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024-07-05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精选12篇)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1

福利社会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福利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近代以来社会学家的社会福利理想、当代社会福利思潮、社会福利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社会福利对象、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实现方式和社会福利组织等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分析蕴含在这些问题中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平等与社会公平、资源分配等深层问题;专题讨论了全球化当代中国的社会福利,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重点发展项目;强调指出了富有内在活力与可持续增长的社会福利模式,在于国家干预的社会再分配、慈善事业与社会投资的有机结合。

福利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对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进行干预或调整,缩小二极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并使之达到当代应有的水平。福利社会制度是按人的低层次需求(生理和安全需求)

社会福利是指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而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平抑经济周期性波动,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广义上,社会福利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如西欧、北欧各国。各个国家的实际做法不尽相同,福利国家一般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是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力量,主要是在分配领域,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通过税收和福利补助调整不同阶层的收入,缩小二极分化,缓解不同阶层的矛盾,使社会获得稳定。如在英国保守党执政的1994—1995年,最上层20%家庭的平均初始年收入是40330英镑/年,与最下层20%家庭年收入2024英镑/年相比,二者收入差距是19.9倍;在考虑货币福利、实物福利和税收后,最终收入分别变为28640英镑/年和7720英镑/年,二者相比为3.7倍。在这些高福利的国家中,瑞典的经济成就尤为引人注目: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渴望得到的经济奇迹。瑞典是福利国家的“窗口”,所以瑞典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效果如何对所有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高福利带来了庞大的公共支出费用。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中前期 ,瑞典 的公共支出都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 , 增长率远远高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国家财政的不堪重负 , 70 年代以前赤字在 GDP 中的比重一般不超过 5 % ,而到了 1986 年竟达到 13 % , 可见瑞典的财政收支极为不平衡。为维持庞大的福利支出 ,瑞典政府被迫借债 ,1985 年瑞典的国债达到5 95613亿克郎。当时财政账户的不平衡、预算赤字的不断增加和为弥补赤字而筹集资金的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瑞典社会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到 1986 年其通货膨胀率竟高达 812 %。第二 ,高福利政策下的高税收。高福利和高税收向来是孪生兄弟 , “瑞典模式”闻名于世 ,不仅是因其完备的福利政策 , 还因为它的高税收也是世界顶级的 , 可以堪称西方国家之冠。第三 ,高福利政策导致微观经济活力不足。躺在高福利“摇篮”中的瑞典人 , 工作积极性比较低。由于“闲暇成本”过低 , 在高福利制度下 , 人们工作和不工作的收入相差不到 20 % ,因而他们对请假和缺勤抱着轻率的态度。70 年代以来 , 瑞典职工的缺勤人数剧增 ,欠勤率达到 20 % ,是西欧国家的 2 倍 ,是日本的 10 倍;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2

中国的社会转型发端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为,自此持续了数千年的自然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商业和科技、教育逐渐产生,封建君主制制度日趋灭亡。 学者们把从1840年至今的转型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1840-1949年为第一阶段, 是低速发展阶段, 从性质看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2)1949-1978年为中速发展阶段;(3)1978年至今为高速或加速发展阶段,从性质看第二、三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前两个阶段, 其速度表现为低速和中速, 因而对整个社会和体育领域影响的广度、深度和强度都不及第三个阶段。 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转型对人们体育观念的影响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文化也同样处于转型的过程中。 而随着文化的转型,人们体育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计算,开展体育运动而降低患病率所节约的医药费,相当于该年体育运动经费的十倍,即增加一元的体育经费,可节约十元医药费。 在文化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发生改变,渐渐认识到“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家庭和个人都不断增加体育的投资,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更显著增加,对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3、社会转型期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会带动所有社会元素的变化, 而社会体育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哲学上说,发展就是事物不断进行分化与整合的过程,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体育分化的催化剂,而且也是社会体育整合的基础。社会体育的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生活参与模式, 充分调动了不同阶层的人们体育参与积极性和参与行为。在一定的动力作用下,社会的每个成员或群体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但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社会体育为人们提供参与条件,导致人们参与社会体育积极性不高,制约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而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将随之而提高,因而社会体育也会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而发展。

