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科技(精选12篇)
社会发展科技 篇1
摘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衡量科技进步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其发展可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改善、社会生活信息化3个分指标予以支撑和反映。对甘肃省各区域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
关键词:科技进步,区域科技
1 甘肃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1.1 与全国及西部比较情况
2011年, 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值为53.59%, 比全国监测值 (65.19%) 低11.60%, 在全国排名第27位, 虽较2010年提高了2位, 但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在下游水平;在西部排名第9位, 虽较2010年上升了1位, 在西部12省市中仍处于下游水平。
1.2 各市州间情况比较
2010-2011年, 甘肃省14市州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值之间的差距较大, 在排名呈现出高位次和低位次固定, 中间位次升降不一的情形。嘉峪关、金昌、兰州在全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名稳定在前3名, 陇南和定西的排名固定在第13和14位, 无任何进步。中间位次中的白银、庆阳和天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较快, 分别由2009年的第6、7、8位, 上升到2011年的第4、5和7位, 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7.15%) 。另外, 2011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57.15%) 的市州较2010年增加了1个, 全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有所提升。如图1所示。
2 反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
在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中, 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3方面来反映全省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 在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素占25%, 环境改善因素占41%, 社会生活信息化因素占34%。可见, 在本省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中, 环境改善因素所占份额最大, 其次是社会生活信息化, 第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种因素之间的比例差额不是十分的显著。而2010年, 环境改善占到了绝大的份额 (55%) , 社会生活信息化仅占到了16%。环境改善因素所占份额最大, 说明近年来全省各市州重视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工作力度加大。
2.1 与全国及西部比较情况
2011年, 甘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与全国的监测值相比有着显著差距, 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7、26和23名, 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影响, 甘肃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在下游水平。另外, 甘肃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在西部排名分别为8、8和7名, 在西部12省市中处于中游水平。与2010年相比较, 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没有变化, 环境改善和社会生活信息化在全国和西部的排名略有提升。
2.2 各市州间情况比较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 2010-2011年, 甘肃14个市州中嘉峪关、金昌、庆阳、酒泉、张掖、兰州和白银市7个市州连续两年监测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2.92%) 。尤为突出的是, 嘉峪关和金昌市的监测值在2009-2010年均达到60%以上, 且连续2年排名在前两位。值得注意的是, 陇南和定西市监测值在2010-2011年均未超过30%, 连续2年排名在最后两位, 与前两位相比较差距相当明显。
在环境改善方面, 2011年甘肃致力于全省生存环境的改善, 努力治理环境污染, 14个市州有50%的市州监测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相对2010年仅2个市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此项指标2010-2011年监测值除定西和武威市连续2年排名固定在第11和13位外, 其他市州排名升降不一。酒泉市由2010年第1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10位, 监测值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 2011年各市州监测值较2010年普遍提升, 导致2011年全省平均水平 (58.56%) 是2010年全省平均水平 (20.71%) 的近3倍。2010-2011年, 嘉峪关、兰州、金昌、酒泉和张掖5个市州连续2年排名在前5位, 且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而陇南、定西和临夏则连续2年排名在最后3位。白银和武威市的监测值由2010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下降至2011年的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 结语及建议
3.1 结语
1) 从各项指标监测值排序状况看, 经济实力强的市州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位靠前, 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市州排位则较靠后。
2) 在本省科技促经济社会发展中, 环境改善因素所占份额最大, 说明近年来全省各市州重视环境质量, 加大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工作力度, 不断提高整体环境质量,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2 建议
1) 注重全省各市州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布局, 对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给予政策倾斜以及科技扶持, 努力消除各地区间经济的巨大差距, 争取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均衡发展, 提高社会和谐度。
2) 相关部门对监测值排名起伏大的个别市州加以关注, 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和监督。
3)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各市州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积极鼓励并发展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协调发展, 满足社会需要, 使环境得到保护。
4)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因而要围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消除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城乡区域不平衡,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不断提高全省人民宜居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1.
[2]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0.
[3]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1.
[4]甘肃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G].2010.
社会发展科技 篇2
棣丰白杨小学
许佩佩
一、本课地位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转变。我充分利用新课程给我们留下的空间,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本课就是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它在第二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及海内外商贸兴盛,标志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想意识等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缺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了解黄道婆对 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探究活字印刷的优点,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通过学生现场演示宋元时期的航海情况和火药的燃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指南针和火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收集黄道婆的事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我非常观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用具方面,本课采用了较为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例如,活字印刷、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等内容交给学生先讲,老师注重过程的把握,疑难问题的点拨,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布置学生去制作泥活字,收集指南针、火药及黄道婆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己收集、检索资料的能力和自己动手制作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整理收集资料展示成果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非常注重导言的设计。我采用的是复习提问和课件演示导入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北宋以前在印刷方面已有什么重大发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么,唐朝的雕版印刷还有哪些不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到了宋元时期,在印刷术方面有什么创新?(学生回答)因学生对古老的艺术缺乏感性认识,又有好奇感,教师可结合课文的两幅图及黑体字,简介活字印刷的操作步骤(1)制字(2)排版(3)上墨印刷(4)回收泥活字。论从史出,学生感知活字印刷的先进性,使学生深刻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讲述:宋代不仅在印刷技术上有突破,而且在指南技术、火药火器制作上都有了重大改进,并将它们应用于航海业和军事领域,在处理指南航海情况,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情况下航海技术的进步,突出指南针在世界航海史上功不可没,是学生丰富了对北宋时期航海技术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授
对于火药的应用,先让学生回忆:“火药最早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复习旧知识。然后说明,宋代火药、火器制作技术又有了重大改进,且广泛应用于军事。为激发学生兴趣,可显示古代炼制丹药的图片,以及当时的军事武器图片,同时让学生展示火药的实际燃烧效果。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认识:宋元时期火药、火器制作的重大进步在世界兵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课件展示一道探究问题:恩格斯说“人类每次对于自然界的一种胜利。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对这句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科学技术是双纫剑。突出历史教学中的科技创新理念。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不仅在印刷技术、指南技术和火药火器上都有所重大改进,而且在棉纺织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图片(乌泥泾被、其它纺织品)引出黄道婆的重大贡献以及宋元时期棉纺织技术的重大革新。
小结:宋元时期涌现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你从毕昇、黄道婆身上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养成勤学习、好动脑、求创新的习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一名学生有感而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但是外国人利用中国人制造的指南针和火药来侵略中国,原因何在?我没有做回答,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以次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包括图片的收集,黄道婆身世资料的收集。
设计意图:通过个小组的展示,使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各有所得,以此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产生智慧的火花,此时此刻,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三)小结
学习本课你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提高,思想升华。
五、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加强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方式,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评价内容。对于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展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制作成果,演示印刷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活字印刷先进性的认识。对于第二题,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指南针和火药武器的图片,教师提问:其中哪些上宋元时期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对宋元文化的认同感。第三题是通过学生对黄道婆身世的了解,使他们有感而发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的教学设计。通过一年的课改工作使我深刻地领会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有许多地方的能力需要我们去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光是用力还要懂得用心,知道用情。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我坚信只要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长海县的历史教学工作必定会书写出新的篇章。
六、板书设计: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会进步
活字印刷
指南针火药棉纺织
——— —————— 创新
改进
从科技查新看地方科技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科技查新;统计分析;科技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139-03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Sci & Tech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Sci & Tech Novelty Search ProjectHe Fuming Bai Baohong Zhang Weimin Li Lei Fan Hu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haanxi,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sci-tech novelty search results fin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 during 2001-2007.The goal of this paper was to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novelty search items;To proposed some measures to accelerat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sci-tech novelty search;statistical analysi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status;propose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经原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机构,开展包括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申报奖励、专利申请、新产品鉴定、申请科研基金等各类科技查新业务,承担了省内通过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组织鉴定及授予奖励的科技项目的查新任务。自1988年以来,每年完成的科技查新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里仅以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查新中心(以下简称科技查新中心)2001-2007年完成的科技查新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探讨陕西省科技活动及科研力量分布与科研水平状况,为陕西省的科技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科技查新中心2001-2007年共完成科技查新项目6 972项,这里从科技查新项目数量、查新范围、来源地区、委托单位类型、项目所属行业(专业领域)、查新目的(科技查新报告用途)等6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1-2]。
1 2001-2007年科技查新项目数量变化分析
2001-2007年科技查新中心共完成科技查新项目6 972项,图1显示了历年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及其变化趋势。2001-2005年围绕1 000项左右波动,总体呈上升态势,增长速度较缓;2005-2007年呈直线上升态势,增长速度较快。2001-2007年平均年增幅10.9%,2006年增幅较大,达到29.0%。
2 按查新范围统计
