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标准化

2024-05-31

农机标准化(精选10篇)

农机标准化 篇1

1 江苏农机化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江苏省农机化也由主要生产环节向全过程发展, 发展领域不断扩大, 发展的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 从过去的重效益、重速度转向了重质量、重可持续发展。农机作业市场则由小区域向跨省、全国性市场发展。2012年度, 全省农机总动力保持平稳增长, 达到4 215万k W, 比2011年度增长2.65%。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继续大幅增长, 新增大中拖10 768台, 其中55.13 k W以上拖拉机达到70%, 总保有量达11.59万台;新增插秧机16 900台, 保有量达到19.83万台套, 其中新增乘坐式插秧机4 574台;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机械10万多台套, 实现快速增长。水稻机插秧技术实现新突破, 机插秧面积达到137.87万hm2, 机插率达到60.9%, 比2011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机收水平达到57.5%, 较2011年度提高了10.5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已有7个省辖市、41个县 (市、区) 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但是就农机化而言, 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相比农民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有些大田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机作业水平在作物之间、地区之间还明显不平衡, 加上近几年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多数转移, 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性增大, 农机具数量明显不足, 且存在机具超龄、老化, 装备不合理现象, 影响了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 在农机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机化发展迅速, 而作业环境与设施条件落后, 整体发展不协调;二是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但机具配套率较低, 部分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三是农机科研环节较为薄弱, 一些专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迫于现状, 缩减了科研经费, 影响了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步伐。

2 农机标准化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关税大幅度降低, 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步消除, 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构成的“技术性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合法手段。相关报告显示, 我国出口企业因受技术壁垒限制, 遭遇国外“提高标准”的占95.6%。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品牌、质量、价格的竞争, 升级成更为激烈的标准竞争。然而在农机行业,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甚至有人还不知道“标准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认识、明确重点, 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农机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农机标准化是农机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所谓农机标准化就是在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 并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 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农机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基础, 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贯彻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规定:“出厂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 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符合国家规定的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必须符合地方标准或者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并应当备有符合规定的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随机配件、附件、工具。”现行的农机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 制定和实施各类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机产品市场化、大众化, 因此标准的执行应由市场来决定。

目前, 少数农机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品牌意识较弱、产品质量较差等问题, 假冒伪劣的农机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给一些正规的农机企业和农机用户带来很大危害。虽然近几年来江苏省加强了对农机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行业管理标准和处罚标准, 使得处罚有理无据, 难以操作, 因此需要大力普及相关农机标准化知识, 提高民众的标准化意识。

3 推行农机标准化有利于农机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标准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在1999年, 欧盟就提出了《欧洲标准化的作用》的报告, 旨在增强欧洲产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并通过制定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 争取将欧洲的技术扩展到全世界。由此可见, 技术标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对于提高农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将自己的技术形成企业标准之后, 可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标准化活动, 将自己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 从而占领国内或者国际市场。二是企业标准或企业采标的水平也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竞争力。在当今, 企业的价值不只在于有形资产的多少、厂房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的核心技术及生产标准化的程度等方面, 可以说核心技术决定着市场份额, 而核心技术往往是企业标准的精华, 及时地围绕这些核心技术建立标准化体系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陈出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标准的贸易属性极大地拓展了标准作用的范围, 它是贸易仲裁及市场经济诸多要素的依据。由于标准对先进技术具有适应性, 发挥标准的技术导向作用, 引导资金流动方向和市场取向, 将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所以说, 标准是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装备的手段, 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调节作用。

4 农机化的发展可促进标准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结束了我国农机化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 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也日渐艰巨。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应是: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先进科学、配套适用的标准体系, 强化服务, 分类指导, 从源头抓起, 提高工作有效性;进一步强化企业标准化基础,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养能够适应工作要求的标准化人员, 推动农机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高全民标准化意识, 适应国家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

农机化发展的过程中, 标准化工作人员应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树立服务理念, 坚持为企业、为地方、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找准服务的切入点, 为国产农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树立协调理念,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和力量, 不断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

当前江苏省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标准制修订、采用国际标准、农业标准化、企业标准化、标准宣贯及标准化培训、标准实施监督等方面开展工作, 进一步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在标准体系建设、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拓展业务范围, 努力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标准化工作的有效性, 以促进江苏农机化的发展。

农机标准化 篇2

创 建 标 准

一、“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创建)标准

(一)乡镇政府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协助县农机管理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与村民委员会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村、户活动成效显著“平安农机”示范村达到30% 以上。

