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系数

2024-07-08

标准化系数(精选9篇)

标准化系数 篇1

伤残等级作为赔偿标准的系数,即一至十级对应百分比系数分别为100%至10%,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一级伤残为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乘以二十年再乘以100%,二级伤残则乘以90%,依此类推,九级伤残乘以20%,十级伤残乘以10%。

各种赔偿项目及计算标准如下:

(一)医疗费 医疗费包括当事人为治疗伤疾而支付的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医药费、住院费、康复费、整容费和后续治疗等费用。

(二)误工费 误工费根据当事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三)护理费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四)交通费 根据当事人和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以及参与死亡事故处理的死者亲属(不得超过三人)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

(五)住宿费 当事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从外地到本市处理交通事故,实际发生的住宿费。

(六)住院伙食补助费 参照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七)营养费 营养费是指当事人为辅助治疗或使身体尽快康复而购买日常饮食以外的营养品所支出的费用。营养费根据当事人伤残程度参照医院意见及营养费支出凭证确定。

(八)残疾赔偿金 残疾赔偿金根据当事人伤残等级,按照当地公布的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九)残疾辅助器具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

(十)丧葬费 按照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十一)被扶养人生活费 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当地统计局公布的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十二)死亡赔偿金 按照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

标准化系数 篇2

一、目前油料装备采用的标准化系数

根据GJB 1856A附录中对有关指标与计算方法的规定,油料装备的标准化系数是指产品所采用的标准件(含自制、外购)在构成该产品的全部零、部、组件中所占的比例。

产品的标准化系数可分为件数系数和品种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工艺、工装的标准化程度通常用工艺、工装的标准化系数来衡量。工艺、工装标准化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规范中不难看出,此种计算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仅仅列出了油料装备标准化系数的两种计算方法,但是没有具体规定标准化系数是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还是按标准化品种系数计算。这样,研制单位可能会选取有利的计算方式,以便通过鉴定。

(2)仅仅把零部件的种数和个数作为评价指标,并没有对零部件的大小、价值以及在装备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任何划分。也就是说,在此公式中,螺钉和泵是没有区别的。

(3)再从标准化的定义来看,标准化强调了“社会实践”指出了对象是“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明确了其实质是“制订发布标准和实施标准”。在此基础上要达到“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规范仅仅只把工艺、工装标准化系数单独作为一个指标进行了规定,割裂了工艺和零部件的联系,标准化审查也没有对此系数做出相关要求。

以上所列问题,在油料装备生产研制中,就很有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

假设一,某种油料装备上有一种或几种数量较多标准件螺钉,而较大的零部件多半是非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该装备完全能够达到标准化系数大于等于70%的要求;但是,若按标准化品种系数计算,则不能达到标准化系数的要求。

因此,研制单位选择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即可顺利通过标准化程度审查。

假设二,某种油料装备上有若干品种不同规格的标准紧固件,而较大零部件多半是非标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按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还是按标准化品种系数计算,该装备都能够达到标准化系数大于等于70%的要求,但是,这一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装备标准化程度。

由此看来,这样的规定在实施中不够合理,不能达到通过约束手段,贯彻实施标准化的目的。

三、解决方法探讨

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计算方法在选择上具有随意性,方法上不够严密,可能导致在某些新研装备中,小零件或次要零件的标准化程度高掩盖了较大或较重要零部件的标准化程度低的实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更适用的标准化审查实施方法。建议方法如下:

(1)对油料装备的零部件进行分类

可以对油料装备进行分类。比如,按机械零件部件及其他零部件的分类方法分为:紧固件、传动件、管件、阀门、过滤器、仪器仪表、动力部件、泵类……等等。

(2)对各类零部件赋予相应的权重

油料装备各类零部件的重要性显然不同,比如,过滤器比紧固件重要得多,因此权重系数也应大得多。可以通过专家打分法或其他可行的方法对各类零部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

(3)用权重系数对件数进行修正

使用权重系数对装备中实际的各种零部件数量进行修正,得到更具有可比性的零部件数量;然后,代入前述公式计算。这样,装备中较大零部件的数量相对提高,次要零部件的数量相对下降,提高了件数比较的合理性。当然,修正后的件数可以不为整数,但是不影响计算与结果的比较。

(4)使用件数系数或品种系数进行计算时,应当建立同工艺、工装标准化系数的相关性,并且作为标准化审查的一项重点指标。

标准化系数 篇3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 农村 税费改革的深入 发展,财政供养人员概念的外延已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所称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人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人员、优抚救济人员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村组干部等。本文所指财政供养人员仅为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它反映了一个地方履行一级政府事权而供养的工作人员。

本文以湖北省72个县(市)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的有关数据为依据,对地域人口、人员结构、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与供养系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孝感市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建议。

一、影响财政供养系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1.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将全省72县(市)按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并按人口数量 自然 划分成10个档次。(2)将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随地域人口顺序排列,并按地域人口档次 计算平均值。(3)各档次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除以对应档次的地域人口总量等于该档次财政供养系数。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

单位:万人、人、个

地域人口 财政供养

档次 县市个数 系数(%)变化范围 人口均值 100-165 27811 9 2.38 2 90-100 26582 5 2.79 3 80-90 22788 6 2.63 4 70-80 19814 2 2.62 5 60-70 18947 10 2.99 6 50-60 16162 13 2.99 7 40-50 13900 11 3.05 8 30-40 10039 10 2.77 9 20-30 8668 4 3.81 10 10-20 5927 2 5.33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地域人口数量成正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多;人口小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少。(2)财政供养系数与地域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小;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3)综合关系。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但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但供养系数较高。

推论: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是人口小县。但现实中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而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本文认为,由于供养系数的分母——地域人口的不可比成分较大,考核供养系数应以分子——供养人口为主。因此,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应是供养人口大县,而不是供养人口小县,即不能以供养系数高低作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实践标准。

2.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划分。将财政供养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单位供养人员、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两大类。人员经费相应划分为行政人员经费和事业人员经费。(2)对比分析。选择某市作为样本。(3)比较。选择1993年与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

表2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结构变化表

单位:人、万元

其中教师占事业 行政人数占比例% 事业人数占比例%

人数比例% 1994 23.8 76.2 48.8 1995 23.4 76.6 48.5 1996 24 76 47.1 1997 22.7 77.3 48 1998 23.8 76.2 54.5 1999 24.9 75.1 51.8 2000 25.8 74.2 53.8 2001 26 74 54.4 2002 26.1 73.9 56.1 2003 24.1 75.9 54.9平均值 24.46 75.54 51.79 关系显示:(1)行政与事业人员结构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即行政机构人员占1/3,事业单位人员占2/3。(2)教师数量占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1/2强,比重显得过大。

