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分析

2024-10-08

《双城记》分析(精选8篇)

《双城记》分析 篇1

医生为什么会“发病”

——简评《双城记》里马内特医生的“病态”形象

【摘要】《双城记》里马内特医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巴士底狱的经历使他神经错乱,在与女儿相认后还发作了两次;马内特医生的这一“发病”的细节是作者狄更斯有意安排而不是纯粹的精神病;作者借此批判封建贵族,表达自己家庭幸福、家庭至上的思想,并一如既往地对人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城记

马内特医生

病态形象

“狄更斯是一位塑造怪人的巨匠。”①从最早的成名之作《匹克威克外传》里的匹克威克到后期《远大前程》里的斯巴塞太太,狄更斯描绘了一个庞大的“怪人”家族。这些“怪人”可分为多类,有生理上的怪,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希普又粘又湿的手像青蛙一样,让人厌恶;《老古玩店》中的奎尔普长相丑陋,像一条伸出舌头的狗,而且他能吃带壳的鸡蛋、喝滚烫的茶。也有是性格、行动具有某种突出的怪癖,如《老古玩店》里的吐伦特老头,奎尔普的小厮等。

在《双城记》里面也存在着这么一些“怪人”。首先是马内特家的仆人普洛斯小姐,她粗鲁无知而又瞧不起人。在她看来无人配得起美丽高贵的马内特小姐,除了她的弟弟所罗门。但实际上所罗门却是一个逃亡到法国、为法国革命派获取情报的街头小混混。其次是无私的西德尼·卡顿,他满腹才华,但却与世格格不入,因此自甘堕落,终日在酗酒和慵懒中度过。他率性任为,但却可以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马内特医生。他善良、正直、富于正义感。年轻时他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象,并不惧侯爵的强大势力勇于写信向朝廷告发,因此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折磨并失去了理智,只能借助做鞋——“一套有规律的两手倒来倒去的动作”②来麻痹自己。即使是出狱后,医生仍然带上 ①②任明耀《狄更斯作品中的“怪人”形象》,《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四期

狄更斯(英):《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 他做鞋时坐的板凳和那双永远做不完的女式鞋子,并在之后的多个场合痴痴地重复做鞋,仿佛回到了在巴士底狱的日子。小说就描绘了这样一个被崇高精神包裹的“怪人”形象,与普洛斯小姐和卡顿不同的是,医生的怪是带有“病态”性质的,是经受多年压抑而生成的精神病。但对于注重细节和象征意义的狄更斯来说,这又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病,与“板凳”、“做鞋”结合在一起的“病态”形象含义是深刻的。

医生在小说当中“发病”共出现了三次:在医生未与女儿相认前,他一直处于迷糊非理智的状态,这可归为一;二是马内特小姐蜜月离开期间的九天;三是达奈离开英国后第二次被捕,医生求救无门的那天晚上,医生像疯了一般呜咽着找板凳和未做完的鞋。在这期间连马内特小姐“有几次她的魔力也失效”,③来到法国前,医生一直把板凳和鞋这些会勾起痛苦回忆的东西放在身边,“有时,他在夜深人静时起床,我们在楼上听到他在卧室里走来走去,走来走去。”④

赵炎秋先生在《多元整一:狄更斯长篇小说的结构特点》⑤一文中提到:“狄更斯长篇小说结构的典型模式是多元整一。”在《双城记》里有五个整齐的结构单元,马内特医生的经历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并贯穿起作品的五个结构单元,而医生的“病态”形象又始终伴随着马内特医生。为什么作者要把让人爱怜仰望的医生放在近乎癫狂的状态中并贯穿始终呢?我想这不能用简单的“精神病”来解释,而是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思想的。

一、对骄奢跋扈的封建贵族的批判。

马内特医生在巴士底狱备受折磨,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恨意。这既有对厄弗里蒙地侯爵扭曲人性的恨,又有自己不能保护怀孕的妻子的恨。有一段时期他想妻子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是不是个儿子,有一天能为他的父亲报仇”⑥,他在信里悲愤地写道:“我相信那血红的十字会要他们(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偿命了,他们也得不到上帝的宽恕。„„我向上天,向人间控告他们。”⑦

正义、对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的爱恋、仇恨——不同的情感在马内特医生 ③④狄更斯(英):《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78页 狄更斯(英):《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98页 ⑤ 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2,289页 ⑥狄更斯(英):《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192页 ⑦狄更斯(英):《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341页 的心底交错冲击。医生不停地做一双女式鞋,身体的忙碌可以麻痹身心,可以借此慰藉对妻子的思念,同时作者更是以这种扭曲的变态行为引起人们对善良品性的同情和热爱,进一步揭示了以厄弗里蒙地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残忍。善良的品性却招致如此厄运,美与丑形成二元对立,更具批判意义。

二、家庭和爱的力量。

狄更斯的家庭生活并不十分幸福,他的父亲挥霍无度,母亲也不善管理家务,因此整个家庭经常陷入贫困的深渊。狄更斯12岁被送入皮鞋油厂当童工,尝尽屈辱和酸辛。结婚的妻子与狄更斯性格思想不和,这对狄更斯来说又是一个打击。在现实生活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稳定,作者便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幸福家庭的追求与渴望。

马内特医生在女儿到来之前一直待在仆人德法日的楼阁上,日以继夜地做鞋,他重复做的不是男鞋,不是儿童鞋,而是女鞋,这表现马内特医生对妻子的思念,于此医生的“病态”可看成是美好爱情的寄托,同时也是作者对纯真幸福爱情的向往。狄更斯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认为决定人的价值的是心灵的善恶。如《双城记》的卡顿,他为了自己所爱的人马内特小姐的爱人查尔斯·达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被作者奉为献身精神的典范;而德法日夫妇要求杀人,则被作为反面的典型,最后也只能是以死告终。爱在狄更斯的小说当中是富有力量的。女儿(家庭的爱的化身)的到来使他慢慢地恢复理智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也是家庭的爱的体现之一。其次,当知道自己的女婿达奈的真实身份后,医生对女儿的爱与对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再度精神失控,旧病复发,连续做了九天的鞋。在这里不停地做鞋子的“病态”象征着爱与恨的斗争过程,最后的结果是女儿和家庭的爱占了上风,医生在女儿蜜月度假归来时内心得到了平静,一家三口又幸福地住在一起,反映了作者不惜一切追求幸福家庭的愿望。最后一次“旧病复发”也可体现这一点,医生因无力帮助到女儿而差点下跪,大声疾呼:“别折磨一个孤苦的可怜人了,„„把我的那些东西还给我!那双鞋要是今晚上做不完,我们怎么办呢?”⑧女儿心爱的丈夫达奈将永远地死去,那就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瓦解、爱的破灭。医生意识到这一点,做 ⑧狄更斯(英):《双城记》.石永礼,赵文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352页 鞋的“病态”再一次成了幸福家庭的象征,马内特医生在幸福的家庭即将失去之际疯狂地疾呼、寻找。

由此看来,马内特医生的“病态”形象象征着作者对家庭的爱的追求,体现了狄更斯的思想核心。

三、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索。

高尔基曾经指出,狄更斯“出奇的精通最难的艺术——热爱人类的艺术”。⑨人是狄更斯一直关注的中心,也是其小说的中心。即便从马内特医生这一不起眼的“病态”形象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在人性探讨方面所做的努力。

1、人的渺小与无能为感。

这主要是由人和自己的创造物之间关系的异化造成的。仁慈、正直是人类的美好品性,我们赞美它、称颂它,但马内特医生就是因为未泯的仁慈和正直的天性把自己送进了巴士底狱。医生在巴士底狱写下控诉厄弗里蒙地家族的血泪书,最终这封信却成了毁灭家庭幸福的有力工具。