查新范围是指对查新项目所需查证的文献的检索范围,分为三类:“国内查新”指检索范围仅限于国内文献;“国外查新”指检索范围仅限于国外文献;“国内外查新”指检索范围既包括国内文献也包括国外文献。在2001-2007年完成的6 972项查新项目中,进行国内查新的4 726项,进行国外查新的97项,进行国内外查新的2 149项(见表1)。总体看,要求对项目技术在国内是否具有新颖性进行查证的项目所占比例较大,每年均在98%以上(含国内查新和国内外查新);要求对项目技术在国际上是否具有新颖性进行查证的比例约为1/3(含国外查新和国内外查新);只查证项目技术在国内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比例约为2/3(只做国内查新)。
3 按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所在地区统计
按陕西省10个地市科技查新项目量进行统计分析。在2001-2007年完成科技查新的6 972个项目中,西安5 895项,约占84.6%;宝鸡214项,占3.1%;咸阳228项,占3.3%;延安187项,占2.7%;汉中90项,占1.3%;安康62项,占0.9%;榆林56项,占0.8%;渭南76项,占1.1%;铜川23项,占0.3%;商洛23项,占0.3%。另外有118项为省外单位委托的项目,占1.6%。
上述统计数字显示,陕西省科技查新项目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各地差异比较大。历年的查新项目都是以西安市为主,商洛、铜川、安康的项目较少。主要原因是:西安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比较多,技术力量比较强,科技发展较快,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较多;咸阳、延安、宝鸡三地也驻有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查新项目主要来自这些单位,例如延安地区的查新项目95%以上来自延安大学;咸阳市的科技查新项目大部分来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12研究所。而类似机构比较少的安康、商洛、铜川等地的科技查新项目也比较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的科技发展在地域上严重失衡,也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逐步形成一种科技落后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发展落后又使科技水平愈发降低的不良循环。因此,考虑如何平衡各地的科技力量,使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均衡发展,是摆在科技管理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按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类型统计分析
根据科技查新中心历年接待的主要委托单位的情况,这里将委托单位分为厂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卫生机构及其他(公用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及个人)等5类。2001-2007年科技查新中心完成的6 972项科技查新项目中,来自厂矿企业的3 313项,约占47.5%;高等院校1 339项,占19.2%;科研院所1 269项,占18.2%;医疗卫生机构606项,占8.7%;其他445项,占6.4%(见表3)。
统计显示,陕西省科技查新委托单位的主体以厂矿企业为主,厂矿企业在查新项目数量上超过了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总和,有些令人意外。我们先不论项目科研水平的高低,单从数量上足以表明陕西省的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现象,与国家提倡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大政方针相吻合。
5 按查新项目所属行业分布统计分析
科技发展与科技管理 篇4
科学技术政策和管理的任务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好科技政策、搞好科技管理首先要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特点, 要适应趋势和特点来不断的制定和修正我们的政策, 加强我们的管理, 才能取得新的效果。
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特点。关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科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 在传统的科技领域稳步发展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领域并不断的出现新的成果。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医药卫生、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 总体来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的问题。
最近两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各种科技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有了新的任务。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 因此, 科学技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人类健康发展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创造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要促进世界的发展走向绿色化、区别化和秩序化。
(2) 当代科学发现、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技术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产品创新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甚至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并且其技术转化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一般一个新技术的转化时间需要3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为7年左右。如上个世纪初美国大力推广电话技术, 实现美国半数家庭使用电话, 足足用了60年。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出现后, 进入美国半数家庭仅用了5年时间。现在人类很多新的发明, 如发现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研究成果的转化都是跟产品的利用、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步实现的。例如纳米材料基础的研究成果, 同步转化为产品进入新能源、进入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结构和发展。
(3) 信息与新的技术互相渗透。新的网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互联网也有大发展的趋势, 并与生物、纳米和科技结合, 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等新型的制造技术、模式和系统, 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4) 正确应对全球性的动乱问题。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在过去30年里, 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了7倍, 同时世界的能源、资源和各种环境负荷大大超载, 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能源瓶颈和全球的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环境严重污染, 资源严重匮乏, 土地承载力量也在下降。同时人类出现很多怪病和大病。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水灾、火灾和地震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生存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科技发展要求向生态化转变。过去长期注重技术问题, 现在不但需要注重技术问题, 更要关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过去的目标单纯是人类为生存而征服自然, 如何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现在人类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保护自然、依靠自然来发展我们的生产, 同时要保证自然环境健康发展。如今人类依靠自然, 从原来以人为中心的开采、生产到今天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的转变需要科学技术更加关心人类的健康, 社会的安全, 生存空间的低碳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情况转变, 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技术的政策和管理上转变观念、方式方法来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后危机时代各国谁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谁才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导者, 更早一步运用科技成果服务于本国社会。因此我们的科技政策也要积极的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来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在世界上继续占领我们的特长优势产业。
至于科技发展的趋势, 按理念大体分为: (1) 能源必须向多元、合理、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经济、生活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深度应用向智能、安全方向发展。 (4) 生物技术除了继续在农业、医药行业、能源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外, 努力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和智能化发展。 (6) 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聚化和机械化发展。 (7) 资源开发向高效安全、同行替代、环境友好方面发展。 (8) 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化医学联合的模式发展。科技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应不断加深和发展。 (9) 空间继续向综合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10) 海洋技术向海资源勘测开发利用的立体方向发展。空间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和重点问题。
2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因为我们科学技术主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所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有几方面要求。
(1) 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继续促进我们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 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要搞好产业升级与合作。
(3) 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
(4) 科学技术还要应对我们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劳动人口正在进行结构转变。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 劳动力多且比较年轻, 具有很大的人口优势, 经济学上俗称人口红利,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依靠这样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发展。但是最近几年原来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老化, 我们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 并且我们的老龄社会是未富先老。像欧美一些国家都是富起来了, 人口也老了。但我们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富起来。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需要很多钱, 但是我们未富先老的状况导致我们的后代负担很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最近社科院专门针对人口红利快要用完了怎么办, 怎么继续发掘人口红利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有些同志建议要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一般脑力劳动者赞成延长退休年龄, 因为现在很多60岁的脑力劳动者愿意继续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者不赞成甚至反对这个做法, 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6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繁重的体力工作。因此还要慎重的研究这个问题。再一个是如何利用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对下一代的成长如何加强教育、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的问题。这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同时需要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
(5) 科学技术要支持实现绿色化,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提高民生质量, 保障公共安全。现在我们民生的质量还不高, 要提高我们的民生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 还需要科学技术做很多工作。如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现在还不高, 还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我们全要素生产率。保证我们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质量更高, 效率更高, 如此将来我们的收入才能提高。
对于新的社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可以归纳成3句话: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 确保持续发展。 (1) 在科学技术帮助下, 我们国家能突破能源瓶颈、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的问题。 (2) 增强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需要有动力、有能力。 (3) 需要提升民生质量, 改善人民生活, 确保我们可持续发展。因此,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 我们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也要朝这几方面努力。
3 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的一些创新和建议
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就是要服务于科技进步、服务于科技创新, 使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过去制定很多全国性科技政策, 我们建立了科研组织。如我们过去传统上建立了很多科技组织, 建立了很多研发组织, 虽然促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 但也有很多阻碍。我们原有的一批传统的研发组织, 有的隶属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领导的科研院所, 由于体制原因, 机制比较僵化, 不能合理的调动各个方面的资金, 组织效率比较低。加上我们的科技研究机构比较严重的行政化, 所以成果比较少, 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对这些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现在新的情况, 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新型的研发组织, 他们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加速成果转化, 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做出许多成绩, 有很多新型的特点。我们应该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创立更多的新型研发体制。中国目前出现了一大批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江苏已经建立9个省级技术研究院;浙江省已经建设一个创新载体;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分院;中科院也在宁波建立了一个科技材料和工程的研究所;浙江杭州一些大学建立了一批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科学院等建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技术研究院都采取了新的机制, 在体制上有所变化, 管理形式上也有新的方向, 在科研方面、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些机构一般都实行社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采取理事会的办法实行管理。院所长实行公开国内外招聘制, 并且明确这些机制的功能定位, 以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为他们主要的目的, 以及围绕地区和产业的需要来进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实验、创新、制造和产业链的对接。
这些研究院还是很成功的, 如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所, 所长是全球公开招聘的, 招聘的所长叫王晓东, 他是美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当选带动了一批实验室主任的回国。这个研究所2005年建立, 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已经做出很大成绩。这几年来他们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大部分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国外的知名刊物上。比如《自然》、《科学》等。今年年初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 其中有4名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际上评论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研究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 在国际科研领域能够占据如此重要位置”。因此, 这些新型的科研机构和新型的研发组织应该得到推广。
当然这方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需要不断改进。