人员经费的结构与人员的结构呈同向变化关系。(1)在人员经费结构中,行政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30%,事业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70%,其中教师经费占事业人员经费的比重接近60%。调查发现,当行政编制冻结后,事业单位供养人员急剧膨胀。一部分是历次机构改革中行政机关精简人员,一部分是新进单位的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事业单位或压往二级单位。较多事业单位或二级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攀比,一些苦活、累活没有人做,在社会上临时聘用人员。(2)人均经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事业人均经费支出增长27.4%,教育 人均经费增长22.05%,均高于行政人均经费支出增长5.6个、0.25个百分点。

表3 孝感市2000-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构变化表

行政人员经费 事业人员经费

占比 人均 占比 人均 其中教 人均 重% 经费 重% 经费 师% 经费 2000 29.7 6945 70.3 5690 60.4 6396 2001 30.3 9151 69.7 7383 54.6 7408 2002 31.7 10572 68.3 8061 64.3 9241 2003 25.3 12554 74.7 11769 54.2 11626平均或

递增 29.25 21.8% 70.75 27.4% 58.37 22.05% 推论:供养人员结构反映了一级事权中从事行政与事业工作的人员配置比例。从相对比例看,事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教师人数及经费比重突出。据此推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少供养人员的重点是事业单位,其中优化教师队伍应是重中之重。3.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可用财力为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之和。本文将72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相加后,按照可用财力大小自然划分为5个档次。(2)供养人员数量范围指划分档次内最低数量到最高数量范围。(3)人均财力水平是指各档次可用财力金额之和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之和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4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可用财力与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

单位:元、万人、万元

可用财力 供养人口 人均财力 档次 县市个数

范围 数量范围 水平1 3-3.5 3 2.3-2.8 1.16 2 2.1-3 22 1.2-3 1.06 3 1.5-2 13 1.1-2 1.04 4 1-1.5 22 0.9-1.7 0.94 5 0.5-1 8 0.4-1 1.09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与可用财力成正比变化。可用财力较多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可用财力较少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少。(2)人均财力支出水平基本相等。不管是财力多的县市,还是财力少的县市,人均可用财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准。(3)综合关系。人均可用财力没有拉开档次,可用财力主要聚集在养人上。财力强的县市多养人,财力弱的县市少养人。

推论:财力多的养人多,财力少的养人少,据此推论,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就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员,而这却背离了一级政府事权人员配置的原则,是财政工作的误区。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不能将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挂钩。4.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借助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域人口、可用财力、工资水平等指标之间的公式推出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演绎过程:(1)人员经费支出=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标准=供养系数×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3)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系数×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财政供养系数=[财政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关系显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县(市)的可用财力、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基本上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可视为常量指标。因此,财政供养系数与公共支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共支出是被减量,被减量与差值成反向变化关系,即公共支出越大,供养系数越小;公共支出越小,供养系数越大。当可用财力等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零。当可用财力大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正;当可用财力小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负。

从事权与财力配置上讲,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对应的可用财力。根据这一设立原则,一个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包括两部分:首先,履行一级事权所需的非人力资源财力,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其次,完成一级事权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所需财力,主要指生产与再生产的补偿财力,如工资、奖励、福利等。按照行政管理理论,国家赋予同一级政府的事权是基本一致的,公共支出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级的工资标准、地域人口、可用财力不同,财政供养系数必然是不同的。在同一级别的公共事权相同的前提下,可用财力较多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的增量就多,就可以提高供养系数。而可用财力较少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增量就小,财政供养系数就低。而可用财力比公共支出低的地方,财政供养系数为负数,这个地方的财政必然是负债运行。推论:如果一个地方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则说明可用财力不足以养人,供养系数应为负值。但在实际中,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的地方较多,但财政供养系数却为正值,有的还较高。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实际情况是由于供养人员失控。可用财力大量向人员经费集中转移,挤占了履行正常事权所需财力。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划分地方可用财力,可用财力必须首先用于履行一级事权,并据此配备相应人员,超过公共事权所需人员必须精简。5.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将全省72个县(市)按地理特征分为五个类型: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城郊县、湖(库)区县。(2)地域人口、供养人员范围按各类型从最小到最大列示。(3)供养系数为各类型县(市)的供养人员总数与地域人口总数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5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及系数关系分析表

单位:个、万人

地域人口 供养人口 供养系数 类型 个数

范围 范围(%)山区县 34 8-120 0.5-2.5 2.84 丘陵县 6 50-100 1.3-3 2.85平原县 17 35-100 0.6-2.6 2.81 城郊县 10 35-160 0.9-3.5 2.76 湖(库)区县 5 50-140 1.8-2.8 2.53 增长率% 14.47% 11.22% 关系显示:(1)地域人口起点基本相同,变化幅度逐步增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造成的。(2)供养人口起点依次增大。说明供养人员与地理环境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中山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少,而平原、城郊、湖(库)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多。(3)供养人员在3万人上下变化。这是一个县(市)的最大值。(4)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虽然地域人口、供养人员同向增加,但地域人口依次增长高于供养人员依次增长,即供养系数分子增长低于分母增长,导致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推论:由于人口增长控制属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范围,我们只能控制供养人员增长。按照地理条件与供养人员关系,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重要依据是按供养人员起点大小,即按地理划分的后三类(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应是重点控制地域。6.政策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本文涉及政策环境包括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人事体制、经济 周期等,由于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庞大主题,限于篇幅,此外主要以定性分析这主。(1)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我国行政体制设计是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县(市级县、县级区、自治县)、乡镇(民族乡)。各级不论区域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级次高低,经济好坏,都设有“大而全”的行政事业管理机构,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全国的官民比例为1∶600,到2002年各级各类官员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已达1∶28,干部总人数是解放初期的80多倍。这种庞大的层次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办事效率日益低下,而且需要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作支撑。仅以乡镇为例,1984年,全国撤社建乡结束时有乡镇92476个,按当时每个乡镇平均支出20万元计算,需要消费财力184.9亿元。经过改革,到2003年底止,全国乡镇减少至38464个,按2002年每个乡镇平均支出50万元计算,仍需要消耗财力192.3亿元。以湖北省的情况来分析,2002年,全省财政供养人员中,省地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比例为1/4弱,而县乡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供养人员比重为3/4强,其中乡镇级占全省比重达到24.45%。

