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2024-08-10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精选9篇)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1

双城市紧紧围绕“聚力超越谋发展, 兴机富民奔小康”的工作思路, 全市农机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 农机装备总动力已达80多万kW, 拥有各类农机具3万多台 (套) 。主要农作物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2009年以来, 本市紧紧抓住省里利用银行贷款建设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有力时机, 大力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全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 全市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8个, 其中农民主体组建25个, 乡村集体组建2个, 龙头企业领办1个。合作社场库棚占地面积28万m2, 库房面积6万m2, 合作社社员906人, 合作社服务的农户达62 000户, 注册资金9800万元, 农机装备总值2.8亿元, 装备农机具854台套, 其中拖拉机199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264台, 播种机140台, 配套机具251台套, 从业人员897人。全市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 运作模式规范先进, 效益较好的合作社达到10个。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一是成为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的排头兵。近年来, 我市在玉米机收、深松整地、机械播种等主要农机田间作业环节, 农机合作社起到了重要作用。合作社充分发挥人员、技术、机械优势, 承担了全市50万亩农机科技示范园区的耕、种、收“一条龙”服务, 有效带动园区周围耕地实行农机规模化作业。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规模作业。我市已流转土地近10万亩, 合作社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为农户进行耕、种、管、收等全程机械化作业,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二是农机合作社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合作社做到了“五统一”, 即统一存放, 统一检修保养、统一管理、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结算, 进一步降低作业生产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

三是解决了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合作社通过农户带地入社、租赁、代耕等形式, 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春、夏、秋季节不用回家就可以把农作物种好、管好、收好。把大量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从事二、三产业, 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薪族”, 增加了农民收入, 繁荣了农村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四是解决了孤老病残等农村弱势群体的无劳力耕种、土地撂荒的问题。在农村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贫困户, 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 自己的承包地一直以来成为他们的负担。有了农机合作社, 这些农村弱势群体不再为土地管理而发愁, 农机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优惠的全程农机服务, 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三、农机合作社运营及效益情况

目前, 合作社装备的大马力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发挥作用较好, 主要为农民提供代耕、代收作业服务。每个合作社每年完成春秋整地面积3万多亩, 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5万亩, 实现作业总收入近200万元, 实现纯利润50~60万元。

四、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

全市28个合作社有10个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 运作模式规范先进, 效益较好。有部分合作社管理不规范, 内部尽管建立了管理制度, 但没有完全依据管理制度办事。成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致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凝聚力不强。

2.资金短缺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由于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二三年内新成立的, 经济基础薄弱, 积累少, 导致合作社资金短缺, 流转农民土地难度大, 制约了合作社发展。

3.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低水平运行。

合作社有经营管理头脑, 有农机管理经验的人不足一二人, 大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均是农机大户或农机手;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

五、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重点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中的建章立制、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提供政策引导, 及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等服务, 并强化监督管理。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省里建设合作社标准要求, 一是尽快完善场库棚建设;二是积极推广学习经验, 通过保底分红、二次分配办法, 引导农民带队入社, 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面积, 增加合作社收入, 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共赢。

3.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

发挥农民在合作社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引导、组织农机大户联合开展作业服务, 走农机合作化发展之路。同时, 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 把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的延伸和补充, 为基层农机管理搭建新的平台。

4.全面提高合作社成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典型合作社的经验, 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研讨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规范管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 包括合作社管理人才、会计、技术人员等, 为合作社的发展培养造就出一批实用人才。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2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在第七届全国副省级城市农机局长

论坛(武汉)上的讲话

(2007.09.22)

我国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深刻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

目前,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个经济时代的划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与手工相比,机械施肥可节省30~50%的化肥,用性能优良的植保机械喷药可节省30~40%的农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没有农 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推动农村生产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既有利于节本增效,又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比如,联合收获小麦可减少小麦遗洒损失5%~8%,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提高亩产25公斤以上。2006年4100万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全国农机服务经营利润达1087亿元,相当于每人可以从农机经营中获得2650元的纯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使用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地推动村容整洁。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农机大户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已经成为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改变九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美国工程界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 工程技术成就中,第7项就是农业机械化。其理由一是20世纪世界人口从16亿增加到60亿,如果农业没有实现机械化,很难养活这么多人口;二是农业机械化使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急剧下降,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事其他的工作,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世界更加经济繁荣。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2.1亿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妇女和中老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部分农户因劳力外出,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经营比较粗放,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将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变化不是表面的、局部的、暂时的,而是深层的、全面的、长期的。随着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用农业机械替代人力,缓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拉动农机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钢铁、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工业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2006年农机化经营和农机工业产值超过4100亿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正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推进农业机械化,既要遵循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善于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又必须从我国国情和“三农”实际出发,牢牢把握 3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标,选择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遵循经济规律。马克思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综合考虑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才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国内外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在经济可行这个前提下,结合农业劳动力、土地资源、农业种植制度、国家和农民经济条件等情况,辅以恰当的政策引导,探索出适合国情的良性发展机制,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选择符合国情的模式。综观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的农机化发展模式,他们之间的发展道路和主要目标也有差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劳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的路线;欧洲土地规模适中,走的是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的路线;日本、韩国户均土地规模20亩左右,主要走的是小规模精细机械化的路线。他们的共同点有三个:一是走高度的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路子,机具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机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购买农机主要是农户自有自用,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而在中国,农民数量巨大、户均耕地很小(7.8亩左右)、农民收入很低的国情所决定,以上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需要走出不同于以上模式的一条新的道路。

