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标准化

2024-10-16

实施标准化(精选12篇)

实施标准化 篇1

一、我国开展物流标准化的必要性

物流标准化是整个物流发展的大趋势, 在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开展物流标准化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物流行业得以完善的基础, 我国开展物流标准化有着一定的必要性。首先,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 社会各个部门的职能也在发生逐渐地变化, 每一个社会部门都承担起了社会发展所应该具有的职能, 且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标准化的趋势。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发展是适应社会分工精细化的重要表现。例如我国东北的金正物流和湖北的大道、山东的奔腾、四川金桥、山西三毛、西北卓昊共同联手建立上海壹米滴答供应管理有限公司, 将不同地区的物流行业规范化、标准化, 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其次, 物流行业的标准化执行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物流行业的质量, 将物流行业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都精细化、标准化进行处理, 更好地提升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最后, 物流管理的标准化更好地降低了物流管理的成本, 减少了物流管理工作的损耗, 在执行标准化的管理工程中更好地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

二、物流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的物流行业一直呈现出一种零散管理的状态, 物流标准化管理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技术更新速度慢。

物流管理的标准化执行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逐渐深入, 其要求的技术支持也需要不断的深入, 同样以壹米滴答为例子, 在2015年3月成立便开始了对各个系统的改造和升级, 在2015年10月开始了部分系统的试用阶段, 在试用之初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无疑是对标准化物流管理体系的一种挑战。在我国其他的物流行业中, 其在执行物流标准化的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着这种技术壁垒的情况, 技术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物流管理的标准化执行。

(二) 我国物流标准化实行时间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比, 我国物流行业的标准化执行时间相对较晚, 一些企业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物流标准化执行方案来进行我国物流的标准化管理。但是, 由于我国物流基础相对薄弱, 发展较晚, 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于标准化的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开展。

(三) 现阶段物流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

近年来, 我国的各个物流企业都在逐渐地向标准化靠拢, 或是几个大的物流企业联手打造标准化管理, 或是单个企业进行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研究。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并不高, 尤其是在物流企业的内部管理上, 对于企业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管理、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管理等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物流行业标准化管理力度不到位, 体制不完善, 影响了物流标准化发展的脚步。

(四) 物流管理标准有待统一。

受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不同, 各个地区的标准化也需要加以区分, 但是在整个物流行业的管理上需要建立统一且有差异的管理模式, 彻底打破我国物流行业一盘散沙的状态。

三、物流标准化在我国实施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物流标准化的管理水平, 保证物流管理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 需要针对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给予改革意见, 对于一些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要积极的借鉴, 更好地推动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化。

(一) 发挥既有优势。

对于我国的物流行业来说, 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工作在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我国物流行业要积极地利用这些优势, 进行更好的标准化管理。比如我国物流行业不仅仅注重内部的规范和标准化管理, 同时还在进行相应的外部联合管理, 一些物流企业还从其他国家或者是地区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展现了标准化管理的能力。针对这些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研究, 我国应该继续发挥这些优势, 展现出强烈的洞察力。

(二) 实现信息技术革新。

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体现出技术更新的重要性, 即在开展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技术的更新放在首位, 以技术更新支持带动物流管理的标准化管理, 比如可以建立标准化的技术管理模式, 在发货、返货、付货等各种货物的管理上集中体现出技术支持。

(三) 建立高标准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物流标准化管理起步相对晚的前提下, 要集中体现出高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比如, 企业可以依据当地或者是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 开展标准化管理, 在不同的部分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 进行有效的分层、分区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

(四) 建立统一化的衡量标准。

结合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建立服务质量高、发货速度快、货物损坏程度低等管理标准, 将这些标准有效地运用到不同的物流公司中, 进而展现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标准性。

(五) 加强物流人员管理, 优化内部监督。

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不仅仅体现着对于制度和体制的管理, 更体现出对人的管理, 要强化内部监督, 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将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融入各个部门中, 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为基础。例如, 我国在物流管理的时候要积极地推进人才战略, 引进相应的物流管理和服务人才, 并对人才进行监督和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立良好的服务管理体制, 等等。

四、总结

在物流标准化管理优化的过程中, 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和转变, 提升物流管理工作的工作能力,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 积极提升我国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 更好地发挥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优势。

摘要:所谓物流的标准化是指我国物流行业所涉及到的运输、存储及相关装卸等内容为基础而进行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模式运用。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行业的标准化措施正在执行, 一系列行业标准化规则在不断的运用, 但从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实施情况来说,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结合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实际情况进行解决, 进而更好地优化物流行业。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物流行业,运输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潇.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 2014.11.

[2]黄丽霞.浅析我国物流标准化的现状及其建议[J].企业导报, 2014.7.

实施标准化 篇2

福建省推行的普通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中明确的提出“四个标准化”,也即工地建设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管理行为标准化、安全文明标准化。结合自己作为一个施工单位的技术员来说,和自己最贴近的一是施工工艺标准化,二十管理行为标准化,三是安全文明标准化。

首先,我仔细阅读了《福建省普通标准化施工指南》系列丛书,通过初步的了解对标准化施工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结合标准化施工的要求,联系本项目各个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确切的查看对比,路基施工,路面施工,桥梁施工,管道施工等各项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规范。再次我在网络上查阅《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以及相关路基,路面,沥青等施工技术规范。

一、施工工艺标准化要在继续强化落实“一析二控三必备”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把四关控六度”,首先作为技术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人员关。再次是在施工现场把好机械关,什么样地施工工艺必须配备对应的施工机械。第三,把好材料关,在施工过程中,严格仔细检查现场的管材、模板、钢筋、混凝土、砂石材料等的质量和外观,不合格的坚决不能使用。第四,把好工艺关,自己首先要熟悉即将施工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规范,不懂得多问,给队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如在深基坑开挖过称中的工艺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控制、管道安装工艺控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交底和施工规范来操作。

二、严格控制六度,一是在电缆管沟、检查井以及浆砌片石护坡施工中,砌体应砂浆饱满,丁顺嵌实,错缝整齐,混凝土浇筑的强度,外观控制。二是在路基施工中,控制好压实度,厚度等按照技术规范执行。三是在边坡坡度,路基的纵横坡度严格控制。四是严格控制路基各层的施工平整度。五是在管道安装过程中严格控制安装的顺直度,和精度。

三、管理行为的标准化,作为技术员,我能做到的是,首先落实好技术管理工作,在开工前审查,核对设计图纸,做好设计技术交底等。再次落实好过程管控,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现场值班监督工作,及时完成资料,理好台账,对现场问题进行及时汇报,思考总结。

四、安全文明标准化,从自身学习安全生产制度,学习文明施工措施要求,对比自己的不足,按照规范进行改进,现场施工挂牌上岗,按照要求穿戴安全帽及防护用品,自觉遵守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项要求,维护安全文明施工标志、标语,并且做好宣传工作。

论企业标准化的实施和创新 篇3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实施;创新;标准体系

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各行业对标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标准化在企业运转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对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管理效率,使各项工作得以高度统一、协调、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标准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能只是一味借鉴和学习别国的经验,而应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特点不断在标准化管理上创新,使其更好地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服务。

1、企业标准化的实施

1.1企业标准化实施的原则

企业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具体来说,目的性即在标准化实施之前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使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避免盲目性的工作;系统性就是注重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层次性的含义是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当兼顾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具有指导作用、通用性较强的标准应置于上层,而细化的、专业性强的标准应置于较下层,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标准集合;协调性是指上下层级的标准、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标准(如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以及标准与法律、法规必须保持协调一致;科学性的原则是指企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标准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当前市场环境相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准应当不断创新、持续改进。

1.2企业标准化机构的完善

为制定企业标准,并贯彻落实各项标准,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标准化工作机构,企业领导层应当高瞻远瞩,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眼光看待标准化工作,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标准化机构。标准化机构中各项工作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完善标准化机构就要吸引更多的优秀标准化人才加入进来。标准化人才应当是懂管理、懂技术、懂创新的综合性人才,对国内外标准要会学、会用,并致力于制定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企业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标准。

1.3完善企业的标准体系

企业的标准体系应当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因此,完善企业的标准体系应当以这三个部分为基础。首先,要建立以产品标准为主题的技术标准体系,使产品的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确保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产品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而无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其次,要建立以质量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标准体系,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人的工作质量和产品本身的质量符合标准的要求,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再次,工作标准要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和修订,确保其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2、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创新

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要与时俱进,由于我国现行标准水平较低,而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标准虽然水平高,但不一定都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创新。

