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

2024-06-15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共10篇)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 篇1

科技产业化的建设属于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 其中, 科学技术产业, 是指通过科学急速促使农村生产得到发展, 相对传统的农业模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是将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相互结合的作物方式, 从而促使农村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增加农业产出量, 进而促使农业快速发展。科技产业化与农村的发展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不但可以综合评价区域之间的产业环境, 而且可以为其设定合理以及科学的评价指标, 从而促使区域之间的产业模式可以相互借鉴, 并且不断扩展产业化的知识以及内涵, 从而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以及促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

1 农机工程的科技产业化的现实情况分析

1.1 缺乏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生产各个方面, 最近几年, 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比较普遍, 其中, 很多区域改变了传统的人力投入模式, 并且加大机械的普及, 从而促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 而且节约了劳动力以及提升工作效率。然而, 虽然当前的农业机械在农村比较普及, 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变化, 比如, 政府在机械普及方面, 没有相关优惠的政策扶持, 很多地区没有办法承办初期的机械投入, 以及缺乏长远规划, 从而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1.2 缺乏科研投入

当前, 我国的农机科技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以及小单位的自行操作等, 因此, 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 由于单位的资金比较有限并且缺乏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 导致小单位的科研规模很小, 并且难以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 没有资金以及良好的科研条件, 导致研究人员难以进行新产品研究以及技术的创新, 因此, 对于农机科技研究应当加大扶持力度, 推进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才能促使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3 缺乏政策扶持

当前, 我国高度重视第三产业, 并且加强了第三产业扶持的力度, 然而, 相对忽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扶持, 从而导致农业的科技产业难以得到全面的推广以及实行。因此, 农村的科学技术产业化依旧面临很多问题以及风险性因素, 此外, 农业科技产业化将要面对很多自然风险因素, 比如, 洪水、干旱、雪灾等, 导致农机产业化的发展更加难上加难。

2 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对策

2.1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应当改进相关政策, 促使农机科技产业化得以发展, 应当降低税率。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中面临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性因素, 国家应当减低税收, 从而降低农业科技产业化相关企业的税收压力, 并且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财政扶持。通常而言, 农业科技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 从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方面比较少, 因此, 政府方面最好给予财政支持, 从而促使科技产业化发展。政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而促使农机科技在农村的农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及推行, 从而促使农机工程得到广泛应用以及农村生产能力提升。

2.2 强化入户指导

农业的科技产业化不但需要企业以及政府的努力, 而且不能忽视对农业入户指导工作。当前, 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比较低, 并且缺乏对农业机械的深入了解, 因此, 应当进行入户指导工作, 对农民讲解机械的正常使用方式。如果农民可以快速掌握机械的使用方法, 就可以增加对农业机械的使用需求, 当前, 最为关键的是将农业机械引入农村, 不断提升农民机械的使用水平, 只有促使广大的农户对机械设备深入了解, 才能促使机械设备发挥其作用, 从而提升生产能力以及经济效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论述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 当前农机产业化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缺乏重视、缺乏资金投入以及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应当采取有效的对策推广农业工程的科技产业化,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农户进行专业指导, 促使农户尽快掌握机械使用技巧, 不但促使科技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能力得到提升, 而且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农村人们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舒东.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23) :233.

[2]辛敏生.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吉林农业, 2014 (09) :37.

[3]姜长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1 (51) :2-25.

[4]韩连贵, 李振宇, 韩丹, 吴庆岚, 杨微, 易继平, 王恒, 张照利, 鲁川.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03) :3-68.

农机化带动亚麻产业飞速发展 篇2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亚麻

亚麻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整地、选种、播种、植保、拔麻、翻麻、脱粒、打捆和加工等方面内容。就亚麻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而言,我国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亚麻播种和收获机械的滞后成为制约亚麻生产规模化的“瓶颈”,也是亚麻生产机械化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亚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我国发展亚麻委员会的自然条件良好,但原料生产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一是亚麻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国内亚麻原茎生产产量长期停留在3750kg/hm2左右,比发达国家平均产量低50%左右;二是长麻率低,只有11%-13%,与世界18%-20%的水平相并很多;三是亚麻梳成率仅为45%,与世界水平相比低了10%-15%,而且强度不高,断头率高,难以生产高支纱。此外主要还与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等因素有关。世界发达国家亚麻生产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从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脱粒、打捆等过程全部机械化,生产效率很高,由此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出我国。

二、亚麻作业机械研究开发现状

亚麻作业机械主要包括种子清选机、播种机、拔麻机、脱粒机、翻麻脱粒机、翻麻机、打捆机和剥麻机等。

1、种子清选机。亚麻种子每粒质量在3.5-5.5g,采用的清选机械为复式清选机,是将风选、筛选和窝眼筒组合在一起的风—筛—窝眼清选机。

2、亚麻播种机。亚麻是栽培作物中密度较高的作物之一,合理密植有利于个体与群体协调生长,其种植密度为1800-2300株/m2,才能保证亚麻纤维的质量和出麻率。现采用的是亚麻专用播种机或小麦条播机进行播种作业。

3、亚麻拔麻机。亚麻适时收获是保证亚麻丰产、丰收、提高纤维品质的关键。收获过早,纤维成熟过度,麻茎容易倒青和站杆,降低麻的质量,因此要做到及时收获。目前我国拔麻大多采用的是自走式拔麻机和俄罗斯的联合拔麻机。

4、亚麻翻麻脱粒机。亚麻拔后1周进行翻铺晾晒并脱粒,比拔麻同时摘桃收籽提高产量50%-60%,经实测可收获籽粒800k,现有机型为牵引式翻麻脱粒机。

5、亚麻脱粒机。亚麻收获打捆后,采用亚麻脱粒机把籽粒收回,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不伤麻茎,不影响亚麻的沤制。

6、翻麻机。雨露麻在沤制过程中要进行翻铺,以保证亚麻沤制均匀,防止夹生。现有机型为俄罗斯生产的牵引式翻麻机。

7、打捆机。亚麻打捆机械主要采用的是牵引式打捆机,具有自动捡拾、打捆和捆扎以及效率高等特点,整个过程自动连续完成。

8、剥麻机。剥麻机也称亚麻初加工设备,采用的是6DY-870、B-800、6YBL-850型因定式剥麻机和6YBM-750移动式剥麻机以及前苏联生产牵引式小型剥麻机。

