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共9篇)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1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游发展对民族学校教育的影响,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力图化解乡村游的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 促进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齐头并进。
关键词:乡村游,民族学校,影响,对策
武陵山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 乡村游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传播了民族文化, 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乡村游的发展也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 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影响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落后的民族地区, 由于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户只注重发展旅游经济, 忽略了乡村游对农村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冲击, 给农村学校教育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这是应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湘西凤凰县乡村游发展概况
2006年以来, 国家旅游局相继提出“乡村游旅游年”及“活力乡村、魅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 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凤凰县积极贯彻上级精神, 依托凤凰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效应, 乡村游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已有乡村游景点20多处。
近年来, 凤凰县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文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其中民族乡村游来势尤为迅猛。全县乡村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很多民族民间文化被挖掘出来, 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 伴随着乡村游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诸如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盲目开发破坏生态文明、恶性竞争等, 特别是对民族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乡村游的发展对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影响
本文选取凤凰三中作为研究个案, 是因为其有明显的代表性。凤凰三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民族初中学校, 在校学生有518人, 绝大部分是苗族和土家族, 占全校学生95%以上。
凤凰三中的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比较著名的有:有省级文物黄丝桥古城, 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勾良苗寨, 还有岩拉窠苗寨、天龙峡景区、野牛山景区、舒家塘景区等。由于这些景点景区历史文化悠久, 民族特色鲜明, 民族民俗活动活跃, 而且自然风光秀丽迷人, 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在游览完凤凰古城后前来观光旅游。由此给学校的教育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 学生辍学率不断升高
由于乡村游的兴起, 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也正因为如此, 对学校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带来了一些冲击,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辍学率升高, 其中有的辍学学生就加入到乡村游行业中去。究其原因, 一方面, 有的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 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是因为家庭困难, 想趁旅游发展之际赚钱, 强行要孩子们在景点内兜售货物 (土特产) 、叫卖食品等;另一方面, 一部分厌学学生放弃学业, 参加景点景区的民俗风情表演队, 以减轻家庭负担, 所以有的家长也任由其辍学。
2. 学校管理难度增大
一些社会青年会经常跑到学校周边闹事, 受其影响, 少数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对上学产生厌烦感。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厌学, 甚至辍学, 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困难, 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 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因素
一是造成劳动者素质低下, 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影响将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容易给社会治安带来不稳定因素。很多辍学的初中生心理和思想都不成熟, 平时自控能力差, 容易感情用事, 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带来一些隐患。
三乡村游对民族学校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1. 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 国家、省、州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实施细则》, 一些县市也相应出台了实施义务教育的办法。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义务教育法》, 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不送子女入学是违法行为”。同时, 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白, 说明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学好本领, 为将来就业谋生打基础的道理。
第二, 强化政府监管, 加大执行力度。要坚决落实各级政府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将控制和降低初中在校生辍学任务落实到县、乡、村、学校, 层层明确目标和责任, 把控辍保生的工作实绩作为干部、学校及教师考核、评优、晋级、晋职的主要依据。同时要把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限期入学通知书制度、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未送子女入学经济处罚制度和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等, 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在控辍保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 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要建立民族地区扶贫助学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广开财源, 建立各种助学基金, 对贫困学生实行适当费用的减免, 确保贫困生完成初中学业。
2. 学校要完善教育改革, 大力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第一,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老师的福利, 是现阶段解决学校师资问题进而降低辍学率的一个直接有效的措施, 在原有的基础上, 加大农村教师的生活补贴, 在晋职晋级上优先满足农村学校老师;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免费培训,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的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教学环境, 让广大农村教师快乐教、安心教, 学生爱师、爱校。
第二, 转变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一是要转变办学观念, 坚决摒弃只重视少数学生升学, 未能面向全体学生, 特别是轻视后进生的做法, 不让学生升学无望而逐渐厌学、逃学, 最终辍学;二是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让学生不因沉重的课业负担而产生厌学情绪, 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三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爱为本, 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是加大督察工作力度, 严禁学校以种种理由拒绝学生入学或变相开除学生。
