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2024-10-30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共12篇)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1

知识经济时代是在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时代, 它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 以知识的产生、传播、增值、应用为依据, 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 不断发展创新的经济时代。这必然要求转变教学观念, 寻找适合MBA学生发展的新模式。

1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危害

应试教育, 不是从考试的要求出发来确定教育教学目的, 安排教育内容, 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教育。这种教育, 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着眼点。从教育内容看, 应试教育以应试为轴心设置课程, 安排教育内容, 致使教育课程发生不正常的倾斜。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重教轻学, 重知轻能, 重记轻思, 重口轻手, 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多从主观出发, 向学生灌注知识, 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记住现在的结论, 忽视学生在获得结构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偏重于读和记, 忽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联系MBA教育的实际状况, 更应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因为这些学生已经成人, 大多数人不再面临升学考试, 不再追求单纯的高分,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获得有用的能够联系将来实际工作的理论知识。学生缺少实践环节 (即便设置了实践环节, 大多都流于形式) , 学生名不符实,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不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当前我校MBA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应用, 以理论传授为主, 轻视能力的培养;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电化教学。所以, 惟一能做的也就是按照传统教育形式进行教育学生, 实际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应试教育。

2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强调要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对待变化的事物要有自信, 对难题和未知要从容自若, 强调人的博专结合的智能结构。有学者指出, 古代强调博古通今, 以通才取胜;近代崇尚专深, 以专才取胜;当代则要求博中有专, 专外有博, 博专结合。教育中, “教”和“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使教学有真正的实质性的突破, 必须使这两方面都有所转变。

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由于人的潜能具有丰富性、隐蔽性、个别差异的可开发性, 教师应凭借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和优化受教育者能够在“五育”上得到全面发展, 并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特色的发展, 学到一技之长, 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对人才素质各方面的要求。

3 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MBA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3.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之所以要转变, 是因为许多的教育思想还不端正。在对教育对象的要求上,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局部系统不重视社会总系统的要求, 着眼于“高、精、尖”人才, 忽视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全体公民的素质的提高;在对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上, 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规定, 偏重智育, 偏重考试科目, 偏重分数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上, 忽视因材施教的原则, 用一律化的标准要求个性不同的学生, 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发展的潜在优势, 以形成其最佳的素质结构。

而今, 在MBA教育方面:从教育学的观点看, 当我们说一个人进入成人期, 其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均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能够具有自学的能力, 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时, 应当把成人的自学能力考虑进去。这种特性要求我校MBA教育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学科性教学体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转变教育思想,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是指人们对教育应以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信念、主张及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 (1) 辩证的教育职能观。教育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又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学说, 努力培养身心素质健全的一代新人, 又坚持以培养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作业教育评价的标准。 (2) 全面的人才观。就是要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主流教育观。因此, 要建设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在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自我教育, 促进学生主要地生活、活泼地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 就教育内部而言, 最根本的就中要加强理论学习。要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

3.2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新的教育模式的构建中, 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素质的负荷者, 自然学生就是素质的主体。从这看来,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应当是无可争议的事。”叶圣陶先生曾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提出:“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虽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比如扶小孩走路, 虽小心扶持, 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教学如此, 育人也如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只有肯定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我们知道, 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既具有能动性, 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是相互作用的。能动性是受动性的主导, 能从受动性中积极地获得历史和现实给予的成果, 并以此反作用于制约他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 受动性也不完全是消极的, 可以阻碍也能促进能动性的发挥。可见, 能动性和受动性不可分割,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然而, 传统教育割裂了人们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联系, 片面强调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受教育者的受动性。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转变教学观念, 寻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培养MBA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一点十分重要。

3.3 培养MBA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代社会, 自主学习已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要求学生自我树立起一个理想、追求, 作为自己发展的总目标, 能时时督促学生积极上进, 勇于追求, 同时学生要有自克制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要求发展的学习, 与传统的“填鸭式”相反, 在这个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就要求学习有一定的自我克制能力, 才能时时约束自己, 积极主动地获取营养。既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为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又能抑制与实现与目的相违背的动机意愿、情绪和行为。一个自制力强的人, 为实现总体目标能够放弃个人的眼前利益。为了执行决定, 能克服自身的疲劳、怠惰、担忧、怯懦、委曲、畏惧等心理而坚持行动。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要与培养学生的自要求的能力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主要包括:

a.组织自学活动的能力。包括独立确立学习任务, 制定学习计划, 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b.阅读书本的能力。包括自己看书, 学会全面阅读、精读、浏览、研读;能从教材或参考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c.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包括通过目录、图书、索引选择参考书, 会使用参考书。能根据问题搜集资料, 能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 能用资料论证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等。

d.智力技能。包括学会观察, 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 掌握分析、对比、概括、具休等思维方法, 能提出问题加以解决等。

3.4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教师要构建和摸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成, 而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还要增加教学媒体的要求, 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按照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编制教学软件, 而不仅仅以教材为中心。

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建设与设置的同时, 应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增加学生的自由度, 让他们将来能够适应工作需要, 丰富生活内容;从更新知识体系需要出发, 选择所要进修的学科知识, 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

考核的核心, 是考核能力还是考试分数, 以往是把分数看成是衡量学生水平的惟一标准, 这不仅抑制了大学生挖掘自身活动的动机, 也忽略了情感智力与人格的发展, 一个在校的成绩 (考试成绩) 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以后事业成功或达到专业领域的顶端, 重视能力的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 才能使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改革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将学生的自学行为、平时作业考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按比例来划分;甚至可以采取取消考试成绩, 根据教学软件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引发了对旧的教育体制的思考, 为了培养出能够应付未来社会挑战的高质量人才, 以及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也积极地探索新的途径。只有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 彻底转变传统观念, 以构建MBA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红亮等.引进国外开放课程构建网络学习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9) .

