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创新

2024-08-09

农机创新(共12篇)

农机创新 篇1

先进的生产技术要真正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 离不开技术人才。先进的农机技术的运用首要环节是技术培训, 通过必要的农机技术知识培训和操作技能训练, 造就一支有技术基础和操作使用技能的农机生力军, 才能使新的农机科技成果得到可靠地转化, 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装备技术的运用保障。从“九五”规划开始至“十一五”规划, 常州市武进区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造就了一大批有农机基础知识、掌握农机使用技能的农机大军, 为该区的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九五”规划以来的农机技术培训成果

中央从“九五”规划开始, 出台了对社办企业进行税前列支性农机购置补贴等多种惠农、补农政策, 促使农业生产装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这一阶段该区的农业机械主要是解决收割机械化和提高耕作机械化效率, 即由原来小马力手扶拖拉机向大中型拖拉机过渡, 所以农机培训工作主要针对大批量的中型拖拉机和悬挂式联合收割机的操作、使用、维护等运用性技术培训。“十五”期间国外的先进农机技术逐步引进, 并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一阶段主要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效率好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在“九五”和“十五”期间, 共培训了1.2万多农机管理、操作、使用、维修的生力军。

2“十一五”规划中农机培训面临的新情况

随着中央对农村产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农业生产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农业呈现多形态发展, 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式、单一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的目标也向着环保化、科学化、城市化转变, 围绕农业的转化, 作为农业重要装备的农业机械也必将开发得更多更好, 以适应新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也将面临新的考验, 比如物理农业中采用声、光、电、磁等手段对农作物施效, 促使农作物提升产量和品质;生态农业中利用各种科学手段营造人工气候环境, 保护并促使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等。由于多年来培训模式陈旧单一, 人力物力的缺乏等导致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后劲不足, 知识亟待更新, 专业人员亟待增加, 培训内容亟待更新, 培训形式亟待创新。

3 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机制

农机技术的成果转化离不开推广运用, 而推广前奏曲就是技术培训, 因此农机培训与技术推广应紧密结合, 做到推广什么就培训什么, 才能使农机又好又快地发展。

3.2 培训内容

应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农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培训, 这样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 对传统的农机培训内容应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 促进技术更新, 实现新陈代谢。

3.3 培训方式

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 培训的技术不成熟, 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 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 培训的效果不理想, 因此, 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 (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 , 学研用培训 (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 , 专家指导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 (农机技术普及) 等形式, 增强培训效果, 提升技术水平, 实现成果转化, 促进整体提高。

3.4 培训方向

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 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培训的载体上, 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 开展实地培训, 服务上门;也可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 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

4 对培训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 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因此, 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 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 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

(2) 农机培训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好的经营体制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机培训应着力于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 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政策优势和导向, 促进农机技术、装备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 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 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

(3) 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 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 通过培训, 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4) 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 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 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农机创新 篇2

走进桐乡石门镇春丽桥村附近的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看到一派繁忙景象。这里社员有的忙着晾晒育秧的床土,有的忙着整修育秧设备,有的则忙着给“等米下锅”的村民用“米票”兑换大米。春丽桥村委会主任兼兴农粮油合作社社长张卫兴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现在有收割机、大型拖拉机、插秧机等各类农机设备60多台(套),可以为农民提供机耕、育秧、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烘干、粮食加工等‘套餐’式作业服务。农民现在家里也不用存谷子,没米时就用我们发的‘米票’来合作社换新鲜大米就行了。”

近年来,桐乡市不断创新农机社会服务模式,方便农民,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愿意将土地流转出来,享受合作社带给他们的“星级”服务。

解决了今后谁来种田的问题

桐乡市农业经济局副局长冯建明说:“近年来,桐乡市紧紧抓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全市农机作业水平有明显提高。去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8%,其中机收率96%,机耕率达到了100%。”

目前,桐乡市已注册成立农机(粮食)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基础设施占地面积超过10亩的有6家,均具备从种子机械催芽、播种、插秧、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其中3家还具备粮食加工能力。合作社共拥有各类农机设备535台套,其中插秧机82台、大中型拖拉机78台、烘干机44台、收割机35台,已建或在建配套生产管理设施面积5.3万平方米。合作社服务面积近8万亩,作业面积20余万亩,服务农户近4万人,作业收入1200多万元。

桐乡市农机推广站刘炳浩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有效整合了农村资源、合理搭配了生产要素、很好解决了大机械与农户小规模生产间的矛盾,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总产,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明显作用。也很好地回答了一部分人的忧虑——今后农村谁来种田?现在我们这里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农机专业合作社。”

行政推动使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由春丽桥村、陆家庄村两个村级集体力量牵头,联合当地农机大户及农民组建,组织结构紧密,运作规范。理事长张卫兴说:“这种模式能较好地利用村、组在农机作业服务中的协调作用,突出了‘统一农机作业’的特色,有利于发挥大型农机装备的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有利于各项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桐乡市农机部门因势利导、顺应时势,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来谋划和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他们十分注重村级行政力量,突出其在农机作业服务中的协调作用。这些蓬勃发展的合作社用事实证明,由村级行政力量参与建设,可实现合作社组织结构更加紧密、运作更加规范、发展规模更大、生产管理设施更为齐全,不仅能为本村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还可以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的机械化服务,有利于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桐乡市目前有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超过3000亩。

市农机部门还不断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具购置、服务模式、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着力培育适应全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逐步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促进工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积极引导合作社购置水稻育插秧机械、粮食烘干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及粮食加工设备,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兴建水稻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和机库棚建设,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粮食生产机械化服务进行奖励。桐乡市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徐东海说:“去年农机专业合作社购机金额和补贴金额分别占全市总额度的69.9%和76.9%。”

不拘一格 创新模式

龙翔街道办事处吕国震副主任说:“龙翔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所在的龙翔街道,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农户聚居程度高。农户聚居后,由于离土地较远,且新居条件不适合开展传统农业生产,因此各村把农户的土地流转集中,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开展规模化种粮。”

龙翔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耀辉告诉记者:“去年我们合作社承接流转土地3600亩,今年又新增流转土地2100亩。”据介绍,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费用发放方式有三种,由农户自由选择:分别是350公斤鲜稻谷、750-800元现金、375斤大米,如果选择大米,则由合作社发“米票”,农户需要时到合作社来领取就行了。

