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共10篇)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对外贸易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05倍, 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据海关统计, 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 达到21738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 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 增长20.8%。这是自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 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番。与货物贸易出口的绝对量迅猛增长相伴的是,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和位次也在逐年提高, 从1980年的0.89%提高到2005年的7.3%。在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 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9.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6.2%, 显著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 (46.75%) , 已经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
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但总体上看, 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 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 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 出口商品数量增长迅速, 引发大量的贸易摩擦。1978年~1989年, 我国外贸总体上处于逆差, 扩大出口、增加创汇是当时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产业向我国加速转移,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期。从1990年起, 我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 (1993年除外) , 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 比2006年增长47%左右。保持适度的外贸顺差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保持汇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但另一方面, 从2005年起, 中国顺差每年以7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增加, 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 也引起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从另一角度来看,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人均只有1513美元, 而据WTO的统计, 美国是8427美元, 日本是7136美元, 韩国是7920美元。可见, 从贸易数量与贸易金额来看, 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从外贸增长方式上看,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粗放投入实现的, 增长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增长的基础也比较脆弱, 我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
1. 外贸出口重数量轻质量
长期以来, 我国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 过于注重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 忽视了出口效率问题, 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效率低, 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 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不相称, 而且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粗加工产品占了较大比重, 而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 使得出口增长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
以数量扩展为主的增长方式给我国外贸造成了诸多软肋:尽管我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比较大, 但核心竞争力不强;尽管我国企业加工能力较强, 但是研发和营销的能力较弱;尽管我国货物贸易发展比较快, 但是服务贸易发展较慢;尽管我国企业运行成本比较低, 但环境污染等社会成本较高;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但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能力比较差、因而贸易风险比较大。
2. 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
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 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 也决定了该国的外贸效益。改革开放30年来, 在国际分工中, 中国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这对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及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 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高。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国际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 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靠加工贸易来完成, 不少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虽然从当前看, 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如果长期形成依赖, 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 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后劲。
3. 外贸出口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
目前, 我国出口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低价格, 长期以来, “数量扩张, 低价竞争”是我国不少出口商品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 以及国家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 靠打价格战占有市场的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单纯依赖低成本进行价格竞争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取得成效, 但从长远看, 不计成本追求出口规模增长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由于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来支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必然影响其发展后劲。另一方面, 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出口模式, 很容易招致反倾销等多种贸易摩擦, 恶化外贸条件, 不利于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4. 外贸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大进大出”,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企业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 实现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也推动了我国外贸快速发展。从我对外贸易发展的实践看, 我国贸易扩张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渐凸显。我国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 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和贸易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 使得产出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重要资源及能源国内供给严重不足。此外, 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外部性, 一些地方和企业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外贸增长, 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不仅没有完全反映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 而且几乎完全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出口增长越快, 资源消耗就越多, 环境压力就越大。可见, 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 将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的艰巨任务, 要实现这一任务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 以实现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 长期以来重视出口忽视进口
我国在长期的出口创汇思路下形成的战略思维, 使得进口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 中国的出口导向的贸易战略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 长期的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战略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问题:出口扩张难度增大、保护国内市场的余地缩小、持续的贸易顺差、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国内产业结构失调、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频繁的贸易摩擦等等。而进口规模的扩大将在资源、技术、市场、机制、体制等多个方面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 重视进口有助于提高国民福利、发挥后发优势, 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 还能改善贸易条件, 扩大出口市场, 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发挥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增加消费者福利的作用, 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此外, 随着我国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 我们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例如, 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对外部资源能源的依赖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我国外贸主要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必须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向效益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增长质量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增长, 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出口战略转变,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 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产品, 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 但现在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 资源密集产品出口也受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 而且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劳动和资源密集产品, 出口附加值低, 经济效益低下, 必须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 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尽可能更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应该运用比较优势, 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方面要稳定和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扩大其产品出口, 达到改善贸易结构, 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2. 进入世界产业链高端、提高加工度、增加附加值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长期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 主要进行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 加工度、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呈现出“三低”的特征。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必须尽一切可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 向上下两端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 力争进入世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 扩大生产和出口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附加值服务产品、技术密集产品、绿色产品、环保产品, 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设计, 加强专业化协作和产学研结合。
3.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培育自主自识产权, 增强国际竞争力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长期看, 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价格战”无法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能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 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跻身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 实现出口效益最大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建设相当薄弱。因此, 要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 才能有效地发挥科技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 促进我国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转变。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竞争力情况, 可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信设备、船舶制造、航天器材、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纺织机械、电动工具、新型材料、中药、生物工程等行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出口行业。可考虑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创新, 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形成合理资源价格, 加大成本压力, 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加大科研体制改革力度, 增大研发投入, 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等。