在强大的体制和封建势力面前,个人仿佛是蛛网中的小虫,越是挣扎,越是欲罢不能。马内特医生在女儿结婚时“发病”,在得不到革命派的承认而无力救达奈时“发病”,一旦病症发作就嚷着要做鞋。医生已经搞不清楚自己和创造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如此的错乱,唯有做鞋是明确的,有规律的重复能缓解由错乱引起的痛苦。

2、自我欲望的宣泄。

人是具有灵性、有情欲的动物。马内特医生在巴士底狱里备受压抑,身体上难以自由,精神上也备受苦恨和思念的折磨,自我处于失落的状态。马内特医生说他害怕看到阳光,热烈的太阳代表着光明,代表着欲望,这与他的生存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终日在黑暗中不停地有规律地重复做鞋、做鞋,“鞋”在这里成了欲望的象征,做鞋就是自我欲望的无意识宣泄。

人性是超越时空的,在1940年的中国,伟大作家萧红在《后花园》塑造的冯二成子形象唱响了封建侵蚀下人性失落的哀歌。后花园一 ⑨ 高尔基:《在人间》 片生机,那是冯二成子情欲的衬托。冯二成子不但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连人人共有的情欲也受到外界的压抑。在没见到姑娘前,他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的欲望也得不到满足,冯二成子选择深夜打梆子正是人的欲望的宣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伟大作家在揭露人性上实现了共鸣。

3、自我力量的肯定。

人不仅具有情欲,也有追求自由的意识,希望自己支配、控制自己。但在马内特医生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自由意识的失落和自我力量的淹没。黑夜是寂静的,重复的做鞋动作是动态的,马内特医生在绝对的动态中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医生无力救达奈时他又“发病”了,这是因为面对着无序黑暗的社会,他像在巴士底狱一样再次发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因此发疯地寻找板凳和鞋子,把对自我力量的肯定寄托在鞋子上,做鞋在此成了对肯定自我的象征。

狄更斯对人性的探讨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从马内特医生身上我们便可洞察19世纪后期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英国社会民众心灵的渴望与困惑。

中国古语云:“情动于中,则形于外”,内心世界不容易被人直接感知,但它却可以通过人的外部世界如言论、行动、表情等间接地反映出来。不得不说狄更斯是善于通过外部形象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从表面看我们只知道马内特医生是一个正直、仁慈、善良的大好人,但作者描绘的这一“病态”的形象(具体表现为丧失理智般疯狂地做鞋)则使马内特医生的形象得到很大的丰富,以小见大,颇具玩味。

参考文献:1、2、3、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王治国:狄更斯传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1

《双城记》分析 篇2

关键词:女性主义,父权制思想,《双城记》

《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 是英国蜚声海内外的作家狄更斯所著的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 以发生于十八世纪末期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以曼内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 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18-19世纪的欧洲大陆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 父权制模式的前提和所推崇的信条就是女性这个群体天生就是劣于男性的。因此, 在父权制模式下, 妇女在政治、经济、心理等各个领域都饱受压迫, 妇女地位被边缘化, 在生活中处于劣势地位。《双城记》是父权制模式下的产物, 不可避免地体现了父权制思想,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此小说进行论述分析, 从而揭示文中所包含的父权制思想。

一、从男性人物与女性人物的对比来看

小说中出现了林林总总的男性人物, 性格各异, 个性鲜明, 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无论是坚持良心含冤入狱而妻离女散最终精神崩溃的曼内特医生, 还是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而毅然决然地返回危险混乱的法国去营救自己昔日仆人的查尔斯, 亦或是看似玩世不恭却才华洋溢最终为了自己所爱之人的而勇敢地代其丈夫走上断头台引颈就戮的卡尔顿, 又或是忠心耿耿长期以来一直倾力帮助曼内特医生一家最终把财产也馈赠给曼内特小姐的罗瑞先生, 其事迹都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读来令人赞叹不已。突出地表现了展现男性智慧、权力和秩序的世界。相比之下, 小说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则少得可怜, 主要出现的女性人物包括露西——即曼内特医生的女儿查尔斯的妻子, 自幼便对露西承担起抚养任务的普洛丝小姐, 出生于被侮辱迫害的农家最后在革命中疯狂报复的德伐日太太。如果说小说中的男性人物是整个故事情节的主要推动者的话, 这些女性人物则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 他们只是在客观上或多或少地帮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跟男性人物的塑造比起来, 这些女性人物所用笔墨少, 性格单薄得多, 远没有男性人物饱满和立体, 故此我们可以说《双城记》是一部以男性为主体的小说, 整部书可以看作是一部对男性的赞歌, 女性人物处于被扁平化、边缘化的境地。

二、从女性人物的对比来看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其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把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两种类型——天使和妖妇, 在男作家笔下, 女人要么是美丽、温顺、贞节、无知、无私并具有奉献精神的‘天使’形象, 要么就是丑陋、凶狠、风骚淫荡、自私自利的‘妖妇’形象。” (冀明俊:6) 在屈指可数的女性人物中, 我们不难发现曼内特小姐露西就是小说中的“天使”。

在此部书中, 狄更斯唯一极尽笔墨赞扬的女性就只有露西, 她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查尔斯和卡尔顿臣服于她的魅力, 就连名声不甚佳的律师斯特莱佛先生也一度欲取她为妻。她的父亲, 当然是清醒的时候, 对她呵护备至, 罗瑞先生对露西而言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而露西之所以赢得了如此多的赞美和爱护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满足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全部要求。

首先, 形象上, 她符合父权统治下社会所推崇的女性模式, 她的身上体现了以下几种基本品质:美丽、贞洁、顺从和持家, 她成功地扮演了父权制社会所规定的女儿、妻子和母亲角色。文中, 她对于父亲异常孝顺, 在父亲心智失常时照顾得更是尽心;对于丈夫和孩子是无微不至地关怀, “她的丈夫曾多次告诉她, 家务的烦恼与责任似乎并没有分散她对他的爱和帮助, 并且问到:‘你对我们几个人都照顾得那么周到, 放佛我们只有一个人, 却既不显得太忙, 也不觉得太累。亲爱的, 你有什么魔术一样的诀窍?’” (狄更斯:204) 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 她根本没有自己的需要, 她的生活就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其次, 她生活的全部中心和重心就是她的家庭。父权制的模式将彼时的社会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是属于男性的, 男性承担起外出挣钱养家的重任;妇女的位置则属于家庭。最终, 妇女将持家教子的观念内在化, 将自身置于管理仆人、教育孩子和休闲活动中, 她们被孤立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 禁锢于家庭之中, 以便扮演父权制社会所规定的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安居于男性建立起秩序的家庭。二十世纪女权运动先驱西蒙·波娃曾经指出:“无论她 (妇女) 具有多么非凡的天赋, 她不得不将自己奉献给丈夫, 并且将养育孩子作为她职责和命运的安排。”在小说中, 曼内特医生恢复理智之后, 通过自己的医术赚取生活费用, “曼内特医生在这应诊, 他的科学知识和他进行创新的手术实验时的机警和技巧也给他带来了一定数量的病家。因此他能得到他所需要的收入。” (狄更斯:88) 她的丈夫查尔斯通过做私人教师赚取生活费。由此可见, 露西家庭中的男性承担起了赚钱的任务, 露西则全身心地经营她的家庭, 履行父权制模式赋予她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说露西是“天使”的话, 德伐日太太则是小说中的“妖妇”。作者形容德伐日太太为“母老虎”, 她冷酷无情, “她是绝对没有怜惜之情的, 即使曾有过也早已泯灭了。” (狄更斯:346) 对她而言, 成功判决无辜的查尔斯死刑是远远不够的, 她还要“斩草树根”, 杀掉跟整个事件毫无关联的露西和其女儿也是她的目标。在攻占巴士底狱的过程中, 她扭曲的人性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她不仅杀人, 而且几乎变态地残害尸体。她在老军官死去之后残忍地用刀把他的脑袋割了下来, 之后又把另一具尸体砍作几块。可以说, 德伐日太太是整部书所有角色中最无情最残忍最扭曲的人物。