我国在探索农机化发展道路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建国后中国农机化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毛泽东提出1980年要基本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国家投资大办农机化,建立了国有和集体的机耕队,大中型农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不高,产生了农机利用率低、机具缺乏有效维护等问题。第二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营农机站纷纷解体,农民逐步承担起农机化投资经营主体的责任,适合农户家庭使用的小型农机具大量发展,大中型农机具由于价格高,少人买,保有量停滞不前。第三阶段是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农机跨区作业逐步兴起,农机装备总量、结构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特别是从2004年起,《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施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开始实施,农机化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回顾历史,我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探索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值得反思。第一、在过去,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对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采用国家包办、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试图速战速决,超越了生产实际需要和经济可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第二、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国家政策引导,基本上完全由农民自主发展,小型拖拉机增长过快,全国曾达到一千四五百万台,北方地区的有些村,家家户户有手扶拖拉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自家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时间很短,大量农机装备利用率很低,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产出率低,这种发展也是不经济的、不合理的。近年,随着政府的政策引导,很多农民逐步认识到了大中型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比如:可以高效率地实现农艺要求、综合经济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型农机,购臵大中型农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从中可以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国家不应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其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农民是农机化的受益者、经营者,也是最主要的推动者。如果只有政府的一厢情愿,而农民缺乏积极性,农机化步伐是快不起来的。近几年来,国家进一步地确立了农民是发展主体的观念,并在政策上给予正确的支持和引导,极大地调动了这个主体 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二是要把国家的意志和农民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国家宏观地调控和有效地引导这个前提下,保证农民的自主发展。只要这样农业机械化才能走上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资源比较节约,国家和农民投入最省、最有效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高,而我国农民户均耕地只有7.8亩,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在总结我国农民小麦跨区机械收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1996年起,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及时发布农机作业供求信息,并陆续出台通行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联合收割机跨县、跨省转场数百公里,作业时间从平均每年5~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平均单台单季作业面积由在本地作业的400~500亩增加到1000~1500亩,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甚至能长达50天以上,作业面积达3000~4000亩。小麦机收成本也从刚开始的40~50元/亩下降到近两年的30元/亩左右,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78%。联合收割机的投资回收期从原来的10年以上,下降到3年左右。良好的投资回报率,促使全国各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从1995年的7.5万台激增至2006年的56.8万台,年均增长20%,2006年参加跨区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39万台。

目前,跨区作业已从小麦机收扩展到水稻机收、水稻机插、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秸秆还田、植保等环节,诞生了一批农机专业户、农机作业协会、作业公司。这一模式的成功,解决了我国农户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及欧盟国家的l/40、美国的1/400的小规模农业的情况 下,实现了小麦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以及超过发达国家的农机作业高效率和高利用率。跨区作业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臵,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在这种机制的带动下,农机化发展将越来越快。可以说,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我国发展农机化必须走自己的路。我国的人多、地小、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农机手勤劳致富的工具;我国农民购买农机特别是价值较高的大中型机具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所以我国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扶持发展壮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三、努力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跨越

当前,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发展机制等条件已经俱备,我国农机化正处在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3500万个,农机化服务经营收入、农机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2800亿元和1300亿元。但目前我国农机化发展整体水平还比 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引导调控能力较弱,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产品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品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农机安全法规不配套,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机耕道、农机场库棚等农机化基础设施薄弱,机械作业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燃油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扶持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农机化投入不足等。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发展原则,坚持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拓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构建农业机械化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是:保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保持较快增长,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有新的突破,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农机装备总量达到8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到2020年,装备总量达到9.5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重点,可以概括为:努力提高四个水平,着力构建四个保障。

提高四个水平,即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生产水平。一要加强农业机械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积极构建新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农机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力量突破农机化科技近中期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大力推广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油菜、花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努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和林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切实做好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技术推广工作,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二要加强宏观引导,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实施好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促进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保有量持续协调增长。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探索建立和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机具,发展节能环保和多功能机具,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技术水平提高的发展方向转变。三要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强农机化应用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县乡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引导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机械跨区作业,不断扩大规模和范围。通过大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由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等领域拓展。四要强化农业机械监督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规,强化农机监理执法工作,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和宣传教育防范体系,努力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着力构建四个保障,即要为农机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装备保障、质量保障、维修保障、人才保障。第一,促进农机工业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装备保障。引导和鼓励农机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一批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企业。鼓励发展新型、大中型农业装备,提高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水稻插秧机、谷物干燥设备、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第二,规范农机市场秩序,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质量保障。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在用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行为,规范旧农机具交易,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扶持发展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鼓励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培育一批农机流通骨干企业,畅通优质农机产品销售渠道。第三,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业,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维修保障。引导扶持建立区域性高性能农机具维修中心。依法对农业机械维修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农机维修网点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鼓励农业机械生产、销售单位开展农业机械维修服务,为农业机械使用者提供方便。第四,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技能开发,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机化技术学校、重点农机企业等建立农机人才培养基地,分层次培养农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问题。农业机械化是个过程,除了技术装备进步以外,更重要的是路径选择,方向对了,事半功倍。如何以最佳的资源配臵、最稳妥的步骤、最可行的办法,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 分重大的课题。要把农机化臵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中,臵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臵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机电、农学、环境、管理、法律等多门学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开展战略研究。不仅要研究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而且要研究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机械化,还要研究设施农业、农用航空等。总之,要不断拓宽视野、拓展领域,潜心研究。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要体现系统性、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可操作性。通过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机化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思想、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战略措施,为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将认真组织、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3

第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努力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

诸城市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部分农村承包土地产出效益提升空间增大的实际,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顺应农民需求, 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大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乡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研究了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探索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土地入股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途径,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田能手等方面和优势产业转移。

第二步:强化组织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倾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土地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进程中,规模大户出于追求规模效益、实现减本增效,确实需要联合;家家户户分散经营,普遍存在机械重复购置,机械配套比低的问题,十分需要联合;一些生产环节所需大型机械投资较大, 农户难以承受,即便购买后,往往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浪费,迫切呼唤联合。提高农机户组织化程度,统筹整合机械化统一服务功能,已成为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深化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趋势。为此,诸城市政府因势利导、顺应时势,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来谋划和推进,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列为对镇(街道)进行年度考核的一项硬指标,重点考核创办数量、装备水平、基地建设、运行质量、带动能力等方面,考核结果与年终对镇(街道)的综合考核挂钩,激发了基层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市里围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及流通等领域,选树培育起春亮农机合作社、瑞合农机合作社、旭日农机合作社、团结农机合作社等示范合作组织典型,通过会议交流、媒体宣传、现场观摩等形式,在全市面上进行推广,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同时,依托208处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组织农机、经管等部门设立专门窗口,帮助社区内原来仅局限于一村范围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向社区内周边村辐射延伸,扩大规模,动员广大农机户积极参办、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 带动更多的农机户发家致富。

