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2024-05-23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精选12篇)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1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因此, 我认为可以从研究性学习入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世界,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 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现实情境中, 学生很容易把一些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从而转入研究如何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如我在教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利用本校即将粉刷教学楼这一信息, 设计了“墙壁粉刷中的数学问题。我首先放录像, 让学生们看到其它学校美丽的校舍, 再与本校校舍相比较, 发现本校校舍显旧, 于是有人提议, 我们学校正在创建省城市示范小学, 为了能顺利通过验收, 非常有必要对校舍进行重新粉刷, 其他同学一致赞成。这时我问:“要粉刷墙壁, 须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既生成了问题, 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何乐而不为之。

二、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与交流, 使其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欣赏, 实现学习上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 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 从实际问题引入:“在我们进行买卖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并出示图片:每个热水瓶卖35元, 每箱12个, 有5箱。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下面三个问题:

1. 一共卖多少个热水瓶?

2. 一箱卖多少元?

3. 一共卖多少元?

在学生解决第1、第2个问题后, 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第3个问题。通过讨论,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交流汇报各组的想法。出现了以下解答方法:

A (1) 先算一箱卖多少元?

12×35=420 (元) 或35×12=420 (元)

(2) 再算一共卖多少元?

420×5=2100 (元) 或5×420=2100 (元)

B (1) 先算一共卖多少个热水瓶?

12×5=60 (个) 或5×12=60 (个)

(2) 再算一共卖多少元?

60×35=2100 (元) 或35×60=2100 (元)

三、动手实践, 验证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事实证明, 学生提出的问题, 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我在教学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 首先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再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图形可能有关系, 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圆的直径时, 就让学生把圆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 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 这点就是圆心, 经过圆心的折痕就是圆的直径。这圆纸片可以无数次地对折, 说明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动手、动脑、动口、动眼, 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四、拓展时空, 延伸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足够的时间, 否则会流于形式, 难于展开和深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优化课堂结构, 摒弃繁琐分析, 省下时间让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必须向课外拓展。课前拓展:课前师生作一点调查研究, 为课堂研究作准备。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搜集有关分数产生的资料;在上《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可先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找“百分数”, 并向家长了解其意义。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如酒精度、银行利率、股票涨跌等。学生在学习之前先作点调查, 既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又得到了感性认识, 为课堂学习打下了基础。课后拓展:课后可布置学生开展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 组成学习小组, 自主选题, 合作研究。这样的活动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不仅有得于学生巩固新知,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为载体, 即在研究过程中以问题为出发点,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索知识,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拓展空间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2

朱 斌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江苏 连云港 222023

摘要:课程标准要求实现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微视频课程可以提供很好的资源,教师把教学中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做成一种微视频。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下载在各种视频终端播放,拓宽学生学习时空,实现启惑、解惑而非授业。对微视频的选题、制作和使用效果进行阐述。以期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微视频的制作和发布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微视频 个性化学习学习方式转变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网络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视频来开拓学生学习的时空已成为可能。按照台湾学者的观点,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分的五个等级(即:无(等级0);分离(等级1);补充(等级2);支持(等级3);整合(等级4))划分,现在可以说是从等级0发展到最高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如何在浩瀚的网络资源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准确的,最关键的、最有用的和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微视频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1 微视频的概念

微视频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一种说法是不超过20分钟,一种说法则是在1分钟以内。对于微视频的概念,优酷网总裁古永锵解释说:“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第一视频网对微视频的解释是,微视频指播放时长介于3~5分钟的视频,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展示,尤其是手机。

我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把用于教学的播放时长10分钟内的,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展示的微小视频片段称为微视频课程。2 微视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2.1微视频的应用适应当下教与学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提到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体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就需要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释信息的过程,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都列入教学设计的范畴。显然,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有相应的改变,教师需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并使学生尽量有合作、交流,调查、质疑、辩论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当前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急剧增大,学生在信息时代长大,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比老师还高,他们可能比老师更熟练地从现代媒体上获取信息,而不再依赖老师做学习的指导者,只要学生自己愿意,他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帮助,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采取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多媒体软件开发与使用、学校局域网及数据库的建设都为丰富物理课程资源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2.2微视频的制作内容选择与展示类型

(1)微视频内容的选择

根据微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内容选择上以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一种微视频。实现启惑、解惑而非授业。

当然也可以是基于某个重要的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有5-10节微课组成(具体数量因学习对象、专题内容等而定),这些微课更好的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及成绩提升。

(2)微视频展示的类型

①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比如对物态变化中液化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过程的讲解。

②解题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例如在电学电表读数变化类的动态电路的分析;光热和电热等能量转化及能效问题的计算分析等。

③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例如对100℃水蒸气烫手比100℃水厉害的分析;用久的灯泡为什么会变暗;断掉的灯丝搭起来为什么比原来更亮;为什么灯丝在刚接通的瞬间更容易烧断等。

④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适用于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但是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获取,课后自己受条件限制很难重复的实验。例如对水的沸腾实验;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光的色散与复合;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等。

⑤讨论型: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⑥探究学习型: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后两种类型更多的是针对班级授课,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有些困难,更多的倾向研究一对一形式的前四种类型。)

2.3微视频的制作与发布

微视频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结合教学需要和方便易行主要提倡下面前三种方式:(1)手机加白纸记号笔:用手机录制,白纸当作白板使用(2)pc录屏软件+PPT 录屏软件可以使用 Camtasia Studio V6.0.2 汉化版,Camtasia Studio V6.3,屏幕录像专家,在线免安装录屏软件金达等(软件的使用可以学习相关的网络教程)

(3)用摄像机、DV、相机等设备拍摄你的讲课过程(最好有专人为你拍,双机拍摄后的编辑效果更好)