第三, 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主阵地作用,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农村民族学校要积极开发和挖掘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本地区的民族优良传统、民族工艺、民族文化等资源引进课堂, 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开展苗族花鼓、苗族武术、苗族龙狮舞、苗歌等活动;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从而做到, 旅游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反哺社会、为旅游服务的功效。
3. 搞好社会、家庭、学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重视“三农”问题, 要担当起指导作用, 制定相关的规定, 深入到农民中去宣传, 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 还要不定期地去学校调研考察, 对学校存在的困难要给予及时解决;农民要服从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 要树立对子女未来负责的态度, 克服困难, 坚持让子女完成学业;学校教育者要放低姿态, 走出校门, 要及时进行家访, 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加强对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 同时, 将民族文化引进校园,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这样, 三者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努力化解乡村游的发展给民族学校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旅游”[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4)
[2]孙天胜、李永乐.关注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J].中国民族, 2006 (9)
[3]贾鸿雁.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环境视角的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 (4)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2
当前,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山区孩子有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山区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教育资源匮乏,基础教学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负担重
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很难吸引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前来任教,现有的教师队伍年纪普遍偏大,而且学校老师的数量也非常少,往往一个老师要身兼数职,所以在教学质量上会大打折扣。此外,山区的经济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占绝大多数,他们忽视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把过多的教育责任推给了老师和学校,所以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加重了老师的教育负担。
2.教育资源匮乏,教学实施落后
“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教育资源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教学水平受限。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山区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但是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很难得到解决。由于资金的短缺,很多教育需求目前还得不到满足,绝大多数的山区小学还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没有能力建立学校图书馆,体育器材短缺,很多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师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3.学校缺乏系统的管理
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校长管理能力差,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便只会停留于表面,毫无实际意义可言。这样的学校,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学质量自然上不去。我国目前还有很多“麻雀”学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刘沟小学就是典型的山区农村小学,这里就只有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这是一所非常小的学校,像这种“麻雀”学校在我国还有很多,如果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来进行要求,配置完整的.教学设备等硬件的话,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麻雀”小学的存在成为山区小学快速“萎缩”的缩影。
二、促进山区小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1.增加教育资金投入
山区小学教育发展迟缓,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投入少。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山区小学的资金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山区小学的教育条件,同时建立资金监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2.适当改善学校布局
当前,山区小学分布不均、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是山区教育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部分小学由于学生和教师数量较少,无法正常配备应有的教学实施,同一区域出现多个零散的山区小学。因此,政府应合理配置小学分布,撤销部分山区小学,采取整体划片的方式,将学生集合在一起,这样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强化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山区小学未来教育的发展。政府应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因为山区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教师人才较为稀缺,所以我们要鼓励优秀教师支教山区,建立定期轮换制度,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山区教师队伍的发展。
4.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正规的教学秩序
温州沿海山区乡村发展策略研究 篇3
浙江省温州地区属沿海丘陵地区, 具有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温州地区经济普遍较为发达, 但是在山区部分, 却存在着种种的发展障碍。以平阳县为例, 山地占了整个行政区划面积的62.8%, 且多数乡镇均位于温州中西部山区 (见图1) 。
这些山区乡镇交通受限, 经济落后, 社会功能缺失, 人员流失严重,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 也使得各乡政府在对乡的建设发展定位中面临空前的压力。但同时这些乡镇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 又是国家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 这些乡镇的发展关系着国家资源保育及和灾害安全防护等相关重要问题;关系着城乡差异化发展的构建和城乡结构关系的改善;关系着乡镇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活力复苏。
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温州沿海山区乡村的发展存在以下几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矛盾:
(一) 错位发展机遇良好, 然而抓住机遇的能力缺乏
世界工业发展已经步入后现代化时期, 中国的产业发展也正致力于向生态化、集约型的产业结构调整迈进。温州沿海城镇经济发达, 为其山区乡村奠定了环境和资源为发展主体的社会和劳动分工模式下的自主发展机遇。但是社会结构与服务设施欠缺、人口外流、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封闭等等原因, 又使得这样的机会相对于现在的山区乡村来说显得有点遥不可及。
(二) 中心地有一定的集聚能力, 但这种浅层的集聚无法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