在强化组织引导的基础上,诸城市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千方百计搞好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坚定不移的落实好上级扶持政策。对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粮食产业项目、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机械扶持项目等上级扶持的政策性资金,积极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税收、信贷、用地、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对带动能力强、运行规范、发展潜力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实行以奖代补,年终经市农机、经管、财政、工商等部门审核后,由市财政每个扶持5万元;镇(街道)对所培育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每个扶持2万元。对合作社及其新创办的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所实现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等额奖励;将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对待,在农业科研、推广应用、职工培训、技术改造、农业开发等项目建设上优先予以考虑。特别提出免征或减征机械化作业服务所得收入的所得税;免征农业机耕收入的营业税。

第三步:依法规范完善,加强运行管理,全力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诸城市对原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规范完善提高,不断强化运行管理,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真正按独立的互助性质的市场经营主体运转,始终体现“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精神。

一是严格规范标准。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研究出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从规章制度、服务领域、服务方式、规模效益、运行管理、机械装备、场院设施、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9个方面,细化分解成28项具体指标,统一了合作社标准,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章可循。

二是健全内部机构。组织农机、经管、工商等部门,依法对原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规范完善。目前,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都建立起成员大会制度,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明确了理事会、监事会及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步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三是加强工作指导。市里在农机部门设立专门机构,抽调骨干人员,巡回帮助各农机合作组织修订章程,完善制度,指导签订生产和技术服务合同,进行面对面的规范指导。在面上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适用新形势要求,积极探索资产、土地、技术入股等新型合作方式,引导农机合作社建立信贷联保、经营保险等运行机制,促进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像诸城市今年创办的益新农机合作社、兴农农机合作社等,主要采取农户以农机入股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又探索推行了农户以土地、技术入股试点。

四是强化安全监管。针对合作社机械数量多、作业量大的实际,结合开展的农机安全生产“十百千万”活动,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搞好对驾驶员的教育培训和机械安全检测,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近年来,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所属的大型机械均未发生责任事故。

第四步:创新发展模式,多种形式创办,着力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

诸城市从实际出发,重点发展了三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一是村级组织促动创办。主要是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动作用,或依托村级组织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和机械设备,根据本村的生产条件和经营习惯,把原本松散的农机联合体、村级农机作业队组织起来,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林家村镇瑞合农机合作社就是依托原先村里的农机作业队发展起来的。目前,入社成员已有16户,注册资金56万元,年作业面积1.5万亩,实现纯收入12万元。现全市此类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8家,占农机合作组织总量的38%。

二是“能人”发动创办。即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一技之长,或发挥农村经纪人、农机专业大户的辐射作用,联合相关农户成立农机合作社,构建“农机中介+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户”的组织形式。通过能人或大户牵线搭桥,实行订单作业、联谊作业、代耕代种代收服务等措施,实现农机作业市场的大整合和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对接。诸城市连续三年外出作业机械都在千台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合作社牵头组织的。农机跨区作业已扩大到6省30地(市),年作业面积120万亩以上,实现增收2500多万元。现此类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29家,占23%。

聊城市农机推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篇4

近年以来,聊城市农机推广部门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1、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推广部门按照省局要求,配合计财部门,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扎实推进农机推广工作。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机械,引导农民购置适宜我市作业的重点机型。2011年全市推广各类农机具1.24万台(套),受益农户7909户。其中推广玉米收获机3100台(享受补贴1992台),大中型拖拉机1477台,免耕播种机753台,深松机753台,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打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孵化机465台,提高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

2、积极推进玉米机收,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2011年我市机收玉米331.6万亩,机收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玉米机收率创历史最高水平。一是领导重视。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低是我市农机工作的一项薄弱环节,为尽快提升玉米机收水平,在年初的全年工作会议上,对提升玉米机收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制定工作计划,各县市区也对玉米机收工作制定了细致的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二是推广机械。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置玉米收获机,将玉米收获机列入补贴重点目录。今年我市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共发展玉米收获机3100台,其中享受补贴的玉米收获机1992台,由于补贴资金限制,没有享受到农机补贴,农机手自发购买的近1100台。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6500台,机械数量的迅速增加,为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基础。三是加强宣传及培训。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玉米机收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引导玉米机收跨区作业。为加快秋收进度,提高玉米机收水平,农机部门强化跨区作业组织领导,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机具调度,共引进外地玉米收获机1300余台,三秋高峰期全市上阵玉米收获机达到7800余台,有力的提升了我市玉米机收水平。

3、认真搞好免耕播种,扩大保护性耕作覆盖面积。2011年,全市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 753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575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100台、深松机753台,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保有量达3万多台套,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11.1万亩,覆盖率达34%,实施面积继续名列全省首位。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市农机局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入对县市区农机部门重点考核内容。茌平、高唐等县的政府部门将

保护性耕作发展列入各乡镇考核目标,冠县、阳谷等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莘县、东阿、临清、东昌府区等县市区农机局也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各县市区农机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茌平县财政拨出20万专项资金,东阿县财政拨款5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阳谷县农机局自筹15万资金,在享受国家补贴机具30%的基础上,每购买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3000元,每购买一台免耕播种机补贴1500元;冠县的兰沃乡和清水镇政府对使用免耕播种作业的农户每亩补贴20元。三是广泛召开现场演示会,积极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9月22日聊城市“三秋”生产暨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在东阿县新城办事处召开,把现场演示与机手培训相结合,扩大保护性耕作影响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县相继召开了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效果,和广大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全市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101班次,共培训各类人员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及农机实用技术手册14.8万份,媒体宣传80余次。四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临清市建设了1个5000亩以上的市级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8万亩。茌平县建成两个5000亩以上的示范片区、两个万亩免耕播种示范基地,并且建成两个万亩深松作业示范大方。全市每个乡镇均建有200-500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临清市把示范基地建设列为对各镇(办)农机站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临清市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到各乡镇、办事处,明确了建设内容和标准,作出了详细的时间安排,同时出台了激励政策对建设农机示范基地较好的镇(办)给予资金补贴。