三、亚麻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我国亚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以高产、高效为目标,与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亚麻生产机械化模式。

模式1:种子清选机—专用播种机—自走式拔麻(打道用)或牵引式拔麻机—打捆机—脱粒机—剥麻机加工。该模式适用于温水麻的机械化生产。

模式2:种子清选机—专用播种机—自走式拔麻机或牵引式拔麻机(不摘桃)—翻麻脱粒机—打捆机—剥麻机加工。该模式适用于亚麻种植面积较大的雨露麻的机械化生产。

四、亚麻全程机械化与传统种植的效益分析

1、亚麻种植效益。机械化种植可获效益4340-5340元/hm2,较传统种植方式多收益近3000元。

2、亚麻加工效益。①支出。原茎每吨(按三等茎计算)1100元,温水麻加工费用500元,雨露麻加工费用300元,则温水麻加工成本1600元/t,雨露麻加工成本1400元/t。②收入。长麻率按15%计算,可产长麻150kg/t×15元/kg=2250元/t,二粗按10%计算,可产二粗100kg/t×3元/kg=300元/t。

五、亚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1、积极实施亚麻机械化科技项目的带动战略。我国亚麻机械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要积极多渠道地争取农业机械化科技投入,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突出重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麻农购买亚麻机械。要重视发展亚麻全程机械化。

2、加强亚麻机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实施农机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动亚麻机械的技术创新;同时各级农机部门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国内外的各种亚麻机械,应了解和掌握其性能,搞好选型配套及服务工作。

3、建立亚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点,实施规模化基地种植,以获得纤维品质较为一致的原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土壤及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战线长、面广,应选择试验示范点,每一个试验示范点各选择一套全程机械,进行试验示范,待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4、建立健全亚麻机械科技成果数据库存和信息交流、发面体系的平台,及时交流亚麻机械化科技动态、市场需求、新产品信息和国家扶持政策等,为亚麻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姜毓翔、苏岩,讷河综合机械化程度居全省前列[N],齐齐哈尔日报,2007

[2]李骅、曹放、尹文庆,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评价分析[A], 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C], 2006 [3]汪银成、涂美忠、艾安,机械化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论文集 [C], 2007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 篇3

1 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

仪征市现有农机服务组织84个, 其中农机服务合作社23个, 农机行业协会8个, 农机服务松散联合体53个。

1.1 农机服务合作社

农机服务合作社由多个农机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参与、共同所有、民主管理的原则, 联合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机服务合作社有固定的场所、自己的名称和明确的法人, 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 在农工办进行了备案。目前, 仪征市农机服务合作社有专业性服务合作社和综合性服务合作社两种类型。专业性服务合作社入社机具品种比较单一整齐, 开展的作业服务比较单项专一。如仪征市丰谷机插秧服务专业合作社, 入社机具都是插秧机, 主要进行机插秧服务;仪征市仪丰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 入社机具都是机动植保机, 主要进行机植保服务。目前, 仪征市农机专业性服务合作社有13家, 占农机服务合作社总数的56.50%。综合性农机服务合作社入社机具品种比较繁多, 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和机动植保机等, 形成不同类型机械的联合, 使农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变单一的作业服务为提供耕种、植保、收、供、修等系列化一条龙服务, 起到了1加1大于2的效果。如仪征市乐田农机专业合作社, 拥有担架式高效弥雾机3台, 背负式弥雾机32部, 大型排灌机械3台套, 高性能久保田联合收割机15台, 大、中型拖拉机25台套, 配套机具50套, 农机供应点3户, 农机维修点3户, 会员人数达88人, 固定资产达375万元, 2009年服务农户800户, 作业服务面积达0.201万hm2, 作业收入达169万元。仪征市农机综合性服务合作社目前有10家, 占农机服务合作社总数的43.50%。农机服务合作社在仪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2009年增加了12个, 增幅达109%。

1.2 农机行业协会

农机行业协会是由政府或农机管理部门组织的农机经营者专业合作性的中介组织。仪征市农机行业协会有市级和镇级农机协会, 市级农机协会由市农机办牵头, 镇级农机协会由乡镇农服中心牵头, 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机户作为骨干力量组成。此外市农机监理所还成立了由多数机手参加的农机安全互济协会。协会按照协会章程规定,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 统一发布作业信息, 对农业机械实行统一调度,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收费价格, 并协助会员收取作业费和提供配件供应、机具维修、纠纷与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服务。这些综合性的协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农机推广、培训、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整体优势, 为农机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1.3农机松散联合体是指由两个以上农机经营主体按协议或契约组成的临时性的松散联合体。农忙季节或有作业项目时, 利用联合体的优势进行联合作战, 充分发挥所有机械的作用, 农闲时各自为战, 灵活经营。目前我市农机松散联合体主要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和机耕作业队。农机松散联合体是农机服务组织的初级形式, 将逐步向农机服务合作社转变。如仪征新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队发展转变而来。

2 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

近年来, 虽然我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速度很快, 但总的来说规模还是较小, 成员少, 市场占有率不高。以谢集乡为例, 全乡1 866.67 hm2水稻, 2009年谢集富民植保专业合作社防治面积在333.33 hm2左右, 占1/5;全乡拥有130多台弥雾机, 参加合作社的只有35台, 占1/4左右。

2.2 服务功能单一

仪征市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主要提供机耕、机播、机插、机植保、机收和机械维修等服务, 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麦稻生产的产中, 产前、产后的服务较为薄弱, 服务于设施农业、林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领域的农机服务组织还是空白。

2.3 机具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五多五少”: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具少;小型农机具多, 大中型高性能农机具少;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多, 其它作物机械少;粮食作物机具多, 经济作物机具少;产中机具多, 产前、产后机具少。

2.4 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市场开发意识、服务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合作经营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接受和利用新知识、新机具以及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信息化处理能力有待培养。

2.5 经费匮乏, 手段单一

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不长, 还缺乏行业有效的运作手段, 很多成员意识上仍然停留在政府部门无偿服务的模式上, 因经费来源不足, 很多农机服务合作组织运营不畅。

3 加快发展仪征市农机服务组织的对策

3.1 统一规划,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地位

依托资源优势, 搞好统筹规划, 确立主导项目,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形成规模。把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纳入各乡镇政府有关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担负扶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减免税等服务工作, 创造良好的培育环境, 努力抓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培育, 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真正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增长点。