温州沿海山村多部分已经实现下山脱贫, 集聚至乡政府所在地和其他城镇中心区。然而这种集聚只是简单的人口的搬迁和转移, 集镇中心地的服务职能仅限于低层次的公共服务职能, 根本不能满足对优质人口、资本要素的吸引, 无法促进优势资源的转换性开发和城镇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 社会交往便利, 但缺乏与资源优势相匹配的空间建设模式
温州山区乡村的建设模式为典型的落地房聚落模式, 建筑多数为独门独户式开放性住宅。在这种空间中, 人群交往方便, 邻里关系和谐, 适合老龄化社会和空巢社会现象中对这类社会群体的安置和关怀。但是这些乡村在建设过程中, 由于缺乏上位规划的指导, 村民观念守旧, 在建设过程中, 划地分宅现象比较严重, 沿溪、沿山景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缺乏与资源优势相匹配的空间建设模式。
二、基本理念原则和战略思路
基于对发展机遇以及面临挑战的分析, 温州沿海山区的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 差异化的发展原则
在产业定位、文化构建、社会结构构成上必须强调自身的特色, 在区别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 资源保育化发展原则
资源保育是温州山区乡村一切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必须高度重视资源保育工作。
(三) 整体化发展原则
从区域整体发展研究交通、产业、空间布局, 即注重互补性, 又注重个性。
笔者在针对平阳县凤巢乡的实际乡村规划操作中, 将乡村发展的战略思路确定为“三个重构”, 即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通过运用资源优势, 培养内生力量, 注重自我发展, 形成环境、社会、经济方面和谐发展的特色乡镇区域。
重构经济: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策略,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开发特色经济品种, 塑造特色经济品牌。
重构社会:完善农村中心地的服务职能, 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力求达到与城镇同等级的服务水平。同时也要重视老人、儿童的社会情感交流场所的布置。
重构空间:强化乡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打通主要对外联系通道, 对空间构架进行整理, 使之更加具有山水特色乡镇优势。
三、山区乡村发展的策略措施
对应山区乡村的发展战略思路, 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后发优势, 在凤巢乡的规划中, 笔者提出了三大发展策略, 即产业策略、安居策略和空间策略。
(一) 产业策略措施
即从战略性高度考虑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包括水环境、森林环境等。从产业安排上完成“强一、调二、引三” (见图2) 。“强一”即加强产业基地的培育与开发, 并利用产业基地形成农业观光园区、森林氧吧、亲子互动园、国民科普教育基地等多种衍生产业结构;“调二”即逐步对现有的工业进行迁移, 或者对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鼓励其由二类工业或三类工业转成农产品加工工业, 发展与资源相匹配的工业经济, 也间接地提供就业机会;“引三”即将山村的旅游经济定位为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 利用水资源、林地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经济。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 根据凤巢乡自身鲜明的特色, 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利用名人效应和传说 (谢侠逊故居、杨氏宗祠、杨氏祖墓等) 增添乡村的神秘色彩, 引申“有凤来巢”的历史寓意和神话传说, 塑造各种以凤凰为标志的景点和文化氛围。
2. 利用秀垟古山寨的遗址做宣传文章, 重塑古时山寨的风貌和历史秩序, 吸引对山寨文化和山寨体验感兴趣的新潮人群。
3. 利用其相对其他西部山区较佳的交通优势和相对东部城镇较好的自然环境这两个综合平衡点, 在森林氧吧中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和专用的野营区, 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户外“驴友”的需求。
4. 利用山村的竹林、石墙、小溪、矮屋等特色改造一片环境较好的农居点, 形成一些特殊的院落小空间, 营造一些在经济发达城镇中较难见到的诸如会所性质的集自然、养生、时尚于一体的会所经济 (见图3、图4) 。
(二) 安居策略措施
即完善农村中心地的聚居功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并对乡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提出应对策略。
加强中心地服务功能:让农村的人口享受最基本的服务, 如各类行政办公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机会等。尤其是在医疗卫生和教育这一块, 应努力创造专业医生定期坐诊、优秀教师定期示范的条件, 尽量使乡村居民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水平和受教育机会。
加强农村集聚地功能:充分发挥乡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区的集聚效应, 积极实施村庄布点规划和下山脱贫计划, 使人口和产业呈现集聚的态势, 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并节约用地, 增加中心区的繁荣度和活力。
加强乡村老年人口和青少年人口的活动休闲功能:温州山区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非常严重, 甚至全浙江省乃至全国在未来的10年内, 都将面临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因此关爱老年人口和孩子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资源优势, 集合民间资本, 鼓励设置敬老院、疗养院等场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明确落实各项福利政策, 设置老年人和儿童的娱乐健身场所;这些都是乡级政府乃至县级政府需要重视的内容。
(三) 空间策略措施
在交通发展方面, 强化乡村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打通主要对外联系通道, 构建乡村旅游的快捷通道, 增强区域对外开放度;内部优化现有的路网结构, 设定适合乡村旅游、休闲、生活的慢行系统和步行系统, 尽量保留乡村原始的肌理 (见图5、图6) 。
在乡村聚落形态的控制方面, 采用“大集中、小分散、不扩散”的聚落形态模式。大集中是指乡中心区应建立适应周边小型村庄集中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 满足一些村庄人口对文化教育、医疗设施、商业服务方面的集中需求, 再适当鼓励一些已经具备条件的农村人口往中心区或城镇区转移。小分散是指各个原始村庄聚落形态采取自然削减的态势, 无需利用行政干预政策强制将这些村庄迁移至中心区。因为这些农民的移民唯一换来的就是中心区边缘地的地基, 却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生活上也无法融入到城镇集群中。而原来的村庄聚落虽然在土地政策实施上有削减的必要, 但同时也应保留一定的人口和用地, 作为国家资源保育的服务人口。温州山区的欠发达乡村一般都位于山区, 山林、梯田等需要有人口继续留在当地服务的区域, 如果一味地要求集聚, 那么这些地方的荒废将是十分严重的。而原始村落的返耕除了提供一定的土地指标外, 对农业经济的产出并未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只会导致国家耕地被侵占得更多。
在乡村的空间塑造方面, 也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乡村的空间还需要在原来的低平空间序列中去需求特色发展, 而不是像城镇中心集聚区一样发展高、密空间。乡村的空间序列建设可分为以下三类:
安全交往空间:在乡村中普遍存在着建筑消防间距不足、建筑结构功能脆弱等问题。乡村的经济实力要求也不允许我们对所有的建筑按照理想的建筑空间模型去表现。在这种情况下, 追求安全的乡村建筑空间应当成为乡村聚落建设的首要条件。一般的做法就是保障消防通道的建设, 拆除一些必须拆除的建筑, 加固建筑结构, 利用原有乡村空间中的空地设立消防停车场或消防水池等设施, 平时兼容村庄交往空间, 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
院落式空间和田园式空间:通过对乡村原有特色空间的塑造, 提供农居设计、休闲度假、农业示范等多功能合一的乡居模式。具体可结合原始的特色元素, 如石墙、竹林、小溪、牌坊等元素建设庭院空间。结合农田、晒谷场、骑楼建筑设置田园风格的农村建筑形式。
农村的空间模型设计必须先考虑安全的因素, 再引入特色的因素,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住问题, 并实现功能的逐步转型。
四、小结
乡村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也是应对和解决农民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乡村资源合理转化, 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乡村贫穷落后的局面, 才能实现对国家环境资源的最简单、最有效的保护, 实现乡村经济质的飞跃, 促进乡村人口回流以及社会发展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平阳县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平阳县凤巢乡规划, 2010.
[2]平阳县志编制委员会.平阳县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3]平阳县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平阳统计年鉴.平阳县统计局, 2000-2009.
[4]董振国.农村如何从"休闲经济"中掘金?.中国信息报, 2006-05-09.
