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方式转变(精选12篇)
管理方式转变 篇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 政府管理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在机构设置、行政体制、管理方式、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管理方式的创新, 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又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与深入, 政务大厅应运而生, 目前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 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政务大厅作为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 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突破与改革中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 就是要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的政府, 就是要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 不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政务大厅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 自诞生以来就拥有着鲜明的特点:坚持以为民、利民、便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重视政府自身建设与畅通人民群众渠道的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手段, 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方便群众的理念, 做到依法行政、公开办事、阳光操作、规范管理、承诺服务, 保证行政权力集中、公开、透明运行。因此, 建设与发展政务大厅, 是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实践活动, 承载着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从性质看, 政务大厅是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施政规律的重要阵地和场所。我市政务大厅是政府统一搭建、面向社会及公众、公开透明行使行政权力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一个平台。实践表明, 政务大厅已由最初的方便群众、企业和基层的办事审批大厅, 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行政审批和收费、建设工程招投标、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厅, 构建了集政务审批、政务信息公开、政务监督和政策与政务咨询为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 政务大厅是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依法施政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重要标志。政务大厅的建设与发展, 为政府行政机关合理设置职能、科学设计行政程序、灵活运用管理方式创造了条件, 为依法向全社会集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目前, 已经纳入政务大厅的行政审批、建设工程等招投标、外商投资服务、现行文件查阅、行政复议及法律咨询、投诉与监察等, 都是按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组织实施的, 充分体现了政府带头依法办事的责任。
从社会需求看, 政务大厅是新的历史时期融洽政社关系、干群关系的有效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社会运转的高效性, 使人民群众与政府行政的关系更加紧密, 需要政府供给提速提质。自从政务大厅建立以来, 群众需要政府办的事情, 面对一个窗口或一站式服务, 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大厅里办完。加之大厅严格的管理制度、严密的监管、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政务大厅及其窗口人员塑造了亲民、为民的政府形象, 融洽了政府与社会、群众的关系。
随着政务大厅运行成效的进一步显现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 政务大厅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 服务功能将不断拓展, 运行管理机制将不断创新, 发展模式也会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政务大厅在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制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不仅会成为各部门展示管理水平、干部队伍素质的窗口, 而且必将成为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检验台和突破口。随着政务大厅服务群众条件的不断改善, 政务大厅将承担起更多的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特别是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在政务大厅成功实施, 社会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建设工程招投标等活动在政务大厅平台上实施多重监管, 实现由“灯光下”移到阳光下的统一规范运作。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 效率进一步提高, 权力运行进一步公开, 既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遏止腐败, 又可以为社会公众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条件下, 获取政府分配公共资源的均等机会, 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务大厅将进一步成为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纽带与桥梁, 由此可见, 政务大厅的服务手段必将更加人性化、快捷高效, 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管理方式转变 篇2
一是有的会计核算中心没有或未及时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6条明确指出,“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结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形成的会计档案是委托单位委托被委托单位进行会计核算而形成的,尽管会计档案的实体由于保管单位的变更而变更,但其所有权仍是委托单位,属于委托单位全宗的一个门类,应当保持一个单位全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没有同步归档。会计工作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到运用电子计算机形式记账,会计核算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7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5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的大量磁介质会计档案都保存在会计核算中心,即便是定期向委托单位移交会计档案的核算中心,也只移交纸质会计档案。
三是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脱节。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之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标准知之甚少,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却忽视了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等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
四是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管。然而从其成立至今,无论财政部门还是档案部门都没有对新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管理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档案部门也没有主动地介入其中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财政部门只强调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五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不少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只突出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
针对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给会计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
一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实行委派制管理的会计档案,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明确会计档案的所有权是委托单位,将委托单位的会计档案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暂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委托单位的档案机构移交。
二要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岗前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三要让财政部门与档案部门共同加大对新会计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的监管。结合实际,联合制定包含新会计体制下会计档案工作内容的《会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在各项会计业务工作检查中,将会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纳入其中,加大对会计工作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与监督。
