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2024-10-19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共7篇)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篇1

长期以来, 由于城乡分割, 我国教育存在着机会不均等、投入不一致、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弊端。我们不难看到, 城市学校, 屋宇漂亮、环境优美;乡村学校, 房舍破旧、校园狭小;城市学校, 经费充足、设施先进;乡村学校, 财力窘迫、设备简陋;城市学校, 师资精良、生源滚滚;乡村学校, 教师短缺、学生流失……这些教育方面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已影响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中国的宏伟大业。那么, 怎样凿破那层阻碍城乡融合的坚冰, 激活学校共同发展的一池春水呢?对此, 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一、文化融合——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核心

城乡统筹发展, 基础在发展平衡, 关键在主体适应, 核心在文化融合, 重点在行为改变。这不仅是资金、财物的倾斜, 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品性、行为方式的转变。而这一切都必须倚重于教育, 教育无疑可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因此, 城乡统筹发展应首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只有教育先行, 才能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观念, 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大难题。

城乡教育统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的支援帮扶, 它需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它不仅仅是在农村学校投资修建几栋漂亮壮观的教学大楼或者让城市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几节示范课就能实现的, 它的核心是城乡学校间的文化的浸润融合。

当然, 这种文化的浸润融合, 是渐进的, 也是长期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在统筹发展进程中, 首先要找到城乡学校文化融合的切入点, 让城市学校先进的文化逐渐浸润到农村学校, 使农村学校在浸润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思想以及校园文化, 从而在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观念, 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五化”建设——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途径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 它强调的是过程。区教委敢为人先, 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一体化、教师素质专业化、关爱学生人文化、教育发展特色化”为重点的“五化建设”来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并且制定了以“四个加法”为主要内容的实施方案。各学校也积极响应, 踊跃参与, 大胆创新, 这项改革在我区犹如雨后春笋, 精彩纷呈。

按照“五化建设”的要求, 城市学校应确立“智力扶持为主, 物资帮扶为辅”的原则, 与农村学校一道, 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校管理、办学特色、教改科研、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等方面深入研讨, 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通过干部交流、教师结对、联合教研、教师论坛、送课献课、“三课”考核, 网络研究、学生“手拉手”等多种形式, 使帮扶与受助学校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共谋发展。

三、特色彰显——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亮点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 而人不可能千人一面, 这就注定了教育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搞一刀切。统筹发展并不是统一发展, 更不是同一发展。因此, 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要尊重城乡学校自身的特色, 如果一味地为了统筹而统一化甚至同一化, 这就会破坏城乡教育的发展规律, 阻碍教育的良性发展。

在彰显学校特色方面, 正确的策略应是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不少农村学校尽管硬件条件较差, 师资力量也较薄弱, 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 在统筹发展中, 不是将城市学校的办学特色机械的移植给农村学校, 而是应该利用城市学校的优势, 帮助农村学校挖掘、发现特色元素, 进而打造特色, 彰显特色。

四、体制创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保障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不是一项“一阵风”式的运动, 更不是一句口号, 不能满足于各种短期的、应急的对策措施, 而应当着眼于从长远出发, 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问题, 否则, 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将会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因此, 要加大政策制度、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力度, 建立以“四统筹”为主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制。

1、统筹规划:

我们要抓住西部新城区的开发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良机, 打破现行乡镇、街道的行政管辖体制, 前瞻性的统筹考虑中小学的校点布局、办学规模。

2、统筹预算:

建立一套保障教育投资需求的公共财政投入的资金管理体制;缩小校际间教师的收入差距, 实行“同区同酬”。

3、统筹人事:

建立一个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员充分流动的、城市有效支援农村的教师管理体制。变“单位人”为“系统人”, 真正实行教师“区属校用”。

4、统筹资产:

建立一个能使教育资产集约配置的、多部门共享的、有效整合与调配的、促进城乡之间资产转移的资产管理体制, 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牵涉面广, 任务繁重。但只要我们并肩同行, 共谋统筹发展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达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就一定会实现。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谱城乡统筹新篇章, 共建和谐社会新局面!

设专岗,激活一池春水 篇2

理论跨越:设置专岗

目前,很多企业都把员工关系管理当做一种战术行为,其工作还停留在开动员会、发奖金、解决劳资纠纷等初级阶段。战术是一种阶段性的行为,而战略则是一种计划性行为,要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战术性的员工关系管理往往没有系统化,随意性较强,很难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其主观式、单纯式的管理手段也容易降低管理效率。员工关系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组织竞争力的高低,要提高组织竞争力,必须把员工关系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

比利时珠宝品牌TESIRO通灵中国区CEO沈东军提出,解决员工关系管理的难题首先要从管理理念上突破。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组织中位于海平面以上的内容(如一家公司主营业务、销售额、营销策略等)不应是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企业管理真正的重点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容,那就是“人”。具体包括员工激励管理、沟通管理、纪律管理、冲突管理、离职管理等。只有冰面下的基础稳固,才能保证海平面之上具有生机和活力。

有了充分的认识,通灵专门设立了员工关系管理专岗,抽出专人负责员工关系管理。

管理跨越:打破常规

TESIRO通灵设立专职员工关系岗位后,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

一、员工调查

目前,许多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仍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这种被动式、非系统式、随机式的管理方式只能亡羊补牢,治标不治本。

TESIRO通灵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建立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工作内容、时间都有着严格的流程控制,以做到适时。适量,确保管理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管理人员在每月月初填写《员工行为分析表》,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工作表现.对有异动状况的员工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员工资料库,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对员工近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本月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重点与主题。在此基础上,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填写《员工关系管理计划表》,对当月的管理计划做出详细的安排。

二、跟踪管理

TESIRO通灵的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将员工激励管理、沟通管理、纪律管理、冲突管理等工作融于一体。

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在公司的招聘期,即对应聘者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岗位匹配度等多方面指标进行分析,为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建立个人档案。员工关系管理贯穿了员工在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这种管理促进了最高管理层与中层领导、中层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普通员工之间多层次的管理交流。

试用期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向新员工如实介绍企业情况、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员工行为规范等,并对新员工上岗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员工关系管理专员与新员工每月至少面谈两次,了解新员工的工作及思想动态,帮助新员工快速融入企业团队。