[5]胡凤飞, 蒋敏敏.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农村经济, 2005 (4) .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4
福山区大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以文明一条街建设为切入点、以四德建设为重点、以抓好农村文化繁荣为基本点,三“点”发力,助推乡村文明行动。活动中,恪守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宗旨,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抓好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用乡村文明行动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一、突出“文明一条街”建设这个切入点
福山区把建设“文明一条街”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个村庄从一条街道抓起,逐步辐射带动全村、全镇、全区乡村文明行动提档升级,全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丰富文明一条街内涵。福山区在打造村庄“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植树绿化、村居亮化、环境美化”的前提下,以道德、文明为主要内容,突出抓好文明一条街道德文化墙、政策宣传栏、电子宣传屏、主题公益宣传、道德广场、道德长廊、文化大院、农村书屋等“软”环境建设,让文明一条街成为文明卫生示范街、思想道德宣传街、科技文化普及街、娱乐健身休闲街。
二是集中连片创建,形成有机贯通工作局面。福山区按照“整体规划、连片创建、培植典型、梯次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典型引领作用,巩固达标村的基础创建成果,切实加快薄弱村的追赶步伐,连片推进,较好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的工作目标。目前,福山区已经打造32个乡村文明行动示 范点,并在5月底组织召开了由区委副书记带队,党委、政府区级分管领导参与,各镇街、有关区直部门和驻福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区乡村文明行动观摩会议,逐镇观摩了各镇街乡村文明行动建设成果,对下步任务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有力地推进福山区乡村文明行动的深入实施。
三是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福山区在开展文明一条街活动中,因地制宜、立足村情,不搞千村一面,而是突出村镇特点、地域特色,充分展示村庄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体现独特魅力和文化风貌,创建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福山区张格庄镇将大樱桃文化、书法文化融入到道德文化墙中,通过精美的壁画寓教于乐;门楼镇高点定位,突出家庭美德,逐村连片打造孝德文化墙;回里镇在文明一条街上重点打造公益候车亭,让群众在等车时即可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东厅街道将多个村一体打造了一条道德文化长廊,使广大农民群众随时随地可以受到道德文化熏陶。
二、抓好“四德工程”建设这个重点
广大农民群众是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没有高素质的农民群众,就没有高水平的乡村文明。福山区把“四德工程”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以创建“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区为目标,精心筹划、严密部署、强化推进措施,确保工作实效。一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福山区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传统习俗,从孝敬老人、诚实劳动、守法经营等具体事情入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敬业、守信等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新型人际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专栏,深入宣传实施“四德”工程及工作动态、典型经验,组织开展全区公民道德养成集中教育、宣传活动,使“四德”工程建设家喻户晓;在全区建立四德建设示范点、建设道德公益广告牌、张贴德育教育宣传画,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声势。
二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大力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计划,在家庭这个细胞单元上撒播文明种子,帮助农民群众提升文明素养;面向基层群众,运用道德讲堂、宣传栏、电子宣传屏,编发道德教育读本,发放倡议书、公开信、明白纸等形式,持之以恒地搞好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加大移风易俗力度,注重发挥村级自治组织的作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促进会等群众组织,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积极开展各类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开展评选表彰活动。福山区高度重视“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发动各方力量充分做好组织、宣传、教育、评选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让“善行义举四德榜”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道德标杆。深入开展“福山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举办专题表 彰晚会对评选出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宣传推广,弘扬社会新风正气。同时,将评选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过程,引导广大群众在积极参与的同时接受教育、提升素质。
三、抓好农村文化繁荣这个基本点
农村文化生活直接影响到农民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福山区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抓好。
一是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福山区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惠民工作为切入点,坚持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把更多的项目放到农村,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维修、管理的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农村各类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有文化广场(大院)、活动室、文艺演出队伍、文艺设备和图书室“五有”目标,为广大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同时,结合联村联户心连心活动,鼓励联村单位对包帮村居加强文化建设扶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设施投入新机制。
二是着力培育基层文化队伍。福山区注重从业余文艺工作者中培养“带头人”,确定数位具有各类文艺专长的“带头人”,担任基层文化指导员,带头领办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基层文化队伍。同时,对“带头人”提供业务指导,把他们作为文化培训辅 导的重点对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培训,使他们成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排头兵、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头雁、引领所在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
岳阳市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篇5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乡村旅游已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初见端倪。兴起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基地,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山东枣庄石榴园、成都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等。其中的一些景区景点现已被核准为国家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这意味着以生态农业带动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首先是在南方部分地区发展起来的,以四川和湖南的农家乐为主要的旅游产品形式。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和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相联系,从而被人们重视、研究和引入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实践,随着对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乡村旅游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的内涵,农村、林区、牧区、渔区乃至其他具有乡村自然和社会特征的目的地所发生的旅游活动被看做是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主要模式
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有多种定义。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旅游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保留乡村景观,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1]。在2004年贵州举行的乡村国际旅游论坛上,与会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以农村(村民)为经营主体,以村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乡村家庭经营活动,如农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族特色。(3)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2]。
蒙睿等曾列举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界定的三十五种提法,其中很多是关于农业旅游的,他们总结了乡村旅游的六个基本特征[3]:(1)乡村旅游是一个由观光、体验、休闲等旅游产品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2)乡村性(大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文化等)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3)乡村环境氛围,即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4)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5)乡村旅游是一个变化的时空概念。资源禀赋特别好的乡村地域会走上遗传性风景名胜区发展道路,而区位性较好的乡村旅游区可能走上城镇化发展道路;(6)乡村旅游强调社区参与,旅游活动应为乡村家庭个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产生于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依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观光型、度假型和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具体情况为:(1)观光型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乡村博物馆和观光农业园三种类型。(2)度假型的旅游目的地是度假农场,日本的度假方式是“民宿”、“民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场度假分三种,游客宿于农家,与农家成员共同生活,或分开居住伙食自理,或在农家午餐而不留宿。(3)体验型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教育农场(教育农园)和家庭农园,教育农园主要收集、设计、建设一些与城市不同的设施,给游客新的信息和知识,家庭农园是将城市近郊土地提供给没有土地的城市居民耕作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
人们以把从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功能这两个角度去定义乡村旅游。魏小安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五种活动模式[2]:一是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乡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二、君山区概况
