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2024-08-0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精选10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篇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根据厅里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认真思考。通过学习我认为,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一些发展方式确实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更好更快地发展。主要体会如下:

一、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福建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福建省地少人口,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三、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四、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四、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

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

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是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

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0年6月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篇2

面对未来的需要, 我们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 这时他们学的最好。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新实行的课程标准就能帮助我们做到让学生学的最好。作为小学教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数学, 它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 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这一变化直接对社会创造价值, 为人类解决实际中的难题, 为我们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现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也就是说, 让我们因材施教, 能培养出新一代具有高超数学技能的人才, 使他们服务于人们, 服务于社会。优秀的教育体制中关键一条是确定合适的个人学习方式。今天的课程标准首要的任务是让我们教育者转变传统的理念, 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但是,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愿学、会学, 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一个中心问题。数学又是一门思维性学科, 它需要学生动脑想, 去计算, 因此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往往厌学。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数学, 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多年前的一次外出听课, 主讲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统计图、统计表”一课时, 很是贴近生活。当年正赶上非典疫情, 这位老师合理地、恰当地结合当时预防“非典”要适度进行运动, 恰当地提问:生活中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学生讨论后, 全班统计, 接着制图表。一切全都是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 操作完成, 老师是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就这样一节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课完成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的知识。这也验证了国外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的一段话, 那就是:“孩子们的工作是游戏, 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学习。”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 从而使学生爱学习、愿学习, 进而自主地去学习。发展个性潜能就是释放孩子们心中本土文化意象, 并将之作为活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中, 明确自己的目标, 激活他们的思维, 把知识运用起来。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做同样的问题, 有的同学理解快, 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而有的同学只会用一种方法或不能理解。这时候,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都充分挖掘出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再创造。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师能“导”会“导”, 把学生内在潜能都“导”出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发展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 教育观 教学方法 学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均是自主建构。前者的认识机制是固化,它引起认识结构的量变;后者的认识机制是顺应,它引起认识结构的质变。

新课程教材的设计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积累性学习。教材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主动学,在游戏中学的意图,注重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为此,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初步树立四种教育观。

1.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2.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初步能让学生德育、智育、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3.每位学生都能发展的学生观。教师承认学生存在差异,尊重、相信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评价观。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发展而时时在发展。

一、探究摸索,灵活运用三种教学方法

1.合作交流中求发展。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根据集体的需要自觉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等相互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薄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一道直观的桥梁,通过实际的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便会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认识和理解知识间的关系、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一个长方体水槽,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5厘米,里面放着一块棱长10厘米的小石块。这时量得水槽里的水深20厘米,如果把小石块拿出来,原来水槽里的水有多少升?”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便得出:要求原来水槽里的水有多少升?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交流能力。

2.激励性评价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能解决就可以了,但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一问多思,发展求异思维。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不要求每课内容人人过关后再学下一课,允许个别学生发展得慢一些。

案例一: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位置”的认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个难点。因此,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我和我的好朋友握握手的游戏。游戏的开始,教师和一个学生握握手。让学生说说,教师用哪只手握手。生说:“左手”老师用疑惑的目光看了他一眼,说:“你再仔细观察一下?”生说:“是右手”“为什么说老师是右手?”老师追问,生回答:“因为老师面对我们。”接着,老师让同桌面对面,伸出右手做握手游戏。在学生们都伸手握手的同时,教师提问:“你和你朋友右手的方向一样吗?”有一名学生大声地回答:“一样”。教师睁大眼睛看着他说:“是一样吗?”众生笑着齐答:“不一样”。老师高兴地说这位同学是故意说错让大家说两遍加深印象的。最后,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们摸摸对方的左耳,拍拍对方的左肩。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都能通过握手活动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学得很轻松,很自然。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对面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感知面对面方向的相反性。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以诙谐幽默的方式给予改正,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且营造了课堂气氛。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精心设计提问,要求设计的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量减少提问的次数,改变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在教学《0的认识以及有关加减法》时,课本第29页下面的那幅青蛙图(左边的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没有青蛙,图下是算式4+0=4)(教师只出示图,隐去算式)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经过认真观察后,一个学生说:“左边有4只青蛙,右边没有,合起来是4只,4+0=4。”“老师,我这样想,左边有4只青蛙,右边没有,左边的不动,右边的小青蛙跳走了0只,所以还有4-0=4只。”