(1) 完善这种新的科研机构的法律基础、法律制度。很多新的机制需要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比如它的领导体制不像我们一般科研机构由上级任命, 而是由理事会来领导, 不是党委领导的。所以完善这种机制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 需要完善法律制度。
(2) 加大对这些经营研究所的政策支持力度, 比如在财税政策方面。
(3) 加强新型科研机构经验方面的总结。对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完善进行研究和试点, 我们科研政策和科研组织需要总结经验, 发现典型, 进行总结推广, 这几方面都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已有很多组织, 以及科技部的战略研究院以及其他的一些科研院所都在做这个工作。有些做得很好, 总结他们的经验, 有些才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学者们参与这些工作, 加以总结、加以提高。
社会发展科技 篇5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我国中小企业受影响最大,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然而,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一大批高校、科研机构已经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仅在北京,就有上百所大专院校、2000多家研发机构,科研力量非常雄厚。但是,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没能有效地转化成为中小企业创新的源泉,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
目前,我国科研体系不断壮大,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偏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者尚未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促进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发展的服务体系。我国现有的一些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专职服务机构数量少、覆盖面窄、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服务需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在观念和管理上存在差异,利益需求上也存在分歧,往往导致合作难以实现。以北京市为例,目前虽已建立起首都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北京264个国家和市属重点实验室。但是,这个平台仍然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系统,一方面缺乏以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宗旨的骨干科研机构来带动这个服务平台的运转;另一方面目前的科技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基本上属于企业性质,收费偏高,使得许多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敬而远之,而另一部分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机构又往往存在职责不明、管理不强、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台湾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整体推动体制,对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其设立的台湾工研院和台湾生产力中心等科研服务机构,在发现优质项目、促进科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建议总结和借鉴台湾科技服务体系助推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大力提高我国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企业、科研整体推动体制,完善和激活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在这个机制中,政府应处于中枢地位,负责规划、领导和实施支援,促使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起新型的合作研发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法规、给予资金支持等方式提高科研机构参与合作研发的积极性,使科研机构成为向企业转移技术的桥梁,并进行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而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签订合同,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实现技术转移以及人才和资料的交流等,真正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2.建设好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骨干科研机构——应用技术研究院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凝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办好应用技术研究院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财政经费,并通过制定章程和组织条例对研究院、生产力促进
简论科技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科技 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并正在给人类展示一个互相矛盾的事实: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生活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严酷的现实使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科技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类的内在尺度与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以及人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推进科学技术,增进人类的福利,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一、现代科技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要实现科技持续发展,面临困难重重,主要受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重大影响,还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层制约。第一,科技“政治化”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列宁在对近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历史的分析中就指出:科学技术的奇迹,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左右政局的重要手段。二战以来,特别是高科技出现以来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形成、改造和转化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各国无一不把科技强国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科技政治化的结果加速了科技发展的失控,科学技术这匹烈马愈益难于驾驭。第二,科技“商业化”的制约。在我们这个极度商品化的社会中,科技正在被市场所左右,为利益所驱动,被商业化这个“幕后角色”所操纵,一些企业或政府为了少数人、个别集团或个别国家的经济利益,无视科技成果运用的后果,公然置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不顾,不仅直接地伤害了本国或他国的消费者,还导致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第三,科技“私有化”的阻碍。科技愈来愈深地卷入经济和军事政治,科学家们不得不屈从于商业秘密和军事秘密及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而破坏自由探索和自由发表的公有原则。一些科研项目不被公开,许多科学实验秘密进行。第四,人类认识局限的限制。科学技术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同时具有不完善性、开放性、发展性和不可穷尽性。正由于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从而制约着人类对科技运用的后果的正确判断。农药DDT问世时,人们只知道它对虫害的抑制作用,却不知晓它对人的危害,特别是对这种危害的长远后果难以预料。今天,转基因作物已经风靡世界。然而,转基因的潜在危害和威胁,如对人、畜健康的作用,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还不得而知。第五,破缺的文化观念的束缚。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主义盛行,文化出现破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裂、失衡。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真理,是正确的乃至唯一正确的知识;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并试图以科学的知识模式延伸到一切人类文化之中。结果是,人文科学被技术科学所挤兑,科学精神张扬而人文精神失落。
二、传统科技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新的选择。科技持续发展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科技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人自身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科技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1.科学发展的理论模式
(1)着眼于科学内部发展规律性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以试错法为尺度,给出科学进步四段式:P1—TT—EE—P2;一再强调,“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库恩的科学革命提出“常规科学——— 科学危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进步的动态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以硬核保护带构成。劳丹的科学进步观认为科学恰恰在于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解决更多的问题。新历史主义者夏皮尔的域理论模式认为:科学发展首先形成科学域,再前进的步骤。这几种模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刻画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总的说来,这些模式没能全面地揭示科学发展机制,基本上局限于科学内部矛盾冲突和科学理论更替、发展的分析;而且他们研究的多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对科学的范围进行了狭窄的理解。除库恩对科学的发展考察了社会背景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分析科学的外围影响因子,而忽视社会科学的发展;忽视对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自然的效应研究,因而其研究难免带有片面性,所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不够全面。
(2)着眼于科学外部发展规律性的研究
对科学外部环境进行有益研究的是科学社会学派的研究范式。科学发展的研究在从单一走向综合过程中,出现了依托计量学、系统学、经济发展学等学科,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指标。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受贝尔纳启发,以指标统计作为标准,在1962年系统提出科学中心转移理论(我国学者赵红洲于1968年也独立提出此理论),揭示科学发展的特征。从这些研究科学发展的范式中,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标准是科学对社会的贡献和数据指标,与内部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关注了科学与社会在一些方面的关联,却又忽视了科学内部的发展问题。
2.技术创新的模式
第一个正式研究技术创新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普遍认为,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的鼻祖。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把技术创新理解为一个过程,把企业家看成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并列举了技术创新的五个具体表现:(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
(1)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主要有技术推动模式、市场吸引模式、综合作用模式等三种。第一,技术推动模式就是通过技术发展的方式推动技术发展的完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人都相信技术创新的推动学说,熊彼特是该学说的典型代表,这类模式的典型实例如激光的发明、尼龙、半导体的出现。第二,市场吸引模式就是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致的。提出市场拉动学说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施莫克乐(J.Schmooklet),他根据对专利活动的研究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活动,它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制约。典型的例子如晶体管的应用。在中国如洗衣机生产线的引进及为满足工业需要的工艺仪表的研制生产。第三,综合作用模式是在技术的可能性和市场机会两者平衡的基础上产生的。罗森堡(N.Rosenberg)认为:“创新活动由需求和技术共同决定,需求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相对性及成本。”
(2)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
技术创新的扩散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接触性扩散或空间上连续的扩散,这种扩散以扩散源与扩散终端的短距离联系为特征,譬如传染性疾病的空间扩散:二是等级扩散即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扩散,扩散源和扩散终端之间在空间上是非连续的。例如新技术发明从大城市经过中等城市向小城市渐次扩散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这两种扩散过程经常是同时发生的。
从以上科学与技术发展模式的演化历程可以看出:传统科技发展割裂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割裂了科技与社会、自然愈来愈紧密的互动关系,其结果必然导致传统科技发展观的狭隘性,要么相对孤立地只是从科学系统内部“为科学而科学”,要么只注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为经济而科技”,从而都有意或无意地纵容了科技负效应的日益膨胀。
三、科技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普遍福利源泉的同时,也扮演着罪与恶的角色。罗素曾经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苦恼之一,是我们的思考常无法和技术的改变一样的快;结果当我们的技能增加时,智慧却衰退了。”人们在问究竟为什么要发展科技?科技的价值何在?什么是人类的幸福?科技为什么会与人类的幸福相背离?科技的悲观论思潮弥漫在空中,仿佛我们只有回归到古代“田园般生活”才能脱离科技给人的约束。英国学者霍根在《科学的终结》一文中,自信地认为 “今天的科学家只能期望为科学的交响曲增添几个优美的音符,谁相信科学,谁就必须接受科学发现的伟大时代结束的可能性。”在这个关键时刻,“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力回答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种种困惑:产生全球性问题的根源不是科学自身,而是人类对自然不负责任的占有与支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继续下去。解决人类种种困境,不仅不能脱离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自B·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后,这一新的发展观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化,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1987 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发表,正式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几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里约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在全球社会达成共识。从本质上讲,可持续发展内涵是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只有实现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发展与成熟是科技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导。
科技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观,它从普遍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移植而来,与其相比较既有共性,又有符合自身的个性特征。从科技持续发展的原生定义 “科技的发展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对科技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申为三个命题。三个命题是:其一、科技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它同时是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是对科技外在规律进行研究的“为经济而科技”重要内容。其二、科技的发展应满足系统“自组织”演化的需要。当代科技的发展不能削弱科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对科技内部规律进行研究的“为科技而科技”的主要内容 。其三、科技这一子系统的发展应与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的发展相适应。这部分内容我们姑且称“为持续发展而科技”。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学实质就是人学,科学这一子系统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类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彭列汉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科学学》2004(5)
