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生

2024-06-21

乡村小学生(共12篇)

乡村小学生 篇1

一、景泰县的教育概况

甘肃省景泰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 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县之一, 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县辖6镇5乡, 136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23.1万, 其中农村人口18.61万。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02所, 其中高中4所 (含1所民办高中) , 职业中等专科学校1所, 初级中学16所, 小学155所, 幼儿园26所 (含民办25所) , 在校学生总计60874人, 在校教职员工3267人, 其中代课教师512人。

1984年, 景泰县普及了初等教育, 1996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 率先在甘肃贫困县实现了“两基”达标, 1997年, 实现了“甘肃省实验教学普及县”, 同年荣获“全国扫盲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2001年, 通过甘肃省“两基”年检验收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自2001年以来, 全县撤并中小学80所, 其中初中6所, 小学24所, 教学点50个, 学校布局趋于合理, 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06.2万元 (其中县上配套89万元) , 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覆盖11个乡镇的174所学校 (“模式二”学校157所, “模式三”学校17所) , 覆盖率为100%。2006年底前实现城区学校、农村初中全部入网, 2007年农村重点学校入网, 2008年全县所有学校入网。远程教育、城域网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在校小学生总计24400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目前, 县生均建筑面积如下:农村小学6.43平方米, 县城小学4.67平方米, 生均图书:农村小学10.02册, 县城小学6.11册。仪器设备:小学“两箱三仪”齐全, 保管和使用状况良好。

二、小学生“移民”现象

近年来, 景泰县小学生“移民”现象日趋明显, 大量学龄儿童放弃在本村小学就学, 转而向县城区域内的景泰县第一小学、景泰县第二小学、景泰县实验小学等五所小学集中。其中包括学龄儿童直接在县城小学从一年级入学, 更有中途转学的情况。这一现象在临近县城所在地一条山镇的几个周边乡镇尤为明显, 包括芦阳镇、草窝滩镇、喜泉镇。

在这次调查中, 重点对草窝滩镇草窝小学和景泰县实验小学进行调查走访, 通过近年来在校学生人数、教师员工人数以及生均教学设施、图书、校舍面积、师资等相关资源的对比数据, 反映具体的小学生“移民”情况。

2005年5月, 草窝小学在校学生约190人, 全校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开设一个教学班, 每班学生30人左右。在校教师10人, 校舍教室齐全, 校内有篮球场一个, 为最大面积的运动场地, 另有乒乓球台。目前, 草窝小学在校学生约60人, 在校教师6人, 平均每班学生10人。

2005年5月, 景泰县实验小学在校人数1600人, 全校共30个教学班, 每班平均学生人数53人, 在校教师92人;目前, 实验小学在校学生2100人, 30个教学班, 在校教师120人。通过以上举例对比不难看出,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之内, 景泰县实验小学每班人数增长了约20%。

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以上状况的出现呢?

三、原因分析

在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具的统计数据中, 甘肃省自2005年至2009年, 人口增长率均保持在7%左右, 这和本次调查中县城小学在小学生人数的增长数据之间差别悬殊, 很明显, 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是城镇小学校小学生人数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调查中, 我们走访了许多“移民”小学生的家长, 了解到了一些具体情况。

家长们表示, 之所以送自己的孩子去县城小学读书, 主要是考虑到县城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方面的优势。这些学生和家长绝大多数来自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 近些年来, 随着景泰县经济水平的发展, 县城周边的几个乡镇都通上了公交车, 在未能开通公交线路的地区, 营运出租的面包车数量也十分充足, 这就为县城周边乡镇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小学生向县城学校集中创造了客观条件。

除此之外, 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以陪读的形式, 送孩子就读县城学校。这些家庭一般是孩子的父亲仍然在农村生活居住, 挣钱养家, 母亲则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 这样不但孩子可以在县城读书, 而且家人也可以完全照顾孩子的生活。另外, 我们不得不注意到, 随着县城经济的繁荣, 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更希望自己能在县城生活, 他们自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选择在县城就业居住, 这样一来, 孩子能在县城小学读书也是自然而然的。

四、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城区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部分学生择校, 使城区学校现有学生班额过大, 制约了城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加强城区学校内部结构调整和规划, 同时也要对农村学生进城择校状况进行调研, 专题研讨, 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早在2006年景泰县教育网发布的《景县教育工作自查评估报告》中, 教育部门就已经发现了小学生“移民”这一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看到:农村小学生向城镇学校集中,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位于乡村的草窝小学、龚湾家小学、梁家槽小学等许多学校, 学校师资和教学设施并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许多学校诺大的教室里仅仅坐着十一二个学生在上课, 教师里显得空荡荡的, 没有了昔日校园里的热闹气氛。梁槽小学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 在学生人数最少的时候, 他一个人只教三个学生, 冬天天气冷的时候, 就干脆把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一边烤火一边上课, 学校的老师也调侃地说现在的小学生都教成了“研究生”。

在小学生“移民”现象的背后, 我们不难看出, 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县城小学就读的时候,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说, 现在的实验小学班额已经很大了, 一个班七十多个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上课, 显得十分拥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即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但能够分散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也极其有限, 长期这样, 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有影响。

此外, 大量的乡村小学生涌入县城学校, 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择校风, 县城学校为了控制学校人数, 保证教学质量, 会向户口不在辖区内的学生收取借读费, 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教育部门所担忧的。

五、解决办法

农村小学生向县城学校集中,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 单一的制度限制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 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表示, 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系统地进行, 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设施、师资力量落后是确实存在的问题, 要从根本改变人们对农村落后教育面貌的看法, 需要通过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等途径来解决。

2. 加大项目带动力度,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继续落实“抓项目、抓改革、抓发展”的重大决策, 多方争取项目, 争取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积极推广中小学教师聘用制, 严格按照标准配备教职工, 认真执行教师准入制和资格证制度。根据县小学教师基本满员和民办高中师资紧缺的实际, 今年在全县范围公开选拔10名优秀教师充实到民办高中京华中学;招聘50名西北师大毕业生补充到高中学校;暂停向社会招考初中和小学教师。教师数量、学历、学科结构趋于合理, 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依法规范办学行为。

强化管理、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成效明显。教育领域违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 义教阶段“一费制”全面落实, 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5. 加大教改力度, 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自1996年实现“两基”达标以来, 更加突出“两基”重点, 把“两基”的巩固提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常抓不懈。近年来, 在初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两基”各项主要指标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略有提高。

摘要:近年来, 大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其中, 小学教育作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 倍受关注。在小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间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 值得每个关心教育的人思索。其中与我们的生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之一, 就是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的乡村小学生向城镇中小学校转学, 造成城镇中小学校学生人数过于集中的现象, 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在景泰县, 随着近年来全县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广大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现象也日趋明显, 更有愈演愈烈之势。文章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 在此进行总结报告。

关键词:教育资源浪费,问卷调查,择校

参考文献

[1]景泰县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EB/OL].景泰县人民政府网站.2006, (10) .

[2]景泰县教育局.景泰县教育工作自查评估报告[Z].2009, (10) .