4. 积极扩大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要实现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不断扩大出口, 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进口发挥了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以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强化:一是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 做好战略性资源商品和关键技术的进口调控, 增加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 促进贸易平衡, 推动重要资源进口方式和来源的多元化, 确保进口安全;二是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 进一步简化和放宽部分进口管理措施;三是建立和完善进口促进体系, 建立和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宣传介绍国家有关进口法律法规, 提高政策透明度, 设立进口商品供求信息平台。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及时发布进口信息、提供培训服务、加强对进口企业的行政指导等措施, 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商品, 并引导企业做好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加快转对外贸易增长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7) :11~15
[2]隆国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从何着手[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1~24 (2)
[3]赵永清: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几点思考[J].国际贸易, 1996 (3) :26~28
[4]曾铮胡小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J].国际贸易, 2005 (1)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现状 新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20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1996年,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2008年为338358万元,是1996年的5.35倍。1996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2008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
首先考察资本的使用率。新疆固定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19.05%,1993年达到最高值46.12%,然后开始回落。近年来,固定资本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2008年达到22.11%,但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是12.31%。根据新疆统计数据,1985-2008年,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状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明显好转,但新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投资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1986-19,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4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0.11%。2000-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1%,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为17.4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比年上升18%。
其次,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较慢。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劳动人数增长较慢。据测算,1985-2008年,劳动人数平均增长速度提高1.79%。1985年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1.57%,2008年为2.07%,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05%。劳动人数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这说明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也有显著提高。
(三)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3
这次政策调整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此前,虽闻我国将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但却未料到此次退税率调整范围达空前的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17%、13%、11%、8%和5%五档调整为17%、13%、11%、9%和5%五档。
而做出如此重大调整的原因,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为:“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
业内专家认为,除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失衡外,调整出口退税率更深刻的意味在于,我国经济增长思路的转变,以此为契机我国将采取切实的措施转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降退税直指高顺差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外贸顺差增长过快,不仅加剧贸易摩擦,而且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称,为了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促进外贸平衡,政府需要利用多种政策工具,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这位负责人指出,这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作为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
同时,这项措施也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说,外贸顺差步步登高已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压力,另外,外贸出口中出现的资源型产品大量出口,以及通过出口空转等形式骗取退税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此次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既是对出口退税政策的总体调整,也考虑到改善我国商品出口结构等问题。
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进出口总额为8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总额4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8%,进口总额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8.7个百分点,累计顺差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3.1%。
取消过渡期防提前出口
此前,市场人士曾推测5月份出口大增与出口退税调整预期有关。此次调整中,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做出取消过渡期安排的决定,这使出口企业通过提前出口“规避”不利政策的时间大大缩短。
财政部有关人士表示,去年9月,财政部曾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作了调整。当时考虑到政策调整的品种较多,涉及面较大,一些已经签订的出口合同在价格上难以更改,为减少企业损失,保证政策的平稳过渡,特别规定了三个月的过渡期,即对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并在一定期限内办理出口合同备案的,可以按原出口退税率执行。
他指出,在上述规定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虚假合同,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也造成了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鉴于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考虑到去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设置过渡期出现的问题,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
他说,为了让企业有提前准备的时间,这次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同时,考虑到一些造船合同和对外工程承包合同一般期限较长,价格难以调整,因此,规定对此前已经签订的船舶出口合同和工程中标或已经签订的价格上不能更改的长期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涉及的出口设备和建材,于2007年7月20日前在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登记备案的,准予仍按原出口退税率执行完毕。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取消过渡期安排使得企业猝不及防,而仅提前十余天的公布退税政策企业也很难通过更改合同,调整企业的出口策略,预留利润空间等方式降低政策影响。当然,此前也有钢材贸易商开始采取延缓合同签订、增加附加条款、进驻保税区、提价等四大措施规避风险。
短期阵痛长期利好
刘尚希认为,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率将给相关企业带来切实的影响,但长期看这种提高出口商品成本的做法一方面将促使外向型企业调整经营思路,立足国内市场,同时,还将加快一些仅靠出口退税盈利企业的退出,从而改善优质优势企业的外贸环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取消和降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我国相关出口商品的成本将会增加,从而会对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这次在政策设计时采取了“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释放了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从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
福建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 篇4
外贸增长方式, 是指决定外贸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 包括两类:即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就是从传统的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非常缓慢, 而外贸的迅速增长也主要是靠“大进大出”, 即数量扩张和粗放经营实现的。目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提出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目的就是为了扼制外贸数量扩张, 并以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来推动多年停滞不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福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福建的对外贸易仍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产品的档次不高, 出口名牌很少, 因此必须及时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 否则将会阻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说明。
按照海关统计的历年出口商品的分类, 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以及其他未分类的商品五类。其中,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还有一部分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因此, 我们可以把这两类看作是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属于资源和原材料密集型产品, 而杂项制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我们以C代表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的出口额, 以M代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额, 那么C与M之和就是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 以L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E代表年出口总额, 以CMS代表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以LS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则可以得到:
带入1996—2005年的各项数据, 可以得到表1, 其中E、C、M、L和C+M的单位皆为万美元。
主成分分析方法把多变量简化为作几个主要的变量, 仅这几个变量包含了总体几乎全部的信息, 并剔除了变量的相关性。所以,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简便而又准确地分析出数据的统计规律。
资料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
由于一些经济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 有的指标值数量级上也有很大差异, 在应用主成分分析研究问题时, 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引起新的问题。为了消除由于量纲的不同可能带来的不合理影响,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 先根据表1中的原始数据对数据作标准化处理 (见表2) :
根据表2中的数据, 利用SPSS软件可得到指标Xc、Xm、Xl的相关矩阵R, 及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3) 。
由表3可知, 第一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83.145%, 第二主成分包含总体信息量的16.711%, 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9.856%。因此, 可以通过分析前两个主成分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现实意义上讲, 通过前两个主成分对福建出口结构进行分析, 便可得到几乎包含了全部出口商品的信息 (99.856%) 。于是在这里对前两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来解释福建整个出口结构情况 (见表4) 。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因此可得其线性组合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福建出口的第一主成分构成是机械及运输设备Xm, 影响福建出口的第二主成分构成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Xc。因此, 对福建商品出口影响比较大的是附加值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和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福建应高度重视这两类商品的出口, 从多方面入手,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尽快促进福建出口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福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建议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 福建的外贸运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另一方面,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 福建的对外贸易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 必须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具体来看, 包括以下几个措施。