[2]赵红洲:《科学史数理分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4]张文忠杨荫凯等著:中国产业竞争力再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社会发展科技 篇7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金融,融资
目前, 科技金融市场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残缺, 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不少都处在种子期、创立期或成长期, 呈现资金实力弱、融资风险大的特点。但科技企业大都只有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 而市场上对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的评估市场, 其价值很难准确估量, 金融企业往往不愿意贷款给中小科技企业。
而大多数商业银行, 在具体执行科技企业的信贷时, 往往以普通中小企业的标准来统一对待, 并无特殊优惠的融资措施。这就使得不少科技企业在遭遇资金缺口时, 或是束手无策, 或只能向民间借贷。这些都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制约。这就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科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我们建议推动以下方案进行实施。
1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
科技金融, 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推动, 而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高科技企业通常是高风险的产业, 同时融资需求比较大, 因此, 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结合更多的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
1.1 搭建银行、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进行“一站式服务”
(1) 成立专职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推进“一站式服务”。
为了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各地要成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规划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大厅。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不仅要为银企之间牵线搭桥, 也要从政策执行、推广宣传、招商引资、场地租赁、证照办理、人才代理、物业托管等各方面为银行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2) 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 构建信用评审平台。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科技专家、金融机构人员等组成, 专家委员会对相关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论证评估, 并出具专家咨询意见。
同时要构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 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 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建立科技企业“黑名单”和“白名单”制度, 培养他们的契约意识和企业家精神, 为企业增加诚信动力, 为银行提供信息支持。
(3) 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库, 实现信息共享。
要建立统一的的科技金融信息库, 开展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库来共享银行的金融政策, 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也要利用信息库来推介企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科研需求, 为银行提供信息资源。
(4) 建立完善科技交易市场, 助推产权交易。
建立健全科技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中心, 依法开展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让、相关抵质押物流转和处置, 促进专利发明转化为生产力。
1.2 解决金融企业的风险担忧, 对科技金融风险实行“财政兜底”
科技金融的结合, 关键是要找准科技企业的需求和解决金融企业的担心。显然, 科技企业的最根本的需求, 就是资金需求, 金融企业的担心, 就信贷风险的担心。解决此项问题的核心就是降低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 就是用政府的信用的“财政兜底”功能来为金融企业分担风险。
(1) 要加大对担保公司向科技企业担保的政策倾斜。
要引导和支持担保公司积极研究开发科技担保产品、创新科技担保服务, 为新产品研发、试生产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保证。财政资金可以对担保公司的科技担保风险进行风险共担, 从而鼓励担保公司的科技担保积极性。同时, 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担保费用, 政府对科技担保公司的保费可以进行补贴。
(2) 政府、企业和银行合作设立科技企业信贷“风险池”。
政府可寻求与科技企业、银行签订科技信贷“风险池”合作协议, 由三方出资, 共建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池。
科技企业信贷“风险池”, 用于科技型中小科技企业在无法提供银行认可的其他有效担保措施的情况下, 由科技企业信贷“风险池”进行信用保障, 向银行申请贷款。
具体可根据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政府、银行和科技企业各按一定比例共建一个“风险池”账户, 银行可按“风险池”账户余额的5~10倍放大授信, 无抵押或者抵押物有瑕疵的企业, 只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达到一定的信贷条件, 均可评估作价进行担保贷款。
同时要划定不良贷款率的承担比例。政府部门和合作银行要建立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机制, 共同做好信贷“风险池”的管理工作。科技部门要定期对信贷“风险池”运作进行监督, 推荐支持企业名录, 合作银行要定期向科技部门通报信贷资金投放和管理情况、信贷“风险池”的代偿情况。
(3) 安排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风险兜底”资金。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风险兜底”资金是由地方财政设立, 用于支持中小科技企业的风险准备金。
“风险兜底”资金的用途是, 一是用来补偿科技信贷的利息差, 即金融企业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 科技企业承担基准利率的利息, “风险兜底”资金承担超出部分的利息。二是用来补偿因科技担保、信贷“风险池”等产生的应由财政承担的坏账损失。
“风险兜底”不是财政对所有的风险都要“兜底”。对承担科技信贷的利息差部分, “风险兜底”资金可只承担不超过基准利率20%的利息, 并应控制利息总额。对承担科技担保、信贷“风险池”产生的坏账损失, 事前要详细划分风险承担比例, 事中要跟踪检查信贷单位运作情况, 事后要积极帮助银行和企业进行善后, 尽量减少损失。
2 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配套措施
科技和金融相结合, 并不仅仅是推动科技金融产业的独立个案, 而是整合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 需要跟进以下相关的配套措施。
2.1 完善科技金融环境建设
应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加强对科技金融的监管, 如加强对科技银行贷款流向的监管、对科技资本市场的监管等, 保障各类主体的平等竞争和合法收益。
应服务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企业发展的透明性,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2.2 建立和落实科技金融免责制度
为了鼓励科技金融创新, 凡授信审核审批程序合规、实行事前公示, 并且资金用途符合要求的科技项目, 如由于不可预测原因和项目本身未知性特点而出现违约等风险, 应免于追究或酌情减轻相关金融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社会发展科技 篇8
为了促进科技企业发展,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2013年2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指导商业银行利用知识产权的融资担保价值支持企业创新;2014年1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积极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在投融资、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抓住国民经济转型中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有必要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等需求特点,创新研发专业化的信贷产品,这既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方式、优化资产业务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2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征
科技型企业一般具有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研发投入高、技术密集、知识产权多且丰富、高速成长等特点,具体而言:一是固定资产占比不高,往往自身缺乏足额有效的抵质押物,但具备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通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大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前期投入较大,资信评级很难达到信用贷款的条件;三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一旦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接受和认可,可获取超额利润,快速进入高成长期;四是对于发展前景良好、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其股权具有一定价值。
3 研发科技企业发展贷款的基本思路
银行传统信贷产品一般对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方式有较高要求,因此传统信贷产品难以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难以契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金融需求。
针对科技型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但其中部分优质客户又具备高成长、高收益的特征。确定了研发科技发展贷款的基本思路是设置适当条件甄选有价值的客户,同时注重把控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一是走访国家部委、实地调研,将目标客户限定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二是选择部分高价值类型的知识产权作为有效担保方式,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扩容“新三板”的机遇,首次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作为担保方式;三是为有效控制风险,对质押物的质押率、评估等做出规定,并设置评估机构的准入标准;四是充分了解科技型企业特点和经营模式,制定差别化的贷款条件和贷款用途。
4 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主要创新点
4.1结合科技企业特点,体现专业专注
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特点、风险特征和金融需求,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主要从借款主体、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
(1)甄选有价值的客户。将目标客户定位在优质高成长大中型客户,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八大高新技术领域,借款人或其股东持有国家、省(直辖市)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2)创新担保方式。首次选择部分高价值类型的知识产权作为有效担保方式,同时抓住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扩容“新三板”的机遇,首次将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作为担保方式。
(3)明确贷款用途。选择未来发展潜力大、风险可控的领域,重点支持关系社会民生和有助于提升综合国力的新兴领域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贷款可用于材料采购等日常生产经营周转和厂房、设备、实验室等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还可用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办公楼、厂房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固定资产的购置。但不得用于投资于证券市场或期货市场,不得用于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
4.2差别管理,有效防控风险
(1)设置差别化门槛。对于不同规模的科技型企业,设置差别化的评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等条件,明确优先支持的客户。对于大型客户,要求建设银行信用评级为10级及以上;对于中型客户,要求信用评级为9级及以上。优先支持科研能力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列入地级市及以上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政府优先支持计划或名单、获得财政补贴的企业。同时为防范风险,明确借款人不属于政府融资平台客户。
(2)设置差别化质押率。对于知识产权和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等不同的质押物,设置差别化质押率,同时明确覆盖的风险敞口。其中知识产权质押率最高30%,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率最高40%,且均不得超过贷款金额的40%,采用组合担保的,不超过贷款金额的50%。
(3)明确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和押品估值方法。对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的,明确知识产权押品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并需要定期重检和动态管理;对以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质押的,明确两种估值方法,并按照孰低原则确定质押股份价值,有效防范风险。
科技发展贷款的推出, 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现国民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优质、高成长中型客户、优化资产结构、推动公司业务转型的有力手段。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抓住国民经济转型中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优化银行资产业务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成长等特点,创新研发科技企业发展贷款产品,从借款主体、贷款用途、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通过设置差别化的评级、负债率、所有者权益等借款人设置条件,设置差别化的质押率和风险敞口覆盖金额,明确评估机构准入标准和质押股份估值方法等,有效防控风险,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篇9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创新则是推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一、历史回顾———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发展概览
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科技创新所推进的社会变革史。科技创新的不断积聚必然带来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实现质的飞跃与发展。在科技创新的促动下, 到目前共发生了三次较大的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发生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中期, 又称工业革命, 以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棉纺织业中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开始标志, 以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为完成标志。第一次科技革命直接导致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第二次科技革命, 大致发生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其主要标志:一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二是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三是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 导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由此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即现代科技革命, 大致肇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 目前仍在向纵深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也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以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它们交叉领域的出现, 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更为崭新的特征。
二、大数据时代及创客运动———科技创新推进社会新发展
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大数据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创客运动的风起云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使现代经济社会呈现裂变式发展态势。
(一) 大数据时代推进社会新变革
1. 大数据及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 (big data, mega data) , 或称巨量资料, 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另一种与之相关的看法认为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 (抽样调查) 这样的捷径, 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科技金融板块科技金融板块在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2. 大数据时代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