乡村小学生 篇2

春天像一位安静的小姑娘一样正红色的桃花开了雪白的梨花也开了,田野上远远望去一片的绿色。

夏天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你看路边的池塘有一群鸭子在游泳,茂盛的大树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母鸡率领着一群的鸡宝宝在笔直的竹子下找食物,懒惰的猪群正在呼噜呼噜的睡觉。

秋天的果园,有一个黄橙橙的橘子,像一个个发亮的灯笼,只见的葡萄像一颗颗紫色宝石似的,红彤彤的苹果像弟弟的脸蛋,在树上随风摇荡着好像在荡秋千,又红又大的石榴像棵巨大的红宝石,秋天的菜园有红萝卜有白菜,有白菜有豆角,各种各样的蔬菜,秋天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的田野像盖了一层厚厚的金黄色的地毯,稻谷笑弯了腰,农民伯伯怀着喜悦的心情在割稻谷了,秋天美不胜收我喜欢秋天。

冬天,像一位善良的母亲,孩子们正在打雪仗,滑冰,做雪人,扔雪球,整个村庄覆盖了厚厚的。

乡村小学人物速写(组诗) 篇3

大门边那间小屋

是他的值班室

也是他做饭睡觉的地方

小屋的后边

是他开出的一小片菜园

里面栽着辣椒茄子豆角

墙根的丝瓜长得好

丝瓜秧爬满屋顶

浓绿的叶间开着一朵朵

黄莹莹的花

小屋前边有把旧椅子

窗台上的收音机里

常常播放着戏曲

他喜欢披着外套眯着眼

坐在那里

他可没有睡着啊

一有生人走近,就会

腾的一下站起

只是这样的小学校

很少有人来

更多的时候

他腾的一下站起

轰赶溜进来的鸡鸭猪羊

放学铃声响了

他笑眯眯地站在小屋前

喊着这些孩子的小名

和他们打招呼

和走过来的老师说话

或者开几句玩笑

都在一个村子里住着

这些孩子和老师

有的是他的本家

有的是拐弯抹角的亲戚

放假的时候

他走出校门

倚着一棵树和邻居拉呱

他说,娃们念书的声音

比唱歌还好听

他说,娃们上操的时候

像小树苗

一个个伸胳膊蹬腿

看了让人也想跟着比划

看了就觉得日子泛着绿

老校长

其实,他和这些老师

没啥区别

都在旁边的村子住着

家里还有几亩地

在学校时

天天和老师学生见面

星期天,下地干活时

也会遇到

其实,他和这些老师

没啥区别

都挤在一个办公室里

桌上放着一摞摞作业

没课时,戴着老花镜

批改作业

当然,他们也会聊别的

比如电视里看到的新闻

比如农药化肥的价格

其实,他和这些老师

没啥区别

都带着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

还兼常识和体育

乡下的老师缺啊

其实,他和这些老师

又有区别

比如办公桌上放着电话

隔三差五去镇里开会

比如他腰里一大串钥匙

可以打开每个教室的门

可以打开办公室的柜子

其实,他和这些老师

又有区别

比如每天第一个到校

比如放学

他要巡看校园才离开

再比如节假日里

他也常在学校忙乎

其实,他很普通

没什么大事可记

新来的女老师

这辆红色的电动车

是新老师骑来的

刚来的那天

办公室的窗台上

挤着那么多学生

他们一边小声议论

新来的老师有多大

家住在哪里

一边盼着新来的老师

能教自己

新老师讲课的声音

真好听

所有同学坐得端端正正

没有人小声说话

没有人做小动作

齐读课文

声音一个比一个响

回答问题

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

嘿嘿,谁不想给新老师

留一个好印象呢

可是这节课真短

这辆红色的电动车

是新老师骑来的

新老师就教俺们班

教室前,一个男生

对别班的同学炫耀

几个女生你推我我推你

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她们都想和新老师说话

又都不好意思先开口

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情况探究 篇4

一、乡村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笔者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对当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本文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大宏观方向论述:

1、客观方面

(1)阅读对象单一。乡村小学一般都缺少图书馆或图书室,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课外阅读书籍很少,就是有也仅限于自己买的一些作文书,且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学生平日的阅读只有语文教材和作文书,导致学生的阅读效率低下。

(2)阅读条件差。乡村学生家长很多都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父母根本没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教育、辅导孩子,孩子都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观念意识淡薄,要操持家务,对孩子基本的作业爱莫能助,更谈不上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3)阅读方法指导不够。教师受教学进度的影响,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大多是点到为止、不够深入,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学生自己阅读多是走马观花,没有方法技巧,更没有深入的思考。

(4)对阅读的不够重视。乡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局限于成绩的高低,对孩子的投资只是教材费和练习册的费用,不会给孩子买额外的辅导书及课外读物,认为是浪费钱财,浪费时间,家长们认识不到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5)教学任务的影响。身为乡村教师,承受的压力也很大,学校、家长只看眼前成绩,而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多阅读多练习,逐步提高,乡村语文老师纵有很多想法也无法大刀阔斧的施展自己的教学计划。

2、主观方面

(1)阅读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课外读物不感兴趣,常常应付了事,与阅读课外书籍相比,他们一般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后,更喜欢回家后看动画片,放假打游戏,跟小伙伴玩耍,空闲的时间很少去阅读课外书。

(2)阅读观念不强。大多数学生阅读意识很淡薄,根本不把阅读当回事,在孩子看来,作业完成的好,成绩好,能考高分就是好学生,就能就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多阅读课外读物没用,这源于学校、教师、家长对孩子灌输的理念不对,熟不知真正的知识源于阅读、源于日积月累。

那么,究竟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乡村小学语文阅读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增加最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语文成绩,而且为学生日后的交流打下基础,更好的认知世界,提升自身的品味和修养。在目前乡村小学,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还有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观念的欠缺,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重视。

1、阅读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学生一直努力的目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更好的去鉴赏新的作品,从中受到高尚的情感熏陶,利于个体的发展。而且,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身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性格,使学生从小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也利于自身的成长与修养的完善。

2、多阅读也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吕叔湘先生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通过多阅读获取信息、获得知识。身为教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也是符合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

三、提升乡村小学语文阅读质量的对策

1、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与动力。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像以图画、音乐等导入,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音乐又有极强的渲染和烘托效果,在教学中采用这些方法,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指定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维。

2、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教材是适合学生本年龄阶段阅读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变讲为引导学生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另外,教师要精选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相对容易理解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阅读材料,要适合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通过丰富课外阅读来逐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3、分享阅读体会

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心得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还可以摘抄陌生或优美的句子,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得效果就达到了。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一个交流感受的平台,每隔一段时间让每位同学轮流推荐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大家通过对他的阅读感受感兴趣进而去阅读推荐的书目,同时促进了学生自身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采用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上课之前,制定学习方案,确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去读,范读引领。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 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节,句句渗入情感,自然进入文本,反复思考文本思想所在。可以利用课件、视频、音乐、动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融进文字里面,身临其境,学生朗读时边看边读,调动思维,才容易感情融入,感悟到文质美。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要加批注,难理解的词句多读几遍,斟酌词句,使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有所提高,更好地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

乡村见闻小学生作文 篇5

乡村见闻作文一:乡村见闻

昨天是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拜访一位伯伯,他是爸爸的老友。

伯伯的家住在桂岭镇鸟围村,当我们走进乡村的道路时,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绿色的田园,透过汽车窗口,我看到了有几口很大的鱼塘,里面有一群群鸭子,它们有的正在无忧无虑乐哉悠哉游动着,有的在相互嘻耍,有的将头插进了水里,我想它们可能是在抓小鱼吃吧。再走过一条条小路,就到伯伯的家,伯伯阿姨请我们进入小院,我一看眼花缭乱,庭院里有茂盛的龙眼树、芒果树正在开花哩,发出一阵阵的清香。大树的下边还养着小兔和看家狗,这只看家狗,看见我们来了,看得出它很高兴的样子,不停的摇晃着尾巴,嘴巴里还小声地哼着什么的,啊!好玩极了!