依法治国下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篇3
关键词:依法治国;企业;管理;转变
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的企业有着重大的意义。让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主要看市场,而不是看政府,通过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不断发展和壮大。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利之处:
第一,法治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保障。
在配置社会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四中全会上强调的“法治经济”正是对三中全会这一论断的有力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这就引导企业积极自主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发展。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利,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有利于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目标的实现。
第二,法治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了保障。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之一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盼望的就是公平竞争,而公平竞争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的动力。公平竞争才能“优胜劣汰”,而不公平的竞争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四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些都为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保障。四中全会《决定》还强调“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更是从法治的角度,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解决竞争纠纷的途径,有利的保障了公平竞争的实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对于一个正常运转的市场经济体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在全国培养建立更公平的经营环境。
第三,法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保障。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也提供了保障,这让企业创新更加有了动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必须依法参与市场竞争。
在配置社会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但是法治强调,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合法。企业可以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但追求利益也必须在合法。曾经轰动一时的“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企业不依法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四中全会的《决定》还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些规定都明确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置身于法律的约束之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考虑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企业必须依法进行企业管理。
法治是国家的法治,政府的法治,更是企业的法治。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也需要依法进行。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法律禁止不可为”。法律禁止的行为,一定不能做。企业可以自主进行经营和管理,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可以自主制定规章制度,但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定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在此要注意把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规章制度本身要合法,在其制定过程中须广泛征求民意、突出针对性,各项具体条款要上合国家法律、下合企业实际,界面清晰、职责明确、奖惩具体、便于操作;二是要具备大格局和开放性思维,企业内部制度、标准不能因循守旧,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改进,不仅要关注企业内部,还应对外部的大环境与条件有所反应,也就是说要解决好制度建设“指导思想”层面的问题,使之具备适当的前瞻性,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发展与进步。
四中全会的《决定》还提出“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为腐败提供机会和温床。
第三,企业必须依法承担社会责任。
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企业除了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合法利益外,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在保护环境,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及社会公益等方面也应主动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有诚信,尊法守法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准则。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企业必须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依法治企的观念。
“法律(制度)的效力在于言出必行”,制度只有在被执行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几句废话和一纸空文。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规章制度对员工不仅是规范和约束,也是一种引导,其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氛围。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发挥其公平、公正的作用,让其真正成为悬在所有员工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稍有逾越就会被烫手的“火炉”,也就是常说的维护制度的“刚性”,不能让制度成了“橡皮框子”,中看不中用。有鉴于此,首先要立足教育、加强宣贯,使遵章守纪在企业内部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形成“有问题、先问法”的风气。
管理方式转变 篇4
一、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一) 我国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来, 经济发展得愈来愈好, 社会进步也越来越快, 对于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已经增强, 所以企业也开始对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予以更多关注。现在的市场上, 煤炭的需求已经开始日益减少, 我国煤炭的供给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如果煤炭经济发展方式依旧沿袭老套路, 不进行创新, 那么煤炭行业将会被消费者所忘记。
(二) 经济效益直线下滑
如今, 劳动人员普遍加薪, 而劳动人员成本是煤炭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为给劳动人员加薪, 那么煤炭成本也日益升高, 国家也对税收进行了增加。因此, 煤炭企业的经济负担加重, 经济效益直线下滑, 又加上非煤炭企业扩大给煤炭企业带来的压力, 所以必须开始创新管理, 加快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
(三) 企业内部要求
我国煤炭企业在技术方面十分的欠缺, 虽然煤炭产量一直都在增加当中, 但是, 却是靠着劳动人员的增加和投资资金的增加来进行的。现在, 劳动人员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技术的进步十分的缓慢, 再加上企业内部的管理存在的漏洞, 企业生产效率也逐渐下降。
(四) 外部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煤炭行业转型调整, 煤炭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寻求发展, 为了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下去, 最主要的就是加快、加强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随着新一轮煤炭行业转型调整, 煤炭企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
二、关于煤炭经济发展的分析
(一)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和趋势
我国的传统能源有煤炭和石油, 而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之后, 煤炭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 煤炭供不应求, 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八万多个, 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政策鼓励煤矿增产, 而煤炭也从供不应求到达了过剩的阶段。
到了1998年, 国家开始对煤炭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整, 主要是对生产力不够、技术落后的工厂和企业进行淘汰, 让煤炭过剩的局面得到了好转, 而这一次的调整一直持续到2001年。
