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类新闻

2024-05-26

事件类新闻(精选9篇)

事件类新闻 篇1

1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概述

1.1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从新闻事件中衍生而来的一类流行语, 通常是用词语或短句高度概括新闻事件的内容, 表达了民众的态度。这些词语或短句或是引用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一句话, 或是由广大网民根据某一新闻事件创作而来。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1]与一般网络流行语相比,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更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问题。

1.2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1.2.1 句子类

大部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短句, 以具有完整句子格式的语言形式呈现。这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新闻事件”密不可分。网民通过直接截取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句子或新闻当事人的一句话来代指整个新闻事件。此外, 网民也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内容进行概括, 自我创作, 这类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完整句式的特点。

1.2.2 词语类

词语类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如不深入了解, 可能较难看出其背后的新闻事件。根据音节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单音节流行语与多音节流行语。但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相比,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音节的结构更复杂, 多为三音节或多音节的形式。

2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分析

2.1 新闻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因其自身具有的新闻性而引人注目, 进而被广泛流传。此类新闻事件大多是社会民生类事件, 贴近大众生活, 具有极强的接近性和及时性, 满足了人们了解社会新闻的需求, 因而赋予了由此衍生出来的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以新闻价值。此外, 新闻性能引导人们关注和探索新闻事实, 进而激发传播的欲望。

2.2 态度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通常利用短句或词语浓缩概括新闻事件, 通过讽刺、调侃等方式, 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引发受众的共鸣或争议, 由受众促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受众通过网络流行语这种表达方式, 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话语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态度, 释放生活中承受的压力, 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2]网络环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并各抒己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较小, 人们可以针对同一事件, 自由表达不同的看法。因而, 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众态度的直接表达。

2.3 快捷广泛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自身的特点和传播媒介, 决定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快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大多是由社会民生类新闻人物的一句话或举止行为发展而来, 具有简洁精炼、易记通俗、贴近生活、便于查找、在网络环境中使用频率高等特点。从传播媒介看, 互联网具有高度双向互动性、信息传播及时性的特点, 使传播者和接收者能快速做出反应, 加上社交媒介的多样化, 受众可以通过QQ、微信、博客等渠道传播网络流行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5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3]由此可见, 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 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使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使用网络, 推动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广泛传播。

2.4 多元化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 单一化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而,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播多样化可分为两方面的多元化, 第一, 传播主体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情况已经不能出现, 个体刻意通过新技术, 实现信息的发布和共享, 成为传播的主体。在传播形式上, 为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越来越多社交媒介被开发出来,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 多元化是受众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受众的兴趣、爱好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分裂, 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 这些受众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持有不同态度看法, 因而, 此类网络流行语在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2.5 开放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开放性, 体现在传播平台、创作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网络传播平台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 人人都能参与其中, 进行自我创作。由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大多表达的是人们对社会民生事件的看法, 内容不具私密性, 因而这类流行语是透明化的自我展现。人们既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者, 又是创作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 因而, 网络流行语往往带有较强的个性感情色彩。这种开放性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中得到强化, 人们凭借群体的智慧, 为此类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和多样的创作形式, 有数字、词语、短句等形式。

2.6 线上传播为主, 线下传播为辅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因而, 其传播主要发生在线上。但因此类网络流行语贴近生活, 易引发受众共鸣, 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人们的态度看法, 因而被人们引用到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在口头上使用此类网络流, 借以表达自身的看法。

2.7 传播理念自主化、平等化

随着微信、微博、QQ空间的兴起, “人人为主播”、“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越来越显著。网络传播模式使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自主化、平等化的特征,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释放自我、独立发表个人想法的空间和平台。人们可以就新闻事件, 自行创作出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束缚, 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因而体现了自主性和平等性。

3 新闻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

3.1 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 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因其接近性和社会性, 加速了与此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传播, 提升了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受众的态度, 容易引起共鸣, 并使受众成为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此外, 此类网络流行语不仅指向某一新闻事件, 还能反映其背后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心态, 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能引发民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引起媒体对类似现象的报道和分析。

3.2 便于舆情监督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由社会新闻事件衍生而来, 因而具有社会性, 表达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 是网络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自媒体时代, 个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利。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突发, 当发生房价、物价等相关新闻时, 人们往往会发出质疑、不满, 这些声音能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 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 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如果公众强烈质疑某件新闻事件的真相, 或不满于的处理方法, 这些情绪急剧扩散和聚集, 极有可能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事件当事人容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舆论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后, 能促使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 调查事件, 解决问题。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这个东西就是民间的情绪和意志, 流行语用一种变异的形式为情绪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这就从本源上决定了流行语生成和传播的社会性。[4]在网络平台上, 舆论监督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监督的对象包括社会各种角色, 从国家政府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各种体制和机制以及各种不良社会现象,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3 扩大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可以丰富社会语言学, 探究其深层意义;可以掌握社会心理及问题所在, 并及时化解危机;研究其传播过程和效果, 可以了解网络传播的价值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 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要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展开, 加强学科融合借鉴, 从而扩大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4 结语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 是时代的反映, 也是民众舆情的反映, 与人们的心理状况、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网络流行语必将进一步发展, 这是互联网时代发展必然现象。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兴起, 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 在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网络舆情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公众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并通过研究和引导提高其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 2002 (2) .

[2]毛贺祺张坤.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J].今传媒, 2013 (1) .

[3]不详.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2015-07-22[2015-12-01].

[4]李明洁.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J].编辑学刊, 2011 (4) .

事件类新闻 篇2

新闻稿发布百度搜“汇橙营销”,可找到网站,联系在线客服即可快速帮你发布。汇橙营销可操作国内各大门户网站、行业权威网站,新闻发布后永久有效。

新闻营销的特点

门户网站首页展示:汇橙营销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获得大型新闻网站首页展示的机会,这些新闻网站每日的访问量大的惊人,恐怕传统的电视广告,都不具备与这种互联网媒体相媲美的能力。

覆盖面广:通过汇橙营销将企业新闻定向传播到互联网各个角落,覆盖意向客户视野,反复引导客户消费,并提高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

转载率高: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可以获得互联网有效的转载,稿件中软性广告内容、版权、出处等获得了高效传播,同时也收获了高质量的网站外链,有效帮助自己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词排名的提升。

关键词排名靠前:通过汇橙营销发布的新闻,可以在标题、内容、发出后的链接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了客户的关键词能进入百度前三名。(此条为客户的特殊要求,一般客户不做此保证。)

新闻通稿模式:由于汇橙营销庞大的媒体资源,大客户可采用新闻通稿模式进行新闻营销,一次可将新闻同时发布至国内800余家新闻站点。新闻事件营销,新闻软文推广

事件类新闻 篇3

一、网络流行语使用的基本行为

创造并传播、接收不传播、接收且再次传播、搜索寻求含义是网络流行语使用的4种基本行为。

(一) 创造与传播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源于新闻事件, 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创造流行语的前提。根据霍尔的观点, 受众对媒介讯息有3种解读形态,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preferredreading) , 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 (neg o t iat edreading) , 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oppositionalreading) , 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受众对文本的解读极为重要, 这关系到传播者预设的效果是否能够顺利达成。但新闻文本一旦呈现出来, 受众可以超越传播者所建构的意见框架和语境, 从而在解读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

具备自主性的新时代网民,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并不会“中弹即倒”, 而是会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常识、个人的生活经验等来解读接收到的讯息。网民如何解读新闻事件, 就影响着他们如何理解新闻文本, 以及对该类流行语的创造。他们解读新闻事件文本的方式可以按照霍尔的观点划分为3类。

第一类, 同向解读, 网民解读新闻文本和建构意义的方向与新闻传播者的预设基本一致, 但是网民还渴望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楼脆脆”一词为例。2009年6月27日清晨, 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内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网民就根据这一新闻的本意, 赠予了其“楼脆脆”外号, 但他们还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了解出事的确切原因。

