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2024-07-20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精选12篇)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1

“十一五”期间, 云南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 甘蔗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食糖产量、企业效益、蔗农收入、财政税收大幅增长, 年均产糖200万吨, 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制糖工业实现利税30亿元, 已发展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然而, 甘蔗科技促进产业发展潜力还很大。目前, 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 在近80%的旱地蔗区亩产仅为3.5吨, 甘蔗糖分14.8%, 甘蔗单产和糖分还有很大潜力。

“十二五”期间, 我省甘蔗产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 通过以下途径着重解决云南甘蔗的科技进步, 提高糖料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大甘蔗品种改良更新力度。目前, 云南主要种植的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粤糖93/159、闽糖69/421等品种, 这些品种长期种植, 已呈现逐年退化之势。近年来, 通过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育和引进, 已形成一批有潜力、有望取得突破的新品种, 其中云蔗99-91、03-258、粤糖60号、粤糖00-236等新品种增产增糖显著, 已具备了替代目前大面积当家品种的实力。

二是配套推广应用高产种植技术。根据云南甘蔗生产条件, 大力推广应用甘蔗增产增糖技术, 包括:温水脱毒为主的健康种苗技术, 测土配方为主的甘蔗复合肥施用技术, 以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以蔗园间套马铃薯、大豆为主的增效技术, 以蔗梢饲养肉牛、奶水牛、过腹还田、发展沼气的循环经济技术, 以蔗叶还田为主的少耕种植技术, 以可降解地膜、除草地膜为主的科技物资技术, 以原料高效管理系统为主的甘蔗信息技术等。

三是加强甘蔗生产机械化应用。云南甘蔗生产成本高、规模经营小的问题突出,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全省已推广机耕面积74万亩。要在目前已成熟的甘蔗整地、开沟、培土施肥、植保的基础上, 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关。“十二五”期间, 我省50%的蔗区耕地上争取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2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

12月3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资源作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使用人才

(一)加大海外人才引进使用力度

1.强化特聘岗位引才作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可按需设置特聘岗位,聘请具有全球视野、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熟悉国际间商务、法律、金融、技术转移等规则的海外人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特聘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限制,不对应行政级别和专业技术职务,不占单位编制,可采用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薪酬分配方式。聘用后发挥作用突出的,可优先入选“海聚工程”,获聘“北京市特聘专家”,并获得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2.支持创新主体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均可申请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项目(以下简称引智项目),对于入选的常规引智项目给予1年、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于入选的重点引智项目给予连续3年、每年不少于5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科技和文化类创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类社团组织和科研服务机构等主体引进使用高层次海外人才,聘用“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8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外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5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中国籍专家的可为其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财政局)

3.鼓励海外人才来京发展。对于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海外科学家、具有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海外投资人、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的海外职业经理人、海外创新创业服务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推荐办理5至的多次往返人才签证(R字签证)。为高层次海外人才办理最长期限的工作许可,并在申请办理在华永久居留方面提供便捷服务。高层次海外人才可担任本市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探索建立高层次海外人才担任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制度。(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公安局、市编办、市民政局)

4.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海外人才资源。设立海外人才寻访资金,依托知名“猎头”、驻外机构、人才联络站、华人社会团体等,在全球范围内寻访人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动态绘制海外人才分布图,为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供支撑。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设立海外创新研究机构、海外院士工作站或科学家工作站,通过远程在线指导、离岸创新等多种方式共享全球智力资源,打造跨境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财政局)

(二)加大国内人才引进使用力度

1.建立高层次国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进高层次国内人才来京从事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聘用的“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可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2.支持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京承担国家和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工程等任务或进行其他重要科技创新的,经其推荐,团队中的科研骨干、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等,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获得股权类现金融资较大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其主要创始人和核心合伙人可办理人才引进,团队优秀核心成员经主要创始人或核心合伙人推荐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3.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贡献突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增设以创新成果评价引进人才的方式,对于“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专利的发明人、获得3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独立完成人、以第二作者及以上身份获得6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其专利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增设以社会贡献评价引进人才的方式,对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聘用的人才,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企业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为8倍,注册在本市其他区域的为6倍),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对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聘用的人才,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机构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为20倍,注册在本市其他区域的为15倍),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委)

4.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力度。在京注册运营、近3年年均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含)且年均税后净利润万元以上(含)的文化创意企业,其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任职满3年且贡献突出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领域国家级奖项获奖人和国家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社会贡献较大的知名媒体人、自由撰稿人、艺术经纪人、文化传承人、展览策划人和文化科技融合人才,以及著名作家、导演和编剧等,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5.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天使投资或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1亿元以上、近3年实际投资本市高精尖产业5000万元以上,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3亿元以上、近3年实际投资本市高精尖产业5亿元以上,基金管理人和所管理基金均在京设立并备案,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和核心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满3年且贡献突出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在京设立的金融控股集团、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金融组织,服务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骨干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局)

6.破除人才引进障碍。人才引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引进人才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或聘用单位所在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办理落户。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本市紧缺急需的自由职业者,可按规定享受人才引进政策。(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

(三)强化人才绿卡引才用才作用。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进技术研发骨干、文化创意人才、法律服务顾问、投融资专家、管理咨询师、项目运营团队、职业经理人等优秀海内外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以下简称人才绿卡)。持人才绿卡可在本市享受子女教育、购租房屋、小客车指标摇号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外籍人才还可享受出入境、海关通关等方面的便利。(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北京海关)

二、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四)创新职称评价方式。国家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人才,为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不受学历、职称层级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工程技术系列或科学研究系列正高级职称。在条件成熟的市属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智库、创新型领军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由创新主体自主评价人才。打破国籍、户籍、体制等制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职称申报渠道。结合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增设创意设计、科学传播、人工智能、技术经纪等新业态的职称专业。(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五)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奖励力度,近3年累计获得7000万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近3年累计获得1.5亿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制定优秀人才奖励措施,建立与个人业绩贡献相衔接的奖励机制,业绩贡献突出的可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的奖励。设立“青年北京学者计划”,鼓励优秀青年人才积极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入选人才可享受周期性经费支持。设立建言献策奖励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对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被采纳应用或形成制度性成果的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京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可不受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优先入选“海聚工程”,享受相应奖励资助和生活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教委)

