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新闻事件

2024-09-19

标准化新闻事件(精选9篇)

标准化新闻事件 篇1

1. 李克强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

2014年9月15日,以“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李克强指出,要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要加快相关法规建设,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推进强制性标准改革,提升标准和检测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确立中国质量对市场的硬承诺。鼓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用脚去投票”,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

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是李克强对中国质量工作管理模式提出的明确指示,对标准化在质量工作中的定位给予了高度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标准化工作的方向指南。

2. 3项标准化改革举措出台

2014年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推出了三项标准化改革举措:推进强制性标准信息公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试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加快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改革,推动简政放权。让标准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中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在构建统一市场规则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表示,质检系统将大力推进标准化改革,管住管好强制性标准,促进统一市场建立;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提升标准化国际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企业、产品、装备赢得竞争新优势。

3. 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启动

2014年5月22日,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将会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系统谋划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明确城镇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未来几年急需制修订的关键标准,以便系统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

标准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在城镇建设、管理、运营中需要标准化的支撑,另一方面在城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强标准化,是实现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新格局的现实需求。

4. “筑篱”专项行动护佑消费品安全

2014年10月11日,国家标准委会同5部委、7省市、35家单位在京召开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启动大会。

我国轻工、纺织、涂料、建筑卫生陶瓷等消费品领域现有国家标准3,000余项,行业标准4,100余项。消费品安全标准“筑篱”专项行动将用3年时间,集中开展消费品安全国内外标准对比行动、消费品安全标准制定能力提升行动、消费品安全标准实施监督联合行动、消费品安全标准助企惠民行动。目标包括重点消费品领域基本实现国际国内标准水平一致,用标准支撑消费品国内外市场“双满意”;消费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用标准助推消费品领域贯彻落实“三个转变”;消费品标准化共治局面基本形成,用标准和标准有效实施筑牢消费品的“安全篱笆”;消费品标准化技术力量不断增强等5个方面。

5. 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提升物流效率

2014年12月12日,商务部、国家标准委宣布启动全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这一专项行动为期5年,着力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专项行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托盘标准化。即在快速消费品等领域,率先开展标准托盘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带动上下游关联领域物流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二是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规范。通过增强平台服务功能,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

此次专项行动计划确定第一批重点推进单位,包括招商路凯、北京朝批、青岛海尔(日日顺供应链公司)、上海百联(现代物流公司)、广州华新商贸、苏宁(物流云平台)等30家重点企业和10家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6. 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14年7月15日,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碳排放管理术语、统计、监测,区域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企业、项目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低碳产品、碳捕获与碳储存等低碳技术与设备,碳中和与碳汇等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碳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对节能低碳减排工作的全面推广,标准制定已成当务之急,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被赋予“支撑全国碳排放管理工作大局”的重任,其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低碳工作效果及国际评价。

7. 中国成功连任国际电信联盟理事国

2014年10月27日,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全权代表大会理事国选举。168个成员国参与投票,我国以142票成功连任理事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大会发言中指出,新一轮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正在孕育兴起,并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以智能、泛在、绿色为特征的重大变革。联合国正在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国际电信联盟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期待国际电信联盟根据2016-2019年战略规划,把握机遇、创新发展,为建设信息社会不懈努力。苗圩强调,在今年5月份的理事会上,中国已宣布将认担的会费由12单位提升至14个单位。中国政府愿继续给予国际电信联盟力所能及的支持。

8. 国家电网获IEEE标准协会“企业卓越贡献奖”

2014年12月7日,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标准协会(IEEE-SA)标准管理局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荣获2014年度"企业卓越贡献奖",以表彰该公司在特高压交流技术标准化领域作出的贡献。IEEE“企业卓越贡献奖”评选每年全球只有一个名额。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稳定运行等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的转化。自2009年起,国家电网公司代表我国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并成功设立高压直流输电、智能电网用户接口、大容量可再生能源并网和特高压交流系统4个技术委员会,共承担4个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和1个主席职务,立项国际标准15项;在IEEE立项国际标准6项。

9. 标准视频化创新标准宣贯手段

2014年12月19日,由国家标准委组织的“海鲈标准化养殖”标准视频片验收暨农业标准宣贯座谈会在京举行。

“海鲈标准化养殖”是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杂志社、珠海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共同策划录制的农业标准视频纪录片,该片选择珠海市首个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白蕉海鲈作为拍摄对象,在深入解读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航拍、水下拍摄、3D动画等视频化技术,将标准中涉及的海鲈选种、育苗、养殖、病虫防治、捕捞,到运输、贮存等内容,通过人工实际操作示范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力求做到结合实际、通俗易懂、易于掌握,从而促进海鲈养殖技术的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其产品质量。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对这种以视频解读标准的方式给予了高度赞扬,将其评价为是对标准宣传的一种新的尝试。

10.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标准建设取得突破

2014年5月14日—23日,在国际海事组织伦敦总部召开的海上安全委员会第93次会议上,由我国制定提交的“船载北斗系统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获得正式批准。

这是国际组织批准通过的第一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北斗全球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北斗海事国际标准化工作是北斗获得全世界海事领域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北斗全球航海应用的关键,也将直接影响北斗产业发展。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首次获得国际组织的系统认可,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标准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将为全面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事国际应用和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海事国际标准化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准化新闻事件 篇2