近来,桐乡市农机部门在合作社的模式发展上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种是村级组织牵头创办。主要是发挥村级组织的行政力量,由村级组织投资兴建公共设施和购置机械设备,根据本村的生产条件和经营习惯,把原本松散的农机户、村级农机作业队组织起来,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此类合作社在全市最多,目前已有8家,服务能力和规模占全市所有农机合作社的70%以上。

第二种是“农机能人”发动创办。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一技之长,和农机专业大户的辐射作用,联合相关农户成立农机合作社,通过能人或大户牵线搭桥,实行订单作业、联谊作业、代耕代种代收服务等措施,实现农机作业市场的大整合。

第三种是“母”带“子”共同发展。目前桐乡市合作社大致分为规模较大的农机合作社——和周边规模较小的“子”社。全市目前已有8家“母”社,分布在全市重点产粮镇。此类合作社基础设施面积10亩以上,都建设有一定规模的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或粮食加工中心,核心服务面积3000亩以上,可为种粮大户提供育秧播种、粮食烘干等作业服务和技术指导。而“子”社则主要以服务本村为主,服务面积在1000-2000亩之间,合作社具备机耕、机插、植保、粮食烘干等服务功能,但育秧、粮食加工等投入较大的服务项目由当地的“母”社来完成,在“母”社的带动下迅速发展。

个性化服务赢得人心

站在干净整洁的合作社大院内,陈耀辉告诉记者:“我们在流转土地上开展规模化种粮,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为周边农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或者是他们需要的某一单项农机作业服务。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粮食加工、经营业务、注册大米商标等多种形式提高种粮效益。”

桐乡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各自乡(镇、街道)农业结构特点,以发展“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为思路,以水稻机插为突破口,为农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人性化服务。主要模式有:

全程托管服务——在不改变经营权的前提下,农户将农田交由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向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稻谷、大米、留转费等。

全程机械化服务——由合作社负责农田作业最繁重的环节,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农户付作业费。

菜单式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把耕、育、种、植保、收割、烘干等作业环节制成多种“套餐”,由农户自由选择。

以农机作业换取季节性粮田经营权——合作社以免费机耕或机插等服务向农户换取冬闲田的种植权。

农机创新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服务;农机产业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2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始终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这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不能够盲目乐观,要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结构逐步优化

在我国农村改革的初期,农村大中型机械设备的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对农用机械的需求量逐渐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多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并在实施增效节本措施以后,化肥深施机械,半精播、精播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也得到了大幅发展。总体上,我国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结构和配备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1.2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显著

我国各级农机部门的为农业服务意识和思想得到了强化,认识到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并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农机的优势,在抗洪救灾、抢农时、新技术普及等方面,使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品的稳步增长。在各级农机部门的努力下,我国农业对农用机械的依赖度正在提高。

2 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产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中介服务组织等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农机服务机制得到了快速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机产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农产品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并使农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建设起步晚,农业机械技术较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与农业机械化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自相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且我国各个地域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大差异,社会化服务规模有待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2.2 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2006年我国总体农业机械化水平调查显示,播种机械化率32%,收获机械化率55.4%。除了小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率较高外,其余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仍处在较低的水平,由于农村粮食生产主要以户为单位进行,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且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较低,加之农户的财力有限,政府的农机补贴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购买愿望,造成农民购买农机的能力较低,要想买到大中型的农用生产机械对于农民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的规模化发展。另外,随着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机使用成本的不断提升,也成为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促进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前进和深入,我国各个产业逐渐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挑战,为了使我国农业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进步,首先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农机的发展计划,确保农机的结构、种类等多个方面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环境相吻合。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由国家和市场的宏观调控来指引农机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机产业的市场化方向。

3.2 农机服务专业化

考虑到农村群众和环境的特征,农机服务在借鉴吸收其他服务体系和方式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农机服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且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要寻找一种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和方式,也就是开放式的服务体系。在这种服务体系中,各种农机代理商负责推销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针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代理商会在各个乡(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建立服务点。这些服务点上的服务人员是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头脑灵活、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可以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负责服务点的日常工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派专业人员来解决,这样一来有效缓解了农业人员紧张的问题。

4 结语

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客观的认识到我国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问题,并加强农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才能够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2]易中懿.曹光乔. 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

[3]张天佐.在北方十二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60.

农机技术创新是实现农机化的保证 篇4

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机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研究如何进行农机技术创新。在创新上我们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工作目标、可行的发展规划、有力的创新措施。要统一认识, 转变观念, 把握重点, 扎实工作, 结合农机化行业的实际, 积极推进, 这样就能打开农机技术创新的局面, 促进实现农机化。

一、农机技术创新的概念

要实现农机化, 就要提高农机的普及和应用水平, 对此, 我们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 研究开发新技术、新机具, 以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要。要达到这要求, 惟有实施农机技术创新。

农机技术创新, 应包括技术和应用上的创新, 农机、机具品牌上的创新和管理机制上的创新等。技术的改进提高, 技术性的突破是创新;新农机、新机具的研制是创新;一机多用也是创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创新;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也是创新;在新区域, 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解决了农机化问题, 也是一种创新, 是技术推广和应用上的创新。创新就是一个“新”字上。事实上, 只有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创新, 才能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 才能使农机产品多样化, 才使农机技术不断提高, 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二、建立建全农机创新体系

农机技术创新要深化要成体系, 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新应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为主导, 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体系, 农机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建立和建全。

1. 以农机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

农机主管部门应以提高农机化水平为目标, 制定政策和规划, 积极引导, 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重点支持农机化领域基础性、关键性技术和机具的研究开发, 以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 要以科技为龙头, 加强技术创新, 构成一个以农机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农机化行业技术进步。因此, 积极推动以农机主管部门为主导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 才能更好地完成农机技术创新工作。

2. 农机化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研究所、院校和农机企业等, 是农机技术创新依托的主要力量。要根据市场的要求, 瞄准发展方向, 拓宽研究领域, 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中, 研究生产出适合农民使用的农机具。同时要依靠市场, 依靠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 推广有前景有市场的农机科研技术成果, 在生产应用中形成农机化技术研究开发创新体系, 使农机具适应性好, 工艺先进, 优质高效, 技术含量高, 高大中小相结合, 各种机型齐全均衡发展, 达到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需求。

3. 农机化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机具的引进、开发, 必须经过推广, 才能被农民所接受、运用, 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推广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健环节, 是连接企业、研究院所和农民间的桥梁。推广体系要不断创新, 发挥优势, 适应市场的要求, 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 扩大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促进农机的普及和应用。

4. 技术创新的保障体系

农机创新的保障内容, 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要建立健全农机化科技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 发挥农机人员的积极性,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技术创新中, 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保障体系机制, 才能推动农机技术创新工作的展开。