我们在伯伯家里坐了一会儿,天色渐渐地暗了,我们告别了伯伯一家。回家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太阳已经西斜了,变成了橙红色的。那晚霞发出淡淡的温柔的光,给一片片云披上了一件件五颜六色的睡衣。太阳在晚霞的陪伴下,一步步地向西山走去。小了一点,又小了一点……没过多长的时间,太阳已经无影无踪了,天边最后一丝红光随着太阳去了,夜色降临了。

啊!乡村的景色多美呀!不知不觉我们就回到家了。

乡村见闻作文二:乡村见闻

星期六,我们小队一起去了夏履镇游玩。

刚进入农庄,我就看见了青山绿水:稻田上有几位农民在插秧;依山傍水的房屋中偶尔冒出几缕炊烟;湖水清彻,不含有一点儿杂质……放眼望去,良田万亩,青山怀抱。我不由自主感叹道:“真是农村新气象啊!”

纵深农庄,景色显得神秘,并不像一般的农村:盘山公路渐渐变得窄小,取而代之的是无数的羊肠小道;几只麻雀飞过,“唧唧喳喳”的叫声在山谷里荡漾了好久;车边的树从垂柳到白杨,变化的悄无声息……几座老却充满新意的房子,让我想起了著名小说《长腿叔叔》里的一个片段:“房子方正,而且老旧,大约有一百年左右,距离另外一座山仅仅只有几里绿地。”

说起农村,就不得不说起甜美的水果了。有飘香的草莓、清爽的青苹果、沁心的水蜜桃、甜中带涩的橄榄……各种芳香的诱惑,使我陶醉。在篱笆旁,一人享受着甜蜜;或是叫来几个朋友,一起分享。不论是独自,还是热闹的,都有独特的风趣。

这就是乡村,一个童话般的国度!

乡村见闻作文三:乡村见闻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妈妈带我到姥姥家去贺节。

姥姥家在农村。

那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宽宽的马路,明亮的路灯。马路两旁的小花小草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新农村。”还有那美丽的小花园、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男孩子们喜欢的篮球场。一排排的楼房,清波荡漾的人工湖,村边那经常有小鸭子的小河。当然,少不了繁华的农贸市场,那里面可有我最爱吃的meat。

我吃完饭,就随表哥来到村边的小河畔玩耍。

可是,我到了那里一瞧,咦?小河怎么变成了如此模样?垃圾覆盖了小河那美丽可爱的容貌。小河变得丑丑的,臭臭的:河水变得乌黑乌黑的,散发出一种令人恶心的气味。

嗯?这些污水从何地来的?

带着疑问,我叫上哥哥,沿着河岸,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小河的上游,有一家大工厂。那众多黑黑浓浓的污水产地,就是这座工厂。

望着小河,我不禁流下了同情、无奈的泪水。

无奈之下,我只好回到姥姥门前玩。但是怎么也玩不痛快。

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场地太小;还有一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在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巨大的工厂。工厂里光那些大罐子上上下下得有二十多米高吧。

无数的大罐子里面窜出了许多黄黄的废气,臭气冲鼻,像正在狞笑的魔鬼,撕破了天空那美丽的外衣。

天空中下着小雨,啊,那可是天空在伤心哭泣呀!

今天是母亲节,地球是人们共同的母亲。地球的孩子们,别再让母亲哭泣了,让我们每人伸出一双手,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吧!

乡村见闻作文四:乡村见闻

今年春节,我是在妈妈的老家河北省保定地区高碑店市梁各庄度过的。这是一个不大的村落,住着百十号人家,离北京只有百十来公里,我姥爷、姥姥家就坐落在这里。

一下车,首先落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干干的黄土地。只见黄土裂着一道道的口子,一脚踩下去浮土有几厘米厚,走几步,鞋子和裤脚便沾满了泥土。不一会,我那双刚穿上的旅游鞋便成了土黄色。由于干旱缺水,麦田里的麦子显得营养不良,株株都耷拉着脑袋,稀稀拉拉贴着地面躺着。进了村子,穿过狭窄的胡同,我们首先来到了姥爷的老家。

姥爷家人看到我们到来,显得非常高兴,忙招呼我们进去,一边沏茶,一边端上一些瓜子让我们吃。这是姥爷从小长大的地方,我带着极大的兴趣,将这里仔细的打量了一番。姥爷家院落挺大,足有1亩多地,听妈妈说这是姥爷祖上留下来的,或许当时还算个富农什么的,但现在只有姥爷最小的弟弟和他的两个儿子住在这里。由于分家,这个院子被分割成3块,外面是个大围墙,里面套着三个小围墙,三个小围墙都安着大门,门沿边都帖上了过节的春联,但大围墙却没门,也没有春联,还塌了一块,十分破旧,这使我想起一句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别人瓦上霜”。农村好象一旦分家,亲兄弟也变得生分,唉!

离开了姥爷家,我们又去了几个舅姥爷家。舅姥爷家人多,显得人气挺旺。由于是各人过各人的,而且几个舅姥爷年纪比较轻,脑筋活分,日子好象蛮红火。虽然院子不及姥爷家的大,但个个小院布置的挺利索,还很有点北京四合院的味道。正面清一色是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有厢房,正房的地基高出地面有1米左右,显房屋主人求来日更发达的心情。美中不足的是厕所缺少冲洗设施,只是垒个小屋,挖上个坑而已。

夜晚来临,是我最兴奋的。北京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乡村却没有这个限制,我和同去的表弟、表妹还有乡村的孩子们真是放了个够。什么“二踢脚”、“穿天雷”、“轰天炮”,还有那1000头的鞭炮让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对我来说,农村的一切都是这样新鲜。我想来年我还要来,但希望农村的厕所更卫生一些。

乡村见闻作文五:乡村见闻

我在乡村只是生活一小阵子,不过,我在乡村的趣事可一点不少。

首先说乡村人家的忠实看门神——狗。每当我走过一家人的门前,门前的大狗便马上蹦起来,对着我们狂吠不止。即使脖子上有绳子拴着,它们也会冲上前来,一副决一死战的样子。若不是我一路捂着耳朵,踏着泥泞飞速行走(其实也没多快),恐怕我吓也吓出心脏病来了,比起现在我们那栋楼五楼新搬来的邻居家的狗可一点不逊色。

再说一下放鸭子,那可比放牛还要难了,只要你一不留神,就会有一两只鸭子掉了队;或是走着走着,鸭群就分散了,这时就必须用小竹棍敲一下地,也可以轻轻地拍一下鸭子的小脚和鸭屁股,把它们赶到一块儿就行啦。鸭子走路一摇一摆,活像个阔老爷。

乡下有鱼塘,春天一到,各户人家会买来鱼苗儿(小鱼)放养在塘里。我也尝试过,一边撒着小虾米一边乐呵呵地看着调皮的小鱼儿争先恐后地争抢食物,生怕被自己的兄弟姐妹吃了。等到鱼儿全长大了,主人会把它们出售或食用。大部分放养的全是鲤鱼、草鱼、鲫鱼。

乡村的人十分热情好客。如果你住在他们家,他们会以最丰盛的饭菜迎接你。他们用最朴实的材料做出比城市里更天然、更新鲜、更美味的佳肴。晚上,我们会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和他们很容易相处融洽。

早晨,天才刚刚亮,鸡也刚打鸣不久,他们就扛起锄头,拎起水桶下地去了。因为今天我和妈妈起得蛮早,于是在他们的邀请下,我们也下地去了。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菜园,里面种的是一些常吃的菜,例如白菜,还种了瓜,那儿搭了好几个棚架,上面缠满了瓜藤和绿叶。在轻风的吹拂下,绿叶微微抖动;在阳光的照耀下,眼前感到一片阴凉。

中午,他们从自家鱼塘里捞了两条鲤鱼,一条清蒸,一条煎了。两种口味不同,但是都可以吃出自然的味道。

吃完午饭,当然是午睡。他们家不象城市,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只有最原始的大蒲扇。我们几个躺在铺着破凉席的`床上,扇着大蒲扇。原来打算让他们上来睡,可是他们说床上还是有些热,睡地板才凉快。没办法,只好如此了。伴随着声声蝉鸣,吹着清凉的“大蒲风”我们睡了。