录制好的微视频,发布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发布到中国微课或学校网站等,也可以上传到优酷分享,还可以通过上传的百度网盘、360网盘等发布通过发布共享来实现提供学生学习的途径。3 微视频运用的几点思考 3.1定位要明确

微视频主要功能是以讲解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一种微视频。实现启惑、解惑而非授业。因此要定位为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讲解时要注意语境,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3.2设计要精准

课题切入快,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切入课题的方法、途径力求新颖、迅速而且要与题目关联紧凑。

设计思路清,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罗列论据必须做到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传授知识准,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结尾总结精,在微课的设计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要短小精悍。3.3版面要清爽

课件的字体与课题风格适应,字号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微课里的字容易辨认、识别,颜色要清新醒目。

字体搭配美感,以微软雅黑(标题)+宋体(正文),黑体(标题)+楷体(正文),一般不用艺术字。

字号搭配适宜,PPT字体标配:标题字号用44号,一级文本32号,二级文本28号,最好不要有三级文本。

颜色搭配简洁,一般来讲,除了黑色和白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4 微视频应用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功效 4.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习兴趣。[2]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和每个学生进行交流,也有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面对自己的学习困惑有时很难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微视频因其定位是一对一的情景,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可以对重要的知识点,学习中的难点,错误习题的订正等进行不限次数的点播和回放。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对一的辅导、答疑功能。这也必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4.2实现自主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微视频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因微视频时长短小,切入快,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其可通过PC、手机、DV、DC、MP4等终端播放,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学习。微视频不仅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学习方式;口头交流;源于课本

一、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教师的授课情况

农村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许多农村高中都在编重点班、普通班,每周小考,每月必有大考,而且按分数进行排名是司空见惯的,从而造成许多学困生压力重重.福建省自2006年秋季实行高中新课程以来,多数农村教师畏难情绪严重,心态消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仅在公开课或听课时有所表现,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新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三、合作学习

1.口头交流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创造机会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让学生说说学习的经验与感受,怎样收集数学材料,选择解题方法,认识问题的本质.这种不管是提前预习还是课堂上课学习的归纳、总结与反思,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教学中,可这样口头交流,对于角“■±α”(k∈Z)的三角函数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意思是说■±α,k∈Z的三角函数值等于“当k为奇数时,正弦变余弦,余弦变正弦;当k为偶数时,函数名不变,然后α的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当α为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2.书面交流

书面交流能够很好地在师生之间搭起互相沟通的桥梁,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如口头上的鼓励表扬,或是作业批改中的鼓励性评语,特别是好的解题思路,推荐给全班同学,促进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交流

数学交流离不开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一个多向交互过程.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合适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小组的互动式合作学习.当然,问题的导引要生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难度与复杂性,因而能进一步挑战学生的兴趣;难度要适当,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产生畏惧心理;有一定梯度,可以一题多解;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4.少教多学

我在安溪八中选择高二5、6平衡班做实验.5班按传统的方式讲40分钟,6班只讲15分钟,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学、交流.最后完成相同的测试题.结果表明,讲得少的比讲得多的分数高.这给了我了极大的鼓励.如学生在学习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第一课时,学生预习后,课堂上我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写下来的问题重新写在黑板上.普遍的问题有:(1)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2)运用余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3)在△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哪些边和角呢?(4)我们已经学习的测量方法有哪些?(5)怎样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课堂上先由分成的小组讨论,然后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气氛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当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能和同学自主的讨论与交流时,就学的有力而且效果最好.

5.探究性学习

数学探究是非常特殊的,是学生自主性得到发挥的数学学习活动.如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例题5:已知A(1,2),B(2,3),C(-2,5),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的教学时,先让同学思考有哪些思路.学生可能有两个回答:先求向量坐标,再验证数量积就行;计算三个向量的模,然后用勾股定理.教师巡视课堂,特别注意不同的解法,再提问学生.

学生甲:计算■,■的坐标,验证■·■=0

老师:有分类讨论思想不错!

学生乙:我有计算三个向量的坐标,没有分类讨论,从数值看,只有■·■=0

老师:同学们能够注意数值特征,漂亮!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丙:画图观察,猜想∠A=90°,再验证.

教师:很好!太有才了!数形结合,有了图,我们就能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当然,为了思辨论证,还要进行度量计算.紧接着进行两个探究:(1)若A(1,2),B(2,3)在直线x=-2上是否存在点C,使其 是直角三角形?(2)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D,使得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思考有哪些方法解决?同学前后左右可以互相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讨论)

6.源于课本,注重数学的发展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2009福建省质检理10)(1+x)n的展开式中,xk的系数可以表示从n个不同物体中选出k个的方法总数.下列各式的展开式中x8的系数恰能表示从重量分别为1,2,3,…,10克的砝码(每种砝码各一个)中选出若干个,使其总重量恰为8克的方法总数的选项是( )

A.(1+x)(1+x2)(1+x3)…(1+x10)

B.(1+x)(1+2x)(1+3x)…(1+10x)

C.(1+x)(1+2x2)(1+3x3)…(1+10x10)

D.(1+x)(1+x+x2)(1+x+x2+x3)…(1+x+x2+x3+…+x10)

在高中课本选修2-3 1.3.1 二项式定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计数原理分析二项式的展开过程,发现二项式展开成单项式之和时各项系数的规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好题材.事实上,对于这10个砝码而言,只有选与不选的区别,对于重量为n的砝码,选择了它,则它对x8中的指数8的贡献为n,在代数式中即为x8;如果没有选择该砝码,则它对x8中的指数8的贡献为0,在代数式中即为x0=1,(1+x)(1+x2)(1+x3)…(1+x10) 可以看成(x0+x)(x0+x2)(x0+x3)…(x0+x10).在上述的代数式子相乘的过程中即为从每个独立的代数式x0+xn中的2个项任意选择一个相乘(选择一个就是代表每个砝码的选择与否),最后将这些相乘的结果相加合并同类项.在每个独立的代数式x0+xn中的2个项任意选择一个相乘的过程中如果得到x8,则这就是一种总重量恰为8克的方法,所以本题选A.