3.2 坚持市场引导,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

切实理解领会“民办、民管、民受益”这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原则, 注意搜寻和发现顺应市场需求而发起, 有了一定发展基础, 初具雏形的农机服务组织, 然后及时跟进服务, 引导、扶持、规范和壮大其发展。在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过程中, 农机管理部门应切实做到“搭台而不登台, 参与而不干预, 指导而不领导”, 放手让农机服务组织独立经营, 谋求创新与发展。就农机服务组织而言, 要强化“经营合作经济组织”的理念, 像经营企业一样去经营农机服务组织。搞好经营的核心是农机服务组织要选配具有市场开拓意识, 热心为机手服务的农机经济人队伍, 为农机服务组织联系到更多的作业项目, 拓展服务组织成员的作业空间, 提高农机户的经营效益。有稳定作业项目的服务组织, 要尽快实现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转变, 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取得法人主体资格, 合法开展经营活动。3.3各方合力, 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农机管理部门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实施国家和省、市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时, 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 优先安排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农机户,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优越性, 从而调动其他农机户参加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二是把创建农机示范园区建设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安排各类农机化项目时, 优先安排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给予重点扶持,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出台扶持政策, 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大型、新型农机具给予低息、贴息贷款和担保政策, 提供农机具库房、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条件。四是帮助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搞好登记备案, 建立健全合作服务章程, 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 拓展作业服务的范围和领域, 尽力提高合作服务组织成员的经营效益,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活力。五是在农闲季节, 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成员特别是合作组织的领头人, 组织开展多批次的合作经济知识、经营管理能力、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化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服务组织人员的素质, 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后劲。六是对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上门服务, 上门发放“跨区作业证”, 上门开展农机年度检审和农机安全驾驶操作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的宣传。七是构建农机服务信息平台, 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市场信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形成合力, 支持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充分调动基

科技为支撑 助推产业发展 篇4

“科技司的工作虽然对社会敏感问题较少面对直接责任,但我们承担的基础责任和支撑责任却是十分艰巨、繁重。质检部门是以技术手段,科学数据为支撑的宏观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其工作的载体和支撑就是质检系统技术机构。”

“我是去年9月份任科技司司长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王勇局长到总局赴任第一次和我见面时说的:‘科技非常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先行。这并不是领导的一句简单的鼓励,我认为是领导交代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采访伊始,武津生借用王勇局长的一句话切入了主题,对质检科技的三重角色作了解读。

应对突发事件的急先锋

2008年9月17日,武津生由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升任科技司司长。“特种设备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当时我对自己的工作处境的评价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武津生说道。然而令武津生始料未及的是,离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岗位,走马上任科技司司长的第一天,他就被卷入三聚氰胺事件的漩涡之中。

“我上任以来,接触到了两次严重的突发事件,一次是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一次就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说起这一年来当科技司领头人的经历,武津生不免感慨良多。“科技司不属于一线业务司局,但却始终在一线司局背后起着技术支撑的作用,和一线司局一样承载着重大压力和责任,如果说标准、计量等项工作是基础,那么质检科技工作就是基础的基础。”

时隔一年,武津生对三聚氰胺事件依然记忆犹新:“牛奶非法添加三聚氰胺是一次突发事件,我们此前并没有对牛奶中含有三聚氰胺检测的经验。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明令质检总局尽快研究出生鲜奶和乳制品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而这一工作组织的重任,无疑落在了科技司的肩头。”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学物品,不允许在食品中添加。这种非法添加物质如何检测,成为了当时摆在武津生领导的科技司一班人面前急需攻克的难题。

武津生上任第二天,便组织质检系统的专家,就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研究,要求有关指定研究机构不惜一切代价,争时间、抢速度,突破三聚氰胺快速检测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科技司的组织下,统一测试方案,统一测试盲样,统一评价标准,在短时间内搭建了科技成果的统一测试平台,征集了社会各界提供的128种检测方法,通过统一测试评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技术,不仅检测灵敏度高、检测时间快,而且检测成本低,操作简便。15分钟便可完成整个分析步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2008年10月24日,质检总局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广应用国家标准 <原料奶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的通知》。按时完成了国务院交办的突击性任务。

今年4月份,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也是对全系统技术机构的重大考验,在科技司的组织下,中国检科院及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深圳、珠海、山东、厦门等多个直属检验检疫局紧急行动,快速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的口岸排查技术方案,紧急编制了一批技术标准,为应急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中国检科院的“甲型H1N1流感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技术成果,经过严格测试,被卫生部、科技部作为推荐,成为全国仅有的8种方法之一,用于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

搭建公共检测平台的基石

在外行人眼中,科技司离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社会关注点较远,肩上承载的责任相对较少。

“其实则不然。”武津生正色道,“科技司离直接责任较远,但是我们肩负的基础责任更重要。我们的一些决策和工作思路,会影响到质检系统内技术机构的发展,而技术机构的发展,又直接影响到技术机构工作的水平。我们质检系统是靠数据说话的,而技术机构则是承载这些数据的支撑和保证。”

“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特别是非法添加,我们很多时候是无法预知的,就像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和突发甲型H1N1流感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突击研发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手段。”说到这里,武津生眉头微蹙。

为了防微杜渐,目前摆在科技司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能够防患于未然的公共检测平台。为了使记者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立这种公共检测平台的意义,武津生解释道:“‘三鹿事件让我们知道了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使其蛋白质含量虚高,那么我们就要考虑,还有什么食品和饮品可能添加什么样的添加物。为了提高色度,不法分子会添加什么;为了增加口感,不法分子会添加什么等等。我们要组织有关检测研究机构把这些事情想在前面,提前研究出检测它们的方法。”

除此之外,公共检测平台的建设,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2003年5月,日本修订了《食品卫生法》,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并执行新的残留限量标准。

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肯定列表制度”及残留限量新标准的实施,给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带来严峻考验。

“以前,‘肯定列表制度里规定的很多项目我们都不能检测。不能检测造成的后果就是人家说我国的出口产品不符合要求,我们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们在研究的就是一些国外的标准要求的项目,我们根据他们的要求把我国出口的产品精确到一个等级,看出口产品是否在他们要求的合格范围之内,以此来应对国外的技术壁垒,从而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这也是我们要建立这个平台的一个重要目的。”武津生说道。目前这项工作,科技司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前期的调研。

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科技先行”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科技的进步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科技司的职能划分不难看出,科技司的工作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科技规划、科研管理、实验室设备管理和地理标识产品管理。在科技规划管理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便是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

