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产业(共10篇)
农机产业 篇1
农机服务组织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伴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逐步产生的, 是由农民机手互利互惠、自愿联合组成, 是以农机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近年来, 仪征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合作的基础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利益联结为纽带, 进行科学分工, 拓展服务范围, 有效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 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 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
仪征市现有农机服务组织84个, 其中农机服务合作社23个, 农机行业协会8个, 农机服务松散联合体53个。
1.1 农机服务合作社
农机服务合作社由多个农机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参与、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 联合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机服务合作社有固定的场所、自己的名称和明确的法人, 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 在农工办进行了备案。目前, 仪征市农机服务合作社有专业性服务合作社和综合性服务合作社两种类型。专业性服务合作社入社机具品种比较单一整齐, 开展的作业服务比较单项专一。如仪征市丰谷机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 入社机具都是插秧机, 主要进行机插秧服务;仪征市仪丰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 入社机具都是机动植保机, 主要进行机植保服务。目前, 仪征市农机专业性服务合作社有13家, 占农机服务合作社总数的56.50%。综合性农机服务合作社入社机具品种比较繁多, 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和机动植保机等, 形成不同类型机械的联合, 使农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变单一的作业服务为提供耕种、植保、收、供、修等系列化一条龙服务, 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如仪征市乐田农机专业合作社, 拥有担架式高效弥雾机3台, 背负式弥雾机32部, 大型排灌机械3台套, 高性能久保田联合收割机15台, 大、中型拖拉机25台套, 配套机具50套, 农机供应点3户, 农机维修点3户, 会员人数达88人, 固定资产达375万元, 2009年服务农户800户, 作业服务面积达0.201万hm2, 作业收入达169万元。仪征市农机综合性服务合作社目前有10家, 占农机服务合作社总数的43.50%。农机服务合作社在仪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9年增加了12个, 增幅达109%。
1.2 农机行业协会
农机行业协会是由政府或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经营者专业合作性的中介组织。仪征市农机行业协会有市级和镇级农机协会, 市级农机协会由市农机办牵头, 镇级农机协会由乡镇农服中心牵头, 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机户作为骨干力量组成。此外市农机监理所还成立了由多数机手参加的农机安全互济协会。协会按照协会章程规定,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 统一发布作业信息, 对农业机械实行统一调度,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收费价格, 并协助会员收取作业费和提供配件供应、机具维修、纠纷与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服务。这些综合性的协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农机推广、培训、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整体优势, 为农机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1.3农机松散联合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农机经营主体按协议或契约组成的临时性的松散联合体。农忙季节或有作业项目时, 利用联合体的优势进行联合作战, 充分发挥所有机械的作用, 农闲时各自为战, 灵活经营。目前我市农机松散联合体主要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和机耕作业队。农机松散联合体是农机服务组织的初级形式, 将逐步向农机服务合作社转变。如仪征新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发展转变而来。
2 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
近年来, 虽然我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速度很快, 但总的来说规模还是较小, 成员少, 市场占有率不高。以谢集乡为例, 全乡1 866.67 hm2水稻, 2009年谢集富民植保专业合作社防治面积在333.33 hm2左右, 占1/5;全乡拥有130多台弥雾机, 参加合作社的只有35台, 占1/4左右。
2.2 服务功能单一
仪征市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主要提供机耕、机播、机插、机植保、机收和机械维修等服务, 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麦稻生产的产中, 产前、产后的服务较为薄弱, 服务于设施农业、林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领域的农机服务组织还是空白。
2.3 机具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五多五少”: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具少;小型农机具多, 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少;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多, 其它作物机械少;粮食作物机具多, 经济作物机具少;产中机具多, 产前、产后机具少。
2.4 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市场开发意识、服务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合作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接受和利用新知识、新机具以及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信息化处理能力有待培养。
2.5 经费匮乏, 手段单一
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不长, 还缺乏行业有效的运作手段, 很多成员意识上仍然停留在政府部门无偿服务的模式上, 因经费来源不足, 很多农机服务合作组织运营不畅。
3 加快发展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的对策
3.1 统一规划,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地位
依托资源优势, 搞好统筹规划, 确立主导项目,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形成规模。把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纳入各乡镇政府有关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担负扶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减免税等服务工作, 创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努力抓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培育,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真正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增长点。
3.2 坚持市场引导,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
切实理解领会“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原则, 注意搜寻和发现顺应市场需求而发起, 有了一定发展基础, 初具雏形的农机服务组织, 然后及时跟进服务, 引导、扶持、规范和壮大其发展。在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过程中, 农机管理部门应切实做到“搭台而不登台, 参与而不干预, 指导而不领导”, 放手让农机服务组织独立经营, 谋求创新与发展。就农机服务组织而言, 要强化“经营合作经济组织”的理念, 像经营企业一样去经营农机服务组织。搞好经营的核心是农机服务组织要选配具有市场开拓意识, 热心为机手服务的农机经济人队伍, 为农机服务组织联系到更多的作业项目, 拓展服务组织成员的作业空间, 提高农机户的经营效益。有稳定作业项目的服务组织, 要尽快实现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转变, 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取得法人主体资格, 合法开展经营活动。3.3各方合力,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农机管理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实施国家和省、市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时, 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 优先安排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农机户,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优越性, 从而调动其他农机户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二是把创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安排各类农机化项目时, 优先安排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给予重点扶持,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出台扶持政策, 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大型、新型农机具给予低息、贴息贷款和担保政策, 提供农机具库房、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条件。四是帮助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搞好登记备案, 建立健全合作服务章程,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 拓展作业服务的范围和领域, 尽力提高合作服务组织成员的经营效益,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活力。五是在农闲季节, 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成员特别是合作组织的领头人, 组织开展多批次的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管理能力、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化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服务组织人员的素质,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后劲。六是对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上门服务, 上门发放“跨区作业证”, 上门开展农机年度检审和农机安全驾驶操作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七是构建农机服务信息平台, 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市场信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形成合力, 支持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充分调动基
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服务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积极性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是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 导致一些乡镇农机工作裹足不前,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缓慢, 对广大农机手的服务经营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应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 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 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 保障基层队伍的工资待遇。改革用人机制, 制定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基层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强化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对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服务功能。
农机产业 篇2
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制。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的载体,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好我市农机产业优势,做大主机,做精配套,力争到 “十二五”期末,在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方面,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最大、全国前列、世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机名城,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制定本规划。