(一)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依靠数量和规模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发展贸易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是外贸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措施。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国出口的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构成, 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出口额与整个贸易额的比。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在于改善出口商品交换进口的条件, 当出口产品能交换到更多的进口产品时, 贸易条件就改善了, 或者说更有利了;反之, 贸易条件就恶化了。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的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内在的矛盾与问题, 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方面的问题。因此, 福建应树立“着力于近期, 着眼于长远”的思想, 紧密依托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出口商品进行调整优化: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二) 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技是现代技术创新的源泉, 也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科技兴贸战略的核心就是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1.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 从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便捷通关、绿色通道等方面营造出一种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环境, 鼓励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通过福州和厦门的示范效应, 促进其他地市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另外, 要调整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 对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以外的其余八种高新技术产品采取扶持措施, 鼓励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均衡发展。最后应在继续发展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基础上, 大力扶持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 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2.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传统产业是福建省国民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转变认识, 充分认识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的必要性。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出口产品中,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选择出口额最大的产品, 进行重点攻关, 并以纺织后整理、家电关键元器件等传统产业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 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从根本上增强福建的出口竞争力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 利用海西平台, 促进闽台经贸合作
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地区最近的省份, 对台是福建得天独厚的优势:血缘相亲、地理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承。自两岸关系缓和以来, 闽台经贸合作一直居全国前列, 并已形成良性互动之势, 为进一步进行经济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1.努力推进闽台小型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建成。构建类似大陆与我国港澳CEPA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是当前加强两岸经济合作, 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但难以一步到位, 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过程。首先, 建立厦-金自由贸易区, 尽力争取开辟厦门自由港, 对厦门岛实行封关管理, 台湾地区商品进入厦门一律免税, 对岛外进厦门购物实行限量免税;其次, 建立两马自由贸易区。要尽快实现马尾保税区的功能转型, 扩大其转口功能, 而后将其与马尾台商投资区合并, 建立两岸大宗物质的大型仓储及中转设施、大型商品展洽馆, 使其成为两岸商品转口为主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
2.拓展闽台服务贸易合作新领域。台湾地区对福建省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发展相对较慢, 而且不平衡。福建应充分利用台湾地区服务业的优势,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台商投资导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当前特别要加强金融业对台资的引进与合作。
3.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与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台商对大陆各领域的投资中, 福建省最具优势与发展潜力以及成果最显著的是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福建与台湾地区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福建省对农业领域合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 为闽台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福建应积极采取措施, 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与农产品贸易。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5
外汇局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
商贸发〔2012〕48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贸易大国地位逐步确立,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外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外贸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外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的传统外贸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适应性转变。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主动适应国际经贸格局变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增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要适应国际经贸格局调整,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主动性转变。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推动贸易强国进程的战略举措。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外贸商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还不高,企业研发、设计等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行业协调能力和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还不够。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战略性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促协调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等重大战略,强化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着力提升外贸发展传统优势,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新优势,提高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原则。坚持出口与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规模效益;坚持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增强互动作用;坚持外贸与内贸协调发展,实现有效互补;坚持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外贸全方位发展。
(三)发展目标。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是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着力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提高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推动知识产权、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三、主要任务
(四)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在巩固传统市场、培育周边市场的同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拓力度。综合考虑资源储量、人口规模、市场份额、战略地位等因素,选择若干个发展中国家市场进行重点开拓,逐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扩大自贸区伙伴市场规模。加强政府对企业开拓市场的支持与服务。鼓励行业组织帮助企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外援助和经济合作,促进双边友好关系发展,营造良好外贸发展环境。
(五)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工业基础、交通区位等因素,重点支持部分中西部省(市、区),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转移。加快重点边境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
(六)加快外贸转型基地建设。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依托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轻工、纺织服装、医药、五金建材、新型材料、专业化工、摩托车、机床、工程机械、铁路机车、电力装备、电信设备、软件等重点行业专业型基地;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培育一批综合型基地;依托生产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企业型基地。继续推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
(七)加快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加快构建贸易平台,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级会展平台,培育若干个内外贸结合、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平台,培育若干个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培育若干个特色功能强、服务优化的进口促进平台。加快建设国际营销网络,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一批品牌推广效果好的展示中心、区域辐射半径大的批发市场,建立一批市场渗透能力强的品牌专卖店等零售网点。
(八)提升出口商品品牌与质量。鼓励出口企业加快品牌建设,推动品牌、技术产品贸易。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建立国家出口产品质量风险动态监测体系,运用技术性措施引导和促进出口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诚信自律。完善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深化出口产品分类管理工作和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鼓励低碳排放、节能环保产品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九)提升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序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完善相关功能,引导加工贸易增量入区发展。推动我国本土企业进入加
工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大做强。推动来料加工企业转型。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工作,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及承接转移示范地,引导加工贸易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开展加工贸易。
(十)加快“走出去”带动贸易。推动国内技术成熟的行业到境外开展装配生产,带动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建立稳定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带动国内技术、标准“走出去”。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我国重大技术标准在海外应用。
(十一)发展边境贸易。扩大边境地区对外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兴边富民目标。完善有关对边境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边境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资金和信贷支持力度。综合利用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特殊经济开发区等政策优势,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边境贸易发展的载体功能,促进边境地区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鼓励边境地区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边境贸易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文化、技术、软件、中医药、动漫等服务贸易。推动成熟产业技术出口,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完善服务外包管理方式,提高承接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体系,支持企业扩大服务出口,扶持统计、促进等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市场、防范市场风险提供服务。
(十三)促进贸易平衡。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利用进口信贷、进口担保,为企业扩大进口提供融资便利。推动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拓宽进口渠道,提升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定价权,完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规范对网购、代购等新型贸易方式项下个人直接从境外购买消费品的管理。利用关税优惠等政策手段,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能源和原材料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进口。继续落实对来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产品的进口零关税待遇。做好进口公共信息服务,培育若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十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继续推进“大通关”建设,强化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海关国际合作,不断完善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和检验检疫能力,完善检验检疫收费政策。加强进出口环节的收费监管,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清理并逐步取消进口环节不合理限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程序,调减自动进口许可商品管理目录。进一步简化商务人员出入境审批程序。
四、政策措施
(十五)完善财税政策。完善财政对外贸支持的稳定机制,推动外贸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保持出口退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完善出口退税机制,准确、及时退税。发挥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优化进口关税结构,增强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
(十六)加强金融服务。建立和完善与贸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国内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对外贸发展的支持作用。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进出口融资担保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导向作用,支持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的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积极推进贸易收付汇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将结算中心、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设在境内。
(十七)完善贸易及配套政策。制订宽严适度的原产地规则。完善原产地认证管理体系,稳步推进与原产地相关的贸易便利化进程。改进许可证管理,加强贸易统计监测功能。加强政策协调和衔接,促进贸易与利用外资、“走出去”协同发展。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支持有实力的再生能源企业增强境外再生能源获取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深化多双边及区域经贸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多双边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五、体制机制保障
(十八)改革管理体制。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要求,加快管理手段创新,建立公开透明、统一规范的外贸管理体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守法经营。完善外贸法律体系,包括与贸易有关的对外投资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与气候、贸易救济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运用资质、信用、技术、节能、环保、社会福利、劳动安全标准等准入手段,加强对敏感商品的管理。推动商(协)会立法进程,充分发挥商(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整顿和规范外贸经营秩序,建立健全外贸信用体系。