表6 2002年湖北省财政供养人员按行政级次分布和人员结构表

单位:人

合计 财政拨款或补助开支人员 行政

级次 国家 集体 离休 退休 长休 人数 占比重% 职工 职工 人员 人员 职工 省级 213350 10.43 159148 783 4557 48585 277 地市级 278317 13.61 211778 7981 5288 52652 618 县级 1053156 51.50 821920 39588 10471 180444 733 乡镇级 500013 24.45 393854 24458 2145 78945 611 总计 2044836 100 1586700 72810 22461 360626 2239 结构 100 77.59 3.56 1.09 17.63 0.11 比例%

关系显示:行政管理层次与财政供养人员成正比,与财政供养系数成正比。

推论:根据上述关系显示,要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按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行政体制设计只需设三级政府,我国可比照改革。(2)财政体制与供养系数。从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照这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应的财力。但从分税制10年运行的情况看,各级事权不规范是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地方各级体制运转中,经常有事权错位、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出现,形成了中央调控各地事权的局面。特别是几次增加工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效应”,各地膨胀了一大批人员。后来,在“一要吃饭,二是建设”思想引导下,地方政府及财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第一要务,更是巩固了“吸引效应”,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省份没有把住关口,供养人员无序膨胀,相互攀比,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财政供养人员,提高了供养系数。关系显示:财政体制不规范,为地方供养人员增长创造了机会。

调整工资系数的请示 篇4

xxxx年,自治区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近两年来,我州各县市就业者及其赡养人员的最低生活费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等已经发生变化,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劳动者本人家庭成员基本生活水平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的有关规定,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该项工作的统一要求,现拟调整我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如下:

一、调整后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企业月最低工资标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不含劳动者个人缴纳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费用(以下简称“三险一金”),xx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阜康市为530元,木垒县、xx县、吉木萨尔县为510元;二是含“三险一金”等费用,xx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阜康市为670元,木垒县、xx县、吉木萨尔县为650元。

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7元/小时。

二、最低工资标准不含以下内容

(一)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加点工资报酬;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用人单位通过伙食、住房等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

三、最低工资标准测算及说明

(一)xx市xxxx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1.48元,增幅为7%,人均支出696元/月,增幅为6.5%;预计xxxx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1.98元/月,增幅7%;预计可支出758元/月,增幅9%。

xxxx年xx市最低工资标准是440元/月;

xxxx年xx市职工月平均工资1432元/月,比上年增长11.7%(xxxx年为1282元/月),预计xxxx年xx市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46.6元,较上年增加114.6元/月,增幅为8%;

预计xxxx年xx州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可达1485元/月,按60%为最低缴费基数计891元,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8%,医疗保险费用2%,失业保险费用1%,住房公积金6%,合计17%,共计151.47元/月。

xxxx年预计xx市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5;

按照xx市xxxx年度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计308.8元,将支出的50%计379元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费2倍322元,加权平均后测定xxxx年预计xx市最低收入组人均生活费支出为350元,最低收入组最低食物费用约占生活费支出的70%为245元。

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比重测算法计算xx市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M)=350×1.5+a(a为调整数)=525 +a(元)

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xx市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M)=245÷0.7×1.5+a(a为调整数)=525+a(元)

考虑到乌鲁木齐的先行最低工资标准为480元,xx市范围内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去年行政事业单位普调工资情况,现将xx市企业xxxx年最低工资标准定为:530元/月,比上年增加90元;含“三险一金”为670元/月。xx市xxxx年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670元/月,占xx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3.3%,符合国内国际上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40-60%的标准。较为可行。

(二)xx县 xxxx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

xxxx年度xx县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574元/月, xxxx年预计月平均工资为1650元/月,较上年增幅为5%;“三险一金”情况同前。

xxxx年度xx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128元/月;

xxxx年预计xx县就业者赡养系数为1.5;

因xx县统计部门未作居民收入支出调查,按保守预计的xxxx年xx县月平均工资的50%计算,预计xx县xxxx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1元,预计支出825元;

按照xx县xxxx年预计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计332.4元,将预计支出的50%计412.5元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费2倍256元,加权平均后测定xxxx年预计的xx县最低收入组人均生活费支出为334.25元,最低收入组最低食物费用约占生活费支出的70%为234元。

用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比重测算法计算xx县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M)=334.25×1.5+a(a为调整数)=501.4 +a(元)

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xx县最低工资标准为:

月最低工资标准(M)=234÷0.7×1.5+a(a为调整数)=501.4+a(元)

考虑到xx县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以及周边及类似县市调整的幅度,拟将xx县企业xxxx年的最低工资标准定为510元/月,比上期最低工资标准多90元,含“三险一金”为650元/月。此标准占xx县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3%,符合国内国际上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40-60%的标准。较为可行。

(三)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拟由现在的6元/小时调整为7元/小时。

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20.92÷8)×(1+单位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比例之和)〕×(1+浮动系数)=〔(530÷20.92÷8)×(1+26.5%)〕×(1+0.7)=6.79≈7(元)

(四)其他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由于其他县市统计数字不全,未作计算。考虑到东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比较上期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的级差,并征求了这些县市意见,玛纳斯县、呼图壁县、阜康市与xx市相同,为530元/月,含“三险一金”为670元/月;木垒县、吉木萨尔县与xx县相同,为510元/月,含“三险一金”为650元/月。

标准化系数 篇5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是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确定性的模拟方法。它用来研究解析方法不能解决的复合体系的平衡性质和力学性质,在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之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模拟体系,其次列出体系内粒子的运动方程,最后通过求解体系内粒子的运动方程来研究体系与微观量相关的过程。

2理论模型及物理量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机模拟中势函数的选择直接很重要。本文采用的是修正型镶嵌原子法即MEAM势),本文模拟计算的是金属Be的hcp相,MEAM势参数选的hcp相时的参数。模拟体系是一个周期性超晶胞, 其由2048个原子组成,用速度verlet算法来完成体系的动力学方程的数值积分,时间步长是1fs,选用等温等压系综(NPT系综),温度和压强利用Nose-Hoover方法维持。

物体的体积或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热膨胀。它是衡量材料的热稳定性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计算的是体膨胀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体膨胀系数

自扩散系数是指物体中某一点的温度的扰动传递到另一点的速率的量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扩散系数