第二节

(3)【逾六成国企入职仍查乙肝 三成企业明显歧视】2011年2月14日,来源:长城综合网。去年2月,三部委明令要求,入学和就业体检中禁查乙肝。但禁令执行一年来,各企业执行情况却令乙肝病毒携带者寒心。昨天,国内知名反歧视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发布《2010国企乙肝歧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被调查的180家大型国企中明确表示入职体检要进行乙肝检测的高达61.1%。

>>发布 明显歧视乙肝企业占35%

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2010年2月10日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但调查显示,一年来,禁查乙肝、禁止乙肝歧视政策在国企贯彻执行得并不理想。

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包括13家食品药品企业在内的180家大型国企中,有110家企业明确表示入职体检时要“检测乙肝项目”,所占比例高达61.1%,只有42家企业表示入职体检时“不会检测乙肝项目”,占调查总数的23.3%。超过六成的国企在入职体检时仍违规检测乙肝项目,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仍无保障。

被调查国企中,有63家企业明确表示“乙肝携带者不行,完全不会考虑”或“大三阳不行,小三阳可以”,即对乙肝携带者具有明显歧视行为,占调查总数的35%。表示“不会歧视乙肝携带者”的企业有76家,占42.2%。

据悉,这是我国首部针对国企乙肝歧视的专项调查报告。该报告在昨天寄往卫生部和人社部。>>探因 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对于调查发现的问题,北京益仁平中心负责人于方强表示,主要原因是部分法律法规滞后、企业违法违规成本过低、部分医疗机构利字当先。

调查发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国企对乙肝携带者歧视程度比较高,“绝对不行”“这是特殊行业,国家规定禁止乙肝携带者从事”,这两个行业的招聘人员拒绝乙肝携带者底气十足,其依据即为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第51条规定: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于方强表示,这种不作任何区分、笼统地对所有“患有传染病”的群体作出从业限制的法律规定,至今尚未修改。

报告指出,即便企业败诉,赔偿金往往只有几千元,最高的也只有几万元,这对于财力雄厚的国企来说可谓“不值一提”。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反歧视维权的通道仍不畅通,劳动者投诉难、立案难、举证难、胜诉难、赔偿难;同时,劳动者反歧视维权成本太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

此外,无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舍“义”取“利”也是助长此不正之风的原因之一。就在今年1月,广东省电力一局医院体检中心因违规为多家企业暗查乙肝被处罚。而调查发现,该事件绝非个别现象,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为追求经济利益,沦为企业实施乙肝歧视的“帮凶”。>>政策 入职入学禁查乙肝

乙肝病毒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接触不会导致乙肝病毒传播。

三部委《通知》要求,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因职业特殊确需检测乙肝项目的,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开展相关检测。

除卫生部公布的特殊职业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由予以拒绝招(聘)用或辞退、解聘。

>>建议反歧视应有具体保障措施

国内知名反乙肝歧视人士陆军表示,国企在用工方面的制度规定和处理办法是大部分私营、外资企业效仿的对象,国企严格遵守三部委《通知》,对国企招聘人员及私企、外企招聘人员都会有积极影响,将会大大促进乙肝歧视的消除。

“要消除就业歧视,立法保障是第一步,国家和政府颁行了法律法令后,还要有具体行政措施和司法措施来保障贯彻落实。”北京瑞风律师事务所著名公益律师李方平说,尤其是对于国企,更应该有较高的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严格要求他们,而不应放松要求、降低标准。

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刘小楠副教授认为,中国应尽快设立一部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对就业歧视进行明确定义;尽快设立“平等机会委员会”去调解就业歧视,让受害人得到救助。>>人物改简历两年内换6份工作

只因是乙肝大三阳,大学毕业后的两年,王华阳在歧视的目光中,不得不使用化名、修改简历、换了6次工作,目前,终于在北京落了脚。

2009年,王华阳收到了廊坊某公司入职通知书,但在入职体检中,他被告知是大三阳,不能参加一切活动。对该公司的拒绝录用决定,小王既气愤又不能理解,便告上法院。经调解,该公司向王华阳支付1万元并在企业内部举行乙肝反歧视的相关宣传及活动。

随后,小王到保定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后正式签订劳动合同。2010年2月,在该公司内部体检中包括检验乙肝五项及肝功能项目。小王预感不妙,果然,他不久就被公司要求其回家“休息”,且不得在公司食堂吃饭,不得与其他人集中就餐,“这不明显是歧视吗”。接到公司的辞退通知后,他又一次选择用法律的武器为自己维权。

“这么委屈的经历,父母知道了肯定担心。”小王说,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在“下岗”期间打零工挣钱糊口,至今已换了6份工作。现在的工作基本稳定了,“沮丧过,也失落过,但现在最怕的是别人害怕我们,如果所有单位都无知地看待乙肝,那么我们怎么过活”。(京华时报)“禁查乙肝”何时才能走进“春天里”?