一、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国装备工业10大行业中,农机制造业产值列第三位,也是总产值快速增长的几个行业之一。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农机制造业呈跨越式发展,如山东时风集团(小型拖拉机)2006年实现产值141.6亿元,五征集团(农用车)2006年实现产值50亿元,福田雷沃经9年创业,2006年实现产值80亿元。河南洛阳一拖、山东维柴动力、江苏常柴等企业年产值在100亿元以上,我省最大的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也只有5亿。农机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市依托三江地区农业优势和我市较为雄厚的机械工业基础,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快农机制造业发展,使农机产品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始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进入“九五”以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我市工业结构的改善,农机制造业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已形成具有较强的技术装备能力、产品科技研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农机制造企业群体,形成了拥有农业收获机械、牵引机械、播种机械、整地机械及配套农机具等四大门类、80余种系列产品的农机制造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共有12户,拥有总资产25亿元,年创产值1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一是收获机械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主要生产企业有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5户企业。其中,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发制造生产大中小系列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大型农机制造企业,是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迪尔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新建了年生产能力为7200台套的涂装线,拥有全国唯一的主机和整机试验台。生产方式由过去传统的部件分散加工转为模块管理,“零缺陷”管理、“零库存”管理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了企业内外资源,实现了与迪尔集团联网。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列全国同行业第一,达到美国迪尔集团成员企业先进水平。部分产品不仅热销全国,而且还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及巴西等南美国家。2006年企业实现利润5800万元,同比增长190%。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公司是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控股企业,也是省农科院水田机械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佳木斯东华收获公司引进比利时技术开发的麻类收获机械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出口俄罗斯。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开发生产的神舟-
5、神舟-6全履带水稻收割机均填补省内空白,产品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该产品是我省唯一进入2007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的联合收割机类产品。全市收获机械综合生产能力为13950台,其中3518型、3316型、1076型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7950台,4GL150型稻麦割晒机等小型收割机6000台。产品省内市场占有率分别是99%和78%。2006年全市收获机械产品实际产量为6100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5000台、割晒机1100台,销售收入6.39亿元。2007年预计生产7040台,其中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在4740台、割晒机2300台,销售收入6.55亿元。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份额与去年持平,割晒机将会比去年有明显提升。
二是动力机械整体发展水平省内领先。主要生产企业有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2户企业。均以生产小型拖拉机为主,功率28马力至48马力居多,设计生产能力为12000台。2006年实际生产19370台,其中骥拖公司骥驰牌小拖11370台,富
拖龙江牌小拖8000台,销售17000台,约占全省市场份额20%,实现销售收入18594万元。2007年预计生产销售17000台,销售收入18000万元,同2006年基本持平。其中,中马力拖拉机生产线已建成两条,并且完成2个系列7个品种样机试制工作,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的354型中马力拖拉机性能试验效果良好,目前已投放市场,深受农民喜欢,今年预计销售350台。富锦龙江牌拖拉机,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一定知名度,荣获国家“十佳产品”称号。
三是播种插秧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生产能力较小,但部分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好。主要生产企业有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佳木斯明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4户企业,主要产品有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高速水稻插秧机、手扶式水稻插秧机及配套旱田播种机,年综合生产能力5000台。桦联公司与韩国联手开发的RR-4C型高速播种机,已经生产300台投放市场,效果非常理想。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高速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入选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成套技术及装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大豆、玉米精密播种机研制开发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优秀项目一等奖”,“气吹轮式排种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该系列产品目前已投放市场100多台,主要分布在各大垦区农场,用户反映良好。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高速插秧机填补省内空白,市场前景广阔。
四是整地机械制造能力相对落后,生产能力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较少。我市犁、耙整地生产企业主要有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2户企业,主要产品有圆盘犁、水平回转犁、水田耕耙平地机、倒角机、耙片。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圆盘犁、耙片质量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通过质量认定的企业,产品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南美等东南亚国家。2006年完成产值1000万元,2007年预计完成产值800万元。由于该企业经营机制和资金的因素,造成产量下降,目前,企业正在进行改制寻找合作伙伴之中。省农机工程科学院控股的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公司,依托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已开发出弹齿耙、1LSH系列水平回转犁、1GBPS-200/260型水田耕耙平地机等三种型号的整地机械,其中弹齿耙不仅通过了国家质量认证,而且还打入外销市场。此外,还有黑龙江省风驰车桥以及一些铸造企业为农机主机企业进行配套,延伸了产业链条,形成相应的产业群体。
二、发展农机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是区位优势。佳木斯市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七台河、鸡西市,北邻鹤岗市。国境(界江)线总长449公里,东隔乌苏里江、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边区相望。佳木斯市与四大矿区半径距离仅100公里,是我省东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我市地处三江平原扇形区域中心,辐射的扇面纵深到抚远400公里,宽度从汤原到密山400公里。在扇形区域中,有四个地级市,四个农垦分局,农机化水平居全省、全国之首。从农业发达国家看,凡是农业发达地区,也是农机化发达地区,同时也是农机产业集中区。
二是农业资源优势。以佳木斯市为中心的三江平原共有耕地面积2500万亩,种植大豆总面积1465万亩,产量187万吨;种植水稻615万亩,产量265万吨;种植玉米513万亩,产量217万吨,还有亚麻、甜菜、薯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储量都很大。
三是市场优势。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农机消费市场,尽管农机总量、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仍不能满足实际作业需要。大型农机总量不足。目前8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仅有1.16万台,按每台拖拉机负担5000亩的作业面积计算,还需要1.64万台。部分农作物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程度仅有34%和40.8%,玉米收获机械化程度为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经济作物和饲料种植面积将增加,经济作物的机械化和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要达到80%,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我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其农机需求量大。2006年我省农机销售额70多亿元,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如全履带水稻收割机省内年需求量6000台,我市及周边农场年需求量4000台,而我市现代农业装备公司年产量不足100台,在省内市场占有率仅1.5%;水稻插秧机省内年需求量30000~40000台,而我市东华收获公司年产量不足200台。
四是政策优势。国家对农民“两免、三补”政策的实施和粮食价格的稳步提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农民个人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
尽管我市农机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在收获机械制造领域,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农机生产整体水平不高,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还存在制约农机产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装备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种不全,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研发进展不快,如玉米收割机、玉米扒皮机、高精水稻插秧机等目前已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但如果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仍然难以形成规模投放市场;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大型农机难以发挥作用,空运转多,效率低,闲置时间长,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牵引机械发展速度缓慢,多年来拖拉机生产一直处于调整状态,单机动力小,缺少大中动力产品,生产能力难以满足市场的热销形势;四是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导致播种和整地机械生产规模缩小、品种单
一、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低,呈下降萎缩态势;五是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规模不够大,不能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市农机产业既有较强技术装备和市场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又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尽管在某些环节相对薄弱,但在国内同行业中仍处于优势地位。如果适当施以资金、技术、相关政策支持,便可迅速形成新的规模和发展强势,有望建成国内知名的农机城。
三、农机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今后几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我市工业已基本摆脱困扰发展的诸多难点问题,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作为在整个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农机制造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资产重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力度,愈加显示出巨大活力和发展强势,尤其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对粮食主产区政策扶持及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等倾斜力度,更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利用政策加以有效扶持,把农机产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共识。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农业大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农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潜力为活力,使优势更优,把我市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农机产业大市。