3结果与分析

3.1平衡体积和体膨胀系数

在保持一个大气压的压强条件下进行模拟,每次统计的结果都平衡状态后的数据。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了平衡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图像见图1。由图1可知200-500K时计算结果比文献[1] 中实验值稍微偏大,在500-800K时与文献实验测得的平衡体积符合的很好,且平衡体积随温度变化趋势一致。这说明本文模拟计算的平衡体积与实验结果非常的吻合。这为计算金属Be体膨胀系数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由图1进一步的计算出了常压室温(常态)条件下金属Be的体膨胀系数。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理论值的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本文模拟常态下金属Be的平衡体积与实验值和理论值符合的都很好, 分别只有0.5% 和1.2% 的偏差。本文计算出的体膨胀系数为40,比文献和的偏差也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3.2高温下金属Be的自扩散系数

图2给出了本文模拟计算的自扩散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由图2可知,常压下在1000-1300K时金属Be自扩散系数基本都是零,这说明体系的稳定性比较好 ;而在温度为1275K时突然变化较大, 说明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构稳定性变差 ;在大约1300K之后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的增大,这说明体系中的原子相当的活跃,金属Be的结构可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说明了常压下金属Be在大约1300K之后结构就发生质的变化。这对以后研究分析金属Be的结构和及其他的热力学性质都有很大的意义。

4结论

本文模拟计算了常压下200-900K时金属Be的平衡体积,结果与实验值吻合的很好;计算了常温常压时金属Be的体膨胀系数,并与实验值、理论值进行了比较;计算了常压下1000-1600K时金属B的自扩散系数,由分析发现在大约1300K之后金属Be的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的增大,体系中的原子相当的活跃,金属Be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金属Be结构及其他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金属铍(Be)是一种在武器系统、航天、原子能等工业领域中有着很广泛应用的战略性材料。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金属Be的平衡体积,计算了金属Be的体膨胀系数及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由此分析金属了Be的结构及其稳定性。这对以后进行金属Be结构及其他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什么是阿尔法系数 篇6

阿尔法系数(α系数,Alpha(α)Coefficient),是一投资或基金的绝对回报(AbsoluteReturn)和按照β系数计算的预期回报之间的差额,

什么是阿尔法系数

绝对回报(AbsoluteReturn)或额外回报(ExcessReturn)是基金/投资的实际回报减去无风险投资收益(在中国为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回报)。绝对回报是用来测量一投资者或基金经理的投资技术。预期回报(ExpectedReturn)贝塔系数β和市场回报的乘积,反映投资或基金由于市场整体变动而获得的回报。

车轮摩擦系数测试装置 篇7

在铁路部门, 除部分实例之外, 历来车辆的加、减速依赖于钢制车轮与钢轨的摩擦 (黏着) 。以往在“开始降雨及落叶多的季节, 车轮易打滑”之类情况下, 要凭借司机的经验与技能来掌握列车的运行。而近年来, 以高效运用为目标, 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黏着力及制动力。2000年发生的中目黑站内列车的脱轨碰撞事故调查研究, 已查明轮轨间的摩擦系数对于小半径曲线上的爬轨脱轨有较大的影响。而且, 如果摩擦系数大, 则会扩展小半径曲线内侧钢轨的波状磨耗。

摩擦系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车轮与钢轨间的夹杂物, 以及各车轮或钢轨的表面状态等。以往, 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曾开发“蠕滑黏着试验车”, 用于直接测试轮轨间的黏着系数, 而为了调查每个车轮的状态及钢轨的表面状态与摩擦的关系, 需要直接以车轮或钢轨本身为对象的测试摩擦系数的方法。作为钢轨的摩擦系数测试手段, 有“钢轨摩擦系数测量仪”, 不过, 还没有能按照踏面及轮缘等不同部位简便地测试车轮表面摩擦系数的装置。因此, 受上述列车脱轨碰撞事故启示, 开发了运用车辆不落轮摩擦系数测试装置“μ测试器”。以往, 曾一边在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的试验车及JR各铁路公司实车的轮轴上进行摩擦系数的测试, 一边对装置的结构及测试方法做了改进。本文将介绍“μ测试器”的结构与测试方法、测试结果实例, 同时介绍最近开发的摩擦系数测试器。

2“μ测试器”的测试原理与结构

2.1 测试原理

以钢轨为测试对象的“钢轨摩擦系数测量仪”是在钢轨轨头顶面上放置钢制测头, 根据沿钢轨长度方向牵引 (拖动) 该测头时的自重与牵引力 (拉力) 的比值, 求出摩擦系数。“μ测试器”则是以车轮的曲面为测试对象, 由于让测头在测试表面上移动是困难的, 所以用弹簧力将测定滚子压紧在车轮踏面、轮缘的待测定表面上之后, 在一点上滑动旋转, 根据当时的旋转阻力矩与压紧力之比, 求出摩擦系数 (图1) 。

2.2 装置主体的结构

首先, 作为研究用的装置, 开发了能适应所有形状车轮及测试方向的无约束测定型“μ测试器”。而且, 使用“μ测试器”反复进行测试, 积累了专业知识之后, 制作了能较方便测试的“μ测试器” (相对于最初的“μ测试器”, 定名为“轻便型μ测试器”) 。其测试原理相同, 都是用弹簧力提供 (测头) 压紧力, 以及测试滚子在测试面上的一点滑动旋转的测试原理。下面将阐述各种“μ测试器”的结构。

(1) “μ测试器”的结构。

为适应现场实际车辆测试中的多种测试条件, “μ测试器”结构是在能用强力磁铁固定在车轮内侧面的台座上安装测试部 (图2) 。由于利用磁铁进行固定, 车轮内侧面的固定位置也较为自由, 能够从车轮轮缘部到踏面的非轮缘侧, 测试车轮与钢轨接触形成的几乎全部接触区域的摩擦系数。由于要测试像车轮那样的曲面, 随着安装部位不同, 测试部自重对于法向力的影响程度有所改变。为排除这种影响, 在测头部安装了消除自重影响的机构 (图3) 。另外, 由于准备了符合测试部要求的台座, “μ测试器”不仅能测试车轮的摩擦系数, 而且, 也能测试钢轨及轨道轮等的摩擦系数 (图4、图5) 。