睡饱了,已经到傍晚了。天边火红的云霞就象太阳仙子的丝带,太阳慢慢地滑下了山坡,最后一抹红霞也消失了。过了好一会儿,一轮明月悬挂在布满星星的夜空。我们坐在小木桌上共进晚餐,聊着城市里的新鲜事。小河还象往常那样流呀流,蛙儿还象往常那样鸣呀鸣。明天又将是新的一个开头了。

乡村见闻作文六:乡村见闻

吴川市的吴阳蛤岭村,近几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广东省命名为省生态文明村。那里宽阔的柏油马路,美丽的荷塘,绿色的公园,现代化的楼宇,吸引着许许多多外地的旅客。

国庆节,我和爸爸、妈妈慕名前往,顺便探访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表姨妈,深切地感受到经济腾飞带给村民们的那份喜悦。

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表姨妈家。她家座落在公园左侧,五层高的楼房,宽敞的客厅里合理地摆着各种家具,茶几上放着一盘文竹,显得格外别致。休息片刻,在表姨妈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该村的文化楼,欣赏了亭台、荷塘的美景,拍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当晚,在表姨妈的盛情挽留下,我们留了下来。吃过丰盛的晚饭,我们到村口公园里乘凉。灯明晃晃的,照得公园一片通明,村中男女老少陆陆续续的来了不少。草地上、石凳上、喷水池边坐得满满的。人们谈天,谈自己,也谈别人;谈工作,也谈生活,谈过去,也谈现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挺火热。

村干部陈伯自豪地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过去住的是低矮的泥砖屋,草棚,交通闭塞,通讯落后,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呆在村子里耕田。现在可好了,我们村可出人才了,家家建起了新楼,户户通了电话----就说手机吧,我们家就有五部!经商、办事方便多了。”

“是啊,现在我们农村可不比城里人差,”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婆婆乐呵呵地说,“我深圳的儿子打来几次电话,叫我到他那儿去,我才不去呢。我们这里到处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还真似人间仙景哪!我现在住得好,吃得好,身子棒着呢!”说完,得意地伸伸了手臂。

“二叔婆,现在你享福了。儿女都发达了,过去一日三餐蕃薯粥,你可不要忘了啊。”坐在老婆婆右侧的一位老伯“揭底”了。

这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位大爷接过话茬:“过去我们穷得叮当响,现在买车建房,哪一家没有一本厚厚的存折。”

在座的人越说越起劲,越说越兴奋,夜深了,还舍不得离去。

夜里,我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仍沉浸在村民们那愉快的情景中,久久不能入睡。是呵,是开放改革的春风带给蛤岭村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那些热爱家乡的企业家们造就了今日的文明村!

乡村见闻作文七:乡村见闻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去年,放寒假的时候,我又来到外婆家,去追逐流失的金色童年。忽然,一阵吵闹声把我引到了赵叔叔家门口。

“不争气,偏生了个女孩。人家都生了男孩,就你一个人生了个女孩。”赵叔叔怒气冲冲地呵排斥道。

“女孩又怎么啦!从古到今,不是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巾帼英雄吗?”

哦!原来他们正在为生了一个女儿而吵架呀,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过了一会儿,李阿姨的话又响起:“我们离婚!”赵叔叔顿时火冒三丈,怒气冲天,手一把插在腰里,“离就离。”我怎么也想不到赵叔叔因为李阿姨生了一个女儿,而不顾脸面,心狠手辣,和结婚多年的妻子李阿姨了婚。张阿姨脸一沉:“你……你……”可她没能把话说出来,只是泪水一直挂到嘴边,就抱起刚出生不久的女孩离家出走了。我本以为赵叔叔会跑去追李阿姨,可赵叔叔不但没有去追李阿姨,还满不在乎地说:“谁让她不争气,生了个女孩,就得遭噩运。”

我愤怒无比,望着深蓝的天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的血在沸腾,我的心在呼喊:为什么?为什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重男轻女这一现象?为什么生了女孩就要遭如此噩运?自古以来,曾有花木兰替自己年老的父亲从军;曾有革命烈士刘胡兰为国捐躯;曾有张海迪不畏艰难,获取成功;曾有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曾有英勇就义的秋瑾;曾有爱国思乡的美人西施……总之太多太多,难道她们都是无用之辈,难道她们就没有撑起半边天吗?

我坚信,农村中的这一陋习必将得到彻底铲除。我坚信,总有一天,重男轻女这一社会现象必将得到彻底改变!

乡村见闻作文八:乡村见闻

今年暑假八月的一天,晚上约7点钟左右,爸爸竟然带上我和妈妈开车回启东奶奶家,我和妈妈都觉得爸爸选择的时间比较疯狂,因为从南京开车回启东老家最快也要四个小时,就是说,得夜里11点左右才能到奶奶家,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家西边那条小路很窄,我家的车每次经过那里都狼狈不堪,不是车轮上沾满了泥,就是车身背两旁的庄稼刮伤,这次居然还是夜间行车,后果真不堪设想¨¨¨¨

夜里12点左右,我被妈妈推醒,“已经到奶奶家了”妈妈在我耳边说。我睁开朦胧的双眼,看见慈祥的奶奶就站在车窗外,我立刻睡意全无,赶紧下车拉住奶奶问这问那。突然,我发现我家车的车轮与车身居然是那么的干净,带着满腹疑问我向西边那条小路看了一眼,令人惊讶的是,原来那条狭窄的,用竖砖铺垫的小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4米5宽的水泥马路,“这路是什么时候修的呀?”我问奶奶,奶奶笑眯眯地说:“暑假前就修好了,就等你们回来呢!”直到这时我才明白爸爸的举动并不疯狂,而是胸有成竹啊!

后来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对此路修造的信息又丰富许多,这条路大家早就盼望着拓宽改造了,只是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在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引领下,启东通兴乡政府决定由两方集资修建这条路,一方是我奶奶他们村、一方是通兴乡政府。乡政府出资90%,村里自筹10%。村里每户按人头缴纳1百元,条件好的可以多出些,我爸出了1万元,我妈也“凑热闹”出了1千元,老妈虽不是村里人,但夫唱妇随嘛。就这样,资金全部到位,路就此修成了。

村里的人们都喜欢这条新路,老人们走在上面安全;孩子们跑在上面平稳;叔叔、阿姨打工归来走的也是它,它们把在外面打工挣的钱换回电视机、洗衣机、电脑、新家具等生活用品;村里人把自产的农产品从这里拉出去卖掉,走的也是它,这条路成了大家的期盼和希望!