参考文献:

刘卫平.少教,才能多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4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创造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的过程。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空间, 学生才会大胆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 教师一个温柔的眼神, 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 都是营造民主和谐气氛的催化剂, 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从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到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2. 激励赏识,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的这种渴望被赏识的需求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放大学生的学习亮点,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 调动学生的满腔热情并投入学习中去, 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念。传统教学中答案的唯一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已经不能满足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意愿了。我们要重新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评价中建立表扬赏识的机制, 让表扬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方法

“学成于思, 思源于疑。”有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带着问题学习才是主动学习, 疑问是自主探究的动力源。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做到在关键处设疑、引疑, 以疑导学,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抓住文眼设疑

《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游”字, 可谓一字千金, 围绕一个“游”字, 课文重点写了聋哑青年画鱼画得很逼真, 达到了“游到了纸上”的境界。初见课题, 便使人浮想联翩。一篇写人的文章, 却用“鱼”做题目, 到底是写人还是写鱼呢?几经猜想后, 学生的目光自然停留在了“游”字上。按常理, 鱼只能画在纸上, 怎么会游到了纸上了?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呢?这个看似有悖常理的“游”字, 再一次点燃学生的思维, 逼着学生迫不及待想探个究竟。此时, 教师只要扣住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做各种猜想, 便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抓中心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 我紧扣全文的中心句:“为人类造福, 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 但决不会承认错误, 更不会归还火种!”引导学生抓住“造福”和“痛苦”两个关键词,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阅读体验、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煽情引读等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 细细揣摩, 慢慢品味, 从中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一颗善良、正义、坚强、无私的美好心灵;一片不畏强暴、热爱人类的浓浓真情;一个为民造福、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 共通共融, 和谐发展, 真正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3. 在困惑矛盾处设疑

如《西门豹》一文, 西门豹明知巫婆官绅是造成邺田地荒芜, 人烟稀少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不直接派兵把官绅抓起来, 而是对老百姓说:“看来河伯还真灵啊, 到河伯娶媳妇那天, 请告诉我一声, 我也去送送新娘。”这是文本最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 恰恰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到困惑和矛盾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教师根据问题的生成情况, 逐步推进学习进程, 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是情感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可见, 准确抓住困惑矛盾处设计探究性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 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步骤。

4. 在意犹未尽处设疑

新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 现在的教学不能就课本教课本, 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如《唯一的听众》一文, “我”从妹妹的叫声中得知老妇人是音乐学院富有声望的教授, 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的时候, 会有怎样的表情呢?“我”心里会怎么想呢?以后每天早晨“我”还会如约到小树林里去拉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省略号未表达的意思。在意犹未尽, 欲罢不能的关键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兴趣最为浓厚。

三、加强语文实践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而这种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 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 动手演示, 在实践中习得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学科以感性为基础, 那些抽象性的文字, 只有通过学生亲自操作,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才能形成感性的认识。教学《爬山虎的脚》时,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学生通过读文还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画面, 这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 再现爬山虎的真实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脚生长的位置, 然后再对照课文描述, 这样图文结合,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文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教学难点, 解决这个难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演示中加深理解, 并领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虚拟情境, 在体验中深化感受, 获得情感熏陶

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模拟真实功能, 创设真实的或仿真性的情境, 深化体验。《海底世界》一课中, 利用多媒体虚拟出潜水员深入海洋探索深海的情境, 学生同样也能走入虚拟的“真实”:500米处的深海画面色彩运用有层次的渐变色, 由浅蓝、深蓝, 再过渡到黑;接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洋深处闪现着点点星光, 耳旁不时传来海底动物的各种怪异的声响, 学生惊讶不已。通过虚拟情境的生动再现, 学生在观察、想象、感受中加深了体验, 激起了探索海洋奥秘的强烈愿望。

3. 立足实践, 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我经常会结合当下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 组织学生开展家庭的光盘行动调查、街边饮食卫生调查、街头用字规范调查、中国式过马路调查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对这类调查兴趣浓厚。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探究、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合作等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收集、阅读, 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5

凤翔中学课题组

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是我校配合新课改的实施申报的《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的实施给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发现并解决了我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市高中新课改提供积极的指导意见,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也为了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稳步向纵深推进,确保课题研究达到预期成果。现就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前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准确选定课题,奠定研究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凝练和总结,是提高学科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学习方式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学科特点而提炼总结出的独特的实用有效学习途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学工作最微观的子系统,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入手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稳步开展、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认为:需要将我们研究内涵进行浓缩和聚焦,找到一个能尽快发挥作用的,能在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东西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这既是实现我们改革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教育科研效益的需要。于是针对目前高中课程改革教学途径方法正在探索,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亟待整体构建的现状,经过深入论证,思路逐步清晰,研究措施和具体做法的取向日益集中,最后将研究课题确定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以此为突破口,明确思想,理清思路,分步实施,整体构建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创优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明确课题内涵,把握研究灵魂