(二)乡(镇)设有负责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各村均聘有专(兼)职农机安全管理员,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三)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开展经常性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活动记录完整;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入台账和农机事故档案规范齐全。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在辖区内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

(四)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农机驾驶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不少于2 次。设有农机安全宣传专栏、宣传材料、固定标语、警示牌等。

(五)乡镇内95% 以上的农机维修点取得技术合格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入户率、年检率、驾驶入持证率均达到95% 以上,不发生重大、特大农机事故。

(一)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协助乡镇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做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设有村级农机安全员,与农机户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示范户活动成绩显著“平安农机”示范户达到40% 以上。

(二)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到位。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入台账、农机事故记录、安全学习记录完整。农机安全生产制度健全。积极协助县、乡镇的有关部门做好农机安全检查和整顿工作。

(三)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村内设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学习活动室、农机安全宣传栏、农机安全宣传标语。每年组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不少于2 次,经常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经验交流和学刊用报活动。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入户率、年检率、驾驶入持证率均达到95% 以上。不发生农机死亡事故。

(一)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农机安全操作规程驾驶操作,不违法载人,不超速超载,不酒后驾驶,无违章记录,无农机责任事故。

(二)农业机械牌证齐全,机具技术状态良好,按时参加检验。

(三)积极带头参加乡镇、村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安全教育等活动,认真学习、宣传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家庭(协会、合作社)成员农机安全意识高。

农机标准化 篇3

1.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机车手在农业种植及收获均按照农机标准化作业,通过合理的组织安排标准化的管理手段,采用标准的机械工具,按照标准化的规范和恰当的农艺要求,严格执行各项作业规程,实现优质、适时、低耗、高效、安全的各项田间生产作业,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并且利用气候土壤等有利因素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力支持。

实行农机标准化管理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和技术措施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向深度发展并且保证高效、高产、优质、农业生产的基础。

2.鹤山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采取的措施

2.1坚持加大更新换代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农机基础建设是农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扶持下,鹤山农场累计投入资金1.84亿元,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数字遥感和信息化农业机械设备,主要有迪尔、凯斯、克拉斯等大型轮式拖拉机85台,大型联合收获机50台,自走式变量喷药机10台、进口自走式割晒机12台、自走式玉米摘棒机30台、经杂作物全程机械化种管收机具150台、GPS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导航系统85套以及大型联合整地机、精密播种机等新型农机具1855台套,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

2.2坚持信息化及远程控制管理,提高农机管理现代化水平

2010年至今,农场投入5120万元在场直地区建设了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8万平方米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中心通过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农业网络化技术、农业多媒体技术,对农场的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管理,在农机信息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视频远程遥控技术可完成机车的统一调度与指挥,通过大屏幕显示的信息实时监控机车的地理位置、作业速度、作业方式。

2.3坚持农机“六统一”管理,提高机务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鹤山农场农机工作坚持“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管理、统一调动、统一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验收、统一核算。 即,农机具统一停放在管理区农具场;农机具由管理区农机助理统一调动和安排作业;油料和零配件由农场物资部门统一供应;全场农业机械作业统一执行《鹤山农场农机作业收费标准》;全场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对农机作业的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区按季节对车组进行结算,机械作业纯收入年终一次结清。

2.4坚持农机标准化作业管理,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农机作业质量是关系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场始终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各作业项目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规范作业层次,严格执行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和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检查,实现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作业。

2.5坚持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为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和种植户的收入,增加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应用了农机新技术,为有机户服务。几年来,农场重点推广应用了原垄卡播和深施肥技术;收获机和拖拉机上用油料净化与节油设备 ;保护性耕作技术;各作物播种的立体施肥技术;玉米气吸式精量点播技术;青储饲料收获技术;小麦宽苗带改装;大豆深窄密平播等新技术。

3.鹤山农场在提高农机标准化管理方面的努力方向

只有不断强化管理意識,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管理创新,才能使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1加大农机更新投入,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按照压麦豆、增玉扩经饲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坚持农机与农艺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机更新与耕作制度、农艺措施匹配。所以,要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农机更新投入,实现农机装备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以现有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为载体,计划成立一个集农机管理、维修、配件供应、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机专业经营服务组织。

3.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重点推广应用六大农机新技术:一是继续推广应用精密播种机械化技术;二是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是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联合整地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实施好原垄卡种技术。三是继续应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实现农机管理中心智能化管理和机车卫星导航作业的普及。四是玉米灭茬机械化技术。五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收集、打捆机械化技术;六是植保机械化技术,提高全场植保机械装备水平。