2002年开始, 煤炭的发展呈现了又快又好的局势, 也发生了两个巨大的转变, 一个是一直以中小型煤矿为主的转成了以大型煤矿为主, 而另一个是煤矿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依赖国家而存在的, 但是在这个时期却转变成了一个纳税大户, 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 我国的煤炭产业已经从快速发展到达了一个平稳时期, 然而, 国家政策又规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此, 煤炭行业的领导人应该开始制定政策, 促进煤炭经济发展。
例如贵州省的煤炭, 贵州省的煤炭总资源占全国的4.3%, 总资源量达到了2419亿吨, 在全国占第五位, 贵州省的煤炭在开发的时候强度低, 潜力大, 分布相对集中, 但是贵州煤炭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煤炭的开展对环境破坏十分的严重, 管理也太过疏散、不全面, 十分不利煤炭的持续发展。
(二) 调整煤炭产业发展的策略
对于煤炭而言, 它属于传统能源, 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依靠传统能源, 所以, 煤炭产业要明确“优胜劣汰”四个字, 对技术差、生产力低下的企业进行淘汰。然后, 对于煤炭市场价格要公平公正。
三、有关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念的创新
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 创新的开采技术, 在我国煤炭经济转变过程中,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改进、加强企业煤炭的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政策, 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 保证企业的发展。
(一) 对煤炭企业结构创新的原因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不尽如人意, 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效益的提高仍然依赖煤炭产量增长和价格提升, 据对13家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调查, 煤炭产品销售收入2009年比2006年增长179.4%, 非煤产业销售收入、2009年比2006年增长368.8%。非煤产业链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 由2006年的19.01%提高到2009年的32.39%。因此,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就要进行结构的创新, 若是一成不变, 煤炭产业的发展将举步不前。
(二) 解决安全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时常发生, 死亡率高于美国十倍。由此可见, 我国的安全问题十分的严重, 需要严肃、认真地进行安全维护。据调查显示, 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以及开采工艺的提升, 我国煤矿矿难成逐渐减少之势, 其中煤矿年死亡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减少到2009年的2631人, 而百万吨死亡率也由2002年的4.94下降到2009年的0.892, 其中重点煤矿由1.257下降到0.374。煤矿的安全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 解决资源问题
近几年来, 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采集, 导致煤炭资源已经开始枯竭, 煤炭的继续开采带来的问题将会愈发的明显。目前我国已探明的可以直接加以利用的煤炭储量约为6000亿吨, 而我国每年的用煤量都在持续不断的攀升中, 因此, 我们要对煤炭开采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创新, 对资源的使用, 要想出新的方式, 用来提升煤炭的节约量。
四、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方法
(一) 分清形势, 制定适合的方案
煤炭行业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说, 优势并不大, 想要赶上其他行业的脚步, 不能目光短浅, 只注重短时间内的效益。
对于煤炭的节能减排, 国家提出了相关政策, 而这些政策对于国家煤炭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所以, 煤炭企业的领导人必须根据国家的政策和煤炭行业反馈的信息, 来制定一个发展计划, 对于以前的方案, 要进行合理的延续, 对于不好的计划要舍弃, 只有这样才能让煤炭行业更好地发展, 煤炭行业的未来才一片光明。
(二) 建立煤炭供应的新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都十分的依赖煤炭,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对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深层次的转变, 也要开始进行绿色能源的发展, 当然, 这个转变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对于大型煤炭产业应该加大发展力度, 也要对现代的物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 形成最新的储配和流通体系。对于煤炭市场的开放和公平要进一步的加强, 结合铁路, 增加铁路运煤这一项机制。
(三) 对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在, 随着大力度地开发和采集, 自然资源越来越少, 在进行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 要注意节约资源, 因为煤炭是基础的能源, 所以可以对它进行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平衡。
煤炭企业对于能源的消耗, 要制定一个定额标准, 进行严格的执行和管理, 对于技术设备要进行维修和改良, 将废气排放和治理结合起来, 力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 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
以人为本是企业进行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 煤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 所以,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耐心、诚心、关心他人等。企业生产经营是加强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内容, 进行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 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发展, 将质量、效益等目标和企业生产经营结合, 将企业活动和一些单项任务或者专题任务结合, 提高煤炭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上级下发任务, 下级根据任务安排和负责, 这一种形式是企业一直以来的管理模式, 这样的模式太过形式主义化, 因此, 对于企业的管理要进行创新, 让企业煤炭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 将企业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因此, 应该建立了一个考评制度, 对各个人员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 并实行奖惩分明制度。
(六) 对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观念进行创新
环境因素对于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大的影响, 基层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和自我定位等方面的适应存在一些困难, 在认识上面也有一些缺陷, 在开展工作时, 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无力感。因此, 企业人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最快的时间内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 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除此之外, 在企业内, 努力培养各种人才, 提高煤炭企业各个方面的竞争力。
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谨记心中。如今, 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所以, 在发展中, 以科学技术为主, 努力创新, 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水平。
(七) 培养人才, 重用人才
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 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 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可以说, 哪个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多, 那这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就占有十分大的优势。但是煤炭企业却留不住人才, 一个是因为煤炭产业的经济实力不强, 环境差, 还有一个是, 煤炭企业对于人才不重视, 磨灭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 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在面试员工时, 要根据实力和技术选择, 严厉打击企业在选人、用人时的歪风邪气。
结束语
创新管理是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发展先进生产力为目标来促进企业发展。在煤炭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更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是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对于这个课题的分析和探究要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邢保平.浅谈对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7) .
[2]张锦生.创新管理, 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外企业家, 2012 (12) .
[3]田晓猛.浅谈如何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时代报告, 2013 (1) .