2.1标准化观念创新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标准化观念还是停留在“科学管理”这一概念上,即通过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引入标准化工作,力求产品达到合格的要求,以便在国内外市场上不至于掉队。这种标准化观念虽然引领我国企业不断与国际化接轨,然而由于其低标准的要求只能保证企业的“生存”而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标准化观念要创新,学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标准化工作定位,主要有:第一,企业应当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競争意识、协作意识、超前意识,不断创新,勇于探索,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市场上获得差别优势,因此可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2.2标准创新

由于标准化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因此很多企业在进行标准化工作时还停留在生搬硬套国家、行业标准的阶段,造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常遇到别国的“技术壁垒”,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必须改变这一局面,对标准进行创新,这也是企业标准化工作创新的重点。标准创新,就要在熟悉国家、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调研来获取市场上客户的需求特点,致力于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标准的制定,同时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与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情况下形成企业标准。对标准的创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产品来说,除了要制定质量、技术、功能等标准之外,还应当在标准中体现出产品的个性化特点,充分利用企业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第二,标准的制定要具备前瞻性,根据市场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和环保的需要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标准。第三,标准体系的制定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及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不断修订企业标准,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2.3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驱动下完成,这样的模式忽视了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核心主体地位,使得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效率低下,开展缓慢。鉴于此,应当在工作模式上予以创新,充分发挥市场的驱动作用,以市场需求和发展为依据,以获得更大收益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不是按照有关规定例行公事,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的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标准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工作原则,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且为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在标准化观念、标准内容和工作模式上不断创新,使其能够适应未来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朱国华,倪天伶.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98-100.

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探讨 篇4

1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1.1 实施农业标准化,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而产品质量是由产品的标准决定的。因此, 农产品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农业标准的竞争。在WTO体制下, 技术性壁垒已取代关税壁垒, 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市场的重要手段,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我国原有农业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 只有被动接受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技术壁垒有关。如目前我国仅制订了137种农药限量, 而日本新的肯定列表制度仅“暂定限量标准”规定的农药就有734种, 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也与许多发达国家长期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关。如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 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 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民种植农作物用的品种种类、播种时间、施肥时间、施肥数量、采摘时间, 都有严格的规定[1]。因此, 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战略, 我国农产品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2 实施农业标准化, 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迫切需要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是我国农业十分紧迫的战略选择。现代化农业需要一整套技术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从产前动植物良种、肥料、饲料等生产资料的选择, 到产中的栽培、饲养、管理等, 再到产后的分级、贮存、加工、包装等环节,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质量产品和统一规格, 才能使农产品成为有竞争力的商品。目前, 我国创出的农业名牌无一不是农业标准化的结果。如江苏省盐城市, 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全市制订160多个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 有3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标志使用权, 10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系列认证, 成为农业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1.3 实施农业标准化, 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 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 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不达标的农产品将被拒绝进入市场。然而, 我国现在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更有甚者, 一些不法之徒见利忘义, 毒大米、瘦肉精、吊白块等事件频频发生, 对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1.4 实施农业标准化,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实施农业标准化, 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就会增强市场竞争力, 达到优质优价的目的, 使农民通过实施标准化真正享受到标准化所带来的实惠。山东寿光的农民, 按照标准化要求种植蔬菜, 大大提高了蔬菜质量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莱阳的农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按统一标准种植蔬菜, 也取得了较高的收入。

2 农业标准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化知识普及不高, 标准化观念滞后

农业标准化在许多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各级领导, 特别是乡镇领导中,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对广大农民来说, 农业标准化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农业生产中高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 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关于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和推广经验。

2.2 标准不全质量不高, 标准缺乏系统性

农产品产中技术标准规程多, 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 与市场流通直接相关的标准更少, 企业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制定标准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标准制定与生产环节脱节。同时,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尚未建成完整的体系,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尚不够健全, 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关指标差距较大, 标准的制定、实施、推广与监督检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

2.3 农业标准贯彻实施困难重重

制定的标准大多没有得到贯彻实施, 很多标准都只是局限在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单位, 没有推广到普通农民和其他小规模生产者之中。同时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 宣传、示范推广力度不够,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也给标准化生产带来严重困难, 加上生产者素质偏低, 标准化推广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 造成农业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2.4 现有的农业标准化推进体系覆盖面偏小

农业部从2006年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工作, 每年在全国安排100个示范县 (场) , 每个示范县 (场) 限申报1个农业品种, 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条件。该项工程的实施对加速农业标准的推广应用, 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每年列入示范县 (场) 的仅有100个, 且推广工作约束为1县1品, 无论是实施范围还是面向区域, 对于农业主要生产品种而言, 覆盖面都偏小。

3 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3.1 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背景和目标

20世纪末,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大量向城市转移, 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素质相对下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偏低、农业增效迟缓、农民增收困难。农业部针对上述问题, 2004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人户示范工作的意见》, 2005年在全国100个县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至2008年, 全国已有300个县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共培育25万个科技示范户, 辐射带动周边500万农户。该工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 并辐射带动2 000万户农户, 发展l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先进实用技术人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为构建新农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破解新时期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市场约束难题提供了思路。

3.2 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二是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 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 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三是构建形成政府组织推动, 市场机制牵动, 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 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 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 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优粮工程”实施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

3.3 科技入户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良好平台

3.3.1 两者具有相同的工作目标。

无论是科技入户工程还是农业标准化工作, 都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有效方式, 是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的重要举措。两者具有相同的工作目标,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的最终目标, 而科技入户工程可以成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平台。

3.3.2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科技入户工程的重要提升。

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国实施4年来, 对300多个试点县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地方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限于我国农业发展实际, 目前科技入户工作仍把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 而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动作不大, 思路不多。农业标准化实施是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 科技入户的工作重点可以逐步向推进农业标准化转化, 从而提高科技入户的工作水平。

3.3.3 科技入户现有的工作基础为农业标准化推进提供帮助。

科技入户工程实施4年来, 各试点县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模式, 如一般都成立了以当地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 包括相关管理局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通过组织推荐或公开竞聘等形式, 组成技术指导队伍;通过制定科技示范户的标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示范户的筛选;建立起各种类型的示范基地;通过技术专家组集体研究, 确定推广的具体技术方案;对示范户、技术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等。这些现有的基础为开展农业标准化推广工作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3.3.4 科技入户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相互补充。

以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 为框架, 覆盖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范围;以科技入户作为具体推进手段, 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 提高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

3.4 科技入户与农业标准化结合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4.1 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截至2006年底, 我国现行的农业国家标准有1 407项, 行业标准3 281项, 地方标准8 000多项, 标准数量众多, 但农业标准的采标率偏低, 标准适用性较差、标准不配套、指标设置不合理情况较为严重。因此, 从国家层面上说, 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不断提高农业标准质量和适用度;对基层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工作来说, 应注重收集现行的国内外农业标准, 并结合区域经济特色, 组织编写带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标准化培训教材或讲义, 制定出科技入户工作技术方案。

3.4.2 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基地建设与实施标准配套的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二是基地建设与培育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经纪人队伍相结合。从而实现开发一项, 成功一片;推广一方, 影响一片;实施一方, 增效一片的科技培训宗旨目标。构建与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培训主阵地, 开展好以下3个培训:一是开展好区域性培训, 培植规模优势。采取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组织区域分类指导。二是开展提高性培训, 增加科技容量。让广大农村党员、共青团员、巾帼先锋成为科技致富的行家里手。三是开展开发性培训, 发展新兴项目。

3.4.3 建立多渠道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在原有的科技入户工作基础上, 应做好4个方面工作:一是宣传体系。采用多渠道, 多形式的宣传手段, 大力宣传标准化在农业中的作用, 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二是科技体系。在传授农业技术的同时, 将标准寓于其中, 使农民在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三是监督检查体系。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建立必要的标准许可制度, 对生产产地或企业进行质量审查和标准审核, 确保标准得以正确的贯彻执行。大力改善监督监测手段, 研究开发能够快速监测方法, 实现监督监测手段的现代化。四是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做好信息的收集工作, 包括国内国际技术标准, 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为及时调整质检工作提供依据。

3.4.4 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方法。

要在过去行之有效的农民科技培训方法上, 根据农民的个体差异, 优化、完善和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方法。一是有目标, 全过程。对农民的培训目标就是要使其成为种、养、加的能手, 这就要求必须把过去的“一事一训”转变为“全程培训”, 农户接受的不是单一技术, 而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全套技术。二是面对面, 手把手。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 要做到“农业技术面对面地传授, 农机具手把手地操作”。不能仅仅依靠科技信息的载体传播, 甚至用载体培训代替现场培训。三是规范化, 标准化。将推广内容转化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形式, 采用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采用的形式, 从而达到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3) :104.

