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共9篇)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1
,根据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的安排,我们以“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题,在全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粮食生产、果业生产一乡一镇两个行政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力求掌握基本情况,了解群众意向,研讨今后农机化发展的方向。
一、宜川县基本情况
宜川县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540~710毫米,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4.9×107焦耳,年日照时数为~255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7.0~13.50c之间,昼夜温差大。
全县土地总面积2938.5平方公里,共辖7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耕地面积34万亩,总人口33863户,116802人,其中农业人口24142户,96762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城镇辐射,项目带动,果畜富民,旅游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苹果生产,使果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到底,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5.6亿元,果农人均果业收入6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2元。
截止20底,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万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5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168台/3591千瓦,小型拖拉机4685台/43376千瓦,大中型配套农具184部(件),配套比为1.3,种植业机械有机引犁2023部,旋耕机4782台,播种机120台,地膜覆盖机32台,农用排灌机械582台/4750千瓦,农用水泵1058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2台。设施农业有塑料大棚21285平方米,农副产品加工机械659台/4356千瓦。畜牧养殖机械有饲草饲料加工机械1530台/6131千瓦。运输机械有农用运输车8765辆/95446千瓦,其中三轮车8047辆/85510千瓦,低速载货汽车718台/9936千瓦;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58台/10846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5千瓦。农业机械原值8985万元,净值6165万元。农机经营总收入2040万元,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1930万元(运输收入1589万元),农机维修收入65万元,从事农机事业人员16560人。
二、调查情况
1.以粮食作物为主的英旺乡茹坪村:全村耕地面积3374亩 ,年粮食总产210万公斤,主要种植玉米。有蔬菜大棚360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4854元。止205月底,该村拥有农机总动力2397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达到0.7千瓦。全年完成机耕面积2815亩,当年农机化投入14.7万元,农机经营总收入14万元(其中作业收入4.2万元,运输收入8.6万元)。全村从事农机驾驶操作的人员172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8人。
英旺乡拥有土地面积505.37平方公里,有耕地1459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4810元,2009年果业收入750万元,粮食总产883万公斤。 止年5月底,全乡拥有农机总动力16514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台/319千瓦,小型拖拉机456台/5445千瓦,大中型配套农机具21部(件),小型配套农机具573部(件),农用排灌机械67台/539千瓦,农用运输车 847台/10617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69千瓦。2009年完成机耕面积16514亩,当年农机化投入168万元, 农机经营总收入172万元。全乡从事农机驾驶操作人员148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421人。
调查表明,粮食主产区,主要农机生产:一是以12马力以上的手扶和大中型轮式拖拉机进行旋耕、深耕、播种、秸秆还田等田间作业;二是运输作业基本都限于自给自足,出外赚钱不很明显。
2.以果业生产为主的丹州镇东庄村:现有土地面积1500亩,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果树面积1100亩),2009年果品产量360万斤,产值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以来为“陕西省苹果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实施区,现已实施果园旋耕、除草、挖坑、喷药、节水灌溉、太阳能杀虫、枝桠粉碎、果品保鲜等多项机械化果园生产技术。止今年五月底,该村拥有农机总动力1010千瓦,小型拖拉机43台/410千瓦,配套农机具76部(件),三轮运输车48辆/57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2台,高效打药泵2台,枝桠粉碎机1台,喷药泵42台,清淤机2台,太阳能杀虫灯64盏等。20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现有社员128人,合作社实行农机统一作业、油料统一供应、维修及生产资料统购统销,果品统一销售,2009年该社盈利15万元。去年该村农机化投入39.8万元,农机经营收入14.3万元,亩均农机总动力0.85马力。
丹州镇拥有土地面积308.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7公顷(其中果园面积2.7万亩), 去年果业收入5210万元,止今年五月底,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台/868千瓦,小型拖拉机872台/10500千瓦,配套农机具980部(件),播种机59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19台,运输机械1406辆/18278千瓦(其中三轮车1363辆/17719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93千瓦。2009年农机化投入249万元,农机经营总收入371万元(其中运输收入281.2万元,作业收入48.6万元,维修收入41万元),全镇从事农机操作驾驶人员2231人,从事维修业69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189人。
丹州镇是果业主产区,主要以果园生产机械为主,是县城所在地,运输机械比重很大。南川生产粮食以大中型轮式拖拉机为主,还有农机维修网点,农机销售、零配件供应等,农机各行各业一应俱全。
三、农机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 承包经营,分散生产,造成农业机械使用率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农机户作业不专一; 二是供需信息不灵通;三是土地承包经营面积过小,机械作业受到限制。如:丹州镇东庄村79户,户均拥有机械近2台,但大部分机械只限于一家一户的生产,一台微耕机一年四至五个作业季节的作业量在80-100亩之间,一辆三轮车每年节本增效收入达不到2000元,大部分时间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2.全程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以粮食生产为例,耕、种、加工、运输机械化水平可达80%,但中耕、收获基本没有。果园生产旋耕、除草、喷药机械化水平可达90%,但产前、产中、产后出现断档,如栽植果树的挖坑机、施肥机械、疏花疏果、套袋、采摘、分级、贮藏保鲜、深加工等机械尚未普及。畜牧养殖业除饲草饲料粉碎机外,没有成套的设施养殖机械,大棚蔬菜的卷帘机也没有大面积推广使用等。
3.农机科研没有经费,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操作手得不到良好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差。造成作业质量低,机械易出现故障,操作使用保养不当,缩短机具寿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县级农机部门没有行政职能,没有专业的农机化培训学校,乡镇没有专业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农机的管理服务出现断层。
5.售后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促进了农机的发展,但生产厂家在设置售后服务网点时不尽合理,特别是零配件型号不统一,保修期过后,个别配件在市场上很难买到。
四、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总揽全局,以服务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促进农机事业发展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以健全完善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为手段,使机械化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研发推广高效率、多功能、适用性强、环保低耗的农业机械,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提高机具的使用效率,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1.农机发展局域化。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围绕全县果业、粮食、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科学布局、规模经营,发展优势农业机械,按产业需求配置机械装备,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作业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2.农机的发展要进一步适应农艺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机的发展,一定要尊重农艺的要求,使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围绕主导产业,研制、开发新机具,推广新技术,在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上做文章。
3.农业机械的发展向市场经济迈进。农业机械的发展逐步要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性能、多功能和低能耗方向发展,逐步完善政府补贴政策,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农业需求,在竞争中提高质量,提高适应性,互促进、互发展。
4.实现农机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走/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专业化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更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的威力,促进社会化大生产;更有利于实现农机的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机的科技化水平。结合土地流转,扩大农机生产规模,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节约资源,提高作业质量,抵御风险,提高效益。