3.3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农机全员素质

从选人入手,选择思想进步,工作认真负责,工作积极性高的人员配备到农机队伍中。抓好农机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新机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机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和驾驶操作技能。抓好农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年不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各管理区之间形成强烈的比、学、赶、帮、超氛围。

3.4全面加强农机作业管理,进行提高作业质量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抓好农机田间作业方法的培训工作,增强作业人员驾驶操作技能、责任意识。二是狠抓农机田间作业标准的执行。农机作业过程坚持标准,代班领导要检查标准,种植户要验收标准。三是加大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考核力度,实行重奖、重罚。四是农机作业实行优机、优价政策。全年实行一、二类机车制度。五是理顺种植户和有机户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关系。六是作业收入结算,由管理区统一按收费标准结算。

3.5坚持农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

农机标准化 篇4

1 农机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垦区的农机标准化工作, 涵盖了农机化的管理和运用领域的各项工作, 其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1.1 健全农机管理体系

农机管理部门是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主体。垦区各级应健全农机管理机构, 配备具有相应的农机管理干部及技术管理人员。完善农机岗位责任, 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制定和完善农机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农机管理和运用标准,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加强农机技术档案和资料管理, 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1.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机基础建设是农机管理标准化的物质保障应加大农机基础建设投入, 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机务区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机车有库、农具进棚、规范管理、服务周到、美化绿化、安全可靠。根据农机发展规划, 确定适度的建设规模, 农机库棚建设应兼顾实用和美观, 长期停放场的机具应定位停放、整齐有序、涂油垫起、科学保管。

1.3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随着农机制造业科技水平不断发展, 新型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垦区各农场应充分利用好国家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结合各农场农机发展规划, 制定农机更新计划, 鼓励和引导职工购置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 推进垦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技术状态老化的机具要及时报废, 机车技术状态完好率应达到95%以上, 农具合格率达100%。

1.4 提高农机作业质量

农机作业质量是关系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 落实农艺措施要求, 制定各作业项目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操作规程, 规范作业层次, 科学组织农机田间作业, 严格执行农机作业质量验收制度, 实现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作业。作业质量合格率达到97%以上。

1.5 推广先进农机技术

应用先进的农机具和新技术是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动力。各农场应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 有计划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推进农机科技进步, 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 要加大科技投入, 发挥农机科技工作者创造性,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1.6 规范保养维修标准

规范农机技术保养与维修标准, 提高机械保养和维修质量, 是保证机械技术状态, 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作业成本的有效途径。严格按照农机产品的技术要求, 按时、按项进行保养与维修。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 采取计划预防维修、故障维修、视情维修相结合, 指导和监督农机维修网点坚持修理标准, 保证农机维修质量, 为有机户提供及时、优质、经济的维修服务。

1.7 加强农机队伍建设

农机队伍建设是农机标准化管理的基础。目前垦区各农场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机技术管理人员短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技术素质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问题。为此, 应加大农机人才的引进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稳定农机技术管理人才。积极利用大中专院校为垦区培养农机技术管理人员。同时 , 要有计划地开展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1.8 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生产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核心。应高度重视农机安全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农机安全的法律法规,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 落实安全责任, 加强农机驾驶员和机车安全管理, 开展农机安全教育和培训, 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排查和整治事故隐患, 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 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促进农机化健康发展。

2 垦区农机标准化工作实践

黑龙江垦区自开发建设以来, 始终坚持加强农机标准化管理, 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管理水平。总结和归纳了农机标准化管理工作核心“六统一”和“七加强”, 在垦区推广。六统一即:统一停放与保管, 统一调度与作业指挥, 统一油料供应, 统一作业质量标准和验收, 统一收费标准和结算, 统一保养维护标准和验收。七加强即:加强农机队伍建设, 加强农机维护与修理、加强田间作业标准化、加强农机基础建设、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加强技术档案及统计资料管理, 加强农机更新与推广。每一个“五年计划”时, 修改一次标准化检查评比项目, 开展新标准的农机标准化管理活动。制定标准化管理活动方案。每年通过严格检查验收, 评比出“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农场”、“农机标准化管理标兵农场”给予表彰, 激励了各农场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机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