3.2、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制度代替了传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经济生活单一化、利益主体同质化,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活多元化、经济利益分殊化。在经济生活多元化的社会里,社会个体利益的自主性、排他性,导致利益主体异质化。 因此,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加速了社会体育的发展进程。

3.3、政府的宏观调控

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时我国实行的是依靠政治力量进行强制地社会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社会生活实行全方位的管理,这使得人们无法也不可能离开他所就业的社会组织,社会体育的功能也受到了遏制。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的确立以及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改变, 社会体育发展的条件具备了。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社会体育也进一步发展,但因转型期体制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社会体育发展过程的无序与不合理。因此,此时政府宏观调控就对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社会转型与社区体育的兴起

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群众体育发展的大背景。 因此,我们在社区体育兴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高速发展的关系密切,这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行,我国群众体育迅速发展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2)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使个体和家庭参加体育活动有了经济保证;(3)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有了时间保证;(4)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体力消耗减少,营养过剩,文明病发病率升高,亚健康人群扩大, 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增强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迫切性。(5)国家重视体育的发展,加大体育投入,倡导国民参加体育运动,对人们参加体育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6)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与筹办,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中国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中国社会体育发展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城市社会体育一直由单位、行业、系统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多年来严重的“单位社会化”现象所致,“单位社会化”现象使单位变成了一个“大而全”、“小而全” 的综合型社会单位,造成了单位功能泛化,效益低下。同时,“单位社会化”现象又变相剥夺了社区的职责,使社区功能萎缩,人们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归属感差,反过来更加依附单位,造成恶性循环。 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以往根深蒂固的“单位体制”现象发生了变化,单位再也不能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时常占用工作时间组织体育活动了,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人们的体育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当人们的体育需求难以在单位得到满足时,其体育利益取向就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社区体育也因此而得到发展。

5、社会转型对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的影响

长期以来, 我国的体育事业被认为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发展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 政府一边提出《奥运争光战略》,一边提出《全民健身纲要》。 我国体育是人民的一项事业,社会体育是一项民生工程,然而我们竞技体育资金是政府投入而不是市场,政府该对社会体育投入资金却往往是口号与宣传,资金投入不足。 在“双目标制”政策性条件下竞技体育是主导,社会体育是附属。 所以当前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和诣的,矛盾是存在的。我国长期以来竞技体育资金的投入远远高于社会体育资金的投入。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社会政治、市场经济运作的进一步规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广大人民对金牌意识将会逐渐淡化,休闲、健康、娱乐,体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体育的文化意识将会不断的增强,将掀起社会体育热潮。 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失去了先导和魅力,如果离开了社会体育,就失去了根基和支柱。两者既不是天平的两端,也不是机械的拼合,而是“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应是融合互补的。社会体育公共物品的提供需要和依靠政府投入补充, 竞技体育依靠市场融资、企业、民间、社群组织运作,按照市场规律运行,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融合互补。

6、结论

中国的社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文化发生改变,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更显著增加,对健身意识明显增强;转型期社会体育的发展主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影响;社会转型促进社区体育的兴起与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融合互补。

摘要:为深入探讨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及其对人们体育观念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社会转型促进社区体育兴起及其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变化。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篇3

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即IT,是指与一切信息数字化处理和通信相关的技术,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具体讲,信息技术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包括与信息的处理、传递、采集、应用及存储、检索、显示等有关的一切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以及感测技术(即4C技术)等。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

1、信息技术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影响最深远的先导性技术,是迄今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为广泛的关键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创造着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劳动生产率。

2、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使社会资源能获得高效配置,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就业率,降低了通货膨胀,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之中,是新经济的催生剂。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腾飞有明显的牵引作用。信息生产本身就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可以改变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而信息服务更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远远超过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60%—80%是靠信息技术取得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情报检索和经营决策,并由单个的信息工具发展成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出现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借以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经济管理和决策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另外,在经济管理中建立经济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对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成效显著。近年来,高层管理人员开始把信息技术进行战略性应用,出现了战略信息系统(SIS),用来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胜。网络与通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竞争力,冲击着传统的经营模式。近年来,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性能,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并发挥网络优势,重塑自身形象,扩大市场份额。电子商务、网络生存,在改变人类生活状态与商业经营模式的同时,也产生更大的数字落差与知识落差。