[2]李树荣.对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思考[J].云南农村经济, 2005 (5) :39-40.

[3]尹丽辉, 夏胜平.关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深度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08 (3) :79-81.

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 篇5

为了加强和落实工厂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运行工作,以切实加强我厂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整体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伤亡事故,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工作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工作方针,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为了不断提高工厂安全素质,加强工厂本质安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工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强化工厂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真正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此为契机使工厂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工厂安全管理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日常管理标准化和“零伤害、零损失、零事故”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进一步推动和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化,岗位作业要求标准化,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规范化,促进企业建立运转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整体水平。力争安全生产基本达到

水平,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中达中等水平(75分以上),2012年底达优秀水平(85分以上)。

通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使工厂安全生产基础得到明显

加强,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工厂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三、组织机构

为了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本厂成立以XXX为组长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小组,并任命XXX同志担任分管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领导,负责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和标准,各生产管理部门应服从领导指挥。

工厂在设有安环保卫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

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开展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1、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职责:

1)创造良好内部环境,教育、激励职工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与运行;

2)负责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案并确保方案的有效推进;

和《福建省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三级)考核评分标准指导意见(试行)》策划建立、实施和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3)领导和组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运行的考核、评估;

4)有权对不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部门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对影响安全生产标准化正常运行的问题或活动做出处理,直至问题解决为止。

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3、组织结构图如下:

四、创建活动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自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底结束,全面完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分 5 个阶段实施:

1、初始状态的评审阶段(2011年4月)

(1)最高管理者承诺与支持;

(2)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安全风险评价小组;

(3)初始状态评审;

(4)下达企业首长令:明确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承诺)。

2、策划及风险分析与评价阶段(2011年4~5月)

(1)进行培训:安全标准化知识以及风险评价方法的介绍;

(2)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要素的分解,职责划分,考核方案制定;

(3)风险管理与安全评价工作;

(4)制定安全生产方针;

(5)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管理工作规划及计划。

3、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011年4月~6月)

(1)收集整理软件资料(安全管理台帐收集、整理、修订、完善、汇编成册,下发存档);

(2)编写、修订有关软件资料,要求按照《规范》和《考核标准》要求完善,法律法规获取。

4、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2011年4月~7月)

(1)企业依据有关标准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并有效运行;

(2)现场管理与整顿工作:

① 厂容厂貌;

② 安全警句、警示标志制作,贴挂与作业安全;

③ 有关安全与危害告知;

④ 重点部位、关键装置的承包挂牌。

5、自评申报阶段(2011年7月)

五、工作内容

1、抓好宣传工作,贯彻好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

律、法规,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充实专职管理人员。

3、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基础资料工作,真实及时

地记录各项安全生产活动。

4、不断完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标准,改善劳动条

件。

5、建立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6、强化安全监督队伍,把安全工作目标层层落实,分班组、分个人进行制度化,作业化,标准化,做到道道工序有监控,各岗位有监督。

7、坚持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规范工作程序,及时发现

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及时妥善解决。

8、坚持召开安全各项会议,坚持班前会上天天讲安全,认真

执行各项安全检查监督工作。

9、强化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抓重点,抓典型,认真落实风险

动态管理,层层把关,确保不发生各项事故。

10、落实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应急应变能力。

六、奖惩措施

为促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我厂将对活动中先进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奖励总金额为XX万元。

具体安排如下:

1.策划及风险分析与评价阶段,占奖励总金额 15% ;

2.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制度,安全操作规程阶段,占奖励总金额 15% ;

3.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阶段,占总金额的50% ;

4.自评申报阶段,占总金额的20%(以考试的形式对所有员工进行考核,考试以闭卷、单独做题的方式。考试成绩70分以上者合格,70分以下者进行补考,90分以上奖励);

5.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未按计划完成的项目,扣除该项奖金,待项目完成后奖励该项奖金金额的50% ;

6.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违反规章制度的部门或人员按规定扣罚。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不仅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改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企业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自觉性的有力措施。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把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作为关系企业发展和职工安全健康的“生命工程”,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精心组织整体推进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的要求,精心组织,紧密配合,安环保卫部要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有序推进。

实施标准化 篇6

中国标准书号是国际标准书号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作为出版物的唯一标识码,在出版、发行和图书馆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出版物贸易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规定,中国标准书号的结构发生了技术变化,由10位升为13位,扩充了整个书号编码系统的理论容量,同时可以保证与国际物品编码体系的兼容;明确了中国标准书号与中国标准书号跳马是书号编码的两种识读形式,中国标准书号在出版物上应表示为机读条码;规定了中国标准书号分配和使用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出版单位应充分保证中国标准书号分配和使用的唯一性、永久性和专用性:将中国标准书号的使用范围由传统的纸质印刷类出版物扩展到电子出版物等非印刷出版物,特别是互联网出版物;增加了出版单位报送出版物元数据的要求,明确规定及时准确地提供出版物元数据是出版单位的责任之一;明确了国际ISBN中心、中国ISBN中心和初步按单位三级管理模式,以及中国ISBN系统内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强调作为终端使用者的出版单位应杜绝“一号多用”和“买卖书号”等现象的发生。

据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介绍,为了确保升位工作的顺利进行,条码中心已经组织了4期在全国范围内对出版社和发行单位的培训和学习,目前已经进展到第5期。他们还计划与文化部配合,展开对图书馆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

中国标准书号是出版物的标识,每个中国标准书号对应唯一一种专题出版物,中国标准书号的唯一性时出版物信息准确、实用和出版流通、馆藏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证。新的13位国际标准书号和条码将以全新的形式为全世界的出版者和其所出版的出版物进行标识,为各种出版物的信息检索、查询和使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相关链接1

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1.使用10位中国标准书号、版本记录中出版日期为2007年1月1日以后的图书已进入印装流程的可继续进入图书市场。如重印、再版,须按照《关于实施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的通知》规定执行。

2.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库存出版物(包括在售出版物)上市流通不必更换为13位中国标准书号及条码,但出口的出版物须更换为13位中国标准书号和条码。

3.中国ISBN中心按照国际ISBN中心的要求,建立“中国ISBN出版者数据库”和“出版物元数据数据库”,每年向国际ISBN中心报送相关数据。各出版单位应依照《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GB/T 5795-2006)的规定及时向中国ISBN中心报送出版者数据和出版物元数据。

4.《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GB/T 5795-2006)的规定,中国标准书号的使用范围已扩展到部分互联网出版物,有关使用规则另行制定。

5.《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GB/T 5795-2006)规定的不适用中国标准书号的下列四类出版物,将继续使用“全国统一书号”。

(1)暂时性印刷材料;年画、年历画、挂历、台历、明信片等。

(2)无书名页和正文的美术印刷品及美术折页纸张。

(3)各级技术标准文献。

(4)活页乐谱。

6.新闻出版总署条码中心和中国ISBN中心是中国标准书号系统管理和出版物条码的制作、管理机构,也是《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GB/T 5795-2006)的监督实施机构,同时负责该标准的解释工作。

相关链接2

13位ISBN的结构

10位数的ISBN由4部分组成,它分为组号、出版者号、书序号、校验号。比如:ISBN 7-5064-2595-5,“7”是组号,代表中国;“5064”是出版者号,代表出版社,由中国ISBN中心根据出版社预期出版规模的大小分配;“2595”是书序号,“5”是校验码。

论小麦栽培标准化的具体实施 篇7

1. 耕翻整地

针对我省大多地区底墒不足、小麦易遭春早等特点,耕翻整地作业中应特别强调“及早作业”、“连续作业”和“伏湫作业”,一次达到播种状态越冬。有条件的地方为保证施肥效果和底墒充足,应强调结合耕翻整地进行秋深施肥和深秋浇封冻水。

2. 品种及种子

栽培面积较大的地区决不可种植单一品种,应以品种多样化增强小麦的抗灾抗逆能力,达到高产稳产、丰产丰收。具体选用品种及确定各品种的种植比例时根据加工用途、当地栽培方式及栽培条件、产量水平、土壤条件及气候条件、收获方式及力量而定。核心试验区、高产攻关田、生产条件较好及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选择光合效率及产量潜力更高和更加抗倒、抗病、更耐高肥水的中矮秆品种,并依据品种制定相应的栽培耕作措施及标准,其他如种植密度、施肥量、镇压及田间管理等措施和环节标准也需做相应正确调整。

种子标准化的含义主要指用于播种的种子质量要高,如种子纯度、发芽率、发芽势、种子千粒重、病虫害、贮存年限及生产上连续利用年限等。连续种植多年、不符合种子标准的种子坚决更换。攻关田、核心区所用种子级别要高于一般大田生产,应尽量采用级别高的种子,发挥良种在生产中的增产优势。