我也很喜欢它,理由特简单,晚上也可以自由自在地跑去住在村北的三妈家找哥哥姐姐们玩了,再也不用担心雨后泥泞把鞋子、裤子弄脏了……

我爱奶奶家门前这条路!更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情趣教学 篇6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91-3

引言:

我国国土的大部分面积是农村,我国大部分的人口是农民。农村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风土人情;农村有精湛的民族艺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大呼环境育人,竭力要求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似乎已忽视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忽视了农村至真至纯的人文优势。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情趣教育,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以“促进农村孩子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情趣、尊重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情趣”为侧重点,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农村、关注生活、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与熏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情感已经基本形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怎样使小学语文教学适应“人的发展”,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形成具有生活情趣的学习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注重对话,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寻求语文生活情趣,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组织性的,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从而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语文的各种能力。如:(1)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探索的能力;(2)质疑问难,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能力;(3)自学、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4)合作交流,讨论汇报的能力;(5)自主作业,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要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如:“这样可以吗?你能想出更好的吗?”这些简短的征询式的问句,看似简单,实则却是融洽师生感情的润滑剂,它能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才会水到渠成。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的句子,并问:“如果把这些句子去掉问号,变句号的话,你们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都知道原句好,好在具体生动,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和可爱,学生的回答,除了简单的几句话,再也没有别的,基本上“众口一词”,毫无“标新立异”。应该说,至此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并没有到此结束,我继续点拨道:“原句写得生动具体,你们的回答也能说得生动具体一点吗?比如说联系生活实际,用上一些修辞方法,清思考一下。”一位学生沉思片刻说:“读了带问号的句子,好像看见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所有的一切都随春天的到来苏醒了,读后,我好像喝到了蜜汁,甜到心里头去了。”听完他的回答后,我喜形于色,及时表扬了他,于是同学们纷纷讨论开来,有的说,原句是山里的甘泉,越喝越解渴。有的说,原句是一杯冰镇可乐,而加上句号的句子都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我乘此机会,马上引导:“那我们就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下来,你认为春天是怎样的就画成怎样的,好吗?”因此,每位学生动手创造性的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春天,虽然有些画得有点滑稽,但我们感到欣慰。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3.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是自主性的,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及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最后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情趣,和谐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為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讲解和传授,而应该教给学生方法,积极寻求语文生活情趣,同时掌握信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释疑解难,获得成功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注重生活情趣等个性品质和谐发展。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它毕竟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使之获得生活情趣并加以联系,就能使学生将从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巩固加深,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学校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老红军,开办学生广播电台,学生办报纸,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各种兴趣小组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生活。

2.作为农村小学,更要利用学校本身的有利条件,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学生学习、生活在农村,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可以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学习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渠道,增加生活情趣。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各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课外书看得多的学生,喜欢看书的同学也往往是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为此,我们尽量挤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大量阅读课外书,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为他们拓展创新思维的渠道。

4.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也就是对事物感受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促进学生主体应强调学生到实践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环境中去感受,把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中,可以眼看、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内容,激发纯真的情思,学到了活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逐步去获得知识、技能及心理品质和谐发展。

5.树立“大语文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堂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天地,课外天地,语文生活以及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等空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重视语文生活情趣的积累,支持学生参观各种科技展览,鼓励学生多看科普图书,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充分地促使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表达、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拓展学生的实践活动领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三、建立新型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生活情趣。

1、在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缺乏一个新型的教学评价机制。从以前的事实中,我们知道“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有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如何打破这套标准,不再以考分和名次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以成为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来加以衡量,即: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在这五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那么无疑对这个学生的教育是相对成功的。

2、关注学生体验,丰富感受。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具有个性化,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状态。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也需要多元化,让学生经历更连贯、涉猎更广、更多样化的充满趣味的学习生活,以开发学生的潜质和个性,丰富学生的感受。

3、语文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作为教师,是顺应时代所需,积极革新,还是应循守旧,抱残守缺?我们只有从思想到行动上要积极,要抓紧,同时要以冷静、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打开新思维,找到新办法,创造新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语文课堂,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转变教学观念,做具有生活情趣的教师。

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创新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同时也是为了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小学语文的学习,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我们认为,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做到:

1、教师要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语文知识的体系。另外,还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个别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知识的主动建构。

4、教师应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促进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语文知识的体系。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时,我们可以说: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五、创设愉快情境,增加语文学习的生活情趣。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才能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凸显主体,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站在时代的高度,拓宽眼界,以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来反思过去,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实践中需要采取的措施,改变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现状,加大教育教学科研的力度,逐步研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结语:

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发展,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之在语文实践中萌发创新的欲望,具有敢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拥抱知识,体味快乐。

参考文献:

【1】杨九骏、吴永军主编.建设新课程 从理解到行动[J].2003.

【2】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巢宗祺主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科讲座[Z].李吉林,江苏教育电视台

【5】.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李吉林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6】姚旭明主编.一川春色[J].海门日报印务中心承印

【7】.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J].王惠男著

【8】.挖掘题材,写出新意[M].陈锡银著,.新语文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

【9】.语文课程标准解读[J].小学语文教师2003.7.8.合刊

乡村小学生 篇7

一、乡村学生言语能力弊端的共性

(一)自主表达缺乏主动

乡村学生由于生活积累不够丰富,很多不善于表达,个性内向。对于历练自己的机会,总是默默放弃,与他人的交往也较为被动。他们没有经历应有的训练,难以将自己的认知体验和心理感受与他人分享交流。在多数情况下,都选择沉默。缺乏主动意识,是乡村学生在言语表达上的共性。

(二)诵读演讲缺乏自信

我们发现,无论是朗诵,还是演讲,乡村学生都有较大程度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是在意人们对自己的评价,生怕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遭受他人的非议和笑话。畏缩、怕羞,成为他们言语表达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

(三)发表见解缺乏见地

在针对某一种场景或现象引导乡村学生发表意见时,他们总是缺乏自己独特的认知体验,常常人云亦云,成了他人意见的传声筒。因此,缺乏自己独特的体验,是乡村学生言语表达一个鲜明标志。

(四)书面表达缺乏逻辑

在书面表达时,农村学生的语言相对质朴,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逻辑混乱情况。他们难以运用一段语言通畅、气韵连贯的话语来描述事物、刻画人物、表达情感,言语之间总会出现思维严重跳跃的情况,导致读者读后不知所云。逻辑缜密、气韵连贯则成了乡村学生书面表达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影响言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原因

(一)积累不足,缺乏应有的认知储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其学习的过程应该是量变最终引发质变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广泛阅读,形成了丰厚的积累,表达才能游刃有余,行云流水;但遗憾的是,乡村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与缺失,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积累量相对狭窄,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乡村学校由于教育均衡化难以到位,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导致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严重缺乏。刚入学时,很多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拼音都难以掌握,词汇量、诗文积累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其次,硬件设施也严重不足。乡村学校没有相应的图书馆,教学设备也相对落后,对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历练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学生言语能力相对低下。

(二)难以运用,缺乏应有的链接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积累对于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明确规定了学生必须大量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诗文。乡村学生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量,但他们无论在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时,都难以顺利、正确地加以运用,常常需要教师点拨之后才恍然大悟。

(三)训练不足,缺少应有的展示平台

言语表达能力需要长期、扎实的训练,才得以形成。乡村学校的资源相对匮乏,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鲜有各种有效活动支撑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诸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现场作文大赛等活动的缺失,使学生失去了历练自我的机会,没有扎实的平台展现自我,学生言语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了。

三、提升农村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造成乡村学生言语表达相对落后的原因很多,我们应该从语文教学的视角,运用现有的资源,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平台,努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多种诵读,拓展学生的语文积累

积累与表达之间相辅相成。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巧妙的表达。因此,教师除了围绕教材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之外,还应广泛开辟渠道,拓展补充各种形式的经典诗文,利用早读、午休等时间诵读。同时,教师还可以筹办班级图书角,建设班级读书会,将学生家中为数不多的图书整合起来,形成可流动性的资源,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学生开设课前导读课、课中推进课、读后分享课,促进学生多维积累,最终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二)课前演讲,训练学生的严谨思维

针对乡村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现状,教师不仅要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引领、改变学生,更要从学生内在的心理入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增强他们的自信。笔者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课前演讲”。在活动开始之初,教师通过每周一个主题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围绕主题准备三分钟的演讲,通过同桌互练、上台展示,推动全员参与。每个主题完成之后,评选出最佳演讲、最具气质、最有自信等多种奖项,从而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随着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自信程度不断加强,笔者对“课前演讲”的方法也进行了改革,由事先命题调整为当众公布主题,引导学生即兴演讲。要求学生针对演讲的主题,可进行一分钟的思维整理,通过提纲梳理演讲的线索与框架,更多的言语细节要临场组织,这对于训练学生有序表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写作本位,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