管理方式转变 篇5
【关键词】水利;档案管理;传统;现代
自古以来,水利事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从前的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管理各种纸质档案,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在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目前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不得不注意到,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可见本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普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应用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此同时,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也需要转变,现代技术对传统的水利档案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近些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不懈努力,不断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转变,在此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笔者认为,阻碍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主观认识不到位。人的主观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很大影响,如果人的主观认识不到位,会对实际工作产生很大干扰,目前在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尚且没有认识到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重要性,认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没必要大费周章,工作人员的这种错误意识,无疑会阻滞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人们往往忽视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与建设管理工作不同步,资料收集没有及时性,资料传递也比较滞后,未来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更好的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纠正工作人员的主观认识。
二、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及途径
(一)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基础条件
笔者认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还需要一些基础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良好发展,顺利的向信息化工作模式转变,而这些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保障。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法律保障,只有具备了健全的法律保障,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有法可依,实践工作才能规范化,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必然离不开法律保障,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这样一来,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就具备了法律保障,可以在争取的轨道上前进。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通过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以及证据资格,进而避免人们对电子档案产生“信任危机”,同时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实际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2. 技术措施。在信息化建设大潮中,不可缺少的是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领域都已经离不开技术措施的支持,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必然需要相应的技术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处理,使之不断实现数字化,充分应用手工录入、扫描等各种措施,将其它载体形式上的档案资料输入计算机当中,这项工作比较繁琐,比较耗费精力,但这是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须细心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档案生成等技术,同时运用信息安全技术,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3. 人才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人才储备,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也离不开人才支持,在以后的发展中,水利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只有全面提高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顺利实现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有了专业人才的带动,工作人员才能更快的从传统工作模式中得到突破,专业人才熟识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理念,对各项业务比较了解,熟悉行业标准,擅长运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三、结语
水利事业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各行各业都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我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正在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不得不注意到,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解决,笔者认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想要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应该具备法律保障、技术措施、人才支持,同时应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纠正工作人员的主观认识,转变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以此来推进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管理方式转变 篇6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管理模式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现代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一是现代管理对于管理对象的认识处理是多维、系统和全面的,而传统管理是单维、个态和定向的。二是现代管理模式承继关系是“上层建筑”,传统管理模式为“基础结构”,现代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扬弃。三是现代管理模式关注观念、战略、市场,传统管理模式关注方法、技术、生产。四是现代管理模式适用于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市场范围较宽企业,传统管理模式适用于技术水平较低、规模程度较小、市场范围较窄企业。进入新世纪后,管理信息化成为现代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显著特点,最为突出地反映在我国实施的“两化融合”战略,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遭受到严重冲击,中小企业经历了最为困难时期。伴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出现的“两个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中小企业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关键期和向管理要发展、要效益的巨大挑战。
加快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要从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入手,是“三個转变”的战略任务要求,也是中小企业发展所处经营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客观需要。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讲,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三十六条”),《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企业二十九条)。据悉正在编制的国家“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将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纳入其中,给予相应配套支持。在拟订的国家“十二五”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中提出了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鼓励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率,促进管理升级。为加快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国家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近期将出台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管理的有关政策,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鼓励开展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中小企业管理,推进中小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内部因素看,一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为手段构筑中小企业管理运营平台。