总的发展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产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地,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政府引导,全力推进,积极扶持农机骨干企业规模化、优势产业群体化、名优产品系列化、配套协作体系化。做大收获机械产业,加快牵引机械发展,增强播种插秧机械生产能力。加大投入,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延伸农机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群体。
重点产品发展原则:优化以田间机械为重点,以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为两翼的产品结构。
(一)优先发展田间机械。
1、收获机械。依托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木斯现代农业装备公司、汤原水稻
育秧设备厂等企业,以小麦、大豆、玉米、水稻育秧联合收割机为重点,扩大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国内的优势,形成大中小系列配套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发适应收割套种作物的自走式收割机、麦豆收获机、麦稻收获机、水稻全喂入式收获机、半喂入式收获机、3~5行系列玉米联合收割机、亚麻收获机、青饲料收获机、甜菜收获机及南瓜收获机等。
2、播种插秧机械。依托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大型智能化精准播种机、高速精密插秧机为重点,开发为120马力大型拖拉机配套、可应用卫星定位的大型智能化精准播种机、免耕覆盖施肥气力式精密播种联合作业机,形成全系列产品,为农村、农垦两个市场服务。开发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和高速精密插秧机。
3、动力机械。依托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以生产大中型拖拉机为重点,发展30马力以上中型拖拉机,重点支持80~150马力大型拖拉机发展,形成规模。
4、整地机械。依托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为小四轮拖拉机到中大型拖拉机配套的全系列深松整地联合机械、高地隙半悬挂犁、水田整地机械等新型作业机具。
(二)稳步发展畜牧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
开发集中饲养机械化设备,饲料种植、收获、打捆、打包、加工设备,粮食清选、烘干、加工设备。
总的发展目标: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考虑未来三年我市农机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使我市农机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油生产、耕作、植保、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到2010年规划投入15亿元资金,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从2006年的160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20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0%。重点对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整地机等主打产品和配套项目进行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使收获机械年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3950台增加40000台,动力机械年生产能力由12000台增加到38000台,播种插秧机械等年生产能力由5000台增加到20000台。到2010年,全市农机产品销售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以上,农机市场营业额13亿元。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我市农机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总量显著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到2015年,实现各项发展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四、我市发展农机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建立发展长效机制。为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农机大市,打造我省农机城。市政府要把发展农机产业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提高认识,转变职能,加大指导、调控、监督、服务工作力度。成立市领导牵头,由市经委、发改委、农委、科技局、财政局、畜牧局、行业办及科研院所、主要农机生产企业等单位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农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要制定相关政策,市县财政每年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机产业重点项目。在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资金、电力、运输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引导,采取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采用土地合作制等形式,大力推进粮油作物适度规模经营,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农机化水平,尽最大可能为农机产业做强做大创造宽松的内外部条件,举全市之力促进农机产业发展。
(二)优化重组,大力拓展农机企业招商引资、合资合作渠道。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桦联机
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优化重组的实践证明,借助大财团、科研院所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是加快农机产业发展最为有效的途经。在新一轮发展中,要着力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来解决部分农机企业、部分门类产品因机制、资金、技术困扰难以发展的难点问题。要组织和指导企业,尤其是北方机械处于资金枯竭、生产萎缩的企业,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优化重组来吸收国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使优势产品得到发展。我市是农业大市,是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同时又辐射多个垦区农场,要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年产5万吨铸造中心项目、大中马力胶轮拖拉机和链轨拖拉机、高等农用车项目,市场潜力很大,下步列为重点招商项目,积极寻找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建立农机产业战略联盟,形成行业加盟、产学研结合、分工协作、集群发展的格局,如成立收获机械、播种插秧机械、动力机械、整地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产业联盟,吸引主机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金融部门参加,以省农机科学研究院为核心,联合省农垦农机公司形成农机产业联盟,建设农机工业科技发展园区,带动众多农机企业全面发展。
(三)扶持主机企业做大做强,拉动配套企业发展。优势企业优势产品既是我市农机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又是带动其他农机企业及配套企业发展的龙头。要采取以强促弱,以大带小的方针,发挥好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带动作用,把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主机企业作为龙头,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努力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市区发展主机企业,县(市)发展配套企业,主机企业管理、帮助配套企业,没有规模产品的主机企业向配套企业过渡。市政府对主机企业项目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以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1亿元,通过平衡2万台联合收割机生产线,开发生产1500台4行自走式玉米摘穗机、剥皮机等新产品,研制开发2000台小履带联合收割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为联合收割机配套的桦川车桥变速箱、橡胶机带厂传动带、五一铸造厂农机铸件等相关产品发展;以富锦龙江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佳木斯骥驰拖拉机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投资3亿元,开发304、354、404、454、504型和引进洛阳804、904、1004、1204型大马力拖拉机,通过建设3万台大中马力拖拉机生产线,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带动割晒机、整地机、耕播机等其他牵引农机具发展;以黑龙江省桦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科研开发优势,投资1亿元,着力发展手扶式机动插秧机、水平回转犁、水田耕耙平地机等优势产品,带动省内或国内水田机械发展;以佳木斯东华收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投资2亿元,开发生产麻类作物的收获与加工机械,如自走式拨麻机、大型打麻机、割晒机、播种机等,带动佳木斯畅通公司配套生产链轮、传动轮、传动箱等产品;以佳木斯北方机械制造公司为龙头,投资1亿元,开发40系列铧式犁,扩建圆盘耙生产线,带动相关铸造业和小标准件企业发展。
(四)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高级管理者和技术带头人,加快农机产品创新。要进一步加大农机产业的科技投入。一方面要通过科技信息交流,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活动,培养技术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并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农机科研动态和农机市场需求走势;另一方面要采取产学研互动结合,解决产品研发中的难点问题,在开发研制新产品上下功夫。把收获机械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的核心作用,整合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收获技术和资金,抢占玉米收获机械制高点,开发4行自走式玉米摘穗机、玉米收割机,积极开发全履带联合收割机、小型稻谷收割机、半喂入式水稻收割机、自走式拔麻机等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大马力拖拉机走引进合资、中小马力拖拉机走配套开发模式,积极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同时,开发气吹式精密播种机、农药机械隔膜泵、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等有较高科技含量、广阔市场前景的农机主机及配套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市场辐射面和附加值。
(五)寻求政策支持,营造适于农机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我市拥有几十年的农机产业发展历史,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机制造业始终位居全省前列,而且在国际国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发展农机产业,对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都有至关全局的重要意义。当前应下大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打通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一是要依靠自身努力,通过组织和指导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来搞好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二是要抓住政策机遇,争取省政府支持,将我市农机城建设列为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农机化带动亚麻产业飞速发展 篇3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亚麻
亚麻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整地、选种、播种、植保、拔麻、翻麻、脱粒、打捆和加工等方面内容。就亚麻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而言,我国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亚麻播种和收获机械的滞后成为制约亚麻生产规模化的“瓶颈”,也是亚麻生产机械化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亚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我国发展亚麻委员会的自然条件良好,但原料生产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一是亚麻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国内亚麻原茎生产产量长期停留在3750kg/hm2左右,比发达国家平均产量低50%左右;二是长麻率低,只有11%-13%,与世界18%-20%的水平相并很多;三是亚麻梳成率仅为45%,与世界水平相比低了10%-15%,而且强度不高,断头率高,难以生产高支纱。此外主要还与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等因素有关。世界发达国家亚麻生产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从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脱粒、打捆等过程全部机械化,生产效率很高,由此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出我国。