5.健全农机服务体系, 促进农机科技普及。建立健全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大户、种养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机服务网络,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是解决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急需一批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去引导农户使用农机,实践农机技术,培训操作手,反馈信息,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畅通政令,良性循环。
六、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周密安排。县农机中心专门成立“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调研领导小组,精心安排部署,深入乡镇村队,认真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探讨发展方向,确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措施,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按照全县农作物的生产情况,以果业、粮食、设施农业为主线实行农机区划,分片研究、引进、推广适用的农业机械,努力使各优势产业的生产向全程机械化迈进,实现标准化生产。
3. 科技支撑,示范带动。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建设高标准的农机生产示范区,试验、示范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用高科技装备农机,示范带动,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先确定有代表性的村组,政府扶持、试验、示范新型的农机具,取得成功经验,辐射推广全县。
4. 技术引领,确保全县整体推进,对示范成功的农机技术,及时推广全县,迅速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促进农机化事业上台阶、上水平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2
1淮安市农机化发展特点和现状分析
1.1 发展特点
近十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要素减少, 现代要素增多, 突出表现为“二增二减”:农业机械增多, 农用役畜减少;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新型农民增多, 传统农民减少。
(1) 补贴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入, 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 淮安市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资金大幅增加, 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从2004年的13 817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09 100万元, 其中拉动全市农民和服务组织用于农业机械购置的投入由2004年的13 651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88 000万元。随着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投入资金的不断加大, 全市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加, 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该市农机装备发展情况见表1。
(2) 农机化重点技术突破带动各领域各环节的机械化发展。全市小麦、玉米生产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2013年该市创建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也获得成功。经济作物、畜牧、林果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机械从无到有, 适应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需求的农业机械装备也得到较快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内, 淮安市将巩固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方面的试验示范成果, 依托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尽快实现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延伸, 在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方面寻求突破。
(3) 新型农业生产机械快速增加,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 该市传统农业生产中高性能、节能环保和新型复式作业机械如深松多用机、精量播种机械、旋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发展迅速, 加快了传统农业生产机械的升级换代步伐, 推进了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成为淮安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提升的新动力。
(4) 农机装备快速发展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以来, 淮安市一直坚持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倾斜, 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以专项项目形式推进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为该市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1.2 发展现状
在看到良好机遇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 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装备结构布局仍存在不尽合理的情况。农机化各领域各环节发展仍不平衡, 服务于高效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是制约该市农机化综合水平的瓶颈。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两低两高”的格局。农机装备动力增长迅速, 但配套水平仍然比较薄弱。表现为:服务于大宗农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 服务于畜牧业、林果业、渔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高效设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在种植业中,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2) 农机装备结构“三多三少”的问题依然存在。目前该市农机保有现状是小机具多、大型机具少, 单一作业机具多、复合作业机具少, 低性能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
(3) 农机装备的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趋势。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以及土地流转规模的逐步扩大, 小型机械的不足逐渐凸显, 市场对农机装备的需求逐渐出现变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 农机装备的结构优化、技术升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机装备向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机械方向发展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淮安市农机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 宏观政策环境
(1) 政策持续扶持。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 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 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助推器, 政府投入对整个农业机械化投入增长的边际效应为9.10~9.68, 这表明如果政府对农业机械化投入1亿元, 则农业机械化总投资增长可达9.10亿~9.68亿元。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7 000万元逐年增加到2013年的217.5亿元, 江苏省、市、县和乡各级政府对农机化投入都有明确规定, 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已经基本形成了“财政资金引导、信贷金融扶持、农民投入为主”的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
(3) 土地流转加速。《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确定了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了土地流转受益的归属问题,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为土地的自由流转奠定了基础。耕地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 工作机制灵活。目前, 江苏省已经建立了有进有退、动态调整的补贴机制, 以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导向和调控作用。
2.2 社会发展环境
(1) 城镇化刺激农机化发展。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 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 使得农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 适宜劳动力在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大幅减小;另一方面, 城镇化带来农民生产生活观念的深刻改变。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急需更多的机器作业代替人力, 从而决定了动力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2) 现代化促进农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加快农机化发展, 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要素取代传统生产要素。高水平的农机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使每个劳动力能够负担的耕地面积增加, 使原有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 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当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速度越快时,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以及农业
2.3 生产经营环境