德伐日太太没有接受传统父权模式赋予她的角色定位, 显而易见的是, 她的形象并不满足父权制模式下的女性标准。她对于家庭中的男性——丈夫——并不顺从, 更甚的是, 她似乎比丈夫更坚定果敢, 在和丈夫的关系中, 是德伐日太太而不是德伐日先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德伐日夸赞妻子勇敢的场景中, “ (他) 微低着头, 双手背在身后, 像个站在教理问答老师面前的小学生似的回答道。” (狄更斯:170) , 这句描写深刻地刻画了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她是领导丈夫的老师, 是家庭的决策者。同时, 她不安于自己的私人领域——家庭, 小说中从未出现过她照顾家庭的话语或是描写。相反, 她却投身于父权制模式下男性的领域——社会, 革命爆发之前, 德伐日太太终日为革命做准备, 编织她想在革命中杀掉的人员名单;革命全面爆发之后, 她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热衷于复仇, 享受杀人带来的快感。

露西和德伐日太太的形象截然不同, 但是还是不难找到她们之间的共同点, 即她们都很情感化, 不够理智。父权制模式下, 两性之间的关系呈二元等级对立——男性优于女性, 并由此导致了两极分化的男女性别情感对立, 表现为一系列的子等级二元:智力和美貌、理智和情感、逻辑和直觉、实际和幻想、文化和自然等等, 分别与男性和女性这一基本等级二元对应, 突出强调两性之间的等级差别。从这一系列子等级二元对立不难看出, 在父权思想下, 女性是情感化的产物。小说中, 露西、德伐日太太或是普洛丝小姐均充分地展示了这一点。在遇到令人震惊或者棘手的问题时, 露西小姐缺乏理智, 不能冷静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是方法。相反, 她的情感占据了上风, 她数次几乎晕倒或是晕倒, 最终问题将由男性英雄们冷静理智地处理掉;德伐日太太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狂热、对杀人变态的热爱和对无辜者的残害正是她过于情感化的表现, 感情和个人的好恶已经冲破了理智的堤坝, 占据了她的大脑;普洛丝小姐的情感化则表现为她性格的不稳定性, 她时而易怒, 脾气仿佛随时会爆发, 时而又容易感伤落泪。在露西晕倒的时候, 她“满面怒容”地冲过去, 冲着别人大叫, “怒气冲冲”地质问罗瑞先生;而露西结婚的时候, 她又表现得异常多愁善感, 罗瑞先生送的礼品盒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让她流泪不止, 普洛丝小姐自叙:“我哭得眼睛都看不见东西了。” (狄更斯:183)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跟众多十九世纪的男性作家一样, 终究没有摆脱父权制思想的影响, 父权制思想的核心理论男性优于女性的观念在《双城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查尔斯·狄更斯, 著.双城记[M].孙法理,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2]陈戎女.佩涅洛佩的纺织和梦:论《奥德赛》的女性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 2008 (2) :124-135.

[3]冀明俊.男性叙事下的女性世界——余华小说女性人物论[D].厦门:华侨大学, 2007:1-49.

[4]Lois Tyson, Critical Theory Today[M].New York&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9:81-116.

[5]王晓焰.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6) :132-139.

《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分析 篇3

【关键词】《双城记》 人道主义 狄更斯

前言:

在狄更斯小说中主导思想就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发展思潮,人道主义始于文艺复兴,主要表现为抽象且普遍的人性。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的理论以人性为出发点,同时人性也是他们的理论依据。作者在作品中展现了他不赞成革命手段的态度,他主张利用道德进行感化。

一、梅尼特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的典型

梅尼特作为家庭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正义感,因为他敢于揭发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罪行,尽管被困十八年但是他还是一直追求人道主义精神。他在内心对于侯爵兄弟是痛恨的,所以他在知道女儿爱上了侯爵的后代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的痛苦,心里也在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小说中,作者对于他的痛苦和矛盾之处没有进行直接撰写,而是在一层一层的做铺垫。例如,作者在描写代尔那第一次在英国受审的时候,写了“她父亲的脸仿佛冻结了,很奇怪地望着代尔那,那是一种专注的眼神,眉頭渐渐地皱紧了”。虽然记者没有使用比较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他的痛苦,但是许多细微的描写能够展现出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为了女儿的幸福,能够压抑着个人的仇怨,知道内心痛到极点导致精神分裂。梅尼特最终在博爱思想的作用下接受了仇人的后代,也可以说是他战胜了自己。作者甚至称其为圣灵,他再做手术的时候不会分敌人还是朋友,都一视同仁;无论在医院还是监狱,对于杀人者还是被杀者都认真进行每一场手术,梅尼特身上充满了善良和爱,这也正是作者笔下人道主义的体现。

二、富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理想青年——代尔那

代尔那是贵族阶级中的叛逆者,也是作者想要赞美的主人公。许多优点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他喜欢并且爱上了路茜,爱得很深,但是他没有刻意地让路茜马上接受他的感情,而是选择了等待,等到路茜也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他才向她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同样对于自己家庭的罪行表示悔恨和痛苦,他看不惯家族中一些人的飞扬拨扈,他不看重金钱和地位,只身来到了英国自己动手工作赚钱。他一直在劝导总管盖白勒爱护人民,减少税赋。所以在革命爆发的时候,由于盖白勒被囚禁,他冒险回国拯救他,导致自己也被困其中,最后还被宣判死刑。但是他在这个时候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死,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妻女和岳父的安慰。在作者的笔下,代尔那对于所属阶级的额潘集和对于人民的仁爱都是人道主义最好的体现。所以作者在最后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当代尔那即将被被斩头的时候,有人愿意为他受罪,他被秘密送回了伦敦。

三、路茜是充满仁爱之心的“爱的金线”

路茜是一个小的资产阶级温情主义者,是整个家庭能够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她与得伐石太太有着一样得命运,他们都曾经受到过厄弗里蒙地兄弟的迫害。但是路茜没有像得伐石太太那样采取复仇的首选,而是相反被称为是爱的金线,结合了两个有仇的家庭,化解了之间的仇恨。露茜作为一个孝女,尽管从小就没有能够和父亲在一起,但是当他知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她变得非常的激动。路茜用自己的爱把父亲死去的心唤醒,通过对于父亲的关心与照顾,使父亲渐渐忘记了过去,恢复了比较良好的生活。路茜也变成了一个贤妻良母,把家务做的很好,同时每天能够给自己的女儿上课。她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在知道丈夫处于危险之间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平静的家,去往了比较血腥的巴黎,尽自己的努力进行营救丈夫,甚至她跪在了得伐石太太的脚下,恳求她能够放过自己的丈夫。路茜既爱自己的家人,同样她对于周围每一个人都有仁爱之心。代尔那对于她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人,但是当代尔那在英国受审的时候,她出于对于这个陌生人的关爱去作证。当她必须要说出一些不利于代尔那的事实的时候,她哭了,对于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能够做到这些,我们能够看出她有着怎样一颗仁爱之心。路茜对于卡尔登的态度也能够体现她的这种性格。当卡尔登向她诉苦的时候,她表现出了很浓重的同情心。同时她还要求丈夫能够宽容他的一些缺点。路茜在享受自己的幸福的时候还在想着别人的痛苦。对于周围所有的恩,她都表现出了仁爱之心,她是一根金线,周围的人都环绕在这跟金线上。

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双城记》,主要的目的就是呼吁当权者和民众能够改变暴政的现状,不要积攒仇怨,一定要减少暴政带来的暴力,让社会能够更加稳定,避免更多的流血事件发生。他主张仁爱,更加注重人道主义精神的作用。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最能够体现作者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之一。

参考文献:

[1]邱细平,朱祥. 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演义与双重性[J]. 求索,2011,12:222-223+160.