第二类, 妥协式解读, 网民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他们解读新闻文本和建构意义的方向与新闻传播者的预设有所偏离。新闻事件文本传递了某一个核心或重大的意义, 但是网民却对该文本中的其他细节更感兴趣或者有其他的想法, 因此忽略了传播者最初在文本中预设的核心意义。以“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为例。2010年11月初, 腾讯与360之间爆发冲突, 11月3日晚腾讯发表《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 信中开头说道“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腾讯在信中指责360搜索客户的QQ数据、制造“QQ侵犯用户隐私”的谣言, 同时要求用户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软件运行。广大网民凭借自己对该事情缘由的了解, 采用妥协式的方式来解读该讯息, 对于腾讯强行让他们在QQ与360软件之间做个取舍的行为很不满意, 又认为“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这一用语显得有些牵强和特别, 反而把注意力的中心放在了其牵强含义上, 故多次转载或用其造句。

第三类, 反向解读, 网民解读新闻文本的方向与传播者最初的预设完全相反, 站在传播者的对立面来建构意义, 彻底推翻传播者预设的意义。以“躲猫猫”一词为例。在2009年2月13日《云南信息报》的一则社会新闻《玉溪男子盗林木被拘半月后死亡》中, 晋宁县公安机关调查组对外宣称死者李荞明是在玩“躲猫猫”时意外撞到墙壁而导致死亡。由于相关部门不再透露更多的信息, 网民也不愿意相信死者在看守所中玩游戏能够致死, 甚至怀疑当地公安机关用“躲猫猫”这样的解释来掩盖真相和规避责任。随后“躲猫猫”一词迅速流行, 网民用此来表达不满、强烈要求真相透明化。

针对不同新闻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 而且妥协式解读和反向解读的例子在近几年的新闻事件类流行语占据了多数。这是由于新时代的网民更具独立思考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同时有些媒体没能遵守自律发布虚假新闻, 导致网民不再轻易全盘接收信息, 而是会结合生活经验和其他社会信息来解读新闻。网民解读信息之后, 才会据此创造出相应的流行语。

(二) 接收并不传播

根据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 有19.47%的被调查者在获知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之后, 不再进行进一步的传播。这一部分网民只是单纯接收或关注流行语, 并阅读相关信息, 却不再进一步转述它们。但是绝大部分的网民会在接触到这类流行语之后, 通过各种渠道再次传播出去, 让更多人的知晓或关注。

(三) 接收且再次传播

在阅读或是听说到了网络流行语之后, 大多数的网民出于不同的目的, 会通过新媒体平台或是日常交流再次将其传播出去, 让其获得更大的关注度。网民再次传播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一般采取转述本意和使用引申义的方式。

本意转述, 使用的是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最初的含义, 代表了流行语的来源事件。其目的是用简练时尚的方式来与他人共同分享这一信息, 或者是传递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某一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刚刚产生的时候, 先了解讯息的网民会通过传递流行语的方式来向他人分享这一讯息, 或者是用这个流行语来简略代表大家共同知晓的事件。

引申义使用, 则是使用了流行语的引申义。一些流行语在流行了一段时间后, 被多数人所熟知, 逐渐从某一个具体新闻事件的关键词演变为一个渗透着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 内涵也伴随着传播而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 于是网民也就会使用它们来代表一些相似事件共通的含义。而且有些流行语由于自身的语言特点使得它能够更为广泛地承载内容, 它的流行时间也会持续得更久, 更具生命力。

以“躲猫猫”一词为例。最初该事件发生的时候, 网民传递的“躲猫猫”一词仅代表了该事件, 是本意转述的用法。当“躲猫猫”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 大多数人都听说并了解了这一词语背后的真正内涵, 于是“躲猫猫”一词除了指代原事件之外, 也可以引申为事件的真相被刻意掩盖。

(四) 搜索寻求含义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在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事件的关系中, 因流行语了解社会事件的情况的整体占比为47.84%, 因社会事件知道流行语的情况的整体占比为49.43%, 仅高出前者1.59%。约有82.84%的被调查网民表示, 他们在不了解某一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时候, 会询问或搜索它的含义。究其原因, 有以下3点:首先, 由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简洁抢眼的特点, 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优先跳入网民眼中, 引起好奇和关注, 有不少网民是先看到或是听到这些流行语, 才开始想要去了解与之相关的新闻事件。

其次, 由于网民有着自主性的特点, 并且网民群体以年轻人为主, 喜欢追逐时尚, 也会把使用这类流行语看做是时髦的标志和身份的认同, 当听到一个别人都在用而自己却不太熟悉的流行语时, 便会产生好奇, 产生主动搜索或是向朋友打听含义的行为, 以便了解该词语的确切含义或是方便跟随使用。

再次, 由于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 为网民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搜索引擎作为专用的W eb服务器, 利用自动搜索软件 (如Ro bo t、Sp ider、H arves t、Pu rs u it等) 沿着W eb的超链接, 搜索整个W eb网上的主页, 并为这些主页的文字建立索引并送回集中管理的索引数据库。搜索引擎的发展使网民能够方便地“拉出”他们最想了解的信息,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推送”模式更具便利。例如最常用的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就能够按照网民的需求, 快速带来他们想知道的某一网络流行语的来龙去脉, 因此搜索流行语的含义自然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创造方法

(一)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

一般看来,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有3类。

第一类是事件的知情人或当事人。他们最早了解到某一新闻事件, 首先在网络上发布相关事件, 配上具体详细的说明, 并提取流行语, 有的还会附上照片、音频、视频等, 发布于论坛、贴吧、社交网络等平台, 将其传播出去, 从而获得更多的网民关注和转载。

第二类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他们凭借自己的社会经验、3种解读方式理解新闻文本之后提取关键词, 并加上自己的解释说明, 发布于网络, 让更多网友知晓、参与讨论。

第三类则是许多网民通过上述方式解读新闻文本之后, 不约而同一起传播一个新闻文本中的抢眼语句。

这三类创造者将新闻事件浓缩为流行语的这一行为, 适应了网络时代碎片化传播形态以及人们快餐式阅读习惯, 这类流行语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快速跳入网友眼中, 以较快速度为人所知、引起关注和分享。

除了亲历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知情者, 其他网民一般是在采用前面所述3种方式解读新闻文本的过程中, 发现其中独特之处、无法令人信服的观点或是抢眼的语句, 于是引起关注并率先在网上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 并提炼出相关的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二)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方法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提炼运用了修辞手段。修辞是能够使汉语表义更为丰富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促使语言产生新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实际上是利用修辞方法建构语言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词语语音、语义以及形式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段使得语言产生了新意, 丰富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呈现形式。

在网络环境下, 意见的表达便捷且自由, 网民的观点和情绪能够通过创造流行语的方式来实现。网民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来建构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第一, 原话引用, 这是最常见的创造方法, 就是引用相关媒体报道的用语或是相关事件当事人的原话。如“我爸是李刚”这一流行语的产生就是如此。2010年10月16日晚, 河北大学新校区大学生李启铭醉酒开车, 在校园里撞死撞伤各一名女生, 车子被保安还有学生在校门口截下后, 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 我爸爸是李刚”。此言论引发网友极大不满, 甚至引发了关于富二代的讨论, 于是网民直接引用当事人李启铭的原话来指代这一事件, 也借此来表达对他这一嚣张行为的强烈不满。

第二, 信息提炼或改造, 就是借用其他简练的词语、借用事件当事人的姓名或外号等来表述指代相关新闻事件。例如上述提到的“楼脆脆”一词就是这一典型例子, 类似的还有“谣盐”、“郭美美”等。

第三, 谐音使用, 即利用谐音词语来代表相关新闻事件。“蒜你狠系列”的产生就是如此。2010年11月2日,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 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 近80%价格上涨, “蒜你狠”一词便源于大蒜价格疯涨。“蒜你狠”谐音“算你狠”, 形象展示了食品接力涨价的现状和群众的无奈和不满。类似的还有, “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以及“欺实马”等。

第四, “体”的衍生, 这是一种类似于造句的创造方式, 用来指代某种话语风格或修辞方式。如撑腰体, 来源于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2011年9月21日发的一条微博:“今天下午参加北大各院系及行业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 吴志攀副校长讲了一个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 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 做有道德的公民, 如果中间发生风险, 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 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 如果败诉要赔偿, 北大出20万, 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希望支持的北大校友转发!”后来撑腰体的句式就演变为, “向所有×××提出倡议, 鼓励×××, 如果中间发生风险, 比如×××被起诉, ××无偿提供法律支持, 如果败诉要赔偿, ×××出××万, 多出的由×××募集支持。希望支持的×××转发!”