二、亚麻作业机械研究开发现状
亚麻作业机械主要包括种子清选机、播种机、拔麻机、脱粒机、翻麻脱粒机、翻麻机、打捆机和剥麻机等。
1、种子清选机。亚麻种子每粒质量在3.5-5.5g,采用的清选机械为复式清选机,是将风选、筛选和窝眼筒组合在一起的风—筛—窝眼清选机。
2、亚麻播种机。亚麻是栽培作物中密度较高的作物之一,合理密植有利于个体与群体协调生长,其种植密度为1800-2300株/m2,才能保证亚麻纤维的质量和出麻率。现采用的是亚麻专用播种机或小麦条播机进行播种作业。
3、亚麻拔麻机。亚麻适时收获是保证亚麻丰产、丰收、提高纤维品质的关键。收获过早,纤维成熟过度,麻茎容易倒青和站杆,降低麻的质量,因此要做到及时收获。目前我国拔麻大多采用的是自走式拔麻机和俄罗斯的联合拔麻机。
4、亚麻翻麻脱粒机。亚麻拔后1周进行翻铺晾晒并脱粒,比拔麻同时摘桃收籽提高产量50%-60%,经实测可收获籽粒800k,现有机型为牵引式翻麻脱粒机。
5、亚麻脱粒机。亚麻收获打捆后,采用亚麻脱粒机把籽粒收回,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不伤麻茎,不影响亚麻的沤制。
6、翻麻机。雨露麻在沤制过程中要进行翻铺,以保证亚麻沤制均匀,防止夹生。现有机型为俄罗斯生产的牵引式翻麻机。
7、打捆机。亚麻打捆机械主要采用的是牵引式打捆机,具有自动捡拾、打捆和捆扎以及效率高等特点,整个过程自动连续完成。
8、剥麻机。剥麻机也称亚麻初加工设备,采用的是6DY-870、B-800、6YBL-850型因定式剥麻机和6YBM-750移动式剥麻机以及前苏联生产牵引式小型剥麻机。
三、亚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我国亚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以高产、高效为目标,与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亚麻生产机械化模式。
模式1:种子清选机—专用播种机—自走式拔麻(打道用)或牵引式拔麻机—打捆机—脱粒机—剥麻机加工。该模式适用于温水麻的机械化生产。
模式2:种子清选机—专用播种机—自走式拔麻机或牵引式拔麻机(不摘桃)—翻麻脱粒机—打捆机—剥麻机加工。该模式适用于亚麻种植面积较大的雨露麻的机械化生产。
四、亚麻全程机械化与传统种植的效益分析
1、亚麻种植效益。机械化种植可获效益4340-5340元/hm2,较传统种植方式多收益近3000元。
2、亚麻加工效益。①支出。原茎每吨(按三等茎计算)1100元,温水麻加工费用500元,雨露麻加工费用300元,则温水麻加工成本1600元/t,雨露麻加工成本1400元/t。②收入。长麻率按15%计算,可产长麻150kg/t×15元/kg=2250元/t,二粗按10%计算,可产二粗100kg/t×3元/kg=300元/t。
五、亚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1、积极实施亚麻机械化科技项目的带动战略。我国亚麻机械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要积极多渠道地争取农业机械化科技投入,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突出重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麻农购买亚麻机械。要重视发展亚麻全程机械化。
2、加强亚麻机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施农机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亚麻机械的技术创新;同时各级农机部门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国内外的各种亚麻机械,应了解和掌握其性能,搞好选型配套及服务工作。
3、建立亚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点,实施规模化基地种植,以获得纤维品质较为一致的原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壤及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战线长、面广,应选择试验示范点,每一个试验示范点各选择一套全程机械,进行试验示范,待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4、建立健全亚麻机械科技成果数据库存和信息交流、发面体系的平台,及时交流亚麻机械化科技动态、市场需求、新产品信息和国家扶持政策等,为亚麻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毓翔、苏岩,讷河综合机械化程度居全省前列[N],齐齐哈尔日报,2007
[2]李骅、曹放、尹文庆,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评价分析[A], 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C], 2006 [3]汪银成、涂美忠、艾安,机械化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论文集 [C], 2007
发展农机产业化,助推农机现代化 篇4
1农机现代化的内涵
传统的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 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综合世界发达国家和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 农机现代化已不是指单纯的由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化, 而是拓展到农机技术研发、制造、示范推广、销售、经营管理、服务等行业。它已由单户行为拓展到一个区域甚至国家的层面。各主体关系如下:①政府, 政府在农机现代化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法律、政策、信息、资金等要素的主要提供者, 是农机信息化体系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是各主体的主要管理者。政府对农机行业的重视和支持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机现代化发展的快慢。②技术研发单位, 其主体一般是农机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承接国家或地区科研项目, 为农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③生产制造企业, 从技术研发单位获取技术, 有能力的生产制造企业一般会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承担着研究、开发和改进、制造农机的任务, 并供应零配件。④示范推广、销售单位, 即生产制造企业制定的代理商, 负责向农机使用者推广代理的农机产品, 并进行售后服务。⑤维修维护及经营管理人员, 对区域内农机使用者提供农机有偿服务。⑥农机使用者, 各种新农机、新技术、新政策的承载者。
2黑龙江垦区发展农机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2.1完善农机相关法律和农机优惠政策
完善农机行业法律法规, 建立准入机制, 避免不良竞争, 确保垦区农机现代化健康发展。建议对垦区农机生产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和政策支持, 壮大垦区农机制造业, 协调各方形成“政产学研”发展体系。加强对农机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 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针对各区域薄弱环节加大补贴力度。
2.2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
信息资源作为21世纪的新资源要素, 在垦区农机现代化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公益性事业, 急需政府加强对人才、资金的投入力度。因此, 应加快形成垦区农机信息化网络, 加强各级信息工作人员培训, 为农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3加快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
垦区覆盖范围大且农机使用时效性很强, 农机维修服务的速度和质量在农机化发展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目前垦区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前身大部分是小修理铺、小作坊, 急需对现有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进行合理规划, 运行一套准入机制, 加强对维修服务环节的管理。
2.4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农机经营管理模式, 因地制宜地发展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一批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公司、有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 适度提高垦区土地经营规模。解放生产力,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机管理部门制定各项农机作业及使用标准, 进行以质定价, 加强对农机技术状态及作业质量的监督。
农机产业 篇5
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科技农业的重要载体。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实施,必将引发农机产品结构调整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提升农机行业整体创新素质和经营业绩,同时,农机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态势重构,也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农机企业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中将大有作为农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通过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将得到优化,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出效益将进一步提高。根据计划目标,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左右,到2005年,全国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6.2亿千瓦,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左右,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44%。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其中关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工作重点,实际上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基本依据,为农机企业展示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
“十五”期间,我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将面临整体趋好的宏观环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阶段,其中加快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支撑,农业的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确立和加强;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农民收入水平和富裕度及购买大宗农业生产资料、农机产品的能力将有所提高;三是农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将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规模集约化经营提供良好机遇;五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整体水平。到2005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争取达到39%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将争取率先实现机械化。所有这些有利因素,都为农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明确方向,高瞻远瞩,做好战略定位和市场细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机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其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而农机产品的发展则是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紧密相联的,彼此相辅相成。“十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一是其内涵和外延将进一步扩展:从注重种植业机械化建设,向农林牧副渔全面机械化建设进步;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进步;从现有常规机械化技术向高新技术机械化进步。二是其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推进:在深度上将大力实施节本增效工程,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激光平地、精量播种、化