(2) “轻便型μ测试器”的结构。

“μ测试器”是以研究为目的而制作的, 测试的自由度大, 而测试器的设置则需要时间。此外, 结构上有重要零件暴露, 操作时需要稍加注意。因此, 尽可能将结构纳入壳体内, 并简化布置, 制作了容易操作处理的“轻便型μ测试器” (图6) 。“轻便型μ测试器”通过4个支承脚在测定面上定位, 以便测试滚子垂直地紧压在测试表面上。由于在测试滚子部配置平衡重量 (配重) , 消除了自重的影响。根据制作“μ测试器”的经验, 测试滚子的驱动量也要取最小限度, 测试后的钢丝绳的卷绕也实现了自动化。由于用4个支承脚定位, 待测定表面需要有一定的面积, 而对于轮缘直线部位的测试, 由于准备了另外途径来支承的夹具, 也就能测试该部位了。用“μ测试器”不能测试的平板的摩擦系数, 用“轻便型μ测试器”是能测试的。

2.3 装置的结构

“μ测试器”、“轻便型μ测试器” (下面除非有特别说明之外, 将两者同时称为μ测试器) 都使用共同的控制测量仪。控制测量仪内置驱动μ测试器主体的脉冲电动机的供电电源, 以及测定压紧力、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用动态应变放大器, 用电缆与主体连接 (图7) 。控制测量仪采用市场购入的硬盘数据记录器, 记录测试中压紧力与切向力的时间波形 (图8) 。此外, 可用数字显示压紧力, 也可利用LED指示灯显示, 提高了可操作性。开始测试时用数字显示压紧力, 测试结束之后能显示摩擦系数测试值 (速报值) 。另外, μ测试器的测试滚子与拉力测试用测力计之间设有2个以上的滑轮, 为获得更高精度的测试值, 预先测试了各拉力 (钢丝绳牵引力) 中的运行阻力成分, 测试结束后, 经另外途径进行了速报值的修正, 目前还在实施改进, 以便能显示出修正后的摩擦系数。

3 测试顺序

图9表示利用μ测试器测试摩擦系数的顺序。下面以“轻便μ测试器”为例, 就各项目予以阐述。

(1) 设置。

利用适合于各测试部位的夹具, 设置μ测试器主体。通过4个支承脚 (利用夹具维持2个支承脚与夹具支承面的协调) , 调整夹具位置, 要求μ测试器主体相对于测定面不出现间隙 (主体不摇晃) 。

(2) 砂纸打磨 (整理测试用滚子表面) 。

在凹状曲面上, 使用粘贴了砂纸 (400#) 的专用夹具, 整理测试滚子表面。由此, 消除以往测试中附着在滚子上的磨耗粉末, 使由于微小的磨耗导致变形的测试滚子表面形状恢复到原状。

(3) 丙酮清洗。

为了清除砂纸打磨后的污垢, 以及以前测试时从测试表面带到测试滚子表面上的夹杂物, 用丙酮清洗测试滚子表面。即用棉签沾上丙酮, 并涂敷在测试滚子表面上, 再使测试滚子旋转。表面夹杂物因含油脂成分, 所以, 有必要用有机溶剂进行清洗。

(4) 擦拭干净。

作为丙酮本身所含杂质中有不挥发性成分。为消除这些成分, 要用棉签擦拭干净。在装置的设计意图上, 要求测试滚子在测定表面的一点上滚动旋转, 测试滚子表面状态具有对摩擦系数测试值容易产生影响的特性。因此, “丙酮清洗”与“擦拭干净”的精细处理质量好坏, 决定摩擦系数测试值的稳定性, 这类工作需要一点经验。

(5) 加载。

将μ测试器主体设置在测定表面上, 利用压紧螺钉施加载荷, 以便施加所要求的压紧力。一次压紧螺钉加载之后, 在一系列的作业中, 基本上无需再次对压紧螺钉进行调整。

(6) 测试。

如已施加了载荷, 马上就可过渡到测试。要求到测试结束 (约经过10s) , μ测试器主体呈现不移动状态, 可靠地固定。测试时, μ测试器主体与测试表面之间如有间隙, 测试中压紧力将出现变动。

(7) 测试位置的微量移动。

由于滚子在测定表面的一点上滑动旋转, 为确保测试值的可靠性, 需要进行多点测试。稍微挪动一下测试位置, 再次进行测试。测试时, 所见到的接触面积即便估计值较大, 也小于1mm见方, 所以, 如果测试位置挪动2mm, 就可以在新的测试表面上进行测试了。目前, 测定表面的每一部位大体以5点为目标, 进行多点测试。

4 测试结果实例

4.1 实车车轮的摩擦系数测试结果

在众多铁路管理人员协助下, 对多种类型的营业车辆用车轮实施了摩擦系数的测试。图10是以车轮旋削后的运行里程为横轴, 表示的摩擦系数测试结果。图10中归纳并表示了车种A与车种B的公司及运用线路区间不同的情况。另外, 由于是现场的测试, 测定环境也不会一成不变。而摩擦系数在0.2~0.5的范围内, 踏面部与轮缘部的测试值并没有大的差异。另外, 当时测定时并没有对车轮进行有效地涂油。

4.2 油脂夹杂物的影响程度调查

随着油脂及锈等介于钢轨与车轮的金属表面之间, 摩擦系数会出现大的变化。因此, 为了验证是否可以把握测试表面上存在夹杂物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使用μ测试器进行了试验。

钢轨/车轮间的夹杂物中, 可认为抑制钢轨及轮缘磨耗用的润滑油是降低摩擦系数的主要原因。将这类油脂涂敷在测试面上, 测试了摩擦系数。对于在测试表面的一点上滑动旋转的μ测试器, 由于考虑到清除测试滚子上的夹杂物油脂难以体现出其影响, 所以除了取通常的压紧力14 N (最大接触表面压力约700MPa, 相当于空车时客车车轮/钢轨间的最大表面压力) 之外, 也取压紧力4N, 在减小压紧力条件下 (按压紧力不同的测试条件) 进行了测试。使用的油脂有钢轨地面涂油用的润滑脂系阿拉丁油, 由车上向钢轨轨距角喷射的低粘度钢轨油, 而且, 还用了混合上述两种油、脂的润滑油。

与没有夹杂物的干燥状态的情况做了比较, 摩擦系数降低最显著的是润滑脂系阿拉丁油。接下来, 确认了按照油、脂混合物、低粘度钢轨油的顺序, 摩擦系数依次降低 (图11) 。设定的压紧力较小时, 这种趋势会显著地呈现出来。使用μ测试器调查油脂等夹杂物对摩擦系数的影响时, 如果减小压紧力, 则可以把握某种程度的发展趋势。

5 移动式μ测试器 (开发之中)