(六)支持科研人才流动。建立科研人才在事业单位内外自由流动双向通道,本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可利用本人及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采取兼职、在职创办企业、在岗创业、到企业挂职、与企业项目合作、离岗创业等方式创新创业,获得相应报酬或成果转化收益;创新创业期间取得的业绩可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励等的重要依据;离岗创业的,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基本工资待遇和社保待遇,情况特殊的可延长到5年。(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

(七)加强知识成果保护转化。健全知识成果保护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人才在专利申请、授权、保护、维权援助、运营转化等方面提供定制服务。支持知识成果转化增值,科研人才领衔开展项目研究并将相应成果在本市落地转化的,成果转化单位可将70%以上的成果转化收益用于领衔人及其创新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报酬和奖励。(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三、以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人才发展

(八)加强住房保障。坚持以区为主、全市统筹,通过租购并举的方式解决人才住房需求。各区应结合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引才需要,在编制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计划时,确定一定比例的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人才供应。进一步优化引进人才购房支持政策,制定人才租房补贴标准。(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国土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九)加强子女教育保障。在“三城一区”、海外人才聚集区域及其他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域配置不同类型的优质学校,满足各类人才子女入学需求。针对就近就便入学、国际化教育等多样化需求,优化国家和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服务。(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十)加强医疗服务保障。统筹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畅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疗中心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多样化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定比例的商业医疗保险补贴支持。(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卫生计生委)

(十一)加强其他服务保障。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项目申请、法律服务、创业辅导、投融资、办理永久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服务。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配套建立外国人才办事综合服务大厅,构建国际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四、以更加积极的作为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将优化人才服务作为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作配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十三)严格落实责任。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制定人才的认定、引进、评价和激励等相关工作实施细则,并做好各项措施实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做好有关政策措施实施的资金保障工作。市编办、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国土委、市卫生计生委、市金融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政府外办等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协同推进相关工作。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3

国家标准《饰品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有关贵金属及其合金首饰中所含元素不得对人体健康有害,电镀过程中电金水及其生产饰品中,不可含铅、汞、镉、六价铬、镍、砷、铊、钴等会危害人体健康及污染环境的有害元素。

传统氰化金钾工艺的弊端

目前,我国传统电镀金行业仍主要使用氰化金钾工艺,而现有的氰化金钾硬金工艺为了解决产品均匀性及表面效果不佳的问题,普遍采用电镀液中添加砷和铊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配方,造成产品中含有砷和铊的残留。虽然成本低、效率高,但氰化物对人体和环境危害不容小觑,氰化物毒性极强,致死剂量极小,可造成当场昏迷且死亡速度极快,几乎无抢救时间。含氰废水会造成农业减产、牲畜死亡,对土地造成永久性污染,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承担了全球氰污染的70%。

上述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我国目前的行业现状,发展无氰工艺替代有氰工艺势在必行。

无氰电铸技术体系的优势

以“文化重塑产业之梦,科技创造生活之美”为愿景,深圳市联合蓝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秉承一贯的环保理念,独立研发的专利技术——无氰电铸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1、以亚硫酸金电铸工艺替代传统的氰化金钾电铸工艺,无剧毒物氰化物的排放,产品无氰化物残留,从工艺源头上杜绝了违法物质的添加。2、以低熔点金属替代了传统失蜡工艺中的蜡,不产生有机废气,达到了国家标准。

该技术体系有效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也避免了产品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危害人体健康的安全隐患。

在保证原有黄金成色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黄金饰品的硬度。该技术体系有无氰环保、高硬度、高耐磨性、耐腐蚀性、高光泽、硬度/韧性可双向调节、克重可精确控制、一次成型无需焊接等八大优势,大大拓宽了黄金材料的工业应用范围,大量节约了黄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了工业制造成本。

经过国家级科技成果评定平台的权威评审,联合蓝海独立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项科技成果:1、“一种改性无氰镀金液及其应用和硬质黄金的制备方法”;2、“一种硬化剂”,已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的殊荣,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先进可靠,建议国家加强推广。

积极参与科技建设

联合蓝海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推动黄金科技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起草编制了国内硬金的第一个企业标准(深圳备案),还成为了广东省黄金协会理事单位、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单位会员、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及团体会员单位。

早在2012年,联合蓝海硬金产品就已荣获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于2013年起,蝉联了三届亚洲珠宝JNA大奖(JNA大奖旨在推动业界力臻卓越、进步创新的精神,以及嘉许为亚洲地区珠宝业作出贡献的业内人士和企业,素有“珠宝界奥斯卡”的美誉之称)金奖,囊括了多项入围奖,荣获2013年JNA“年度制造商—素贵金属首饰”金奖,2014年、2015年JNA“年度创新企业大奖”金奖,2013年JNA“年度制造商大奖—素贵金属首饰”入围奖,2015年JNA“年度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年度制造商大奖—素贵金属首饰”入围奖。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4

一、安阳市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 除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 安阳市许多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核心技术缺乏, 发明专利较少。据统计, 目前安阳市只有25.7%的规模以上企业有独自研发能力;共有35.5%的企业与科研院校、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多达8成以上的工业企业没有很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说, 安阳市企业的科技创新尚处在模仿创新阶段, 消化、吸收和改进新技术的能力欠缺, 多数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意识。

2. 科技创新投入需要进一步增加和科学化。

由于安阳市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深远意义理解不够, 加上资金紧缺, 致使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往往不到位。特别是科技公共事业, 由于它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事业, 对其的投入因难以收回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使企业和民间组织减少投入或不投入, 而政府又因重视地方具体产业项目而忽视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投入。

3.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 安阳市对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支持和重视, 现有的中介机构、咨询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待于引领、完善和发展, 科技体制建设中缺乏类似劳动保障中心、人才交流中心这样的机构来服务安阳市产业的科技创新。

4. 中、高层次的科研人才缺乏。

近几年, 安阳市不断制定培养、引进各类技术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引入企业的人才总量仍不足, 结构不够合理。目前, 安阳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3万人, 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专业技术人员的5.5%。而高素质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更加紧缺。

5. 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尽管河南省、安阳市在鼓励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扶持政策, 但有些政策缺乏配套的操作措施, 有些政策还没有用足, 有些政策还没有落到实处,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落实有待强化。另外,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促进安阳市科技创新的对策