去年2月,三部委明令要求,入学和就业体检中禁查乙肝。但禁令执行一年来,各企业执行情况却令乙肝病毒携带者寒心。昨天,国内知名反歧视公益机构北京益仁平中心发布《2010国企乙肝歧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被调查的180家大型国企中明确表示入职体检要进行乙肝检测的高达61.1%。(2月13日《法制日报》)

禁查乙肝被认为是“春天里”的温暖信息,而事实上,却是高兴得太早,依然行走在“寒冬里”。各企业阳奉阴违地执行禁查乙肝,不仅仅是在助长就业歧视,而且是重创社会不公。

禁查乙肝为何如此艰难?说白了,就是利益所致。一方面企业可以不对潜在的乙肝患者埋单;另一方面无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舍“义”取“利”,毕竟检查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禁令变成一张废纸,是对禁令的嘲弄。其实,在颁布禁令之时,应该是能够预料的。毕竟就业歧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沉重,毕竟对乙肝患者还存在着程度深重的“偏见”,这些都不可能仅靠禁令所能够“消融”的。

其实,禁查乙肝成为一纸空文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者维权成本高。高在何处?其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其二,维权通道仍不畅通,劳动者投诉难、立案难、举证难、胜诉难、赔偿难。这些是劳动者所不能承受的。与之相对的是,企业违法成本太低。即便企业败诉,赔偿金往往只有几千元,最高的也只有几万元,这对于财力雄厚的国企来说可谓“不值一提”。对比如此鲜明,结果不言而喻。

维权成本高,固然有法律滞后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却是监管部门工作的不给力。当监管部门只是热衷于发发禁令,当监管部门只是在办公室里坐等劳动者上门。这对于企业又有多少震慑力?“禁查乙肝”禁令被虚置,让人疼痛。禁令如果只是“纸老虎”,以后谁还会遵守禁令?“禁查乙肝”应该得到严格执行。最需要的是把维权成本降低下来。“成本高”,是劳动者维

标准化新闻事件 篇3

2015年3月26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方案》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2中国政府四举措改革“中国标准”

2015年2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措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指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必须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完善标准管理,着力改变目前一些方面存在的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促进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确定,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标准,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缩减推荐性标准,推动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2015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创新节能标准化管理机制,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强化节能标准实施与监督,有效支撑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发挥标准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节能标准是国家节能制度的基础,是提升经济质量效益、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是化解产能过剩、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支撑。“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标准制修订步伐明显加快,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对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节能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标准有效实施的工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节能标准化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大力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

4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启动

2015年7月,为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部署,国家标准委启动了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中国电子学会等39家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国家标准委将建立团体标准化相关制度,组织试点单位制定和实施团体标准,并在试点基础上提出团体标准服务、引导、规范和监督的建议,开展良好行为评价,完善团体标准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推动营造团体标准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企业产品标准公开声明制度试点网上平台开通运行

2015年1月1日,企业产品标准公开声明制度试点网上平台——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顺利开通运行。

平台开通运行后,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自主发布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向消费者公开承诺自己的产品质量,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行政部门通过平台可及时掌握相关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消费者和各类社会化组织通过平台可轻松查询有关产品标准的内容,全面了解产品质量信息,并对相关产品标准的合规性,以及产品的标准符合性进行监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社会各界参与产品质量治理的共治局面。

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址:http://www.cpbz.gov.cn。目前,福建、山东、深圳、成都、浙江等五省市的企业已经在平台公开企业产品标准信息。

6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国标委认真落实标准提升计划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揭晓: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在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第一部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在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工作。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大力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大力推动标准实施。

国家标准委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的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将主要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二是强化基础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四是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此外,国家标准委还将加快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已批准筹建中关村、华南中心、广州等3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优势,强化技术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力争“十三五”筹建20个制造业相关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撑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7我国将主导物联网架构国际标准制定

2015年5月20日,从国际标准组织(ISO/IEC)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物联网标准化(WG10)大会传来消息,新成立的WG10物联网标准工作组将同步转移原中国主导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国际标准项目(ISO/IEC30141),并由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专家继续担任该体系架构项目组主编辑,标志我国继续拥有国际物联网标准最高话语权。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也正式发出严正声明的函,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等的全力支撑和指导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标准化专家会同相关单位的专家一起,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在此次比利时会议上,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杰博士重新当选为ISO/IEC30141国际标准主编辑。

8中国创新走向世界首个能源互联网国际标准获通过

2015年3月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正式发布文件,由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担任主席、中国电信等中国机构共同发起推动的IEEE1888标准通过ISO/IEC最后一轮投票,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首个ISO/IEC国际标准。这是2012年发起历时近3年时间,由中国能源和互联网络、物联网工程师共同努力发起,给全球创新体系又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9中国中医药标准化引领国际社会

2015年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北京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展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各种途径已经畅通,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发布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国际标准》、《人参种子种苗第1部分:亚洲人参国际标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技术规范》和《中医药文献元数据技术规范》等4个国际标准,这些国际标准对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成立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是全球最大的中医药国际组织,现有来自65个国家的239个团体会员。

10工程管理硕士标准化方向教育合作协议在京签署

为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精神,推动标准化教育和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标准化专业人才,2015年12月18日,全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就共同开展工程管理硕士标准化方向教育签署了合作协议。工程管理硕士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叶金福、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中国标准化标准院有关领导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分高校代表参加了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三方将在相关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中逐步推广开设标准化方向,根据培养需要规划一定数量的名额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并合作建设标准化教育骨干师资队伍,共同制订相关教学方案,联合承担课程建设、教学任务、实习实践等有关培养工作,同时通过举办相关学术活动、在线课程等,面向社会开展标准化教育。

新闻事件作文 篇4

最近在手机新闻报导中有一则新闻让我思考了很多,这一则让我印象深刻的新闻是有关一个年轻人驾驶车辆阻档救护车进行救援工作的事件。当时看到此新闻报导时,我为之震撼,心想:为什么会有这么恶劣、可恶的人呢?