正式员工关系管理。新员工试用期合格后即转为正式员工。员工关系管理专员根据每季度各部门绩效考核表,与排序前、后各10%的员工保持联系。目的是对先进者加以表扬,对落伍者加以帮助。对于工作岗位发生异动的员工,员工关系管理专员要了解员工异动的原因,帮助员工尽快地投入新岗位,为员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

离职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专员要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以便公司改进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专员要与离职员工经常保持联系,了解离职者是否需要帮助等,要通过真诚的关心,与之建立友善的关系,使其成为公司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同时成为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的正面宣传窗口。

TESIRO通灵还有着严格的即时管理制度,由员工关系管理专员负责对突发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形成多方位的员工关系管理网络。

三、构筑反馈渠道

TESIRO通灵作为跨国珠宝公司,员工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员工关系管理要解决每位员工的不同需求,这需要构筑便捷的反馈渠道。

TESIRO通灵员工关系管理专员鼓励员工通过CEO信箱、内刊投稿信箱等渠道与管理者主动交流。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必须做到来信必复、来访必接,积极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员工遇到问题也可与员工关系管理专员随时沟通。

四、评估量化

按照主观判断去制定员工关系管理计划,很容易导致管理效率的低下,员工关系管理工作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

TESIRO通灵管理人员每月要填写《员工关系管理记录表》,记录管理的内容与结果。每季度对员工进行一次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工作本身及环境是否满意”、“认为在组织内部是否有发展机会”、“管理人员是否每月与你定时沟通”、“你的进步与业绩是否受到及时的关注与表扬”等,让员工说出真实的感受。员工关系管理专员依据调查结果对现存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出改进。

提升组织竞争力

TEStRO通灵通过员工关系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员工关系管理专岗的设立,达到了和谐组织、加强沟通、高效运作、管理纠偏、抵制官僚作风等五大效应,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组织竞争力。

一、和谐组织

在顾客、员工、股东三组人员中,企业应首先使员工满意,员工才能使顾客满意,顾客最終使股东满意。设置专职员工关系管理岗位后,管理专员与员工之间保持持续的情感沟通,让员工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生活、工作被关注,缩小了员工与企业间的角色差距与思想隔阂,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加强沟通

企业有了融洽的氛围,才能实现理想与目标,才会创造价值。员工出于对上司的敬畏心理,不愿与上司直接沟通,这为抱怨、申诉都埋下了伏笔。员工关系管理专员的设置,使跨级沟通得以实现。员工关系管理专员让员工及时了解管理者意愿,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员工想法,起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润滑剂”效应。

三,高效运作

企业中各部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组织规模越大,对协调的需要越高。员工关系管理专员使员工能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价值链,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和认识问题。员工关系管理专员使管理者和员工互助互信,有助于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整个组织的高效运作。

四、管理纠偏

部门的管理者往往更关注部门的短期绩效,而忽略长期的目标达成,在这种情况下,部门管理者与企业的目标并不一致。员工关系管理专员可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直接沟通及时改变这种偏差,使各部门团结一心,为企业方向共同努力。

五、抵制官僚作风

运用心理效应激活一池春水 篇3

一、“坐向效应”疏心理

坐向效应是指由方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分析,产生坐向效应,是因为相对而坐,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对于部分学生过于乖巧听话,循规蹈矩,教师的做法应该是鼓励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心理坦荡,行为有序,感觉放松。利用“坐向效应”使教师转换角色,能在课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图形的对称》,先将一些课前剪好的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上台分类并说说想法,可以是一名或多名学生一起上台,这时教师可坐回学生的座位,座位上的学生觉得教师与他们“平起平坐”了,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台上板演的学生觉得教师是一名欣赏的观众,板演起来就自信了。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变换座位的安排,有时可以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教师坐中间;有时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呈块状安排座位;有时还可根据教材安排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利用座位的变化,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空间。“坐向效应”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座位上的一种自由,更是心理上的一种自信。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树自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是暗示的力量。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学中可以经常扮演皮格马利翁,用眼神、笑貌、音调去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帮助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所以课堂上请不要忘了你的掌声和表扬,对于有差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的表扬。对于那些基础较差但乐于参与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表扬其积极性,而后给他们提一些较为简单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好的方面,给他们恰当的指导。教师的表扬是给学生的“一杯水”,而学生被教师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无疑是还给教师的“一桶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中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

三、“赫洛克效应”激动力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应试者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或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评价,多表扬、鼓励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同时表扬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但不能夸大其词;对错误和问题的批评要及时、慎重,不能讥笑和嘲讽,要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对症下药。要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使表扬和惩罚都收到实效,同时还应注意奖惩之间的比例,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遭遇失败,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表现尤为烦躁和不安,失去了对探究学习的信心。这时教师及时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训练学生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面对成败,这样的过程可谓是雪中送炭,能强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思维特点,笔者把“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等激励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尝试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感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收获的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激发的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四、“门槛效应”求发展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和费雷泽德的一项研究表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心理实验证明“门槛效应”的存在,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由小到大排列,先让学生达到第一个小目标,使学生迈进“门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经过努力陆续达到后面的一个个更大的目标,即“跳一跳,摘果子”。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拔苗助长。尤其是对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可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达到基本目标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渐实现更高目标,学生的这种“得寸进尺”式的发展就显得异常珍贵。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篇4

“郡县治,天下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中国基层发展,围绕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关系、基层改革创新、基层干部培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在2015年10月1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基层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

深化改革是当今中国涌动的最激烈的浪潮,不论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改革都裹挟着新气象、新希望席卷而来,深入体制痼疾,吹散旧有“雾霾”,为中国的再次高速发展扬帆。而改革必须有心怀梦想的改革者与之同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肯定了基层改革者在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基层在改革中所担当的必不可少的角色。

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归根到底,要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基层面临的改革环境比较复杂,制约基层改革的“绊脚石”,既有不作为、不担当、畏难情绪等主观原因,也有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得力等客观原因。让基层改革创新的步子更加铿锵有力,不仅需要加强思想引导、干部管理,唤起改革的精气神,更需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加强政策配套,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基层的改革活力就会像火山一般喷发出来。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改革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扎根基层的火热实践,汇聚13亿人的智慧与力量,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则改革蓝图必将化为现实,改革航船必将破浪远行。