近年来,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促进了专业检测水平的提升和地方产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质检部门也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提升了整体的技术能力。

“地方政府把国家质检中心看作是促进地方发展的引擎。”为了更鲜活地展现国家质检中心“发动机”的作用,武津生举例说道,“广东佛山国家燃气具质检中心就是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中心建立之前,佛山生产燃气具的企业不多,生产水平也不高。在中

心建立后,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升级与快速发展,产值成倍增加,当地产业的面貌和产品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了解,国家质检中心的建立在地方发挥了四个功能,即检测功能、科研功能、标准制(修)订功能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功能。正是由于国家质检中心具备了上述四个功能,这便在无形中促进了企业向国家质检中心的聚集,促进了地方和地区乃至全国产业的发展。

“科技司的工作主要是在做质检事业的技术支撑工作。目前,质检系统内的国家质检中心共有260余个。广东东莞的国家中低压电器质检中心,它的中低压电器的检测能力已能够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荷兰的一个实验室。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能够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进行检测,我们的检测数据已经被国外著名的实验室认可,我们在一些领域的检测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说到这里,一抹久违的笑容绽放在武津生脸上。

除促进技术机构的建设外,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更是质检科技直接服务地方、服务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地理标志产品,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对于地理标志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保护其特色和知识产权,使它创出品牌。这便是地理标志保护的原理。”武津生继续说道,“卖螃蟹的多了,为什么只有阳澄湖大闸蟹能卖出好价钱?因为我们对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方法、饲料要求、水质条件等都做出了一系列标准,并严格推进,所以它与一般的螃蟹相比,质量好、口感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有人假冒阳澄湖大闸蟹,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一套监督保护措施,这就是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地方政府把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来看待。目前,我国经过审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经达到了900余个。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发达国家也非常看重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国干邑白兰地酒、苏格兰威士忌等国际知名产品也在申请我国的保护。目前,总局正在与欧盟等国家探讨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方面深化国际合作的措施。相信不久会有更多的中国优质地理标志产品远销海外,国外的著名地理标志产品也会在我国得到保护。

科技——农机发展强劲动力 篇5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现代农机发展

1.1 为什么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从农业科技贡献率看, 我们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说:“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刚刚超过50%, 有将近一半的耕地是靠天收成的。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去年达到了53.5%, 已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从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体现上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每年都在增加。2003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才2千多亿元, 到了2011年突破了1万亿元。今年, 中央对农业的投入还将增加。今年的一号文件确定, 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12年, 中国将不断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使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新郑市农机发展中财政支出看, 2005年中央财政30万元, 地方财政10万元, 到2012年中央财政达700多万元, 地方财政150万元, 有效地加大补贴大型拖拉机81台, 收获机163台, 种植施肥机197台, 农田建设5台, 收获后处理机1台, 这样今年的玉米机播面积大大提高, 达到82.33%, 比去年提高5.79%, 农机科技创新明显提高。

1.2 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是第一生产力的直接体现。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要把“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 创新科技服务的形式和机制, 研发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 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新机具, 提高科技服务农机发展的显示度。如玉米收获机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开现场演示会, 通过大丰、玉丰、新三王、福田、沃德等多个品牌的20~30台玉米收获机现场演示玉米机收, 逐步提高农民的接受程度。

2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促进现代农机发展

为什么要增强农机科技服务能力?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 各行各业出现用工荒, 劳动力日益短缺, 广大农民对农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农业机械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 针对农机化发展新形势, 要及时解决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部分作物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还很薄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协调推进。当前,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时机。我们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 科学地对一些急需的重要作物生产环节的农机具,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进行双重补贴, 如玉米、花生收获机械、免耕机械、土壤深松机械等。同时, 引导农民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农业机械, 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的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农机装备整体效用。

2.1 如何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促进现代农机发展?

一是精心组织新机具演示会, 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 为我市主攻秋粮生产战略实施给予了有力支持。

我们以新机具演示会为平台, 大力推广大型新型动力机械、免耕播种机具和玉米花生收获机械。今年“三夏”期间, 我们在城关乡张庄村组织了15台联合收割机的农机作业现场会, 当天, 市领导到我市视察“三夏”生产, 亲临现场会并观摩了机具作业演示, 对农机部门组织的农机作业现场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去年“三秋”期间, 我们在城关乡敬楼村组织了玉米、花生机收现场会和免耕播种现场会, 我们现场组织了大小型动力机械22台, 重点进行了玉米机收和免耕播种演示, 市四大班子领导亲临现场, 新郑市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导, 与会领导和群众反响良好, 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农机新机具推广工作。仅去年“三秋”我市先后举办了8次新机具演示现场会, 推广70马力以上大型动力机械112台, 玉米收获机100台, 花生收获机45台, 免耕施肥播种机50台。由于大力推广玉米收获机, 加上我们跨区引进, 使585台玉米收获机投入“三秋”作业, 玉米机收率突破70%, 今年我们将加大玉米收获机推广力度, 再增加100台, 争取机收率达73%左右。

二是积极推进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

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深松技术具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是改善当前农业生产环境的一场技术革命。自2003年以来, 我市连续10年承担河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 推广面积由最初2003年的66亩扩大到2011年的10.52万亩。

2.2 通过以下技术服务达到推广目的

现场指导, 技术保障。为确保免耕播种质量, 我们出动了全局所有的技术人员, 对作业期间出现种、肥深浅不一、覆盖不好等疑难问题, 进行现场调试解决;并及时调解机手与群众之间产生的纠纷, 确保作业安全顺利进行。

跟踪检测, 全程服务。我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 针对连片推广种植的小麦, 协同农业专家对作物苗情、土壤墒情、病虫害进行全程跟踪检测, 让推广区农民放心。