[2]邱细平,王桃花,何素芳. 《双城记》中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解读[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35-137.

[3]曹友义. 以《双城记》为例探析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多重性[J]. 作家,2010,10:60-61.

双城记 篇4

我希望你能知道,你一直是我心灵中最后的一个梦。

自从我看见了你和你父亲在一起,看见这个由你安置起来的这样的一个家,就把我本来以为早已在我心里彻底消失了的幻影又惊动起来了,我的颓唐消沉也就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严重程度。

自从我认识了你,我一直被一种我本来以为再也不会来指责我的悔恨之情所困扰,而且一直听到过去那种我本以为永远沉默了的催我奋发向上的声音,又在对我悄悄耳语。

我一直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想法,要重新振作,重新开始,去掉懒散放荡的习惯,继续进行那已经放弃了的奋斗。

这是一场梦,完全是一场梦,到头来是一场虚空,只剩下那个做梦的人还躺在原来的地方,但是我希望你知道,这梦是你激起的。

从头至尾我始终知道我自己完全不配。

而我一直还是情不自禁地,现在仍然还是情不自禁地希望你知道你是以怎样一种突如其来、不可抗拒的力量点燃了我这一堆死灰,让他着起火来——不过,这火离不开它那由我本身而来的本性,什么也激不起,什么也照不亮,毫无补益,悠悠忽忽燃烧净尽。

让我在我那陷入歧途的余生,终生终世永志不忘我曾对你倾吐积愫;而且直到此刻在我身上还剩有一点使你尚能为之悲叹、怜惜的东西。

别担心我还会对你再提这些话,我绝不会再提了。

哪怕是我死了,都不会比这更保险。

在我死的时刻,我要把这个美妙的回忆视为神圣而珍藏——还要以为它而感谢和祝福你——那是我就会想起,我最后的自我剖白是对你作了,而且我的名字、过错和不幸都恬静的安息在你心中。

双城记名言 篇5

2、总有一天这一切都必须报应的,那时我祈求上帝要你和你们这万恶的族类来负起这一切罪责,一个不饶。——《双城记》

3、靠大谎言与大骗局来做生意,把国家的旗帜当作破布来作践,把旗上的星星一颗一颗地涂污,横纹一道一道地撕去,就象从一个被贬黜的军人的臂膀上撕下勋章一样,一切为了金元。对他们说来,一面旗子算得了什么!——《狄更斯评传》

4、人们简直不懂,他们把穷人丧失亲属冷冷淡淡地说成是死者脱离苦海,生者减轻负担——我说他们简直不懂这种丧亡是何等的惨痛。——《匹克威克外传》

5、人总是憋不住心里的感情的。——《远大前程》

6、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继承来的酒席好吃得多。

7、我此刻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完美;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明白的一切都甜蜜。--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8、为什么我们精神上较肉体上更能忍受离别,尽管我们能够坚持地做出了告别的举动,却没有把它说出口来的勇气?在远途航行或者将要长年分离的前夜,最亲热的朋友还是神色自若,手握得不比平时更紧,计划明天再来一次最终的会晤,实际上每个人都很清楚地了解,这可是是一个可怜的伪装,避免说出那一个字的痛苦,而们们从此不会再相见了。

9、要有一颗永不变硬的心,一付永不厌倦的脾气,以及一种永不受损的风格。

10、最难得的是,自从乌云罩在我头上以来,你守着我,反而比从前我红日高照的时候更加尽心了。这是最难得的

11、残忍行为和不负责地滥用权力是人性中的两个罪恶的欲望,对利益或毁灭的研究与这种欲望的满足并不相干。——《狄更斯传》

12、对她也很满意,因为他觉得,把她留在家里,等于做了一件好事。——《荒凉山庄》

13、如果家庭的感情和慈爱全是些优美的事物,那么它们在穷人家里才真够得上优美。富人和阔人同家庭的关系能够在尘世上制造出来,可是穷人同他那破锅破灶连结的链子才是一种更道地金属,上头还盖有天国的印鉴。——《老古玩店》

14、我们明白他为人坦率热情;他的力气象巨人那样大,可是心肠却象小孩那样软;他看起来十分勇敢,可是又十分单纯沉着。——《荒凉山庄》

15、朝廷的漂亮“牛眼”*都去掉了,否则就要成为人民的排枪的目标。——《双城记》

16、乐天知命,得过且过,绝不表示还想要更好的东西;同时,不论碰着什么悲观的事情,她都抱着期望。——《荒凉山庄》

17、为了要使我赖以生活的制度得以永存,我愿意死。——《双城记》

18、人可是是血肉之躯;人类的勇气也只能支持到必须的限度啊。——《狄更斯评传》

19、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狄更斯《双城记》

20、人在世上走南闯北,带着情感这宗货物可真是不方便呢。——《马丁·瞿述伟》

21、沃特是个勤劳的人,但受尽苦难,遭人凌辱。他与因他的失败而感到得意洋洋的那些当时和往后的寄生虫相比,兴许品质更高尚得多,气概要英勇得多。——《狄更斯传》

22、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狄更斯《双城记》

23、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悲伤,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委屈。——《圣诞故事集》

24、在别人身上浪费一日,并非在自我身上浪费一天。

25、没有坏人,也就没有好律师。

26、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种种的小弱点。——《马丁·瞿述伟》

27、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狄更斯《双城记》

28、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

29、我恨当穷人,因为我们穷,人家就看不起我们,厌恶我们,可怜我们,羞辱我们,把我们当牲畜一样对待。——《狄更斯传》

30、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忙,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31、对于身心惨遭摧残濒于死去的人来说,朋友的真诚相助,将是一种再生之恩

32、那是最完美的年代,那是最糟糕的年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期望的冬天那是失望的春天;我们全都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此刻十分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狄更斯《双城记》

33、这是最完美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34、用蒸汽锤子大力地敲打会比实现我当初的主意所能收到的效果大倍以至二万倍。——《狄更斯评传》

35、钱倒是也以往让人拿它来耀武扬威,能够理直气壮地夸它是个如意钥匙,要去追求人间的富贵,享受世上的荣华,哪怕得过千万重铁郭铜关,也都能够毫无阻拦。——《马丁·瞿述伟》

36、我将要把它(指财富)交给更明白更能干的人们,使它慢慢地脱离那些拖累它的重负,那么那些不能离开它并且久已忍耐到最终限度的不幸的人们,在下一代,或许少受一些痛苦。——《双城记》

37、人心不一样,耳目的聪明也因人而异,一种人认为是浮夸之词,在另一种人看来,就是不加粉饰的真情实理。——《马丁·瞿述伟》

38、我今日所做的事远比我往日所作所为更好,更好;我今日享受的安息远比我所知的一切更好,更好--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39、背信弃义,欺骗,阴谋;为了想得宠于我,对一切实在的或想象中的竞争者都憎恨;卑鄙虚伪下流奴颜婢膝;或者……几乎比这一切更坏的是:装出一副诚实的独立的样貌——这些就是我的财产所揭露出来的美德了。互相仇视的兄弟,互相倾轧的父子,互相践踏的朋友,这些就是我在人生路途上的旅伴。——《狄更斯评传》