基层改革创新的样本

郑州:“小网格”编织出一幅和諧、幸福的民生画卷

“姐,俺孩儿现在高烧不退,孩子他爸出差,我可咋办呀。”前不久,郑州新密市青屏街街道办事处北密新路社区居民张红娟按照“网格明白卡”上的联系方式,拨通了网格长刘会娟的手机。十来分钟后,刘会娟冒雨赶了过来,抱起孩子就往社区卫生服务所赶去。直到孩子病情稳定,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

一张“网”,包罗社会万象、覆盖百姓民生;众多“格”,实现责任到人、摒除死角盲区。每一寸土地,每个犄角旮旯都有网格员,实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网格化管理就像政府给家家都配了一个保姆,每一个细节都替你想到了。”张红娟发出由衷的感激之词。

“申请维修基金,过去没半个月办不下来。找到网格长3天钱就到账了。”郑州市金水区经三名筑小区居民田蕊蕊聊起“网格化”,就连夸几个好。她说,小区2号楼电梯出现运行故障需要维修,三级网格长通过“社情通”将问题反馈给房管部门,3天就将首笔2.25万元维修资金款划给了施工单位,2天后电梯就恢复运行了。

横到底、纵到边的网格化管理组织,让居民有了更多话语权,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得到迅速提高。

自推行“网格化管理”以来,郑州市市直、县(市、区)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用1/3的时间到基层指导本单位开展群众工作,有1/3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有1/3的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服务民生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增收、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环境、交通、教育、卫生、治安等问题。

推行“网格化管理”后,许多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被激发了,不再一味窝在办公室里。网格长们每天拿着“社情通”忙着“巡格”找“小事儿”:裸露在外的电线,没摆放到位的消防器材,路边张贴的小广告,他们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上传给相关部门,督促解决落实。“网格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围着领导转,等着上级部署和领导批示的被动局面,形成了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的主动局面。

采访中,许多党员干部都向记者谈了类似的体会:如今,辖区群众把网格团队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都向他们反映。“有事就找网格长”,已经成为郑州市民的口头禅。76岁的高长海停发数月的养老金又重新发放了,半身瘫痪的刘奇高在社区企业找到了工作,外来务工子弟张国瑞顺利报名入学……这一切都离不开网格团队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领导方式转变了,群众工作落实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

郑州市推行“网格化管理”的创新和变革中,身处“网格”中的数万名网格长,打破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政府职责特别是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让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用“小网格”编织出了一幅和谐、幸福的民生画卷。

郑州市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以解决群众办事难、维护群众权益为落脚点,以强化政府职责在基层有效落实为着力点,探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基层治理结构,既强化了基层基础,提高了基层政府履职能力,又促进了作风转变,实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是带有创新性、方向性的探索和实践。

贵州:政府服务“不打烊”

2015年10月22日一大早,周贵宏从铜仁市赶到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为新产品办“准生证”。“真是太方便了,太方便了!”这位汽车制动器生产企业的经理连连赞叹。以前,类似的手续他也办过不少,这次的感受是,流程大大简化,手续大大减少,所有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全部搞定。“以前至少需要3个月,现在最多15天,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

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位于贵阳市中心,由省展览馆改造而成,与它在这里一起运行的还有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前,省展览馆每年举办多场展会,收益着实可观。如今,不但没了进账,为了确保两大中心的运作,还须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这也足见贵州省委、省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心。

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自从去年12月17日正式运行以来,不到一年时间,省级具有行政审批权的56个部门和306项行政许可事项已全部集中到中心公开办理,可谓“大厅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

不过,要说这50多个“权力部门”、300多项审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一切顺顺当当,所有的人心情舒畅,并非事实。无论是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李荣,还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洪,他们都不止一次提及“博弈”“割肉”。

“坐在自己的部门和处室,企业群众找上门来办事,心里不免会有权力观念。现在,坐在偌大的服务大厅,心里必须有服务意识。”省政务服务中心同志感受颇深,说白了,在一些人看来,审批权是一种“宝贵资源”,是有利可图的,是可以用来“寻租”的,于是也就有了“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也就有了“穿着衬衣来申请,穿着棉衣来取证”,当然,也就有了各种腐败。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几十个部门、近200人在一个大厅服务,不仅互相之间有监督,所在部门也有监督,服务中心还有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也会一起跟进,显然,权力装进了“笼子”。所谓“割肉”,盖源于此。

“博弈”也由此产生。有的部门问,我们的一些审批项目涉密,能不能不进中心;有的部门说,我们派一个同志到中心,把待审批的材料收一下带回去……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省委、省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应进(中心)必进(中心),应上(网)必上(网),一个也不能少!”这让政务服务中心的同志腰杆很硬。

与政务服务中心相对应的,是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数据”,不仅涵盖了全省所有市(州)、县(市),而且几乎穷尽了所有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不管你在贵州的哪个地方,只要登录这个网站,要办什么事,需要提交哪些手续,填写哪些表格,怎样填表,多少天办结,行政审批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所有答案清清楚楚,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就能办妥。群众说,以前“往上跑”,现在“网上跑”。

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一扇门办全部事,一张网办全省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打烊”政府。

从博弈到磨合,从磨合到融合,政务服务中心运行越来越顺畅,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高效。有“3个100%”为证:所有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100%,多数审批事项实际办结时限仅为法定时限的10%;省级审批事项网上可申报率100%;服务对象满意率100%。

基层改革面临的压力

2015年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督查情况汇报,对落实不力的坚决处置整改等工作。

“有些地方,审批事项从中央一路下放到县里,结果县里接不住,影响了百姓办事、企业效率。还有些地方,表面上取消了一些审批事项,但前置审批居然大幅增加!”李克强问,“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这样的行为要坚决查处!”

“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文字游戏”“县里接不住”等,李总理这些振聋发聩的批评,正是当前基层改革的一些真实写照。

那么,基层改革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阻力?