中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调查报告(2009)显示,全国有45%的中型企业和60%的小型企业考虑采用管理软件实施和改善企业的管理运营状况,将其作为提高企业管理运营质量重要手段。二是引进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大企业先进管理模式,促进中小企业的管理升级。据悉一些地方将中小企业加强管理与促进企业管理升级相结合,引入大企业战略、营销、品牌、质量安全和节能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三是中小企业要善于接受和依托专业化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借助中介机构“外脑”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而实施管理的最有效做法就是培训。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强化管理,也是构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公共服务平台的需要。据悉,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计划每年投入2500万元,培训了全国各类中小企业人员6万余人,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方式转变 篇7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促使国家非常重视整体效益的提升, 这种重视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对管理形式提出新的要求。所以,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管理方式必须适时地在状态、结构, 以及过程方面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变量是管理转型
1.管理执行力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需求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数量增长转变为内涵结构性, 管理执行力在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多个层面的转变, 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涵盖了市场需求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的转变, 经济结构从严重不平衡向相对平衡转变, 以及生态环境从高碳向低碳转化等。因此, 为了实现全球化下我国以内涵结构优化为主导的综合效率提升, 管理执行力是必要保证。
2.管理执行力和管理转型是生产要素转变的必要需求
生产要素的转变是指, 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粗放式经营影响着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 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失衡。根据数据显示, 粗放式经营状态下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1]。因此, 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来阻止这种状况的发生, 而管理执行力是新的管理模式施行的有效保证。
3.管理执行力和管理转型是经济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
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指, 它由严重不平衡转变为相对平衡。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平衡表现在多个方面, 最明显的就是国民收入不平衡, 这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综合效率, 更由此使得社会效率保护和激励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而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管理上的缺失。因此,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 就需要加强管理执行力, 来转变管理方式。
二、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管理转型内容
1.基于所有权制度的管理转型
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对内在要素进行协调控制的活动。因此, 管理者必然会选择一套与自己相符合的管理模式。但是, 管理模式的施行是受国家所有权制度约束的。管理者在选择管理模式时, 必然是在既定范围内进行选择的, 并且进行的管理活动也在国家的约定范围内。
2.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与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转型离不开管理模式的转型, 而管理模式的选择权在企业管理层的手中, 所以管理者遴选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管理者遴选机制也会有所不同。各企业的管理转型必须从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做起, 管理者转型, 就是管理者遴选机制变革的基础, 新型的管理者会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管理模式, 并使管理模式在理念上、形态上、组织架构上, 以及空间范围内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 从而促使管理模式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环境。
3.转型组织与动力的重构
管理转型的动力就是转型组织, 现当代管理转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要求必须明确转型组织, 因为管理组织的转型代表着组织在阶段时间内发生了实质变化。不论是个体经济单位, 还是经济管理机构亦或是企业中介组织, 转型都涵盖了微观管理转型、宏观管理转型和中观管理转型。这些转型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2]。
4.转型阶段的推进
管理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离不开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在这个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当中, 影响它发展变化的是国家整体效益的目标设定和管理转型主体的利益结构变化。国家整体效益的目标设定, 使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存在着变数, 因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变数的前提下, 管理转型进行阶段性调整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转型与主体利益密切相关, 因而转型主体利益结构的阶段性划分, 促使管理转型也要做出阶段性的调整变化。转型的阶段性决定了转型的具体任务目标, 而达成这些任务目标, 就可以实现转型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实现国家总体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必然选择。管理转型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变量, 需要在思想上实现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管理转型必然包括新旧管理模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就需要旧体制实现变革, 而这种变革就决定了它的创新性。此外, 管理转型也需要考虑网络性和综合性。当代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生产方式, 因此建立起一个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同时, 管理转型是一个动态组织系统, 正好符合网络的特性。管理转型的复杂性也界定了其综合性。所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才能完成管理转型目标, 才能有益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郑英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98~104.
管理方式转变 篇8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型管理思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思路亟待转变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过于追求发展成果和速度, 忽视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使得现在资源告急、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不断加剧,在没有找出新的、有效的替代能源之前,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经济发展管理思路上要实时加以改变和转型。 我国目前还存在相当多的企业依然在采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依赖资源,在发展中很多都是采用高能耗的方式来换取经济利益。 一是对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对环境污染加剧,这样的发展之路是不能够长久的,也是不科学的。
(二)经济快速的发展加剧了城乡的两极分化
城乡的两极分化具体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增大、 城乡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也越来越大两方面, 这种不断拉大的经济距离与经济的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联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管理思路,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发展手段,着力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致使市场需求得不到相应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致使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没有竞争力,市场需求不断萎缩。 企业要加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实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营管理思路,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管理制度的途径