4、全力推动深松整地,助力农业增产增收。2011年,我市临清、茌平两个先行试点县(市),共计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全市共计推广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完成深松作业面积72.2万亩,预计冬季深松10万亩,全年完成深松作业将达到82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完善工作机制。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市委副书记刘加顺、副市长赵庆忠就深松整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农机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各级农机部门把土地深松作为当前农机工作重点之一。各县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临清市、茌平县成立了以分管县(市)长为组长的农机深松工作领导小组,并研究制定了各自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实施方案》,严格把握政策,遵守补贴程序,完善操作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二是搞好宣传示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使农机深松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全市农机部门在强化宣传上狠下了功夫。印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简介及补贴办法等宣传材料8万余份,张贴到各镇(办)

村,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充分了解农机深松技术和政策,真正认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机深松作业的宣传,大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及政府扶持补贴政策、工作动态、工作成效及先进典型等。多次召开现场演示会,3月23日聊城市在金郝庄镇组织召开了全市的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演示会,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县市又多次召开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现场会,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精心抓好落实,确保补贴政策到位。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是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两方面工作。确保两方面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是调动农民购置深松整地机械、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重要动力。今年全市共计落实深松机购置补贴1800余万元,新购深松机753台、配套大型拖拉机448台,保证了深松整地作业的机械需求。落实农机深松作业补贴1210万元,确保农户享受补贴政策实惠。临清市农机部门在农机深松整地工作中,提出“七个明确”的要求:明确任务目标,明确补贴对象,明确作业范围,明确补贴标准,明确技术要求,明确工作程序,明确补贴时间,确保了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落实到农户。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临清、茌平农机部门围绕推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主要加强了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搞好政策咨询服务,二是搞好农机购置服务,三是搞好农机维修服务,四是搞好计划指导服务,五是搞好技术培训服务,六是搞好跨区作业服务,七是搞好农机监理服务,八是搞好基础管理服务,为开展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5、努力发展经济作物,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我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188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70.8万亩,花生种植面积45.5万亩,大蒜种植面积21.2万亩,占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前三位。另外,地瓜、大棚蔬菜、水果、大葱、生姜等作物也有一定种植面。目前,全市棉柴收获机械保有量480台,花生联合收获机19台,大蒜收获机44台。为推动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制定了2011年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计划及《聊城市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发展考评办法(试行)》,并积极组织实施。一是加强机具推广。2011年全市共推广田园管理机械2106台,捡拾压捆机39台,大棚卷帘机1107台,大蒜收获机19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558台(其中孵化机465台)。其中茌平、冠县的田园管理机械,莘县的畜牧水产养殖机械,莘县、冠县的日光温室设备,茌平的大蒜收获机,高唐的捡拾压捆机推广较好。二是搞好宣传。为提高农民群众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技术的认识,农机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电视、报刊、网络,赶科技大集等形式,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对棉花、花生、大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全市农机部门共发放经济作物机械化宣传资料2万余份。三是加强培训。邀请农机和厂家技术人员对机手进行现场操作培训,讲解操作要点,提高机手的操作水平。共举办经济作物培训班20余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

二、制约农机科技推广的问题与不足

1、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我市经济作物机械保有量较少,机械化程度较低,经济作物收获环节机械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2、农机与农艺的发展不相协调。对我们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部分群众的认知程度还不够,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应用先进的耕作种植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3、部分机具的性能不高,有的企业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部分农机具从结构设计到产品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还需要作一定的改进,影响了农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企业应该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提高机具的作业质量。另外,在农机生产作业期间,因为机手操作不熟,调整不当等原因发生机械故障,厂家技术员和配件不能及时到位,对部分机手的收益和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加快农机推广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对粮食作物采用先进的种植模式、收获模式、管理模式,把农艺要求和现代农业机械的作业特点结合起来,推广一批技术可靠、性能优良、作业效率高、适合当地种植习惯的保护性作业机械,提高配套农机具的数量和质量。

2、结合本地实际,筛选适用机型,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一方面抓住秋收秋种的有力时机,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结合秋季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现场演示会,加大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对玉米收获机和免耕播种机的机手建档入册,督促有能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机手的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售后服务,以确保我们推广的农业机械不被购机户闲置,确保先进农业机具的使用效果。

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机配件、供油、维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机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挥农机部门作用,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

4、加大资金投入,并且培育一批典型。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尽量都进行补贴,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培育一批高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益,让他们示范带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他们的现身讲演和带动,将为农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力地促进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5、加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努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实行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要完成新建一个示范基地的任务,示范基地面积不低于5000亩;小麦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的乡镇都要建设500亩以上示范基地,尽快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示范推广模式。

6、搞好农机土地深松整地技术推广。按照省局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依托项目实施,推动全市农机深松整地工作取得新成绩。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5

近一个时期来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 我国成品油价格也多次上调, 各乡镇均出现农用柴油供油紧张现象。成品油价持续上涨紧缺对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农机作业成本持续提高, 由此引发的农机作业收费转移到广大种田农民身上, 使农民负担呈现反弹迹象,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成品油价格上调, 全区石油成品油售价也同步提高, 全区两大石油公司原0号柴油市场售价为5.11元/升, 现在0号柴油市场售价为5.95元/升, 每升增加0.84元, 有的个体加油站柴油价已升到8~10元/升。