(十九)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按照应对有效的要求,统筹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健全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加强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设,完善全口径进出口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依法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利用多双边贸易磋商机制,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政府和行业间对话与磋商,有效化解贸易摩擦和争端,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和“碳关税”等绿色贸易措施。合理利用反垄断手段,消除境外垄断影响,支持企业防范和应对海外反垄断诉讼与调查。
(二十)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政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信息服务水平,建立信息定期发布机制,逐步完善商务、海关、质检、税务、外汇、银监、保监、统计等部门间及其与省市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横向协作、纵向联动、高效协调的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地方和中央各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促进外贸发展的合力。
各地方、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扩大宣传,并结合实际研究制订配套实施办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努力开创我国外贸发展新局面。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质检总局
银监会
保监会
外汇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一、引言
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煤炭经济形成了完整的运行体系,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煤炭经济虽然起伏不定,但是仍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占主导地位,出现经济运行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经济的增长,因而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煤炭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方式概论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各种要素相结合的方式与各要素相结合之后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资本论》把经济增长的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与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则分为集约型与粗放型两种方式。粗放型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增加生产量,进而体现经济增长,具有投入大、消耗高、质量不稳定、效率低等特点。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提高要素质量与使用效率,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具有成本低、能耗低、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以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原则。企业在发展初期都是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以加大科技投入与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经济发展、资源使用等相协调,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三、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煤炭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脚步的加快,我国的煤炭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煤炭经济因环境污染及安全生产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我国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主题思想,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现阶段我国煤炭经济增长还是粗放型的,加快煤炭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煤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现阶段,煤炭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乏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现阶段,我国煤炭经济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是其增长方式还是以量冲量,也就是以产量来冲经济增长量。然而增加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大量的能源需求下带动煤炭经济的高速增长,不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的成效。实践发现,产量具有两面性,当市场出现卖方市场,产量增加带动经济增长,而出现买方市场时,产量增加就会出现经济负增长现象。因此,仅通过增加产量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不具有科学性,不能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力依据,科技推动经济增长是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煤炭经济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进步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附加值低、煤炭生产没有实现机械化、净煤技术落后三个方面。产品的附价值,即煤炭产业利润主要是通过下游产品实现,但是由于我国煤炭精加工与深加工不够,大部分的煤炭利润是被烧掉的。现阶段我国煤炭生产的机械化使用率仅40%,生产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左右。我国的选煤与洗煤技术落后,对煤炭的洗选率只有30%,原煤未经洗选直接进入市场的占70%。
(三)缺乏节能意识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缺乏节能意识,对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的现象视而不见,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能源紧缺,已威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与生活。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煤矿回采率只有30%,而一些小煤矿的回采率仅15%。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煤炭经济在进行宏观与微观核算的过程中,对资源浪费现象不够重视。严重的资源浪费造成资源的配置率降低,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缺乏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的过度消费与环境污染等矛盾日益彰显。据世界银行的估算,我国的环境污染损失了GDP的3个百分点,如煤矿在开采、使用及运输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在开采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对水与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矿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严重破坏了耕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煤炭在存放与运输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二次污染,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因此,煤炭经济的发展因生产、消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原因严重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五)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
煤炭经济的增长与政治、市场、经济形势等密不可分。我国煤炭经济的增长一直起伏不定,而且具有波动频率高、调期短和幅度大的特点。频繁的波动严重制约煤炭经济正常运转,阻碍煤炭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长效性。
四、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
自我国第十届五中全会后,转变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话题,也就是煤炭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经济增方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的转变
我国的煤炭经济已进入发展的全新阶段,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先转变观念。首先,从抓产量向抓经济效益的方向转变;其次,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思想与观念上的转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煤炭企业经济增长的保障,进而推动煤炭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目标化和重点化
把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最终目标。因而,在转变增长方式的过程中,要把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寻找适合企业自身的增长方式,以此实现煤炭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三)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经济增长新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计划经济的作用下,煤炭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发展的动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集约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把先进科技与技术运用在煤炭企业之中,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四)节能减排,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要以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的战略发展,走高效节能的环保路线,这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开源节流,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
五、结语
总之,加快转变煤炭经济增长方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煤矿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转变煤炭企业的经济方式要立足科学发展观,以引进创新科技与管理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实现集约型的成功变身。
参考文献:
[1]刘行.轻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0(01).
[2]高辉.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科学,2009(04).
[3]任桂花,卢家强,周岩.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华北金融,2011(10).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7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河南外贸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据郑州海关数据显示, 2005~2008年期间, 河南省进出口总额每年连创新高, 2008更是达到了175.3亿美元, 与上年相比, 增长37.1%, 贸易规模比2007年扩大了47.4亿美元, 创历史最高。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2008年10月份以来, 河南进出口环比逐月回落, 更是出现了连续负增长。2008年10月份进出口总额为155257万美元, 比9月份下降20911万美元, 降幅为11.9%。同时, 自此开始, 进出口总额更是连续下降。2009年1~8月份, 进出口总额累计比去年同期平均下降26.2%。
2 金融危机下河南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凸显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河南外贸正在经历严峻考验。在这场考验中, 河南外贸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长期以来, 河南外贸是在粗放型的状态下快速增长, 但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更是暴露无疑。
2.1 低端产品为主的出口遭遇重创
据郑州海关统计, 2008年河南省10大出口商品分别是:热轧非合金钢板、人发制品、精炼铜管、橡胶轮胎、热轧普通钢铁卷材、钼
率低, 企业竞争力弱, 棉纺出口企业只有利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经济低潮时机, 抓紧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突出特色和个性, 打造自主知名品牌,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再以一个品牌带动相关产品档次的提高, 才能增强棉纺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棉纺出口企业从低价竞争及棉花价格波动影响的怪圈中突围, 逐步走上高、尖、精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真正成为名牌之下的高出口、高效益型的强竞争力棉纺出口企业。
(4) 转移出口市场, 提升棉纺出口产品的相对市场竞争力。对于棉纺织出口企业来说,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 2008年至今是自2000年压锭结束以来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 2009年棉纺行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将更加严峻。事实上2008年棉纺产品的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2009年上半年出口也不会有明显增长。迹象表明,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棉纺织产品市场低迷, 加之发达国家中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导致我国棉纺织产品出口大幅下降, 此时转移出口市场乃明智之举, 出口市场转移的主要方向应由发达国家转向亚洲欠发达国家以及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 以彰显相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 棉纺出口企业要想彻底摆脱棉花价格波动影响的怪圈, 必须寻求自身突破, 加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技术含矿砂、银锭、铝合金矩形板、30座以上的客车和碳电极。这些出口商品基本属于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性产品, 且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这些产品的出口首当其冲遭遇了寒流。据海关总署统计, 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轮胎1.3亿条, 价值33.1亿美元, 分别比去年同期 (下同) 下降18.8%和16.2%。其中6月份当月出口轮胎2648万条, 下降6.8%, 价值6.6亿美元, 下降6.4%。在此格局中, 我省的轮胎出口受阻, 也自在情理之中。另外, 比如我省栾川是出口钼矿的重地, 自去年年底开始, 国际钼价阴跌不止, 下游企业大部分选择进口国外氧化钼, 钼精矿生产商迫于成本压力, 又没有降价空间, 造成许多企业停产, 出口萎缩。
2.2 内销渠道发展严重滞后
企业外销, 资金周转快, 产品走量大, 而且没有库存积压, 利润可观, 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 所以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外销, 而忽视了内销渠道的建立。而在目前外销受阻的情况下, 内销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企业长期的忽视, 进而使企业遭受到了“内外夹击”, 苦不堪言。比如,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原地区最大的以白灵菇、杏鲍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 产品80%出口, 年度出口额达到400万美元。然而, 自去年年底开始, 该公司的海外代理商因库存积压严重, 中断了合作关系;万般无奈之
量和附加值, 走名牌发展之路, 才能引领我国棉纺行业由棉纺大国向棉纺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2]张雯丽, 李秉龙.市场开放以来中国棉花价格周期性波动分析[J].