三、提高素质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 要求农机管理系统要有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农机队伍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农机技术创新工作。

队伍的素质, 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还有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知识更新, 不断提高队伍素质。这点, 农机化管理、技术人员更要率先做到。要教育农机队伍, 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思想, 要热爱农机化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职业道德。另外, 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机手进行多元化、多渠道素质教育培训, 以提高队伍的素质。

目前, 农机校和培训中心, 仍是提高农机人员素质的重要阵地, 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有些农机校和培训中心存在基础薄弱、机制不活、发展不足等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

1﹚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校和培训中心的领导, 强化建设, 理顺关系, 增强办学培训的能力。

2﹚深化农机校和培训中心的改革。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广开办学门路, 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发挥自身优势, 盘活现有资源, 不断拓宽培训领域, 增强培训功能, 提高效益。

3﹚农机校和培训中心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自身建设,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要提高教学设备水平, 保证培训质量。

四、积极推进农机技术创新工作

如何推进农机的技术创新工作, 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发挥群体机构的作用

要注意发挥各农机群体各机构的作用, 把农机企业和研究院所作为农机技术创新的依托力量。研究院所是开发研究的主导,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产主体。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技术创新功能,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 企业注重创新的思路, 共同开创农机化创新工作新局面, 引导企业加强与研究院所紧密结合, 在吸收国内外农机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市场的需求, 积极创新, 研究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逐步形成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

2. 改善创新的条件和环境

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为企业、研究院所创造有利于农机技术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正确引导农机化创新, 努力做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逐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和农机创新体系, 大幅度提高农机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是建立信息发布体系, 及时发布农机新技术、新成果及新产品的信息;根据农业生产市场需求, 发布农机需求信息;促使企业面向市场, 从而开发农机新产品, 提高农机化创新水平。二是进行质量检查监督和实施农机标准化活动, 推进农机企业技术进步, 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水平。三是通过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及新技术示范推广, 促进农机技术创新, 促进产品向着适应性好、工艺先进、优质高效、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及时淘汰更新高耗低效等落后农机具, 使全社会有一个良好的农机创新环境。

3. 加强交流与合作

提高农机化水平,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扩大对外的交流合作, 要主动出击, 实施农机化走出去的战略。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促进农机技术创新, 切实做到防止低水平的重复。组织先进的农机技术和机具出口, 参与国际竞争, 加强交流和合作。另外, 在管理机制及服务体系方面借鉴外国的经验, 这样我们的农机化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4. 创新开发适合农业和市场需要的农机

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农机在农业增收, 提高生产率, 减轻劳动强度, 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还要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农机化水平, 才能更有效地充分发挥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 粮食作物机械化和配套机具研究开发上注意创新。如水稻育秧、栽植收获机械化技术, 玉米育苗移栽及收获机械化技术要创新, 努力达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收获。

第二, 经济作物机械化、园林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的创新, 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机化技术和机具支持。

第三, 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水利、林业机械, 特别是饲料加工、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开发, 加快实现畜牧业机械化。

第四, 设施农业新技术、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的创新。在农机服务和技术支持中, 要满足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 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的需要。

农机技术创新, 要紧跟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对农民急需、生产上短缺的农机, 要加大力度开发, 引进和推广, 做到大中小相结合, 主机和机具合理配套, 各种机型均衡发展, 使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农机创新 篇5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区域特色农业的不断兴起,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模式,切实加强农机机构和经营机制的建设,需要我们根据新时期发展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整体发展。

一、农机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实践证明,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是实现农机服务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促进传统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农业转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全国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3760万户,农机从业人员超过4500万人。河南省2009年底省农机户达到533万个,增长1.8%;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万个,增长5.4%,从业人员则增长29%。其中,固定资产达50万元以上的服务组织增长78.5%,从业人员增长111.4%。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经工商登记注册数量达到2400个,新增1350个,增长128%,从业人员增长166.8%。全省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651万人,增长2.5%。全省农机服务总收入达225亿元,增长16.8%。

2009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阳光工程”今年首次将农机人员纳入培训计划,共培训农机使用和维修人员11万人。采取“政企联动”培训形式,加快培养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实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一大批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经十几年的发展,农机化领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服务组织,有利的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有效提升。目前我国现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农机户

农机户包括专营型的农机服务专业户、兼营型农机户和自营性农机户(拥有小型农业机械,仅满足自家作业的农户)。农机户主要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手组成,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一种服务组织形式。该经营形式的特点是独户购机、独户经营,主要用于提供专业服务或兼用服务。专营型的农机服务专业户是指购买农业机械主要为其他农户代理耕、耙、播、收、加工、运输等服务,以服务作业为目的,收取作业费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兼营型农机户同时拥有自用和服务两项功能,是指农机户自身拥有的土地规模无法满足家庭机械满负荷作业的要求而出现了剩余作业量时,使该农户为其他农户进行代耕服务成为可能,具备了自用和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双重性质。与专营型农机户相比,兼营型农机户在作业机械的保有量、规模化等方面要相对弱小一些,但由于投资小,面临市场风险较小,使其作业形式、费用收取等操作方式更加灵活、机动,在农村比较受农民欢迎。2.农机服务联合体

农机服务联合体是一种农户自发联合形成的组织形式。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两个以上农机经营主体按协议或契约组成的临时性的松散联合体。农户将现有农业机械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合作者必须以具有农业机械为合作前提,机械归个人所有,合作经营,实行产权户有,联而不合,单机合算,有偿服务。由联合体负责油料配件的采购和供应,负责作业项目组织和费用核算。这种形式可以国家、2

集体、个体进行联合,也可以几家农机户自发地进行联合。3.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服务公司/队)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是指县(市)、乡或其以下的农机管理、监理、推广、培训、供应以及农机作业等服务组织,包括县(市)、乡级农机管理部门主办的服务实体,以县(市)、乡、村 3 级为主,主要由农机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一般属国家或集体所有。同时为农机经营户提供新机具推广、新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业务介绍等系列服务。现有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主要包括以下 3 种形式。

1)村级农机服务队

村级农机服务队是指村集体所有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这些服务组织中有的已经解散,有的已经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走上了市场,但是还有部分仍然处于福利型服务的封闭式经营状态。