在利用μ测试器测试摩擦系数方面, 如前所述, 测试滚子在测定表面上一点滑动旋转, 为了获得正确的测试值, 有必要进行多点测试。此外, 随着表面夹杂物种类不同, 也存在难以把握夹杂物影响的缺点。因此, 开发了“移动式μ测试器”, 该装置是在车轮踏面上一边以某一恒定的滑移率移动, 一边测试摩擦系数的装置 (图12) 。由于边移动边测试, 可以在一次测试中获得合理的测试值, 并且, 也可容易把握表面夹杂物的影响。该装置尚处在开发试制阶段, 不断改进后会更加实用。

6 结束语

开发了在不落轮状态下能简易地测试车轮摩擦系数的装置“μ测试器”。实际测试各种车轮, 深入开展了测试方法的研究, 正确地进行测试滚子的表面整理及清扫作业, 保持滚子均匀的表面质量, 对于消除测试数据的波动, 提高测试精度是有效的措施。

安全系数的意思和造句 篇8

2 以极限平衡理论和传统的安全系数方法为基础,将可靠度理论引入尾矿坝稳定性分析中。

3 传统的安全系数法确定地基承载力存在许多缺陷。

4 更适用与航空、邮政、保险等价格实惠,安全系数高.

5 但安全系数并不高,施工时需要作好稳定控制工作.

6 定义3将安全系数定义为沿某一特定滑面的抗滑力比滑动力。

7 对曲轴进行了弯曲安全系数和扭转安全系数的校核.

8 做心脏支架的安全系数是多少?

9 JNX采用大安全系数设计,选材精良,技术稳定成熟,且不结构的特点,保证了洗车机长期稳定良好的工作状态。

10 决定汽车安全系数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1 电子锁由于其保密性高,使用灵活性好,安全系数高,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12 分析结果表明,4号坝段对提高3号坝段的安全系数有一定的帮忙作用,但作用不大。

13 为了提高安全系数现在很多轿车和飞机的门窗都选用夹层玻璃。

14 块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即为抗滑力与滑动力之比,从而可以得到地震过程中块体稳定安全系数时程曲线。

15 合格系数与安全系数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概念,前者决定抽样检验的合格载荷,后者决定强度计算的设计载荷。

16 给出了确定滑移面的方法,除了介绍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推力外,还给出了综合考虑极限平衡理论和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

17 对比分析了小湾高拱坝两种不同渗压作用下,坝肩滑动块体安全系数的变化情况。

18 论述了钛设备在国内的应用,介绍了现行的钛容器制造技术标准及各种钛材的最高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和安全系数。

19 计算结果表明,设扶壁柱的岩壁吊车梁受力合理,且能提高吊车梁的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20 由于蛋制品是用巴氏杀菌做的,食品经营体制,例如快餐业,餐馆,医院,疗养院,使用蛋制品来确保较高安全系数的食品安全。

21 我们通常可同时采用系统安全工程和最低安全标准,以增加安全系数。

22 根据土质边坡的破坏模式及滑移面形状,由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一种新的确定边坡最危险滑移面搜索模型,对土质边坡滑移面位置及安全系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与研究。

23 依据有限元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分析,轴向加荷应力路径模型确定的安全系数较围压卸荷应力路径模型确定的安全系数小。

24 通过典型算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采用能量法进行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得到的安全系数要比传统的瑞典圆弧法略小。

25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联合管理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流程、管理方式,打造安全系数较高的原油储备、安全物流配套工程。

26 针对明轮对内陆河道船只作用重大,但是效率低下、成本高、安全系数低的情况,阐述了对明轮进行优化的重要性。

27 基于三峡工程的极端重要性,采用边坡稳定三维上限解分析方法对三峡左岸坝段进行三维稳定分析,研究三维效应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28 以某一时间步长进行整个爆破过程的计算,可得到相应的爆破动力作用下的边坡动力稳定性安全系数时程曲线。

29 大桥、高架、港口机械长期处于户外日晒雨淋,它们均极易生锈,很快就会发生锈蚀现象,大幅降低了安全系数。

标准化系数 篇9

 通过燃烧调整确定最佳过剩空气系数根据经验当炉膛过剩空气系数1.3~1.5左右时,锅炉的热效率最高。省煤器(二级省煤器)出口的最佳过剩空气系数控制在1.7以内,如果α过高,一方面使烟气量增加,排烟热损失加大,另一方面使炉内温度降低,燃烧恶化,造成机械不完全燃烧损

失和化学不燃烧损失增大。

 根据负荷和煤种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送、引风门开度。如锅炉负荷降低时,燃料的需要量相应减少,燃烧所需的空气量也相应减少,此时如不及时调节风量,就会使炉膛

过剩空气系数增大。

  要及时堵住漏风,堵绝炉膛、省煤器等尾部设备的漏风。装设二氧化碳或氧气分析仪,连续自动地检测烟气中二氧化碳或氧气含量,以便及时地对炉膛或出口处过剩空气系

数作必要的调整。

剩空气系数

过剩空气系数是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需要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用“α”表示。

计算公式:α=20.9%/(20.9%-O2实测值)

其中:20.9%为O2在环境空气中的含量,O2实测值为仪器测量烟道中的O2值

举例:锅炉测试时O2实测值为13%,计算出的过剩空气系数α=20.9%/(20.9%-13%)

=2.6

国标规定过剩空气系数应按α=1.8(燃煤锅炉),α=1.2(燃油燃气锅炉)进行折算。

举例:燃煤锅炉,锅炉测试时O2实测值为13%,SO2排放值500ppm,计算出的过剩空气系数α=2.6,那么根据国标规定,折算后的SO2排放浓度=SO2实测值×(α实际值/α国标值)=500ppm×(2.6/1.8)=722ppm

举例:燃油燃气锅炉,锅炉测试时O2实测值为13%,SO2排放值500ppm,计算出的过剩空气系数α=2.6,那么根据国标规定,折算后的SO2排放浓度=SO2实测值×(α实际值/α国标值)=500ppm×(2.6/1.2)=1083ppm

在ecom产品中,J2KN、PLC具备测量过剩空气系数的功能。

摘要: 大庆油田有多套原油稳定装置,均采用立式圆筒加热炉为原油加热,该种加热炉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剩空气系数偏大,能耗较高、热效率偏低又不易解决的难题。但通过控制炉膛烟道档板开度将炉膛负压调节在一定范围,就可提高加热炉运行效率,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对于新型加热炉可选用测量烟气中的含氧量装置,直接计算出过剩空气系数来自动控制烟道档板,从而控制空气的进入量,使过剩空气系数始终在标准规定的规范内,排烟温度得以有效地降低,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