价格月刊, 2009. (01) .
[3]赵霞, 穆月英.发达国家取消棉花补贴对棉业经济影响的对比分析
[J].世界农业, 2008, (10) .
[4]翟云飞, 朱美玲, 陈卫东.中国三大棉花产区棉花生产现状和趋势
分析[J].河北纺织, 2008, (01) .
[5]高扬.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棉花产业定价权问题[J].世界农
业, 2009, (03) .
[6]徐涛, 赵明, 卓建伟.中国棉花历史价格研究[J].安徽农业科
学, 2008, (10) .
[7]温思美, 谭砚文.滑准税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影响分析[C].入世五年
的中国棉业与全球未来市场——2007.中国国际棉花会议论文
集, 2007.
[8]贺晓丽.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 2006.[9]王玉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10]谭砚文.中国棉花生产波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下, 世纪香积极寻求内销之道, 但到了此时才发现, 由于长久依赖进口, 他们忽视了内销渠道的建立, 终致如今“临时抱佛脚”, “无路可走”。目前, 与世纪香有同样遭遇的企业并不在少数。
2.3 出口产品品牌化程度偏低
表面上看, 由于欧盟、美国、日韩市场普遍疲软, 导致订单减少是河南出口下降的原因, 但实际上, 河南出口产品多为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 无自主品牌, 缺少国际定价权和国际竞争力, 价格低廉, 最终导致滞销, 这才是根本原因。从总体上看, 河南出口产品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低制造这一低增值环节。出口中满足于来样加工和定牌生产, 在产品品质、款式和服务等各方面始终处于追随者的水平, 大部分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属于“有品无牌”的状态[1]。例如, 河南一些纺织、服装、鞋类生产企业, 由于它们的产品多供应东南沿海的服装加工企业和外贸企业, 因而一旦这些下游企业减产甚至倒闭, 上游的纺织企业就会跟着受牵连。目前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4 对外贸易市场分布相对集中
欧盟、美国、东盟一直是河南出口比重最大的三位贸易伙伴, 2008年, 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52%[2]。这些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 便会迅速波及河南出口, 这在金融危机中更是凸显无疑。据郑州海关数据显示, 2009年1~8月, 我省进出口总额为84.4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下降27.9%。其中, 出口额为45.3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下降37.6%。欧美市场成了河南出口下滑的“重灾区”:1~8月, 河南对欧盟、美国和东盟分别出口7.26亿美元、7.05亿美元和3.93亿美元, 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0.2%, 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53.9%、33.7%和44.4%。
2.5 企业缺乏贸易风险控制力
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 很多外贸企业在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意识不足, 对贸易风险的主动防范和规避的能力有限, 另外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意识普遍淡薄。所以, 当危机来临时,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 只能坐以待毙。而相反的是, 有些企业由于风险控制工作准备充分, 甚至在危机出现前, 就已进行了企业战略调整, 从而使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 甚至变被动为主动, 在危机中趁势扩张。
3 新形势下转变河南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几点建议
3.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政府层面上讲, 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发挥河南农业大省的特色, 支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强出口产业基地和出口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 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带动影响力强的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从企业层面上讲, 企业只有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3.2 积极建立并发展内销渠道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严重不足充分暴露, 带来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所以, 企业必须积极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人才团队, 培育与发展国内市场。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典型是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瑞贝卡发制品出口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但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2007年, 该公司在继续开拓欧美、非洲等“传统市场”的前提下, 开始打造“回国”战略, 当年就在北京开了3家专卖店;2008年, 在省会郑州开了第一家店后, 该公司将足迹延伸至上海、沈阳、济南、合肥、杭州、武汉、成都等多个大中城市。瑞贝卡“早预见, 早调整”的企业经营思路, 使得瑞贝卡公司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对战略市场进行了调整, 开拓了新的经营领域[3]。
3.3 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2009年4月份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9]65号) 中提到, 在我省现有55个出口名牌的基础上, 力争两年内培育2个出口超10亿美元、5个出口超5亿美元、10个出口超3亿美元、20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拳头商品。在此目标下, 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 开展境外商标注册、质量标准认证等活动, 搭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和通道。而作为企业, 品牌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但品牌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持久”的理念、准确的定位、消费者的认同、文化的支撑和策略的营销等, 所以, 企业必须充分规划好品牌发展战略, 稳步实施品牌战略。
3.4 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美国、欧盟、东盟市场成为河南出口的“重灾区”, 所以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就必须转变市场相对集中的状况, 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香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企业要着力开拓中东、非洲、拉美、澳洲、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和专业展览会, 扩大产品出口, 形成合理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3.5 加强贸易风险管理
首先, 作为外贸企业, 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并设立专门的市场分析部门或岗位, 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加强流动资产管理, 合理安排负债规模, 规避资金风险;合理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 全面地提高对风险的防范与应变能力。从政府角度考虑, 第一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功能的基础上, 不断开发新险种, 采取灵活优惠的保险费率, 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多支持;第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特别要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支持它们开拓国际市场, 并尽快建立外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另外, 政府也要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信息服务, 健全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机制, 为企业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殷建勇.河南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2]赵秀丽, 张红梅等;优化河南出口产品, 转变贸易增长方式[J].企业活力, 2008, (7) .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8
1.1 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趋势,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国际贸易利益的必然选择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增温效应,各国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低碳经济的创新政策,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我国为了切实履行大国责任,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也主动向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型。2007年9月8日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针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问题提出4项建议,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主要参与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交易,CDM是《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国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通过具体项目而产生的减排额的交易。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可以预见低碳经济将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从国内外宏观环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江西能源短缺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必然选择,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后危机”时代外贸发展的最优抉择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及新兴经济体都处于经济复苏期,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国都力图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设法避免或减少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上升,传统的单纯依靠低附加值产品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出口增长方式转变。
首先,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外贸科学发展,实现外贸强国的根本途径。其次,国际竞争加剧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日趋多样化。在使用歧视性的关税和进口数量限制措施遭到强制性的WTO协议限制时,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规则方面的话语权,以保护生命、健康、环境和资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实现其贸易保护的合理化。除了常用的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外,目前美国、欧盟等国家正在酝酿征收碳关税。所谓碳关税,就是指一国对来自不符合其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国家或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的一种特别边境税。碳关税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将碳减排限额间接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一旦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成为现实,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槛就将与“低碳”相挂钩,碳关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新障碍,削弱其出口商品竞争力。因此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出口产业结构低碳化是规避这类贸易壁垒的最优选择。
1.3 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具有逻辑互动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为目标,以能源可持续利用为支撑,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要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排放、重增长轻发展的外贸发展现状。低碳经济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二者最终都要落在产业调整产业升级上。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排放是碳排放的大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着力点是提高工业生产中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碳管制等措施实现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减少以及能源的可持续供给。而征对我省“两高一资”的出口商品结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是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重视外贸发展中环境和能源消耗,促进外贸集约化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二者存在互动逻辑,其着力点和目标一致。二者融合推进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低碳经济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融合推进可行也有必要,融合推进有利于在宏观层面上提高政策效率,明确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两者融合推进促进外贸发展低碳化,外贸增长集约化符合江西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总体发展战略。