40、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狄更斯《双城记》

41、悟性迟钝的人,对片言只语的暗示往往领会不了。——《圣诞故事集》

42、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那些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那些活着而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狄更斯《双城记》

43、不到紧要关头,谁也不明白自我身上蕴藏着多么强烈的情感,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碰到这样的考验,让这些人去自得其乐自鸣得意吧……——《狄更斯传》

44、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十分任性,坚持错误,不管什么人都会被他气死的!你能够凭自我的力气,把发射四十八磅炮弹的大炮拿起来,扛在肩膀上,可是,他这个人只要打定了主意,你就不能动他一动。——《荒凉山庄》

45、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纵使悲痛,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明白谁会爱上你的笑容。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而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狄更斯《双城记》

46、他长久以来就习惯于躲在人性的偏僻角落里搭窝造巢,而忘记人性还有比较广阔和完美的天地。——《荒凉山庄》

47、葛雷德格来恩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什么都得出钱来买。不经过买卖关系,谁也决不应当给谁什么东西或者给谁帮忙。感激之事应当废除,由于感激而产生的德行是不应当有的。人从生到死步步生活都得是一种柜台上的现钱买卖关系。——《狄更斯评传》

48、不会有不曾犯过罪或者做过好事的人,死后被人遗忘了的。……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一个话说不全的娃娃,一旦火殇了,仍然活在他们亲人的心里,并且还要经过亲人在世上做出些赎罪的事情,虽然他们的身体已经烧成灰烬或者丢在大海里沉没了。——《老古玩店》

读《双城记》有感 篇6

爱让我们笑看冰雪

《双城记》无疑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当然也是至今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喜欢的一部作品。虽然评论界对这部作品有颇多的争议,有人说它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另外也有人说他丑化了革命人民,但我觉得这些争议正好让我们认真的欣赏这部作品,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这部作品我读的挺仔细的。当然读完之后感受也颇多。

说实话这部作品初读的时候,我在看了大概几十页之后也没把故事的脉络理清楚,当时都快有放弃的想法了但是不知为何总是有一种奇怪的力量牵引着我,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继续读下去。现在想想其实这就是这本书的特色,我们不得不承认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本书中全面运用了象征、寓意、嘲讽、夸张、对比、重复等手法。书中用了较多悬念和伏笔,当然这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从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我觉得悬念和伏笔在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有点儿多,这样对于我这种浮躁的读者来说真的是一大考验,但是通过这次的阅读体验,让我明白了有很多好的东西是需要等待的,付出的等待很有可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也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了多付出一点耐心。凡是不要太浮躁,凡事也不要太早下结论,太匆忙的结论总是不够客观全面准确。当然对人也是这样,所以以后对待刚接触的人不要匆忙的做出判断。也许就因为自己的武断急躁就错过了那些很好的人!

上面提到的那些对于我而言的确是很大的收获,但这并不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里面的真情,里面的爱。它就像是寒冬里温暖的太阳,就像久旱的大地迎来的甘露。在这个世界是那么的重要,有时那么的稀少。所以我们抓住了就不想放手。但是这些东西之所以如此的珍贵,只是因为这个世界被冰冻的太久了,我们很久都没看到太阳了,以至于我们都以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一直都是这样的。所以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要让这个世界温暖起来,我们要为太阳的重生出一份力!

那些万丈寒冰

悄悄的,小雪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人们没有在意,觉得这应该没什么,也不会太冷,可是当小雪发现人们根本没有反应的时候它决定他要为所欲为了。所以雪越下越大,大地都换上了银装,树枝已经无法承受雪的重量了,大地上除了雪的颜色再也没有其他的颜色了,可是他们还是不愿住手,渐渐地这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了,弱小的生物渐渐地的消失了,当他们消失后紧接着又轮到了那些庞大一点儿的生物,这个世界的呼吸声已渐行渐弱!也许明天一早起来就再也听不到呼吸声了!

原以为人们就会这样灭亡,可是生命的美妙就在于无论环境怎样总会产生出能适应这样的环境的生物,可是一旦他们活下来之后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报复那些曾经给过他们苦痛的对象,或者说是为了自卫吧,但是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这样的自卫总是会变得不一样!就如现在的我们,我们以前可是从冰雪世界里过来的,可是现在呢?我们成功的创造出了温室效应,让那些冰川变得越来越少,我想照这样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在历史书上寻找冰雪的模样!

这样的世界是恐怖的,可是《双城记》恰恰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世界。在他们的那个社会里充满了仇恨、血泪、愤怒、压迫,当然也有复仇、反抗。但是只有这些东西充斥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变态的世界。

在书中的社会里,我们随处可见那些不合理的非人的压迫,当贵族将他的佃户杀死后他不是很内疚,很有负罪感,而是觉得很丢脸,更讽刺的是他丢脸的原因是那个下贱的人居然死在了他的剑下,在他们眼里那些平民连死在他们的剑下的资格都没有!对于那些他们认为的低下的人们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心,他们的人性是扭曲的,他们从来没想过对人其实应该仁爱。他们觉得他们的义务就是无限的剥削那些劳动人民,他们认为那些地位低下的人生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其实他们从来就来就没有把那些劳动人民当成过人。那些人不过是他们的财产,他们想怎样对待都可以,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这些做法让我想到了我国的地主们,对待他们的农仆他们也是这样的,他们觉得他们唯一该做的事就是无限的压迫、剥削那些可怜的人们。在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当然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从来没想过那些可怜的人们,也许他们也是害怕农奴们会站起来反抗他们,所以他们就加倍剥削压榨,直到再也没有利益可图,这时他们又会像丢垃圾一样将他们扔弃。毫无怜惜,有的只是厌恶。

这时的农奴们当然是可怜的,但是我觉得他们最可怜的地方并不是他们一直都从事着辛苦的劳动,而是他们丧失了做人的权利,他们的精神失去了接受教化的机会,所以他们的人格变得不健全,他们一部分人被奴化了,只知道无条件的服从他们的主人,可是凭什么那些人就能成为他们的主人,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也应该有自由生活的权利。他们不仅自己这样卑微的活着,他们甚至让他们的子女也这样活着,很自然他们的子女也成功的被奴化了。然而另一部分可怜的农奴,他们有了反抗精神,他们也实施了,可是他们能想到的也是想他们的主人一样残酷地对待别人。当他们偶然间成功的推翻了自己的主人时,他们就变得像那些可恶的人一样残忍、冷酷。他们杀害所有的贵族,不管他们善良与否,是否曾经伤害过他们。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止境的杀戮。还记得小说里有两个情节,一个是德发日太太说一定要杀够120个人,他们只是一个劲儿的强调要杀够120个人,当他们发觉有可能人数不够时,他们甚至想到了要杀害露西和马奈特医生,可是杀他们只是为了凑数。要知道露西和马奈特医生既非贵族也没犯法,可是当他们有了生杀大权时,他们却以他们的心情来决定是否杀人。读来真的很悲哀!此时的他们和那些伤害他们的贵族又有什么区别。甚至他们比有些贵族还恐怖。还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头就是在断头台的下面是一群坐在椅子上织毛衣的女人,当刽子手将人头斩下时他们只是埋头织毛线,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嘴里数着数,一个一个的人头被砍下,他们却无动于衷,只是忙着手中的活计,口中数着数,一、二、……二十三…….“嗡嗡的人声,无数张仰望的脸,外围人群向前挤的脚步声,一齐向前涌来,犹如卷来一股巨浪。刹那间,一切都逝去了。”这些看客的眼中没有丝毫的怜悯,也没有丝毫的愤怒。这样的淡然冷漠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眼神了。这些都毫无疑问的向我们展示了扭曲的人性。如果天上有神明他们又怎能容忍人间变成地狱呢?