学生大胆发表观点,构建一个“0”的多彩世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发展,课堂充满朝气。儿童的思维和想像力以丰富的情感为基础,这一点对于建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二、拓展求实,着力培养三种共性

1.培养学生主体性。新教材的知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如何把握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打消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怕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学、放胆尝试,由“老师要我学什么”转变为“我想要学什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2.培养学生参与独立性。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课后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根据教材安排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力求学生都参与“说一说”“练一练”“比一比”“做一做”的学习形式,多种途径,多渠道地学习。

案例三:教学“十几减9”时,首先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小明家来了一批客人,为了招待客人,小明洗了11个苹果,客人吃了9个,还剩几个苹果?”教师让学生去探讨,学生有多种思维方式:(1)想加算减;(2)先减去10,再加l;(3)9和11都先加1再相减;(4)11可以分为9和2,所以11-9=2;等等。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不仅建立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篇4

转变领导方式关键在于干,在于领导怎么认识、怎么思考、怎样去推动实施、怎样抓好落实。结合此次学习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以转变促发展,要有持续的发展思路。正如卢书记所言,“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近年来,洛宁县的快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持续发展思路的重要性。

第二,以转变促发展,要勇于破解发展难题。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千差万别,找到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路子至关重要。领导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创新力度,决定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速度和效果。要转变领导方式,必须要思想再解放、思路再创新、改革再加大。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只要创新思路,勇破难题,就一定能趟出一条符合本地发展的好路子。

转变学习方式__促进学生发展 篇5

促进学生发展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使师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基于此,我校作为谷城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完成县教育局、县教研室下达的三项课题研究任务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我们认识到,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现将我们一年多的实验情况小结汇报如下: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为学生创造选择的环境,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通过学习、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

⒈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教师的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如教室的布局要精心朴素、设施要实用方便等,让学生感到温馨、舒适;又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以此影响、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并要善于组织、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建立起团结互助的班风。

⑵利用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内在的美,用美震撼学生的幼小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数学课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很有用。

⑶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根据内容不同,可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就教学手段来讲,有的可以不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语文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只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有的则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文章,播放实景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可以把不同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不再程序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根据学情来确定,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

⑷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且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及时给予中肯的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在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我们的教学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怎样才能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学行动呢?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如果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就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如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引言揭题以后,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目标如下:①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②读文章,弄清作者描写小兴安岭

美丽景色的句子;③作者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又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写的;④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⑵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示范点拨,从老师和优生身上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二是领悟自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三是交流中获得,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到他人的学习方法。

⑶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的高度,以学定教。如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八环”模式,教师的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环节,就很宽松地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⑷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交由学生组织学;有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进行学习,如限定时间、限定行为等,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⑸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学中的很多总结,大都由教师来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来做,就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但能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⒊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二、融入群体,发展自我——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合理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一般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为2~6人。时间越有限,小组的人数越不能太多。小组分配由教师安排或儿童自己组合,但一般情况下由老师安排小组要适当一些,可采用低与中、高与中、低与高等两种能力组合的方式,不必拘泥于低、中、高三种能力混合的小组状态。

⒉合作学习小组要形成一定的机制。合作学习小组内可实行轮流小组长制,组长要起组织者的作用,让全组成员责任明确,都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流利表达,认真倾听,并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评价。在班级交流中,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其发言代表小组的意见,概括其他人讨论时的论点。如果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未能表达小组同学的意见,其他成员应积极补充。

⒊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适当。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如我校在开展“汉江襄樊段知多少”和“庙滩街道社区市面文字的调查”等活动时,因地制宜地确定任务,因人制宜地分工,小组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从而使活动开展得有条有理,学生收获颇丰。

⒋小组的学习形式与其他学习组织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小组学习之前,每个学生都不能要独立地思考和学习,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小组成员合作的效果则不会理想。

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后的全班交流。合作学习结束,要让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成果。全班交流应注意这样几点:①交流的内容要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要求;②要让大家认真倾听;③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

⒍教师要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团体奖赏、表扬专用的布告栏(利用表格或海报记录特别表扬的小组、班级,甚至个人)、特别的表扬庆祝、额外的休息或游戏活动。