大数据带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变革。2009年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 美国政府要求医生在发现新型流感病理时立即报告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因为信息传达时滞, 疾控中心每周只能进行一次数据汇总。对于飞速传播的疾病, 信息滞后两周的后果将是致命的。谷歌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 在流感爆发的前几周就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甲型HINI的传播并具体到了特定的地区和州。这与疾控中心传统的做法相比, 更为便捷且更为有效。
大数据带来商业领域的变革。麦肯锡预测未来大数据产品在三大行业的应用将产生7千亿美元的潜在市场, 未来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 这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 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带来思维领域的变革。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 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 有时候甚至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我们可以不用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 而只要掌握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我们也没有必要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 只要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可。
(二) 创客运动推进社会新变革
1. 创客及创客运动
创客 (maker) , 就是把创造性的设计付诸实践的人。创客包括非数字创客与数字创客。“非数字”创客是利用电脑与互联网之外的工具进行制造的创客。“数字”创客是指以电脑、互联网为主要工具, 兼用CAD软件、3D扫描仪、3D打印机、数控机器等数字化工具进行制造的创客。创客运动, 即基于互联网、3D打印等现代化技术, 由创客为主体掀起的一系列创意、创造、制造活动。“创客运动”将实现全民创造, 推动新工业革命。
2. 创客运动为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
创客运动带来一种新的创业模式。创客运动开创了开源社区在线分享、创意优化的文化氛围, 通过“众投”等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创业资金, 形成了具有鲜活生命活力的创客产业链, 使加入创客运动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创业之路。
创客运动促使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在创客运动里,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卓越的人才, 都有可能获取成功。尽管有人非常年轻、学历不高、客观条件普通, 但只要具备基本的互联网知识与专业知识, 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与足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通过自身努力与社区团队的大力支持, 一样能够成才与成功。
创客运动有望带来新的工业革命。这一新的工业革命就是“创客运动”的工业化。在创客运动那里, 使普通民众再次拥有了控制生产资料的能力, 将制造延伸至范围更广的生产人群当中。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凭借互联网接口和丰富的创意就能够不断影响实体制造业, 掀起制造业新的革命, 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三、中关村海淀园的成功经验
(一) 中关村海淀园发展轨迹
中关村海淀园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起步,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 成为第一家国家级高科技园区;1999年, 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 逐渐形成一区十六园;2009年3月, 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决策, 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09年4月, 北京市批复海淀区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园区发展进入快车道。海淀园飞跃式发展源自科技创新的力量。
(二) 中关村海淀园的成功经验
在中央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 中关村海淀园以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发展为根本原则, 多方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 主要的成功经验如下。
统筹协调、着眼长远的战略安排。承接北京市“两城两带”建设, 按照“南优北拓、东合西美”的空间发展战略, 在海淀北部规划创建中关村创新中心区, 打造未来生态科技新城;在南部规划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建设,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云集、优质人力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 使其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环节, 成为万亿元增长极, 并使其中的中关村西区成为创新要素的聚集区;在中部, 重点推进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以上战略规划为中关村海淀园的长远发展指明了科技创新之路。
高度集聚、后劲强大的产业布局。中关村海淀园密切把握世界高新科技创新步伐, 科学设计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 打造包括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导航与位置服务、生物医药、新材料与能源环保、文化科技融合等拥有技术主导权的“6+1”产业体系, 为中关村海淀园成为世界高新科技创新中心创造了必要条件。
科学合理、完善严密的政策体系。着眼打造优质科技创新环境, 中关村海淀园已形成科学配套的“1+10”政策体系。该体系分为环境营造与创新能力提升板块、重点产业与重点企业板块、科技金融板块及其他支持办法等11项政策性文件, 有力确保了资金扶持与优化政府服务相结合, 直接资助与股权投资、示范应用相结合, 切实起到了改善发展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
聚焦创新、推动发展的五大工程。五大工程的分别是:产业领航工程,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创新聚变工程, 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创业光合工程, 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创想圆梦工程, 激发区域内在创新活力;全球联动工程, 加快核心区国际化进程。五大工程的实施必将为中关村海淀园成为世界高新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体系严密、运转高效的组织保障。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的组织领导下, 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 (即中关村创新平台) , 在促进中心的指导下, 组建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等工作组, 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服务管理合力。
(三) 中关村海淀园对创客运动及大数据产业的支持措施
依托以上战略措施, 中关村海淀园对创客运动与大数据科技予以大力扶持和支持。中关村海淀园为创客提供了专项补贴并设立了专门扶持政策, 引导创客运动与产业对接, 使其主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创客空间”已入驻“中关村梦想实验室”, 创客运动越来越成为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新形式。同时, 中关村海淀园率先着手布局大数据产业, 将大数据产业纳入《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 (2013-2015年) 》, 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中关村的大数据日, 成立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 建立“中关村云广场”, 开展云运营和大数据示范应用,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四、结语
科技创新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更是促动中关村海淀园占领高新科技发展高地的必要条件。中关村海淀园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切实将支持高新科技创新的各项既定方针措施落到实处, 从而促使中关村海淀园成为世界领先的高新科技创新中心。
摘要:在科技创新的促动下,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发生了三次较大的科技革命,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在现代社会, 承接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大数据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创客运动的风起云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使现代经济社会呈现裂变式发展态势。着眼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简称中关村海淀园) 创造性地实施了多方举措, 促使中关村海淀园成为世界领先的高新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大数据时代,创客运动,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
参考文献
[1]杨旭, 汤海京, 丁刚毅.数据科学导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2]维克托·迈尔-舍尔维恩,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社会发展科技 篇1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要突出实践特色
太原市科技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09年3月19日召开动员大会以来, 全局系统13个党支部、249名党员紧紧围绕“深入学习, 武装头脑,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这一主题和“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这一载体, 坚持把“联系实际学, 发动群众查, 落实责任改”贯穿始终, 使太原市科技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为特色鲜明的群众满意工程。
特色一:组织准备充分, 主题载体明确。在召开动员大会前, 分别召开了科技顾问、服务对象、离退休干部等80余人参加的6个座谈会, 并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机构发放调查问卷, 广泛征求意见, 汇总梳理归纳出3方面15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制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 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为“深入学习, 武装头脑, 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载体为“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建立了党组成员深入联系点指导、检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制度,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特色二:动作不折不扣, 进度服从质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 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 确保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按进度高标准地完成了3个阶段6个环节的各项任务。学习培训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做到了“三结合”:个人自学与专题辅导相结合, 集中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学习培训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专题调研坚持走群众路线, 做到了“三深入” (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 深入群众) 。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做到了“三对照三查找” (对照科学发展的新目标, 认真查找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认真查找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科学发展的新标准, 认真查找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 。群众评议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做到了“三面向、三公开” (面向企业、面向县区、面向科技工作第一线, 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业务公开) 。整改落实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做到了“四明确一承诺” (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 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和时限要求, 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 明确整改落实的责任, 并对整改落实做出公开承诺) 。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做到了积极主动、奋发有为, 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使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特色三:摒弃等靠思想, 整改贯穿始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 突出实践特色, 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对基层单位、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 不等不靠, 及时整改。在学习调研阶段, 针对科技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改革科技计划要点和项目指南的编制工作,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开展顶层设计, 确定重大科技专项, 从源头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针对局机关领导接待日落实不好的问题, 立即完善制度, 明确责任, 及时修改重新出台有关规定;针对一些单位领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边整边犯的问题, 立即通报批评, 严肃处理。在分析检查阶段, 针对群众反映的文明和谐单位奖金发放不合理问题, 改革了考核和发放办法;针对个别单位作风不实、延误工作的问题, 责成限期整改等, 在前两个阶段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中, 先后解决纠正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问题, 做到了解决问题不过夜。在整改落实阶段, 全局系统182个整改落实项目以及公开承诺的101个重大整改事项全部按时完成。
特色四:领导调研指导, 明确整改方向。2009年7月1日, 在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入整改落实的关键时刻,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 中共太原市委常委、秘书长张贵元, 太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政来到科技局, 就科技部门如何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 担当起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重任展开专题调研指导。申维辰书记充分肯定了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同时, 要求科技局要紧扣整改方案, 充分运用分析成果, 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紧扣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经济变化趋势, 依靠科技力量,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重整旗鼓;要紧扣创新型城市主战略, 围绕太原市新型装备制造业、不锈钢生产、铝镁合金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这一重点, 以及太原市积极推进的重大项目建设, 发挥好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真正做到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2009年8月13日, 在整改落实工作进入建立科学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时刻, 太原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兵生、副市长张政带领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围绕科技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开展专题调研。张兵生市长对太原科技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对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他强调, 转型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要千方百计扩大科技风险投资规模, 建立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业, 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依靠科技创新, 谋划全市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和引领力;要形成先进的符合太原实际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申维辰书记和张兵生市长的重要指示, 为太原科技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科技工作新机制指明了方向。