2)乡(镇)级农机服务公司

乡(镇)级农机服务公司是一种乡(镇)所有制形式下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乡(镇)出资购置农机具,为乡村社区内农户服务,在社区内实行统种分管,农机具由专职技术人员负责作业、维护、保养,能够较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户个人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一次性大额资金支出,农户按农机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付费,是一种较好的社区内农机社会化服务形式。3)县(局)级农机服务公司/队

由县级农机管理机构形成,在保留了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机具的前提下,服务公司/队主要工作人员由原政府农机管理部门的职工组成,基本保留了原有农机站功能,继续为农民服务。

4.农机股份合作制

所谓农机股份合作制,是指由 3 个以上(根据农业部《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股份合作制 企业的发起人为 3 户以上的农民,也就是说 3 户以 上的农民可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少于 3 户者不能 发起设立)的农机户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农机服 务组织以各自的资金、实物、技术等生产要素为股 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农机作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联合形式。这种经济联系形式是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兼容股份经济及合作经济的某些特征。目前,我国农机股份合作制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4.1 农户入股合营型

此类组织是农户之间为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自愿组合起来,以劳力、技术、资金和机械设备等入股,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农机股份实体,按股受益分红。这种类型分布较广,适用性强。合作社既是一个专业服务的组织,又是一个由农民自愿合作的经济实体。其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引导的方针,坚持资本技术加劳动要素相结合,本着对内服务、对外开拓的发展思路。4.2 村户联合共营型

此种类型一般由村集体组织牵头,以村农机队为主,村集体或农机户以农机、资金、房产、其他资产入股,同时按照自愿的原则,吸收本村个体的农机具作价入股、联合经营,收入扣除经营费用之后按股份分红。这种形式的合作盘活了各方的固定资产,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发挥了集体、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的最佳组合。4.3 行业联合带动型

行业联合即农机服务部门根据行业特点,与村、农户联合,发 4

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其特点是:农机等服务部门以技术、机械设备和资金入股,村、户以土地和劳力入股,进行大范围、大跨度的联合与合作,发展规模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4.4乡村农机服务实体改造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乡村农机服务实体或企业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原有集体存量资产进行折股量化,然后划分为集体股和职工基本股,职工个人根据所得股份多少再入一定比例的现金股。4.5 横向参股联营型

这类形式的特点是生产要素的组织突破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农机行业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门之间以技术、资金、设备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联合兴办农机服务组织或企业,共担风险、联合经营,按股受益或分红。5.农机服务中介机构

农机服务中介机构是政府或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经营者专业合作性的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农机专业协会。5.1 经纪人

经纪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纪经人是指从事为农机经营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和组织机构;狭义的农机经纪人则是指专门从事为农机经营提供中介服务的个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经纪活动中的经纪人既不占有商品,也不拥有货币;纪经人只提供服务,不从事经营;经纪活动是有偿的。纪经人只有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才能进行合法活动。根据国家工商局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规定,只有符合经纪从业人员的条件,通过经纪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认定后,才能取得经纪人资格 5.2 农机专业协会

农机专业协会是指以农机经营者(包括从事农机科研、制造、推广、销售、培训、监理、作业、运输、维修、零配件供应、油料供应、信息咨询及与之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主体,自愿结成的民办性组织,是一种按照或参照合作制原则联合从事农机经营的公益型专业协会。农机协会将农机科研、生产、供应、营销、服务等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市场化运作,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机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农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拓展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领域,加快了土地转移和规模化经营的步伐,但新的形势发展面对现有状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发展趋势看,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大户,更新农技服务组织结构是必然趋势。农机服务组织主要还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根据生产需要自发形成的,在组织性质、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资本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例如,农机大户在规范管理、资本获得、规模扩大、抗拒风险等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农机股份合作组织存在着组织框架相对复杂、管理成本高、决策周期长等问题;农机协会则面临着调动农机大户的积极性,调控发展规模,协调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中介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存在资金、管理政策等制约因素,以及没有有效资产,中介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就如何进入市场,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稳固的发展概念模糊。一些地方农机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突出。跨区作业需要准确收集信息,哪里需要什么样的设备、价格的收集、作业的分配等都需要细致的准备,否则会带来很大的浪费和纠纷。因此,应全面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序引 6

导,扶持农机大户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三、国外农机化服务体系可供借鉴的内容 1 美国农机技术服务体系

美国农业生产是以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为基础。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 ,其许多农产品由一些自然条件适宜、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生产;二是农场经营的专业化 ,其农场绝大多数是专业化、规模化相结合进行生产的现代农场 ,而且生产不同农产品的农场 ,其专业化程度也不同。美国政府注重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民投资的土地占有形式和租佃制度、支持农业投资和信贷的政策、鼓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和稳定农场收入的政策、支持农业和农机化教育科研的政策、发展合作及社会化服务的政策。2 法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具有法国特色的。民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会)成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体 ,在法国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法国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联合会(SYG MA)自 1886年成立以来 ,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农机生产行业性工商会。联合会负责协调各农机制造企业的生产、产品的销售、集资及研制。联合会根据各种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经验 ,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指导和组织。为了提高农机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帮助组建农机使用合作社。“ 农机使用合作社 ”。一些效率高、投资大、专业性强的机械 ,如大型收获机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 ,都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法国的农工综合体有两种形式:一是 7

组织包括生产、加工到制成食品整个过程中的各单位为农工联合企业;二是用合同形式将生产单位同加工、运销公司结成稳定的联合。3 德国农机技术服务体系

德国使用农机的农民组织有 3种类型:一是农业机械合作社 —由农民自愿组成 ,由社员共同出资购买农业机械(以收获机械为主)并分摊维修管理费用;大中型合作社有一个独立核算的机械站负责经营管理 ,为社员耕作收费。二是农业机械网(农机环)—农民的主要组织形式 ,由农民自由组成 ,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 ,设经理 1人 ,一般脱产。成员各自保管并驾驶自己的机械 ,每年向经理登记本人剩余的机械化作业项目及作业能力 ,或需别人提供协助项目 ,由经理安排调度、记录并计算作业费用。标准由管理委员会商定 ,由经理执行。三是农业机械承包商。承包商购置相当数量的农业机械并雇有农业工人 ,按合同为附近农民耕作 ,按定额收取费用(有些承包商自己也有田地)。日本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日本农机化管理机构是日本农林水产省。农林水产省设农业技术进修馆组织农业机械技术人员培训 ,进行农业机械师的认定 ,经认定的即可称为农业机械师。日本十分重视农机安全 ,严格对农业机械的安全检查 ,每年由农林水产大臣决定并公布农机具检查对象 ,检查农机具的性能和安全装置的可靠性。农机企业在产品质量改进、机具维护和机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大农机公司均设有科研技术机构 ,按照农民的要求和农业技术进行设计 ,农机生产供应单位、农机服务单位负责供应零部件和修理农机 ,各工厂为使用户很好地使用本厂生产的农机 ,都举办技术培训班 ,农协的“ 农业技术中心 ” 还定期对基层农协的农机指导员进行培训 ,然后通过他们对农户使 8