语文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教学中除了要通过习作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外,更应该充分开掘阅读教学中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引领学生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习作策略上,充分开掘课堂教学的时间,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教师以较短的时间引领学生概括出课文所描述的九件事。随后,教师则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上: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九件事,思考哪些是详细写,哪些是略写,哪些是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们要这么处理?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关注了文本内容,更引领学生紧扣中心洞察素材与中心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言语表达内在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聚焦课文的第13自然段,模仿语段进行随文练笔,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乡村小学生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和酒泉市7岁、9岁年龄组的汉族乡村小学生600名, 其中男生300名, 女生300名。

1.2 方法

粪蛔虫卵的检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规定的仪器、材料、操作步骤及具体要求进行。镜检有蛔虫卵者为阳性[2]。使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系统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粪蛔虫卵检出率

从表1可见, 2010年甘肃省汉族7岁、9岁乡村小学生粪蛔虫卵的检出率为3.50%, 性别与年龄间粪蛔虫卵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5, P>0.05) 。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2010年与2005年调查结果比较

2010年甘肃省汉族乡村小学男、女生粪蛔虫卵的检出率比2005年同类人群粪蛔虫卵的检出率 (16.06%) 降低了12.4个百分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05, P<0.01) ;其中2010年乡村男生粪蛔虫卵的检出率比2005年 (17.21%) 降低了13.54个百分点, 乡村女生粪蛔虫卵的检出率比2005年 (14.74%) 降低了11.41个百分点,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31.12, 24.45, P值均<0.01) 。

3 讨论

2010年甘肃省汉族7岁、9岁乡村小学生粪蛔虫卵的检出率明显低于2005年水平[3];也低于2005年中国汉族7岁、9岁乡村小学生水平[4], 接近2010年中国汉族7岁、9岁的检出率水平[5]。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防病观念的增强和农村学校卫生设施的改善, 乡村小学生卫生习惯的逐渐养成以及针对蛔虫感染的定期检测和集体驱蛔等专项措施均收到了显著效果, 甘肃省汉族乡村小学生的蛔虫感染率已大幅降低[6]。

虽然近年来通过定期检测、集体驱蛔等综合措施, 我国儿童的蛔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 (从1991年的25%下降到2005年以后的10%以下) , 但距离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蛔虫、钩虫、鞭虫‘三虫感染率’必须低于1%才算达到安全水平”这一目标仍有较大距离[7]。因蛔虫有着极强的繁殖力和抵抗力, 既易造成交叉感染, 又易造成自身重复感染, 加之目前我国农村土壤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成人蛔虫感染状况未得到系统治理, 再加上儿童好动的天性和群体的生活环境, 都有可能造成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的反弹[7]。所以在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做好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关键是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提高乡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蛔虫感染的知晓率,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勤剪指甲、生吃瓜果前要洗净, 防止病从口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乡村小学还应继续做好小学校卫生设施的改造, 为小学生提供洗手和饮用开水的设施;做好乡村小学厕所的改造;做好乡村小学蛔虫感染的定期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有计划地进行集体服药驱蛔, 进而达到降低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 促进乡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汉族乡村小学生的蛔虫感染情况, 为制订蛔虫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甘肃省7岁、9岁2个年龄组600名汉族乡村小学男、女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0年甘肃省汉族乡村小学男、女学生粪蛔虫卵检出率为3.50%, 明显低于甘肃省汉族同一群体2005年粪蛔虫卵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05, P<0.01) 。2010年乡村男生粪蛔虫检出率为3.67%, 女生为3.33%;7岁、9岁年龄组粪蛔虫卵检出率分别为3.33%和3.67%, 性别、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 甘肃省汉族乡村小学生的蛔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 但仍要采取多项综合措施防止反弹。

关键词:蛔虫, 人,感染,学生,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7-108.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S].北京, 2010:89-90.

[3]杲强.2005年甘肃省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1) :132-1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7, 4 (1) :5-6.

[5]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 (9) :1024.

[6]靳馀, 宋刊芳, 党丽琴, 等.会宁县县城幼儿及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2) :181.

立足乡村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研究 篇9

一、体察农村生活

(1)体验传统节日,写乡俗民风。农村人特别注重传统节日,这些节日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体验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清明,了解各地祭祀祖先的不同之处,听长辈讲讲先辈的故事;端午节,与家长一起去河边采粽叶,观察粽叶,学学怎样包粽子;中秋节,了解每一种祭品的含义,参与祭拜月亮的过程。过年时,农村的习俗则更多,如过年前必做的蒸馒头,年后正月十三的“上灯”,以及之后的“落灯”。只要学生采集到材料,他们就乐于写作。一学生在学裹粽子之后写道:“只见奶奶先把三片粽叶依次轻贴在一起,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轻轻一圈,就成了一个小漏斗,挖一勺米慢慢地倒进去,右手大拇指按按紧,然后把粽叶围着小漏斗裹几圈,再用一片粽叶插进还没包完的粽叶里,绕着粽子把有口的地方紧紧包住,不让米漏出来。最后,奶奶咬着粽绳的一头,右手拿绳子另一头,一扎,一个粽子就裹好了。”这段文字中“贴、夹、圈、倒、挖”等一连串动作描写之所以既准确又生动,完全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2)学习农技农艺,诉劳动甘苦。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习作7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当一回家长,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时值农村收麦栽秧之季,教师开展了“当一小时农民”的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利用周末跟家长或学习割麦、晒场、栽秧,或学习翻地、平土、点豆。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体验劳动的甘苦,感受农民的勤劳,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有血有肉:“好不容易把半口袋麦拖上担子,我全身骨架都软了,张着嘴不停地喘气,头上的汗一个劲儿地滚。歇了好长时间,我才慢慢把扁担的一头放上肩,和妈妈抬起来向前走,可两条腿怎么也不听话,走起来像鸭子一样左右摇摆……”农村有许多能工巧匠,还可以让学生当一天“篾匠”,养一天蚕,等等。

(3)欣赏家乡特产,抒爱乡之情。土产特产,其本身包含着“独特”之处,这显然是作文表现“个性化”的极好材料。随着“一村一品”工程的推进,农村出现了很多特色种植、养殖及小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猕猴桃种植基地、访家乡葡萄园、品尝“樊川小肚”等小吃,学生对家乡的爱会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4)寻找农村变化,倾自豪之感。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学生亲身经历的,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并在课堂上让他们说说家乡的变化:有人从土灶说到煤球炉,又说到液化气;有人从土路说到石子路,又说到水泥路、柏油路;有人从种麦栽秧说到“十里栽花算种田”,有了细致的观察,习作自然言之有物。

二、观察农村风景

农村学生生长在农村,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他们眼中少不了蓝天白云、村落炊烟、花草野果。农村的一年四季变化大,春天,带学生去看睡了一冬的麦苗,看燕子怎样搭窝筑巢;夏天,让学生去树林中捉知了,去小河边钓鱼;秋天,让他们观察雾起雾散,欣赏天空的蓝、云朵的白、大地的黄;冬天,让他们在雪地里奔跑,尝一尝雪的味道。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体验,真情则自然流露:“清晨,一层轻纱飘浮在村落之间,几声鸡鸣犬吠将乡村唤醒。太阳懒洋洋地爬上树梢,散发出淡淡的光芒,薄雾也识趣地溜走了。铺在农作物上的一层糖似的浓霜也渐渐融化了……”只要留心,多样的乡村风光可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三、积累农村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农村学生既应在书籍中欣赏优美词句或精美片断,也应该积累一些鲜活的农村话。比如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也有形容人多事的“吃饱了撑的”,形容人很忙的“丢了翻耙拿扫帚”,称会挣钱的人为“钱锥子”,称“柳树发芽”为“爆青”……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积累和运用农村语言,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具体,语言也生动有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农村教师要能够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立足农村,让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积累语言,丰富素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农村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立足农村,寻找有乡村特色的作文题材。一要体察农村生活:体验传统节日,写乡俗民风;学习农技农艺,诉劳动甘苦;欣赏家乡特产,抒爱乡之情;寻找农村变化,倾自豪之感。二要观察农村风光。三要积累农村语言。