[2]王金发.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1)

[3]张美然.构建自主学习新模式[J].学周刊, 2011 (14) .

[4]吴军.微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4) .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2

——教师培训材料二

专题

一、走向新课程

——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专题说明:

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系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理论到实践,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1、我与新课程同行

2、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3、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得到成长

4、传统的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

①“教师是蜡烛”

肯定:奉献与给予

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

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

②“教师是园丁”

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

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不足:存在淘汰制(间苗)

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

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

灵魂——关注人的心灵的发展。

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④“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肯定: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学程知识的有效传递(注重“例”的过程和方式)

不足: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传递的内容和方法单一,不利于知识的汇通;

把教与学看作简单的“倒给”,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5、传统教师角色的四个强调和四个忽视:

①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

②强调教师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③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

④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专题二:走进新角色

——教师角色的转变

专题说明:

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要还不断地补充新的角色内容。

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变化(适应新教材):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它是一个飞跃与突变,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整体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其要点是:

1、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6、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7、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这里以“课堂吵闹”为例,帮助教师学会判断,其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A、对问题的表现分析:

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吵闹”?

哪些学生在吵闹?

当学生在吵闹时,他们正在做什么?

他们吵闹是由于参与讨论还是别的事情?

B、对学生吵闹的解释及原因分析:

积极方面:

课堂气氛的民主与宽松;

学生思维的活跃(有声的思维);

表达与交流的愿望;

多向交流的汇集;

参与意识(发表意见);

个体发展需求的呼声(个体的“小声”汇合为集体的“吵闹”); 表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

消极方面:

课堂纪律问题;

教师的课堂管理问题;

课堂安排不当;

非学习活动;

捣乱行为。

其他:

课堂某一阶段的表现;

特定环境和特定任务的要求;

个别学生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偶发事件的影响。

C、态度与方法:

1、基本态度: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气氛更加重要。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课堂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对参与。要 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 分享这种情感。

2、常规做法: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整体定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

3、态度和做法中所反映的基本教育理念:

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先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必然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 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 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结论:放得开,收得拢。只要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专题三:

走到成功

——教师角色的适应与发展

专题说明: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与原有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评价标准、教育者自身条件等都可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而教师将面临许多困难与障碍,适应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1、教师角色的适应: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将面临许多操作方面的困难,但师教师不能等待。教师通常是问题的第一遇列者,也应改成为问题的第一个解决者。其途径有:

①教学反思;

②开发自己的实践理论;

③专业合作;

④终身学习;

2、教师角色的发展规划:

① 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发展提供了促进条件,学校职能

教师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资源的变化

关注学生范围的变化

②教师角色发展的一般趋势,③教师角色发展规划的要点:

认识自我、审视机会、建立策略、镇定目标,3、教师的专业化道路:

①“非关注”期 ②准备期 ③适应期 ④成熟期 ⑤发展期

——发展实践理论

发展专业合作

发展终生专业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得到成长

结束语:

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八个发达国家首脑高峰会议上,八国首脑讨论了21世纪的教育政策。会议发表的《科隆宪章——终身学习的目的与重要因素》强调:“教师在推进现代化和提高现代化水准方面是最重要的资源。教师的采用、训练、配制及其素质能力实质性的提升,是任何教育制度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实施人才战略,首先应当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应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素质的提高,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观念;有效;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9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实践"二字,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不少的语文老师不惜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内的阅读教学,有时,一篇考试重点课文讲解四五节课,却十分吝惜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时间。这些老师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通过让学生背相关知识点的方法来应付考试。综合性学习只能成为一种摆设,完全背离了新课标中设置综合性学习课的初衷。

即使有部分老师偶尔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也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放任自流型。活动开始前老师只作一些简单的安排,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参与,最后只检查结果,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能给学生一个发挥潜能的空间,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二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思路走,把学生固定在自己确定的学习活动范围内。结果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牢骚语文越来越难教。

二、明确活动目标、重视准备过程

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而活动目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稀里糊涂。教师应该首先让全体学生明确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课前对活动的过程尽量设计具体,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尽可能要有预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漫游语文世界”,首先明确以下活动目标: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2、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了解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教师做好如下准备:1、制定此次活动的时间安排表。2、搜集一份比较详细的有关参考读物书目。3、搜集有关语言文字运用故事、趣闻,包括运用精彩的和使用不规范的。

学生做好如下准备:1、确定本组或本人的活动内容。2、根据活动内容制订本小组或本人的活动计划。3、如果是小组活动,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合作计划。

三、教师适当指导,全员有序参与

综合性学习无疑必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强调突出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行设计,组织活动,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喧宾守主,把什么都安排好,资料也帮学生准备好,学生只是填空的机器。这样的活动课实际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区别,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是“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不是“旁观者”, 也不能变成强者为之、弱者视之的活动,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比如在开展演讲、讲故事、朗诵、手抄报等比赛时,要求人人参与,小组推荐,采取“海选”的方式开展活动。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母亲的有关俗语、格言、诗歌和文章;然后回忆母亲关爱自己及家人的情形,回家后仔细留意观察、全身心感受母亲的一言一行,口头表述所感受到的母爱;再次让学生写出真切感受或分类收集一些材料,办一期“感受母爱”的手抄报,最后布置感恩作业: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回报母亲,为母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为母亲洗次脚、唱首歌、送贺卡等等。