根据《安全工程大辞典》(1995年11月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一般认为,层燃炉和沸腾炉最佳的a值为1.3~1.6;固态排渣煤粉炉为1.2~1.25;液态排渣煤粉炉为1.15~1.2;旋风炉和燃油炉均为1.1~1.15左右;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区为1.2~1.5;气体燃料无焰燃烧时为1.02~1.05,有焰燃烧时则为1.05~1.2。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5468-91有详细的计算方法

燃料完全燃烧时所需的实际空气量取决于所需的理论空气量和“三T”条件的保证程度。在理想的混合状态下,理论量的空气即可保证完全燃烧。但在实际的燃烧装置中,“三T”条件不可能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因此为使燃料完全燃烧就必须供给过量的空气。

空气过剩系数的定义:一般把超过理论空气量多供给的空气量称为过剩空气量,并把实际空气量Va与理论空气量Va0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α。

α=Va/Va0

通常α>1,α值的大小决定于燃料种类、燃烧装置形式及燃烧条件等因素。

又可称为过量空气技术

空气过剩系数表

连续分析显示锅炉、窑炉燃烧时的空气过剩系数大小。烟气用燃烧设备自身的引风机采样,经冷却、洗涤,氧探头将含氧量转换为电量,表按下式工作:α=V/V0=(21/21-O2)[(100-q4)/100]式中:V为燃烧时实际送入的空气量,V0为燃烧理论需要的空气量;O2为烟气中含氧量;q4为炉灰中残碳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百分数。该表读数直观,可为炉提供炉内配风工况数据。

工业锅炉节能监测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GB/T15317-1994的规定,对企业工业锅炉的监测共五项监测指标,其中测试项目四项:分别是排烟温度、排烟处空气过量系数、炉渣含碳量和炉体外表面温度;检查项目一个:即考察锅炉热效率。该标准对这五项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方法、计算方法和合格指标都作了详细规定,同时还要求在监测后对锅炉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笔者多年从事节能监测工作,围绕着五项监测指标,作出尽可能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努力探讨各项指标与锅炉运行状况之间的关系。某项指标不合格可能反映了锅炉的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应当从哪些方面寻找分析指标不合格的原因,目的是能给大家进行监测分析时提供尽可能的提示,避免挂一漏万。进行监测分析,主要是提出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方向和建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监测指标不合格的原因。(2)不合格造成的后果。(3)提出整改建议。排烟温度

排烟热损失是锅炉的主要热损失之一,可达10%~20%。排烟热损失主要取决于排烟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的大小。在锅炉运行中为了减少排烟热损失,应在满足燃烧反应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系数,应尽可能避免燃料室及各部分烟道的漏风,以降低排烟热损失。排烟温度也不是越低越好,因为太低的排烟温度势必要增加锅炉尾部受热面,这是不经济的;同时还会增加通风阻力,增加引风机的电耗;此外过低的排烟温度若低于烟气露点以下,将会引起受热面的腐蚀,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最合理的排烟温度应根据排烟热损失和尾部受热面的金属耗量与烟气露点等进行技术经济核算来确定。

造成锅炉排烟温度升高除没有装设尾部受热面以外,还受烟气短路、受热面积灰与结垢、运行负荷等因素的影响。要降低排烟热损失,应防止锅炉烟气系统烟灰的结垢和堆堵。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锅炉受热面上,包括炉膛的水冷壁和省煤器等处。合理的锅炉设计要求是把碳氢化合物在锅炉内燃烧完全,既提高了煤的燃烧率,又可防止锅炉冒黑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烟管及省煤器的烟垢堵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定期检查锅炉炉膛及水冷壁以及空气预热器和省煤器的运行状况,及时对锅炉吹灰、清除烟垢,以及采取其它一些有效的措施,保持受热面清洁,最大限度地提高传热效率,充分吸收利用炉膛中燃煤的热量,从而降低了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过量空气系数

过量空气系数是一项重要指标,国家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标准严格规定了锅炉运行中过量空气系数的合格指标,并作为锅炉经济运行的关键指标之一进行监控。各类不同类型的锅炉,都有一个最佳过量空气系数,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炉子都超过设计值。过量空气系数,是根据燃料的性质、燃烧方式、燃烧设备等条件来确定的,当过量空气系数过大时,会造成燃煤与空气混合不均匀,有的区域出现空气不足,另外区域又严重过剩,致使炉膛温度降低,排烟量增大,带出热量增加,也就是排烟热损失增加。最好的做法是,在尽可能保证燃料得到充足的氧气而完全燃烧的前提下,使过量空气系数愈低,燃烧愈经济。造成空气过剩有以下几个原因:

(1)炉排下部的风室隔断不严,各风室互相串风。.

链条锅炉燃料的燃烧过程,是沿链条长度方向分布的。在炉排前部和后部不进行激烈的燃烧,需要少量的空气;而中部主燃区则需要大量空气。现代锅炉的分室送风技术是在链条下面分成几个风室,各个风室之间装有隔板,每个风室可以独立调节风量,保证燃烧良好。如果炉排下部的风室隔断不严,各风室互相串风,或者炉排两侧密封不严,就不能按照在锅炉内的燃烧过程合理地分配空气量。需要空气的区段得不到足够的空气,而不需要空气的区段却大量进入空气,从而大大影响其合理配风的有效性。

(2)锅炉烟气系统的漏风,主要发生在锅炉排放炉渣的部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也很严重。目前大部分锅炉出厂时安装了机械除渣设备,但安装不正确,比如虽安装了链板除渣器,但没有用渣斗插入水封中;有些锅炉出厂时就没安装除渣器,甚至不配除渣门,锅炉使用单位就做一个简易出渣门,或用钢板临时堵一下除渣口,这样做的效果很差,不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3)应当指出的是锅炉本体的漏风,炉墙漏风也很普遍,但还不为人们所重视。锅炉炉墙砌体一般是各类耐火砖、红砖墙及保温砖等,其本身气密性就差,再加上耐火砖缝的耐火泥都是塑性的,这些都会导致锅炉炉墙漏风。尤其是快装锅炉的炉墙较薄,如果炉墙砌筑不好,锅炉漏风量将会很大;由于锅炉整体刚性较差,锅炉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炉墙砖缝就会松动而漏风。