特色五:针对查找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体制机制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共太原市科技局党组本着“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可持续”的原则, 对照查找出的问题, 及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 形成了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针对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存在的民办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缓慢的问题以及科技需求不明、资源整合不够、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 相继出台了1个“决定”及6个配套的规定和办法:统领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工作的《中共太原市科技局党组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推进全市“三个发展”科技工作新机制的决定》;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和《关于加快发展民办科技服务机构的意见》;针对一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党员示范岗”活动的实施方案》;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漂浮、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 出台了《关于转变作风抓落实促进“三保”和“三个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一些党员学习不够、本领“恐慌”问题,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局机关及局属单位中心组学习的补充意见》;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不愿负责、不敢负责的问题, 制定了《关于对局系统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和执行目标任务行为实施问责的办法》等。
回顾五个多月的学习实践活动, 我们有3点启示:领导带头, 率先垂范,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的推动力量;发扬民主, 依靠群众,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开展的根本保障;突出实践, 落实整改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总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给我们的一个重大启示, 就是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 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我们坚持把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 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 把转变作风、狠抓落实贯穿始终, 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 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 在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动真的、见实的, 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1.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全局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技工作实践的重大现实意义, 转型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就是要始终坚持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找准科技发展的努力方向,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把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就是要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坚持人才为先的理念, 不断完善人才使用、培养的政策, 把培养、吸引和用好科技创新人才摆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 就是要让科学技术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总体布局, 不断加强科技基础建设, 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的同时, 提高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 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统筹部署、科技事业发展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统筹协调,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统筹安排,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2.提高了科学发展的执行力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 广大党员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锻炼, 基层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明显提高。
一是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广大党员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提高了科学决策、破解难题、抓好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 为群众全心全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体现在了工作当中;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自觉地在思想、工作、纪律、生活等方面时时处处当标杆、作表率。加强青年干部培养, 选派局机关和局属单位6名优秀青年干部到城区科技局挂职锻炼。
二是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发挥表率作用,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初步解决了学习肤浅和学用脱节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初步解决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坚持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 初步解决了工作指导方式不科学的问题;建立完善定期、定时、定责下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制度, 初步解决了工作不深入的问题;对重点工作和科技项目坚持实行“三到场、三见面、三了解”, 增强了科技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基层组织得到加强。针对基层党群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在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 调整充实了局系统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领导班子, 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有效保证了基层组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单位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初步实现了“组织强功能、党员强意识, 干部强素质”的目标。
3.促进了转型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就是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大力开展以创新成果惠及民生、自主创新关注民生、条件建设改善民生三大专项行动为主要内容的“民生科技促进年”活动, 实施了一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科技项目, 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成果惠及民生专项行动:
围绕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重点支持了1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项目, 惠及群众15万余人, 新增就业岗位1 500余个。开展“千人百企活动”, 组织上千名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成果深入百余家中小企业,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开展“千人百村千户活动”, 组织1 0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100个村、1 000家农户, 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自主创新关注民生专项行动:
围绕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方面, 重点支持了1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申报专利23项、授权专利6项。狠抓两个联盟试点建设, 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建成了9个合作载体, 在光伏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中培育了5个技术联盟。引申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 向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派专利特派员, 向10个承担重大自主创新专项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专项项目的企业选派专利专员, 帮助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 提高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条件建设改善民生专项行动:
实施“百项、千人、万米”工程, 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型企业, 建设了电子、信息、新材料、不锈钢深加工、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六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入孵项目达到100个, 解决了1 000余名大学生就业, 孵化面积达到了10 000 m2。
4.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心上, 办了一批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严格落实“局领导接待日”制度, 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全面落实“三元结构工资”制, 解决了职工反映的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改革职称管理办法, 实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收入挂钩, 试行“低职高配”;局属单位克服种种困难, 全部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解决了职工后顾之忧;组建了局系统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代表队, 活跃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了全局系统文明和谐单位建设。
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两不误, 两促进”, 200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 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的考核, 各项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取得了丰硕成果, 可以概括为“六个新”:全局系统党员干部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新标准、探索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构建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增强了领导科学发展的新本领、创造了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整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扎实做好“回头看”工作, 对照整改落实方案, 看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履行职责、作风建设、队伍建设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看体制机制创新是否取得重大成果, 看整改落实成效如何, 看群众是否满意, 看活动成果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建立健全科技工作新机制, 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三个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要牢固树立“转型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的理念,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科技实践中去, 支撑引领全市“三个发展”。
1.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加强需求调查,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
掌握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 科技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突出重点。要围绕“三大基地”和“八大功能区”建设以及产业调整与振兴、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等方面, 深入基层, 深入科研一线, 长年开展科技需求调查。在太原科技信息网开辟专栏, 长年征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建立科技需求调查分析联席会议制度, 组织相关专家定期汇总分析, 凝练全市重点支柱产业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科技项目。以重点支柱产业研发创新需求为重点,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
强化顶层设计,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顶层设计就是要以核心项目统领科技计划。根据科技需求调查和技术发展预测, 结合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以促进转型发展为目标,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编制科技计划要点和项目指南, 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加强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的顶层设计, 筛选凝练一批能够推动整个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 实施结构调整、能力建设、民生科技三大专项, 加大支持力度, 培育一批能够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项目和好项目。科技计划项目采取招标与申报相结合, 逐步过渡为以公开招标为主, 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促进科学发展, 人才是关键。要依托重大科技专项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 培养造就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结构梯次合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对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旨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优先安排支持, 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的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及大学毕业生从事各类科技服务业、领办创办技术服务机构。
实施市县联动, 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
结合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实际, 紧紧围绕“八大功能区”建设的科技需求, 建立科技项目库, 市县联动, 集中力量, 每年重点抓好1~2项重大民生科技示范项目, 进而影响和带动一批惠及面广、显示度大的民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发展。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产学研合作是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引申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人才培养型等产学研用合作方式, 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长期全面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组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一批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培育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是中小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载体。要依托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专业科技孵化器, 以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建设为重点, 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光伏发电等支柱产业和特色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引导联盟企业开展竞争前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产品技术服务等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 提高行业基础性研发能力。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建设创新型企业。
通过完善激励企业持续创新的政策环境和长效机制,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创新型示范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 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确立示范样板,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创新型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创新方法,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 夯实企业技术创新群众基础。