二、燃油价格上调, 持续紧缺, 给农业生产和农机发展带来的问题

1.油价上涨紧缺造成的影响

引发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 导致农民负担加大。

至2008年上半年, 全区农机总动力为25.13万kW, 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54万kW;拥有拖拉机1.3万台, 其中:20马力以下拖拉机7930台, 20马力以上拖拉机5070台。目前, 这些数量众多的农用机械承担了我区70%以上的农田作业量和95%以上的农产品、生产资料运输, 油价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

燃油价格的增长直接引发农用机械的作业成本大幅增长。已购买农用机械的农民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 只能增加农业机械的作业收费, 而这些最后都转移到农民身上, 从而加大农民负担。调查中不少农机户表示, 近几年来, 每到农忙时, 农机用油就供应紧张, 经常出现跑几个加油站都买不到油的情况。由于农忙时期的农用柴油不能满足供应, 影响了农机作业的数量、效果和效益。

2.严重挫伤农民投资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油价上涨使农业机械运营成本大幅增加, 导致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下降。由于运营成本增幅较大, 作业收费价格因为涉及到农民负担问题, 调高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 农民花巨资购买的农机会陷入买得起养不起的尴尬局面, 使得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生产工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二是造成农机具资源的浪费, 有机户养不起机, 农民也会请不起机, 农机资源就会闲置、生锈, 导致报废。就会出现农民不用机、不买机, 农机企业不生产农机的现象, 常此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 使刚刚兴起不久的农机化发展势头受到遏制, 从而影响整个农机化的正常发展。

3.增加了农机管理工作的难度

燃油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引起农机作业市场收费价格的波动, 而且势必会引起价格纷争的加剧, 甚至导致农机作业市场价格混乱的局面。由于国际油价不稳定, 短期内看不到价格回落和涨势减缓的迹象, 农机和物价部门一时无法出台新的作业指导价, 以取代稳定使用了多年的农机作业指导价, 这将给农机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如果无新的管理措施、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将会因此引发一些新的社会矛盾, 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 许多农机经营者因油价太高, 将机械封存闲置无法作业, 既不参加培训, 也不参加年度检审, 有的新购机具也不上牌, 导致年检年审、上牌率的降低, 致使农机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增加。

三、建议

1.对农业用柴油实行优惠政策补贴。政府要出台相关农机柴油补贴政策, 对农业生产用油实行财政补贴, 并优先保证农用机械用油和农业生产用油。在提供了油价补贴后, 要求农机具经营户作业收费按政府指导价收取, 以确保农机户、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农业生产按节令完成。

2.政府应适当进行成品油调控, 确保春、秋季增加农忙时节的农用柴油供应。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6

1. 在用足政策上下硬工夫

用足国家购机补贴政策, 就是把政策原原本本“足斤足两, 不减肥!身”贯彻到农户中, 让政策持续不断发力, 发挥政策“磁铁效应”和“催生作用”, 激发农民主动出手购机欲望, 打造择优热购氛围。在实践中发挥政府相关部门优势, 把政策真正用足。 (1) 加大宣传广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 大张旗鼓广泛宣传购机补贴原则、范围、标准及申报程序, 让农民足够了解政策内容, 知根明底, 心中有数, 激发购机积极性。 (2) 强化领导力度。市财政、农机和监察等部门明确责任, 分工合作, 相互配合, 各司其责, 扎实跟进, 落实工作任务, 主动担负起购机补贴职责。 (3) 提升服务高度。深入村、组帮助农户全面领会购机政策, 从实际需求出发, 实现购机愿望。在用足政策中, 相关部门坚持优质高效服务, 按照职能责任和分工深入经销企业及农户, 做到“零距离”“一站式”服务, 简便快捷现场办公, 做好答疑解惑和政策咨询, 提高服务质量, 强化服务水平, 让农民称心如意用足政策。

通过完善服务, 随着国家购机补贴范围扩大以及购机补贴种类和品种增多和逐渐向丘陵和山区倾向, 农民自主择优购机热情高涨。近几年来, 全市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 结构明显改善, 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3年底,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0万千瓦, 各类农机保有量在5.9万台 (件) 以上, 农机专业合作社9家。全市区不仅旱田农机化程度逐步扩大, 而且在集中连片水田实现了水稻种植到收获全过程机械化。

2. 在用实政策上下大力气

用实购机补贴政策, 就是脚踏实地将政策全方位多层次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 严肃认真执行政策, 不变通、不走样, 确实让购机农民从中受益增效。在用实政策上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做到令行禁止, 就是在用实政策中严格按照农业部提出“三个禁止”“八个不得”要求, 做到落实补贴范围不扩大, 补贴标准不“缩水”, 补贴资金足额如数用在购机农户上。其次强化监管督查, 为了让政策落实到位“生根开花结果”, 相关部门各尽其职, 各负其责, 相互协调, 密切配合, 对政策落实情况跟踪监管督查, 使购机补贴工作规范有序操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做到在阳光下运行。其三严肃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在用实政策中坚持违规必查, 违法必究。市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对不按购机补贴规定办事、违反政策规定从中谋利的经销企业进行处罚, 并对职能部门中个别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和手中权力贪污受贿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用活政策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客观求是“活学活用”, 结合当地农村耕地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用活政策。针对全市旱田多水田少、坡地多平地少、中小地块多平原地块少这“三多三少”的耕地特点, 在用活政策中理清思路, 采取机动灵活的办法, 做到活而不乱, 有的放矢。 (1) 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用活政策。自觉纠正生搬硬套做法, 克服盲点和误区, 不贪大求全, 重点推行中、小、微型农机具, 实现以机代畜, 让农民从繁重劳动强度中解放出来。 (2) 从节本增效出发用活政策。重点推广科技含量高、多功能一机多用的农机具, 切实解决购机投资大、利用率低、用途范围小、闲置时间长的弊端, 最大程度发挥农机具潜能。 (3) 从减轻农民负担出发用活政策。山区农民收入低、资金少, 而购置农机具投资较大、收益较慢。为此, 鼓励农民采用合伙或入股等多元化投资方式购置农业生产必备和通用的农机具, 从而减轻投资压力, 缩短了投资回收期。这些客观求是办法用活了政策, 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 也拉动农民投资购机热情, 推动农机化长足发展。到2013年底, 全市连续5年累计得到国家购机补贴资金4500多万元, 受益农户达58000户, 拉动农民投资1.5亿元。