用农机进行技术指导。5 韩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韩国农业机械工业协同组合(协会)是由韩国农机企业组成的一个半官方机构。其一方面将农机企业联合起来 ,代表农机企业的利益 ,向政府提出有利于农机发展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采取制定规则、统一价格、分配市场等措施 ,使农机企业形成合力 ,一同参与国际竞争。

在韩国 ,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农机生产企业都有优惠的贷款政策。1996年以后 ,政府向农民提供的购机补贴取消 ,但加大了提供优惠贷款的幅度。农民购买农机 ,只需要首付 20%~30%的资金 ,其余可全部采用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 ,一般以耕地为抵押 , 5~8年还清贷款 ,贷款利息远远低于工业贷款。政府对生产农机的企业也有优惠的贷款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农田作业 ,只需要支付无税基本价(约为油价的 40%),而税收加价部分(约油价的60%)免除。农民免费培训和农机免收修理费的政策。韩国省级农业技术院和县级农业技术中心(包括一些大型的农机企业)都设有专门为农民进行培训的职能机构 ,农业机械的使用是重要的培训内容之一。培训是免费和非强制性的 ,培训证明可作为申请国家银行提供优惠购机贷款的条件之一。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革新的建议 1.强化市场引导与规范

重点是培育市场主体和形成市场体系。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能期望国家大量的无偿投入,只能依靠市场机制求得自身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使农机社会化服务面向市场,实行灵活经营。2.大力培育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主体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主体,应以龙头组织为核心,通过利益诱导吸收更多的农机户加盟,形成庞大的农机服务产业群。充分发挥具有龙头作用的农机经营联合体、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机大户的作用。通过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农机中介服务组织行为,明确权力和义务,形成与农机户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提供信息、培训指导,进一步培育和提高农机专业户经营服务能力,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等。3.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的利益调节机制是指产业链条各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组织程度的有力条件。其特点:一是要实行契约管理,保证各环节所得利润的合理分配;二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建立相互依存的产权关系,引导农机户通过资金、技术、设备、设施等入股,按股分红。同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其一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其二实行股份合作制;其三利用外资;其四需要政府实行政策倾斜,提供维持资金,使之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此外,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服务,使农机服务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创新农机服务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实行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以跨区机收为服务纽带,两头延伸,扩展农机服务领域,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一条龙”服务,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和质量,以及开办农机经营门市部,提供农机配件供应、农机修理、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层次服务,增强凝聚力。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在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农机服务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首先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围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其次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再则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依法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也应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帮助解决农机服务组织流动资金的不足;依法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5.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需要有较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经营意识的现代农民驾驭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因此,应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运用各种途径教育和培养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出一批农机产业化经营骨干。6.经济方面政策支撑

在财政政策上首先要保证各级农机管理机构、农机科研和推广机构的人员工资和基本活动经费;其次要确保农机引进、示范和推广等公益性和执法性质的经费,支农资金用于农机公益型服务的比例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税收政策上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行的前提下,对农机用油实行燃油补贴,免征或少征燃油税;对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服务的收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农民购机、用机,从而 11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7.发达国家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农机创新 篇6

关键词:农机推广工作;机遇;挑战;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78-1

1 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国家和地方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

自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了三个“一號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快改革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明确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2004年6月又出台了《农业机械促进法》,吉林省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政策、法律保障。

1.2 出现了新的购机、用机热潮

近年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生产不断实施倾斜政策,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农机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德惠市自2005年以来,全市新增大中型旱田农业机械1500多台(套),水田机械1000多台。并朝着规模经营和合作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已有农机大户200多户,农机专业合作社50余户。全市的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1.3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使农机化的作用愈加明显。企业、科研机构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农业和农民多样化的需要,农民也充分认识到农机化在省工、省时、省种、省肥、作业质量高及提高抗灾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购买使用的积极性非常高,再加上这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升高,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的劳动生产观念也大大转变。外出打工,发展畜牧业,各个生产环节逐渐机械化,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

2 当前农机化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化技术推广组织陈旧

现行的农机体系,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这种体系在过去健全的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农民收入还不高,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大田作物的情况下,农民对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有权决定土地资源的使用权时,他们追求的是经济收入最大化,如果不见效益,他们是不会接受新技术的。

2.2 农机化项目建设投资少,规模小

配套资金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少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很多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应用,不能及时传授到农民手中,这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2.3 农机推广人员分布不合理

我市有部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条件差,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少,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随时需要农机技术人员的指导和服务,而乡镇推广人员力量薄弱,推广设备简陋,严重的影响新技术的推广。

3 创新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开拓工作新局面

3.1 转变观念,勇于开拓

新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形势给予我们新的要求和任务,我们要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大农业、大市场、大科技”的观念,不断学习与掌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围绕市场需求选择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和课题,加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走良性发展之路。而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拓展更大的服务领域,可以与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维修部门以及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相互沟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既能提高工作效益,还能提高工作质量,也能增加工作效益。这样才能发展壮大实力,有实力才能有后劲,才能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向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拓展服务领域。

3.2 提高素质,掌握主动

农机推广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机械科技含量的提高,给农机推广人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是不断学习科技理论知识,可从书籍上、报刊上、电视上学习,也可在接受培训、听讲座等过程中学习。二是不断地学习实践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水平。应积极参加各种由行政部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组织举办的实践技能培训班,了解掌握各种先进机具的原理、构造性能、使用操作方法、维修保养等知识。三是应该向广大农民学习。新机具、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应与农民互相沟通,研究、学习,听取建议和意见,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3.3 立足现实,眼光长远

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农机与农业的关系。统筹谋化,梯度推进,协调发展。”推广人更是应面对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及市场经济中的热点,有选择地推广示范新机具、新技术,因水稻价格持续攀升,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几年来,我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就在水稻全程机械化上大做文章,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栽植、收获技术,并充分利用国家的购机补贴政策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协会等组织,使我市农机化装备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农机创新 篇7