3. 作业机械

小麦栽培的标准化多是通过机械去实施。因此,用于小麦生产的机械必须符合设计标准及农艺要求,建立严格的农机具检测、维修及农机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机具应始终处于正常的技术状态,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机具不能用于田间作业,农机操作人员必须按作业要求及标准去调试和操作农机具。

4. 播种质量

种子质量标准化主要取决于耕翻整地质量、种子质量、播种机农艺状态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在保证耕翻整地质量、种子质量和播种机农艺状态前提下,各地应注意播期、播种量、播深和播法的掌握。

播量大小也因品种特性、种子千粒重大小、肥水条件、栽培方式及栽培水平的差异而不同。生产中,无论播种量多少,基本苗多少,关键是收获穗数,生产条件越好(肥水充足)、品种分经成穗率越高:管理水平越优越,播种量就应越少。要充分发挥品种的分蘖、大穗、多粒、大粒的自身调节能力以达群体增产效应。

5. 土壤与施肥

高产小麦首先应建立高产土壤,高产土壤应在基础养分、养分比例及有效性、土壤结构、土壤通透性及保水保肥性、土壤耕性及土壤紧实度等方面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稳定、持续的土壤条件,这是小麦高产的基础。在我省旱作春麦区,土壤条件更为重要。必须建立合理轮作、用养结合、有利地恢复耕作栽培体系,防止土壤进一步退化及污染。

施肥要结合当地生产特点、土壤特点及品种特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施肥标准,如按土壤分析结果和品种制定施肥总量、肥料种类和比例、施肥时期及施肥方法。强调秋深施肥及其时间和标准的掌握,有条件的应改一次春施为秋、春两次施肥或多次施肥。高产攻关田在保证一定施肥量前提下,要加强前茬有棚巴的施用和土壤基础肥力的恢复与提高,改进施肥方法,扩大化增效剂或化肥助剂的应用面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盲目加大肥量。

6. 麦田管理与收获

我省麦田管理主要包括压青苗、病虫害防治与防除、追肥灌水等几个环节。压青苗2~3遍后,可明显增力,抗倒伏能力,以抗旱提墒为目的的镇压在三叶期进行,以防倒伏为目的的镇压可在分蕖期进行。

如地硬,苗弱、土壤水分较多或灌溉栽培时则可不镇压,节间伸长后也决不可再镇压。镇压时应严格按田间作业操作规程进行。

我省小麦多为小行距密植,除草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应选用杀草谱广、残留少、对后物影响小的除草剂。除草剂可相互配合施用以增强杀草效果。应用除草剂时一定要严格按觌程去办,防止出现药害。

病虫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以治早、治小、治了为目标。种子拌药时一定妥用拌种器,并严格掌握拌种时间和转数。不应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杀虫病效果。

灌溉是旱作小麦栽培中必要时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普通灌溉时要注意灌水方式,灌水时间,既要达到防旱目的,又要节水,防止对土壤的破坏和发生地表径流。施肥量要相应增加,施肥方法要随之改变;基本亩数要减少,播种量要降低,行距可适当加宽;同时镇压、防病、除草、后期追肥等措施也要跟上。

叶面喷肥是近年提倡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对于防止后期叶片早衰、延缓根系死亡、增力。粒重、改善籽粒品质均有明显效果。可结合喷药防病防虫和喷施生长调节剂一并进行,但要防止追施氮肥过多和施用过晚。

实施标准化 篇8

1 实施“标准化+”行动的重要意义

“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提出的重要理念,就是把标准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制度和重要方法,“化”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级,主动靠上去、融进去,引领新发展,催生新效益,达到“1+1>2”的效果。以此来看,“标准化+”行动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物流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的各个方面,推进“标准化+”行动不仅能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让生活进一步有原则、有规律、有章可循,清晰明了产品的属性等,还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1.1 实施“标准化+”行动是“互联网+”行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智慧能源、数字交通等若干能够形成新产业模式发展领域中只有充分发挥“标准化+”行动的倍增效应,才能进一步提升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也才能给“互联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才能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1.2 实施“标准化+”行动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破解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就要充分发挥“标准化+”行动的催化效应,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型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进入快速升级期,要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引领效应,深入开展国内外标准对标达标行动,加快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在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标准化+”的门槛效应,提升产品质量,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品牌,进而提升软实力,以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1.3 实施“标准化+”行动是实现标准化改革目标的迫切需要

标准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进一步强化“标准化+”行动意识,并在实施“标准化+”行动中全面树立“大标准化”的概念,从而突破传统的标准、标准化和标准化体系的形态与领域,促进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标准化+”行动效应在各行各业充分彰显,将标准化改革全面推进和推向深入。

2 我国实施“标准化+”行动的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快速发展,标准化工作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最具先进性的团体标准已得到各方认可,在2015年2月实施的GB/T 31771家政服务等各类规范服务质量的标准相继推出,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标准化法治建设亟待加强、工作水平仍需大幅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支撑发展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如多年来,我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制修订时间慢、标龄长、标准不齐全,还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多项标准要清理、修订,多个新领域还需要高起点的标准;政府主导的标准容易被绑架,协调一致性差,导致标准不好用、经费紧张等问题仍还存在;某些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在技术引领、质量保证等方面出现了不利于行业和产业发展的无序竞争现象;标准项目根据市场需要而提出,标准内容按照市场需求来制定,经费来源依靠市场的这种模式还没有全面落实;大型企业领跑标准化,中型企业提升标准化,小微企业推广标准化的发展格局还需进一步加强。

3 推动实施“标准化+”行动的建议

3.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先进的思想理念才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开展“标准化+”行动中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的观念,全面树立“大标准化”的概念。所谓“大标准化”概念,一是认为标准的本质是“约束”,标准化是这种约束的形成和实施的过程。这种约束是人为的、有利于发展的、取得效益和具有某种特定形式的约束;二是标准在形态上并不一定要遵循传统的标准和标准化概念上的规定,如道路交通规则、政府机构的办事程序、企业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承诺等都是对某种事物的约束;三是标准和标准化的领域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态环境、思想和文化等领域;从技术领域扩展到非技术领域等。特别是突出了顶层管理性质中标准的作用,如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性和公共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构建和谐型社会发挥作用;四是随着世界和我国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成果在相关产业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标准已经制定出来,引领着相关产业的形成和飞快发展,如“中国创造”的TD—LTE—A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4G国际标准;五是标准体系按产业结构来划分的情况需要重新调整和组合为由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几个方面来构建。因此,在大力开展“标准化+”行动中只有强化“大标准化”的意识,才能牢固树立大质量意识,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3.2 制定战略,宣传落实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在实施“标准化+”行动中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通过顶层设计,制定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标准化+”行动战略。战略中要充分体现:“标准化+科技创新”“标准化+现代农业”“标准化+先进制造”“标准化+生态文明”“标准化+消费升级”“标准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引领,系统布局。同时,要加大对战略的宣传力度,形成“事事有依据、处处有标准、人人懂标准”的格局,要通过报刊、电视、培训等途径普及宣传标准化知识,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形成学习标准、遵守标准到参入制定标准的氛围。

3.3 学习借鉴,创新驱动

从国际上看,发达的美英、欧盟等国,标准化程度最高,标准化工作极为出色,考察他们的标准化不难看出其主要做法是:一是注重发挥产业界的作用;二是注重标准的市场适用性;三是注重事实标准的普及;四是注重参入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五是注重建立国际或区域标准化联盟。如美国的技术法规仅限于国家、人身及动植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余的均由企业或行业协会等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而提出。在“标准化+”行动中要学习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只有使用标准的主体才能抓住关键核心技术这个根本,主动推动技术进步,创造更高的标准化经济效益,如以海尔的国际化,成就了国际化的海尔,就是核心技术标准引领,驱动创新的必然结果,所以,要探索试点推进消费类、装备类等产品标准制定的“领跑者”,进一步落实以市场牵引为依靠,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使标准化工作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竞争,也贴近经济社会的实际,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行业及社会服务的竞争。

3.4 协同推进,共同治理

坚持“放、管、治”相结合,注重发挥市场对标准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标准制定和标准使用、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两层皮现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为主、专家论证、全民参与的运行机制;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标准化共治新格局。

3.5 包容开放,协调一致

坚持各类各层级标准协调发展,提高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标准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必要补充作用。坚持与国际接轨,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如亟待用新技术改造和整合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的装备、设施等标准不统一现状,以降低高物流成本。

3.6 夯实基础,激发活力

加强标准化学历和非学历人才培养,加大国际标准化高端、专业及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标准化人才需求。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体系结构,加强跨领域、综合性联合工作组建设。依托现有的企事业单位遵循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长期运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建设一批国家级的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提升标准研发能力;创新基地以“开放、合作、创新、共享”的运行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标准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能力。

4 结论

“标准化+”行动诞生于改革新常态的沃土,尽管目前还面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体制滞后、国际化水平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但它顺应标准化改革发展趋势,其一头连着技术,一头连着管理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推动“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独特使命,应当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

摘要: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与每一个行业都密切相关。从与行业的关联度来看,标准化与之有着极高的相似度,无论是一、二、三产业还是融合性产业,甚至是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等,都与标准化直接相关,都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因此,不妨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积极推动实施“标准化+”行动,抓住“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设制造强国。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改革,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2).