课题选好之后,我们就抓全体课题参与者的理论学习和认识提高,并对研究进程中起灵魂作用的课题基本内涵进行统一的界定,以此规范大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行为,为最终实现研究目标提供最基本的保证。通过对课题内涵的科学分析,我们确定了几个研究内容:一是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的理念更新研究。二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三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五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界定了课题基本内涵,也就弄清了研究所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就找准了各种研究措施施加影响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那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推进适应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改变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立足校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高中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人才、智力、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创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兼优、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兼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优秀高中毕业生。

作为教育科学的应用性研究,我们意识到并不是要验证、修证或者否定上述假设,而要在上述假设的引导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使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一点成为我们研究的根本和全体研究参与者的共同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使我们的研究过程成为边探索、边完善、边总结、边升华的逐渐积累过程,使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材料,也涉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等实践成果。

(三)加强课题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自课题开题以来,学校领导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学校有关教育科研的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研究商讨子课题的立项、选题、实施等科研工作,统一思想,聚合智慧,促进了课题的深入研究。刘校长亲自挂帅深入教育科研一线指导课题研究,鼓舞士气;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科研工作,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尽快给予有效的解决,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

(四)落实研究措施,抓住研究核心

研究措施的确立,我们充分考虑了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学校情况的针对性,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分析讨论和集思广益。从现代教育学、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献等多角度论证,使其具有确实可靠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主要抓好了措施的落实。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树立校本教研理念,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校本教研作为建立在先进课改理念与千变万化教育实践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学校大兴学习之风,围绕校本教研,通过专题宣讲、观看录像、交流心得等方法,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学习和讨论,让全体教师明确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常规工作,是教师的工作、生活方式,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把素质当追求,把教学当艺术,把教研当习惯”,实现由“教书匠”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确立了“积极进取,全面开展,稳妥推进”的课题研究方针,从而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短时间内全面起步,稳步发展。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优化校本教研机制

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保证。学校突出“观念求新,要求从严,过程从细,方法求活,效果求实”的教研管理特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校本教研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教研计划制度、督导检查制度、课改工程制度、教研探究制度、教研交流制度等。为了加强教学反思和同伴互助,我们制定了《教学反思制度》和《周说课研讨制度》。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建立《教育教学反思录》,使教师克服了反思中“茫、窄、浅、散、浮”的特点,形成“反思是最好的学习研究方法”的共识,达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的自觉转化。

为了探讨说课教学的有效策略,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一人执笔写出教案——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把周说课研讨式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主要形式,把相互间的听课、评课、导课作为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起到及时改进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的合力作用,使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

3、以课题牵动课改,以课改促进质量。

我们把开展以“突破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群研究作为该课题的重要内容。经过归类、统计和筛选,把大家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重要问题“如何突破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落实作业、套题训练”作为主要子课题确定下来。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研究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五个一”工程,即:上一节示范课,贯穿课题思想;备一份优质教案,体现课题理论;制作一个优秀课件,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带一个徒弟拜一个师傅,互相激励提高。并以学科组为单位分三个层面举行全校性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是教学能手的示范课;二是中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三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使课题研究直接走进课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以教研改进教学,用教学引领教研。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系列研究活动实施方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的几点措施》,调控课题研究的方向。经过大量实践,我们确立了“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结论即成果,成果即成长”的校本教研的基本思维模式。

二、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2008年4月至今,经过不到两学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1、通过多种渠道 和途径的学习和培训,新课程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的更新。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并呈现出多样化、有效化的趋势。

3、初步形成了能够较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4、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的同时,我校教师注重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课改的新经验和新做法。先后写出三十多篇新课改方面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心得。

三、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我校的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即试点运作阶段。其主要工作如下:

(1)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所选研究领域,对研究成果先在小范围内实验,以便及时及时总结。

(2)及时检查并调控矫正,修订理论中不足方面。

(3)展示发表阶段研究成果,组织所有研究组成员对研究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交流。

(4)为及时大面积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有效推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四、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我们的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我校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课改实验,已有教改经验和有效做法,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经验、做法进行分析与整合,运用与我校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同时根据我校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等实践问题,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我校的高中课改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校本教研等方面,努力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改革特色,为进一步搞好高中新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凤翔中学课题组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6

【关键词】背景;依据;方法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社会背景

目前,如果我们走进高中政治课堂就不难发现,受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和教师评价模式限制,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管理者和负责人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改革成本。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成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各阶段的老师也考虑自己的改革成本,导致我们高中老师进入课堂就可以发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题。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从定位角度分析,罗杰斯的理论已经把教师的职责定性、定位了,这和我们的学习方式是不相符的,这其实为我们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却又与我们的初衷不相违背。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该与学生坦诚相见,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粗浅探索

根据罗杰斯的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其中学生应该是主要矛盾。我们学校的政治组同仁们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活动形式和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形式,确定了“自学探索——交流、展示——互助解决——反馈总结——练习巩固”的课堂探究学习基本结构。

自学探索。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设计这一程序要注意以下几点:“自学探索”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指导以此为前提;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自主探索提纲,指导探索内容、目标、课题以及探索中所需要的学习材料、工具、实验手段等,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与帮助;探索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而选择,分为一节课的内容、一个单元的内容、一个专题的内容、一个学期的内容等;课题设计要有开放性、答案有多维性;提出所用时间的要求及解答课题的建议;自主探索提纲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层次性。

交流、展示。该程序既是“自学交流,当堂训练”的第二步骤,又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采用同桌交流、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以敏锐的教学洞察力和归纳力对学生“自学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归纳,依据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推动学生“反思”自己的“自学探究”过程与结果,并使之升华。这一程序的操作应注意:采用多样教学组织形式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呈现自己“自学探究”过程、结果的机会;教师采用多种教法包括传统的教法,是为了创设让学生“反思”自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情景;教师的讲解具有随机性、精确性,所用时间尽可能压缩;这一程序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不断深化对“自学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认识,达到或接近教学目标。