(1) 农民收入提高, 购买力增强。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淮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701元, 到2012年已达到了9 838元。十年来,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三倍左右, 农民购买农机成为可能, 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2) 新型农民不断增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文化基础,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了农户观念的更新及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和维修保养水平。新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和使用、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机 械、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规模化经营成为发展趋势。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蓬勃发展, 促进了农机使用和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3淮安市农机结构调整及农机化发展展望
为了适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的客观要求, 农机必然向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化、联合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农机化必然向产前、产后延伸, 向蔬菜、花卉、林果、畜牧、水产等各生产领域发展;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适应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提高土地生产率, 农机化必然向农机农艺融合的方向发展。根据淮安市的实际情况, 今后农机化的发展方向预期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继续快速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继续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 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 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同时, 围绕该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促进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化、联合化、复式作业机械发展, 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 快速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3.2 加快发展适合现代农业特色的农机装备技术
采取政策倾斜, 以适应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需要的农业机械及设施装备推广为重点, 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技术示范引导和农机人员培训支持力度;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的机遇, 集中资金, 扶持基础较好的地区根据区域特色快速发展特色农机, 实现农业示范园区全程机械化, 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因地制宜逐步推动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 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全面推进该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3.3 加快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的发展
改善配套比, 提高利用率, 降低单位能耗, 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同时, 应注重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机具的发展, 在提升农机化水平的同时, 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4 注重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物理农业技 术与装备
农业物联网和现代物理农业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已经在水产养殖、育苗、花卉等高效设施农业生产上得到了示范性的应用,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是该市在以后的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上的一个主攻方向。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3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把农业机械化提升到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地位。国家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机化的支持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些政策支持必将为我省农机化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坚实的基础保障。
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着力推进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转变,必将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出务工农民数量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也必将为我省农机化发展带来更加迫切的需求。
“十一五”时期我省在农机装备数量、关键生产技术环节、农机产业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必将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我省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应重点解决的难点与焦点
2.1 农机装备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目前,我省农机装备仍然存在着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整地机械多、收获机械少,简易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传统机具多、现代机具少的现状。在分布上,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装备数量增长迅速,园艺特产、设施农业、牧业养殖等机械装备相对滞后。在区域布局上,中西部平原地区发展快,东部半山区、山区发展缓慢。在农机产业发展上,省内农机生产企业规模小、分散,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生产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没有形成农机生产、流通、研发和农机应用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产业优势。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与合理布局是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的关键。“十二五”必须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和调整布局,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现代先进农业机械购置使用,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合式作业和水稻栽植、水稻收获、玉米收获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加快淘汰老旧、半机械化和人工手动机械设备。加快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农机流通产业园区建设。 “十二五”要围绕人参、园艺、畜牧、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
2.2 机械收获水平较低是制约全省农机化快速推进的主要瓶颈
2010年我省机械耕地水平达到了79.5%,机播水平达到了72.8%,机收水平仅为22.7%,而玉米机收仅为1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5%。提高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关键和薄弱点就是玉米收获环节。 “十二五”要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一步破解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关键技术,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转变,着力解决制约农机化综合水平全面提升的主要问题。
2.3 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基本建立,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匮乏,服务手段落后。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机化加快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履行政府职责的必然要求。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农机化质量体系建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各级农机部门应抓住机遇,争取在机构队伍建设上有实质性地改善和提升,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增强服务能力,以满足农机化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
2.4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和效益有待提高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4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5日 07时01分
来源:人民日报
6894公里的运营里程、近1.2万公里的在建规模、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规模„„稳增长、扩内需,高铁是牵引力巨大的“火车头”。
缩短铁路旅客逾一半的出行时间,人均能耗仅为飞机的2.5%、汽车的20%„„调结构、惠民生,高铁被誉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杠杆”。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事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铁路投资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建设水平最高、创新成果最明显的时期。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新成果的“国家名片”。