上述这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产生, 既是运用修辞手法的过程, 也是符号化的过程, 即将所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通过不同的创造方式转化为网络流行语的过程, 从而让事件得到了更多关注。

三、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语境

在语用学的观点中, 语境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境就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领会和使用语言的环境, 如言辞的上下文或主客观环境因素。研究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行为, 不能忽略网民运用它们的语言环境。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因其兼具交流性强和网络便利性, 人们更多的会在社交网站 (微博、人人、开心或者QQ空间、朋友网等) 中使用网络流行语, 占24.00%, 其次为“上网发帖留言时或网上聊天时”和“在现实生活日常聊天中”, 也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分别占17.60%、17.00%, 在“书面写作”中因其严谨性, 极少使用网络流行语, 仅占0.50%。如图所示:

(一) 新媒体平台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推广流行起源于网络, 网民最主要的使用语境自然是网络。网络语境是一个大型的话语“狂欢场”, 无论是谁都拥有话语权, 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另外网络语境还有信息技术上的优势, 网络集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 如网络社区、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等。如今的网络技术使得网络平台中的传播既可以是“点对点”, 也可以是“点对面”;可以同步传播, 也可以异步传播;可以是一级传播, 也同样可以多级传播。这样的传播平台, 可以让网民拥有使用流行语的便捷渠道。

网络社区是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聚集体, 网民可以聚集于此共同讨论一个话题, 同时也能在相互呼应和认同强化中勾画出一个生动的社区。较早的网络社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 技术已经成熟, 可以让网民在一个帖子中插入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表达形式。网络社区的这些特点, 能够让活跃的网民及时将一些新闻事件以及从中提取的流行语放在猫扑、天涯等热门论坛上, 同时配上详细的文字说明或是照片、音频、视频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先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展现给网民。其他网民在了解这些流行语之后, 也会在论坛上发帖、跟帖, 使用这些流行语或是进行询问。

微博自诞生以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它是一个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可以即时发布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 也成为广大网民了解和传递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平台。微博的更新速度快、信息数量丰富、传播力度惊人, 而且转发信息十分方便, 因而也成为了网民使用流行语的常用渠道之一, 网民通过它可以很快知晓最新的讯息以及流行语, 同时还能够进行信息发布和转发。

即时通讯工具作为网民传播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常用平台, 它在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且种类多样, 有QQ、MSN、UC、飞信等。当下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然成为一种个人媒体, 成为个人表达情绪和观点的渠道, 网民能够运用聊天窗口、签名档等来传递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还可以通过“群”这样的空间来向更多人传递最新的流行语。比如, 在聊天窗口中, 可以将流行语“一对一”的传播出去, 而通过“群”或是签名档, 就是将流行语以“一对多”的方式传播出去。因此,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节点众多的社会网络, 即时通讯工具给网民使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成为舆论表达的一种手段。电子邮件、博客等也是网民使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渠道。

此外, “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弱化, 信息的散布更为方便, 网民不需要经过审批, 就能自由发布信息, 流行语的使用也就更为自由。“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1947年,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论述了这个问题, 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网络传播中, 政府以及网站依旧需要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把关;但是对于网民而言, 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他们在即时通讯、网络社区等平台自由发布消息不需要经过审批, 由此也能够自由使用网络流行语、发表观点, 甚至还能够质疑相关责任部门。

(二) 日常交流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虽源于网络, 但是使用语境的范围却超越了网络, 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扩散开来, 还包括了生活中日常交流或是书面上使用。调查中, 有17%的网民表示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流行语。如日常生活中, 朋友间、同事之间的交流谈论也会提及流行语, 他们讨论相关事件或是纯粹出于娱乐消遣和幽默搞笑的目的。也有极少数网民会在书面上使用他们, 仅占到了被调查网民的0.5%。

网民超范围、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有3个主要原因。

首先, 由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最初产生于网络, 但是它来源于现实社会, 有些还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它们产生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但是网络本质上就是一个个居于终端的现实社会的人在使用着,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其实就是人们最真实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情感向背的直接反映, 联系着普通民众的个人利益, 所以它们从网络上又来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 变成了生活中会涉及到的谈论话题。

其次,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在网络上流行之后, 也会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覆盖其他未通过网络知晓他们的公众。这类流行语在网络上出现、大量使用, 能够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加快了这类流行语从网上向网下延伸, 使其他没有通过网络认知流行语的公众也能够了解到它们, 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使用。

第三, 由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 使得在生活中也能便捷使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幽默、通俗、口语化的语言特点, 适宜日常社会生活的交流沟通。而且一些流行语在流行了一段时间、被多数人熟知后, 内涵也得以扩展, 于是网民也就会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它们来代表一些相似事件。因而这类流行语在网民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具备了生命力。

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目的

网民在网上使用各种表情符号或一些常用缩略词, 往往是出于聊天、发帖便利等简单的原因, 网民使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则是出于一些更为深刻的目的和需要。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而, 网民作为具有主动性的网络媒体受众, 他们使用流行语也是出于特定的目的和需求, 如下图所示。

休闲娱乐消遣, 是网民使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最主要的目的, 约占24.4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目的。娱乐休闲是网民上网的主要需求之一, 使用流行语也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能够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带来些许放松和调节, 或是随意调侃一下生活现状。出于这样的目的, 往往会使用流行语的引申意, 并非特意强调新闻事件, 只因为词语本身搞笑幽默, 纯粹觉得在交流中使用它们显得幽默好玩。

其次, 网民使用它们是为了表达个人意见或情绪, 约有14.70%的被调查者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个人观点, 14.50%的被调查者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无奈或自嘲, 12.50%的网民用以表达幽默, 2.00%的网民是为了委婉地表达情感。由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短小简洁, 网民通过它可以快速表达观点。也由于词汇的娱乐性和新鲜感, 能够让网民乐于参与传播、表达意见和感情。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能够让网民对一些社会现象表示赞同、不满、质疑批判、讽刺调侃等各类情绪。如, “撑腰体”的流行是网民渴望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 对这一言语表示赞同;“欺实马”的出现是由于网民对于警方的调查表示不满;“郭美美”的流行则是出于批判炫富的现象;而“蒜你狠”系列则是对物价的无奈调侃。

方便交流是网民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另一个主要目的, 分别有10.0%和5.0%的网民使用流行语是为了方便网上交流和现实中交流。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虽然简洁, 但是背后往往蕴含了相关新闻事件以及情绪。这类流行语能够将千百字才能表述完整的社会事件浓缩为一个简洁的符号, 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而网民根据自身对事件的了解能够解读这一符号, 则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对该新闻事件的了解使得传播者的编码和接收者的解码采用了共通的意义空间。通过使用这样一个简洁的词汇来传递表述并分享信息, 就如同一个“接头暗号”一般, 适应了当下人们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形态, 能够让讯息以较快速度为人所知、引起关注。

此外网民还通过使用它们来满足寻求事件真相和追逐流行时尚等目的, 选择这两项的网民分别占了7.4%和4.3%。

五、网络流行语的了解和使用程度

(一) 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

课题组选取了近几年的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 随机排序, 让调查问卷的填写者分别选择对这些词语内容、来源的了解程度, 分别将其换算成百分制, 结果如下表。

在对几个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了解程度上, 得分普遍偏低, 表明网络流行语虽使用频率较高, 但在对其具体的了解上并不太深入。其中, 在对内容的了解程度上, 得分最高的是“我爸是李刚”, 44.00分, 最低的为“俯卧撑”, 19.67分;在对来源的了解程度上, 得分最高的为“我爸是李刚”, 37.50分, 最低的依然是“俯卧撑”, 12.00分。