1 抓更新, 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随着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为适应牧场种植业结构的调高调优, 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牧场加大了农机更新力度, 提高了现代农机装备水平。牧场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优惠政策, 并出台购置农机具补贴配套政策, 加大个人购买农机具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调动职工更新农机具的积极性。自2009年起, 淘汰了原有东方红-75/1002等履带式拖拉机、E512/514等联合收获机。更新购置73.5kW以上轮式拖拉机6台, 玉米4行联合收获机4台, 并按动力配套农具。特别是玉米收获机的更新, 解决了牧场因玉米面积大、收获不及时影响秋整地进度等问题, 并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的更新, 使巨浪牧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使玉米及青贮平均产量提高了10%以上, 农机田间标准化作业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通过不断探索, 建立起“加快更新、集中管理、强化服务、提高效益”的垦区小型农牧场农机管理模式。

2 强管理, 提高现代农机管理水平

巨浪牧场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农机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 成立了现代农机服务中心, 坚持实行“六统一”管理, 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农机管理水平。牧场利用原有4个作业区的土地连片、地势较为平坦、相对比较集中的优势, 在原有场机械化队的基础上扩建了机务区的“一场三库”, 牧场农机服务中心配齐配强了农机技术指导和服务人员。将全场的动力机械都纳入农机服务中心管理, 实现了“统一停放、统一调配、统一维护保养、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收费标准、统一结算作业费”的“六统一”管理。产权清晰, 农机服务中心基本建设由牧场投入、管理;农机设备归职工所有, 统一停放在农机服务中心, 按使用面积交纳管理费。2012年, 在牧场相关部门指导下, 由各车主自愿组合、制定章程, 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为农户代耕作业, 实行“种、管、收”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的机车实行单车核算, 车组机具更新是自主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经农机服务中心调配的机车到作业区作业, 由种植户对作业质量进行检查监督, 作业完成后, 由农机服务中心牵头, 农业中心、有机户、种植户在作业质量验收单上签字后, 方能到牧场计财科结算作业费。

牧场对农机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实行农机管理目标责任制, 做到人人有专责, 事事有人管,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有考核、有结果。牧场对农机管理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做到能者上, 庸者下, 平者让, 工作政绩与农机管理各项目标挂勾, 兑现奖罚。由于农机服务中心管理规范, 机具检修标准高, 技术状态完好, 没出现一例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的现象, 为农业增产、职工增收、企业增效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障。

3 上标准, 提高田间标准化作业水平

为了发挥机械化优势,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在农机田间作业各环节上, 坚持“标准、合格、安全、优质、高效”10字管理方针, 加强田间作业管理, 提高作业标准化水平。“标准”就是春播、中耕、秋整地等每项作业前召开作业现场定标会, 确立标准, 强化意识, 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合格”就是在每项作业前, 对参加作业的机具逐台、逐项进行验收, 不合格者严禁作业。“安全”就是安全教育到地头、到岗位、到参加作业的每一个人员, 并做到安全教育签字率为100%, 不得代签、漏签。“优质”就是按照农机作业质量验收标准对作业地号进行检查验收, 随时抽查质量, 结束后农机服务中心、农业中心、有机户及种植户共同对作业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经全部签字后方可兑现作业费, 对达不到作业标准要求的, 不能兑现机车作业费, 并责令返工, 赔偿损失。“高效”就是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推广大机械作业, 严禁小型拖拉机从事深松、整地、播种作业。由于严格管理, 实现了深松、耙地、起垄100%大机械作业, 使田间标准化作业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在农机田间作业安全管理上, 首先, 增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 使参加作业人员安全受教育面达100%, 作业机械设备安全设施完好、齐全。其次参加作业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 牧场农机部门进行严格检查, 对检验合格的发给合格证, 准予作业, 检验不合格的严禁作业。再次, 严格执行田间作业规程, 实现了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4 增科技, 提高农机培训和技术服务水平

牧场坚持集中培训学习与现场实际培训相结合的办法, 加强对机务人员进行科技培训, 增强机务人员对现代农机知识的了解、掌握。每年农闲时节, 牧场农机部门借助阳光培训、职工致富培训等组织培训班, 聘请农机专家进行授课。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传送农机技术, 每年培训人数达800余人次, 提高了职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农场在引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中, 聘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场对驾驶员及机务管理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和技术服务, 讲解使用与保养技术知识, 注重抓好新机具、新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近年来, 农场农机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紧紧抓住时令, 针对播种、插秧等农忙季节, 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 提供维护保养、故障排除、技术指导服务, 为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做出较大贡献, 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和好评。

农机创新 篇8

1 正确认识, 积极发展

吉林市农村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 农机服务工作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有农机作业大户、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作业 (租赁) 服务公司和农机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其中, 农机生产合作社在吉林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 吉林市昌邑区、舒兰市平安镇农民有意愿建立农机生产合作社, 市农机推广中心立即介入, 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帮助他们制定合作社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目前, 吉林市农机生产合作社已发展到30多个, 其主要形式有2种。一是农机户自愿发起, 以农机具、资金或土地入股组建。二是农机户自愿发起, 依托国家农业 (农机) 大项目, 将农机具、资金或土地入股组建。通过1年多工作实践, 农民对农机生产合作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1) 农机生产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管理和服务成员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体现了农民的意愿和需求, 因而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 农机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有利于提高农机配套比和农业机械效能的发挥。

(3) 农机生产合作社提高了农机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有利于扩大农机作业面积, 提高农机利用率, 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4) 农机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本身, 就是对农机化新技术的宣传、示范, 为农机推广建立了新的平台, 是农机推广工作的新模式。

2 依托合作社, 开展农机推广工作

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资金、设备和场地。在帮助农民组建农机生产合作社过程中发现, 农机生产合作社具有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较高、农机作业面积较大的优势。因此, 在推广工作中, 要重视与农机生产合作社的密切合作, 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1) 结合农机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 是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两年来, 吉林市农机推广中心和舒兰市平安镇金星村农机生产合作社密切合作, 对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研制的保护性作业机具进行了田间试验并通过了科研鉴定, 对新引进的旋耕机、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进行了试验、示范。

(2) 结合农机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 适时召开农机化生产现场会, 扩大新技术推广范围, 引导农民适时投入农机生产。

(3) 以农机生产合作社的经济效果和作业效果为实例, 提高农民对农机化的认识, 指导农民购置农机具和开展田间作业。

在帮助农民组建农机生产合作社的实践中认识到, 引导农民组建农机生产合作社, 依托农机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机推广工作, 有利于农机新技术推广, 有利于农机化发展。