5、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手段,有效地促进着社会进步。人们通过各种方便的方式接入社会的信息网络之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而数据、图像和语音信息的融合,更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巨网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近期发展起来的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则对加速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在信息传递和获取方面存在的便利,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它还有着更深的潜在作用。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开放,有助于全人类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可以减少由于地域差别、经济发展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传统的文化与文明正在改变,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4

浅析社会评价对我国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社会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肯定性评价或否定性评价来对技术的发展加以积极的推动或消极的`抵制.当前我国对技术的社会评价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通过准确的社会评价来促进我国技术的现代化.

作 者:王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327(1)分类号:B029关键词:社会评价 技术发展 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篇5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存在大众群体消费观念;网络安全;物流运输;现行税收;技术保障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社会经济影响;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26-02

电子商务是以网络技术为交易平台,实现商品生产、交换为目的一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商业营销模式,人们不再受领域、时间及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就能以非常简单快捷的方式完成繁杂的商业活动。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发布,2014年我国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其中:在企业自建的电商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额为8.72万亿元,同比增长65.9%;在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电商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额为7.01万亿元,同比增长53.8%;在既有第三方又有自营的混营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额为0.66万亿元,同比增长41.1%。

一、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移动化、普及性发展趋势。电子商务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通过互联网签署订单后所实现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易活动。一个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好坏,要看是否具备电商平台,互联网以及用户数这些基本的要素,电商平台被使用的频率越高、网速越快、用户越多,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也就会越快,而这些正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所必备的因素。

(一)电子商务发展的领域和人群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20-29岁网购人群作为最主流网购用户,同比增长23.7%,10-20岁网购人群同比增长10.4%,50岁及以上网购人群同比增长33.2%。

(二)电子商务全球化的发展

跨境B2C业务的开启,意味着电子商务呈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国电子商务也不例外。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对海外市场的名品,特别是奢侈品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受海外市场欢迎,再加上跨境支付平台的不断完善带来方便性,使得中国电子商务大亨们跃跃欲试。2014年天猫、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公司上线跨境B2C业务。据有关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217个国家和地区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进行交易,跨境电商正在走入中国大众生活,逐渐进入全球化大众消费。据有关数据显示,仅“双十一”天猫当天的交易额达到571亿元。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的潜力,电子商务正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电子商务的移动支付功能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用户与电商平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再加上快速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在手机支付上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4年我国新建4G基站达73.3万个,4G用户达9728万户,这一网络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4G网络。再者,我国有足够多手机用户,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5.57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61亿,同比增长19.7%。

二、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电子商务具有普遍性、方便性、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五方面的特性,正因为具有这些特性,使得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是极大降低了消费的门槛,消除了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消费非常简便,冲动消费急剧增加,尤其是女性,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网络购物用户中女性用户约占一半,目前比例占到50.8%。二是人们不再是面对面的、看到实实在在的货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信息进行挑选,使得可供消费的商品种类大大丰富,电子商务的便捷高效对商户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很大吸引力,双向促进繁荣发展。三是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和方便安全的资金结算系统更得到人们的消费认可。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销售方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解决了传统商业推销人员满天飞,采购员遍地跑的现象。人们只要通过互联网,可以进入网上浏览、采购各类产品,与商家线上联系,将自己的需求告诉商家,商家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对货款进行结算。政府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电子招标、政府采购等业务活动,大量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电子商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购物方式,生产厂商通过网络直接了解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特殊的需要,企业最大可能地去理解消费者;同时,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规划出生产计划,这样,企业根据订购量购买生产材料、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企业按需生产减少了企业库存,尽量实现“零库存”,减少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