三、勇于创新,尝试成功——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一)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探索;它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是学生利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

(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各学科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县教研室研究推介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老师出示布置“六一”儿童节的场面,出示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让学生猜第三面,第四面是什么颜色的彩旗,然后依次排又是什么颜色呢?这时学生找到了规律,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⒊要营造问题空间。有一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从哪儿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做到诚心请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发问,创新的起点,几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篇6

化州市投资服务中心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中共广东省委、省委组织部先后下发了《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考核工作的通知》,市委组织部也就开展干部培训考核工作做了明确部署,我中心根据市委组织部的要求,中心上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下面就中心2010年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明确

市投资服务中心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省委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部署要求,以立足岗位、全员参训、提升能力、服务大局为基本要求,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更好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努力锻造一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强有力的保障。

二、培训内容确立

市投资服务中心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以学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重点是: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汪洋、黄华华等省领导在全省厅级领导干部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产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国内外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省市重点产业的选择和布局,现代科技和技术创新等;我省重点发展产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装备、汽车、石化、钢铁、船舶等)、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制药等)基础知识,以及优势传统产业(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等)和现代农业(优质粮食、特色园艺、现代畜牧业、渔业、林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不搞“一刀切”,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培训,重点解决行政审批工作如何服务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现实性问题。

三、组织实施到位

我中心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知识培训坚持在市委领导下,按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类分层分级组织实施。一是广泛发动,统一思想。各股室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以及汪洋同志在全省大规模培训干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动员,积极引导,将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关于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二是按照分类分层分级的原则抓好现代产业知识培训任务落实。结合市委党校的安排,认真组织抓好本单位干部的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知识培训。三是大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由单位统一购买和发放省统一编印的《现代产业体系知识问答》系列丛书,组织本单位干部每年至少集中读书5天,将读书与学习现代产业知识结合起来,采取读书论坛等多种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通过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现代产业知识,不断夯实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基础。

四、2011年学习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股室要高度重视,切实把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推动工作落实有机

结合起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配套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各股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的要求,鼓励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要加强检查指导,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二)继续加强管理,严格考核。2011年我中心将采取自考、测评、抽考等形式检查学习培训效果,切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落实。开发网上学习题库和考试系统,鼓励广大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自主上网学习和参加考试,使广大干部掌握重点产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发展方向等基础知识。中心每年进行一次抽考,在全体干部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干部参加现代产业基础知识考试,抽考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把干部的学习培训情况与干部的考核使用结合起来,使考核指标对干部形成“倒逼”。建立述学制度,让广大干部在述职述廉时汇报学习培训情况。探索实行培训积分制度,规定组织调训、自主选择、网络学习的学时学分标准。建立干部培训信息档案制度,及时登记干部参加培训的主要情况,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干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三)积极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各股室要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策划,制定方案,分阶段,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积极组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全省各部门适应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情况和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努力营造适应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良好氛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篇7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等相关字眼首次没有出现, 意味着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 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更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十一五”期间, 国家积累了雄厚的财力, 同时, 民生改善和经济增长不协调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十二五”期间, 必须把经济发展由总量导向转为质量和效益导向,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中国而言,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绝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 而是不断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福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 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都要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 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 也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 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 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亿万人民和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建议》指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分为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三个层面, 所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需求结构的转变, 正如《建议》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中所指出的, 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而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 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 外贸依存度高, 投资率偏高, 消费率偏低, 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长期依赖外贸需求造成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国外市场, 因而, 2008年年底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需求变化很快传递到国内, 使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 《建议》强调指出, 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近些年来, 消费占我国GDP比重徘徊在40%———50%之间, 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甚至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以来,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 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状况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里, 出口这匹“马”的贡献率下降, 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的拉动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但是, 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 却出现倒退。由于2008年11月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促动, 2009年经济增长中投资率明显上升, 最终消费率则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最良性、最根本的力量。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就必须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居民收入, 这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 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难以明显提高, 说明收入分配结构尚不合理。事实上,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居民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没有相应的大幅度提高。只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 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

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更与民生息息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 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 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 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 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三、提高“两个比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举措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两个比重”。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建议》又强调要努力提高“两个比重”。