互助解决。是指学习主体、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互助解决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互助解决,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

反馈总结。该程序的基本要义是:将师生互助解决共研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师生共同设计练习,练习内容要具有基础性、层次性、综合性、启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操作该程序应当注意:该程序要求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即当堂完成练习;该程序中仍有较强的主体互动,即学生问、解疑,继续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练习状况;练习情况有当堂矫正;布置下一节课“互助解决提纲”。

练习巩固。 一部分教学内容完成后,就要进行反馈性评价,目的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性评价之后是矫正学习,对未达到评价标准的学生进行补偿学习;矫正学习后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要采用激励评价,评价时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及时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四、结语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7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何为有效的教学, 亦即有效的教学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 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所围绕的中心。就我们所熟知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而言, 至少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方面, 有效的教学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内涵, 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要从整体上考虑, 不将它们作为孤立的目标对待, 所以, 新课程下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 关注学生的进步。

进步是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 体现在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等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所进步, 较之课堂教学以前有更为积极的变化。这里的进步还有对学生层次方面的要求, 即我们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关注不仅仅是眼睛盯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 更要从关注全体学生的角度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通俗地讲就是课堂教学要关注“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2. 关注教学效益。

这是对学生进步发展变化的更高的要求, 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程度问题。同样的一节课, 由不同的教师讲授给学生带来的发展变化是不一样的, 这就涉及到教学效益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重效益与时间观念, 通过合理的策略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学生发展变化是可测量的。

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注重的多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少关注, 这一方面是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对于知识掌握而言,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测量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程度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测量, 体现出可测性, 通过相应的数据进行量化。

二、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特点

在学习方式上的创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学习方式而言,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学习方式, 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需求。这需要学生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随之转变学习方式。就学习方式而言, 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 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己有学习的意愿, 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 自然获得情感的良好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 要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进行,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导学案等方式设置好问题导航,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就课堂教学的实践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特长, 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和合作方式, 在互助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3.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的多元性, 就一个问题而言,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 这也是与培养未来社会的人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相对应的。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新课程下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策略

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表明合适的目标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依据这些理论,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教师应当确立了“分层教学, 使优生更优, 差生不差”的课堂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有效成长。

1. 在集体备课中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充分地分层设计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充分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因此,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了解教学的有关要求。

(1) 合理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 要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科学诊断和指导,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合适的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关键, 为了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要考虑课程目标、考试说明和考点分析, 结合章节和知识重点确立课时教学的目标和不同层次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 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梳理出合适的不同层面学生的教学目标, 进而设计有效的探究问题。

(2) 充分调研确立合适的学生分层。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让每一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 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备课, 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层既是问题解决设计的基础, 也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所以在备课过程中, 在明晰教学目标后进行学生的分层研究, 对学生分层的研究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的综合性考试、单元测试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进行分层的研究。教师在逻辑分层后, 结合学生当堂预习案的学习情况, 辅以课前观察、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分层调整, 进行小组人员的动态组合学习。

(3) 学习问题的分层设计。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 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发展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能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目标分层和学生分层完成后, 确立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从知识巩固、思维训练、不良习惯的纠正和能力的拓展等方面进行分类, 然后针对课时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进行归类, 并设计出课时教学的主要问题。在设计主要问题的时候, 力求体现出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层次性, 只有问题体现出层次性, 才能真正切合不同学生的发展实际。问题设计完成后, 以课堂导学案的形式提供给不同层面的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个体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充分发展

(1) 通过作业批改, 更好地诊断学情,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然途径, 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后, 学生在课下完成, 然后由学科作业委员收齐后送到教师办公室, 由教师统一批改, 这种做法在加重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同时, 对学生的自我诊断和反思等能力的培养也有所欠缺, 针对这一常规做法的缺陷, 可以尝试在课前进行作业批改。课前教师公布作业的标准答案, 学生进行小组互批和合作消化, 期间教师通过观察、个别交流和小组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

(2) 通过问题引领实施面向全体教学。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要根据设置好的导入新课材料, 将创设的问题情境投放出来, 可以从生活情境和教学目标入手, 利用实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旧知识, 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规律, 以及例题 (习题) 、新闻、科学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尔后下发导学案, 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重点关注基本知识问题的解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巡视观察个别同学完成问题的情况, 结合与个别学生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比较集中的问题积极准备好突破的方法和针对性的训练题, 在下一环节的互助合作中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3) 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依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中的互助活动能够解决不同学生遇到的大部分问题, 这也是我们探索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关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小组长的选择和确立, 关于任务的分工和合作的方式。在此期间教师加强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 采取多元化评价, 促进学生递进式发展

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篇8

一.转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过去的语文课上, 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 学生只需回答老师课前设计好的一些问题, 学习十分被动。现在偶尔我也会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精心地设计成问题提出, 让学生在学习中去解决;而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或独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组展开讨论, 结果是课堂效果时常出人意料, 甚至有令人惊叹, 庆幸自己没有过多讲解之感。例如, 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 我设计了让学生画出并品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一开放式问题, 一女生就领悟出“那朵流星”的“朵”字用得别具匠心, 因为“朵”字会使人联想到那颗流星犹如“花”一样美丽动人。

这样, 课堂上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 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 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二.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同登讲台的互动式学习。

搜集整理资料, 学生走上讲台。对于一些自读课文以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如“综合性学习”等, 尽可大胆放手, 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或者主持人。学生经过合作小组内的认真准备———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后, 课上进行抢答赛、展示成果 (幻灯片的制作等) , 常常是下课铃声已响, 学生仍然兴趣盎然, 意犹未尽, 很多时候, 学生查找到几万字的资料, 制作展示近百张的幻灯片, 设计了几十个抢答题, 课堂的容量增大了, 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 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使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连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听课”的教师也是每每会有意外的收获和启发, 可谓师生互动“互惠”。