(四)电子商务促进了新的服务行业产生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6

我国已有研究表明,已建立“亲子依恋”的小儿对探究周围环境有较高的兴趣,三岁时主动性,自我控制的发展都较好,能友好的与同伴交往,对哈尔滨新入园的89名儿童进行调查显示,哈师大幼儿园两个小班53名幼儿中新入园是表现出“焦虑反应”的有26名,占49%,哈尔滨市南岗区蓓蕾幼儿园36命中有19名,占52%。入园过一个月以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各占18%和20%,三个月后仍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各占4%和6%。据了解,一到幼儿园就没有表现出“焦虑反应”的幼儿以及一个月以后能够适应幼儿园环境的幼儿与后来还不能适应幼儿环境的幼儿相比,是“亲子依恋”的程度以及形成的`根源不同,前一种群体“亲子依恋”较适中,后一种群体是“亲子依恋”过重所造成的,他们大多生活在核心家庭,在家的生活起居完全靠父母或父亲。家长的保护意识太强,生怕自己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照顾无法生存,这种心理意识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可见适中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过重的亲子依恋或过轻的亲子依恋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2 依恋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接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而早期依恋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具有预后的作用。就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另外,大量研究表明,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的相关较为一致。总之,不安全依恋儿童的不良人格特征和行为预示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而安全一脸儿童由于其具有的亲社会行为、合作、友善、自信、信任他人等健全的人格特征更可能受别人的喜爱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婴幼儿的早前建立的亲自依恋的良好与否严重的影响了婴幼儿未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的家长努力地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适当的依恋关系,促进孩子的发展,当幼儿走入幼儿园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幼儿把已建立的在抚育人身上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的教师身上来,促进新入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儿童发展与教育,,4.

[2]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 (2nd ed.) [J].New York:Basic Books,1969.

[3] 董会芹.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2卷第1期

[4] Peluso,P.R.Peluso,J.P.,White,J.F,.& Kern,R.M.A Comparis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社会保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7

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障相辅相成, 必须彼此相互配合,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完美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其前提和保障。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保障工作的进行。社会不稳定,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都是无法实现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 因地制宜, 方法多样。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普遍是由企业直接承担, 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因为由企业自身来承担, 不仅承担经济方面还包括管理方面, 所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会使一些员工缺乏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现在,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原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渐渐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所以, 各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

2. 先易后难, 逐步扩大。

我国的社会保障项目逐步展开, 首先是养老保险的的改革, 以及在部分地区的制度试点改革, 一层一层, 逐步推开新的社会保障体制构筑的大门。

3. 统账结合, 不断转换。

要建立适用城镇各职业工人, 以及个体劳动者同时还要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的要求的保障制度。具有多资金渠道, 多保障方式等一系列服务化管理, 以便能够更好更快地建立起更加完美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原有可以享受社会保障福利的人群太过狭窄, 基本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等一系列人群, 而普通职工却无法享受国有单位员工可以享受的退休金、医疗、工伤、住房、粮食等一系列的福利。而更广大的一部分农民则根本不在社会保障之内。由此而造成了城乡二元分化的格局, 对于经济的顺利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2.原有的社会保障福利一般都是企业单位直接进行提供, 这样无形中给企业施加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流动。改革开放后, 国有企业承担着原本社会应该承担的社会保障的义务, 因此不利于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非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原有的保障基本都是“大锅饭”的形式, 这样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1. 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必须尽快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 最低养老金制度的建立,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框架, 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 以及土地承包的下放。但是目前而言, 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 想要全面开展农村方面工作尚不可能, 因而可以在一些发达地区进行试点总结, 积累经验, 从而逐步地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 正确处理好各群体之间的权利与责任, 摆脱社会保障的单一财政范畴。

在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需要在吸收国际方面经验的同时, 结合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 要完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企业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 明确彼此之间的分工, 同时, 也要保障彼此之前的合作。在财政方面要打破原先的单一模式。形成由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共同负担养老责任的新局面。要把握好彼此之间的配合合作, 以便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

