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共12篇)
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 篇1
在新课改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过去旧的教育观念时日已久, 所以对广大教育者和教育主管者, 以及家长, 都形成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讲, 学生听”的落后教学形式, 依然存在, 这种“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得到体现, 学生根本就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因此根据当前教育形式的需要, 针对当前教育中依然存在的教育陋习, 就需要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当前新课改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与教学形式俱进, 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那么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新的教育形式, 积极践行新的教学模式, 是作为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通数学教学,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 但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式, 必须符合新的教育要求, 要比较高效, 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迫切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目前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过去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单一、被动、枯燥的问题, 学生没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切都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进行, 教师就是全部教学进程的主宰, 所以导致很多教师教学形式简单、粗暴, 根本就不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就更谈不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了。这样培养学生的方法, 按照现代的教育理论来看, 实际上是在摧残着学生的天性, 培养出的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现代教育思想所要求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的多面性人才, 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适应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为小学数学对于正在撒娇、爱玩的小学生来说, 确实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活、适应社会生活, 又必须进行学习, 学习数学知识是孩子将来生活的根本保障之一。但是数学本身都是较为枯燥乏味的数的科学, 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改变学习方式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唯一途径。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也就说要通过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 不但使学生说获得数学知识, 还要使他们具备各种综合素质, 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 而且还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方法, 学会了与别人合作的方法, 懂得了尊重别人才能与人沟通的道理。
二、教师要掌握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特征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数学教学要想获得成功, 教师就必须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只有了解清楚了, 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成年人想让他做的事情, 他就偏偏有一种叛逆心理, 有的教师就说:“现在的孩子真是难管, 你越想让他学, 他就越不愿意学。”确实, 这是实际情况, 例如, 电视上的动画片是每个学生的最爱, 家长和教师千方百计地阻挠, 也不起作用。电子游戏, 更使一些学生深陷其中, 而不能自拔。从这些事情, 我们就可以知道,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的, 所以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大提升, 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想办法。从很多教师的实践经验分析, 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需要彻底改变, 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 尽量在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才能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使厌学变为乐学, 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哭着学变为乐着学。这就是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谈素质教育才有意义。
三、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因为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某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 而且很多年的教学经历已经形成了习惯, 所以要想一下把旧的教学方式全部放下, 这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这就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 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授, 学生听课的效果与教师的讲课水平以及讲课的趣味性, 有着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讲课水平, 以及对待教学的责任心。而现在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是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 这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习知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只是起到一个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辅助作用。在这两者转变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首先在思想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认识到新教育理论的根据和指导精神, 并在行动上积极进行践行, 教改工作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尽最大可能限度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这样小学数学教育改革进程才会不断地推进。
总之,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实验的进行, 许多学校都积极进行了改革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中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大家都在认真地进行探索、改进, 正是大家的不断努力, 才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笔者观察到, 通过课改试验, 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 教学方法转变了, 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事实。学生爱学、乐学、善学, 教师勤教、乐教、善教, 广大教师正在以高涨的热情, 积极推进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使教育形式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 篇2
1、高中数学线上教学的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改革的环境下,线上教学必然会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但是在实际的线上教学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不足
所谓的信息意识不足,指的是不少高中数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数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认同程度不高。所以在数学教学课堂上,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不少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板书与理论知识的讲解,就可以很好地将数学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此外,还有不少年轻的数学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有过很多的尝试,但是教学效果一般,不少学生甚至抱着玩耍的心态。总的来说,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不足,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将线上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融合。
1.2
高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欠缺
很多数学教师之所以不愿意尝试线上教学,归根结底一方面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为欠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数学教师的根本目的是将数学知识进行拆分,细化,以学生能够明白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以完成教学大纲的数学教学目标才是数学教师的职责,很多数学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一种非常浪费时间,又非常费力不讨好的行为。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尽管在信息技术的改革下有了一定地提升,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式却很
难得到改变,学生信息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说是国家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1.3
信息操作能力有限
不少一线城市的数学教师都意识到线上教学是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教育途径。但是数学教师的信息操作能力比较有限,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上比较欠缺。这样一来,线上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只能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补充,不能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
2、基于线上教学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方向研究
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来说非常重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思维。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要完成线上教学,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学校必须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专业培训,将信息技术纳入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日程。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数学教师的观念与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将线上教学与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融合在一起。
2.1
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代替了应试教育的观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逐渐代替成绩就是一切的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生本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倡导要转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线上教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第一个趋势应该是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素质教育中,比起传统被动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将线上教学与学生的预习复习结合在一起,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寻找《三角函数》的相关教学视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提前为学生拍摄相关的教学视频,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将线上教学的内容发送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针对线上教学视频,在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将不会的内容勾画出来。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查阅相关的数学资料,并且进行数学知识扩展。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主要的知识依据,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跳跃的,所以教师要利用线上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看法和意见通常都是被教师忽略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比起最终的教学结果,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注重学生探讨学习的过程。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进行专题教育,并且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不同的小组讨论不同的专题。最后由不同的小组集中为其他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
所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专题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为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撑。此外,学生内部之间,会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形成一种
良性的竞争。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会倾听团队的声音。