近日,一位副乡长连连摇头地说:“现在的改革在基层推不动,面临重重阻力。”这是一位在乡镇工作了近30年的副乡长,他说,在乡镇工作这么多年了,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改革无数,感觉这一次改革面临的阻力更大。

他一一举例说道:“你看,不动产登记没影了;行政审批改革没有很大的革命性变化,山河依旧;机构改革年年喊、月月喊,要搞了,可就是不動;公车改革好像也冷了,没人谈了。”最让他有些郁闷的是,就连公务员工资改革都是“推一步、走一步”,总理都发话了,国务院都作要求了,下面的执行都在打折扣,不能完全按要求搞到位。

问题出在哪里?关键在于“动力与压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基层改革的动力是什么?压力在哪里?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的动力几乎都转化为“利益的驱动”,如果没有“利益”,是没有人去大力推改革的。进一步来说,这“利益”又分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现在的问题是,往往都是受“个人利益”的驱动。本来改革应该是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着眼的,可是有的地方和单位却往往受小集团或个人利益的驱动,如果达不到,就不动。

从这个层面来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要有理想、有志气,要能把改革作为人生的事业与理想来做;二是不能贪、不能腐,要做一名好干部,要做老实人。做不到这两条,改革是没有动力的。

从压力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思想方面的顾虑,怕得罪人,怕触及利益集团;还有经济、财政方面的顾虑,有不少改革是需要大量花钱的,或者是钱的结构调整;另外也有出于个人方面的利益考虑;还有就是当前的压力氛围还远没有真正形成。

这也需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上级考核。要把改革纳入“一票否决”的范畴,纳入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真正摆在与经济指标同等甚至更高的位置。二是群众参与。要建立群众参与改革设计、评判、监督的机制,让群众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三是公开透明。每一项改革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严格问责。对于改革不到位、不落实,行动迟缓的,要严格问责。特别是那些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的改革措施,凡是不能按时间按要求完成的,就要公开曝光,严格问责,而且不论什么原因。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人人效仿、法不责众”的局面,大家都在拖、都在等、都在看。

推动基层改革的难题

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中央对基层改革落实问题非常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强调这一问题。但是基层改革依然显得平淡。不少地方迄今为止只召开过一次深改组会议,也即研究成立深改组的会议,各专项小组更是工作寥寥。对于基层改革的这种局面,许多基层干部见怪不怪,甚至心安理得地认为基层改革工作本来就少。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室姜志勇认为,这种状况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基层改革推动存在难题,改革共识的达成也更为艰难,而这种难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向既得利益挥刀存在难题

基层是一个利益交织体,就拿县级政府来说,推动改革的利益阻力主要包括:一是县级政府自身的利益。县级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主体,当改革不符合全县的利益,或让全县的利益受损时,改革是很难获得领导层共识的。比如,乡镇合并改革,目前中央对县里面的一部分转移支付是按照乡镇的数目来拨付的,乡镇合并后,转移支付必然会减少。有的县若干年前率先进行过乡镇合并,这些年转移支付减少了,所以在这一轮的乡镇合并改革中,他们变聪明了,不会再积极推动了,最起码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二是县级政府面临的第二个利益群体就是上级政府,尤其是上级的各个部门。在这一轮改革中,特别是合并科局机构的改革,没有上级部门的支持是不行的,如果部门在县级的所属机构被撤并了,会认为县级对这一工作不重视。三是县里的既得利益群体。这个社会关注比较多。这既包括在职的官员在机构改革中的安置问题,也包括市场化改革中失去政府支持的企业的利益问题,还包括政府官员的福利问题,比如公车改革,取消公车的话,将会影响所有配车官员的利益,因此,县里的公车改革,如果上级没有强硬措施的话,是很难自主开展的。

责任和权力、财力不匹配的难题

推动改革需要改革者具备相应的权力,改革者只能在自己的权属范围内进行改革,不可能超越自身的权属范围,尤其是在中央强调改革要在法治范围内进行的情况下,改革者更不可能冒着违法的风险去进行改革。基层在推动改革方面,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责任与权力的困境。基层是一个责任大、权力却很小的政府,很多问题都需要基层来承担责任,但这些问题不少都是上级引发的,他们没有权力去解决。在缺乏足够行政权力和财力的情况下,基层的改革推动很难,例如缺乏权力,很难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设立和废除的权力不在基层,基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能按照上级的动作来,或只能在优化服务上面想办法。二是责任和财力的困境。按照现在的税制,基层政府的财政来源很少,县级的税收基本都只够人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缺乏履行责任的足够财力。

制度保障难题

面临利益、财力和权力的难题,对于那些想改革的干部来说,他们还会有制度的困境,他们希望能有制度对以下问题进行明确,这也是对改革干部的制度保障:一是改革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尤其是在中央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反腐败和继续整顿四风的情况下,基层本职工作现在尚显得畏首畏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碰高压线,基层那些有魄力的干部往往是在打擦边球,实则担着很大的风险。二是违法怎么办?虽然中央强调改革要在法治范围内进行,但基层很多改革都是试点探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已有的法律不一定适合未来发展,在法律没有修改的情况下,他们违法怎么办?基层的一些探索其实都行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改革方案不敢对外公布,属于内部文件。三是吃亏怎么办?就如上面提到的乡镇合并改革,国家应该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整,让那些积极改革的不吃亏。再如,城镇化建设,撤乡建镇后,“镇”的农业转移支付肯定要比“乡”的少,怎么保障他们不吃亏?四是怎么面对改革引起的纠纷,特别是改革引发的上访问题?利益受损者上访、向上级打小报告怎么办?国家怎么保障那些积极推动改革的干部不因上访问题而受到影响?现在基层的维稳压力大,而且是无限责任,保持稳定是基层官员的最重要工作。

目前的改革和30年前的改革环境有很大不同。30年前,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创新的积极性很高,突破法律、制度束缚的积极性也很高,当然,那个时代也有一些人因为率先实行土地承包、率先实行雇佣劳工制、率先发展民营经济而受到惩罚,但之后国家对他们都给予了认可,并及时地调整了国家的制度,今天的改革要鼓励基层改革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加快自主推动、自主创新,也必须给他们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改革积极性,从而确保基层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

基層改革创新需基层干部发力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因地制宜等无一不是在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同样每个地区也都不同。我们在充分理解顶层设计精髓的同时,要客观看待各地区的差异性、尊重“不同”,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创新发展方案,而这其中少不了基层干部发力。

基层改革发展,如果说群众是主力军,基层干部就是领头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基层干部的有力作为就是群众的福祉,就因为有了当年的沈浩,才造就了如今小岗村的神话。基层干部在中央“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布局下,应如何带领本地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呢?