(4)锅炉燃烧调整的操作技术较差,造成风量配置不当。

上面已经提到,煤在炉排上的燃烧是分段、分区进行的。煤在预热干燥时,可以完全不需要空气;在挥发分析出区,有一部分可燃性气体已经开始燃烧,因此需要供给少量空气;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区域是燃烧的主要部分,需要送人大量的空气。所以机械化层燃锅炉的合理操作,在于煤的不同燃烧过程供给不同的空气量,分段送风门的实际开度要经常随炉排速度、燃煤粒度、水分的变动及火床面上的燃烧情况加以调整。层燃锅炉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表现在是否能按煤的燃烧各区段正确调节空气量,所以应加强对锅炉操作人员的节能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以降低空气系数。

(5)锅炉仪表配备不够齐全。

一般10 t/h以下锅炉所配备的仪表除压力表、水位计、温度表外,大都没有安装氧量表或者空气过剩系数表,这对锅炉操作人员现场控制空气系数带来很大的限制。对于一时还加装不上监测仪表的锅炉,可凭经验观察火焰判断燃烧情况,火焰呈青黄色表示空气量合适,呈刺眼的白色表示空气量过多,发黄呈桔红色表示空气量不足。另外根据排出的烟气颜色,也能帮助判断空气量的多少,烟气呈淡灰色表示空气量合适,呈白色表示空气量过剩,黑色表示空气量不足。炉渣含碳量

炉渣含碳量主要用于反应锅炉的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它是指一部分燃料进入锅炉以后,没有参与燃烧化学反应,就随着各种途径带出炉外面而造成的热能损失。对层燃炉来说,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是最大的损失项,可达15%~20%以上。

造成炉渣含碳量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机械化层燃炉(链条炉、往复炉)中,燃煤水分和挥发分对煤炭着火的快慢和燃烧温度的高低有显著的影响,另外煤粒度过大,或原煤未经洗拣都会造成煤炭燃烧不完全。煤炭水分过大,会造成煤着火延后;煤炭的挥发分高,就容易着火燃烧,反之就不易着火,所以燃用煤炭水分过大或者挥发份较小的煤种,因着火推迟,最后导致在整个燃烧过程结束时,煤炭来不及完全燃烬,造成炉渣含碳量超标。

(2)锅炉运行参数调整不合理,主要包括煤层厚度、进煤速度、风煤配比等。机械化层燃炉煤层过厚,燃煤不易烧透,造成燃烧不完全;进煤速度太快,燃煤还没有完全燃烧就已经到达炉排末端,被排出炉膛;煤风配比不合适,不能根据煤层厚度、炉排速度和煤的燃烧情况,适当调整送风机风门开度,以保证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煤炭充分燃烧,使炉渣含碳量增加。

(3)炉膛温度过低。炉膛温度的高低是燃料燃烧好坏的重要因素。过低的炉膛温度不能维持炉膛内良好的燃烧。为了保证炉内燃烧的稳定,炉膛出口的温度不宜低于800℃。炉膛温度偏低是目前工业锅炉运行中较为普遍的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漏风严重和风量配置不当外,助燃拱的型式、低负荷、炉膛水冷系数过大等也是造成炉膛温度低的主要因素。

(4)锅炉结构设计不合理,如炉膛太小,造成热负荷低,使燃烧不良;前拱几何形状及高度不适,使着火点推迟;后拱过高或过短使余煤不能燃烬。

炉渣含碳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煤炭燃烧的完全程度,是反映锅炉节能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虽然炉渣含碳量并不能绝对地反映出锅炉热效率的高低,但在实践中经常注意炉渣的色泽,是监督锅炉运行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灰渣的色泽变化,及时发现影响锅炉正常燃烧的原因,排除不良因素,提高锅炉运行的热效率。炉体外表面温度

炉体外表面温度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锅炉的散热损失。由于锅炉炉墙、金属结构及锅炉范围内的烟风道、汽水管道、联箱等外表面高于周围环境温度,致使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叫做散热损失。锅炉散热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锅炉的容量相对表面积的大小和外壁温度,外壁相对面积越大,外壁温度越高,向周围环境的散热量也越大。对≤35 t/h的工业锅炉,散热损失大约占总的输入热量的l%~3.5%。从具体因素来看,炉体外表面散热损失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1)锅炉容量的大小;

(2)是否布置尾部受热面;

(3)炉墙的保温绝热状况;

(4)锅炉的实际运行安装维修水平。

在实际监测中,经常发现的问题是,锅炉墙体年久失修已经损坏,保温层没有及时维修更换,都会造成炉体外表面温度超标;或者虽然整体炉墙外表面温度未超标,但炉墙的部分区域严重超标,这些情况下都应当对保温层进行检修,选用先进的保温材料,以降低散热损失。

热效率

根据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标准的规定,工业锅炉的热效率为监测的检查项目。热效率是锅炉的综合指标,体现了锅炉作为一个能源转换设备的综合性能。在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中,对排烟温度和空气系数的监测,其本质是对排烟热损失q2的控制;对炉渣含碳量的监测,本质上是对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q4的控制;炉墙温度的监测是对锅炉外表面散热损失q5的控制。对锅炉的热效率进行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锅炉设备本身的问题:如炉膛设计不合理、受热面积灰与结垢、炉墙漏风、辅机配套、水处理设备不合格等。

(2)操作运行方面的问题:如司炉人员的操作水平、锅炉房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等。

(3)生产安排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锅炉负荷的变化、检修是否及时等。

(4)燃料方面的问题:锅炉实际用燃料规格、品种与设计的相差较大等。

以上这些问题在锅炉热效率及各项损失中均得到反映。实际上影响锅炉经济运行的各个因素又互相影响,最后反映在热效率上。从对工业锅炉的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在工业锅炉的各项热损失中,把q2、q4、q5控制住,就基本控制住损失的70%~80%。因此对热效率试验结果分析的方法,可以从各项热损失人手,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

为什么要引进空气过剩系数计算烟气折算浓度

在测试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浓度时,引入过剩空气系数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排污单位在排放大气污染物时,加大鼓引风机的风量,人为减少污染物的浓度,达到稀释排放从而达标(浓度标准)的目的。

规定统一的过剩空气系数(锅炉:除尘前1.7,除尘后1.8,炉窑1.5)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参照。

实测浓度为50mg/M3,烟气中氧量为18%,烟尘浓度应按公式进行换算(该浓度用于对照烟尘排放浓度标准,是否达标排放)。

上一篇:一年级班规(培养好习惯)下一篇:毕业生就业问答专栏留京、进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