1.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1) 构建现代产业的政策体系。主要是逐步健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财政税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发机构引进、孵化器发展、融资担保风险财政代偿、自主品牌培育创立、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已建立的政策应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2)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目前, 我国区域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的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 具体表现为各个经济区之间的竞争。在相互竞争的同时, 各经济区域内部通过相互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进一步提高区域各组成部分的竞争力和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因此, 安阳市在构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时要高度重视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并制定相关战略。在产业分工确定产业定位和相似产业技术竞争的基础上, 通过科技创新合作, 实现与其他区域, 特别是周边和发达区域在技术资源与技术力量方面的整合, 推动技术的发展和突破。通过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科技资源、信息、技术和人才共享, 实现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现安阳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产学研运行机制的建立, 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 对安阳市主导产业、重大专项、重点学科通过合作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 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运用市场机制、政策推动、企业运作, 建立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 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 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4) 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是安阳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究实验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科学数据等在内的物质与信息系统、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和专业人才队伍3方面组成, 是增强安阳市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安阳市综合竞争能力, 推动安阳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建设好安阳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公共服务平台, 对建立和完善安阳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延伸和拓宽科技创新服务范围, 建立适应跨部门、跨系统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组织结构体系, 打破资源建设分割与重复建设的局面, 实现以有限的资金投入引导存量资源, 扩大对社会的开放服务, 提升安阳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安阳市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科技环境, 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创新产业升级工程。

(1) 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围绕列入河南省规划的九大产业集聚区, 重点抓好一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 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使安阳市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依托骨干企业, 发挥产业和技术优势, 引进相关配套企业, 大力发展以太阳能技术和生物质能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为主的相关产业, 以多晶硅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 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一批产值超亿的新兴产业集群。

(2) 传统产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围绕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纺织、煤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 加大研发投入, 确定主攻方向, 在大型冶炼装置、大型数控机床、液压设备、新纺织技术设备等成套装备的集成制造技术、电子控制及相关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显著提升安阳市装备制造业、煤化工、纺织等技术优势,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

(3) 自主品牌战略工程。深入推进品牌战略, 在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工业和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内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4) 高新区“二次创业”工程。以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契机, 实施“二次创业”, 在发展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高效发展新能源产业, 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区的实施。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 应以集群形式发展, 打好产业根基;应建设良好创新环境;提高科研院校的研究支撑力, 加快相关人才资源的培养;还应发展上下游中小企业, 以带来区域性关联效益, 实现安阳市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作用。

(5) 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一是培育创新文化。要把创新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二是营造创新环境。紧跟安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 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营造促进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自主创新举办理论和学术研讨活动, 利用各类会展、推介会申办国家级、省级科技论坛、区域经济论坛等。三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试点。结合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实行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专利执法,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保护机制, 规范知识产权交易秩序, 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3. 激活创新主体, 提高产业竞争力。

(1) 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 提高创新原动力。一是建立健全安阳市与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积极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发展产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从事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 实现“抱团创新”;围绕安阳市重点产业发展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提高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提升企业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二是充分发挥安阳市良好的人文环境、旅游资源和地域等优势, 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内外500强大企业来安阳市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 积极引进填补本地空白的重大科技项目, 提高安阳市的科技品位和科研实力。同时, 也鼓励安阳市的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走出去创办各类科研机构, 进一步实现企业间设备、技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形成竞争合作互赢局面, 加速安阳市的产业发展。

(2) 加快研发中心建设,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围绕安阳市的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发展聚集产业, 引导企业逐步建立一批技术中心, 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逐步实现自主开发。二是支持已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逐步提升技术中心的层次和水平, 完善创新体制和机制, 加大创新投入。针对目前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 企业一定要摆脱靠政策、靠优惠措施的依赖心态, 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 配备完善的研发仪器和设备。

4. 建立科技资金统筹机制, 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科技资金统筹管理机制;建立平等竞争、公开透明、民主决策、择优支持的公共财政资助机制;规范科技项目评审制度, 实行科研项目“同行评审”和“利益相关者回避”制度;引进独立的评价机制, 构筑公共科技经费预算、执行和监督的独立评价体系。

5. 加大创新投入, 建立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一是推进金融创新。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担保体系, 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的有效机制和信保贷联动机制, 支持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服务。二是扩大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 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来安阳市开设分支机构, 不断增强安阳市的金融集聚能力。三是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四是建立安阳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项资金。集中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业投资引导、担保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创新人才资助和奖励等方面, 解决这些领域的早期投入问题。五是建立推进金融创新的工作机制。建立安阳市政府牵头, 金融监管部门和安阳市直有关部门参加的金融创新协调工作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安阳市金融改革的重大问题, 研究提出豫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思路和发展规划。

6. 健全创新人才激励工作机制。

产业发展需要具有相应劳动技能和素质的劳动者, 更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和战略性技术人才。安阳市应逐步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 着力聚集并利用好企业和产业发展紧缺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制造工程专家和复合型人才。同时,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各种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一般劳动者的综合能力;培育和引进企业家型人才与战略技术性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 培育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进一步推动教育与科技体制改革, 解决教育、科技与生产脱节的矛盾。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5

黑政发〔2008〕86号

发文时间:

2008-10-31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和《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目标,为我省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得少于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

(三)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按照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所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省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到2010年“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达到300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

(五)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允许科研机构并入高校。对于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的科研机构,经评估后予以兼并。

(六)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发展和改革。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科研机构的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每年重点改善一部分科研机构的条件,配备关键试制设备,提升中间试制水平。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并参加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

(七)强化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作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奔小康科普书屋和乡村大院为载体,实施科技惠农“五个一”工程。

(八)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谋划和推荐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省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各级研发、工程和技术中心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注重军工和民用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突破。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荐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的科技项目,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在实施产业化中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支持。

三、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九)加强科技园区的规划和指导。省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所在地各类科技园区投入,在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工作,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十)重点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以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等统一纳入园区的服务范畴。重点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园区具有产业特色的研发平台,重点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文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高新技术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以上。

(十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航空汽车特色产业基地、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钛合金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的重点。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各有关部门要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好跟踪服务,适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引导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

(十二)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各市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地覆盖率100%。各级政府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公共技术平台。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将以省市共商方式给予支持。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三)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以省级市场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我省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十五)实行产业化科技成果认定和奖励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定和公示制度。到2010年,优选100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并对其产业化过程给予贷款贴息。对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同级财政可按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奖励给科技成果持有者。

五、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十六)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以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实施“科技创业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实施“科技经纪人团队计划”。省政府将逐步提高高层次专家津(补)贴标准,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组织院士、高层次专家学术休假、学术活动以及从事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