3 加大力度, 加快发展

从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践中,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农机生产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一种新形式, 是发展农机化的最佳组织方式, 对于推广农机化新技术、优化农机资源配置、发挥农机效能和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对加快发展农机生产合作社的认识。农机部门要提高认识, 把发展农机生产合作社作为推广农机技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加入农机生产合作社, 促进农机各项工作的开展。

(2) 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工作中, 农机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遵循农机生产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以服务成员为宗旨, 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成员地位平等, 实行民主管理。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等基本原则, 使农机生产合作社真正成为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3) 加强对农机生产合作社的指导。 (1) 在农机生产合作社组建过程中, 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介入, 帮助农机生产合作社制定合作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使农机生产合作社建立在机制健全、管理科学的基础上。 (2) 指导农机生产合作社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购置农业机械, 使农机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更加优化合理。 (3) 加强对农机生产合作社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生产合作社的农机作业质量和机具完好率。 (4) 积极为农机生产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服务, 促进农机生产合作社健康发展。

4 争取政策向农机生产合作社倾斜

目前, 国家和吉林省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 农机推广部门要积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使农机生产合作社成为这些惠农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 农机推广部门在承接上级农机化项目时, 也要以农机生产合作社为依托, 使农机生产合作社在推广农机化先进技术、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摘要:本文从解决农机化发展存在问题的角度, 探讨了农机生产合作社的作用及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意义, 提出了引导农民组建农机生产合作社, 依托农机生产合作社开展农机推广工作模式及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措施建议。

农机创新 篇9

回良玉副总理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解决“一二三”的问题 (当前要特别重视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解决好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解决好农业科技资源协同不够、科研院所改革不够、企业创新能力不够“三不够”的问题) , 切中了农业科技工作要害, 也是今后我们推进农机化科技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重要载体。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靠科技, 科技的规模化应用靠农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直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规模化、标准化应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科技每向前发展一步, 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 也带来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新需求和发挥农机化作用的新空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转变。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业机械化过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农业机械化要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进一步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 要在培育新型农民中进一步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 要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中进一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要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进一步发挥重要的推力作用。

为贯彻落实2012年的1号文件精神和举措和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精神, 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 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两个融合”, 即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三率三化”, 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突出“四个着力”, 即着力推广“三型”技术、着力培育3个主体、着力建设3支队伍, 着力完善3个机制。一要围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 着力加快“三型”农机化装备技术研发推广。立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和现代农业需求, 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装备技术在田间作业、健康养殖、储藏保鲜、加工储运方面取得新进展。二要围绕提高农机化技术应用水平, 着力抓好3个主体建设。提高农机化技术到位率, 关键要解决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 重点要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等3个技术转化应用主体建设。三要围绕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素质能力, 着力加强3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 重点打造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3支人才队伍。四要围绕增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及服务活力, 着力推进3个机制建设。要完善联合协作机制, 推进农机科研、农机企业、农机推广、农机鉴定、安全监理、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单位和相关专家联合协作。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通过合理确定支持推广农机产品目录范围、补贴标准等措施, 对符合农机化发展方向, 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扶持。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改革农机化科技类项目立项评价机制。

围绕实施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2012年重点开展农机化科技促进年行动, 对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做出部署。

1.进一步加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会同科教司、种植业司等司局研究提出重点作物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指导意见, 分别召开棉花、油菜、马铃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座谈会, 在已制定玉米、甘蔗指导意见的基础上, 分区域组织专家开展水稻、油菜、棉花等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 部署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活动。组织好5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 加强对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的指导, 及时总结示范成果和经验。

2.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

针对农机化应用基础研究、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突出问题, 积极争取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农机化科技的立项支持,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农机科研院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岗位专家等与全国农机化示范县、示范合作社开展“结对”活动, 以示范县、示范合作社为基地, 强化新技术、农机具在示范县和合作社的推广应用。组织全国500名左右的农机专家团队, 定点联系农业生产大县, 形成与农机化推广系统有效对接, 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大力推广农机化重点技术

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提出2012年农机化18项主推技术。重点抓好: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力争2012年推广面积突破1亿亩 (1亩=0.067 hm2) , 免耕播种、秸秆还田面积分别比上年新增3 000万亩 (200万hm2) 和4 000万亩 (267万hm2) , 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开展喷滴灌农业装备选型鉴定工作, 完善不同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扩大喷滴灌农业装备补贴种类和范围, 力争2012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突破, 新增面积2 000万亩 (133万hm2) 以上。

(3) “两深一精”技术加快推广普及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技术, 新增深松面积2 000万亩 (133万hm2) 、化肥深施1 500万亩 (100万hm2) 、精量播种2 000万亩 (133万hm2) , 努力提高小麦、玉米、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4) 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重点推进棉花、甘蔗、茶叶、设施农业和养殖业机械化, 在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

4.继续推进农机化人才建设

农机创新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 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战略地位, 农业现代化建设将继续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机械化, 因此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是促进我国农业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实践, 也是确保利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必要方法。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是我国农机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农业机械推广人员, 其农机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传统农机推广工作的不足

近些年来, 随着农机技术成果的革新, 以及农机推广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一些农机推广原有工作方式的不足慢慢显现出来,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面临了一些困境。

1.1 基层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认识不足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 也是事关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由于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或是当地政府对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导致对基层农机推广站点的管理宽松, 农机推广工作效率不高。基层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机推广部门往往没有足够的人手, 特别是缺少专职人员, 办公场所和设备不能到位, 难以将工作真正落实。基层农机推广站由于没有收入来源, 经费不足, 当地政府仅支付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 办公经费、补贴等无法兑现, 严重影响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农机推广效果。

1.2 忽略农民参与农机推广的作用

农机最后是要交到农民手里加以使用才能实现农机的使用目的, 只有当农民接受机械化带来的高效率时, 农机才能被农民所接受, 并进一步得以推广。因此, 农民不仅仅是农机的最终操作者, 也是农机推广的关键因素。目前, 一些基层农机推广的工作人员往往只理解到农民作为农机操作者的角色, 而忽略了农民也可以在农机推广中扮演推广人员的角色。特别是在推广新技术农机时, 推广人员只是将农民当作单纯的农机接受者, 却没有做足够的宣传或解释来打消农民对新农机的疑虑, 不能将农民吸纳到农机推广队伍中去。

2 创新农机推广工作

2.1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

依托农机推广相关的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 能够为农机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工作支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应当获得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整合已有资源向上省级农机局努力争取农机科技推广项目, 加强农机试验、调试和相关技术培训。可以与当地财政部门等, 向省财政争取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补助等, 既有助于推进农机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也有利于进一步获得农机推广资金支持。但对于项目的实施应当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规范执行农机购买补助项目。也可以尝试展开县乡合作, 争取到新技术农机培训项目补助, 举办农机培训班, 普及新农机技术。