三.转变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权由老师独揽为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以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由老师亲自包揽, 学生不分层次统统完成同样的作业, 结果是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 完成的效果可想而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我发现初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固然要顾及, 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才至关重要。因此平时的作业、小考、作文等, 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全批全改, 因为这种传统的做法, 学生早已缺乏新鲜感, 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 换来的只是学生拿到作业本后只看下等级或分数就算了。代之以多与学生商量,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 采取学生批阅和老师批阅、家长检查签字相结合, 学生合作交叉批阅和自己批阅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批改查阅形式, 当堂或当天反馈出结果。这种学生参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及时反馈的做法深受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认真学习态度。

四.转变复习时老师包办代替为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合作编辑资料

口语训练的内容、文言课文的一些知识点及期末的复习课等, 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 而是要有计划地指导初中学生自己梳理归纳字词、文言实词等知识板块, 如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 我为了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关键实词, 就布置了查找用法与该课所学实词相同的成语的作业, 结果学生合作整理出来的成语就有400多个。此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实词, 又促进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收获颇丰。

五.转变阅读与写作脱节的惯常做法为读写紧密结合的方式

阅读课与“摘抄与随笔”作业。我每周从六节语文课中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目的地在课上进行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读物的阅读和交流, 如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语文报”、《读者》、课本推荐的名著等都是阅读素材, 同时还要求学生随手做一些摘抄笔记, 积累语言素材, 每周完成不少于两篇的300字随笔, 配合定期进行的“摘抄与随笔”交流课,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一个好动的男生在“随笔”中写“从入中学到现在, 老师每天要我们摘抄《读者》里的文章。从那天开始, 看《读者》成为了我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时间长了, 如果哪天晚上不翻看《读者》就会全身不自在。”读书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 读书的态度端正了, 阅读速度提高了, 文化的积累扩展了, 写作的欲望浓厚了。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9

长久以来,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被忽略的盲区。 很多学生对教师存在惧怕、敬畏等心理。 另外, 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长期存在, 来自升学和家庭的各方面影响, 造成学生将个人成绩与名次等放在第一位, 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 在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刻不容缓。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及其实践

2.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准备

传授知识需要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策略。 教学策略的建立要从基础开始, 而后是依据策略规划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与知识相关材料的选择及师生互动程序的规划。 这样开展合作学习, 效果更好, 成果更充实。

2.1.1合作学习准备阶段

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 教师的地位十分重要, 合作学习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都十分关键。 教师作为主导者, 要分析之前教学方法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差异, 知己知彼, 才能将知识点更好地精炼升华, 进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知识, 根据合作学习需要, 教师还要理清合作目标, 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重点讨论和研究的知识点, 包括相应的合作技能。

2.1.1.1构建和选择合作学习策略

教学内容较之于不同学生个体, 反馈是不同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领会能力、教学进度进行有序调整, 从教材、学生两个方面选择策略。

2.1.1.2小组的建立

小组, 这种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合作学习。 但必须制定小组行为准则, 如低声讨论、小组完整性、意见数量等, 这其中包括能引导小组中的同学主动发问, 学会听他人观点及记录讨论内容等。

2.1.1.3学生准备细节

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积极性, 做好思想工作, 让学生进入学习和思考状态。

2.1.1.4树立教师地位

指导而不干预, 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把握的原则。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与合作目标后, 敦促和帮助学生建立小组, 下发学习任务并明确目标。 在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 合理地评估学习效果, 让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明晰, 适时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鼓励和评判, 帮助学生总结合作情况。

2.1.2合作学习的实施

教师要发挥在合作学习实施阶段的指导作用, 这关系着学生能否有效掌握知识。

2.1.2.1合作学习的时机

教学是综合性活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交互式学习法, 一定要遵循知识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 不能盲目开展, 要有针对性, 要照顾学生的情绪和身心反应。

合作学习次数不宜过频, 学生精力不是无限的, 过犹不及, 过多的操作合作学习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影响知识领会的深度和广度, 合作学习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2.1.2.2讨论问题要创新

学习小组要创建讨论问题, 进而分析和深入挖掘知识点, 但同样要有的放矢, 提出的讨论问题要有新意, 要能结合生活实际, 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 教师在确定讨论问题前应口头或者书面征求学生意见, 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教学实例:学习过氧化钠性质, 合作学习中, 教师可将实验演示部分分解,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首先进行讨论:教师创设问题:水能灭火是常识, 但水能否生火呢? 学生各执己见, 激烈讨论。 这时, 学生情绪到达高点,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 并演示:将石棉网放置铁架台上, 在石棉网上放适量棉花, 把0.2g过氧化钠撒在棉花上, 在过氧化钠上部滴水, 棉花随即猛烈燃烧。教师演示完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实操, 并分析过氧化钠成分和反应原理, 要求学生体会并理解其遇水燃烧的特性是因其本身具备强氧化性。 结果:过氧化钠的化学特性被直观地展示出来, 学生牢记此知识。

2.1.2.3合作技能的培养

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重要的环节。 合作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个体和团队的价值, 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学习的力量, 降低解决复杂问题的难度, 树立学习信心。 合作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元素,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社交技能。

2.1.2.4监控与评价

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教师要时时监控进展, 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 包括情绪、发言、成就感、知识掌握程度等。教师要监督学生开启小组中的交流评价, 不能因为已经解决问题就忽略此环境。 对讨论比较充分的小组, 要给予表扬并允许其发言阐述自己观点,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带动其他小组主动发言,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2.2合作学习的总结

