学化、日常工作制度化的要求。不断摸索环境监测管理的新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 改善监测人员的工作环境及方法, 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更深更远, 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叶付勇.关于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几点反思[J].北方环境, 2011 (06) .

[2]马晓晓, 方土, 王中伟, 张春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 (S2) .

[3]夏冬前.环境应急监测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环境管理.2010 (04) .

[4]郑晓红.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10 (04) .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8

关键词: 网络环境;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网络技术的影响力也是随处可见的,可以说网络环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加高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一些经过筛选和整编的内容,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精华,但如果历史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这样难免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就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最后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怎样才能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制作成教学课件,到了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事先整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同时这种信息化的资料展示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网络技术的交互特征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一大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进行交互而实现目的的活动,而网络技术的这一交互性特征刚好与教学活动的本质相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向教师提出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使得教与学常常发生脱离。而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技术交互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置一个历史专区,就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可以让学生就“五四”精神进行探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把这些课题放在现实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参与,但放在网络环境下,很多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所以说,相较于传统的环境,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主动性,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

3、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历史时空限制。历史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研究的对象都是在过去的时空所发生的事情,生活在当今的学生要想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会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一定的矛盾,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能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把一些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用声音、图像等方式还原出来,让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曾经存在的历史事物重新出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讲到近代屈辱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影视作品。通过网媒体,可以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更有利于品味和把握历史的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在很多教师看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开始扮演起了隐形人的角色。例如,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个个教学课件,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和几个问题,剩下就不闻不问,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这种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教学方式,当然出现很多弊端。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如果教师过度放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或者流于形式,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即使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师,也要扮演好自己教学主导者的角色,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恰当利用网络材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资源量巨大,教师在选用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收集和显现功能,使得一堂课的容量可以大幅度提升,这样就让很多新型的“电灌”教学开始出现。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电灌”的方式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一定要学会恰当地利用网络材料。

3、注意避免喧宾夺主的网络课堂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和趣味,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会把课件做得美轮美奂。然而,有些时候,由于过分注重课件形式,把形式做得过于花哨,反而使得教学内容被湮没在了华丽的形式之下,这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网络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针对性的原则,不能本末倒置,避免网络课堂上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

上一篇:资本市场改革下一篇:事件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