之所以强调提高“两个比重”, 是因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两个偏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恰恰是妨碍国内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首先, 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国民收入增长,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都使得居民总消费需求的增长赶不上经济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巨大供给能力;其次, “两个偏低”导致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 收入差距拉大, 造成“有钱人不需要买东西, 想买东西的人钱不够”的现象, 从而影响了总的消费需求。因此, 提高“两个比重”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举措。

提高“两个比重”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举措。“两个比重”偏低的结果是“两个不同步”:人民富裕程度与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步, 劳动者报酬增加与企业利润增加不同步。《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要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要达到“两个同步”, 就必须提高“两个比重”, 这也是实现“民富”的必经途径。

在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中, 相对于城乡居民 (尤其是农村居民) 收入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而言, 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相对过快, 企业利润增速相对过快, 再加上少数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相对过快, 这种收入分配的相对失衡正是造成中国消费率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 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从根本上提振消费, 就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举措。同时这也是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前提, 因为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比重, 才能让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关。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同时, 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也在下降。在发达国家,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 而我国近年来仅为40%左右, 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由多重因素造成, 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要素超额分配导致劳动要素分配不足。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同时, 资本回报的比重却不断上扬。在发达国家, 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 而在中国则不到10%。2000年以来,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快速提高, 年平均增长高达35.3%。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企业职工工资只增长14.1%, 不到利润增幅的一半。长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曾经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 在新的发展阶段, 劳动力要素必须更科学合理地定价,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因此, 政府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 比如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篇8

自主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自主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主学习就是要改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在自主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学习过程中需要自我控制,独立思考和自行判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彰显。其次,自主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的使用有了选择自主权。学习者要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减少了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再次,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学习有了自主权,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就会根据自身的条件主动选择学习内容、方式与方法,自主确定学习目标,主动与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并且主动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另外,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觉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具有了自主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自主学习,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还有,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学习中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空间。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有了选择的自主权,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合作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推动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培養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机械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失去了合作的前提,学习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在小组中每个成员各自承担一定的职责,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协作,探讨交流。在学习中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体验到合作的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其次,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各学习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交流学习,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融,学习者自尊心能够得到最大的保护,自信心得到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各成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自己在活动中的价值,积极维护集体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效的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任务是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最大满足,并取得相应的成就感,从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得到增强。其次,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学习者必须摒弃依赖思想,发现和解决问题要靠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自理和自立,形成独立的个性。另外,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一切创新成果都始于问题的发现,问题意思又是创新精神的起点和基石,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者在强烈问题意思的驱使下,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创新成果。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创造性的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 篇9

心得体会

提高认识 查问题 定措施

机关效能建设和转变干部作风专题心得体会

一、对机关效能建设和转变干部作风的认识

机关效能建设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形式和载体。以效能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把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效能的体现者,是效能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效能建设的受益者,是客体。效能建设的主体行为是一种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

满意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做到用职能去管理,用机制去完善,用领导的人格去影响。因此,效能建设的着力点是要强化对主体行为的约束,更好地服务客体,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同时,让客体能有效地监督主体,以获得满意的服务。在体制上解决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弊端。建立多维监督制约机制,将行政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全方位的监督之下,提高决策质量,消除不当、不良行政行为,建立良好的行政环境。转变干部作风要围绕加强行政效能、政府执行力和政务环境建设这个目标,以解决各级机关和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

二、查问题

自查

主要围绕七个方面进行自查:

1、查思维方式是否适应新形势,是否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满足于当“太平官”和做“太平事”;

2、查宗旨意识、服务群众观念强不强,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

3、查工作主动性、创新性够不够,是否存在遇事“难”字当头,遇难“退”字当头,工作半途而废;

4、查工作效率高不高,工作是否雷厉风行,速决速办,是否存在职责不清、各行其事、相互扯皮、影响整体工作推进现象;

5、查工作作风实不实,是否存在不注重调查研究,做表面文章,走形式主义;

6、查能不能遵纪守法,是否纪律松散,上班迟到早退,工作时间办私事,随意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7、查是不是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是否部门本位主义严重,追名逐利,“吃、拿、卡、要”,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根据以上七点进行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边查找问题,边剖析原因,边进行整改。