那一排排织毛衣、数人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仇女”而那些麻木的看客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公民”在那个时候,这两个名字似乎代表了无限的荣耀,那是神圣的代名词。就和我国的“贫农”“红卫兵”一样。当我国风风火火的进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只要你的身份是“贫农”你就会变得很光荣,你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优待,你会升官发财。一夜之间你就有可能变成你们那儿的领袖。你可以带领着你的贫民们去捉地主,然后虐待他们。你的理由就是曾经他们剥削过你,是因为他们你才变得如此的穷困潦倒,是因为他们你才遭受了这些苦难。可是真的全是他们的责任吗?

当你可以处置他们时,你就毫不留情的把那些污秽的言语泼向他们,让那些拳脚如暴风骤雨一般向他们袭去。你不仅伤害那些所谓的地主,就连他们的亲人也不放过,你们剥夺他们的财富、剥夺他们的任何权利似乎只要和他们有一点关系的都难逃厄运。也许那些地主们曾经真的剥削过你,压迫过你,但此时你的罪行相比于他们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这并不是最恐怖的,当你发现这权利是如此既有魔力时,你就变成了一个恶魔,你看不惯那些勤劳致富的人,你无法容忍他们的生活过得比你好,又或者你和他们曾经有过一些过节。于是你抓住这个机会将那些辛勤致富的人也打成地主,你开心的将别人的财产化为灰烬,让别人受尽苦难,让别人再也没了生的希望,此时你会心的笑了。因为你的报复感得到了满足,你觉得比你好的都应该得到惩罚。于是你更加的放肆了,你成功了,你成功的将这个社会扭曲了。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都不敢随意说话了,世界变得一片死寂,连那吵闹的知了都闭嘴了!

那些迫害农奴的是贵族,那些剥削农奴的地主他们的确应该得到惩罚,但绝不是以暴制暴,更多的暴力只会将这个世界彻底的毁灭,只会将人们逼向死亡。可那些公民们根本不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没有机会受到教化,他们只知道蛮干,他们懂得的只是暴力,也许他们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可是最后的结果却不见得是好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苦难的人们他们之所以发动革命只是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想建立一个“共和国”可是他们的真的成功了吗?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说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身材瘦小的小裁缝。这样的一个女子他们却非要控告她“搞阴谋”,可事实上她什么事儿也没做。还记得最后她绝望地对卡顿说:“我什么也没做,我不怕死,但要是我死了,对这个要为我们穷人做好事的共和国有好处,那我心甘情愿。可我实在不明白,艾弗瑞蒙德公民,我死了对共和国会有什么好处呢。我不过是个穷苦可怜的小人物呀!”这样的一个小人物不想伤害任何人,可是在这个共和国里却不能好好地生活。以至于最后她只能吧期望放在她的表妹身上,她希望她的表妹能活得长一些,甚至能活到老。但是最后她却说了一句:“这些共和国能给吗?”可见就连这个支持他们的公民也对他们没有信心。可见这样是行不通的!没有受教化的人们是多么的恐怖,所以我想我们现在真的应该重视我们国民的教化问题!那么解决这一难题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展我国的教育,我国现在的教育我觉得真的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虽然大家都觉得很重要,国家有时也觉得很重要,经常会有一些改革,但是不知怎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并且我们都知道虽然国家觉得教育很重要但是,花在教育上面的经费真的不多,而且即使规定了一个额度,但是总是达不到。并且我觉得国家的政策总是不能和教师家长的期望相比配。而且当政策传达到各个学校时,各个学校的实行又和原来的政策大相径庭。我想这个问题,以前存在,现在存在,在将来也将存在。虽然我应该对其充满希望。但是,以我们现在对待教育的态度,这个希望真的很渺茫!尽管如此,但对于一个即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学学生来说,我还是愿意尽我的绵薄之力。让我用我的一生来让这个尴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尴尬吧!

笑看冰雪的爱

虽然这部小说让我看到了无边的黑暗,感到了沁骨的寒冷,但是正是这样的黑暗,这般的寒冷,更让我感到了那阳光般温暖的珍贵。当看到卡顿、洛瑞时,我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之所以还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们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世界终于有了希望!

卡顿一个被社会抛弃的、遭受了太多的苦难的人。很显然就一般人来说他们会觉得上天对他们不公,很多人都会像德发日太太那样去报复。当报复得忘记最初的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干出一些人神共愤的事儿。变得不像一个人,而是一个恶魔。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一切,他选择了付出、不舍取,他选择了博爱。

第一眼看到卡顿的时候,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外表有些懒散,不修边幅,放荡不羁。”但是当他把一个小纸团递给辩护律师时,我们看到了他那无法掩盖的机智。若他作为一个律师那绝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律师,但是他选择了站在背后,只愿默默的付出。当他看到露西时,第一眼就坠入爱河,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才会遇见这样美好的一见钟情,但是这样的美好他却不打算或的更多,因为他觉得那是奢求,他害怕他会毁了这份难得的美好。所以他选择了默默地关心她,为她付出所有。就像在法庭上一样,他虽然没有一直看着她,但是他确是第一个发现露西快要晕倒的人,也是第一个叫人将她送出法庭的人。从他见到她的那一刻起,他的灵魂就已经属于她了!

就那样的匆匆一面,露西就在他的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他时时都会想起她,但他从来没有将这份深情告诉露西,因为他害怕给露西带来伤害,他不想给露西带来负担,直到有一天他知道了露西即将成为别人的新娘。酒醉后的卡顿找到了露西,在露西的再三追问下,他才将他的心事告诉了露西,但是即便是喝了酒后他还是一心为露西着想,他还是不想带给露西烦恼,所以他让露西不要太在意他的话。他觉得他把这分心事儿告诉了露西已是最大的幸福。剩下的只是祝福,他希望露西永远幸福、美丽、快乐。而他自己他愿意为她默默地付出,他为她许下诺言“若为了保全你所爱的人的生命,他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已经很让我感动了!可是卡顿带给我们的感动并不仅只一点点。

当露西结婚后,卡顿和他们一家的感情还是那么的融洽,他做到了他所说的不给露西带来任何负担,这样的人总是那么的惹人喜欢吧,就连小小的露西都是那么喜欢卡顿,小露西喜欢坐到卡顿的腿上,喜欢和他一起玩,他们之间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如果日子能一直这样过下去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可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美好是不被容忍的!

又或许他们想给卡顿一个实现诺言的机会吧!当大革命爆发的时候查尔斯无辜入狱,并且最后判决为砍头,对于露西一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卡顿为了露西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在大家的不知道的情况下和查尔斯互换了身份。狄更斯最初安排卡顿和查尔斯长得那么相像,又同时爱上一个女孩也许就是为了这个结局做铺垫吧!