(十七)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期权、期股奖励和企业年金制度。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省人事部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获得发明专利等条件,作为科技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量化指标,予以优先考虑。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独资)在实施股份制改造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在前3年国有净资产经营性增值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各级人事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总额、户口等限制,实行特事特办。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地政府可以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创业资助;对引进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地政府择优给予一定科研启动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博士生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适当提高在站人员资助标准。

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科教领导小组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优先安排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省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科学事业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增加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科技产业211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坚持投入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改革和强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的新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省各类科技经费要按照六大科技专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综合经济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各部门低水平重复立项和浪费资源。

(二十二)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2008年以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率上调10%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省科技企业贷款年递增率20%以上,作为省政府每年实施奖励的重要考评因素。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本地科技企业投资额年递增超过10%的省内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贴资金奖励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二十四)完善科技创新贷款担保制度。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完善科技投资贷款担保机制,加快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在简化担保程序的同时,积极尝试以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作为反担保手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类企业融资担保中产生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二十五)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积极争取将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纳入目录的,在政府采购评审中,采用最低评标价法评标的,对其投标价格给予5%至10%幅度不等的价格扣除;采用综合评分法评标的,分别给予价格评标总分值和技术评标总分值4%至8%幅度不等的加分。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优秀新产品,属于订购和使用首台(套)重大装备的工程项目,优先予以采购;属于试制品或首次投向市场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二十六)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机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知识产权、质监等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专利和标准信息,为企业培养国际标准应用与制定人才。省科技信息网站和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要将知识产权信息优先纳入和优先交易,并逐步建设和完善服务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企业集团的终端。专利技术在我省实施产业化的产品(样机),企业可在投放市场3年内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试行标准并备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本意见的实施细则。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开发区

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主流,也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亮点。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为中部地区9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在开发区二次创业的竞争中实现领跑。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原因

1.1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产业升级是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前提条件和主要动因的,而当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在较原来更高层次时,对企业创新将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产业创新加速了产业升级,产业内及产业间结构升级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创新,使得区域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1.2二次创业面临挑战——开发区产业升级内部动因自1979年设立深圳特区以来,我国经济开发区战略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通过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促进新经济增长极高速崛起,地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分工配套体系规模奠定,居民生活与城市化水平大为提高。但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面对低成本要素、政策优惠逐渐丧失,亲商服务理念广为复制,其他区域后发优势以及外资布局调整等因素,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开发区二次创业,需要在发展思路上开拓创新,摆脱外延式扩张,实现内涵式发展。

1.3 国家及省市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开发区产业升级外部动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这充分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合肥市举全省、全市主力,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为灵魂,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立市,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2004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合肥市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后,合肥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立市,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再现波澜壮阔场面。合肥工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已经步入良性循环軌道。

2开发区现状分析

2.1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规划面积9.85平方公里,行政管辖面积53平方公里,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开发区首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12月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扩大到了9平方公里。十五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办区方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发挥体制和环境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有效发挥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安徽省和合肥市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2.2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十五”期间,开发区的第一产业基本消亡,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84:16,房地产、教育、会展、旅游等第三产业获得了显著发展。“十五”末,开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65%,比“九五”末增长了8倍。

开发区的工业经济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和知名企业,形成了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海尔、长虹美菱、美的华凌为代表的家电产业;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合肥锻压、应流机电、熔安动力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联合利华、国通管业为代表的日用化工产业及以可口可乐、统一企业、华泰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2007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2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7%。

随着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开发区的服务业也在逐步完善。形成了包括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各类共7家银行为主的金融业:以徽园、明珠广场、欧风街等为中心的旅游业;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的会展业;以翡翠湖迎宾馆和明珠索菲特国际大酒店为首的五星级宾馆和各类十余家中高档酒店形成了发达的开发区餐饮住宿业;以中国外运物流基地和安泰物流为首的第三方物流业迅速发展;北京东方家园建材城、中州家具城以及易初莲花超市等现代商贸流通业也先后入驻开发区。

2.3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2007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7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4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的69.6%,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37%以上。在全市仅有的六户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芯硕半导体(合肥)公司、合肥捷敏电子公司、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康拜环保材料公司四户企业进入。1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36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库尔兹压烫科技公司、东方冶金公司、得润电子公司等9家企业共12项产品荣获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3开发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做法

3.1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可以使企业迅速提高生产力。开发区通过积极为企业办理鼓励类项目确认书,进口合同审核等,使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很多税收优惠,较快提高产能。如鼓励类项目进口设备税收优惠一项,2007年就为杰事杰新材料公司节约成本80余万元,为其他各类高新技术项目办理进口设备免税或采购国产设备抵免增值税确认20余次。

3.2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单纯靠进口并不能掌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开发区积极鼓励企业将进口技术消化吸收,组织企业进行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的设立和认定。如区内的日立建机、佳通轮胎等重点外资企业,原来一直依靠引进母公司的技术,近年来已逐渐技术研发本土化,纷纷在开发区建立了研发机构。目前开发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合力叉车”是全国叉车行业唯一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主导产品“合力”牌系列叉车国内市场占有率三成以上:佳通轮胎、合肥华凌、华泰食品、国通管业、合肥锻压等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都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

3.3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开发区

积极鼓励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05年至07年底三年共向联合利华、海尔、华泰等企业发放企业技术挖潜改造资金6亿元,用于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海尔、华泰等一批企业产品实现升级换代,带动了整个产业发展。

3.4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直接提升开发区产业结构开发区把微电子、新材枓、住宅产业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型产业,先后引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光刻机研发制造项目、具有多项国家及国际专利技术的杰事杰新材料项目、波兰生命科技园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赛真乙肝疫苗项目、熔安动力年产1000万匹船用柴油机项目、仁创科技腹膜生态砂项目等。这些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开发区,直接提升了该区的产业结构。

3.5厂房代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早日投产考虑到高科技企业前期巨大的技术研发投入和设备投入,开发区创新性地提出了“厂房代建”的模式,这种代建模式实质是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瓶颈的融资创新。开发区委托其国有资产授权运营管理机构——合肥海恒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先后代建了广东品弘电子、上海杰事杰新材料(合肥基地)、美国捷敏电子等10余个高新技术项目的厂房及办公楼。极大地解决了公司前期落户建设的资金发展瓶颈,同时专门的项目建设公司代建厂房,解决了技术型创业团队对工程建设不专业的问题,为高新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产品抢先占领市场提供了保障。