实施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和对策 篇9

1 目前大连质检系统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变革,我们首先调研了大连质检系统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情况,近几年的基本情况如下。

1.1 建立质检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标准化服务工作体系

大连质监系统自2008年获得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以来,结合国家颁布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单位各部门的各项制度。如:大连市标准化信息中心统一了服务标准,用国际标准使单位管理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最终达到科学化。使其提供的每一项服务了乃至每一个细节都有章可循,有则可守,为用户提供高标准的服务,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服务上的差异和服务的不规范,影响用户对单位的信任度,使用户感到花钱买标准和服务,质价相符,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1.2 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客户满意为目标

质量是标准化服务工作的核心价值,标准化服务工作的本质是服务。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大连质检系统牢牢把握“服务”这个主题,在标准化服务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提出“和谐高效、务实创新、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方针和部门质量目标(顾客满意率达到90%,标准供给率达到98%以上,报告差错率不到1%)的服务理念,已渗透到部门每一位员工心中。

1.3 服务措施的多样性和人性化

标准化工作的本质是服务。队伍素质高了,服务水平就会提升,标准化工作也会开展的有声有色。2009年,大连质监系统通过了ISO 9000认证,并在建立健全了各种标准化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开展了多种标准化服务措施,实现了标准化服务的多样性和人性化。如:标准信息服务部门始终坚持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和保持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专业、价廉、快捷、正版的国内外标准及信息。在员工中大力倡导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服务,以提升用户的信任度,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展示了标准化人的诚信形象。

1.4 充分调动员工的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高效学习型服务队伍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员工打造成长平台,使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创造良好业绩。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员工奉献单位,单位回报员工”的良性循环,提高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最终提升用户对标准化服务的满意度。大连质监系统下属很多事业单位如:各级稽查队、质检所等,都下大力量进行员工、特别是青年人的技术培训,把教育权、发展权、荣誉权提上日程,又根据ISO 9000质量手册进行了专业岗位培训、安全培训、礼仪知识、行风建设等等系列培训,使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有效提升了依法行政能力、高效服务能力、协调发展能力和检验检测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建立起一支支学习型队伍、一支支和谐队伍,为质监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打牢了组织基础。

2 创新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变革,大连质检系统为了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还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创新服务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具体如下.

2.1 建立服务标准化体系

服务好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中,标准化技术机构要具备全面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条件和能力,才能确保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顺利进行,要服务好标准化工作必须要“丰富的标准化信息资源、技术过硬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为主体,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氛围,创新能力强的服务意识、服务技巧,标准化服务对象的基本条件等等构成完整的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

2.2 建立快速反映标准化工作的市场需求体系

辽宁省中小型企业多、起步晚、基础差,而这些企业又具备产品周期短,市场意识灵活的特点,所以要研究一种灵活多样的、实用型的标准化服务模式,满足这些中小型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

3 建立服务准标化工作体系和快速反映标准化工作的市场需求体系的对策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和研究,在构建两个体系的总体规划上要着重思考以下几点。

3.1 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

(1)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标准信息资源分类不断实用化,加快产品标准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到目前为止已有国家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特别是企业标准体系,它是企业科学管理和生产经营的依据和基础,有效地指导营销、设计开发,采购、安装,生产工艺,测量检验,包装储运、售后服务等部门的工作。近年来被企业积极采用,而且效果明显,产品标准信息体系是从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显现出来的,充分反映了用户对标准化信息资源深加工的迫切需求。以产品为中心所涉及相关的标准,法规等相关信息组成的产品标准信息体系。如:大连市某家生产速冻饺子的企业,开始需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市场准入信息,后来发现这些信息不够用,碰到了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生产的单种蔬菜猪肉水饺,出口没问题,而两种以上蔬菜的水饺就出问题呢?而且检验的都是那些指标。”很多企业还碰到许多类似问题,如:“这种产品的食品添加剂没有问题,那种的也没问题,混在一起会出问题吗?”为了获取这些信息的用户,一是要求快;二是要求全;三是要求时效性。建立产品标准信息体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它又是一个最基本的公益型项目,如果单由市场解决,恐怕难以担当重任,既拖延时间,又缺乏总体建设规划。政府应尽快起动立项程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争取时间上的优势,加快技术标准战略向纵深发展。

(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标准化人才快速成长。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标准化活动也不断地深入到各个领域。要担负起标准化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使命,关键还是人,标准化事业发展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与标准化人员适应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标准化人才的成长已经成为了标准化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为了扭转标准化人才短缺局面,一定要有完善的吸引人才制度,吸引人才的的关键是要善于发现人才,把既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又热爱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吸收进来,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3.2 快速反映标准化工作的市场需求体系

(1)建立标准化技术机构与行业学会联盟工作机制。行业协会组织好本行业的企业积极配合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为标准化服务机构提供快速反映标准化工作的市场需求平台,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借助地方各服务机构,全方位地为企业开展标准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联盟工作机制”的作用,加强双方信息互动,联合申报国家或省的TC/SC/WG,共同开展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实施标准化 篇10

1 临床路径是国家和军队要求

临床路径作为提升医疗效率、控制医疗费用和强化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已经被国内诸多医院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1]。为此,国家、军队的卫生行政部门先后提出了推行临床路径实施的系列管理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2年提出,到2015年末所有三级医院、80%的二级医院均要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和细则》[2]要求:三级综合医院临床路径开展指标≥15个专业,超过60个病种。临床路径的患者入组率≥50%,入组完成率≥70%。医院应当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组织和信息化平台,以常见病种为重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及路径病种质量监控。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也提出:加强临床路径管理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增加病种病例、入组完成率、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更好地促进伤病员服务[3]。近5年,解放军总医院根据国家和军队的要求,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结合医院收治病种特点、患者特征和医疗工作实际,研究并制定了满足上级要求又适宜本院运行的1305条临床路径,并在不同科室实施运行。通过强化院内病种、术种的过程质量控制,有效提升了医院病种质量管理,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2 临床路径的标准化实施

2.1 建立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目标

为促进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确保医院建立的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标准落实,医院根据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提出在医院实施医疗质量管理4个医疗,即:规范医疗、集成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临床路径管理的5个目标:一是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规范临床医疗行为;二是设置阶段医疗费用和诊疗时间控制限额,控制医疗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三是突出循证诊疗,多学科参与路径建立与实施;四是加强变异监测干预,严格质量管理;五是遵循风险管控规律,实现风险预警干预。

2.2 制定规范化临床路径管理流程

为确保临床路径各环节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解放军总医院首先制定了临床路径实施的业务流程,明确了4个重点业务环节(图1)和17个主要标准要素(图2),以及各要素应遵循的管理标准。

2.3 建立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表单

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表单包括标准住院流程和临床路径表单两部分。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要求,医院应当每年组织临床路径表单的制订修订工作。解放军总医院每年按照临床管理制度要求定期进行临床路径表单的新建与更新,并汇编成册。从2012年的32个分册1305条临床路径,到2016年度,重点针对合理用药、合理输血、等级护理、疼痛评估、营养评估、心理评估、出院前康复评估等内容,组织了126个亚专科183名临床专家对既往临床路径表单进行更新修订和专科评审,最终形成了涉及987个病种、术种,39个分册1313条的《2016版临床路径表单汇编》(表1)。通过将医疗核心制度嵌入临床路径的各个阶段,实施临床路径运行核查与管理(表2)。

2.4 测算标准住院日和标准医疗费用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和标准医疗费用的科学测算是临床路径能否实现标准化实施的基础。由于临床路径是基于关键路径法的诊疗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所以其标准住院日和医疗费用有别于常规医院管理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解放军总医院标准住院日和标准医疗费用测算方法采用6倍法测算作业期望时间(或费用),计算公式为E=(TO+4TM+TP)/6,其中E是作业期望时间(或费用),TO是最小标准计划时间(或费用),TP是最大计划时间(或费用),TM是平均计划时间(或费用)。