在卡顿的要求下,查尔斯不知不觉就和卡顿互换了衣服、发带等。并且在卡顿的要求下给露西写下了一封信而信的内容却是“感谢上帝给了他实现诺言的机会,使他能证实自己说过的话。这样做不值得惋惜,也不值得悲痛。”如此这般的卡顿哪怕是为露西付出了生命,也不希望露西为此悲痛。卡顿的一生只是在一直默默的付出!这样的付出他无怨无悔!虽然卡顿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但是他相信上帝说的“相信上帝的人死了其实并没有死,相信上帝的人是不会死的!”我也相信卡顿是不会死的,即使他死了,他也活着,至少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洛瑞,这寒冬里的又一缕温暖,虽然他是一个银行家,他嘴里永远是那句“这一切都是业务”可是做的事儿却远远不是一个银行职员会做的事儿。他无私的帮助露西找到了父亲,并且将他们安全的送回了英国。如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业务关系,那么后来的一切呢?怎能单单用业务来解释。他和露西一家都成了好朋友,总是帮助他们,彼此互相取暖。当查尔斯有危险时,他拼尽所有去帮他。他知道这趟浑水很难淌,可是他从没想过退后。这样的朋友别说在那个时候,哪怕是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也很少吧!虽然他的嘴上永远是业务,但是他用的却永远是真心!这样的一个人,不仅对自己的朋友好,对自己的仆人,对自己的同事也是很好的。当法国正在爆发大革命时谁都不愿意去法国工作可是他去了,他只是说了一句“我是最合适的人”在灾难面前还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最合适冒险的人呢?可是洛瑞确认为自己是最合适的。其实只是因为他人太好了,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在那个人人都只想着自己的时候,洛瑞不仅想到自己的朋友,同时也关心着自己仆人。这样的太阳一定能给更多的人带来温暖的!也正是因为有了他和卡顿这样的人我们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最美的太阳!

《双城记》分析 篇7

双城凹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东部断陷区, 受太平庄、朝阳断裂控制, 面积达1050km2, 断陷期地层最大厚度可达1800m左右。双城凹陷南部与吉林德惠断陷相连, 西部和对青山凸起、莺山凹陷呈“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1]。

2012年双城地区二维地震解释成果表明, 双城凹陷中南部发育2个生烃洼漕-中部洼漕和南部洼漕, 分别受太平庄中断裂和太平庄南断裂控制, 呈西断东超的箕状特征[2]。

南部洼漕深层生储盖组合类型主要为以沙河子组为生油、气层、储集层, 以泉头组二段、一段为区域盖层、登娄库组二段为辅助区域盖层的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类型[3];以沙河子组为生气层, 以登娄库组泥岩为区域盖层, 沙河子组泥岩为辅助盖层, 火石岭组为储集层的顶生底储式生储盖组合类型。

2 生储盖层发育情况单井分析

2.1 生油层

对双城凹陷南部洼漕上的一口预探井s59井沙河子组的暗色泥岩进行了烃源岩分析, 求取了总有机碳、生烃潜量、有效碳等参数。

于沙河子组上部分析岩心样品35点, 总有机碳Toc最大值为4.888%, 最小值为0.778%, 平均值2.033%;生烃潜量Pg最大值为11.56mg/g, 最小值为2.84mg/g, 平均值6.47g/g;有效碳Pc的最大值为0.960mg/g, 最小值为0.235mg/g, 平均值0.537g/g。

于沙河子组中部分析岩心样品7点, 总有机碳Toc的最大值为2.413%, 最小值为1.638%, 平均值1.948%;生烃潜量Pg的最大值为7.55mg/g, 最小值为6.03mg/g, 平均值6.71mg/g;有效碳Pc的最大值为0.626mg/g, 最小值为0.500mg/g, 平均值0.556mg/g。

从以上数据看出:沙河子组暗色泥岩生烃潜力较强, 有机质类型为Ⅱ1类, 有机质成熟度为高成熟, 有机质丰度非常好, 属于较好生油岩。

2.2 储集层

就储层岩性及发育程度、储层物性特征等几方面对s59井主要储集层进行评价。

2.2.1 沙河子组储层岩性及发育程度

储层岩性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砂质砾岩。

储层累计厚64.4m, 占该组厚度的52.8%, 最大单层厚16.8m, 一般单层厚2.0~9.4m。

储层物性:

岩心分析:孔隙度最大14.9%, 一般2.1~12.2%;渗透率最大62.00×10-3μm2, 一般0.01~3.76×10-3μm2。

测井参数:有效孔隙度最大13.4%, 一般4.0~9.1%;渗透率最大1.32×10-3μm2, 一般0.01~0.17×10-3μm2。

综上, 本组储层发育好, 属低孔渗型储集层。

2.2.2 火石岭组储层岩性及发育程度

储层岩性为灰绿、绿灰、灰色砂质砾岩, 灰白、灰色流纹质晶屑角砾熔岩, 灰白色流纹质角砾熔岩, 深紫色硅化流纹岩, 灰白、深紫、紫灰、绿灰、灰、深灰色流纹岩, 灰白、深紫、绿灰、灰色凝灰岩, 深紫、紫灰、灰色英安岩, 灰绿、绿灰、灰色火山角砾岩。

储层累计厚1167.6m, 占该组厚度的93.6%, 最大单层厚194.8m, 一般单层厚6.2~155.0m。

储层物性:

测井参数:有效孔隙度最大21.4%, 一般4.3~14.6%;渗透率最大18.27×10-3μm2, 一般0.07~1.72×10-3μm2。

综上, 本组储层发育好, 属低孔渗型储集层。

2.3 盖层

本井区泉头组二段、一段泥岩累计厚度大, 埋藏深, 成岩作用强, 岩性致密, 横向分布稳定, 形成深层天然气藏的区域性盖层。登娄库组为坳陷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 泥岩较为发育, 形成深层另一套重要的区域性盖层。沙河子组暗色泥岩, 埋藏深, 封闭性较好, 形成深层天然气藏的辅助盖层。

3 结论与建议

3.1探区深层气源主要来自沙河子组的暗色泥岩为本区主要烃源岩, 烃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丰度较高, 达成熟-过成熟, 具有较好的烃源岩条件。

3.2探区储层发育好, 沙河子组属低孔渗型储集层, 但物性较差, 压后可望获一定产能;火石岭组属低孔渗型储集层, 地层整体物性较好, 密度较低, 应以产水为主。

摘要:双城凹陷南部洼漕深层气源主要来自沙河子组的暗色泥岩为本区主要烃源岩, 烃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丰度较高, 达成熟-过成熟, 具有较好的烃源岩条件;本区储层发育好, 沙河子组压后可望获一定产能。

关键词:双城凹陷,生储盖层,烃源岩

参考文献

[1]杨光.松辽盆地深部地震剖面解释与深部地质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4.

[2]张向辉.松辽盆地北部双城断陷二维地震资料处理报告[R].2012.

话剧双城记 篇8

100年前,话剧是"一小撮愤青"捣鼓起来的舶来艺术;100年后,话剧又回到了为少数知识青年关心、观赏的小众艺术。目前,话剧市场还比较热闹的就剩北京、上海两地了,很多地方话剧院除了搞一些精品工程主旋律"进京",日常处于闲置状态,生产力极低。都说北京的话剧创作最活跃,上海的话剧市场最红火,而据抽样调查显示,上海话剧的基本观众仅为2万多人。两地的院团领导都为求好本子挠破了头。