2.2.1让小组充分展示合作成果

全面的成果展示, 包括学习结果和过程、合作方法、情绪及情感体验、经验等, 要突出重点和亮点, 重点介绍小组学习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内容和关键点。 要让学生参与到总结和评价中, 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言, 进行自我评价。 最后,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述, 突出对方法、技巧的评价, 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

2.2.2合理评价

合作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 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指导评价等多种方法可交替使用, 这样既可消除合作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的挫败感, 又可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让学生更喜欢合作学习这种方式, 更能发挥个体的学习积极性。

3.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要改变学生对枯燥元素和符号的厌倦心理, 合作学习的应用切实可行, 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集体凝聚力, 更能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

[2]张云松.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13-14.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10

关键词:党建工作品牌,转变,学习方式,建设

一、党建工作品牌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

(一) 党建工作品牌的内涵

高校党建品牌是给党建工作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在表象意义上它只是一个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组合, 但它的本质是增值于党建工作者和大学生心智中形成的价值认同感。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在维护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起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推动高校自身发展、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和理解, 用实际的行动投身于党建工作中去。

(二) 何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是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客体性、依赖性和接受性等特点来说的, 它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采取的一种参与形态或手段, 是人在认知过程中的行动参与、思想参与等具有个性化和社会化参与形态的有机结合。它包含了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特点的学习方式, 而不是像传统的学习方式那样忽略人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合作性与探究性, 让人很被动、消极地学习。

二、党建工作品牌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内在联系

党建工作品牌需要一个渐进、积累与沉淀的形成过程,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我们在党建工作中认真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 以便党建工作更为科学、规范、可持续地开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不能仅靠传统的学术、专业教育, 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的先锋模范作用, 特别是在一个优秀的党建工作品牌的作用下, 人才培养的效果将更为明显与有效。

笔者对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近三年来开展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活动, 分别选取了两个系 (一个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工作试点系, 一个未开展该项工作的系部) 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收到2865份有效调查问卷, 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中对“参与党建活动积极”的调查项数据显示, 学生在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活动后, 其积极性高于还没有试点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工作系的学生30个百分点。证明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态度 (即学习方式和态度正确的学生在参与党建工作当中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执行力相对较好) 在高校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所以,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更是离不开大学习的积极参与, 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整体的学习水平、科研能力都是作为学校学风的关键而不容忽视的元素, 它是反映和标示学风水平的度量衡, 而这也恰恰也是高校党建工作者予以落实的重点。

三、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载体, 促进党建工作品牌建设

党建工作品牌是用以指导党建工作有效开展, 影响并产生增值效益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其一个载体, 是用来并能够提高高校党建工作实效和学风建设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党建工作品牌影响着大学生在校期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并能在党政思想政治教育上较为系统、有效地指导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通过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载体,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创建高校党建工作品牌, 能更有效地为大学生能力锻炼, 思想政治觉悟,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以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明方向。

对于高校来说, 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根本要求。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功能转换、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 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同时因为地区经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吸引力, 造成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强, 而对于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则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尤其是在个人道德、品格修养等方面要加强培养, 取得提升。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载体, 创建党建工作品牌, 正是符合了高校教育事业与党建工作发展的趋势, 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锤炼与提升以及高校学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一个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符合当代高校党政教育改革实情的, 更体现了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载体来推动党建工作品牌建设,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与学风建设质量的必要性。

党建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份。高校党建工作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能仅靠传统的学术、专业教育, 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的先锋模范作用, 特别是在一个优秀的党建工作品牌的作用下, 人才培养的效果将更为明显与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效能, 完成自我价值体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催化剂”。

要创建党建工作品牌,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要将这点提到高校党建工作的日程中来, 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 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是需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 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合作性与探究性, 从而才能提高学生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从本质上支持和促进党建品牌的建设。所以, 不能局限地理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与党建工作之间的关系, 要在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载体, 开展围绕学生成长成材的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抓住教育这一关键性问题, 促进党建工作品牌的建设。

(一) 以教学情境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开放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充分表明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 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接收知识效率或以具体的生活背景进行问题启发, 设疑激趣, 把问题形象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进入到相关问题情境中, 激发学生进行情境思维发散行为, 在情境中寻找、明确探究所追寻的目标, 并及时让学生讲述情境发现的乐趣, 与其同学交流分享,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在学生探究到目标后, 向学生提供教材中支持的材料, 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在教学上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问题分析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之下, 如围绕传统的考试制度来培训学生。传统的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它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是一种守旧的、残缺的导向系统, 容易导致学生疏于学习, 不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与升华, 往往让学生在学习心态对学习能力的锻炼轻漠化, 往往注重结果化和功利化。

正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有着巨大的主动发展潜能和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 也反映出学生内在存有的强大求知欲, 只要我们能科学地加以引导, 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层次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不断反思与追问, 养成一种善于思辨的思维能力, 必定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 激发学生内在巨大的学习效能。

(三) 加强教师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引导性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学教师需要熟知本专业现有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而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多科学知识不断融合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的当代, 这已显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掌握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尤其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想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必须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学习, 掌握新的教学手段, 提高自身素质, 做到将教学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研究。

同时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它是构成现代学习方式的要素之一。

(四) 搭建交流平台, 共同提高

转变学习方式关键还是学生自己。学生自身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就不能把学习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联系起来。所以, 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 特别是学生党员的作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为学风建设奠定基础。

1. 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连关系, 经过调查, 发现采用较好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学生, 其学习成绩要显著高于其他学生。“三人行, 必有我师”,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 要善于总结经验, 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举办交流会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向老师及有经验的同学学习, 总结“内优生”学习方法与经验, 相互交流, 提高学习质量。