观察得分较高的流行语发现两个基本特点。首先, 它们背后的新闻都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引起了人们较高的社会关注以及较多的媒体报道。其次, 这些流行语反映了时下人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或矛盾, 如“我爸是李刚”有关于富二代、官二代, “打酱油”有关于影星等社会名人, “蒜你狠”是对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变动的直接反映, “我反正信了”关系到人们出行的铁路交通安全。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虽然每年都层出不穷, 但并不是所有的这类流行语都能够被网民所了解, 一般来说只有源于影响力较大新闻事件的流行语、源于人们最关注社会现象的流行语才会被大多数的网民所知晓。另外, 有些流行语产生的时间虽然较早, 但现在也依旧有网民会记得它们、了解它们。

(二)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程度

大部分的网民都有使用新闻事件类流行语的习惯, 以偶尔使用的比例最大, 这也说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并没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语言, 更不可能代替人们传统的语言习惯。

为了解在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差异, 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如下:

从网络环境与现实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的对比分析来看, 网络环境中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被访者远多于现实生活中的被访者, 现实生活中“有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被访者略多于网络环境中“有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被访者, 很少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被访者中,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被访者多于网络中使用的被访者, 无论是网络环境中还是现实生活中, 都仅有很少人从来没使用过网络流行语, 且现实生活中的多于网络环境中的。

召回事件新闻整编 篇4

2009年8月24日,丰田在华两家合资企业——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宣布,由于零部件出现缺陷,自8月25日开始,召回部分凯美瑞、雅力士、威驰及卡罗拉轿车,涉及车辆总计688314辆。这是我国2004年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数量最大的一项召回。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8月,丰田在中国共有24次召回,涉及车辆近120万辆。而同期丰田在中国市场售出的汽车也不过是130多万辆,也就是说,丰田在中国平均每卖出10辆汽车,就有9辆存在隐患需要召回。如此频繁地大批量召回,让丰田质量大打折扣。在一项“你是否还会购买丰田汽车”的网上调查中,共有1万多名网友参与,其中有73%的网友表示不会购买。

2010年1月,因为油门踏板,丰田在欧美召回430万辆汽车,并遭遇美国国会调查。

丰田表示,将提供“上门召回”的服务,并对亲自驾车返厂召回的消费者补贴交通费用,并在汽车修理期间,提供同型号车辆使用。同时,美国消费者还向丰田提起数十起集体诉讼,索赔金额高达36亿美元。4月5日美国交通部宣布拟对丰田汽车公司的大规模召回事件处以最高达1637.5万美元罚款。

跟丰田公司在美国所给予的召回赔偿不同的是,中国丰田车主只能自驾至4S店去完成召回,有时由于零件缺货,不少车主不得不多次往返维修,而由此产生的相关应交通费用及经济补偿,丰田公司拒绝赔付。

基于众多消费者的投诉,3月14日,浙江省工商局发布了《丰田召回事件浙江消费维权措施通报》,明确提出五条应对措施,其中包括敦促丰田公司加快浙江RAV4问题汽车召回的处理进度,并要求丰田公司对消费者因此召回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随后,浙江省工商局与丰田公司展开了艰难谈判。

在最初的谈判中,丰田公司接受了浙江省工商局提出的制定时间表、上门召回、提供代步车和允许全额退车等前四项要求,但因赔偿问题使会议陷入僵局,双方第一次谈判因此搁浅。直到3月29日,一汽丰田才承诺,在4月底前完成对今年召回的RAV4浙江消费者补偿经济损失。

这一消息发布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公众关心丰田对浙江消费者的补偿能否推而广之适用于全国其他省份?中国第一次出现的汽车召回补偿案例,能否推动中国保护消费权益的法制环境迈上新的台阶?不过,具有戏剧色彩的是,两天后,一汽丰田公司总经理松木秀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示,不会对召回车辆车主给予额外的经济赔偿,而仅仅只是将针对中国RAV4车主推出一个“三选一”的免费检测服务。

4月7日,251名浙江消费者从丰田汽车生产商手中拿到了人均300元的经济赔偿。为此浙江省工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丰田公司确实承认对浙江的消费者进行经济补偿,事实上丰田公司已经对浙江省过半数的相关丰田车主进行了赔偿。但是丰田公司是否会给与其他省市的车主赔偿,至今丰田公司没有表态。

案例二:惠普笔记本事件

2009年5月9日,惠普对外宣布将通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召回7万块笔记本电脑电池。本次召回涉及的笔记本电脑包括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间售出的大多数Compaq(康柏)、惠普家用系列型号。

据悉,此次召回的原因是笔记本电脑锂电池的包装有问题,会导致电池过热,并存在自燃、引发火灾等隐患。据报道,上述型号笔记本电脑的电池曾出现过两起事故,均因为电池内部压力过大而起火,但所幸只是小范围损害,并没有人员受伤的报告。

惠普在美国召回问题电脑,在中国只对电脑有限保修增强。

数月以来,面对消费者发起的联合投诉,惠普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惠普公司员工认为出现故障与消费者使用环境脏、乱、差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以“蟑螂门”来掩饰。

惠普工程师表示,如果反复保修,不如再重买一台机器。更换主要部件时,更换后的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自更换之日起重新更换,也就是更换后的主要部件三包有效期,自更换之日起重新享受两年保修期,惠普的公司做法更换部件三包有效期,自更换之日起只延长三个月。调查发现,惠普所有型号的笔记本都在执行惠普公司的这一规定,主要部件经过维修更换后,三包有效期资更换之日起只延长三个月。许多用户在三包有效期主要部件维修达到两次以上,惠普金牌服务部只给维修,不肯更换新机。

但是为何消费者不买帐呢?主要原因在于:惠普实行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维修可以,换零件可以,但是要召回全换不行。此种解决方案很不彻底,很难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消费者购买一本笔记本电脑起码得好几千,花了这么多的钱,就是希望物有所值,用得舒畅,用得时间长一些。而惠普笔记本出问题不是个别零部件出问题,出得也不是一般的问题,如:温度高的可以煎鸡蛋;大件质量严重不过关,常常停摆;屏幕像花脸,花屏、黑屏等等,这些问题说明整个机都不正常,不少部件潜在隐患,不是保修就能解决的了的。再说保修的时间总是有限,保修期间可以坏一个换一个,可是过了保修期怎么办?免费维修主件最多也就是两年,而一台电脑少说也得用上个五六年,显然其寿命将打折扣,影响消费者的长远使用。

消费者要求的是长远解决笔记本的隐患,也就是召回,这个要求并不过份,如今汽车有召回,食品有召回,即使同是惠普笔记本也有召回,记者调查发现,惠普针对中国消费者实施差别待遇,在美国共召回24个型号的笔记本电脑,而在中国只对的电脑进行有限保修增强。

案例三:锦湖、韩泰“鼓包”事件 2009年3月下旬,质检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指出,有关轮胎产品质量造成的事故和投诉呈不断增加现象,在495例轮胎产品投诉中,锦湖轮胎和韩泰轮胎的投诉比例最高。

据相关专家介绍,如果轮胎侧面出现“鼓包”,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轮胎随时可能会有爆胎危险,由此往往带来了严重交通事故。

河南邯城县法院网官方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4月,一辆使用了韩泰轮胎的宇通客车在河南省商丘市发生右前轮轮胎爆裂,导致方向失控,碰撞右侧护栏,产生跳跃翻滚,落入路侧边沟,造成车毁人亡,导致11人死亡、44人受伤、车辆严重损坏的特大交通事故。

在没有超速行驶的情况下,导致事故车辆出现事故的韩泰轮胎是仅使用两个多月的新轮胎。当时,韩泰轮胎公司也辩称,导致出现事故的原因是轮胎使用不当,涉案轮胎并无“质量问题”,并以此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但当地交警部门先后委托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及沈阳佳实司法鉴定所进行鉴定,三家权威机构给出的结论是,涉案轮胎不是使用不当,而是制造质量问题。