运城市农机具研制现状及需求调研 篇7

关键词:农机具,研制现状,需求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当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已处于从中级发展阶段迈向高级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 全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 机械化生产已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中, “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宽。农机具是农机生产的重要装备, 笔者通过对运城市农机具研制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研究提出今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1 运城市农机具研制现状

近年来, 运城市农机研发部门和农机生产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 研制的机具已涵盖了动力机械、农田作业机具、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用搬运机械、排灌机械、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大类。目前拥有农机生产企业30余家。如:山西河东雄风农机有限公司, 多年来坚持“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机具, 就研制什么机具”的经营思路, 已发展到集各种新型播种机、深松机、还田机、旋耕机、薯类收获机、牧草种植及收获等机具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生产企业, 承担了多种新机具的试制任务, 成为全省保护性耕作机具重点生产企业。

运城市昌兴农机有限公司研制的关圣牌1WG系列多用微耕机, 以功能多、结实耐用、价格适中等优点取胜, 年销量已达1×104余台。运城市山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五台山牌系列田园管理机和运城市正元拖拉机有限公司生产的五台山牌3WG-4.5型履带式田园管理机, 既突出了个性特点, 又体现了功能多、价格适中等优点。山西卓里集团研制的遥控链轨式微耕机、垃圾清运车, 沼气抽渣车, 填补了省内空白。运城常运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小型柴油机, 年产销量达5×104台左右。

运城市农机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厂家共同研制的温室卷帘机、棉柴收获机、棉苗培土机、果园除草机、葡萄埋藤机、红薯注水移栽机等, 在当地都非常适用, 得到示范推广。特别是红薯注水移栽机, 因结构简单实用, 受到省内外许多单位和农民的欢迎。

新绛县农机新技术开发公司针对本县温室蔬菜较多的实际, 研制出了电除雾防病促生器等4种温室大棚设备, 其价格只有国内同类产品的60%, 以价廉实用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夏县农机推广站联合南京通盛臭氧设备制造厂成功研制出BF-300型、120型、80型等3个型号的温室病害防治机, 在全县应用推广, 能够减少农药开支30%~50%, 为生产绿色食品、解决土壤连作障碍作出了突出贡献。

运城市晋丰粮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小麦加工过程中上粮、提面和分芯制粉自动化, 并在国内首先起用了单机提芯工艺, 集大型机组特点于一体, 使产量、粉质、电耗都有一个全新的提高。山西临猗雪云棉机有限公司研制的轧花机、吸尘弹花机等棉花加工机械, 均推向省内外。

永济市研制的芦笋种植机械、芮城县研制的汉麻收获机、万荣县研制的中药材挖掘收获机等, 都适应了当地需要,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 农民还自行研制了适合当地使用的多种机械, 如:临猗县角杯乡姚卓村农民宋铁增研制的棉花剥壳机, 简单实用, 造价低, 棉壳剥净率达90%以上, 棉壳分离率达75%以上, 获得了国家专利。他研制的油葵脱粒机, 填补了国内空白。他改制的玉米脱粒机, 性能、效率也优于许多同类机型。

2 运城市农机具研制的需求分析

在现有基础上, 为了适合当地使用, 需要补充的研制方向及重点:

2.1 提升农机具制造质量和技术先进性

(1) 目前国内农机具的外观和内在质量与先进国家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急需在制造质量和技术先进上迎头赶上。

(2) 将电子化、信息化、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应用于移动作业、固定作业机组和园艺管理诸方面。

2.2 农田作业机具研制的重点

(1) 随着大功率拖拉机的增加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需要研制开发与其配套的大型复式作业机具, 减少拖拉机进地次数和提高效率。

(2) 小麦一年一熟保护性耕作区急需休闲期浅耕除草机。要在万荣县农机推广站已做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加大研制力度, 尽快小批量生产。

(3) 加快研制高效植保机械, 如喷杆式喷雾机。开发太阳能电子灭虫、土壤消毒处理设备等无公害农业机械设备。

(4) 针对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小杂粮种植的多样性、种植面积的分散性等情况, 需要研制相应的种植、移栽、管理、收获机械。如蔬菜移栽机、嫁接设备, 豆类、叶类、果类、根类蔬菜收获机、草莓收获机等;中药材籽粒、根类播种机, 移栽机, 药材籽粒收获机等;油葵收获及脱粒机等。

(5) 农田、果园、温室节水灌溉, 如喷灌、滴灌、微灌等机械设备。

(6) 改制机具。如在小麦联合收割机基础上, 改制豆类、油菜籽、葵花籽、草籽等收获机, 做到一机多用;将丁齿耙、手摇风车等人畜力农具改为机械化农具;改制谷、黍、油菜籽等小颗粒作物脱粒机。

2.3 研制短缺的机械设备

(1) 针对果园面积较大的实际, 需要研制果品生产需要的树木移栽机、除草机、割灌机、施肥机、修剪枝机械设备、苹果及类似果品套袋器、果品采摘设备, 果品分级机、贮藏保鲜机械设备。

(2) 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主要包括卷帘机、设施棚架、二氧化碳气肥增施装置, 杀虫杀菌、湿度调节、增温设施、节水灌溉等机具与设备。

(3) 以粮油、果蔬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主要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制品、特色农产品、饲料加工及烘干等机械设备。以农村米面油坊使用为主的杂粮加工机械、棉籽剥壳机等。果蔬产后储运保鲜及初加工机械设备, 如苹果分级机、冬枣分级机、水果打蜡机、切片切丝机, 去核机、榨汁机、蔬菜清洗机、大蒜去皮机、核桃剥壳机等。