(一)转变管理对象,合理定位管理方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经济管理制度的科学和完善是保障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方法,要转变管理制度的对象,找准管理方向。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管理中心方面 ,要从重工业经济转变到服务业经济 。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市场份额会不断增多。
(2)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变发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 , 要将依靠投资发展的经济转向依靠消费增长经济的发展方式。
(3)转变单一的发展方式 ,实现发展方式的多样化 。 从依靠技术资源的发展方式努力转变到人与技术两者结合的科学发展方式。
(4)最重要的一点 ,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由过度依赖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应采取相应的管理形式
在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和转变的情况下, 对经济发展中各个对象的管理要加以区分,并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科学的管理方式,而不能将一种管理模式运用到各种各样的对象中, 一方面对影响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管理对象自身的效益。 优秀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目前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委托和代理管理模式、国家安排的委托与代理管理模式、公众共同所有权决定的委托代理管理模式等。
(三)对企业主体和组织进行积极的管理和转变
积极对企业的主体加以转变管理, 促进企业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转变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思路 。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逐渐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新的经济时代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转变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加以细致管理,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 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实施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企业经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相关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资源消耗大、 环境污染严重成了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和问题,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等问题。 企业需要改变以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而不断努力,同时,也要加强经济管理思路的转型,实现科学良性的经济发展方式。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带来相应的发展连带问题,诸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性问题等,在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时要清楚具体经济形势,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思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本文将针对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思路的转型加以论述研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管理转型,转变
参考文献
[1]郑英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2]刘学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
[3]周鸿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刍议[J].中国商贸,2013(04|)
管理方式转变 篇9
一、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管理转变必要性
现如今, 这高速发展的经济及环境资源有限性两者所存在的矛盾, 会促使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出现转型。对于, 交通企业而言, 单一化的发展经济务必会导致以往传统资源消耗增加, 若是不能及时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 最终必定会呈现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国内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导致高耗能反应的出现,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势在必行的。这与我国的国情有着直接的关联, 因此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及管理体制改革更是不容忽视的;当下交通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国内路桥市场需求受到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国内市场发展环境是全球化黄金经济时期, 不过因为我国遭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 导致国内交通企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供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属于管理转型的内生变量
1.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管理执行力。
国内交通企业经济发展模式想要转型为符合新时代需求及标准的可持续发展形式, 这不只是过程的转型, 更是整体系统的革新。转变都是各个方面的, 比如生产要素投入, 从传统的粗放转化为现今的集约;并且市场需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往的出口拉动转型为现今的内需拉动;在发展动力上也是有着极大的转型, 以往的需求投资拉动类转变为现今的技术进步型。但是不管是哪个转型, 都离不开管理执行力, 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在全球化大环境之下, 呈现基于内涵结构优化, 全方位提升综合性经济效率, 这就需要国内市场的交易模式以及组织管理形式之间交替体制有效构建, 我国管理模式若是要打破以往的约束, 并完成现代化的转型, 务必出现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对其展开一定程度指导。并强化管理执行力度促使管理模式方法产生转变, 发展不止是需要依据原有的规划形成结构优化, 还应合理有效的提升其质量及效益, 还务必要确保生态平衡, 这样不断发展逐步呈现基于内涵结构优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
2. 生产要素转变与管理执行力及管理转型。
交通企业经济效益及效率比重很低, 也是一直都没能处理的问题, 通过持续分析探究, 其最主要的诱因就是粗放型经济模式。国内交通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失衡, 如此之大的反差是不容小觑的。这样的大反差不止是市场交易体制不先进的问题, 更是其对应管理执行力缺乏而出现的。国内长时间处于管理不足与体制漏洞情况中, 这样也是致使国内外延粗放型模式却没能获得抑制的重要原因, 最终导致了国内经济严重浪费并失去平衡。要想降低该反差就要构建一个整体性大市场, 并且对应管理模式要不断的强化, 合理有效的提升管理执行力。
3. 经济结构转变与管理执行力及管理转型。
国内仍存在众多不平衡的状况, 并且人民收入结构就是最典型的不平衡代表。若是想要有效的提升国民经济综合效率, 那么处理收入差距大是势在必行的, 我国基尼系数过高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极大。虽说农民工进城能够获得一定的就业机会, 并且收入也会相对高一些, 能合理的降低贫富差距。不过实际上, 先进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合作大多是与其中管理层面与对应技术人员进行的合作, 生产工作要执行的只是附加价值最地下的制造环节, 全球化附加的诸多益处都给了前者, 后者则会更低, 这就促使城乡差距再次扩大。
三、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适宜的管理转型内容
1. 基于所有权体制结构的管理转型。
对于交通企业来说, 首先应该从管理结构方面进行改变。管理是构建主体化全能结构的主要表现, 也是对应管理职员想要呈现自身目标所使用的手段、方式, 对相应内部因素展开一定程度的策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各项活动的统称, 不过国家相关制度会对其进行制约。所有权有着国家、公众、私人等区分, 也是对应组织模式中不一样所有权的不同份额, 然后各类所有权占有权利份额区分来选择自己的管理人员, 组成对应管理模式。
2. 管理人员选拔体制转型及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转型最关键的就是模式转型, 管理机构不一样就会致使最终目标与组织框架存在区别。管理模式的选择权是管理人员, 企业所有制其相关性质是不相同的, 这就导致管理思想所表达的方法不同, 管理人员选拔体制转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一般是企业管理模式创造者。其最基本最关键的含义就是管理人员革新管理观念及方式, 并利用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展开解放。
3. 转变主体及动力重构。
组织是相关管理转变主体, 更是其内在动力的体现。确认之后的转型主体也就是现今管理转型综合性剂整体性的新转型客观需求及标准, 管理主体转变是相关企业结构经过阶段性转变形成下一个阶段所呈现出质的转型。
4. 转型阶段性推动。
通过一定程度的动态管理分析, 管理转型利用不同时期转型实行完成, 其转型过程呈现了各个阶段都有着自身主体规范性及主体处理方式。也包含着主体的确立、转型方案施行、转型动态成效评估、社会反映跟踪, 阶段转型效果检测及协调, 最终合理有效的实现转型目标。
四、结语
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问题, 为了呈现经济快速发展, 会在此过程中存在众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只有及时利用合理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管理转型, 才能解决这些阻碍性问题。因此, 作为交通企业在经济发展与管理转型问题方面, 要深入改革, 才能从提高交通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鸿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问题刍议[J].中国商贸, 2013 (4) .