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日和标准住院费的测算,应注意每一病种或术种阶段性计划的测算。如:内科非手术类疾病应当分为入院病情评估阶段、治疗阶段、治疗效果评估阶段和出院阶段;外科手术类疾病应当分为术前评估阶段、围手术期阶段、术后治疗阶段和出院阶段。由于治疗过程的不同,手术类疾病路径和非手术类疾病路径的阶段费用升高点有显著不同。手术类路径的费用升高主要在围手术期阶段是高峰值,而非手术类疾病路径的费用升高主要在入院病情评估阶段和治疗效果评估阶段。笔者认为,科学、合理测算各阶段的计划目标,有利于病种的合理管理和问题的针对性控制。

2.5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

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是确保临床路径常态化运行、实施有效管理的基础。为保证对临床路径运行科学评价与规范化管理,解放军总医院在2010年启动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研发,2013年度实施升级,2015年度继续优化完成了包括面向管理者的临床路径管理子系统、面向临床的临床路径执行子系统和面向专家审核的临床路径评审子系统的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图3、4)。医院电子化临床路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110个病种130条路径,提升到200个病种300条路径,涵盖了医院所有收治床位科室。

临床路径的电子化上线首先是遴选病种。只有遴选出符合医院管理实际的病种,才能保证临床路径运行质量,规范临床诊疗,提高病种诊疗效率、费用控制。解放军总医院精选适宜病种的主要原则是:(1)各科室病区收治量占前50%的病种;(2)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荐颁布的成熟病种;(3)国家推荐适宜日间手术的术种,或收治量大、平均住院日为2~3天的术种;(4)优先临床技术前沿和医院医疗水平的新业务新技术路径上线。

2.6 基于DRGs临床路径质量评价

临床路径的过程干预和结果评价是临床路径实施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障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科学判定。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控制飞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实行的以病种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费制度(DRGs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DRGs-PPS),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方式的控费举措[4]。DRGs的优点是通过把同一诊断相同治疗方式的疾病进行分组,可以关联多个医疗服务提供者,降低医疗服务评估过程困难,提升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降低受评者的策略性行为,主要是实施医疗费用控制管理。解放军总医院在2015年度实施了基于DRGs的临床路径效果评价,提升了临床路径的专科覆盖病种的医疗技术范围能力、专科收治病例的平均技术难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效果的综合科学评判能力。由于其是对终末数据的判定,其缺陷是不能对正在实施的临床路径环节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但是可通过上一年度DRGs病种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作为临床路径标准化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的目标值,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管理基于DRGs的临床路径医疗质量监控与评价采纳的指标是应用总权重值W判断医院工作效率,用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值实现医疗技术难度的判定,应用DRGs组数指标判定医疗技术的服务广度,用低风险死亡率判定病种治疗效果。

3 临床路径的管理成效

2014年度,解放军总医院35个科室中的29个科室完成了电子化临床路径上线运行,按国标实施临床路径的专科≥15个的要求,超目标值14个专科。有100个病种实施电子临床路径,按国标实施电子临床路径的病种≥60个的要求,超目标值40个病种。有130条路径、10400人次入组,入组率达到45%,按国标入组率≥50%的要求,尚低于目标5个百分点。路径完成率达66%,按国标路径完成率≥70%的要求,尚低于目标4个百分点。2015年度,根据国家、军队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医院加快了电子化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全院共上线198个病种、267条路径,涵盖全院35个科室,超国标20个专业,有13307人次入组。其中临床路径入组率为59.03%,超目标值9.03%;入组完成率78.01%,超目标值8.01%;变异退出率22.57%,其中负变异率为11.07%、正变异率为11.5%,低目标值7.43%;路径覆盖率59.03%。病种数量平均专科4.7个,次均住院费用1.98万元,与对照组2.88万元比较降低0.9万元;标准住院日7.39天,与对照组8.7天比较降低1.31天。2015年度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各项目标全部达标,其中路径入组率为59.03%(国家要求≥50%);入组完成率为78.01%(国家要求≥70%);变异退出率为2 2.5 7%(国家要求≤30%);路径覆盖率为51.03%(国家要求≥50%);专科病种数4.7个(国家要求≥3);次均住院费用为1.98万元,标准住院日为7.39天,均比对照组降低;专科覆盖病种的医疗技术范围方面,DRGs组数在北京市排名第二。

经过5年开展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医院无论在患者服务和医疗质量上,还是在运行效率和控费上均有所提高。在服务上,满意度提高了1.43%。在质量上,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0.8%,入出院第一诊断符合率提高了2.5%,治愈好转率提高了2.1%,CMI值上升到北京市第一位,低风险死亡率降至0%,DRGs组数782组上升至北京市第二位。在效率上,平均住院日降低了1.31天,CMI位列北京市第三;在控费上,次均住院医疗费用降低了0.9万元,除治疗费增加了0.93%外,药品费降低了2.73%,耗材费降低了1.58%,检查费降低了2.13%,检验费降低了2.95%,其他费用降低了1.03%。

4 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体会

临床路径实施标准化管理应把握好5个关键。一是制度建设上,医院应当定期修订《临床路径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实施路径要求建立本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年度目标,制定临床路径的建立、修订、审批规范与常态化的临床路径管理与考评机制,提出具体奖惩措施,建立定期督导通报机制。二是组织体系上,医院应当加大临床路径设计过程的专家审核把关力度;建立各级组织对临床路径表单的建立、修订与审批的标准管理流程;严格落实各级组织职责,科室路径实施小组根据年度工作任务,进行病种路径的建立、科主任实施把关;路径评价小组严把路径质量关,路径管理委员会及时组织科室开展路径的审修与发布、监控路径执行质量。三是分层培训上,机关应当针对不同科室,重点培训临床路径审批流程和系统使用操作;针对各级管理部门重点培训临床路径发布、考评和相关政策要求;推送国家最新颁布的病种路径表单和304个单病种路径表单,给各科室参照;完善信息系统,配合医院医生工作站的更新,实施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的更新优化;面向科室病区个案管理员,开展临床路径审批流程和系统使用操作培训;面向科室负责人,开展临床路径审批标准和考评要求的分层培训。四是全面监测分析,围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效率、费用控制、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6个维度的医院管理各级指标,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监测、问题分析与效果评价。五是强化内部管控,医疗质量管理科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当指派专人专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定内部标准化管理流程,每日提取数据实施入径预警预告,确保路径入组率;每周汇报末位科室情况,进行专人盯防,落实路径推广工作;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确定月工作核心主题。

临床路径是医院标准化管理理念导向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医疗效率、合理控制费用和促进医疗质量,提升医院以病种为单位的医疗质量管理能力。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医院应当积极实施临床路径,依据医院收治病种和诊疗流程的实际情况,建立管理重点明确,管理手段有效,注重质量效率的标准化临床路径管理体系,促进医院内涵质量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陶红兵,郭石林,陈璞,等.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控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63-65.

[2]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2011-11-25.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军队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通知[S].2012-03-01.

实施标准化 篇1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2-0041-05

一、引言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管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會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目的的一系列活动[1,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标准化逐步得到重视并取得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限制和国内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农业标准化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其克服我国传统农户“小生产大市场”经营模式的不足,组建生产团队,基于农产品市场需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指导,在生产环节严控化肥、农药等用量,注重土壤和水源保护,严格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3-5],也为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提供了保障[6]。而作为贵州省域内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铜仁市,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如何?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如何?目前在农业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还没有文献显示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在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宏观分析基础上,探讨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对策,以期推动铜仁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市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22家,带动农户13.6万户,注册资金达3.98亿元,涉及畜、牧、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济林等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合作社入股社员、资金、土地流转量等都处于增长趋势,产品市场从原来的周边县市扩展到重庆、成都、南京等大市场,经营模式也从单一的土地流转种植发展到农户订单、股份合作、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至2013年5月底,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66家,社员达4.85万人,带动农户23.5万户,注册资金44.17亿元,实现助农增收11.2435亿元,形成了“分类合理、功能互补、相互合作、促进生产、抱团入市”的格局,以及从生产到加工、到流通、到融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资金互助社全覆盖和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模式。