肥深施、秸秆还田、工厂化种植、地膜栽培、经济作物收获等高新技术;在广度上将进一步推进旱作机械化水平,发展水稻、棉花、油料、糖料、热带亚热带作物、畜牧业、水产、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运等机械化技术。认真分析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们农机企业把握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推出适用先进的农机产品,以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需要。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机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构想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在“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市场的总体走势将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主要田间作业机械目前装备水平还有较大市场潜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市场需求将出现增长;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推行,需要推出新一代农机产品;农业产业化需要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市场前景看好,农机产品对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越来越重要,将有利于刺激市场需求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农机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农业劳动力剩余量大、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增加幅度缓慢、农机扶持政策不稳定等等,都将对农机市场的增量扩容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做好产品市场发展战略,我们曾对“十五”期间与一拖公司相关的农机产品市场进行了预测:大中型拖拉机将保持稳定增长,年市场需求量为7.2万台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6.5万台以上,履带拖拉机6000台左右;小型拖拉机市场不会走低,年需求量将会维持在200万台左右,其中小四轮与手扶拖拉机将平分秋色;柴油内燃机将会平稳增长,年需将达到11000万千瓦左右;大中型农机具将会出现大幅增长,年需求量在30万台左右;谷物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总体将呈现稳中有降态势,玉米、水稻收获机将小幅增长,小麦收割机将呈单边下降态势。总体年需求量将维持在3万左右;农用运输车辆市场将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其稳定发展期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其中三轮车呈稳定发展走向,四轮车发展将会面临产品发展的十字路口抉择,出现单边向下的走势,总体年需求量将在300万台左右徘徊;风力机械市场将会有大幅提升,无论离网或并网型产品,都会出现旺销的趋势,总体年市场需求平均为3万台左右,在“十五”末期,其增幅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促进农机化技术创新。继续稳步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在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推动棉花、大豆等作物的机械化,抓好种子清癣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和粮食产地烘干,大力推进牧草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产品技术研究,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农用航空的发展。
“十五”期间,农机工业将加快发展集约化可持续农业和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所需的大中型农机产品及配套动力;农产品就地加工需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畜禽集约化饲养与草原牧业畜牧机械以及其它满足“三农”市场和农机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所需的产品。产品重点包括拖拉机等田间作业机械、平移式喷灌机等节水农业装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草业技术装备、无公害集约化养殖装备、农用配套动力及关键配件、农用运输车辆等。
农机产业 篇6
农机产业集群对国内农机行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剖析产业集群对中国农机行业发展的影响及探寻更好发展的途径, 从本期开始, 《中国农机竞争全景图》将推出一个全新的子系列——《农机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 陆续为读者推出《国内农机产业集群发展新趋势》、《鲁豫、江淅、东北三雄争锋》、《河洛、齐鲁集群双雄争霸》、《京津冀、齐鲁、黑吉辽玉米机大战》等系列分析报告。
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551亿元暴增到2011年2 898亿元的过程中,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光有补贴资金还不行, 要让补贴政策发挥作用, 还必须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否则中国农机市场海量的需求将会成为跨国巨头的饕餮盛宴。值得庆幸的是, 中国的农机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准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齐鲁、河洛、苏锡常、京津塘和黑吉辽5个优势明显的农机产业集群。
这里, 齐鲁、河洛和苏锡常农机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占全国农机企业总量65%, 工业总产值占75%, 其中拖拉机的产品产量占85%, 联合收割机产量占65%, 低速汽车产品产量占到了95%左右 (如图1所示) , 可以说以长江为界, 中国农机制造业形成了鲁豫和苏锡常两个重心。对其形成原因的深入剖析, 能为今后农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并可为当前正在盲目进行产业集群规划的地方政府提个醒。
我国农机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1. 属地化需求加本地化生产
从供需的角度看, 农机产品属地化的需求, 农机企业本地化生产, 并由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农机产业集群应是最理想的情况, 因为本地化生产可以就近获取当地真实需求, 快速推出产品并及时反馈用户的使用信息, 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减少营销成本, 尤其是物流成本。
鲁豫产业集群具有属地化需求本地化生产典型特征。河南、山东是内地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两地分别占我国粮食年产总量的10%和8%, 是我国小麦、玉米、薯类的主产区, 所以河南和山东两省旱地农机装备业发展很快, 并逐渐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幅射周边地区的拖拉机、农机具、农用车生产基地的河洛产业集群, 以潍坊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小麦收获机、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和小型农用工程机械齐鲁产业集群。
江苏、浙江是鱼米之乡, 经济发达, 农业基础好, 对水田机械需求旺盛,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便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环太湖流域苏锡常水稻种植机械产业集群。
2.制造业基地借势发展
要发展装备产业集群, 当地的工业基础至关重要, 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配套体系, 发展农业装备产业集群能事半功倍。河洛农机产业集群就有这种典型的特征。洛阳是中原地区的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在洛阳就有8个, 洛阳轴承厂、矿山机械厂、铜加工厂、高速柴油机厂、第一拖拉机厂都有很强的机加工能力, 拖拉机研究所、轴研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船舶研究院、洛阳工学院等研究机构为河洛农机产业集群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培养和输出了大量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装备设备的科研人员, 另外河洛地区依附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数十家职业技术学校也为农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这也是河洛地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原因。
3.经济基础好加政府推动
浙江、江苏和山东3省处于沿海沿湖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 政府财政实力雄厚, 对农业和农机产业支持力度大, 并有摩托车、农用车、电动车和汽车制造等轻重装备制造基础和强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再加之当地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其它地区, 购买力强,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 2011年江苏、浙江、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 805元、13 071元、8 342元 (如图2所示) ,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了政策、资金、配套体系及购买力的支持, 这些地区的农机产业集群不但发展迅速, 并且后劲十足。
4.跨国巨头集聚效应
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农机制造商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其中约翰迪尔、久保田和洋马等企业在中国建立了装备制造基地, 约翰迪尔在天津和佳木斯通过合资的形式, 利用老天拖、老佳联厂的工业基地, 嫁接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后企业发展迅速, 由于技术溢出效应, 也带动了周边的小农机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发展, 并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
洋马和久保田这两个日本农机巨头进入中国后, 正赶上了中国农业转型和农机需求大爆炸时期, 企业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规模也迅速的扩张, 受久保田和洋马的影响, 日本井关、三菱, 韩国大同、国际、现代、LS、京田等农机企业也蜂拥而至, 并且都把基地选在了环太湖流域, 这些地区本来就有东风、常发、清拖及沃德等老牌农机企业的配套基础, 跨国公司进入后, 环太湖流域地带农机产业集群的协同互动, 优势互补的效果更加明显, 另外在技术、管理溢出效应作用下, 这一地区也新成长起了一批新企业, 如锋陵、富来威及农夫机电等, 从而在这一地区形成了南方地区最大的农机产业集群, 且从规模、制造能力、发展后劲来看, 已经超越了河洛地区北方农机群, 成为齐鲁之后国内第二大农机产业集群。
集群对农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1.增强了产业竞争实力
美国加州硅谷产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集群, 中国的江浙中小企业群落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同样中国国内的农机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这种优势。农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的发展壮大, 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当地制造业升级换代, 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农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有了这些产业集群, 中国农机产业在面对跨国巨头时, 可以以一种整体的力量进行对话, 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可以抱团出击。
2. 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本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从而减少合作成本, 降低合作的风险,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
如兖州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 在这个集群里有50多家中小企业, 从单个企业看, 大丰、国丰、巨明等企业都很弱小, 但这些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供应链等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之后, 原来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 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3. 增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集群内企业彼此接近, 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 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 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同时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如以东方红为主导的河洛产业集群就有这种典型特征, 一拖引进的菲亚特技术溢出效应明显, 一拖拖拉机技术上的发展和突破可以惠及洛阳周边众多以红字起头的小企业。
4.区位品牌资源共享效应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功, 集群所依托的产业和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区域品牌。这种区域品牌一旦形成之后, 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受益。因此, 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 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 开拓国内外市场, 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 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农机产业集群发展新趋势
1.经营边界趋于模糊
管理的落后和规划的无序可能是国内农机产业集群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产业集群内长期靠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自然维系, 所以集群内同质化竞争很普遍, 如果龙头企业的主业不突出或为扩大生产规模实施多元化战略, 其他企业也会纷纷跟进模仿, 产业集群内主业分散, 经营多元化, 定位不清晰, 独特竞争优势会减弱, 集群的竞争实力就会受到影响, 如齐鲁集群里以大丰、玉米、国丰“兖州三丰”为主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子集群, 在大丰、玉米、国丰等龙头企业纷纷进入小麦机、水稻机, 并没有跟上专用玉米收获机的步伐, 之后, 兖州玉米机产业集群竞争能力开始衰弱, 客户资源开始向全国扩散, 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不复存在。