3 农机标准化工作体会

3.1 认识问题是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的关键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农机标准化工作的重大意义, 充分认识农机标准化工作在农机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机械还是现代农业机械, 都有必要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 是垦区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垦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将农机标准化工作纳入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机标准化体系, 健全农机管理机构, 配备充足的农机管理人员, 加大农机基础建设投入的力度和建设标准。

3.2 资金问题是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保障

农机标准化工作需要资金支持, 尤其是农机基础建设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将农机基础建设资金列入扶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二是要将农机基础建设资金列入垦区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三是从农场收取的土地管理费中列出农机专项资金, 用于农机标准化工作。四是采取农机基础建设有偿使用的办法, 收取一定的使用管理费, 用于农机基础建设管理人员和发生的直接费用。

3.3 人才问题是影响农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因素

目前垦区无论是农机管理人才还是农机技术工人, 都十分匮乏。尤其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水平均不适应农机标准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强农机培训工作, 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正确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农机具, 保证农机技术状态, 执行农机田间标准作业规程, 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 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3.4 统一管理是实施农机标准化的重要基础

农机标准化 篇5

地点:山东潍坊

与会人员:全国155家农机企业代表200人左右

议程:

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趋势与重点 中国农大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敏丽 1,发展现状

 累计投入351亿

 装备水平

 结构优化:大马力,高性能,复式(先进适用,经济安全,急需)

 作业水平;整体中级水平,先进地区高级水平(如天津机械化水平75.8%农业劳动力从业比例.15%, 黑龙江机械化水平90%,从业人员比重41%)注:机械化水平代表整体生产效率,从业人员比重:单位劳动力产出效率

 增长水平: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地区,山东,吉林,上海,河南

 效益:合作社机手效益很可观,投资100多万,年毛收入60万。作业量应符合市场规律。

 不同地区应推广不同机型:玉米机械化水平发达地区:鲁,津,疆,黑,蒙,辽,冀,吉,京,豫,宁,晋,陇

 新局面:产业化,庄园

2,问题

 刚性需求增加

 三多三少:机械多,配套少;小型多,大型少;低档多,高档少

3,政策取向

 补贴差别化:欠发达:扶持性/发达:引导性

 “绿箱”相对稳定的政策

 信用体系的完备

二,农机购置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总站计财处 苏春华

1,系统概述:

原系统,事后系统

现系统:贯穿整个过程,提高办事效率(每人申请专利手续不超过3min)

电话抽查5000取样的基础

只要能上网就能用,免安装

经销商注册:每年一次,由企业推荐(仅在企业特定的区域)

企业注册:系统自动生成用户名,密码

分省设服务器,农业部每天可看到最新数据

2购机者申请流程:

1)农村在网上可申请/或到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现场申请

2)市、省级审核(各省不同)

3)购机者拿审批,告知协议号和身份证号,经销商录入购机信息,扫描发票信息等录入系

4)打印相关表格,线下填写

5)拔款

2,有结算权限的企业/经销商用户功能:

1)生产企业用户名,密码统一生成,要积极与各省农机部门积极联系,索要密码

2)选择经销商:

i.ii.iii.查询栏,选否,列出所有经销商 勾选自己的经销商 分配机具和销售区域

3)申请结算

3,经销商用户:

到各省系统网上注册(各省不同)、打印,之后到省农机部门申请

登陆

最高销售价格不能低于补贴金额

发票号、发动机号、出厂编号不能重复

结算

三,农机分类分档办法及补贴政策解读总站 徐振兴

1,2010分档办法

1)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

2)收获机械,主要是自走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其它列入地方自选目录(根据结构型

式、喂入量、发动机功率进行分档)

3)种植施肥机械,主要是插秧机

4)耕整地机械

5)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喷雾机

6)畜牧水产养殖机械;主要是挤奶机,冷藏罐,贮奶罐,其它列入地方自选目录 考虑因素:结构形式;

牛位分布形式

奶杯数

技术先进性;电子脉动、自动脱杯、电子计量

容量大小(冷藏罐,贮奶罐)

2,定额补贴测算方法

补贴额=该档农机产品报价平均值X 30%

注:过高过低报价剔除

原则上同档产品补贴额不得超过产品价格的15-45%

建议报出厂价,不要加运、杂费

3,政策解读

1)思路:完善制度,回归市场

2)国务院意见:

3)资金规模,154.93亿,第一批三月一日,第二批八下拔(玉米收割机专项)