铜仁市供销合作社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了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旨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社质量、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会员制度、抓好政策与人才培养。自联合会成立起,先后召开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通了农合联网站、组建成立了铜仁市盛合农产品有限公司、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2014年中国·武陵山区(铜仁)首届农产品交易会、组织部分理事到重庆市秀山县考察学习等活动,其日益成为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中间纽带。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内部运行机制还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经营运作、事务管理、账目管理等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制度章程流于形式,有组织无作用;二是自我发展能力还不足。包括合作社成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部分合作社没有必要办公设备、收购基地和仓库;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商标,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影响了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三是辐射带动功能还不强。合作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部分产业规模小,合作经营的有效半径基本上不超出村社范围,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辐射面窄,市场经营组织功能还较弱;四是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和贵州省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受益面还较小,此外,金融机构扶持合作社发展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通过融资实现借力发展的难度还较大。

(三)标准化生产概况

截止2013年底,铜仁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推广实施蔬菜、茶叶、水果、马铃薯及粮油作物等主要优势产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涌现出了“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石阡、印江分别实施了茶叶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制定了一整套茶叶标准化生产规程。同时,全市已建设沼气池场20万口(户),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和治理工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000多万亩;实施“万家灯火绿色灭虫示范工程”项目,示范推广频振式杀虫灯0.26万盏(含太阳能杀虫灯),示范控害面积13万亩,平均减少施药次数2次,平均减少农药使用量40%;积极推行“猪-沼-粮-菜(果)”循环模式,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改善了农产品产地环境,促进了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铜仁市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案例分析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出要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打造茶叶品牌,把茶园基地建设、茶叶企业发展、营销渠道建设及扩大茶叶交易市场作为发展重点,并对区域进行布局,提供政策保障。而铜仁市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政府部门的重视,生态茶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茶园规模已扩大到30万亩以上,茶叶年总产量达到3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梵净山翠峰茶”和“石阡苔茶”获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中国苔茶之乡”正在逐步实现①。然而,铜仁市茶产业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品牌知名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尤为凸出,对此,铜仁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以合作社为载体带领茶农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控生产要素投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积极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培育茶叶品牌。在此背景下,选取铜仁市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剖析其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并结合实况,提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

nlc202309041132

(一)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万崇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含有社员106人,技术人员8人,土地301亩,建立标准化基地301亩,建立了理事会制度并具有1名会计人员,拥有产品品牌“苔尊”,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主要对茶叶进行分级包装和储藏,生茶的茶叶100%销往加工企业,通过组织合约价和市场浮动价进行购销,由自己的运输公司承担运输。但是,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是有限的,加工工厂也是小作坊,使得满足不了北京、福建客商对茶叶的需求,正在建大工厂。合作社技术主要来自当地农技推广部门和省农业厅培训,每年至少向社员及非社员开展1次产前、产中、产后和流通环节技术培训,2012年较2011年茶叶销售价格增长了25%,实现的利润增长了一倍。

(二)影响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合作社在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受多种外部因素和部分内部因素影响[7]、[8]。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经济收益、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力度、农产品下游企业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当地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当地农技部门的技术支持力度;内部因素包括社长或主要成员对农业标准较了解、合作社自身及社员拥有的农业技术、合作社自身的生产能力、社员能否获取较好的收益。

(三)制约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因素

合作社實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存在五种制约因素,即一是产品运输成本高;二是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成本较高;三是宣传力度低,信息化网络利用程度低;四是社员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低;五是社员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到位。

(四)政府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在实施中,政府为合作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与服务,分别为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市场宣传与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新技术培训和指导、资金扶持及提供信贷担保、实施各种优惠及补贴和提供便捷的工商登记服务。

(五)合作社实施动机和提供的服务

合作社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合作社知名度进行农产品认证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但是由于社员较分散,不便于管理,目前还没有安排专门人员来监督社员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合作社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向社员及非社员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及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产前包括选种指导、整地指导、测土施肥指导、育苗技术指导、化肥等生产资料优惠、提供贷款担保、新技术培训;产中包括规范施肥农药等用量、提供农用机械服务、生产栽培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田间管理;产后包括收割或采摘指导、农产品分类指导、农产品简单加工、农产品统一包装;流通环节包括统一产品质量检测、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但是在产后的收购农产品、流通过程的统一商标及标识管理、提供农产品运输服务、提供农产品销售方面只向社员提供。

(六)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面临的风险

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茶叶市场价格风险,表现在茶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季节茶的价格差别较大,春茶价格较高,易销售,而秋茶、夏茶价格较低,销售困难,导致合作社年销售收入不稳定;二是自然灾害风险,表现在雨、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难以满足茶树自身独特的生长周期与生长环境需求,茶叶产量大减,导致合作社遭受重大损失。

四、结论及对策

对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宏观定性研究,发现近年来铜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等问题。其次,对铜仁市茶叶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进行案例研究,得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向合作社提供了诸多的帮助与服务,合作社向社员和非社员提供差异性服务,实施中主要面临市场销售价格和自然灾害风险。因此,需要我们从政府部门和合作社两个层面采取对策来提高标准化的实施水平。

(一)政府部门层面

1.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增强实施标准化信心。一方面,建议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统一、科学、可操作的技术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积极采用现场示范会、专门交流会、推广培训会、经验报告会、异地考察等形式,不断地向合作社及社员介绍先进、成功的生产经验,增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信心,降低茶叶合作社学习成本。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破解资金需求困难。一方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茶叶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和产品产地认证、品牌认证等,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要优先向有条件的合作社倾斜;另一方面,在信贷支持方面,应督促各级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方式,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规模,解决茶叶合作社在标准化建设与运行中的资金需求。

3.开展培训指导,完善服务标准。一方面,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提高茶叶合作社人员素质,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更要加强合作社建设带头人、发起人的教育与培养,提高合作社茶叶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完善服务标准,支持建立服务性茶叶合作社,壮大合作社规模,助推茶叶标准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4.发挥企业作用,构建信息平台。一方面,引导茶叶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企业带动合作社生产发展,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构建茶叶信息数据资源平台,及时公布茶叶市场信息,降低茶叶合作社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合理安排茶叶生产规模。

5.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一方面,在大力推行茶叶产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标志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保证标准化生产的茶叶优质优价;另一方面,强化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加强农资市场定期巡查,及时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建立完善的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等措施有效降低茶叶标准化生产成本。

nlc202309041132

(二)合作社层面

1.规范服务规程,提高市场生存能力。一方面实行统一品种、农资、生产技术等全程化系列服务,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进行标准化生产之前要合理安排茶叶产品品种结构,淘汰市场竞争能力差的茶叶品种,生产市场需求量大,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相对较好的茶叶产品,提高市场生存能力。

2.加强组织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合作社要履行自身职责,主动向社员推广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社员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知水平,引导社员实施标准化生产;构建土地流转模式,鼓励社员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集中,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

3.改善内部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一方面,建议合作社内部创新性地采用实物和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合作社股本規模,强化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另一方面,建议合作社采用风险提成、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增加社员经济收入,调动农户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4.引导成立协会,避免恶意竞争。由于目前大多数茶叶合作社局限于自然村,合作社之间在茶叶生产方面有很大程度的类同,应引导成立生产经营协会,统一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统一标准下进行生产,协会统一进行加工和销售,避免恶意竞争,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梁红卫.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依托[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421-422.

[2]鞠立瑜,傅新红.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生产

能力研究——基于对四川省147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调研[J].

南方农村,2010(4):55-59.

[3]孙正,张焘,李华夏.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对我国农

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影响[J].经济视角,2012(4):108-109.

[4]王芳,郭晓东,冯琦,钱永忠.陕西省苹果合作社农业标准化

实施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13(4):37.

[5]王艳.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J].中国农民

合作社,2014(7):14-15.

[6]李小洁,邹富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促进

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200-202.

[7]王翔.影响农业生产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因素研究——

以浙江省蔬菜生产合作社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8]范小菲.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以四川省郫县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

2011(2):108-110.