目前,轮胎隐患已经成为导致中国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来自公安交管部门的资料显示,全国交通事故46%发生在高速公路上。而在高速公路上,70%的交通事故由“爆胎”而引发,而时速超过160公里的“爆胎”事故死亡率达100%。

面对各方质疑和主管部门点名批评,汽车厂商一般往往会立即道歉,并作出反省。令人意外的是,锦湖和韩泰拒不承认“鼓包”是因为自身产品质量问题。锦湖轮胎称,轮胎“鼓包”问题并不代表轮胎本身存在质量问题;通常用户所投诉的鼓包问题,多指由于撞击形成的鼓包(即CBU)。用户在日常行驶中,常常面临复杂的道路状况,尤其当车辆在凹凸路面行驶或者在行驶过程中瞬间遇到障碍物,甚至在停车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挤压,造成轮胎胎体帘线的损伤断裂,因此冲击后胎侧容易鼓包。

显然,消费者对此并不认同。如果“鼓包”只是偶尔出现,锦湖的说法或许可信,但面对全国上千名消费者的投诉,如此普遍出现显然与产品本身质量有直接关系。如果全是用户使用不当,为何没有如此普遍地针对其他轮胎品牌的投诉,而只有锦湖和韩泰两个品牌?

实际上,早在2007年,就有锦湖轮胎员工通过网络论坛曝光过其生产质量的种种问题。据这名员工透露,锦湖工厂内部出现了种种问题,管理松散,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比如一个班次保质保量只能生产200条,却要求相同时间生产400条,造成超产现象,轮胎的硫化时间变短,橡胶性能变差。这是造成轮胎“鼓包”最要命的一个环节。另外,公司品质保证部和检查部的工作完全是走过场,质量把关不严,不良品直接流向了市场终端环节。

“如果解决不了质量问题,我个人建议这样的厂商应该立即停产,从源头开始抓产品质量。”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就此回应厂家的说法。宋健也认为厂家的说法是错误的,并且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轮胎出现鼓包现象是轮胎制造过程中的原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环节出现问题造成的,很有可能是在胶料上“偷工减料”。

6月下旬,锦湖轮胎所在的南京栖霞质监局开始对锦湖轮胎的“鼓包门”事件开始着手调查。尽管目前调查结论尚未公布,但经过媒体广泛报道,舆论压力之下,锦湖轮胎在全国开展了免费检测活动,但对问题轮胎并没有免费更换服务。

显然,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一处理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国家质检总局此前表示,总局正对汽车轮胎召回进行调研,作为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轮胎可能会列入汽车零部件召回范畴。质检总局将出台《产品缺陷风险评估标准》,包括轮胎在内,如果被列入最高级别的风险等级,问题产品可能受到勒令“退市”

案例四:含三聚氰胺奶糖流入市场

2月3日,陕西省公安厅通报称,福建漳州芗城南方食品公司和广东潮安县真美公司使用2008年遗留的三聚氰胺奶粉生产的奶糖,其中漳州南方食品公司生产的1148件奶糖中只有164件被封存,其他的还在召回当中。公司奶糖50%以上在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销售,少部分在广东省等地区销售,目前公司已停产奶糖并全力召回问题奶糖。漳州南方食品公司问题奶糖事件应对组负责人柯先生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月4日,公司所有1148件问题奶糖中,除被封存的164件外,目前已经召回109件,正在召回路上的还有五六百件,而广东地区的所有问题奶糖都已经全部召回。

案例五:JEEP赔偿事件

2009年5月28日,北戴河翡翠岛的一辆牧马人撒哈拉忽然自燃起火,车主趴趴熊就此开始了为期艰难漫长的维权之路。在他本人执著的维权交涉下,以及JEEP兄弟连和国家质检总局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最后终于有了初步结果。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11月26日发出《关于部分进口美国克莱斯勒越野车存在安全隐患的警示通告》警示相关风险;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也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要求,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将于2010年2月10日起,召回2006年3月3日至2008年7月10日期间生产的进口2007/2008年款吉普牧马人(Wrangler 3.8L/Wrangler Unlimited 3.8L)车辆。这次“召回”事件也成为中国因个人和民间团体的抗争,促使跨国公司发出汽车召回的首例案例。

2010年4月12日中国汽车消费者的自主维权终于有了里程碑式的结果。车主“趴趴熊”获得了克莱斯勒公司的赔偿。“他获赔了一辆崭新的牧马人罗宾汉。”JEEP兄弟连法律顾问冒晓光表示,“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这个事件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它是迄今为止,国内汽车消费者首次获得的整车赔偿。”

案例六:福克斯熄火门

2009年8月29日,浙江省杭州市的娄先生花了13万元购买了一辆全新09款福克斯三厢自动挡轿车。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车子在行驶到2000公里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娄先生感觉自己的车就像被人突然拔了车钥匙一样,方向盘被锁死,仪表盘上油瓶和发动机的指示全亮起了红灯,时速表指针迅速归零,甚至连刹车也变得格外沉。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车子的档位还停留在前进档D档上。

2009年12月9日,一些福克斯车主们通过QQ联系起来,成立了第一个福克斯熄火QQ群,200多名全国各地的福克斯车主以实名制的方式聚集到这个群里,通过各种方式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表达着对福克斯的不满。车主们认为福克斯厂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至今为止都没有公布造成熄火的真正原因,而是一味的让车主清洗节气门,事实上,清洗节气门没有解决熄火问题。

案例七:美国美泰玩具召回事件

2007年6月13日,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和美国玩具公司RC2联合发出公告,召回RC2公司经营的150万件中国生产的玩具火车,这种木质小火车的油漆含有可导致儿童中毒的金属铅。8月2日,美国的美泰公司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提出召回96.7万件塑胶玩具,因为这些玩具表漆含铅量超标。8月14日,美泰公司又因油漆铅超标问题和磁铁易被儿童吞食隐患,召回近1900万件中国产玩具。9月4日,美国玩具厂商美泰(Mattel)又宣布召回11款约84.8万件铅含量可能超标的中国出口玩具。自2007年夏天以来,美泰公司三起玩具召回事件,在美国媒体大肆炒作下美国消费者也开始质疑中国产品的质量,甚至提出要抵制中国玩具。

对于接二连三出现的召回事件,美泰解释说完全是因为企业对产品检测的复杂过程所致。美泰对每一件玩具的配件,装饰等都要进行精细的检测,因此这个过程相当缓慢。而美国方面又规定,一旦查出问题就必须立刻召回,因此美泰不可能等所有的问题都查出后一起召回,也就出现了分批召回的现象。

标准化新闻事件 篇5

2015年3月26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方案》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2中国政府四举措改革“中国标准”

2015年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指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必须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确定,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标准,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缩减推荐性标准,推动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2015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创新节能标准化管理机制,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强化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有效支撑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节能标准是国家节能制度的基础,是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化解产能过剩、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对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节能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标准有效实施的工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节能标准化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大力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

4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启动

2015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部署,国家标准委启动了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中国电子学会等39家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国家标准委将建立团体标准化相关制度,组织试点单位制定和实施团体标准,并在试点基础上提出团体标准服务、引导、规范和监督的建议,开展良好行为评价,完善团体标准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营造团体标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企业产品标准公开声明制度试点网上平台开通运行

2015年1月1日,企业产品标准公开声明制度试点网上平台——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顺利开通运行。

平台开通运行后,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自主发布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向消费者公开承诺自己的产品质量,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可及时掌握相关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消费者和各类社会化组织通过平台可轻松查询有关产品标准的内容,全面了解产品质量信息,并对相关产品标准的合规性,以及产品的标准符合性进行监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参与产品质量治理的共治局面。

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址:http://www.cpbz.gov.cn。目前,福建、山东、深圳、成都、浙江等五省市的企业已经在平台公开企业产品标准信息。