2 江西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高碳化问题
近年来,江西外贸发展很快,进出口额增速在全国保持领先,2006-2008年领先全国平均增速二十多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萎缩,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江西外贸进出口额同比下降7%。金融危机对我省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江西省外贸发展势头虽然强劲,但外贸利益是靠超额输出环境和资源获取的,外贸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是不可持续的。
2.1 产业结构高碳化
相同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农业和工业一直是二氧化碳排放多的行业。从江西省历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变化情况看,2009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到GDP的65.6%。虽然在江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见表1)。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第二产业比重基本是稳中有升,在GDP中占一半以上。数据表明,江西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高碳排放的第二产业, 而且工业重化现象严重,重工业占到60%以上。产业结构决定我省出口结构也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服务贸易比重极低。这种偏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对资源和环境消耗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的行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中,2009年江西这三大行业占到GDP的56.8%。可见对江西经济增长贡献大的行业基本以高碳行业为主。
数据资料来源于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2.2 出口商品结构高碳化
江西外贸发展很快,但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从江西省出口产品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两高一资”产品比重过高。江西省主要出口商品中钢材、机电产品、钨及其化合物、稀土、初级纺织服装、鞋类、纸及纸板、塑料制品等八大类主营商品出口额合计为43.76亿美元(见表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9.4%。这些出口商品大多属于高污染、高消耗的资源性产品,且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二是低端产品比重较大,出口产品档次不高。从出口产品类别上看,我省纺织服装、机电、鞋类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近二分之一,这些产品中几乎都属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高端市场受到一定限制。三是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少。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5.29亿美元,仅占我省出口总额的9.6%。2009年这个比例增加到19%,说明近两年江西出口商品结构有所优化。但即使在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真正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环节并不在我省,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资源环境约束使我省难以继续承载依靠高投入、高排放,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拉动的追求规模扩张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资料来源于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
2.3 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
江西省的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碳化决定其能源结构高碳化。从江西省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水电是江西省的主要能源消费。主要能源消费中,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两项合计占到90%①,其中碳排放高的煤炭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清洁能源水电仅占10%。从行业能源消费情况看,2007年工业消费能源3751.29万吨标准煤,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4.2%,而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51.7%。可见能源利用效率不太高。从主要出口产业能源消费来看,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为2507.06万吨标准煤,占工业能源消费的67%;纺织及服装鞋帽为53.97万吨标准煤;造纸为74.19万吨标准煤;主要出口产业能源消费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0.2%,占总能源消费量的52.1%。 各项指标显示江西是通过高能耗、高投入拉动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模式。
3 低碳经济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融合推进策略
3.1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促进外贸经济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应从政府宏观视角,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建立两者联动机制,抑制高排放、高能耗的资源环境输出型的外贸发展模式,促进外贸经济低碳化发展。
(1)建立出口企业碳消耗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水泥、建筑陶瓷、烧碱、原油加工、钢铁、乙烯等高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标体系,要求这些耗能产品的生产必须低于限定的最高能源消耗量。我省应该参考国家相关产业能耗标准,结合省情和企业情况制定本省的能耗标准,严格企业执行。同时建立节能减排奖罚制度,以罚补奖,鼓励企业建立起涵盖产品生产各环节的碳消耗评估指标体系,参与节能减排竞赛,使企业重视环境成本,以更好地应对将来的碳关税壁垒。
(2)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
充分运用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的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加大实施“差异化”力度,调整出口格局。对附加值高、能耗少的低碳产品给予充分退税,对粗加工、高排放的资源性产品少退税或不退税,从而促使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将地方政府的获利与相应承担的财政支付责任结合起来,对企业的低碳技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通过交易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金融扶持。
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和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到低碳转型的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而盈利能力下降。中央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要发挥其宏观指导作用,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使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逐步向符合CDM的领域和行业倾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3.2 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从高碳经济模式走向低碳经济模式,产业转变是关键。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做好低碳产业的规划。按照技术密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次,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大力培育新型产业,鼓励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使低碳经济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对于我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和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行业,要以增强其技术含量和产业集群化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在强化和提高原有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3.3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2008年江西省服务贸易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1%左右,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0.186%。江西省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改善江西外贸发展高碳化的现状。发展服务业要坚持改造与创新并举,既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改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适合省情和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教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中医药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从而为服务贸易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3.4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效益,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创造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同样依赖科技创新。江西省要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依托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低碳化,进而改变“两高一资”的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尤其对能源、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链条与产业结构,让科技创新投入在促进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才能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型增长向集约型、内涵型增长转变,增强支撑外贸增长的内生动力,形成促进外贸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华伟.外贸增长方式提升江西经济发展水平[J].科技广场,2008(6):11-13
[2]陈亚雯.西方国家低碳经济政策与实践创新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8):1-6
[3]崔奕.郝寿义.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J].生态经济,2010(4):32-35
[4]李英姿.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10):101-105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篇9
所谓经济增长即是一个国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 经济学解释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扩张。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 诸如资源禀赋, 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国际环境等等。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取得了经济的连续三十年的快速增长, 尤其以最近五年增长较为迅速。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一产业为辅, 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工业型的发展中国家。其中, 我国第二产业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要明显高于其他两大产业, 能源生产及消费量逐年增长, 消费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明显小于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资本形成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存在投资过热, 消费不足的问题。而且众所周知的是,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中,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每年用于污染治理的经费只增不减, 处境令人堪忧。因此, 我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归结起来总共有四大点:
(一)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收益的现状尤为突出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 依赖于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资源的粗放式投入, 其中尤以资金投入为最。建国60多年, GDP增长了10多倍, 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另一方面,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资源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 固体废弃物高于发达国家10倍, 废水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4倍。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但是我国同样是一个人口大国, 那么在经济发展上就需要更多的资源, 这样资源的优势在我国非但不能体现出来, 相反的, 我国反而成为一个“资源小国”。而资源的低效率和劳动产出的低效率, 使得我国投入和外国发达国家相同的资源和劳动力, 产出水平却远远低于他们, 投资效率也由于国内的种种问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如此种种, 在各种资源的利用上也就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浪费, 这对于本就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的我国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容易造成我国的资源枯竭, 造成社会的经济发展无力, 甚至倒退。
由此看来, 由于资源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约束问题, 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 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储量由于日益增长的投资量、高消耗, 很多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独立来说, 已经亮起了红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保持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方面, 仍然存在发展缓慢, 工业化水平低的缺陷, 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工业方面, 虽然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很大, 但是低技术含量和低生产效率的工业部门大量存在, 他们需要大规模的固定投资, 并且在工业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对于工业部门的发展极其有害。而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0%, 但是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4%, 而且连低收入水平国家的45%也没有达到, 可以说极其需要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 地区时间的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 这就造成企业多, 规模小的现象, 容易出现竞争上的恶性循环和较低的、甚至没有规模效益, 最终导致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 浪费无法得到遏制。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如何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圈子, 加快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的重要问题之一。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带动一个地区乃至一国经济高速健康发展, 提升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劲动力。而在有限的资源下, 先进的产业结构则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产出和社会效益。
(三) 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失衡
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 投资与消费更应该按照本国情况有所平衡, 而不是一味偏向投资或者只顾拉动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存在较高的投资率, 而由于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 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都处于疲软时期, 长期下去将会使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畸形发展, 从而影响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再者较高的投资率会导致社会产出增加, 但是消费需求的下降则会导致人们对于消费品的需求降低, 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那么, 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就便得更加严重。
(四) 制度的不合理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当中, 很多人为了官位的升迁和对于政绩的看重, 而官员任用和提拔的侧重点长期在于GDP的增速, 这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领导阶层只注重了GDP的量的增长, 忽视了GDP质的提升, 导致很多地方的环境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污染, 而如果将污染环境的代价当做成本计入GDP中, 实际上经济的增长将会缩水很大一部分。另外, 政府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市场的作用越来越低, 而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大, 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计划经济的一个改版, 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好处, 相反的最后反而会演变回计划经济的无活力和低效率。凯恩斯强调, 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只不过是个“守夜人”, 他所要做的不是领导经济的发展, 而是引导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的定位不准确, 对于经济增长来说, 短期也许会取得较好的收益, 但是纵观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那么弊端将远远大于利处。
二、关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措施
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作为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我国经济要想不如发达国家就必须摆脱粗放式增长的发展模式, 转向集约式经营, 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达到最大化的产出, 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浪费, 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无异于杀鸡取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经济增长转变呢?这在经济学界都是一个很引人深思的问题。根据以上所述, 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提高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 做到环境产权明晰,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企业和居民对于资源的节约意识相当淡薄, 而即使企业有一定的资源节约意识, 但碍于技术, 管理方式的多方面的阻碍使得节约的成本大大提高。同时普通居民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低, 而生产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这就导致即使双方对于保护环境有过协议, 而信息的不对称和环境的产权难以衡量, 协议很难做到在不破换环境的前提下做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做到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改善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关系的有效途径, 也是较为关键的途径。但是现实生活中, 有些产权是难以界定的, 诸如土地、山川等等, 所以对于要做到产权明晰, 任重而道远, 当下可行性较强的则是提高全民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二)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保持对各产业之间的投资达到其所需的最低要求, 尽量防止过度投资或者是畸形的只对寥寥几种产业的投资, 促进各产业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使得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的层次不断演进, 促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并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不再依赖于抄袭或者买进外来的技术以达到发展的目的, 这对于消除我国经济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劣势至关重要,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长久以来的一个目标。
(三) 缩小投资、消费差距, 促进其共同增长, 保证投资与消费的相互协调
经济的增长要靠投资与消费来拉动, 目前我国处于投资过热, 消费疲软的一种窘态, 那么在外部需求无法控制的情况下,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有利于消化过剩的产能, 降低人民币过快升值和出口压力, 缩小投资、消费差距, 降低投资热度, 减少投资过热引发的一系列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这样, 经济就可以繁荣而又稳定的向前发展。相反的, 如果不断拉大投资与消费的差距, 投资过剩, 消费不足, 则会导致供求矛盾不断加剧, 物价不稳定, 资源浪费剧, 整个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在一种剧烈波动的状态, 长此以往, 经济必然崩溃。
(四) 加快制度转变,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有效的、合理的、健康的制度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国家来说, 如雪中送炭, 不仅能够使得经济发展更快、更好、更稳定, 而且可以避免在发展中走弯路, 节约财力, 物力和人力。纵观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 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则必须做到: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实现政府的有所为, 有所不为。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大中小企业的掌控犹如胡子眉毛一把抓一样, 这样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而且在管理上颇为麻烦。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应该有所侧重, 加大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控制, 逐渐放松对于中小型私人企业的管制, 以增加市场活力。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 转变政绩考核机制。培养政府领导阶层的科学发展意识, 实现不以GDP衡量的政绩, 而是以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和发展质量衡量其政绩, 防止官员盲目追求发展, 造成资源、环境和发展矛盾化。第三、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执法力度。这主要是针对于那些具有污染性较强, 难治理的企业和单位, 做到违法严究, 惩罚加重, 以儆效尤。同时要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 做到及时、有效的监督, 对于一些归属不明的问题及时明晰权利与义务归属以方便管理。
总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关乎我国的经济增长能正确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我国的经济增长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是全面实现党的十六大制定的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同时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参考文献
[1]王振中.政府经济学研究报告8: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05
[2]刘伟.从长期发展战略看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9. (7) :6-14
[3]杨艳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中国外资, 2009 (9)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创新,国企改革