2.3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教,学生被动学习为主。但是在信息技术与线上教学的加持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利用线上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数学课堂主要是教师答疑解惑,完成数学知识内化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同时要倾听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导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在学生思路清晰,逻辑正确的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赞扬和赏识。此外,在教学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进行知识扩展,与学生一同探索数学知识。
通过这种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既能够做到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又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3、总结
如何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篇3
一、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改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一个严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
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 篇4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 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2.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 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 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 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 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 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 提倡“终身学习”.因此,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 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再回答问题, 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 思考教材中的问题, 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 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 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 供学生阅读,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 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 又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 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 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最后, 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 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 体验探究的乐趣.
4. 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发展学生创造力, 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 反思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思, 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通过反思, 可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反思, 可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 主要采用写数学日志、数学周记等方式来反思听课、解题中的不良习惯.
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1 篇5
刘吉禄
新课程改革在进行之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生与教师都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
教师首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除了转变教学方法外,还必须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吸引力、有情趣的情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首先创设适合这种情境的角色。作为数学课程,一节课、两节课这样做是可以的,要一学期、一学年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数学课本身是比较抽象的,例如对于正数和负数这种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感受最深的天气变化来创设情景,特别是夏天与冬天温度反差很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此的感受抽象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知识。新课程教学教材可读性较强,学生只要提前预习教材,认真阅读,就可以掌握其中的一大部分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去感悟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自己独立不能领会的知识,可以先作为问题留在大脑,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所留的问题解决好。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指导解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相互交流,相互争论,可提高认识,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为数学知识的实践奠定基础。
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练习和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把一个数学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够解决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做到课题醒目,引起每个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并且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练习与回答问题中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和师生互动的和谐气氛,给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条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怕老师和学习有困难的障碍,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课改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6
一、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应用
“知识来源于动作。”动手实践操作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以鼓励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平台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做出自己认识的所有三角形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这些三角形都有哪些特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效地应用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操作、自主实践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工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走进数学课堂,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什么?(2)正方形属于平行四边形吗?(3)一个平行四边形有几条高?……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甘晶.谈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J].学周刊,2011(13).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7
下面就以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几种数学学习方式为例, 谈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创设氛围,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舞台
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作为教师就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自主学习氛围。
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 使学生有充足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以便于学生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我们先问学生以前是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生:我们是把它们转化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师:那么今天你准备如何研究圆的面积呢?生: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研究;把它转化成正方形再研究;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师:好, 现在请大家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吧。学生动手剪拼, 这里我们不急于告诉学生如何转化, 而是留足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探索, 终于发现等份的份数无穷多时, 拼成的图形就变成了长方形。
二、动手实践, 让学生亲历实践创新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自身思维的矛盾, 而学生的思维又往往从动作开始。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借助动手实践, 通过动手实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而且帮助学生揭示规律, 建立概念, 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
1. 动手操作, 获取新知。
小学数学知识以感性为基础,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学生往往缺乏感性认识, 只有通过亲自操作, 获得直接的经验, 才能形成概念, 获取新知。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们通过指导切马铃薯, 让学生通过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操作实践活动, 使学生真正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以及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整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2. 动手操作, 体验过程。
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 即教给学生知道是什么知识, 忽略了对学生怎么取得新知的心理塑造过程, 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亲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掌握科学的探索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们作如下设计:①操作猜想。让每个学生各拿出一个底3分米、高2分米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要求说出面积和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把它折成两个三角形, 请学生猜想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样既渗透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之间联系的思想, 又能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②实践操作。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用其中的两个三角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简单图形。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到只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积累生动的表象, 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究有了基础。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拼图,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自己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
3. 实践探索, 创新发展。
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 使学生亲身体验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三、多向互动, 使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
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是一种顺从, 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学生共同学习、生活, 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活动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就要彼此信任, 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不能相互依赖, 在学生之间, 要有分工交流, 要能发挥各自的特长, 有荣辱与共的意识。同时, 还要能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这一优势, 让学生多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究的结果, 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掌握数学方法。如, 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 我让同桌的学生合作,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各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体, 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在思考的基础上, 学生相互交流, 有的直接口述, 有的边用投影演示边讲解自己的探究过程, 最后全班同学一致达成共识: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总是长、宽、高的乘积。
摘要: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对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 促进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浅议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8