3. 做好就业保障工作。

就业保障工作可以说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环节。因为社会保障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就业保障。做好社会保障首先就必须保障就业问题。对于劳动者而言, 就业是其最大的保障, 是社保之源。在就业方面我们需要大力扶持、发展投资少, 就业门槛低, 以及就业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及一些中小企业。同时整个劳动产业需要发展为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相结合型产业, 可以为劳动者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对于失业下岗人员鼓励彼此组织起来进行二次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还要科学规范就业人员的范围, 动用相关资源来完成社会保障的工作, 以及构建社会安全网络服务等。目前我国失业人员普遍倾向于被动接受经济救济, 而美国方面把救济金的大半部分作为再就业的培训费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种失业人员的保障工作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及采纳。从根本上来说,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要重视农村人口的教育问题, 加强农村人口普遍教育水平的提升, 大幅度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 这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 也是强国的一个根本之路, 发展教育。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种种问题,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前提。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如政策不统一、强制性差、调剂性差、增值困难等一系列难题。具有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不断变换等多种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与保证是在一个完美的社会保障制度下, 而我国目前的现状在发展经济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需要正确地处理各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更好地提供社会保障工作, 为社会主义经济提供更好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畅.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 :44~48.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人口结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有两个变化让世界瞩目:一个是经济起飞;另一个就是中国人口的变化。关于我国人口形势的基本判断如下:人口总量仍然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会越来越慢,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高峰后停止增长;2020年会迎来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第二个高峰;目前中国劳动力已先于人口开始老化;未来新增年轻劳动力的供应会逐渐减少;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现代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空巢家庭比例上升,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流动人口的规模会继续增长,未来15年内还有2亿多人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未来出生人数增加,儿童数目增加,老年人口数目增加,流动人口增加,但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会下降。因为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的变量,所以每一项变化,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新增劳动力减少、劳动力老化对经济发展约束和影响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系列和它相适应的理念,这就是精神要件。其实质是法律与权力交互作用时人们所作的价值选择和持有的立场。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日益老化、萎缩。通过计算得出,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在2000年是32岁,到了2005年变成37岁,以后还会逐步变大。另外,劳动力人口中的40-59岁的人数从2010年开始逐步上升,上升到峰值后维持一段时间,然后逐步下降,而15-24岁人口的比例是在下降的。也即劳动年龄人口变得越来越老,平均年龄越来越高。

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以1986年-1995年为例进行计算:1986-1990年五年间共出生1.2亿人,而1991-1995年只出生了1亿人。两者相差2000万,平均一年相差400万人。所以,为什么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一是因为1991-1995出生的这批人15年以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就会比1986-1990年出生的这批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每年少400万人左右。二是因为我国大学在2010年左右开始扩招,1999年招了160万,而2010年招了662万,2011年大招了670多万,所以1991-1995年出生的这批人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本来每年已经少出生了400万,大学又招走了600万,就只剩下1000万左右了。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日益老化、萎缩对经济的影响。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供给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年轻劳动力和年老劳动力可以完全替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我国年老劳动力对年轻劳动力的替代率非常低。我国目前在对劳动力特别是民工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种极为奢侈的“选择性雇佣”现象,企业存在只利用劳动力劳动生命中最年轻时段,而大量弃用城乡40-50年龄段劳动力的用工倾向。这种浪费性用人方式使得年轻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而且我国大多数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成为城市居民,他们工作数年后会回到农村养老,这种流动模式使企业对雇用的农民工的更替模式只能是单向式的,只会用年轻的劳动力来替换年老的劳动力,而不会用更年老的劳动力去填补原有劳动力离去所产生的空缺。当面对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日益减少的情况时,这种模式自然就难以为继。

二、家庭规模变化与老龄化对养老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趋势只能越来越强,而不会重新回归到大家庭的模式。未来4亿老年人怎么养,成为重大的社会发展的挑战。而机构养老难以成为主流。国外养老机构比例最高的是荷兰,也只有8.8%。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缺乏亲情关怀、与传统文化冲突、养老成本高、集中生活不习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低等,所以中国的现状和国外的经验表明,机构养老不可能发展成为养老的主体。因此,发展居家养老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7亿,绝大数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很多已经不能回到农村,尤其在城市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再回到家乡,而又不能享受到各种城里的待遇,这对城市化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要把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面临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将来要为更多的流动儿童和流动老人做好准备。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服务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未来我国的城市化将会达到70%,将有10亿人居住生活在城市里面,我们的城市怎么来容纳?因此流动人口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