四、多维合理评价、及时鼓励肯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4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个人或一个团队,为了一种共同的创业目标,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进行创业[1]。目前,自主创业的年龄不断被刷新,全球最年轻的从事网络行业的创业者年龄只有17岁,所有这些创业传奇有力冲击着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大学校园,但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在慢慢消散,近年来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的比例为14%,2005年为9.8%,2006年仅为4.3%[2]。

(一)自主创业的动机

自主创业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是开辟和拓宽就业的一条新途径,但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不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成就一番事业,赚大钱。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有非常高的期望值,这可能与社会大力正面宣传“创业精英”有关,摆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已经非常成功的创业人士,学生都把像比尔·盖茨、李嘉诚这样的著名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一开始就设置高不可攀的目标,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比较容易受到打击。南开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成的大学生因“失败率高”而恐惧创业,明确表示不会选择创业,在对不到11%(67个人)打算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动机调查中,创业动机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居第二位的是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占了38%;选择挑战自我的人占到了28%,居第三位;只有5个人(7.4%)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所以尽管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仍是少数[3]。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包括走在时代思想前沿的高校,都未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美国是创新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硅谷创业奇迹的出现,引发了创业经济的浪潮,政府大力支持高校、小企业等自主创业,以知识、技术等自主创新带动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据美国考夫曼创业领导中心1999年的报告显示,在美国有91%的人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而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希望开办自己的企业[4]。而在我国,自主创业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难以孕育创业人才层出不穷的社会氛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难免会困难重重。

(三)创业准备不足

创业知识欠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心理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对于自主创业体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与信心,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一些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比较理想化,还未创业就想着做强做大,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量身设置目标,不能很好地结合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未来的困难和障碍预计不足。另外资金不足、手续难办、缺乏社会关系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但正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创业准备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就束手无策,存在“等、要、靠”的思想,不能主动出击、知难而上,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的进行。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定位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从此,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被公认为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最早实践。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开始我国每年举办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一活动促使创业教育的影响在全国高校进一步推广。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我国开展创业教育近十年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创业活动,如“挑战杯”,在高校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开展了创业理论教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创业风险投资”等课程;全国有近百家大学生企业,成立科研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

但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创业教育意识淡薄;热闹的创业报告和创业竞赛,与冷清的创业教学和创业实践构成鲜明对比,创业教育只是面对一小部分同学,有很强的精英化痕迹;创业教育未形成统一规划的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不足。

(二)创业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什么是创业教育?从教育内容看,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5]。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创业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潜质,成为具有开创个人事业的,使“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的教育[6]。

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创业教育的灵魂、关键就是创新。自主创业从创业想法的出现、创业计划的实施、创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应对都涉及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创性品质。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目前,创业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服务于各类实际的创业活动,受众面较小,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种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同学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7]创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特征,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能够善于把握各种机遇进行创业。

(三)创业教育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就是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不能完全盯着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具备领衔开拓或合作开拓事业的创业精神,为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不能单纯用大学生创业的现时绩效、经济绩效来给这项活动“打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或一毕业就马上创业,学校的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社会提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的人才,帮助学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开拓和创新,不因循守旧,有敏锐的眼光、开放性的思维和付诸实践的勇气。

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基地,作为创业主力军的大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开展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7年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所谓的“拐点”,即毕业人数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仅占到55%,标志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突显,成为全社会的问题[6]。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已经从“精英就业”进入到了“大众化就业”,就业的层次不断下移、扩大和分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负责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甚至是冒险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同学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建设创新型社会、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综合国力之间竞争体现在各种软实力的竞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以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作为高校,要紧跟世界高等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步伐,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业教育的体系,落实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四、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创业教育更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创业教育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契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引导。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社会的转型,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平稳的心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弘扬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开拓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展现良好的综合素质,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通过创业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任何困难,都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充满坚定的信心,这也正是进行创业教育的要义所在。理想的实现在于不断追求,坚持不懈。通过成功示范、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引导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理想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坚定自己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展身手的信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发挥主动性

.创业教育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面对不确定的将来,能够独立开辟生活道路,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人生价值。面对这样的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准确定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些差异性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定位。为了避免就业过程中的盲从,以及更好地获得个人发展,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鼓励广泛实习和实践,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长。在日常工作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少一些包办和细节性的引导,树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允许学生尝试和犯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健全人格

自主创业是充满挑战与风险、竞争与合作的过程,是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全面考验。创业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发展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境界的高远才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强挫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开创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创业活动具有风险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需要创业者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创业活动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团结合作意识却比较淡薄,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需要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完善自身的人格发展。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5

按照联社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转变思想观念整顿工作作风学习读本》及其他学习资料。本次学习活动内容主要涉及思想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理论,服务礼仪,信用社工作规章制度,信用社各级领导讲话等方面内容。其主要目的是

通过认真学习,查找不足,改进提高,使我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和实际行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理论素养

一名优秀的一线金融工作者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造、不断地创新及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形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习政策规章,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具备热情为客户服务的素质。要做到这些,不学习、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是不行的。要转变思想,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就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不可能有高度自觉的律己意识,团体意识和发展意识。要创新发展,首先要有科学的发展观,没有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就没有对所从事业务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我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在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去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分清是非,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在思想上保持最高尚的境界,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业务上积累下丰富的业务知识,为拓展业务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纪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在工作中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坚强的队伍,更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认识到联社开展本次“转变思想观念、整顿工作作风”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学习整改,迅速地把自己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联社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与“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工作观念。首先要严明工作纪律,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要严以律己,从我做起。其次是要严格日常操作规范,文明热情服务。再次是强化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努力完成工作目标和计划。