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 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直行比速度, 弯道比技术”, 面对金融危机, 广大企业表现出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要积极组织动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广大中小企业, 开展项目对接、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向中小企业选派专利专员和专利特派员, 帮助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和转化。市级科技计划优先支持由科技人员和所服务企业联合申报的科技项目, 促进资金、人才、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强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 拓宽创新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与资本运作相结合, 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要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 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创新金融产品, 采取贴息、担保等措施,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成果转化保险试点,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建立“科技创新促进绿色转型专项资金”, 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 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前培训和前期工作。
3.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
要跳出传统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模式, 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科技需求为导向, 紧扣转型发展、企业升级、产业布局、园区建设, 特别是八大功能区建设的需要, 集成项目、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要素, 联合产学研各方和风险投资机构, 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对接和服务, 不断拓展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水平, 赋予科技服务业更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清晰的战略思路、积极向上的团队、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扩大的人脉资源、全面有效的整合能力等五大问题, 实现太原科技服务业向战略投资、产业转移和资本运作方向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科技与产业、科技与资本的融合, 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 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积极培育技术服务机构。
在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公共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现代设计服务等方面, 培育一批专业化、网络化、产业化的技术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入股、共同出资、合伙兴办等方式, 创办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等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民办科技服务机构, 实施政策倾斜, 拓宽发展空间,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提高其在专利代理、技术转移、查新检索、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鼓励其在条件成熟时创办经济实体, 力争培育一批从事科技服务业的科技型企业。
不断拓展技术服务功能。
技术服务机构要在成果转化应用、整合科技资源、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围绕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公共技术研发和公共技术转移, 建设集科技信息、成果展示、技术咨询、法律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业平台, 促进科技资源的公益性开放和商业化利用。加快建设“一网两库”Ⅱ期工程, 延伸服务功能, 开展增值服务。加快数据库、软件库、工具开发库、动漫素材库等公共科技资源库建设, 为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技术和资源服务。
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以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和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为重点, 抓好“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双向招投标项目、农业技术承包项目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为重点, 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科技增产, 农民科技增收。
4.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促进科技惠民
紧扣民生需求, 加强科技部署。
在节能减排、公共安全、农业科技富民等方面, 筛选一批由各级财政特别是市级科技计划支持形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成熟适用、能够惠及民众的科技成果, 采取政府采购、市县联动方式进行示范推广。重点支持一批涉及全民健康、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民生科技项目, 研究开发一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自主创新关注民生的重大科技项目。民生科技项目和经费安排要占到全年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总额的50%以上。
建设孵化基地, 促进创业就业。
要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专业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创业培训、工商注册、会计事务、法律事务、人事代理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质服务, 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对于优秀项目和团队, 市级科技创业种子资金优先予以支持。
实施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 推进科技改变生活。
开展社区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建立社区科技服务体系, 了解掌握社区基层民生科技需求, 实施一批服务社区居民的科技项目。开展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进社区活动, 大力推广应用节电、节水、节气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充分展示自主创新成果, 传播科学思想, 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文化。建设数字社区, 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建立集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5.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太原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 打造一支学习、创新、廉洁、高效的科技干部队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核心在人, 关键在党的建设。必须着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要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以及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下工夫, 为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坚强保证。
在思想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切实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认识,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 转化为推动自主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在组织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建立党员示范岗,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党员意识, 争做合格党员;加强党员考核, 对不能正常履行党员义务的、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违纪违法的党员, 实行诫勉谈话、责任追究和组织处理;对班子软弱涣散、发挥作用不好的基层党群组织及时进行调整和充实。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
在作风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坚持领导带头, 以身作则, 带领全局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政策和业务技能, 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切实转变学习肤浅和学用脱节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定期、定时、定责下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制度, 着力解决对基层一线情况掌握不够、工作指导不力的问题;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绩、奖、惩”相统一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严格考核, 着力解决职责任务不明确的问题;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着力解决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
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并形成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 为推进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围绕科研开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 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促进科技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增强责任、狠抓落实, 不断完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营造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环境, 增强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认真落实市委党风廉政建设“868工程”和“八项要求”。完善公开、公正、公平以及规范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健全咨询、决策、执行、监管相互制约的科技管理机制, 实行阳光政务, 接受群众监督。加强行政效能督查,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对落实不力、延误工作、失职等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在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上下工夫, 就是要进一步引申素质提高工程, 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 争当学习标兵”活动, 切实解决党员干部本领“恐慌”问题, 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狠抓工作落实、推动自主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全面推进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 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 试行“低职高配”。完善用人机制, 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对优秀青年干部大胆提拔、破格使用, 并探索建立末位淘汰的激励机制, 努力营造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新科技助力酒店发展 篇11
传统的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是提供住宿、餐饮的有限功能的“高服务”行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客人对全新的高科技产品的兴趣和需求就意味着将为酒店带来全新的市场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当酒店开始涉足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领域后,这无疑会给酒店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
喜来登酒店与微软公司合作的“相聚喜来登”系统,应用于喜来登全球各大酒店;威斯汀酒店与任天堂合作,在健身房提供Wii设施和WiiFIT等游戏;甘斯沃尔特酒店集团与索尼公司合作,在迈阿密南滩的新分店开建一个拥有PS3和电子书籍阅读器的休闲吧……这些现代科技成果的利用,或能为酒店经营管理带来便利,或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或能为酒店节能降耗带来好处,为客人在酒店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时尚、惬意和丰富多彩。毋庸置疑,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助力酒店业产生许多亮点和特色,促成行业的新一轮发展。
一、科技助力酒店实现服务人性化。酒店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个性化服务”,而各种科技成果的运用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于细微之处体现酒店的人文关怀。杭州黄龙饭店与IBM合作配置了智能化客房系统。仅凭一张特殊的智能卡,VIP顾客一进入酒店即可被系统自动识别,无需办理任何手续即可完成入住过程;客房会自动按照客人的习惯进行设置,如自动调节温度等,使其能够马上在自己熟悉的舒适空间里工作和休息。另外,酒店的许多高科技元素也是为顾客的需求而设计,比如房间电视在有人敲门时会自动切换到门前实景,还可以查询个人的消费情况和飞机班次。
二、科技助力酒店实现营销精准化。酒店营销是酒店为盈利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关系着酒店的发展和前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利润增长带了新的机遇,携手新媒体将促使酒店在网络时代实现精准化营销。
三、科技助力酒店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酒店中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酒店业将进入信息与科技时代,信息技术与酒店营销与服务的融合将提高酒店的经营管理效率,为酒店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成为推动酒店业发展的新趋势。比如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客房状态、宾客需求、服务状况以及设备运行情况等,为经营和管理带来便利;自助入住登记系统实现宾客的快速登记入住,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降低酒店的运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技术也可以帮助酒店减少用工需求,缓解用工压力。自助入住登记系统实现宾客的快速登记入住,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适当地减少前台员工的配置;应用智能手机、iPad等设备,可以实现多项自助服务功能,减少服务员的工作压力;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可以完成厨房、客房卫生、清洁等服务,适当减少人员的使用。这些都是新兴技术涌现对酒店人力资源方面的影响和改变。
当今的酒店业处在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酒店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令人感到惊叹,智能化、方便化、人性化、现代化是酒店的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无疑将为酒店带来亮点和特色,促进酒店业的全面发展,推动着酒店行业的进步和变革。
社会发展科技 篇12
一、湖北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湖北省林业科技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迅速发展, 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林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近十年来, 全省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林业科研项目300多项, 其中林业科研项目200多项, 林业技术支撑与示范项目100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推广及科技支撑项目30项, 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0余项, 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55项, 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 获国家专利5项。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100多项, 辐射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 新增产值200多亿元。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30. 1% 提高到“十一五”期间的40% 。在良种选育、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防治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林业产业、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专项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湖北省林业科技总体水平还较低, 同林业产业发达省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1. 林业科技创新缓慢