(4) 牧草种植与收获机械。如中小型牧草播种机、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等。

(5) 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如送料机、饮水器、清粪机、消毒机、增氧机、投饵机、网箱养殖设备、水体净化设备等。猪、牛、羊、鸡等成套养殖机械设备。

(6)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如太阳能设备, 风力、水力小型发电设备, 生物质气化设备, 沼气发生及利用设备, 秸秆压块、压棒、压粒等机械设备。

(7) 农村废弃物处理设备。如固液分离机, 废弃物料烘干机, 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厌氧发酵机械装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2.4 研制前瞻性机械设备

对于目前还不具备研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 但是未来需要使用的机具设备, 要积极搜集技术资料, 为研制创造条件。如:苹果、西红柿、葡萄等收获机械或设备;无人驾驶植保机等, 可借鉴并引进国内外技术, 消化吸收。

3 措施建议

3.1 正确处理研制与引进推广的关系

对于市场上已有的、没有必要再重复研制的机具, 或者运城市目前不具备制造条件的机具, 要坚持引进推广的办法, 如大型拖拉机、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大型棉花采摘机、大型农田建设机械、大型柴油机、无人驾驶植保机等。

3.2 采取不同措施促研制

把提升机具制造质量列入运城市农机科研项目和农机化发展规划, 予以立项支持, 用10年时间提升农机总体制造水平。对常规机具研制要加快其更新换代步伐。对短缺、用量小的机具, 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以前已有研制基础, 生产上很需要, 因经费问题停止研究的机具, 要给予立项支持。对前瞻性机具研制, 要增加前期调研费用比例, 搞好技术储备。

3.3 明确设计理念

农机具设计应当坚持宜简则简、结实耐用、布局合理、外型美观的理念, 以增加使用调整的方便性, 实际使用的适用性、经济型、可靠性为主导。

3.4 加强调查研究, 了解农村需求

近年来, 运城市农民研制或改制了许多农机具, 这些机具一般针对性和实用性强, 但不规范, 没有形成批量生产,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对机械化的需求, 要大胆借鉴, 将其变为工厂制造。对农民的科技创新, 要从技术、资金上给以鼓励和支持。目前, 运城市获得的农机具专利项目达150余个, 要加大力度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5 搞好科研计划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8

在近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 广州被确定为国家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广州当在全国起到引领、辐射、集散作用。在民生之本的农业方面亦当如此。

在全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势下, 广州农机早已站在时代前行者之列, 积极响应中央近些年持断强劲的“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 紧扣自身特色和优势, 推进农业机械化由单一的水稻生产机械涵盖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产品、畜禽等各类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机械运用, 为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地奠定坚实基础。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广州市农机化暨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 广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潘雪芬不吝赞美之辞:“广州农机近些年来定位准确, 目标准确, 先行先试, 立足大农业, 发展大农机, 为全省的农机化工作作出了重要和积极的表率!”

用好用足惠农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 重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和成效。广州市的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2009年各级财政下达给全市用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资金达1754万, 包括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广东省扶持农机化发展议案资金和市财政资金。而市财政扶持资金就占了总资金的近84%, 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补贴农户购置农机。为了确保农机购置补贴等专项资金投入符合广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并发挥其带动广州市农业装备现代化的杠杆效应, 广州市转发了中央和省的购机补贴目录, 按照“公平、公正、及时、有效”的原则, 在项目立项、论证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深入调研、严格把关, 重点扶持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按照财政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对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在此过程中, 广州市结合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创新农业补贴政策, 在全省率先实施试行温室、大棚设施补贴。广州市的番禺区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当地人多地少, 且受地理气候影响, 农户多经营水产品、经济作物等, 对温室、大棚、喷灌设备等需求迫切。为满足农户需求, 在当地政府和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番禺农机部门扎实调研、科学谋划, 2007-2009年率先在全省将喷灌设施和保护性大棚设施先后纳入了财政补贴范围, 并专门出台《广州市番禺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实施细则》, 制定了极具特色的“以奖代补”的购机补贴办法, 简化了手续、强化了管理, 使财政资金在标准化设施农业项目上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体现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成为让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一项民心工程。广州市农业局大力推行这种方法, 鼓励其他地区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找出适用自己的先进做法, 使补贴政策用足用活, 真正做到切实惠农。潘雪芬对此大加赞赏:“广州针对自身发展设施农业优势和农户需求, 在设施农业装备的补贴政策上敢想敢做, 步步领先全省!”她鼓励广州各级农机工作人员, 充分发挥广州经济大市的优势, 把广州的农机资金效益最大化, 做到中央有的我有, 中央无的我也有, 满足当地农户的实际需求, 促进农机化、设施化发展, 从而充分发挥广州农业产业优势。

抓亮点抓服务

仔细观察广州农机化的发展历程, 从中可发现广州市农机部门非常注重抓亮点、打品牌, 在这方面走在广东省前列。广州市番禺区农机化发展近些年的成效有目共睹, 已成为全国农机亮丽的名片之一。在“以奖代补”等创新举措之下, 番禺的农机化尤其是设施化发展跻身全国前列, 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级农机化示范区, 2008年成为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的第一批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之一, 两次被评为广东省农机推广二等奖和三等奖;番禺的农机队伍建设和管理亦在业界闻名, 被评为“全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机监理行风评议先进单位”、“‘十五’全国农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 众多荣誉凝结着番禺区农机工作者执着的汗水和心血, 亦凸显其为广州市的农机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同时, 广州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要载体, 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农机化发展模式, 辐射带动,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发展至30个。其中, 番禺石楼镇海鸥岛养殖示范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健康养殖示范区, 各类型先进的增氧机、耕水机等先进农机具在基地内的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从化友生玫瑰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在后者基础上扩展、整合申报的从化万亩鲜切花生产和旅游综合示范区被省农业厅纳入“省部共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各示范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先进技术、先进机械等引进和推广应用, 借力设施农业装备和农艺, 打造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广州农业新亮点。