4)与前几年最大区别:对补贴机无最高限价,可谈价,议价,降价让利与农民,也允

许在忙闲时价格适当调整。

建议厂家在特定省统一价,避免县级农机部门阻挠选购特定机型,农民在县里买不到特定产品,可以到市里,省里采购。

5)补贴种类变化:45小类,180品目,自选择品目奖金量限制取消,但不超过20品

目。

6)新增品类:

通用类:小麦机放开,轮式拖拉机25马力降到20马力。

非通用类:增加了50品类

7)灾区补贴力量加大

8)地方可累积补贴(但引起了倒机到其它省,对农民无太好办法处理,但对企业,经

销商取消补贴资格的一种或几种)

9)单机最高补贴额:挤奶机最高不超过12万。(政策补贴对象是农民而不是企业)

10)目录确定:

农业部:通用类(5个省以上销售的,为了打破地方保护)

省级:通用类

11)经销商由企业指定

12)结算: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结算申请,不往地方放(但引起结算慢的问题,要求第季

结算)、13)对生产、经销企业要求:不得乱涨价、三包服务(大忙季节要有充足的配件供应)

14)企业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经销商违法,违规企业承担连带责任

15)售后服务时间:至少24小时响应,时间越短越好

16)农机推广部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 技术模式探索(科技部:最多300万,最少5万)

 主推机型定位

 同类机具的比较,改进提高

四、重点企业经验 富田重工 王

1,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

 均衡生产

 产品质量(产量和质量成反比)

 资金流管理

2,结构调整

4,售后服务

 注重培训

农机标准化作业动因及其发展建议 篇6

一、实施农机标准化作业的动因

农机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而且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机标准化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 加快了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 有利于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序进行。实施农机标准化, 将有力推动作物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精准化、集约化进程, 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机标准化作业, 特别是高性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有利于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 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保护环境、实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农业机械在农田作业中广泛使用, 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法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高标准、高性能作业机械的规范使用, 将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同时, 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农田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四) 加强农机标准化,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我国大宗农产品在成本、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丧失了优势, 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农机标准化作业, 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一片领域。

二、发展建议

(一) 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

在保证农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 重视农机具更新标准的制订工作, 以实施标准化来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和升级。建立从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到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不符合环保标准要求的植保机械更新换代步伐, 积极配套完善畜牧、园林、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 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 搞好土地流转的组织化工作。

因地制宜搞好耕作制度改革, 在推广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土地流转, 推广统种、统管、统收等生产形式, 推行连片种植、连片作业, 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增加经济效益。同时, 拓宽农机作业领域, 支持鼓励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跨村、跨乡、跨县乃至跨省作业。

(三) 抓好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 培育示范样板, 让农民看得见, 摸得着, 调动他们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化新技术宣传活动:利用农村集市, 组织农机大棚车下乡搞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媒体传播普及农机化新技术知识和信息;结合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 举办灵活多样的培训班。

(四) 加强农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方式, 对标准化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稳定和充实农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立激励机制, 对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农机标准化作业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以全面推进农机标准化。

(五) 培育、扶持新型农机合作组织。

如何提高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 篇7

关键词:提高,农机,作业,标准

1 实施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的意义

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是以农机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和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过程。

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对全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大作用。

(1)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作业标准化可以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的诸多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使农业生产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农机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是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和抗灾农业的需要。坚持实施农机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机标准化,就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质量效益型农业。

(3)实施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是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黑龙江省的大宗产品如大豆、玉米等在质量、成本、价格等方面丧失了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在农业品种、生产技术及作业方式上努力与国际对接,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2 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不适应农机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2)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装备,执法能力差。农业作业队伍庞大与农业作业质量管理人员过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3)存在土地由农民分散经营自由种植与农机大规模作业的矛盾。

(4)存在农业作业质量的高标准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律保护意识差的矛盾。

(5)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宣传、培训不到位。

(6)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的重视力度不够。

3 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的制定、修定工作。随着农机技术的进步,有些技术质量指标已不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有的项目空缺,有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和修改。例如,联合整地作业质量、秸秆还田、玉米收获、经济作物作业质量、测土施肥及测土耕作技术应用等标准。因此,需要系统地、完整地制定和修改一系列作业质量标准,尽快形成标准体系。

(2)设立专门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全省农机技术推广系统成立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的常设机构,负责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检查、验收和管理工作,及时调解因农机作业质量引起的纠纷,受理用户对农机作业质量问题的投诉,对农机代耕作业质量不合格的农机经营者给予处罚,对辖区内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农业作业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要充分运用好《黑龙江省农机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和《黑龙江省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对辖区内的农机作业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及时纠正不合格的农机作业行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进一步提高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化水平和法制化管理的力度。