管理方式转变 篇10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 还涵盖着经济目标、经济理念以及发展途径的转变。当经济发展到不同的阶段,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特别在发展途径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差异。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经历的经济发展历程, 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增长, 随之而来的却是由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 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就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管理转型, 以建立低碳友好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1.粗放型经济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有限的资源大量消耗,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使得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日渐加深。这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同时对经济管理思路也要相应地转变。由于中国的一些企业依然依赖于自然资源, 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市场环境难以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这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思路有所转变, 倡导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 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轨道。
2.经济发展使城乡两级分化加剧。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区域环境内的经济难以均衡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 要稳步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阶段, 就要直面目前的中国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乡差距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经济增长模式要根据经济环境不断地调整, 以维护社会和谐。但是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城乡经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差距日渐拉大, 加之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管理转型成为了调整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推进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管理转型同步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了管理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原有的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是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促进了经济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而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 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 市场需求从出口拉动到内需拉动、投资拉动转为技术拉动, 改变了经济发展动力。要确保这种转变顺利展开, 推动经济增长, 就要同时转变管理思路, 提高管理执行力。从经济环境的角度而言, 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由外向性向内涵型转变, 实现结构优化, 以促进综合经济效率的提高。那么, 中国的经济管理方式就要突破传统模式而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向现代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以建立市场交易与组织管理两种方式之间的交替机制。按照新的管理模式的指导, 要改变管理方式, 优化管理结构, 提高管理质量, 以促进管理效益显著提高。
2.实施现代经济管理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部分人认为可以采取农民工进城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增加收入, 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并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但是, 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下, 国际之间的合作是管理的合作, 技术的合作, 劳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农民工进城工作, 往往会处于附加价值最低的生产一线, 这样就会导致城乡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打破目前的这种城乡经济不平衡状态, 就要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决定了中国的区域发展必然存在着差距, 包括管理者的遴选机制和管理思想表达方式不同, 对于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力。实施管理转型, 就是要求从管理理念的改变出发, 将原有的粗放经济管理模式转为集约型经济管理, 以真正意义地实施现代经济管理。
3.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管理转型。实现管理转型, 就要注重管理模式的转型。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管理机构会有所不同, 管理组织架构会根据经济管理目标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了不同的所有制企业, 管理者的遴选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加之管理思想的差异性, 就意味着管理转者的转型对于管理转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 就要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对于自身的管理以定位, 打破传统管理模式, 制定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以提高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三、结语
管理方式转变 篇11
构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体制
财政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应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财政地位、职能和作用,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出发,更加注重健全省与市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发挥好财政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适当形式予以明确。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结合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市县发展积极性。引导市县政府完善对市辖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财政体制,激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并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关系。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因地制宜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基础上,逐步做到属于市县政府事务,其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省财政统筹运用中央补助和省级财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和省委托事务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足额安排资金;属于中央、省和市县共同事务和支出责任的支出,明确各自负担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当前研究的目标,在加大财力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落实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费制度
科学的税费制度对促进发展方式转變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税制改革的导向看,未来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资源税制改革,使之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境税制改革,使制造污染者和破坏生态者承担必要的环境损害成本,正确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深化货物劳务税制改革,如适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逐步实现由现行分类税制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转变,有效调节收入分配;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逐步改变目前房地产开发、流转、保有环节各类收费和税收并存的状况,合理安排税收负担,促进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更加注重发挥好税费制度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调控作用。
一是做好税制改革措施在河南的落实工作,并争取在河南先行先试,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二是结合税制改革,理顺相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管好用好相关资金,使其调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比如,在涉及资源、环境的收费方面,统筹处理好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灵活运用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企业按规定提取准备金(保证金)等手段,促进企业和政府分工协作,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健全完善财政调控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是各级政府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和基础力量。应更加注重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挑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继续完善有利于国内外企业投资河南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河南吸引内外资跃上新台阶。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代发政府债券等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大力支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和基本生产资料供应,发挥好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围绕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支持推进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新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适应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要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统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持力度,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政策。支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工作,在改善民生中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按照国家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对我省的分解任务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提高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支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支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大幅度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支持建立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机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省各级财力还比较薄弱。应更加注重通过改革创新,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养老、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通过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性金融等具体途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使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