关键词:农村学生,因地制宜,乡村特色,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黄朝琼.情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乡村小学生 篇10

高坪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乡村学校, 坐落于四川省华蓥市观音溪镇一个山梁子上。学校有九个教学班, 学生300多人, 教职工32人, 其中美术老师只有一个。现在大多数的乡村小学都是九年一贯制, 存在整个学校只有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这种现状, 所以高坪小学的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高坪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 一) 教学设备状况

借助假期的时间, 我对高坪小学的画室和教室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对该学校的教学设备进行了统计。大致数据如下: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知, 高坪小学的教学设备基本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但这些设备多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用性似乎没有那么强, 很多教学器材用不上, 而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器材又不足, 比如铅笔、剪刀、速写纸等材料, 另外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作品展览室和贮藏教具场地, 学生作品和教具都是放在画室里面的, 难免有些拥挤。

( 二) 师资力量的状况

通过对学校唯一的美术老师采访, 了解到新课改之后学校有了专业的美术老师, 美术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师资依然是比较缺乏, 学校只有一个美术老师, 而且还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 难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学生的差异大, 需要美术老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 老师担任的课程过多容易分撒老师的精力, 不能保证每一堂美术课的质量。

( 三) 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情况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美术课逐渐被师生所重视, 美术课的地位相比以前有所改善, 为调查高坪小学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情况, 我对该学校的小学部 ( 1—6年级进行了问卷普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小学生有236人, 收回有效调问卷223份, 以下是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都很喜欢美术课, 学生们也能够清楚的意识到美术课的作用, 他们学习美术的主要渠道是来自老师讲授和美术教材, 所以课堂上老师们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至关重要。大部分学生觉得美术课节次太少, 不能满足学生对美术的需求, 认为每周四节为宜。从调查表中还能看出, 新课程改革后, 美术课被占用的情况较少, 美术课堂上做其他课程作业的学生也较少, 但美术课被占用和美术课堂学生作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还是存在, 所以有必要提升美术课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二、高坪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是高坪小学地理位置偏远,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使得很多美术老师不愿到乡村基层工作, 从而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缺乏。加上交通不是很便利, 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相对较少, 不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学校应该引进专业的美术老师, 当地教育部门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例如提高住宿条件、增加薪酬待遇和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等等, “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努力做到招的来、留得住”[1]。

同时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机会较少, 不像大城市中的孩子, 有机会到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去参观优秀的美术作品, 更没有机会去专门的美术培训班接受系统的美术知识, 这是乡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美术知识, 老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美术的学习, 让优秀的学生作品在校园中展览,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2]既能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老师也可以组织相应的美术竞赛,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

总之, 高坪小学美术教育状况只是一个局部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能代表一定区域的乡村美术教育情况, 其存在的问题具有广泛性。通过对高坪小学提出相关的对策, 希望也能对其它学校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昌浩叶晓敏.《岑溪市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艺术教育

小城故事:乡村小学守望者 篇11

他,就是宁大新。一个平凡的老师,一个甘于平淡的智者。

立志教学,走上三尺讲台

宁大新,祖籍江西南城县,1970年出生在泰宁城关,父母都是杉城镇中心小学老师。受父母熏陶和影响,他从小便立志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93年从三明师范毕业后,宁大新被分配到杉城镇最偏远的大坪村。他没有抱怨,反而惊喜万分,高兴得失眠了好几晚。

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宁大新心中满是憧憬。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上那求知的双眼,他涌起一股豪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用自己掌握的学问,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一年,宁大新23岁,正值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华。

艰难环境,青春风雨无阻

大坪小学距离城关远,足有16公里。回家不方便,宁大新就住校。住宿条件很简陋,一铺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是全部。

当时小学实行5天半教学制,周六下午老师们才能回县城。每次回家,宁大新都只能在家呆一天,周日下午就要赶回学校。

黄泥巴的乡间道路,全是上坡,难走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雨天,骑自行车犹如犁田般艰难,车轮陷入淤泥中直打滑。一个下雨天,宁大新骑车驮着一周的米和酸菜去学校时,心系寄宿生的他只想尽快赶到学校,一不留神,车子侧滑到路边,整个前轮掉至路旁悬崖,所幸年轻的他身手敏捷及时跳车才没发生意外,但米和酸菜却全部打翻在地了。那一周,宁大新都是和其他老师一起分菜吃。

学校老师短缺,作为带班教师,宁大新要教语文、数学、美术等几乎所有课程。他的课,孩子们都特别爱听。机智幽默的授课风格,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总是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忙碌的一天结束后,往往就是深夜。夏天,蚊蝇飞舞,宁大新伴着窗外的蛙鸣入眠;冬天,寒风刺骨,宁大新聆听雪落的声音进入梦乡。

艰苦的环境,宁大新坚持用汗水编织梦想,用青春缔造无悔。

爱心接力,伴随孩子成长

1995年,宁大新调至帐干小学,1997年调至调村小学,2000年调至洋川小学,2004年至今在长兴小学。他戏言,20年教学生涯、5所任教学校,没有哪一所离家在20华里内,任教时走的全是泥巴路。

在乡村小学任教,他深知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监管,往往个性偏执,不服从管教,学习成绩也会大受影响。对这些孩子,宁大新一方面加强与其外出父母的联系,随时汇报孩子们的近况,一方面注重对他们平时生活和思想的关心,尽量抽空去家访,还经常帮助他们补课。日子久了,孩子们都明白了宁大新的一片苦心,渐渐如亲人一般敬重他,学习也更加努力出色。

在长兴小学时,有一个叫胡彦予的女学生,来自较偏远的瑶坪小组。每次来回学校,宁大新都会顺路捎上她。中午她不方便回家吃饭,宁大新就帮她蒸饭炒菜,如父亲般无微不至照顾她。

每年六一儿童节,宁大新都会精心为孩子们准备礼物,用奖状来鼓励他们,同时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奖表演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心系教育,书写美丽人生

除帐干小学外,宁大新在其余4所学校都是校长,既要教授课程,又要做好行政工作。2005年新学年伊始,一蓝姓孩子因未满6周岁,没到上一年级的年龄,宁大新不让他注册。家长找上学校,固执的要让孩子进一年级,甚至威胁身为校长的宁大新。他没有退让,耐心和家长解释,最终家长接受了宁大新的建议,让孩子进了幼儿园。

长兴小学本着“花园式学校”的办学初衷,建校时栽种了很多绿化带。校园美了,却苦了绿化的管理者。由于学校没有经费聘请养护工人,修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教职工身上。2004年9月进入长兴小学后,宁大新便主动承担起了这项任务。每天早起打扫操场是例行公事,遇到刮风下雨,课间也得打扫。几株观赏树的修剪隔几天就得进行一次,由于长时间使用大剪子,他手心如种田的农民般长起厚厚的老茧,甚至有时连粉笔都握不稳,还患上了肩周炎。

由于年久失修,长兴小学教室普遍漏雨。宁大新经常在雨天独自爬上屋顶,整理瓦片。向村主任反映情况后,在宁大新的积极争取下,村里答应出资彻底修缮。

2012年寧大新家附近进行农网改造,2月的一个晚上,在回家途中,由于无路灯,宁大新重重摔了一跤,两个脚趾骨折,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那几天父亲也不幸过世。宁大新忍着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伤痛将父亲后世料理完才去动手术,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到现在脚趾都无法完全伸直。3月19日,害怕孩子们成绩跟不上,他不顾疼痛,强忍硬是撑着去上课。5月份,一同事被抽调,同事的教学任务又压在了他肩头。工作重担使他尚未痊愈的身体显得越发疲惫,但他始终乐观面对。