从无到有,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铁网
夏末秋初,京石、石武高铁上的测试列车奔跑不息,联调联试正有序推进。年底,这两条高铁与武广高铁连通运营,中国又将新添一条贯穿南北的高速大动脉。
京广高铁的全线运营只是我国高铁发展的一个缩影。以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为序幕,中国高铁从无到有。短短4年,21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截至2012年7月底,我国高铁总里程达6894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以石太、合武等为代表的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3324公里,以京沪、武广等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3570公里。发展高铁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幅员广阔,东西南北纵横5000公里,资源和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大量货物需要通过铁路进行跨区域交流。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大量的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要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铁路大动脉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2008年,国务院又对该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主要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我国将有3500公里高铁投入运营。今年底,《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铁“四纵”干线就将全部贯通,高铁运营版图将有重大刷新。
从北京出发,向关外挺进,沿京津、津秦、秦沈、哈大高铁,一路向北飞奔,京哈高铁纵贯东北三省,形成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各地的快速客运网络。届时,哈尔滨至大连将由9小时缩短为4小时。
从北京出发,由中部而下,沿京石、石武、武广、广深高铁,一路向南驰骋,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这条大动脉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有望使北京到石家庄、武汉、广州的列车运行时间分别缩短为1小时、4小时与8小时。
从北京出发,自东部而下,沿京沪、沪杭、杭甬、甬台温、温福、福厦,一路向南,沿海高速大动脉基本成型。届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将借由高铁牵手。聚焦长三角,宁杭、合蚌、杭甬三条新线,将与沪宁、沪杭客专等衔接,构成区域城际铁路骨架网。今年,长三角地区打“铁的”上下班,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常态表现。
从追赶到领跑,成为高铁技术最全面的国家
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成为历史上地面运行最快的交通工具。然而,在本世纪初,我国铁路列车时速仍然较低,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近10年,作为后来者,高铁研发旋即掀起了一场中国科技创新的革命。
战略上,高铁研发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资源上,高铁研发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了全国的科技资源,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
高铁项目把国家战略的号召力,与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和兴趣点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全国的设备、资金、人才集中整合。最终,高铁项目凝聚了我国六大中央企业、25所大学、11个研究院所、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的科技资源,68位院士、500多名教授,以及数万名普通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响当当的“科研国家队”,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成果转化效率,使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中国高铁不仅将核心技术学到手,用到位,而且还不断自我超越,根据中国国情、路情,不断填补高铁技术空白,将高铁理论与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工程建设屡破世界难题。我国在高铁路基工程技术上,攻克了松软土、湿陷性黄土、岩溶、沿海软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高铁桥梁工程技术上,攻克了跨越大江大河和艰险山区的深水基础施工、大吨位钢梁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在高铁隧道工程技术上,突破大断面黄土隧道、江河水下隧道、高压富水岩溶隧道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设计、风险评估和施工技术难题;建成了大胜关长江大桥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工程。
高速列车抢占世界高点。我国已构建时速200公里、时速300公里等级高速列车的设计制造与维护体系,并实现了两个速度等级的动车组的国内设计制造。其中,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时速500公里试验列车,已在滚动试验台跑出了逾600公里的最高时速,各项指标良好;其9列时速350公里的国产高铁于今年4月中标香港高铁,迈出了中国高铁闯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如今,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由系统集成、动车组、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调度和客运服务7个子系统组成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300公里高铁技术的国家。
从聚人到聚财,引发经济社会新变革
如今,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已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总量的25.7%,每天1579列高铁穿行于大江南北,运送133万旅客往来东西。高铁不仅成为最具人气的时代列车,更开启了“大动脉”服务民生、助推经济的新速度。高铁似公交,车次多、间隔短却高速无拥堵,使铁路旅行时间至少减少一半,使“同城效应”更明显。高铁创造了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形成合理布局,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相邻大城市的“同城效应”。已满4周岁的京津城际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过8800万人次,公交化的运行模式使旅客可随到随走,旅客发送量年均增幅超过20%,“北京上班、天津置业”成为一种新时尚,而这种“异地如同城”的生活概念正在沪宁、广珠、长吉、昌
九、沪杭高铁沿线悄然流行。
高铁如鲶鱼,迫使民航降价、公路调线,使运输结构更优化、百姓得实惠。高铁开通对500公里以下航线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以合武、合宁客专为例。从武汉到上海乘坐高铁二等席相当于三点五折机票。相对较低的价格与大幅缩短的旅行时间,将大量消费者从空中分流到轨道,促使该航线的机票常年提供半价优惠。高铁对于中长途公路客运的冲击也相当严重,一些定位高端商务客流的班线遭遇了客流流失严重、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不得不调转车头,调整班线,为亟待发展的农村客运市场补充了大量运力。
高铁像磁石,“聚客效应”强大,沿线旅游更热,服务业更火,刺激消费大幅增长。京津城际的开通运营,天津市接待游客的数量增加了35%,许多餐饮店和观光景点人员爆满。郑西高铁开通以来,沿线郑州、洛阳、三门峡、华山、渭南、西安等设高铁车站的城市旅游增长都在20%以上。开通一年的京沪高铁,使沿线铁路旅客发送量同比增长了62.8%。“京沪高铁开通后,仅2011年7月至12月,曲阜三孔景区接待游客2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在各类酒店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全市酒店入住率仍提高了5%,节假日城区酒店客房几乎爆满。高铁挖掘出了曲阜旅游的巨大潜力!” 山东曲阜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周鹏说。高铁是杠杆,连接区域、覆盖城乡,撬动了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宜居建设的新活力,加快了区域融合的新步伐。截至今年7月10日,武广高铁日开行列车由最初28对增至现在的80对,日均发送旅客由最初的3.7万人增加至现在的11.8万人,其公交化、大运量的运输模式促进了珠三角、长株潭、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资源的深度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小时经济圈”。大批广东客商到湘鄂两省投资,加速了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江苏徐州是京沪高铁沿线唯一开通始发动车的地级城市,日均发送旅客1.1万人以上。“京沪高铁为徐州经济转型升级送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今年上半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0.7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了65.3%!”徐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钱钢说。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5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临沂市旅游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重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旅游业消耗的资源、能源相对较少,是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经,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近年来,全市旅游业按照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工作部署,以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为目标,认真实施“沂蒙好风光”战略,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全市旅游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拓展中心城区地接旅游市场为突破口,以完善提升旅游产品体系为核心,努力建设以临沂市区为中心,蒙山、沂水等县域旅游互为补充,以 1