新闻中那一位年轻男子,在平面道路上遇到一辆载着一位心脏病发的老婆婆的救护车,一般人都知道救人如救火的道理,但是那名年轻男子不但不礼让救护车,而且还对救护车做出不雅手势。就因为延误了那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老婆婆便在救护车上宣告不治,失去了宝贵的性命,这种害人匪浅的行为真让人气愤。事发后,那名男子居然还宣称自己患忧郁症,迟迟不肯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更让人难以谅解。

气愤之余,我深深的思考了一下,我觉得那个犯错的男子可能从小就没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或者也不懂得勇于面对错误的道理,更可能是家庭教育没有教导承担错误的勇气。有些假设的理由都不能掩饰错误的事实,做出不对的事情就要立即纠正,不然便会一错再错,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我得到的启示是:就算是小的时候,做错事就要纠正,不然长大后就有可能犯下不可收拾的事情,并且无法被社会大众原谅。所谓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这个道理。

2011年度十大新闻事件 篇5

1月18日, 工信部宣布正式启动TD-LTE规模技术试验, 该试验于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厦门、杭州六城市进行, 每座城市部署100~200个基站, 室外使用2.6GHz频段, 室内为2.3GHz, 试验分为单模、多模两个阶段推进。包括大唐、中兴、华为、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等企业在内的国内外主流系统厂家以及大唐、联芯、展讯、ST-E (T3G) 、创毅视讯、华为海思等在内的终端芯片企业参与了此次试验。8月9日, 中国移动宣布六城市核心网和无线网已基本建成, 大部分基站设备已安装并开通。

2 设备商掀起专利混战

2011年或许成为ICT领域专利纷争最多最复杂的一年, 各大设备商纷纷以专利为筹码, 掀起了多轮角逐:一方面是同行间角力, 1月25日, 华为对摩托罗拉提起诉讼, 后又与中兴通讯互相起诉, 而后者又与爱立信互相起诉;另一方面是跨界大诉讼, 微软诉HTC, 苹果对三星、HTC发起诉讼, 而2010年就提起的甲骨文对Android的诉讼案由于今年仍未开始庭审, 双方依旧各执一词。

3 “窘迫”诺基亚投奔微软

2月11日, 诺基亚举行战略发布会, 宣布与微软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 将微软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作为诺基亚主要的智能手机平台。同时, 诺基亚还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规划, 包括管理层调整、运营结构变动等, 以加快公司在多元竞争环境下的执行力。在经过了随后的多轮裁员与整合后, 10月26日, 在诺基亚世界大会上, 诺基亚正式发布了与微软合作的首批Windows Phone手机Lumia 800与Lumia 710, 四款非智能低端机Asha 200、201、300和303以及新服务和配件。

4 中电信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

2月16日, 中国电信集团宣布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战略。按照工程目标, 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接入带宽将在3~5年内跃升10倍以上, 并将持续快速提升;资费在3年左右迎来“跳变期”, 并将持续下降;南方城市将全面实现光纤化, 核心城区全部实现光纤接入, 最高接入带宽达到100M, 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以上, 形成一个包括卫星通信、光纤宽带、移动网络在内的覆盖全中国的优质信息网络。用户通过中国电信统一账号可以登录有线宽带、天翼3G网络以及Wi-Fi网络, 享受全地域、无缝隙的宽带接入服务和互联网应用。

5 “苏金生”们落马

工信部网站于4月29日正式公布, 免去苏金生的总工程师职务。今年3月中旬, 苏金生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苏金生的落马拉开了2011年通信业反腐的帷幕, 随后, 同月, 原中国移动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被带走接受调查;5月, 原中国移动数据部部长、原卓望控股CEO叶兵被带走接受调查;10月, 原重庆移动总经理沈长富被指控在任职期间严重受贿。事实上, 自去年起通信业腐败事件就已成为舆论焦点, 此间, 张春江、施万中、李华等多个通信业高管相继落马并判以重典。

6 谷歌鲸吞摩托罗拉移动

8月15日, 谷歌和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宣布, 谷歌以每股40美元现金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总额约125亿美元, 相比摩托罗拉移动股份的最后收盘价溢价了63%, 双方董事会已全票通过该交易。该交易预计于明年完成。通过此交易, 谷歌不仅将获得摩托罗拉移动1.7万项既有专利以及7500项待批准专利, 还有望借力后者在有线电视机顶盒领域的优势。

7 “教主”乔布斯辞世

10月5日, 苹果公司对外宣布, 前CEO乔布斯因胰腺癌医治无效辞世, 享年56岁。乔布斯在上世纪70年代创立了苹果公司, 并几经波折最终带领苹果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之一。乔布斯去世前一天, 苹果公司继任CEO蒂姆·库克发布了最新产品iPhone4S, 乔布斯在家中观看了发布会的直播。乔布斯的去世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哀悼, 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iPhone4S的销量。