4开发区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的规模较以往有了很大大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变化。但是,与沿海等地开发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尚不尽合理,产业分工协作程度低下,产业关联系数低,“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仍有相当的数量。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找不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步履维艰。具体表现为:

4.1三产发展滞后于二产发展初期,开发区的定位以发展工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很快,但三产发展不足。2007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82.2:17.8,而同期郑州开发区为55:45,长沙开发区为74:26。没有商贸、金融、文化事业的相应发展,经济很难繁荣,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最终将制约第二产业的发展。

4.2 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足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才开始实施,之前该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受税收政策制约发展不足,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选择了位于同一城市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而且由于该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长远规划和重视不够,甚至出现了在该区注册的某台湾科技公司迁走至高新区的局面。在开发区已形成的5大支柱产业,有不少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合肥华泰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或者即便是高新技术产业,也仅仅是劳动密集型工序,如国品电子、得润电子等项目。这些产业很多还停留在粗放式经营上,投入资金多、占地面积大,单位产出低、综合能源消耗高。2007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產值的比重虽然在中部9个国家级开发区占首位,但高新技术企业数却居末位。说明该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依赖于个别大项目如安徽合力股份、日立建机(中国)等几个公司的带动,缺乏新的增长点。

4.3产业协作力差、配套能力不足沿海许多城市其各大产业链已趋完整,近些年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崛起的众多开发区、保税区等产业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晰,产业的集聚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企业群和产业群。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IT企业,其选用的装配料件中有80%以上不用出区就能配齐。在上海浦东张江,单是中芯国际一家企业周围就聚集了国内外82家配套企业。由此既为主导企业提供了降低成本的良好条件,推动加工贸易迅猛增长,同时还带动了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

而合肥开发区的支柱产业在近年虽取得了迅猛发展,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但产业链远不够完善。经分析,该区内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集群内配套的企业比例数只有19%,该区域中小企业行业分散、企业孤立、配套能力差。一些企业不得不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导致产业链缩短。

4.4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研发对资金大量的需求,该区内大部分高新技术型企业资金不足,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需要。如芯硕半导体有限公司2006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了8000万元的贷款需求,并要求开发区管委会给予贴息。但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僧多粥少,虽然风险投资可以弥补政府投资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资金断层,但合肥市乃至全国风险投资市场发育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同时近年来央行又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亦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5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5.1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升级,为科技创新奠定外部环境。

开发区产业升级较之老城区的优势就在于开发区在建区前是“一片白纸”,可以避免升级过程中陷入“调整-升级-再调整”的恶性循环。所以提前做好规划,基于全局考虑的产业升级战略就更显重要。

5.1.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整体竞争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撑。2008年8月7日,合肥市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这个政策将成为推动合肥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器。开发区应抢抓机遇,借助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这一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特别是要发展为工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及服务外包业。通过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整体产业结构。

5.1.2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对于开发区来讲,工业是“骨”、服务业是“肉”,开发区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大力支持。开发区的工业发展要遵循“力促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原则。首先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原有五大支柱产业,在继续壮大原有企业规模的集成上,加快引进关键零部件企业,完善产业链。其次要把着力培育微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住宅产业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招商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这些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5.2力促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打造微观基础。

5.2.1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型项目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雄厚的主导产业可以引发巨大的创新需求,通过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把一部分研发机构转移到加工制造环节所在地,以贴近市场从事适应性研究与开发,从而带动相关配套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下一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继续围绕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促进大企业、大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使产业创新与企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5.2.2为高新技术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是其产品在研发过程中有极强的时效性,资金的短缺将造成研发的滞后,甚至可能丧失全部市场。开发区要积极组织企业参与省市组织的“银企对接会”等活动,为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渠道。还可以鼓励各种金融机构、有实力的信用担保机构为有资金缺口的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其次,开发区还要积极将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传递给企业,鼓励企业向省、市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7

2013年11月15日, 东海县科技局组织近20家企业, 参加了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

在本次成果展示洽谈会上, 东海县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洽谈, 并先后与国家纳米中心、中国建筑材料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单位, 在石墨烯、镀膜石英管、光通信材料、高耐辐射石英玻璃、稀土掺杂石英、碳纤维复合材料、半导体固态照明、自动化成套设备, 以及生物饲料添加剂、水产品生态养殖、果疏休闲食品开发等方面签订合作意向协议13项,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也将进一步推动东海县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产业, 以及生物饲料、水产养殖、果蔬深加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8

周子学致辞指出,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也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产业。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移动智能终端等产品加速发展, 对信息消费和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既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 更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夺取发展先机和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他强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关键要靠创新。必须按照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 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科技与经济进一步融合。这些工作要有良好的科技评价制度, 形成正确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活力。

周子学表示, 机器人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 推进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出台了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给予大力支持。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9

在现代经济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金融是核心。世界各国普遍认为金融支撑着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发展。王伟中 (科技部副部长) 提出: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 是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从最近几年来看, 科技与金融融合有效地深化了体制改革, 推动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促进了企业发展。

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弱省, 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比全国落后3~4年, 工业总量在全国处于中间水平,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成为了湖南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 顺应科技与金融融合, 是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且目前湖南长沙虽成立了高新科技区, 然而科技投入在总量上有了飞跃式的提升, 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结构也不合理, 所依靠的主要是国家财政科技投入, 没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 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与金融体系融合。

2 政策建议

为有效促进湖南省科技与金融融合体系的形成, 实现资源、科学技术和资金三者配置的最优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下面将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建议。

2.1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金融、科技的创新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1) 进一步搭建科技、金融的服务平台。一个层次多、形式多和元素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应该囊括与科技、金融相关的各种资源, 包括企业、项目、平台、政策、人才、科技、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且该平台应该具备相应的功能, 比如与政策、信息、金融、中介相关的服务和企业数据库等。

信息服务用于发布有关信息、公告, 提供融资知识、案例;金融服务用于汇总主要的金融机构、产品, 以利于企业寻找资金;中介服务用于汇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与融资有关的中介服务;政策服务用于汇总相关的政策、项目、数据和分析等, 提供公共服务;企业数据库用于汇总现有信息资源, 完善企业信用制度、共享机制, 为企业融资、交易等提供基础信用信息。