2011年, 全年实现免耕播种面积10.52万亩, 是2003年推广面积的1 593倍, 推广区域含盖了全市10个乡镇36个行政村。同时起到涝能蓄水, 旱能提墒的效果, 应用这一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 平均可增产10%。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我们以产业带建设为主, 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 专业合作社就建到哪里, 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注册登记、金融支持、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去年, 我们先后4次组织农机合作社成员到焦作、新密、信阳等地参观学习交流, 大力推广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土地托管等运作模式。年底前, 依据省市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 我们对全市25家农机合作社进行了检查验收, 对各个合作社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合作社发展。譬如, 我市临港、志勇、三农、广华等合作社在硬件投资上都比较大, 特别是临港农机合作社, 投资200余万元, 同时争取到省45万元、扶持资金, 建起了标准化的合作社场院, 为我市其他合作社建设树立了标杆。去年年底, 我们争取新郑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对13个先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表彰奖励, 有效地激励和推动了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农机、农艺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者相互融合, 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随着机械化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 农机、农艺的结合问题日渐重要。它不是简单地谁服从谁、谁适应谁的问题, 而是相互融合的问题。促进农机农艺结合, 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随着农艺技术与农机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互融合问题始终存在。当前应重点在玉米机收等环节的农机农艺结合上下功夫, 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及技术, 增进相对的统一, 提高机具适应性, 同时加强新技术应用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接受能力, 为加快发展农机化奠定基础。

五是开展“千人进千社、千技惠万村”行动, 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与效益。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前沿阵地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是农机主要推广者。通过科技人员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水平。

3 提高农机手素质, 推进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

3.1 为什么要提高农机手素质?

要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 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好的环境、好的措施等条件外, 还应有一个高素质的农牧业劳动者队伍。我市农机手素质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农机手素质还不是很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占90%左右。二是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科技意识不强, 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

3.2 提高农机手素质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依托农机化学校培训基地, 开展农机驾驶操作、维护修理、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等岗位实用人员的培训, 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能力, 增强致富本领。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逐个乡镇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深松培训工作, 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 组织好新购机农民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手掌握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水平。如去年深入农村组织实施农机阳光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全年培训农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农民机手8 890人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1 063人, 为确保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育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邀请了河南豪丰公司、东方红拖拉机生产厂家、福田厂家专业技术人员采用现场指导、以会代训、驾证考核等多种形式, 对全市的新、老机手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 提高了他们驾驶操作技术、一般故障排除维修技能等。共培训驾驶员及操作机手1 200余人, 培训乡镇级农机监理安全员80人, 发放安全员证80个。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农机作业组织,服务,产业化

1 农机作业组织的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机作业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对于农机化的生存和发展来说, 这既是一次新的挑战, 同时也是面临的一次新的机遇。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 及时调整思路, 关系到农机事业能否持续保持稳步健康地发展, 并与地方社会经济事业的整体发展基本相适应。吴江市农机部门利用全市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的有利条件, 在市政府关心和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 积极扶持各类新型农机作业组织发展。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 目前, 全市各类新型农机作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形式多种多样, 规模日益扩大, 运作日趋规范, 正逐步成为广大农机手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1) 农机作业组织数量得到较快发展。由于有农机作业市场的内在需求, 近两年来, 各类新型农机作业组织相继涌现, 吴江市农机管理部门抓住时机, 积极引导, 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上助推这一新型服务组织更好地发展。2005年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以来, 两年中用于扶持农机作业组织发展的资金达175万元。在调研中发现, 通过政策引导, 各类农机作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为龙头, 以农机作业联合体、农机大户联户经营为骨干的农机作业组织新体系。到目前为止, 全市有各类“四有”农机作业组织33个, 拥有各类农机具277台套, 固定资产达1 367万元。各类农机作业组织的不断兴起和发展, 为全市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了全市农机化快速发展。

(2) 农机作业组织运作日趋规范。各类农机作业组织注重运作机制创新, 坚持用工业管理理念创新农机作业组织运作模式。全市33个农机作业组织, 组建运作比较规范。各类组织都建有自己的组织章程, 明确工作职责、利益分配制度, 其中已有6个作业组织在市农办、民政以及工商等部门注册登记。横扇镇农机合作社是由农机大户曹尚书发起组建、17个村51个农机户以自愿互利为宗旨而成立的股份制农机合作社, 合作社建有董事会、监事会, 定期召开股东大会, 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农机户带机入股、带资入股, 年终分配按股分红。

(3) 农机作业致富效应逐步形成。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弱势行业,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而农机作业服务要长久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经济效益。为此, 各类农机作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 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在农机作业量、作业项目、作业质量、客户信誉度、机具维护管理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农机作业效益明显提高。调查中发现, 盛泽镇农机大户戴国荣于2001年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先后买了3台洋马联合收割机、1台中拖, 开展机耕、机收服务, 由于单打独斗, 年效益一直徘徊在7万元左右, 不是很理想。2005年他加入农机作业组织后, 跨区机收迈出了大步, 全年机耕40 hm2、机收186.67 hm2, 年净收入达15万元, 翻了一番多。平望镇中鲈村农机户林永祥原来只有1台中拖, 由于机具老化、作业面积又少, 年收入一直在微利状态, 2004年他决定扩大经营, 先后又购置了2台中拖、3台插秧机, 自做老板再雇用机手尝试有组织的规模化服务, 除常规的水稻田耕作外, 还开展跨区西瓜田、树苗田、市政筑路耕翻作业, 2005年机耕233.33 hm2、机插秧15.13 hm2, 实现毛收入16.5万元, 净利10万元。尝到甜头的林永祥感到农机服务业有奔头, 2005年底他到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吴江市平望永祥农机作业服务站”, 准备进一步做大做强。

2 农机作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分散经营的农机户以资产为纽带, 组织起来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呈现出全新的优势。

(1) 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依托新型农机作业组织, 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 共同进入市场, 开展社会化服务, 解决了有机户作业难、无机户用机难的矛盾, 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对接。开展有组织的生产, 一方面有利于镇、村对农机作业的组织协调, 加强安全生产;另一方面, 有机户能通过签订作业合同确保作业市场。农机户吴会坤2003年购买了1台联合收割机, 由于不敢单枪匹马出去跨区作业, 年收割面积从没超过66.67 hm2。2005年他加入农机作业组织后, 联机开展跨区机收, 由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作业市场信息灵、抗风险能力增强, 全年机收面积达170 hm2, 通过有组织地开展跨区作业, 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