根据宏观经济学, 要剖析一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 我们需要搞清楚三方面的内容, 即宏观总供给的形成、宏观总需求的形成, 以及在宏观总供求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 (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一个国家的宏观总需求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家庭的总需求, 企业的总需求, 政府的总需求和国外的需求。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总供给取决于一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的禀赋以及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又取决于两方面:宏观方面的经济体制因素 (如计划配置还是市场配置) 以及相应的企业效率。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总供给还是在总需求的形成中, 家庭和企业的行为方式在这里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 从总供给角度看, 中国除劳动力要素充足以外, 其他生产要素都比较短缺, 尤其是资本。政府为了快速积累资金, 采取了扭曲价格的办法, 使工业实现利润, 最后把工业利润转化为形成物质资本的积累资金。这一粗放式的政策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得以在短期内快速扩大。由于价格信号的扭曲, 市场不能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计划当局就要求企业按计划生产。这样, 企业不需要追求利润最大, 从长期来讲也不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 因而投资的风险约束概念就从传统体制下企业的经营视野中消失了, 这种企业行为状态的直接后果便是企业“投资饥渴症”的产生。就家庭来讲, 传统体制下家庭的行为选择定位在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上, 而诸如消费与储蓄的分割、不同金融资产的选择在低工资、消费品短缺的年代都变得没有意义了。因此, 传统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总储蓄决策是由政府来作出的, GDP中的储蓄份额一旦确定, 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具有投资强烈冲动的企业之间配置有限的投资资源。
通过对上述传统体制下的总供给、总需求和微观机制三位一体的分析。我们可知:改革开放以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是粗放式增长———短缺———进一步粗放增长, 就是传统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常态。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以来, 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那就是市场经济的引进及计划经济的逐步退出。在转轨体制的初期, 经济运行的状态是经济扩张冲动———瓶颈制约加紧———通货膨胀———政府暂时的经济调控———宏观经济中瓶颈短缺缓解———新一轮的经济扩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进, 宏观总供给能力因资源配置和微观效率的提高而大幅度提高。加上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 弥补中国宏观经济中资本、技术创新和管理要素的短缺, 流入的外资和相当充裕的劳动力相结合, 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总供给能力。
然而, 1997年后, 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却进入了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状态, 宏观经济出现总需求约束下的紧缩状态:城市居民消费在耐用消费品饱和后升级出现梗阻, 农村居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消费难以提高, 宏观总需求中最为重要的居民消费需求出现疲软;传统体制下的重复投资导致某些商品的供给能力过剩;供给能力过剩和需求相对不足致使物价连年下滑, 通货紧缩趋势难以逆转;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一度使中国的出口面临压力等等。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自动的低迷状态, 宏观决策层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动用持续五年的凯恩斯式的扩张性政策来推动GDP的增长。
进入2002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经济又进入另一个扩张周期, 居民在住房和汽车方面的消费需求增长很快, 民间投资活跃, 银行贷款扩张较为明显。2003年, 2004年和2005年的经济增长分别是:9.1%、10.1%、9.9%, 2006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10.3%。
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
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粗放式的增长, 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和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根据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资本积累、劳动
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劳动力供给可以看作是无限的, 相对于劳动力来讲, 资本是短缺的。故我国2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资本积累的结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是资本驱动型的。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资本积累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增长, 而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因。
(二)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
经济的增长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 也是改革的结果。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经济微观主体的行为扭曲逐渐得以更正, 经济人逐渐变得理性。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 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同步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毋容质疑, 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有体制转轨的因素。
(三) 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的20多年, 我国在引进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 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 随着教育的发展, 中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不断增强, 对经济有极大的溢出效应。而这正是“新”经济理论所关注的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矛盾
(一) 经济增长和资源及环境制约的矛盾。
中国经济增长是粗放式的增长, 是以消耗巨大的资源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增长。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中国不转变这一增长方式, 将来的经济增长势必难以为继。高储蓄, 高投资, 高消耗所支持的高增长, 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 虽然GDP增长很快, 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却落
后于GDP的增长, 导致GDP的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
(三) GDP增长很快, 但就业弹性偏低, 跟不上GDP的增长, 构成GDP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矛盾。
根据袁志刚, 何樟勇 (2004) 的估算, 中国的就业GDP弹性系数仅有0.12。而布兰查德 (2001) 估算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就业GDP弹性系数分别为0.42、0.51、0.32和0.2。可见, 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转化为人民经济福利的同步增长。
(四) 由于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 国内储蓄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投资。
由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 导致本国居民的储蓄不断增长, 但这些储蓄却难以转化成有效的投资。投资渠道单一, 投资回报低, 构成储蓄增长和投资增长的矛盾。
四、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的特征和矛盾, 从以上分析看, 毋容质疑我国经济增长是高投入、高消费、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比较优势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 产业格局竞争压力将迫使大多数企业致力于现有业务的扩张,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优势以获得当前的竞争利益。这样, 粗放型经济增长将表现出很大的惯性和顽固性, 尽管从长远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金培, 2006) 。而地方政府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 各地政府实际上成为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且对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主要依赖于经济增长, 还有对业绩考核的时间因素 (一般为3--5年) ,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很短时间内出成绩, 在这种情况下, 地方政府必然会选择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不是一个轻易就能被解决的问题, 必须要有一个思想和实际行动上的切实举措, 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方式的决定性转折。
(一) 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的观念指导我们的行动, 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应该以不断发展的科技为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增长在长期中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 而科技的持续进步依赖于创新。众所周知, 当前我国的科技进步绝大多数依赖于国外技术的输入, 而由于国家间的利益不同, 国外最核心最先进的技术我们无法获得的。那么, 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促进科技的进步, 所以, 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创新是由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指导下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来实现的。
(二) 扩大内需, 降低当前中国过高的储蓄率, 以扩大消费来替代资本的过度投入。
这样一方面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消费占经济的比重达60%, 而中国目前消费只占经济的40%, 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国内需求不足, 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体制转型时期, 居民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而倾向于当前过高储蓄, 较少消费。具体是指教育收费问题、居民购房问题和医疗费用问题, 这三个社会问题造成了当前消费不足。对症下药, 中国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要让城里人没有后顾之忧, 让农民看到增收希望 (邱晓华等, 2006) 。具体而言, 改革城乡居民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注意贫富差距, 努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应注意其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方向,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转移。使中国巨大的潜在消费转变成现实消费, 让消费逐步取代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 国有企业改革。
当前改革的关键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掌握着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行业, 占有很大比重的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是旧体制所遗留下来的。所以, 改革国企的着眼点应是改掉粗放式增长的经营方式, 代之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使国企成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为此, 政府应转变其职能, 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好务, 而不是以前的政府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要求一系列的其他体制改革, 要求良好外部环境的创造, 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之相对应、合拍或同步。只有当国有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行主体时,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001.
〔2〕刘霞辉.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 2003 (5) .
〔3〕袁志刚, 何樟勇.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4 (7) .
〔4〕邱晓华, 郑京平, 万东华, 冯春平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 2006 (6) .
〔5〕金培.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5) .
〔6〕王忠明.国有企业改革〔J〕.博锐管理在线, 2005 (4) .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推荐阅读: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09-25
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意见08-01
外贸结构的转变12-02
外贸增长方式11-17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0-08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05-27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08-1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07-05
经济增长转变08-21
转变经济增长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