双城辉映

上海话剧的繁荣是有历史传统的,1907年,王钟声就是在上海组织了春阳社,于兰心大戏院上演《黑奴吁天录》,揭开话剧百年的帷幕。早年,上海就是一个话剧中心,任天知组织了进化团,郑正秋办起了新民社,主义(当时的主旋律)话剧和商业话剧各行其道。1921年,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组成了第一个"爱美(Amateur)剧团"---上海民众戏剧社,从事非营利性质的演剧活动。1924年,洪深领导上海戏剧协社改编演出《少奶奶的扇子》,标志正规西方现代样式话剧在中国的诞生。而田汉在上海主持的南国艺术运动则是20年代最有活力的话剧实践。1930年,左翼剧联在上海的成立,使上海进一步成为革命戏剧的实验中心,后来更公开打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与上海话剧倾向于职业剧团商业演出不同,北京话剧兴起于大、中学生的业余话剧,1914-1916年,洪深在清华学校学习时就自编自导过多个话剧。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于北京,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文《易卜生主义》和剧本《终身大事》,掀起了社会问题剧热潮。1922年,蒲伯英、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私立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较正规的话剧学校,专门培养戏剧人才,而且人艺剧专的剧场也成了学生们的话剧实验地。1925年,余上沅、赵太侔、熊佛西等人,受爱尔兰戏剧运动的启发,在北京开展"国剧运动"。当时,正逢北洋政府批准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戏剧系,赵太侔任戏剧系主任(1926年由熊佛西接任),余上沅任教授。1926年,余上沅、徐志摩等人在北京发起创办《晨报•剧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国剧运动"的文章,在新月书店以"国剧运动"为名出版。

30年代,中国话剧进入成熟期,除上海以外,北京、南京、广东等地的话剧活动都很活跃。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话剧成为了全民抗战的一种工具,以宣传为目的的街头活报剧遍布各地。不久,上海沦陷,作为国统区大后方的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中心,来自各地的文艺界人士汇聚一堂,成就了重庆话剧的辉煌八年。即便此时,上海"孤岛"的话剧演出仍是中国话剧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两个话剧演出中心是延安和桂林。

建国后,虽然全国各地按照三级统一设置了话剧院团来培养、组织、管理话剧演出,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在话剧院团和学校的建设中体现无遗,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在北京成立(由原华北大学文学院、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组等联合组建),同时建立的还有后来被称为"国家剧院"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也相应成立。北京在中国话剧发展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上海则延续了话剧中心的繁荣,上海人艺、上海电影演员剧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原实验话剧团)三足鼎立。中国大陆长期只有北京和上海两个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曾名中戏华东分院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的垄断直接影响到话剧的全国格局。北京、上海南北辉映的话剧双城,从建国初就已形成,并在90年代以降话剧逐渐边缘化的新时代里愈演愈烈。

主义话剧和商业话剧

说到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话剧,很多人会想到主义话剧和商业话剧,而事实上标签符号不能代表两地话剧形态的全部。

五六十年代,上海也出现过很多"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主义话剧,"文革"结束后,上海更诞生了以《于无声处》为代表的一系列反思剧,即使21世纪的当代,主义话剧在上海仍没有完全销声匿迹。而对北京来说,更非铁板一块,近年来各种团体和个体制作人的商业演出络绎不绝,比如陈佩斯的《托儿》、《阳台》和《麻花》系列贺岁剧,包括最近的明星版《西望长安》。

那为什么北京和上海的话剧仍让人习惯以"主义"和"商业"、"重"和"轻"来区分呢?除了地域文化印象以外,主要可能是因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诞生。由于北京人艺近年来原创乏力,靠传统剧目"吃老本",国家话剧院的崛起使得北京的话剧格局有所改变。国话于2001年底在北京成立,由原来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而成,这两家前者以西方剧立身,后者以实验剧为主,合并后以做"国家"大话剧为己任,比如查明哲从西方引进的"战争三部曲":《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田沁鑫的《生死场》、《狂飙》。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更把这种追求上升到物化标志。而由上海人艺和青话合并而成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成立于1995年初。2000年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大楼落成,三个剧场先后启用,宣告着上海话剧市场的复苏。话剧艺术中心十分重视商业话剧的市场开发,白领小剧场话剧成本低,与观众亲和力大,成了艺术中心经营压力下(与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三四千万的政府拨款相比,话剧艺术中心的补贴仅800万)的不二之选。上海的商业话剧是有传统的,前面提到的郑正秋的新民社就以商业剧闻名,而40年代孤岛与沦陷时期的上海,以中旅、苦干等剧团为代表的商业话剧颇有些今日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味道。

其实,"商业话剧"和"主义话剧"并非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现在北京的话剧人也在针对观众主要是大学生和白领的情况,制作白领话剧;而上海这两年也努力在做"经典剧目",比如《正红旗下》、《商鞅》、《秀才与刽子手》等话剧(巧的是这些话剧都有北京话剧人参与创作)。中国话剧从来缺少"商业",而长于"主义",再加上近来对于白领话剧的争议很大,因此上海每次进京展演,几乎不带上海特色的时尚白领剧,取而代之的是迎合北京口味的大话剧,2005年是《蝴蝶是自由的》、《艺术》、《长恨歌》和《正红旗下》,今年则是《秀才与刽子手》和《红星照耀中国》。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认为,国话走的是欧洲国家剧院的路子,而上话则契合美国模式。欧洲人相信社会改革的力量,美国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个人和家庭上面;欧洲有很多政府资助的大剧院,美国戏剧的商业压力大得多;因此欧洲多哲理高深、手笔宏大的大制作,而美国多的是以小见大、往深里挖的心理、家庭剧。只是我们的沉重有时流于空洞,而我们的轻巧则太"以小见小"。

实验话剧和民间话剧

虽然说到上海话剧让人联想到小剧场,而小剧场也某种程度上成了上海话剧的代名词,但是,小剧场话剧的起源却是在北京。话剧史上把1982年林兆华在北京人艺排演的《绝对信号》作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诞生,所以说小剧场一开始是代表着实验戏剧,和商业无关。在北京,以牟森、孟京辉等人为代表的先锋小剧场话剧赢得了口碑和品牌。而让小剧场变得商业化,正是上海的话剧人们。

虽然上海在80年代也出现过一批探索剧,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原因,探索戏剧的黄金时期转瞬即逝,话剧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留守女士》、《美国来的妻子》、《去年冬天》可以看作上海白领小剧场话剧的滥觞。上海现代人剧社是"白领话剧"实践的急先锋,2002年推出白领时尚话剧三部曲《单身公寓》、《白领心事》、《情感派对》,3台戏总共演出了83场,票房火爆。后来又推出女性三部曲《上海作女》、《香水》和《做头》,继续迎合上海主要话剧观赏人群的口味。与此同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陆续创作了不少白领剧,其中《www.com》创造了上演近百场的票房奇迹。

实际上,由于市场的萎缩,大剧场近千人的座位反而成为一种局限,所以即便如北京人艺,也以小剧场作为突破口。另一方面,缺少好剧本,无米下锅,也成了大剧场经典话剧的瓶颈。

实验话剧是相对于主流话剧而言的,民间话剧是相对于国营话剧而言的。有意思的是,虽然北京的实验话剧比较活跃,但是北京也是主流话剧的"根据地",比如实验派的林兆华就始终不能见容于北京人艺的"老人们"。北京有很多个体户话剧制作人,民间话剧力量多而分散,也不够稳定,比如孟京辉的工作室因为以挂靠形式运营而几次易名,袁鸿的北剧场则不得不面对悲壮的失败;而在上海,长期以来现代人剧社是最主要的民营话剧团体,他是全国唯一一家获得法律批准经营资格的剧社,因此足足坚持了14年。最近,余姚路同乐坊芷江梦工场、龙漕路下河迷仓、飞虹路海上海等小剧场创意园区的兴起,使得上海的民间话剧日益活跃起来。

孙惠柱介绍说,在现代戏剧最初的半个多世纪里,欧美的主流戏剧人也都是在文化市场的商业压力之下,战战兢兢看着观众的眼色一路走过来的。中国的话剧自1949年以后全由政府包养,为政策服务,完全失去了对市场的敏感,忘记了为观众服务的功能。直到近十多年来,才回到原点上。

上一篇:保安年终工作总结201下一篇:装修垃圾运输协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