6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国标委认真落实标准提升计划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揭晓: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在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部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国家标准委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将主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二是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四是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加快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已批准筹建中关村、华南中心、广州等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强化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力争“十三五”筹建20个制造业相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7我国将主导物联网架构国际标准制定

2015年5月20日,从国际标准组织(ISO/IEC)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物联网标准化(WG10)大会传来消息,新成立的WG10物联网标准工作组将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30141),并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标志我国继续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也正式发出严正声明的函,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等的全力支撑和指导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标准化专家会同相关单位的专家一起,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在此次比利时会议上,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杰博士重新当选为ISO/IEC30141国际标准主编辑。

8中国创新走向世界首个能源互联网国际标准获通过

2015年3月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正式发布文件,由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主席、中国电信等中国机构共同发起推动的IEEE1888标准通过ISO/IEC最后一轮投票,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首个ISO/IEC国际标准。这是2012年发起历时近3年时间,由中国能源和互联网络、物联网工程师共同努力发起,给全球创新体系又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9中国中医药标准化引领国际社会

2015年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北京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展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各种途径已经畅通,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发布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国际标准》、《人参种子种苗第1部分:亚洲人参国际标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技术规范》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技术规范》等4个国际标准,这些国际标准对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成立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是全球最大的中医药国际组织,现有来自65个国家的239个团体会员。

10工程管理硕士标准化方向教育合作协议在京签署

为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精神,推动标准化教育和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标准化专业人才,2015年12月18日,全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共同开展工程管理硕士标准化方向教育签署了合作协议。工程管理硕士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叶金福、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中国标准化标准院有关领导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分高校代表参加了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三方将在相关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中逐步推广开设标准化方向,根据培养需要规划一定数量的名额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并合作建设标准化教育骨干师资队伍,共同制订相关教学方案,联合承担课程建设、教学任务、实习实践等有关培养工作,同时通过举办相关学术活动、在线课程等,面向社会开展标准化教育。

2011年度十大新闻事件 篇6

1月18日, 工信部宣布正式启动TD-LTE规模技术试验, 该试验于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厦门、杭州六城市进行, 每座城市部署100~200个基站, 室外使用2.6GHz频段, 室内为2.3GHz, 试验分为单模、多模两个阶段推进。包括大唐、中兴、华为、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等企业在内的国内外主流系统厂家以及大唐、联芯、展讯、ST-E (T3G) 、创毅视讯、华为海思等在内的终端芯片企业参与了此次试验。8月9日, 中国移动宣布六城市核心网和无线网已基本建成, 大部分基站设备已安装并开通。

2 设备商掀起专利混战

2011年或许成为ICT领域专利纷争最多最复杂的一年, 各大设备商纷纷以专利为筹码, 掀起了多轮角逐:一方面是同行间角力, 1月25日, 华为对摩托罗拉提起诉讼, 后又与中兴通讯互相起诉, 而后者又与爱立信互相起诉;另一方面是跨界大诉讼, 微软诉HTC, 苹果对三星、HTC发起诉讼, 而2010年就提起的甲骨文对Android的诉讼案由于今年仍未开始庭审, 双方依旧各执一词。

3 “窘迫”诺基亚投奔微软

2月11日, 诺基亚举行战略发布会, 宣布与微软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 将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作为诺基亚主要的智能手机平台。同时, 诺基亚还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规划, 包括管理层调整、运营结构变动等, 以加快公司在多元竞争环境下的执行力。在经过了随后的多轮裁员与整合后, 10月26日, 在诺基亚世界大会上, 诺基亚正式发布了与微软合作的首批Windows Phone手机Lumia 800与Lumia 710, 四款非智能低端机Asha 200、201、300和303以及新服务和配件。

4 中电信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

2月16日, 中国电信集团宣布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按照工程目标, 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接入带宽将在3~5年内跃升10倍以上, 并将持续快速提升;资费在3年左右迎来“跳变期”, 并将持续下降;南方城市将全面实现光纤化, 核心城区全部实现光纤接入, 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M, 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以上, 形成一个包括卫星通信、光纤宽带、移动网络在内的覆盖全中国的优质信息网络。用户通过中国电信统一账号可以登录有线宽带、天翼3G网络以及Wi-Fi网络, 享受全地域、无缝隙的宽带接入服务和互联网应用。

5 “苏金生”们落马

工信部网站于4月29日正式公布, 免去苏金生的总工程师职务。今年3月中旬, 苏金生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苏金生的落马拉开了2011年通信业反腐的帷幕, 随后, 同月, 原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被带走接受调查;5月, 原中国移动数据部部长、原卓望控股CEO叶兵被带走接受调查;10月, 原重庆移动总经理沈长富被指控在任职期间严重受贿。事实上, 自去年起通信业腐败事件就已成为舆论焦点, 此间, 张春江、施万中、李华等多个通信业高管相继落马并判以重典。

6 谷歌鲸吞摩托罗拉移动

8月15日, 谷歌和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宣布, 谷歌以每股40美元现金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总额约125亿美元, 相比摩托罗拉移动股份的最后收盘价溢价了63%, 双方董事会已全票通过该交易。该交易预计于明年完成。通过此交易, 谷歌不仅将获得摩托罗拉移动1.7万项既有专利以及7500项待批准专利, 还有望借力后者在有线电视机顶盒领域的优势。

7 “教主”乔布斯辞世

10月5日, 苹果公司对外宣布, 前CEO乔布斯因胰腺癌医治无效辞世, 享年56岁。乔布斯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了苹果公司, 并几经波折最终带领苹果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之一。乔布斯去世前一天, 苹果公司继任CEO蒂姆·库克发布了最新产品iPhone4S, 乔布斯在家中观看了发布会的直播。乔布斯的去世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哀悼, 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iPhone4S的销量。

8 多款千元机销量破百万

10月中旬, 中国电信公布销量突破百万的智能手机名单, 华为、中兴、酷派三家厂商共5款千元智能手机入选, 分别为华为C8650、C8500, 中兴N600、N606以及酷派E239。中国联通方面, 其四款千元智能机华为U8650、中兴V880、酷派W706以及联想A60也遭抢购, 持续面临缺货的困扰。今年以来, 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分别推出了首批四款大屏千元3G智能手机, 并提出了“大屏、智能、实惠”等千元智能手机新定义, 其中华为C8650上市短短60天销量便突破百万大关, 中兴V880最高单日销量超过万台。

9 国内3G用户突破1亿大关

10月27日, 工信部发布的2011年9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显示, 截至今年9月, 全国3G用户规模突破1亿户, 达到10245.7万户。3G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10.8%, 这意味着3G正式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数据显示, 今年1~9月,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9330.2万户, 达到95230.5万户。同期移动通信收入累计完成人民币5296.5亿元, 同比增长13.9%, 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69.61%上升到72.13%。此外, 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10 电信、联通突遭反垄断调查

事件类新闻 篇7

在危机事件当中,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等, 信息的缺失往往容易导致公众内心的恐慌, 这种共同的恐慌使得身处危机事件中的当事人由于面临相同的情境和话语背景, 逐渐凝聚成一个危机事件中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目标就是获得信息, 以缓解信息缺失造成的内心恐慌。这在“非典”事件的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对SARS感染人数等信息封锁, 公众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以填补内心的缺失感, 那么就会根据有限的信息对“非典”事件的整体进行错误归因, 认为官方媒体沉默是因为“非典”疫情已严重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而这之后就开始流言四起, 也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互作用之下公众的危机感推向了最大化。

由于官方媒体把持着新闻的话语权, 所以谣言的传播往往是以非正式的渠道传播的, 譬如手机短信、网络等, 由于在官方正式媒体得不到信息的满足, 那么更多的注意力就放到了这些非正式的传播渠道上, 而谣言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危机事件中公众意识的无理性, 陈力丹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认为:即使信息的逻辑并不清晰, 在一定条件下仍然会有不少公众欣然认同, 或略经“思想斗争”而接受, 因为公众能否接受外在信息, 除了合理的逻辑外, 还取决于接受时的心理前提, 诸如接受时的心理需要、自我形象或心理平衡的状况。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在“非典”事件中, 谣言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公众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 而且谣言中绘声绘影的描述, 以及似乎合理的逻辑推理, 使得公众顷刻间倒向了谣言, 同时产生了认同。在“非典”事件的后期, 官方媒体复位, 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渴求得到了满足, 官方媒体以其强大的公信力抑制了谣言的可信度, 公众也自然而然地摒弃了谣言。