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二、工作措施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举措。高标准编制旅游规划。认真贯彻实施《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理顺旅游规划编制、管理、执法体系。组织聘请专家编制《环临沂市旅游休闲游憩带规划》、《临沂市旅游市场开发营销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高质量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督导和服务,重点对蒙山整合提升工程、屠苏岛旅游开发项目、孙子兵法竹简大文化遗址保护工程、滨河旅游长廊、汤泉旅游区、兰陵古镇等近30个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督导和业务指导。创新旅游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业态,创造催生新兴旅游业态,着力开发温泉、会展、养生康体、葡萄酒庄等高端产品,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产品竞争力。打造以水上游乐、温泉度假、文化演艺、民俗风情、体育健身、商务会展、休闲购物等特色旅游产品交相辉映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继续发展红色旅游。打造沂蒙红色文化品牌,拉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以红色经典影视等艺术形式,传播沂蒙精神,扩大沂蒙旅游影响。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编制《临沂市旅游商品开发总体规划》,深度挖掘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著名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品牌,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完
善旅游基础设施。以临沂机场为依托,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重点建设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安全及资源环境保护设施。
二是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壮大市场主体。继续实施旅游大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重组一批综合性旅游集团、转型一批农工商大企业的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全市重点培育10个左右以旅游为主业的综合性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大整合重组力度。以资本为纽带,以大型旅游企业为骨干,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组建一批以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集团。鼓励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品牌运营等方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我市大型商贸集团利用其商业网点和销售平台,进行食住游购娱旅游要素一体化开发试点。鼓励引导我市大型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向旅游业转型,经营旅游板块,支持其将旅游板块做大做强。
三是改进营销方式,培育消费热点。加强临沂城市旅游形象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构筑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旅游形象宣传网络,加大临沂城市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把市内各景区的宣传口径统一到临沂市的层面上来,形成临沂旅游品牌整体合力。转变营销方式,采取走出去营销,请进来踏线及配套奖励政策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发展500公里以内旅游直通车市场。走出去营
销,建立由市旅游局、线路涉及景区、旅行社等组成的旅游营销小分队,在重点客源市场以投入广告、召开推介会、设立临沂旅游专卖店、景区后期跟进宣传等方式开展巡回促销。重点借助《沂蒙》、《南下》热播和对接上海世博会的有利时机,在长三角市场开展“南下—沂蒙之旅”旅游推介会,大力开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客源市场。请进来踏线,根据主要目标客源市场反馈情况,分期分批邀请意向组团社来我市踏线采风,采取一团一议的方式,促成合作。兑现奖励政策,实施《2010临沂市旅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与康辉、上海春秋等大旅行社的合作,利用其全国性营销网络招徕客源。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加大对发展旅游消费重大意义的宣传,继续组织开展“山东人游临沂”活动,结合“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策划好“观世博、游临沂”活动,继续办好“好客山东〃亲情沂蒙贺年会”。
四是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升级。以“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建设活动为抓手,加强旅游项目、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指导沂南、莒南、费县、临沭做好省级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按照《临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旅游功能和旅游要素的聚集度,加快从“旅游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适应旅游团队接待的需求,在市区和旅游强县大力发展二、三星级
旅游饭店和经济连锁型酒店。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活动。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大赛、技能比武提升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临沂旅游资源数据库,加快旅游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118114”旅游服务热线功能,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数字化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山东省旅游品质保障系统推广工作。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安全。开展诚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发布《临沂旅游质量公报》。继续开展平安临沂旅游创建工作,健全市、县(区)、企业三级旅游安全队伍,完善旅游公共安全救援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旅游安全管理,不定期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确保全市旅游安全稳定。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支持。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从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建议市委、市政府上半年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参照省里的作法,对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召开专门会议对贯彻落
实意见进行动员部署。建议市政府把旅游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各县区、各部门的职责,真正把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全市旅游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努力营造发展旅游业的浓厚氛围。积极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发展旅游业,争取把旅游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突破行业、部门界线,加强协作,协同配合,自觉把发展旅游业与各部门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融入旅游元素,努力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篇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 农业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观念深刻改变,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及今后5年, 也就是“十二五”期间, 可以用五个持续来概括:
一是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06-2009连续4年同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增幅创历史新高, 2010年机械化水平将超过50%, 预示着农业劳动机械化主导时代的到来。机械化生产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
二是需求持续旺盛。需求热点集中在大中型动力机械、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机械等。随着农业结构深入调整, 对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 农机使用者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售后服务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三是发展机制持续创新。农机合作社和以农机作业为主体的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总体经营效益提高, 实现了普通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 为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解决农业小规模经营与大农机生产之间的矛盾将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四是农机工业持续增速。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产品结构加快调整, 粮食作物各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基本成熟, 呈现快速普及应用态势, 其他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机械化装备和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方兴未艾。