三、规范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形象

通过联社组织的礼仪培训,使我认识到作为金融服务,不仅要具有先进的设施,舒适的装潢,优雅的环境,更要拥有优质良好的服务,我个人认为,良好的服务是从初见客人的礼仪开始的。应该说,我们每一位员工都懂得最基本的礼仪礼节,但在具体的接待服务工作中,不是我们淡忘了礼仪礼节,就是礼仪礼节做不到位,或者无法明显地表达出来。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会了如何去学会尊重、赞美和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和微笑,学会了如何做到着装庄重,举止得体,彰显职业品味。掌握了解交际要点,提高了交际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提升职业形象,赢得客户的信赖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认真剖析,挖掘错误缺点,提升完善自己

今年,我结合联社的培训,通过对前半年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半年的各项任务没有全面完成,除了客观因素外,根本还在主观。

2、工作开拓、创新意识还不够,使西环路分社的工作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我的对外协调能力比较欠缺,还需进一步加强。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6

一、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

以《加法的意义》一课为例。教材把加减法的意义归纳为“把两个数合并为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我曾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及许多教师进行了调查,能够把这一意义讲出的人不到30%,但这些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吧所理解的加减法的意义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书上所归纳的定义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把这句话按书上的形式让学生记住,那就是典型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一种机械接受。要转变这种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加法产生的过程,然后才能理解加法的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提供给学生一些棋子、扑克牌、小棒等物品,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一些加法。

2.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一般经历下列一些过程: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形成认识→讨论交流→意义建构。

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为例。书上只有一个现成的结论,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理解知识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提出问题。用三位数记分牌让学生做猜数游戏,教师用白纸把百位与十位都盖住,只露出个位,让学生猜这个数能不能被2、5、3整除。

2.独立探究。在独立探究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下列的表格和一些豆子。让学生边摆数边研究。

3.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情况与得出的结论进行演示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的讨论。

4.对学生说出的几种情况让大家进一步验证,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研究,参与讨论,形成自己认识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识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灯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经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习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室与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

四、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

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校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能不学”转变为主动的“要求去学”。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

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我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百分数在现实生活运用情況设计了一个“百分数”的网站。网站上包括“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的读写法”、“百分数知识的练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网页链接”等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书本知识,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了解与百分数有关的其他知识,甚至可以上网收索并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7

一、学习观念的转变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中小学相比,大学学习生活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大学里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大学生的生活也相对自由得多。大学英语学习不再是以进行大量的单词、句型操练,听写和语法练习为目的,而是注重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受中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大多数新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对教师抱有一种很强的依赖心理,把自己的外语学习全部寄托在教师身上,不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开始就应向学生明确“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告诉他们在四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尽管教师的“教”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他们自己的“学”,这是外语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会并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课后以几倍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去学习。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好英语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心理接受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接受能力是指对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的一种心理认识能力和心理容纳意识。我们学英语不免要受汉语的干扰,这是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起作用。学好英语,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排除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以积极的心态认识英语自身的语言特性,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排斥到接受,这需要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

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具有的意志。表现为一种坚韧性,一种无所畏惧的学习精神。[1](P46)英汉语言差异和非英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往往造成学习进步缓慢,常常给学习者在心理上造成负担,感到困难不易克服,受到挫折时难以摆脱心理上的阴影。其实,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它对学习进程的阻碍也是必然的,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而勇于正视挫折,善于克服困难,这是应做的主观努力。

3. 不断强化英语学习的驱动力。

人们做事要有一种动力,英语学习更少不了驱动力,这种动力一方面来自我们的意志、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来自我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就少了学习上的动力,而兴趣培养只靠老师教学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们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自我培养。

(1)阅读中注意文章自身的语言情节。比如,课本中故事的描写,观点的陈述,思想的表达,其语言方式丰富多样,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去体会,不难从中体验到兴趣的激发。

(2)从教学环境及其他可能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听英语广播、看英语录像、欣赏英文歌曲等,都可以从中体验到乐趣。

(3)在自我训练活动中创造乐趣。自我训练的方式要多样、灵活、不拘一格。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用来朗读、背诵、记单词、记笔记,把这些练习制度化、程序化。训练方式的多样,变化,交替会给人带来快慰,富有节奏感的情趣。

(4)要有心理上的满足感,使其变成一种乐趣。要有成就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自己获得一种满足,这种快乐会增加英语学习的兴趣。

4. 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

在学习中遇到一些不利因素会使我们淡化或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有些学生不适应教师的讲课方式,这时绝不能出现心理偏执,放松自己的学习。要用哲学的观点来看,教与学原本就是一种矛盾,我们的任务是在矛盾双方过程中保持心态平衡,在学习的整体活动中求得不断进步。

英语学习的方法、手段主要靠自己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我们的宗旨是:以“会”为突破口,达到“学会”的目的。总之,学习是一个充分培养和表现自我能和智慧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鉴赏的过程。

二、学习策略的转变

学习观念的转变,势必要带来学习方法上的转变。现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2](P4)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打基础,发展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即通常所说的“双基”训练,而大学英语的学习走继续“双基”训练的同时,要求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要有提高,而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技能转变为应用语言能力,也就是语言的交际能力。新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应注重以下几点。

1. 重视语音、语调训练,培养语感。

语感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英语语感可以对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获得语感的秘诀之一便是多听、多说、多模仿。常言道:熟能生巧。以下是获得英语语感的几种途径。