从“非典”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 谣言之所以能够有效传播, 除去公众意识的无理性之外, 更重要的是谣言本身构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谣言大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播的, 其在故事的内容设计和构造上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悬念四起、跌宕起伏, 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并通过人们的想象将故事图像化。尽管这些故事在逻辑上错漏百出, 但公众在官方信息缺位的情况下还是信以为真, 这是因为“公众的多数并没有学过逻辑学, 他们是凭借生活经验、简单因果关系分析、简单的对比, 或以某种流行的衡量标准等等, 来对所接受的媒介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 (1) 。新闻的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因此要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逻辑只能间接发生作用, 不能把严密的逻辑思维硬塞给受众, 而图像思维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影像新闻中。

在众多的新闻信息的认知过程中, “一般而言, 对视觉主题的记忆优于言语主题的记忆” (2) , 影像新闻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对于具体事件的表现更加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亲眼看到的事实, 可见视觉对个人思维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因为影像新闻在用图像说话, 因此这种图像在直观性和客观性方面更强。“一个战争或事故受害者的血肉模糊的图像, 会抑制对先于图像出现的言语信息的记忆” (3) 。尤其在危机事件中, 公众对那些威胁生命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影像信息的记忆要优于其他类型的信息, 通过影像新闻对个别事件的认知, 受众个体会产生晕轮效应, 将由影像信息中产生的观念扩散到其他事物上去, 去构建危机事件的整体图像, 从而形成对事件本体非完整、片面的看法。

正是由于影像新闻的这种特点, 在“非典”和“甲流”疫情信息的传播中, 官方新闻只用数字来实现信息向公众的传达, 而没有用现实中感染者的影像具体地表现疫情的严重。这是因为数字信息无法引起人们的想象, 对人们思维和情感的冲击力并不大, 譬如一则关于重大交通事故的影像新闻, 在新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残破不堪的汽车废墟、散落在现场的尸体以及遇难者家属痛哭流涕的情景, 这样的信息呈现方式很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因此对公众群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但在每年的关于交通事故的总结性新闻报道中, 用数字来表现的交通事故有成千上万起, 这些冷冰冰的数字, 并不能触发公众的情感, 从而导致这些内容的认知和记忆, 而只能产生毫无所谓的冷漠。由此可见,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 并不是事实本身, 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4) 。

那么, 影像新闻在危机事件中就是一种新闻的特殊呈现方式。新闻实际上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 就像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 而过去的新闻类似文学作品, 是需要读者在文字符号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意义的, 而影像新闻所使用的图像符号则将受众带入一个与自己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的直观的话语氛围之中, 其身临其境之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这种身临其境的客观体验, 使得我们在危机事件中使用影像新闻时需要甄别不同的传播语境, 因为在危机事件中, 公众的不安全感达到了极致, 影像新闻的客观化体验造成的敏感性很容易使其成为公众聚焦的话题, 影像新闻的议程设置能力也得以显著增强, 要把持舆论的导向, 就必然要合理判断传播语境, 以决定是否使用影像新闻。

在“非典”和“甲流”的有关疫情的新闻中,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疫情信息是以数字的方式传播的, 尽管在这两起事件的初期, 感染的人数都呈直线上升趋势, 数字触目惊心, 但是在官方信息公开之后, 这些用冷冰冰的数字制作的新闻并没有造成公众心理的过度恐慌。但也有例外, 譬如“甲流”事件中, 有关“乌克兰超级流感”的影像新闻便一时间将公众的情绪提到了嗓子眼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危机事件中, 影像新闻就一无是处、无用武之地。

恰恰相反, 危机事件中要对公众舆论进行正确的导向, 就必须以正面的报道为主, 而以影像新闻进行正面报道则是调和公众情绪的最有利工具。在“非典”后期以及“甲流”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媒体通过影像的力量将危机中坚强的生命个体和忠于职守的医疗队伍的感动事迹忠实地记录下来, 呈现给观众, 不但缓解了危机中公众的恐慌, 也增强了公众面对疾病的信心。

同样, 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 整个中华民族的情绪因天灾而跌落到了低谷, 要重振全国人民的士气, 从悲痛中走出来全力投身救灾工作, 号召全国人民慷慨解囊帮助灾区重建, 最需要新闻媒体站出来进行正面宣传。要使这种正面宣传达到最好的效果, 既不能靠冷漠的文字, 也不能靠冰冷的数字, 而是要通过影像来表现活生生的人和人的行为。“汶川地震”中的新闻报道更多的是借助影像将具有正面意义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生动、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地震后的中国新闻媒体用影像塑造了诸如“敬礼男孩”郎峥、“可乐男孩”薛枭、抗震小英雄林浩、“喂奶警察妈妈”蒋晓娟等等能拉近观众距离的人物形象, 这些公开的形象以其真实的事迹从各个角度表现了面对天灾时生命的不屈和勇敢、面对灾难时人类之间的同情和关爱、面对离别时的悲情与伤感。使亿万双眼睛汇聚到这片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土地上, 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心随着汶川脉搏一起跳动, 担心着他们的担心, 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巨大的群体, 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力量恰恰不似“非典”初期的恐慌, 而是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以正面舆论的角度运用影像新闻进行报道不但不会刺激危机事件中公众的认知和情感, 反而能够凝聚人心, 使公众心理朝着积极的、期待的方向运动。

由此可见, 在公共危机出现的情况下, 信息的公开只能缓解信息获取不对等的状况, 但不能从根本上缓和公众面对危机时波动的情绪, 平息公众情绪波动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影像新闻进行正面报道, 在报道中自然而然地设置议程, 从而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 使舆情向着危机事件中积极的方面转化。

摘要:随着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及社会中微观个体的媒介触手逐步延伸和扩展, 社会公共事件被受众截获的效率和速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危机事件发生时,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因此, 官方媒体想要通过集体失语来隐瞒危机事件的概率几乎为零。由于危机事件的特殊性, 官方媒体要做到有效的舆论引导, 不但要注重内容上的设计, 表现形式的选择也是应重点关注的细节。因此, 本文将从危机事件的舆论情况切入, 深入分析影像新闻影响舆情的特点, 并提出笔者对影像新闻引导舆论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危机事件,群体,影像新闻,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96页.

[2][3]刘晓红, 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9页.

事件类新闻 篇8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 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 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 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扭曲, 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所有这些对重大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 例如去年发生的山西煤矿的“封口费”事件, 在社会普遍关注受难民工的最新信息的时候, 记者却趁机向煤矿负责人收封口费, 这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时候, 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躲避媒体的报道, 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原委是媒体新闻报道最重要原则。去年的汶川地震中, 媒体对信息的处理及时而公开, 详尽、透明、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原则。事实证明, 关于重大灾难新闻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不尊重, 而且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媒体避免新闻报道失语是做到新闻时效性的基础。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新闻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在接收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 采写独家新闻的意识使得新闻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新闻报道的每个环节, 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1、快速进入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 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 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 对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 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确保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 与生命接力。2009年8月, 对于台风莫拉克的造访, 媒体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台风沿途经过的多个城市, 新闻记者一直奋战在最前线, 向民众发布最新的台风信息。湖州电视台《新闻60分》栏目记者时刻关注台风的最新动向, 从气象专家预测台风的来临, 到太湖水位的上升、台风带来强降雨, 再到政府积极抗台救灾, 记者快速进入新闻现场发挥及时的图片、文字报道, 是实现新闻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2、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重大新闻事件, 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 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剧增。媒体的新闻报道要能够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信息报道阻止社会流言的传播用权威部门的言论来稳定民众, 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手段。