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提问、主动应用,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 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拓宽探索空间, 诱发自主探究, 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 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 平均分给小刚和小丽,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一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 要平均分给小刚和小丽,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 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二、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中, 在教过轴对称图形、对称轴这些概念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折一折, 看一看, 找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是非对称图形, 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 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的思想,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并通过互动过程学到数学的知识和经验、思想与方法, 感受和体会了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三、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 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培养, 使学生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探究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学, 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探究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 让学生的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 尝试先让学生说出已学过的有周长的平面图形, 然后复习已学过的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接着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让他们探究计算长方形的方法, 并提示学生能否找出一种最简单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在合作讨论中归纳出了“长+宽+长+宽”、“长×2+宽×2”、“ (长+宽) ×2”这三种方法, 在不断的比较中不约而同地选择“ (长+宽) ×2”。
四、理论学习变实践活动, 让学生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在当前的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 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千世界处处有数学, 数学蕴含在自然现象中, 蕴含在日常生活中, 蕴含在社会实践中。例如教例: (西师版) 教材第一册34页“8、9的加减法”例一。依据教材所创设的情境, 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有五个小朋友在游泳, 有三个小朋友在游泳池边休息,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引导学生抽象出“5+3=8”、“3+5=8”两个算式后, 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象‘5+3=8’这样的数学现象, 你能依据你的生活实际举出实际的例子吗?”学生很快举出:“妈妈买了5条男裤, 3条女裤, 一共买了多少条裤子?”另一个学生说:“妈妈有5根头发, 后来又长出3根, 妈妈一共有多少根头发?” (虽然这样的问题有点可笑, 但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
总之,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轨时期, 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正在逐步取代旧的传统教学模式, 并表现出了现代数学教学的显著特征。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使数学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风格。上述几种转变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 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 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 惟其如此, 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屈贵华.教.兴趣.学[J].时代教育.2010 (8) .
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恰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能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本人将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转变学习方式的理解和做法。
一、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所谓学习方式, 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 反映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思维和行为水平, 直接关系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效性。
针对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 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判断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以学生发展
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2. 数学本身的发展, 特别是数学已得到广泛的应
用, 数学研究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如机器证明、实验证明等研究方式正在蓬勃发展。这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要随之变化。
三、怎样去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要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于是, 本人根据现代教学理论, 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 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的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 久而久之, 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2. 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复习课时, 我编写了与利息、行程、销售等有关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效果, 使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学有用的数学”的意义,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 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高中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分析 篇10
1.1 素质教育的要求
改变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式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教与学的角度上看,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教, 却淡化和忽视了学生学, 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丧失, 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 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传统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掌握, 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变为了接受知识, 这种被动的学习和记忆方式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正是因为这种被动学习方式的存在, 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总是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中, 那么又怎么能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 必须改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一改以往传统的单一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 建立并形成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多样性学习方式, 以此来使他们主动地学习, 进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1.2 新课改实施的需要
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 知识掌握的多少已不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应当学会如何掌握知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而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而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是指一种思维倾向, 即以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生活中的问题。但对于学生而言, 仅仅具备这种思维倾向却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一个具有较强数学应用意识的人, 会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 联想到许多问题, 如在上课时他会想到什么位置能够最为清楚的看到黑板, 这就是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体现。为此, 只有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建立适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方式, 才能使数学中的抽象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学概念。
2 转变高中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具体策略
2.1 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基础条件之一。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的劳动成果获得他人的褒奖和承认时, 其内心便会产生出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进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正因如此, 在教学设计和时间中,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促进者和引路人, 并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 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断地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 借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首先, 教师应逐步改变教师之间原本封闭和孤立的情况, 通过相互之间的专业切磋、合作与协调, 共同进步;其次,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在教科书的知识上, 教师应对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如实验室、展览馆、图书馆以及实践基地等等, 让这些资源都能够为数学教学服务, 借此来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学校和课堂, 步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
2.2 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
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其一, 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来获取知识;其二, 变相互竞争为合作交流。在竞争机制下, 极易引起学生之间的隔阂与排斥, 形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阻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 教师应当积极倡导新课程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方式, 以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为主, 打破教学课堂沉闷、严肃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认知的过程、交往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其三, 变掌握知识为应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 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和现象。同时, 引导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其四,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教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 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得以创新和变革。教师应当中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直观化、立体化表述, 并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使网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3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就数学教学而言, 其本质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 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通过动口、动手以及动脑参与数学思维活动。为此, 教师不但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度。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内容展开探究, 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更加强烈。
2.4 为学生创造适合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品质, 就必须为其创造有利于这些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如,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若只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证明与计算上, 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要是换一种方式, 让学生们到操场上通过所学的知识对教学楼进行测量和计算, 为其创设一个宽松、愉悦、可供自由发挥的环境, 这样便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文丽.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新课程, 2011 (8) .