(1)模仿。认真模仿课文录音。了解汉语与英语的节奏区别(汉语为音节计时,英语为重音计时),要习惯与母语迥然不同的语流,习惯于“拿腔拿调”并能持之以恒,不懈地听、模仿,渐渐能觅到说英语的感觉,久而久之便能说出较自然、地道的英语来。

(2)熟读。反复朗读文章的一个片断,达到背诵如流的程度。这样一能丰富词汇增强语感,二能灵活口齿。

(3)复述。背诵课文虽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但它毕竟过于机械,而且很容易遗忘。而复述课文,则可以潜移默化地灵活地掌握一些常用的单词、词组和句型结构,从而把新学的知识转化成语言能力储存在大脑中,以备日后随时使用。

(4)讨论。校园中举办类似英语“脱口秀”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妨积极参加,可围绕话题中心展开自由讲座各抒己见,可锻炼用清晰的英语思维来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并且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学会在和别人的英语交谈中不卑不亢,自然而然地与别人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共同进步。

2. 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

词汇之于语言,犹如砖石之于大厦,是最基本的构成材料。因此,若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词汇量;而若想拥有足够的词汇量,则必须了解记忆过程,掌握一套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

从本质上说,单词记忆是一个由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环节,其中识记是基础环节。[3](P23)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H.Ebbinghauss)认为,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程度。这充分说明了识记的重要性,识记单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相结合原则。实验表明:同样一份材料,如果学习者识记目标明确,精力集中,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记忆。以“astrology”(星占学)、“astronaut”(宇宙飞行员)、“astronomy”(天文学)、“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这一词组为例,学习者一般读写八遍即可记住,现时一旦被告知五分钟后马上听写这些单词,很可能只读写六遍即可记住。有意识记效果虽好,有时却容易疲倦。此时可以适当调节一下,通过收听、收看英文节目,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参加英语晚会、英语讲座、英语角等活动进行无意识记,从而轻轻松松记住一些单词。

(2)系统原则,即利用各个单词之间的各种系统内在关系进行识记。在聚合关系中,学习者可利用单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如:“stubborn”(顽固的)与“obstinate”(固执的);反义关系,如:“merry”(欢乐的)与“melancholy”(忧郁的);上下义关系,如:“vegetable”(疏菜)与“leek”(韭,葱);同音词关系,如“night”(夜)与“knight”(骑士)等来帮助记忆单词。在组合关系中学习者可通过词义搭配识记单词,如将“be good at”(善于)与“be adept in”(擅长于)这两个同义词组相联系,“out of question”(毫无疑问)与“out of the question”(不可能)这两个反义词相对比并在一定句子中识记,可以取得较好的识记效果。

(3)兴趣与理解相结合原则。实验表明,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单词,学习者往往很容易记住。因此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将单词扩展,既便于识记,又扩大了词汇量。如由“hair”(头发)一词可引申出“hairdresser”(尤指为女子服务的理发师)、“barber”(尤指为男子服务的理发师)、“beauty parlor”(美容院)、“hairpin”(发夹)、“hairoil”(发油)、“hairdye”(染发药水)、“hairstyle”(发型)、“hairstylist”(发型师)等一系列单词,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拼写繁琐的单词。学习者应将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切忌死记硬背。实验证明,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不仅迅速,而且准确、牢固。如“Philomath”一词,可分为两部分“philo”与“math”,其中“philo”指“爱好”,那么学习者很容易记住“Philomath”为爱好数学的人。

3. 提高听力质量。

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顾名思义,即理解所听的内容,但对于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做到既能听清又能听懂不是件容易的事。英语听力理解过程是涉及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用一般性常识的综合过程。[4](P50)为了提高听力质量,听者就要首先了解自身存在的影响听力的一些语言障碍,然后采取相应对策加以攻克。

(1)克服心理障碍。听力理解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它是一种积极参与听懂的过程,所以听者在听音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清楚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实际达到什么程度,要专时专用,为避免疲乏,时间可控制在一小时左右。长此以往会培养出临场不乱的较强的心理素质。

(2)加强对英美文化的导视。针对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贫乏所引起的听力障碍,听者应有的放矢加以弥补。首先应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中英文书籍,了解讲英语地域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以增加对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其次要充分利用英语电影、电视及录像等媒体直观地获取相关信息。另外还要多读英文小说,小说中不仅包括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而且包含了大量文化方面的内容。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是听力的基本功。这不仅要求听者听懂文章的大概意思,还要听熟基本词汇、短语和结构听音时可选用难度适中的配有录音文字的听力材料。但既不可看完再听,也不可边看边听。因为看会掩盖或削弱听中所发现的困难,不利于听力水平的真正提高,可先听第一遍可能听懂50%,第二遍可能听懂70%,如果反复听还听不懂的话,可带着问题参看文字材料,然后再听,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听内容。

如何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大学四年的学习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担任新生英语课程的教师要勇于承担这一任务,帮助新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益于新生四年的英语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贯彻教学思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如何转变中学时代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 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大学四年的学习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首先是学习观念的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化英语学习的驱动力;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其次是学习策略的转变:重视语音语调训练;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提高听力质量。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学习观念,学习策略,转变

参考文献

[1]苗菊.学习的主动者, 未来的开拓者——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英语学习, 1999, (11) .