3、做好团队之间的协作

从新闻报道的整个环节来看, 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从进入现场到对你选题内容, 都需要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 因此发挥新闻工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保证第一时间采写到新闻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还会给记者的新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 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也是记者的专业素质的考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记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对新闻的制作要有充分的把握, 让新闻报道的角度能够全面的反映地震过后灾区的真实情况, 同时也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为了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这要求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地震过后的四川灾区, 到处都是一片废墟, 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因素, 很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破坏掉了, 横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是无法深入到灾区内部对受灾情况进行报道, 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跟着救援部队人员徒步深入到灾区进行报道,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选择深入灾区进行报道, 这说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现场报道中, 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急促的报道口吻, 受众不仅感受到了灾区同胞的遭遇感到心痛、救援人员的投入, 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报道精神。由此, 为了能够实现对灾难新闻具有时效性优势上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

在重大新闻报道中, 现场直播报道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收视需求。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做好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现代发达的传媒环境中, 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 是实现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效性的重要技术支持, 还是以汶川地震为例, 在地震发生后, 央视等主流媒体在地震现场快速及时的报道, 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 全面多点的报道, 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 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CCTV的直播节目, 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 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海军:《快起来与新起来———关于新闻时效性的几点思考》, 军事记者, 2006年第6期.

[2]张袖砚:《新闻时效性的把握》, 记者摇篮, 2009年第7期.

如何做好争议新闻事件报道 篇9

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 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 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 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举个例子, 10·22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2011年10月22日21时55分许, 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西乡派出所接一男子报警称: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东头坊西区发生一宗入室强奸警情。接报后, 市公安局西乡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往现场, 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杨喜利, 并且将受害人王娟送往医院进行检查鉴定。经初步调查了解, 受害人王娟称:10月22日20时许在家睡觉, 听到有人敲门, 开门后发现是其丈夫杨武的同学杨喜利及另外两名男子, 当即问杨喜利有什么事, 并称不想再和杨喜利来往了, 请求杨喜利不要这样没完没了地纠缠, 不然其就报警。杨喜利让两名同行的男子陆续离开小店后, 即对受害人王娟实施恐吓, 并进行殴打。

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采访该事件的媒体朋友们, 杨武事件被频繁报道, 其中有很多媒体在采访当事人的时候都觉得这个男人太没本事, 太懦弱了。可是我们不是当事人, 怎么知道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很少有媒体会注意到受害者本身究竟受到了怎样的精神伤害。

显然, 这里我们媒体人的角色定位出现了偏颇, 没有去关注事实本身, 而是在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甚至感觉在轻易地下某种结论。这样, 舆论导向必然会失去它应有的方向, 公众也会被误导。媒体肩负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 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正义的一方, 在调查属实的基础上去做判断, 应该让新闻舆论力量回归本质, 把好自己的那一关。

既然是有争议, 所以我们在做报道的时候可以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只是摆出各方观点即可。因为有些媒体由于地域限制, 无法亲临事件现场, 因此也无法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 那么, 这个时候就可以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 也就是说可以保持所谓的中立。

例如, 网曝福建一公务员饿死九旬老母一事。2011年12月, 一个《武平公务员饿死九旬老母》的帖子被转载。帖子说一位白发老太太因为遭儿子虐待瘦得几乎皮包骨。

发帖人在文中称, 视频拍摄于去年国庆节前夕, 地点在福建省武平县城某住宅楼下的杂物间里。视频中老太太瘦骨嶙峋, 只剩下皮包骨, 脸色惨白, 惨不忍睹。视频中的老人钟叶氏, 祖籍广东梅县白渡, 钟叶氏老太太一生共育子女6人。

据发帖人介绍, 虐待老人的是其第四子。老四大学毕业后在国营单位工作, 现为国家公务员, 某经贸局副科级干部。2010年底, 老人的长子病逝。同时, 老四因自己工作之便得知长嫂房屋面临拆迁, 可能有巨额拆迁补偿时, 就私冒老母亲之名起诉长嫂, 要求继承分享长兄遗产, 此事后来以老母亲撤诉告终。

该网帖还称, 2011年9月底, 警方及县妇联接到老人将被饿死的举报, 妇联领导当即叫人召来120急救车。经抢救和诊断, 医生出具了病危通知书和诊断证明, 诊断证明上写明为“重度营养不良”。由于长期严重营养不良, 老人多个脏器已严重衰竭, 并最终于国庆节前夕去世。该视频连日来被网友大量转载, 很多网友对老人儿子的不孝行为表示震惊和强烈谴责。

但是据龙岩市武平县经贸局纪委罗书记说, 视频中提及的老人第四子名叫钟兆洪, 今年56岁, 目前为武平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一般干部。该中心是武平县经贸局下属单位, 钟兆洪并非公务员, 也非党员, 更非副科级干部。视频在网上引起轰动后, 该局也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过调查, 暂未发现钟兆洪有虐待老人的行为。

而视频中“饿死九旬老母”的当事人钟兆洪也有自己的解释。对于被侄女发视频控诉虐待母亲, 钟兆洪表示很冤枉。他表示, 自己从未虐待母亲, 侄女在网帖中所说内容均不属实。

钟兆洪表示, 母亲跟自己在一起住了37年, 一直都是由自己照顾。大哥的女儿钟艺珍每月要支付其父亲2000元透析费, 他也不好意思让侄女出钱养活奶奶。大哥因为尿毒症去世后, 他要求侄女从房产中划出一部分钱赡养奶奶。2011年8月, 他以母亲的名义诉至法庭, 要求取得钟兆亨房产的部分继承权。“大哥的房子有500多平方米, 他去世了, 老母亲是有一部分继承权的, 这一点也不过分。这么多年母亲都是我养活的, 他们也该出点力了。”该案于11月30日正式开庭。不料仅过了1天, 网上就出现他“饿死母亲”的消息。钟兆洪表示, 这是侄女企图霸占其父亲的全部房产, 连老母亲的那一部分继承权也要霸占的阴谋。

“侄女说我想霸占大哥的房子, 真是笑话。大哥的房子我又没有继承权, 怎么霸占?她这明显是想通过发帖企图形成对我不利的舆论, 干扰法官的判断。你去问下村民, 我在当地是不是大孝子?”他说。

他还解释说, 母亲骨瘦如柴是事实, 因为她已经90岁高龄, 瘦也是正常。而且母亲从2002年开始便患有老年痴呆症, 故身体更加消瘦。母亲于2001年10月6日去世。而侄女钟艺珍如今在深圳做机械设备生意, 是亿万富翁。

几名钟兆洪的同村村民表示, 钟兆洪的老母亲的确患病, 有时还会骂人, 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钟兆洪平时对老母亲还算孝顺, 他的6层小楼中间两层租给别人做生意, 钟家住在5、6两层, 由于老人家不便爬楼梯, 所以住在1楼。

这个争议事件中, 各有各的观点, 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其实可能谁也不清楚。如果不在当地做详细调查, 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吗?就算是做了某项调查, 准确性未必也很够。因此, 对于某些媒体想以报道此事来提高受众对自身的关注度, 又身不在当地, 接触不到当事人的情况下, 可以在报道中只是把各方观点摆出来, 不是说非有必要去做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报道, 因为这不客观, 对受众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2011年10月, 广东佛山的悦悦事件引发争议。在这个争议事件中, 媒体似乎放大了阴暗的一面, 其中的炒作和渲染之嫌也清晰可见, 可是对这种争议事件的炒作和渲染的报道立场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绝对不可以有的态度。

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合理?那就是坚持全面客观报道和正确理性引导舆论, 发挥媒体论坛功能, 其中媒体论坛功能这一点必不可少。有英国传播学家认为, 媒体应该为受众搭建一个平台, 人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自己对某些事件尤其是对争议事件的看法, 然后通过媒体自身的努力, 坚持正义的祛除丑恶的, 最好的效果是能达成一致。

上一篇:社会历史环境下一篇:混合动力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