(3)配齐装备,提高执法能力。参照农机安全监理站的配置,确定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员的着装、工资、职称和福利待遇标准,配齐必要的装备、仪器和工具等,明确其工作职权,为加强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和法制管理提供基础工作条件。

(4)实行合同制管理。农机代耕作业是一种民事经济活动,应该采用法律来维护有机户和用机户双方的合法利益,因此应实行代耕合同制。有机户和用机户要在农机作业之前,在农场农机作业质量协查员的监督指导下签订好代耕合同,明确农机作业项目、数量、质量标准、收费标准、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及代耕作业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然后进行农机作业。

(5)持证代耕。对投入作业的农业机械,必须经过农机安全监理部门的技术检验,对检验合格、技术状态完好的农机具,实行挂牌代耕作业。进行农机代耕作业的操作人员,必须通过县级农机监理部门考核,获得《驾驶执照》后方可从事代耕作业。没有获得双证的农机户,不准从事代耕作业。

(6)按质收费,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对持有双证的农机代耕车主,作业质量达到《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可以按照本县物价和农机主管部门制定的最高标准收取代耕费;对作业质量不合格的,质检员有权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处罚。

(7)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对农民进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和法制化的宣传及培训,提高广大农民执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的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达到每名农机驾驶员都能按标准进行作业,每个农户都能按标准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进而推动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进程。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标准化建设 篇8

1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为了改变我国农业面临的劳动力流失,劳动成本加剧的严峻问题,农机化生产是大势所趋。在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前提下,为了整合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农机具,提高农产品产量,全国各省市各种组建形式和运营模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据资料和实地调研了解,目前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形式主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但由于全国各省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域、气候等差异因素,还存在农机协会、农机股份公司及他们之间的联合组织等不同组织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如:浙江省龙游县的农机局牵头将几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联合起来建立了股份制的农机专业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各省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主体又各有不同,有些是农技推广站或农机局等政府为主导组织农机户组建而成的,有些是农机大户或农机协会或农机企业等牵头组建而成的。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机跨区作业数量减少,较多存在农机手跨区作业,如:在南方有些县区缺乏经验丰富的农机手,就利用我国南北农作物生长成熟期的不同,利用北方非农忙时期聘请农机手到南方进行跨区农机作业。但无论哪种组建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都是借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形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对农机设施设备、农机手、土地、资金、信息、新技术等进行了有效整合发展起来的。就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发展来看,普遍存在农机装备单一、农机配备比例不协调、农机具有效利用率不高、农机信息化滞后及掌握新技术,懂管理、法律知识、维修等多方面的人才缺乏等问题[1]。

2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建设就是利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理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服务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设,规范合作组织的服务行为,提高农机有效使用率,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范围,对推进农机现代化进程、农业增产、解决缺乏劳动力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标准化建设主要目的如下:一是为将要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人员提供指导依据。随着我国农机化的快速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逐年递增。为新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一个组建指南,按照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去组建管理合作社。另一方面,应农机化、农机技术水平及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会出现多元组建形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为其组建和管理提供一个标准化的依据。二是为已经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其运营管理上提供帮助,使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运行和管理上更加规范化,使合作社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合作社能够健康持续发展。三是以合作社为平台建立规范的人才培养、新设备和新技术推广、农机信息化技术、农机维修服务等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合作社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提供农机化服务。

3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建设内容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行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加以扶持、多种形式创办为指导原则。为了建立组织健全、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运转规范、效益良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及服务要求三方面进行标准化建设。

3.1 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主要依托农机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标准化建设,就要规范组织建设的必备条件、办公地点、厂房、机库房、农机具等要求,这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更好地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提供坚实的保障。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时进行合法登记,注册备案,有规范的组织章程,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对基础设施的设置、农机具的使用、保养及管理等进行规范。

3.2 软件设施标准化建设

为了使农机得到有效使用,并提高农机使用率和提高农机作业数量和质量,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应对组织内的软件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组织管理方面的要求,包括机构设施设置管理、管理制度管理、财务管理、成员管理、信息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机务管理等方面规范要求。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内人、事、物、财等进行全面的规范化管理,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运营程序化,管理规范化,作业安全化。