[2]何其莘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雪梅.漫谈单词的识记, 保持与重现[J].大学英语, 1999, (10) .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8

一、新《通则》的主要变化

1.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自主权与加强指导监督相结合。

虽然新《通则》从框架结构方面来看,仅仅增加了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与第九章“财务监督”;同时把旧《通则》主要内容的资产营运合并为一章。但从财务管理观念方面来看,新《通则》将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具体财务事项转变为指导与监督相结合,《通则》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指引,企业根据《通则》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理顺国家财政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财政代表国家公共权力,它与企业财务之间的关系通过新《通则》得以理顺,首先是依法征纳税的关系(第六条),然后明确了企业取得各种财政资金的处理(第二十条),另外还规定了企业对有关国有划拨土地等国有资源的处理要求(第五十七条)。

3.顺应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相关各方的权限与职责。

在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是必然的选择。新《通则》第四、第五、第八、第十二、十三条等明确规定了财政部门、出资人、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与权限。这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内部财务责任。同时,新《通则》对于各级主管财政机关、投资者、经营者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职责的划分,也有利于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防止出现各责任主体职责不分、角色错位的问题。

新《通则》在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的同时,要求会计主体(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特点建立财务决策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以便规避、预防、分散、转移、控制财务风险,减少企业财产损失。

二、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通过学习新《通则》,我们认识到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能否正常运营乃至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过去,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履行帐务管理、资产管理、税务申报等职能;而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企业重组和并购等经济行为的发生,现在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已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只有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更新财务知识、转变理财观念,才能适应上述变化,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更大的贡献。

1.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的观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企业的计划、生产、技术、质量、营销、财务等众多子系统。在这么多的子系统当中,财务管理是联系企业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企业管理中最具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方面。企业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发生,就会有价值形态的变动一即资金运动,也就有各种财务活动形态,可见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财务管理形成的信息在企业的信息中居于核心位置,在未对外公布前属企业的机密,在某种程度上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

用财务信息引导企业决策的步骤分三步

第一:依据《企业会计准则》,通过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要求准确、完整地从资本结构、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各项资源的数量、价值及其分布;各项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会计信息。

第二:运用管理会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通过全面预算和差异分析,提供资源配置方式、配置成本、筹资和投资方式、预期效益等预算资料。

第三: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有机结合,从财务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方案的优劣作出判断,引导企业进行决策。

2.现金流量观念

现金是企业机体的血液,现金只有不断流动企业才有活力。但人们对现金流量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投资方面,而忽视了从企业经营全过程来研究现金流量规律。对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加速现金流动并使现金拥有量保持适当水平才能使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现金不足或过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举步维艰,甚至破产。这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应收帐款回收率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的原因。

3.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统一观念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损益经济。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取得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所以企业经营者及财务管理者必须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在曰常的理财活动中,采取u增收”与“节支”并举的策略,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往往只重视当前效果而忽视风险和投入,而价值最大化则全面考虑股东财富的增长。“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和所有者由于自身利益的不同而相互博弈必然导致双方在企业经营目标上的不同。从长远来看,企业有利润不一定有价值,企业只有实现价值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存在和发展。故将二者统一起来很有必要。企业领导不能为了自己的“业绩”“创造”利润,同时也要保证股东财富的增值。

4.财务风险观念

市场经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现代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企业面临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实际结果往往是禽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较大差异。如何防范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是财务管理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财务管理者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应尽可能规避风险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但风险与报酬是相伴而生的,低风险往往对应的低报酬,取得高报酬要冒更大的风险。如何对风险和报酬进行筹划、平衡和选择,是财务管理者自始至终将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5.信息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络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6.处理财务关系观念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内外部财务关系逐渐复杂,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理顺各方关系,财务管理者及其下属人员不能只管算账。对外,应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应协调财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供应部门、公关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关系,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只有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协调好与社会相关方面的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面临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9

关于语言学习, 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 学习者学到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输入[3]。建构主义理论将学习过程看作是对意义积极建构的过程, 学习中, 个人是意义建构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体[4]。因此, 正确的语音语调必须通过学生个人实践才能掌握。

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 重语言意义与功能的真实性教学更多地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 语音教学也随之越来越注重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系统进行, 重点也逐渐转向重音、节奏、语调, 而不再只强调单个音素的学习。然而, 由于语音学习观念的错误, 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性语音教学往往难以实现。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英语语音学习观念尤为重要。

1 语言学习观念

语言学习观念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别人的影响所形成的对学习本质、学习过程以及自身的看法[5]。语言学习观念包括: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策略运用、学习动机[6]。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策略的具体使用并最终影响英语语言学习。作者则对语音学习情景中, 学生语音学习的错误观念进行分析。

2 英语语音学习的错误观念及原因分析

2.1 语音学习并不重要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 因为应试教学和教师个人语音观念的影响, 语音教学往往被忽视, 使学生误以为语音不重要, 将语音知识及实践搁置起来。

2.2 语音学习要靠老师来教

长期以来,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观念, 认为凡是需要学习的知识, 都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传授的课本中的内容。即使是到了大学英语语音课堂上, 老师教什么学什么, 课堂教学结束, 学习也随即完成。这样的观念, 导致学生在脱离老师的情况下, 缺乏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语音训练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的能力, 使得语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3 听懂课堂教学就是学会了

由于课堂时间的局限, 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的语音训练是不充分的, 也很难实现在课堂上解决学生个体差异下产生的不同的问题, 因而显得理论、概念讲解和分析突出, 学生也就以听懂课堂讲解作为学习的目标。所以, 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课堂讲解结束后, 学生都自我评价听懂了, 学会了, 但是, 实践出来的时候, 问题就很多, 如:音节是语音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只要能识别元音音素和成音节, 音节就很容易判断了, 然而, 学生可以在文字上陈述音节相关概念, 却不能实际判断、分析, 出现将元音字母当做元音音素等错误。可见, 学生把课堂是否记住老师讲的文字, 作为是否学会了的评价标准, 重理论文字上的记忆, 轻实践应用, 不利于学生个人交际能力的实现, 也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语音学习时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问题, 难以对学生进行区别指导。