明白顶层设计是关键。顶层设计是指中央一级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总体规划和总要求,各地区就是在顶层设计的总框架下开展工作、完成“四个全面”发展目标的。基层干部要积极通过报纸、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要认真研读文件、深入体会战略精髓;要多采他山之石、把眼光放宽一点、放长远一点,适时更新知识,只有自己是“专家”,才能带领出一群“学者”,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带动群众改革创新发展。

熟悉地区特点是基础。这就需要基层干部因地制宜,充分运用了解当地地区特点的优势,采取当地群众可接受的方式,把改革创新带来的阵痛感减弱到最低程度,推动地区改革创新发展。

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是硬指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不仅要有带领群众的实践能力,还要有及时总结提炼、探索地区发展创新路子的理论能力。

只要干部、民众一条心,再高耸的改革大山,我们也翻得过去,再难啃的改革骨头,我们也吞得下,再坚硬的改革难题,我们也攻得破,拿出前辈们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在基层做细做强,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农村、军队、地方和中央多个层级工作过,对于基层工作总书记有很多的体会。从《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总书记对于基层实践的重视,就是除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外,还要走一条自下而上的改革发展道路。“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今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条件。当月,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他明确指出,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基层改革创新一头连着广大基层干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5年10月15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给出了解答,“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篇5

关键词:职校学生,语文教学,教材,课堂教学实践

职业学校学情非常复杂, 学生进校几乎没有分数的限制, 存在太多的学习基础薄弱和非智力因素、自我意识较差的学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不同, 大多数学生本着“我是来学技术的, 不是来学语文的”的心态, 形成了对语文学科的排斥心理。因此,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紧扣学生特点, 从学生心理需要着眼, 从学生就业取向实际出发, 制定合理的教学对策, 搞活语文教学, 让学生感知语文魅力, 提高语文素养, 增强综合素质。

一、针对学情实际, 消除障碍, 唤醒职校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指出:“在人的所有情绪中, 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职业学校学生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他们在一度失落后, 都希望被别人重视。教师如果能真诚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中注入极极的情感因素, 以火热的情感温暖学生, 尊重学生, 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看待, 就可以消除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 使心理冲突受到有效的遏止。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了解他们的兴趣, 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生活体验、社会经历、思想情绪、思维能力和方法, 以便确定师生认识的交叉点, 并以此为起点, 实行教学民主化, 摈弃那种教师始终以权威自居, 以我教你学的方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的, 其学习活动完全由教师控制的做法。

就职教语文学习讲, 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生的共同特点。学生绝大部分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落伍的, 其基础水平很低。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 本着“浅、慢、粗”的原则,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减少难度, 降低坡度, 循序渐进地教学。如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可先介绍背景, 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几种类型的人, 他们的名称各有多少种, 把各种人物的脸谱在黑板上勾勒出来; 再从文中的标点、分段和这几类人的言行来看文章的写作目的, 即作者对每类人的评价和看法, 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 学生就有发现欲, 有一些成就感。再如,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群英会将干中计》长篇小说节选时, 我先集中讲述小说知识和阅读欣赏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段, 在此基础上, 设计话题让学生评析讨论。

二、挖掘教材特点, 改进教法, 增强职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 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 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 而不是越俎代庖, 包打天下。

职校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其最大缺陷是不会学习。所以, 教学中在一般讲解 ( 教他们高效听课、积极动手和主动思考等) 的同时, 更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 使语文通俗易懂、灵活生动, 激发其学习动机。比如, 在教《项链》一课时, 我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 建成一个个演出小组, 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 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 就必须熟悉课文, 了解时代背景, 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从而理解人物个性, 理解作品的魅力。对于一些抒情散文, 则可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 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 体会文章的意境, 与作者进行内心交流, 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讨论, 会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这种直观感知替代抽象说教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得轻松, 在不知不觉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视野, 其发言有话可说, 朗读有真情实感。教学效果明显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 运用讲座式、辩论式、表演式、竞赛式、小课题研究式等, 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眼、耳、口、脑、手并用, “全频道”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立体式”教学模式, 有利于师生在“毫无防范”的心理常态下, 轻松的教、愉快的学, 有利于教师较好的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创造力, 提升综合素质水平。

三、融入职教意识, 加强实践, 提高职校学生学习语文的使命感

职校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教学中应指明职教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 会说基本的交际口语, 会选择能表达真情的话赞赏别人, 如摘录名言警句、格言俗语、寓言故事、成语典故、楹联诗词, 举办“一字师”故事会、名著赏析会、情景对话赛等; 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 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介绍等, 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激励, 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

应用文一直是同学们最怕上、老师也最怕讲的一类文章, 因为比较枯燥无味, 常常台上讲, 台下打瞌睡, 效果极差。其实, 在讲这一类文章时,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讲“应聘信”时, 我找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 把这些情境重现, 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在招聘时一显身手, 纷纷开动脑筋, 找资料, 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 同学间试演等, 忙得不亦乐乎。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 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或运用, 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数控专业讲“介绍”这种应用文体时, 我要求学生自学课文后, 围绕数控技术的性质特点、应用范围、发展前景等方面话题, 通过查找资料, 进行社会调查, 采访企业老板, 询问专业教师等方法写一篇介绍。一个星期后在班级交流, 请专业教师评定分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 提出可以两人一组完成一份介绍。这种作业弹性大, 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 大家都愿意做, 乐意做。有了兴趣, 就有了质量, 只要教师及时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的兴趣, 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而且, 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和撰文的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继续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口语交际的水平,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 语文教学中要紧扣职教特点, 做到因学情制宜, 因教材制宜, 努力使职教语文充满活力、魅力和张力。