另外经营边界趋于模糊也是一个新的现象, 之前南方地区的企业专注于水田型机械的开发, 北方地区企业则专注于旱地型产品的开发, 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建立起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但近几年这种经营区隔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如老牌水稻收获机生产企业沃德已经进入了北方旱地机械市场, 沃德奥龙大中功率拖拉机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渠道已经拓展到北方、中原地区, 久保田也已经推出了针对北方地区设计的M1004型大功率轮式拖拉机, 据报道久保田玉米收获机正在北方地区作试验, 最早2013年就会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 其针对北方地区设计的全系列中小型拖拉机很快也要上市。而原来生产旱田产品的企业也在向南方发展, 如福田和东方红不断推出针对于南方水田区设计的拖拉机和机具, 约翰迪尔收购宁波奔野直接进入了南方水田区市场。
2.地域品牌效应渐显
与产业品牌一样, 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也能为产业集群及身处其中的企业带来溢价,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中小企业集群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 打造地域品牌, 获得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
地域品牌即产业所处的地区是品牌的象征, 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然而企业通过集群, 集群内企业的整体力量, 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 利用群体效应, 容易形成地域品牌,
近几年, 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农机产业集群品牌的打造, 如广交会上南方一些省份由政府组织农机制造商以整体的形象组团参展, 洛阳造拖拉机、山东造拖拉机农机具、江苏造拖拉机和水田机械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 国外经销商和有意向合作的厂商来中国后会直奔这些地方去谈合作。
3.竞争不稳定, 多头领袖现象普遍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 农机产业也面临着转型, 在转型的过程中, 需求的多样性, 市场成长机会的不确定性为每个企业都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一些新的意见领袖不断的出现, 老品牌, 老企业被不断超越, 产业产群内部竞争格局趋于不稳定。如齐鲁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了时风、福田、五征等, 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经营都有独特的优势, 各有自己的追随者和模仿者, 所以齐鲁产业集群内部的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
4. 产业虚化现象严重
东北和新疆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商业粮输出基地, 但长期以来自主品牌农机装备制造业力量薄弱, 当地企业普遍弱小, 属于农机需求大省, 却是制造小省, 根本没有实力与内地企业和跨国巨头竞争, 更不要说形成产业集群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近几年当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当地农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目标是在当地建立强大的农机产业群, 以实现本地化生产和属地化供应。
据报道, “十二五”期间东北三省都出台了雄心勃勃的农机产业发展计划, 黑龙江省推出了大庆高新区农机产业园、哈南工业新城、哈尔滨松北农机产业园、佳木斯农机产业园、七台河市农机产业园、齐齐哈尔一拖农机产业园和农垦北大荒农机产业园7大农机装备制造园区规划。辽宁省推出了黑山农机产业园建设项目、大洼临港经济区辽宁农机制造产业园项目, 并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各地企业来投资。吉林省推出了以长春九台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中心, 建设农用动力机械生产基地;以四平地区为中心, 打造玉米、水稻收获机械生产基地;以延边地区为中心, 建设移栽播种机械产业基地。
在地方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和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 福田雷沃重工、中国一拖、金亿春雨等国内大企业和久保田、约翰迪尔及爱科等跨国公司纷纷响应, 按各自的战略意图在东北地区选址建厂。
虽然东北地区农业装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在现实中存的各种问题仍不容小觑, 如出于竞争考虑, 东北三省各打如意算盘, 各自为战, 不能形成整体竞争合力, 可能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就是在省内, 各地市也是在相互竞争, 各有各的打算, 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不可避免。另外东北地区农机工业基础差, 基本上没有零部件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大多数是把东北作为组装厂而不是生产基础, 一些已经建立的组装厂也是大多没有实质性的生产, 所以东北地区农机产业集群空心性趋向很严重。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目前东北还没有形成农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这可能是中长期影响东北地区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据悉, 新疆等地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个别企业为了得到当地的优惠政策, 进行假投资或挂羊头卖狗肉, 这也将对东北地区农机装备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农机产业 篇7
如果以长江为界, 国内农机装备产业群可以划分为南方产业集群和北方产业集群。南方产业集群集中度很高, 沿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地集聚了大量水田农业装备制造商, 形成了南方地区最大的苏锡常农机产业集群。北方、西北、东北泛北方地区形成了几个竞争实力强, 分工明确, 并各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农机产业集群, 如京津塘地区的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和农机具产业集群, 河洛地区的拖拉机、农用车及农机具产业集群, 齐鲁地区的拖拉机、玉米机及小型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东北地区谷物联合收获机产业集群等。
河洛和齐鲁产业集群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如果称为鲁豫产业集群, 则该集群就是国内最大的农机装备集群, 黑吉辽集群虽然竞争实力很弱, 某种意义上说还算不上真正的产业集群, 但考虑到近几年东北地区政府部门对发展本地的农业装备的雄心和已经在建的农机产业集群,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东北地区将形成国内最大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将扎根中国, 服务国内市场, 但其经营触角会延伸到东盟各国, 并最终会形成一个大东盟农机大市场。本期我们将对鲁豫、苏锡常和黑吉辽三大产业集群之间的产业竞争关系进行分析。
三强概述
1. 鲁豫产业集群
中国农机产业集群多数分布在传统农机制造强省, 同时农机强省又属于粮食生产大省, 河南、山东两省都具备这种特征。河南、山东是产粮大省, 两省分别占我国粮食年生产总量的10%、8%, 是我国小麦、玉米及薯类的主产区。河南和山东旱地农机装备业发展很快, 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幅射周边地区的拖拉机、农机具和农用车产业集群和以潍坊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小麦收获机、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和小型农用工程机械的齐鲁产业集群。
从竞争实力上看, 国内80%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在鲁豫地区, 鲁豫产业集群也是国内最大的北方旱地型农机产品的制造基地, 大中小型轮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小麦收获机、全喂入水稻收获机、玉米收获机、小型农机具、农用车和小型工程机械产品绝大多数出自这个地区;出口到国外的80%的农机产品也出自于该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内, 99%的企业属于自主品牌, 可以说鲁豫产业集群是中国农机装备的脊梁。从发展趋势看, 鲁豫产业集群也代表着中国民族农机装备的希望, 鲁豫农机产业集群成功与否将决定着中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能否独立发展和能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 苏锡常产业集群
环太湖流域的江苏、无锡和常州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南方水田型农业装备的制造基地, 也是南方水田型农业装备老工业基地和水稻种植机械新工业基地, 是南方地区最为集中的农机产业集群, 南方85%的农机制造企业聚集在这些地区。
以长江为界分析南北方产业集群的竞争, 苏锡常产业集群是唯一一个可以与北方鲁豫产业集群竞争的装备群。与鲁豫群不同的是苏锡常产业集群是由跨国公司主导, 久保田、洋马、井关、现代和大同等日韩企业在此地形成了强大的水稻全程机械化装备制造群, 约翰迪尔收购了宁波奔野、马恒达收购了黄海金马, 继爱科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之后, 苏锡常产业集群也成为了南方水田型拖拉机的最大制造群, 拖拉机集群也是由外资企业主导, 所以说苏锡常产业集群是一个中外融合型的产业集群。
3.黑吉辽产业集群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是中国的大粮仓, 也是国内农机需求量最大的市场和国内农机产业高端市场, 历来都是农机制造企业“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虽然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好底子, 可东北的农业装备制造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历史上哈尔滨拖拉机厂、长春拖拉机厂、四平联合收获机厂、佳木斯联合收获机厂和佳木斯北方机械厂等近250家农机企业曾经也有过短暂的辉煌, 但是东北地区一直没有发展出独立的民族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究其原因可能与农垦系统直接从国外进口农机装备的发展模式直接相关。据报道,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内地各省市, 其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秘诀就是依靠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和科学种田, 但其85%的农机产品是通过直接进口国外产品, 在东北农垦系统, 来自全球各地的农机产品都能看得到, 曾经有一个农垦系统的领导说“东北农垦系统可以开一个万国农机产品博览会”。东北地区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在本地没有生存的土壤, 这是东北本地农机产业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 在向高端市场发展受阻的情况下, 中低端市场又被内地的农机品牌占领, 所以东北地区农机装备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这与巴西民族农机工业集体沦丧极为相似。
东北地区没有强大的民族品牌制造商, 但并不是说东北地区就没有强势的农机制造商。位于佳木斯的迪尔佳联是东北最大的农机制造商, 但除了约翰迪尔之外, 并没有其他有影响力农机制造企业, 迪尔佳联是独木难成林, 但后期这种局面可能要发生转移, 中国的农机制造业正在向东北转移, 详见笔者在2011年撰写的《中国农机制造业东移》, 装备制造业东移后东北地区将形成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竞争要素分析
1.发展模式分析
(1) 鲁豫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鲁豫产业集群在龙头企业带动下, 立足于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依靠独立自主, 集成知识, 整合创新的发展模式。中原腹地河洛地区的中国一拖有雄厚工业基础, 在引进意大利菲亚特拖拉机底盘技术后得以快速发展, 在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下, 带动了山东、河南地区一大批中小农机企业的发展, 后来成长起来的福田、时风、山拖等一批强势企业, 又带动了一批新企业的发展。
鲁豫产业集群虽然采取的是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 但是企业之间没有以邻为壑, 产业集群对外也不封闭, 福田雷沃提出的“集成知识, 整合创新”的理念, 深深的影响了鲁豫产集群内一代企业的经营观念, 也加快了集群内企业与外界资源的交融, 如福田雷沃在整合国内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全球农机制造资源, 一拖收购法国老牌传动系制造企业获得了先进的传统系技术。
(2) 苏锡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苏锡常产业集群采取的是跨国公司带头示范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 以空间换技术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内乘用汽车的发展过程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景展示。
跨国公司的到来, 的确促进了国内农机企业的技术革新, 但从汽车行业和农机行业自身的发展结果看, 以时间、空间换技术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比如国内半喂入和高速插秧机产品, 日韩企业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国产品牌仍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仍属于边缘边的企业, 这可能与国内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低有关, 与农机企业自身积累不足有关, 也与跨国公司技术封锁有关系。