2)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加强和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 不断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供给资金。不断探索、创新商业银行、企业的合作模式, 我国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资金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绝大部分仅为债权人。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 比如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经验, 允许商业银行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 变债权人为债权—股权于一身的主体, 为商业银行和企业全面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3) 改进税收补贴方式。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习惯做法, 国际上常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机器设备折旧年限缩减、开发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扩大企业设备捐赠减税和实验型研究费减免税等。通过研究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发现, 我国缺乏系统的科技税收方面的法律, 相关规定要么相互重叠, 要么有所遗漏, 针对性不强。鉴于此, 我国需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我国税收体系也需要逐步完善。

4)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担保的风险很大, 各级财政应组织安排专项资金, 如信用担保风险代偿基金, 用以补助担保公司的代偿。融资难是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普遍面临的问题, 可从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建设融资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担保物范围、创新融资担保金融产品等方面着手。

5) 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转化机制, 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无法准确评估。这就阻碍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方式的推广, 而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 可以抵押的资产有限,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对其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引进优秀的评估机构,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和转化机制。政府部门还可以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等。

6) 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根据Shaw的金融抑制论——政府过度干预金融体系, 不利于其发展, 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实践中, 政府过度干预, 最终效果不好的结果可知, 政府过度干预容易导致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效率、效益低下。金融开放有利于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利用国外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 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2.2 金融机构 (以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是资金的主要提供方, 应从以下方面积极探索,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创新金融产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设立不同的贷款种类, 如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期权贷款、企业法人周转经营贷款、信用证担保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等。另外, 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 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不同的融资产品。

2) 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加重要, 往往没有很值钱的有形资产, 没有办法在银行通过常规方式融资, 不过他们一般有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 融资后产品投入市场的盈利空间很大。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建立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有效途径。

3) 运用先进金融技术, 优化操作流程, 提高操作效率。产业的科技越来越密集是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特色, 各种信息错综复杂, 这就对先进的金融技术产生了需求。先进技术使得金融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的服务既方便快捷、成本又低, 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4) 与政府的沟通、合作。政府在信息、行政资源方面有优势, 银行可以借助政府的相关资源, 进一步了解、收集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等信息, 有利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减少。与此同时, 企业应该力争科技贷款财政贴息等来降低违约风险。

5) 与风投机构的合作。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 银行可以获得相关产业的真实信息, 且便于建立客户关系网。银行可以为企业和风投提供金融服务, 风投则可以为银行推荐优质客户、提供专业支持。

6) 综合金融服务。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投融资、资产重组、并购、风投和市场预测等方面都需要金融业提供金融服务, 如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证、保理、租赁等。银行应该根据企业的不同需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充分发掘客户价值。

7) 合理选择金融支持的重点行业。根据湖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资金是非常重要且稀缺的经济资源。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 要优化资金配置, 不能随意投放有限的资金, 而应该选择对新型工业化有重要意义的行业、企业及项目。

2.3 企业自身

企业是资金的主要需求方, 也是创新科学技术的主体之一, 企业应该主要从抓住机遇, 进行自主创新, 加强产权保护意识,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着手。

1) 充分利用税收等优惠政策, 加大科研投入。按照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观点, 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 通常难以生存。作为企业, 应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加大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 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打造知名品牌, 增强核心竞争力。

2) 强化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必须健全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 要从改革分配制度人手, 按照创新贡献的质和量, 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 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 进行股权、期权奖励, 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充分利用期权、股权等金融产品来激励科技人员为实现企业价值和自身价值, 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和保护。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 70%~80%的大型企业同样从不申请专利。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管理知识产权的机构, 这与国外企业相比, 是一大缺陷。企业应当建立一种机制, 在进行科研开发、产业化、市场开拓立项之前, 进行知识产权调查, 到市场上寻找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创新成果。可以利用知识产权借助政府的力量进行抵押贷款, 从而融通资金, 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中, 房汉廷, 邵学清.科技与金融的结合[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12) :5-9.

[2]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新金融, 2011 (6) :22-26.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10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

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 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 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 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 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

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2. 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

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岳玉珠,苗慧敏.中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74-275.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11

摘要:文章从产业链的视角透视高科技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遇到困难的研究,分析了构建产业链对于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的优势。以期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新的发展模式,进而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高科技产业:成果转化

一、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知识、技术密集度高,发展速度快,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并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对相关产业有较大波及效果等特征的产业。其中,核心特征是产业的高技术密集性。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一般具有很高的技术领先性和技术复杂性。

高科技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迅速推广。并应用高新技术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从而形成由高新技术成果推动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过程。高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水平的资本运作系统、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和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高效的产业化推广系统。但从我国目前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究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职能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政府职能调整还需要时间去适应和调整:(2)科技与经济对接出现断层即市场需求与研究方向不一致。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缺乏沟通。致使研究成果同现实需求出现断层,高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差;(3)投入资金不足。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大量资本投入的过程。但我国科技投入的总量不足;(4)高科技人才短缺。高科技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一人才,大量流向国外。国内尚未建立起与高技术产业化相适应的人才流动机制;(5)高科技产业化的配套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中介机构无法起到科技与经济的纽带作用,同时中试基地配置不足和中试机构运转中作用的局限性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等多方面问题,致使高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有效的支撑体系和发展平台。

二、产业链视角下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产业链这个词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对于产业链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产业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链是指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产品(服务)需求的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空间布局而形成的网链状的产业形态。从宏观来看,产业链是指满足特定产品(服务)的所有相关产业的集合:从微观来看,产业链是指基于特定产品(服务)需求的所有相关企业的集合。产业链主要特质在于以产业部门的差异为基础,利用专业化的分工将上下游产业(或相关的企业)有机的整合起来,着重发挥各产业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规模效益。

产业链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链呈网链状结构。产业链并非表现为单一的链状结构,而是由产业链中的纵向链和有纵向产业链衍生而来的横向(辅助)产业链相互交织形成的网链状结构。其次,产业链的本质在于围绕特定的需求而形成产业间联动。产业链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各产业间构成的有机整体,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协同模式的完善,为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流程对接和文化融合为特征的深度合作提供良好基础。再次,产业链受行业特征的影响,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最后,产业链内部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价值的传递性。从供给角度看。产业链的资源功能传递、功能集中和功能累加的手段。资源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传递。从需求角度看,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和节点都对其上游环节和节点提出要求,而又都对其下游环节或结点进行供给。从而出现了以产业链为平台的相向供给与需求传递。