2.4 学好了各个语音音素, 口语就地道了

任何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体系, 但是, 由于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语音知识的了解仅限于语音的音素构成, 对语音体系的构成和语音的表意核心缺乏认识, 认为学好了各个语音音素, 口语就地道了。这样, 在语音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是倾尽全力做辩音、正音练习, 忽视了从真实语言情景中学习的经验, 不能理解或体会重音、节奏、语调在英语表达中的表现和功能作用。最后, 即使音素非常标准, 口语语音表现仍是洋腔洋调, 误会重重, 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2.5 每个音素都发清楚, 语音才算好

汉语发音时的断奏特征与英语发音的连奏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别, 当汉语的断奏被接纳为自然后, 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 习惯性地将每一个英语音素都很清晰地发出来, 使得重弱读音节没有差别、辅音连缀出现加音或省音现象、词末辅音音位变体发音错误、词与词之间的衔接缺失从而呈现断层的状态等语音问题, 最终, 英语的语音表现是按照汉语的发音体系呈现出来。

2.6 语音学习天赋很重要

进入大学的学生因为已经进入成年阶段, 在语音学习过程中遇阻时, 会将暂时的不成功归咎于个人善于模仿和习得语言的时期已经过去, 抑或是个人先天条件不好, 根本不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 从而放弃语音学习。

3 如何转变学生英语语音学习观念

以上可见, 学习者英语语音学习观念受其学习背景及个人语音学习经历影响。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语音教学环境的改进, 让学生经历并逐渐转变其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观念, 提高英语语音学习效率。

3.1 强调英语语音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及语音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

语音是语言的第一属性, 英语语言的学习最终要实现交际目标。大学过级考试中听力部分所占比重, 要求要过语音关, 此外, 语音学习对学习者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各方面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于词汇拼写、语法学习, 甚至是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心理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 英语语言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从语言学习理论、优秀语言学习者示例和学习者个人学习情况, 向学生分析语音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及语音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 使学生转变观念、重视语音学习。

3.2 设计真实性语音教学

英语语音语调含有很多感情和情绪成分, 用文字难以表达, 音素的发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又会有不同的音位变体, 这使得英语语音语调的分割学习成为形式上的学习, 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语音语调体系的形式与功能才统一且具有意义。因此, 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要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 通过学生个人实践才能掌握。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真实性语音教学, 指导学生, 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材料, 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分析真实的语音材料和学生的发音, 或者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任务、角色扮演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对语音知识有全面的认识, 转变对语音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

3.3 以实践为主, 理论指导为辅, 关注学生个人学习特点, 区别指导

英语语音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多地分析、讲解语音理论知识, 要针对不同的语音知识, 先采用相应的真实的语言材料简要介绍理论, 让学生获得感知认识, 继而实践并完成一定的语言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 针对学生语音上出现的问题, 利用理论进行指导。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明确英语语音学习以实现交际能力为目标, 理论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辅助支持。在学生关注个人语音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根据其个人语音特点, 区别指导, 实现因材施教。

3.4 加强任务教学,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正确的英语语音语调必须通过学生个人实践才能掌握, 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缺的情况下, 再好的学习条件都不可能促成学习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音学习所缺, 有依据地设计任务教学, 通过任务教学,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音知识, 进行语音训练, 并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实质是在于个人的积极投入和自主学习, 在实践中改变依赖教师和课堂教学的学习观念。

4 总结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错误观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学生学习背景及其语音学习经历的影响, 并导致学生对语音学习认知的错误、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语音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语言学习的意义, 设计真实性语言材料, 以语音实践为主, 理论指导为辅, 加强任务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更.英语语音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 (12) :36-37.

[2]高四霞.论语音能力在大学英语教与学中的地位[J].外语学刊, 2007, 138 (5) :140-142.

[3]綦大敏.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观念调查及其对语音教学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 (2) :119-120.

[4]袁利, 曹容, 刘代琼.反思对学生语音自主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4) :19-21.

[5]Wenden A.An introduction to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be liefs in language learning:Beyond the basics[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7 (4) :435-441.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10

动手操作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教学有效方式之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倡导下, 各地都开展了动手操作学习。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能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 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践操作能力, 须从培养三方面的习惯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学习数学知识离不开实践操作。很多数学知识都能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 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相结合的习惯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 这主要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筋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 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动手必动脑, 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 可组织学生运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动手操作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先将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 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 倒三次刚好可以将圆柱倒满。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V=sh) , 学生可以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V= sh) , 这样教师再组织学生归纳总结, 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合作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 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把一个圆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 再剪开各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自己去剪拼, 把抽象的圆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变成形象的知识。

在培养学生以上三种习惯的同时, 对于大班额的班级, 首先, 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 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 因此, 操作前教师应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 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 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其次,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 负责管理学具和带领大家来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 并负责汇报操作得到的结论, 使各个小组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得出结论。这样就避免了有些教师在动手操作时“放出去”, 不知道怎样“收回来”的弊端, 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最后, 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 但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 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动手操作, 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使学生不能从操作中总结知识。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动手动脑, 主动探索, 教师则起组织、引导和点拨、鼓励的作用。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学生手、眼、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这样做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记忆得更牢固,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要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 在实践中创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所创新,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篇11