参考文献

[1]郁幸容.职教语文教学初探.中国校外教育, 2008, (6) .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篇6

长期以来, 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不是集中组织的情况下下基层视察、调研等履职很不方便;与此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有困难、有诉求、有建议欲通过代表、委员向党委、政府传递渠道也不通畅。这个被人大、政协机关, 广大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认为是普遍性的难以解决的“肠梗阻”难题, 被湖北《襄阳日报》成功破解了。2011年初始, 他们在全国新闻界开创先河在报上开设“党报有约”栏目, 每期围绕党委、政府关注, 人民群众关心的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由报社牵线组织部分代表、委员进企业、入部门、到社区、下农村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 然后围绕主题活动予以重头报道, 并帮助代表、委员将了解到的实际问题如实反映到人大、政协会上去。此举不仅为代表、委员, 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间架起了便捷的沟通桥梁, 而且促进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前不久湖北省地市报好新闻评比中, “党报有约”专栏被全票评为一等奖。

“党报有约”倾听群众呼声, 反映社情民意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是党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遵循这个原则, 《襄阳日报》策划开办的“党报有约”每一期均经过认真筛选, 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与群众切身利益攸关和反映社会发展主流的主题, 并在报道中加强对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揭示, 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 做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解答。

栏目自开办以来, 一直坚持双管齐下, 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选择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栏目议题, 不断扩大党报影响力。

1. 从微观上关注日常百姓生活, 真正做到下情上达

“党报有约”开栏之初, 正值襄阳市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在即, 于是, 栏目组提出:要以此栏目为平台, 将人民群众的呼声、意见与愿望原汁原味地带到会上去, 以此帮助党委、政府更加细致地改进工作、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于是, 栏目第一站便来到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洪沟社区。这是一个由过去的农村村落转变而来的典型的“村转居”社区。道路、供水、用电、教育等生活环境问题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也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在这一站, 应邀的1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记者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街头巷尾、居民家中, 与社区干部和老百姓亲密接触, 真切感受他们的苦与乐, 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水平, 认真听取了社区居民的所思、所想、所需, 然后集思广益, 图文并茂以洪沟社区为切入口将困扰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改善市民生活环境”难题用半个版的篇幅在综合新闻版予以刊发。这期报道立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即将提交人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1年为民办理十件实事的内容予以调整, 把“城中村”改造列上并作为十件实事之首, 当年完成。此事后经作后续报道处理后, 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不仅树立了政府的良好执政形象, 而且显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为民的大好作为。

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细胞, 社区新则城市新, 社区稳则社会稳。除了关注洪沟社区的民生民情, “党报有约”栏目还组织代表、委员走进了旅游资源丰富的檀溪社区、与繁华商业中心毗邻却是城区最困难的马道口社区等有代表性的社区, 切实为当地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走进社区, 是面对面倾听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另外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菜篮子”工程、学前教育、网吧管理、食品安全、就业情形、公共交通等, 也都一一成为“党报有约”重点关注的对象。

2.从宏观上聚焦重大社会热点, 为城市经济发展加油

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襄阳市是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襄阳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针对这一重大社会热点, 《襄阳日报》“党报有约”栏目邀请企业界特别是从事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湖北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旅行车有限公司、湖北追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邓城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多家企业, 与企业家、科研人员和职工面对面交流, 深入了解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倾听来自企业的声音。在活动中, 企业提出的行业发展遭遇了新能源技术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产品推广难等瓶颈难题, 通过“党报有约”这一渠道有效进行“下情上达”, 引起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和襄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不久, 在省、市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 《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对此, 国家新能源汽车研究所的专家们这样评价道:“《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是我国城市出台的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个规范性的办法, 它的出台, 《襄阳日报》功不可没。”

“党报有约”栏目还聚焦了襄阳儿女的母亲河——汉江水资源保护问题、城市管理、物流发展、科技创新、全民创业等事关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真正做到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每次活动结束后, “党报有约”栏目记者对走访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既不回避, 也不草率从事, 而是通过做细致的分析研究, 弄清问题出现的来龙去脉, 并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相关部门的意见, 做中肯的分析, 让栏目真正成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把群众的困难与呼声传递给党和政府, 力促问题的解决。

“党报有约”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提供服务平台

和也, 谐也, 原义都是音乐和而谐, 后来引申为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睦。建设和谐社会, 既是一个美好的目标, 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联结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主要桥梁,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深入实际走访调研, 听取民情民意

作为人大代表, 就要代表人民意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只有这样, 才不会辜负人民的信任, 才不愧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称号;政协委员是政协组织的“细胞”, 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 要通过经常性的小组活动, 搜集多方面的意见、建议和群众呼声, 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 尽心尽责地向政府反映民意民情, 《襄阳日报》在襄阳市人大、襄阳市政协的支持下, 开办“党报有约”专栏, 邀请相关领域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让政府及时了解靠一般行政系统反映不上来的, 或者不能直接从群众中了解到的情况, 尤其是一些潜在的重要情况, 从而及时改进政府工作, 及时化解矛盾。

在“党报有约”活动的第三站,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了马道口社区, 这是襄阳市地处繁华闹市区域但却最困难的社区之一, 近万户社区居民居住在常年失修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低矮狭小的旧房子, 卫生、安全等诸多问题堪忧。沿路看到这些情形, 代表、委员们深受触动。

听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到马道口社区, 该社区群众早早地赶来向代表、委员们反映情况:原二米厂附近的断头路亟盼维修, 当铺街的下水道需要疏通, 河堤附近一带上百户人家没有厕所用, 一些小巷要装路灯, 很多困难户基本生活无保障……该社区一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没有像样的公厕, 附近100多户居民白天如厕到处“打游击”, 到了晚上就随处大小便, 弄得那一片又脏又臭。社区曾向相关部门和区、办事处呼吁过很多次, 但一直没能得到解决。

民生无小事。一位政协委员听了情况反映后, 感触很深:“如果不是《襄阳日报》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让我们有机会零距离的和社区居民面对面交谈, 我真的很难想象闹市区里还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老城区改造需要一个过程, 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是有些问题确实需要尽快解决。我会和其他委员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带到会上去, 呼吁尽快解决。”