君山区北靠长江,南濒洞庭湖,S202、S306纵贯全境,洞庭湖大桥连接岳阳市中心城区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G107。城区路网逐步完善,扩建新建了君山大道、旅游路、景明路、经二路等12条城区干道,配套搞好了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各镇、村道路纵横贯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君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湿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区有耕地面积40多万亩,林果2.5万亩,森林面积2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40万立方米,棉花、油菜、甘蔗、蔬菜、水产品等五大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市前列,“君山银针”、“君山毛尖”、洞庭银鱼、团湖莲藕、淡水珍珠等产品享誉国内外,瘦肉型牲猪、松花皮蛋等首批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境内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君山岛,亚洲最大的野生荷花公园———团湖公园,东洞庭湖湿地观鸟区、天井山森林公园,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君山区都可以享受,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更有利于君山区发展。湖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长株潭“3+5”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一点一线”和环洞庭湖经济带发展、洞庭湖大桥收费取消等一系列政策都有利于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君山区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起到了加速农村市场发育和拓展作用,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难免出现不少问题。
1.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
君山区乡村旅游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家庭个体小规模经营,基本上是自发组织,缺乏政府引导。旅游产品类型简单,低层次重复开发,盲目模仿,缺少对旅游资源的总统设计。一般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接待客人,不具备参与性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同时缺少对文化的挖掘。开展乡村旅游村落的房屋建筑缺少统一规划,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形成视觉污染。
2. 基础设施较差。
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厨房、餐具、卧室、浴室等卫生条件令人担忧,没有专门的消毒设施,夏天蚊虫入屋。一次性餐具用完后随手丢弃,苍蝇乱飞。现场点杀鸡、鱼,宰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厕所一般都与猪圈相连,粪便在入田做肥料之前未做任何无公害化处理。六门闸渔馆、挂口美食一条街和鸟语林等一批餐饮场所的建立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但应对快速发展的市场还远远不够。乡村旅游产品信息发布渠道少,与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市场宣传和销售等服务没有形成体系,造成游客与经营者的双重损失。
3. 旅游产品单一,具有季节性。
除大部分外国游客和国内少数较高层次的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湿地观鸟、研习外,目前君山区接待的乡村旅游者还主要是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夏天垂钓、秋天收果、冬天观鸟”等传统层次上,缺乏多样性。乡村度假、采风、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作为旅游资源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乡村生态旅游也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旺季时客源过分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环境不堪重负。淡季时客源不足,设施闲置造成浪费。季节性太强也令旅游企业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进行再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4.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君山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中老年特别是农村妇女已经成为本区农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从业人员,由于其素质低,市场竞争力弱,缺乏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专用技术。且对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具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相对较少,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农家乐旅游区的管理人员是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
四、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 加大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力度。
欧盟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产品为农场旅游,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农村社会和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作用,欧盟发展乡村旅游干预措施有其特色。许多国家推行乡村旅游质量认真制度,为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德国农业协会于1997年制定乡村旅游质量认证制度,经多次修改沿用至今。该制度的核心是农场质量标准化认证。法国也有类似的质量认证措施。国外政府主要通过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干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比如,德国在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在1983年又做了修订。法国在1952年制定了《家庭农园法》,目前家庭农园法的法律依据是1976年修订的。日本政府对乡村“民宿”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政府可出台乡村旅游方面的质量认证制度,制定法规或管理条例并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乡村生态旅游的政策。同时可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提供各种支持,诸如做好乡村旅游的战略规划,资源评估,组织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测算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及贡献,指导开拓市场。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君山区政府在《岳阳市君山区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民本岳阳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突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主题。扩建城区12条主干道,搞好亮化、绿化工程。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基本完成城网和农网改造工作。准备建设日产3万吨的自来水二厂,城区供水管网全面覆盖。开展全民植树造林和实施退耕还林,推动农村改水改厕,加快风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到2012年,全区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初步形成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三大项目建设,一是在三江口新建一座装机8.5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二是新建一座2×1.5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年消耗农作物秸秆20万吨。三是新建一座年发电1.5万千瓦的沼气发电厂,年处理禽畜粪便及可腐有机物10万吨。启动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努力把君山建设成为“生态休闲旅游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秀美滨湖新城区”。
3. 突出重点与特色,提高竞争力。
在欧洲,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各国十分重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德国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特殊优势使得各国都可以成为主体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借鉴国内外的在乡村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君山区政府在《岳阳市君山区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依据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禀赋,在新洲村、双五村、五星村、君山路和沿S306省道,实施“农家风情、花卉世界、瓜菜圃园、梦里水乡、百垅果园、绿野仙踪”等景区带动和资源时序开发,建好“农家乐”、“渔家乐”、“果园乐”、“荷塘乐”、“农业文明馆”、“农家作坊”、“科普教育”、“商务会所”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好团湖荷花公园、天井山森林公园、洞庭湖观鸟等景区景点。
4. 加大产品促销力度,塑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促销是塑造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发挥品牌效应的前提。在岳阳市委、市政府打造“岳阳旅游城市”和“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品牌背景下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具有绿色休闲特色的生态旅游地区,努力把君山建设成为湖南省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欧洲国家在产品促销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使游客可通过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行程,电子商务很早被用于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乡村旅游。二是政府部门划拨专项经费促销,英国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升至2003年的500万英镑,法国由2000年的60万欧元提高到2004年的600万欧元。通过宣传促销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品牌效益。在君山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下,通过产品促销的多种渠道,依托岳阳楼、君山岛,积极宣传“天井山踏青、团湖采莲、洞庭湖观鸟、三江口访古”等乡村旅游品牌,来提高君山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5. 增强游客体验性,增加支出。
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其根本追求是获取旅游体验,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使游客的体验类型单一,不外乎是垂钓、采摘、打牌、观鸟等。是否可以推出田间劳作,果树、花木、菜地等“认养”、“出租”等项目。体验农事活动,体味劳作情趣。或参与乡村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感受和体验古朴的民风和民俗,或开发乡村夜间娱乐产品,如乡村茶社、篝火晚会、民间歌舞晚会等活动,最大地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对游客喜爱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并让游客参与加工过程获得体验。同时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 加强培训和社区参与。
由于主要从事农耕活动又为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用技能,要转移就业难度大,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用技术人才,因此君山区政府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强化培训,积极为农村劳动者引导就业方向,提高农村劳动者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卫生要求、旅游服务接待的基本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地域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和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
乡村旅游的发展始终要将乡村居民的利益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尽量照顾社区村民的利益,让社区村民通过乡村旅游得到实惠,支持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吸引社区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规划、景区建设、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特别是让当地居民展现当地特色的原生态表演使游客获得真实感受,增加居民收入减少漏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旅游氛围。
结束语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有利于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并对当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J].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0-61.
[4]David A.Fennell.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5]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用委员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孔祥智,钟真,原梅生.乡村旅游业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08,(1).