本文基于上述产业链的特征分析,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考察了高科技产业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产业化的全过程。认为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产业链的构建为主线的动态发展过程。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与产业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从纵向看,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科学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市场开发直至产业化的链条。这条链的形成过程正是基于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纵向产业部门合作而形成的。高科技产业内部通过产业链的约束和整合,使各个部门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个产业化的过程。同时产业主链通过不断向上游的创新源和下游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延伸和拓展,从而形成了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相对较为完善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路径。

从横向看,以纵向主链上的结点或环节为中心,不断衍生并形成与该结点或环节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而形成以新的辅助性的产品(服务)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链,即由纵向产业链衍生而出的横向产业链。任何企业都在其所处行业的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但高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都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因而每个环节都需要多方协助,横向产业链的价值由此凸显。横向产业链与其所对应的纵向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是互动的,横向产业链为纵向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知识和资金等资源,辅助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保证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链条顺畅、高效的运行,同时又通过纵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成果扩散以及进一步衍生带动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横向产业链为纵向产业链提供强大物质保障和智力支持,是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例如手机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手机产业主要包括基础研发、核心产品的研发与试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服务为主线的纵向手机产业链,由纵向产业链衍生出的横向产业链,例如由手机硬件产业衍生出的芯片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加工业和各种元器件制造业等产业部门。通过纵向与横向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手机产业链。

因此透过产业链的组合过程,清晰地看出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是以产业链为前提的,产业链的构建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现实选择。

三、以产业链构建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化

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恰恰是产业链构建与完善的过程。所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应有意识的强化产业链的构建这条主线。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专业化与分工协作,使高科技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参与合作的企业角度来看,产业链的构建有效的整合了参与者的资源,并不断吸聚外部资源的流入,大大增强了参与者的资源可获得性,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产业链上的高科技企业之间通过这种特殊的联盟关系,使其运行更像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营造便利的创新环境,包括开放互动的信息流通环境、持续的创新环境,诚信合作的工作环境等等。产业链的构建为高科技产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离不开产业链的构建。

1,通过构建产业链,既有利于促进资源集成整合,又

可以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吸聚外部资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任何企业只有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得以生存,因为任何完整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需要多种资源以及多样人才共同投入,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构建产业链可以将各方的资金、人才、信息和关键技术等有效的聚合在一起,使外部资源内部化,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强大的支撑。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使各参与者的资金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依托产业链将各类科技人才有机的整合起来,增强了高科技人才资源的可获得性,充分发挥不同领域的人才的智力优势。依托产业链构建将高科技产业,的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同时每个高科技产业部门所进行的活动均服务于同一个目标,产生资源的共同指向性和资源投入的协同性。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高科技产业链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其规模越大。对外界的吸力就越强。就像磁铁一样,规模越大对于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高科技产业链大大增加了风险投资者的信心,带动风险资金以及社会资本的注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依托产业链构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突出了高科技产业的区位优势不断吸引大量的人才的流入。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就聚集了六千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量的1/6。同时人才的流动必然会引起信息的流动,使新知识、新技术在高科技产业间流动与扩散,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2,产业链的形成克服了单个技术产业化的不足。单个技术产业化需要各种丰富的资源,这恰是大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企业难以在有限的资源与生存压力之间寻求平衡,致使很多好技术产业化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单个技术在开发过程中处于一种中性状态,任何高科技企业要采用都要进行再开发、再试验和再加工等大量重复性工作。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而且影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贻误了商机,因而增加了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顾虑。单个技术的推广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造成巨大的浪费。

从产业链的角度构建高科技产业化进程,使企业的技术开发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促进技术开发面向应用,促使各方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效率,缩短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加速了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同时也克服了单个技术开发的资源有限性,降低了技术开发的风险提高了技术开发的成功率,克服了单个技术产业化的不足。

3,有利于发挥产业链的网链状结构优势,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高科技产业链内部的各个高科技企业基于共同的目标,形成了动态联盟关系。各参与企业围绕特定的目标分工协作。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各个参与者的科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实现多赢互惠。产业链在科技产业化进程中充分显示其网链状的结构优势。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产业链上的部分环节或许表现为一定的地域分散性,但围绕特定的产品或服务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受地域的限制,各个产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为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提供虚拟的空间通道,加快了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其网链状的结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从技术扩散、知识流动和降低风险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它在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的结构优势。

基于产业链的动态联盟关系形成的高科技企业合作更为有利于技术在产业链扩散以及知识的流动。核心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不会轻易扩散,必然会形成技术创新扩散的壁垒。通过产业链的构建,使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技术扩散壁垒相对减弱,促使技术在整个链条间顺畅的扩散。对于知识的划分一般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比较正式。通过沟通即可转移和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深层次的接触和挖掘才能实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高科技企业的合作能够大大增强各个企业间的联系和沟通。随着合作不断深入,加大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流动,使企业获得其它企业外部化的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扩散后的生产力促进作用机率较大程度上有所提高:产业链上的各个高科技企业通过良好的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使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的学习、知识的共享和技术的流动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开发风险和投资风险。另外,高科技企业从单纯的竞争转变成为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了高科技企业外界阻力,降低竞争风险。使产业链的构建凸现了其在高科技产业进程中的结构优势。

4,产业链不断完善促进了高科技产业化进程,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快高科技产业化进程。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促进产业链内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资金的流动,使位于上游的研究开发更加贴合市场,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下游部分为高科技成果迅速进入并占领市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上游产业部门提供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伴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高科技产业化进程随之而提速。

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 篇12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方通公司现已形成年产量1000万枚柔性电子标签试生产规模, 为各行业的用户提供20多种个性化电子标签产品及系统集成技术工程服务。通过电子标签的研发和制造, 填补了天津市物联网电子标签技术和产业的空白。

目前, 方通公司正在进行年产亿枚柔性电子标签和特种电子标签的扩能建设, 加快打造天津乃至我国北方地区一流的天津方通物联网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公司通过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化中心、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系统集成技术应用服务培训中心, 加速形成物联网电子标签产业领军企业, 为构建一个以“智能、融合、惠民、安全”为目标的“智慧天津”作出新贡献。

通过科技创新, 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 建设一流的物联网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 制造出高水平、高技术、高质量、低成本的电子标签产品, 是方通公司的发展目标。