8 多款千元机销量破百万

10月中旬, 中国电信公布销量突破百万的智能手机名单, 华为、中兴、酷派三家厂商共5款千元智能手机入选, 分别为华为C8650、C8500, 中兴N600、N606以及酷派E239。中国联通方面, 其四款千元智能机华为U8650、中兴V880、酷派W706以及联想A60也遭抢购, 持续面临缺货的困扰。今年以来, 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分别推出了首批四款大屏千元3G智能手机, 并提出了“大屏、智能、实惠”等千元智能手机新定义, 其中华为C8650上市短短60天销量便突破百万大关, 中兴V880最高单日销量超过万台。

9 国内3G用户突破1亿大关

10月27日, 工信部发布的2011年9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显示, 截至今年9月, 全国3G用户规模突破1亿户, 达到10245.7万户。3G用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到10.8%, 这意味着3G正式进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 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数据显示, 今年1~9月,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9330.2万户, 达到95230.5万户。同期移动通信收入累计完成人民币5296.5亿元, 同比增长13.9%, 在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69.61%上升到72.13%。此外, 3G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市和县城以及部分乡镇。

10 电信、联通突遭反垄断调查

标准化新闻事件 篇6

壹传媒的“动新闻”事件, 对当前各类媒体的报道形式创新提供了一个解剖样本。“动新闻”追求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 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当下媒介融合的态势下, 这是传统媒体寻求与新媒体的合作形式, 扩大自身影响的一种机遇, 是一种积极的表现。但在报道内容的问题上, “动新闻”不仅没有进行相应的创新, 反而忽略了新闻报道所应遵循的“度”。因此, 这种创新形式并没有让动新闻实现预期目的, 反而引起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不创新, 便灭亡。”作为新闻职业工作者, 在新闻报道的创新上, 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注重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的平衡

新闻报道包含两方面的要素:新闻形式与新闻内容。从新闻报道形式上创新, 追求新闻的第二落点, 挖掘新闻事件的未尽内容, 再现事件的进程, 是增强新闻价值的有效途径。新闻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展现层面。在传统媒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跨媒介联盟是各类纸质媒介所青睐的一种创新形式。如在今年的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中荣获“2009~2010中国报业创新年度品牌”的《重庆商报》于2006年与腾讯网合作, 推出了“腾讯·大渝网”, 开创了“平面+网络”立体传媒全新平台, 实现了报网互动的模式。该行动得到了传媒界的普遍认可, 成为众多纸质媒介效仿的对象。

“动新闻”的创新也体现在报道形式上, 即以3D技术将新闻制作成漫画的形式, 再现事件发生情景, 并供读者下载观看。从形式方面来看, 壹传媒追求摆脱传统的单一的报道方式, 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 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是在原来报道方式上的一种积极创新。但其存在着一个本质问题, 即内容的低俗。这并不是“动新闻”特有的问题, 而是存在于整个新闻界的一个通病。因此, “动新闻”的创新, 只能说是在新技术包裹下的“新瓶装老酒”, 没有实现真正的创新。

因此, 在策划新闻报道的创新时,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追求报道形式的创新, 还要注重报道内容的创新。二者的结合, 才能使创新真正有所作为。冲破旧思维的藩篱, 开创新的思维方式, 从多角度深入挖掘新闻的潜在价值, 是内容创新的主要思想模式。如《北京青年报》开辟了一个专版叫“新闻人物·回访”, 巧妙地在旧的历史人物中找到了新的价值, 在报道角度方面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冰点时评”是《中国青年报》开辟的另一个栏目,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多元化的价值观, 以及读者迫切希望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真实的需求, 该栏目以“声音的广场”为定位, 实现了对新闻时评的创新性思考。栏目的个性化探索以及内容的创新使《中国青年报》至今在业界仍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

可见, 形式的创新能更好展现新闻的价值, 而内容的创新能够挖掘更多新闻的潜在价值。内容是新闻报道的血肉, 没有好的新闻内容, 形式也只能是形式, 失去了报道的真正思想和新闻的真正价值。只有把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把握好新闻创新的“度”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所谓“度”, 是指事物的限度、范围和程度, 是质和量的统一。新闻传媒为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追求在形式上提升报道的吸引力, 必须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这里的“度”就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

新闻报道创新的职业道德底线。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传播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之《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 就有以下四条内容:1.尽一切努力, 确保公众所接收到的信息准确无误, 不曲解事实, 也不删除事实;2.不谋私利, 不搞恶意中伤、诽谤、抄袭, 不做缺乏根据的指责, 若有报道不实, 一经发现应立即改正;3.尊重个人的名誉, 不因迎合公众的好奇心而揭私人隐私;4.报道和评论外国的情况时, 新闻工作者有责任获得有关被报道、被评论的国家的必须知识, 以便做到报道和评论公正。这是所有从事新闻及消息采访、传递、发行和评论的人职业行为的标准。