(3) 黑吉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黑吉辽产业集群很有可能会与江淅地区一样, 采取直接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 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和专业化企业入驻投资的模式。东北当地最大的农机制造商迪尔佳联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 从企业运营效率看迪尔佳联无疑是成功的, 有现成模板, 相信东北其他地方也会选择与佳木斯一样的发展模式。
2. 品牌竞争力分析
鲁豫产业集群内, 拖拉机代表品牌有东方红、雷沃欧豹、时风、泰山、彪马、千里牛、向阳红、世纪红、万年红、沭河、鲁中和五征等知名品牌;收获机代表品牌则有雷沃谷神、中收、新三王、中联、新疆2、少林及新锐瑞创的谷王等品牌;玉米收获机则有春雨、大丰、玉丰、国丰、巨明、中收、宁联和时风等知名品牌;农机具则有豪丰、东方红等知名品牌, 可以说鲁豫产业集群内孕育出了一大批国内数一数二的知名品牌, 有了众多强势品牌支撑, 鲁豫产业集群理所当然的成为国内农机产业集群品牌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最强的集群。
苏锡常产业集群内半喂入和插秧机企业代表品牌有久保田、洋马、井关、现代、国际和大同等享誉全球的日韩品牌, 也有国内知名的锋陵、富来威和太湖等国产品牌;全喂入则有沃得、碧浪、柳林、久保田和谷王等强势品牌;拖拉机行业有常发、江苏、黄海金马、约翰迪尔、马恒达丰收、甬野及宁野等品牌。可以说苏锡常产业集群也是个品牌集聚的地方, 与鲁豫产业集群不一样的是这个产业集群是以国外品牌为主, 国产品牌为辅的品牌结构。在苏锡常集群内半喂入、插秧机、拖拉机强势品牌基本上都是外资品牌, 或是外资收购的国产品牌。从鲁豫和苏锡常集群整体上看更像是民族农业装备集群与外资产业集群的竞争。
黑吉辽集群除了迪尔佳联外, 在用户印象中很少有其他知名品牌存在, 不过业内人士对佳联、长拖和骥驰等品牌都比较熟悉, 其他地方品牌则影响力很小, 所以黑吉辽产业集群急需进行产业品牌的建设。
3. 产品与技术实力分析
鲁豫产业集群以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为龙头的拖拉机制造业拥有18.4~220.5 k W (25~300hp) 轮拖拖拉机、36.8~132.3k W (50~180 hp) 履带式拖拉机的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 其中履带拖拉机技术为东方红独有, 而轮式拖拉机18.4~132.3 k W (25~180 hp) 产品技术已经扩散到整个鲁豫产业集群, 在该集群内部至少有15家拖拉机企业具备73.5~132.3 k W (100~180hp) 大型轮式拖拉机的二次开发与组装能力, 但147.0~220.5 k W (200~300 hp) 拖拉机当前东方红有新产品开发能力, 且拥有几十项专利, 而福田、五征和时风等企业则正在探寻147 k W (200hp) 以上功率重型拖拉机的发展路径。在147 k W (200 hp) 以下拖拉机产品上鲁豫产业集群具备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
鲁豫产业集群内以福田、中收、中联和新三王为主的谷物联合收获机制造业具备开发2~5 kg/s谷物联合收获机产品的能力, 其中福田雷沃重工是内地谷物联合收获机的领军企业, 近几年其旗下的谷神系列联合收获机正在向高端产品线延伸, 针对内地市场, 福田推出了5 kg/s喂入量的机型, 针对东北市场, 福田正在推广其6 kg/s及以上喂入量的产品, 中收和金亿也不甘落后, 正在积极培育大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获机市场。
鲁豫产业集群还是国内最大的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 鲁豫玉米收获机产业集群又可细分为兖州背负机、小型专用机产业集群, 河洛四行机产业集群, 潍坊专用机产业集群。从产品结构看, 鲁豫产业集群具备2~6行全系列玉米专用收获机的开发与制造实力。
鲁豫产业集群还有一个其他集群不具备的资源优势, 即其农用动力设备研发制造能力。时风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单缸柴油机制造企业, 其生产的农用单缸柴油机占上游企业配套量的60%;东方红拥有我国最大的非道路农用柴油机制造基地, 国内18.4~132.3 k W (25~180 hp) 50%的拖拉机, 95.6 k W (130hp) 以下65%的收获机产品配套东方红柴油机, 跨国公司迪尔、纽荷兰国内生产大部分拖拉机产品也配套东方红柴油机。柴油机是拖拉机的心脏, 可以说自主农机品牌最大的骄傲就是东方红动力产品能进入跨国公司的配套体系并占据优势比例。
苏锡常产业集群与鲁豫不同的地方是其在南方水田机械上的专业性。该集群拥用水稻种植全系列的产品研发与制造技术, 具备从种前处理、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收获后烘干、运输和储藏等全过程的装备制造能力, 其中从日韩引进的高速插秧机制造技术、半喂入收获机制造技术, 纵轴流、双滚筒全喂入收获机开发与制造技术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该产业集群代表着国内水田机械产品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但是无论是高速插秧机还是半喂入收获机, 甚至全喂入纵轴流收获机, 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 国内企业仍不具备独立开发能力。
黑吉辽产业集群身处东北农机高端市场, 该集群内企业经营目标也多定位于高端, 迪尔佳联主流产品是4 kg/s以上大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获机。国内5 kg/s以上喂入量收获机80%的份额仍被迪尔佳联牢牢控制, 目前迪尔佳联还拥有65%四行及以上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市场份额, 所以国内高端谷物联合收获机和高端玉米收获机市场仍属于黑吉辽产业集群。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来, 从产品技术实力看, 鲁豫产业集群不但有拖拉机、谷物联合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全系列产品, 而且有柴油机、车桥、变速箱、传动系等全产业链的农机配套体系, 并且有很强的全新产品开发能力, 而苏锡常产业集群则有水稻种植全过程农机设备的供应能力, 黑吉辽产业集群具备大型高端谷物联合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的开发与制造能力。三个产业集群产品技术实力各有所长, 但是鲁豫产业集群产业线齐全, 供应链完备, 新产品开发能力强, 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发展潜力分析
鲁豫产业集群所处的河南和山东都是我国内地粮食主产区, 装备制造基础好, 农机制造业发展的配套网络健全, 自主研发能力强, 学习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很强, 地方政府又十分重视, 所以发展后劲很足。鲁豫产业集群与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很像, 代表企业福田雷沃重工与三一重工经营模式相似, 中国一拖类似于徐工科技, 两个企业都是靠立足于国内市场, 独立自主、集成知识、创新求变的经营模式引领着国内农机行业的发展。如果客观条件较好, 相信这两个企业凭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成长为全球农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
苏锡常产业集群走水稻型农业装备专业化发展之路, 差异竞争实力很强, 但由于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均为跨国公司或被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 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 所以不具备真正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原创能力, 后期发展主要要看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部署。
黑吉辽产业集群还远没有成型, 当前正处于跨国公司的制造业转移期, 预计今后3~5年爱科、约翰迪尔、克拉斯及久保田等跨国公司会尝试着把一部分高端产品组装线转移到东北地区, 但由于东北地区短期内产业生态链很难形成, 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总部基地及依附于跨国公司业务的配套企业仍不会迁移到国内, 国内企业出于现实考虑, 也会采取观望的态度, 不会贸然把研发实体和制造基地转移到东北, 所以短期内黑吉辽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状不会改变, 但长期看, 东北地区农机装备制造业生态环境会逐渐发育, 并最终会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基地并形成产业集群。
所以黑吉辽是未来国内农机装备制造业的潜力市场, 鲁豫是近期会发力的市场, 而苏锡常的发展潜力令人堪忧。
新的发展趋势预测
虽然鲁豫、苏锡常、黑吉辽三个产业集群各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各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但毫无置疑的是三个集群所经营的产业正在走向融合, 其竞争边界也趋于模糊, 如南方水田区的久保田、沃德和富来威正在发展适合东北地区需求的产品, 把东北黑吉辽市场作为它的主要市场, 久保田1004型拖拉机就针对北方市场设计, 并且据可靠消息, 久保田当前正在积极谋划, 打算大举进入中国北方旱田市场;专业生产水稻收获机的沃德近两年也切入了北方大中功率拖拉机市场和玉米收获机市场, 预计未来沃德的发展战略是做一个全国性的农机装备企业。
福田雷沃、中国一拖等北方企业也不甘示弱, 近几年福田雷沃一直在强化南方区渠道建设, 中国一拖也针对南方市场不断的推出水田型拖拉机产品, 在2012年东方红哈尔滨基地已经推出了高速插秧机产品。
区域品牌将“点睛”农机产业 篇8
中国到底有多少家农机企业?如今无人能够准确回答。“8 000多家农机企业, 是我随意拍脑袋的一句话, 今天竟然成了行业一致的说法。”《农业机械》杂志主编刘振营不无感慨。
总而言之, 中国有很多很多农机企业这是事实。如果算上流通、维修、服务领域, 至少活跃着浩浩荡荡的4路“农机军团”。有观点说这代表了“繁荣”, 也有舆论比喻是一团“乱象”。
晒晒咱农机军团的战绩, 你会感到很不好意思。以2009年为例, 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产值2 264亿元 (相当于339.37亿美元) , 而美国迪尔公司当年的营业额是284.52亿美元, 排在世界500强的第307位。一家公司的营业额相当于我们整个行业的80%还多。
的确, 中国的农机产业没有行业准入门槛。面对农机如此局面, 有关方面不是没想办法。然而, 面对成千上万家企业, 让谁干, 不让谁上, 对谁来说都是一件难事。既没有政策支撑, 也没有衡量企业的标准。
关于政策方面的事情,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想办法, 这里不啰嗦。从行业方面看, “区域品牌”的培育对于解决农机“乱象”问题无疑是一副“好药”。虽然不像“手术治疗”那么立竿见影, 但毕竟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所谓“区域品牌”并不是指某个具体品牌。它是特指某个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 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发源、历史与现状, 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
区域品牌天生就具有两重属性。既具有产业集群的属性, 又具有品牌的属性。其中, 产业集群属性内容广泛, 包括:区域自然特征、人文精华、集群结构、政策环境等;品牌属性最主要的是识别性、资产性、竞争性、目标客户和消费者特征等。
同时, 区域品牌也是一个识别系统, 这个识别系统是由区域 (地名) 和产业 (产品) 名称为核心构成的, 在法律上表现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农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各地对农机产业“区域品牌”培育的意识逐步浓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及时做了规范引导工作。作为一份指导行业工作的正式文件, 《农机工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认定办法》于2009年最终出台。
如今, 农机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先后授予台州市路桥区“中国植保与清洗机械之都”称号, 授予台州市椒江区“中国喷雾器之乡”称号;2010年授予灌云县“中国旋耕机之都”称号。即将授予双峰县“中国碾米机械之乡”称号。
如实说, 农机产业“区域品牌”的发展时间并不长, 但都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扶持下, 走向了全国, 甚至成为世界品牌。“台州清洗机械”、“椒江喷雾器”、“灌云旋耕机”、“双峰碾米机械”……这些熟悉的词语映入眼帘, 表明来自原产地的这些产品一出厂就贴上了“质量可靠、信誉保证、放心购买”的标签。在这里, 为他们投保的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 以及成千上万个忠实客户。
还要说明一点, “区域品牌”并不是全国性品牌, 更不是国际品牌。但是, “区域品牌”的产生, 本身就具有全国性、国际性。之所以培育“区域品牌”, 就是要让品牌从原产地出发, 走向全国, 世界知名。
诚然, 在农机产业“区域品牌”培育还处于发展阶段, 有些在资金实力、人才团队、经销队伍、研发能力、市场投入等方面还不能与全国性品牌抗衡。更有甚者, 如果“区域品牌”摒弃了本身优势和特点, 也有可能在市场中被大浪淘沙。
不管怎样, 农机产业已经吹响了创建“区域品牌”的号角。然而, 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区域品牌”的培育绝对不是一件易事。既需要企业努力, 加快产业升级、鼓励创建名牌、塑造高端形象, 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产业引导、壮大产业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更离不开行业协会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农机产业 篇9
“2005年第二届中国 (南方) 农机机电产品展示订货交易会暨湖南省2005年秋季农机机电产品展示订货交易会”在双峰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成功举办, 双峰县城彩旗飘飘, 来自全国各地5 000余名客商汇聚双峰, 县城全部大小宾馆、酒店爆满。交易会意向交易额达6.5亿元。
近几年来, 双峰县先后被列为“国家、省、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县”。至2009年底,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3.1万Kw, 农机总量已近13.5万余台套, 小型农机生产、销售也已居中南地区之首, 农业机械化水平比全省平均高20个百分点。
双峰县农机局先后被评选为“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农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双峰农机人在默默无闻地苦苦耕耘, 致力打造“中南农机第一城”, 中南农机城的构架已经形成。
●城之“由来”