四、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社会影响

性别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会很大。现在全国平均每出生100个女孩就出生120个男孩,而且出生性别比偏高已经演变成为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微观上是个人、家庭层面的,宏观上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层面的。第一个带来的问题就是对婚姻的影响,从80年代到现在,出生人群当中累积下来的男性比女性已经多了近3000万人,这3000万人一定是找不着配偶的,这是无解的事情。按照社会学研究的结果,这3000万光棍将来会集中在中国最边远的山区里面最贫困的人群身上,如果有3000万深度贫困又没有家庭的男性,会对社会稳定、就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五、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6亿的规模,而且还要增长15年左右,由于人均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世界消费量的10%,进口原没超过了55%,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另外我们的钢铁产量、粮食产量在全世界都是最大的,包括食品安全问题跟人口压力也不无关系。所以人口规模对我国今后资源环境的压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六、人口老龄化的长期经济影响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技术越来越先进,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也在加快,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在新媒体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

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积极方面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响和阻碍着社会积极的发展。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同时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篇10

本文主要研究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立竿见影的也有有“潜伏”的。研究这个课题主要是为了对拥有不同个性和社会行为的幼儿在心理学教育上做一个分析,为即将为人父或已为人父的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每一位幼儿都能构建一个健全人格。

一、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关于社会性发展,国内外的学者研究大同小异,总体来讲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国外的Rice教授主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性发展,强调同伴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角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张文新教授更强调年龄对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性发展会随着幼儿年龄而发生变化。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个方面。

二、父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在幼儿的性别角色认同感过程中,父亲比母亲影响作用更大。父亲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行为差别较大,而母亲没那么明显,因此父亲在幼儿性别角色认同中起更重要作用。例如,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性别认同和模仿可发展出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也能在与父亲的相处和关爱中获得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并从父亲身上获得关于异性品质的参照。

此外父亲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还跟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那些有挑衅行为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是专横。

2.对社会情感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情感包括自我意识、依恋和嫉妒等,以依恋为例,父亲在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我意识是幼儿认识社会的前提,标志着幼儿进入自我发展阶段。一般来讲,幼儿自我意识最早产生于1岁,他开始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在此期间幼儿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父母给予的强化对自我意识逐渐完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陷入瓶颈,将通过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来完善自我认识。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这一阶段,幼儿通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达到自我完善。

这一阶段中如果只有母亲没有父亲,幼儿的自我认识是不完善的,为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幼儿从母亲那学到情感能力,从父亲那里学与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其次,父亲比母亲更强状、有力,幼儿从父亲那里得到更多安全感,同时幼儿崇拜强者的心理,会无意识影响幼儿社交活动中模仿父亲。有研究进一步证明,虽然父亲角色缺失,幼儿仍能与母亲建立良好关系,但与会限制其他的人际关系。

三、父亲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树立父亲意识,参与幼儿生活

过于强调“母子”关系论,忽略父亲的影响,是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常有的思维定势或者说思维误区,尤其是在乳幼儿期。然而,现在的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中,父亲已经更多地参与到家务和育儿的过程中,与幼儿的家庭互动现象十分普遍。“父子”交往关系在这现实中,对于我们考虑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时,就变得不可忽视。

玩伴是父亲在幼儿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即父子关系更多是通过游戏进行实现的。幼儿在与父亲的游戏过程中,好奇、信心和勇气得到发展强化。其次,父亲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亲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幼儿的成长。这就要求父亲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2.关注幼儿特点和社会环境

动态的互动师父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发生的主要过程,互动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父亲,还受到幼儿自身特点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能力和性格等。尤其是当女儿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更加要注意互动交流的方法、场合,我们认为这一阶段,通过母亲对女儿产生影响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如果一味对幼儿强行施加影响,反而会事倍功半。

此外,父亲对幼儿的影响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借助社会力量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影响,尤其是自身存在较大局限的父亲,可以寻求社会或学校的帮助可以有效实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社会和学校也应当提供相关公益课堂,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落到实处,以便父子之间有效相处和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3.明确父母分工,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