2. 建言献策, 为民排忧解难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当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积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得政府与人民心相通, 意相连, 思想同拍, 步调一致, 感情和谐, 关系融洽。

在“党报有约”活动中,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仅听民意、察民情, 还解民忧。在马道口社区视察活动中, 其中4位被邀请的市人大代表是当地大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他们表示, 会实实在在地帮助社区的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请《襄阳日报》的记者参与进来, 帮助实地调查, 对特别困难的家庭进行长期“一对一”的帮扶。另4位受邀参与的政协委员则表示, 将在市、区两级政协会上呼吁更多的人来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尽力协调建立一个长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动员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进行捐赠, 并把这些善款定向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

扎根群众之中, 尊重群众, 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 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 说群众想说的话, 尽心竭力为群众解决难事,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党报有约”活动中, 真正起到了“智囊团”、“连心桥”的作用。

“党报有约”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迅速行动破解难题

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舆论监督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也是新闻媒体的一种特殊职能。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日渐成熟, 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越来越关注。主流媒体准确、及时地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 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导向作用, 这不仅会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一方面说, 《襄阳日报》“党报有约”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 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但从另一方面说, “党报有约”同时也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风进行了舆论监督, 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 督促他们快速、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燃眉之急。

《襄阳日报》“党报有约”栏目创办一年多来, 关注社会冰点、难点、热点问题近50个, 每一期活动均经过精心策划与组织, 引起襄阳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走进襄阳市创业服务局活动中, 成功促成创业服务局在报纸上开设“创业之声”专栏并联合举办多场创业政策咨询会及“创业论坛”活动, 为广大创业人员提供了优良服务;走进市公安局活动中, 成功推动20多名民营企业家参与解决了长期困扰公安机关的社区警务室建设不足的难题;走进山区农村活动中, 促使市、县、乡镇三级联手解决了2000余户农家书屋建设问题,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文化阵地与精神食粮。

摘要:人大代表、政协文员开展下基层视察、调研等履职活动较难;人民群众有困难、有诉求、有意见欲通过代表、委员向党委、政府传递的渠道不畅, 这一全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被湖北襄阳日报社去年策划的《党报有约》栏目成功化解了。报社编辑部围绕党委与政府关心、老百姓关注的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的热点、难点、冰点问题, 组织联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企业、到社区、下农村、入单位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 察民情、听民生、解民忧, 将代表、委员与基层干部群众的“互动”情况原汁原味地予以报道, 引起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一大批问题的妥善解决, 被新闻界认为是媒体“责任情怀”的体现与创新。

激活乡村教育一池春水 篇7

一、教学案例

【案例1】“我最难忘的是高一的一次期中考试。考试的时候, 我很紧张, 一会儿就写完了。过了几天, 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的时候, 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 老师走过来叫我不要太兴奋, 说别看83分, 是第48名, 全班倒数第4名。我的头立刻就低下去了。我考得再好总考不过大家。我总是失败, 唉!”

【案例2】“老师, 我想告诉您一件事, 但您不能对任何人说。”杨怡捂着嘴挺神秘地在我耳边说。

什么事这么神秘?我在心里嘀咕着, 点点头。

“林巧想投稿, 您能不能帮她改改文章?就投我们的校报。”杨怡面无讥讽地笑着, 大有好人做到底的大度。林巧想投稿?我一个激灵, 她可是作文困难户啊。难怪杨怡说话忍不住笑, 原来是这么回事。“好啊, 把稿件拿来。”我摊开手接过杨怡早准备好的稿件。

其实, 我早知道林巧的文章不可以用, 她的作文根本没有修改的价值, 我知道她写此篇文章下了功夫, 借鉴的较多, 纯一篇拼凑文。但我不能说出来, 那样会打消她的热情, 甚至伤害她。

“林巧, 你过来, 老师和你说个悄悄话。”我友好地冲她笑, 目光中夹带些惊喜。

“这篇作文你下了不少功夫, 很不错, 我今天又发现了一个写作好苗子, 第一次投稿就写出这么好的稿子, 比老师当时强多了, 现在老师要请你帮个忙, 你把稿子再改改, 按你的心意去改,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好, 你有信心吗?”我赞赏地看着她说。

“可以, 但是老师你别笑话我。”她目光中有些自信。

“说什么话?老师当然相信你。”我拍拍她的肩膀。

“好好改, 先是你满意, 后是我满意, 你我满意了, 相信大家都满意了。”我还是友好地笑。

当她把修改过五次的稿件交给我时, 第一句话就是 :“老师, 我每改一遍就改变一些原来的文字, 就这样删删减减到现在, 与原来的文章一点都不像了。不过我还是觉得现在的写得好。”我没帮修改一个字, 一篇很好的校报文章就诞生了。

此后, 林巧一发不可收拾, 天天写日记, 写诗歌, 当我读到她写的诗歌《自从您当了我的老师》时, 我心里不仅仅是感动。

我平平凡凡∕从未受过表扬∕可自从您当了我的老师∕我第一次得到了夸奖∕啊老师∕您夸我机智聪明∕说我见解独到∕您夸我歌儿唱得好∕是一种实力的潜藏∕我平平凡凡∕从不考虑理想∕可自从您当了我的老师∕我才张开了腾飞的翅膀∕啊老师∕您让我发现了自己∕让我自信让我张扬∕在我迷失的日子里∕是您把我的心儿照亮∕

……

一语惊醒梦中人, 很多时候, 是学生教会我们怎样去教育, 是孩子们告诉我们教育的技巧。我们为什么不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们呢?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有时间一句话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有时间一句不恰当的话也可以扼杀孩子们的学习情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 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客观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 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 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 使每位学生都能不断地进步。

这些教学案例使笔者清醒地认识到, 教师的评语是否得当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而且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在任教的高一 (5) 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

1. 调查目的:及时掌握高中年级学生对教师评语的要求和看法, 求证教师评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寻找差距, 以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在今后的教育中能谨言慎行, 注意评语的正确应用, 融洽师生关系, 减少教育消耗, 提高教育效益, 为教育教学改革做一点尝试。

2. 调查内容:

3. 调查方式:抽样问卷调查法

4. 调查时间:2014月5月6日

5. 调查对象:高一年级 (5) 班64名同学, 问卷率100%, 有效问卷率100% 。

6. 调查结果:我们以问卷调查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出发, 来看高一 (5) 同学的答案:

选A的占了78.5%, 这个数据说明了学生很重视老师对他们的评价。

笔者从所有的评语中选出了一些共性的很简短但是很让人反省的评语:

(1) 希望老师能多鼓励大家, 也希望在语言表达上幽默一些。

(2) 希望老师书写出我们作业中的错误, 让我们积极进步和多鼓励我们的评价性语言。

(3) 希望老师多与学生沟通, 指出学生的缺点, 让其及时改正, 多帮助学生、鼓励学生。

(4) 给我们有帮助有激励的话, 给我们鼓励那是最好不过的, 但有时还是要说出我们的问题让我们能够及时改正, 并来正确引导我们。

(5) 老师浅显通俗的语言极富有哲理性, 让我懂得了从小事做起, 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避免我产生好高骛远的心态,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6) 我们每个同学都很聪明, 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因为老师使用激励性语言给予我信心, 巧妙地引导我积极思考, 激发我展开新一轮挑战的决心。这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

(7) 因为老师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种符合我内心愿望的语句激励我, 反映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尊重, 能够使我产生自信心和上进心, 这样的鼓励性语言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8) 只要用心做, 这些事根本难不倒你! 因为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增强我的自信心, 给我希望。告诉我 :没有做不好的事, 自己的态度是关键。只要专心, 有耐心、恒心, 就一定能够进步。

(9) 一个人最大的美德是宽容, 如果你懂得宽容, 你就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因为老师用形象的语言, 从思想品德的方面教育我人生中需要宽容。

(10) 说错了没关系, 我会帮助你! 因为教师用平和的语气引导我回答问题, 消除了我答错时可能产生的窘迫和紧张心理, 他这样做使我没有任何压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问题的解决, 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

三、问题反思

1. 幽默性的教学评价语言, 让学生体验美感。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来自于k12论坛上的问卷调查 :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 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 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 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 注重“喜怒哀乐”表情的更替。教师“教”的内容不能一味地平淡无奇, 也不能一味地饱满激情,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 同时还要用激情同化学生、感染学生, 让学生全力学习 ;教师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教”的内容添加一些“调味料”, 这些“调味料”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奇闻轶事, 还可以是幽默笑话、或者自己杜撰, 学生的感情在“调味料”中起伏的同时也巩固了记忆, 加深了理解。

2.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 是“民主和谐”课堂的催化剂。在反思师生关系时, 我们会发现 :师生之间感情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情谊因教师的高高在上而黯然失色, 对立情绪的严重, 使教与学的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朱小蔓教授曾说 :“离开感情层面, 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 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记忆力增强, 相反的, 在一个呆滞、具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 会思维堵塞, 反应迟钝, 心境封闭, 毫无创造力。”鼓励就像阳光, 没有它就不能发育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活泼的生命体, 他们会幻想、创造、花样翻新、异想天开 ;他们有主见、不顺从、勇负责、不苟同, 凡此种种, 构成了生机蓬勃, 绚烂多彩的世界。对学生多赞扬, 少批评 ;多鼓励, 少指责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到感召、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他们想、他们说、他们做、他们好奇、他们探究, 这是他们的权力。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 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使课堂因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因而教师在课上应该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 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 ;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的形成, 是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 使学生敢说、想说,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这样学生收获的不单是知识与能力, 更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亲其师, 信其道”, 道出的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3. 真诚的教学评价语言, 是课堂的第一要素。新课程强调, 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度生命历程的重要场所。因此, 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和什么样的答案进行评价, 真诚应该是课堂评价语言的第一要素。真诚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真诚才能宽容。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不管答案正确与否, 总能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反复性和个性, 总会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提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更需要真诚以对, 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减轻紧张和焦虑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4. 积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文化, 让学生接受熏陶。“课堂评价”的文化在这里主要指教师使用恰当的课堂语言,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追问、合作和参与。作为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 这时, 大多数老师便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 并期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

而在“文化课堂”中, 教师语言是十分讲究的。首先, 它注重语气委婉、温和的一般疑问句, 而尽量避免语气生硬的祈使句。因为我们生硬的教学语言, 学生会处于思维抑制状态, 怕说错、写错, 不愿和同伴交流思想, 所以课堂就会陷入僵局。学生说错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 :“说错是正常的”、“没关系, 再说一下!”以鼓励学生。有时, 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 我们不应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 笑笑说 :“噢!你认为这很重要, 再强调了一下, 对吗?"这一系列充满爱心、智慧的话都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

苏格拉底有一句哲学名言,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它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评语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更是师生双赢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评语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 它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激励学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 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呵护、关怀、接纳和尊重。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点关怀、一个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抚爱的动作, 都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甚至改变他的人生命运。但是如果评价不当, 会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为自己事事不如人, 处处是错误,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好思好问的天性, 甚至会扼杀一个乃至一批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是多么的重要。因此, 教师使用建设性的语言评价一个学生, 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 我们看到了有关“教学负效应”的评价指标, 换个角度看, 就是要控制负能量对教学的影响。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他们渴望老师理解, 喜欢得到老师的赏识, 或许老师一句开玩笑的话,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用一句话可以收回来的。笔者通过对所带班级的调查及平时的教学观察, 对教师教学评价性语言 (简称教师评语) 作如下几点分析。

关键词:案例,调查,教师评语,新课改,沟通,尊重

参考文献

[1]史可卿.多媒体互动课堂、开放课堂的应用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湖江.评语应该是与家长真实的对话[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2005, (3) .

[3]王丽明.评语评价改革的探索和尝试[J].中国人民教师, 2006, (3) .

[4]付飞.评语"五要"[J].云南教育, 2004, (26) .

[5]王军.中小学生评语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教学管理, 2002, (12) .

[6]万永宪.怎样写好学生评语[J].教学管理, 2002, (6) .

[7]孔华.怎样为学生写评语[J].宁夏教育, 2006, (7-8) .

上一篇:高校教学改革市场营销下一篇:美工活动