在新闻报道创新中,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的创新, 都应该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底线。“动新闻”的问题就在于, 对新闻事实的视觉扭曲化, 在一定程度上, 将新闻再现“图画创作”化。而其新闻内容的暴力、血腥和色情化, 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堕落。我们知道, 新闻报道的公认准则是真实、公正、平衡, 不能对社会道德和公民权利造成伤害, 即使在没有动画报道的条件下, 对于过度血腥和色情的内容也是需要道德节制的。而“动新闻”, 完全以一种极端内容的极端渲染, 超越新闻职业道德底线、脱离社会道德常轨, 造成了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伤害, 这就不是创新, 而是一种倒退。

新闻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新闻工作者不能因为盲目追求创新, 追求由创新带来的经济利益, 而做出超越新闻职业道德底线、对社会不利的行为。权利相对的就是责任, 要做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而不能只享有权利, 不承担责任。有些媒体为达到炒作和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而传播大量“星、性、腥”新闻, 这些内容低级、庸俗不堪的新闻充斥着公众的视野, 腐蚀着我们的社会风气, 也破坏了社会的文明建设。“动新闻”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也倾向于色情暴力新闻, 如“女大学生控性侵”、“父奸女还助情妇奸子”、“伴尸一夜后自首”等刺激观众眼球与神经的内容。这些新闻一旦“动”起来, 自然吸引人的眼球, 但是如果观看者是儿童和青少年, 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告。”任何新闻工作者都应该肩负时代的使命, 牢记社会的责任, 尽好“瞭望者”的责任。这一点《重庆商报》就起了模范作用:其率先在重庆推出了“爱心1+1”大型助学活动, 从2002年开始, 每天用半个版刊登重庆贫困地区需要救助的已辍学或由于家境贫困等待上学的学生, 实际救助儿童1万多名。《重庆商报》以主流传媒的责任姿态影响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公益之心, 在新闻界树立了榜样。

坚持法律范围内的新闻自由。新闻报道的创新不能以“自由”为幌子, 而做出出格的事情, 因为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只有在法律范围内、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自由”, 才是合理的“自由”。如果新闻传播者一味追求新闻自由, 只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此, 新闻策划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创新时应把握好分寸, 兼顾“自由”与“法律”, 否则, 就有可能违反相关法律, 损害他人利益。壹传媒的“动新闻”就存在着滥用新闻自由的问题, 由于极端放大色情和血腥报道的细节, 把犯罪的细节详尽地再现, 这种行为伤害了受害人的隐私权和尊严, 与新闻报道中的人权、隐私权、名誉权保护是不相容的。因此, 这在文字报道中是需要非常注意的。新闻报道的目的不是为了渲染社会的黑暗面, 而是要把这些伤害社会机体健康的社会现象揭露出来让公众监督并警示公众对社会安全和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壹传媒最终被台北政府依违反“儿少法”, 处以最高50万元罚款, 并被指出, 裁罚是依播出内容“行为罚”, 若没有改进, 不排除连续罚。这便给新闻从业者敲响警钟。

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是紧密相联的, 只有严格自律的媒体, 才充分享有新闻自由。同时新闻自由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 而首先是公众享有的权利, 媒体的新闻自由只有在尊重和维护公众的新闻自由的前提下才可以得到实现。作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 只有做好自律, 才能避免做出违反法律、危害社会的行为。

结语

标准化新闻事件 篇7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 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 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 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扭曲, 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所有这些对重大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 例如去年发生的山西煤矿的“封口费”事件, 在社会普遍关注受难民工的最新信息的时候, 记者却趁机向煤矿负责人收封口费, 这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时候, 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躲避媒体的报道, 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原委是媒体新闻报道最重要原则。去年的汶川地震中, 媒体对信息的处理及时而公开, 详尽、透明、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原则。事实证明, 关于重大灾难新闻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不尊重, 而且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媒体避免新闻报道失语是做到新闻时效性的基础。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新闻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在接收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 采写独家新闻的意识使得新闻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新闻报道的每个环节, 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1、快速进入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 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 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 对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 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确保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 与生命接力。2009年8月, 对于台风莫拉克的造访, 媒体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台风沿途经过的多个城市, 新闻记者一直奋战在最前线, 向民众发布最新的台风信息。湖州电视台《新闻60分》栏目记者时刻关注台风的最新动向, 从气象专家预测台风的来临, 到太湖水位的上升、台风带来强降雨, 再到政府积极抗台救灾, 记者快速进入新闻现场发挥及时的图片、文字报道, 是实现新闻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2、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重大新闻事件, 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 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剧增。媒体的新闻报道要能够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信息报道阻止社会流言的传播用权威部门的言论来稳定民众, 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手段。

3、做好团队之间的协作

从新闻报道的整个环节来看, 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从进入现场到对你选题内容, 都需要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 因此发挥新闻工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保证第一时间采写到新闻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还会给记者的新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 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也是记者的专业素质的考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记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对新闻的制作要有充分的把握, 让新闻报道的角度能够全面的反映地震过后灾区的真实情况, 同时也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为了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这要求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地震过后的四川灾区, 到处都是一片废墟, 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因素, 很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破坏掉了, 横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是无法深入到灾区内部对受灾情况进行报道, 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跟着救援部队人员徒步深入到灾区进行报道,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选择深入灾区进行报道, 这说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现场报道中, 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急促的报道口吻, 受众不仅感受到了灾区同胞的遭遇感到心痛、救援人员的投入, 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报道精神。由此, 为了能够实现对灾难新闻具有时效性优势上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

在重大新闻报道中, 现场直播报道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收视需求。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做好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现代发达的传媒环境中, 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 是实现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效性的重要技术支持, 还是以汶川地震为例, 在地震发生后, 央视等主流媒体在地震现场快速及时的报道, 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 全面多点的报道, 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 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CCTV的直播节目, 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 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海军:《快起来与新起来———关于新闻时效性的几点思考》, 军事记者, 2006年第6期.