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

方通公司在项目建设开始, 就确立了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理念, 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寻求国内外专家、知名企业和中国电子标签产业联盟的指导和支持, 把握了电子标签最新技术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例如, 编制了50多万字的《物联网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项目规划建议书》, 为企业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明确提出分期发展战略:一期用2~3年时间, 投资1.5亿元, 计划年产2~3亿枚电子标签、销售收入2.5亿元;二期用2年时间, 投资2亿元, 计划年产8~10亿枚电子标签、销售收入10亿元。

2011年, 方通公司在实施项目中, 引进了我国台湾、新加坡的先进设备, 组成一条年产1000万枚电子标签的小型生产线。2012年上半年方通品牌的电子标签产品很快打入市场, 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获得了国家物联网产业联盟颁发的电子标签优秀产品奖, 为加快物联网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加快系统集成研发

物联网是利用电子标签、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的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网络, 而电子标签是物联网技术重要传感器之一。一个带有电子标签的物品, 其电子标签中存有这个物品的唯一编码, 当其通过阅读器时, 物品的信息就会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指定的计算机, 由此形成全自动的物品流动检测、监控网络。方通公司根据电子标签的特性、网络技术的要求和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开展系统集成工程的技术研发工作。

方通公司研发的电子标签涉及三大类:一是按频率特性, 分为高频电子标签 (适用于近距离) 、超高频电子标签 (适用于远距离) 。二是按使用环境, 分为柔性电子标签, 包括纸质电子标签、塑料电子标签;特种电子标签, 包括抗金属电子标签、防腐蚀电子标签、耐高温和高湿电子标签、其他复杂环境条件使用的电子标签。三是防伪易碎电子标签 (主要用于酒类、药品、高档商品等) 。

方通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电子标签产品和系统集成应用解决方案主要有12类:图书、光盘、酒类防伪、高档商品物流、银行运钞箱、会展旅游门票、商品吊牌卡片、军用武警公安物资管理、电网设备运营管理、网购商品、智能卡用的Inlay产品、天津地铁Tonk客票。目前, 数百万枚电子标签产品被20多家用户使用。随着用户今后进一步广泛采用电子标签, 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商机。

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方通公司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研发、生产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加速研发队伍建设, 加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三是做好国家物联网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跟踪, 抓好国家级和省市级电子标签重点应用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研发工作;四是进行产品开发的技术储备;五是推进工艺、设备升级改造和引进工作。做好这五项工作, 对坚持科技创新, 不断提升系统集成研发水平, 保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优势, 促使公司成为行业的领航者具有重要作用。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物联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设立专业学科培养这类人才, 更没有电子标签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企业只能招聘与电子标签相关的无线电通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等专业的人才。

方通公司为了保持科技创新优势,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一是开展了从总经理到员工的全员专业技术培训, 创建学习型、研发型、生产型的现代企业。二是聘请国内外物联网技术专家、教授, 讲授物联网、电子标签相关专业技术、行业发展趋势, 解答电子标签生产和系统集成研发中的难点问题。同时,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考察和技术培训, 加快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三是根据市场经营、系统集成工程开发、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四个环节, 成立了四个攻关小组, 确立课题, 积极推进, 促进企业全方位提升。

促进经营管理上水平

方通公司根据现代化企业模式和行业特点, 在经营管理中注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制定经营策略, 开发市场。公司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营销策略, 编制销售计划, 完善营销机制,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提升营销绩效。根据目前电子标签市场的主流应用, 开展与系统集成商、终端客户的合作项目。一是明确产品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推出图书馆、酒类、服装、资产管理、公共安全等电子标签产品, 形成企业长期发展的优势。二是建立产品分销渠道。以广泛接单、批量生产为主要方式, 为行业内系统集成商提供优质的电子标签产品。三是积极参与物联网工程项目投标, 积累项目运作经验, 不断扩大公司在天津及北方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快系统集成工程设计实施, 为终端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五是积极参与国家级物联网重大项目工程推广应用, 参与国家各部委办积极推广食品安全、酒类流通、商品物流、公共安全等国家级工程项目, 做好工程项目的系统集成设计实施、设备配套、售后服务。六是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研发水平, 增加自主技术产品品牌。对市场上不同应用需求的产品进行技术研究, 积累产品技术工艺参数, 建立主流产品的技术工艺数据库。为了保障研发的有效开展和产品的质量管控, 公司于2012年上半年建立了检测系统、频谱分析仪平台, 开展质量检测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技术培训, 实行对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第二, 由“天津方通”到“天津制造”。为了提高“天津方通”品牌效应, 扩大“天津制造”影响力, 公司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产品技术工艺标准》, 形成行业适用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标准。二是建立《设备工艺转换标准》,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生产能力。为了确保实现1000万枚电子标签的年度生产目标, 公司将加快对现有设备的技术工艺升级改造, 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加大对产品营销和企业营销的投入, 采取演示、展示、研讨、广告等形式, 不断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第三, 加快提高资质水平。企业资质是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标志。公司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建立了全面、严格、规范的质量运行体系, 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进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2010环境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 提升公司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的水平。

第四,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方通公司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开展营销、设备操作、产品工艺、质量检验、生产管理、软件开发等培训, 提高了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同时, 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组建技术团队, 打造“天津方通”物联网电子标签自主技术产品品牌。

把企业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如何将这种动力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就是将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制造规模迅速做大做强。有专家预测, 物联网电子标签市场在近1~2年将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例如, 2011年我国酒类产量约7000万千升 (按2瓶/升, 折合1280~1400亿瓶) 。如果按商务部要求, 前期在10%~20%的中高档酒采用电子标签, 年市场需求150~300亿枚电子标签, 而目前全国年产量仅40~50亿枚电子标签,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方通公司从2011年10月开始进行酒类等防伪电子标签的设计、研发、制作和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解决方案, 如今已攻克生产技术工艺难关, 为这一项目大干快上创造了条件, 为建成年产亿枚特种电子标签及大型柔性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 打下了基础。

方通公司2012年计划投入1.48亿元, 引进德国的纽豹倒扣封装机、妙莎复合机及检测等设备, 实现电子标签年产从1000万枚向1~2亿枚的跨越式升级。同时, 还加快PCB、陶瓷特种标签生产线的项目建设。

目前, 国内外物联网应用的各类产品市场需求, 给方通公司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公司将继续实行科技创新, 全力打造天津方通物联网电子标签产业化基地, 促进天津物联网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方通安全印务有限公司)

上一篇:337调查的介绍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