3.3 服务要求标准化建设

据调查,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农机作业服务模式基本相同,主要有农户的土地委托给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对土地作业全程提供机械化服务,如全程托管、一条龙服务等,对土地作业的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提供机械化服务,如半托管、环节托管、订单服务等,还有农机跨区作业和农机手跨区作业及租赁等服务模式。无论哪种农机作业服务模式,都要在农机作业的服务流程、服务管理、服务要求、服务能力及农机作业服务培训、农机维修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要求。

4 结语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从快速发展时期走向蓬勃发展的时期,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组织内部的成员越来越多,农机设备越来越先进,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给予一定资金、人力等扶持外,更应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运营管理服务上进行标准化建设,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农机人才的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机标准化与质量效益型农业 篇9

1 做好耕作改制、节本增效工作

耕作制度以深松为主, 松耙结合, 松—耙—耙3年轮一次 (第1年深松、第2年耙茬、第3年耙茬) , 改变过去连年翻地的耕作制度。

通过使用新型农机具来降低生产成本, 如全方位深松机、松翻两用犁的普及, 给深松作业奠定了基础, 利用全方位深松机或松翻两用犁深松可以达到不翻转土层、杂草种子不层层感染、不打乱土壤肥力排列、排涝保墒、减少作业层次、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此外, 深松耙茬还有增产、促早熟的作用。

2 实施精准栽培, 增产增效

农业机械是实施农艺措施的工具。要达到农机服务于农艺, 就必须使农机设备达到标准化, 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改装, 从而达到“定时、定量、定位”的目的, 实现精准栽培。所谓定时是指农业机械要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不违农时;定量是指种子、肥料及农药要按农艺要求达到规定的位置,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标准化。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 传统的栽培模式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比如小麦播种就要在“定量、定位”方面改革, 对机械进行改装, 使种子、肥料一次播种均匀分布、分层定位, 解决小麦秋深施肥肥料挥发损失和春天播前深施肥时间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小麦精量点播, 以解决种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大豆栽培方面, 要结合垦区规模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引进大豆“平、窄、密”栽培模式, 研究解决大豆“三垄栽培”中秋起垄夹肥的肥料损失和春天垄上卡种夹干土问题;要研究探讨双降解地膜覆盖, 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膜的机械改装, 解决积温不足、大豆应突破3 000 kg/hm2的问题;甜菜要解决“大垄、高台、育苗移栽”栽培中起垄夹肥、中耕机械的改装及机械化收获问题。

3 实行复式作业, 减少作业层次, 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复式作业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对土壤的压实及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实行复式作业具体可从使用大功率拖拉机一次完成深松与旋耕作业;在耙后增加平地碎土的耢地装置, 一次完成耙地耢地作业, 减少单独耢地层次;大豆播种或中耕与喷洒除草剂同时进行;苗期垄沟深松与中耕一次完成等方面入手。

4 提高机务人员素质, 坚持标准化作业

机械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机械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的好坏, 而作业质量的好坏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必须长期对机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达到“三懂四会”要求 (懂农艺要求、懂机械原理、懂机械操作规程, 会操作、会保养、会修理、会调整) ;了解机械检修验收标准、各项作业的作业标准;掌握如何进行标准作业、如何才能达到作业标准、如何才能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等。只有有了精通标准化的人, 才能有标准化的作业。

标准作业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标准作业就是时间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 不违农时, 空间上达到农艺要求的作业质量标准。但是无论作业质量标准多高, 若违误了农时就不能称其为标准作业;不根据地理条件盲目抢农时, 蛮干、强干, 达不到质量要求就更不是标准作业。虽然目前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三全”标准化 (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 , 但标准化的潜力还很大, 在一些方面还可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在避免晚霜、早霜侵袭方面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抗灾能力, 保证种不违农时;在防荒、防病、防虫方面实现标准化田间管理;在降低收获损失、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实现收获标准化等。

建立健全机械检修验收制度、机械作业质量验收制度, 提高机械检修标准, 实行优机优价、优质优价。农机科、管理区、职工家庭农场必须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分层次、按项目验收并履行手续。

5 降低机械作业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农机节本增效除了采取复式作业外, 还有许多措施。如积极推广磁化节油器;采用高性能密封胶解决漏油问题;使用清洗剂清洗零件节油;改善修理工艺, 提高修理质量, 减少换件费用;改革作业方法提高作业效率;送油送水到田间, 合理规划作业路线和区域, 减少机械空行消耗, 提高机械的时间利用率;合理选择作业时机, 合理配备机具, 均衡负荷作业, 减少作业阻力和重复作业层次, 降低燃油消耗等;勤检查、细保养, 保持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提高出勤率, 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降低修理费用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农机标准化 篇10