随着农机具的普及, 解决农机服务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广州市各级农机工作人员始终把为基层和广大农民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 走乡串户, 组织开展农机咨询、推广现场会、农机维修培训班、走访购机农户等活动, 将服务的触角深入到千家万户。农机的社会化服务发展才是最为长效的服务机制。为提高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市各级农业 (机) 部门极为重视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 促使其成为推进全市农机化发展和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生力军。2009年, 全市各区、县级市农机部门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工作, 鼓励农民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 迄今全市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 农机协会1个。

建和谐平安农机

近两年, 广州市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狠抓实抓, 均实现零死亡记录和零事故, 为建设和谐农村作出积极贡献。每年初, 市农业局都会与各区、县级市农业 (机) 部门负责人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 并要求各区、县级市层层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尽快与各镇、街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 强化本行业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安全意识和事故责任意识, 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农业机械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广州市农业局还制定实施了全市的《农业机械事故应急预案》, 有效保障了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监理的行风建设则被广州市作为农机行风建设的重点。根据省农业厅和市安委会的有关要求, 广州市农业局2009年制定了“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 并下发通知, 要求各地相应成立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领导机构, 制订本地区开展活动的方案。市农业局随即开展了农机安全检查、农机安全村验收活动, 深入各区、县级市及镇村检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及创建农机安全村的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2009年全市共组织创建了26个农机安全村, 并按照农机安全村建设标准进行了验收。在日常工作中, 全市各级农业 (农机) 管理部门亦注重加强与公安交警部门、交通路政的联合执法活动, 纠正无牌无证的拖拉机和驾驶员。

为提高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广州市多次举办培训班, 进一步提高了农机监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2009年举办了“创建农机安全村总结授匾活动暨农机安全监理培训班”, 总结交流了创建农机安全村的先进经验, 并向花都区花山镇象山村等26条村颁发了“农机安全村”牌匾。同时, 组织学习了国务院公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为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年度检验和驾驶员换证工作, 严把检验质量关, 广州市为各区、县级市配置了拖拉机安全技术专用检测线。利用拖拉机安全技术专用检测线进行拖拉机的制动、灯光、操纵杆及其它安全隐患的检测, 减少农机作业的不安全因素, 保障参与作业的运输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处于良好状态。并进一步完善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申请办理牌证的有关资料。截止2009年底, 全市共办理牌证615个, 包括拖拉机驾驶证485个, 拖拉机行驶证116个, 联合收割机行驶证14个。

广州市结合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目标, 积极创新农机补贴政策, 在全省率先实施试行温室、大棚设施补贴。

双城市农机化发展 篇9

关键词:激发,农机化活力,推进,农业发展

0 引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 国家制定实施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 基本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政策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标志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支撑, 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确保粮食增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靖宇县农业和畜牧局针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产生的强劲发展需求, 制定出了一整套适合本县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方式方法, 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丰富的生产手段、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活力,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时代的强烈要求、历史的客观必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 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地带动模式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由农业传统种植模式向林果业、药材业转变。靖宇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 气候冷凉湿润、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四季分明, 有着丰富野生林果和中草药材资源。蓝莓、山葡萄、五味子、树莓等野生浆果非常适合生长。以园参、西洋参、林下参、天麻、蒲公英、龙胆草、返魂草、平贝母等为主的地道中草药材, 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及天然无公害的成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进入平常百姓家中并远销国内外。面对市场的需求, 靖宇县政府通过对外宣传, 招商引资, 政策扶持等方法积极推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引进了以吉林东北虎药业、正旺蓝莓、吉林修正药业、中国皇封参集团、北京同仁堂、吉林通宝药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在三道湖镇和赤松乡建设万亩优质浆果种植示范区, 至2013年底, 示范区内野生浆果种植面积要达到12 000亩。以龙泉镇建设万亩长白山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区, 至2013年底全县利用农机开垦中草药材示范区面积达到了3000亩。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结合全县各乡 (镇) 特色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特点, 充分发挥新型农机具的作用, 积极引进和改革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和培训农机技术人员。根据种植方式改进机具, 先后研制出适合特色农业使用的等距离起垄犁、机械精量播种器、中草药材采收机等适用性强的农机具。从开垦荒地到深松整地起垄、精量播种、采收全程农机机械化作业, 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合理利用农机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全县大面积发展林果、药材种植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全县各镇农机基层站根据当地的特色农业生产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地, 将农机化先进技术和机具, 优先集中在示范基地上应用, 并定期召开农机作业现场会, 推广普及先进农机技术, 利用农机具搞特色农业生产, 充分发挥农机化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 带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及农机作业生产技术在全县各乡 (镇) 特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得到又快又好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是农业生产发展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的重要途径。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等现象日益严重。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发展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机化对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 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出新型农业主体, 从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机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现代农艺技术集成应用规模推广的物化载体。发展农机合作社, 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集约化生产, 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

3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管理是激发农机化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坚持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头戏”, 摆上更加重要位置,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靖宇农机管理总站根据各辖区农机具装备情况, 成立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 (点) , 实行农机跨区作业, 逐步扩大代耕方式合作, 由目前一家一户的代耕向整村整乡代耕推进。做好有关市场信息的整理、汇总工作, 根据跨区作业的进度和机具到位情况, 及时更新作业市场信息, 及时向参加跨区作业的中介组织和广大机手、域内 (外) 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这几年推广的土壤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统防统治、田间管理等先进农业技术, 都离不开农机社会化服务, 并且作为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根本目的。另外, 靖宇农机管理部门积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 把“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列入全县农机化工作重点之一。实践证明, 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是农业技术集成化应用的物化载体, 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把机具补贴发放工作做好、做实, 达到购机户满意。靖宇县农机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措施, 成立了专门机构, 任务落实到人, 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及时、准确通知购机户领取机具的地点、办理手续等事项。机务人员严格按照发放程序为购机户办理手续, 做到热情服务, 确保购机户及时领取到补贴机具。同时, 积极加强与财政、金融、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 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 争取扶持政策, 重点向农机专业户、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上一篇:成功经验与借鉴下一篇:现代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