五是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农机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最近,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对农机科研、农机制造、农机流通、农机推广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农机监督管理明确了任务要求和扶持措施, 各地积极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 “十二五”期间, 随着“三大”工程的实施 (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培训阳光工程) , 中央和地方在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当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重大挑战。一是农机化水平总体不高, 装备结构不够合理, 不同区域、农业各产业、各环节农机化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 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 农机利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四是部分环节适用农机产品和技术供给不足, 不能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五是应对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约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 农机肩负重要使命, 同时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总的来看, 当前及今后5年,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 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加快转变, 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加快转变。在这一时期, 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日益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日益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本身发展方式转变, 主要是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改善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型向内生增长型转变。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存在“两高两低”、“三多三少”“三快三慢”的突出问题。 (农机作业水平存在“两高两低”格局, 种植业较高, 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较低, 在种植业中,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然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 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 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 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在区域发展布局上表现为“三快三慢”的趋势, 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 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 旱地快、水田慢。) 这些突出问题如不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解决, 将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 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促进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装备结构。重点调整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 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 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 提高配套比, 改善利用率, 降低单位能耗, 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资源浪费和效益下降。
二是在促进重点突破的同时各领域各环节协调推进。继续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环节, 尽快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 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 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 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
三是在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同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鼓励农机化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工作的支持与指导, 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 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生产机械, 同时加快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发展, 推动丘陵山区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
一要制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现有机具普查, 立足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 科学制定装备需求规划, 提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控引导措施。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合理确定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及比例、建立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制度等政策措施, 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
三要强化科研推广。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重大课题立项和研究, 改善科研手段和条件, 集成与提升利用行业现有的科技资源,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领域的交流、联合与协作, 建设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体系, 加快普及应用主要粮油作物种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 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深松、化肥深施、水稻育插秧、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玉米收获、薯类收获、高效植保和旱作节水等主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和新机具实行推广和应用补贴, 创新农业机械推广服务方式, 引导广大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机具。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加快成果转化及应用速度。
四要推进社会化服务。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 引导促进先进、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购买使用和集成配套。
五要开展试点示范。在全国100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500个农机服务组织示范点组织装备结构布局调整示范工作, 探索经验。
六要明确职责任务。增强宏观调控意识, 明确结构调整目标, 做到全国及各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监督考核跟进, 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 需要我们的农机制造行业和农机流通行业适应农机化发展趋势要求, 找准位置, 长远谋划, 迅速行动, 开拓创新, 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机制造行业应着力优化农机产品结构, 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产品高中低端共同发展的格局。围绕重大产品开发,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瓶颈, 大力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农机具、保护性耕作机具、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 提高农机具的适用性, 并且要努力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开发生产。各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改善产品研发和生产条件, 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工装水平, 提升产品质量。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7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发展方式;建议
一、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趋势。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金融结构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推动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国家经济增长有不良影响。对此,金融从业人员有必要从金融结构视角着手,对国内的金融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我国现存金融发展方式的不足
就我国金融发展总体现状来看,虽然总体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但现存金融发展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有不良影响。首先,传统金融发展方式过于强调盈利最大化的目标,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等以数量外延的方式而实现扩张。其次,国内金融资源分配十分不合理,从地域看,大城市资源丰富,农村资源匮乏;从产业类型看,工业资源丰富,农业资源少;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国企资源丰富,中小微企业金融资源极少。再次,金融发展逐渐朝着技术金融方向发展,忽视普惠、人本等金融属性。最后,国内呈现明显的金融发展结构失衡现象。可见,现存金融发展方式亟需得到有效改革。
三、金融结构视角下的金融发展方式转变建议
1.更新金融发展理念
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发展结构,存在明显不足,不利于我国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从金融结构视角看,要实现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必要对金融发展理念进行更新。首先,在调整金融结构时,注重与金融功能演进的有机结合,为金融发展方式转变指明正确发展方向。其次,树立大金融的思想观念,从全方位视角,对国内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将其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创造坚实的思想基础。例如,在发展外贸经济时,采取系列经济手段的同时,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实现在差异化政策的推动下,发展外贸。最后,在金融结构调整中,应从地域、产业、企业经济主体视角着手,促进其相互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能够实现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等金融的持续发展,对建构完善的金融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2.重构金融结构