2.2 与农机大户合作推广

农机大户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大, 往往拥有数量较多的机械及配套机具, 能够跨区工作。一些有条件的农机大户还能开展农机销售和维修等多项工作, 扮演了当地农机服务站点的角色。县一级的农机推广站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集中的乡村, 通过遴选有足够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农机大户参加到农机推广工作中。由县一级农机推广站负责引进新机具、新技术, 再以优惠条件提供给有足够资历的农机大户进行示范推广, 并把他们作为技术传授点、“三包”维修点和配件供应点, 为他们提供可靠的后勤保证。

2.3 建立示范站点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农机推广示范站点的建设工作, 健全示范站点的组织机构, 保障对示范站点运作。农机推广示范站点应当成为新技术农机及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 甚至是科技创新基地。示范站点应该具备完整的功能, 包括农机使用培训、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 使其成为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点。农机推广示范基地也为农机生产企业、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民提供一个三方交流的平台, 这对于促进基层农机具推广工作有积极的意思, 有利于将农机的使用辐射到各乡镇, 提升当地的农机化水平, 提高农业生活的整体装备水平。

2.4 改进农机售后服务

制约农机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机的售后服务不完善, 由于农机的使用规模小, 且维修利润低, 与维修汽车等交通工具不能相比, 因此许多农机维修专业人员通常选择转行, 造成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维修网点少, 这使得农忙时的农机使用大受影响, 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乡镇农民, 一旦农机发生故障甚至要跑几十公里才能找到农机维修点。

为改进农机的售后服务, 政府在应当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上给予方便, 建立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生产厂家、销售商为一体的售后服务体系。工商管理、税务等部门可对农机维修网店经营方面给予支持, 促进扩充服务网点, 满足农机用户的基本需求。

摘要: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规模。如何创新推广农机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职责。本文在总结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不足后, 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机推广,基层,农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德成.试论农机推广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J].农机推广与安全, 1994 (03) .

[2]刘月初, 张超群.农机推广拓宽富民之路[J].农机推广与安全, 1997 (05) .

[3]胡仕昌.建设平安农机服务农村经济[J].贵州农机化, 2009 (03) .

农机推广的重要作用和创新策略 篇11

关键词:农机推广;重要作用;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S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39-1

农机技术推广是指通过对农户的宣传示范、教育培训及应用指导工作,把先进的农业机械及其使用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通过农业机械及其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方法,提高劳动效率和农产品产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1 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1.1 农机推广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将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一是可以利用农业机械代替部分劳力,为农民提供更佳的劳动环境,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可以实现规范化生产,在管理上能够更加标准,更容易实现规范化生产。

1.1.1 农机推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比传统的人工操作效率高很多,具有明显的3大特点:效率高、质量高、成本低。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促进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耕作、收获及后期加工3个阶段较费时费力,因此,在这3个阶段大力应用农业机械,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1.1.2 农机推广有助于实现规范化生产 农业实现规范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之一,农业机械的发展有助于规范化发展。传统操作中,由于人力的原因,会造成生产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个生产环境中,不同人的管理结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包括人的管理水平、生产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差异。但是,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的使用农业机械,则会减少差异性,更加容易实现规范化生产,因为,农业机械的管理水平是一致的,能够很好地控制农业生产操作,在生产管理的关键阶段应用农业机械,则减少了由于人力造成的差异,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性状。

1.2 农机推广可有效提高农机应用水平

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需要农机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与使用者的个人素质、使用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做好农机推广工作对于提高农机的应用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1.2.1 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繁重的劳动需要农业机械,正是农业机械发展的良好机遇。然而,由于农村的信息不够发达,主动查找农机信息的愿望也不够强烈,因此,这就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做足工作,将新农机、新技术及时推广到农户中,走村入户,对农机的操作、性能及配套技术进行培训讲解,从而促进农业机械发展。

1.2.2 做好农机推广工作有利于农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不仅是要提高农机的使用程度,还要提高农机的应用水平。很多地区,农民已经购买了大量先进的农机,但是由于操作水平低、后期使用不当、维护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农机大部分时间闲置,无法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农机推广部门要实时跟踪农户的使用情况,针对农机的操作、保养、维修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培训,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2 创新工作机制,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2.1 农机推广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制定农机推广的计划、项目及推广方式。农机推广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活动,而是一个经济社会活动,一定要始终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在制定农机推广计划时一定要始终牢记这个宗旨,考虑周全,关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制定出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正确农机推广方案。

2.2 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不断深化农机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推广新模式。要把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科研、农机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

2.3 农机推广工作要把农民摆在首位

农机推广的对象就是农民,农机推广就是服务于农民的一项工作,因此,一定要将农民摆在首位,一切推广要以农民的需要为出发点,从农民的角度开展工作,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最需要什么种类的农机具,使用农机具时农民最需要什么知识,等等,都要及时、积极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民,这样农机推广工作才能做好。

2.4 加强培训,提高推广队伍水平

农机推广工作能否做好的关键,在于农机推广队伍水平的高低,因此,在稳定推广队伍的基础上,要加强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请专家到单位来授课,也可以带队伍出去参观访问,通过不断交流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打造出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

农机创新 篇12

开展农机化科技教育培训行动。大力推动农机化技术培训, 全面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村、到社、入户, 全年力争完成农机化技术人员培训60万人次。

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示范行动。全力组织实施“山东省农机化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建立棉花、花生、马铃薯、“三辣”蔬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20个, 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产、学、研、推、管、用协同创新机制, 突破花生、棉花收获机械化。

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行动。一是加快粮食生产机械更新换代与优化升级, 积极推动大型自走式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二是围绕粮食生产, 着重推广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小麦化肥深施、玉米精量播种等先进节能环保农机化技术应用普及, 推动农机化生产水平与质量提高。三是继续加大农机化技术综合集成运用, 力争201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3%, 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开展农机科技下乡入户行动。大力推动农机化技术普及,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一是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二是构建“专家+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服务机制。三是依托农机化示范区及创新示范项目建设, 实行“农机科技技术人员包村包社联户”, 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

开展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推进行动。积极制定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 在试验与研究、集成与示范基础上, 加强对机械化技术标准、规范、路线的归纳与总结, 建立和完善农机农艺协调推进机制, 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

上一篇:资产债券化下一篇:生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