随着我国农业战略性调整, 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 农机行业标准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需要和新机遇, 尤其是近几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农业现代化。农机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而且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机标准化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 加快了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 有利于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实施农机标准化, 将有力地推动作物种植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管理规范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精准化、集约化进程,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 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农业机械是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法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大大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能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质量下降。因此, 实施农机标准化, 对发展优势农产品,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 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特别是高性能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规范的农机作业和生产管理标准, 有利于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 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 农机标准化也是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利益, 确保不误农时, 搞好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 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要求农业在品种、技术、生产方式上与国际接轨。而目前我国农机化水平还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等, 是制约全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实施农机标准化, 可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2 湖北省农机标准化现状

据初步统计, 截止2010年年底, 湖北省累计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不足1 000项, 主要涵盖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技术规程等方面, 农机标准少之甚少。农业地方标准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

2.1 现有标准陈旧标准制定不够深入、细化

技术指标落后。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 5~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一些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修订速度滞后于产品的开发速度, 现有标准技术指标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农机标准的制定和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 其中部分标准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对同一类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的标准界定, 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利于优质农产品的开发、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2.2 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

目前湖北省制订的农机标准仅仅是作业质量标准、技术规程等, 还没有完全覆盖农机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农业机械是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其性能、质量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 作业环境恶劣, 生产制造质量不好和使用不规范也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而且易造成安全事故。

2.3 企业对标准工作的忽视和对标准认识程度的模糊

相当多的企业认为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是国家的事, 与企业的关系不大, 即使参与, 主动性和实际投入也很有限。很少有把标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进行管理。

探讨论文

在标准的执行方面也是就低不就高。这使得企业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差。

2.4 现行标准与科研成果联系不紧密

现行制修订的标准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结合的不紧密, 导致标准在科研成果转化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2.5 主管部门没形成有机联系

科技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 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标准研制体系没有形成良性发展的协调机制。长期以来, 科研开发与标准的制订修订严重脱节, 没有把技术标准工作真正融入到科技计划、项目和相关科技开发工作中。

2.6 标准重制定轻实施

不管是行政部门还是技术机构, 重视标准制定, 轻视标准实施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特别是对实施农机标准化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缺乏充分研究和关注。

2.7 农机标准化技术队伍还比较薄弱

农机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 农机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技术人员相对缺乏。

3 湖北省农机标准化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应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 建立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 与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应具有系统性、合理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并要充分体现湖北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征;制、修订主要作物、重点机具和主要技术的农机化标准, 建立起科学、统一、协调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结构应更趋合理, 标准应用水平明应显提高, 基本能够满足农机化行业管理、技术推广应用、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达到农机安全监理、维修管理、质量监管、作业服务管理等行政管理中的技术规范基本完善。农机标准化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主要作物、重点机具的地方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完成农机具安全管理方面和农业第三产业节能、节水、新能源等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度, 在三到五年, 初步形成农机地方标准体系。

4 推进湖北省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对策

4.1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坚持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摆上重要位置, 列入议事日程。依托省标准化研究院和各行业协会, 成立湖北省农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 具体承担全省农业机械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加强工作指导, 及时了解新情况, 总结新经验, 解决新问题, 促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2 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化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 积极探索标委会运行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好专家队伍的作用, 积极配合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好农业机械化标准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工作, 在标准研究、标准制修订、标准宣贯、标准评估以及标准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教育培训制度, 在农机科研、教学、鉴定、推广、监理、维修、生产等领域大力开展标准化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队伍的研究、制定、实施能力。

4.3 强化资金保障增加标准工作投入

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量大面广, 任务繁重。为保障建设规划的顺利完成, 应设立专项资金, 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支持, 鼓励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机械化标准建设, 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的建设步伐提供有力保障。

4.4 标准制定修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标准制定修订应依据用户反映和市场需求来决定的。在制定标准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生产企业的主体作用。

4.5 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力度

在已建立的国家和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础上, 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将标准化工作由点及面开展起来, 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6 加大宣贯力度

不仅注重农业机械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而且还要加强标准的宣贯与实施工作。标准的宣贯和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标准的贯彻, 促进了农机产品安全技术水平的加强, 提高了社会对农业机械化标准的认知度, 同时引导农机企业认真贯彻实施相关标准, 鼓励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 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补充的企业标准体系, 实现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5 结语

上一篇:船舶售后回租下一篇:人脸检测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