(责任编辑:汤钦乐)

实施标准化 篇12

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推动创新的有效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必要保障[1], 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改善、成本控制及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标准标化要转变成企业内在的管理基因, 离不开标准化管理这一管理手段的推动。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控烟力度增强以及政策的影响, 烟草行业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2]。为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由效率导向的发展模式向效益导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烟草商业企业需要依靠管理创新挖潜增效、依靠内生性因素提高核心竞争力[3,4]。

1 标准化管理体系架构的组成要素与特征

2013年, 国家局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烟草行业商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在此背景下,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坚持将标准化与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凝练出了独具特色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架构, 在打造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示范单位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成为全国烟草行业首批商业标准化示范企业之一。其标准化管理管理体系架构如图1。

图1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的特征体现如下四个方面:

(1) 强调企业文化引领。企业要将标准化管理内化为内部的DNA, 需要将标准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这是标准化管理得以深入实施的源动力, 也是标准化管理得以固化并持续改进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

(2) 突出与业务过程高度融合。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业务流程规范化与清晰化程度、提高企业及组织的运作效率, 因此标准化管理必须与企业及组织的业务过程高度契合。

(3) 加强管理机制支撑作用。标准化管理涉及的业务活动多、关联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 因此在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必须强化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建设, 如激励与约束机制、协调机制等。

(4) 强化现代管理理念的融合。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的现代管理理念的有融合, 向管理要效益。框架组织要素相互关联, 形成系统导入 (I) -处理 (P) -产出 (O) 循环效应及PDCA的优化机制。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打造优良的组织运营生态环境, 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升。

2 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的内涵

从实际出发, 科学制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 能明晰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思路, 为标准化管理系统实施提供所需的组织、人力及其它相关要素支撑[5]。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结合自身管理特点制定了科学的标准化实施路径, 强化了组织管理与目标引领、突出了全员参与、加强了评价与考核, 构建了以创新与持续改进为特征的标准化管理动态发展机制, 具体实施路径见图2。

2.1 以组织建设与目标管理引领标准化管理工作展开

在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成立了标准化领导决策机构标准化委员会, 负责统一领导企业标准化工作;成立市局 (公司)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营销、物流、专卖、基础管理等十四个专业分标委, 明确技术委员会、各专业分标委的工作职责, 形成全面参与、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 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下, 先后制定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手册》、《标准制订工作规范》等通用基础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办法》等基础标准, 内容涵盖了《烟草商业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相关内容, 覆盖了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全岗位、全过程。实现各部门按职能, 各岗位按职责确定所需的各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及技术标准;建立“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目标管理体系, 公司、部门、岗位三级目标体系, 综合对标指标、企业历史最优目标等因素, 动态设定、调整标准化管理目标, 确保标准化管理实施有质有量、有声有色、秩序渐进、成效显著。

2.2 全员参与助推标准化管理DNA内化与长效

全员参与是标准化管理系统、全方位实施的重要支撑。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为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标准化培训, 普及标准化管理知识, 把标准化知识培训纳入市局 (公司) 年度培训计划, 分解落实到位, 培训覆盖全员。通过聘请行业标准化中心专家开展标准化知识系统培训;各专业分标委组织内训师开展各类标准化知识系列培训, 重点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分类培训;各县级局 (营销部) 结合自身实际, 自主开展多种形式和载体的教育培训。

通过标准化立体化教育培训活动, 增强了全员标准化意识, 提高了全员熟悉掌握本岗位对应的各类标准和措施。培育了“人人重标准、处处讲标准、事事有标准”的良好氛围, 推进了标准化管理进流程、进岗位、进制度、进规范, 实现标准化的宣贯由领导理解到全员理解, 由职能部门参与到全员参与的转变, 助推标准化管理DNA内化与长效。

2.3 过程监督与结果考核机制并行

过程监督与结果考核是保障标准化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马鞍山烟草专卖局 (公司) 坚持“过程为结果服务”的基本理念, 不仅注重标准化工作的过程管控, 更强化工作的目标考核, 把绩效考核贯穿于目标评价上, 通过考核找问题, 以问题促改进。

结合了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的管理特点, 依据YC/T 479《卷烟企业标准体系构成与要求》GB/T 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制定《企业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办法》、《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将标准化管理日常工作纳入以标准化为核心的PDCA循环中, 形成了标准化管理运行的常态监控机制, 实现了对标准建立、执行、改进等全过程的检查、评价和考核, 保障了标准管理的有序、规范、可追溯, 以过程监督与结果考核机制并行保障实施效果。

2.4 创新与融合驱动体系持续改进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坚持“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 整合各项管理体系、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做到有机融合、协调推进, 促进了标准整体功能的发挥, 使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首先, 在管理体系方面融合:以标准化体系为平台, 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体系作为子体系纳入标准化体系, 做到“六个统一”:组织机构统一、文件统一、编号统一、运行统一、考核统一、审核队伍统一。其次, 在管理工具方面融合:将行业关于精益管理、创新管理、对标管理、QC小组活动的要求及时转化为标准文件, 落地运行;并将这些活动取得的、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固化为标准, 实现管理工具运用及管理成果转化“双融合”, 持续改进标准体系。再次, 考核评估方面融合:通过月度综合督查、半年综合评价、年度管理评审, 统一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3 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施标准化管理既是落实国家局、省局关于提升企烟草商业企业管理素质相关文件精神的客观要求, 也是烟草商业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提高顾客满意度、发挥良好社会效益的内在要求。而激励与约束机制是标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规范部门职能、落实岗位职责的重要保障, 也是激发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实现全员参与的重要支撑。

为了激发与约束各职能部门,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明确了各单位 (部门) 的工作职责及各项标准的执行主体, 完善了企业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办法,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一级管一级, 一级带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为了激发与约束员工, 强化员工在标准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让员工全程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 将标准编写人员范围和审核权限延伸至基层和一线, 实现了企业标准“始于流程、落于岗位”。此外, 强化顾客对服务标准监督的作用, 明确了零售客户、工业企业、员工、消费者、社会五个层次的服务标准, 自觉接受顾客监督。

4 引入协调机制确保实施过程信息透明

标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整个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业务过程及各岗位, 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 才能解决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6], 保障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顺利推进。

为避免标准化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工作进展不平衡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促进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清晰化、业务协调化[7],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构建了良好的协调氛围与协调策略, 确保了跨部门环节无缝对接, 提出了以协调理念、协调目标、协调内容、协调措施、协调效果为主要内容的协调机制, 从根本解决标准化管理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搭建了以企业标准化组织与标准化管理文件规范为主的协调平台。协调机制较好地解决了“短期效果”与“持续改善”之间的矛盾以及“全员参与”与“层级互动”的关系, 使公司得以围绕客户需求变化, 实现各层级互动、协调与合作, 对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持续改进。协调机制运作流程见图4。

5 实施过程量化评价形成工作长效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既有长期目标又有阶段性任务, 为保障组织运作效率与运作效果关键参数的持续改善, 马鞍山烟草专卖局 (公司)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依据国家局及省烟草公司相关文件精神, 在目标可测量、可评价和持续适用性的原则下选取了四个评价维度, 综合应用岗位自评、上级复评、督察考评、绩效互评等多种形式,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指标权重, 并以雷达图、功效系数等方法对标准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管控与调整。具体评价维度及参数见表1。

为保证标准的先进性、适宜性和有效性,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坚持“始于客户需求, 终于客户满意”的理念, 围绕国家和行业、顾客和相关方以及企业发展要求, 紧盯行业标杆水平, 持续优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 积极培育全员学标准、建标准、用标准的良好行为, 形成了标准化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6 工作成效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坚持把标准化融入到各项中心工作业务之中, 推动各项工作标准化, 积极适应新常态, 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 在省局 (公司) 顾客满意度测量中达到95%;顾客投诉率持续降低, 投诉处理时限缩短, 在承诺的时限内对顾客投诉办结率达100%;顾客对投诉处理满意度达96.6%;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三项费用率为4.2%、对标指标提升率为61.1%, 卷烟市场规范指数97.8%, 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7 结论

实施标准化管理是落实国家局及省局关于提升烟草商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又是烟草商业企业提升运作水平, 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必然选择。在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结合自身特点, 构建了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 提出了以全员参与为特点的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 搭建了标准化管理实施管控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但标准化管理是动态过程, 如何强化标准体系信息支撑, 持续改进标准体系, 深入持久抓好创建标准化示范企业工作, 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摘要:为实现向管理创新要效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持续创新驱动, 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路径,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给出了该公司以文化引领、贯穿业务、机制支撑、管理手段融合为特点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框架, 明晰了标准化实施路径与激励与约束机制、协调机制、评价与持续改善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管控机制内涵。作为标准化管理典型示范, 该公司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技术效益的协同改善和提升, 其做法为相关企业推行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体系框架,实施路径,管控机制,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松, 陆敏.烟草企业标准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0) :92-95.

[2]范黎, 李栋, 陈连芳, 向兰康.烟草标准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C].2010年-2011年烟草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38-49.

[3]赵春娥.浅谈烟草企业如何做好标准化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6) :174.

[4]党小红.标准化建设助推烟草行业物流“扬帆起航”[J].物流技术, 2014 (8) :18-21.

[5]刘静波, 王宁, 师丽娜, 骆红, 马明.烟草商业企业服务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学, 2014 (3) :32-35.

[6]杨奇峰, 聂规划, 刘平峰.企业多维标准化管理体系集成研究[J].情报杂志, 2007 (1) :102-105.

上一篇:煤化工生产技术下一篇:物流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