首先,自从本人通过公考到***工作以

来,放弃了南宁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真正地想做点事,想将自已学到的知识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不存在缺乏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的问题。又因本人从国外留学回来,思维方式已经与国际接轨,加上接受能力强,所以也不存在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已推行了一些新的现代管理方式。第二,本人是一名中共党员,深知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道理,在工作中我能急企业和基层同志所急,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来办事时从不拒之门外,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办得到的都及时给予办理,不摆架子,得到企业特别是各县科技局的好评。

第三,自从到***后,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和当地工作环境机制,我经常主动加班,脸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眼袋,而且正在加重。我从小就养成了不解决问题绝不摆休的习惯,我所处理的工作任务基本上都一个一个完成了,工作量大且效果不错。因此,也不存在“工作主动性

不够,遇难而退”的问题。

第四,“讲求实效,力戒空谈”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左右铭。我做事从不拖拉,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从不推给别人,有时还主动多干。但免不了与有些同志发生工作分工上的冲突,造成某些人的心态不平衡。第五,调查研究方面,我平时主要与各县科技局以及企业、各部门等电话、短信联系,有时他们上来,有时我下去。去年初开展了一次全市范围的科技大调查,旨在为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做准备;为“三农”科技网建设我走遍了4个县级试点中心、16个乡镇服务站、21个示范村;为合山矿务局和***冶炼厂及汇元锰业的科技项目立项工作,到这些单位平均不少于6次;为金秀县圣堂山药业公司申报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填补我市空白,上下咨询指导不下11次。因此,调查研究的作风不存在问题。第六,从不迟到早退,出去办事能做到请假报告。每个周五下午基本上是我最

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回到南宁家里已很晚。星期日晚上准时提前返回***,又是第二天局里最早上班的。坚持原则,从不说那些不负责任的话,也不喜欢传播小道休息、背后议论人。但上班绝对不做私事,我没有做到。第七、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所以尽力认真履行副局长的职责,在我分管的工作中,去年科技项目数比上年翻了一翻,还获得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全区科技活动周最佳组织奖、全区“三农”科技服务网建设项目优秀组织者等称号。因此自认为还是行政作为的。由于岗位的特殊性,经常应酬接待,确实存在吃喝现象,但能把握好尺度。“拿、卡、要”不良现象则没有。

本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态度问题:

没有树立真正为企业着想、为基层办实事的意识,仍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有些人喜欢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2、工作效率问题:

由于本局多数职工文化素质不高,业务水平有限,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3、工作方式问题:

由于本局多数职工长期在原柳州地区或本部门工作,工作方式老套,加上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强,不易接受新思维思方法,造成工作被动,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定措施

机关效能建设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带头转变作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通过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要把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机关工作人员的理想信念作为根本来抓。要教育全体职工首先要端正态度,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节俭意识,增强责任心,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

用健全的制度保证机关效能建设持之以恒。通过建立每周学习制度,以

及请假制度、办公交流会议制度等制度来达到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和约束作用。

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办事效率。科技局是实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前沿阵地,办公设备一定要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才能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要加强效能投诉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投诉中心的建设,要本着”有诉必理,有理必果”、”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加大投诉件的办理力度,提高投诉件的办理时效、办理质量和办结率。要重点做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投诉件的办理。通过高质量、高效率办理投诉件,加大明查暗访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推动机关作风的转变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扎实推进和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拓宽群众了解政务、参与政务、监督政务的渠道。通过***科技信息网和科技简报公布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办事程序、时限、结果和监督途径,要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方法。凡已在服务承诺制中承诺的办理内容、时限,都要严格兑现。要进一步增强办事透明度,使公开办事制度由侧重办事结果公开向办事程序和结果的全过程公开延伸,把办事结果公开转向办事标准、过程和结果公开同步并重,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全部交底亮相,让群众心知肚明。要通过开展政务公开工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教育行政机关是一个办事公正的机关。

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实行科学、量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包括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作风和效率状况进行评价,要与机关工作人员年终考核、评优奖惩等融为一体,并运用好考评成果,落实奖惩措施,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使之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篇10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浙江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浙江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浙江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上一篇:宿舍火灾应急预案总则下一篇:办理加油卡单位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