(2) 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展。成立农机作业组织后, 机具数量增多、种类更全, 作业领域得到拓展。一方面, 农机作业由单项变为多项, 作业量增多;另一方面, 作业范围由种植业的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 由粮食生产领域发展到林果等经济作物生产领域, 农机作业服务的产业链得到延伸、拓展。许多农户更愿意把农田交给既能耕作又能机插、机收、机植保等一条龙服务的作业组织, 实行委托作业, 达到了农机具的一机多用。震泽镇农机作业服务队从机收割发展到机烘干, 依托农机化项目基地建设开展大米精加工, 生产的无公害“不落地”大米深受城乡居民欢迎,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横扇农机合作社在做大机耕、机插秧作业量等粮食生产服务业的基础上, 利用当地种植柑桔的特点, 积极发展林果机械, 引进的自动化选果生产流水线提高了柑桔品质, 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3) 农机作业效率不断提高。以农机作业组织为实体进行服务, 一是有利于承接各类作业业务。通过签订作业合同, 让农户放心;同时农机作业量在作业组织内部合理调配,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机具作业效率, 产生规模效益。二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加快机具更新改造步伐,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避免多头重复购机造成资源浪费, 提高机具使用效益。

(4) 农机具增长呈现乘数效应。农机作业组织作为新农机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推进农机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农机作业组织的农机化发展意识强, 比较容易接受新农机。二是农机作业组织中大户多, 资金实力相对较强, 发展新农机有基础。三是通过作业组织使用新农机起到了较好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达到了政府补贴资金引导市场、调控市场、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据统计数字显示, 近两年来,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 全市新购置中拖95台、插秧机72台, 其中通过市级政府扶持发展的17个农机作业组织购置中拖45台、插秧机达61台, 分别占购置总数的47.4%和84.7%。横扇农机合作社2006年一次性发展水稻插秧机达20台。同时, 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一批新型农机具得到较快发展, 到2005年末, 全市拥有低温谷物烘干机19台, 农产品保鲜冷库20座, 财政补贴政策发挥了投资乘数放大效应。

(5) 农机作业组织与农户实现了收益双赢。组织起来开展农机作业服务, 便于管理, 运作规范。特别是在2010年柴油供应货源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 市农机协会会同市物价局及时出台全市农机作业收费指导性价格, 避免盲目竞价、压价或因价格过低而降低作业质量, 影响农时季节, 一方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农机手有一定的收益。在作业服务中, 由于有组织的约束, 有签订作业合同的保证, 农机作业组织的服务质量优于单机作业服务质量, 农机作业组织的信誉度明显提高, 农机作业市场得到有效稳定。农户通过委托作业, 省心省事, 而且减少支出, 实现了农机作业组织与农户的收益双赢。

3 农机作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全市新型农机作业组织发展较快,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调查中发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农机作业组织发展存在不平衡性。盛泽镇发展的3个农机作业组织承担了全镇机耕的70%、机收的80%和机插秧的90%作业量, 而个别乡镇新型农机作业组织发展还是空白, 影响全市农机化发展进程。二是农机作业组织规模还不够大, 运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一些农机作业组织仅有机具7~8台, 固定资产40万~50万元, 规模效益不能充分体现, 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有些组织虽也制订了章程等规章制度, 但还比较粗糙, 甚至存在个别拼凑型作业组织。三是农机作业组织管理及操作人员的市场运作水平和农机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组织的领头人既是管理者又是农机操作手, 市场化运作知识薄弱, 农机操作手年龄偏大、技术水平还不高。四是农机作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理想, 在购机贷款、机库用地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农机作业用燃油目前按田亩数补贴不尽合理, 也不利于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4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 提高认识, 扩大宣传, 营造农机作业组织发展氛围。建议把发展农机作业组织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纳入乡镇领导绩效指标考核范围, 进一步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农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渠道强化宣传力度, 营造发展农机作业组织的良好氛围, 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通过典型宣传, 扩大农机作业挣钱致富效应的影响力, 通过对先进农机作业组织进行表彰, 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2) 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增强农机作业组织发展动力。农机作业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 政策扶持十分重要, 因此, 要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农机管理部门要向当地政府领导多汇报, 取得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政策扶持, 增强农机作业组织发展动力。一是利用农业科技等项目建设, 对农机作业组织的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对现有农机作业组织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对诚信度较高的农机作业组织, 在扩大规模购置适合本地农机化发展重点机具时, 考虑采取补贴、按揭贷款和奖励等措施, 促进其滚动发展, 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建议将农机作业柴油补贴由补贴到农户改为按照作业量直接补贴到机手。

(3)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有序推进农机作业组织发展。农机作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要根据各地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农民习惯等综合因素, 加以组织引导, 不能用行政手段搞一刀切, 要尊重农机手的意愿, 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农机管理部门要按照“四有”农机作业组织的总体要求, 因地制宜, 搞好分类指导, 通过典型引路, 示范带动,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建设新农村示范村, 需根据新农村的总体规划, 高标准地组建农机作业组织。在原来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按层次高一点的要求建立, 争取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在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 也可以先建立组织, 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推进农机作业组织的有序发展。

(4) 加强管理, 强化服务, 促进农机作业组织规范运作。首先, 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努力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建立合作制度、合作章程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把分散的农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其真正成为为农服务的生力军。其次, 要强化服务。市、镇农机技术人员要与各类农机作业组织结对挂钩, 开展帮扶工作, 提高他们的市场化运作水平。第三, 要完善农机服务信息体系, 将各种农机具的性能、价格、市场的拥有量及其作物生产布局、生产收获的时间差及变化等情况加以分析后, 及时提供给农机作业组织, 并组织他们有序进行作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第四, 针对农机作业组织内部人员技术知识贫乏和老龄化问题, 一方面要增加人员培训经费, 免费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经纪人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年纪轻的农机实用型技术人才。

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篇7

根据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统筹规划, 建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

依托资源优势, 搞好统筹规划, 确立主导服务项目, 使其逐步形成规模, 是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基础。在农业和农村产业化经营中, 确立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战略地位, 使农机服务产业化与农业服务产业化经营等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一起进入各级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日程, 政府要担负支持、扶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提供减免税等服务工作, 努力搞好体系的培育, 创造良好环境等, 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载体, 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因势利导, 培育好农机服务产业主体

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深层次、新高度, 是实现农机服务社会化、加速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是农机服务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原有的以县为龙头、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个体为补充的组织模式显然已经打破, 国家、集体、个体相互渗透, 相互联合, 按照市场和利益的原则, 重新组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格局形成。但还应看到, 占农机保有量80%的个体农机大部分还在各自为战, 虽然市场有较大吸引力, 但徘徊观望者占多数。为此, 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鼓励和引导农机户走向联合、走向市场, 培训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服务产业组织管理人才, 在试点的基础上发展典型, 示范引路, 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 逐步形成合理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等。培育一支以农民为主体, 县、乡农机服务组织为依托, 以专业协会为纽带, 以合作社为主要组成形式, 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技术服务, 农机供应、农机维修、农机培训、农机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层次服务为己任的农机服务产业队伍。