[7]吴越.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07,(3).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6
1. 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
(1)小学教育设施条件差,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为农村偏远山区发展缓慢,信息闭塞,村民对教育不重视,再加上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行业,导致小学教育只是勉强地停留在保证教室、黑板和粉笔的阶段,对现阶段素质教育所需的硬件设备基本是空白状态,如小学生根本不知道多媒体教学的存在,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1]
(2)无法保证偏远山区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农村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信息交流不畅,致使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去这些地方教书。另外,因为农村偏远山区人口非常少,适龄上学的孩子更少,就出现了目前农村偏远山区小学学校缺乏生源,教师编制配备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我国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质量长期无法提高的局面。
(3)教师教育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不高。
农村偏远山区大多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离城中心较远,教师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不多,再加之农村偏远山区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有限,教师无法经常性地参加教育教学的培训,对教学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及时,长期以来一直使用一套教案,教育方式僵硬。[2]
2. 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1)强化农村山区教师的培训。
从事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因为各种外部因素的限制,无法定期得到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的培训,导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教学技能滞后等现象,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培训的条件和机会,与城市小学教育教师交流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偏远山区的教学质量。
(2)保证教学过程的规范。
我国农村偏远山区,由于生活条件落后,教师资源有限,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现有的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因此,要规范山区小学教育的教学过程,合理利用教师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大学生去山区支教,帮助教师做一些辅助工作,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备课,为山区的教学注入新的力量,给他们带去新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此外,还要保证教师的生活条件,减轻他们生活上的负担,专注教学,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3]
(3)全面培养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
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关爱学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育山区教师崇高的教育理想,强化教师的道德模范教育,用崇高的教育事业责任心和热情吸引更多教师,建设一支具备高尚教育思想和崇高道德品质的教师队伍。另外,尽可能地给山区教学提供自我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可以在政策中实行一些奖励措施或补偿,激发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4)保证基础的教学硬件设施。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对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不可或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山区教学质量,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落后的办学条件,改善山区小学教学缺乏基础教学设备的局面。可以借助一些公益活动和城市小学进行合作,保证能够及时地给山区小学提供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使陈旧的教学硬件得到更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改善农村偏远山区的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推出的九年义务教育惠农政策,针对所有的适龄孩子。对农村偏远山区孩子普及教育是教师应该要尽的义务,教师必须要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促进山区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成长。只有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和改善,为山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卓玛才让.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38-39.
[2]龙腾飞.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偏远山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J].飞(素质教育版),2013(09):196.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7
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 暴露了夷陵区 (湖北省38个山区县之一) 部分村卫生室因个体举办导致其硬件条件简陋、管理制度缺乏等问题。为扭转这一局面, 区政府当年启动村卫生室整建工作, 推行以村委会为举办主体的村办村管[1]管理体制, 使其集体性质得到巩固,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 全区在巩固村办村管的基础上, 提出“八统两分”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 即:统一规划设置、建设标准、执业准入、业务培训、财务管理、药品配送、管理制度、业务考核以及分村举办和分级投入。经过几年的实施, 村委会、乡镇卫生院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 村办村管的管理体制得到强化, 村卫生室投入有效保障, 基本实现了“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信息化”的目标。
1.1 统一规划设置, 科学布局网点
2003年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后, 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调整村卫生室设置布局, 对少数面积较大、农民就医不方便的行政村, 适当保留村卫生室分室。目前, 全区村卫生室由2003年的376个缩减到228个, 没有空白村。
1.2 统一建设标准, 改善硬件条件
根据上级建设标准和全区实际, 2003年区卫生局制定了甲级卫生室建设标准并开展整建。2006年启动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工作, 将业务用房面积最低标准提高到80 m2 (新建不低于120 m2) , 在三室一房的基础上增设观察室、值班室、储藏室、卫生间。2010年, 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同年开展省级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 按照《湖北省乡村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要求, 投资30万元统一制作村卫生室标识标牌, 已有35个村卫生室获得“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称号。
1.3 统一执业准入, 严格依法执业
所有乡村医生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或执业护士、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 经区卫生局审核注册, 村委会根据执业资格聘用。全区现在556名在岗乡村医生全部具备执业资格并进行了相应执业注册。
1.4 统一业务培训, 提升队伍素质
2003年成立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后, 坚持将乡村医生培训纳入全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工作统筹安排, 认真实施卫生部《农村卫生人力培训计划》项目, 并将培训情况纳入村卫生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和乡村医生资格证审核内容, 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率达95%以上。2006年启动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项目, 有188名乡村医生取得中专学历。开展执业助理医师考前辅导, 有效提高乡村医生考试通过率。
1.5 统一财务管理, 强化财务监管
实行室账村管[2], 由村会计代管卫生室财务, 推荐一名乡村医生担任出纳。2010年开通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 将收费纳入网络管理, 为加强其财务监管提供了新的支撑。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政府对村卫生室的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均经乡镇财经所划拨到村委会, 再发放到村卫生室, 室账村管得到进一步强化。
1.6 统一药品配送, 乡村同药同价
2010年将村卫生室药品纳入全区集中招标采购,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网上调拨入库, 药品销售通过扫描枪自动划价。2011年实施基本药制度, 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药品统一由乡镇卫生院代购配送, 购销流程在网上封闭运行, 实现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同药同价。
1.7 统一管理制度, 规范服务行为