[2]陈记才.浅论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0 (6) .
[3]李伟荣.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1 (12) .
[4]曲娜娜.用活教材教活学生——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5) .
数学学习方式转变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主动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52-02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现这样的理念:“倡导和发展多样的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
一、用“眼”仔细观察
眼睛看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可见,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看有质的区别。观察力的培养,首先是内容要接近儿童生活,切合儿童心理特点,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如情景再现、教师或学生演示时的某些细节、体态语等等。细心留意观察,养成爱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会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认识世界。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忆。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二、用“耳”认真倾听
倾听是信息接受和输出相结合、相交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以主动倾听者的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同谈话者积极交流;其次,听不仅要“耳到”,更要“口到”(声调及感情色彩)、“眼到”(肢体神态)、“心到”(体会感悟);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倾听方法,如倾听时要专心、细心、耐心、虚心。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锲而不舍地努力。
三、动“口”合理表达
1,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审题过程中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可设计替换词或数据的练习。如学生完成“制作一个有盖有底的圆柱型铁皮水槽,高是50厘米,底面直径40厘米,要用铁皮多少平方米?”后,可将“有盖有底”换成“无盖有底”,或将“底面直径”换成“底面半径”或“底面周长”。或将多少“平方米”换成多少“平方厘米”等让学生对比阅读,领悟重点词语等的内涵,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沟通半径、直径、面积的关系。这样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突出信息的隐蔽性,规律的探索性,答案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都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寻找解题或探索的捷径。
2,说。说的过程是思维概括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简练、合理、有序地表达。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法则、概念、分析思路、解题过程等。说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独立说,厘清思路;二是相互说,集思广益、互补完善。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应让学生马上回答,而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通分”的含义,可让学生讨论:1/8>()>1/9,括号里可以填什么?答案有几个?为什么?
四、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一位学者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帮助。教学过程中加强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中,充分提供给每个孩子动手的机会。先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特点,激发他们提出猜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地完成,再通过动手折叠、剪贴、描绘等方法去进行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动手、动脑,大胆探索,自始至终兴趣高涨,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还要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左、右时,让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利用动态课件让学生观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布置学生课外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的实践活动等。
五、动“脑”感悟内化
“人有两宗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课堂要“留白”,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变得安静而深刻、言之有序。我们教师要正视学生的潜能及其主观能动性,把教学过程切实作为学生发展、创造的过程。力行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体验数学和数学思想,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 篇12
一、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培养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事先安排好的教材并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东西, 事实上, 它很可能是不恰当的, 因为没有人事先就能预言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将把他们引向何处。[1]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 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杜威认为:思维从疑难的情境趋向确定的情境。思维不会凭空产生, 必须有刺激和引发思维的情境。在学校里, 训练思维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可以引发思维的经验情境, 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教学生算而不教学生想”[2]。所谓问题性情境, 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蕴含在一定的情境中。只有当学生有了问题, 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探究、思考和行动。一般来说问题要有一定难度, 对学生来说, 既是力所能及的又必须经过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表明, 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打开学生探求的心扉, 燃起学生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不论采用接受或者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都是必要的。例如下面对数概念这节课的引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先来看几个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方程是否有解?
师:这几个方程有解吗?