3 措施配套, 完善农机服务产业化扶持政策

这是农机服务产业化乃至整个农业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部门机构改革, 在有利于农机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下, 理顺农机管理经营体制, 实行行业管理, 制止和消除对服务组织的侵权和不正当的干预, 减少组织机构的摩擦和阻力。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国家、地方各种有关专项投资优先扶持服务产业组织。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支持农民成立民办、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农机服务经济组织, 并给予注册与法人资格, 以利于发展与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 以合作的方式, 把分散的农机具组织起来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较高的管理水平、持续稳定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机服务产业组织。

4 规范管理, 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健康发展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 篇8

农机科技推广是农机化工作的主力和先锋, 是实现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做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镇江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项惠农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 使得农机技术的推广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全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总体上发展比较好,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问题, 影响着农机科技推广水平的提升。农机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机化“转方式, 调结构”的发展要求, 科学研判农机化发展形势, 正确把握发展新常态, 确立新目标, 采取新措施, 才能解决农机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 农机科技推广现状

镇江市是一个典型的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农业市, 全市总人口267 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172 万人, 劳动力97 万人, 耕地面积16 万hm2。近年来, 我市农机科技推广部门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路, 紧紧抓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 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坚持不断转变推广方式, 调优装备结构, 注重规模推进, 创建区域特色, 为农业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1.1 农机装备总量提高, 推进了农机化发展

全市农机总动力152 万k W,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 719 台、拖拉机配套农具7 752 台、水稻插秧机5 342 台、联合收割机2 781 台, 其他各类机械2 万多台套。从总体上看, 机具的发展为农业“耕、种、收”环节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1.2 农机作业领域拓宽, 促进了农机服务能力提升

到2014 年底, 全市机耕面积达到173 345 hm2、机播面积达到146 482 hm2、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69 735 hm2, 农机化水平达到81%;初加工实际脱出农产品总量201 万t, 畜牧业机械化收获饲草秸秆量7 万t, 设施耕整地面积36 919 hm2。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宽, 已由传统的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由单一作业向纵向联合复式作业拓展, 由粗放型向智能化、精准型转变。

1.3 农民收入空间增大,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以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为例, 除去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生态效益外, 每667 m2秸秆还田可节约化学用肥20 kg, 机插秧可节约除草用工3 个工作日以上, 每667 m2的水稻产量同比直播稻增产50~150 kg。据测算, 仅此一项集成技术每年农民就可增收2.1 亿元。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渠道。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机推广队伍年龄老化, 知识结构断层

受几轮机构改革的影响, 农机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长期得不到补充, 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新老交替缓慢, 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农机推广人员平均年龄已突破50 周岁, 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知识结构单一, 培训机会少, 知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更新, 导致新一轮农机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

2.2 推广运行机制陈旧、推广内容单一、推广方式简单

推广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还沉迷于原来的条条框框, 创新意识不强, 没有紧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少地方的推广内容还局限于产中服务和主要粮食作物上, 对农民在农机化技术多样性需求方面的认识不足。

2.3 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

农机化技术只有与农艺有机结合, 才能称的上实用, 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越性, 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群众的接受。事实证明, 农机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其技术推广机制是好的, 农机农艺衔接的是紧密的, 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效果也是明显的。因此农机推广不能脱离农艺要求, 要互相配合, 加强融合, 增进结合, 才能使农机化技术真正发挥高产增效的作用。

2.4 农机科技推广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市农机科技推广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机械化发展水平在种植业较高, 在渔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等方面较低。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方面较高, 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方面较低。农机装备结构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 中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 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上平原地区发展快、丘陵地区发展慢, 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慢等等。因此解决农机科技推广协调发展的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去探索。

3 新常态下做好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

全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者要巩固和应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 针对农业生产薄弱环节, 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前提, 以调整优化为主线, 以创新发展为动力, 加快推进由偏重速度向更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由偏重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向更注重区域和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向广度和深度全面推进。

3.1 增加有效投入, 强化组织领导

将农机科技推广纳入到农业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之中, 强化指导服务, 努力形成农机化工作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大造推广声势以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及时研究各项扶持政策措施, 稳定、完善和强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逐步达到推广技术规范化、示范带动标准化、推广手段现代化。广泛争取各级补贴和项目资金,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机具的积极性, 加快农机技术推广步伐, 提高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

3.2 加强技术推广, 强化机制创新

加强农机科技推广载体培育, 创新推广模式, 提高服务能力。一是以重点农业园区为抓手, 围绕产业特色, 科学规划, 通过市场拉动、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驱动, 积极完善和推广各种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模式和路线, 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组织, 支持和鼓励土地合理流转,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农机向服务大户集中, 走少数农民买农机为多数农民服务的路子。有序引导农机跨区作业, 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形成农机新的增长点。三是建立产学研推联合协调机制, 坚持种养标准、作业标准和农机装备一体化研究, 加强农机标准化建设, 科学制定和普及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3 坚持规划引领, 打造区域特色

科学制定“十三五”农机科技推广发展规划, 明确农机科技推广发展思路、重点和目标。在坚持全面化、全程化推进的基础上, 把握区域发展特色, 注重因地制宜, 加强分类指导, 坚持循序渐进, 打造特色亮点。丹阳市须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农机规模化品牌园区建设、提升农机公共服务水平上重点推进;句容市应在做大做强农机服务组织、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上狠下功夫;扬中市要在设施渔业、农机作业水平上打造亮点;丹徒区要以农机合作组织为支撑, 上伸下延, 左右拓展, 实现农机作业全覆盖, 扎实提升农机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京口、润州、新区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设施园艺等特色产业, 培育和塑造亮点。

3.4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业和农机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推动农机科技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加强农机推广人才培养。从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角度出发, 制定中长期农机推广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合理引进人才、开发人才, 促进人才良性流动, 鼓励农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与重点高校开展合作, 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通过培训把广大农机技术人员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大以农民机手为主体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手和农民的培训体系, 培训一大批掌握农机化实用技术操作手, 使他们成为农机服务农业的致富人和带头人。

参考文献

[1]顾建忠.把握新常态实现新发展[J].江苏农机化, 2015 (1) .

[2]刀应良, 岩温.浅谈景洪市农机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6) .