[2]张袖砚:《新闻时效性的把握》, 记者摇篮, 2009年第7期.

如何写好“非事件”新闻 篇8

非事件性新闻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 而是由许多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的, 并有鲜明主题的新闻。有人又叫它资料性新闻。由于它不是新近发生的事, 新闻性本来就不强, 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 下面, 就如何写好非事件性新闻, 本人谈一谈个人浅见。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采写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非事件新闻在内容选择、表现方法上都与事件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在传播目的上, 非事件性新闻有着明确的主观性。也就是说, 非事件新闻不以记录某个事件为满足, 而是以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其次是作者的主观介入, 倾向性明确。非事件性新闻一般都具有一定分析、研究色彩, 通常要有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深度。因此它的指导性往往要通过明显的倾向性来体现。在对大量有关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中,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隐晦地表达出来, 以此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

通过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应看到非事件性新闻有利的一面, 就是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 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着更多的灵活性, 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非事件新闻不足的一面是, 它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 写成新闻。通过了解认识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新闻写作效果。

第二要精心提炼, 铸成重大而新颖的新闻主题。这一点是写非事件性新闻成败的关键所在。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鲜性, 不完全表现在时间要素上, 主要表现在内容特别是主题的确立上。主题是否重要而鲜明, 就成为它能否成为新闻的至关重要一环。选择新闻主题, 要看它与读者的关系, 选择中要注意反映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为读者是新闻传播的对象, 主题是否新颖和主要, 首先取决于它与读者的关系。选择新闻主题, 还要看它与实际工作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闻主题是否新鲜、重要, 往往还决定于新闻是否抓住了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矛盾, 凡是新闻主题能够解决或回答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就会成为重要新闻。

第三要细心寻找新闻根据。新闻根据即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它含着较强的时效性与连结新闻主题重要性的双重信息。它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理想的新闻根据应有时效性与重要性的双重要求。对于已经失去新闻根据的旧闻或是新闻根据不显著的非事件新闻, 就必须细心地寻找, 使之重新获得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 采用“以新带旧”的办法, 把背景材料和其它相关的材料带出来, 才能给人以新鲜感, 才能避免非事件性新闻时效性不强的弊端。要善于在采写中把问题提炼出来, 把故事提炼出来。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 就像平静的湖水, 但平静中往往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 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提炼出来, 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 立刻成为受众关注的“事件”, 从而使非事件性新闻具备了新闻由头。例如某报的一篇新闻《荒山托举希望》, 用900亩荒山被改造的成果为新闻根据, 由这一壮举引出改造者艰苦创业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和事实, 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由此可见, 非事件性新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因果性, 它的时间跨度较长, 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本身就不强, 写作时细心地找出一个新闻根据, 就十分必要。

第四要寻找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时间依据, 这是非事件性新闻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没有明显的新闻由头, 记者可以报道的时间为依据进行导入, 借此发挥, 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也可以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 因为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 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 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 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

第五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开掘。非事件性新闻, 要写得新颖、动人, 还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思考。所谓分析, 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把所反映的主题如实地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展现出来。所谓开掘, 就是眼睛不能只盯在眼前的事物上, 就事论事, 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 深究其实质。真正把事件或问题分析透了, 让读者看到人所未言才会有“新意”, 才能吸引读者。

引入新闻事件 打造魅力课堂 篇9

所谓新闻事件, 就是指新近或正在发生的, 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 包括国内外、校内外、家庭中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引入新闻事件要体现“时”, 注重它的发生时间是最近的, 用鲜活事件进行教育往往更加有效;引入新闻事件要体现“效”, 要分析这一社会事件对开展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否有帮助。

一、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新闻资源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动态的, 经历的生活是动态的, 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作为品社教师, 我们有责任在利用教材时,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及时吸收社会信息。教师先行、积累删选, 是从社会生活中捕捉新闻事件的必需。

1. 拓展范围, 有心积累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中蕴涵了千变万化的资源, 我们要拓展范围, 有心积累, 从中捕捉合适的新闻事件。要随时随地关注社会动态, 不仅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大小事情, 更要善于积累国内外的时事新闻。

新闻事件, 从时间来看应是近期发生的, 非常鲜活;从范围来看有国际的、国内的, 还有本市、本校的;从与教材配合来看, 浙教版教材中安排了同类的教学单元, 可以将它们相应地引入到教材中。

2. 配合教材, 分析筛选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能成为课堂资源, 因此在将其引入到课堂之前, 就必须要配合教材, 进行分析筛选。以2008年8~12月国内新闻事件为例 (见下表) 。