一、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即让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新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下面以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向大家介绍。教学这节内容之前,我让学生阅读了本节教学内容,上课时又用了十几分钟时间进行了详细讲解,而后向学生提出:“该公式只有这一种推导方法吗?有没有其他方法?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测。”这样学生之间展开了探讨。几分钟后(因课时时间而定),我给出新途径的推导要点:“我们已学过‘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那么过一已知点作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是否可求?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否可求?两点间的距离又是什么?”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基础好的学生通过此途径推导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而后再让学生补充、完善,使公式完整。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命题的推导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已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调动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又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非一定是定理或命题,各种习题、练习题稍做加工完全可以利用,只不过是转换一下问法,或增加难度,或降低难度,或递次增加(降低)难度。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数学课堂活跃程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考范围,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落实和推广“素质教育”的好方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基本做法是将全体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诸多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实现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合作实现这个预期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良好发展和技能的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与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是不可分割的。体验性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再提高、再发展。

以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必修)的“二项式定理”为例。我们都知道教材中是由几个特殊的公式和组合数公式推理得到的“二项式定理”,并没有给出明显易懂的证明过程,这样既不利于教师讲解(对能力不强的学生,也不利于接受),更不利于学生自学。我授课时,在讲清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最后由教师指点,用“数学归纳法和组合数性质定理2”给予了明确的证明。这样在前一段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清楚地理解了“二项式定理”确实是真命题。这样学生既弄懂了本节课所学内容,又开阔了知识视野,为今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同时教材中的部分习题或练习题也可以改变题型或不同程度地降低(或增加)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小组合作讨论的目的要明确。课堂讨论的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讨论题目或讨论内容,因为“问题与内容”不明确,不利于学生讨论。2.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问题的适合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不能过易,过易学生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说完、说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间就没有争执、辩论的劲头和追击问题的迫切心理,不便于合作。过难则学生间没有人寻找到解题的思路与线索,致使问题将学生压住,达不到任何训练效果和培养的目的,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小组学习时,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时,问题要适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3. 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要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合作讨论的成果无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评价,对有严重错误的要给予耐心的纠正和引导,使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轨道;对于讨论正确的结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激励,使学生有兴趣和激情加入到今后的合作讨论中,为今后工作中的合作科研打下良好基础。4.在小组合作讨论分组时要不拘一格。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在分组时根据情况可以人多,可以人少,可以同桌共同合作,还可以由学生自己组合形成不同的组别,这主要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及使学生有合作意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

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方法,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及个人能力进行个体化学习。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转变为主动地“要求去学”。那么,在数学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哪些知识重点听、仔细听,哪些知识非重点听。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选择、有目标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也应该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

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一节教学时,我根据课节内容和生活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网页,网页上包括:“1.直线与平面的关系如何?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是什么?3.如何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平行?说明理由。4.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应用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知识的实例?5.练习题。6.思考题。”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基础知识好的学得快一些,基础知识差的学得慢一些。最后教师再由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结合课节内容进行系统讲解。这样的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参与了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认识,学生更易感知,更易接受,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群体科研意识,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更应重视的是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教师怎样教授;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的个体化、个性化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趋向十分明显。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当前课堂教学来讲,无疑是具有变革意义,又是推广、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体验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网络环境的学习都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是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学习方式。它们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有本质区别,既是学生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又是使学生具有个性的前提,同时又是推广素质教育的关键。

(作者单位:阿城师范学校数学教研室)

转变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 篇12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题讲得越多越好,学生做得越多越好,即所谓的“题海战术”,觉得熟能生巧。然而,事实的情况并非教师所期待的那样,虽然教师讲的学生听懂了,但是学生在自己解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虽然类似的题目做了很多,但是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很多教师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恨铁不成钢”,一味责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等等。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无法解决,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畏难情绪滋生,消极对待学习,甚至是放弃数学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不再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越来越能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始前,进行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提问发言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再单单看成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有所关注。按理说教学效果应该有所改善,但实际的情况还是不容教师乐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依然是简单题会做,中等难度的题做着吃力,难题不会做,拓展题更是摸不着门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习惯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记课堂笔记,没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师生间虽有互动,但是方式单一,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只能留待课后解决。虽然教师讲题的时间减少,学生做题的时间增多,但教师过分追求题目的数量,不讲求对题型的归纳,只追求对单一知识点的巩固,不讲求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太好。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其实学习是有方法的,只要找对方法,学习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自主开展基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腾出讲解数学基本知识的时间,就能全心地投入到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资料搜集和研究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采用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必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预习不是单纯把课本的内容看一遍,而是要认真地阅读教材,对涉及的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对涉及的新知识做到了解并充分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预习中,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对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标出来,以便上课时注重听讲。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建构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由师生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可以看出来。然而,教师还存在诸多顾虑,不敢放手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一是因为学生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不高,真正放手课堂容易出现混乱;二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怕学生无法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三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会耽误教学进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逃避,而应积极想办法应对,因为只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才能积极地投身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高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不能事事、时时牵着学生走,要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者就好,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去干涉他们,学生有问题无法解决,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继续探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会知道自己哪些知识欠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寻找有效的方法努力探索、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并主动运用知识解题、实践。这要比教师拿着“小鞭子”驱赶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再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把课堂和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目的是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单独学习,不但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还容易放弃,这是由高中生自制力差、抗挫能力不高导致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遇到问题共同解决,共同发展进步。对学生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的水平应该相当,以便在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时公平竞争;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水平应该有差别,以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自主互动课堂中,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而是进行小组学习,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使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所能,进行合作学习。

上一篇:活动强化下一篇:物理教育与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