进一步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构成,也是财政系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表现。应更加注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促进理财方式转变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两基”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提升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提升基层财政建设水平。研究建立财政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基层政府科学理财。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推进市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三是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學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研究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研究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使绩效目标与评价与预算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市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等情况公开。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充分发挥省财政派出监督检查机构作用,加强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市县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开展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六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全面加强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转变理财方式是一项持续的任务。全省财政部门将把以理财方式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促进财政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把转变财政职能、理财观念、工作方法与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求实求效,真正肩负起服务转变的责任,在创新中提高理财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理方式转变 篇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在各级水利部门中实行信息化的水利部门档案管理模式对于各类档案文件的保存、管理与调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而言, 有一整套完整、科学有效的水利档案计算机管理操作模式, 是档案管理实现数据化以及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在以研究开发作为基本前提的情况下, 根据现如今的发展背景, 促使水利部门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更加的系统[1]。基于此, 本文对计算机管理下的水利部门档案管理模式的构建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 水利档案管理传统化过渡现代化的时代发展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纸质档案管理也演变发展成电子档案管理形式。这个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水利部门综合分析全国形势发生的重大改变, 也是水利部门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 档案管理从传统形式转变成现代化形式, 是水利部门实现现代化要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现代化操作指的是根据具体的治水理念, 发展成思路现代化、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形式, 其具有的显著特点是长期性、差异性、阶段性以及社会性等等。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水利部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对水利发展的历史有充分了解, 才能够在结合国内先进管理技术与时代发展趋势的方向上, 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完成现代化管理的具体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 就需要建设起科学有效的水利档案管理系统, 提升水利档案管理的综合使用效率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操作素质[2]。同时也需要水利管理部门能够准确迅速的对现代化水利建设需要使用的材料有全面了解。但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相对单一, 无法满足现代档案管理的全面性要求。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使用电子和纸质双套制的方式, 就能够充分满足此项操作要求, 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所以, 现代化水利档案管理对水利建设现代化具有绝对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第二, 档案管理从传统方向向现代化发展方向转变, 也是水利档案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伴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水利档案管理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利档案的数量不断增加, 对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有了全新的要求。使用档案的用户希望系统能够提供完整的档案信息, 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传统的档案管理在查询时存在的问题就是查询非常不方便, 而且正确率不高, 无法共享, 这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所以, 实现水利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就是十分必要的任务。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利用为水利档案现代化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管理基础。
2 水利档案为水利事业服务的现代化特点
2.1 强化服务意识
水利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 就是能够为新时代下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全局服务。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档案服务意识增强, 加深服务领域, 重视管理, 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 将档案管理的重心调整到水利事业发展的优质服务轨道之中。
2.2 水利档案需求量加大
水利档案背负着水利事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双重要求。水利档案信息的公开, 会引起社会大众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有更多重视, 能够参与到水利事业中, 并且对水利事业进行监督。
3 水利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的设计步骤
水利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的设计步骤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 包括了对水利档案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水利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思路、水利档案信息操作管理网络数据化和档案记录信息精确程度以及质量把关。
3.1 对水利部门档案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
有效合理的使用档案, 是操作部门实现档案现代化的主要操作目标。在水利部门档案信息操作体系中对信息进行收集, 需要了解其是否能够将实际问题解决, 为实际工作带来促进性作用, 或者能不能为档案使用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作用为基本原则, 在档案信息选取录入方面要精益求精, 要经筛选和优化后再录入到系统中。
3.2 水利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思路
水利档案现代化信息操作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是针对单一的对象以及操作技术完成的,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 要将其封装以及进行适当的保存, 从而完成信息隐藏以及保密的效果, 这样的话, 能够良好实现其使用效率。档案信息化研究设计过程中需要强化对软件操作特性的使用功能以及延展性的了解, 为软件更加深入的使用和维护保留一定的位置。与此同时, 为了能够实现档案保密程度的要求, 以及能够更好的对档案进行管理, 放置保存档案的过程中, 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 防止出现档案泄漏的情况。透过建立一整套完成的登记库, 能够更加方便信息的查询, 也更加方便使用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并在其中加入对档案的分析、数据报表自动化形成等等操作能力, 为更深层次的优化信息化操作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后盾。
3.3 水利部门档案信息管理的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操作体系并不是仅仅将其数字化程序化, 仅仅是单纯的数字录入时无法满足使用者的相关要求。所以这项操作体系在输入的时候要选择的信息就是最有效的, 并且使用科学、合理、规范的统一格式录入, 并且在此项基础上完成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数据库操作体系, 这样不但方便查询也方便管理。传统的管理部门使用的档案管理多是纸质的, 这些档案在保存时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录入时, 要进行扫描, 保证录进系统中的信息没有错误。但是在录入文本档案时, 电子档案的录入相比纸质档案的录入会更加的容易, 将格式进行适当的变换, 就能够直接录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3.4 关于档案录入信息的准确度和质量控制
水利档案信息系统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 是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应有的最本质的功能, 其代表的是整个操作体系的中心位置。水利档案信息在部门当中进行直接有效的使用, 直接和某些提案在水利部门会议中的实际情况相关, 同时也影响着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决定下达。因此, 对档案信息化操作体系的质量进行良好把控, 是档案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对于档案信息的录入, 在实际工作中应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 不但能够使工作更加的轻松, 也能够促使两人之间互相监督, 防止出现数据录入的错误, 这样对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具有促进性作用。除此之外, 数据信息完全录进档案后, 员工需要进行一遍自行审查, 保证信息正确, 以完成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
4 结束语
水利档案中直接记载了水利发展业务中的各项要求, 对反映水利发展具有明确性指示, 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现代化水利档案管理在纸质档案的基础上, 增加了电子档案,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良好的与其进行融合, 完成了档案管理从传统形式过渡到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 现代化档案的功能和作用更加的突出, 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也更加的全面。
参考文献
[1]高峻.新中国治水史研究资料的收集[J].中国水利, 2013,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