村卫生室管理制度由区卫生局、乡镇卫生院统一制定。2010年区卫生局投资统一制作了村卫生室职责、门诊登记管理等11种管理制度, 并统一制定了相关诊疗规范、操作规程、医疗文书范本等28种, 以乡镇为单位印制实施, 村卫生室内部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1.8 统一业务考核, 强化服务质量
坚持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业务考核。医改实施后, 乡镇卫生院按照《夷陵区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细则》对其督导和考核, 考核结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挂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 将其基本药物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保障了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
1.9 分村举办, 巩固集体办医
2003年开始实施村办村管, 村卫生室由村委会举办, 村委会主任兼任村卫生室法定代表人, 负责村卫生室的基本建设、内部管理、财务分配和人员聘用管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一律由村委会提供, 乡村医生个人投资建设的业务用房通过购买或借贷等方式转制为集体资产。目前, 全区有181个村卫生室由村委会提供业务用房, 其余部分由乡村医生出资建设, 村委会租赁使用, 但均做到业务用房布局合理、面积达标, 并与生活用房分开。
1.10 分级投入, 健全投入机制
一是基本建设分级投入。村委会作为举办主体, 承担村卫生室建设的主要投入, 各级政府通过建设专项或以奖代补等形式进行适当补助。近几年, 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达350万元。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总额的40%落实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三是基本药物零差率损失由政府补助[3]。每年按在岗乡村医生人均1.08万元标准预算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总额。全区乡村医生年人均可获得政府各项补助 (含一般诊疗费) 3万元左右。
2 管理成效
2.1 村级医疗机构管理责权明确
“八统两分”管理明确了村卫生室举办主体, 理清了管理责权, 实现了“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运转规范、独立核算、依法执业、管理有序”目标。村委会履行行政管理责任, 区卫生局履行行业管理责任, 乡镇卫生院履行业务指导责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以奖代补等形式增加投入, 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和合理收入[4]。
2.2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分村举办有效保证了村卫生室建设投入, 变过去家庭式、作坊式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村卫生室。严格执业准入, 杜绝非法执业, 优化了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和中专学历教育项目, 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村委会加强对村卫生室人、财、物管理, 乡镇卫生院强化业务指导和考核, 使其运行管理和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 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医疗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3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借助信息系统管理村卫生室药品, 改变了药品购销无序的状况。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 强化村委会的主体责任和乡镇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 有效化解了乡村医生利益调整中的潜在矛盾。将药品零差率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通过村委会发放到村卫生室, 增强了村委会的管理责任和信心。统一业务考核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全面落实, 加快了村卫生室的职能转型。
2.4 基层卫生信息建设步伐加快
投入近500万元建设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基本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药物采购管理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电子病历与电子处方系统、OA办公系统等,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为打造规范运行、高效运转、信息共享的卫生管理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相关讨论
3.1 “八统两分”管理实施多项创新
“八统两分”管理以村办村管为基础, 对村卫生室实施院-村条块结合、管-建统分结合的管理, 理顺了管理体制, 形成了符合山区村卫生室特点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 具有一定适用性。一是坚持集体办医。村办村管改变了个人举办导致投入不足的问题, 又避免了政府集中建设导致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5];既解决了因个人办医监管难的问题, 又解决了院办院管面临的鞭长莫及、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还避免了个人举办的营利倾向, 强化了公益性质。二是院村管理互补。“八统两分”实行“院-村条块结合”管理, 实现对村卫生室管理的无缝衔接。村委会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 降低了管理成本。乡镇卫生院加强业务管理和考核[6], 解决了村委会因不懂业务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实行统分结合。“八统两分”提出分村举办和分级投入, 形成了“管-建统分结合”的管理格局。分村举办明确了投资主体, 村卫生室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体现了“谁投资、谁主管、谁受益”的原则。分级投入在村委会投入的基础上, 各级政府按政策给予补助, 建立了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有效弥补了村委会投入不足[7,8]。四是乡村同药同价。统一制定村卫生室用药目录和范围, 由乡镇卫生院代购配送药品, 并纳入村卫生室信息系统管理, 实现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同药同价。五是信息互联互通。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虚拟专网, 实现了统筹的即时报销;药品购销实行网络封闭管理, 统一了药品购销与价格;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解决了山区基层医务人员的工学矛盾。
3.2 “八统两分”管理符合上级政策
卫生部《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指出, “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 以乡镇为范围, 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 “逐步实行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八统两分”管理已经涵盖上述内容, 并坚持集体办医方向, 理顺了管理体制, 提升了服务能力, 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得到有效落实, 符合卫生部的规定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要求。
3.3 “八统两分”管理顺应发展趋势
村卫生室由个人举办发展到政府举办, 必须具备足够的投入财力、足够的卫生人力、有效管理机制三个前提条件[7,9]。“八统两分”管理坚持村办村管, 为平稳、快速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建设找到了有效方法, 也是村卫生室过渡到政府举办的最佳途径。另外, “八统两分”管理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适应了医改要求。
3.4 “八统两分”管理适合山区实际
多年来, 针对山区村卫生室服务人群少、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高的特点, 持续推进村办村管和“八统两分”管理, 使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实践表明, “八统两分”管理符合当前山区村卫生室建设和管理的实际,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要求, 探索符合山区特点的村卫生室管理模式。做法:以夷陵区228个村卫生室为样本, 以村办村管为基础, 实施统一规划设置、建设标准、执业准入、业务培训、财务管理、药品配送、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和分村举办、分级投入的“八统两分”管理, 全面强化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效果:理顺村委会、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职责, 村卫生室内部管理和硬件建设明显加强, 农村医改工作有序推进, 对山区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办村管
参考文献
[1]何明彬.当前山区农村卫生室适宜集体办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S1) :154-155.
[2]何明彬, 王文智, 肖运恒.以规范村卫生室财务为突破口强化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 1999 (增刊) .
[3]黄金星, 杨春艳, 陈宇, 等.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水平测算[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 (7) :35-38.
[4]赵要军.从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5) :53-55.
[5]王伟, 田学卒, 席海峰, 等.河北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医药, 2011, 33 (20) :3163-3164.
[6]方正松.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 (7) :486-489.
[7]匡莉, 冯惠强, 马远珠.推进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的障碍——基于行动者中心的制度主义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 (6) :37-42.