近年来, 双峰农机机电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成为双峰重要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朝阳产业和外向型产业, 已誉满中南, 名扬全国。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县内国营或集体机械制造企业的成功改制, 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原企业骨干人员和不少有眼光的个体老板看好小型农机投资少、技术简单、市场广阔、适合个体生产经营的特点, 纷纷投资办起生产米机、粉碎机、磨浆机、压面机、电机、水泵等产品的中小型农机制造厂。短短几年, 全县发展到有各类农机生产、经营企业500多家, 其中农机机电生产企业138家, 固定资产1.6亿余元, 从业人员3万余人, 安置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3 000多人, 2009年创产值11.3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8%。双峰农机主要产品也扩展、提升到三轮车、变型拖拉机、水田耕整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等60多个品种300多种型号, 其中主导产品家用微型组合米机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并远销东南亚和欧非国家。目前, 双峰农机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维修、推广、安全监督、技术培训、技术检测与服务、农油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服务体系, 被誉为全国的“米机之乡”和“农机之城”。
●城之“发展”
近年来, 双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机电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确立了“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和“品牌整合、资产整合、产业整合”三个整合的产业发展战略, 做大做强农机机电产业, 打造“中南农机第一城”。
农机龙头强劲崛起
几年来, 湖南农友、五丰机械、定园机械等近10家农机生产企业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还有金峰、劲松、湘中兴华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异军突起, 在科技工业园形成了以“农友”、“湘源”等为中心的农机产业集群带。各企业强强联合, 增资扩股, 双峰农机机电产业集团正在形成。
农机机电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
“十五”期间, 双峰县委、县政府在县科技工业园规划500亩土地, 设立了全省首个农机机电产业园区。湖南农友机械公司于2003年率先入驻农机产业园区, 现已发展成为占地近200亩, 建筑面积达50 000多m2的集团公司。并相继有湘源、金峰、定源、韶峰、凌云电机等10家农机机电生产企业也已入驻科技工业园农机产业园区, 一个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生产的“中小型农机城”已经展现。
农机市场建设日趋繁荣
在双峰农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实施市场带动产业、产业繁荣市场的发展战略, 通过招商引资, 建起规模雄居中南地区第一、全国排名前十位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
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的建成, 引来了全国各地近20个省市区的农机厂家来此开店设点, 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传统农机生产大省的100多家名牌企业在此安家落户, 使这里迅速成为辐射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机产销地, 2009年, 市场销售额10多亿元。目前, 该市场已成为湖南省最大的农机专业市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农机产品集散地、全国“十大农机专业市场”。
农机会展风采招人
农机会展能赢得企业更多的场外效应, 为进一步扩大双峰农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双峰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县内有发展潜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参加温洽会、湘洽会、欧洽会、昆交会、农博会等全省、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洽谈会和全省、全国性的农机订货交易会。通过极力争取, 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2003~2009年在双峰连续7年成功举办了全国 (区域性) 、全省农机机电产品展示订货交易会。同时, 双峰县农机局还先后5次组织了县内规模农机生产企业参加了“越南国际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双峰农机已走出湖南,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双峰农机生产企业坚持“质量兴企、名牌兴业”战略, 品牌意识明显凸现。通过统型统图、规范标准、零配件市场准入等措施的实施, 双峰米机企业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由“十五”期初的不到3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98%以上。短短的几年, 双峰农机企业已研发新产品达200多个, 喜获国家专利100多项。2004年12月, 双峰县16家组合米机、粉碎机生产企业全部顺利通过国家饲料粉碎机械生产许可证审查, 取得了产品的市场准入证。先后有湖南农友、金峰、南方等4家企业生产的组合米机荣获“湖南名牌”, 50个农机产品申报纳入了国家、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及湖南、安徽、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10多个省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为了提高双峰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 解决农机新产品研发、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经双峰县委、县政府多次邀请, 由省科技厅出面协调, 2006年8月, 湖南大学正式与双峰农机生产企业开展科技联姻, 校企合作, 并把双峰作为湖南大学农业机械制造研发基地。
●城之“管理”
政府扶植
近年来, 双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机电产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做大做强农机产业的优惠政策。2002年, 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的县农机机电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从农机、质监、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 组建工作班子, 加强对农机机电产业的行业整合、技术指导和扶植力度。同时, 确立2006年为“特色产业发展年”, 把“农机、针织、烟花”三大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抓, 并列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重点考核内容之一。其中, 把农机机电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优先重点扶植发展的产业来抓, 作为推进双峰工业化进程, 促进双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行业管理
顺应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 在2002年县级机构改革中, 双峰县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农机机电产业管理办公室”, 农机产业归口农机部门管理, 结束了农机企业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县农机部门牵头, 由全县农机机电生产、经营、维修、使用、管理者自愿组织的县农机机电产业协会维护农机机电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沟通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本行业的自律性管理, 制止无序竞争行为, 确保农机机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市场监管
为规范管理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 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管理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市场管理办公室, 对大市场实行综合管理与集中执法, 并对县城内农机机电经营企业实行了划行规市, 制订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 确保了市场的稳定发展和长期繁荣。
湖南双峰:着力打造农机产业集群
近年来, 湖南省双峰县依托农机产业优势, 坚持“龙头企业+农机市场+农机会展+产业园区+自主创新”五位一体战略, 注重产业转型升级, 走大公司、大集团带动大产业发展之路, 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农机航母”。农机年产值达11.3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8%, 占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在县政府的引导下, 占地1 600亩的湖南省唯一的农机机电产业园区, 入驻了“农友”、金峰、湘源等10多家农机企业集团, 聚集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产能, 起到了巨大的牵引、辐射和示范带动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 双峰农机作坊数量大幅减少, 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显著提升。农友集团生产的家用组合米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而与产业园区毗连的湘中农机机电大市场, 通过举办全国区域性的农机会展, 辐射湘、鄂、川、黔等20多个省 (区) 及缅甸、老挝、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交易额达15亿元。
“产业集群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小企业以股权为纽带, 组建企业集团, 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科技含量, 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是与行业巨头抗衡的唯一途径。”农友集团总经理助理朱琴饶有兴趣地说。
“双峰县农机产业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按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制定高起点的产业规划, 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和产业园区的洼地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 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协作化生产, 破解技术、产能、市场、成本和资金的瓶颈, 通过政策和市场的双重调控, 推动企业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 并通过龙头企业的聚集和带动效应, 形成大集群, 对接大市场。”分管农机产业的副县长齐志刚深有感触地说。
略谈农机产业链竞争 篇10
有专家把国际上的产业链看做由“6+1”组成, 其中“6”是软环节:一是产品设计, 二是原料采购, 三是长途运输, 四是订单处理, 五是批发经营, 六是零售;只有“1”是硬环节, 那就是生产制造。6个软环节创造出几乎90%的价值, 基本上都掌控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在很多行业国际分工时, 我们中国企业被分派到价值最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环节——“1”这个制造环节。例如, 某些玩具、服装和轻工产品就是如此。这些产品只是在中国制造, 其他环节都由外商控制, 中国人得到的只是低廉的加工费, 设计、技术、品牌等无形价值, 统统被外商拿走。我国出口的部分农机产品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国外代理商以很低的价格从我们的厂家拿到产品, 然后重新涂漆并贴上自己的品牌高价出售。
以前, 产业链通常是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 但随着国际化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 跨国农机企业国际间的并购不断发生, 不少企业的业务板块被解体, 造成某些产品的产业链不再由某个企业独享, 而是由不同的企业按照专业分工共同完成。例如, 某跨国农机整机生产企业的发动机都来自其他专业公司;另某跨国农机企业虽然自产发动机, 但其配套的传动系统都来自于其他专业公司, 甚至某些型号的发动机也到其他专业公司采购。由于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 分工越来越细化, 因此企业的竞争和产品的竞争也就越来越弱化, 取而代之的是产业链的竞争。
产业链竞争的胜者, 是掌握了产业链核心价值, 优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并能够形成一条全新的高额价值链的企业。一些农机跨国公司已经或初步形成了这样的价值链, 并利用他们掌握的产业资本,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采取并购等手段, 延伸和完善他们的产业价值链。
注入庞大的金融资本, 取得股份制企业的控股权, 也可以轻易获得产业价值链的控制权, 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 有一些与农机无关的金融公司, 利用他们的金融资本, 也在寻求控制农机产业链的可能性。不久前某外国银行派代表参加我们国内的专业农机会议, 可能就是一个征兆。
国际金融危机似乎给中国农机企业一个机会, 虽然我们的大多数企业还不能走出去并购需要的有价值的产业环节, 但外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财团遇到了暂时困难, 一时半会儿还腾不出手来收拾我们, 我们可以暂时得以喘息。
【农机产业】推荐阅读:
小农机产业10-29
农机服务产业化08-02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06-15
农机合作社的农机修理08-29
浅谈农机安全生产与农机事故预防08-31
农机作业10-14
农机配置10-17
平安农机10-17
农机更新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