浅谈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游戏;儿童社会性;角色学习;人际关系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简言之,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掌握该社会与文化所认同的行为方式,形成与该社会和文化相适应的品格,实现社会性的发展,是每一个人在成长、成熟、成才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就是让儿童从自然人逐渐转化为社会所需求的人,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继续发展的保障。

一、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进行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儿童习得交往规则,掌握交往技能,发展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是学前儿童交流与交往的媒介与桥梁。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参与者但凡涉及两个人及以上时,就都会牵扯到交流与交往的问题,也就会产生社会交往的机会。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要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游戏、有什么规则等进行交流,从而共同完成游戏活动。实际上,这种儿童间的交往活动,就构成了儿童实际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就能够使儿童学习到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协商等人际交往的技能。当然了,在游戏活动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儿童都想玩小熊,而小熊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也为幼儿学习与人协商、相互谦让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这样的儿童社会性交往才真实,才更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二、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理解他人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的思维、认知来理解周围的人和事,这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而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关键。在游戏中,由于担当了角色,出于角色的需要,儿童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作别人来看待,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在这种自我与角色之间的转换中,儿童学会了发现自我,学会了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从而使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自我意识的发展离不开人我意识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才能够理解别人,才能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的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帮助学前儿童由以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向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认知过渡,并为儿童形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他人的健康的自我认知奠定基础。

三、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的社会角色扮演能力

儿童一出生,就自然地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某种角色。在这些角色中,有些角色是一出生就决定了的,比如男人或女人,有些角色是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出现的,比如在家里是幼儿,在幼儿园是小朋友,长大后会成为经理、运动员等。既然有这么多的角色,就要求社会角色承担者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定或认同的标准,这里就有一个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很小的儿童就知道:“因为我是男孩,所以我当王子。公主是女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儿童扮演同性别的成人角色时,他或她就在思想上对自己和同性别的成人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括,实现了认同,使儿童在对角色的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中,锻炼了扮演社会角色的技能,进而增强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转换能力,从而增强了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游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游戏中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懂得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使儿童通过对美丑、是非的判断,逐渐掌握文明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游戏中,儿童能认识和体验到爸爸和儿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理解孝敬父母、謙虚有礼的行为规范。这样的话,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与游戏相同的情景时,儿童就会将已有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有助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从而增强了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在游戏中,儿童比较愿意抑制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于游戏本身的要求,遵守游戏规则,抗拒诱惑,控制自己,延迟满足,从而锻炼了儿童自身的意志。

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两对关系:一对关系是儿童对社会的影响,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时期先于少年时期,对少年乃至成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可以将梁启超先生的名言说成是儿童强则国强。对于未来的成人——现在的儿童而言,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将决定着我们社会、国家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可小视。另一对关系是社会对儿童的影响,儿童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其各方面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想要把儿童塑造成什么样,儿童便会是什么样的,因为不管怎样,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都是不容易改变的。而且与儿童有关的方方面面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庭、玩具等,都是社会中的。所以说,儿童就算想逃离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或者我们这个社会,要为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提供沃土,给予他们充足的阳光雨露。

总之,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更是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的起点。为了能够让儿童身心愉悦地游戏,为了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兴致勃勃地学习,为了能够让儿童的社会性在游戏及现实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2卷)[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赵衍翠.角色游戏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J]. 知识经济,2011(23).

6.吴泳波.以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0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12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 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 其中, 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 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 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 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 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

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 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 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 到2050年, 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 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2.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始终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情况及研究来看, 其确实对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消极影响。

一是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 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 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二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 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 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 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 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障碍现代农业发展。 同时, 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

四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 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 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 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为34.2%, 而2014年则达到38.1%。

五是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 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 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只能提高税收, 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 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 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

六是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 其更倾向于消费, 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 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 而影响经济发展。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 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 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 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 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 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 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 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结语

从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来看,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因此, 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全面、科学地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具有多重影响, 不仅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还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对我国劳动力、资本、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经济发展因素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产业结构调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以期为广大社会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 2010 (S1)

[2]白洪鸽, 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05)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一个好教师(论文)下一篇:税法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