生:有, 前三个方程的解分别为x=2, x=-1, 。
师:第四个有没有解?生:有。
师:到哪里找解呢?解为多少呢?××说。
生:考察函数y=2x的图像。这个函数的图像是连续的, 而它的值域是所有的正实数, 它又是单调递增的, 必与y=3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所以说, 有一个解。
师:请坐。他采用形数结合的方法, 把这个代数问题用图像来处理, 做出y=2x与y=3的图像。从图像上发现有交点, 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x。想不想知道x的值是多少?
生:想。 (众生)
师:那么, 我们给它一个记号。这个值是由底数2和3唯一确定, 所以把这个值记做x=log23。log是对数logarithm前面的缩写。那么, 请注意, 在方程2x=3中求指数x, 实际上已知底数与幂, 求指数。这一类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问题:对数问题。 (接下来给出对数的定义)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通过复习提问, 设计一系列问题, 学生通过对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温故”, 让新知识的内容逐渐露出端倪, 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教师选择的四个指数方程是精心设计的, 有能直接解得方程准确解的, 也有利用已学知识不能解出准确解的, 这样就制造了悬念, 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 所提的问题很恰当。从“有没有解?”到“到哪里找解呢?解为多少呢?”接着到“想不想知道x的值是多少?”问题之间环环相扣, 使学生产生困惑, 产生一种非把问题解决不可的心情, 这就产生了求知欲, 进而不断地探索事物, 反复思考, 努力建立新的组合, 寻求新的关系和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 急于传授知识, 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 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求知欲的引导下, 教师接下来给出对数的定义。学生处于积极地听讲状态, 能够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因为学生已经理解新知识的产生背景, 以及为什么学习新知识。这种动机作用, 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保持持久的认知内驱力。
二、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个人, 任何人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要靠学生自己。我们应该扩大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数学课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参与活动。现在许多教师根本没有为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空间, 学生甚至没有按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的时间, 全天都跟着教师跑。其结果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 渐渐产生厌学行为。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为教师推荐了一个方法:让学生主动地为 (以后他们必须要求解的) 问题的明确表述贡献一份力量。他认为假如学生们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自己起过作用, 则以后在学习中就必须会显得更加主动积极[3]。我们应该更多地给学生留一些时间, 足够的时间是学生得以参与课堂的必要条件, “时间等待理论”是给学习者足够时间的理论基础。要给足时间, 让学生积极思考, 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去, 通过自己所观察到的,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只有当学生自己去获得数学概念, 即概念的特征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思维进行概括加以掌握时, 概念才能在实际上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重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4]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的掌握, 对教师加强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的指导是非常渴望的。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 是学生一辈子的事。人的一生中, 在学校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 而离开学校后独立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则是大量的、终生的。所以,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学科现成的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科学知识和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渗透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的指导, 抓住时机进行教学。例如:有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元认知提示语的启发式教学, 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5]。涂荣豹教授认为:元认知提示语是为了激发元认知活动而使用的提示语[6]。它不直接指向具体问题, 而在于激发元认知调节、监控认知活动。在探究教学中, 启发的过程实质上是“由远及近”, 从运用较多元认知成分到较少元认知成分直到最后运用认知提示语为止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教学中常见的元认知提示语有“我们现在应该研究什么?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研究?”“有哪些研究方法?”“你知道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已有结论或方法吗?”“它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吗?”“你能证明吗?”“有其他发现吗?”等等。通过这些提示语,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可以采用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的一系列元认知提示语来帮助启发学生产生解题思路, 学习如何解题。在解题结束后加强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反思解题中运用了哪些思维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法是如何分析出来的?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有何规律可循?哪些步骤上容易发生错误?如何防止?反思解决问题的关键何在?如何进行突破?能否还有其他不同的解法?试比较各种解法, 哪种最优?反思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结构特征?运用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条件和结论加以推广?反思在解题过程初始遇到哪些困难?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学完一个知识以后帮助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归纳、总结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各种能力的最佳方式。学完一章后, 可归纳、总结本章的知识结构,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有哪些规律和方法, 通过总结逐步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通过在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从而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
参考文献
[1][美]罗布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陆有铨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4.
[2][美]杜威.思维与教学.孟宪承, 俞庆棠译.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3][美]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 (第二卷)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
[5]钟志华.元认知提示语引导下的探究性教学示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4) .
【转变学习数学的方式】推荐阅读:
学习方式的转变08-08
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08-25
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0-19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09-03
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05-23
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05-16
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07-05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转变09-0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专题学习体会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