我国现行的金融发展方式,是混合经营的方式,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业务相融合。出现该方式的原因是,我国对各类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缺乏明确的划分。所以,有关人员有必要对我国金融结构进行重构,基于“三维一体”的金融架构,是金融组织形态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作用的架构。首先,对三类金融业务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其各具独特的范畴。其次,对各类金融业务加强正确引导,以推动“三维一体”金融结构的架构。通过重构金融结构,能够改变传统弱势领域或群体融资困难的问题,还是弥补传统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缺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3.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从金融结构视角看,我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中,有必要加快金融立体体系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首先,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对不同金融业务类型而制定差异性的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根据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业务各自特点而实施。例如,对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法律完善中,应从弥补市场失灵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视角着手,进一步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国内亟需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领域等,以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规避传统金融结构失衡问题,促进金融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国内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有关人员应采取以下方面的策略:首先,激活民间金融的发展活力,转变传统行政主导管控下的金融发展。政府等部门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机制转换,以提升民间金融资本的社会地位。其次,引导金融行业朝着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的方向而发展,打破传统全国性机构扩张局面,因而政府可加强对弱势区域、弱势群体的大力扶持。根据我国近几个月稳增长调结构,强调政府应加大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对我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促进金融向普惠、人本的方向发展转变,要求政府部门充分考虑少数人或企业的利益问题。最后,实现数量外延型向质量内涵型的转变。
四、结论
金融结构失衡直接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阻碍影响,因而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强金融结构调整。针对国内现存金融发展方式的不足,作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主要表现在:一是更新金融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二是重构金融结构,以“三维一体”为主;三是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予法律规范引导;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带动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姚耀军,董钢锋.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技术进步——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3,11:56-65.
[2]佟健,胡巍.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认知与研究[J].西南金融,2015,04:14-17.
[3]丁俊峰.中国金融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重心:构建地方特色金融体系[J].金融教育研究,2011,01:36-41.
作者简介:
转变农机监理方式 服务新农村 篇8
关键词:转变;监理方式;服务;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53-1
几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为主要工作目标,监理人员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执法,强化服务,使农机监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基层农机监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农机监理人不断转变监理方式,服务新农村。
1 抓好农机执法队伍建设,夯实农机监理基础
抓好农机执法队伍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规章制度是有效的方式,此方面根据形势需要不断完善原有制度,淘汰落后的制度,增加新形势下的要求。教育培训工作是抓好执法队伍建设的又一有效手段。一是以政治教育为主导,组织监理人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代表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精神,围绕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执法规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利用召开各类座谈会,走访机手,征求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教育引导监理人员进一步强化了四种意识:即爱农意识、公正意识、文明意识、廉洁意识,树立农机监理新形象。二是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培训,以尽快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为重点,特别对新上岗人员采取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和经济、科技知识,强化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对农机执法人员的管理。根据相关制度标准,对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和执法道德规范,使执法人员在依法行政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有据,有章可循,提高农机执法水平。
2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真正把农机监理各项法律、法规等政策深入宣传到村、到户,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印制宣传资料。如印制、发放《驾驶员读本》《农机具之路》《致广大农机手朋友的一封信》《车主及驾驶员须知》《农机监理法律、法规摘录》等各类宣传资料。二是利用拉过街横幅、刷标语口号、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三是开展农机宣传咨询活动,现场进行宣传。可以利用“农机安全月”活动、“3·15”“12·4”法制宣传日在商贸区、人流聚集区举办农机监理法律、法规、咨询,开展便民宣传活动。还可以制作了宣传版,在行政区域和重要路口,分别向领导、社会、机手及农民进行宣传。
3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农机安全隐患
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是比较传统的工作手段之一,目的是消除农机安全隐患。一是抓好“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和黄金周期间及午收期间的农机安全检查。重点查处节假日期间,农机无牌无证、违章载人、客货混装、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开展午收安全防火和道路清障工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二是认真开展上级相关部门制定的专项整治工作,排查农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有效防止和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近几年一是开展“黑车非驾”整治。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县乡道路、乡村场院采取路查巡查、打击“黑车非驾”,对无牌无证、拼装车辆、技术状况较差的现象加大打击力度。二是开展“治超”活动。治理“超速超载”,重点是治理“超载”行为,对严重超载、酒后驾驶、违章载人等严重违章行为进行严重处罚,确保道路安全行驶,消除了事故隐患。三是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无牌无证专项整治。按规定办理了牌照和驾驶证,并强制参加了机动车交强险。
4 强化为农服务意识,努力塑造农机监理新形象
农机监理工作是一项面向农村、服务农业的窗口工作,服务范围广、机手多、业务量大。农机监理站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把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心系广大机手、服务广大机手。一是变上来为下去,努力改变工作作风,深入村户为机手搞好服务。在年审工作中,分片设点,上门集中审验。二是变单一管理为全面服务。为密切同机手的感情,监理工作人员在抓审验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为农民机手发布信息,寻找致富途径。特别是今年,该站通过抓规范、讲文明、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着力塑造农机监理部门新形象。一抓文明执法。推出了“微笑服务”、“承诺服务”等一系列文明执法规定,做到礼貌待人,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以理待人,以情感人,把执法工作融入服务之中,使违反规定的机手在热情周到的服务中充分感受到农机人的温暖,增强了依法参管意识。二抓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爱岗敬业意识,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三抓制度建设,堵塞各种违规办证的漏洞,杜绝了“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的现象。同时制定了关于用公款招待和中午禁止饮酒的规定,从而使全站人员做到廉政自律,秉公执法,维护了农机监理部门的形象。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方式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监理工作将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但是不管如何,农机监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新农村,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周祥.东海县农机监理所真抓实干出成果[J].江苏农机化,2005,(04).