湖北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要。目前, 良种选育、森林抚育、产品保鲜及加工已成为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方面, 急需突破各类能源林良种选育、定向培育、加工转化、林业生物质原料集储等关键技术; 在发展木本粮油的科技创新方面, 急需突破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利用、储藏, 提高木本粮油产量和品质等生产技术。“十二五”时期湖北林业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
2. 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林业发展的重视。林业工作人员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林业科技队伍稳步壮大, 素质不断提高。湖北省现有林业科技人员1. 35万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00余人,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2500余人。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林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高级技术人才数量偏低, 林业系统在岗职工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在岗职工的培训工作滞后, 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亟待稳定。
3. 科技投入增长缓慢
目前, 湖北省林业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增长速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级财政对林业科技投入较低, 林业科技年度总投入仅占全省林业年度总投入的0. 4% 。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林业科研经费和林业新品种及新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4. 科研成果水平和转化率低
受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影响, 林业重点工程与科技结合不够。林业科技主体需求与科技取向不匹配。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转化率都有待提高。
二、湖北林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分析
1. 湖北省林业科技需求分析
( 1) 生态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 境内有三江 ( 长江、汉江、清江) 四山 ( 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 , 是三峡、葛洲坝、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所在地,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要把湖北建设成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较为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以科技为支撑, 生态立省是湖北省林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 2) 脱贫致富奔小康对科技的需求
湖北省山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经济发展较缓慢, 山区农民收入较低, 山区经济的发展和广大林农的收入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发展林业产业, 增强兴林富民能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农林业经营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激发了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林农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林业科技服务将成为提高林业生产率、实现林农增收、惠及千家万户的重要手段。
( 3) 林业现代化建设对科技的需求
现代林业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 逐步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林业, 以生态理念指导林业、市场手段推动林业、科技创新支撑林业、现代制度保障林业, 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不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为了实现我省林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必须重视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 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人才的供给力度。因此, 有针对性地组织林业科技攻关, 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 4)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需求
湖北省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 精深加工产品少, 木材综合利用率低, 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要充分发挥湖北省森林资源的优势, 营造林业产业的大环境。因此,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林业高新技术产业, 进一步拓宽林业发展空间和领域, 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 提高林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新兴产业, 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湖北省林业科技需求内容
( 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湖北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一些地区生态功能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与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突出。需突破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山地森林保育技术、沿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营建技术、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等领域中关联、共性技术研究。
( 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湖北是林业资源大省、林业加工弱省。需重点攻关人工林竹林定向培育与集约栽培、非木质林产品栽培、种苗花卉产业化、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特色优势林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林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等关键及核心技术, 解决资源培育、竹木精深加工、植物资源高效利用等瓶颈技术问题, 提高资源利用率。
( 3) 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 以人与森林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和研究对象的文化体系, 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保障。建设森林文化体系既包括建立和保护森林文化载体, 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科普教育基地等, 也包括培养和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弘扬绿色文明、繁荣森林文化等内容。
( 4) 林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加快林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加强对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宏观研究。包括湖北省林业发展战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林业政策与法规、林业的扶持政策和投入机制、森林认证与碳汇交易、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数字林业建设等。
三、科技兴林对策建议
湖北省科技兴林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林业的“两属性”———既要支撑、保障林业生态建设, 又要推动、引导林业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动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打造林业生态体系科技支撑平台和林业产业体系科技支撑平台, 为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继续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及效益监测
2010年湖北省已经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的定量计算和货币化评估, 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是摸清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行森林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二是针对森林生态状况最为严峻、生态条件最为脆弱, 以及关系到重大生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区, 进行森林生态退化机理、重建与治理技术研究; 三是恢复与发挥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四是合理配置自然保护区, 建成高效优质人工林、商品林、经济林等替代性资源占优势的生态———经济格局。具体到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则要根据各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和内容, 实现不同的科技支撑目标。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 ( 尤其是2011年新纳入的丹江口库区县市) 主要解决工程实施区生态恢复和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的监测问题。
2. 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 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湖北省就植物区系来讲, 属于南北东西过渡的地带, 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一个交汇区。湖北省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种类占全国的20% , 在全国列第5位,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 湖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坚持“强化资源保护、积极繁育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 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保护为基础, 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为重点, 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保护体系。今后要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与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其功能的基础研究及开发利用技术、珍稀濒危种质材料的保护与繁育技术、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3. 林木遗传育种和良种选育
林木良种培育正在向着多目标、多途径、超高产、短周期方向发展, 湖北省要根据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 开展速生丰产林、优质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园林花卉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 改变森林树种单一、生长速度慢、利用率低、产品质量差等问题, 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 使林业资源的增长量和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相结合, 以及多性状联合改良的技术路线, 重点加强对现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园林花卉品种主要经济性状 ( 产量、质量、抗病、抗虫、抗逆、育性、成熟期、适生区域、适生条件等) 的遗传研究。
4. 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培育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森林培育技术正向着定向化、集约化、精准化、近自然化方向发展。目前, 湖北省森林每公顷蓄积仅仅41立方米, 在全国排名倒数第6, 林地经营粗放, 整体生产能力不及国外同纬度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种苗科技攻关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重点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 重要造林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的遗传改良与繁育, 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 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能源林、竹林和经济林的优质高产定向培育等技术创新, 从而提供良种优苗和定向培育配套技术,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使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增加林农收入, 发展地方经济。
5. 林竹产品优质高效加工利用
湖北省是木材资源大省, 但不是利用大省, 加强林产工业和林产品高效利用是主要发展方向。制材技术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出材率和成材价值, 着重解决商品材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品质不好、产量不高、集约经营水平落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的状况; 人造板工业研究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开发新原料品种和扩大木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 以及非木材林产品资源的利用。湖北也有丰富的竹材资源, 例如, 咸宁市就有悠久的楠竹栽培历史, 素称“楠竹之乡”。借助建设咸宁现代林业示范区这一机遇,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建设产品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此提升竹材利用地位, 推动“以竹代木”事业,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竹材利用方式, 提高竹材利用率, 实现节能降耗, 显著提高竹产业的经济效益。参与竹重组材及系列竹产品国际标准、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 提升我国竹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消化吸收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木材加工方法和技术, 使新产品材质水平达到国际优质木材的水平, 且后加工性能媲美于优质木材。
6. 森林特产资源开发利用
森林特产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绿色食品、医疗保健品和药材的主要来源, 是发展林区家庭经济的基础也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今后要集中抓好一批与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 技术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能够形成产业链条, 整体效益好, 带动效益强的林业新产品研究开发, 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和种植、养殖示范基地。
7. 森林健康与保护
以生态环境变化为诱导因素的森林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 森林的寄主主导性生物灾害发生普遍, 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灾害流行, 森林火灾已成为影响生态安全、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隐患。高效的森林灾害信息管理技术是我省森林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以生态控制的思想和方法为主导的预警和防治新技术体系亟待形成。
8. 数字林业与信息技术应用
数字林业是用数字化技术, 对林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管理的林业。目前我国“数字林业”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湖北省要重点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 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水平; 应用信息技术为林业生产、林业管理服务, 提高林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 形成整合集成的数字林业技术体系和应用系统, 为决策部门和生产单位及公众提供林业建设信息服务。
9.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社会发展科技】推荐阅读: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07-05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10-19
昆山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08-13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09-22
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普通话三分钟08-20
高定价2010年度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09-13
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09-23
科技服务社会08-27
科技社团社会管理09-16
科技发展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