[8]高清, 王晓燕, 彭迎春, 等.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9) :2918-2920.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8
1 容易出现的问题
(1) 道路技术经济指标较高。 (2) 道路的技术指标不均衡, 行车不畅, 甚至危险。 (3) 防护措施不足或缺失, 边坡病害较多, 排水不畅。 (4) 对细部设计考虑不足, 如超高设计直接参照等级公路, 适用性较差。 (5) 安全、警告标志等设施的设计不尽完善, 没有很好发挥在道路运营期的作用。
2 对乡村道路设计的思考
2.1 几何技术指标的设计
在乡村道路的平面布线时, 曲线半径、曲线间直线长度等几何指标常常生搬硬套, 路线高填深挖, 方案实施风险较大, 投资较高。连续纵坡和小曲线半径在路线设计中叠加组合, 路线行车不畅, 安全系数不高。公路的安全使用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速度是公路设计时确定几何线形的基本要素, 对局部的行车速度适当降低后, 其他对应的几何线形指标也相应降低。对于日交通量较小的乡村道路, 局部降低行车速度, 并不会影响道路的整体服务功能和交通效率。但是我们常常在路途中看到, 陡坡加长后的急弯路段, 陌生行车冲出路面坠落路基。这是线形设计要素和实际行车速度不相容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了以运行速度概念为基础的路线设计方法 (以下简称运行速度方法) 。运行速度方法是通过控制相邻路段线形指标的协调, 使车辆实际运行速度相对均衡, 达到行驶安全和舒适。若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超限 (国内一般采用大于10~15 km/h, 轻型车辆取大值, 货车取小值) , 应进行调整线形设计 (增加低指标或降低高指标) , 以保证路线设计的协调、均衡。运行车速方法从实际运行车速出发, 通过降低相邻路段的速度差, 达到线形协调, 消除安全隐患。
2.2 注重经济性及环保节能
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快捷通行的便利外, 还相应的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 节能环保。乡村道路往往等级较低, 路线绕线长, 线形差, 线形组合不流畅, 不利于运营期的均衡行车和车辆高效运营。作为建设项目的设计者, 应该树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理念, 从建设投资、养护、管理、运营等方面, 综合比较项目的成本、效益, 使乡村道路的设计更趋于经济、环保、节能。要实现在项目设计中融入经济环保和节能理念,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1) 优化路网布局和路线走廊方案的推敲审查, 杜绝粗放浪费和运输效率较低的路网规划。 (2) 细化走廊方案的局部设计, 从施工、占地等全方位考虑路线方案的经济性、环保性。 (3) 优化路线的细部设计, 采用运行速度理论对路线线形进行行车速度协调性, 安全性检验, 调整行车不畅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路线设计 (如:采用平坡段尽量布置曲线, 爬坡段尽量顺直等路线组合等) 。设计者往往忽视了设计过程中的推敲和思考。其实通过比较和思考, 进一步量化、优化设计, 实现低等级道路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
2.3 适当减小安全储备系数
乡村道路的建设资金往往不充足, 目前道路设计的开挖边坡多采用地勘专业提供的建议值进行设计, 由于各个专业之间安全系数叠加, 建议开挖的边坡较平缓。对地形陡峭的山区道路, 修建道路的土方量很大, 道路经济指标较高。因土质成因等存在差异, 土质区段的差异性突出, 尤其表现在线形的道路工程上, 往往出现开挖边坡很缓, 但仍然出现开挖边坡崩垮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片面采取强化支护的措施往往不适用于投资有限的乡村道路。相反, 适当减小安全储备, 采用较陡的边坡开挖设计, 加强施工期的动态设计, 可大幅降低工程的土方开挖量, 既降低工程投资, 也减少因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 结语
乡村道路一般规模不大, 项目零散, 往往不能引起设计者足够的重视。其实, 乡村道路既是我国路网交通的一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路线线性设计, 安全设计, 经济性设计等有较高的要求, 是利在当下, 功在千秋的大事。
摘要:根据乡村道路设计的亲身实践, 对山区乡村道路设计中局部路段的速度、超高及安全标志的设置等进行浅析, 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区,道路,问题
参考文献
[1]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 篇9
1.1 资金投入不够,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缓慢
要很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若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保障,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然而,配置一定的硬件设施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边远山区教育资金紧缺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许多地区和学校上课的时候,几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就缺乏它必备的物质载体,很多时候学生只能观摩,而不能亲自操作,对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课来说,根本就达不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资金的短缺,是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短板[1]。
1.2 课程不受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健康
受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有的边远山区学校干脆就不开信息技术课程,而有的学校虽然能够开设信息技术课,但也是为了响应上面的号召,信息技术课是作为一门选修课,没有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另外,虽然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对学校的评价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没有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处在应试教育评价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生即使学生想学也会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程的成绩,而不得不放弃。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在边远山区得不到健康的发展[1]。
1.3 教师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在边远山区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化,通过自学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即使有少数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也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多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连最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都没有掌握,在教学方法上还时停留在嘴巴讲述和粉笔板书的教学模式上。这是边远山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1]。
1.4 信息技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在边远山区,有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学校即使购买了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设备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第一,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具备维护、管理、升级设备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损坏率不断提高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受阻;第二,学生只能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才能使用这些设备;第三,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这些原因使得信息技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1]。
2. 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改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从几各方面解决边远山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首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应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要将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成学习工具,要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二是要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三是学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政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氛围[2]。
2.2 结合实际,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第一,边远山区固有的情况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但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家就对这部分地区加大专项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便这些地方具备基本的教育设施和设备。另外,本地区的办学部门也应抓住机遇,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第二,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争取更大的经费空间。同时,当地政府应结合地方实际和可能性,以通过地方企业和经济能人专项投资、社会融资、经济发达地区帮扶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式,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量,通过人力、物力、资金、设施、资源等不同渠道,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专项投入[3]。
2.3 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教材教案的内容、方法没有规范也难以统一,倾向于城市化、经济发达地区化教育模式的影子比较突出。当地的教育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农村学校教育的特点、客观条件,考虑地域经济发展和教学结构等情况,制定适用教学开展的培训内容的培训方式,开展适合于农村小学信息教育的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加强教育科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讨[4]。
在边远山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的阻力。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着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已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边远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还很远。边远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的弊病。这与我国现在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宜,所以加快边远山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边远山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
[2]当前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教育信息化,2004.12.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山区乡村小学教育学】推荐阅读:
山区乡村10-06
山区乡村旅游资源09-09
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探索05-11
山区音乐教育06-21
山区小学作文教学07-12
山区小学英语教学09-11
山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08-08
山区小学生如何学数学05-21
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