[2] 孙绍军.谈农机监理工作中的法制建设[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04).
[3] 刘淑端.内江市召开农机监理机构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及工作会议[J].四川农机,1994,(06).
[4] 赵晓华.加强农机监理工作 保障农机安全生产[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9,(02).
[5] 金振芳,张春雷.浅谈农机监理内业管理[J].农业机械,2006,(06).
[6] 江苏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J].江苏农机化,2000,(01).
[7] 印永忠.与时俱进开创农机监理工作新天地[J].江苏农机化,2005,(04).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 篇9
一、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模式
1. 以集体所有制形式组建
合作社发起人是企业, 企业投资占自筹资金50%以上。股份由财政扶持资金、企业投资、农民投资和以地顶资构成。如鹤矿农牧公司、绥滨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2. 以农机大户入股形式组建
合作社发起人是种粮大户、农机大户, 大户投资占自筹资金50%以上。股份由财政扶持资金、大户投资和农民以地顶资构成。如东山区的红卫、萝北县的勤俭、山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1.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
坚持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合作社, 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进口大马力拖拉机由分社组织统一经营, 采取“七统一”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大型机车的作用;二是联合收割机采取租赁方式, 单车核算、自负盈亏。各合作社规章制度已全部建立, 合作社都已成立成员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 经营机构也比较健全, 管理制度正逐步完善, 各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都能半年召开一次, 各合作社能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审计制度, 建立固定资产和股东台账, 运营情况基本正常。
2. 拓展服务市场, 增加合作社经营收入
不断增加服务项目, 扩大经营规模, 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做大做强合作社。在项目区内采取土地租赁、实物抵租等形式开展规模生产, 全市已组建的7个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1年共作业14700公顷, 其中整地8900公顷, 收获5800公顷。实现总收入733万元, 其中整地356万元, 收获377万元。实现纯利润为374.4万元, 其中整地142.4万元, 收获232万元。
3. 强化基础设施, 提高厂库棚的标准
制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 统一了建设标准。农机场库棚选址于交通便利、距离作业区远近适中地点。科学制定建设方案, 由专业单位设计图纸, 推行工程招标制和监理制。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现场督查, 协调服务, 跟踪指导, 解决问题。利用废弃地、废弃晒场、旧厂院、停办的村小学、原村部大院及原合作社等非基本农田建设基础设施, 减少了资金支出。
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现有的通村公路、桥涵和机耕道路设计标准低、道路窄, 大机械无法正常通行, 影响大机械作用的发挥, 标准化大地块规划比较难。
2.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程度与农机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现行土地承包政策下, 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比较强, 不愿意交出自己的承包田给合作社经营, 行政干预虽有一定效果, 但大面积推行土地流转还有很多困难。虽然近几年土地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但仍有部分乡村相对滞后,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 不利于大型农机标准化作业。
3. 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
合作社的管理和驾驶操作人员, 大多数是村屯干部、农机大户及本村社员,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合作社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认识不清,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欠缺, 不能很好的指挥现代农机化生产。虽然农机驾驶人员参加了市县 (区) 举办的技术培训班, 但实际操作经营欠缺, 部分农机驾驶员素质较低, 驾驶操作技能不高, 影响先进大型机械效能的发挥。
4. 地方政府投入不足, 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扶持和贷款优惠政策。由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规模较大, 场库棚建设和生产流动资金缺口大, 影响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
四、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1. 对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广泛宣传
让农民了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推进农机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载体, 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基础。
2. 抓好典型示范和推广工作
组织农民和乡村干部进行学习, 互相交流, 增加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和信心。
3. 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搞好新机具使用、新技术应用的培训, 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运行和发展。
4. 建议市政府出台鼓励扶持政策
【调优结构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论文】推荐阅读: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08-17
科学发展与转变方式论文09-12
结构性转变10-30
转变发展方式08-0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08-28
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09-17
转变社会发展方式07-2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07-05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