2. 组建网络探讨小组, 构建现代学习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中的网络工具, 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搭建, 转变传统的学习环境, 形成学术上“网聊”, 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间的思想、学术交流, 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 养成主动性、质疑性学习态度。同时这个交流平台还有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使每个学生不会因为“陌生感”等原因不敢或羞于发表自我观点, 从侧面更能让学生掌权“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 搭建科研平台, 以赛促变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专业科技类比赛, 巩固专业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研究表明, 人具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人能够对自己的潜能进行开发,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而开发潜能最好的途径就是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竞赛, 比如管理软件设计大赛、广东省“高校杯”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南粤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英语口语培训活动。并安排参加比赛, 特别是获奖的同学参加“经验交流会”, 为其他同学讲解其参加比赛及获奖的经验, 树立好的榜样,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信心。

结束语

学生党建是学风建设的政治保证, 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平台, 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师生党员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学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学风, 以学生党建带动学风建设有效开展, 使学生党建有了抓手, 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逐步消除传承式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教与学方式, 逐步消除考试中“临门一脚”的现象;在“一体”上已成特色,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已形成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谭马利.光辉的旗帜:广东民办高校党建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0.5.

[2]关昌峰.新时期高校发展党员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6.

[3]韩景阳.高校党的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

[4]刘建.实践·探索·思考纪念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成立2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12.

[5]范军, 王振成, 王占仁.大学生党员培养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

[6]《新编党史党建知识读本》编写组.新编党史党建知识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5.

倡导主动学习 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篇11

一、自主制作时间轴

时间轴的制作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學方式,一来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二来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时间轴的设计都是由教师来完成,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然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针对每章节的知识点按时间顺序制作简单的时间轴,之后,再进行章节之间的拓展,以加深印象,提高效率。

例如,在教学《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这一章节时,我组织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总结,即: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五大块的主要内容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进行整理,制作成时间轴,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二、问题自主探究

问题探究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理解,帮助学生突破课程重难点内容的方法之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是教师的责任,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同盟会是第一个统治阶级的政党?(2)同盟会和兴中会有什么不同?(3)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学习观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自主的、多样化的,也是历史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保障。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凸显学生主体性,从而全面发挥历史课程的

功能。

参考文献:

陈爱忠.高中历史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8).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12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教学情境获取线索可以从教材的资料栏目(如联想质疑、身边化学、资料在线、拓展视野、人物聚焦)中提取;从核心内容、教材的正文内容中提取;从隐含于教材内容之中的问题提取;从教材中的活动栏目(如观察与思考、迁移与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中提取。教学情境创设的主要方法有:①文字材料情境。通过文字、图表、数据、史料、新闻等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进行创设。②事实情境。通过化学史、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有关内容的事实和材料进行创设。③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展现、描述与教学相关内容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引领的作用。④行、色、声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现与教学相关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⑤问题情境。紧扣教学设计相关的探究问题,明确探究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实验情境。通过学生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在“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中展示了图书馆、超市里书籍或物品陈列的图片(事实情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出分类的相关内容并迁移到化学中,然后设置“思考与交流”栏目(问题情境),通过3个问题的思考、谈论和交流,了解分类的意义。接着展示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方法的图片(事实情境),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探究情境)。这节内容的学习就是将新知识和背景素材相融合,情境的创设贯穿学习探究活动始末,很好地激发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探究活动。

二、设计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活动可围绕以下四个要素设计:①要有核心问题(真问题);②要有围绕问题的假设和预测;③要有解决问题、寻找支持或否定假设证据的过程;④要有交流和评价;⑤要有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好探究问题的深广度,把握好课时要求。教学中常见的主要探究活动的形式有:

1.设计以实验为手段的科学探究活动。化学新课程设置了许多探究实验、活动实验,改变了过去教材过于完整的叙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结论,而是通过一些问题或学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去观察、交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实验观察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铝的性质实验时,通过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以此实验现象为背景,提出一系列问题、设计一系列活动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总结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2.设计以交流讨论为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讨论型探究活动是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探讨,公开表达和交流自己见解的活动。这种探究活动通过教材设置的“交流与思考”、“实践活动”为题材,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思考正确表述个人观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修正、改进、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过个人思考所得到的新的认识。例如,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中可设计让学生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开展了一场辩论赛,而且整个活动全权交给学生自己组织。让他们自己选出主持人并将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使辩论会有序进行。两方同学准备充分,围绕环境、资源、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从化学角度展开了精彩而激烈的辩论。辩论结束后,他们组织的评委团对双方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让他们体验合作探究的方法,分享探究学习成果。

3.设计以社会实践、调查访问为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社会实践、调查访问型探究活动强调利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栏目和课后习题设计探究课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问题入手,深入社会生活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借助他人的知识经验和各种资源,整理分析获得信息和资料,归纳、总结出结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将探究的结果通过图画、短文、图片、网页、论文等形式呈现,并公开与他人交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学习中成长。例如,对必修Ⅰ43页“实践活动”栏目可作如下设计:①请你利用原有知识并结合本节所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②把你的问题和答案分类;③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④写一篇关于金属的论文,并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访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从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转变,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体验,为学生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学习方式的转换被教师“形式化”了,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自主而“自主”,甚至把“不讲”、“少讲”作为落实新课程课堂学习方式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并不是彻底否定接受性学习。新课程教学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要放弃接受性学习,要否定讲授法,而是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而是要做好他们的“带路人”。其次是教授的内容不再注重现成的知识、最终的结果,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适时的点拨、富有创新的启发、声情并茂的讲解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上一篇:新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下一篇:缺血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