由于表现出色、爱岗敬业,宁大新先后被杉城镇授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宁大新的生活座右铭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乡村小学的生活是单调的,体育课、游戏课是仅有的娱乐项目,但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他坚持着、努力着……

乡村中小学“自主造血”策略浅探 篇12

一、抽签上课、上比较课, 扭转学习态度

面对新课程, 乡村教师对新理念很难认同, 习惯了“老师讲, 学生听”, 而视野和思维方式与新课程要求很不相适应, 知识匮乏, 体现在讲解时平淡无奇, 语言苍白, 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讲法, 而枯燥无味的“说教式”课堂教学,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绝大部分教师缺乏主动适应性。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根据“小学教师打通关”的要求, 我们首先采取“抽签上课”的策略, 即:点将定人, 抽签临时决定年级、学科及内容, 独立准备1小时, 再上课。用以检测教师综合素质, 让教师暴露“弱势”, 教育教师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采取“上比较课”的策略: (1) , 集体听几名普通教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 (2) , 集体听一名普通教师和一名乡村“名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 (3) , 集体听某个教师上课和观摩同一教学内容的名师授课录像, 帮助教师寻找差距, 进而激起教师的斗志, 转“示弱”为“内需”,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教学比武, 学践结合, 理论有效联系实践

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远远满足不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渴望优质培训, 但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存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现象, 同时对培训未能很好落实, 教师谈“训”色变, 但又无奈、苦恼。

我们将理论学习与教学比武较好地结合起来。对教学比武进行了以下三种组织形式的探讨:一是创新教学比武。在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新教法、新学习方式等基础上, 为给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这种比武既是摒弃, 又是传承。二是片段教学竞赛。选取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 让教师进行15至20分钟的教学, 展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三是教学风格展示。在教学艺术培训完成后, 为检测培训成果而组织的课堂教学比武。以上比武, 以培训学习为前提, 以比武展示为成果检测手段, 做到了理论联系实践, 使教学比武不会被架空而流于形式。

三、专题研讨, 面向实际, 吸引教师参与教研

以前, 学科教研组内开展最传统的活动是“听评型”教研, 即听一节公开课、优质课, 大家评一评、说一说, 未深入反思, 发言者寥寥无几。教研活动逐渐被常规教学检查所替代。同时, 学校开展最传统的活动是教学比武, 评出个一、二、三等奖, 最后是“我好, 你好, 他也好”。因此, 教师失去了参与教研的激情和兴趣。

为此, 我们通过调研征询, 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方法”和新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整理, 建立教研主题“资源库”, 从中选取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对有价值的“经验与方法”进一步推介推广:一是专题讲座;二是示范观摩;三是研究讨论;四是专家引领;五是分校推广;六是课题研究。对“困惑与问题”, 根据学科的不同, 选取一定的教学专题组织研讨:一是搜集主题资料, 开始自我探究;二是组织集中研讨, 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名师名课观摩, 从中深刻感悟;四是安排集体备课, 形成典型课例;五是邀请专家引领, 提升认识层面;六是成立课题小组, 形成科研成果。对教师形成的“经验与方法”进行提升与推广, 是对教师的一种最大的激励;“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以“问题”为载体的专题研讨, 启导教师去发现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启示, 诱发教师教学机智, 促进教学相长

我们将搜集到的30多个典型案例分为:人本理念、享受教育、语言艺术、赏识教育、教育机智、班主任艺术、课堂常见现象的处置等7类, 进行案例剖析, 促使教师深入思考, 充分讨论, 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 启迪教育智慧, 进而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们采取了三种形式: (1) 研讨式:一是出示优秀课例;二是自主学习课例;三是交流学习成果;四是自主内化反思;五是主持人点评反思。 (2) 提问式:一是出示案例情境;二是提出研讨问题;三是教师各抒己见;四是点出执教教师做法;五是主持人点评反思;六是评选“教育能手”。 (3) 介绍式:一是教师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特例场景或突发问题情境;二是提出研讨问题;三是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案例;四是由介绍教师点出自己当时的做法;五是介绍人主持共同反思;六是评选“教育能手”。

这三种案例启示, 在角色转换方面, 实现了教师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案例内容选择上, 反映了由“彼”及“己”的内容更迭;在研讨形式上,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活动策略。案例启示, 针对新课改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 符合教师需要, 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 实现了教研创新;同时, 构建了交流合作平台, 锻炼了教研能力, 促进了同伴互助, 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有效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

五、成果展示, 表彰宣传, 鼓励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搭建作品展示平台。一是组织每年一届的优秀论文等评比, 以《铎山教研》为载体, 将优秀作品刊出。二是择优出版《教师手记》, 内容主要荟萃教育叙事、生活日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我的教学风格等方面的作品。三是搭建推荐发表桥梁, 将教师的成果作品, 通过网络发送邮件、报刊杂志社投寄、参加评比和论坛等方式, 择优推荐发表、获奖, 使教师的成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内交流, 扩大影响面。

搭建表彰宣传平台。建立获奖教师喜报张贴、校园广播宣传、师生互相颁奖、媒体采访报道等机制。教师在外参加竞赛等活动, 获奖结果一出来, 学校里已贴出了喜报, 红领巾广播站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播送。第二天教师回来一踏入校门, 早有学生代表手执红花恭候, 迎接“英雄”凯旋, 令教师激动不已。中心校每年“九·十”节都组织了不同岗位的优秀教师表彰活动。并开辟宣传橱窗展览, 大张旗鼓、声势浩大地对教师进行表彰、激励,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潜在的热情和感动。

通过“成果展示”, 教师逐渐养成爱学习、爱思考、爱写作, 爱实践的良好职业习惯。同时, 通过表彰宣传、媒体报道等, 宣传“名师”, 宣传学校, 促进社会更多的了解学校, 了解教育, 了解教师, 促进学校和教师赢得社会尊重。

六、调整视角, 摆正心态, 充分享受教育乐趣

“教师首先应是教育的享受者, 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我们的做法是:

利用典型案例, 帮助教师转变观念, 摆正心态。如:《老太太的忧与乐》告诉我们, 有时换个角度看问题, 就会豁然开朗。同理启示:我们不能只盯着学生的背影 (缺点和错误) 自烦自燥, 而要走向前去, 看到学生的自信、微笑、成长 (闪光点和良好心态) 而欣慰。又如案例《关注》:美国人关注的是孩子学会了什么;中国人关注的是孩子还有什么没学会。从中折射出两国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 以此深生的教育行为、语言、心态、方法和结果, 启示教师从完美主义的陷阱中跳出来, 更新理念, 学会欣赏, 转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教育方式, 发展学生素质和个性。

在学校里, 教师享受学校生活。在研训活动中, 教师每次活动后均有不同的收获, 从中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在教学中, 享受“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教学比武中, 享受竞争的快感;在成长平台上, 享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 我们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享受教育行为规范》,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开展“教育分享”活动。组织教育一“得”、教育有“悔”交流, 分享成功, 分享失败。同时,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师工作环境。教师的教育观念、心态和行为有了积极改变。以前经常听到教师叹息:“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我班没有一个好学生”……现在, 埋怨学生的少了, 主动反思的多了;体罚学生的少了, 赏识学生的多了;课堂上“板着脸”的少了, 微笑的多了;教师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少了, 换位思考的多了。

我们还采取“循环授课”“教育叙事”“教学日记”“QQ群聊”等策略。

上一篇:年轻教师怎样听课下一篇:社会发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