繁多的新闻事件, 配合教材, 进行选择是关键。从表中我们发现, 有的新闻事件能引入, 对提升学生认识有帮助;有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 不仅没有促进作用, 反而会影响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 就不能引入到课堂中。重要新闻事件, 如“08奥运”“神七升空”等, 是举国关注的热点, 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可以作为重点事例展开教学。

二、新闻资源与教材的案例整合

提高新闻事件引入课堂的效果, 需要教师精心地做好“取精用弘”的工作, 即针对一件新闻事件, 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取舍, 提取精华, 与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 使其成为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苏教版六上《奥林匹克的故乡》, 因“2008北京奥运”而呈现了不同的课例, 笔者执教了《走进奥运》, 又观摩了《世界给我十六天, 我还世界五千年》和《2008我们的奥运》, 三个课例给笔者带来许多的启发。

1. 正确把握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

引入新闻事件, 并不意味着可以撇开教材, 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 丰富其内容, 拓展其视野, 因此, 首要的工作就是——正确把握教材, 确定教学目标。这对引入新闻事件与教材的案例进行整合, 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以三个课例的教学目标为例。

课例1《走进奥运》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奥运起源, 知道顾拜旦对现代奥林匹克做出的贡献。 (2) 通过真实的奥运会故事, 领会奥林匹克格言的内涵。 (3) 懂得奥运精神就在我们生活、学习中, 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实践奥运精神。

课例2《世界给我十六天, 我还世界五千年》教学目标: (1) 关注2008北京奥运, 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增强民族自豪感。 (2) 畅想参与2008北京奥运,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进一步激发中华情。

课例3《2008我们的奥运》教学目标: (1) 了解现代奥运和2008北京奥运的相关知识, 初步了解中国奥运的历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努力实践, 了解大家为2008北京奥运会所作的准备, 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引导学生了解奥运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三个课例结合学生生活、地区特点, 及新闻事件的部分信息, 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 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将有效的材料引入课堂。

凡是新闻事件, 都拥有丰富的资源, 如果不加以分析、重组, 而是罗列大堆的材料, 那么, 我们的品德课就失去了意义!

2. 精选新闻事件, 促进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老师要在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的同时, “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对新闻事件进行取舍、整合, 以精选的内容来促进课堂教学, 才能使其成为学生认知能力、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佳载体。

教师要在经过反复比较之后, 精心选取新闻事件中最精华、最值得学习的内容, 引入课堂。例如课例1中, 笔者将“领会奥林匹克格言的内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奥运会, 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故事不胜枚举, 笔者最终选取“皮特里”的故事, 引导学生与之对话, 领悟“重要的是参与, 不是胜利”, 之后补充“八旬老人争当火炬手”的影像资料, 让学生明白——奥运会不只是运动员的事情, 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经过恰当取舍的材料, 能吸引学生, 引起材料与心灵的撞击, 从而生成更多的精彩, 最终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将一件新闻事件中的部分材料引入后, 教师必须对材料进行再次整合。例如课例1围绕“奥运精神”, 笔者将新闻事件的开发指向了能充分展现奥林匹克格言内涵的奥运会故事。故事一, 1936年, 柏林奥运会上卢茨·朗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奥林匹克精神“体育就是和平”。故事二, 马拉松赛场上“皮特里”失去金牌却获得英国王后奖励的故事, 体悟“重要的是参与, 不是胜利”。之后, 一系列运动员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照片,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运动员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课堂上, 故事一、二及一组照片, 并不是平行展开的, 而是紧紧围绕两个奥林匹克精神, 层层递进, 螺旋上升, 因此, 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悟是渐渐深入的, 所受到的震撼是强烈的。

实践证明, 引入新闻事件, 需要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取舍、整合, 学生近距离地了解新闻事件, 深入地与其对话, 产生思想的碰撞。

三、引领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的实践体验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课堂外的实践体验, 更能促进学生与人、事、物发生实际的接触, 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获得感悟。引领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的实践体验, 对课堂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借助媒介视听, 拓展关注视野

关注新闻事件, 不能仅停留在身边, 要拓展到祖国各地, 甚至全世界, 而现代化的媒介视听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浏览网站、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等多种途径, 能有效拓展学生关注新闻事件的视野。

在教学《走近奥运》一课前, 笔者引导学生观看“CCTV5”等电视节目, 关注北京奥运会的进展情况, 以及北京已经做好的准备工作;浏览“中国青少年体育网”“百度”等网站, 收集中外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事例, 并做好记录。

借助媒介视听, 通过不同途径, 学生收集到了丰富的资料, 课堂上有背景介绍, 感人故事, 准确数据……课堂交流的信息量增加了, 学生对奥运会的了解更深入全面了。

借助媒介视听, 拓展了学生视野, 激发了他们关注新闻事件的热情。

2. 依托社会活动, 丰富关注体验

关注新闻事件, 不能仅停留在表面, 要引领学生深入其中, 去获得体验, 依托社会活动是非常好的选择。

《走近奥运》第四板块是“奥运精神与我们”, 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确:奥运会, 不只是运动员的事, 身边已有许多人参与其中, 懂得奥运精神就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 更懂得参与的重要性。

新闻事件, 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事例, 引领学生共同关注, 是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的起点, 也是发挥其主动性, 提升其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信息视野下一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