用科技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 篇9

近年来,北京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北京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05年北京食用菌总产量已达36247吨,是1990年总产量3500吨的10倍。生产品种已由原来的平菇、香菇发展到目前的平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草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木耳、鸡腿菇、真姬菇、鲍鱼菇、秀珍菇、灰树花、姬松茸、猴头菌、灵芝等20余种。

科研攻关结硕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环保所)是北京食用菌协会的挂靠单位,通过近30年的研究,其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过北京市政府多项奖励:“食用菌优良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示范”获北京市政府示范推广二等奖,“北京猴头菌1号优良新菌株的选育”获法国专利,“通县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获北京市政府星火科技二等奖,“木耳代用料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高档菇优良新菌株的选育与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食用菌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利用北京当地资源种植食用菌技术大面积推广”获北京市金桥工程项目二等奖,“白灵菇和杏鲍菇优良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植保环保所现收集收藏30余种、300多份食用菌资源,是国内具有资源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利用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等技术先后选育出1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如香菇L937、L867,金针菇9309、金白一号、北京大木耳、北京猴头菌1号、白灵菇12号、杏鲍菇13号、小白平菇、鸡腿菇-农、茶树菇-农、草菇-农等。主要推广到房山、通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大兴、门头沟、昌平等京郊区县及辽宁、吉林、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近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使京郊食用菌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2亿余元。

植保环保所近年来研发出多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如白灵菇和杏鲍菇关键栽培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白灵菇和杏鲍菇产量提高40%左右,亩增效达2万余元。此外还有高档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林地栽培技术、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废弃煤矿巷道栽培食用菌技术等,累计在京郊推广面积达2500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1亿余元。

铺就京郊富民路

根据郊区对食用菌技术的需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研究所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举办200余次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民讲授各种食用菌栽培管理技术,累计培训技术人员和菇农1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菇农的栽培技术水平。此外,科研人员还经常下乡进行食用菌技术咨询和指导,累计咨询指导500余次,这些咨询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和菇场,根据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地解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植保环保所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了房山、通州、顺义等区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企业的发展,为北京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房山区庙耳岗食用菌生产基地,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原来是个后进村,1994年人均收入仅为1200余元,通过研究所的技术培训指导,推广了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多个食用菌新品种和多种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带动了全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每棚食用菌年纯收入可达到 1~2万元,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万余元,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食用菌生产专业村,2006年成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此外还有通州区金信公司白灵菇生产基地、顺义区食用菌协会生产基地、密云县食用菌试验站、怀柔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

农机科技产业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机服务,产业化,措施

农机服务产业化是指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中分离出的一个专门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服务过程和结果。目前, 对农机服务产业化一般的理解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农机专业户或者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 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业生产特点,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提供市场化、社会化的农机技术支持与保障的生产活动。也即农机服务产业化实际是指以农机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产业。

1 金华市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自2001年农业部提出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倡导后, 农机服务产业化正式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实践探索。浙江省金华市农机服务产业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 为金华市的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8年金华市农机化管理年报统计显示, 金华市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56个, 拥有服务人员1 991人,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28个, 农机服务站9个, 农机作业服务公司11个。农机户143 703户, 服务人员191 208人, 其中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21 979个。农机服务作业的领域不断拓展, 由原来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 涉及耕作服务、栽植服务、植保服务、收获服务及收获后处理服务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 服务范围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等方面发展。同时农机服务突破了地域限制, 开展小麦、水稻等粮食跨区作业, 既满足了农户的用机需求, 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2 金华市农机服务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服务产业化组织规模小

从金华市农机管理年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开展农机服务的主要力量还是农机化作业服务的专业户, 成规模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还不多, 这种以户为主的农机服务内容单一, 不利于农机作业的系列性服务, 农机作业效率低, 农机资源浪费严重, 造成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力不够。

2.2 农机服务组织服务能力不强

根据对金华市农机服务人员的文化状况所做的调查, 绝大多数的服务人员仅有中小学文化程度, 导致对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本质特点认识不深。还有就是农机服务组织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 有的农机服务组织在农机服务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收费不规范。同时, 由于对新机具、新装备的接受掌握程度不高, 这些都限制了其开展农机服务的能力。

2.3 农机服务组织信息渠道不畅

由于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归口管理等原因, 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缺乏对农机服务组织的有效指导和正确的引导, 农机服务组织基本处于自发运行的状态, 造成农机管理和农机服务之间的断层, 导致了农机服务组织对农机服务的信息掌握不够, 渠道不畅。

2.4 农机服务组织资金投入不足

绝大多数农机服务组织的主体是农民, 农民手中拥有的资金非常有限, 要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机的购置和更新, 是不现实的。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但由于农民可以获得的支持资金非常少, 向银行等机构借贷农机购置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农民对农机特别是高性能的农机购买力非常有限, 这些都导致了购买农机资金投入不足。

3 推进金华市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近几年来, 金华市农业机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但总体上来看, 金华市农机服务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需要从多方面推进金华市农机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3.1 配套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农机服务产业的力度

跨区作业政策的实施, 加快了金华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进程, 但目前金华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需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步伐。如燃油税改革后, 农业作业成本增加, 需要对农田作业的农业机械进行一定的政策性燃油费用补贴, 鼓励使用现代农业机械。除目前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之外, 有必要根据金华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 出台相应的本区域农业购置补贴政策, 弥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足。农机服务的主体是各种农机合作社, 需要出台相应的对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 巩固和发展农机服务组织。

3.2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扩大农机服务领域

近年来, 金华市农机装备的拥有量不断增加, 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农业耕作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但是, 随着金华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以中小型机械产品为主的农机装备结构, 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 有必要优化现有农机装备结构, 增加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数量, 增加植保机械、栽植机械、烘干机械, 以及金华市具有主导产业性质的花卉、蔬菜瓜果、食用菌、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 降低小型农业机械的投入, 加快农业机械报废更新速度, 这样才能提高农机服务质量, 拓宽农业服务范围,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 真正服务于金华市的现代农业发展。

3.3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

农机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农机产业化进程, 目前, 金华市根据农机服务、管理人员的现状和特点, 正在酝酿出台《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 准备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提高农业机械化队伍素质。主要是让农机服务和从业人员了解农机化政策法律法规, 培养农机服务和从业人员逐步掌握农机化新技术, 提高农机服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农机技能水平, 最终推动金华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快速发展。

3.4 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于农业主导产业的农机服务组织

上一篇:基础课改革下一篇:难治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